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精神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研究

时间:2019-05-12 20:44: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大学精神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大学精神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研究》。

第一篇:基于大学精神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研究

基于大学精神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研究

【摘要】

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普遍忽视了对大学精神的提倡和教育。而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的源动力,也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对当代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发现加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能更好的彰显大学精神,并很好的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形成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大学生以今后更好的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关键词】

大学精神;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研究

在扩招的大背景下,当前的大学教育逐渐忽视了原有的大学精神,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力也逐渐弱化。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复杂的国际形势,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对大学教育的基本要求。积极发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在教学中的作用,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前大学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一、大学精神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

大学精神作为大学的灵魂,贯穿大学发展的始终,是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长期积淀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共同性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是大学价值的体现,也是大学历史和文化的精髓。大学精神蕴含着价值观、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道德水平等内容,对大学生成人成才起着引导和塑造作用。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指的是在新时代的要求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采取各种教育方法,为了达到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对教育对象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力。用“力”来形容这一词语就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力也同物理上的力一样,具有大小和方向等力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简单说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的大小指的是为达成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采取的教育方法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力的大小。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的方向则指的是在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所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以及对受教育者的行为导向或是价值观、世界观所能产生引导作用。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的“力”的构成(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的知识力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的知识力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老师自身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首先思想政治老师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形成自己系统的知识体系并熟练掌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里的各种相关知识,同时对其它学科的知识也能够广泛的了解,并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不仅能提升教学质量,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培养具有现代大学精神的学生。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的创新力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必须在不断地教学中积极寻找和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并以学生为基础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这种力就可以被称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的创新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这种创新力,不仅会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实现

教学的目的,还能将这种创新力作用于学生,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不局限于陈旧的规则,更好的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

(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的人格力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的人格力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中最核心的一部分,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本身就作为一种典范,具有模范的作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平时的生活和教学中,要养成高尚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形成自身的人格魅力,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俗语“言传身教”指的就是这个道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对自己形成良好的印象,并以老师为学习的榜样,自然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健全高尚的道德观形成。

三、以大学精神为指引,提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

(一)树立大学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发展的理念

大学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灵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学精神的载体,二者相互促进和融合。大学精神必须落实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同时思想政治工作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二者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提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整体素质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力能否发挥作用,发挥多少以及朝何种方向发挥的决定性因素,因而为了保证基于大学精神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能够在学生的教育中发挥重大作用,就必须提

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备上述的三种力之外,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其它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能发挥自己的各种知识,并重视在教学中与学生的交流,深入实际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三)将利益与思想相结合,使二者获得双赢

在如今的经济社会之下,大多数人认为,物质利益与思想政治二者不能并存,但是,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二者是不可分离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与物质利益挂钩,才能激发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学热情,满足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物质文化需要,让思想政治教育者全身心的投入到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工作中去,在教学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力,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质观,对物质利益形成正确的认识,为以后学生踏入社会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做好铺垫。

(四)综合各种教育资源,提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

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不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在日常的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应将各种教学资源相结合。在这些资源的综合作用下,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的。

四、结语

在遵循当代大学精神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实现最终的思想教育目的,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

想政治教育水平,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有利于学生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2]董秀华.专业市场准入与高校专业认证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许丽萍.一部具有时代气息与创新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力作——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3).[4]杨芝兰.思想政治教育力及其整合机制探微[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3).[5]张波,高晓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价值工程,2010,(13).

第二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填空(10'*1)、二、名词解释(4'*4)

1、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着实现自身的政治目标,用反映本阶级或政治集团利益和愿望的意识形态,对人们的思想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转变其思想,进而影响其行为,促使其思想行为向着符合一定能够社会要求的方向变化发展的社会活动。

2、思想品德:人们在一定的思想体系指导下,按照社会的言行规范行动时,表现在个人身上的相对稳定的特点和倾向。就其所包含的社会内容而言,它是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法纪品质的综合。就其心理构成而言,它是知、情、意、信、行的统一。

3、内化:在教育者的帮助和促进下,受教育着对教育者所传递的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认同、筛选和接纳,即将其纳入自身思想品德结构之中,变为自己的观点和信念,成为支配、控制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内在力量。

4、外化:在教育者的帮助和促进下,受教育者把自身已经形成的思想观念和信念自主地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并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

5、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使人们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在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6、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所采取的影响和培养人们思想品德的各种方式的综合,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活动方式和受教育者的活动方式。

7、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所代表的一定的社会要求同受教育者现有思想品德状况之间的矛盾。

