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总体方案
第三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总体方案
“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是一项全国性的总部经济交流活动,在我国总部经济理论研究、发展实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已在北京连续举办两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进一步加快我市总部经济发展,提高我市的对外知名度,经与论坛主办方北京社科院多次商讨,确定第三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在我市举办,这是总部经济高层论坛首次在北京之外的城市举办。
一、论坛主题
总部经济提升现代服务业
二、主要议题
(一)发布“2007-2008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总部经济与现代服务业”。
(二)发布“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报告(2007)”。
(三)总部经济推动城市现代服务业升级。
(四)总部经济与城市服务环境营造。
(五)全国典型城区及个别企业代表实践经验交流。
三、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特别支持:青岛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
1青岛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青岛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
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政府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
四、时间、地点和规模
时间:2007年9月18日全天
地点:青岛香格里拉大饭店
规模:300人(全国部分大城市中心城区政府、专家学者、半岛城市群市区政府、青岛市有关高校及研究人员、市直有关部门、各区市、总部型企业、写字楼建设及管理者)
五、论坛议程
(一)9月18日上午
1、开幕式
主持人:青岛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崔卫东
9:00-9:10论坛开幕。主持人介绍与会嘉宾
9:10-9:20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刘牧雨致开幕词9:20-9:30青岛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马世忠致欢迎词 9:30-9:35宣读夏耕市长贺信
9:35-9:50国家商务部服务贸易司司长胡景岩讲话
2、主题演讲
主持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戚本超
9:50-10:20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
任赵弘研究员发布“2006-2007中国总部经济发
展报告----总部经济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全
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报告”
10:20-10:35青岛市经贸委主任刘伟主题演讲
10:35-10:50中共青岛市南区委书记郄晋生主题演讲10:50-11:05广州市越秀区领导主题演讲
11:05-11:20南京市鼓楼区领导主题演讲
11:20-11:35沈阳市沈和区领导主题演讲
11:35-11:50普华永道咨询部总监张建军主题演讲
(二)9月18日下午
1、主题演讲
主持人:市南区人民政府区长万建忠
13:30-13:4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科技处处长李佐军主题
演讲
13:45-14:00南京市建邺区领导主题演讲
14:00-14:15重庆市渝中区领导主题演讲
14:15-14:30济南时代总部基地领导主题演讲
14:30-14:45青岛总部企业代表演讲(待定)
14:45-14:55茶歇
2、圆桌访谈
14:55-16:40主持人:青岛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理冰 16:40-16:45茶歇
3、闭幕式
主持人: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戚本超
16:45-17:1
5--“总部经济发展实践研究基地”授牌仪式
--“第三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协办纪念授牌仪式--宣布第四届总部经济高层论坛承办城区名单,两城区领导交接仪式。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刘牧雨致闭幕词
六、宣传工作
为扩大本届论坛的影响力,组委会在北京、青岛两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论坛主题及筹备情况。在论坛当日,除青岛本地新闻媒体之外,将邀请部分省内外知名媒体作现场报道,并将在新华网、慧聪网进行现场直播。此外,还将同步传输新闻通稿,在全国部分重要媒体进行非现场同步报道。
七、其他事宜
9月19日组织部分外地与会人员参观市南区楼宇和总部企业。
第二篇:第三届(2011)中国食品安全高层论坛(最终版)
第三届(2011)中国食品安全论坛在京举行
2011/06/14
6月13日,第三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暨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出席论坛并宣布宣传周启动。
本届论坛以“食品安全:共同的责任”为主题,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工信部、公安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九部门联合主办,由中粮集团和经济日报社联合承办。
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白克明、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石秀诗、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阳安江、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勇、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王国庆、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经济日报社总编辑庹震等领导出席启动仪式。来自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代表、研究机构和新闻媒体共600余人出席了论坛。
仪式上,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和张羽受聘为食品安全宣传周形象大使,并代表“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标识征集活动主办方宣布中标作品为“阳光下的„盘中餐‟”,寓意食品从原料,加工,成品的过程透明,公开于阳光下,展示出食品安全的主题。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勇表示,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的总体情况正在逐步改善,但我国食品安全基础薄弱,食品生产经营的主体责任意识、诚信意识还比较淡漠,不少消费者的安全消费意识还不够。必须将宣传教育作为加强食品安全的一项重要手段,更深、更广地向全国宣传食品安全知识。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在致辞中表示,食品生产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在保障食品安全的过程中应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食品产业链系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途径。产业链里面的每一个企业要按照现代食品安全的企业体系,完善风险控制方案,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无缝连接。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在论坛上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其中包括生产规模太小且分散、假冒伪劣和不安全食品概念没有区分、消费者和媒体食品安全维权意识提高等。
