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中的感染力
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中的感染力
铜仁市漾头中学 张应彬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由此可见,情感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已成为当代教师们共同关注的热点,本人就这个问题谈谈自身的体会。
一、课文讲解中去领悟情感
每篇课文中无处不存在情感的渗透,包括文章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语之中,在品析文章教学时,我们要抓住文中的重点段落或关键性语句,教师应带领学生一直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为了使学生的情感能够很好的注入文章中,不成为“空中楼阁”,最重要、最关键的就是教师的教学讲解,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在教读《藤野先生》一课的时候,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中国当时的社会背景之后,再凭借插图、课外资料,让学生知道鲁迅最终弃医从文是为了使中国人民的精神不再麻木,这才是真正从根本上找出救国的“良方”,从而激发学生作为一个当代中学生,应负担起增强振兴中华的时代感,使学生学完后真正接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所以,作为教师要善于教育引导学生将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文化及祖国人民情感上升为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要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另外,在课堂中要创设相应的情感设问。如在教学《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时,在讲到老羚羊为
下一代的幸福,宁愿自己粉身碎骨坠下山崖甘愿为小羚羊做跳板时,我问学生:这时老斑羚会对小斑羚说些什么呢?学生有的说“孩子,你们一定要坚强的活下去啊!”有的会说:“只要你们幸福,我就是离开了你们,我也是很欣慰的„„”这些都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情感,这些很有必要的回答,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体现出学生对老斑羚那种献身精神所产生的敬佩之情。从而让学生对课文的主旨理解得到了提高。
二、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在朗读中要充分地投入情感,这样会使学生的脑海中有情有境,初步掌握一定层次的情感体验。这样能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苏霍姆斯基还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学语文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无味,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会迟钝。”每一位学生的内心情感深浅各有不同,突破单纯地注重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情感的独特方式。如学习朱自清的《春》一课时,组织学生配乐朗读。当“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的读书声响起,同学们很快地进入了情境之中,一边聆听春天万物生长所带来的生机勃勃气息。那悠扬般的旋律,如春雨般地飞扬在人们对春天期盼已久的热爱之情,表达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思想情感。
三、充分地想象是情感升华的主流
我在教学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这首忧国思家的爱国主义诗作时,在讲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含义时,请学生根据诗意想象一下当时战场上士兵们是一种什么样的思乡之情?此时,学生们各自展开充分的想象力,领悟在当时那种战乱纷纷的年代,驰骋疆场的战士们面对一封家书的情境,使学生自然地进入诗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对自己祖国的担忧,同时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言于溢表。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古人早知道:“情”是最能感动人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各种教学手段,通过情绪的感染,做到情景交触,能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总之,爱是情感教育的基础,我们要善于用爱心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只有这样,最终才能达到语文教育教学的目的。
作者简介:张应彬,男,1979年出生,大专学历,现任贵州省铜仁市漾头中学二级语文教师。
第二篇:语文中的三生教育
论语文教学中“三生”教育的渗透
普洱市景谷二中鲁明英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挖掘丰富的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有效地渗透“三生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最终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关键词:语文教学 三生教育 渗透
