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成因和教育对策

时间:2019-05-12 20:39: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成因和教育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成因和教育对策》。

第一篇: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成因和教育对策

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成因和教育对策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因

90后是独生子女的第二代,他们的父母在改革开放中受到了较好的教育,所以和孩子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而且90后在出生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得到不断完善,教育的普及和教育观念的发展,以及关于独生子女问题在全社会受到重视和反思,使到学校和家庭愈加重视对独生子女的培养,90后大学生的素质总体上比80后大学生有了相对大的提高。

(一)自信张扬,独立特行

90后在出生时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普及,教育民主程度提高,学习模式发生巨大变化,使90后获取信息更加快捷,知识更加丰富,也使他们在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信心和理性上超越了他们的前辈,在知识结构的复杂和多样性方面甚至知道或考虑得比老师还多。90后大学生思想上独立开放,行动上独立特行。他们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喜欢通过深度思考,争论和碰撞再认同,并结合实际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90后大学生非常乐意组织或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他们自信有能力搞好活动,并尽力在活动中展现自己才华,磨炼自已的斗志。

(二)思维方式开阔,价值观念更加西化

从1997年恢复高考制度之后,教育体制的一系列改革,使中国教育慢慢脱离死记硬背,思维定向的模式,迈向注重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个性教育。同时,90后所接受的学习方法教育也与前一代的大为不同,因此,90后大学生思维方式开阔。90后在出生时改革开放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日益强盛的国力和富裕起来的人民,吸引全球各地物品涌入中国,各国交流日益广泛。90后从小就接触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在东西方思想文化碰撞中,90后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与前几代人有很大不同,思想价值、行为方式更明显的带上西方色彩。

(三)竞争意识和创造能力强,个人规划长远

90后的父母们刚成家立业,就遭遇国家经济转型,他们习惯的生活模式——“铁饭碗”被打破了,他们不得不在改革的阵痛中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强迫自己去学习新的生存技能,去重新选择职业和创业,奋斗使他们饱偿辛酸。90后耳闻目睹父母们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惆怅,变革的社会使90年代出生的孩子普遍早熟,竞争欲望、财富意识强烈,创造能力、理财能力比前辈更强。对个人发展有计划性是90后大学生又一大特点。所以我们学校关于职业发展的讲座十分火爆,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社团组织就有两个。

(四)普遍思想早熟,个别承受压力的能力不足

9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又忙于工作,加上互联网的普及,在特殊的生长环境里,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在讨论问题时观点深刻、逻辑严密、善于表达,思维方向堪比成年人,他们的见解只能说服不能压服。他们亲情观相对淡溥,甚至显得有些孤僻。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部世界认识的深 1

入,经验相对增多,同时社会化的要求迫使他们与人交往,自己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自己需要理解别人,他们渴望找到可以倾诉自己真实感情的知音。但“千金易求,知音难觅”,此时个别性格内向的90后大学生难免会烦闷不安,对未来感到迷茫甚至焦虑。

(五)主流崇尚责任,个别缺失正确的价值观

市场化的竞争压力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多变,使90后大学生更加务实,明白应该把价 值取向关注于具体的事情而不是抽象的哲学。因此他们行事注重实际,不重视形式,要求方法简单实用易行。90后的主流崇尚责任,也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效果。90后大学生在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上表现得很积极,领悟也很快。如我们学校,在大一新生中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的同学就很多,这说明90后大学生相当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是什么。当然,由于90后出生后社会生活环境相对优越,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上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他们更注重生活质量,乐于消费享乐。有些90后不愿走艰苦奋斗,逆境成才的道路,信奉金钱至上、享乐至上,价值观念严重扭曲。

二、“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

时代的发展变化对青年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着重要影响。“90后”的成长时期,正处于中国社会转型变革的重要时期,1998年国企改革的深化、非公有制的重新定位、2000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的进一步开放、2004年保护私有财产写入宪法等代表性事件,都对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新型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成为影响“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最根本因素。

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阶段,由此带来利益关系调整、收入差距扩大、公平与效率失衡等社会问题,深深影响着转型社会中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社会变革的复杂性,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使正处于思想成长期的“90后”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从而对社会热点问题产生普遍关注。

竞争机制的引入激活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利益驱动机制成为调动人们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加上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都使得青年一代的价值观更趋于务实,比他们的前辈更早地考虑以后的生存发展。

(二)学校教育环境变化的影响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员令以后,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把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做为重点,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普及和高考的逐步改革,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材编排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年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的呼声中成长起来的“90后”,也进而表现出独立思考、个性自信等的优势,富有较强的创新理念。

但是,经济社会变革对学历和文凭的高层次需求,使得源于竞争社会大背景下的应试教育仍占据中国教育大环境的重要领域。以考试科目为准的教学内容单一化、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简单化、以知识掌握为目的的教学目的片面化、以升学为目标的培养目标唯一化,应试教育的弊端使教育者无暇顾及学生在道德理想追求、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90后”新一代大学生由于在中学阶段接受素质教育的不均衡,导致入学时仍然存在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心理,对大学自主学习模式的不适应,在与人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

独生子女家庭依然是“90后”所在家庭结构的主要形式。这类家庭往往趋向于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导致自我意识增强,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等不足。然而,随着90年代以来,对于独生子女问题的大范围反思在全社会开展,父母对独生子女责任感的培养越发重视,在心理上和精神上鼓励他们因此更加独立自信,90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年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较之以前有较大程度上的提高。

随着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学生之间经济条件差距扩大,也导致“90后”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的多元化。

