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警惕当前村干部经济违纪现象
警惕当前村干部经济违纪现象
近年来,一些村财务管理混乱,少数村干部法制观念淡薄,经济违纪问题时有发生,涉及金额越来越大,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村级集体资产流失,直接损害了群众切身利益,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村干部经济违纪问题主要是贪污、受贿、挪用、非法占有、违规借款、长期拖欠、借用公款不还、收不入账私分等,并有发案越来越频繁、涉及违纪金额越来越大的趋势。村干部经济违纪问题应引起重视。
一、当前村干部经济违纪问题增多的主要原因及表现
(一)财务管理不严。制度不健全是导致村级财务管理混乱、村干部经济违纪违法的根本原因。在调查中发现,有的村没有成立财务审核小组,财务收支监管不力,村里的开支书记、主任说了算;有些村虽然建立了一定的财务管理制度,但形同虚设,开支大权仍然掌握在“一把手”手中,会计、出纳充当“好好先生”,不敢得罪“一把手”,村领导把本应由个人支付的费用拿到村里报销;有的村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报表没有日清月结;有的村收入不入账或部分入账,村干部账外进行私分。
(二)村务不公开。不少村虽然有村务公开栏,但是只当摆设,没有按规定进行公开。山林、土地、水面、矿产、企业承包经营,国家扶贫金分配,救济物资发放,宅基地审批,计划生育指标审批等群众关注的事项以及涉及到村级财务收支等敏感问题不公开,群众想知道的却知道不了,想监督却监督不了。
(三)监督检查不到位。县、乡两级对村级财务的监督检查不到位,村一级财务往往是监督检查的“真空”,总认为村里的收入不多,放松对
村级财务必要的监督检查。有的村多年没有进行财务审计和检查,村干部离任也不进行离任审计。
(四)廉洁意识不强。一些村干部的素质不高,法纪观念淡薄,平时放松思想教育,受拜金主义影响,价值观扭曲,认为自己一个小小“村官”,当一年算一年,能捞则捞;有的则认为自己为村里做了不少工作,经常加班,吃点喝点、拿点用点不算什么。由于思想上出问题,村干部很容易出现不廉洁行为。
二、治理村干部经济违纪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抓村干部队伍建设,认真选配好村级班子。特别要注意选配好村支部书记。要真正把政治坚强、公正廉洁、年纪较轻、有一定文化,能带领广大农民致富的党员选拔到村支部书记位置上来。同时,要发挥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群众组织的作用,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整体水平,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的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要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管理,进一步健全村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使党员活动进一步制度化、经常化。要抓好党纪教育,学习好党的纪律,通过教育,使村干部增强纪律观念。
(二)抓村级财务管理,规范村级财务行为。一要全面清理村级财务,对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妥善处理,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二要强化民主理财,村、组要成立村民理财小组,小组成员由群众推荐,党员大会、支部会议表决,乡镇政府审批。小组成员可由党员代表、群众代表、老干部代表、村干部代表组成。理财小组要定期召开理财会议,检查账目和集体资产管理情况,定期对村财务进行审核,村里的一切开
支要经理财小组审查复核后方能报销。理财小组还可以有权对群众反映的疑点问题,进行专门调查。三要规范财务收支行为。要做到统一票证管理,村委会收款,必须开具正规收据,要确保各项收入全部入账。支出要实行“一支笔审批”,手续必须完整,要有经手人,证明人,审核人签字。要控制审批权限,对超过限额的支出审批,必须经集体研究决定。
(三)抓监督检查,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一要加强对村级财务检查,建立定期村级财务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规范,对普遍性问题,要进行通报。二要强化离任审计,凡村支书、主任、会计工作变更,都必须进行审计交接,变过去村干部下岗的推卸型为交账型,交账时,村理财小组要全程参与。三要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对村务公开的内容、形式、程序、时间等要作出明确规定,防止半公开、假公开或流于形式,消除村务公开的死角,把监督权交给群众,保证群众能够有效行使监督权。(作者单位:江西省遂川县纪委)
第二篇:当前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分析
当前农村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分析
近年来,农村党员干部的违纪违法问题呈高发态势,不仅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全面深入掌握当前农村干部违法违纪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一、当前农村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总体情况
