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语文教学深入学生的心灵》

时间:2019-05-12 21:4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如何让语文教学深入学生的心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如何让语文教学深入学生的心灵》》。

第一篇:《浅谈如何让语文教学深入学生的心灵》

浅谈如何让课堂教学深入学生的心灵

-----对“90后”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几点思考

摘要: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离不开感动的情感体验。它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那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感动来自于互动,互动必然滋生感动。感动让教师更加热爱教学,更愿倾注心血和汗水;感动也让学生兴趣盎然,更加热爱和珍惜学习和生活的时光。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因素感动意识

今天在教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我问学生:“假如我们的国家正面临战争,我们的家乡被侵占,侵略者禁止我们学习自己国家的语言,而现在就是我们的最后一课,那么大家会怎么表现呢?”问题过后,在学生们议论纷纷中,我听到了这样几句话:“真是这样就好了!”“真要是不上课管他的呢!”“我们就自由啦!”虽然声音不大,可却深深戳进了我的心里。

下课了,刚才那几句话仍在我耳边响起,再回想之前教过的第一单元“长征组歌”,还有感人至深的《枣核》„„当我认真地介绍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时,总有些学生露出不屑的神情;当我满怀激情地渲染海外华侨的浓浓思乡氛围时,总会看到有些学生摇头耸肩地表示不解„„我耳旁听到的他们的怪味的笑声,我眼前所见的他们感情的麻木,让我觉得极度的反感与不解。要想让感动走入学生心中,怎么就这么难?他们真的难以感受爆发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亡国之恨以及爱国情怀吗?他们能熟练背诵课文,可是文章表达的感情他们是否能够感同身受呢?这不禁引起我的深思,在远离了战争与贫困之后,这些“90后”的学生成了很难感动的一代,甚至不相信历史的真实。

“90后”的学生对贫穷没有切身感受,对战争更是没有切身感受。和他们谈战争、谈贫穷、谈吃苦就好比是“对牛弹琴”。“90后”的他们显得思想单纯,缺乏吃苦精神和沟通能力。这可能就是为什么他们成了很难感动的一代的最大原因。但是“90后”是追求自我,思维活跃,观念新潮的一代人。从他们的言语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很有想法的一代,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和领会意识强。时代环境变了,学生接受的教育也更加多元了。但是任何时候,在心中保持一份 1

感动的心境,却是不可或缺的。让学生学会感动,就是为自己构建一片心灵的精神家园,有了这片家园,他们的人生会变得更坚实、更充盈。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抓住“90后”学生的这些特点,通过语文教学感动他们。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离不开感动的情感体验。它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那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感动来自于互动,互动必然滋生感动。感动让教师更加热爱教学,更愿倾注心血和汗水;感动也让学生兴趣盎然,更加热爱和珍惜学习和生活的时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使感动发挥作用,又怎样让这些“90后”的学生感动,来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呢?今年我任教初二年级的语文,在教学中我认为,应以下三方面为切入点,让我们的学生学会感动。

一、优化教学环境,重视情感开发。

对教师而言,令学生感动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改变过去“教教材”的做法,语文课程是用教材教语文,不是教语文教材。在语文教材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爱国主义素材,犹如粒粒闪光的珍珠,但要串成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美丽项链,决不是教师在课堂上面无表情地喊几声令学生坠云入雾的“伟大、崇高、优秀”之类的言辞可以办到的。任何情感的渗透都是一种心与心的呼唤,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碰撞,硬性灌输是难以奏效的。在这种前提下,语文教师就必须根据自身的感悟认真挖掘教材的感动因素。而教材的感动因素往往源于文本的各处,只要教师处处留心,感动便会如约而至。

教师要做到这点就应当深钻教材,精心设计,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做到文道结合,水乳交融,情境自生。其实很多文章都饱含强烈的思想感情,若想使学生把握作品描写的人物事件和社会背景,倾听作者的心声,学会感受情感,就要打通时间空间带给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障碍,用简洁的语言让学生对文章有明晰的感受,进入文章提供的生活环境,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师告诉学生相关的时代背景,让学生知道,在那个环境中,他们的情感是建立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之基础上的。如运用诗词进行对学生的爱国情感的激发就是一例:在杜甫的《春望》中,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诗的赏析,学生先理解诗句的含义后质疑:鸟语花香,明媚春光,往往使人心旷神怡,而为什么诗人却见花开而落泪,闻鸟语而心惊?我们只要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杜甫生活的那个时代,唐都长安被安史叛

军攻占,老师引导学生想象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人们有家难回,让人感到多么劳顿,也多么狼狈,就可以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让学生感同身受诗人思念家乡,为国破家亡,也为人民流离失所而痛苦的感情。教师用富有磁性的语言和极具感染力的表情来唤起学生共鸣,创设一种情境,制造一种氛围,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如临其境,深感其情。

在对文章思想感情进行分析体验时,师生也可以结合古今中外的事迹,进行欣赏甚至辩论,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情感的熏陶。

