当前社会的文化现象 之 快闪族

时间:2019-05-14 21:17: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社会的文化现象 之 快闪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社会的文化现象 之 快闪族》。

第一篇:当前社会的文化现象 之 快闪族

当前社会的文化现象----快闪族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也愈来愈丰富多彩,更显出勃勃生机.但是如果你细心地观察,就不难发现,主流文化虽在我们的文化路途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必然会带来一些个性另类的文化,例如“快闪文化”.快闪,顾名思义‚快闪行动‛.简单地说就是,许多利用网络联系的人,通过网络或手机约定一个指定的地点,在明确指定的时间同时做一个指定的不犯法却很引人注意的动作,然后赶快走人。由于他们的极速,因此又被称作‚快闪暴走族‛、‚快闪族‛、‚聪明行动帮‛等.追溯历史,快闪族是于2003年最先在纽约出现,当时一个名叫比尔的组织者召集了500余人,在纽约时代广场的玩具反斗城中,几分钟后众人突然迅速离去,快闪族因此而闻名于世.并且在短时间内风靡全球,其中就包括文化包容的中国.中国首个快闪行动,出现在2003年的香港.那次行动要求参与者在指定日期时间到一间电气店问有没有游戏机售卖,然后集体拍手叫好后各自离开,但到了行动当天,玩快闪的人只有发起者一人而已。虽然第一次实验并不成功,但至此之后,快闪一族便‚一发不可收拾‛。某日一家玩具连锁店突然涌进三四百人,团团围住一只机械恐龙,大声呼喊膜拜;某日200多人聚集在公园内学鸟叫;又某日400人模仿‚狗仔队‛冲着离开超市的顾客疯狂拍照,在某购票中心拿起扇子大力舞动……当所有围观群众瞠目结舌、警察未能有所反应之前,‚闪电族‛

早已一哄而散,不知所踪了,最后还被媒体戏称为‚新一轮都市‘恐怖’袭击‛。

很多人不能接受这种突破传统文化行为,仅仅把他视作一群无聊的人寻求刺激的行为,但我认为这不仅是一个新兴文化的‚巧合‛,也许快闪族正是社会,经济,文化深层矛盾的一个缩影。

其实每个人都有展现自我的欲望,但很多时候并没有足够的活动来满足人们的欲望,由于‚快闪‛多采用的是激烈的行为方式,通过自己的‚惊人之举‛展现自我,从而备受关注。从社会的角度讲,现代社会虽然通讯发达,但人们之间的内心关注却在减少,表面上看,‚闪电族‛是一种‚无厘头‛的行为,但实际上却是一种逃避现实压力的选择,他们可以在寻找刺激的过程中,尽情宣泄个人情愁。当前的社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一切都能跟上这快节奏的步伐,其中包括人的价值观。许多年轻人会常感觉到‚无价值感,无意义感‛,虽然精力充沛,但很多时候无处消耗。正在这时闪电运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可以让年轻人做一些既是个人兴趣爱好又对社会公益事业有好处的事情,比如涂鸦、街舞等和街头表演等,于是它就在‚寂静‛中风行起来。当然,快闪一族有他们的‚族规‛。无论多么另类,也不可以触碰法律的底线,一些有为人民和社会利益的事。

作为一种合法的但另类的行为艺术,如果他们能‚回归‛社会,在快闪行动中更多的加入一些社会公益元素,也就更有意义,更能被大众接受了。

第二篇:当前教育现象体会

当前教育现象体会

1.“由于部分学校的不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得学校一下子成为弱势群体,天天讲安全、安全第一、学校不敢上体育课···”

你是怎样认为的?

2.“课改:首先,要从领导改起,其次是教师,最后是家长。”

你有怎样的看法?

3.“3 0年的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取向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发生了很大变化。领导不支持,学生不听话,家长意见大,社会不理解。教师本身也是活生生的人,也是肉体凡胎。每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迟,挣得比农民工还少的教师。”你也是教师,你会产生职业倦怠吗?

4.所有学校像建筑工地一样,都挂着一条醒目的标语:安全第一,质量第二。安全工作首当其冲,转移了学校工作重心,干扰着我们的教学。这样的抓安全工作,难道不是一种“中国式过马路”的悲哀!

5.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不是这样理解:就两个字-----“磁场”教师要有超强的磁场。有了超强的磁场,才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能喜欢你、喜欢你的课堂。

6.只有我们的教师有思想、我们的学校有思想,我们的学生才会有思想。比如数学课的数形结合就是一种思想。

7.教学目标不具体、关注全体的理想、忽视了个体差异真实。8.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9.“符号化教学”的浅层课堂、没有深度的教育。“导学案”导了什么?会让产生在理解的断层。“精讲多练”在追求应试教育!“先学后教”是不是教改?只是调整了课堂上的教学流程,教和学没有先后,教师不教,是旁关者。关键是教学的过程。

10.“温家宝在北京35中学听课的照片”上面一共是7个人:只有一个人的坐姿是正确的、6个孩子中,有5个眼镜!这就是中国的教育!