在下午的政府监管与企业自律分论坛研讨中,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认为,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一方面由于企业、个人法律意识淡薄、受利益驱使违法生产;另一方面原因是生产环节分散、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不稳定、不完整,企业很难协同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企业应该把控好产业链各环节,特别是原料、重要辅料等食品生产的关键环节,同时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
中粮集团董事、党组纪检组组长柳丁 ,中粮集团副总裁马建平、迟京涛,中粮集团总裁助理张东风、朱福堂、马王军等出席食品安全论坛。(来源:集团办公厅)
第三届(2011)中国食品安全高层论坛在京召开
2011-06-13 来源:新民网 记者: 摄影: 我要评论(0)字号:T | T
第三届(2011)中国食品安全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国台湾网 王怡然 摄)
中国台湾网6月13日北京消息 以“食品安全:共同的责任 ”为主题的“第三届(2011)中国食品安全高层论坛暨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今天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本届食品安全高层论坛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主办,由经济日报社和中粮集团共同承办。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全国人大财经经济委员会主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石秀诗,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白克明,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勇,全国政协提案委副主任阳安江,中央外宣办副主任王国庆,公安部副部长黄明,卫生部副部长尹力,工商总局副局长王东峰,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副局长蒲长城,国家粮食局党委书记、局长聂振邦,农业部总经济师张玉香,商务部部长助理俞建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边振甲等相关领导参加了本届论坛启动仪式。另外,国家相关部委主管司局的负责同志,各省、市、自治区负责食品安全的领导,国内外企业代表以及中央多家新闻媒体,网络媒体的记者共300多人参加了论坛的启动仪式。
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和张羽被本届食品安全论坛聘为食品安全宣传周形象大使,石秀诗和阳安江为他们颁发了聘书。
论坛由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和张羽主持。路甬祥宣布宣传周正式启动。
本届论坛设置了“政府监管与企业自律”、“科学认识食品添加剂”、“媒体责任与舆论风险控制”三个主题分论坛。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副主任刘佩智首先在论坛上做了主题发言,他强调指出:食品安全关系到民生安康、社会和谐、科学发展,是一项政治性、经济性、社会性极强的系统工程,由于我国食品安全基础薄弱,行业自律约束机制不健全,企业质量安全控制水平和从业人员责任意识较低,政府监督管理不到位,导致食品安全事故不断,虽然没有出现系统性的问题,但是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形势严峻,不容乐观,因此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的教育活动,广泛普及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促进各方增强责任意识,尽快形成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科研机构、媒体和消费者共同参与、各负其责的社会机制,是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促进食品安全形势持续好转的重要途径。
论坛呼吁:第一,企业要首负其责,安全放心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违法添加、掺杂使假、虚假宣传、不当竞争等食品安全事件,均为目无法纪所致。企业是食品安全的主体,是食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食品生产经营者严格执行各项质量安全标准,自觉遵章守纪,依法合规组织生产经营,这是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基本条件。同时食品产业是良心产业、道德产业,企业要树立诚实守信、不欺不诈的社会责任意识,培育诚信自律的企业文化,这是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重要前提,也是全社会对食品企业的基本道德要求。
其次,政府要履职尽责,食品安全事件大多发生在地方、发生在基层。食品安全工作好不好关键在于地方政府重不重视,认识是否到位。各级地方政府守土有责,要把食品安全摆上重要的工作议程,列入考核评价体系,统一安排部署,统筹协调组织实施。要高度重视监管能力建设,切实加大投入力度,保障监管工作需要,加强日常监督检查,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各监管部门分工负责种植、养殖、加工、流通、餐饮和进出口等环节的监管,食品的质量安全需要各个监管环节的紧密衔接才能得到有效保障,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产生连锁反应。因此,各监管部门必须分口把关,密切配合,实现全过程、无缝隙的有效衔接。
第三,社会组织各尽其责。各类社会组织在食品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发挥好、利用好社会组织的独特功能,有助于食品安全的整体水平。我们支持食品行业组织进一步健全行业约束机制,切实负起行业自律责任,发挥好行业的监督作用,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支持新闻媒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大正面的宣传引导力度,引导广大消费者树立安全消费、科学消费的意识,披露不法行为,彰显政府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决心和信心。支持食品检验机构加大技术装备投入,不断提高检验检测的能力和水平,希望科研机构和工作人员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向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提供科学、无害、高效的科研成果,加速我国食品安全现代化的进程。
据有关部门介绍,根据《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1-2015年)》,6月13日至20日被确定为今年的食品安全宣传周,主题为“人人关心食品安全,家家享受健康生活”。(中国台湾网 王怡然)
第三篇:第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总体方案
第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总体方案
一、大赛原则
(一)市场化:加大大赛的市场化运营程度。引入市场化运营的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参与大赛,更好结合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的主导作用;
(二)多元化:拓宽公益支持大赛的机构范围。引入更多热衷于在全社会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的机构支持大赛;
(三)专业化:按照技术领域分类开展大赛的复赛环节,聘请专业的投资专家评审,组织相应的行业培训对接交流等活动,增加大赛的专业性;
(四)国际化:在有条件地方设立海外赛区,增加大赛在境外的影响力,吸引更多海外高端人才回国创业。
二、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