家庭内部问题是“90后”大学生思想多元化明显的重要因素。家庭的不幸会导致一些学生缺乏安全感,心理脆弱,思想偏激。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革新初探

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变化,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应随之进行新的探索。

(一)建立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

独立自信、要求平等,是“90后”大学生的重要思想特征。他们思想活跃,追求个性发展,价值选择多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要求自己的人格能够得到尊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改变传统的简单灌输教育方式,改变调整以“老师”自居的高高在上的心态,注重与大学生平等交换思想观念,在双向交流中达成共识,调动青年学生的积极性,在交流中把握学生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要坚持教育主客体之间在思想上平等互动的参与,是共同的思考和交流过程。要多元价值观面前,要引导学生在多种选择中整理出核心价值观,而不是只是教育他们应该怎么做。在与学生的平等互动中,要尊重学生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正确对待自身不足,虚心加以学习改进。

(二)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是密不可分的,思想困惑、心理危机等问题背后可能有学生实际困难问题的引发,专业学习问题、参与集体活动不积极、对学校管理的非理性评价意见等问题的背后可能有学生思想问题的支撑。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这一论述给了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实际的导向和要求。要贴近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和状态出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他所处的生活或学习的整体环境下看待,放在学生成长发展的时间序列里看待,完整全面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各种主客观因素,才能找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找到引导学生的合适途径。很多思想问题的产生,往往跟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只有努力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了解问题和事件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因素,而不是仅仅从思想觉悟方面进行教育,才能更好地从本质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三)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

相比高校学生工作者直接参与的外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自我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的作用重在引导。让学生在外部引导下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学会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改进思维方式,在应对各种问题时才能够举一反三,创造性、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90后”大学生注重思想上的独立,应抓住这一特点,在完善各项制度的基础上,加强班级和党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的作用,引导学生科学规范地参与学生事务的管理、决策、执行和监督,充分发挥学生的思想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启发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组织协调等多方面能力,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二篇: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

90后大学生特点及原因分析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09级思想政治教育4班孙雷***

关键词:90后性格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摘要:面对90后这个个性鲜明、勇于表现自我,知识丰富,思想独立,喜欢理性,但又有缺乏合作、对网络过分依赖、心理较为脆弱等特点的这个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师生关系、教育理念、教学环境等方面都应有所创新,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

(1)个性鲜明,敢于表现自我,但缺乏团队精神

90后大学生在各方面都喜欢彰显个人特色,标新立异,喜欢新颖有个性的事物。从衣着外表、兴趣爱好都追求独树一帜,喜欢标新立异,比其他年代的年轻人更乐于表现自己、证明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也正是因为对个人的过分关注,导致对集体的冷漠,集体归属感不强,团队协作意识较差。

(2)知识丰富,求知欲强,但对网络过分依赖

由于网络的普及,90后大学生群体较早的接受了这一信息交流平台,及早掌握了获取知识信息的方法,在网络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和信息。网路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并且乐于善于借助网络寻求新的知识,获取问题的答案。但是由于网络所传递的信息良莠不齐,各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消极的积极的思想可以在同一过程中出现,增加了大学生辨别真伪善恶的难度,无疑对大学生的思想观点、价值观点产生影响,网络的虚拟性更使不少大学生沉迷其中[1],丧失现实感,从而丧失目标、迷失方向,对网络的过分依赖使他们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部分出现了交流困难等问题。

(3)思想独立,但心理缺乏依靠,较为空虚

90后大学生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比较抢眼,但是他们的内心却不像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那样个性鲜明。大多数人内心缺乏安全感、缺乏对他人的信任,很难轻易对人敞开心扉。

他们追求独立、自由、渴望有成人感,甚至故意装成熟装老成,但事实是表面上的成熟掩饰不了他们内心的幼稚。处于从幼稚到成熟转折点的90后大学生,其实远没有走出他们的心理断乳期,长期以来家庭对他们过度的关心、保护,促成了高度自我关注的心理,依赖心理严重,缺乏独立性,社会经验的贫乏,生活阅历的肤浅,使他们对当代多元社会的各种嬗变和冲击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他们在遭遇挫或遇事不利的时候往往自信心受挫,缺乏自我调适的能力,心理极为脆弱,容易走向极端。

(4)主流价值观积极向上,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改革开放成为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变革的潮流和由此导致的社会震荡必然经过学校、家庭等各种途径对他们产生影响,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样化和分散化的趋势,但值得肯定的是,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大部分大学生注重个人与社会并重,奉献和索取统一,事业与利益并取,愿意他人和社会服务,同时注重社会的最终和他人的回报。

(5)关注社会思潮,价值观更加务实

处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变革这个大环境中,信息出现开放和透明化,使得90后的大学生群体对社会的认知更加趋于理性,但也更加趋于功利,更加务实,讲究实用,追求实惠,例如在大学生入党动机调查的活动中,他们大部分人更加趋向于入党能给个人带来好处和实惠。

(6)人生态度与目标设计更加理性

由于社会开放带来的信息通畅,网络交往的社会性,青年群体往往能更早地了解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各种样态、规则和潜规则,加上当今社会竞争日益烈,生存发展压力逐渐增大,催生了他们更加清晰、理性、务实的人发展意识和生涯规划设计。

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如下:

