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捕捉生活中自己的情感- 定稿1
捕捉生活中自己的情感
何平
(江苏·扬中 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 212200)
[摘要]生活中的情感往往为我们所忽略,它们是我们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应,与之相关的是人物故事,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的材料,此外,情感也是我们写作的动力及线索,有助于我们更加积极地投身写作,并有助于谋篇布局。
写作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与体悟,自然万物、学习生活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对象,生活中我们不断与外界接触,内心情感不免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内容,但如何捕捉这些第一手材料,如何将它们转化成写作的源泉,这也是广大学生比较困扰的问题。从笔者的教学实践出发,认为同学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自己的情感,找到影响自己情感的核心事件等要素,去粗取精,可以马上动笔写作,也可以采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下这些内容,用于以后的写作,这样才能上升到一个理性层面。
情感——写作的动力
情感是一种感情状态,它是在外界的刺激下内心的一种反应,文学中情感也是创作的原动力,钟嵘说过:“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一些重要的的文学体裁无不含有人的情感,正所谓文学即人学。平时同学们总是苦于写作时才思枯竭,其实每一天都有很多甘醇的写作活水在流淌,只要你愿意在其中掬一捧滋润你的写作园地,你的文章就会充满活力。郭沫若在《今天的创作道路》一文中说:“究竟应该写些什么呢?应该赶自己所最能接近、最能知道的东西写,这是最妥当的办法吧。不要好高骛远,应该脚踏实地的凝视着现实。„„你只要注目的观察,你可以看出有不少的种型、无限的生态。最平常的东西说不定是最新奇的东西,最微末的存在有可能是最伟大的存在。”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土壤供我们 1
去种植,如在生活中你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空间,体会他生活中的情感,他的行为与思想往往会冲击我们的情感,进而会有想写作的冲动。陈桂芳的一篇名为《爱在左,同情在右》的文章,写了自己作为一名护理,在一次外出出诊的过程中,为女主人公一家浓浓的亲情而感动。女主人公的丈夫得了胶质脑瘤,瘫痪在床,女主人公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他,甚至提前一年退休,不断想办法增加丈夫的营养,文章中还提到了他们的女儿,一个漂亮的空姐,已经怀有身孕,她在不省人事的父亲面前展示自己的身形,让作者十分心酸,相反又让人看到了一种温馨的场景。作品的题目也很有韵味,这个题目是冰心说过的一句话:“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这篇文章正是女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受让作者产生了写作的动力。
有些情感是人内心长期积存情绪的一种释放,如思念、爱恋、爱慕等情感,这些情感往往会长期沉淀,有时会突然爆发,造成一种生活的惊艳,而处于情感中心的人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写作动力。如美丫在《家有“三不”娘亲》中写了自己与母亲的爱,母女之间的情感转折以高考为分界点,高考前母亲的身份是保姆、家长还有营养师;后来我考上了大学,自已以为终于可以摆脱母亲的束缚了,并且错误地认为母亲会难以摆脱我的身影,但没想到我离开后,母亲更加积极的工作了,有更多的时间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有更多的时间陪爸爸了,母亲自身的归位让我的“自由”大打折扣了,我反倒不适应了母亲的偏离,最后作者知道母亲只是换了另一种对自己爱的方式,让我自由地飞翔,正如母亲所说,人生聚散是常事的。
情感——写作的材料
情感不仅是写作的动力,也是我们汲取写作重要养料的途径,在生活中我们的情感是比较容易被捕捉的,我们将其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则让外界影响我们情感的过程也就更加明晰了。里波特在其所著的《论创造性想象》中提出:“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最初还是情感因素作为原动力,然后感情因素又配合着创造的不同阶段,但是除此以外,这些感情状态,还要成为创造的材料。”①
生活中的一句话一个细节都可能会造成你情感的波动,让你的内心像小船一样激荡在生活的浪潮中,让你获得一种新的理念,让你获得更多体悟,也释放更多抑郁,这样你不仅有了写一写的动力,更想把这种情感用自己的表达方式描摹出来。如白岩松在《如果英国在二战沦陷》一文中写自己在伦敦,了解到二战中英国政府为了应付沦陷的结果私下印了300万张海报,海报上的内容是“保持冷静,继续前行。”这种政府行为符合英国民族的性格,作者由彼及此,想到了中国现今的发展状态,认为这句话十分适于疗治中国人急功近利的病态。正是英国政府的一张海报让白岩松的情感发生了巨大的波动,他形容自己是既震动,又感动,十分感动。