8、青年的思想特点:敏感性、多变性、差异性、矛盾性。

9、情感陶冶法:利用各种情境中的教育因素,特别是教育者自觉创设的教育情境,对人们进行感化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人们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从而提高人们思想觉悟和品德水平的方法。

10、自我教育法:在教育者的启发和指导下,受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通过自身内部思想矛盾运动,主动接受外界积极影响,自觉地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以培养自己良好思想品德的方法。

11、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基本职能: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

1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13、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三、简答(8'*4)

1、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1)社会主义精神文建设的战略地位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2)社会主义精神文建设的根本任务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3)社会主义精神文建设的方针原则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原则。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为我们科学地制定教育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的指导。1)这一理论阐明了人的发展的社会制约性。这就要求我们制定思政教育目标时,必须从现有的社会生活条件、从现实社会的发展状况及其发展要求出发。2)这一理论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去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3)这一理论阐明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长期性。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坚定地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理想目标前进,又要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确定人们在各方面应达到的要求和标准。

3、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意识必须灌输理论的必要性。(为什么要灌输?)1)从社会思想理论的产生来看,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2)从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作用来看,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3)从两种思想体系的斗争来看,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

4、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意识必须灌输理论的基本要求。(怎样灌输?)

1)坚持灌输内容的科学性。在我国现阶段,就是要着力把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灌输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2)坚持灌输方法的启发性,就是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提供给人们,组织和引导人们紧密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自觉地学习用它,并通过思考和体验,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观点和信念。3)坚持灌输形式的多样性。一切行之有效的宣传鼓动手段都可以而且应该运用来向人们灌输社会主义思想。4)坚持灌输途径的实践性。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的革命实践,引导和组织人们积极投身革命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5、简述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科学含义。1)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普遍的意义,它贯穿于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之中,在一切工作领域都有其特定地位,发挥着特有的作用(普遍性)。2)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服务的性质,它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提供服务和保证(服务性)。3)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提供的服务和保证,直接关系着各项工作的方向和进程(决定性)。4)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渗透性的特点,它只有渗透到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中去,结合业务工作一道去做,才能取得其应有的地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渗透性)。

6、为什么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作。(如考论述,联系实际)

1)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手段;2)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思想保证。3)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根本措施。

7、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1)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思想品德结构理论。2)客观依据:社会要求;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及其思想品德发展状况和发展规律。

8、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的必要性。

1)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是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2)是改善党的领导的关键措施;3)是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保证。

9、发挥行政系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的必要性。1)结合行政管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行政系统的重要职责;2)发挥行政系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条件。

10、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能是什么?

1)教育职能,包括灌输、激励、转变和调节。2)管理职能,包括目标管理、组织管理和制度管理。3)协调职能,包括协调单位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及影响之间的关系;协调单位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及影响之间的关系;协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内部的关系。4)研究职能,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其中教育职能是最基本职能;管理职能是重要补充;协调职能是内在要求;研究职能为发挥其他三种职能提供理论指导,又依赖于它们的实践。

1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具有多方面性;其次影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具有多样性;再次,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具有复杂性。2)创造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人;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3)示范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用自己模范的行为去影响受教育者;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用自己的优秀的心理品质去感染受教育者。4)长期性。首先,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次,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形成某种预期的品质之后会出现反复,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反复进行耐心细致的工作;再次,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对人们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愈来愈高,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持续不断地开展工作。

四、论述(20'*1)

五、材料分析(22*1)

1、网络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材料分析0

影响:1)积极影响:利于拓展学生眼界,促进学生观念更新,为思政教育提供新手段和载体,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影响。2)消极影响:a、西方网上宣传优势明显,对我们构成严重威胁;b、网上信息良莠不齐,学生益受不良影响;c、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影响人们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对策:1)充分运用网络载体,建立和扩大我们在网上的宣传思想阵地,更快更有效地传播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2)加强对网络的管理,限制不良信息在网上传播,尽可能消除不良影响。

2、用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来说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规律)(材料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以教育影响为中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双向活动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教育者积极实施教育过程、受教育者能动接受教育过程和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过程。三个过程有机结合体现了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

1)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代表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组织者,使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积极性的激发者。教育者可以把握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和积极因素,在肯定其积极因素,启发其内在需要的基础上激发起开展自我教育。2)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又发挥着主体作用。他是能动地认识并影响教育者和教育影响的主体,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受教育者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育者的激发和引导。另一方面,教育着主导作用的实现也离不开受教育者主体作用的发挥。没有受教育者主体作用的发挥,教育者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只有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

