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育的基本规律详解
8.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1、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2、学生已有的思想品德基础同德育要求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3、主要的矛盾的斗争与统一,推动学生思想品德不断发展。
4、正确认识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并促进其积极转化。
9.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本身的长期性决定的。
2、从乐观环境影响来看,社会生活是复杂多样的,各种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并存。
3、从学生主观世界来看,青少年阶段生活阅历有限,知识经验相对贫乏,辨别力较差,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
4、要抓反复,反复抓,促进思想矛盾斗争的统一,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
10.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1,知情意行是构成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1)知即道德认知(知识、观念),是人们对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的认识和评价。(2)情即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出现的爱恨好恶等内在的情感体验。(3)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自觉的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品质。(4)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实现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等的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2,德育过程中的知情意行四要素是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起催化作用,意起定向作用。(3)知情意行在德育发展过程中具有多端性,要充分发挥它们的整体功能。德育的多端性是指德育过程有多种开端,不一定都从知开始,也可以从情、意、行开始。
11.德育工作具有多种开端是何道理?知情意行是构成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它们相互独立,但又相互联系,应注意发挥各要素的整体功能。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过程。从知到行具有规律性联系,但这四个要素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往往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表现出“情通理不通”或“理通情不通”,或知行脱节等。这就需要在德育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不一定恪守从知到行的一般教育顺序,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既可以从知、晓之以理作为开端,也可以从情感陶冶、动之以情开始,或从磨练意志、持之以恒入手,或从训练行为,导之以行入手,最终达到知行统一,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第二篇: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
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
2)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和理解
和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的观念;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自然作出的反应。
3)在德育过程 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相互联系、相
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4)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品德一般可以按照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为习惯的顺序进行。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必须是统一和谐地发展。应当指出,学生的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通情不达理、达理不通情、言行不
一、口是心非等
5)由于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性和不平衡性,因而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培养道德行为开始,或从陶冶道德情感开始,或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学生道德的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
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1)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首先,从哲学观点看,人的思想品德如何不是先天遗传的,也是不人脑固有的,而后天环境、学校教育影响作用的结果。其次,从心理学观点看,知、情、意、行作为思想品德的心理构成要素,它的形成与发展和人的其他一切心理现象一样,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最后,从教育学观点看,受教育者作为社会的人,有活动和交往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活动和交往的范围也必然随着扩大,教育的责任在于创设活动情境,正确指导交往,没有活动就没有交往。
2)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与交往是教育者的目的、有计划地按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
发展的规律来组织和指导的,是一种教育性活动与交往,它不同于其他的社会活动,不同之处就在于其教育性。这种教育性,即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德育过程的活动与交往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展开的,是服从并服务于德育目标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组织性,而不是盲目的、自发的;第二、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与交往的内容与形式主要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与交往,有其特定的范围,而不是一般的广泛的社会活动与交往。第三,学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与交往是依据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起来的,是能更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的,因而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德育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一是德育过程必须适应社会实践的客观状况和
客观要求;二是德育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实际地履行一定的社会道德义务;三是学生是否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衡量和检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1)德育过程就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对他不断提出合理的要求,以
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不断地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是教育者的教育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相互作用、矛盾统一的过程。