情感有高潮和低落,这两种情感可能相互转化也可能呈承接之状,这样的变化可以让情感呈现出一种斑斓的美感,如令狐雪鸢的《每场青春都有一个假想敌》中写了一个故事:我和茉莉从小一起长大,小学、初中又都是一个班的,但我一直很自卑,茉莉更受长辈的喜欢,还是班中的红人,我自以为稍逊一筹。后来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重点高中,而茉莉只考上了普通高中,我的自信才恢复起来,后来我又通过努力当上了班长,还收到了第一封情书,但自己又有一些莫名的失落,后来在小区遇到了妩媚的茉莉,我的优越感再次失去,后来两人聊天,我知道了茉莉的心声,其实她从小一直很羡慕我,因为我有父母的呵护,而茉莉还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我考上了重点高中也让茉莉十分羡慕,我听了茉莉的话十分不好意思,相约一起考同一所大学。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细腻的性格,也看到了两个朋友之间那种微妙的友情,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要经常为自己的情感把脉,找到情感的变化历程,写作的原料也就源源不断了。
情感——写作的线索
情感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以人物的情感为线索,促进文脉的发展,在不同的空间与时间内展现人物情感的变化,人物的性格会变得更加完整丰满,情节也会充满感情色彩。SOFIAD在一篇名为《天生学习狂》的文章中提到一个中国朋友,她姓杜,她是个天生的学习狂。她不断学习新的东西,如刚刚学过滑雪就执着地投入其中,夏天又去学习帆船,尽管她只有很少的生活费。后来她移民澳大利亚
后,很快找到了爱情,但是作者依然可以在她的微博中看到很多新的东西。作者正是通过不同的时间与空间的变化,展现了杜女士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作者对于杜的钦佩之情始终未变。
有些情感往往在文章中隐而不露,作者在最后不经意间展现出来,大家才如梦方醒,懂得作者的良苦用心,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李春红的《蛙》,文章中回忆自己年幼时与青蛙的传奇经历,小时候端午节时,民俗习惯用黄米灌青蛙做药引,青蛙挣扎着死去,作者十分厌恶这种习俗,后来自己经常咳嗽,父母就想着用这个药引子给我治病,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我服了中药及用青蛙做的药引子,后来发现自己可能吃了青蛙就有一种呕吐感,病竟然因此好了。以后再看到青蛙就想呕吐,别人去捕蛙作者会去制止,最后作者与青蛙也有了一种亲切感,这种不知情将作者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展现了出来。
文章以情感作为线索,更容易将作者的情感传染给读者,进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如亮轩的一篇名为《母亲尚能倚门望》文章,写了二十年间自己回北京看望八十岁的母亲二三十次,总是来时开心,去时感伤。母亲最开始是送我到机场,后来是送我到楼下的车上,再后来只能坐在轮椅上在十楼公寓门口送我,今年探母时母亲就连从轮椅上站起来都费劲了,只能勉强挣扎着抓紧门框,弯着身子勉强站着,颤颤巍巍地望着我,后来我知道母亲完全目盲了。文章以母亲身体及送我远近的变化为线索,表现了母亲和我之间的浓浓亲情,同时又蕴含着人生无奈的情绪。这种别情是普天下父母子女共同拥有的,具有一种共性,所以更容易感染读者。
总之,捕捉生活中自己的情感变化,并通过细致的写作来加工感情这种原料,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①《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86页
发表于《语文月刊》2013年第5期
第二篇:从自己生活中发现问题
从自己生活中发现问题
——初一学生提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案例分析
一.背景与分析
在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但在开展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少的困难,首先就在提出研究问题的环节。主要问题是:
1.初中学生刚接触研究性学习,本是热情高涨,但是,却难以持久。2.学生提出的研究性问题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范围比较狭窄。分析其原因,主要为:
1.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容易受暗示,提课题首先想到的是教师提到过的,或别人考过自己的。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细致,不深刻,问题的模仿性比较强。
2.初中学生主要是形象思维,其兴趣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一致。
