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背景下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研究(党员干部)

时间:2019-05-12 20:44: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多元化背景下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研究(党员干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多元化背景下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研究(党员干部)》。

第一篇:多元化背景下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研究(党员干部)

多元化背景下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研究

摘要:文化多元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正如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所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更加开放的姿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面向世界,发展自己,是我们明智而正确的抉择。但是,文化多元化不等于“西方化”,更不等于文化单一化。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党员干部面临着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文化思想的冲击。如何做好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面对这些新的问题,已成为关乎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课题。

关键字: 文化多元化党员干部影响 思想教育 文化格局

当今世界,全球化带来了文化、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相互交融和碰撞,深层次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而这些碰撞和交融也深层次的影响到我国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如何在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解决好我国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教育建设,必须究其根源,从文化多元化入手,发现现阶段问题,找寻加强多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方向。

一、当代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的特点。

当代社会,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面向世界,发展自己,是我们明智而正确的抉择。但是,经济全球化不等于“西方化”,不等于文化一元化,结合我国实际,中国文化多元化有以下特点:

1、不同价值观的激烈冲突。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是多元文化的一个典范。但在其混乱喧嚣的文化表象之下却有一些核心的价值观是极其稳固的,比如美国人标榜的自由、民主、个人主义等等,喧嚣的多元文化虽乱但不失其序。而我国缺乏这样一种公认的价值观内核,造成在外来文化冲击下的价值观多元化,道德标准杂乱无章。

2、信仰的多元化。

我国虽然主张信仰自由,但事实上没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信仰。在世界范围内,有的国家大多数人信仰基督教;有的信仰伊斯兰教;有的信仰佛教。但中国,信仰是极其多元化的信仰共产主义的;信仰宗教的;还有相当部分中国人没有任何信仰。

3、不同民族间文化的碰撞和冲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文化。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矛盾,因民族间文化差异而引发的心理不适现象和行为摩擦状态造成经济矛盾、政治矛盾、民族矛盾、社会矛盾纠结在一起,呈现出格外复杂的态势。主要表现为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缺乏认同感而存在的民族歧视思想以及有意或无意造成的民族间各种形式的摩擦行为”。文化的产生,源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正如马克思所言,“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得如此厉害,以至于它们常常是相互直接矛盾的”,因此,民族文化冲突不可回避。

4、传统文化同外来西方文化的尖锐冲突。

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他们的圣经,那容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即:人是站在自然之外的,有统治自然的权力;人与自然是敌对的;人要在征服自然的艰苦斗争这才

能求得生存。而中国文化传统强调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人与客体对象的融合,从而达到无我无对象的水平;西方文化传统是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分析,达到控制自然的目的,为我所用。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观念在西方文化中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致思想家们都不愿意花力气去讨论这个问题本身,他们讨论最多的是如何去征服与战胜自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而中国古代思想家则不尽然,有以老庄为代表的服从自然说;以荀子为代表的征服自然说;更主要的是天人协调说。天人合一的思想主要包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自然界有普遍的律,人也要服从这普遍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界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理想就是天人的协调,在这个方面西方的文化渗透就显然不像节日那样的深入,就好比如中国文化以家庭为本,注意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注重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如此看来东西方文化对立面多于共同面。

二、文化多元化对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教育的影响。

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及理想信念,作为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核心,是领导干部从政之基、处世之道、做人之本,是领导干部对党的“忠诚度”和对党的事业“执著度”的具体体现,直接关系党的形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新时期,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及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考验。

第一,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的政治考验。

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形势给党员干部的思想带来了巨大、深刻的影响,特别是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和各种错误思潮以及腐朽生活方式影响着党员干部。在一些党员甚至领导干部中产生了“信仰危机”,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产生动摇。部分官员甚至推崇西方民主主义,主张西方式的民主、自由、人权、多党制,看不清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对党员领导干部增强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性,增强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才能经受住际环境复杂多变的考验。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物质考验。

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国外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侵入,使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党性面临着新的考验。有的党员领导干部政治意识弱 化,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缺乏政治坚定性,不能自觉地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在政治上不能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搞实用主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不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和呼声,热衷于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等;有的奉行享乐主义,热衷于吃喝玩乐,讲排场,摆阔气,甚至以权谋私,最终走向腐化堕落醒;有的经受不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以权谋私,违法乱纪,堕落为犯罪分子。这些问题虽然是个别现象,但也极大地损害了党的形象。

第三,网络虚拟社会的精神考验。

当今世界,互联网发展迅速,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文明传播发展的重要载体。网络传播成为影响巨大的新型媒介系统,渗透到现实社会各个方面,在此信息网络化条件下,部分党员的政治鉴别力和是非观念逐渐出现了退化的趋势。信息化削弱了淡化了部分党员的爱国主义热情。信息化的开放性和渗透性使得社会各项活动、各种物质利益超越了现实中的民族和国家的疆域范畴,严重影响着党员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而产生动摇。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最佳途径大大跨越了各国家间、各民族间与地域间的界限,极大地促进了国际文化的大繁荣、大进步。但同时对信息网络化程度较低的国家构成了负面影响。目前,西方国家利用网