11.学生的三个能力:a让学生学会处理“海量信息”。b让学生学会:全球交往。c学生必须有:自我导向学习能力。

15.教师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且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世界的处理能力、世界观方面发生根本的改变,才是完整的教育。

16.知识结构:(符号表征)---(逻辑形式)----(意义系统)

17.不仅要看作者怎样想,关键是你怎样想,要换个角度思维,不要在平静中绝望,最后走出去的你就发现的越少…我们的教育应该是:“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引领学生的处世态度。”

18.我们的课堂要有思想的深度教学,不要停留在符号和工具的低层次教学上。让学生要重新构建知识结构:学习了知识以后,学生要说出、写出:自己的体会、看法、猜想。

19.在课堂上,我们要引导学生有深度的参与教学过程:认知---行为-----情感(思想)

20.“自主学习”学生自定学习目标(提出问题)、自我整合,问题解决,自我反思的(那些会了、那些不会、用什么方法)学习策略。合作学习:要让学生有一个静思的过程,然后让他们互相帮助、然后产生思维的碰撞。

21.学生错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22.我们的课堂问题导向少了,因为没有问题就没有思想。每天要给学生一个问题作业(过程测试)。而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是有情景作为支撑的,所以我们要积极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多种途径、方法解决问题,为学生终身发展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23.学会爱,爱是需要能力和智慧。我们要:平等的爱(老师给农民的孩子送棉衣的苦恼)、理解的爱、总重的爱、信任的爱、民主的爱。

24.会表扬,持续进步的动力。掌握表扬的时机,把握表扬的力度,调控表扬的频道。

25.适度的惩罚:《小学生杀狗的故事》(100年钱由于校长的惊人举动,成就了一个生物学诺贝尔奖得主),《生锈的螺丝钉》(允许孩子退步),26.卧底教育:是可恨的,是不可取的,这样做会因为让学生周围的更加厌恶他,会影响他的交际。

第三篇:当前我国城中村现象研究之简要述评

当前我国城中村现象研究之简要述评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腾飞。不过,经济的过快发展,却由于和落后的管理体制的重重矛盾而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城中村就是我国其中一个特有的管理跟不上发展的现象。本文以国内众多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为基础,对其进行归纳评述,着重于寻找我国城中村产生的根源,探究其成因,研究当前城中村陷入的种种困境,并试图分析其出路,提出解决对策。希望能给今后我国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城中村;根源;作用与问题;改造

一. 城中村的内涵与根源

城中村是中国大陆地区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间,诸如长三角、珠三角、沿海或省会城市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面积迅速扩张,城市周边的农村逐渐都被纳入城市的版图中,平矮旧房被高楼大厦所包围,形成了“都市里的村庄”。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居住于原村落,但形成的居民区都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甚至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区域上虽说为城市的一部分,各种体制管理却保留着农村模式,由此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存在——城中村。

城中村是多方多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因包括制度、经济、文化、政策等等。本文概括众多学者的研究内容,将从制度政策和经济利益两方面分析其产生根源。

(一)制度政策根源

多数学者持这一观点,即认为城乡二元制度是城中村形成和延续的制度根源。

刘梦琴认为城中村是制度意义的农村,城乡二元制度是城中村产生和延续最根本的原因。城中村是村庄因政府征地而“划入”了城市,但是依然实行农村体制,实质是在同一城市地域内城乡二元体制并存。并且她认为地方政府在过度追求城市扩张和土地财政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城中村的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制度供给,而制度供给上的失衡加速了城中村的蔓延。

学者陈建军则从“村籍分配体制”入手,认为土地制度和集体经济管理体制相联系的“村籍”分配制度,使得村民保持村籍成为了其最直接的选择,因为“农改非”所带来的福利保障并没给村民带来太大诱惑,这使得城中村“形散神聚”,难以解构。此外,从我国现行土地管理制度来看,城市所有土地归国家所有,而城中村土地的使用权归村落集体所有,土地产权差异化无形地增加了城市建设统一开发管理的难度。不得不说,城中村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源自于“城”和“村”协商机制的缺失,对城中村居民缺乏必要的尊重和交流体制。

(二)经济利益根源

相关主体利益的博弈和其中隐藏的巨大利益的驱动也是造成城中村这一产物难以简单改造的根源之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要产生城中村问题社会基础存在,在未来可预见的时间内城中村也将长期存在。

关于城中村的形成原因,学界的主流观点便认为是村民基于经济利益在有限的宅基地上无限加盖贴面楼、握手楼所致。学者崔艺红认为城中村是城市化背景下政府城市廉租房供应职能缺失的反映,由于我国人地矛盾本就突出,加上城市化过程中政府急功近利,征地无度,导致大量失地农民涌入城市。而地方政府多年来在住房保障制度建设方面进展缓慢,无法提供满足城市新移民需求的廉租房。另一方面,城中村不含地价与房地产商业利润的廉租出租屋却恰恰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其低廉的房租使大量底层民众聚居于此,同时又为城中村原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租金收益,如此一种“双赢”的结果,也导致城中村问题积重难返。

而在利益博弈方面,崔艺红认为城中村形成和发展所涉及的利益主体包括政府、村民、村集体和外来承租人。首先,对于当地政府而言,基于对改造城中村所需的巨大财政消耗和改造后村民出路的担忧,致使其对城中村缺乏治理意识;其次,对于村集体经济组织而言,追求村民福利的最大化和政绩最大化是其利益所在,而城中村宅基地所带来的不菲收益使其无意于管制村民乱建房屋,对城中村中基础设施建设也缺乏投资意愿;至于村民和外来承租人的想法,前文已有论述,不再赘述。