一.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新教育手段

(1)中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理论层面的灌输,体现为一种“灌输式”或者“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在这种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重视,积极性没有被很好的调动。同时,我国的德育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使道德教育具有强调政治性,注重规范性和系统统一性的结合。在这种教育中,更加注重知识层面的学习,而学生并没有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因此,我们需要将传统的正面的理论灌输转变为一种体验式的、渗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到教学过程中,真正的学习并内化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步入21世纪这一信息时代,网络这一信息传媒工具毫无疑问的获得了90后大学生青睐,所有这些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2]。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育主题单方面向教育客体输出教育信息的方式,主客体之间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双向的、平等的交流对话,网络平台具有信息传递量大、传递速度快、可以更好的实现资源共享,使教育主体更乐于接受教育,网络的灵活性还可以使教育主体游刃有余的针对教育客体的具体情况立即做出判断和调整,因此,应加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速度。

(3)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心理咨询和指导,及时进行心理调适 90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脆弱、敏感的心理特质需要引起特别关注,应进一步拓展高

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渠道,开展多样化的有效的心理咨询指导,并适

时进行挫折教育,帮助学生完成心理调适,以健康阳光的心态积极面

对大学学习和生活

二. 教学理念上

(1)坚持目标引导与层次化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明确的目标是前进的积极动力,高校应给大学生以明确的目标引导,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并积极努力实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不再是“天之骄子”,都需要努力奋斗,在认真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山,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注重层次化教育,注重90后群体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可采取问卷调查、集体谈心、个别交流等多种方式和途径。

(2)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面对90后这样一个个性多样的群体,只有了解他们的思想才能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大学生的自身发展,让思想政治教育与他们的生活更近,要围绕他们在学习、生活、健康、交友、求职、恋爱等各个方面遇到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才能更加有效的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更好的结合起来。

(3)针对90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

过于 “理性” 的思考模式导致了一定程度的信仰缺失,出现了所谓的 “信仰危机”,这使他们很难凝聚在一起,并可能在一些重大人生点上出现动力不足、惘然彷徨的情况;自我意识的过分膨胀,造成其团队协作意识薄弱,也使他们过于注重实效,蔑视形式和口号,大学生喜欢挑战权威,民主意识强烈,希望听从自己的想法[3],另外,由于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化和受教育机会增加,很有可能会出现他们对知识信息的把握在量上及质上超过教育者的情况,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教育者的权威性。

这就要求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也应当注重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师生心理和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和谐是指两者在言谈举止、思想观念、个性特征等方面能互相接受、认同或肯定,相互尊重而不抵触,如果能做到这点的话,那么教育者所做的努力常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吸引 相互支持,有利于发挥双方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更加注重实效性,注重与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教师不应回避反应现实的东西,而是加强引导,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解决学生的现实困惑。成为学生的思想教育者、学业监督者、心理疏导者、日常管理者、职业规划者等。

三.教育环境

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加强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大学生群体在校园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一个更好的人文环境,使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的学习、科研、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大学生学习知识、开阔眼界、锻炼身体、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参考文献:

[1]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中国高教研究,2008(9).[2]高中建,孟利艳“90”后现象的归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10).[ 3 ] 张耀灿 ,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 [M ].北京:人民

出版社 , 2006: 386-390.

第三篇:浅析非法传销的特点成因及其对策

非法传销是信息时代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滋生的怪胎,属于经济邪教,其根本目的是非法聚集公众资金,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传销组织严密,传销渠道隐蔽,发展规模大,欺骗手段高明,社会危害性不容忽视。本文结合江津实际,就非法传销活动的特点、成因及对策作一探讨。

一、主要特点

(一)组织严密,内部分工细,呈“金字塔”管理模式。传销组织不仅有严密的工作和组织纪律,还有一整套的操作流程,分工细,责任明确,易于躲避打击。一个“品牌”的传销,多个窝点授课,少则10人,多则20余人,窝点头目实行单线联系,直接对其上一级负责,其它成员互不往来,而且采取人盯人的办法,互相监视,互相控制,以防与外界联系和外逃。传销人员之间只知道自己上线,真正的幕后老板谁也不认识,从我市查获的14个传销窝点头目来看,也只是四、五级的位置,大老板从不与窝点头目联系,只是电话与下一个级别联系,层层传递信息,实施遥控指挥。

(二)跨地区传销居多,人员结构复杂。一是传销公司不在其注册地而是跨省、市进行传销活动;二是传销公司不在传销行为地发展本地传销人员,传销人员均来自外地。我市查处的传销人员中,湖北、河南、广东、安徽等省市的人居多,达146名,且人员结构复杂,由原来的城市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到大中专学生参与,给我们查证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三)传销人员文化层次较高,公关能力较强。我市查处的146人传销人员中,高中文化以上的占80%,其中大专以上文化有52人,可见,这些从事传销的人员素质较高,具有一定知识文化水平,有的还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并且加入传销组织后还要经过传销专门培训,为传销产品和发展“下家”提高公关能力。他们能言善辩,增加了传销产品的可信度,故易于打开传销局面,导致更多的人受蒙蔽。加之这些大中专学生都懂计算机,使得“传销”这个“虚拟网络”的“虚拟”空间扩大化,你诱我,我诱他,如此周而复始,恶性循环。

(四)传销对象特殊,欺骗性大。传销商品与其它商品的销售渠道和对象存在的根本的差别,在于它不需进入商场,也不需要用产品面对面的与消费者交流,传销靠的是传销者对产品的夸大其词和巨额的利润回报。销售的对象也不是普通的消费者,而是自己的亲戚、朋友和同学这一特殊的群体,传销者正是利用这一特殊的关系,使其传销屡屡得逞。

二、基本成因

任何一种行业,都有其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环境,传销行业也不例外。究其成因,主要有:

