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思想品德微观考试方案研究课题阶段小结
《初中思想品德微观考试方案研究》课题阶段小结
三明市初中思想品德微观考试方案研究课题组
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评价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学生潜能开发、智能发展的关键因素。《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既要重视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察学生在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开始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我们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微观考试方面作了些初步的改革尝试,将知识性考试与学生的思想品德性表现和能力结合起来,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的有效手段。
一、初中思想品德微观考试实验研究贯穿的理念
本课题的研究,我们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认真贯彻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通知》的基本精神,确定了试题命制的支撑理念。
1、突出考试的诊断性功能和发展性功能,促使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事、交流,为全面发展奠定的基础。
2、考试的内容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关注学生生活,注重发展其全面的素质。不仅关注知识,而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
3、注重考试结果的运用,进行积极的评价反馈,如对学生考试结果进行具体的分析指导,进行纵向比较,看到进步和不足,分析考试中反映的问题以利下一步改进。
二、初中思想品德微观考试实验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指导性。体现思想政治学科发展要求和课程改革方向,强调能力立意,注重应用性、实践性、探究性、综合性、教育性、时代性和地域性,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有利于引导学校的教学工作,尤其是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健康成长。
2、基础性。初中阶段是人生成长历程打基础的重要阶段,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育目标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应该达到的最低标准。因此,命题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在坚持课标的前提下,兼顾各层次发展水平和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
3、全面性。试卷要在全面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重视对他们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适当注意试题的覆盖面,对初中毕业班学生应具备的学科基本素养及多种能力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考查。
4、适切性。试题的难度比例适当,无论是题材的选择,还是题目的设计、问题的提出,均应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防止成人化倾向,避免过高要求和繁难试题的出现,有利于各种程度的学生都能考出自己的水平;题目设置要有梯度,起点适当,坡度适宜,实现中招考试的选拔功能和激励功能。
5、科学性。科学性是保证试卷质量的关键,也是对命题的基本要求,更是思想政治学科的生命线。要保证试题内容的正确性,避免出现政治性、知识性、技术性等错误;保证命题的科学性,如试题表述规范,问题明确,语言简洁,图形清晰,专业术语、基本概念准确等。
6、人文性。以人为本,尊重考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点,鼓励他们的自主发展、可持续发展。试卷要增强生活气息,富于生活意境,内容生动,形式活泼,图文并茂,喜闻乐见,鼓励创新,适时提醒,调动积极性,增强自信心,引导自主探究,改变“板起面孔考学生”的传统考试氛围,把考试过程变得亲切、自然、轻松、愉快。
三、主要做法
在初中开设思想品德是一项新的工作,对这一课程刚刚接触对这一课程评价方法的改革也只能是探索进行。这一阶段我们的主做法是这样的:
1、做好课题论证、立项等各项工作。在接到省普通教研室《关于国家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中小学生学科学业评价标准研究课题”研究工作》的通知后,我们认真学习通知精神,深刻领会通知精神实质,召开部分教研员座谈会,分析研究本课题的优势,并按照要求填写课题申请表。
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经过讨论研究,集智广益,制定了《初
中思想品德微观考试方案研究》实施方案,确定了课题研究的意义,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步骤、方式和方法等,以便操作执行。同时,各课题组成员也按照分工要求,分别制定了《题型研究计划》、《能力觉悟考查方法研究计划》、《试题难度的控制研究计划》。
3、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下发了《关于公布福建省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国家课题<中小学生学科学生评价标准课题>研究实验学校的通知后,4月1日下午,全体实验教师共7人在市教科召开课题研讨会。会上,王老师宣读了省普教室通知和课题实施方案,探讨交流前一阶段研究情况,对课题研究进行分工,布置了下一阶段研究的方向和任务,并就课题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课题组研究成员把研究内容贯穿期中考、期末考试题命制始终。
四、几点思考
1、试题命制相关的准备工作。一要对课程标准、教材及命题理论进行再学习,系统把握相关内容,进一步领会精神实质,更新命题观念;二要研究同类试卷的得失、优劣,扬长避短,找准方向;三要对重大时事进行梳理、归类,并寻找与课程内容及考试内容的结合点和结合方式;四要精心编制《双向细目表》,从测试内容和测试标准两个维度来构建试卷的基本框架,呈现试卷测试情况的覆盖面,并预设难度系数。
2、注重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不能是形式上结合,而与实际相分离。理论知识一般是课标要求的重点知识、主干知识,实际问题一般应为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实际问题;所提供的实际材料要简洁、明了,不能让学生看不懂,同时,设问要指向明确;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生活能力、生活经验的实际出发选择命题的情景材料和设计问题,既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尤其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对学生应用知识和经验去应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指导、借鉴意义。
3、试题命制要有创新意识。指导思想、命题理念、题型构成、材料选用、试题设计、设问方法、答案设计、卷面特征等。就材料选用来说,有的材料与考试要求比较适宜,稍作加工即可使用,而那些既有选用价值、又与考试要求有一定距离的材料,则需要作进一步的加工、改造,方可使用。因而,试题适用的材
料并不都是“原生态”的,当然也要防止人为编造的问题。就试题设计来说,必须坚持原创性原则不动摇,尽量避免与现成的参考试题相雷同的题目,坚决不使用已经出现的各种现成参考试题。