3、青年的心理特点是什么?怎样针对青年的心理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智力发展达到高峰,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注意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又要帮助他们尽快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的思维方法。2)情感丰富而又强烈。各种高级情感都获得显著的发展,但又具有强烈性和不稳定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注意与青年的情感交流,努力做青年的知心朋友,同时又要注意引导青年自觉地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3)自我意识显著增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因势利导,坚持把尊重青年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4)性意识逐步发展成熟。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意教育和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恋爱观,正确处理学业、事业与爱情的关系,自觉地用社会的道德准则调控自己的性意识。

4、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原则中的疏导原则的内涵。[含义]疏导的基本精神就是要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说服教育、启发自觉,把人们的思想集中到社会主义方向上来。[依据]坚持疏导原则,是由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决定的;是由人们思想认识的规律决定的;是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怎么做]坚持疏导原则必须正确处理疏通和引导的关系;正确处理疏导与灌输的关系;正确处理疏导与规范约束的关系。

5、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中说理引导法和实践锻炼法的重要性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说理引导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常用的基本方法。其重要性在于:第一,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不可能在人们日常生活实践中自发地发生,也不能用强制的手段向人们硬灌,只有紧密联系人们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通过系统的深入的说理引导,才能使之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第二。思想品德认识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说理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品德认识往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第三,人民群众所产生的思想问题一般都属于思想认识问题。因此要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就必须从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入手,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说理引导。

实践锻炼法的重要性在于:第一,实践是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外部的教育影响和理论知识,只有通过人们的亲身实践才能为人们所理解、吸收、消化,从而转化为人们内在的思想观念。第二,引导人们按共产主义的真正要求去行动,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说理引导是实践锻炼的前提,实践锻炼是说理引导的进一步深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将两种方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说理引导法,摆事实、讲道理,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然后利用实践锻炼法,组织引导人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人们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理解,并投身于社会主义实践中。

6、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怎样实施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

答题要点:1)关心人。全方位的关心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日常生活。2)尊重人。尊重他们的权利、人格、意见;尊重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3)培养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4)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发挥。

第三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一、研究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纷纷撰文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

取得的成果主要集中

1、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下成因分析。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着失效现象原因在于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和影响,包括市场经济的负面冲动击、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党和社会出现的极少数腐败现象以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在于大学生价值取向上主流和支流的冲突,主体意识和自我化倾向、务实意识与实用化倾向、进取意识与功利化倾向、创业意识和投机化倾向。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源于家庭、社会、学校、学生个体四个方面。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是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投入不足。

2、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对策研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的学者认为一是应该正确认识全面贯彻党和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二是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人文关怀,三是重视几种文化的冲击。有的学者认为应该与时俱进,认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确立新思路、探索增强实效性新举措。有的学者认为要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入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的学者认为应该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方法四要素入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的学者认为应该从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入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的学者认为应该从新媒体入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3、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分析。多从认知评价方面、目标评价方面和过程评价方面进行。评价框架从各方面建构评价评价标准。

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概念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概念。

成因分析多,并且是宏观分析多于微观分析。

实践层面总结多,理论层面总结少。

二、必要性和前提: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有待于提高,呼唤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是党和国家的需要,2004 年 8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16号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断完善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理论还不完善,有待于丰富、发展和完善,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系统理论,三、研究意义和价值:

1、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2、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3、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4、保证社会主义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四篇: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

问题一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界定

(一)本体论层面:从生活出发并回到生活(逻辑起点问题)(二)价值论层面:“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三)方法论层面:通过实际的生活开展教育 问题二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其复杂性的内在要求。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问题三 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整体性特征(二)开放性特征

(三)实践性特征 问题四 划清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与“去政治化”的界线 问题五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现路径研究

(一)教育目标:树立现实化的思想政治目标

(二)教育内容:确立具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三)教育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四)教育原则:坚持实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 21 世纪初学者们针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带来的弊端,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哲学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强调应充分认识到生活的本体性地位,以生活为基点来考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关注人的内在需要和主体体验,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引领生活并最终融入生活,成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作为一种理念和方法,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和依据。李明焕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中首次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进行了阐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向马克思主 1 义“人本论”和“生活观”的回归。柳礼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述评》一文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是经典作家的人学理论、回归生活世界观和以人为本理念。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总的来说,是和脱离生活的尤其是理想化、知识化、工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而言的,它强调应充分认识到生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不可忽视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根基这一本体性的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无视其生活根基而坠入了理想化、形式化、知识化的迷雾,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其应有的生命力和有效性。所以,生活化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返回到现实生活,找回本来面目,并以生活为基点来考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所有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一)本体论层面:从生活出发并回到生活(逻辑起点问题)