2)事实上,学生思想品德的达成过程是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部矛盾主
要是教育者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思想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受教育者思想品德上的矛盾有不同的类型。其中,首要的、最主要的矛盾是个体品德发展需要与原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其次,还有知与不知的矛盾,最后是正确与错误的矛盾。
3)德育过程中,分清不同的矛盾对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德育工作中,要针对不同的矛盾,采取不同的措施,做到德育措施的有的放矢。
4)学生品德正是在为断产生与解决其主体品德内部矛盾与斗争中逐步形成与发
展起来的,因此要推动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向着德育目标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发挥道德成长主体——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性。
5)在德育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培养自觉教育能力,培养
他们的知、情、意、行,都有赖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
德育过程是长期有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
1)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长期反复教育的结
果。这种长期性、反复性和渐进性,是德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也是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
2)学生任何一种优良品德的养成或不良品德的矫正者是期、反复、不断深化的培
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结果。
3)德育过程是一个不断反复、螺旋式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德育过程必须反复抓,抓反复。
2、中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辩证统一规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起引导和组织作用,因为:
A)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由职责决定的;
B)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
C)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因为受教育者是具有主观意志和意识的人,他们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 独立意识的人,他们具有主动性,他们的学习具有选择性,因此,受教育者不 仅以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规定着教育者的活动,而且学以自身的意识、意志作用 于教育者,同时,受教育者 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各种思想情绪,也在一定程 度影响着教育者。从这个意义说,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
3)教学中应防止两种倾向
A)片面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学进行得死板、被动,不利
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才能;
B)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使学生的学习陷
入盲目探索,只能获得一些零散的实用知识,而学不到系统的科学知识。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辩证统一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发展智力是深入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强调知识和智力的统一,并不排斥再者的差异;
4)从掌握知识到发展智力的条件;带有规律性知识以及教师具有启发意义的讲
授,才有助于将知识转化为智力;
5)教学中防止两种倾向。
A)反对教学中只抓知识教育、忽视智力发展的做法,B)也不主张脱离教材,另搞一套去发展智力,C)我们强调知识教育与智力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辩证统一规律
1)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D)教学的教育性,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客观要求;
E)教学的教育性,是教材内容的必然反映;
F)教育的教育性,是教师本身思想修养的必然体现;
2)知识和思想品德的联系:
G)知识和思想品德二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一定的知识是培养良好思想品
德的基础,而思想品德的提高,也会对学习知识产生一定的影响,可以说在学习知识方面,思想品德起动力作用,它会影响人们学习知识的质量。H)当然一个人知识水平越高,思想水平不一定就越高,因为二者毕竟是两个
概念、两个系统,存在着许多差别。
3)教学中坚持教育性,应防止两种倾向
I)一种只注重知识的教学,不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教材因素,使教学作用流于
盲目和自发,甚至放过思想教育的良机;
J)另一种是所学知识内容本身没有思想性却牵强附会地进行思想教育,甚至
脱离知识的教学,另搞一套进行思想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脱离教育内容,流于空洞与虚妄。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辩证统一规律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K)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首先应不断地借助于语言和文字,以间接经验的方式 获得他人的经验,汲取书本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再不断地发明和创造。以间接经验为主,是人类个体的认识规律,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
L)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是学校教育为学生精心设计的一条认
识世界的捷径。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M)虽然个体的知识的获得通过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两种方式,但就知识本身
而言,任何知识都来源于人类的经验、感性认识,然后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通过实践检验所获得的理性认识。
N)在学习书本知识过程中,对于学习难以理解的、较抽象的理性知识,必须
让学生以直接经验作为理解知识的桥梁。
3)中学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
O)一种在传统教育影响下产生的偏向,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不注重给学生感性认识,忽视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实际活动,独立操作去积累经验、探取知识,未能所书本知识和学生的直接经验很好结合起来。
P)另一种是在实用主义教育观影响下产生的偏向,过于重视学生个人经验的积累,注重从做中学,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来发现、获得知识,而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传授,使学生认识的发展流于自发状态,结果学生往往难以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第三篇:电磁感应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电磁感应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热点题型一 电磁感应现象的判断
1.常见的产生感应电流的三种情况
2.判断电路中能否产生感应电流的一般流程
热点题型二 感应电流方向的两种判断方法
1.用楞次定律判断
(1)楞次定律中“阻碍”的含义:
2.用右手定则判断
该方法只适用于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流,注意三个要点:
(1)掌心——磁感线垂直穿入掌心;
(2)拇指——指向导体运动的方向;
(3)四指——指向感应电流的方向.