应该说,国内学者对于城中村的成因基本达成了共识,也较为客观地揭示了城中村产生的制度、经济根源。笔者认为除了从制度、经济方面研究形成城中村的根源外,还可从文化心理、历史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另外,不仅要把握各种根源成因,还应注重它们之间的影响联系,更加综合地看待城中村现象的存在。

二. 城中村的作用与出现的问题表现

当前众多专家学者从各个学科领域出发,提出了城中村凸显的诸多问题和种种不和谐之处,更有甚者,已然将城中村看做是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对于这些观点,本文并非持反对态度,也非举双手赞成,只想在此处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必有其存在的合理之处和其价值。城中村能发展至如今地步,必有其原因,如若我们妄图简单消灭之,却忽略了更深层次促使其“成长”的因素,就将违背唯物主义中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观点。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认识到城中村的两面性,在看到其问题的同时也关注其功能作用。

(一)功能作用

刘梦琴认为城中村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功能,其存在具有历史合理性。张京祥等人也认为城中村在支撑我国快速而粗放的城市化过程中承担了重要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孙林学者则对城中村的性质与作用进行了再思考,认识到城中村不是城市的毒瘤而是城市的伤口,需要用时间来进行愈合。概括起来,各位研究者对于城中村的作用认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可为村民提供收入 这点显而易见,城中村可从两方面为村民提供收入,一是村集体经济的分红,二就是房屋租金的收益。城中村的居民技能水平低、文化素质不高、社会竞争力小,在“农转非”过程中根本无法适应失去土地后的生活,但城中村却给他们带来了一条不错的生活出路,解决了他们的吃饭生存问题,减少了贫困人口的数量,这是其一大功劳。

2.可为外来人口提供廉租出租屋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务工人员从农村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对这部分低收入人群的居住安排,地方政府总是有意无意地忽视乃至漠视。政府在这一块区域的职能缺失却被城中村中低廉的出租屋所弥补了,是它们替政府安置了庞大的外来人口,并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其作用不可谓不大。

3.可为农民社会转型提供过渡平台

城中村作为一个很特殊的存在,充当了乡村和城市之间沟通桥梁的作用,作为城乡之间的缓冲地带,可以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一个接近于原本生活场所的地域,为农民工逐渐转型为城市人、在城市中寻找心灵慰藉提供一个绝佳的精神家园。

4.可以更加丰富城市的生活方式

陈建军学者研究了西方后工业化社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觉得现代城市生活方式仍存在诸多弊端和问题,而城中村那种城乡交融的生活方式使城市更加多元化的同时,恰好可以为其实现有益的补充,起到了一种“阴阳互补”的作用。

5.可以促进非正规就业环境的形成

非正规经济大量发展是城中村经济产业的重要特征,而其由于门槛层次较低、对技能水平要求不高成为外来打工人员的首选行业,对于解决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具有难以估量的作用。不可否认的是,近三十年来,非正规就业在我国城市就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政府应该充分重视其中蕴含的战略意义。

6.可以传承大量传统文化元素和历史遗迹

城市化的过程,是一个放弃传统,追求现代化的过程,虽然政府与不少有识之士都已意识到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继续保持传统文化,但在拆迁整改、把农村变为城市的过程中,难免会有许多珍贵的文化元素遭到破坏。孙林学者就认为城中村将成为保留传统文化、城市特色的最后一块自留地,保存反映当地传统文化特色的元素,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仍将是城中村的重要功能与作用。

(二)问题表现

城中村虽然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功能,不过必须承认,城中村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广大的学者和研究者们要改造城中村,都是源于其呈现的各种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问题。

1.规划设计不合理,建筑杂乱无章 马晓茗认为城中村开发强度普遍过大,建筑密度过高,间距过小,形成了“贴面楼”、“握手楼”等景观,与城市布局格格不入,且楼房大多由居民自己请施工队建造,建筑质量不高,存在安全隐患。规划设计的不合理,造成了国有土地资产的流失,也妨碍了房地产市场的正常运行。

2.人口构成复杂,社会治安混乱 城中村里有着大量流动、分散的外来人口,而城中村内不健全的社区管理与特殊的人口结构,使其成为整个城市治安管理的薄弱环节。出租屋内往往藏污纳垢,恶性治安事件甚至违法活动不断,已成为各类刑事案件的重灾区。

3.基础公共设施相当缺乏

在刘梦琴看来,城中村公共设施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道路狭窄拥挤,电力、电讯、供水、煤气管道线路混乱,采光、通风、排水困难,公共活动场地和设施缺乏,环境卫生脏乱差,卫生状况极其堪忧,消防隐患极大。基础设施的缺失和不足无疑与政府的不作为有着很大的关系。

4.食利寄生现象 刘梦琴还认为城中村村民的租金收入和不菲的集体经济分红,滋生了一大批“食利阶层”,有数量的青年人因此固守现状,缺乏开拓进取精神,成为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二世祖”和自愿选择不就业的“主观剩余劳动力”。