络对不同制度、不同观念的国家进行意识形态乃至全方位的文化渗透又给各国保持政治与文化的独立性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信息网络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特别是随着“网络民主”的出现,将国民的政治诉求、政治参与和舆论监督推向了新境地,使得当前的思想理论领域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局面。在信息网络化条件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的垄断优势,通过网络大肆向我国宣扬、兜售西方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以维护人权为旗号干涉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与外交,有意地、无意地将人权、民主等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挂钩,向社会主义国家施加压力。

如何适应网络化、信息化的挑战,营造新形势下党员思想信念工作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是当前党员干部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新任务,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实现自身科学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挑战

多元利益格局下,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环境日趋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与时俱进,探索具有创新性的教育对策,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1.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在多元文化格局下,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承认各群体利益、思想和行为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党员干部体现出的的各种不同类型问题,实施针对性的内容和方法的教育。而要真正深入了解问题实质的思想和行为问题的差异,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需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加强党群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争取从多角度掌握党群干部的思想动态。一要抓好领导干部阶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履职能力和法纪是非观念。二要抓好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从业人员以及自由职业人员等新阶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他们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祖国现代化事业结合起来,使他们成长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三要抓好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倡导形成志愿帮扶的社会氛围,重视对弱势群体的思想压力释放的引导工作,努力培养其自信、自强、自立的正面形象。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能否达到使受教育者转变思想和提高觉悟的目的,首先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否符合实际,同时也取决于施教者能否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多元利益格局下,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条件、对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构建。转换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优化程度,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有效程度,也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现与增强的程度。在多元利益格局下,计划经济体制下封闭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运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利益主体多元化的需要,需要进行转换。具体来说,就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运作模式由封闭化运作向封闭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转换”。通过建立社会化大网络,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除利用党、政、工、青、妇等组织和团体外,还可以充分发挥民间社团机构之类的其他社会组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施教主体的社会化、教育资源的社会化,形成纵横联系的教育网络,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思想政治教育正确方向。

坚持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双向互动。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义利观仍然是社会的主导价值观,这是丝毫不能改变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在强调集体利益的终极优先的原则时,更多地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个人积极性的调动正是社会合力组成的基础,也是集体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因此,多元利益格局下,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要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原则,同时,集体也应充分考虑和照顾个人利益,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坚持功利性与奉献性的有机统一。功利性原则根源于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关系,它是人们进行交易的内在利益驱动,没有功利性驱动也就没有市场经济。在这种意义上,功利性原则是新集体主义原则的基础方面。但是,由于功利性来自于人的私欲,而人的私欲是无止境的,所以,在讲求功利性的同时,还要引导人们追求奉献精神,并将功利性与奉献性有机统一起来。

4、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方法、工作手段及工作机制。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坚持优良传统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创新以应对新形势的变化。在工作方式、方法方面:

一、考虑到当前人们思想观念的多样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也必须多样化,要彻底完成由单一性向多元化的转变。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思想自主意识在不断增强,因此在继续搞好灌输的同时,尤其要注重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思想政治工作深入群众、贴近工作和生活。

三、由于新形势的变化,近年来出现了许多不同阶层和群体,因此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加强对这部分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覆盖全社会不留任何空白区。在工作手段方面:一是要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和制度建设。要在法规制度上对思想政治工作所坚持和倡导的原则给予鼓励支持,对思想政治工作反对的东西进行约束和规范,同时要强化各项管理,防止和纠正不良倾向的发生。二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较之过去有了更为广阔的活动舞台,尤其是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比如互联网等等。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手段,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技含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进一步增强其影响力和渗透力。在工作机制方面:一是在领导机制上,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同心协力、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党、政、工、团等组织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体制。二是在评估机制上,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工作效益的特殊性,坚持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统一。同时,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三是在保障机制上,要建立规范有效的物质经费投入和保障制度,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投入机制。

四、总结

总之,要做好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多方面的,既要培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还要提高其政治觉悟和政治素质。而影响思想教育成果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来自社会、单位、家庭的因素,又有个人努力程度和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因素。这说明对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漫长且充满挑战的过程。它要求教育者不仅要研究现实社会思想矛盾的规律,而且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变化规律,并在实践中摸索出最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1、党的历史方位与党的发展观.[N].赵杰.中国青年报.2003.7.62、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背景.[J].郝铁川.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1年第6期

3、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张耀灿,陈万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领导干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J].冷云飞,易红联.云南科技管理,2005

(4):29-30.5、论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宋一平,张晓林,候慧贤.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62-65.6、加强党政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几点思考[J].薛改辉.传承,2010(11):20-21.7、高校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校园构建[J].武红玲,李金智,王兆林.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9(10):75-77.8、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张耀灿,郑永廷.人民出版社,2001.

第二篇:多元化背景下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多元化背景下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提要:大学生作为一个思想活跃、个性多样的社会群体,其思想状况呈现出显著的多元化的特征。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严峻的挑战提醒我们,高校正成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前沿,这使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 键 词: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创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不回避我们前进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把“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作为“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的“突出”问题之一而提出。可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解决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形势下的集中体现,为高等学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正视这个问题,采取多种措施加以解决,才能够切实弘扬社会良好风尚,推进社会和谐。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必然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大学生作为一个思想活跃、个性多样的社会群体,其思想状况更是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特别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招生规模的大幅度增长,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使得这种多元化特征更加突出。总体上说,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出积极向上、务实进取、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但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生活的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严峻的挑战提醒我们,高校正成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前沿,这使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1、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带来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当前国际形势跌宕起伏,政治多极化曲折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化为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创造了条件。西方敌对势力以全球化为载体,极力鼓吹西方民主制度与政党制度,标榜资产阶级的民主与自由,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夸大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目的就是企图动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共产党的信任。特别是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暂时处在低潮时期,西方的政治多元化对青年大学生具有相当的诱惑力,使得一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产生了动摇。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应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各个高校面临的战略性和全局性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如何在多元中成为主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严峻问题。