热点题型三 楞次定律推论的应用
楞次定律中“阻碍”的含义可以推广为: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原因,列表说明如下:
内容
例证
阻碍原磁通量变化—“增反减同”
阻碍相对运动——“来拒去留”
使回路面积有扩大或缩小的趋势——“增缩减扩”
阻碍原电流的变化——“增反减同”
热点题型四 三定则一定律的应用
1.安培定则、左手定则、右手定则、楞次定律的应用对比
基本现象
因果关系
应用规律
运动电荷、电流产生磁场
因电生磁
安培定则
磁场对运动电荷、电流有作用力
因电受力
左手定则
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因动生电
右手定则
闭合回路磁通量变化
因磁生电
楞次定律
2.“三个定则”和“一个定律”的因果关系
(1)因电而生磁(I→B)→安培定则;
(2)因动而生电(v、B→I安)→右手定则;
(3)因电而受力(I、B→F安)→左手定则;
(4)因磁而生电(S、B→I安)→楞次定律.
第四篇:家庭教育基本规律
家庭教育基本规律
过去的认识里,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基本规律,希望有所帮助!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肩负的目标不一样。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持续进行的,包含各个方面的教育。而学校教育更集中在学科教育、德育、美育等具有学科能力方面的教育。
1、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有制约作用。
大家知道,一个孩子在入学前的6年,他们的个性成长,生活习性,待人处事的态度,主要是由家庭教育完成。孩子在入学后的表现,最主要的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这种影响将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动机以及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方面的表现。在0~3岁,父母对孩子的无条件的爱,将影响孩子在未来面对各种问题的态度,而3~6岁孩子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能力是否得到保护,兴趣敏感期是否得到满足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于各个领域学科的兴趣。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一个相关性很大的结论,否则孩子总会表现出一些问题。也就是说,孩子在这个阶段心理需求的缺失,是形成学龄儿童表现差异化的重要原因。
2、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互补。
众所周知,孩子在家庭中,各成员对于孩子教育持不同的观念和方式,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具有很多不确定的不良影响。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态度,让孩子无所适从,不容易构建稳定和固定趋势的价值观,行事准则,最终孩子的表现可能会很混乱,没有章法。对于学龄儿童来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目标出现过大的分歧,对于儿童的成长来说也仍然具有极大的“杀伤力”。可以试想,一个孩子在不同的作用力下,被试图雕琢成不同的作品,最终可能变成一块废料。
现实是,学校教育大方向是正确的,目标是明确的,但是有些细节可能并不能帮助孩子达成目标,这恰好是家庭教育于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可以在很多细节上帮助孩子实现学校教育的目标,最终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有用之人。
(1)与老师保持较为密切的沟通。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不是每一个孩子都会把自己的变化展现在家庭环境中。还有一个原因是,孩子有刻意的掩饰以及养育者在对孩子状态变化的洞察力缺失,都会导致孩子的成长问题长期得不到发现和帮助。所以,我们有必要不定期的与学校老师保持一种沟通方式,比如短信沟通,面访等等。有的家长可能认为去拜访老师会影响老师的工作。事实的确如此,但是,老师协助家长帮助孩子成长是他们的职责,同时他们也能从中感受到自己工作受到的支持,增加了对自己工作的信心,增加了他们工作的责任感,这对老师来说也是很有益处。值得注意的是,在拜访老师的时候,应该对老师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谢!
