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克服不良情绪、保持健康心态!安全宣传24
克服不良情绪、保持健康心态!
安全宣传第二十四期
情绪:基于人的个体本能的需要自发产生的身体与心理状态。
情绪的范畴:悲伤,痛苦,愤怒,惊讶,恐惧,厌恶,蔑视,愉悦,感动。
情绪即心情、心境,是指人对事物的态度所产生的体验。情绪具有情景性、暂时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通常情况下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对象,会产生肯定的情绪,如满意、喜悦、愉快等;反之则产生否定的情绪,如不满意、忧愁、恐惧等。
情绪的产生,与个人的认知、修养有关,每个人对情绪状态都有切身的体验,当人们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就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良好的情绪,让我们精神焕发;不良的情绪会使人垂头丧气、意志消沉!一个人的情绪和安全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他情绪稳定,心态平稳、心气平和,就会认真工作,细致干事,平平安安。中医理论认为,心不宁则神不安,神不安则气不顺,气不顺则百病生。如果一个人情绪浮躁,心绪不宁,工作起来就会手忙脚乱,甚至导致安全事故发生。根据事故发生原因,总结了忽视安全的20种人,其中就有冒冒失失的莽撞人、心中有事的忧郁人、受了委屈的气愤人、心绪不稳的烦心人、手忙脚乱的急性人、大喜大悲的异常人,这些忽视安全的人都与情绪有关。
怎样克服不良情绪?首先,我们自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确处理团体和个人、上级与下属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 认识自身价值, 增强荣誉感和自豪感,强化安全意识,树立我要安全的理念, 对社会的发展充满信心,对自身的生活充满希望,培养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情趣,塑造开朗、豁达、乐观的性格。
其次,我们通过学习企业文化和安全文化知识,用感恩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就会有良好的心境、爱厂的情怀,会有以厂为家、热爱工作的情操,并且把这种健康心态带到作业过程中,让愉快的心境伴随我们安全生产的全过程。
我们还要善于保持激情。为了完成某项任务或者特殊阶段的工作,我们需要有一股激情但不是鲁莽,要有勇有谋,要善于思考,要在作业项目施工前进行风险识别、评估,针对存在的风险落实预防措施,用冷静的头脑、健康的心态去工作,带着激情去劳动,在激情中创造业绩,在激情中升华理想。
我们更要具备工作热情。因为热情是一种强而有力、稳定、持久和深刻的情绪状态。要营造和谐的、友好的班组生活环境, 上下级之间和同事之间、工友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特别是我们的管理人员更要注重工作方式、方法,要保证公开、公平、公正,不准徇私枉情!让我们享受大家庭的温暖,用友爱凝聚人心,用坦诚凝聚力量,一个人的困难大家分摊,一个人的快乐多人分享,使我们生活在愉快、向上、团结、健康的氛围里,多几分快乐,少一份烦恼。
情绪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人不可能离开情绪,人总是在一定的情绪中生活。在情绪高潮状态下,我们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操作准确,效率高;反之,不良情绪会造成精神忧郁、思想迟钝、动作不准确、注意力不集中、盲干冒险、效率低,给安全生产带来隐患。因此我们要避免心理情绪波动,保持心理平衡,学会自我调节、学会合理地释放心理被压抑的负面能量,保持健康心态!
加工中心综合管理部
第二篇:高考克服急躁情绪 保持平静心态
高考克服急躁情绪 保持平静心态
不到十天就要高考了,近几天,有不少学生家长向记者反映,自己的孩子表现出焦虑的情绪,食欲也不好。“对考生而言,这一段时期心理有压力是正常的,如果调整好心态,适当的压力还是一种动力。所以,现在,考生的头等大事就是调整好心态。”昨天,记者走访了嘉兴市部分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专家,他们向广大考生如此提醒。
据介绍,考生在考前焦虑主要有三种类型,即过度焦虑、适度焦虑和低程度焦虑。过度焦虑主要表现为考前过度紧张,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很容易产生暴躁的情绪。过度焦虑的学生可分为两种:一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另一种是学习成绩比较好但家长和自我的期望值过高的学生,特别是一些贫困家庭的学生。适度焦虑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考前心理上有一定的紧迫感,但不过分紧张。适度焦虑是一种动力,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可以使考生尽快进入“状态”,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低程度焦虑主要表现为考生对一切都无所谓,甚至自暴自弃,考生在心理上也没有什么负担,抱有这样一种心态的考生对高考没有足够的把握,对自己也没有充足的信心,这种心态在高考中是不可取的。
专家对此建议,考生应积极地自我暗示——时常自言自语地告诉自己“我一定行”等来鼓励自己;每天早上起来,对镜子中的自己微笑,以此增强自信心;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找同学打篮球、踢足球好好出一身汗,以此得到心理的放松。
桐乡高级中学的心理学教师吴丹说,最近高三年级学生的各种模拟考试不断,有个别同学在考试后发现班上其他同学的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自己不但没有提高,相反在经过近一个多月的复习后仍停滞不前。其实,在这一阶段,考生往往脑袋里一团糟,学习效果不好,以致不少学生认为自己的脑子不行了,因而失去了对高考的信心,其实,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这种现象称为“高原反应”,这是一种无法回避的客观现象。“高原反应”的存在,并不意味着考生学习到了极限,主要是因为考生进入高三阶段,重复性的学习和过量的练习造成了其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在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或者复习没有计划时就很容易出现这种现象。
吴丹表示,这个时候考生记最重要的首先是克服急躁情绪,注意情绪的调节;其次,有针对性地进行能力训练,比如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编织知识网络,拓宽知识面,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另外,还可以适当“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保持平静、稳定的心态。
高考生必读:克服急躁情绪,树立坚定信心
有人说“高考是千百万考生智力水平、身体素质、心理状态的大比拼”,这样说一点也不为过!我们都知道,考前30天内不会再期望智力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做好身心状态的调整,显得尤为重要。调整心态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克服急躁情绪,树立坚定信心。由于各学科都要求把基础知识压缩在30天内完成一遍过滤,因此很多考生感到任务极其繁重,很容易产生急躁情绪,这样很不利于知识的认真梳理和记忆。此时必须注意一点:所有知识毕竟不是初学,我们已经经历了高一和高二的初学、高三一轮的打基础、二轮的查漏补缺,因此生疏、遗忘的知识点毕竟很少,此时需要我们依据考纲将基础知识再认真过一遍,巩固已知,补充遗忘或未知。明确了这一点,就应该有信心把摆在自己面前的厚书“变薄”。
2.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最后冲刺阶段,要按计划踏踏实实地做好每天该做的事情,一定做到“不抛弃、不放弃”。无论你在平时的测试中成绩如何,都不能代表一个月后你的高考成绩。如果你因为平时测试成绩很好而不认真复习,高考时可能会因“遗忘”“手生”而白白丢分,因此你没有骄傲自满的理由;如果你因为平时测试成绩差而产生畏难情绪,高考时会让你“不战自败”,信心丧失殆尽。实际上,高考生物试题以基础知识、主干知识为主要考查点,因此,做好最后的冲刺,高考时或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益。