这无疑为成功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关注情感因素,唤醒感动意识。

“感动”是一种生命的诠释,一种心灵的震撼,一种人性的叩问。感动始终是一种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乳汁,对于感动,师生始终都是一个受益不尽的吮吸者。吸着它的精华渐渐长高,长大,健康,强壮,享有智慧和激情。但,我们的生活太现实了,现实得快要容不下一丝情感的蔓藤,人们与生活产生了太厚的隔膜,学生们被逼着以功利的心情学习,当然亦会以功利的眼光看待生活。而人们含蓄隐忍的情感表达着实不对学生们的胃口,现在学生们独子居多,生活大多一帆风顺,缺少人生体验,很多道理对于他们既熟悉又陌生,无法感同身受。而文章里的故事情节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因此,让学生了解过去,联系身边的事甚至自己,让他们身临其境,唤醒他们的感动,使他们感动于真知,使他们感动于真情,使他们感动于真心。

新时代的青少年,虽然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但大多却认为理所当然,很少真切体验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这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多加强感情渲染的力度。朱自清的《背影》中对父亲几次背影的描写,犹如电光火石,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聚点,因而文章闪耀着动人的力量。我们可以截取最精彩,最动人,最能反映其本质的闪光的瞬间体会作者的感情。学生在文中整理出作者的四次流泪:徐州见父——难过的泪,望父买橘——感激的泪,父子分手——怅惘的泪,北京思父——心酸的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四次流泪,情思绵绵,强烈地撞击我们的心扉,在朦胧的泪光中,那份永恒的父子深情无尽地蔓延。学生感悟到人间最美好最动人的莫过于诚挚的情感和纯真的心了。四次“流泪”,让我们看到了朱自清先生对父亲深深地挚爱和他那颗水晶般透明的心。这时教师抓

住时机,加强感情渲染的力度,让学生透过朱自清先生那晶莹的泪光,去体会儿子对父亲永恒的挚爱。再结合对比感悟自己父母给自己的无私真挚的爱,进行口头表达,写作体验。

我们的教育如能触及学生内心世界最敏感迷惑最需要答案的部位,留下最深的的痕迹,在情感上所产生的磁化效应就最强烈。因此我们必须洞察学生内心,关注其情感因素,仔细寻找切入点,以此深入,逐步扩大深化,激发其情感。

三、利用网络资源,发挥感动能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了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可见,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课,就一定要使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我们的教育要有长远打算,应该着眼于孩子的前途和未来,着眼于孩子的终身发展,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调动学生的感动,发挥感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这是课改语文教学既要注重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又注重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同时,也是实现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有效途径。

信息全球化的社会,要求教师的不仅仅是获得知识的方法上的改进,更是思想观念的全面更新。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在备课时多搜集一些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或是相关文章,扩大学生阅读量,开拓学生视野,也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

如在“长城”专题的教学中,我就给学生提供了古代修建长城的资料,“孟姜女”的故事,指导学生进入“长城文化”网站,建议登录“中国长城网”,让学生浏览《雄关风采》,《历史事件》。因为今天我们研究长城,不仅把她看作一处文化遗存,因为她凝聚了中国历代王朝巩固国防的梦幻的破灭,更凝聚了历代人民的血和泪。所以,长城不仅仅是艺术品,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遗存的最敏感最易醒来的梦。而学生在学习这个专题时,就让他们暂时倒空大脑中的作业,倒空考试和其他思想压力,只要他们留一份中国人的自豪感,准备一份浓浓的为长城添光彩的豪情。学生通过我的指导,通过网络搜集关于“长城”的知识,并综合研究自己拥有的资料,得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并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思考

长城。我相信,只要能做到这些,学生一定会深刻了解长城这份厚重的文化,它蕴含了历史的不同时期,融汇了无数中国人的喜乐。通过阅读和上网,长城也一定会感染本来对长城所知甚少的他们,也许他们已经萌生某一天要去看一看长城的念头了,也或许有的学生决心将要为作为精神实体的长城做一些什么了。这些朴素而真诚的感动在师生间涌动,在互动交流中将会更得到尽情地发挥,也会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这样,就达到了既注重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又注重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就能让学生的学习在感动中积淀和发展。

感动的时刻就是幸福的时刻。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课堂才是生动活泼的,也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教学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语文教育者在教给学生们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

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教学的互动理念,是基于“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就为语文的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深入探究和实践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感动就在其中凸显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为教师的感动,教学就不再是单纯的工作任务,而是一种真实的生命体验,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因为学生的感动,知识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点燃心灵的火花;课堂不再是监狱般的牢笼,而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园。让我们以此共勉,开创新时代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严明,张晓书《情感教育:梳理与反思》