(2)与学校的教育保持一致性。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性,并不是说我们要把学校的教育内容在家庭生活中得到重复或者强化,应该是朝深度、广度方面做一些拓展。我们有必要了解孩子最近都在学习什么内容,他在学校这个社会环境中角色有什么变迁,下一个目标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家长和孩子需要做什么准备等等。当然,这一切都是基于我们与老师保持了较为密切的沟通,我们对孩子的变化有所了解的前提下有序的进行。有时候,家长可能会对老师,或者学校的一些做法有一些不同的见解,其实这并不重要。我们应该对事情本身有一些深刻的见解,让孩子理解到要达成任何一个目标均有不同的方式,我们可以为这个目标创造机会,要从实践、验证中进行思考、总结。
(3)向学校老师和其他家长学习正确的教育方法。学校不仅是一个教育机构,它还能把适龄孩子的家长们聚合在一起,为他们提供了研讨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的平台。(当然,我们金战家长学校也是一个很好的研讨家庭教育的平台。)剑桥学子肖盾的妈妈提到,自孩子出生以后的不同阶段,她都会和这个阶段的孩子父母们经常在一起研究、探讨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问题。从选什么学校到如何培养孩子的特长,各个方面均有所涉及。在这个过程中,自身的社会资源也有很多积累,真正做到了与孩子一起成长。
二、家庭教育与成员
1、遗传因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1)遗传因素对于智力因素的影响。一般认为,遗传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后天的教育及环境是条件,二者都不可忽视。孩子出生后,来自先天的智力因素相对固定,而这种先天的智力因素能否成为现实,还受到文化背景、周围环境、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等许多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智商比较高的孩子约60%~70%出生于有良好家庭教育的知识分子家庭。有专家将智力超常的儿童划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他们本身具备优秀的遗传因素,第二种是智力遗传因素一般者受到良好的教育,第三种是具有优秀的遗传因素再加上良好的后天教育。
(2)遗传因素对于个性的影响。一个人所具备的能力、智力和性格,有的是受遗传影响,有的是在出生后从周围环境中学习而掌握的。如孩子的心理素质方面,是急躁还是稳定,是开朗还是抑郁,是怯懦还是勇敢,主要来自父母的遗传,后天教育很难改变。而孩子的思考力、判断力、创造力、想象力等心理活动,受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非常大,并且通过环境熏陶和教育可掌握智慧性的心理活动,从而使其智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2、养育者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养育者的性格特质,价值观以及行事方式会决定养育者在教子育儿方面的决策和风格,最终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家庭教育方式。大家有看过《卡尔威特的教育》吗?著名的德国早期智力开发专家老卡尔威特认为,给孩子找一个合适的妈妈是实施成功教育的一个开始。这句话传递了两个意思:一是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无可替代作用;二是母亲的素质(价值观、行事方式、决策能力)对于孩子的影响力。生活中,父母的素质(价值观、行事方式、决策能力)影响孩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大家是否可以举例?比如你如何看待……
三、家庭教育与家庭结构
1、核心家庭。
核心家庭是由父母与子女构成的家庭。主要特点是:
血缘关系很亲近;关系简单,矛盾少;容易建立较为紧密的亲子关系;孩子接触的家庭成员较少。
要解决的问题:
(1)父母要多花时间陪伴孩子成长。比如多陪孩子玩,外出观光以及拜访朋友。核心家庭成员少,如果父母忙于工作和家务,容易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容易感觉到孤独。
(2)父母要在家庭教育方面达成一致。由于父母本身成长在不同背景的家庭,对于生活有不同的见解,在孩子教育方面的认识也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一些干扰,所以有必要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由具备教育兴趣、能力和时间的一方来主导,并定期交换教育观念、方法。
2、主干家庭。
主干家庭是由祖辈、父辈和孩子组成。主要特点是:
容易得到充分的照顾;容易学会与各种人相处;有多元价值观的存在;矛盾多;隔带教育问题多。
要解决的问题:
(1)放手成长。长辈要学会放手孩子的教育问题,以生活照顾为主。
(2)与时俱进。长辈要多努力学习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并与毕生的经验结合起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长辈积极进取了,长辈勇于探索新知,孩子才能具备这样的精气神,他们才能从中受益。
(3)求同存异。家庭要慢慢建立民主决策的作风。这个求同存异的认识,对于孩子毕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大家知道,人是生活在一个社会中,每一件事情都达成共识的可能性很小。大到国家之间的意识形态,小到今晚吃什么菜,我们天天都会面临一些抉择。如果不具备求同存异的认识,可能导致我们举步维艰,处处受挫,一事无成啊!