3.劳逸结合,不能太过于疲劳和压抑,应该有适当的调试和放松,否则不利于备考时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更不利于高考时保持最佳竞技状态。大量的研究表明:在过度疲劳状态下,人的遗忘速率大增,记忆能力急剧下降。事实上,很多考生也有这样的体会:很疲乏的时候,一个单词读很多遍都记不住,或一道题想半天也没有思┞贰…郁闷得很,可是休息一下,再读这个单词就很容易记住了,或解题的“灵感”也来了,这就是俗话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从初入高三到现在,我们一直处在高强度的紧张备考中,很多同学的身心状态犹如强弩之末,再搞疲劳战,很不利于备考和应考,因此,考前30天内必须做出合理的调整——劳逸结合应为上策。
4.根据考试时间,调整兴奋点。每个人都有一个生物钟,这种内在的生理规律,决定了你一天中不同时段内身体、心理状态的高低。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力去适应高考时间,将兴奋点(最佳竞技状态)调整到上午9[DK]:00~11[DK]:30,下午2[DK]:00~5[DK]:00。可能很多考生觉得,离高考不是还有几十天吗,只要我最后几天休息好就行了。实际上,习惯的养成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到高考前你想强制调整自己的生物钟,可能会适得其反。
5.备考过程中,对基础知识的回顾贵在持之以恒。很多同学坚持一两天后,发现很多知识都已经记住了,慢慢地就失去了兴趣和动力。如何让自己一直保持学习的动力呢?首先,要不断地给自己增强信心的心理暗示。如当复习了很多知识点,发现自己都记住并理解时,不要认为这是浪费时间,应该对自己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给予肯定;当发现有个别知识点没印象的时候,[JP3]不应该有恐惧心理,应该庆幸自己又及时堵上了一个漏洞。其次,通过做题发现知识缺陷,鞭策自己必须认真梳理各基础知识点。
6.在考前的30天里,既不能松懈,也不能过度紧张,要保持适度的紧张状态。我们可以将考生的心理状态比作弓弦,箭射的远近关键在于弦的松紧状态:如果弓弦太松,根本没有弹力,箭都射不出去;如果绷得太紧,会导致弓拉不开或扯断弦。只有张弛适度的弓才有很强的弹力,才能将箭射得最远。同样的道理,如果过分紧张,可能会导致不能发挥正常水平;如果没有紧张状态,可能会出现松懈、麻痹大意的现象,因此,考前保持适度的紧张是很有必要的。调查发现,大多数考生在高考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过分紧张,怎样调整呢?首先,要明白考前有一定的紧张感是正常现象,没有人能在决定一生命运的高考面前没有一点紧张感,只要紧张状态并未导致失眠、食欲不振、焦躁不安等不良症状出现,就不要为此担心。其次,觉得压力大时,要学会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来缓解压力,告诉自己有点紧张是正常现象,告诉自己一定能面对考试。再次,如果不能自我调整,可以找心理老师、班主任、比较亲近的老师或同学进行倾诉或交谈,这样可以释放一些压力,从而缓解过度紧张的情绪。
如何调节考前急躁心理 4招教考生淡定
面对急躁,坚定信念很重要。最好的办法是坚持到最后,即使是失败了也问心无愧。下面给同学们介绍一些克服焦躁心理的具体办法,不妨一试:
①加强计划性。复习之前首先要冷静地思索一番,总复习定个书面计划,短复习做到心中有数,第一步做啥,第二部干啥都做个安排。这样,复习起来就不会焦头烂额了,慢慢就会养成稳重的复习习惯。
②积极的自我暗示。复习前心中可以默念“沉着”、“冷静”、“坚持就是胜利“,在暗示下进行复习,这样就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③急躁时切记做事要始终如一。复习中的大忌就是虎头蛇尾,所以在行动时,不仅要有良好的开头,还要有满意的结尾,因此保持善始善终也是克服急躁的重要措施之一。
④加强身体素质训练。急躁往往和个性密切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了习惯性。未来克服急躁,可以在平时的复习之余通过下棋、书画等方法,磨练自己的耐性和韧劲,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不急躁的习惯。
如何助考生克服心理障碍
时过二月,高考一天天临近,据人教学习网的特级教师了解,现在有很多高三生的心理压力过大,而其实造成孩子心理压力过大的一个主要因素还是来源于家长,家长和孩子都把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出路和目标。生活中,有不少考生的父母为了孩子能金榜题名,陪孩子挑灯苦读,嘘寒问暖,关心备至。孩子看到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岂能无动于衷?于是,家长的殷切期盼,每天的提醒叮咛,也变成了一份沉甸甸的压力,加在了孩子本就不轻松的肩上。
面对高考,家长首先要放松心态:高考是什么,不就是一次平常的考试嘛!高考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最终的命运,当今社会成材与成功的路有很多。即便高考不理想,只要孩子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肯于付出,条条大路通罗马。
指导孩子合理归因。导致一些孩子惧怕考试的另一个因素是,孩子把考不好的原因都归结为“我脑子笨”、“我天生不适合考试”等,自我评价过低。孩子在面临高考时,如果总是看到自己的弱点,甚至夸大自己的不足,就会形成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让孩子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也不会成功。
家长要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和恐惧情绪,要让孩子学会客观地自我评价,面对考试失误,学会合理归因。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把考试失败归结于“自己天生脑子笨和能力低”或归因于“考试题目太难”时,他们在心里就认为“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赶上其他人,无法取得成功”,就很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与动力,会走向自卑甚至自暴自弃,最终丧失自信心。而当学生把考试失败归因于“自己的主观努力程度不够”时,这个原因是可以改变的,而且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些学生在失败后会“知耻而后勇”,增强自己主观努力的程度,促使他们加倍努力地学习。
正确对待分数和排名。高三这一年,可谓“大考三六九,小考天天有”。一些学校会对考试成绩进行排队,即便学校不排名,学生彼此之间也会比较一下。这种做法对于压力之下的高三学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成绩好的学生担心其他的同学超越自己,成绩不好和考试失利的学生可能大受打击,就此灰心丧气。家长也对每一次的排名耿耿于怀,总在关注提高或退后了几名。其实,考试排名并非一无可取之处。考试排名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班级和年级的位置,了解彼此间的差距。通过排名,和往年的录取情况做对照,可以帮助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更准确地定位。对于考试排名,家长和孩子应该做的是,在和其他学生做横向比较的同时,更要纵向和自己比,看看这次考试和上一次之间,哪些学科有进步,哪些学科还没发挥出最佳水平,想想下一阶段要怎样调整学习计划。
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在复习迎考期间,有的孩子觉得努力了半天也不见成效,对自己很失望,每天幻想“要是能取消高考就好了”;有的孩子一次大考成绩不好,害怕再次经历失败,干脆临阵退缩,不肯参加考试了。这时候,家长要鼓励孩子,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面对大大小小的困难和挫折。要生存,就要学会在艰难困苦面前不服输,不到最后决不轻言放弃。高考是一次重要的考试,是对我们学习成果和心理素质的一次检验,既然别人能挺过来,就要告诫自己“我也能行!只要我咬牙坚持住!”