5.社会边缘人群

城中村虽经受着城市文化的洗礼,却又保留着浓厚的农村文化氛围,村民文化程度不高,收入低微,虽说脱离了农业,但未被城市完全接纳,无归属感,就形成了独特的边缘性心理和边缘性人群。

综上所述,城中村具有实际意义的经济社会功能,有其存在的价值所在。然而,在众多研究人员中,却只有少量注意到了城中村的功能作用,固然,城中村的问题不少,但笔者认为凡事都需从正反两方面辩证统一地看待,在斥责城中村为“城市的毒瘤”之时,切不可忘却其做出的贡献,其历史合理性应该受到更多关注和论证,任何企图简单消灭、去除城中村的改造之路只能走近死胡同。

三. 城中村改造的难点分析和对策建议

研究问题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城中村需要治理和改造,这点毋庸置疑。合理改造城中村,对于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社会的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轻视的意义。然而,显然城中村的改造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各专家学者也普遍认为这其中所遇的阻力不能小觑,蕴含的难点之多、之大需仔细思量斟酌。(一)难点分析

1.改造成本高,投资回报小

首先,乐建明、颜哲等人便认为改造城中村需要高昂的拆迁安置成本、广大的回迁安置面积,与之对应的却是其中可用于销售的面积小,投资回报小,导致房地产投资开发商鲜有涉足者。因而,他们把如何降低城中村改造成本,保证合理的投资回报率看做是城中村改造能否顺利推进的最大制约因素。

2.利益的协调

其次,张侠、赵德义等学者认为改造城中村牵涉到旧村居民、开发商与政府三方,这三方面是相辅相成,又是相互牵制的,因此就涉及到了一个利益的协调问题。他们认为,在改造过程中两方面的利益协调最为关键:一是资金来源,即如何合理确定开发商利润分成的问题;二是拆迁补偿,即如何合理补偿旧村居民、确保其切身利益得到保障的问题。张侠等人将此作为城中村改造工作的主要难点,笔者表示赞同。

3.土地安置难以管制

陈建军研究发现,在利益驱动下,部分城中村村干部联合开发商,私下圈地卖地,违法占用集体土地甚至农用地进行开发建设,违规面向社会销售,而部分城市居民置政府的消费警示不顾,贪图便宜,购买了上述得不到法律保护的房屋,使此现象愈演愈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推进。

4.村民的阻力问题

还有不少的研究者认为来自于城中村原村民的阻力也是阻碍城中村改造的重要因素。目前,城中村村民收入主要靠集体经济和出租屋租金,而在许多城市,改造后村民依旧要过着以出租收入为主的生活,没有实现其生存方式的转变,潜意识他们便会抵触改造。另外,村民的社会保障体制存在着很大缺陷,改造后大部分村民仍无法参保和享受城市居民待遇。这问题不解决,誓必将影响到村民参与改造的积极性,给改造工作带来不小的阻力。

(二)改造对策

针对城中村出现的问题和所呈现的各种改造难点,各位学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的建议对策,笔者在此将其简单归纳为观念转变、政策制定、模式选择三方面。

1.观念转变

这里的转变观念包括两方,一方是以当地政府为代表的改造者,他们必须站在历史角度尊重城中村的客观存在及其价值,不能简单将城中村视为“贫民窟”,绝不可以抱着从物质空间上“消灭”、“清理”城中村的想法,一蹴而就的态度是不正确的,应该充分认识城中村产生的根源和其延续的可取性。另一方就是原城中村居民这些接受改造者,在改造过程中,不能单一地使用强制命令手段,还要注重村民思想观念的更新,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给村民灌输先进的城市文化,致力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水平和技能水平,切实帮助他们彻底摆脱对土地和出租屋的依赖感,得到了村民的支持,改造工作将事半功倍,否则,不顾村民意愿,一切只会举步维艰。

2.政策制定

城中村问题的产生与体制上的缺漏有莫大关系,因此城中村的改造更需要政策的推动、扶持和保障。学者们提出了不少改造措施,有的基于如何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的差异和社会边缘性及阶层分异问题,强调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有的较关注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及建设景观等问题,还有的则强调公共政策的重要性,试图建立完善的城市管理体制和政策框架,从而加强城市整体管理。总而言之,政府或改造单位必须因地制宜,制定出各村改造的优惠政策,出台包括土地处置、村集体经济改制、社会保障体制一系列完备的配套政策规范,为改造城中村创造良好的、系统化的政策环境。

3.模式选择

在城中村改造模式选择上,学者们经过长久的研究,提出了三种模式:①以村民或村集体为改造主体的非市场化模式;②以政府为主导的半市场化模式;③以开发商为主导的市场化模式。三种模式各有特点,有利有弊,如何抉择应取决于当地城中村实际情况而行。

① 政府主导型

即政府在整个城中村改造中从立项、拆迁、安置、建设、监督、管理、协调等各个环节都发挥主导作用。但采用此模式时政府却难以做到保持资金平衡,还容易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干涉,往往会损害村民利益,因此越来越少地出现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

② 村集体主导型

村民在政府指导与支持下,自筹资金,自行完成改造。该模式优点在于村民起主导作用,可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并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其意愿,且政府也能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更好地给予优惠和协助;缺陷是村民缺少开发建设经验,极易会因降低物质空间的改造品质而导致中途失败。该模式也只适用于村集体及村民筹资能力强,村规模较小的情况,并不普遍。