(2)敖敦《论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

(3)《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朱小蔓《当代情感教育的基本特征》

(5)杨叔子,余东升《人文教育:情感、责任感、价值观──兼论素质教育》

第二篇:让语文融入学生的心灵

让语文融入学生的心灵

赤壁市实验中学:任 丹 李乾坤

现代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取向,社会生活的多种样式,迫切需要我们教育者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吸纳新的教育思想。然而当今各种教育思想可谓百花齐放,众说纷纭,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无所适从,不知语文教学到底何谓好,何谓新。其实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借鉴一下时装的审美意识,不是说巴黎时装永远不变的经典色,就是黑色和白色吗,那我们为何不从这多姿多彩的课堂形式中走出来,回归自然,从学生出发,走进文本,教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自己的特色,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语文品牌,让语文融入学生的心灵。

一、立足学生,准确定位。

教师之所以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是因为其教育对象的特殊,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灵魂的人,正如朱永新在著作中谈到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因此我们这些教师尤其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树立文本解读的学生主体观,我们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解读过程,尊重他们的价值关怀,尊重他们自己的情感、个性、人格发展的过程。

我们常常忽略学生个体之间的解读差异,忽略了因经验的不同而造成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差异,硬性地用自己从参考书上得来的只言片语作为权威去规范学生的体验和结论,硬性地把学生的作为解读主体的个体体验从心灵上抹去。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品析鲁迅《社戏》一文的最后一段话的含义时,正当我津津有味的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味江南水乡特有的气息和农村淳朴的民风时,有位学生质疑说:老师,我觉得您的思想过时了,现在的农村根本就看不见您说的这些,我也没有感受到您说的农村人的淳朴和热情。然后其他同学纷纷表示赞同。我突然一震,是啊,学生根本没有这种体验,叫他们从何理解呢,今日有些地区的农村早已失去了往日农村的风貌,显得萧索,留守的也只是一些老弱病残,他们本身就需要关怀,又何来心情和精力关爱他人。而学生并不知道这是一种畸变,于是我转换角度,引导学生去和作者对话,去和课文对话,将学生、文本、社会三者结合起来,学生对文章有了新的属于自己而又深刻的理解,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形成了自己的解读过程。

教师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才能在诸多的文本结论中作出选择,也才能让学生达到有效学习和良性发展的根本目的。教师的角色也应该以“促进者”代替“指导者”,以“应战者”代替“挑战者”,以“链接者”代替“主宰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获得开启文明宝库的钥匙。

二、深入文本,多元解读。

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文本,“学语文就是学例子;例子第一,是语文课的根本,学好了例子,学生就会受用无穷。”无论是我们的教学形式,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活动都应该立足于文本,文本价值充分体现了,语文课上的“语文味”也会愈加浓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自然对文本的领悟绝不只有一种解读方式,不同的解读理论和解读方式会有截然不同的体验和结论,或者同一

结论可以用不同的理论和方式去体验,去解读。文学作品的内蕴是极为丰厚的,如果仅用单一的传统的理论去解读,势必会造成解读的概念化、片面化和单调性,从而造成意蕴的多层流失。《蒙娜丽莎的微笑揭密》它就需要我们从美学的角度用科学的理论去解读,而《观舞》《安塞腰鼓》等又架起了一座沟通文学与艺术的桥梁。可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文学艺术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更多更广的理念和方法去解读。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允许并倡导教材解读的多元互谐。以《愚公移山》为例,它可以“语文学习”为核心,抓住“寓言”特点,串起课文的艺术特点分析和人物形象分析,重点分析讨论课文写作技巧和主要人物的艺术形象;它也可以“语文体悟”为方式以辩论的形式渗透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并且引导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它还可以“古文”的角度,重点落实文言实词和虚词等,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师只有以多元文本解读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的发挥作用。

三、“选文”定位,灵活选择

教学解读的多元性意味着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语文学科和数学等学科有很大的不同,同样一篇“选文”,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课堂呈现的内容也各各不同。同课可以异构,异课也可以同构,教学方式和策略都只是外在的,教学内容才是内在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教学内容作为材料,又怎可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终究取决于教学内容的甄选和不同价值取向的判断,也就是说“教什么”先于“怎么教”。王荣生老师在《语文课课程理论基础》一书中将“选文”鉴别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种类型。选文功能的不同定位,实际上就指向不同教学内容的构建,是不同教学价值取向的体现。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在于教学内容的确立,若能对“选文”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老师就能轻松地教,学生也能快乐地学,我们的课堂也会轻松而充实。