多和孩子沟通,获得心理缓冲。临近高考,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压力,会焦虑、急躁,这个时候,切不可见面就谈学习,一味追问成绩与排名。家长要把握时机,多和孩子聊聊天,侃侃大山,话题以轻松的内容为主,多说些孩子感兴趣的事,最好能谈到孩子喜笑颜开,这样也许能让孩子把一天来紧张的情绪释放出来,以便在心理上得到缓冲。
高三学生如何克服复习、高考中的心理障碍
笔者刚刚带领学生参加完2011年高考,现在的高中三年级学生中,拥有良好考试心理的学生并不多,大多数学生对考试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恐惧和焦虑。有些学生的情况还十分严重,这些学生往往在考试前感到过度疲劳、紧张,难以集中精力进行复习,在考试时则出现心慌、出汗、心跳过快、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症状,高考成绩受到严重影响,必须引起老师的高度重视。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对于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焦虑程度过高或过低对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会有所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习和工作的顺利进行。学生在考试前和考试中的焦虑同样会有此影响,如考试前焦虑程度过低,会使学生在考前的复习中难以紧张起来,不能高效率地进行复习,在考试中也难以集中精力、积极思考;而如果焦虑程度过高,又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难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复习和考试中去,甚至还有可能对学生的身体产生不良影响。相反,适度的焦虑可以使学生在复习和考试中保持适当的紧张状态,调动充足的精力思考问题,从而提高记忆和思维的效率,有助于考试中的超常发挥。
据调查研究表明,在很多中小学生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考试心理问题,特别是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考试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有很多,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考试焦虑只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下面从“复习中的心理障碍及其对策”;“考试中的心理障碍及其克服”两方面来说明,高三的学生如何在高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考取理想的学校。
一、高三复习中的心理障碍及其对策
高三复习是整个高中阶段学习过程中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对整个高中课程的第二次学习。通过复习,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但在这个阶段,由于时间紧,学习强度大,再加上升学压力,有部分学生会产生以下一些心理障碍:
1、厌倦心理及其克服办法
厌倦心理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重复和教师所用教法的单调而出现的心理障碍,表现在有的同学以为这些内容已经学过,炒旧饭,无新意,因而无兴趣,难以激发大脑皮层的兴奋点,使大脑神经处于抑制状态。同学们要克服厌倦心理的办法是:
(1)改变角度,自己创设新问题,重新激发自己的积极思维活动。同学们在复习中应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不断地给自己创设一种使自己急于了解所学知识的心理状态,力求使自己不断地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促使自己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办法就是变换提出问题的方式或角度。这样的复习,对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同学们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是行之有效的。
(2)重新组织学习内容。重新组织学习内容,就是将课本内容分成若干专题,把分散在每课中的内容重新组合成某个专题,使知识系统化,这样,内容尽管是以前学过的,但角度变了,要求高了,自己也就不会感到乏味,仍有新颖之感。同学们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整理归纳学过的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加深理解,提高综合能力,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2、恐慌心理及其克服办法
临近高考这段时间,相当一部分同学对高考产生“恐慌心理”,常常烦躁不安,严重堵塞思路,干扰学习质量。为此,临近大考的同学必须学会自我调控,消除恐慌心理。
(1)紧张而有秩序的学习和生活
要制定一个从自己实际出发的迎考复习的总体目标规划,分周分天安排任务;列出各科疑难问题纲要和难题肢解图表;从能学懂的地方学起,抓住不懂或似是而非的问题不放;当日事当日毕,不拖不欠。倘若做到了井井有条和紧张而有秩序,就意味着成功即将到来。
(2)要学会估测
每个同学对高考的有关问题要有一个接近实际的估测;绝大部分考生的知识掌握都有缺陷,学得很好,知识掌握很系统的,只是一小部分;各科考题中,基础知识部分占70%我能对付;如果某一科试题难了,“天塌砸大家”,我不会的大家未必会,高考主要的不是在难题上决胜负,更重要的是在基础知识上见分晓。
(3)及时向亲朋好友倾吐心中的烦恼
交一个或两个知心朋友,可以常常相聚,相互交流,取长补短。“高山流水”无话不谈,可以面对知友亲人把你复习迎考中心理的难堪、忧虑、恐慌等一股脑儿倒出来,闷气、怨气一吐为快,经过相互交谈、规劝甚而批评,你定会茅塞顿开,改变思维方式,恢复冷静,为心理正常发展寻找一条出路。对此,有学生深有感触地说,当自己感到沮丧、惆怅时,别人三言两语的指点迷津往往使自己如释重负,豁然开朗。
(4)善于寻找自己的支点,增强自信,努力保持心理平衡
人各有优点和缺点。在取得成功时,不要拿自己的优点去比别人的缺点,把自己看成一朵花,把别人看成“豆腐渣”;在自己受挫的时候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在你心理失去平衡时,你完全有理由拿自己的优点比别人的缺点,比如你的总成绩不如王五,可是你的英语却比王五好的多等,以此唤回自己的自信心。
(5)迅速把烦躁和不安转嫁出去 面对一次次模拟考试,因成绩不理想而心情极为烦躁不安的时候,你可努力选择一种爱好——比如聊天、打球、下棋、种花、置身于大自然,看红花绿草,嗅花香草馨,听蛙声鸟鸣,或欣赏一段喜剧、闹剧、音乐、美美的睡一觉,看看科幻小说等等,借以调节自己的心理,迅速把烦躁不安转嫁出去,不要让模拟考试的成绩乱了自己的阵脚。不过,千万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有节制,当心着迷!