从生活出发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生活、理解生活,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中找到其生长点。人的生活从本质上来说是实践的、变化的。现如今人的生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维护其在现时代条件下的合法性,就必须时刻关注生活的变化,根据变化了的生活的需求做出积极的调整。否则,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思想政治教育从生活出发,最终不可避免地还要回到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回到生活是指“高于”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回到“生活”,使人过更美好的生活,“高于”生活,不是说思想政治教育高于一切生活,而是指用思想政治教育所指引的美好生活引导一般的生活,使人过上更好、更有意义和价值的生活。思想政治教育从生活出发,并不是简单地迎合现实生活,机械地反映生活,滞后性地品评生活,而是要积极正确地引导生活。按陶行知的说法,就是要用“前进的生活”引导“落后的生活”,大家一起“过前进的生活,受前进的教育”,而且要用每个人自己善的生活引导其非善的生活。这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活的改造,对落后的生活和落后的个人的改造。这样,生活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点。“从 2 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实现良性互动。生活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蓬勃发展的不竭源泉和现实动力。当然,这里的生活起点及其过程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在实际生活中作为“终点”的生活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生活,而是被改造了的、前进了的生活,是新的教育的起点。

(二)价值论层面:“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价值论层面的理解,林德宏教授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理解“以人为本”,他认为,人是自然界进化的最高产物,人是宇宙中唯一的创造主体,人的价值是最高的价值。人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处理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最高标准。应以人的发展的标准作为评价人类言行的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是目的,人是关键强调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①

“以人为本”就要求在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强调彻底摒弃对神圣不可侵犯的规则、教条的无条件顺从,以听话和服从为目的,“目中无人”的教育模式,从而真正把人、人本身的发展和完善置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更加明确地把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开发人的潜能作为学科的宗旨”。

关心人就是关心人的生活,关心人的现实需要。需要是人对客观外在事物的渴求和欲望,是人的生命存在、发展、延续的客观要求,是对客观的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主观反映。

尊重人主要是尊重人之为人主体性地位。人不是机器,不是被奴役、被宰割、被控制的对象或工具,人是人的世界和社会的主体,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己的个性,也有自己的尊严。这要求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主体意识”,并将其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努力激发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发展人、开发人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的素质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却经常遗憾地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却似乎仅仅是以一种对人的外在改造、规范、约束力量的面目出现,对人的发展、开发总是不那么关 ①林德宏:《“以人为本”刍议》,《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5页。

注。在大中学生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对政治教育的抵触情绪,根本原因在于这种政治教育是外在于学生的束缚,而不是教会学生了解和保护自己的政治权利和提高自己的政治能力。相关学者曾指出,德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依附德育、独立德育、自由德育。我国当前正处于独立德育初级阶段。因此,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人、开发人的主要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由依附人格向独立人格的转变,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品德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人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

(三)方法论层面:通过实际的生活开展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应主要遵循的方法论原则上,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要把实际生活过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途径,在生活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生活开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从生活中走开,也无法从生活中走开。从生活中走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与个人真实生活无关的活动,无法参与个人生活的充实与丰富,与个人生活异质,理所当然地受到个体当下生活的拒斥。

通过实际的生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以人们的现实生活经验为其基本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的引导下不断丰富、积累、扩大生活经验和反思经验的过程。