文本的定位如何决定,我们要审读具体文本的特性,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要了解他们的具体认知困惑,充分考虑到不同的学情。因此对同一篇课文的功能定位可以灵活处理,不能固化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之一种上,例如《愚公移山》这篇经典作品一般会按“定篇”来教,但如果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内容很熟悉的话,我们把它当成“用件”来处理,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一篇选文也可以一种定位为主,兼容另外一种定位的处理方式,这也是一种灵活的选择。《我的叔叔于勒》有一位老师把它处理为 “定篇”,从语言的揣摩和课文的整体把握入手;而有幸听到我们教研室的雷老师同讲这课,他又把它处理为“定篇”和“例文”的结合,注重语言品味,突出了小说精巧的构思;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从“于勒”的角度关注,将“于勒”推上讲台,研究探讨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于勒叔叔为什么不回家”,随着这个问题分析的逐层深入,人物的性格特点会更加突出,人物的形象会逐渐丰满,而人情的冷漠,世态的炎凉这些都是“于勒叔叔”有家不回的根本原因,那么课堂至此,小说的主题已经不言而明了。虽然选择的切入点不同,但都充分挖掘了这篇小说的文本价值。适合教学的文本内容是丰富的,而且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我们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为自己和学生在初中三年,定一个大目标,然后在大目标的前提下,将每篇“选文”的教学目标单纯一点,教学内容集中一点,教学过程深入一点,教师对教学内容作出智慧的判断与选择,促成学生有意义的知识建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不同的学生,不一样的解读,个性的价值取向判断,实质上已经形成了不同内涵不同风格的“课堂”,归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我想这是我们所有语文教师的一种追求,也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第三篇:让学生心灵洒满阳光

让学生的心灵洒满阳光

秋去冬来,寒来暑往;东流逝水,叶落纷纷。怎能忘初登讲台,一声老师好让我诚惶诚恐;怎能忘身体不适,一声多保重让我热泪盈眶;怎能忘临近毕业,一声我们爱您让我泣不成声。

一桩桩一幕幕恍如隔世,犹如昨天。刚踏上讲台,激情四射充满阳光。然而朝起早夜眠迟,一天天忙忙碌碌却碌碌无为,一年年迎来送往却两手空空,不知不觉忘记了誓言,学会了抱怨,为什么生活的如此辛苦却如此无望?为什么工作的如此繁忙却如此乏味?渐渐地我有了答案。

曾记得第一年当班主任,没有方法没有能力,但我坚信一腔热血定能以心换心,为了班级的誓言“流血不流泪,掉汗不掉队” 我们同甘共苦,为了迎接队列比赛,学生摩拳擦掌,纷纷出谋划策,终于有个创意让我拍案叫绝,火红的太阳旋转上升,最终从山间喷薄而出。动静结合,妙不可言,而它却出自一名后进生之手,平时,他总那么自卑,那么冷漠。但为了班级的荣誉他最终捧出了那颗火热的心。当班长捧回奖状我说:感谢同学们,亮出了自信,赛出了风采。尤其要感谢这个创意的设计师,是他用热情与智慧换来了这个荣誉,相信今天的他就是明天的栋梁。毕业后他来信说:我知道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年,可是批评与嘲笑,冷眼与埋怨犹如凉水浇头,怀中抱冰。同学们在拼搏,而我早已万念俱灰,是您唤醒了我的渴望,点燃了我的激情,让我明白我有能力去改变。老师请放心,今后的人生中,我定会披荆斩棘,越飞越高!

忘不了生病住院时,一封封饱含深情的信像雪片一样飞来。老师:每送走一届学生,面对空荡荡的教室,您的心仿佛瞬间被掏空了一样,一个人默默流泪,今年让我们陪你一起哭;老师:您躺在病床上,可曾想到我们有多牵挂,多心疼。

每一只鸟都有歌唱的自由,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权力,后进生像关在暗房的太阳花,不能尽情享受阳光的沐浴,而只有有爱才能让他们的内心洒满阳光。从此我有了答案,不再迷茫,不再彷徨。为了学生的未来,让我们用爱播种,用心呵护。为了嵩中的希望,让我们乘风破浪,风雨兼程!

第四篇:让学生心灵充满阳光(模版)

让学生心灵充满阳光

许昌市古槐街小学张秋红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曾指出:“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十五取决于智力因素,百分之八十五取决于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人格,讲话艺术和处世本领。”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中很明确的提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是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要求和培养,这种以人为本,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自然成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用爱为学生播撒心灵阳光

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孩子的言行既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教师自身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以一颗赤诚的爱心来面对所有的孩子;以一颗宽容的心悦纳每一位学生;以一颗善良的心关心每一位学生;以一颗赏识之心鼓励每一位孩子;以一个智慧的头脑来引领每位学生,以一个健康的心理来感染每位学生健康的心灵,教师要真正在“教书、育人”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提升。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整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以健康向上的情趣带动整个课堂气氛。从走进课堂的那一刻起,就保持真诚的微笑、友善亲切的话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素质教育呼唤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尊重、信任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把他们看作是在人格上与我们平等、独立的个体,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这种合作友好的师生关系的建设中,学会尊重、信任别人,学会与他人合作。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建一种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述不同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