教育贵在以人为本,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快乐创造中学习语文,更应关注学生健康成长,所以,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应注重“三生教育”。“三生教育”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内容,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生存质量、生活质量,通过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生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工作,“三生教育”真切地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注重基础,强化创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中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文教学,充分地认识人的生命价值和地位,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三生教育的必然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授业”、“解惑”,还要“传三生之道”,更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渗透“三生教育”呢?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未知而难解的话题。生命意识是每一个现存的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的自觉认识,其中包括生存意识、安全意识和死亡意识等等。生命意识是人关于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的思考,也是对于一切有生命存在意义的事物的思考。无论是逝去的生命、现存的生命还是未知的生命,都应该得到我们的敬重。有了生命意识就能唤醒人的内在情感,从人的心灵深处驱动人去思考自己、思考他人、思考社会,从而更自觉地生活。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是工具性和人文性,而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1
情感教育的核心就是生命意识的教育。而对于这些,教材中的篇章为我们的情感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典范。语文教育过程应该是陶冶学生情操的过程,是唤醒学生生命意识的过程。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充分挖掘,带领学生共同认识和思考生命现象。
1、同情弱者,理解和尊重生命。
同情心是决定人的情商的重要指数,我们崇拜英雄和成功人士,可以说是对生命的尊重,但是对于弱者的态度与思考,也许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观。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悲剧的典型。他的极度悲惨的命运遭遇让人同情,“孔乙己的悲剧之源是封建社会,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苦读半生,热衷科举,最终却落到行将乞讨的境地。”让学生在阅读时挖掘孔乙己的生活观,生命意识,再去体会孔乙己的悲剧,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理解和尊重生命的过程。生活中有许多的不幸,而学生能否对这些不幸和处于不幸中的人有同情心,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孔乙己悲剧的意义,从而形成一种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和理解。
2.借助典型,认识和体味生命。
教材中有很多人物形象,他们都是热爱生命、执着生命的典型,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思考,从而使学生得到启发。《再塑生命》中海伦这位孱弱的小女孩为何能够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摸索?她靠的是惊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她自强不息,克服巨大的困难读完大学,成为美国著名的作家。这些不都是一个生命最美好的品质吗?《荒岛余生》中坚毅乐观的鲁滨孙,他是一个充满生活热情的人,伟大的人,勤劳的人,不因为苦难而向命运屈服的人.孤身一人在这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7年。面对人生困境,鲁滨孙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与英雄本色,他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同时他还有坚定的意志与恒心和改变一切的信心,他以坚韧的品格、坚定的个性,告诉我们这些感人的事迹本身就是生命意识的外显。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这些课文,能够分析并理解人物的典型性格,也就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体味生命。
3.关注生活,接受和热爱生命。
生命教育是“三生教育”的基础,通过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生命对于人而言,只有唯一的一次,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生命,健康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但是我们身边的一些中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当作儿戏,吸毒、泡网吧、轻生、群殴致伤致死等这些令人心痛的事时有发生。针对这些情况,我在在教学《敬畏生命》一文时,我让学生了解到: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来之不易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热爱我们的生命。作为世纪之交的中学生,应该试着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在教学中关于生命意义的探讨还有一篇美文《蝉》,讲作者先不喜欢蝉,后来知道蝉的幼虫在土里生活17年,成虫后只活一个夏天,秋天一到便死去,而为蝉执着追求的生命肃然起敬。上这篇课文时,我创设情境,不失时机追问学生: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这样的问题拓展空间较大,一般的学生也能像作者一样感悟出较深刻的道理。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存技能教育