2、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带来价值取向的多样化

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它在催生了人们许多积极的思想观念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由于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反映到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容易引发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同时,我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封建迷信的思想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会沉渣泛起。当前,在部分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的问题。如何引导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3、网络技术的现代化带来的现实生活虚拟化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方便了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同时,也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娱乐方式甚至思维方式、语言习惯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网络世界创造一个新的自我,尝试、体验、张扬一种与现实背道而驰的角色和个性,是一些大学生患上“网络综合征”日夜沉溺于网络的一个原因,严重地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如何有的放矢地引导大学生辨析网络信息、增强抵制虚拟世界各种诱惑的能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4、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

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备受呵护。传统的学而优则仕和应试教育的观念使家长和社会忽视了对他们进行生存教育和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毅力的培养以及人格的塑造。少数大学生已经形成懒惰、依赖、享乐的生活方式,进入大学后,面对集体生活和众多佼佼者的竞争以及学业、就业压力,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如何引导大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是值得重视的课题。

5、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尚存缺陷

一是德育的培养模式与德育的形成规律存在断裂现象,主要表现为重德育知识的传授,轻道德实践活动。二是德育与智育存在的断裂,德育与智育分属不同的系统,教书与育人分离。三是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存在断裂现象,主要表现为高校、社会、家庭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尚未形成合力,甚至严重脱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教育不能并举。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多、创新少,容易诱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如何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加强针对性、实效性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要求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就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切以人为核心,一切以人为目的,把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维护人们的切身利益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唯一标准。

1、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上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最终要求,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教育的根本目标。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体力、智力、情绪等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2、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工作理念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在具体的思想教育工作实践中,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主体人的合理要求和正当权利,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和选择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前“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理念的确立,特别要突出服务功能,强化服务意识,将思想教育、日常管理与为学生服务有机融合,坚持教育、管理、服务的统一,自觉、主动、积极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用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和高质量的服务引导学生成长,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确立学生在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学校教育管理工作重心向学生主体的转移。

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学生专业成才与精神成人的关系,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尊重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潜力;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处理好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培养大学生在学习知识、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勇于实践、善于发现、不断创新,促使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的观点,处理好学习环境与育人环境的关系,牢固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观念;统筹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合力,努力建设和谐校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要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与机制,形成德育与智育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学校与社会相统一、优秀传统与时代特征相统一的思想教育新格局,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既能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又能促进工作持续开展。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内容

建构以政治观教育、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基本内容,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核心内容,以心理健康教育和创业教育为辅助内容的新体系大学生的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是高等教育的头等大事。大学生政治观教育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道德观、法制观教育资源具有浅显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是公民教育的基础内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共同构成人的思想教育的核心部分。由于中学阶段的教育,绝大部分学生已经确定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因此,高等学校应该把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作为重点内容。通过坚持不懈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义利观、苦乐观,养成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高尚情操,增强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和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现实,高等学校必须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力度,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和创业教育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有其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特殊性,但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当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内容,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三、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体系的探索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的第七部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指出: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1、全方位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立体化工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德育的主渠道,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本质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较好地做到了“五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与引导大学生自学马列主义经典原著相结合,坚持把课堂教育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坚持把系统教育与开展专题教育相结合,坚持把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坚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相结合,坚持把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坚持发挥党校、团校和学生理论社团的作用,形成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立体化工程。

2、全过程实施大学生思想道德实践工程

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重在实践。通过主题教育的开展,增强学生文明意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利用寒暑假面向社会,精心组织与专业结合、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结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专业学习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服务社会与双向受益相结合”四个结合,具有专业特色的暑期社会实践新路子。

3、着力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员育人的新机制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挥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示范作用和表率作用,建立健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机制。二是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立足提高层次,坚持严把入口关;重视培养、使用与选拔,建立健全辅导员考核、激励机制。这些措施和制度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性。

4、积极探索形成大学生特殊群体服务的资助体系

对于大学生来说,提高全体毕业生的就业率,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以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面对生活、面对社会,是学校服务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生动体现。一是实施毕业生就业工程。二是解决家庭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要积极探索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坚持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进一步完善校内勤工助学体系。三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5、不断强化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重在继承传统中加强创新,推进富有时代特色的健康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培育大学文化精神,用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占领校园文化阵地。二是支持高品位、高层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三是主动迎接网络文化的冲击,实现校园网站管理规范化。

第三篇: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张妍

唐山师范学院,河北省唐山市063000 摘要: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及网络信息的飞速变革,促使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认识多元化、价值判断趋于复杂化、诉求呈多样化。经济改革必然引领教育改革,当前形势下,高校应当多从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自身找问题,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已刻不容缓。因此,本文对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进行研究。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背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1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1.1活动很丰富,学生积极性不高。高校教育者组织了丰富的思想教育文化活动,但学生参加的热情并不高。作为教育实施者和活动组织者也应找下自己的原因,是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出了问题,供给侧改革的思维能有效化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剩产能。