(一)违纪违法案件数量一直居高不下
近年来,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农村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数量一直居高不下,在执纪办案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五年以来,全市共立案12753件,其中涉及农村党员干部案件8157件,占立案总数的70%左右;查处的农村党员干部有8604人,占涉案总数的62.3%。
(二)违法违纪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是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一些村干部在处理纠纷、计生指标、专项资金指标、工程承包等工作中优亲厚友,甚至贪污、受贿、侵占挪用公款,获取不正当利益。甚至部分村干部不经集体研究,弄虚作假发展党员,培养自己的势力。二是独断专行,缺乏民主。部分村干部作风不民主,办事不公开、不公正,暗箱操作,剥夺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例如:某村支部书记许某,将里的果园、砖窑等集体经济项目未经村集体研究,私自发包给别人,被开除党籍。三是挥霍公款,铺张浪费。近年来,尽管上级有关部门三令五申,规定村级财务实行零招待制,但 1
是有些基层农村干部无视群众疾苦,贪图享乐,讲排场、比阔绰,相互攀比,公款吃喝风现象依然存在。
(三)违纪违法案件特点和主要趋势
一是违纪主体以“三个重点人”为主。“三个重点人”指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报账员。五年来查处的涉及农村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中,“三个重点人”共2004人,占涉案农村党员干部总数的23.3%。二是违反财经纪律的案件比较突出。由于对村干部管理不到位和村干部更换频繁等原因,造成了村集体“家底”不清,账目不全,账物不符,有的甚至无账可查。财务审批制度不严,白条自批自支、公款私存、收费不开收据等现象在村级财务管理中屡有发生,导致部分村干部利欲熏心,继而出现利用职务之便侵吞公款。五年来全市共查处违反财经纪律案件1318起,占农村立案查处总数的23.21%。三是违纪违法案件向多个领域发展。随着国家对民生问题的日益重视,上级拨付涉及民生方面的专项资金越来越多,但监督管理不到位,致使部分农村党员干部利用职权截留、骗取专项资金的违法违纪案件不断出现,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今年查处某县民政局低保股股长伙同村干部利用职务之便,采取虚报、重复报低保户等方式虚报冒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共计5万余元;在为基层发放低保款时,侵吞、骗取低保款2万6千余元。
二、农村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一)违纪违法案件产生的原因
一是权力过分集中。在农村,由于特权思想严重和法制
意识不强,致使村级的人事权、财务权、事务权集中在村支书、村主任等少数人手中,并起着最终拍板定音的关键作用,且缺乏有效监督,直接导致部分村干部在工作中徇私舞弊。二是综合素质较低。在被查处的村干部当中,大多数已担任领导干部多年,但由于年龄较大,加之平时不注重学习,对有关党纪、法规知之甚少,法纪意识淡薄。少数人员甚至认为担任村干部就是“为了能多捞几个钱”,导致心理失衡,最终违法违纪。三是监督机制不健全。村干部权力过于集中,大小事情自己说了算,在监督上上级、同级和下级都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加之一些村财务管理混乱,公开内容有限,表面东西过多,村务公开和财务监督形同虚设。
(二)违纪违法案件的主要危害
一是影响农村民主建设。农村干部在选举时拉帮结派、致使连续几年不能换届,严重破坏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村内各种事务上搞“一言堂”,使民主理财流于形式、民主决策停于表面、民主监督走个过场,严重影响了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二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干部贪污受贿等违法违法行为,扰乱了农村社会正常管理秩序,直接影响党群、干群关系,束缚村级经济的发展。三是影响农村和谐稳定。一些村干部作风粗暴,滥用职权,直接侵害群众的切身利益,群众反映强烈,再加上基层农村家族势力影响等原因,容易激起民愤,引发群体性上访、越级访,严重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从近年来的信访情况看,有80%属于农村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查处村干部有违法违纪案件的一些村,都是一些群众上访的重点村。