科技部
教育部
财政部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
支持单位
共青团中央
致公党中央
国家外国专家局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
承办单位
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心
科技日报社
陕西省现代科技创业基金会
协办单位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 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
深圳证券交易所
中孵芳晟(北京)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特别支持
招商银行创新创业公益基金
中国石油创新创业公益基金
三、参赛条件
大赛按照团队组和企业组进行比赛。其中参赛企业应为符合国家划型标准的中小企业,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制造、生产及服务等方面的业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无产权纠纷,经营规范,社会信誉良好,无不良记录的非上市企业。
(一)团队组参赛条件
1.在报名时尚未在国内注册成立企业的、拥有科技创新成果和创业计划的创业团队(如海外留学回国创业人员、进入创业实施阶段的优秀科技团队、大学生创业团队等);
2.核心团队成员不少于3人;
3.计划赛后6个月内在国内注册成立企业。
(二)企业组参赛条件
1.具有创新能力和高成长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2.成立时间一般不超过5年(2009年1月1日以后注册),生物医药等特殊行业可适当放宽;
3.2013年年销售额不超过1.5亿元人民币。
四、比赛流程
(一)第一阶段:地区赛
有积极性并符合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等可以设立独立赛区。没有赛区的省市区的企业和团队在大赛组织的综合赛区比赛。地区赛的奖励政策由各地区承办单位自行确定。
设立独立赛区的条件: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和配套的奖励支持政策;组织报名企业不少于100家;执行大赛制定的规则,服从大赛的统一安排;配合大赛做好宣传工作,并提供大赛组委会各类宣传资料。
(二)第二阶段:行业赛
经过地区赛评选出来的优胜企业和团队将进入行业赛。大赛按照电子信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6个领域进行行业赛。
行业赛的承办地选择积极性高、组织能力强、当地相关产业优势明显、能够提供相关经费的地区。
1、每个行业按照150-200的规模,从地区赛优胜项目中推荐进入行业赛。
2、每个行业赛按企业组、团队组进行比赛。经过行业比赛后,对每个行业企业组前50名开展尽职调查,通过尽职调查的企业获得大赛优秀企业,共计300家。
3、每个行业团队组前10名获得优秀团队,共60个。
4、每个行业赛的企业组第一名1名、第二名2名、第三名3个,获得创新创业扶持资金支持。每个行业赛的团队组第一、二、三名各1名,获得创新创业扶持资金支持。每个行业赛的创新创业扶持资金73万元,资金设置为:
企业组第一名20万,第二名10万,第三名5万
团队组第一名10万,第二名5万,第三名3万
(三)第三阶段:总决赛
每个行业赛获得名次的企业和团队参加全国总决赛,具体名额根据电视录制的安排决定。总决赛评出全国总决赛团队组和企业组每组第一名1名、第二名2名、第三名3名,并可设立单项荣誉。
五、其他比赛
(一)设立“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港澳台赛区”,作为大赛地区赛之一。企业和团队来源主要通过港澳台的大学推荐。港澳台赛区的优胜企业和团队也进入第二阶段行业赛。
(二)在硅谷设立“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硅谷赛区”。硅谷赛区比赛过程独立于大赛,具体方案另定。
(三)鉴于近年来在全国各地涌现出来的新的创业形式-创客,拟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在创客活动较活跃的地区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创客大赛”。创客大赛比赛过程独立于大赛,具体方案另定。
港澳台赛区、硅谷赛区和创客大赛的相应创新创业扶持资金和活动经费由承办单位提供。
六、支持政策
(一)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优秀企业获得以下政策支持:
1.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要求的,给予优先支持;
2.符合相关科技计划要求的,纳入备选项目库,给予优先支持;
3.优先推荐给大赛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机构进行支持;
4.大赛合作商业银行给予企业贷款授信支持;
5.获得创业政策、创业融资、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业培训;
6.由产权交易所和证券交易所等免费提供并购、股改和上市等辅导培训;
7.地方政府和机构对优秀企业给予配套政策支持。
(二)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团队获得以下政策支持:
1.获得创业导师的创业辅导;
2.选择在孵化器落户的,给予一定时期免收房租等优惠政策支持;
3.优先推荐给大赛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机构进行支持;
4.获得创业政策、创业融资、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业培训;
5.地方政府和机构对优秀团队给予配套政策支持。
七、相关活动
围绕行业赛,在承办地组织系列配套活动,内容包含:行业决赛、行业论坛、专业培训、项目对接、产品展示等。鼓励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积极参与大赛的相关活动,并提供导师、培训、资金等深度服务。
(一)行业论坛
结合行业赛,围绕行业热点问题,邀请业界知名专家,组织高端论坛,交流和探讨行业发展中存在的挑战和机遇,为企业、投资机构和地方政府提供一个有效的合作交流平台,推进承办地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二)项目对接
组织有需求的优质参赛企业和团队与投资机构进行对接,并为企业和团队提供专业咨询及相关服务。
(三)辅导培训
结合创业企业的特点和相关行业特征,有针对性的对参赛企业和团队开展培训,聘请有丰富经验的知名企业家和专业讲师授课,使企业和团队通过参赛获得额外的服务。
八、时间安排
4月上旬以科技部名义印发大赛通知并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启动第三届大赛。4月-5月 报名
6月-8月 地区赛
9月-10月 行业赛
11月 全国总决赛
第四篇:广州市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广州市总部经济发展规划
目录 前言 1
一、发展现状 1
(一)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居国内前列 2
(二)总部经济效应不断增强 2
(三)总部企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四)总部经济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3
二、发展环境 3
(一)基础条件 3
(二)重要机遇 5
(三)面临挑战 6
(四)重要意义 7
三、发展思路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基本原则 8
(三)发展定位 9
(四)发展目标 10
(五)发展战略 10
四、重点任务 11
(一)着力服务好一批现有企业总部
(二)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大型企业总部
(三)着力培育一批本地优势产业企业总部
五、空间布局 13
(一)总体布局 13
(二)中心城区——片区带动 17
(三)外围城区——多极提升 19
六、保障措施 22
(一)完善政策体系 22
(二)创新服务机制 23
(三)优化招商策略 24
(四)健全扶持体系 25
(五)加快载体建设 25
(六)改善人才环境 26
前言