③ 开发商主导型

政府通过市场,引入竞争招标机制,吸引房地产开发商进行城中村改造。此模式的优势是开发商资金雄厚,开发经验丰富,既缓解了政府资金的局限性,又可避免行政力量的过多介入,减少官民冲突;不足的是,开发商利字当头,容易在改造过程中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做出损害村民和城市利益的举动。因此,如若采用该模式,政府必须在其中扮演合理引导和严格控制的角色。

四. 结语

通过对众多专家学者观点的研究,笔者对城中村现象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写下这篇述评后,仍有些许启示想法不吐不快。

1.城中村的诞生有经济、文化、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当我们从各个角度揭示城中村的成因时,应注意将各个根源相互联系论证,因为它们之间本就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只有用更综合地眼光看待这种种因素,才更能从本质上剖析城中村的成因。

2.在批判城中村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社会问题的同时,不应忘记它的存在具有历史合理性。城中村的治安问题层出不穷,可同样,它的贡献作用不可缺少。应一分为二地看待每件事物,城中村也不例外,它具有两面性,在面对城中村时,应该关注到其背后的成因,真正理解广大村民的需求和制度的缺陷。只有做到这样,方可谈如何改造城中村,而非如何消灭城中村。

3.城中村的改造方法多种多样,出路也并非只有一条,前文只是给出了几种最主要的模式选择。如何取舍,取决于当地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即可,不能死守形式。另外,在改造之前、之后,还要做到有效管理城中村,一定要以人为本,将城中村村民的利益置于首位,切实保障其应有的合法权益,还应注意协调好政府、开发商、村民的关系,力求在共同努力下建设一个更美好的城市。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统筹考虑、综合发展,让我国的城中村改造真正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⑴吴迪,高鹏.“城中村”问题的国内理论研究进展[J].学术论坛,2009(12):114~119 ⑵刘梦琴.对城中村经济社会功能与问题的再认识[J].广东社会科学,2009(4):21~27 ⑶刘梦琴.城中村产生与延续机理的制度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0(3):157~162 ⑷石迎军.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1,19(1):206~207 ⑸张侠,赵德义,朱晓东,彭补拙.城中村改造中的利益关系分析与应对[J].经济地理,2006,26(3):496~499 ⑹孙林.对城中村性质与作用的再认识—以广州市为例[J].理论导刊,2011(1):69~71 ⑺张京祥,赵伟.二元规制环境中城中村发展及其意义的分析[J].2007(1)

⑻陈建军.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解读与对策研究—以山西太原市城中村改造为例[J].规划师,2010,26:62~65 ⑼崔艺红.城中村产生的经济根源[J].经济纵横,2009(9):45~47 ⑽仝德,冯长春.国内外城中村研究进展及展望[J].人文地理,2009,24(6):29~35 ⑾岳昭亭.城中村改造中政府引导的利益分配[D].西北大学,2010 ⑿周晓唯.“城中村”改造中制度安排的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7(15):49~50 ⒀赵恒伯.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城中村改造问题及其出路[J].江西社会科学,2009(10):204~207 ⒁江金彦.“城中村”改造中的政府政策及其行为边界[J].生产力研究,2007(15):51~52 ⒂邵任薇.城中村改造中的政府角色扮演:安排者、监管者和协调者[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12):125~128 ⒃乐建明,颜哲.城中村改造的几点思路[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27(2):95~99 ⒄王慧.城中村改造的法律困境与对策—以秦皇岛城中村改造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4):449~452 ⒅马晓茗.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探索[J].大家,2009(12):246~247 ⒆吴德意,邓婷.建设国际文化名城背景下城中村改造—以长沙市岳麓区为例[J].商品与质量,2010:31~32 ⒇刘英泽,王慧,赵艳芹,孟文静.城中村失地居民社会保障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1):371~374

第四篇:日本动漫对中国社会文化之影响

日本动漫对中国社会文化之影响

课程名称:通过动漫看日本社会 学号:Ubp13051 姓名:邱煌炜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不可缺少的事物。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使得中国的民族文化几乎摧毁殆尽。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渐渐的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交流,渐渐的吸收着他国之文化。今天要说说日本的动漫文化对中国当代文化产生的影响,他正影响着一代中国人的成长…… 关键词:日本动漫,中国,文化

