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 流 教 师 教 什 么(范文模版)
有感于“一流教师教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目前“一流老师教思想,二流老师教方法,三流老师教知识。”这句话似乎成了某些专家、领导警示教师的共同语。这话颇有道理。因为它既是对传统“知识本位”教学的一种反叛,又是对新课程“以人为本”的一种弘扬。但如何操作,又难免生出许多歧义来:歧义一,知识、方法、思想有高下之分吗?歧义二,教知识、教方法不好吗?歧义三,“思想”怎么教?看来对这些歧义有解释的必要,否则,不知要让多少教师——想做“一流老师”的——左右为难。
首先,我要说知识、方法、思想共同寓于教材的文本之中,你很难把它们割裂开来,更无高低贵贱之分。举个例子来说,中国有句古话:“老吾老以及他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他人之幼。”你说它是知识、方法还是思想?如果只记住了这句话,知道其出处,明白其意思,它是知识。不仅如此,而且用这句话指导日常生活,它是一种方法——做人的方法。长此以往,形成一种生活习惯、做人准则,并且乐此不疲,它就是一种思想——尊老爱幼的思想。再比如,学勾股定理,只让学生记住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那无疑是知识了。而把这一定理适时地引向生活,让学生用定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学生就掌握了运用所学去解决真实问题的方法。而能够举一反三地,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能用所学的东西去解决,这就是智慧了。智慧是什么?那是思想的高级形态。
教材对每个老师都是一样的,寓于教材中的知识、方法、思想也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什么?是老师处理教材的艺术,是老师处理教材的立足点——立足知识传授还是立足于人的发展。所谓“一流”、“二流”、“三流”就是这样分出来的。
话说到这儿,歧义二的问题也就不言自明了。教知识、教方法好不好?好,但只停留在教知识、教方法是不够的,特别是只停留在教知识上,离教育的本来目标就更远了。好老师不仅要教“知”,还要导“行”,更要启“智”。学而不知其所用,那是书呆子;行为没有知识作引导,那叫盲目,叫蛮干。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行——知——行”的循环往复,人的发展也本该如此。
思想怎么教啊?这是一个相当幼稚的问题。思想怎么能教呢?如果思想也能教的话,我们把《论语》给学生读一遍,我们的学生岂不都成了“圣人”了吗?
毛泽东曾说过:“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那么,我们教师所能做的,只能是给学生营造思想所赖以产生的实践环境,引导学生实践,逐步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他们的思想才能从幼稚逐步趋于成熟。比如:我们要培养学生现代人的合作意识,靠老师讲合作的重要性,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让他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孤军奋战的苦恼和帮助别人与受别人帮助的乐趣,合作意识才
能形成。
美籍华人黄全愈教授在他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曾说过这样的话:“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创造性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她需要生长环境。”
我想,思想这东西也一样。
所谓“教思想”实际上是说教师应该做学生思想的启蒙者,做学生智慧的开发者,做生长环境的营造者。
做一流教师,这大概是所有教师的共同愿望,但能否成为一流教师,还取决于教师的努力程度。我想,最基本的条件是:教师必须是一个“思想者”,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做墙头草,不能“跪着”教书。因为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思想,没有个性的教师,能教出有思想、有个性的学生。
第二篇:一流教师教什么读后感
一流教师教什么读后感
刚刚读完福田中学校长郭其俊的《一流教师教什么》这本书,作者在书中对一流教师做了总结,并指出怎样才能做一个优秀的教师。作者认为,一流教师教学是天,他们上好每一节课,对教育事业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流教师,有一流的教学智慧;一流的教师,给学生一个强大的大脑;一流教师,能教“活”教材;一流教师,能抓住学生的“心”;一流教师,善于激励;一流教师,善于让学生质疑;一流教师,能教出学生的“后劲”;一流教师,能教出会学习的学生;一流教师,能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一流教师,能教会学生尊重;一流教师,能“种下自信”;一流教师,能教出感恩;一流教师,能带给学生快乐;一流教师,能成就学生一生。