1.2供给侧改革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学生最终是要离开学校融入社会的,这就需要高校努力调整原有教育供给中的缺乏针对性、脱离学生实际、不尊重和保护学生成长的做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服务改造,培养方式、就业指导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等众多领域进行升级转型。

1.3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高校针对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开设教育教学课程,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和选择上,紧密结合当前时代的特点,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密切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特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水平,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2.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与需求不对称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供给侧的一方,一味地强调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具有什么样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够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在未来的中国特色的神会主义建设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正因为如此,恰恰是忽视学生所处的思想实际、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和思想道德修养的需求,从而导致思政课教师的授课内容单一;备课只备内容不考虑学生;强调理论灌输而背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与个性需求,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明显,没有起到作为教学供给侧对大学生需求侧的引领作用。

2.2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针对性不强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组织开展了很热闹、很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但是学生参加的热情不高;请来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给学生做报告,学生在报告厅里玩手机等。组织的教育活动不能说不精彩,也不能说没有教育意义;请来的专家学生可能没有见过,讲解的内容也很有“营养”。可是,学生为什么不想参加、不想听呢?学生还想了很多名词来形容这些现象,叫什么“被活动、被报告”。这就好比绞尽脑汁、下大功夫做了一顿大餐,可是客人反映很平淡,还不想吃,厨师心里很落寞,客人心里也不高兴。2.3忽视了供给侧自身的能力提高

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的有效平衡,防止过分偏向一方,导致失衡的现象发生。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应该坚持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队伍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些高校只侧重于大学生的需求,过分地强调教育教学方法,却忽视了教育工作者自身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导致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滞后,有些甚至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严重影响了高校教育教学效果。

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 3.1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方式要多样化

3.1.1树立多元主体共治理念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将专业课教师、学生管理及服务部门共同参与,了解把握学生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可将社会组织、学生组织、学生典型以及与之相关的校内外知名人士、优秀校友等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系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构建全员育人的多元供给主体格局。

3.1.2创新供给方式

对于高校学生,要加强分类指导,采用不同的教育模式,要探索适合本科生及职业院校等不同群体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实现精准的教育供给。在课堂的教学上,要转变教学方法,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化、情景化和多元化,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2优化增量、盘活存量,促进供给内容优质化

从供给内容的角度出发,高校应该注重优化增量、盘活存量,促进供给内容的优质化。高校积极构建完整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思想、道德、政治、法制等综合性教育体系,确保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密切配合,不仅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和大学生的需求,真正从政治理论、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的角度,坚定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内容,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共同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体系。同时,高校注重巧妙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微课堂教学、时事政治讲座、思想政治专题讲座、法制辅导报告会和教育实践活动等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化、全面化,积极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精品,促进供给内容优质化。

3.3高校应建立“需求侧思维”

“需求侧思维”的核心是以“学生需求什么”为导向,反观思政课的提供方是否都满足了这些需求,形成思政课“供―需结合”的整体化改革之路,实现“从学生入手―瞄准不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展开特色教学―让学生满意”的循环,从而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实践表明,解决长期困扰思政课改革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单纯依靠供给端持续发力已显不足,引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恰逢其时,以满足学生心理需求为指针。学生在想什么?他们乐意接受什么?他们希望什么?深入研究和回答这些问题,不仅将极大推动以往思政课“供给侧思维”向“需求侧思维”转变,从受教育者“应该如何”向“需要如何”转变,将教育资源的供方与需方有机联系起来,为思政课改革的顶层设计提供新思路。

3.4建立“互联网+”供给模式

首先搭建更加便捷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移动互联网传播方式,创新供给资源的输出形式,实现学生的私人订制、按需推送,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促进大学生思政工作交互式、集约化、碎片式的供给方式。其次要有专业的维护团队。广泛的信息搜集团队、专职教师的质控团队、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支持团队。要针对“微媒体”的特点,生动高效、有的放矢地填补学生的心理需求,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平台的构建打破了大学生与辅导员和学校职能部门之前的沟通壁垒,使老师随时掌握学生群体舆情动态,为高校推广校园文化的,建设和谐校园创造了条件。结束语: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和学生的现实需求为出发点,建立新的供需结构,实现教育供给端的转型和升级 参考文献:

[1]供给侧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视角[J].张晓曦,王克婴.经营与管理.2016(09)[2]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哲学思辨[J].褚小山.高教学刊.2018(04)[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挑战及解决途径[J].潘亿生.中国高校科技.2017(S1)基金项目:2017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供给侧改革研究”(课题编号:201703030514)。

第四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一、研究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纷纷撰文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

取得的成果主要集中

1、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下成因分析。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着失效现象原因在于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和影响,包括市场经济的负面冲动击、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党和社会出现的极少数腐败现象以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在于大学生价值取向上主流和支流的冲突,主体意识和自我化倾向、务实意识与实用化倾向、进取意识与功利化倾向、创业意识和投机化倾向。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源于家庭、社会、学校、学生个体四个方面。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是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投入不足。

2、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对策研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的学者认为一是应该正确认识全面贯彻党和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二是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人文关怀,三是重视几种文化的冲击。有的学者认为应该与时俱进,认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确立新思路、探索增强实效性新举措。有的学者认为要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入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的学者认为应该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方法四要素入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的学者认为应该从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入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的学者认为应该从新媒体入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3、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分析。多从认知评价方面、目标评价方面和过程评价方面进行。评价框架从各方面建构评价评价标准。