生存教育就是教育学生获得生存的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有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强化其生存的意志,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我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时是这样导入的:作者林海音和大家一样年龄的时候,她爸爸不幸得病过早的离开了人世,家中的顶梁柱倒下了,但是,林海音知道,有些事情是无法避免的,只能勇敢面对,所以她觉得她不再小孩子了。生命总是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现在的你们,是否也应该思考一下,怎样来面对那些不可避免的生离死别?怎样去孝敬和体贴你的父母亲长辈?帮父母完成家务,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学生自然会在心里多了一些思考,还增加生存技能。
还有七年级下册《斑羚飞渡》是讲一群斑羚被猎人逼到一个进退维谷的悬崖上,为了赢得种族的生存,老斑羚自愿牺牲,让年轻斑羚从老斑羚的身上进行二次起跳而成功飞渡到对面的山崖而老斑羚则坠下山崖的故事,在教学中,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想像震撼人心的惨烈场面,并不失时机地批评了人类残杀弱小动物、破坏大自然的恶劣行径,学生无不为之动容,必定学有所获。
再如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中第七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迷、手足情的。”表达得极其简略、隐晦,这是作者宗璞因弟弟患绝症无法医治而悲痛欲绝之辞,经过点拨,学生能想像理解作者的这种切肤之痛,并与课文的重点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联系起来,教育学生正确面对生命中挫折和困难。
还有《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关于童年时一次登山脱险的经历,富于哲理,我在总结课文时说:“面对一个大大的困难,我们要善
于将把分解为若干个小困难,比如大家刚从小学升上初中,课程量比以前多了许多,但我们在心理要先战胜自己,总结一套好的学习方法,科学合理利用时间,一定可以消化完,学好这些初中知识,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面对学习阶段的转型,许多学生一下子有些吃不消,产生厌学情绪,结合课文如此进行疏导,对于解开学生心结甚有益处。
有关生存教育的文言文也大有其在,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了生存的忧患意识对人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集体、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我在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时,让学生反复诵读该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该诗朗朗上口,富含诗意和哲理,学生能在诵读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三生教育”实际上就是个体的整体生命成长过程,彼此间并不能割裂开来,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教师在教学时要灵活机动,创造地挖掘与“三生教育”相关联的教学内容,构建和谐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语文教材中的精美文章是实施“三生教育”的优质素材,语文新教材中的作品多为精挑细选的佳篇美文,认真阅读这样的作品,对学生的人生观、生命观、意志等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中从教学内容上实现课内外信息的重组,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以情动人,这样的教学无疑是“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态。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从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三生教育”。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是实施“三生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把语文教学和“三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积极和谐向上的生存观和乐观健康的生活观,最终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参考资料:
1、《关于现代教育价值建设问题的思考》罗崇敏
2、《生命·生存·生活》(初中版七—九年级)云南教育出版社
3、《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畅言在语文中的作用
浅析畅言交互式教学系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畅言教学系统是面向全学科的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融合了国际领先的智能 语音技术,以其独特的魅力运用于语文教学,带来了教学史上的巨大飞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 深远的影响。畅言交互式教学系统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可以实现交互式的多媒体教学,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并且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学习兴趣,这非常重要。利用畅言交互式教学系统辅助教学,确实让语文教学大放异彩,它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组合,教学手段的运用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我将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谈谈畅言交互式教学系统在其中的独特作用。