首先我们先说一下日本这个国家,日本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国家,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在强大又不被他国文化所取代保留着自身文化色彩成长自今天的世界第三大的经济文化强国。日本动漫便是日本多元文化所产生的产物之一。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他国文化进入中国人的世界之中,日本动漫就是其中之一。我相信大部分的中国80,90后的人或多或少的都受到日本动漫的影响,虽然中国也有自己的动漫产业,但是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远不如日本的成熟,早期的动漫作品通过港台地区引入中国,后来由于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势必要引入他国产业来与他国交流,便有了第一代的动漫作品引入中国市场,如:《灌篮高手》,《七龙珠》,《哆啦A梦》等作品,着恰恰是80,90后中国孩子们的儿童时光,动漫对于一个儿童的吸引力有多大或许自由亲身体验的人才能够明白。不可否认的它在当时正影响着一代中国人同时也陪伴着这一代人的成长。一个人的童年时光往往影响着这个人之后的成长。在那个文化产业及其稀缺的年代,可以想象这种影响有多么深远,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儿童因为《灌篮高手》这部作品而喜爱上篮球,通过这部作品而了解原来世界上有一项运动叫做篮球,有一个联盟叫做NBA,有一个地方叫做神奈川县。在那个经济还不太发达的年代对于中国人来说刚解决的温饱问题的中国人来说这犹如发现新大陆一般来的新奇,也恰巧是那个时候起中国人开始对于篮球这项运动的重视,在那之前中国人打篮球的人几乎可以说少之又少,而现在打篮球的80,90后的年轻人几乎随处可见。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是受到《灌篮高手》这部动漫作品的影响,这部动漫印象了中国的体育文化,是中国人渐渐的不止是崇尚乒乓球,羽毛球。当然印象中国体育文化的不仅仅是《灌篮高手》还有《足球小将》,《网球王子》等以体育为题材的作品也对中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当然不止是体育文化,日本动漫最直接的影响了中国的动漫文化。在日本动漫未传入中国之前,说道中国的动漫作品几乎少之又少。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日本动漫传入中国之后中国的动漫产业才渐渐得以发展。很多中国动漫的创作也是源自日本动漫。在后来渐渐的发展各式各样的动漫产业链,有动漫主题餐厅,动漫主题展出,动漫为主题的商品。包括现在大学中的动画专业也是受到了日本漫画的影响而产生的产物。这几乎是在原先一片空白的文化产业中无中生有的动漫文化,影响着中国社会经济的结构。

日本动漫可以说是植入了中国人很多宅男宅女的内心,影响这一代中国年轻人。不说现在很多新兴的网络用语都源自于日本,源自于日本动漫,可以说日本动漫正对中国整个社会新一代产生了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影响。比如说:二次元,宅男,宅女,日漫迷。相应的影响着社会结构,社会文化。日本动漫里面那些虚拟的世界所传播的正能量或许对当代中国年轻人起到了一定意义上积极的影响。但是同时有的人却被这种虚拟世界说深深吸引无法自拔,从而希望活在虚拟世界当中。慢慢的对于外界的事物渐渐的失去了兴趣,陷入二次元里面的世界无法自拔。渐渐迷失了自我活在虚拟的世界之中。很多东西固然有积极的一面便有消极的一面,日本动漫也是这样。动漫中确实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借鉴去学习的地方,当然任何东西一旦迷恋过头便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日本动漫也是如此。其动漫背后很多日本文化内涵在里面,有很多日本人值得我们去学习的精神在里面。通过日本动漫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的去了解一个比我们发达,人民素质比我们高的国家是怎么样的。同时应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吸收和借鉴,化作中国人独有的文化色彩。

只要好的东西就值得我们去接受它,日本动漫其背后有很多令人深思的东西在里头,不仅仅是动漫本身带给我们社会文化的影响,同时动漫背后对于我们中国当代文化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在学习中不断的发展自己本身的实力,在借鉴中不断进步,或许我们没有日本那么好的动漫文化,但是只要能够虚心学习他国文化,敢于创新丰富自身文化色彩。相信有一天中国本身文化也会通过不同的方式传播到全世界,用自身的文化去影响他国文化。就像当年中国的唐文化影响着世界一样,就像现在日本动漫影响着世界一样……

第五篇:复读现象之分析

安徽省考生复读现象之分析

高考已经结束了,面对高考成绩,历年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欢喜的,自然是那些考试超常发挥的人,他们在最关键的一次考试时,破天荒的考出了历史最高分,自然欢喜;忧愁的,是那些自认为考试失常,自己的盖世才华没能得以充分展现的人,也许用“怀才不遇”来形容此时的他们再恰当不过了,他们自然是要忧愁的。

这些怀才不遇的郁闷者们,由于对自己的高考成绩不满,消沉数日后,垂死病中惊坐起,振臂高呼——“我要复读”,决定再上一年高中,寄希望于来年考上理想的大学。由于抱有这种心态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云集出一支庞大的有生力量——复读生,正是这股力量,威胁着中国三年制的高中政策。

我省高考报名人数共57.2万人,比少了近4万人,首次出现负增长,其中,复读生人数减少幅度较大。据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介绍,我省高考命题主要体现在自主命题科目的改变、命题范围的改变、录取模式的改变三个方面的变化,再加上新课改,这都让14万复读生很不适应。2010年还要继续加大高考改革,使之更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这对2010年复读生参加高考将更加不利。——安徽省省教育厅在举行的2009年7月3日高考电视电话会议摘要

一、现状

“知道高考成绩后,我就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省城一所高中学校校园里,一位家长说到自己目前的处境形容是“左右为难”。

陈先生的女儿今年的高考成绩是514分,比文科二本线高出1分,属于典型的“兜底”考生。“我的想法是二本尽量填那些保底的,三本填些好的。”陈先生说,“毕竟明年的高考形势谁都不知道,能走尽量走。”

陈先生的困扰代表着当前很多考生和家长的心理状态。2009年的高考改革不但改变了考试的模式,也影响了今年一批考生的报考心态。“复读”已经不仅仅意味着花费一年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还意味着要承担比以往多几倍的风险。