(一)虚夸传销致富捷径,“一夜暴富”颇具诱惑性。按照传销组织内部人的说法,加入传销,一个人从穷光蛋到百万富翁最慢需要一年多时间。传销组织利用青年人发财心切的特点,以宣扬“高收入”的伎俩进行洗脑,并让所谓成功人士交流心得,软硬兼使,直至受骗自甘陷入传销泥潭。一位沦为传销的大学生告诉笔者说:“参与传销就是为了赚钱。因为这个东西可以赚到钱,一年可以赚一两百万。如果是真正按照其模式运作,一年赚几十万没问题”。可见其诱惑性之强烈。

(二)以传销为就业的新门路。传销活动之所以盛行,就是利用了当前就业难的困境,投机取巧,以“高收入”,“好工作”为诱饵,骗取无业人员的信任,特别是大学生,刚步入社会,对生活充满激情,急于实现人生价值,却因社会阅历浅,易上当受骗,甚至执迷不悟,甘愿陷入传销歧途。

[本文来源于大ˇ秘ˇ书ˇ网-www.xiexiebang.com-有文章需求,请到大*秘*书*网站留言板,12小时内解决您的问题]

(三)以“直销”为幌子进行非法传销。当前传销和变相传销的欺骗性和隐蔽性很强,既以经济利益,快速致富或高额回报作诱饵,又以所谓的“直销”、“科学营销”等加以伪装并大势宣扬“合法”。一名“讲师”在介绍公司直销“欧丽曼”化妆品时称,每套产品3350元,其中3200元是产品的费用,150元是网络管理费,交了3350元就加入了公司,在以后销售时,拿包括有18件一套的化妆品就不用再另外付费了。再以后,你就介绍别人加入组织,你介绍的人越多,工资升得越快,从几百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如此很大程度上骗取了一部分想快速致富、快速脱贫的人的信任,大部分人因受诱骗所致加入到非法传销的行列。

(四)打击犯罪存在四难。一是取证难。传销活动上线人员取得非法所得后,立即将非法所得转移,使在追缴非法所得上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同时,下线人员在缴纳“加盟费”后都未取得缴费凭证,也使在非法所得数额的认定上,缺乏有效的证据。加之一些“入迷”者在被查处后,执迷不悟,不讲实话,传销者之间互不往来,给侦办案件带来困难。二是主犯难抓。传销主犯躲在幕后,身居异地,遥控指挥,抓获查处的传销窝点的主要头目大多在四、五级人员,一旦案发,无法抓获主要犯罪嫌疑人,难以达到打击的目的。三是定罪难。利用传销或变相传销手段犯罪,是一种新型犯罪,由于对传销的违法性没有科学界定,给实际工作中对立案查处传销就无法准确定性。刑法认定问题,则是困扰公安机关侦办此类案件的主要难点,影响了公安机关打击此类犯罪的力度和积极性。

此外,打击非法传销还存在遣返难的问题。公安机关在打击处理过程中,对绝大部分参与传销的人员必须实施遣返,遣返工作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面临着很大困难,加之个别执迷不悟者,想另起炉灶,想方设法逃避遣返,给遣返工作带来难度,甚至影响打击效果。

&nbs

p;

三、措施及对策

(一)广泛宣传,切实加强群众对传销和变相传销违法性的认识。传销和变相传销活动不仅具有较大的欺骗性、隐蔽性,而且裹胁群众多,涉及面广,有的甚至对参与人员采取各种精神和暴力控制手段,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危害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使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知道国家禁止一切形式的传销,传销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要公开曝光典型案件,深刻揭露此类违法犯罪活动的危害性、欺骗性,大力营造震慑犯罪、教育群众的浓厚氛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勤劳致富理念,采取“发动群众、摸清情况;公布电话、扩大线索;集中力量、分头行动;发现一处、查处一处”等措施,联合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村加强对本辖区实有人口的清理,对涉嫌传销的人员及时报告,同时发动群众举报,提高群众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自觉抵制传销和变相传销违法犯罪活动,彻底铲除其滋生、蔓延的土壤。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尽量创造条件,给待业青年、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尽量不给传销组织以可乘之机,减少其参与传销活动的可能性。

(二)严格依法处治非法传销活动。针对传销和变相传销活动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公安机关和工商部门要密切关注,切实掌握传销组织违法犯罪证据,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本着“依法严惩策划、组织者,摧毁传销网络,教育解救广大受骗群众,维护社会稳定”的原则予以处置。对于传销和变相传销组织的发起人、负责人、组织者,多次参与传销、非法获利数额巨大的骨干分子,要依法严惩。对于被骗加入传销组织的,要进行教育,并及时遣散,对于执迷不悟的顽固分子,要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查处。

(三)加强流动人口、租赁房屋及场所管理,努力提高防范能力。传销组织活动特点之一就是跨区实行异地区传销。这就要求公安机关加强流动人口和租赁房屋的管理,将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切实纳入辖区派出所的管理之中,社区民警及协勤人员等力量要经常深入社区,深入群众了解情况,对外地人租住房屋以及外地人经常聚集场所要加强管控;还要及时与社区和中介组织加强联系,建立起信息通报线索移送渠道和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机制,把打击和防范有机结合起来。以“准确分析、精确打击、有效防控”为原则,提高防范和打击能力,切实掌握工作主动权。

第四篇: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分析

摘 要:关于《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分析》的犯罪学论文库:文章着重分析了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具体成因,提出了一些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以减少或避免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违法犯罪;成因;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型教育转变为大众型教育,这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作为一个特有的社会问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违法犯罪类别也呈现出与社会趋同的态势。论文的标准格式探索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根源、成因,有利于我们深刻了解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真正掌握大学生违法犯罪动因,加强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搞好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防治工作。为此,本文特就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概况、根源及成因、防治对策等方面进行了肤浅的分析和探索。