一、创设情景,调动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集文字、声音、图象、图形于一体,它在处理图文、动画、视音频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增强了识字教学的趣味性与实效性。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字词还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因为年龄偏小,学习中,兴趣仍占主导,所以,我喜欢运用游戏形式进行字词教学。
1.“我会连线”游戏
学生们兴致很高,上来连线的同学很认真,下面检查的同学也看得很仔细。这样让学生通过用畅言系统白板笔连线,将拼音和生字的小手连接起来,然后再朗读检查,达到巩固识记的目的。
2.“找家”游戏
我将几个能拆分的生字进行拆分,然后让学生玩儿帮他们找家游戏,同样引入情境:淘气的几个孩子不听话,偷偷跑出去玩儿,迷路找不到家了,谁能帮他们找到家?此时,可以让学生上来做游戏,利用畅言系统白板拖拽功能,为字找家。
这两项活动都调动学生兴趣和注意力,更好地达到了识记生字的目的。
3.聚光灯重点指导
当学习生字较多时,又有几个重点生字需要进行指导,如果让学生看满屏的文字,学生的注意力不好集中到一点上来,此时,我便利用畅言系统中光灯功能,让学生的注意力只集中到教师要指导的字上。
另外,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书写易错字,我使用系统中的识字教学flash动画,让学生观看的同时跟着书空,教师也可关注全体学生,发现问题能及时纠正,以达到指导的目的。
三、互式教学系统在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在语文《长江之歌》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前导入让学生在一段优美的音乐中朗读电子课文,感悟长江的美。课文重点讲解长江历史悠久,雄伟壮丽。(操 作:用电子笔圈划诗中描写长江历史悠久,其气势雄伟的句子),这时学生已经充分发挥了想象,老师再通过一组画展示,学生已经能够直观的感受文中描绘的内容。对于本课重点掌握的生字,还可以这样学习(操 作:点击生字 flash 进行学习)交互式畅言交互式教学系统使得资源共享,让学生互动互学。利用 畅言交互式教学系统教学能与学生充分互动。他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生生互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奠定了技术基础。利用畅言交互式教学系统,可以给予教学内容多方位的展示,引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更好地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协作。用畅言交互式教学系统上课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了,课堂结构也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形式了,学生可以充分的展现自我,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真正凸显了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总之,应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的趋势和需要,作为新世纪的一名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充分发挥它在教育教学中的独特作用,使语文课活起来,变得形象生动有趣味。
第四篇:浅谈儿童诗在小学语文中的作用
浅谈儿童诗在小学低段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德阳市庐山路小学:吴欢
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中,有很多的诗歌,直到一次外出培训学习,我才知道它们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儿童诗”。既然儿童诗是专门为孩子创作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我相信我的学生也一定会喜欢。果然,经过一个月的诵读和学习,明显感觉到班上的孩子在朗读和想象力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不过在实践中,我发现儿童诗的教学也遇到一些瓶颈。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死记硬背,流于形式
儿童诗语言活泼,生动有趣,富有童心童趣。但是不少老师在教学时只是让学生读读、背背、抄抄,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学习儿童诗是一种负担,渐渐地失去兴趣。儿童诗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乐趣和韵味,不能太量化教学目标。
(二)不够重视,拓展太少
教材中儿童诗的篇目本来就比较少,加上一些老师并没有意识到儿童诗的语言魅力以及对启发孩子的语感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就不会结合教材,主动收集一些和教材有关或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儿童诗。
二、儿童诗在小学低段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一)文本妙趣横生,学生喜闻乐见