发展。

二、用心为学生创建心灵彩虹

1、充分把握阅读教学中的教育契机。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了大量的心理健康因素的课文。例如:有些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有的是要培养学生有集体荣誉感;有的是与他人和睦相处;也有的是要勇敢、要有毅力等。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块主阵地,以教材为载体,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而且现行教材所选编的课文不仅是思想性强、情感丰富、文质兼美的好作品,而且课后都有“感情朗读”的要求。教师可以采用“精讲多读、以读代讲”的教学策略来落实感情朗读,使每节课用来读书的时间不少于时间总量的二分之一。特别是对于中段语文教学尤其要以读促思,以思促悟,以悟促行。让学生在读读悟悟、悟悟读读中,受到文中人物品质的熏陶、激情的感染、情感的触动、美感的陶冶等,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人经常处在某种情感状态之中,受环境的影响,受他人情感的感染。因此,教学活动中,情感状态的创设就显得十分重要。其中,课文实例与教师的情感都将起相当大的作用。教材中一篇篇课文便是一个个生动的例子,例子参照得好,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细细品味,榜样激励。如《军神》一课,文中的刘伯承元帅不愧是个大智大勇、心理素质极好的学习典范。学习课文时可抓住描写当时刘伯承元帅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词句细细体味。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并决心向他学习遇事冷静、沉着的心理素质。

(2)结合事例,评一评。如《晏子使楚》一文固然为了体现晏子的聪明才智,但也可结合当时晏子身处的环境、面对的人物来评评晏子勇敢面对挑战、承受挫折甚至侮辱,这种不屈不挠的心理品质。我想也不失为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一个好材料。

(3)设身处地,议一议。如小语七册《元帅和小棋手》一课,可结合课文内容议议:“如果你是小聂卫平,你会怎样对待赫赫有名的大元帅?”或联系实际议论:“平时生活中,你是以怎样的心态面对技艺胜你一筹的长辈的?”旨在将自己融入其中,掂掂自己的胆量,审视自己的心理素质与品质。

还有很多如:帮助学生克服依赖心理的课文有《自己去吧》《两只小狮子》,帮助学生排遣嫉妒情绪的课文,如《争吵》,高年级有《将相和》等;培养学生交往能力的课文,如《蓝色的树叶》等。还有许多这样的课文,都渗透了健康的心理品质教育,让学生学会关爱,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以及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中待人处事、与人交往的道德观念和能力。作为语文老师,只要把握住这些文章的人文性质,就能很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2、巧妙利用实践活动中的情感体验

除了课堂上不失时机的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在课堂外我们同样可以结合语文教材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孩子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比如北师大教材第六册的第七单元是主题为“特产”的开放单元。我们从课文内外让学生搜集全国各地的特产,培养孩子的世界观,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博大、物产的丰富,学生的爱国热情油然而生,即对祖国的山水产生了向往之情。我们还可以教导学生从身边入手,去搜集双流的各个镇的特产,把这种对祖国的热爱迁移到眼前,对家乡的热爱。这个活动即让学生了解了知识,也从侧面激发了学生探寻周边生活的好奇心。同时,在活动中通过各种分工合作、小组交流及在活动中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让学生明白了要想小组成功,必须要共同克服各种困难和要维护集体荣誉感等道理。

3、真正关注习作教学中的心灵交流。

有时候小学生面对的问题可能通过自我调整仍不易解决。如果教师不够细心或了解不够,易使学生走入更深的障碍区。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开设班级秘密“知心信箱”,让学生通过写信、写作文将自己的心声呈现出来,便于教师了解事情的原委,从而做到能与学生更好的沟通,起到更好的心理调解作用。学生通过书信传递的悄悄话,把自己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真情流露。这样教师能够更好的捕捉学生的悲哀烦恼或快乐,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真正为学生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另外教师还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沟通如单独谈话、课堂眼神交流等,不仅加深了师生感情,而且促使学生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形成更好的心理品质。所以习作就是教师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不容小视的一块“战地”。成功的教育者总是善于通过日记或是作文同学生进行心于心的交流与互动。特别是针对后进生、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或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尤为重要。同时,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回忆、挖掘、探索、研究生活中的事、物、情、理‘幻,在此过程中,受到习作内容的熏陶。如写父母的作文。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父母,观察父母言行、了解父母工作和父母的愿望,并对父母说知心话。在习作准备过程中,拉近了学生和父母的关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关爱、体谅、理解父母的情感,懂得要感恩,效果很好。

由此可见,通过书信、周记、日记,教师可以比当面谈话更全面、更真实、更细腻地感受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及其变化,从而更准确、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我想这是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请利用好习作这块“战地”吧!