在一所补习学校的招生办公室,记者发现登记的考生人数寥寥无几。据招生老师介绍,目前虽然接到不少咨询电话,但是考生都不大确定。对于个中原因,这位老师同样归结于新课改后高考的改革,他形容改革为“老虎”,拦住了考生的复读路。

据了解,2010年以前,我省的高考报名人数都会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到2010以后,这种增长趋势才会逐步减缓。这意味着今年的复读考生在明年依然会面临和今年一样的风险,即高考录取率不会较大提高,竞争压力丝毫不会降低。

——2008年07月02日08时01分

来源:新安晚报

二、复读的风险

1、新教材内容新

对于考生来说,摆在眼前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新教材的学习。“考生选择复读,肯定会遇到一些障碍。尽管新增的内容所占比例并不大,但由于很多内容是复读考生没接触过的,因此还是需要考生拿出额外时间来应付。”合肥一中政治老师张大勇说,“以政治为例,高二阶段学生基本已经将四个模块学习完了,高三开学后就是复习。而在必修模块中有一个模块就是以前所没有的,复读考生就得花费额外的精力来学习。不仅是教材内容有区别,复读生对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内容以及学习方法甚至命题思路都很陌生,将影响他们的学习。

2、复读生优势减少

学习时间短、压力大也是复读考生必须正视的问题。以前复读,考生可以算是学习了四年,相对于应届学生来说是个优势。但今年不同了,很多内容考生都得重新学,这些新内容复读生只是学习了一年,而应届考生则学习了三年。目前,应届考生的学业水平测试即将结束,下学年开学后即可投入复习,复读考生却得额外花时间学习和适应新的教材。

3、高考对应届生将会更加有利

新课程倡导新的教学理念,提倡自主合作交流式的学习,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这方面应届生有先天的优越性,复读生没有接触过新课程,对此比较陌生,要尽早接触新课程,了解新理念,摒弃死记硬背的传统理念,改变传统的复习方式。

传统的题海战术、死做题不一定有效,因为新课程更注重创新实践上的考查,同样一个知识点会在新情境下呈现。——2009年安徽省高考命题设计专家、合肥六中的牛和荣副校长

4、复读生高考心态远远不如应届生

很多复读生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不是很明确,较为应届生,甚至更加迷茫,虽然有着背水一战的激情,但又有身逢绝境的压力,多了成熟稳健,却少了探索。其实高中所有考试最需要的是探索精神,考试的本质就是对知识的衍生应用,就是求索过程,复读生在心态上会更加稳妥,导致更加容易患得患失,所以在这方面上不如应届生般虽然经验不足,但是初生牛犊。还有最大的劣势将会导致很多复读生最终没有提高多少,当复读的时间过去相当长时间(如一学期),成绩没有明显进步,每次考试测验都给自己带来失望的,容易情绪低落、对自己失去信心,导致本来坚持一下就能突破的,变成因为“失望”而看不到自己的前进轨迹,最终的结局可想而知,然而,这些群体在复读生中,是最为庞大的。

5、高考重大改革的延续

项目设置的变化先不说,高考统考科目考查的是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该科目必修与选修I的内容。其中选修I的分值不低于10%即75分,均为必做题,这部分学习对于复读考生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再加上录取模式上省考试院提供给高校的电子成绩单上,将不仅仅是统考成绩,还将包括学业水平测试等级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统考科目成绩相同的情况下,高校可以优先录取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达到A等级数多的考生。学业水平测试每科都达到C级或合格以上、综合素质评价6个目标都达到C级或合格以上的毕业生,方具备被二本院校录取的资格。6、2010届高考应届生整体高素质

2010届应届学生实力非常高,当时不给收借读生,学生基本上是凭分考上的,整体学习水平较以往高,明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复读困难比往年要更大。

7、复读成本太高

复读一年,不仅是对考生和家长的一场严峻考验,也要付出不菲的代价。一年的复读费用在6000~7000元不等,有的复读班还要求在本科线下、专科线上这部分基础比较薄弱的考生必须参加“额外”的查缺补漏,为此还需要多付出1000元左右。如果是外地的学生还要包括食宿费用,一年不少于5000元。这还不包括参加高考需要购买的各类书籍、材料费、报名费等等开销。这么算下来,复读一年的成本不低于1万元。

复读更是浪费青春,这一年失去的太多:时间、经济、电影、聚会、体育活动、郊游、朋友这些本来应该属于青春的东西……

考生已成人,应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而不是继续依赖父母。

8、外企歧视复读过的大学毕业生

在国外千万不要提及复读,否则会将你作为高考落榜看待,他们根本不可能理解复读的含义。尤其是你在大学毕业后,想到外企工作,那么你提供的档案上必将会有高中4年的记录,这在外企招聘员工方面,是非常歧视的。

9、国家政策不支持复读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教育部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教育部明确提出,为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从2002年秋季开学起,各地公办高中不得占用学校正常的教育资源举办高中毕业生复读班,也不得招收高中毕业生插班复读。——《北京青年报》