三、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是加强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干部素质。村干部发生违法违纪行为,从根本上说,还是自身素质差、缺乏自控能力造成的。要针对村级工作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政治思想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的综合素质。二是突出重点,抓实农村“三个三”。农村“三个三”即:“三资”(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权”(村级人事权、财务权、事务权)和“三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报账员。)“三个三”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三人”是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主题,也就是“抓谁”的问题;“三权”是主体履行职权的行为,也就是探索“如何抓”的问题;“三资”是重要客体,也就是“抓什么”的问题。实践证明,这“三个三”是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和要害,抓好“三个三”就能从源头上抓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也就能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农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发生。三是强化监管,加大查处农村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的力度。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要把查处农村基层干部违纪违法行为作为办案的一个重点,形成合力,严肃查处那些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的案件,严肃查处与民争利、严重侵犯群众利益的案件,严肃查处弄虚作假、浮报虚夸、失职渎职的案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
第三篇:当前村干部违纪问题的类型及对策
当前村干部违纪问题的类型及对策——反思农村干部违纪心理
构建和谐农村,基层干部是关键。通过对2011年大通湖区纪律检查委员会查办的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进行汇总分析,探究当前村干部违纪违法的特点、心理和原因,力求提出对策措施,供决策参考。
一、村干部违纪违法特点
2011年,大通湖区纪律检查委员会立案查办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6件,涉及10人,分别占立案总数的75%和76.9%。结案4件,给予党纪处分7人。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违纪主体集中。涉案村基层组织人员多为村支部书记、村会计、出纳等。二是违纪手段简单。所发生的村干部违纪行为,以利用手中权力乱收费、贿选等占多数。三是窝案串案多。土生土长的村干部,长期一起生活和工作,“单干”风险较大,往往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大家都湿鞋”相互制衡,“谁也不会说出去”。今年查处的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多为村干部两人以上互相勾结。
二、村干部违纪违法心理分析
村干部违法违纪案件层出不穷,上升势头明显,特别村两委的负责人违法违纪案件较多,遏制农村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成为乡镇纪检工作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有必要对村干部违法违纪时的心理进行深入的剖析。
一是特权心理。一些村干部认为手中握有人、财、物等实权,就高人一等,忘记了人民公仆的责任,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变为致富的筹码、捞钱的工具。二是眼红心理。在城市化建设中有些农民拆迁获益或者有些人铤而走险暴富等,一部分村干部看到其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便心理失衡,眼球变红,认为自己能力强、资历深,更有资格享受,于是在工作中依据自身“优势”以权谋私。
三是侥幸心理。乱收费、贿选等行为是犯罪却铤而走险。这其中除了金钱的诱惑力外,就是他们大多心存“不一定就抓住我吧”的侥幸心理,最终侥幸战胜了理智。
四是失落心理。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社会分配制度的改变,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他们看到的是别人的口袋鼓了起来,住别墅、开名车,而自己每月薪水还请不了一次客,在这种失落心理的作祟下,很容易使他们滋生受贿的念头。
五是吃亏心理。虽村干部是芝麻官,但充分发挥作用,为子女和自己的生活“积累”发展基础。在一些他们看来,自己收的那点钱物,与已查处的那些巨贪、大贪相比,自己只不过是“小打小闹”,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自我开脱。作为村干部他们的工作直接面对群众,工作强度大,但在薪资待遇方面低,由此心理失衡,吃亏心理使他们迫不及待的滥用手中的权力,最终富贵与清白尽失。
三、探析村干部违纪违法原因
(一)村干部思想文化素质偏低
村干部多为从农村直接选拔,思想文化素质偏低,任职前一般不具备开展岗前培训的条件,任职期间对其教育和培训也未制度化、经常化,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力度不够,致使一些村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低、法制观念淡漠,依法办事意识差。如今年6起村官违纪案件中有3件是由于乱收费,有1件是由于贿选。