4、密切联系身边生活的丰富内涵

孩子们什么时候最快乐?过节时。我们的教学课文中,有许多隐含着不同的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这些节日文化中蕴含了取之不尽的教育源泉,以极具亲和力和吸引力的节日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增长学生见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让他们在快乐的节日气氛中变得更加懂事。如在“母亲节”的活动中,通过让学生搜集赞美母亲的诗,说一句赞美母亲的话,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不仅锻炼了学生,而且增进了母子(女)之间的感情,将道德、情感、创新渗透于节日活动中,沁 入了学生的心灵,塑造了学生健康的人格。

三、用情为学生描绘心灵绿色

赞美是一种心灵的雨露。对赞美的需要,深深地植根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可以说,需要赞美是人的本性,剧作家莎士比亚曾毫不掩饰地说:“赞美,即是我的薪俸。”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也说过:“一句精彩的赞辞可以作我十天的口粮。”成人尚且如此,孩子更需要赞美。适时、恰当地赞美,会让孩子受到鼓舞,激发孩子的自尊、自爱、自信。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有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穷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引领全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自信达到一个个教学目标。比如组建学习小组,让每一个人在这个“小集体”中有一定的职务,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我让学习小组自编自导自演这篇课文,进行小组比赛,只见小组中每个人都摩拳擦掌,忙的不亦乐乎。小组内根据每个人的实力自己分工,使学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增添进一步学习的动力。除了小组活动,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还应具有一双洞察秋毫的眼睛,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善于欣赏他们的兴趣爱好、一言一行,乃至奇思妙想,还要毫不吝啬地向学生表达你由衷的欣赏,以激励他们不断进步,走向成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毫不吝啬地表扬勇于发言的学生,当然也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来指出他(她)的错误。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虽然在不断的提高,但他们还不能充分的认识自我,出现了“自我感觉良好”的对自己估计过高或处于“不如他人”的过低、自卑的评价。这两种极端倾向都对学生发展不利。此时教师可用正确恰当的评价语,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同时教师应扩大评价范围,利用学生的朗读水平、写作水平、上课注意力是否集中、手抄报办的效果、作业书写情况、知识掌握情况对学生进行有效多元评价,特别是自卑的孩子。尤其要树立其学习自信心。过于自大的孩子也要使其正视是自己的不足。

所以让我们做一个永远的欣赏者,在学生心灵的沃土上播撒春雨,催发颗

颗希望的种子,因为这也是教师工作最大的乐趣。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新的任务,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应不断学习,大胆探索和尝试,努力实现既达成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又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的“双赢”,从而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五篇:让阳光洒满学生心灵

让阳光洒满学生心灵

阳光温馨。数九寒冬里,阳光为万物拂去冬的严酷,抚以母亲的温柔;冬去春来后,阳光又给万物带来勃勃生机,赋予源源不断的活力。

阳光博爱。它普照大地,不私一物,无论鲜花还是野草,也无论是直耸云天的大树,还是刚刚萌芽的种子,阳光都平等的洒向他们。

——教育之于孩子,正如阳光之于万物。身为人师,更为班主任,我追求阳光般的教育,我要在孩子稚嫩的心田播种阳光的种子,收获灿烂的希望。

勤思善学求深度

——要洒播阳光给别人,必须拥有阳光

从教十四年,一直没有脱离班主任岗位,我深深体会到班主任工作的艰辛和繁琐。也知道班级管理充满了灵性和智慧,是一门艺术。我班里有50多名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娇生惯养,唯我独尊,活泼好动,尤其是一位叫官明哲的学生,十分好动,自控能力极差,几乎每天要惹是生非,这个同学跑来告诉我:“官明用手枪打我”,那个同学说:“官明哲跟别人打架。还往墙上踩脚印”。值日时,组长约束不了他,只得找到我:“官明哲把拖把扛在肩上,脏水甩得满墙都是.”……几乎每件事都少不了他的参与,我绞尽脑汁,运用多种教育方法,抓住各种教育契机,谈心、劝导,可他依然我行我素,似乎对批评已习惯了,最可气的是,面对批评他笑脸相迎,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后来通过家访,我了解到他的爸爸开车跑长途,妈妈上三班,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孩子缺乏爱的教育和熏陶。教育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为了找到最佳教育方案,多少个课余时间,我翻查资料,寻找设计方案。多少个夜晚,我辗转难眠,幡然醒悟:爱的力量无穷,他父母无暇顾及他,缺少了爱的关心,何不多给孩子一些爱呢?于是,生活上,我对他关怀备至,学习上,对他进行了重点保护,要求全班同学都来关心,帮助他,官明哲逐渐懂事了,好学了,一些不良习惯也得到了控制。欣赏学生的优点,宽容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向上;走进学生的世界,为学生倾注全部的热情;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善待每一个品德行为上的“问题生”就学习上的“后进生”,让鲜花和小草都享受到灿烂的阳光。这宝贵的经历使我感悟:要洒播阳光给别人,自己必须有阳光。作为一名新世纪的班主任,要想自己有阳光,就必须接受新理念、新的管理思

想,勤思力学,追求教育的深度。

勇于创新求超越

——让孩子当家,班级的天空阳光灿烂

作为“孩子王”,我信守“三勤”法则—— “嘴勤”、“眼勤”、“腿勤”,事必躬亲,一天到晚忙于繁杂琐碎的班级事务中,忙的是不亦乐乎,班级量化积分居全校上游。但这种事半功倍的工作方法让我身心疲惫,时间长了,学生也烦。于是,我开始反思,这个“家”我不能当,得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让学生充分的参与,从而达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意境,而我则成了帮助学生的朋友。