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概念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概念。

成因分析多,并且是宏观分析多于微观分析。

实践层面总结多,理论层面总结少。

二、必要性和前提: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有待于提高,呼唤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是党和国家的需要,2004 年 8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16号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断完善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理论还不完善,有待于丰富、发展和完善,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系统理论,三、研究意义和价值:

1、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2、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3、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4、保证社会主义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五篇: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

问题一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界定

(一)本体论层面:从生活出发并回到生活(逻辑起点问题)(二)价值论层面:“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三)方法论层面:通过实际的生活开展教育 问题二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其复杂性的内在要求。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问题三 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整体性特征(二)开放性特征

(三)实践性特征 问题四 划清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与“去政治化”的界线 问题五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现路径研究

(一)教育目标:树立现实化的思想政治目标

(二)教育内容:确立具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三)教育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四)教育原则:坚持实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 21 世纪初学者们针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带来的弊端,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哲学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强调应充分认识到生活的本体性地位,以生活为基点来考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关注人的内在需要和主体体验,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引领生活并最终融入生活,成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作为一种理念和方法,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和依据。李明焕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中首次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进行了阐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向马克思主 1 义“人本论”和“生活观”的回归。柳礼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述评》一文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是经典作家的人学理论、回归生活世界观和以人为本理念。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总的来说,是和脱离生活的尤其是理想化、知识化、工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而言的,它强调应充分认识到生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不可忽视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根基这一本体性的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无视其生活根基而坠入了理想化、形式化、知识化的迷雾,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其应有的生命力和有效性。所以,生活化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返回到现实生活,找回本来面目,并以生活为基点来考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所有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一)本体论层面:从生活出发并回到生活(逻辑起点问题)

从生活出发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生活、理解生活,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中找到其生长点。人的生活从本质上来说是实践的、变化的。现如今人的生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维护其在现时代条件下的合法性,就必须时刻关注生活的变化,根据变化了的生活的需求做出积极的调整。否则,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思想政治教育从生活出发,最终不可避免地还要回到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回到生活是指“高于”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回到“生活”,使人过更美好的生活,“高于”生活,不是说思想政治教育高于一切生活,而是指用思想政治教育所指引的美好生活引导一般的生活,使人过上更好、更有意义和价值的生活。思想政治教育从生活出发,并不是简单地迎合现实生活,机械地反映生活,滞后性地品评生活,而是要积极正确地引导生活。按陶行知的说法,就是要用“前进的生活”引导“落后的生活”,大家一起“过前进的生活,受前进的教育”,而且要用每个人自己善的生活引导其非善的生活。这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活的改造,对落后的生活和落后的个人的改造。这样,生活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点。“从 2 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实现良性互动。生活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蓬勃发展的不竭源泉和现实动力。当然,这里的生活起点及其过程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在实际生活中作为“终点”的生活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生活,而是被改造了的、前进了的生活,是新的教育的起点。

(二)价值论层面:“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价值论层面的理解,林德宏教授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理解“以人为本”,他认为,人是自然界进化的最高产物,人是宇宙中唯一的创造主体,人的价值是最高的价值。人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处理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最高标准。应以人的发展的标准作为评价人类言行的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是目的,人是关键强调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①

“以人为本”就要求在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强调彻底摒弃对神圣不可侵犯的规则、教条的无条件顺从,以听话和服从为目的,“目中无人”的教育模式,从而真正把人、人本身的发展和完善置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更加明确地把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开发人的潜能作为学科的宗旨”。

关心人就是关心人的生活,关心人的现实需要。需要是人对客观外在事物的渴求和欲望,是人的生命存在、发展、延续的客观要求,是对客观的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主观反映。

尊重人主要是尊重人之为人主体性地位。人不是机器,不是被奴役、被宰割、被控制的对象或工具,人是人的世界和社会的主体,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己的个性,也有自己的尊严。这要求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主体意识”,并将其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努力激发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发展人、开发人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的素质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却经常遗憾地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却似乎仅仅是以一种对人的外在改造、规范、约束力量的面目出现,对人的发展、开发总是不那么关 ①林德宏:《“以人为本”刍议》,《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5页。

注。在大中学生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对政治教育的抵触情绪,根本原因在于这种政治教育是外在于学生的束缚,而不是教会学生了解和保护自己的政治权利和提高自己的政治能力。相关学者曾指出,德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依附德育、独立德育、自由德育。我国当前正处于独立德育初级阶段。因此,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人、开发人的主要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由依附人格向独立人格的转变,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品德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人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

(三)方法论层面:通过实际的生活开展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应主要遵循的方法论原则上,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要把实际生活过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途径,在生活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生活开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从生活中走开,也无法从生活中走开。从生活中走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与个人真实生活无关的活动,无法参与个人生活的充实与丰富,与个人生活异质,理所当然地受到个体当下生活的拒斥。

通过实际的生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以人们的现实生活经验为其基本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的引导下不断丰富、积累、扩大生活经验和反思经验的过程。