4、关注“热点”,兼顾“冰点”。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是思想品德教学和考试评价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该学科中招考试的活力所在。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和人类、世界的发展变化,可以培养他们的亲社会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升华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所谓“冰点”,就是平时司空见惯、容易忽视的一些方面、一些事件,见之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的诸多领域。按照“回归品德、回归生活,培养好公民”的新课程理念,这些“冰点”当然应予兼顾,并应予重视。
5、试卷要生动活泼。试题的载体形式可以丰富多样,除具有学科特点的文字表述外,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对联、谚语、图表、漫画等均可入题;坚持以选取正面材料为主,使考生受到正面教育,慎用负面材料,总的目标是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城乡兼顾,要为广大农村地区的考生着想,使他们进入角色,有话可说;试卷题型结构比例合理,题量与阅读量、书写量适中;材料新颖、通俗、短小;试题体现精、新、巧、活以及表述规范等特征;卷面活泼,图文匹配;尊重、爱护考生,体现以考生为本的人文关怀;设问恰当,答案科学、扼要,赋分合理;主观题的评价标准有适当的弹性,易于准确把握和操作;试卷总体难度有所控制,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体现出很好的效度和信度。
总之,研制出高质量、高水准的思想政治学科中招试卷,需要优化组合多种因素,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非常不容易,但又很有意义。唯其有意义,我们才不怕困难。只要各位有志于此的同仁认真学习、深入钻研、独运匠心、勇攀高峰,就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取得显著成效。诚如此,乃学科之幸、考生之幸。
2008年5月17日
第二篇:2013年市质检考试初中思想品德
2013年市质检考试初中思想品德
莆田九中林丽英
本次市质检卷子出的较科学、全面,而且能紧扣时政热点,题型丰富多彩。
市质检我校成绩是很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时事选择题8小题几乎都错了,由于是闭卷的选择题,所以,课文中的基础知识点都掌握不了,所以有的同学错了8、9题选择题,丢分很严重。
二、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时政了解不清楚,对教材中的内容不够熟悉和理解,加上对题意理解不清,所以,本次质检造成学生的丢分严重的原因,就是题意理解不清,答案离题的较严重,加上对教材的不熟悉,该得分的得不到,拉距离的分数又不会,所以,不该错的错了,会错的也错了。
三、从本次的市质检中,透露出一个信息就是要想及格,必须抓好基础知识,然后在及格的基础上,再加强对知识的应用、理解。平时多练习,以强化训练来提高学习成绩。其次,教师要对教材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必要时要给学生整理出目录,以便于学生复习应用,最后,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向,学习态度不好的应该做好思想动员工作,对于想学习的同学成绩又不好,要给予鼓励,给予信心。
第三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工作落实方案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工作落实方案
高密市立新中学 孙学
2016年8月30日,在豪迈中学参加了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会,在会上石主任就本学科的课改问题、课改行动推进等问题作了深入剖析,使我们认识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处在新课改前沿的一线教师,应该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并贯彻落实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去。现结合会议精神就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落实情况谈一下今后的做法
一、针对思想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对于这一远大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把传统的教学目标重新构建,从重知识轻技能,重结果轻过程的模式中转变过来,为此,我们要领会课程标准所设定的“三维”立体教学目标。按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可分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在确立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时不只是考虑如何使学生听懂理解所授内容,而且要根据课程内容安排学生具体实践操作,得到学习过程的体验,得到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我们要把教学目标确立在关注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关注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不纠缠于学生一时言行的得失。我们的注意点不只能集中在“学生学到了什么”,还要延伸到“学生是怎么学、怎么做”的问题上。
二、针对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新课标要求,思想品德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构建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体系。这一要求将教学内容首先就实现了生活化,而不是一味地陷于理论分析和学习上了。新教材的课程内容配合学生身心发展、能力发展的历程,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的有机结合。为了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我们可以利用思想品德课这个平台,教学中围绕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教学,做到家庭、社会、学校一体化,让思想品德课脱离枯燥的道德说教,在具体的生活化的情境中得到感化影响,让心灵成长与生活同步而行。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生活之中,融入学生成长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生活中如春苗小树般健康成长。
三、针对教学过程的丰富化
1、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新课标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的要求,现代思想品德课有必要积极的充实教材、超越教材、开放教材,实现校内外多种资源的多重结合,将一切可用资源充分利用,使课程真正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广播电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报刊杂志、网络、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主题纪念日、校园景点、甚至是其他学科课程等各方资源,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各种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区服务,让学生走出课堂,利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来满足他们不同的兴趣爱好,丰富思品教学内容,拓展思品教学的外延,提升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让学生在动态的开放型的课程中形成更为广泛的知识,促进其个性特长的发展。