每接一个新班,我总是先发动学生为班级起名、设计自己的班级、班徽,选择内容健康向上、旋律明快优美的优秀儿童歌曲作为班歌,自主创作班训。每学期的第一次班会上,我会把设计班级新形象、布臵教室的任务提出来,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出谋划策,我趁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选出切实可行的“金点子”,形成详细方案,我鼓励学生踊跃报名,自己选择承担布臵工作的某一部分决定和谁合作,怎样完成,小组成员可以轮流交换角色。这样,每个同学都有一次体验的机会,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非常高涨,班内呈现出一种“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局面,学生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接下来的几天,学生有条不紊的忙开了,孩子们不仅会设计、整理好图书角、班务栏、黑板报、卫生角、作业角等,还会养几条可爱的小金鱼、摆几盆或青翠或鲜艳的花草。更有趣的是抬头可见的“名言警句”,教室的门把手上——“轻点,我怕疼!”;卫生工具摆放处——“请你为我们排排队”、“我与废纸说再见” ……孩子们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布臵的“共同的家”,学生怎能不爱护呢?每天,看着那五彩鲜艳的班旗,唱着激昂明快的班歌,诵着那催人奋进的班训,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更强烈了,思想更团结了,学生个人的文明行为也更加规范。

为了给每个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锻炼每个孩子的能力,我改变了以往由“我——班长——班委——组长——学生”的常规的管理方法,实行小组管理法,即废除了班长固定制,班中不设班委会,而是把全体学生分为5-6个小组,每组约8-10人,小组成员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等素质机构有机搭配,形成“我——值日小组——全体学生”的班级管理机制,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兴趣、特长,分别担任班级管理的某方面工作,从中选出一名组长,每个小组管理班级为一周,在我的引导下,负责管理班级的各项事务。在当值的一周中,组长担任班长,组员相当于班委,第二次当值,小组成员可以轮流交换角色。这样,每个同学都有一次体验的机会,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非常高涨,班内呈现出一种“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局面,学生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渐渐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管理能力,我就让学生自己来制定组规、班规,让学生自己试着设计、召开班会,让学生去组织活动……慢慢地,学生会做小主人了,班级的各项工作开展的井然有序,既解放了我,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的能力强了,学生行为、学习习惯更规范了,班级焕发出生命活力。

真情掬尽爱更浓

——关注心灵,让学生沐浴爱的阳光

“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跟学生在一起的时候,我总是让真诚的微笑挂在脸上,用满怀期待的眼神注视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们进行着情感交流。拍拍他们的肩,牵着他们的手,摸摸他们的头,或者替他们整整衣服,理理头发……这些无声的爱都是真情的流露,它像春天的细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像煦暖的阳光照耀学生的心灵。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贴标签效应”,是指给某人贴上标签,导致与此人产生与标签相一致的行为。在我对学生的教育中,我常常运用这种“标签效应”,给孩子贴正面签、爱心签,以唤醒他们的自尊,激发他们不甘人后、努力追赶,不断提高的斗志。

李文明,从四川转来的一个男生,性情急噪,语言粗鲁,无心学习,自由散漫,常常是两天一大吵,三天一动手。同学皆视其为“猛虎野兽”,避而远之,家长也早已“摇头叹息”,判定“孺子不可教也”。这样的学生,自制力特别差,我试着多提醒他,他却对我的特别提醒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于是我改变了方法,用放大镜去观察他的闪光点,用浓浓的爱去温暖、融化他。他有一口浓重的方言,每每发音被嘲笑时,我便向他投以鼓励的目光;他肠胃不适,我为他端来热茶;脚抽筋了,我为他按摩……我发现他擅长踢球,在赛场上果断、勇猛,并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于是我对他的球技和球德大加赞赏,称他为“中国的罗纳尔多”,并组建了足球队,由他任队长,借此培植信心。为了增强他的自律能力,我还让他协助值日班长负责课堂纪律。不久,同学们发现,这位破格提拔的“新官”总是“早出晚归”(早晨来得早,放学走得晚)、“高高在上”(回答问题手举地高高,学习成绩渐渐赶上);出口成“脏”少了,和颜悦色多了,请教问题勤了。大家对他不再蔑视、不再躲避,而是佩服、亲近了。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惑,不知该如何是好,他们需要帮助,需要倾诉。我在班上专门设立了“悄悄话信箱”,让孩子们把他们的困惑、烦恼、意见和要求都写成小条放进去,我每天开取,以及时了解孩子们的情况并给予帮助、解决。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开展了“我和老师有个约会”活动。时常,会有学生找到我轻声说:“老师,您有时间吗?我想和您订个约会。”我就会和他约定时间、地点,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孩子们常将心里的苦恼说给我听,我就帮助他们分析、出“主意”,找到解决的办法;孩子们也会把他们的快乐和成功讲给我听,在与孩子们分享喜悦的同时,我会鼓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攀登;他们还会对班级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我就和他们共同探讨改进的办法。这一切,都使孩子们感受到老师是可以信赖的,老师能理解他们,也能像对待大人一样尊重他们,孩子们的心和我贴得更近了……