学生并不注重积累生活中的问题。研究性学习脱离了生活,显得空洞,学生的兴趣当然也就难以持久。
针对此现象,学校改变指导方法,开展专题(范畴)式课题研究。
二.实施过程 1.学校布置暑假作业
在学生放暑假之前,学校布置一份暑假作业,要求学生把专项活动遇到的问题和突发的新思考做好记载,提出研究问题。
2.学生活动
① 学生自主开展或参加活动,如读书、上网,做家务劳动,参加集体活动。② 学生根据活动,反思、体验,提出研究问题。
③ 学生在无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设计简单的方案,提出解决的方法。其间,教师适当关注学生问题提出的情况,对学生的思考予以鼓励、肯定。3.学生作业分析、交流与展示(1)作业分析
暑假后,学生交来作业。教师仔细分析了学生的作业,情况好得让人吃惊。比起以往,这次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进步:
① 来源
学生所提出的研究问题,是从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改过去反映出的抄袭、模仿、直接等现象,体现了他们实践体验后的思考和研究。
② 范围
学生提出的课题不限于自然科学,有相当多的关于社会、自我的问题,还有相当多的发明、创作的雏形。
③ 表述
学生作业的表述不再空洞,而是生动精彩。作业对自己实践活动的过程表述详细,记录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有的甚至有实践之后的反思。
(2)交流与展示
学生的作业让学校相当受鼓舞。为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兴趣,学校采取了一些措施。
教师肯定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充分肯定。
学生宣读 请同学讲述自己的问题,讲述自己的思考和实践。部分张贴 在教室开辟专栏,把学生的作业张贴、展示。
推选课题 学生投票,选择大家感兴趣的问题作为下一步研究的课题。
三.效果与反思 1.效果
① 从作业的效果来看,学生的兴趣不仅没有减退,还有相当程度的加强。② 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在实践活动中或活动后萌发的新奇思想,含研究性、情境性、描述性,具有可读性和启发性。问题意识得到锻练和增强。
③ 活动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为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不少学生的问题非常有创意,可作为课程资源,推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2.反思
① 初中与高中的不同
初中生与高中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都不同。初中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生活的感悟不够细致、深刻,没有积累问题的习惯。提出的问题往往不是与自己切身相关的,对学生来说,缺乏意义,显得空洞。② 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学生容易受到老师的暗示,教师在举例时,应多列举现象,提出更多意见,以避免学生模仿的单一性。
③ 突破小课堂,灵活指导
初中学生的活动往往表现出即时性、情境性和经验性的特点,指导时要重视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突破小课堂的界域。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可以多开展小课题。其课题研究同期短、个人成份重、操作简易,更适合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教师的指导方式应灵活多样,如:提出一个含有研究性的故事或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课题,或反过来,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请教师提出一个有意义的课题等。
第三篇:07年中考优秀作文捕捉生活中的美丽
写写帮文秘助手(www.xiexiebang.com)之07年中考优秀作文:捕捉生活中的美丽
捕捉生活中的美丽
浙江考生
雨声,最原始最古老的音乐,间间歇歇反反复复敲打了多少个世纪,谁又听懂了那反复的敲击却是一种生命的低语?
你喜欢雨吗?我喜欢。我是一个爱静的女孩,我不爱说话,不喜欢热闹。听到街上有人吵架,我会绕道远远地避开。
因为讷于言,所以勤于笔,我喜欢捕捉生活中任何一个美丽的剪影。
最美是夜雨。都市里一切都入睡了,只有雨与我。这样的我,那颗心透明地真实着。滴滴答答,小雨,滴在那苍茫的夜色里,朦朦胧胧地显示着它的神秘,朦朦胧胧地暗示着它的美丽。小雨洗刷着尘土,却洗刷不去青春的足迹……这种情景,不美吗?
看过独舞吗?独舞是一种美得让人心痛的艺术。一束苍白的光照在舞台上,一位妙龄少女在舞台上飞舞,像一只蝴蝶,一只灵动的蝴蝶,偶尔扇动着那充满音符的翅膀。那少女双臂缓缓上举,继尔优雅地弯曲,柔情似水,构成人间最美最深的弧线。这不美吗?
当我一个人漫步在路上,不远处传来了蝴蝶的哭泣。我闻声寻去,见一位老人在风中与“化蝶”一起“共舞”。他在寒风中,在干瘦修长的指下,那二胡独有的忧戚,在孤独的丝弦上倾泻。我惊讶了,惊讶于“化蝶”的流畅与动情、呜咽与缠绵。那美呀!不是吗?