小学低段的孩子处于一个语言发展的黄金阶段,常用的句子或描 述日常生活的文章对孩子们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对孩子的思维发展、审美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太大的益处。与之相反,儿童诗短小精悍,语言生动活泼,优秀的儿童诗大都会运用拟人的手法,让孩子觉得妙趣横生,不自觉就愿意诵读。第一次让班级的孩子接触儿童诗是从一首雪野老师的《彩云》开始的,“彩云是一本书,风最喜欢读。坐在山顶上读,躺在海面上读。一边走着,一边读者。”孩子们越读越喜欢读,一个月过去了,当我说起彩云,全班都能接下去。实际,我并没有要求背诵,因为喜欢,很自然就记住了。
(二)文本贴近生活,受学生欢迎
儿童诗是诗的一个分支,由于它受到特定读者对象心理特征的制约,因此所反映的生活内容都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这样的作品在激发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在诵读《老祖母的牙齿》时,孩子们甚至会忍不住边读边笑,央求我再让他们读一读。由此可见,对于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孩子是多愿意花时间的呀。(时间真是恶作剧,爱在老祖母的牙齿上开山洞;风儿更顽皮,在那山洞里钻来钻去。嘘!嘘!嘘!老祖母的话儿半天才说一句:去!去!去!逗得我们笑嘻嘻。)
(三)能够发散思维,提高朗读水平
儿童诗以符合儿童心理的丰富想象创造优美的意境,抒发儿童的童真童趣,让儿童在奇妙多姿的世界里,展开想象的翅膀,感悟诗的题旨。阅读儿童诗会带领孩子们到一个无限辽阔的天地,让他们自由地发挥想象,产生联想。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他们总是用自 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如金子美铃的《蝈蝈儿爬山》“蝈蝈儿,爬山,从一大早就爬山。呀,吭哧吭哧,嗨哟哟,吭哧吭哧,嘿。山上出太阳啦,田野里朝露还没干,我一蹦老高呀,浑身儿都是劲儿。呀,吭哧吭哧,嗨哟哟,吭哧吭哧,嘿。跳呀跳,使劲儿跳,昨夜看见的,那颗星星那么远,我也能去到。呀,吭哧吭哧,嗨哟哟,吭哧吭哧,嘿。太阳,好远啊,真冷啊。那座山,那座山,还是那么远。呀,吭哧吭哧,嗨哟哟,吭哧吭哧,嘿......”期间我并没有指导,但我发现孩子已经能够从每小节中的关键词中体会到蝈蝈“唱歌”时的不同语气,从最初的自信满满、干劲十足到最后的精疲力尽,气息渐弱,学生把握得丝毫不差。虽然他们有的人并未见过蝈蝈,仍阻挡不了他们对这只蝈蝈的喜爱。用他们的话说,简直太搞笑了。每天晨读15分钟儿童诗,晚上诵读2首儿童诗,孩子们读得津津有味,乐在其中。
(四)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心,呵护学生的童心
孩子们诵读儿童诗时,脸上都时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的。对他们来说,儿童诗时一把钥匙,把他们领进了一个奇妙的文学世界,有趣又天真。在长期接触和诵读中,孩子们的心也变得更善良了。读到金子美铃的《露珠》“谁都不要告诉,好吗?清晨,庭院角落里,花儿悄悄掉眼泪的事。万一这事说出去了,传到蜜蜂耳朵里,它会像做了亏心事一样,飞回去还蜂蜜的。”
诗人把花儿拟人化,花瓣上晶莹的露珠仿佛是花儿的泪珠,让人 多么爱怜,孩子朗读时,不用过分指导,孩子就知道应该读得轻轻地。还天真地告诉我,太大声了,会吓着花儿,她会不舒服的。能说出这样的话,多么善良的好孩子呀!不用老师反复强调,孩子自然知道要爱护花草,更不会随意攀折花草。有一次我见一个学生在花坛摆弄小草,误以为他在“干坏事”,我走到他跟前问他在干嘛呢?孩子一脸天真笑嘻嘻地回答:“我在给小草梳头发呢,风都把他的发型吹乱了,我还顺便给他按摩下。”孩子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却让我的心觉得暖暖的,忍不住摸摸孩子的头,称赞他是个好孩子。呵护孩子的童心,守护他们的天真和善良也是我们每个教师应尽的责任。
(五)能够训练学生思维,丰富想象力
长期的,大量的,对字词的训练,反复听写,让孩子感受语言的能力退化了很多,想象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抑制。美丽的儿童诗仿佛给孩子插上了翅膀,让他们感受到了自由,真正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和神奇。为了训练孩子们的想象力,我给孩子布置了“每日一句”的作业,给一个主题,让孩子自己组词,再写一个比喻句或者拟人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连班上的后进生都能写出让我惊喜的句子,很是欣慰。槐米轻轻地飘动,就像小男孩坐在秋千上荡秋千。这是班上一个学习比较吃力的孩子写的,当我念给全班孩子听时,大家都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我也看到孩子竟不好意思地笑了。对于优生而言,他们的想象力更是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这个老师自愧不如。一个孩子写道“我盯着衣服看,我的心思到哪儿去了呢?哦,原来它正在打预防针呢!”另一个孩子写道“田野里种着各种各样的五谷杂粮,就 像学校里在开家长会呢!”难怪雪野老师要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现在终于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六)丰富语感,激发写诗的兴趣
人的心理的发展一般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有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儿童时期还处于具体思维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是以直观表象的形式,进行思维的。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只能运用只言片语,却又不乏童真、童稚和童趣,这样的语言犹如沙砾中的珠贝,采集出来都是富有灵性的精美小诗。诗歌短小、精致、富有韵味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言发展规律。通过一个月的时间对儿童诗的接触和了解,少部分孩子已经能够自己创作一些小诗了,还有模有样的。比如,有一个孩子写道:绿豆牙齿坏了,他去看医生。医生叫他把嘴张开,可他就不张开。不一会儿,他被让进滚烫的水中,终于露出了一排排尖尖的牙齿。这是让孩子们观察绿豆发芽做的一个小实验,他却独具慧眼,充满想象认为是绿豆在看医生。这样好的句子,这样美的儿童诗,怎能让人不心生喜欢呢?有一段时间,班上的孩子一到下课,就把自己的儿童诗拿给我看,尽管稚嫩,但是却是孩子内心最真实的表达,写作要的不也是这些吗?