2、恰当利用教学手段。信息社会要求更多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网络、视频、PPT等多媒体技术,使得思想品德课堂变得更加直观、生动、富有情境性,创造出一个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弥补教材内容信息滞后封闭的局限,加大课堂教学的密度、深度和广度,增强思品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现在这一观点已得到普遍认同,随着学校硬件设施的不断升级,教师教学技能的逐步提高,很多教师已能实现在日常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只是,在使用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真正实现这一技术的价值,而非流于表面形式,简单地将这一技术替代传统板书。
3、科学调整教学方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将习惯性的“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去体验;给学生设置一点困难,让他们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去探求;给学生创造一些条件,让他们去磨练;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去开拓。教师可以把教材内容拟成小课题,让学生借助网络、图书、报刊收集组织材料,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得出结论,提高认识。可以让学生去研究教材、发现问题、甚至是组织授课,通过学生的理解来帮助学生理解。在讲消费观时可以开展社会或者班级调查,了解消费心理,通过访问自觉分辨正确与不当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在讲“顺境与逆境哪个更有利于成才”时,展开课堂辩论,正反双方唇枪舌战,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领悟了深刻的道理。
四、针对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应不断引入多种评价方式,课堂表现、发言情况、学习作业、课前新闻、资料收集、调查访问、社会实践、专题探究、小论文这些都可以作为评价的组成部分。将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价变为综合多元评价,能更加客观公正的反映学生的学习及思想道德水平。教师还应不断引入多种评价主体,采用自评、互评、小组评相结合的方式已成为教学评价的又一方向。教学评价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习小组评价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他人的过程。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标,创造性开展工作,才能增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四篇:小学课外作业设计与评价研究课题阶段个人小结
《小学课外作业设计与评价研究》课题阶段个人小结
低年级数学组:吴瑕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对低年级组数学课外作业设计进行初步的探索,我感触颇深。
负担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学生感兴趣的话,再大的量也不是负担,如果学生不感兴趣的话,再小的量也是负担。如何减负不减质,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完成课外作业呢?我认为关键是教师如何精心设计课外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尤其对小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有强烈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来设计课外作业,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
第一,内容设计要体现趣味性
内容是课外作业的核心,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如学了认数1~100数后,为了避免单一的数数,我把数数的作业设计成猜数的游戏,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数字记下来,让同伴猜,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如布置学生回去跟爸妈抢“100”,要求一人只能数一个数,最多数两个数,第二天学生纷纷来告诉我,他(她)抢赢了,从小朋友洋溢着笑的脸上,我感到很高兴。这样的作业设计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除了猜数,我还让学生进行了猜年龄、猜玩的、用的东西,这看起来很简单,其实蕴含着很多数学知识。
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生动有趣的语言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样题目的改错,语言改变一下,学生的兴趣就不一样。如果你说:“请同学们看题目,说说这几题有错吗?错在哪里?”同学们会无精打采的回答你。如果你说:“小朋友,这道题有没有问题,如果你是医生你能看出它有毛病吗?如果有,你能找出它的病因吗?看谁能当一个合格的医生。”这样的语言显得童趣横生,带有激励性,学生充满信心,学习兴趣就会提高。
选择课外作业时,可以由教师选择书外的,也可挑选书上的作业,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如学习统计知识后,我根据书上的内容要求学生课外调查,你家养的鸡、鸭、鹅的只数,一个月有多少晴天?多少阴天?多少雨天?也可以------第二、形式设计要体现趣味性。
课外作业的设计应较好地适应学生能力因素和掌握知识客观存在的层次性,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我设计了填空、判断、选择、测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受学生喜欢。我们农村小朋友对拼图游戏很感兴趣,我就充分发挥孩子的兴趣,让学生制作“七巧板”、玩“七巧板”,可以几个小伙伴一起比赛,也可以跟家长比赛,看谁拼的图案好看,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让孩子们在玩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第三、预习设计要体现趣味性。
不仅仅是语文课才有预习课,其实数学也一样,我作了这样的尝试。例如,在学习“元”、“角”、“分”之前,我让学生回去预习,并告诉学生明天我班要办一个华联超市,超市柜台有“玩具”、“文具”、“小饰品”等,大家可以当营业员或顾客,如果你想当营业员,那么你要准备好物品(自己喜欢的玩具、学习用品、礼物、小饰品等)了解商品的价格,制作好价格标签,如果你要当顾客,那要准备好钱(几元、几角)。这样的课外作业布置我心里也没底,不知学生会不会完成?第二天有好几个学生拿着很多物品(标上了价格标签)来到学校。从学生说话的语气中,我觉得我布置的作业虽然个别学生花的时间较多,但这是孩子感兴趣的,他们乐意做的事情,不会觉得是负担,这样的设计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从调查研究中,我也有许多困惑。困惑一: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快有慢,对智力发展缓慢的学生来说,我尝试布置的作业,相对来说比智力发展较快的学生浅一些,他们的兴趣是提高了,但如何能使全班学生平衡发展,尤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又该设计什么样的课外作业呢?困惑二: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子,边看电视边做作业,边吃东西边做作业的现象大有人在。另外,要家长催的,要家长陪的,为了完成作业而马虎了事的,学生独立能力太差,这又如何改变呢?