(二)制度不够健全、违纪成本低
一是村务公开不规范。按照有关制度规定,村委会应定期将重大村务活动、财产收支情况等向村民公开,接受村民监督。但在实际操作中,正是由于存在对老百姓最直接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不予理睬的现象,导致公布财务问题笼统模糊,具体收支情况秘而不宣,公开栏长期不更新,更新了也是敷衍群众,让其看不出“门道”,村务公开在某些地方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二是村级财务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帐目设置、会计凭证和帐单使用不规范,“材料纸撕一半当发票用,连公章都没有。”白条子入账普遍,民主理财运作不规范,财务审批不严格,给村干部的自主性太大,且一旦违纪,根本无法追究。利欲熏心的小村官,整出大腐败不足为奇。很多的村民对这样的情况司空见惯,甚至对村干部丧失信心。三是对村干部的激励约束制度不健全。村干部不是公务员,一旦从村干部岗位退下来就无人过问,连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鲜有保障。因此,有的村干部在位时为了谋退路而不惜铤而走险,最终走向违纪违法道路。
(三)监督不得力
一是对村干部监督制度建设滞后。一些村干部既不是党员,又不是行政监察对象,对这些人的纪律约束存在“空档”。一些村干部是党员,但村民委员会是自治组织,一些村干部对乡镇和村党组织的管理置若罔闻,或者由于乡镇过分重视经济发展,而轻视了村干部管理,对村干部不好监管,软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对村干部的教育和管理甚至于口头批评了事,捂着盖着,变相助长了一些村干部的违纪气焰。二是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村支两委干部普遍对村支书、村主任言听计从,只要村支书授意,白条、收据都可作为报销凭证。有的村负责人集党、政、企大权于一身,村班子成员没有监督能力,财务监督管理不堪一击。三是村民自治意识差,农村普遍缺乏对村干部的监督氛围。村民大都不知晓拥有什么权利,如何行使权利,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他们高高在上,村里没人敢治他们,去乡镇报告的话,没准以后还会给穿小鞋。”
正是在这些因素的诱导下,一些村干部实施腐败和违法违纪的时候心安理得,且越走越远,越陷越深,如同走下坡路的车子,刹不住。
三、对策建议
(一)提高村干部政治素质 一是建立健全村干部教育、培训制度。严格选拔品德好、思想正、能为群众干实事的人当“村官”。要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从文化程度高、政治素质好、年富力强的党员中选拔农村干部。强化对村干部进行岗前培训,每年由区县(市)统筹安排,利用农闲时间分期对村两委主要干部进行轮训。二是认真在农村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紧密结合村干部的特点,重点抓好党的宗旨教育、方针政策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不断增强基层干部的宗旨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扎实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三是大力开展“廉明荣誉感”进村活动。用先进思想文化占领农村基层思想文化阵地,树立“以廉为荣”的社会风尚,重树村干部“廉明荣誉感”,促进基层干部廉洁自律。
(二)大力加强制度建设
一是大力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大力推进村社党支部书记公开民主测评、差额直选、公推直选办法,把对村干部的监督权和裁判权交给群众,使基层群众参与干部考核、选拔、任免的各个环节,真正把思想好、素质高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二是进一步规范“晒村务”工作。切实纠正当前在推行村务公开上存在的重形式、轻实效,制度不健全,决策不民主等问题。积极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特别是财务公开形式,凡是与群众利益相关的事情,都要按制度规定,做到公开内容、公开时间、公开程序、公开形式、公开管理监督等五个方面的统一。加强督促和反馈,对不按时公开或公开不规范的,应弄清情况,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建立和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加强民主监督,保障村民当家做主的权利。三是建立健全村社干部的保障制度。在撤村并社、大幅度减少村社干部数量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村社干部待遇,逐步实现乡村干部的岗位职业化、报酬工薪化、养老保险制度化,切实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增强廉洁自律工作的效果。四是建立村干部心理引导机制。村干部是村民群众中的积极分子,更是党委政府依赖的。他们承担了党委政府工作,履行了党员干部的责任和义务,但他们工作中仍需有人帮扶,思想和心理上需要人引导。为此,须建立乡镇干部联系村干部制度,每个村干部都可设置一个乡镇领导或干部联系工作,适时引导和联系村干部,防止村干部产生松懈心理,从而使村干部的心理得以疏导,有效减少违纪和犯罪行为。