总结弊端: “复读”就是“服毒”。正如毒品,少数人用作药品,用于麻醉,是有些好处的,但大多数人是用来吸食的,这就极为有害了。远离毒品、真爱生命、拒绝复读!有关教育专家统计,近50%的考生复读一年后成绩变化不是太大,将近30%的考生复读一年后成绩反而倒退了,只有20%左右的考生在复读一年后成绩提高了一些或者很大。放弃复读,实际上就增加了一年的社会实践和相关工作经验,这些东西都是花多少金钱所买不到的,而且早工作一年就早给家里减轻一年的负担。你用5年的时间来完成别人用4年时间就能完成的事,赔了自己的美好年华,迟1年出来工作、就业压力大,得不偿失。在单位里年龄比别人大一岁,会被别人怀疑能力有问题。案例——“高四生”当了三年

高考成绩公布了,明明成绩离二本录取线还有一大段距离,却一心要读本科;成绩达到二本录取线的,却望着一本高校兴叹;刚过一本录取线的,却非北大、清华、复旦、交大不读。每年高考成绩放榜前后,总会出现一批“线上线下”的“摇摆族”。

女生小璐前年参加高考时,分数只够上专科。小璐不甘心,参加了一所非常有名的高复班。复习一年后再考,去年的高考成绩提高了100多分,够上了一般本科线,但由于填报志愿不当与心仪的院校失之交臂,被省内一所一般本科录取。不甘心的小璐又在高复班中奋斗一年,结果令人失望的是,今年的成绩与去年完全一样,没有任何提高,而且随着今年的高招录取线“水涨船高”,小璐最后只得勉强填报了三本院校的志愿,但心里却非常后悔:如果去年就去上学,现在她已经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了。

有关专家分析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分数提高幅度最大的都不是去年高考成绩最好的学生,但也不是去年高考成绩最差的学生,而是在一般本科线(本二线)上下15分这一分数段,处在中等位置的这部分学生。

哪些人适合复读?

1.在考试中发挥严重失常,高考成绩低于平时模拟成绩100分左右的考生。2.在高考时出现意外,比如生病、受伤,从而影响考试的考生。3.填报志愿失误,导致落榜的考生。

4.有基础、有潜力,但在最后时期没有全力投入的考生。

5.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心理承受力较强,能够克服复读的艰苦的考生。哪些人不适合复读?

1.自制能力差的考生,他们经不起诱惑,容易三心二意。2.自己不想再努力的考生,老师、家长勉强他也没有用。

3.学习习惯不够好、学习基础很差的考生,仅有一年是很难改变面貌的。4.没有心思学习、缺乏学习动力的考生,复读的成功机会也不大。5.成绩在三本线左右接近二本线的考生(提升分的空间很小)。

三、考生该如何选择?

复读还是低就?这是个问题。何谓“低就”,没被第一志愿录取就是低就吗?从一本的分数滑到二本的学校就是低就吗?从二本划到三本或者选择其它高等教育方式就是低就吗?——张放天,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

我们英才学院的03届一名毕业生,现就职于一名企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她的事业非常成功,她却把这归结为高考“低就”。她高考成绩567分,但是不幸二本“撞车”而落榜,结果选择了山东英才学院自考本科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但让她没想到的是,她作为我们学校最优秀的学生,各种最好地机会都给了:学生会主席、中共党员、考研、推荐工作等。当然,我认为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她入校后很快调整了自己的心态,积极努力地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

我们英才学院的在校生实践课程自考本科试点,学制四年,实行专本连读,相当于“1+3”模式。招生对象为一本、二本落榜,但是又不愿意选择三本和专科的考生。入校后签订正式就业协议。成绩合格者,可拿到大专毕业证书和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由主考院校颁发学士学位。在校期间学校重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组织考取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这种招生类别是考生最好的选择!

下载当前社会的文化现象 之 快闪族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社会的文化现象 之 快闪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大学生择业求稳现象解读

    当前大学生择业求稳现象解读“求稳”心态不是当前唯一的社会心态,与它同时并存的还有“求变”心态。打破“求稳”心态,领导心态转变是关键。在当前的时局下,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

    警惕当前村干部经济违纪现象

    警惕当前村干部经济违纪现象 近年来,一些村财务管理混乱,少数村干部法制观念淡薄,经济违纪问题时有发生,涉及金额越来越大,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村级集体资产流失,直接损害了群众......

    教育学之教育现象分析

    教育学之教育现象分析 现象:中国日报网消息:据法国媒体报道,中国和英国专家19日公布一项联合调查显示,中国内地小学生中有1/3的孩子因学校和家长的双重压力而存在心理问题。这项......

    浅析当前道德滑坡现象(精选五篇)

    学号: 课程论文 浅析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现象 学院(系): 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 指导教师: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浅析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现象 摘 要: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

    论钓鱼岛之当前局势

    由钓鱼岛问题浅析中日外交与中日是否武力解决钓鱼岛事态 关键词:钓鱼岛 中国 日本 经济 政治 军事 历史 外交 摘要:中日钓鱼岛之争由来已久,紧密的经济合作,悠久的政治文化历史......

    当前未成年人法律意识之培养

    当前未成年人法律意识之培养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作者在实践中体验到的我国农村青少年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从中国法律传统和现实因素具体详细地分析了造成农村青少年学生法律......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招之不来”现象分析①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招之不来”现象分析① 作者:李小伟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4期 摘 要:我国经济健康稳定持续高速的发展为机械制造业......

    不作为现象对当前改革发展十分有害

    在去年十月的全国党委秘书长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希望官员主动“作为”,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决策落地生根。总书记强调,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