总部经济是指跨国公司、国内大型企业总部(含地区总部)在区域中心或中心城市高度集聚,并通过调度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资源,对周边甚至全球产生强烈辐射效应的经济形态。国内外经验表明,发展总部经济,有利于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和综合服务功能;有利于集聚高端资源,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当前,《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为广州的科学发展确立了新目标和新方向。《纲要》明确提出,广州要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建设成为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推动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是广州在新战略背景下实现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中共广州市委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决定》的精神,为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特制定本规划。规划依托详实的前期研究成果,立足广州发展优势及城市定位,进一步明确广州总部经济发展特色,着力引进跨国公司华南地区总部,并在空间上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规划期至2020年。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广州总部经济快速发展,总体发展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有效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一)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居国内前列
广州总部经济发展的总体环境和发展能力位于全国前列。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编的《中国总部经济蓝皮书(2008-2009)》评价,广州在全国35个主要城市的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名中位居前列,处于“第一能级”。在基础条件、研发能力、商务设施、专业服务、政府服务与开放程度六个分项指标中,除研发能力外,其他分项指标均排在前三位。
(二)总部经济效应不断增强
——税收贡献效应凸现。据统计,2007年广州共有总部企业521家,占全市企业总数不到1%,但是对全市的税收贡献接近三分之一。其中工业总部企业的税收贡献最大,其次是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业以及零售业总部企业。
——连锁投资效应显著。总部企业带动了行业上下游企业的发展,产生连锁投资效应和产业乘数效应。自日本本田、丰田汽车和东风乘用车在广州投产后,带动汽车研发、零部件生产等项目陆续在广州投资,形成了一条相对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并带动全省汽车零部件配套发展,2007年全省汽车零部件企业近1000家,整车厂国产化率达70%以上。
(三)总部企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7年广州521家总部企业中,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有129家,占全市总部企业的24.8%。主要分布在第二、三产业,分别有156家和365家,占全市总部企业的30%和70%。其中,工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分别有总部企业148家、107家和90家,三者合计占全市总部企业的66.2%。
(四)总部经济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广州总部经济已形成了一定的空间集聚态势,越秀、天河和萝岗三区集中了全市68.9%的总部企业。目前,环市东、天河北、珠江新城、广州科学城已成为广州总部企业最集中的区域,商贸大厦、工业大厦和新型工业园区也集聚了一批总部企业,日益成为广州总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发展环境
(一)基础条件
——深厚的区域经济背景。广州地处全省及珠三角地区中心,具有连通全球、衔接港澳、辐射华南纵深腹地的独特区位优势,形成了深厚的区域经济发展背景。2007年,珠三角地区完成生产总值25607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10.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4721元,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实现进出口总额6101亿美元,约占全国的28%;三次产业比重为2.4:51.0:46.6,结构不断优化,为广州发展总部经济形成了良好的经济和产业支撑。
——雄厚的综合实力。近年来广州城市综合实力迅速增强,城市竞争力不断提升。1978年-2008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GDP)从43.09亿元增加到8215.82亿元,年均增长13.7%,经济总量连续19年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同时,广州经济外向度高,已与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吸纳更多优质的企业总部。——明显的产业优势。作为综合性门户城市,广州初步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汽车、石化、电子信息三大支柱产业的综合配套能力、科研技术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金融保险、商务会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商贸、旅游等传统优势服务业正加速向高端化升级,能够为国内外总部企业提供优质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较完善的政策环境。广州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在政策创新方面一直走在国内前沿。近年来广州高度重视总部经济的发展,颁布多项鼓励政策,越秀、天河、萝岗等区也陆续出台了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与服务措施,初步营造了宽松、良好的总部经济发展环境。200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广州打造“亚太地区重要总部经济区”的战略目标,为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创新服务提供了指引。
——完备的基础设施。广州拥有全国三大枢纽机场之一的白云国际机场,华南地区最大的国际港口和铁路客运站,已经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航空网、高速公路网和铁路网,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突出。到2010年,广州将基本建成以“三港双快’’(空港、海港、信息港,高快速道路、快速轨道线)为主骨架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形成沟通世界的快捷商务通道。同时,广州作为全国三大国际电信出入口之一,城市信息化程度居全国十大城市之首,将建成华南最大的区域电子商务中心,较好的满足总部企业对信息采集和信息交换的要求。
(二)重要机遇
——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跨国公司从降低生产成本的角度考虑,逐渐将生产制造环节,以及地区总部、研发总部等职能性总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当前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影响下,跨国公司为降低运营成本,有可能加速将其职能性总部迁至发展中国家,从而引致世界总部经济格局的重新洗牌,有利于广州抢抓总部经济发展机遇。——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当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粤港澳紧密合作区,以及珠三角一体化、广佛同城化等区域经济合作顺利推进,使广州的地缘优势更加突出,经济腹地和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为广州积极争取亚太地区、国内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大型企业在广州设立管理总部、营销总部和研发总部创造了有利条件。