二、高考中的心理障碍极其克服
学生参加高考时的心理状态对于其考试结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在考试前和考试时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理,保持平静而适度兴奋的心理状态,对于考试中水平的发挥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但在实际考试过程中,部分学生常常会出现一些心理障碍,若不能及时有效地克服这些障碍,就会影响考生智力水平的发挥,导致考试失败。考试中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注意障碍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障碍是指在强度、范围、稳定度和速度等方面表现出的注意异常。
(1)强度方面的障碍。其表现一是注意增强,表现为对一定的对象的过分注意,即使细微末节也不轻易放过;二是注意减退,特别是有意注意减退。例如,有的考生在考场上长时间地注意考试的结果或某道难题,有的考生则难于把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在某道题的解答上。
(2)注意的范围和转移上面的障碍。其表现一是注意狭窄,很难使原有注意转移;二是随境转移,很容易转移自己的注意。有的考生被一道难题难住后,很难丢开,自己明知这样不对,也无法摆脱,而有的考生稍遇较困难的题目,就转移注意,将之放弃。
(3)注意涣散。表现为有意注意明显减弱,注意力容易分散,并且不能保持适当长的时间。
那么如何消除注意障碍呢?
(1)要使自己学习思想集中,首先要找出是什么东西妨碍自己注意思想集中,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你可以试验一下这样一种方法:每当自己学习期间思想不集中时,就记下当时自己的脑子中想些什么。(2)采用心理治疗中的厌恶疗法,在手腕上绑一个橡皮筋,发现自己一开始胡思乱想或注意力分散时就惩罚自己一下。
2、记忆障碍
记忆障碍是人们在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识过程中发生的困难和异常。考生记忆出现障碍的原因,就心理学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情绪过分紧张引起急躁、烦恼。这种内心的长期不安,会导致大脑皮层机能失调,使接受能力和记忆能力都大为降低,于是出现发“木”似的记忆障碍症状。
(2)对高考缺乏信心,甚至绝望。这种心理状态使大脑对信息的接受、加工、贮存和提取能力大大降低。对自己记忆缺乏信心,正是记忆力下降的重要原因。绝望情绪甚至可以使人的体力和智力大为降低,以致发木发楞。
(3)不会科学用脑。为了高考,拼命复习功课,睡眠不足,缺乏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临考过度疲劳,大脑缺氧造成头脑昏沉,因而记忆困难。
(4)复习方法不当。只复习一门功课,而不交换复习其他功课,使大脑皮层某一部位长期兴奋,引起保护性抑制,造成头脑不清。
(5)怯场心理。在考试时,各种心理因素引起的紧张情绪,在大脑皮层达到一定兴奋程度,则在皮层的一个区域形成优势的兴奋中心,按照高级神经活动的负诱导规律,使保持知识的记忆中枢处于抑制状态,因此熟悉的知识也回忆不起来。
如何清除记忆障碍呢?
①充分利用高效记忆时间。如前所述,每天人脑有四个记忆高效期,尤其是早晨和临睡前,更是记忆效果的最佳时期。应充分利用。
②复习方法的合理与多样化。文科与理科课程最好交叉复习,这样效果比较好。尽量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
③合理的休息。每学习一二个小时要有短暂的休息,可以做做体操,散散步,多呼吸一些新鲜空气,使大脑尽快消除疲劳。
④保证充分的睡眠时间。中午可以睡一小时左右,这样有利于疲劳的神经细胞恢复正常。⑤预防怯场。教育心理学把临场情绪激动而造成回忆障碍的心理现象,叫做怯场。造成怯场的主要原因是紧张心理、焦虑心理。解决办法主要是克服焦虑心理。一是避免轻度怯场向重度怯场发展。其实人人都有怯场心理,只不过有些人没有被怯场心理吓住。据调查,考生轻度怯场的也达80%左右。因此,你紧张,别人也紧张,这没什么了不起。当你想到这点反而会镇静下来,轻度怯场就不会向重度发展,而且你还会利用轻度怯场的激情,迎接挑战。二是转移注意力。转移注意力是克服怯场的最好办法。在考试时,当你感到心理紧张时,请不要想考试,而想这是一次普通的作业,脑子里不想考试后果,而想这道题怎么答,就会忘掉引起紧张的因素,沉着应战了。三是不要患得患失。怯场往往与患得患失有关,把个人的名声看得太重最易引起紧张怯场。所以要提高思想境界,把个人得失丢在一边,这时走上考场就不用再考虑什么升学、就业的事,而应专心于如何答好试题。此外,下列方法也一定有效:
A、平常就多学学那些落落大方的人的言行举止。通过外表的转变带动内在的革新。B、上学或外出坐车时,一直在公共汽车中走动,习惯于让大家注意你。C、考试前一天到考场看看。可能的话,也可以坐到自己考试的座位上。
D、考试当天可带着亲密朋友送的一块手帕,宛如那位朋友就在身旁陪拌着你,这样可以使你稳定下来。
3、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一种固定性焦虑(由某种可知的原因引起的焦虑)。它是在考试前预料到威胁性刺激又无能为力去应付的痛苦反应,是处于失助状态或处于阻断威胁中而不能采取变式行为去应付的时候产生的情绪。
据调查资料表明,考生自述高考前紧张、焦虑、烦躁的有35.8%。焦虑、烦躁情绪在考生中比较常见,调查发现其在落榜生中占1/2,在考取生中占1/4。由此可见,考试过度焦虑会破坏考试情绪,降低考试成绩。
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惧怕失败;二是自卑;三是精神紧张;为了防止高三学生得焦虑症,必须从克服焦虑入手。克服考试焦虑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1)正确认识高考的目的和作用。高考虽然是升学选拔考试,但并不是对一个人一生的结论,俗语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条条大路通罗马。况且,现在的高考对人的年龄已无限制,今年不行明年接着来。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的一种要求。所以,考砸了,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对考试只要尽力而为就行了,考试成绩不可能全面反映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更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将来,不要过分看重成绩。总之,只要明确了学习和考试的目的,就能减轻紧张、减少焦虑。
(2)在复习迎考期间,应注意休息和参加文娱活动。考试焦虑感过重的学生常常是学习刻苦、用功的人。由于用脑过度,神经功能容易发生紊乱,因此,合理安排好休息和参加文体活动,让大脑皮层获得松弛和调节,对他们来说是十分主要的。
(3)为了解除焦虑情绪和增加自信心,可以进行一些自我暗示。在复习期间,当产生焦虑感的时候,应当使自己静下心来,闭上眼睛,默默地仔细回想自己以前某一次十分轻松而顺利地通过考试的情景,回想得越逼真越有效。然后在心中告诫自己:这次考试我也一样会那么轻松而顺利地通过的。要是每天起床前和晚上临睡前也这样默想和自我暗示一遍,对降低考试焦虑的作用就更大了。