一、大学生违法犯罪概况、类型及特点

(一)大学生违法犯罪概况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在我国高等学校已不鲜见,不仅有一般违法行为,而且也有刑事犯罪,甚至经济犯罪和政治犯罪。大学生作为青少年的一个特殊群体,与青少年犯罪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大革命前,我国青少年犯罪仅占犯罪总人数的20%~30%,是世界上青少年犯罪率最低的。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犯罪人数中的比例已上升到75%左右,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我国刑事犯罪的主体,并且青少年犯罪总的态势呈上升的趋势。

(二)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类型及特点

1.按照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所具有的某些基本特征以及主客体方面的某些特征可以将大学生违法犯罪类型划分为:暴力型违法犯罪,如杀人、伤害、抢劫、绑架等违法犯罪行为;财产性违法犯罪,如盗窃、诈骗等;性违法犯罪,如卖淫嫖娼、强奸等违法犯罪行为;智能型违法犯罪,如计算机违法犯罪、信用卡违法犯罪、商业欺诈违法犯罪等;特殊类型的违法犯罪,如毒品违法犯罪、赌博违法犯罪、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等。有关资料表明,财产型违法犯罪,尤其是盗窃公私财物的违法犯罪,不论是中外各国,都是一种常见的违法犯罪类型,在全部违法犯罪案件中的比例,一般都在50%以上,居于首位。

2.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特点。大学生违法犯罪具有一般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共性即违法犯罪类型的复杂性,主要集中在财产型违法犯罪、暴力型违法犯罪和性违法犯罪三大类型;违法犯罪动机具有贪利性、淫乱性和凶残性,多围绕“财”、“性”、“霸”等为动机;违法犯罪具有团伙性;违法犯罪具有报复性、突发性,青少年普遍具有争强好胜、思想偏激、容易冲动和走极端等特点,其违法犯罪具有报复和突发的特点;女青少年违法犯罪增加,犯罪形式由依附型向独立型发展,女青少年违法犯罪多以财产型违法犯罪和性违法犯罪居多,其腐蚀性一般大于男性。大学生作为青少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生理、心理趋于成熟。大学生知识水平较高,也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其违法犯罪除了具有一般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共性外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有一定的规律性、预谋性和智能性。大学生违法犯罪的规律性表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考试、恋爱、奖惩、贫困、就业等压力过大引起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预谋性表现在有计划有目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智能性表现在违法犯罪技能更为成熟,作案手段和方法较为高明,违法犯罪工具更为先进,违法犯罪心理结构更加稳定,违法犯罪心理更加成熟等。

二、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小环境:家庭、学校和社会

1.家庭作为组成社会的一个重要单元,对大学生的成长和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大学生违法犯罪与家庭教育的失败密不可分。家庭教育的失败首先表现在教育方法的失败。许多家庭在大学生未成年时采取粗暴教育,管教过严导致家庭亲情不足,娇生惯养、袒护放纵,导致亲情过剩。以至于部分大学生从小形成严重的人格缺陷,如缺乏爱心、冷酷自私、吝啬贪婪、骄横霸道等。第二,家庭道德低下。父母的道德状况直接影响到孩子,父母的贪婪吝啬使孩子惟利是图,父母的冷漠横蛮使孩子骄横自私。如果大学生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其道德的沦落也在所难免。第三,家庭不完整。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婚姻和家庭观念受到挑战,离婚率不断上升,不完整家庭日益增多,大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照顾,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慈爱,这部分大学生容易变得孤僻、自卑、抑郁、任性甚至仇恨。第四,时空距离导致家庭教育不力,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父母相对独立,部分大学生脱离了父母的监控而放任自流,滑向违法犯罪边缘。

2.作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的不利同样会影响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我国是个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国家,考试作为区分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造成了大量不能适应这种考试的“差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一部分成绩不理想、素质不高的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在我国应试教育重智轻德的教育导向影响下,这部分学生学习压力加重,产生厌学思想,逃学严重,甚至混迹社会,不能自拔。另一方面,应试教育也造成在学校教育管理中,忽视对大学生宽容、理解、爱心、诚信、责任等良好道德观念的培养,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公德心、责任感和是非观念。第二,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和培养不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体力、智力、道德品质及个性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但实践中,我国高等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科学、重书本轻实践、重教学轻科研等情况普遍存在,导致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培养偏离轨道,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水平低下、人文精神匮乏、法制和纪律观念淡漠,从而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第三,个别教师素质较差,德才欠缺,错误引导大学生,在课堂上散布消极甚至反动言论或者无端训斥指责学生,导致学生厌学逃学,人生价值观受到影响,成为违法犯罪的潜在因素。第四,学校管理不善,制度不健全。由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大学生都缴费读书,在学校管理制度方面,行政管理色彩过重,在大学生公寓管理、违纪处分条例等方面的制度还不够完善。严重的就会激化矛盾。由于扩招和后勤社会化,学校人员混杂,也给学校带来了治安隐患。第五,校园文化建设落后,大学生文化生活单

一、枯燥,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精神文化需要,部分大学生走向社会寻求精神满足,受到社会不良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向违法犯罪道路。3.大学作为市场经济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社会对大学及大学生的影响逐步深入。第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强烈刺激着人们的物质欲望。有的大学生为追求过高的物质享受的满足而出现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第二,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个别大学生沉迷于暴力、淫秽、功利、物质享乐等不良文化之中,不能自拔。不良文化严重影响着是非能力差的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第三,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社会交往的意识增强,社会交往的机会增多,但他们缺乏社会经验,辨别是非能力不强,极易受到社会上违法犯罪的影响和教唆,甚至是在无意中参与违法犯罪,被违法犯罪所利用和控制。第四,校园周边环境恶劣,治理不力。有的高校处于闹市,周围网吧、迪吧、游戏厅等各种娱乐场所密布,经常导致治安突发事件的发生。部分大学生校外租房居住,治安复杂。