通过实际生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纵向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受教育者在学校教育阶段的生活中展开,而且要在人一生的生活中展开,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从横向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人的不同生活——他们的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他们的经济生活、公民生活、文化生活等等——中进行,具体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不仅要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展开,而且要在学生的校外生活中展开。我们在谈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时经常讲到“5+2=0”(即五天的校内学习生活的效果被双休日的家庭生活或其他社会生活抵销),说的就是校内生活的教育和校外生活的教育不一致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响。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向社会生活的深层渗透。在具体操作层面,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将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与能对人的思想道德发 4 生教育影响的一切活动密切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生活世界,在生活中找依托、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社会学认为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社会化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为能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并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从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而在人们物质利益意识、自我实现意识、自主意识和平等意识日益得到强化的今天,人们从心底里强烈要求人格和地位的平等,希望自己作为个体成员存在价值能够得到尊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改变传统模式,进而从生活出发,采用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教育方法和内容,巧妙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度”,才能发现并解决人们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使受教育者从被动地适应社会,到主动地自我创新,最终达到全面的发展。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生活科学的、有机的联系起来,才能发挥其无限的生命力。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疑是中国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其重要原因就是思想政治生活化的缺失。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承了历史的伦理道德教育,并受苏式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影响,形成了远离人的主体发展需要的模式。这种模式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远离了人的生活,教育目标只注重方向性,缺乏时代性、层次性和生动性。教育目标过高而未能符合受教育者的智能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假、大、空”的弊端。其表现为理想化、圣人化,没能做到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结合,导致教育具有较多的封闭性,不能符合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需要。教育内容在纵向上缺乏必要的层次性:多讲理想少讲现实,多理论少规则;在横向上理论性、原则性过强,缺乏实践性、灵活性,不能引导受教育者在活生生的社会背景下去运用去思考,这种状况一度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与人的心灵产生了隔阂。教育形 5 式采取灌输式教育,把教育者看作唯一的主体,忽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把他们视作消极被动接受的客体,严重挫伤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种灌输教育长期发展的结果就是容易扼杀人的创造力和主体性①。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其复杂性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用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道德体系、道德规范对人们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和本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适应人的思维发展规律,有目的地对被教育者施加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以期改造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集中统一,强调命令和服从,在教育上要求“我教你听,我打你通”。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交流障碍,并且由于这种隔阂的存在可能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而通常人的思想都是多元的,好比难以定量的多元函数,即使用很科学的手段来转化人的思想,也不能象转动旋钮调节机器转动那样灵敏和准确,而必须对人们思想体系中的各要素,以及影响人们思想系统的社会、家庭,政治、经济、领导、同事等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地巧妙协调,使各种要素发挥出最大的合力方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而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促使家庭和睦,同事和气,社会和谐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也是对影响人们思想系统的各种因素进行最优整合的调节剂、润滑剂。它对排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交流的障碍和隔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并且也是使每个社会成员实现自主意识、平等意识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有效途径。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活化,能够使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化深奥的道理为浅显的谈话、化严肃的质问为风趣的聊天、化无视的冷漠为热切的关怀。最终使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既简单而更具人性化。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其本质在于服务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生活的主体性的人,这正符合国际教育目标的要求。“学会生存”是20世纪70年代国际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心思想是指教育是为了人类适应生存的需要而服务 ①钱同舟:《回归生活世界 重建德育模式》,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版第3期。

的;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出“学会关心” 主题,即人类教育要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关心人类本身。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仅仅充当服务政治、经济、文化的工具,更应成为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有待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两个主要方面,对人的素质教育也就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文化教育,这就确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的素质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仅局限于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而应全面关心他们心理、生理、智力、非智力因素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提高,并引导人们把各种素质整合为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整体素质。人的多方面素质的内在统一的契机就是所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只有在生活的感悟与滋养下才能实现这种统一,因为“一个人是通过共同的生活过程来教育自己的,而不是被别人所教育的”①。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实现人的德与才、知与识、理与情、智与能的各方面的协调和统一,才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每个公民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要发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整合社会中的各种有利教育资源,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空间,营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氛围,促进广大人民群众自我教育,互相教育。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调动人们的“爱心”来增强凝聚力,发挥人们的“自我教育”来增添原动力,用人们自我意识形成的“制度”来强化约束力,用人们中的“典范”发挥影响力,用人们的“改革”力量强化创造力,用“激励”增强竞争力,用“文体活动”激发向心力。生活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越发显现在社会环境上,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和社会环境之间形成了良性的有机循环。

三、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整体性特征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版。

“人的生活即是一个总体,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的每一种形式、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都无法脱开其他形式、环节或方面而独自发展。单独抽出任何一种形式都会使生活世界落入抽象,都会使其走向片面”① 生活的整体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其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整体性的生活血脉相连。“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②,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而又回到生活,不是撇开生活“另立门户”的教育。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不只是知识性的德性,而是知、情、意、信、行构成的德性,“这种知情意的教育是整个的、统一的”。③这种整个的德性是由德行确认并体现在德行之中,是生活实践中具体可感的德性,同时,我们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是整体生成的,而不是先生知、次生情、再生意、后生行的,因此,我们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里要贯彻整体性原则,主张将知、情、意、行融会贯通于受教育者的生活之中。

其三,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还表现在,这种教育是贯穿在人的所有生活之中的。如前所述,这种生活不是从空间上被肢解的生活,也不是从时间上被切断的生活。不能仅把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专门的时间、专门的地点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的专门的教育,而在这些专门教育之外,则听之任之。对个人来说,这种教育是全程教育、终身教育。

最后,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还体现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接受教育,在生活实践中“互相感化、互相改造”。不能搞那种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而教育者超然于教育之外,仅以“道德”的化身和代言人出现。

(二)开放性特征

开放是生活本身固有的特征,人为的封闭和禁锢只能是对生活的窒息,使生活成为一汪死水,失去生命的活力。只有在不断流动,在不断地开拓和创造中,在向 ①② 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一哲学视野的根本置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页。《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290页。③ 《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160页。