美,它是在于给人一种心灵的悸动,它并不需要专家用那挑剔的目光鉴定什么。只需要我们怀着一颗无比透明的心去触摸现实,从中产生的那份悸动与感动,便是美。
其实,生活中的美有好多,满地都是,只看我们是否愿意俯身拾起。请记住,生活是美的。当世间马达的嘈杂声越来越充满城市的空间时,当鸟语花香越来越透露出人工雕琢的气息时,当钢筋混凝土的味道越来越浓郁时,当渐渐荒芜的心灵越来越找不到倾诉对象时,当夜不再静谧,天不再湛蓝,当人们的心建起了如壁的冷漠时,我们刚刚丰腴起来的心不能像水仙一样在沙漠中渐渐枯死。
我们要走进我们的青春舞台,绽放出自己的光彩,与激昂的吉他,一起奏响未来。我们要把一切的烦恼都甩开,身体尽情摆一摆,这多好,我们本来就应该争着与太阳同步,不怕前面的荆棘与迷雾,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奋然前行。
生活的快乐,生活中的美,都应该自己去捕捉,自己去体会。记住,美丽只需俯身拾起,不需要专家的鉴定。让我们一起去捕捉生活的美,好吗?一起漫步在雨林,一起去听那像楼兰女子悄悄滑落的叹息声,一起去感受青春的每一个悸动与美丽,用你那真实而透明的心去感受生活中的唯美。
显然,小作者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在她的心目中,夜雨是美的,青春的舞者是美的,孤独的拉二胡的老人是美的,总之,生活中的美丽无处不在,俯拾皆是。由雨到舞者,到老人,到……一路写来,不慌不忙,洋洋洒洒,形散而神不散。而小作者作为女性的细腻与灵动,在字里行间表现得淋漓尽致。“雨声是一种生命的低语”“独舞是一种美得让人心痛的艺术”,这些极其女性化也很个性化的感悟和表述,使文章拥有了一种特别的灵气。只是文字稍嫌拖沓,倘能再紧凑些无疑更好。(李肇忠)
第四篇:捕捉生活现象走进童心世界
捕捉生活现象走进童心世界
宁波海曙区新星小学胡诗宇
童心世界是美好的!在这里,童心可赋予万物以生命,使情感绽放光芒,使个性突现自我;在这里,童心可赋予任何一种生物以相通的语言,使人可以与小鸟、小草进行心灵的对话;在这里,任何无望的事都会充满了希望,他们相信死去的小蝴蝶能复活,他们相信自己的手臂扇动起来就会飞翔。可为什么我们的队员会越来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呢?新课程,提倡的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如果我们一味追求塑造学生高尚情操,忽视队员生活,那我们很难保护他们那可贵的童心。
一、收集队员喜欢的话题
遵循队员生活的逻辑,以队员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从他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作为辅导员的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寻找来自队员生活中的,又经常谈论的话题,指导队员生活,加强少先队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
收集队员喜欢的话题途径有很多,在平时的生活中,辅导员要引导队员做一个倾吐者,把自己想说的话,要表达的观点说出来,而辅导员则要善于倾听。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个别交谈提问,事后做个记录,就能在队活动中结合进去。
比如,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加入少先队,很多事情都感到新鲜,但也会遇到一些苦恼的事情,我们可以利用班队课与小队员们进行一次
交流:小朋友,从你背上崭新的书包,蹦蹦跳跳地去上学的那一天起,你已经长大了。告别无忧无虑的幼儿园生活,你习惯这里的生活吗?你有什么苦恼,来告诉大家,让我们一起解决好吗?一个问题让队员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下午老想睡觉怎么办?有的说没有点心吃,不好。有的说,幼儿园里没有那么多的书„„
少先队活动中结合队员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话语进行交流,更能激发队员活动兴趣,激起他们讨论的欲望,从而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队活动的目的。
二、了解队员喜欢的活动
玩,是孩子的天性,各种各样的活动时刻吸引着他们,如果能了解孩子喜欢的活动,并渗透到队活动中,一定会受到队员的欢迎。新课程中设计了很多活动,但我们还应真实地去了解队员们现在最想做什么,最想玩什么。
如:一年级小队员对自己的老师不太熟悉,课程一多,老师也就多了,平时总是认错,如果一一介绍,他们不但记不住,同时也没有耐心听,辅导员就可以设计“猜谜语”游戏,来记住自己的老师:小朋友们,我们在美丽的新学校一定认识了许多新伙伴,也一定认识了许多老师。大家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你们有什么事情可以找老师,老师有时像大家的长辈,有时就像大家的好朋友。现在我们做个猜谜语的游戏,同桌合作,说出一个老师的外貌或所教的课程,你们猜猜是哪位老师,好吗?