(二)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个体原因:生理和心理原因

1.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生理因素主要是指个体的遗传素质、神经类型年龄、性别、生命节律以

及其他异常的生理因素等。第一,遗传素质与违法犯罪。法国著名犯罪学家托皮纳尔的研究表明:75%的犯罪人有遗传缺陷,约30%的犯罪人有病态遗传,分别犯有癫痫、精神病和人格障碍等病症。论文的标准格式国外有学者指出,血型、染色体甚至体型等都有可能与犯罪有关。遗传素质与侵略性行为、酗酒、性亢进以及由智力及精神障碍导致的行为异常有极高的相关性,当然,遗传素质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犯罪。第二,神经类型与犯罪。前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及其弟子研究发现,人的高级神经类型典型的有四种:活泼型、安静型、兴奋型和弱型。后人发现其中的兴奋型(又称不可遏制型)由于其情绪兴奋性高,抑制能力差,感情易于冲动,为人暴躁等特点,可能导致激情犯罪和暴力犯罪。第三,性别、年龄与犯罪。一般而言男性违法犯罪在数量上远远高于女性,在犯罪的手段、起因以及违法的严重性、危害性等方面也有显著的差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违法犯罪数量趋于增加,特别是女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更为严重。从年龄上看,违法犯罪率最高的年龄一般在14岁至25岁之间。由于在这个年龄阶段体格强壮、精力旺盛,各种需要迫切,容易冲动,对自己违法犯罪行为充满自信,因此,在盗窃、抢劫、强奸、流氓等作案成员中占有很高的比例。第四,其他异常的生理因素与违法犯罪。有关资料证明:不同的生理异常与违法犯罪是有关系的。

2.违法犯罪的产生最关键的还是心理上的原因。一般而言大学生违法犯罪首先表现在自身的认知能力较差,当然不排除如计算机犯罪、信用卡犯罪等具有较高认知水平的犯罪。这种较差的认知能力主要表现在道德观念颠倒、法制观念淡漠、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偏颇、缺乏高尚的兴趣、爱好等,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和理解,容易产生偏激、糊涂、庸俗、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等错误认识。第二,不健康的情绪、情感等心理障碍与违法犯罪。大学生违法犯罪很多时候是由于情绪情感的消极而导致的。比如由于大学生在环境不适应、学习紧张、生活贫困、人际关系紧张、情感危机、不能就业等压力面前产生焦虑、困惑、仇视、厌烦、抑郁、嫉妒等不健康的情绪情感,心理出现障碍,严重者就会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第三,不良的意志品质与违法犯罪。违法犯罪主体共同的基本的特征之一就是意志薄弱,即在正确的行为上缺乏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而在错误的行为方向上意志力却表现得异常坚强。比如,盲从和独断、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任性和怯懦、顽固与执拗等不良意志都很容易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产生。第四,不正当的动机和需要与违法犯罪。由于大学生不切实际超越个人条件的金钱、物质需要;不健康的“友谊”“义气”需要;无视社会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性需要以及过分强烈的自尊需要等不良需要在得不到满足或者同现行的法律规范发生冲突而大学生又不因此而放弃个人的需求,这种需要就会引起违法犯罪动机。第五,性格、兴趣和气质与违法犯罪。大学生性格兴趣表现多种多样,一旦其性格中的消极因素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必然表现为个人的态度与行为的不良化,严重的就会导致违法犯罪。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群体中人格异常和精神病患者呈现增多的趋势。其对社会和他人的危害是巨大的,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三、大学生违法犯罪防治对策

1.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新方法。首先要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形势政策教育,深化高校“两课”教学改革,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第二,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技能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第三,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教学、管理、服务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运用网络、报刊等各种媒体大力开展思想政台工作。在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教职员工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做到言传身教。

2.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和实践。大学生法制教育要做到学习有教材、任课有教师、课时有保

证。在加强法制课堂教学的同时,要充分开展法制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

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性教育。随着当前大学生心理障碍以及性问题的日益增多,有必要在大学生中开设心理保健和性教育课程,设立心理教育与咨询机构,建立大学生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档案。

4.加强大学生日常管理和公寓管理工作。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强化德育考评制度。建立贫困生、后进生等问题学生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开展“一对一”的教育帮助。推行辅导员进公寓、进课堂制度,与教师课堂监督相结合,了解和掌握大学生课堂内外活动情况。探索学校和学生行政合同管理机制,明确行政和经济责任。

5.强化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高校要树立以德治校、以法治校的观念。完善各种管理制度,体现公正、客观、平等、诚实信用等道德和法律精神,正确处理大学生中因婚恋、经商、违法违纪等事件,消除各种矛盾。完善矛盾处理机制和程序,建立必要的听证制度,确保矛盾处理的程序公正。稳定政工和管理队伍,提高管理水平,搞好部门协调和统一。加强高校后勤社会化中学校与企业、企业与学生等契约管理制度,避免后勤社会化实施过程中矛盾的激化。

6.营造大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应加强与社会有关部门的协作,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创造校园良好的学习、生活气氛和自然环境。尽可能地为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提供物质福利条件。积极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从空间和时间上减少和消除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条件。

7.完善校园治安综合治理机制,成立校园综合治理机构,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参考文献