外界不断敞开的过程中,生活才能不断得到更新,才能永葆生机。既然生活是开放的,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正视生活尤其是受教育者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变化,不能因循守旧、一味采取排斥和简单否定的态度,而应该在客观理性的分析和思考的基础上,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对受教育者的生活进行指导。现实的社会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具体到受教育者的微观生活也经常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对于这些变化和新情况,我们所要做的不是简单下一个肯定或否定的结论,更不是为了使受教育者免受这些变化的影响而杜绝和外界生活的通道,现代社会条件下,再象过去那样试图封闭人的生活,阻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的做法也是行不通的,是与时代精神背道而驰的。因为,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生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程度,不仅新的信息技术将造就一座座-无围墙的学校。而且,整个人类之间的交往已逾越了国界,走向全球,“地球村”和“世界公民”已不再是梦想,已经成为我们身边活生生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型、封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是不可能并且不明智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视生活的变化,并善于捕捉其中蕴含的教育机会,让受教育者清楚地了解现实世界,认清世界的本来面目,熟悉当代世界各种生活方式与各种价值观念,使自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或某一环境中,能够“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从而在日新月异的生活中受益、成长,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绝不能使孩子免受生活逻辑本身带来的那种不可避免撞击,而应当激起他对自己生活的思维”。同时,还应该主动敞开受教育者的视野和交往空间,给他们提供了解和认识生活实际地参与各种有意义生活的机会“凡是与教育有关系的人,都应当聪明地拉着孩子的手步入人的世界,不要蒙上他们的眼睛,使他们看不到人世间的欢乐和苦难”

(三)实践性特征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专门的理论专修所能实现的,因为“理论专修”只能学到僵死的教条,也不是脱离生活,苦心修炼,道德能力所能实现的,因为脱离现实生活内容的道德能力是不存在的。“生活不能只是思,生活是需要过的”生活的实 ①① 苏霍姆林斯基著,蔡汀译:《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2页。

践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人的思想品德不能在纸上谈兵的讨论中、冷眼旁观的点评中自然的形成,必须经由切身的生活体验、感悟,甚至在生活中栽上几个跟头才有可能真正形成。

“政治学博士未必就能成为政治家,伦理学家也不能断言就是有道德的人”知与行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从主观方面讲,知向行的转化至少要有下面几个条件:行的意愿、行的毅力、行的能力。这几个条件离开实践的磨炼都是不可能成就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将“道德”视做一种”实践一精神”,认为人的思想品德既是一种心理素质,又是一种行为习惯,更是一种行为能力。亚里士多德也认为,良好的道德并不来自认识而是来自行动,“不论公正还是勇敢,都不是自身是个什么样子,而是行为者在行动中有个什么样子。第一,他必须有所知;其次,他必须有所选择,并因其自身而选择;第三,在行动中,他必须勉力坚持到底„„公正和节制都是由于行为多次重复才保持下来。这些事情,只有在恰如公正和节制的人所做的那样做时,才可以称为公正的和节制的”①。

贯彻实践性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引导人们在具体的实践中做什么,也要告诉人们为什么这样做,更要教会人们怎样做,特别要教会人们在面临与所学、所知的理想信念不一致的冲突时如何坚守、应对。最后这一点在现实社会中恐怕是尤为重要的。客观地讲,我们以前的教育对人们面临生活中的冲突时的选择、坚守应对能力的培养重视是不够的,以致于很多学生在走进社会生活之后,就开始怀疑自己在学校所受的教育的真实性与可行性了。这不能不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悲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我们这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仅仅等同于对人们日常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养成,也不能理解为仅在教育过程中引进几次作秀般的活动,它更强调的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的体验、感悟与能力的培养。正如陶行知所言,“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拿做来教,乃是真教”,“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为学这里的“做”即是实践。所以,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单纯的说教、灌输是软弱无力的,必须坚持在“做中学”,在“做中教”,让受教育者到生活实践中去演习、操练,去感受、体验,同时给以适时的指导,这样才会真 ① 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科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2一33页。

正有效果。当然,这不是要取消专门的知识的学习,而是强调更要注重在实践中习德、育德、养德。

四、划清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与“去政治化”的界线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社会或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①作为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活动,任何统治阶级都力图用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来影响全社会的成员,使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成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从而巩固其统治。这就决定了在任何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一种客观存在。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政治性原则,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具体表现。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和重要条件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传家宝,也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次强调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思想政治工作一条不可动摇的基本方针原则。②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出现了淡化政治的倾向。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手段,为了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极力倡导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再加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了人们在趋利价值导向下出现了道德滑坡和行为规范失调的行为,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向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倾斜,对人们品德行为的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反而被边缘化了。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正如邓小平所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 ①②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版。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讲解》,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版。