班里有一个叫张秀锦的学生,有好几天总是提不起精神,上课也总是心不在焉的,正当我想主动和他交流的时候,却意外地在信箱里发现了他的一封信。原来小秀锦的父母离异后,爸爸又为他娶了个继母,小秀锦很恨这个妈妈,信中满是对继母的仇恨。在向秀锦的爸爸了解到情况后,我主动和秀锦定了约会。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在校园的凉亭里,小秀锦把他心中对继母的仇恨全都发泄了出来。看着他那满脸的激愤的样子,我轻轻地问他:“这个妈妈对你好吗?”他看了看我,低下了头,小声地说“好”。“怎么好?”“她对我很关心,常常做我喜欢吃的菜;早上叫我起床,给我准备好干净的衣服;常常关心我的功课……”说着,说着,他的头更低了。那天,我和他交流了很多,最终,我又看见他那久违的笑了!

在和孩子们的相处中,我已经习惯了这种付出:每天关注天气预报,随时提醒孩子们增减衣物;女生的头发乱了,我帮忙梳一梳;男生满头大汗,我提醒他们别直吹风扇;家长接孩子晚了,我便一直陪孩子在炎炎烈日中等待……我把爱心种在孩子们的心田,培育真善美的花朵,收获一生的美丽。下课了,孩子们围着我不让我走,问这问那,这是在打扰我休息吗?不是!他们是在帮助我休息。办公室里,一群孩子跑来问问题,我给他们讲完答案,他们却哄笑起来,说:“老师,这题我们早会做了。”我也笑了,“好啊,竟敢捉弄起老师来?”其实,我知道孩子们在开动小脑筋、想出借口想和老师多呆一会。你看,有孩子们的爱是多么快乐,多么幸福。

狄更斯说:“爱可以使地球转动”。我播种了爱的种子,不仅收获了孩子们童真的爱,还收获了家长的理解和尊重。踏进学生家门时的“辛苦了”、夜幕降临踏出家门时的“谢谢”、孩子进步时的“老师,你费心了”、由于自己疏忽造成失误时,家长却道:“你一个人要照顾五十多个孩子呀!我和他爸只看这一个,还有打盹的时候呢,不要说了,没事!”等等,这些话语

时刻在我耳边响起。这一声声真挚的话语怎么能不让我思绪万千?这一声声真挚的话语又让我懂得很多、体会很多,我为拥有这份理解而感动、幸福。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年来,我们班在每次测验、质量调研、期末考试中及格率均为1 0 0 %,优秀率一直保持在8 0 % 以上,所任班级多次被评为“优秀班级”,自己也多次荣获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连续五年获得区处级教学成绩奖。我为自己的付出而骄傲,为自己准则的坚持而自豪。与那些名垂青史的名师相比,我确实没有惊人之举,但我已不再因平凡而自卑。因为,我已经让阳光洒满了每一块求知的心田,我有理由相信自己,我会用自己的执着和真诚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爱的蓝天!

下载《浅谈如何让语文教学深入学生的心灵》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如何让语文教学深入学生的心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孝道洒满学生心灵

    人的生命受之于父母,孝顺父母是人的本性,而且尊敬长辈,孝顺父母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孟子有句名言: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对学生而言,立德树人,最好先培养其做一个有......

    引导得法让学生心灵颤动[★]

    引导得法让学生心灵颤动 武平一中王灵妹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常常发现不少学生对写作文毫无兴趣,应付了事。经过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有的说,提供的材料不好懂,不知从何下笔;或......

    让书香浸润学生心灵课稿

    让书香浸润学生心灵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响应创建书香校园的号召,为了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读书能力和读书习惯,扩大阅读量,我班结合学校读书活动,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书香班......

    让课外阅读点亮学生的心灵

    让语文课外阅读点亮学生的心灵 泗洪县界集小学裴启奋泗洪县董沟小学高超 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新课程把课外阅读摆在学好语文非常重要的位置,《......

    让学生的心灵充满阳光

    让学生的心灵充满阳光 ——浅谈班主任的德育工作 摘要:班主任应“以人为本”“付予母爱”。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班主任要从尊重学生出发,与学生以心交心,用充满理性的爱来正......

    让学生的心灵充满阳光

    让学生的心灵充满阳光花楼学校:张厚明 学生回答问题出错,考试不合格,都可以再来一遍,但如果挫伤了他们那颗稚嫩的心,就可能留下永远难以抹去的伤痕。 学生思想、行为上的偏差,如同......

    让爱走进学生的心灵

    让爱走进学生的心灵“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的力量是巨大的,人间不能缺少爱。教育,就是从爱出发。近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如果没有情感......

    让心灵飞翔

    让心灵飞翔,让梦想成真知识改变命运!在当今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生存环境,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省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提升,你才能得到你所需要的人生模式。曾经有位企业家,在对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