通过实际生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纵向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受教育者在学校教育阶段的生活中展开,而且要在人一生的生活中展开,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从横向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人的不同生活——他们的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他们的经济生活、公民生活、文化生活等等——中进行,具体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不仅要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展开,而且要在学生的校外生活中展开。我们在谈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时经常讲到“5+2=0”(即五天的校内学习生活的效果被双休日的家庭生活或其他社会生活抵销),说的就是校内生活的教育和校外生活的教育不一致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响。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向社会生活的深层渗透。在具体操作层面,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将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与能对人的思想道德发 4 生教育影响的一切活动密切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生活世界,在生活中找依托、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社会学认为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社会化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为能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并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从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而在人们物质利益意识、自我实现意识、自主意识和平等意识日益得到强化的今天,人们从心底里强烈要求人格和地位的平等,希望自己作为个体成员存在价值能够得到尊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改变传统模式,进而从生活出发,采用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教育方法和内容,巧妙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度”,才能发现并解决人们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使受教育者从被动地适应社会,到主动地自我创新,最终达到全面的发展。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生活科学的、有机的联系起来,才能发挥其无限的生命力。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疑是中国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其重要原因就是思想政治生活化的缺失。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承了历史的伦理道德教育,并受苏式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影响,形成了远离人的主体发展需要的模式。这种模式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远离了人的生活,教育目标只注重方向性,缺乏时代性、层次性和生动性。教育目标过高而未能符合受教育者的智能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假、大、空”的弊端。其表现为理想化、圣人化,没能做到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结合,导致教育具有较多的封闭性,不能符合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需要。教育内容在纵向上缺乏必要的层次性:多讲理想少讲现实,多理论少规则;在横向上理论性、原则性过强,缺乏实践性、灵活性,不能引导受教育者在活生生的社会背景下去运用去思考,这种状况一度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与人的心灵产生了隔阂。教育形 5 式采取灌输式教育,把教育者看作唯一的主体,忽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把他们视作消极被动接受的客体,严重挫伤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种灌输教育长期发展的结果就是容易扼杀人的创造力和主体性①。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其复杂性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用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道德体系、道德规范对人们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和本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适应人的思维发展规律,有目的地对被教育者施加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以期改造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集中统一,强调命令和服从,在教育上要求“我教你听,我打你通”。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交流障碍,并且由于这种隔阂的存在可能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而通常人的思想都是多元的,好比难以定量的多元函数,即使用很科学的手段来转化人的思想,也不能象转动旋钮调节机器转动那样灵敏和准确,而必须对人们思想体系中的各要素,以及影响人们思想系统的社会、家庭,政治、经济、领导、同事等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地巧妙协调,使各种要素发挥出最大的合力方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而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促使家庭和睦,同事和气,社会和谐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也是对影响人们思想系统的各种因素进行最优整合的调节剂、润滑剂。它对排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交流的障碍和隔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并且也是使每个社会成员实现自主意识、平等意识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有效途径。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活化,能够使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化深奥的道理为浅显的谈话、化严肃的质问为风趣的聊天、化无视的冷漠为热切的关怀。最终使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既简单而更具人性化。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其本质在于服务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生活的主体性的人,这正符合国际教育目标的要求。“学会生存”是20世纪70年代国际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心思想是指教育是为了人类适应生存的需要而服务 ①钱同舟:《回归生活世界 重建德育模式》,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版第3期。

的;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出“学会关心” 主题,即人类教育要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关心人类本身。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仅仅充当服务政治、经济、文化的工具,更应成为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有待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两个主要方面,对人的素质教育也就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文化教育,这就确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的素质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仅局限于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而应全面关心他们心理、生理、智力、非智力因素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提高,并引导人们把各种素质整合为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整体素质。人的多方面素质的内在统一的契机就是所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只有在生活的感悟与滋养下才能实现这种统一,因为“一个人是通过共同的生活过程来教育自己的,而不是被别人所教育的”①。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实现人的德与才、知与识、理与情、智与能的各方面的协调和统一,才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每个公民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要发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整合社会中的各种有利教育资源,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空间,营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氛围,促进广大人民群众自我教育,互相教育。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调动人们的“爱心”来增强凝聚力,发挥人们的“自我教育”来增添原动力,用人们自我意识形成的“制度”来强化约束力,用人们中的“典范”发挥影响力,用人们的“改革”力量强化创造力,用“激励”增强竞争力,用“文体活动”激发向心力。生活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越发显现在社会环境上,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和社会环境之间形成了良性的有机循环。

三、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整体性特征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版。

“人的生活即是一个总体,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的每一种形式、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都无法脱开其他形式、环节或方面而独自发展。单独抽出任何一种形式都会使生活世界落入抽象,都会使其走向片面”① 生活的整体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其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整体性的生活血脉相连。“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②,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而又回到生活,不是撇开生活“另立门户”的教育。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不只是知识性的德性,而是知、情、意、信、行构成的德性,“这种知情意的教育是整个的、统一的”。③这种整个的德性是由德行确认并体现在德行之中,是生活实践中具体可感的德性,同时,我们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是整体生成的,而不是先生知、次生情、再生意、后生行的,因此,我们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里要贯彻整体性原则,主张将知、情、意、行融会贯通于受教育者的生活之中。

其三,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还表现在,这种教育是贯穿在人的所有生活之中的。如前所述,这种生活不是从空间上被肢解的生活,也不是从时间上被切断的生活。不能仅把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专门的时间、专门的地点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的专门的教育,而在这些专门教育之外,则听之任之。对个人来说,这种教育是全程教育、终身教育。

最后,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还体现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接受教育,在生活实践中“互相感化、互相改造”。不能搞那种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而教育者超然于教育之外,仅以“道德”的化身和代言人出现。

