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避免过于追求教学的情景设计
避免过于追求教学的情景设计
新课标实行以来,许多学校都组织了关于教学情境设计的研究,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引入课堂教学时,也往往会设置大量的数学问题情境,从而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如果问题情境设计得好,学生就可以结合设计的情境提出一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教学任务就可以通过解决这些有价值的问题来完成.与此同时,也有不少老师课堂情境设计得并不很合理,其结果是为了设置情境而设置,背离了设置教学情境的初衷.教学情境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针对教学目标和内容有针对性地设置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并不是硬性的规定.这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过于重视教学情境的设置,反倒忽视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得设置的教学情境并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学生仅仅是被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所吸引,但没有帮助其很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并没有达到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置教学情境时,要符合教学规律,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设置的情境应该是形式多样的,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使设置的情境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二篇:既要避免过于简单和理想化
既要避免过于简单和理想化,又要避免只讲形式或照抄照搬
地方扶贫制度应当接地气(热点辨析)
宋圭武
《 人民日报 》(2017年06月19日
07 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就扶贫开发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精准扶贫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下好精准扶贫这盘棋,关键在于落实,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制度设计。换言之,各地扶贫制度应当接地气。
然而,当前一些地方的扶贫制度在设计和执行过程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不接地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过于理想化,对好的方面考虑得多,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估计不足;二是过于简单,以一种手段对付多种情况,以一把钥匙开万把锁;三是流于形式,制度设计表面看起来很完美,但缺乏实际操作价值;四是照抄照搬,生搬硬套其他地方的模式和方法,不顾本地实际情况。扶贫制度不接地气就会事倍功半,有的甚至根本无法落实。这不但会降低扶贫效率、浪费扶贫资源,还会影响扶贫目标的实现和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因此,推进精准扶贫,需要增强扶贫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让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加强调查研究,充分考虑本地实际情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接地气的扶贫制度必须建立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制度设计前,相关人员应深入贫困村和贫困户,充分了解当地实情,掌握第一手的鲜活资料。在制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发展水平、致贫原因、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情况。此外,还应 1 让贫困农户参与制度设计,充分听取他们对脱贫致富的愿望和需求、对扶贫方式方法的意见和感受。这样既有利于制定科学的扶贫制度,又有利于扶贫制度得到顺利执行。
充分发挥智库在扶贫制度设计中的作用。智库拥有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优势,在扶贫开发中能够发挥独特作用。作为第三方,智库参与制度设计,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将扶贫政策与贫困群众的需求相结合,促进制度设计更加合理有效、扶贫资源利用更加科学高效;另一方面能够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针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更加精准地找出问题并对症下药。
发挥基层组织在扶贫制度落实中的作用。落实党的精准扶贫政策,要依靠广大基层干部的创造性工作,必须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信心。二是将精准扶贫的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明确其权利和责任,加强监督和考核,并把精准扶贫成效作为贫困地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三是加强对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腐败问题的执纪问责,确保扶贫资源用到最需要的贫困群众身上。
(作者为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第三篇:情景教学 教学设计
浅谈情景教学在课堂实践中的意义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姓名:费云华
指导老师:安玫
专业:语文
教育班级:0907班
摘要: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体验与学习,而情景教学在近年来得到了深入推广,也博得了学生的喜爱,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感知,自主体验,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超越了文本。而《秋天的雨》这篇教学设计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主题,在教学中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从而体现情景教学在课堂实践中的意义。
关键词:
《语文课程标准》
情景教学
学生主体作用
教学设计
引言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体验与学习,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自由创新,实现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文本