(4)花些时间“镇定情绪”。如果在考试时,由于焦虑十分严重,以至手脚发颤、无法控制、思维混乱、杂念不断,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干脆停下笔来,做几次深呼吸,把“考试”暂时从自己心中排除出去,尽量什么也不想。这样经过半分钟或一分钟,待情绪镇定一些后,再继续答题。实践证明,花去的这些“镇定情绪”的时间是完全值得的。
(5)坚决回避反馈。反馈干扰指的是考试期间容易发生的心理反应。一门课考完后,许多同学喜欢对答案。这种反馈对考生的情绪影响极大。有的考生会因考试出现错误产生自责心理,造成情绪低落,影响下一科目的考试。这种情况下,就要克制急于知道成绩如何的心理,坚决回避反馈。
(6)排除考场干扰。高考是大型考试,考场气氛严肃,空气紧张,对考生心理有明显的干扰。许多考生只要一坐进考场,甚至他坐的就是他平时上课的座位,他也会心跳加快,难以平静,影响考试。这种时候需要考生进行自握控制,把考场想象成自习室;试卷一发下来赶紧读卷,一般第一眼看到的试题是自己会做的题,就容易较快地平静下来;如果看到的第一题还一时看不出解法,那么只瞟一眼就赶紧看下一题,从会做的题开始,用一点胜利,稳定心理带动全面的胜利。
(7)克服自我干扰。考试中遇到难题会挫伤考生积极性;读卷时感到难题较多会增加考生的心理负担;考场中有人交卷出场也会增加考生的紧张心情……所有这些情绪,在考场中随时都可能发生、滋长。这些由于考生自我意识而产生的干扰也可影响考试。这时候考生应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采取措施,跳过难题,自我安慰,就可以排除这些干扰。
高考来临,学生家长应尽量克服“高原反应”
距高考只有一个多月时间,记者日前走访多个考生家庭发现,高考冲刺阶段不仅高三学生面临较大精神压力,家长们也进入“心理高原期”,“高原反应”甚至比考生更严重。
家长:高考前度日如年
“现在心理很矛盾,既希望高考迟点到来,让孩子有更充裕时间复习,又希望明天立即高考,赶紧结束这种难熬的日子。”日前,在芜湖一中教师宿舍租房陪读的一位考生家长告诉记者。随着高考临近,自己的心理压力也与日俱增,每天都小心翼翼围着孩子转,生怕引起他情绪上的动荡。
南陵一中一位张姓家长无奈地说,儿子以前经常说她唠叨,现在快到高考了,为了不惹孩子心烦,自己都不敢怎么在他面前说话。她还告诉记者,自己平时不敢当面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和考试成绩,只好没事就到学校去和班主任、任课老师交流。“孩子学习挺刻苦的,每天夜里看书要到凌晨一点左右,我就把牛奶、蛋糕等给他准备好,晚上不时打开门偷看一下,一直到他上床睡觉,我才能安心休息。”
考生:最怕家人严阵以待
不少考生表示,高考前夕最怕看到的就是家长殷切而又紧张的眼神。因为一看到家长紧张,自己的心理压力无形又大大增加。
“我非常理解爸爸、妈妈盼子成龙的心情,但真的特别怕看到他们紧张兮兮的样子。”芜湖一中一位高三男生说,自从他进入高三下学期以来,父母的性格似乎一下子变好了,每天精心准备各种各样的营养餐,笑呵呵地围着自己转,但越是这样自己反而越紧张,就怕在考场上发挥失常让家人失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家长比孩子更明白当今升学、就业的巨大压力,因此特别希望孩子能够顺利通过高考独木桥,拿到一纸名校文凭好在就业时充当“敲门砖”。正因为如此,当孩子面临高考时,他们通常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
专家:家长应保持情绪稳定
“如果家长时时刻刻紧绷着弦,这种情绪必然会传递到孩子身上,对其安心备考产生不利影响。”市教育局相关科室负责人表示,高考在即,与其让自己的紧张感传递给孩子,不如尽量以平和心态看待高考,尽量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帮助其顺利备考。
该位负责人表示,考生在面临高考时,已经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在学校时被书本试题包围,精神处于紧张状态,如果回到家里,发现家里人也是神情紧张,那么考生的心理会更加急躁。他建议,在目前备考关键期,家长在孩子面前应少唠叨多鼓励,给孩子增加自信,缓解紧张感,尽量多以平和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切不可先乱了自己的阵脚。
第三篇:教师如何保持健康的教学心态
教师如何保持健康的教学心态
教师健康的教学心态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师是学生行为的榜样,又是学生心中的楷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过程里潜移默化地进行的;教师健康的教学心态会间接或直接影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指导者。教师除了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发展各种认知能力,从而保证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自觉地发展自己的认知潜力,不断地去适应社会变化,应付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的新问 题。教师如何保持健康的教学心态呢?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教学行为与效果。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他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教师应是“人师”,在日常工作中应不断加强教学心态和自我心理健康的有效调控。树立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精于工作,爱护学生的价值观,用积极乐观的教学情商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在平等的和谐的氛围中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教师不是圣人,与其他职业人员一样。只有坦诚地承认自己的不足与缺点,并积极改进缺点;只有完全地肯定和尊重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并努力发扬光大、充分展示,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同与尊重。同时也要学会倾听、学会理解。
三、拥有健康的体魄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教师必须有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才能应对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想拥有健康的体魄,必须要学会科学用脑,学会营养调配,学会工作,学会休息;必须加强锻炼,增强自己的体质。
四、加强学习,提高自我素养
教师的社会作用主要是承前启后。但更在于启后,要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水从哪里来,这水之源泉就在于教师不断学习。学习科学知识、学习理论经验、学习实践方法,并加以不断革新和创造,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凡是有用的东西,教师都应先人一步,都应成为敢吃螃蟹第一人。不然,那真成“无源之水”啦!