有位女老师,头发卷卷的,眼睛大大的,弹琴很好听,教我们音乐的有位男老师,个子高高的,身体壮壮的,跑步特别快,教我们体育的„„
要了解队员喜欢的活动,不但要在下课时注意观察,有时候也要和队员们一起参与进去,亲身体会各项活动的乐趣,这真实的感受能帮助辅导员在设计活动方案时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感受童心的快乐,收集到队员喜欢的活动,在活动中领悟、感染。
三、熟悉队员喜欢的人物
要了解中队里的队员,贴近队员思想,走进童心世界,还得和他们一起关注他们想关注的人,一起关心他们想关心的人,熟悉他们心中喜欢的人,“这些人”都是生活在他们周围的,能走进他们生活的。或许队员们喜欢的人物并不优秀,反而有很多的坏习惯,像这类人物就更应该多去熟悉,多去了解。特别是小队员,缺乏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辅导员就可利用“熟悉学生喜欢的人物”这点,和他们一起“喜欢”他们喜欢的人,帮助他们找到各种人物身上的闪光点,理出他们身上所存在的缺点,引导队员们客观地评价,理性地喜欢自己心中的“榜样”。
以前我们喜欢在少先队活动中出现一些英雄人物,用他们的事迹作为教育的题材,但往往这些人物属于离学生比较远,又是学生不去
关注的范畴,所以在讲述他们的故事的时候,队员大多会表现出无所谓,似懂非懂的样子,达不到课前所预定的目标。如果我们用队员喜欢的人物为切入口,用这些人的事迹为教学材料,让学生自由评价心中关注的人,而辅导员只在一旁指正引导,相信队员们会更欢迎。
辅导员有了一定的生活现象的积累,融入了队员的生活,真实地体会了童心世界的乐趣,那样设计的活动一定也是生活化的。
作为辅导员,能够进入童心世界,保护童心,会觉得是一种幸福。在这个世界里,你会了解什么是孩子式的快乐;你会深切地体会到孩子的真爱;你会从孩子的一个闪烁不定的眼神中看到孩子内心的渴望与需要;你还会看到孩子们的某些“古怪行为”的注解。
第五篇:捕捉生活细节巧写人
捕捉生活细节巧写人 教学目标:
1、理解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2、用心观察并能够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重难点)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知细节
1、欣赏《儒林外史》插图,说一说哪一处细节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两根指头)
2、学生齐读严监生临死前的描写片段,感受细节描写。
二、学习知识
1、细节描写的概念。
2、细节描写的作用。
三、说说细节
(一)欣赏片段《阿长与山海经》
1、齐读,回答问题:本段的核心词——讨厌
2、从哪些地方表现讨厌:说话、告状、睡相
3、对比学生习作,说说鲁迅是怎样描写阿长的特点?(找标志性词)
4、技法指导:标志性特点
5、小练笔:说一个你讨厌或喜欢的人的一两个细节,注意捕捉某一特点。
(二)再欣赏片段《我的母亲》
1、齐读,回答问题:本段的核心词——哭
2、从哪些地方描写哭:时间、声音、内容
3、为什么这样哭?——后妈
4、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坚韧、有智慧
5、技法指导:适合人物特点
6、小练笔:写一写:他(她)哭了,________
(三)最后欣赏一个片段《列夫托尔斯泰》
1、这段描写的是:目光
2、什么特点:犀利
3、作者是怎样表现的:比喻、用具有震撼力的动词
4、技法指导:准确润色
5、小练笔:写一写:他(她、它)瞅着我,________
四、总结寄语
平凡细节,呈现精彩。司空见惯的平常小细节,也能写出大文章。这节课启示我们该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之美、细节之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