困惑三:如何对待超别人作业的现象?又如何对待不自信的学生呢? 困惑四: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特别多,爷爷奶奶又不识字,对孩子的学习也不闻不问,那教师该怎么办呢?
总之,作业的设计是一次创造的过程,好的作业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使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教师如何从困惑中走出来,这也是我今后继续研究的问题。
第五篇:实施新课程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课题阶段小结
实施新课程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课题阶段小结
——正确把握课程标准
优化课外阅读指导
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人生视野的拓展,一个人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因为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了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才能吸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就人的身体发育需要吸收多方面的物质营养一样,滋养心灵的精神营养同样要丰富而全面。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应当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要提倡吃五谷杂粮式的“杂读”,因为“杂读”吸取的营养全面。例如,读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严谨,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发现的热情;读历史读物,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古鉴今„„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正因为阅读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所以国内外都很重视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但目前的问题在于,这么大的阅读量怎样得到保证。学生应该阅读、适合阅读哪些材料,非常缺乏指导。为此,自2004年2月以来,我校以语文教学为突破口,致力于“阅读教学”的实施与探索,围绕“新课程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的主题课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验活动,具体情况小结如下:
一、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读物。
首先,要推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读物,如歌颂人类勤奋、善良、坚毅、进取、崇高人格等方面的读物。其次,课外阅读应该配合课堂教学。读物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的联系,使课内外阅读得以相互促进。比如作者本人在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布置学生读《安徒生童话》;学习了《狱中联欢》,引导学生读《红岩》;学习了《草船借箭》,安排学生尝试阅读《三国演义》„„另外,要推荐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如家乡的历史人物、风景名胜、地理环境等方面的读物,人际关系处理、安全防范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等方面的读物。总之,所推荐的读物类型,尽可能广泛而多样,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二、开展导读系列活动
1、专栏介绍,各位老师利用学校或教室的黑板报、墙报等空间开辟专栏,介绍新作,导读佳作。专栏可以由学生轮流创办,定期更换内容。
2、民主讨论。对社会上畅销的通俗小说、流行的热门作品,教师们利用专门的时间组织学生对其讨论,解剖作品,分清良莠,提高学生鉴别作品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3、专题讲座。根据课外阅读的需要,教师选择难度较大的课外读物,采取讲座形式,引导学生正确领会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形象、作品主题、艺术特色和现实意义。
三、开设阅读方法指导课
课外阅读指导课不能上成课内阅读课,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学习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让学生注意四个结合:①读与思相结合。开卷有益,但并非多多益善。“食而无化”是无益的。只有边读边思,读思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②读与写结合。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广泛而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写作范例,从读到写,由仿到创,是指导写作的有效途径。③读与使用工具书相结合。扫清阅读障碍,培养自读能力,养成良好习惯。④读书与卫生习惯的培养相结合。教育学生要保持书本清洁,注意翻书和用眼卫生。
四、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笔记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四种:①摘抄,如抄精彩词语,优美片段,格言警句等,为作文积累丰富的的写作材料。例如《黄继光》一文,作者对黄继光的动作、神态描写极为生动逼真,学这课时,张春兰老师引导学生欣赏描写黄继光动态、神态的片断后,就让学生尝试着从课外阅读中摘录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精彩片断。②列提纲,如写文章的要点,框架或故事梗概,便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写读后感,读后感的表达方式有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夹叙夹议。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原文的思想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④写书评,如评价书的人物和事件。小学生对人物或事件的是非曲折已有一定的认识,写书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对写好书评至关重要,所以教师要对书评的内容给予及时点拨,发现书评内容中有不妥的地方,要马上纠正和指导。
五、开展阅读交流活动
课外阅读虽多为自读,但适当的交流是不可缺少的。通过课外交流活动,一是对课外阅读具有促进作用;二是激发兴趣,学生读到一篇好文章、一本好书、会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通过交流,既使本课所储存的信息,得到了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