五、培养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是调剂人生的一味良药。生活中难免事事顺心如意,总有困难和挫折,烦恼和忧愁伴随着。教师应努力培养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不断加强意志锻炼,要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没有过不去的坎,走过去前面是个天。
六、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所从事的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学会宽容、学会善待别人,当然也包括学生。与同志要和睦相处,互学共助;与领导要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关怀;与学生要民主、平等。教学中教师更应放下权威身份,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接受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要以合作者的身份携手步入学习、工作、生活中去。
七、蹲下身子看学生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有一个切合实际、恰当可行的理想目标。但教师目标的确立一般都带有较大的主观色彩。能否实现自己的主观愿望呢?那么教育教学效果就是最好的验证。在实践中,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绝不可能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不能过高或过低,并要适时调整对学生的期望值,更不能用尽善尽美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学生。蹲下身子去吧,多角度、全方位去欣赏学生、评价学生。只有看到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学生才有希望,教学才有希望!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如何保持健康的心态
大学生如何保持健康心理
[摘要]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正在处于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的过度时期,各种心理活动十分活跃,充满矛盾,而自我调节能力还不完善。加之大学生独特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使得大学时期成为各种心理问题最易出现的高发期。因此,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就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
[关键词]大学生 保持 健康心理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心理发展趋于高峰,面临着完成学业、适应社会、人际关系、求职择业等诸多发展课题,而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加剧、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心理受到的扰动和冲击也日趋激烈,大学生负担过重,学习或生活中的挫折,人际关系出现矛盾等种种因素,致使大学生人群中不乏产生焦虑忧郁,敏感多疑,悲伤颓废,性格偏执变态等多种形态的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患。这些无疑损害了大学生身心健康,阻碍了学习进步的,那么,当代大学生怎样保持健康的心理呢?本文的意义在于加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保持康健心理。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给心理健康下过定义,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所下的定义是:“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感情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综合各家的观点,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在某个时期中的一种持续的心境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能够正常地、适当地调控自己,使心理状态始终保持动态平衡,认识活动、情绪反应和意志行动处于积极状态,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意:一是没有心理疾病,二是具有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可以说,迄今为止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国内学者的阐述种类诸多,综合各家的观点,结合自身学习体会,笔者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智力发展正常,且有比较强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情绪和一定的学习能力,它主要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像力组成。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智力发展正常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2.能够正确地评价自我和他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做出较为正确、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不是美化自我、自高自大、目空一切或是自暴自弃、忧郁颓废。既尊重别人的意见又有自己的主见,尊重他人却又绝不随波逐流。
3.能控制和合理表达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他们的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和肯定情绪总是占优势,虽然有时也会有悲、有忧、有愁、有怒等消极和否定情绪,但一般不会持续长久;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通过恰当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做到喜不狂、忧不绝、败不馁;具有自制力和自控能力,能够保持与同围环境的动态平衡。
4.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有自己的知音,乐意与他人真诚交往而不是怨恨、敌视他人或把自己封闭起来。在与人交往中尊重他人、信任他人,但同时又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而不是依赖他人。一个人不可能与所有人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然而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积极态度总是远远多于消极态度,对他人的缺点也能予以宽容,即使批评别人也不是恶意攻击或故意揭人短处,而总是显示出真心帮助别人的倾向。
5.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往往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信念,并以此为中心,把需要、愿望、行动和目标统一起来,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并能抵制外界的各种诱惑。不会随意随环境、随地点、随时间所左右而表现出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
6.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较好地适应社会,思想、信念、行为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平时能与社会广泛地接触,对现实社会状态有清晰、正确的认识。当自己的利益、愿望、要求与社会相抵触时能及时做出调整而绝不一意孤行。自愿地、积极地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遵守各种社会规范。
7.心理年龄要与生理年龄相符。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与其年龄相符合的行为,既不幼稚可笑也不老气横秋。应该是精力充沛,朝气蓬勃,敢于创新,勤奋好学,情绪相对稳定而不是萎靡不振、畏畏缩缩、不求上进、不思学业、喜怒无常。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的理想应切合实际而不是沉浸于幻想和浪漫之中。
同时我们应正确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标准的相对性,事实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也并无明显界限,而是一个连续化的过程。二是整体协调性,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应以心理活动为本考察其内外关系的整体协调性。从心理过程看,健康的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协调体,这种整体协调保证了个体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的高度准确性和有效性。三是发展性,事实上,不健康的心理可能是人的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发展性问题,其症状随着发展而自行消失。
三、对当代大学生如何保持健康心理的几点意见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行为受意识支配,心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保证个体身心健康的思想基础和心理基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要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去认识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去科学分析周围的人和事,以做出适度的心理反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必须把个人的发展同国家与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把个人抱负与社会期望联系起来,把人生的价值与社会整体利益联系起来,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索取与奉献的关系。
2.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既能了解自己,又能借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都能做出比较恰当的、客观的评价,肯定和接纳自我;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往往是形成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要保持心理健康,大学生不仅要了解自己的长处、性格,更要了解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并要正视它们,扬长避短,积极调整自身的行为习惯,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断提升现实自我。不能愤世嫉俗、狂妄自大,或是过分自卑焦虑,否则会导致心理的不平衡,产生不健康的心理。
3.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辅导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相互碰撞,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心理活动也较之以前更复杂。当代大学生要预防心理疾病、保持健康的心理,学习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是其基础,这要求我们的大学生要主动地学习掌握必须的心理学知识,认真对待心理辅导课程,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现代的专业、心理、社会的挑战。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时,应该积极主动地进行心理咨询,接受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辅导可以让心理辅导教师较全面、系统了解学生,是解决大学生个别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心理咨询与辅导可以通过电话咨询、来信咨询、网络咨询和面谈咨询四种形式进行。
4.学会积极适应,快乐成长和发展
大学生从中学步人大学,最初的惊喜与激情逐渐减退,需要在心理、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面临一段适应期。所谓“适应”是指个体为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与环境发生调和作用的过程。适应是心理健康的一项基本标志,是大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要学会积极适应大学生活,就要求大学生积极培养独立生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情绪,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与舍友和其他同学、老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学会积极的适应大学生活,才能在大学阶段快乐的学习和生活,成长和发展。
5.培养优良气质和性格,塑造健全人格
人格理论涉及的内容广泛,它包括需要、兴趣、理想、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内容,气质和性格是人格的外在表现。人的气质和性格既有先天遗传因素影响的一面,也有后天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受教育程度影响的一面,气质和性格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特别是性格),培养大学生的独立、自主、谦虚、自信、热情活泼、勤奋上进、谦虚诚恳、豁达坦率、富有责任心和责任感等,加强优良气质和性格的锻炼,必然会带来健康的心理。而对于那些不良的品质和性格,比如,麻木冷漠、平庸懒惰、虚荣傲慢、狭隘自私、自卑濡弱、松垮随便、不负责任等则一定要坚决摒弃。
6.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需求,人只有在不断地与他人交往中才能促进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对于正处于学习、成长之中的大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着独立性、平等性、开放性等特点。要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同学之间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以诚相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快要多沟通、多理解,学会宽容待人。同样,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可让大学生感到心情舒畅,自己更了解自己,更理解生活。
7.不良心理要善于调控、合理宣泄
不良情绪和情感是造成心理障碍与疾患的主要因素。常见的不良情绪和情感有因痛苦而沮丧,因悲哀而萎靡。因烦闷而忧郁,因妒嫉而狭隘,因愤怒而冲动等不良的情绪和情感非常有害,往往会造成十分消极的后果。因之,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学会对不良情绪和情感的适度宣泄,进行自我调节和解脱,对大学生是很有必要的。调适不良情绪的常见方法有:(1)转移法:转移矛盾焦点、转移注意力;(2)倾诉法:找知心倾诉苦恼,把烦恼讲出来;(3)释放法:把愤怒、冲动找个合理的方式发泄一下;(4)弱化法:不记忆、不思考、不想象自己的烦恼信息;(5)体谅法:原谅别人的过错;(6)升华法:变消极情感为积极情感,把愤怒、冲动等消极情感转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等。大学生只有学会科学地调控自己,合理宣泄避免心理失衡,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才能使自己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的情绪。
8.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培养健康恋爱心理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与行为是其文明修养,心理成熟度的反映。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关键,他对恋爱实践具有导向作用,并能促进人们健康成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培养健康恋爱心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遵守恋爱道德:大学生谈恋爱时相互尊重恋爱自由、彼此忠诚,行为端正文明。举止文明有分寸,不可随心所欲,无视社会公德;(2)正确处理爱情与事业关系: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恋爱和学习的关系,正确处理恋爱与集体活动、社会工作的关系,正确处理连爱与其他同学团结的关系等方面。(3)正确处理恋爱挫折:在处理失恋或感情纠葛的问题上,正确处理异性问友情与爱情的关系,失恋不失德,失恋不失态,失恋不失志。爱情是美妙的,它教会我们许多的人生道理,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良好的爱情观,正确处理好恋爱问题,同时当遭遇恋爱困难时也应比较强的,能体现大学生素质的方法来解决,做到堂堂正正的恋爱大学生。
第五篇:教师如何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师如何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一、健康心态的意义及内涵
沙漠里只有半瓶水,有人见了高兴地说:哇!还有半瓶水;有人却说:唉!怎么只有半瓶水?老师们工作了一天,有的说:今天我累坏了;有的却说:忙了一天,真有收获!这便是两种不同心态的表白。
健康心态(.阳光心态)的主要内涵:你改变不了环境,就适应环境;你改变不了事实,就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别人,就改变自己;你左右不了天气,就改变心情;你选择不了容貌,那就展现笑容吧!