如果把郭其俊的16点作为一把尺子的话,我觉得自己离一流的教师还有不少的差距。
一、对学生缺少足够的耐心
作为教师的我,也非常想把孩子教好。但是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之后,孩子还是没有进步,我一般就会打电话给家长,如果家长也不重视的话,我也就放弃了。岂不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成为学生的“贵人”,我们要给孩子多一些耐心,多一些赏识,多和孩子进行心灵对话。
二、教学基本功还要加强
虽然大学学的是数学教育,虽然大学也学了教育和心理学,但是面对时代的变化,面对不断变化的学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离有一流的教学智慧还有很大的差距。接下来,我主要提高几个方面(1)多看教学设计的书,提高教学效率;(2)多看一些课堂管理的书籍,抓住孩子的心,让孩子多提问、多质疑,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3)提高自己综合素质,这样工作起来才能游刃有余;(4)多参加教育教学比赛,在比赛中提高自己的基本功。
三、关注每一个孩子,让不同程度的孩子都有发展
孩子的基础不同,孩子获取知识的能力有强弱。以后的教学中,要争取让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到好,差生吃得了。同时,要加强培优补差工作,不能让一个孩子落下。
第三篇:一流教师怎样上课已阅
一流的教师怎样上课
一流的教师怎样上课?有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三流的教师展示知识,二流的教师展示自己,一流的教师展示学生”。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它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强调了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其次,它也切中了传统教学中的弊端,即教学中单纯传授知识的现象,不注重能力培养,不注重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采用“注人式、“满堂灌”、“一言堂”的方式。
但掩卷而思,我们就会感到:对这种说法千万不能机械地理解,或者说这种说法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新课程倡导新的课程资源观,教材知识、教师、学生都是一种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各自的作用,也就是说知识、教师、学生都是需要“展示”的。重要的是要讲究“展示”的方式。例如知识的呈现方式,就需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呈现新的材料、创设新的情景,要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等等。课堂教学当然也是展示教师的舞台,教师的语言功底、气质风度、思维的逻辑性、漂亮的板书,无疑对学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当然,也要避免教师唱“独角戏”和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的“表演”。关于“展示”学生,对于一些“新锐”的课堂教学本人不敢苟同。比如,学生刚刚落座,教师便布置学习任务,对学生进行分组,分配扮演的角色,于是学生便开始“轰轰烈烈”的讨论,“绘声绘色”地表演。教师靠边站了,教材被冷落了,一节课就这么“热热闹闹”地收场了。这种课学生确实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但教学效果怎样,学生真正得到了多少,恐怕要着实打一个问号。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能达到教学目标就是好的方式。新课程提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要改变那种过于强调接受的教学方式,并不否定讲授式的方法。其实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是一个变量,依学科、学生、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风格而定。例如,现在高中课标历史教材的教学,面临内容多,课时少的突出矛盾,而讲授法是最经济、最适用的。如果一个历史教师“有的放矢地讲,饶有兴趣地讲,富有智慧地讲,充满激情地讲,讲得学生愿意听,听得进,想得明,悟得透”,这当然是一节好课啊!
善于结合学校、学生、教师自身、教学内容的实际,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式,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上出的课就一定是好课,这样的教师就是一流的教师!