——税收体制不断完善。首先,新税法的实施统一了税收的优惠政策,实行“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使广州与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税率差异不复存在,将有利于吸引更多企业在广州设立总部。其次,内、外资有别的两套所得税法合并为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后,使内外资企业的竞争环境更为公平。最后,增值税转型实现了从局部的优惠到全国范围、全行业和全额抵扣的公平税负,直接减轻了企业负担,对加快培育广州优势产业总部企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面临挑战
——国际金融动荡导致总部经济发展不稳定因素增加。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全球贸易总量大幅减少。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对国际资本流动和投资产生深远影响,必将对广州吸引国外企业总部入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与国内外发达城市的差距明显。目前,广州总部企业以区域性总部为主,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国家级总部企业较少。与纽约、首尔、大阪等国外发达城市相比,广州在拥有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数以及总部企业的经营效益方面明显落后。与北京、上海国内发达城市相比,广州在世界500强企业进驻及投资项目数、国家商务部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在大珠三角范围内,广州面临香港、深圳的直接竞争,佛山、珠海、东莞等城市的迅速崛起也正对广州总部经济功能产生一定的分化与削减作用。
——总部经济布局有待优化。广州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规划相对滞后,仍未形成一个像香港中环、上海陆家嘴的具有较高国际声望的总部集聚区。各区域在总部经济发展上分工不明,造成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不利于总部经济资源的集约利用和总部企业的集群发展。同时,与北京、上海相比,广州的商务写字楼在智能化、信息化和人性化方面难以满足总部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选址需求。
(四)重要意义
——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是强化门户城市功能的战略选择。产业带动辐射和综合服务是中心城市和门户城市的核心功能,总部经济占据产业链的高端,通过总部企业对要素流的集聚、控制和优化,能够增强产业集聚辐射和综合服务功能。发展总部经济既能充分发挥门户城市的综合优势,又能够加速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要求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发展集聚化,发展总部经济能够加速集聚并最优化配置科技、人才和信息等战略资源,缓解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环境制约的矛盾,有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是壮大提升服务经济的现实途径。总部企业具有管理和服务职能,总部经济具有显著的服务经济特征。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既是壮大提升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可行之路。——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城市化发展浪潮中,总部企业成为国内外主要城市争夺的战略资源,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有利于争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权。
三、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世界经济和城市发展潮流,立足我市总部经济发展基础和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按照积极服务好现有企业总部、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新的企业总部的工作思路,着力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水平。集中建设一批行业集中、特色鲜明的总部集聚区,打造适宜总部经济发展的营商商务、居住和人文环境,推动全市总部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进一步增强广州的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大规划引导、政策扶持、资源倾斜的力度,强化区域协调发展,不断优化发展总部经济的软硬件环境。——坚持壮大总量和优化结构相结合。以加快总部企业发展壮大为主线,在总量扩张中实现结构优化,提升总部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坚持大力引进和重点培育相结合。充分发挥体制机制、市场腹地和服务资源等优势,服务好现有企业总部,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大力引进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总部落户广州,着力培育本市优势产业企业总部。
——坚持错位发展和协调发展相结合。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条件、产业基础和布局要求,引导总部企业集聚发展,实现广州与香港、深圳等周边城市总部经济的错位发展和协调发展。
(三)发展定位
根据广州建设成为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的总体要求,重点发展以跨国公司华南地区总部和国内企业总部为主的总部经济,努力成为辐射泛珠三角、影响全国、面向世界的亚太地区重要总部经济区。——跨国公司华南地区总部。加强重点招商,吸引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公司在广州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形成跨国公司在东亚、中国及华南地区的金融总部、研发总部、采购总部、制造总部、营销总部和贸易总部。
——国内企业全国总部和华南总部。重点引进国内500强、中国连锁100强以及在行业中居于龙头带动地位的国内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在广州设立全国总部、华南地区总部。重点引进中央大企业在广州设立具有总部性质的机构。
——珠三角和泛珠三角企业总部。充分利用广州作为华南地区中心城市的优势条件和广阔的市场腹地,重点引进泛珠三角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总部,以及营销总部、研发总部等总部机构,大力引进珠三角民营企业总部。——本地优势产业企业总部。根据《广州总部企业认定标准》测算,2007年广州共有1146家具有产业优势的潜在总部企业。通过制定相关扶持措施,为企业提供拓展营销渠道、开拓外部市场、争取上市等服务,支持其加快成长为总部企业,实现广州总部经济规模和质量的整体提升。
(四)发展目标
坚持内外源并重,引进与培育并举,努力实现总部企业数量明显增加、结构优化,总部经济规模效应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到2015年,总部企业税收占全市企业税收总额的比重达40%;中心城区总部经济功能不断强化,外围城区专业性总部集聚区陆续形成,发展总部经济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到2020年,广州建设成为跨国公司华南地区总部和国内企业总部高度集中的亚太地区重要总部经济区。
(五)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战略。抓住国际研发和技术服务加速转移和广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契机,实施以培育科研创新资源、改善科研环境和提升科研服务水平为重点的创新驱动战略,积极培育和引进研发总部,不断提高总部企业的研发实力,提升产业素质,全面增强广州总部经济的创新能力。