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1.2000年4月,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对辽宁省14个地市168所城乡中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的心理检测表明: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而2.4%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其中不少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焦虑水平偏高,“语言暴力”严重。从分布态势上看: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多于初中教师;初中教师的心理问题多于高这份检测报告显示,中教师;城市教师的心理问题多于乡村教师;小学女教师的心理问题多于小学男教师 2.2003年教师节前夕,上海林紫心理咨询中心为该市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测试表明,有40%以上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5%的人已出现了明显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焦虑、不安全感、睡眠障碍、内心冲突、人际关系过于敏感等,严重的甚至出现了强迫、抑郁等症状。有睡眠障碍的5.39%。
以上这组数据说明,教师这一行业已越来越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行业。教师的强迫性症状、人际敏感、忧郁化以及偏执倾向都比一般人群高,而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更是高出正常人群30个百分点。
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工作繁重,心理压力大
记得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笑话:一农夫赶驴,行至某中学校门前,任主人怎么鞭打,驴死活不走了,驴说:我累了,不想干了。农夫束手无策。这时,从学校里出来一位老师,看到这番情形,在驴的耳边小声说了几句话,驴便大叫一声,老老实实赶路去了。农夫不解,问老师说了什么。老师说:“我在驴的耳边说:‘驴呀,你再不起来赶路的话,我就把你拽进学校当老师去!” 听了这则笑话之后我们是笑了,心却是酸了。是啊,我们当老师的职业压力真是太大了。
(2)教育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对教师的挑战(3)价值体系的多元化带来的惶惑
(4)教师交际范围狭窄,生活单调,人际关系紧张,个体心理承受能力差等。(5)过于理想化的职业定位,导致教师心理失衡。(6)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
心理一旦出现问题,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及时调节,导致心理问题愈演愈烈。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所经受的心理挫折以及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也是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三、教师心理健康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
(二)教师心理健康标准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研究中心主任俞国良提出的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热爱生活、悦纳现实,善于交往、悦纳他人,自知自尊、悦纳自己
第一、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勤于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并免除不必要的忧虑。人为了生活而工作容易疲劳,人为了兴趣而工作容易快乐。第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三、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第四、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教学语言,布置作业等。第五、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由于教师劳动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情绪健康对于教师而言尤为重要。具体表现在:(1)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2)能冷静地处理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3)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
四、教师自我心理保健和调适的方法
一是全社会要共同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尽力减轻教师的公众压力。二是学校要致力于营造和谐的内部环境,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学校要作为教师的坚强后盾,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使广大教师充分感受教书育人的乐趣。三是教师自己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解放、自我完善,及时调节不适心态,减轻身心压力,要有心理保健意识和技巧。(出现问题要学会自我调适,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一)教师心理保健的四大基本要素:宽容、善良、乐观、淡泊。
宽容是教师保健的维生素
宽容就是别人给我们沙子,我们能把它变成珍珠,要向蚌学习。一粒大沙子进入蚌的壳内时,蚌觉得非常的不舒服,但是又不能把沙子吐出去,所以蚌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抱怨,让自己的日子很不好过;另一个是想办法把这粒沙同化,使它跟自己和平共处。于是蚌开始用它一部分精力与营养成分去把沙子包起来。这样,蚌就感觉沙子是自己的一部分了,最后,变成了珍珠,这就是蚌的宽容的结果。
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别人的人,其心里往往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状态。学会宽容就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调节阀,给心理健康提供了维生素。
善良是教师保健的基本营养素
善良是教师人生中永恒的宴席,是教师心理保健不可缺少的基本营养素。心存善良,就会乐于扶贫帮困,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就会与人为善,乐于友好相处,心中常有愉悦之感;就会光明磊落,乐于对人敞开心扉,心中常有轻松之感,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
乐观是教师保健的不老丹
它可以激发教师的活力和潜能,有利于解决矛盾和困难。胡适先生曾经提供三个妙方:“总得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总得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总得有一点信心”。淡泊是心理保健的免役剂
古代有一心理保健的名句:“无求便是安心法。著名作家冰心也认为“人到无求品自高。这说明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
(二)教师出现问题要采用合理的宣泄方法减轻压力,及时排解不良情绪,帮助自己走出困境。
1.积极的自我意象: 作为人的潜能是十分巨大的,我们能做的比我们想到的要多得多。所以在自我发展方面,有这样一个观点:“你想什么,什么就是你”。
案例一:大鱼吃小鱼的故事,大鱼与小鱼之间用玻璃板阻隔,大鱼每次想吃小鱼的时候都要被玻璃板撞一下,撞到20到30下的时候大鱼不再企图吃小鱼了。后来把玻璃板取了,小鱼放到大鱼一起时,他也不吃了
案例二:跨栏定律:把一只老鼠放在一个笼子里,电击它,使之跳跃一个栏杆。然后把它放在另一个笼子里,把栏杆放高许多,再电击它,老鼠跳了几次,跳不过去,于是无论怎么击它,它也不跳了。然后再把它放在第三个笼子里,把栏杆放在比第一个笼子的栏杆还低的位置,再电击它,它也不跳了。2.增强自信:
自信:就是自己信得过自己,自己看得起自己。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是英雄主义的本质。”人们常常把自信比作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闸门,启动聪明才智的马达,这是很有道理的。确立自信心,就要正确地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能力。人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个“明”,既表现为如实看到自己短处,也表现为如实分析自己的长处。如果我们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在认识缺点和短处的基础上,找出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并以己之长比人之短,就能激发自信心。“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应该培养出像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将移动地球”的那种豪迈的自信来!