第四篇:《做一流的教师》读书心得
关于课堂教学的反思
一、面向全体原则
有的教师上课时喜欢听部分学习优秀的学生的“课堂回声”,只要教室里有部分学生回答,就认为全体学生都已经理解了,于是就放心地继续讲下去;有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热衷于拔高知识难度、拓展知识深度,美其名曰“与高考接轨”,实际上能够接受的学生只是部分或少数;有的教师则习惯于站在讲台讲课,很少或几乎没有走下讲台开展课堂指导,并不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可谓“讲功好,导功差”,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实现途径:选择合适的内容,分层教学,关注个体。
二、个性教学原则
实现途径:1.确保学生有当堂练习的机会;2.确保学生有当堂质疑释疑的机会;3.所以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简约课堂原则
简单的才是美丽的。什么是教师,把简单的东西往复杂里讲的就是教师。实现途径:1.教学目标简约,2.教学程序简约,3.指令清晰完整(时间、范围,检测),4.时间结构合理,5.归纳总结
四、知情并重原则
如果中小学课堂能够从“目中无人”的地方转变为“有情有智”的场所,那么中小学生厌学的现在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好转。
实现途径:1.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师生情感交流;2.在课堂练习中,重视树立后进生的信心。在课堂练习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后进生的课堂表现,为他们及时排解学习困难,增加他们的学习信心,保持他们的学习欲望,让他们在教师、同学悉心有效的帮助下重拾信心、有所进步。
五、直观教学原则
“如果有可能,应该用感觉接受一切东西。”
实现途径:1.实物直观,包括实物教学以及实地参观等2.影像直观3.语言直观,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述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
六、问题教学原则
教师要努力追求课堂教学的简洁化、问题化、趣味化,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捷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以致用。要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教学。问题教学原则是指教学的过程,应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解决过程来进行,从而达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与创造性人格。
实现途径:1.教材内容问题化,将教材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清晰的问题,“主攻重点问题,兼顾一般问题”2.教学语言问题化。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发出的运用充满启发性与问题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设疑、激疑、导疑,让学生在充满疑问的思维状态下、在教师巧妙的启发下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3.课堂板书的问题化。应尽量将问题书面化,让学生的思考方向更明确,学习任务更明确。4.阅读过程的问题化。
5.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善于提问的学生进行引导与鼓励,让更多的学生有较强的问题意识。教学时,不能在多数学生尚未进行独立思考的状态下就给出答案,不能轻易用标准答案去扼杀不同意见。
七、先学后教原则
实现途径:1.教学过程应体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2.教学过程应围绕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来进行3.培养学生先同学后老师的学习习惯。作业先自己批改,之后,尽量独立地将错误的地方改正。有疑问,先自己思考,不能解决的与同学探讨,如果还不清楚再找老师指导。
八、当堂过关原则
实现途径:1.讲练结合2.口笔结合,当堂训练3.时间保证、内容保证
九、激励课堂原则
让学生带着好奇与欲望走进教室,带着兴趣与信心走出教室。我们快乐是因为我们微笑,而并非因为快乐而笑。教师要带着爱心、激情与微笑走进教师。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的最大区别之一在于,优秀教师善于把课堂变成激励学生的地方,而一般教师一般把课堂变成责备学生的地方。(我曾说过,要戒骄戒躁,首先要有骄可戒。)
实现途径:1.调整课堂,调动课堂。2.树立先进,巧妙评价。
十、用不替代原则
所谓课堂替代,是指本该由学生个体独立完成的事被他人替代了,本该由全体学生完成的事由少数学生替代了,本该由学生完成的事被老师替代了。
实现途径:1.两个凡是。凡是学生自己能够完成的事,教师绝不替代(包括简单的问题,平时练习的批改等);凡是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教师绝不占用。教师要做到两个凡是,首先要克服“对自己过分自信,对学生缺乏信心”的坏毛病,放心放手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2.加强师生互动3.建立学习小组
第五篇: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重点任务
(九)----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建成一流的国家。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进入21世纪,教师教育标准化、教师发展专业化、教师资格制度化,成为世界各国教师发展的共同趋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继通过修订法律、制定规划、实施项目和加强培训等政策措施,提升本国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以期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国家教育核心竞争力。
我国目前有1600万名教育工作者,其中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有1390多万名。他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应当看到,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任务,如:教师队伍素质亟待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学风建设引起社会关注,教师队伍结构矛盾突出,城乡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双师型”教师培养面临困难,中小学特别是农村教师职业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教师管理机制有待完善,人事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优化。
教育规划纲要将加强师德建设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摆在突出位置。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
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是一项系统工程。纲要提出,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要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此次改革试点地方制定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从教的具体办法,探索建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重视教师管理制度建设,是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重点和政策亮点。要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完善教师退出机制。积极探索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
教师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我们要不断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最值得羡慕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