——产业融合战略。立足广州产业优势,促进产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发挥主导产业对产业链上其他行业总部企业的带动和汇集作用,形成主导产业传导效应,增强广州总部经济的产业集群能力。
——空间集聚战略。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下,通过优化提升原有总部集聚区、规划新建一批功能明确的总部集聚区,营造适宜的发展环境,促使总部企业分类集中,在整体上强化广州总部经济效应。——人才高地战略。充分发挥广州作为华南地区教育科研和人力资源中心集聚地的优势,占领人才资源制高点,不断增强人才吸纳能力,努力培养各类高端人才,为总部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保障,夯实总部经济发展基础。
——环境优化战略。完善交通组织、配套设施等硬环境,优化税收、法律、金融、管理、商务服务、教育、多元文化氛围等软环境,构建围绕总部企业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创造优美的南方山水城市特色景观,增强对总部企业和人才的承载力。
四、重点任务
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中共广州市委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决定》的要求,密切关注国际经济和产业发展走势,结合广州发展实际,重点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的企业总部。着力服务好现有的总部企业,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适宜广州发展、有利于提高广州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总部,大力培育一批本地优势产业的企业总部,增强广州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一)着力服务好一批现有企业总部
以增强现有企业总部的根植性和归属感为主要目标,将服务好广州现有的521家总部企业作为形成广州总部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点工作。突出广州服务特色,加强政府与总部企业的对话机制,推行政府部门与总部企业对口联系服务制度,切实解决总部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提供更加人性化和符合总部企业需求的服务内容,提高政府服务效率,促进现有总部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二)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大型企业总部
遵循广州市产业发展导向,发挥中心城市综合优势,加强国内外经济合作,紧密关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粤港澳经济合作动向,深入研究总部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投资及选址趋势,通过完善相关政策、优化服务、创新招商模式、增强中介服务等措施,主动出击,不断增强对国内外大型企业总部的吸引能力。重点引进跨国公司、中央大企业在广州设立地区总部或职能性总部机构,着力引进珠三角优秀民营企业总部。
(三)着力培育一批本地优势产业企业总部
利用广州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有利时机,重点培育体现广州产业优势的企业集团。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内外建立生产基地、营销中心、研发机构,鼓励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与广州优势企业联合,支持企业通过资本运作方式进行并购重组,对非总部升级为总部的本地企业给予奖励,提高企业市场拓展能力、融资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引导一批符合广州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方向、具有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的企业做大做强,在较短时间内提升“走出去”的实力,加快成长为总部企业。
五、空间布局
(一)总体布局
按照《广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等相关规划要求,与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及主体功能区规划相衔接,将提升中心城区总部经济功能与积极发展外围专业性总部集聚区结合起来,引导广州总部经济从局部分散发展转向“片区带动、多极提升”的中心-外围式发展结构。
在中心城区,强化“珠江新城-员村-琶洲”片区的核心地位,打造具有沿江特色的总部经济核心区;优化提升“天河北-环市东-东风路”片区,与沿江片区形成功能策应。在外围城区,结合广州产业发展特点,培育多个专业性总部经济发展极。
进一步加强广州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发展,加快推动广佛同城化,并与深圳、香港错位发展,构建布局合理、功能清晰、服务优质、科学和谐的总部经济示范生态圈。
表 1 广州总部经济空间结构 区域范围 空间格局
总部集聚区 总部企业级别
主要行业
中心城区(片区带动 “珠江新城-员村-琶洲”片区 商务区)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
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珠江新城金融国家级企业总部 金融 员村总部集聚区 跨国公司分支机构
省级以上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 商务服务、商贸 琶洲总部集聚区 跨国公司分支机构
省级以上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 会展、商贸、科技服务 “天河北-环市东-东风路”片区 天河北中央商务区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国内企业总部
营销中心等总部机构 金融、信息服务、商务服务 环市东-东风路中央商务区 跨国公司华南地区总部 国内企业总部 商贸、信息服务、商务服务、传媒
流花总部集聚区 国内外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
设计中心等总部机构 会展、商贸、设计 外围城区(多极提升)国内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
研发中心等总部机构 航空公司、研发、设计、商务会展
白云新城总部集聚区 国内企业总部
商务会展、商贸、金融资讯
北部总部功能区 空港总部集聚区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南部总部功能区 海港总部集聚区 跨国公司分支机构
航运公司、现代物流、商务服务
港澳、珠三角地区企业总部
研发、检测、设计 国内企业总部
南沙资讯科技园总部集聚区
番禺总部集聚区 跨国公司分支机构
研发、设计、商贸、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泛珠三角地区企业总部 东部总部功能区 广州科学城总部集聚区
国家级企业总部 研发、设计、检测认证 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 跨国公司分支机构
国内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 金融服务 天河软件园总部集聚区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国内企业总部
研发中心等总部机构 信息服务、网游动漫、软件外包 广州(黄埔)临港总部集聚区 跨国公司分支机构
航运、现代物流、港口贸易、商务服务
国内企业华南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 国内企业地区总部 西部总部功能区 白鹅潭总部集聚区
泛珠三角地区企业总部
研发、设计、咨询、策划、商贸
(二)中心城区——片区带动
中心城区重点发展“珠江新城-员村-琶洲”和“天河北-环市东-东风路”两个总部经济片区,形成全市总部经济功能核心。1.“珠江新城-员村-琶洲”片区
该片区由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员村总部集聚区及琶洲总部集聚区组成。规划以金融保险、商务会展等生产服务业为引擎,以沿江商务休闲为特色,打造广州最具高端服务功能的总部集聚区。通过核心辐射带动,形成沿珠江两岸不断延伸扩大的沿江总部经济发展带。