1.李兰芝,高玮主编.大学生罪错成因与对策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0

2.薛凤清,李建辉主编.犯罪学概论.群众出版社,2003

第五篇:非正常信访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非正常信访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非正常上访,笔者认为是指信访人不到指定的场所和按规定的逐级信访程序到有权处理信访事项的机关或组织提出诉求,而是采取蓄意的、过激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限制或禁止的方式,以集访、闹访、缠访、越级形态出现的影响党政机关办公秩序,损害社会治安秩序,恶化地区建设发展环境,妨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信访行为。

一、非正常信访的表现形式

(一)信访人到非信访接待场所上访,提出信访事项的;特别是到北京中南海、天安门、新华门、外国驻华使(领)馆等政治敏感地区和省、市、区党政机关等非《信访条例》规定的信访场所信访的行为。

(二)信访人在各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办公及会议场所周围、领导同志住地、外国驻华使馆区、公共场所,非法聚集、静坐、散发信访材料、呼喊口号、打横幅、出示状纸、抬棺材、穿状衣或孝衣,围堵、冲击机关或单位,堵塞、阻碍交通,拦截公务车辆、影响车辆正常行驶,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信访人携带危险物品、管制器具,或在信访接待场所和其它公共场所实施自伤、自残、自杀行为的;

(四)信访人侮辱、殴打、威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

(五)信访人在信访接待场所滞留、滋事,或者将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弃留在信访接待场所的;

(六)信访人煽动、串联、胁迫、以财物诱使、幕后操纵他人信访或者以信访为名借机敛财的;

(七)信访人赴京、赴省在非信访接待场所,以明示或暗示的方法有意表露信访人身份,虽无过激行为,但被公安部门清查处理的;

(八)信访人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国家和公共安全的其它行为。

二、非正常上访行为的成因

(一)非正常上访的主观因素

一是个人主义极度膨胀。一方面,一切以个人得失为标准,对自己不利的观点和要求不论是否合理合法均不接受。另一方面,有的非正常上访人,起初确实有理,但当其诉求在党委、政府帮助下得以解决,本人利益得到维护之后,其贪欲却开始膨胀,企图利用上访得到更多的利益,最终由有理上访变成了无理的非正常上访。二是法制观念淡薄。目无法纪是非正常上访者的共同特征。此类人群多数文化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对于司法机关依法作出的处理决定难以理解,对于办案人员为其进行的法律宣讲、解释置若罔闻,不按照规定程序和方式上访,采用无理取闹的种种手段要挟各级组织,给党和政府施压。三是思想认识偏激。部分上访者不能正确看待对于自身不利的事情,片面夸大社会的阴暗面,毫无根据地认为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腐败不公,对案件处理结果稍有不满就胡乱猜测,仅凭个人臆断或道听途说就上访告状。四是抱着侥幸心理。很多非正常上访者,即便到法院打官司,如果感觉裁判结果不公,即使该裁判已生效,也会抱着侥幸心理,到党委或行政机关去申诉和上访,期望得到自己满意的结果。如我镇的非正常上访户兰满华,其信访诉求虽经过法院终审判决,省高院和市检察机关依法监督,仍无理多次到北京上访,其目的就是想通过非访这种形式,达到获取自认为合法的利益。

(二)信访工作客观因素

一是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对违法上访惩处乏力,对严重影响正常工作秩序的非正常上访行为没有制止的有力措施,“终审不终”的问题时有发生,导致当事人反复上访、缠访。同时,信访交办程序不规范。上级组织多头交办、重复交办、乱交办现象时有发生。法院终审、信访终结的案件继续交办屡见不鲜,甲地负责的事项交给乙地办也不少见。

二体制不力,负面影响。一是存在制度的弊漏。近年来,为规范信访案件的处理,制定领导包案处理信访大要案责任制、信访工作量化考评制度、信访工作领导责任追究制等制度,特别是国家信访局采取以信访量多少给各地排名、要求地方政府进京接访、中央信访部门给省市开信访移办单等,这些强化考核力度措施相继出台,这对解决信访人反映的问题,维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产生很多负面效益,不少非正常信访人了解这些制度后,反而助长了 “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念头,有的公开声称越级上访,并以此向责任单位、责任人施加压力,达到其无理要求。为降低数量,后移名次,基层就会采取“拦”、“堵”、“截”等手段,这就给上访人造成基层怕越级上访的错觉,以此要挟责任单位满足其过高诉求或不正当要求。二是责任划分不合理。《信访条例》规定解决信访问题应“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但在特殊时期、敏感时节,涉及到三跨三分离、涉法涉诉等信访问题时,强调让户籍所在地稳控,有时迫于压力,为完成稳控任务,就可能答应了一些不该答应的条件,结果是事倍功半,负面效应大,工作越做越被动。三是不加区别的问责制度的错误引导。不区别在处理上访事件中有无失职渎职行为,只要出现不稳定事件和越级上访便“否决”、“问责”,这种是非不分的问责体制,从而导致基层部门信访压力骤增,对个别上访人员一味迁就,迫使基层组织无原则地“拿钱买平安”,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上访者的恶行。如我镇的上访户兰满华的哥哥兰育华与其胞弟因家务事发生纠纷,后被砍伤。常德法院依法判决兰育华胞弟有期徒刑3年(适用缓刑),并赔偿了其经济损失。但兰育华不服法院判决,多次到北京上访。常德法院迫于维稳压力,在判决之外,违规给付兰育华13万元赔偿款。此事极大的鼓舞了兰满华上访的决心,并多次声称,自己的事不应该打官司,要是早上访,说不定早解决了。四是指导不力,盲目批复。在越级上访中,有的上级部门接待人员在听了信访人员的片面之词后,不做调查,盲目武断地认定基层处置不力,就站在信访人角度片面地强调信访人有理,甚至将信访批复直接交信访人转交,信访人拿着上级信访的批函,以手持“尚方宝剑”之态到基层吵闹。造成基层信访人员难做思想工作,使得信访人对基层的解释一句也听不进,甚至形成一种对立。