第四篇:当前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的思考
当前村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的思考
我国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的发展稳定,是实现全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基础。村级组织直接做群众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村干部拥有广泛的权利,并在一定范围内代替政府行使国家的管理职权。随着农村村干部工作范围逐步扩大,经济活动日趋频繁,少数村干部经不住利诱和不良风气的侵蚀,走上腐败之路,损害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基层干部的腐败,是最具有离心力的腐败。”加强村级组织党风廉政建设,惩治农村党员干部腐败行为,建立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抓好村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堡垒作用,进一步密切党群政群关系,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工作。
一、当前我市村干部违法违纪的主要表现
村干部违法违纪的现象时有发生,且呈上升趋势,有的情节甚为恶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一些村干部在审批宅基地、处理纠纷、计划生育指标、工程承包等工作中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甚至贪污、受贿、侵占挪用公款,获取不正当利益。有的为村民出个证明盖个公章都要收钱收“礼”。二是独断专行,官僚主义。部分村干部作风不民主,办事不公开、不公正,暗箱操作,剥夺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搞“一言堂”,甚至因失职渎职造成严重损失。三是铺张浪费,挥霍公款。在一些集体经济比较宽裕的村的有些干部,利用公款吃喝玩乐,奢侈浪费。甚至个别干部赌博嫖娼,腐化堕落。四是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张扬成绩,隐瞒问题,骗取指标,弄虚作假发展党员,培养自己的势力。五是恃强凌弱,作风粗暴。个别村干部依仗职权,拉帮结派,或借助宗族势力肆意侵犯群众利益,打击报复对他有意见的群众,名为村官,实为“村霸”。
二、村干部违法违纪的主要危害
(一)给集体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少数村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侵占、私分、挪用公款的行为,其后果是坑害集体、损害群众、肥了自己。个别村干部
作风霸道,以“一支笔”为名,独揽财经大权,在资金使用上随意操作,盲目拍板,决策失误,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一些村干部大肆挥霍,造成严重铺张浪费。
(二)引发群众上访,影响农村稳定。由于村干部不廉洁、不民主等问题,导致群众信访举报增加,牵扯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很大精力,甚至投入很大人力物力来解决问题,直接危害农村稳定,干扰和破坏了正常的生产和工作秩序。近期查处的桔山街道办双凤村和下五屯街道办下五屯村组干部违纪案件,就曾造成群众多次群体性的到市、州上访,甚至到省、中央上访,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由于案件问题涉及时间长达十多年,财务资料混乱或遗失,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将案件查清。
(三)直接损害党群政群关系,影响基层政权的巩固。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面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与人民群众直接联系的纽带。村干部工作在最基层,同群众的接触最直接、最广泛,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村干部的违法违纪行为,群众看得最清楚;也最痛恨。村干部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久而久之,群众对党和政府就会失去信任,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的形象和威信,直接影响到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敬南镇纪委查处的某村党支部书记违纪案件,涉案金额虽然只有几千元,但涉及的农户达数百户,甚至连残疾人低保户的低保金都不放过,其危害面之宽,民愤之大,影响之深却是很突出的。
(四)影响了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村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违法违纪行为和腐败现象,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削弱了农村党组织和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村干部违法违纪的主要原因