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①邓小平强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铁的纪律这些优势,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长期教育的结果,它的形成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始终不渝地对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在现阶段更不能松懈。今天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只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毛泽东曾经指出:“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微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②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关系到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方向的一个原则性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去政治化”的最主要表现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简单等同于德育。不可否认,思想政治教育有道德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人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作为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都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的,但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具有德育的功能,它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我国,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同党的奋斗目标相一致,就是要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动员和激励人们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演变为只教人们分清善恶、辨别是非、诚实与虚伪等道德规范的功能,而应该在理想信念教育、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方面发挥其独特优势。

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只会损害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坚持与时俱进,站在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个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政治立场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把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到积极、健康的发展轨道上来。

五、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现路径研究

①②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版。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版。

(一)教育目标:树立现实化的思想政治目标

所谓现实化就是教育目标要“贴近受教育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避免理想化。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现实化并不是平庸化,它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注意理想与现实的结合。教育目标过高往往会使大多数受教育者失去信心,我们都曾会有这样的感觉:飘在天空的云朵再美,我们也不会徒劳地去努力摘下它。同样教育目标过高也会使受教育者失去追赶的信心,从而产生无望畏惧的心理。教育目标当然也不能仅限于人人都容易达到的水平,这样也会消磨受教育者的斗志,正如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于天天吃到口的美味也觉得不如以往甘甜了一样,教育目标过低也不见得就是好事。所以,我们提出教学目标的现实化,一方面要避免传统模式的理想化、可望不可及状态,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使它陷入平庸化、唾手可得境地。教育目标现实化就是要使教育目标既体现理想性、先进性,又体现现实性、普遍性;既关注人的精神追求、国家利益,又考虑人的现实生活利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与现在的双重目标。

概而言之,应该将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践基点放在“广大中间地带人群”,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其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要从“广大中间地带人群”的实际出发,适应他们的需求和可能达到的标准。脱离大众实际的过低或过高的要求,尤其是那种脱离大众现实生活状况的“高、大、全”的理想化教育目标,是不可能收到预期效果的。其二,围绕这一基点,生成一个由基本性要求、导向性要求和升华性要求组成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

(二)教育内容:确立具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所谓具体化是指教育内容要充实丰富,不能空洞贫乏;要有层次性变动性,不应整齐划一雷打不动。简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体化就是要求教育内容因时因人而变。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要剔除落后于时代的旧知识,增添反映时代要求的新因素。比如,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再一味要求受教育者要听话顺从,而应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地方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要随机变动,例如我们在非宗教场所要求要破 13 除迷信,不能求神拜佛,在宗教场所就不能盲目宣扬这样的内容,要注意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另外根据不同人的个性特质,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授予他们不同的知识,对于胆小怕羞者要多传授勇敢大方和勇猛豁达的精神;对于鲁莽者要多告知谨慎、三思的道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体化还要求多层次内容的内在统一,我们的教育既要重点宣扬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又要强调生活常识、做人道理、行事规则。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不让人感到索然无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体化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可感可知可践。

(三)教育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所谓多样化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多种手段方式施教,在生活中找依据。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法单调,仅借助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施教;仅利用了课堂阵地,而没充分开发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先进的设施实施教学,增强教育的趣味性、吸引力。如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通过网络阵地传递教育信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开发利用多种教育资源、生活场景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式教育,如利用各种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开展具有教育意义的庆祝、参观及志愿者服务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样化要注意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课堂教学与活动参与的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孔不入”。使受教育者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在生活的场景中潜移默化地受教育。

(四)教育原则:坚持实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仅仅靠抽象的思想政治品德知识的学习或机械化、模式化的行为训练,还必须经由受教育者切身的生活体验去感悟、去生成、去发展。离开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只能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①

实践化是指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促发受教育者的主体体验。因为只有当人们从内心体验某种价值,产 ①杜威:《教育上的道德原理》,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页。

生认同、敬畏或拒绝、厌恶情感时,才能理解教育的实质。突显实践化的教育原则,创设受教育者主体参与的条件,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开发他们的创造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人们生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林德宏:《“以人为本”刍议》,《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5页。

[2]钱同舟:《回归生活世界 重建德育模式》,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版第3期。

[3]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一哲学视野的根本置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页。

[4] 苏霍姆林斯基著,蔡汀译:《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2页。

[5] 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科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2一33页。

[6]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版。[7] 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讲解》,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版。

[8]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版。[9]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版。