——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重点发展金融业总部经济,通过政策引导,加大对跨国公司、国内外金融机构、贸易总部、投资公司及国家级企业总部的引进力度,使之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管理中枢。积极发展法律、会计、设计、咨询、创意等商务服务业总部,打造信息化CBD,建设成为具有国际金融、商贸、外事和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的总部企业集聚中心、资源配置中心和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员村总部集聚区。按照广州“中调”战略部署,加快实施“退二进三”,开发建设高档写字楼、会议会展型酒店,营造滨水岸线城市形象。承接珠江新城和琶洲地区产业功能延伸,重点发展会计、审计、评估、法律、广告、咨询、策划等生产服务业总部经济和现代商贸业总部经济,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引进跨国公司分支结构及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总部,打造滨水商务休闲总部集聚区。
——琶洲总部集聚区。做强“广交会”品牌,发挥“中国会展名区”的辐射作用,重点引进以商务会展为主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国内企业总部,形成以会展业为主导、上下游相关配套产业集聚发展的格局。充分利用海珠科技产业基地琶洲园区被认定为广东省火炬计划海洋生物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契机,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和科技服务总部。规划建设成为集大型会展、国际商务、轻工贸易、信息交流、科技服务、观光旅游功能为一体的总部集聚区。2.“天河北-环市东-东风路”片区
该片区由天河北中央商务区、环市东-东风路中央商务区和流花总部集聚区组成。规划通过功能优化与提升,与“珠江新城-员村-琶洲”片区形成功能承接与策应,强化中心城区总部经济集聚功能。
——天河北中央商务区。依托成熟的国际化商务氛围和完善的商业、娱乐配套服务,加强与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的功能衔接,重点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总部经济,进一步加强跨国公司华南地区总部和国内外大企业管理中心、结算中心、营销中心的集聚,发展成为广州新城市中轴线上最具现代商业活力的总部经济集聚区。
——环市东-东风路中央商务区。以加快建设花园城市广场、先烈中路创意大道为契机,推动环市东-东风路中央商务区功能提升。重点发展以商贸、信息服务、商务服务、文化传媒为主体的总部经济。进一步加强跨国公司华南地区总部和国内行业龙头企业总部的集聚,成为广州标志性总部集聚区。——流花总部集聚区。以规划利用流花交易会旧馆、优化流花商圈为契机,推进流花交易会旧馆功能升级改造。加快展贸型商务大厦的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物流交通改善,营造良好的商务发展环境。重点引进国内外专业性会展企业总部、现代商贸业企业总部和设计中心等总部机构,形成现代化展贸总部集聚区。
(三)外围城区——多极提升
在外围城区,培育和发展特色突出的专业性总部集聚区,形成多个总部经济增长极,实现“多极提升”。1.北部总部功能区
——空港总部集聚区。借助广州空港经济发展契机,以白云国际机场为核心,依托周边重点产业园区的发展,大力引进国内外航空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国内企业总部以及研发中心、营销中心、时尚类产品知名企业总部,打造集航空公司运营管理、商务办公、会展、研发、购物、餐饮、娱乐、时尚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空港总部集聚区。——白云新城总部集聚区。承接广州中心城区和空港经济双辐射,以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州体育馆为主要节点,加快高档写字楼、高星级酒店建设,重点发展金融资讯、会展、现代商贸业总部经济,积极引进国内大企业总部,发展成为高端服务功能不断强化的总部经济集聚区。
2.南部总部功能区
——海港总部集聚区。依托广州南沙保税港区,进一步完善珠江西岸的物流体系,促进珠三角中西部地区外贸集装箱业务的快速发展,增强广州港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引进国际知名的物流公司、航运公司及生产型企业进驻港区并设立管理总部或分支机构,建设国际物流中心和华南国际航运中心。
——南沙资讯科技园总部集聚区。依托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等研发平台,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港澳及珠三角范围内以研发、检测、设计等为主的现代科技服务业总部企业,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成为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软件外包服务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总部集聚区,建成粤港澳联合创新示范区。
——番禺总部集聚区。加快番禺新城和万博商务中心的建设,重点发展研发、设计、会展、信息服务和现代物流业总部经济,形成提升广州现代服务业功能的新平台。依托广州大学城、广州国际生物岛和清华科技园,重点发展数字家庭内容服务、生物医药、科技研发、信息服务业总部经济,引进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企业总部、研发和运营机构,培育壮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地企业,打造创新服务型总部集聚区。3.东部总部功能区
——广州科学城总部集聚区。以广州科学城为核心,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策应,以广州科学城综合研发孵化区和广州火炬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为统领,依托广州科技创新基地、广东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广东软件园、科学城信息大厦、广州国际企业孵化器、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科学城园区等多个园区或机构,重点发展以研发、软件、检测认证、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动漫、咨询策划等为主的总部经济。加快推动科学城(北区)“知识城”的建设,进一步增强跨国公司和国家级企业管理、营销、采购、研发总部的集聚,打造知识创新型生态总部集聚区。
——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利用加快建设萝岗新城的契机,依托广州科学城的创新基础与氛围,发展金融创新研发、金融创新业务试点、金融后台服务、金融服务外包、金融电子设备制造及调试等。重点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后台服务总部机构,促成金融研发中心、呼叫中心、数据中心、清算中心、银行卡中心、培训中心的高度集聚,与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形成相互配套、协调发展的格局。
——天河软件园总部集聚区。依托天河软件园本部及高唐新建区,重点发展以软件开发、信息服务、网游动漫、服务外包、集成电路为核心的总部经济。加速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在园区的集聚,形成具有较强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信息服务业总部经济产业群,打造华南地区最大的软件产业基地和服务外包示范区。
——广州(黄埔)临港总部集聚区。结合黄埔国际物流园区的建设,增强商务服务功能,重点发展航运、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港口贸易以及与港口业务有关的金融保险、船代货代、报关、咨询、法律等生产性服务业总部经济。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国内大企业设立管理总部或分支机构,加快总部企业的集聚,打造黄埔临港现代物流、航运服务总部集聚区,使之成为广州东部产业带重要的总部经济基地。4.西部总部功能区