(一)干部综合素质较低。从受理举报和立案查处的村干部来看,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法律意识淡薄,思想道德水平较差,政治素质不高,公仆意识淡化,工作中常搞“公私兼顾”、“权钱交易”,存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私欲膨胀,贪占心理和侥幸心理严重。边远贫穷地区的少数村干部偏于低能,城郊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个别干部过于“大胆”。
(二)村务公开还有待进一步落实。这些年我市村务公开工作逐步完善,比
较规范,但还有少数村避重就轻,只公开成绩,不公开问题,只公开结果,不公开过程,特别是对经费支出不如实公开,甚至把村务公开栏变成村干部不廉洁的挡箭牌和弄虚作假的盖头,没有起到公开的真正作用,村务公开要做到公示与公开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合、事前与事后相结合。
(三)监督管理缺失。一是对用权缺乏有效监督。村干部权力过于集中,常集领导决策权和资金支配权于一身,大小事情自己说了算。在监督上上级太远,同级太软,下级不敢。以至作案时有恃无恐,导致腐败。二是对工作机制缺乏有效监督,特别是财务正规化管理跟不上,账目设置不规范,财务审批不严格,白条子下帐,假票据入册。三是上级缺乏有效监管。一些乡镇对村干部重使用、轻管理,导致一些村干部素质下降,自律能力降低。四是现行法规对非党员村干部的监管形成事实上的空当。非党员村干部由村民选举产生,不是党员,党纪管不了,也不是监察对象,行政监察对其无效,只有司法机关可以监管,但由于他们的错误多数对应“不准条文”,或因立案标准问题,也往往不了了之。因此,对村干部监管缺失,必出问题。
(四)财务混乱造成可乘之机。一是农村财务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知识,素质偏低,难以胜任工作;二是对农村财务缺乏监管;三是财务制度不健全,账目管理不规范;四是农村集体资产和集体资源管理不到位。这些都为个别村干部以权谋私、弄虚作假、贪污受贿、侵吞集体财产提供了条件。
四、遏制村干部违法违纪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高村干部素质。村干部发生违法违纪行为,从根本上说,还是自身素质差、缺乏自控能力造成的。要针对村级工作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一定范围的政治思想和业务培训,以达到提高村干部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强化监督。要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一是村务公开制度。村务公开是民主监督的基础,没有公开,就谈不上监督。实行村务公开,要从群众普遍关心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入手,公开的内容必须全面真实。二是财务管理制度,包括钱帐分管、民主理财、会计委派、村帐乡管、定期审计等制度。三是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实施重大项目、大额
度资金使用,必须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村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决不能个人说了算。四是民主评议制度,村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工作,都要由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民主评议和测评。五是加强党内监督,要利用党支部大会、支委会和各种民主生活会,针对党员干部中存在的问题,发扬民主,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纠正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不良风气,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战斗力、凝聚力,更好地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六是健全村干部监管法规,并重点针对村干部特别是非党员村干部违法违纪的处理办法作出操作性较强的具体规定,以弥补村级制度建设上的不足,确保对村干部的监管有法可依。
(三)切实加大村级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行村级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有效的经济监督形式。通过审计,并作出真实、客观的评价,有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村干部任内遵纪守法、廉政勤政情况;有利于及时发现和查处少数村干部违法违纪行为,避免给集体造成更大的损失;有利于对干部的缺点错误早发现、早提醒,促其改过,最大限度地教育和保护干部。实行村级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不但为选拔村干部提供了依据,还可以促进干部作风的转变,调动和保护真正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干部的积极性。