一.教材的定位与实际的分析
1、教材分析
《秋天的雨》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第三篇讲读课文,这组课文是一组以秋天为专题的课文。《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写秋天。都说“万美之中秋为最”,那如诗、如画、如梦的秋天,总能给我们美的享受。在作者的笔下,秋雨是一把钥匙,把五彩缤纷的颜色撒向大地,把香香甜甜的果实送给果林,而且还能吹起小喇叭,预告冬
天的到来。课文以秋雨为一条线索,将秋天的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2、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形象思维发展得趋于成熟,但抽象思维却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学生对秋雨、秋天,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但对于文章中艺术化、抽象化的语言理解还不够深刻。
3、教学目标的定位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美,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秋天热爱。(3)积累好词佳句。
4、突破重难点
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二、教学策略
(一)教法 情境创设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充分利用一些教育资源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
朗读感悟法: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每一次朗读或通过引导读出感受,或联系生活读出感悟。我还通过语言的描述、音乐的渲染营造气氛,把学生带入一种美的意境中,通过反复朗读,让画面呈现在学生头脑中,让情感激荡在学生心里。
(二)学法
语文课程提出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整节课的设计基本选用“我想读,我要读,我乐读”的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学习方法,使“以读为本”这一理念落实到实处。而我则以一为引导者的身份给学生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并作适当的指导,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一种主体意识。
三、教学过程
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时间安排为2课时,本篇教学设计主要是针对第二课时张开的设计。
(一)品小诗,揭示课题,设悬念,亲近文本 1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学习最好的激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所以在一开始上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悬念,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秋姑娘为答谢我们对她的厚爱给我们送了一份厚礼,这份厚礼就是小诗,然后以秋姑娘身份请求帮忙读好这首小诗,(要求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朗读方法读这首小诗)读得好的,秋姑娘就把这份礼物送给谁,这样,学生自读自评,兴趣高昂,都希望能得到秋姑娘送给他们的这份厚礼。(把小诗写到彩色卡片上作为礼物)再以为这首小诗取个好听的名字为由,揭示课题。
2倾听范读,掌握技巧
学贵在有疑,在学生读完这首诗后,我抓住时机问学生你们读完之后最想从这份礼物中知道一些什么?(由学生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倾听光盘范读,(那亲切、轻柔的朗读声加上飘飘洒洒的雨丝,学生一边倾听,一边走进文本,就像置身于秋雨之中,如痴如醉。)范读的利用这对于模仿能力还很强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为了让他们在朗读上有依可寻,学生在倾听文本的同时,也在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做到了在听中掌握朗读技巧,在听中思考问题,在听中展开想象,培养了学生的一种独立自学的能力。
(二)以“读”为主线,在读中品,在读中思,在读中悟,落实朗读。1问题切入,走进文本
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这里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对秋雨的感受,引导学生读出秋雨的清凉和温柔,读出秋雨那轻盈的步伐,在读中感受秋雨的神奇。在这里我重点引导学生读好“轻轻地、轻轻地”这个词语,教给学生朗读方法,给学生读好下文点上了一盏指明灯。
紧接着,我又用问题创设情境,是啊,秋雨很神奇把大门打开了,让我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吧?学生又一次走进文本,认真地自读2——4自然段。
2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想读、乐读,理解第二段 A、体现学生主体,提高鉴赏能力
首先让学生把看到的颜色找出来,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这样学生做到了读中有任务。这么多种颜色都给了谁呢?你最喜欢谁呢?找出喜欢的句子在小组里读一读,并在小组里评出读得比较好的同学展示读。这样给了学生一个合作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B、图片引导,熏陶情感
接着我利用一些图片资源,让学生在画中看到了自己喜欢的事物,(那黄黄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稻田、橙红色的果园、五颜六色的菊花。)欣赏完后再去读读句子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学生由看到的,读到的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这些图片的利用给了学生一种感官上的认识,学生通过视觉感受,不仅读懂了“五彩缤纷”这个词语的意思,还给学生一种美的熏陶,美的享受,提高学生审美的能力。
C、以菊入局,升华情感
讲到菊花时,让学生来补白,说说菊花的其它颜色,随后由一段美妙的音乐声把学生带进了菊花园,学生欣赏了五颜六色的菊花后又活用了“五彩缤纷”这个词语,同时也是在帮助学生理解省略号的用法。
最后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在音乐中读出了一份自豪和快乐,将外部的言语转化为内在的言语,读出了自我,读出了滋味,使学生之情与文本之情产生共振。学生也就是在这样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领略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体会到了秋天的美丽和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
3师读生想,呈现果园
在学习第三段时,由于这段内容比较浅显易懂。我设置了一个老师范读,生想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秋天果园的累累果实,再通过图片,让学生亲临果园,勾起学生再读课文的欲望。
4游戏激趣,感受生活