3、重组家庭。
指丧偶或离异后又重新择偶组成的新家庭。
重组家庭面临的问题:
(1)不敢教育的问题。这个主要是后继父母在舆论的压力下会采取保守的策略。
(2)需要接纳的过程。家庭关系是教育最重要的影响力。在重组家庭的前期,后继父母有必要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多给后继子女更多的关怀,有效的减短接纳过程。其中,有关人际沟通的准则在这里显得额外重要,那就是:接纳、尊重、信任。
(3)人际关系复杂的问题。由于成员的成长背景不一致,产生分歧和误会的可能性很大,一件正常的事情有可能变成一场风暴,所以作为后继父母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用成熟的心态来面对可能产生的误解,并用始终如一的接纳和尊重来表达自己的立场。
4、单亲家庭。
是指只有父亲或母亲与孩子组成的家庭。
单亲家庭面临的问题:
(1)照顾孩子的精力有限。单亲父母有必要借助社会支持来帮助自己完成照顾子女的责任。包括幼儿园、学生托管机构以及请求父母的帮助。如果是离异父母,还可以与对方协商在不方便的时候请对方提供支持。
(2)父母本身的精神压力。无论是丧偶还是离异父母,均存在自身的心理状态调整问题。一个方面他们存在某些需求,一个方面又要面对现实的不济。这的确是一件不容易处理好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将影响到父母的情绪,最终对孩子产生一些影响。
(3)社会舆论的影响。这个影响主要是作用在父母身上,目前来看,因为单亲家庭而在社会上受到的歧视越来越少。如果存在,父母则需要给予孩子更多的爱来弥补这方面的缺失。
(4)父、母缺失的影响。在6岁以前,孩子需要建立对于母亲的安全型依恋。此后,父亲应该更多走进孩子的生活中,否则多少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一些影响。如果有可能,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让不同的人走近他们的生活。比如孩子小的时候需要建立对于母亲的安全型依恋,如果母亲因为工作或者其它原因,很难做到尽善尽美,则可以寻求奶奶或者外婆的支持,或者寻找高水平的幼儿支持机构帮助。孩子长大以后,如果父亲缺失,则可以带孩子去参加更多的户外社交活动,以及有男性参加的社会机构的活动。
四、家庭教育与家庭经济条件
1、经济条件好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对于子女也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对于未来生活不会有太多的担心,他们更容易获得安全感,并把精力投放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方面。与此同时,他们与外界的关系,接触的生活层面均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容易获得更多成功体验。经济条件好也有一些不好的影响。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富二代,接班的仅有30%,他们更倾向于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而放弃了对于家族事业的继承。“自古英雄出少年,自古纨绔少伟男”,这句话是警醒人们,一个人需要经历一些挫折和磨难,方可成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更是破解了很多学子对学业没有追求,对于未来没有目标的秘密。我们接触了很多家长,其中也有不少家庭关系良好,经济基础不错,父母素质极高的情况,但是孩子无论如何都打不起精神去学习,天天混日子,都混到了觉得生活毫无疑义,不知道该干什么的程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很多机构都推出了夏令营,来帮助孩子经历不一样的人生体验。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培养方式,不过需要甄别有价值的夏令营,不要贪图便宜而浪费钱财,耽误时间。
2、经济条件差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在过去适用,现在也同样适用。孩子从小需要承担更多的事情,对于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责任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同学们经济条件差异对于虚荣心的影响上,而把自己的家庭条件置诸脑后,自尊心必然受挫,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可能会涌现。其实,孩子的这些心态变化,更多受到了父母的价值观、环境的影响。其中,父母的价值观作用明显。父母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有限,对社会抱什么态度,对生活抱什么态度,以及对金钱是什么态度,都对孩子价值观的构建产生巨大的作用。成长在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孩子以后可能会花更多的精力去解决温饱这些基本需求的事情,而不是投入到如何创富,如何实现自我价值的行动中,导致事业成就不高的可能性比较大。你的孩子是疲于奔命呢,还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重要的导师是谁?