(四)加强监管,加大查处农村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的力度。各级执纪执法部门要把查处农村基层干部违纪违法行为作为办案的一个重点,形成合力,严肃查处那些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的案件,假公济私、损公肥私、侵吞公款公物、中饱私囊的案件,与民争利、严重侵犯群众利益的案件,作风粗暴、称王称霸、欺压群众的案件,弄虚作假、浮报虚夸、欺上瞒下、官僚主义、失职渎职的案件。乡镇纪委要充分发挥最直接、情况清的优势,积极主动的开展工作。要进一步加大办案力度,把握好政策界限,改进办案方法,提高办案水平,做到保护改革者、帮助失误者、严惩违纪者,使腐败分子没有藏身之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第五篇:当前公务员从事非法民间融资现象值得警惕
当前公务员从事非法民间融资现象值得警惕
岳塘区纪委监察局执法监察室
民间融资是指未经相关部门依法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即社会公众筹集资金,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出资人货币、实物、股权或其他形式的还本付息的行为。近一段时间,少数温州企业老板因无法按时归还从公务员身上借贷的资金,采取了“跑路”的手段,致使温州这座“制造之城”一下成为“危机之城”,甚至引起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高度重视,其亲赴温州调研经济状况,这与公务员大量的参与非法民间融资不无关系。
一、公务员从事民间融资的行为种类
公务员从事民间融资这类行为,我委在自办岳塘区宝塔街道办事处原主任陈某的违纪案件中发现,其在任职期间,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向联点的支村两委成员和有求于他的企业老板,借贷出资金高达350万元之巨,每月收取的利息不菲,实际已成为变相的受贿行为。经过对案件的梳理和总结,我们对公务员从事民间融资的行为归纳为六类情况:
(一)本人或假借他人名义从事、参与非法集资;
(二)本人或假借他人名义从事、参与民间高息借贷活动;
(三)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在非法民间融资中谋取利益;
(四)为民间高息借贷者提供担保;
(五)为从事、参与非法民间融资活动提供保护;
(六)从事高利转贷行为。
二、公务员参与民间融资的危害
(一)破坏正常的金融秩序。非法民间融资相对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来说较高,且不在国家宏观调控范围,一旦在全社会中融资比例过大,容易助推通胀预期(泡沫经济),增加企业或个人的融资成本,最终侵蚀着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近期,温州的情况就是很好的例子。
(二)破坏党风廉政建设。少数权利部门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便利参与非法民间融资,向融资对象收取高额利息回报,容易产生权钱交易,滋生新的腐败,严重破坏党风廉政建设。近期,湘潭市纪委查处的湘乡市原副市长柳某就是利用分管工业园区便利,帮助企业老板拿地后,向其借贷资金再放贷出去,从而收取高额利息回报的典型案例。
(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经常伴生出现在非法民间融资之中,由于非法民间融资的存在隐蔽性、高回报、难监管等特点使得不法行为屡屡轻易得手,受害人损失惨重,引发了许多家庭悲剧和社会问题,如夫妻反目、亲友成仇,神情恍惚、无心本职工作,群体上访、哄抢融资主体及亲友财产物资等,严重影响了正常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三、治理公务员参与民间融资的举措
(一)加强内部监管。要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加强对党员、国家工作人员从事、参与民间融资行为的监督管理,健全完善机制制度,强化制约规范。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对本单位开展一次全面深入的排查摸底、自查自纠活动,掌握情况,切实整改。
(二)强化领导责任。对本单位的党员、国家工作人员从事、参与非法民间融资不制止、不查处,或者对引起的严重违法违纪问题隐瞒不报、压制不查的,依据有关规定追究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责任。
(三)严肃查处相关违纪违法行为。对本单位党员、国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从事民间融资的相关行为,一经发现,相关部门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及时处理,对违反有关党纪、政纪的由纪检监察机关查处,构成违法犯罪的应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四)列入事项报告制度。纪检监察部门要把党员、干部要把参与民间融资的情况列入《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要求党员、干部主动向纪委、组织部门报告,确保党组织能及时掌握情况,便于政府进行宏观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