(二)开放性特征

开放是生活本身固有的特征,人为的封闭和禁锢只能是对生活的窒息,使生活成为一汪死水,失去生命的活力。只有在不断流动,在不断地开拓和创造中,在向 ①② 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一哲学视野的根本置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页。《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290页。③ 《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160页。

外界不断敞开的过程中,生活才能不断得到更新,才能永葆生机。既然生活是开放的,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正视生活尤其是受教育者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变化,不能因循守旧、一味采取排斥和简单否定的态度,而应该在客观理性的分析和思考的基础上,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对受教育者的生活进行指导。现实的社会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具体到受教育者的微观生活也经常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对于这些变化和新情况,我们所要做的不是简单下一个肯定或否定的结论,更不是为了使受教育者免受这些变化的影响而杜绝和外界生活的通道,现代社会条件下,再象过去那样试图封闭人的生活,阻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的做法也是行不通的,是与时代精神背道而驰的。因为,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生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程度,不仅新的信息技术将造就一座座-无围墙的学校。而且,整个人类之间的交往已逾越了国界,走向全球,“地球村”和“世界公民”已不再是梦想,已经成为我们身边活生生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型、封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是不可能并且不明智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视生活的变化,并善于捕捉其中蕴含的教育机会,让受教育者清楚地了解现实世界,认清世界的本来面目,熟悉当代世界各种生活方式与各种价值观念,使自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或某一环境中,能够“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从而在日新月异的生活中受益、成长,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绝不能使孩子免受生活逻辑本身带来的那种不可避免撞击,而应当激起他对自己生活的思维”。同时,还应该主动敞开受教育者的视野和交往空间,给他们提供了解和认识生活实际地参与各种有意义生活的机会“凡是与教育有关系的人,都应当聪明地拉着孩子的手步入人的世界,不要蒙上他们的眼睛,使他们看不到人世间的欢乐和苦难”

(三)实践性特征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专门的理论专修所能实现的,因为“理论专修”只能学到僵死的教条,也不是脱离生活,苦心修炼,道德能力所能实现的,因为脱离现实生活内容的道德能力是不存在的。“生活不能只是思,生活是需要过的”生活的实 ①① 苏霍姆林斯基著,蔡汀译:《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2页。

践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人的思想品德不能在纸上谈兵的讨论中、冷眼旁观的点评中自然的形成,必须经由切身的生活体验、感悟,甚至在生活中栽上几个跟头才有可能真正形成。

“政治学博士未必就能成为政治家,伦理学家也不能断言就是有道德的人”知与行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从主观方面讲,知向行的转化至少要有下面几个条件:行的意愿、行的毅力、行的能力。这几个条件离开实践的磨炼都是不可能成就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将“道德”视做一种”实践一精神”,认为人的思想品德既是一种心理素质,又是一种行为习惯,更是一种行为能力。亚里士多德也认为,良好的道德并不来自认识而是来自行动,“不论公正还是勇敢,都不是自身是个什么样子,而是行为者在行动中有个什么样子。第一,他必须有所知;其次,他必须有所选择,并因其自身而选择;第三,在行动中,他必须勉力坚持到底„„公正和节制都是由于行为多次重复才保持下来。这些事情,只有在恰如公正和节制的人所做的那样做时,才可以称为公正的和节制的”①。

贯彻实践性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引导人们在具体的实践中做什么,也要告诉人们为什么这样做,更要教会人们怎样做,特别要教会人们在面临与所学、所知的理想信念不一致的冲突时如何坚守、应对。最后这一点在现实社会中恐怕是尤为重要的。客观地讲,我们以前的教育对人们面临生活中的冲突时的选择、坚守应对能力的培养重视是不够的,以致于很多学生在走进社会生活之后,就开始怀疑自己在学校所受的教育的真实性与可行性了。这不能不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悲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我们这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仅仅等同于对人们日常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养成,也不能理解为仅在教育过程中引进几次作秀般的活动,它更强调的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的体验、感悟与能力的培养。正如陶行知所言,“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拿做来教,乃是真教”,“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为学这里的“做”即是实践。所以,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单纯的说教、灌输是软弱无力的,必须坚持在“做中学”,在“做中教”,让受教育者到生活实践中去演习、操练,去感受、体验,同时给以适时的指导,这样才会真 ① 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科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2一33页。

正有效果。当然,这不是要取消专门的知识的学习,而是强调更要注重在实践中习德、育德、养德。

四、划清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与“去政治化”的界线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社会或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①作为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活动,任何统治阶级都力图用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来影响全社会的成员,使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成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从而巩固其统治。这就决定了在任何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一种客观存在。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政治性原则,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具体表现。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和重要条件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传家宝,也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次强调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思想政治工作一条不可动摇的基本方针原则。②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出现了淡化政治的倾向。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手段,为了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极力倡导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再加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了人们在趋利价值导向下出现了道德滑坡和行为规范失调的行为,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向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倾斜,对人们品德行为的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反而被边缘化了。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正如邓小平所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 ①②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版。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讲解》,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版。