值得注意的是,成长在经济条件差的家庭的孩子,父母容易表现一种倾向就是认钱不认人。小孩子打碎一个花瓶,中学生丢掉一个电子辞典,就很容易受到辱骂、人格否定。孩子会怎么想?我很笨,我的价值还不如一个东西。这个影响很坏啊,大家要知道,如果我们用一种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孩子的失误,孩子才会成长啊,他们才能学会用什么态度面对一些不想发生的事情,这对他们一生来说,其重要程度难道还不如一个东西吗?所以,态度很重要,而事情本身可以忽略不计。
五、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方式
1、积极关注社会发展
积极的`关注社会发展动向,政治经济的变迁,并经常与孩子讨论,能够帮助扩大孩子的视野,促进他们对因果关系的思考,让他们有机会去涉猎更加广泛的领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这其实是构建一个学习型组织的必由之路。有足够的理由证明,生长在这种环境成长的孩子,在语文、社会(政治)以及文史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学习能力,并且在未来的生活中,他们的思考深度明显领先于他人。
2、和睦的家庭关系
大家已经通过一些学习了解到,教育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关系。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决定了被教育者是否认同,接受。爱、教育均取决于接受者。只有接受者准备好了,爱和教育才会有效。所以,我认为,不切实际的管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经常对别人说一句话,就是:如果讲道理真的有用,如果我们把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可以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去灌输给孩子,那么这个世界所有的孩子都是一个样子,这个世界就不存在任何有问题的孩子。他们都是流水线上生产的机器人了。大家可以思考,为什么有的孩子状态好,有的孩子很难教育,这取决于什么?绝不是父母的学历,也不是家庭经济环境。一定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不一样。那么什么导致关系不一样呢?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原因,同时关系又是方法成功的结果。所以,我们父母首先要学会如何相处,如何获得他人的信赖。
3、浓郁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关系,可以促成孩子接受教育者的一些思想和观念。但是,什么才能构建他们内在的驱动力呢?一定是因为有榜样的存在。孩子从无知到有知,是通过探索,实践,感知,领悟来完成的。大家都知道,婴儿出生后,对世界万物一无所知,除了吃奶以外。他们是如何学会笑,学会引人注意,如何了解父母的情绪呢?那就是不断的学习,猜测,模仿……
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再次送给大家: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要是这样的人。不在于做到什么程度,而在于你是否去做了,如何去做的。
4、丰富的生活情趣
大家喜欢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孩子本来就是游戏的奴隶,他们生活在一个只谈学习,只谈讲规则的环境,必然首先是郁闷,懒得沟通,然后是心不在焉,对作业敷衍了事,最后是忍无可忍,上网吧,找朋友去了。“长征那么困难,都有篝火晚会”,何况我们生活中一个相对稳定和幸福的环境。
那什么样的生活才算有趣?
(1)父母要有自己的有趣生活。比如父母之间约会看一场电影,或者参加一些聚会。虽然孩子没有参加,但是他们能从中学如何面对生活。
(2)父母与孩子要有共同的活动。拥有共同游戏,以及共同的一些经历,甚至共同的小秘密,是构成亲密关系的核心。比如远足,探险,拜访等等。孩子生活在一个回家就看电视,困了就睡觉的环境,反正每一天都没什么变化,多活一天有什么价值呢?
(3)孩子应该拥有自己的有趣生活。包括与朋友一起外出,购物,乃至他们的特长兴趣等等。如果我们用学习来“统一”他们的生活,大家觉得他们能学习的好吗?一个对明天没有任何期待的孩子,一个早做完作业就会面临更多作业的孩子,他会好好完成作业吗?