——白鹅潭总部集聚区。依托珠江两岸滨水景观和休闲氛围,重点发展研发、工业设计、咨询策划、商贸业总部经济,吸引国内企业尤其是珠三角西岸、泛珠三角地区企业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等总部机构,形成别具沿江景致和欧陆风情、适宜国际商务聚会的总部集聚区,推动广佛同城化进程。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体系 ——健全协调机制。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总部经济发展,负责组织制定总部经济发展重大政策,总部企业资格备案、信息发布及解决重大问题,协调和督促检查等相关工作。市各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对总部企业的管理服务工作。
——形成政策合力。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整合市、区(县级市)层面已颁布的关于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做好有效对接和深度联动,根据广州总部经济发展目标和重点,在总部企业认定、重点领域扶持、财税、用地、人才等方面形成全面推动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制定《广州市总部企业认定办法》,开展总部企业认定和统计监测工作。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整合现有财政扶持资金,加大对总部经济发展的投入,支持总部企业的发展。对经认定的总部企业实行经营贡献奖励等政策,增强总部企业发展动力和品牌提升能力。
(二)创新服务机制
——加强政府服务。进一步发挥市政务服务中心作用,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和程序,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营造一流的投资发展环境。将总部企业重大产业项目列入市政府绿色通道服务范围。
——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深入推进政务公开,为企业提供快速便捷的商务、法规和政策信息等各类资讯服务,建立总部企业参与政府重要决策咨询论证和重大工程规划建设的机制。加强引进国际知名的中介机构,完善专业化服务体系,为总部企业提供支援服务。
——优化法治和诚信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开、公正的法制环境。规范信用征集和使用,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建立健全全市社会信用体系,营造诚信环境。建立完善总部企业及其高层管理人员信用信息库,促进总部企业加强自身信用建设。加大对总部经济的宣传力度,形成有利于总部经济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三)优化招商策略
——明确招商目标群体。加强对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投资趋势研究,跟踪分析国内外有关行业龙头企业发展动态,将有意向在广州投资的内外资企业列入总部经济重点招商目录,积极跟进招商工作。
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快推进和CEPA在广东先行先试为契机,重点引进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到广州设立地区总部。——主动招商、加强宣传。采取主动出击、重点跟进等方式,加强与有投资意向的总部企业的沟通联系,提供个性化服务。探索推行总部企业对口联系服务制度,专人负责协调解决总部企业入驻面临的实际困难。通过举办论坛、参与国际招商等方式加强广州的城市营销力度,宣传广州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和政策措施。
——加强区域群体协同招商。加强广州与泛珠三角、东盟等广大腹地城市的区域合作,促进有关部门联合建立总部企业招商引资协调机制,实现信息分享、经验交流和优势互补,实现由单体招商到区域群体协同招商,树立区域整体形象和招商实力。
(四)健全扶持体系
——支持企业拓展外部市场。以市经济协作部门为主体,发挥行业协会、各地驻穗机构和广州在其他城市的网络资源的作用,组建外地的穗企服务机构,实行政府服务前移,支持本地总部企业拓展外地市场、延伸发展腹地。
鼓励有条件的总部企业在国内外建立生产基地、营销中心、研发机构,或通过资本运作方式对异地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延伸企业价值链条,增强外部竞争力。争取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与我市优势企业联合,投资参股,加速培养和壮大总部企业。
——支持总部企业上市。整合扶持企业上市的政策资源,协调解决总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过程中的问题。引入优秀中介服务企业,改善上市服务,加快总部企业及其所属优质企业上市融资步伐。鼓励总部企业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并通过发行中长期票据、企业(公司)债券等多种方式融资。
(五)加快载体建设
——积极拓展用地空间。深化实施“中调”战略,加快“退二进三”步伐,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加速旧城区改造、工业厂房置换以及对烂尾地、烂尾楼的处置,腾出发展空间。合理控制住宅的开发规模,并在规划、土地、资金、配套设施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优化广州总部经济发展空间。
——打造分行业的总部集聚区。以专业市场园区化升级改造为契机,加快建设商贸业总部集聚区。鼓励置换出的厂房、场地优先引入企业总部,发展工业设计、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实现城市功能升级和形象更新。总部集聚区周边营造高品质文化氛围和生活环境,形成具有广州特色的总部经济载体。
(六)改善人才环境
——实施人才激励政策。加大总部企业紧缺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总部人才储备库。为总部企业吸纳的高端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行业紧缺人才在广州生活提供居住、子女教育、医疗、税费、旅游、出入境等方面的便利优先服务。结合市、区相关政策,对符合规定的总部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给予奖励或补贴。——形成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利用广州高等院校集中的优势,引导高校增强相关专业的研究力量和人才培养力度,为总部经济培养适用人才。鼓励总部企业与境内外优质教育和培训机构联合建立人才培训平台,提供高质量人才培训项目。
第五篇:国家总部经济课题组
附件:
国家发改委系统所属总部经济课题组
中国科学院所属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
总部经济课题组介绍
中科院系统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是国家一级政策科学研究机构。其学会的创始负责人是中国科学院院长、人大常委会路甬祥副委员长;以及蒋正华副委员长等国家领导人;同时还汇总了国家一大批金融、经济、高科技、企业战略学术界的理论带头人。该组织所属总部经济课题组与国家发改委主管系统的中国相关投融资机构联合组建总部经济课题组,在最近几年一直活跃在宏观经济理论舞台,其主要成员自总部经济理论提出之时起,即积极参与了这一理论体系的创建和实践项目的创造。同时进行了大量的总部经济战略理论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发表了《总部经济时代》、《总部经济·潮起中国》(张鹏编著,已在全国书店上架)等我国第一批总部经济理论研究著作成果;并在国家政府和地方的主流刊物媒体上发表了诸多专论及报道;在各地陆续举办过数十期总部经济战略论坛和知识讲座;协助解答了各地政府或者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宏观战略难题,地方发展策略问题,企业投融资渠道与项目规划实施问题;为国家与地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和落实,起到了实效性的转化作用和促进作用。2006年课题组准确地预测到金融危机的到来,并提出了抵御危机的办法。金融危机后,国家发改委中国投融资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组织联合组建的总部经济课题组,使原有机构实力得到扩大。
总部经济理论自2003~2004诞生于北京,当年即创造了北京商业地产的神话;相继被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市政府确定为“城市战略发展方向”;第二年例入哈佛大学商学院教程;六年后的总部经济项目在全国各大中城市遍地开花。被媒体誉为“中国人对21世纪人类经济学的一大贡献”。
联系人:黄永刚***@1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