但是,自信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夜郎自大,更不是得意忘形,更不是毫无根据的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而是激励自己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是摆脱烦恼的一种灵丹妙药。自信,并非意味着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成功,而是说战略上要藐视困难,战术上要重视困难,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动手,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地奋斗拼搏,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战胜每一个困难,从一次次胜利和成功的喜悦中肯定自己,从而创造生命的亮点,成就事业的辉煌。
心理学家班度拉说:“一个人的能力深受自信的影响。能力并不是固定产生,能发挥到何种程度有极大的弹性。能力感强的人跌倒了能很快爬起来,遇事总是着眼于如何处理,而不是一味担忧。”所以这些言论,都表明自信要有真才实学做基础。3.正面的自我暗示:
无条件地、非理性地接受外界或自己的语言或其它刺激,由此而产生特定的知觉、观念、信念、情感和行动的现象叫暗示。自我暗示是建立自信心的重要因素。人群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有较强的暗示和自我暗示作用。
案例一:医生给一些高血压的病人每人发一粒非常漂亮的半黄半绿的胶囊,告诉他这是从美国进口的,效果非常好。你吃了一个星期后再来复查,血压一定能降下来。其实里面装的是淀粉。但下礼拜来复查时,很多患者的血压真的恢复正常了。(这是积极的暗示作用。)
案例二:国外还有人以就要执行死刑的罪犯作试验。告知在特殊的装置下给他以大量抽血的方式结束其生命。被试不能看到,却能听到抽血的嘀哒声音。结果到一定的时间,被试的生命就终结了。其实这是虚拟的嘀哒声音,根本就没有给被试抽血。(这也是消极的暗示的作用。)
我们提倡积极的自我暗示。
4.合理比较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因此我们要学会知足常乐,常言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上不足则越比越不足,比下有余则越比越有余。人们更多的是比上不足。苦恼之源常来自于比较,摆脱苦恼的灵丹妙药往往也是比较。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来比较:感到工资不如人家高的时候,与下岗工人比。当学校发不出福利津贴时,与其他领不到工资的教师比。当别人职称聘上而自己屡战屡败时,与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比。当别人无德无才却青云直上,你枉有千里马之才却只让拉磨时,与古今中外才华横溢却惨遭不幸的人比。而这一切都不如人家时,还可以这样比:我的妻子(丈夫)比他们的贤惠(体贴),我的孩子比他们的出息,我的身体比他们的健康,我的家庭比他们的和睦„„接受自己目前的状态。慢慢的你就会有自信,有了幸福感。5.恰当、合理地宣泄:
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每天都会遇上一些无聊的不愉快的事情。这就会给你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要是这种压力过剩的话,人就无法保持心理平衡,这就势必影响身心健康,最终甚至导致神经病。那么遇到不愉快的时候,可以采用如下的几种宣泄法。
倾诉宣泄、哭泣宣泄法、书写宣泄法、呐喊宣泄法、阿Q精神胜利法、吃亏是福、人不蹄驴的理论、酸葡萄效应和甜柠檬效应。6.避免期待性焦虑
期待性焦虑属于一种心理问题,是指担心即将发生的事件会出现最坏的结局而表现出的消极心态。以至于终日烦躁不安而难以自拔,使人失去一切情趣和希望。卡耐基曾经说:“生活在现时中,生活在独立的今日。关闭过去,把已死的过去关闭掉,不要以悔恨去陪葬!把未来也象过去一样关闭起来,忧虑未来就是今天精力的浪费、精神的疲惫。我们要养成生活在独立的今天之中的好习惯,把今天过好,只有今天是属于自己的实实在在的一天!” 7.自言自语:
德国的心理学家研究认为,“自言自语”是消除紧张的有效方法,有利于身心健康。
8.适当的运动、娱乐和幽默:
压力过大时可以通过运动或娱乐活动减压,看小品、幽默故事、听音乐、唱歌等转移注意力都可以减轻压力。幽默感是避免人际冲突,缓解紧张的灵丹妙药,不会造成任何损失,不会伤及任何人。
幽默是精神的消毒剂,是和谐社会的润滑剂。9.采用分解法:
请你把生活中的压力罗列出来,一、二、三、四„„,你一旦写出来以后,就会惊人地发现,只要你“个个击破”,这些所谓的压力,便可以逐渐化解。化整为零。
10.其它:
⑴拥抱大树。在澳大利亚的一些公园里,每天早晨都会看到不少人拥抱大树。这是他们用来减轻心理压力的一种方法。据称:拥抱大树可以释放体内的快乐激素,令人精神爽朗。⑵看恐怖片。英国有专家建议,人们感到工作有压力,是源于他们对工作的责任感。此时他们需要的是鼓励,是打起精神。例如去看一场恐怖电影。这就叫以恶制恶。当然也得因人而已,如果抗压能力太低的人最好不要这样做,因为这样的话很容易导致你精神的崩溃。⑶冥想法:运用语言和想象放松。通过想象,训练思维“游逛”。如“蓝天白云下,我坐在平坦的绿茵草地上”、或者“我舒适地泡在浴缸里,听着优美的轻音乐”,在短时间内放松、休息,恢复精力,让自己得到精神小憩,你会觉得安详、宁静与平和。
⑷一读解千愁。读书可以使一个人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变得心胸开阔、豁达。
⑸嗅嗅香油。在欧洲和日本,风行一种芳香疗法。特别是一些女孩子,都为这些由芳草或其他植物提炼出的香油所醉倒。原来香油能通过嗅觉神经,刺激或平伏人类大脑边缘系统的神经细胞,对舒缓神经紧张和心理压力很有效果。
⑹吃零食。吃零食的目的并不在于仅仅满足于肚子的饥饿需要,而在于对紧张的缓解和内心冲突的消除。当食物与嘴部皮肤接触时,一方面它能够通过皮肤神经将感觉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而产生一种慰藉,使人通过与外界物体的接触而消除内心的压力。让我们记住:拥有健康并不意味着拥有一切,失去健康则意味着失去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