[10] 杜威:《教育上的道德原理》,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页。

第五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2014年春季学期

网络教育《专题讲座》

------学习报告

所选专题 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地位和意义学生姓名 _刘念

专业教育管理

年级1209

学习中心辽宁锦州教师进修学院

报名编号12095064709002

专题教师姓名康秀云

(以上信息必须详细填写)

2014年6月28日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

一。思想政治教育既十分重要,又相当难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造成思想政治工作不力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人格教育及培养。我以为,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原因在于:第一,人格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人的价值观念必须统一和稳定,而这就需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及其人格形态是统一而稳定的。否则,分裂的人格只能产生分裂的观念。第二,人格是形成特定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世界观是对于世界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虽然来自于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但如果没有良性的人格形态作为内在心理依据,外在的观念灌输就很难起作用。第三,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人格具有品质化的特性,因此,人格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内在质地,不同的质地会适应不同的道德倾向,良性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质。当然,人格的这些基础作用并不是绝对的,而往往是相对的,同时它还与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意识发生相互的影响和转化作用。因而,人格既有统一性和稳定性,也有分化性和可变性,这些特性也决定了良性人格的不易养成。总之,人格状态可以说就是细微的、隐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则往往是发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

人格是人们社会化的结果,一般被理解为由人的心理、气质、生活习惯等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质。人格与人的先天秉赋密切相关,但更与后天的生活环境、习性养成和教育密切相关,也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相关。因此,人格实际上是共性的人类文化和个性的心理特质的统一,人格的养成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标志,也是民族性格的标志。一般来说,人格教育和养成的内容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日常习惯的养成,包括行、坐、卧的日常行为举止和言谈的把握程度。良好的日常习惯是生成良好道德的基础。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教育中的“礼仪”观念即是对养成良好习惯的要求。第二,生活方式的养成,包括对待衣食住行的态度和整洁化等要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养成是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在这方面,应当教育人们养成朴素、节俭、惜物、恬淡和卫生的生活方式,反对和抛弃奢侈、糜烂、浪费和过度的生活观念。第三,心理倾向的养成,主要是外向或内向心理倾向的养成问题。一般来讲,外向的心理倾向易于接受新事物,但也存在思想观念易于波动变化的问题;内向的心理倾向易于稳定和求同,但却存在僵化和不易灵活变通的缺点。良好的心理倾向教育可能应当是在二者之间寻求一种“中和”状态。同时,在心理倾向上,还要注意培养人的独立气质和自主能力,并把这种气质能力与遵从社会规范、服从公共权威的“顺从”意识结合起来,而不能一味地认为独立就是好的,顺从就是错的。再一方面,在现代社会生活普遍优裕的情况下,要牢记“生于忧患”的教训,对青少年进行适当的挫折训练,培养吃苦精神、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毅力。第四,人际习惯的养成,人际习惯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人际关系,而是指作为人格的一种表现,是人在人际关系方面养成的天然性趋向,也就是不加人为力量而表露出的一种内在人际自然力。人际习惯一般可分为和谐习性如善于协调、宽容、忍让、妥协、合作等等和对抗习性如争夺、竞赛、苛求、攻击、分裂、争斗、孤立、自我封闭等等两种。这两种习性对于养成人的道德行为和思想意识关系极大。一般情况下,应当以教育和养成人的和谐习性为人格培养的目标,而应当消除对抗习性,即使在成人人格养成中,对抗只能作为一种权宜性人际关系或工作手段,而不应当成为一种人格习性。否则,社会的人际关系恶化,人与人的对抗和争斗是不可避免的。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注意克服现代思想观念中不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观,继承和培养传统的“无我”、“忘我”的精神境界,消除人们的自我中心主义,努力使人们达到做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奉献的人的境界。

下载基于大学精神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大学精神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力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研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oc(合集5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09思政(2)班潘应龙299010228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

    现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其对策

    现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其对策 摘要:现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新人,而目前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都存在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现......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国工匠”精神培育探析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国工匠”精神培育探析 摘要: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现代国民优秀的精神风貌。工匠精神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人民全面发展的......

    构建和谐社会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屋顶风机 摘 要:建设和谐社会是现阶段党和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未来我国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因其如此重要之地位, 必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任务与要求,所以,必......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现状及制约的内外因素 1.1 现在的大学生能对当前的社会状况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客观、全面、正确地评价社会基本问题大部分学生也能充分认识到社会与个人、自然与......

    思想政治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就是人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培养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意识、道德、知识、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

    浅议工会参政议政的主观条件和途径工会参政议政,职工民主管理,这不仅是由工会组织的性质所决定的,而且也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在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