在理解课文的第四段时,我先让学生去找有哪些动植物准备过冬?然后出示说话卡片,让学生练习说话,最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好工,进行以第一人称角色扮演读,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再现了动物、植物们准备过冬的快活、忙碌的场面。与此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超越了文本。
(三)、总结全文,积累拓展
1回归课文,总结写作方法
秋天的雨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让我们看到了如此绚丽多彩的世界,难怪小诗的最后一句说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个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出示小诗)学生读最后一句,这时学生把对文本的理解浓缩为二个词,板书这两个词。最后让学生在文中画出小诗,发现小诗其实就是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总结了作者的写作方法。
2学有所感,学有所用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以下几项任务:(1)我要收集一些描写秋天的词(2)我要把喜欢的内容背下来。
(3)我要把秋天的景物画下来,或者用相机拍下来。(4)我要写一写我看到的秋天
四、板书设计
这节课,我抓住了秋天三个方面的特点,用简笔画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板书,简明扼要,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
11.秋天的雨
秋天的颜色 五彩缤纷 秋天的味道 香甜的果园
秋天的声音 动植物们为过冬的忙碌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个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结语
本篇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情景教学给孩子们带来的巨大转变,不是有老师苦口婆心的在讲台上不停地讲,学生在下面枯燥地听,而是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只作为一个引导者的作用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充分想象,充分去体验。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是坐在单调的教室里面,而是走进了那充满童幻的美丽世界,从而也引发了学生的个性化活动,知道应该怎么去学习,怎么去发现,怎么去思考,怎么去体验。
注释
[1]方智范,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P68。
[2]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P42 [3]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p43 [4]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p44 [5]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p45 [6]江平朱水根 陈世安,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p67.-参考文献:
[1] 方智范,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3] 江平朱水根 陈世安,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吕庆文,新课程标准的实践意义[J].2009.7。
[5] 安玫,课程环境和课程组织的进化[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11.3。
[6] 吕庆文,新课程标准的实践意义[J].2009.7。
[7]于永正、刘宪华、陆恕,谈主题阅读[Z].2011.3。
[8] 李吉林,李吉林文集(卷一)情景教学实验与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9] 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4。
附录
摘要„„„„„„„„„„„„„„„„„„„„„„„„1 关键词„„„„„„„„„„„„„„„„„„„„„„„1 引言„„„„„„„„„„„„„„„„„„„„„„„„1 文本„„„„„„„„„„„„„„„„„„„„„„„„1 教材的定位与实际的分析„„„„„„„„„„„„„„„1 教材分析„„„„„„„„„„„„„„„„„„„„„„1 学情分析„„„„„„„„„„„„„„„„„„„„„„2 教学目标的定位„„„„„„„„„„„„„„„„„„„2 突破重难点„„„„„„„„„„„„„„„„„„„„„2 教学策略„„„„„„„„„„„„„„„„„„„„„„2 教法„„„„„„„„„„„„„„„„„„„„„„„„2 学法„„„„„„„„„„„„„„„„„„„„„„„„3 教学过程„„„„„„„„„„„„„„„„„„„„„„3 揭示课题„„„„„„„„„„„„„„„„„„„„„„3 以读为主线„„„„„„„„„„„„„„„„„„„„„4 总结全文„„„„„„„„„„„„„„„„„„„„„„5 板书设计„„„„„„„„„„„„„„„„„„„„„„6 结语„„„„„„„„„„„„„„„„„„„„„„„„7 注释„„„„„„„„„„„„„„„„„„„„„„„„7 参考文献„„„„„„„„„„„„„„„„„„„„„„7 附录„„„„„„„„„„„„„„„„„„„„„„„„9
第四篇:如何避免上当受骗__教学设计
如何避免上当受骗
[教学目标]:1.让学生识别诈骗类型和骗子常采用的诈骗方法
2.讨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容易上当受骗
3.针对案例讨论如何防止被骗
4.侧面教导学生要明白谦虚谨慎的为人处事之道 [教学重点]:针对骗子骗术的应对措施 [教学难点]:如何当场识别是否受骗
[教学方法]:放映录像观看、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生活是美好的,但是没准会遇到一些不美好的人和事,并且容易上当受骗,特别是我们这些在校学生。同学们请看屏幕上的一些片段,他们的行为安全吗?想一想自己身边有没有人发生过这些事呢?学生讨论与交流的时间并发表自己耳闻的其他诈骗事件。(通过刚才同学们的热烈讨论与交谈,我们了解到诈骗行为的形式多种多样,让人防不胜防。那么我们怎样识别诈骗行为呢,常见的诈骗行为有哪些,我们又要如何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去细心防范呢?)
二、讲授新课
(一)诈骗的定义: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二)诈骗的形式: A按骗子身份进行分类: B按欺骗的手法进行分类:
(三)受骗的原因: 原因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况:1.太过纯良,将心比人。以为自己对他人真诚,别人也一定会以真诚回报。2.知识局限:对事物、问题,和对他人认识不够,鲁莽行事。还有的人具有“封建迷信”的心理。轻信“神”、“鬼”、“命运”,不相信客观实际,不懂装懂,轻意相信对方。3.为了满足私欲(或贪欲):贪欲萌生,投机取巧。有的人金钱至上乃至真假不分,眼睛只盯在“钱眼”上,警惕全无。还有一些人沾染“拍马屁”的习惯,一见高级干部及子女的出现,以为有利可图,就“顶礼膜拜、见之恨晚”,这样很容易成为诈骗的对象。(让同学们讨论一下,我们作为在校读书的学生,为什么更容易上当受骗?)