5、严格的生活制度
严格的生活制度,对于养成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构建内在的行事准则具有很大的帮助。这些行为,也能帮助他赢得别人的尊重。
6、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
父母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有助于帮助孩子合理规划金钱,把任何事情的价值发挥到极限。由此也可以引申出对于时间价值的利用,以及更多的方面。
7、干净整洁的家庭环境
干净整洁的家庭环境,对于培养孩子的习惯,以及自我管理方面有很多帮助。
今天的课程就是这些。内容比较多,也有一部分比较枯燥,但是它指明了我们要研究和学习的方面。从各个方面去了解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我们如何去做的更好是接下来需要不断研讨的问题。希望大家有一个概括的了解,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形成一种观念,最后会变成自己的力量源泉。大家不用担心自己努力了好像没有什么变化。实质性的变化是在一个临界点之后。
第五篇:秘书工作基本规律的具体表现
秘书工作基本规律的具体表现
秘书工作规律,按研究范畴不同,有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之分。秘书工作的基本规律,是作用于秘书工作一切主要方面和主
要过程的规律;秘书工作的具体规律,是作用于秘书工作某一阶段或某个方面的规律,例如,秘书写作的规律,秘书参谋的规律,秘书协调的规律,等等。秘书工作具体规律是秘书工作基本规律的具
体表现,秘书工作基本规律包含、支配和制约着秘书工作的具体规律。由于秘书工作综合性较强,涉及面很广,这里仅就几种具体工作规律作些论述。
一、办公室公文写作规律
协助领导者撰写公文是秘书工作一项经常性的重要任务。秘书工作者要顺利完成这项任务,就必须认识和掌握公文写作的规律。办公室公文写作规律具体表现为五个方面相同一的涵义。
(一)起草者的思想与领导意图相同一
公文是各级机关在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发布法规和规章,请示和答复问题,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是领导者行使领导职能的重要手段。公文写作任务一股由机关秘书人员承担,只要公文写作任务一下达,秘书人员必须按照领导要求努力完成。公文写作不同于其它文章的写作,是受命写作,而不是自由创作,是“要我写”而不是“我要写”,公文内容必须体现领导机关的工作意图,不允许掺杂作者个人的意见。作者思想与领导意图必须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保证公文的质量,获得领导者的认可。这就告诉我们,秘书人员在公文写作中一定要首先领会领导意图,弄清发文的目的、对象、内容、要求、时间等要素,然后再写作。领导意图还包括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上级机关的指示精神,秘书人员也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领导机关制发文件的工作意图。
(二)写作内容与客观实际相同一
公文是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用于处理公务的文书,并具有法定的效力,因而,公文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所提措施是可行的,不允许有半点虚构和夸张。公文起草者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笔下有财产万千,有人命关天,有是非曲直,有毁誉忠奸。因此,写请示和报告,必须如实反映情况,否则,就是欺骗上级组织;写决定和指示,必须符合执行单位的实际,否则,就是一纸空文,无法落实。这就要求秘书人员在动笔起草公文前必须进行调查研究,充分占有第一手材料,并且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提出的任务措施和要求必须从受文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切实可行。行文应简短,文风要朴实,做到实在、管用。
(三)行文格式与发文用途相同一
公文是具有规范体式的文书,公文写作是一种规范写作。国家规定的公文格式,是为了充分体现公文的法定权威性和约束力,以便更好地实现发文目的。每种行文格式各不相同,都与发文用途密切相联。发文用途规定了行文格式,行文格式反映发文目的,为发文用途服务。例如,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奖惩有关人员,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就要选用“命令(令)”的文种和体式;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阐明工作活动的指导原则,就要选用“指示”的文种和体式;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就要选用“报告”的文种和体式。每个文种的选用是不同的,选用什么文种主要是由行文用途所决定的。遵循这一原则,就能正确选择公文的文种和体式,明确表达发文用途,实现公文的效用;违背这一原则,就可能选错文种,用错体式,不能有效地发挥公文的作用,甚至给工作造成损失。这就要求我们,秘书写作必须熟悉党、国家和军队机关公文处理有关条例和办法,严格按照法定的格式撰写公文,不能随心所欲;必须根据发文用途和行文关系正确选择文种,采用恰当的表达体式,学会模式制作,使所写的公文既规范,又适用。
(四)公文语言与行文关系相同一
公文是以书面语言为表达形式的沟通与交流工具,因此,它的语言既区别于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明白、平实、简洁、规范等特点,又是要符合行文双方的隶属关系,根据行文关系选择公文用语。例如,“报告”、“请示”是上行文,在公文用语上必须体现出下级机关对上级机关的尊重、请教、礼貌,多用陈述语气;“决定”、“指示”等是下行文,在公文用语上必须体现出坚定、果断、要求,多用祈使语气;“函”是平行文,在公文用语上必须体现出尊重、平和、谦恭,多用商量的语气。这种特定的语句、语气和语词,都是由行文双方的隶属关系决定的。遵循这一规律,就能实现公文表达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实现行文目的。这就要求我们,秘书在撰写公文时,一定要根据行文双方的关系选择恰当的语言和语气表达形式;否则,就有失体统,不合规范。
(五)拟制速度与公文时效相同一
秘书写作往往有规定的时限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否则就难以发挥公文的作用。尤其是在紧急的情况下,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