小学阶段的孩子天真、质朴、富有幻想。儿童诗恰恰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儿童诗语言的精炼、音韵优美的特点,对于规范孩子的语言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儿童的天性是好奇,好幻想,儿童诗教学能投其所好,最大程度地激发儿童习作的兴趣。儿童想像力发展较早,儿童诗教学可以用其所长,把儿童潜在的想像力发展成创造思维 能力。结合本班实际,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接触,孩子们真正的喜欢上了儿童诗,这对老师来说说莫大的欣慰。儿童诗是孩子的语言,也是师生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第五篇:浅谈在小学语文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情景
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情”。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课程改革的今天,应该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的积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一步。……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 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小学教育要情境,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如何才能创设富有激情的、成功的语文课堂呢?现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可以以境生情来拨动学生的心弦 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情境创设有以下几类:
1、模拟真实情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利用一些艺术的手段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把它直观再现在学生的眼前,能有效地激发教师所期望的情感。如一位老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就值得借鉴。课前,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的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更显示了它的高尚与肃穆。录音机里,播放着震动人们心扉的贝多芬交响乐《葬礼进行曲》,如泣如诉,低沉悲壮。教师身着灰色西装,深情悲哀而又庄重。这样,万年青、白花、哀乐、服饰、神情,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悲伤的情境。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周总理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
2、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如课文《观潮》一文中,作者对大潮的描写,是在表现人的生活,是潮声,更是心声,时代声。“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了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在这里,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反复使用“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等词语。生动地展现了大潮波翻涛涌的壮阔景观。作者把大潮的神奇,尽情描绘,为大潮的动感重重涂上了一层雄浑的色彩。老师在备课时,应时深刻体会作者所传递的情感,并进行绘声绘色的讲解,才能使学生顿悟大潮的宏伟,饱含激情的触笔,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志。
3、真实情境。创设真实情境,就是让学生亲临现场,在工厂、田间、野外等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中学习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教学阅读课文《我爱秋天》时,教师可事先组织学生亲自到大自然去感受秋天,收集一些标本,记录一些秋天的足迹,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诱发情感共鸣。小学语文教材为学生展
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则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那么说,情感因素是语文教学中的锐利武器。语文教师应当掌握这个武器,做一个好导演,调动学生的喜怒哀乐多种情感。教师引领学生感知描述优美语言时,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像过电影一样。如见某人,如闻其声,从而透过语言文字达到领悟作者表达之情的目的。《第一场雪》第六自然段,从静态的角度描述了雪后美景,流露了作者喜悦之情。教学这部分时,要充分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扣准字、词、句。感受雪大、白、美、松、厚的特点。还要让学生想象雪末儿映着阳光飘扬的动态美景。这样,学生感知了雪景之美,自然领略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作者紧紧围绕“大年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然火柴构想与大年夜相关的事物,圣诞树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这条主线。教学时,可启发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过大年夜的,一家人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这样,通过鲜明的对比,较好的激发了学生对罪恶的旧制度的痛恨以及对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用渊博的知识、用博爱之心,仁爱之情去陶冶学生,理解、尊重、亲近和关心学生;以热烈的情绪、真挚的感情、和蔼的态度、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理的启迪。因此,情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只有把握和运用好情感教育,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营造情境,可以传达情感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抽象思维不发达,只能凭借直觉去感受,而低年级有些课文的内容年代久远,与他们现在的生活环境迥异,他们不可能去感知那些年代,也难以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因此创设一个直观的情境有利于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鲁迅先生曾说过:“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即是说,给学生创造悦目、悦耳、悦心的特定情境氛围,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氛围中产生审美情感,在独特的情感体验中与课文情感相通。一直以来,语文教师主要运用传统的方法——一只粉笔,一张嘴来营造教学情境,如巧妙运用简笔画、录音等,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随着科技进步和教育的发展,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逐渐进入校园,多媒体的运用更为语文教学开辟了音画结合、图文并茂、人机互动的新天地。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巧妙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电教化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则不但能为语文课堂增辉添采,还能拉近教师、学生以及教材三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如在教《王二小》这篇课文时,由于年幼的学生没有直接或间接经历过当年战火纷飞的场面,没有相关的历史的感性经验,他们就必定不可能体会到敌人的可怖和王二小的勇敢,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要解决这一难题,教学时,如果教师充分利用录像和配音,简介历史背景,并放映王二小机智斗敌的电影录象,同时配以音乐,这就把学生带到了当时的场景中。这样,运用电教手段,再现
历史情景,用生动真实的画面,悲壮、哀婉的音乐,通过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展开想象,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就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的各种精神情感。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推卸实施情感教育的责任。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情感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补充,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我国教育教学中占重要地位。语文学科作为实施情感教育的主渠道,必将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做出较大贡献。而语文教师观念的转化和能力的提高将成为情感教育成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