三、解决非正常信访的几点试想

1、打开畅通对话渠道。一是要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按照《信访条例》,落实信访接待制度,确保群众来访有人热情接待,来电有人耐心接听,来信有人及时查阅,反映问题有人积极处理。要按照信访为民、便民的原则,进一步拓宽信访渠道。各乡镇、单位及有条件的村都要公开信访电话,开通网上信访等渠道。其次是要畅通信访信息渠道。健全完善县、乡、村、组四级信访信息网络,形成上下齐抓、左右共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访网络体系。要充分调动发挥各级信访工作人员和群众提供传递信息、调解矛盾、参与查处问题的积极性,尽早掌握苗头性、内幕性信息,做到未发先知,将大量的信访隐患、初信、初访和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解决到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有效预防和控制进京非正常上访。

2、制定完善工作机制。一是建立信访处理联动制。在各地信访部门成立信访联动指挥部,各单位各部门对于需要协调处理的,都可以向联动指挥部汇报,由联动指挥部安排协调,不仅可以解决各单位之间“扯皮”现象,更能有效地整合资源,化解非正常信访案件。二是建立信访信息通报机制。凡涉及全国、全省、全市的共性问题,要形成上下一致的口径答复。防止因相互攀比、答复不一出现被动局面。三是完善信访责任督查机制。健全和完善党委政府对信访工作督查督办联动制度,通过信访专项督查督办,不仅从全局层面把握信访动态,而且提高基层部门对信访工作的认识,强化基层部门对信访工作的责任,推动基层部门依法按政策,及时有效地把信访问题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地。

3、解决信访实际问题。做好信访工作,重点是解决问题,关键是化解矛盾。一是受理程序到位;二是适用法规政策落实到位。对应当解决又能够解决的,要及时认真给予解决;对不符合法规政策的,要做好解释工作;对坚持不合理要求的,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要因案施策,对个别情况复杂、上访人又确有特殊生活困难的,在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时,适当给予帮助:一是帮助办法不突破现行法规政策;二是不会引起同类问题的攀比;三是帮助办法要上访人接受,能停访息诉。控制越级非正常信访要坚持预防为主。

4、设立信访救助资金。有一部分非正常信访问题,因政策等原因失去了解决条件,而上访人家庭又特别困难。对此,不仅要做认真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更要通过社会救济方式来保障上访人的正常生活,从而实现息访。这就需要设立专门的救济资金。

5、完善信访案件听证机制。《信访条例》第31条规定:“对重大、复杂、疑难的信访事项,可以举行听证。听证应公开举行,通过质询、辩论、评议、合议等方式,查清事实,分清责任。”对影响较大的或老上访户的信访案件,实行听证办理制度,就是安排各方当事人同时到指定场所,必要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其他人参加旁听,由当事人进行陈述和答辩,组织当事人进行质证,通过这种公开透明的形式讲清事实,核实证据,以决定是否提起再审或是否终结涉诉信访,籍此搭建公民与国家机关平等对话、多方参与的平台,促进了信访处理决定的民主化、公开化、公正化、科学化乃至法治化。同时,听证会的程序严谨、旁听人员较多、新闻媒体给予现场报道,对部分无理上访者产生一定的震慑作用。

6、对非正常信访者要依法予以处理。首先要对不按正常信访渠道、程序、要求等反映问题的上访行为进行具体的法律界定,细化对非正常上访行为的处罚办法,明确责任主体,增强可操作性,切实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对那些在非正常上访行为中的违法人员,公安机关应依法处置。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违法必究的导向,让上访人知道非正常上访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从根本上扭转当前的被动局面。其次上级信访部门要依法办事。一是不越级接访。对不听劝阻、解释,越级上访对象,一律不接访;二是分清职责,实行访、诉分离。对于涉法涉诉的信访事项,信访部门要做到不受理、不交办,不协调。

下载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成因和教育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成因和教育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信访工作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当前信访工作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法制建设的稳步推进,一方面是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突显,另一方面是群众的法制意识包括维权意识的逐步增强,这两......

    浅谈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浅谈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但由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有不完善之处,给一些腐......

    浅析城区信访工作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近年来,城区群众的上访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就我区而言,2000年以来城区上访总量平均上升率为121.6%。探讨和研究城区信访的特点和成因,找出问题的症结,妥善化解各种矛盾,有效解决各......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一些新的动向与特点,笔者通过对2005年以来江苏省阜宁法院审理的五十余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通过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新特点、成因并......

    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策略探究

    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策略探究[摘要]“90后”大学生已成为大学的主要群体,具有自我意识强、个性特征强、竞争意识强、参与意识强等特点,同时还具有社会责任感弱、团队意识......

    苏显泽解读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因

    苏显泽解读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因 后是指改革开放富裕起来时出生的,以独生子女为主要群体的一代人。随着90后跨进大学并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大学生的思想也随之烙上“......

    浅谈农村信访行为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浅谈农村信访行为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北京市平谷区刘家店镇信访办主任王春景) (二0一二年五月二十一日) 落实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创新方法,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化解农村信访......

    基于火灾特点分析建筑工地火灾的成因及对策

    基于火灾特点分析建筑工地火灾的成因及对策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深入发展,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也在不断推进,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和内部装修工程日益增多,建筑工地火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