(四)如何防止诈骗:
1、增强分辨能力,学会自我保护。
2、理智的对待,千万不要感情用事。诈骗的最终目的是骗取钱财,只要有人提出钱财方面的要求,切不可被双方的感情表象所蒙蔽,要听其言、观其色、辨其行,懂得用理智去分析问题。特别遇到多人联合诈骗的时候,很不容易分清是真是假,更不能随意相信任何一个人,不能头脑发热,要稳住阵脚,以不变应万变,同时及时向老师、警察或有关部门、以及旁观者的反应来取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3.不贪图小便宜、不谋取私利。4.交友要谨慎。交友有选择,把握好交往的分寸。学生在交往中,要交好的朋友,要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这种关系要建立在高尚的、有良好道德情操的基础上。
三、小结。总之,诈骗分子行骗时首先要博得对方的信任,这一阶段都是最重要的,虽然行骗手段多种多样,但只要我们树立较强的反诈骗意识,增强分辨能力,细心防范,并克服内心的一些不良心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避免上当受骗的。
五、课后作业:从今天的安全教育课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有一些心得体会,将自己的想法记下;同时调查周围的同学朋友亲戚,有没有一两例遇到过上当受骗的情况,如果曾经不小心被骗取财物,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以及所吸取的经验教训,一并在下次安全教育课前上交。
第五篇:情景作文教学设计
情景作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参加体验活动的兴趣,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体验的事情,积极进行一次体验活动。
2、关注自己和他人在活动体验过程中的情绪和心理,把自己对这次体验活动的感受写出来。
【教学重点】
关注他人的体验,以及结合自己的亲历,把活动的经过和心理活动写具体。【教学难点】写出体验活动中心理和行动的发展变化。【教学准备】“神秘盒子”一个,镜子一面。【教学过程】
一、进入情境,引发好奇心理
1、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盒子,它里面装着一个我最喜欢的、非同寻常的小东西,你们猜猜会是什么呢?
2、学生自由猜测。
3、师:从刚才大家的眼神和话语中我感受到了你们的好奇(板书),想看看盒子里的东西吗?第一个上来揭开谜底的人选怎么产生?写(板书)!把自己好奇的心情写出来,我请写得最好的那一个来看。(指导学生在写时,要一边写一边回忆刚才有哪些人猜,老师是如何回应的,你心里又是怎么想的。限时7分钟)(出示课件二)
4、小组开火车读自己的小片断。(师点评)选出一个写得有个性的。
二、初次体验,指导写好感受。
1、一名学生看盒子里的东西。
提示:注意看观看者的表情,看看能不能从中获得信息。揭秘者:看的时候不说话,看完后守口如瓶。(看前约法三章)
2、指导体验心理和行动的变化。(与学生谈话)
(1)揭秘者:作为第一个知晓谜底的人,看之前你心情怎样?看到谜底后心情有什么变化?并且请你守口如瓶,继续坐观其他同学的活动。
(2)第一个同学上台揭秘。
(3)再次请两个同学上台,依次揭秘。(要求同第一个同学一样,保守秘密,关注自身感受。)(4)观察者:你们注意到他们刚才神情、动作等方面的变化了吗?此时此刻,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指名简单说说)还是写写吧。(限时八分钟)(出示课件三)
3、学生再次练习写出自己和别人心理、行动的变化。
4、再次点名读自己写下的内容,师及时评议。
三、再次体验,提升情感
1、师:还有多少个同学还没看呢,请举手。大家想看吗?现在表达此刻最真实的心情是什么?还是写吧,争取赶快为大家揭开谜底的机会。(出示课件四)
2、生再次习作,师巡视。
3、几分钟后开始诉说。
4、再次点名读片段,师及时点评。
四、揭开谜底,回味提升体验。
1、师:(当众打开盒子,把盒子送到每一个孩子的面前揭开谜底)——盒子里放着一面小镜子,老师最喜欢的机灵可爱的非同一般的小东西,其实就是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看到这个谜底,你现在又想说什么呢?(如果让你为这节课的体验之旅起一个题目,你打算怎样命题呢?)(出示课件五,引导学生拟题)
2、指导情景作文的习作要点》(出示课件六)
2、师:我们把刚才课堂上写的几个小片断加以整理,就是一篇真实、生动的体验作文了!其实,一个人的亲身经历就是一种体验,我们经历过大大小小的事,见到过形形色色的人,只要你用心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就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就一定能写出有真情实感又生动精彩的习作来!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副对联(出示课件七)送给大家。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上,我 创设作文话题情境,融作文训练于游戏操作体验中,投其所好、欲擒故纵、即兴训练,呈现了“话题速写”作文教学形态,即创设话题情境——观察体验——现场速写。孩子们在游戏中合作、交流、分享智慧和体验,整个课堂轻松愉悦,也高潮迭起。但是毕竟个人水平有限,整个课堂显得前松后紧,在学生上台揭晓谜底时,让学生关注上台者的表情不够充分,在学生进行片段描写时,评价语言还应该更多样话,尤其是课堂的结尾处,是本课情感的升华,可由于时间的关系,只是草草收尾,很是粗糙。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应该多多汲取大家精华,为我所用,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