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①邓小平强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铁的纪律这些优势,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长期教育的结果,它的形成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始终不渝地对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在现阶段更不能松懈。今天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只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毛泽东曾经指出:“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微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②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关系到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方向的一个原则性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去政治化”的最主要表现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简单等同于德育。不可否认,思想政治教育有道德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人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作为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都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的,但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具有德育的功能,它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我国,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同党的奋斗目标相一致,就是要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动员和激励人们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演变为只教人们分清善恶、辨别是非、诚实与虚伪等道德规范的功能,而应该在理想信念教育、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方面发挥其独特优势。

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只会损害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坚持与时俱进,站在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个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政治立场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把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到积极、健康的发展轨道上来。

五、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现路径研究

①②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版。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版。

(一)教育目标:树立现实化的思想政治目标

所谓现实化就是教育目标要“贴近受教育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避免理想化。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现实化并不是平庸化,它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注意理想与现实的结合。教育目标过高往往会使大多数受教育者失去信心,我们都曾会有这样的感觉:飘在天空的云朵再美,我们也不会徒劳地去努力摘下它。同样教育目标过高也会使受教育者失去追赶的信心,从而产生无望畏惧的心理。教育目标当然也不能仅限于人人都容易达到的水平,这样也会消磨受教育者的斗志,正如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于天天吃到口的美味也觉得不如以往甘甜了一样,教育目标过低也不见得就是好事。所以,我们提出教学目标的现实化,一方面要避免传统模式的理想化、可望不可及状态,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使它陷入平庸化、唾手可得境地。教育目标现实化就是要使教育目标既体现理想性、先进性,又体现现实性、普遍性;既关注人的精神追求、国家利益,又考虑人的现实生活利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与现在的双重目标。

概而言之,应该将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践基点放在“广大中间地带人群”,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其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要从“广大中间地带人群”的实际出发,适应他们的需求和可能达到的标准。脱离大众实际的过低或过高的要求,尤其是那种脱离大众现实生活状况的“高、大、全”的理想化教育目标,是不可能收到预期效果的。其二,围绕这一基点,生成一个由基本性要求、导向性要求和升华性要求组成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

(二)教育内容:确立具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所谓具体化是指教育内容要充实丰富,不能空洞贫乏;要有层次性变动性,不应整齐划一雷打不动。简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体化就是要求教育内容因时因人而变。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要剔除落后于时代的旧知识,增添反映时代要求的新因素。比如,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再一味要求受教育者要听话顺从,而应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地方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要随机变动,例如我们在非宗教场所要求要破 13 除迷信,不能求神拜佛,在宗教场所就不能盲目宣扬这样的内容,要注意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另外根据不同人的个性特质,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授予他们不同的知识,对于胆小怕羞者要多传授勇敢大方和勇猛豁达的精神;对于鲁莽者要多告知谨慎、三思的道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体化还要求多层次内容的内在统一,我们的教育既要重点宣扬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又要强调生活常识、做人道理、行事规则。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不让人感到索然无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体化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可感可知可践。

(三)教育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所谓多样化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多种手段方式施教,在生活中找依据。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法单调,仅借助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施教;仅利用了课堂阵地,而没充分开发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先进的设施实施教学,增强教育的趣味性、吸引力。如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通过网络阵地传递教育信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开发利用多种教育资源、生活场景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式教育,如利用各种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开展具有教育意义的庆祝、参观及志愿者服务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样化要注意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课堂教学与活动参与的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孔不入”。使受教育者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在生活的场景中潜移默化地受教育。

(四)教育原则:坚持实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仅仅靠抽象的思想政治品德知识的学习或机械化、模式化的行为训练,还必须经由受教育者切身的生活体验去感悟、去生成、去发展。离开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只能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①

实践化是指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促发受教育者的主体体验。因为只有当人们从内心体验某种价值,产 ①杜威:《教育上的道德原理》,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页。

生认同、敬畏或拒绝、厌恶情感时,才能理解教育的实质。突显实践化的教育原则,创设受教育者主体参与的条件,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开发他们的创造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人们生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林德宏:《“以人为本”刍议》,《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5页。

[2]钱同舟:《回归生活世界 重建德育模式》,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版第3期。

[3]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一哲学视野的根本置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页。

[4] 苏霍姆林斯基著,蔡汀译:《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2页。

[5] 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科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2一33页。

[6]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版。[7] 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讲解》,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版。

[8]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版。[9]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版。

[10] 杜威:《教育上的道德原理》,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页。

下载多元化背景下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研究(党员干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多元化背景下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研究(党员干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2014年春季学期 网络教育《专题讲座》 ------学习报告所选专题 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地位和意义学生姓名 _刘念 专业教育管理 年级1209 学习......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填空(10'*1)、二、名词解释(4'*4) 1、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着实现自身的政治目标,用反映本阶级或政治集团利益和愿望的意识形态,对人们的......

    疫情防控下思想状况及政治教育研究

    疫情防控下思想状况及政治教育研究摘要: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发生重大事件时候,应及时作出反应。特殊时期,青年学生的思想也进入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更需要辅导员做好他们的思想政......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以手机、互联网等为主的新媒体已经深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影响着大......

    比较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比较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国外公民教育的启示 Xxxxxxxxxx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但它并非我国独创。国外常见的公民教育,就发挥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策略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策略研究 作者:吴清燕 [摘要]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持续升温,各行各业都在尽可能地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在新的领域创造......

    新课改背景下 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大全

    存档编号 赣南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新课改背景下 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教学学院 政治与法律学院 届 别 2013届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学 号 0901000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集5篇)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高校教育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