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感恩的美好品德,确立三种自觉意识[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2 21:47: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培养感恩的美好品德,确立三种自觉意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培养感恩的美好品德,确立三种自觉意识》。

第一篇:培养感恩的美好品德,确立三种自觉意识

机关作风整顿月活动学习心得体会

培养感恩的美好品德,确立三种自觉意识

——公务员品德修养漫谈

我在这次委局机关开展机关作风整顿月活动中,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到机关作风整顿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作为一名机关公务员必须按照党和政府的要求、人民的期盼,不断反省自己,不断改进自己的作风。公务员改进作风的动力在哪里?我认为感恩是公务员保持优良作风的动力源泉。

什么是感恩?感恩是个舶来词,“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是一种认同,感恩是一种钦佩,感恩是一种回报;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一个感恩的人,不应该为自己所没有的东西斤斤计较,也不应该一味索取和使自己的私欲膨胀。学会感恩,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谢生活给我们的赠予。这样我们才会有一个积极的人生观,总有健康的心态。感恩还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是我们公务员应该具有的品德,具有了这样的品德,才会自觉地回报他人,即所谓知恩图报。

为什么我们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还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公务员难辞其咎!公务员本应该是良好社会风尚-1-的带头人,是社会道德的楷模,然而无须讳言的是我们公务员队伍存在一些不正常现象,一些公务员的道德正在缺失,极大地影响了我们公务员队伍。

一是阳奉阴违,政令不通。表现为说一套,做一套。在执行上级政策时实行选择性,对自己有利益的就认真执行,没有利益或者难做的事执行起来就走了样,甚至借故推诿或者暗中顶着不执行,因此就出现了政策“梗阻”现象,老百姓常说的一句话很生动,“上面的政策很好,到了下面就走了样”。毛泽东同志说过“政策决定了以后,干部是关键”。政令不畅通严重影响了政策的效力,破坏了政府的诚信,破坏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二是怨天尤人,不讲奉献。表现为强调自己付出的多,得到的太少。经常说的就是工作辛苦、工资福利待遇低、职务升迁慢、社会不公,只知一味索取不讲奉献、满腹牢骚、消极怠工,导致消极散漫情绪蔓延,破坏了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工作氛围。

三是修养不够,道德品质差。表现为不孝敬父母、不敬业、不尊重服务对象、推卸社会责任等等。在家对父母长辈不孝敬,在单位不忠于职守,工作时对服务对象冷漠,导致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吃拿卡要等现象时有发生,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破坏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以上问题的根源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只讲索取,不讲奉献。感恩是克服上述问题的根本方法,感恩原是人的一种本能,但感恩的品德是要倡导和培养的。我们要在公务员队伍中大力倡导和努力培养感恩的美好品德,从而确立三种自觉的行动意识。

一要培养感恩父母的美好品德,确立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自觉意识。作为一个自然人,都是父母生育、抚养成人,感恩父母的抚养是人的伦理道德底线。《本草纲目〃禽部》载:“慈乌:此鸟(乌鸦)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增广贤文》有“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的古训,动物都知道感恩父母、孝敬长辈的道理,我们身为高级动物的智人难道不会吗?有了感恩父母的心,才不会讨厌父母的唠叨、长辈的年老体弱,才会关心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同情弱者。

二要培养感恩党和政府的美好品德,确立坚决服从、认真执行的自觉意识。每一名公务员都是党和政府精心培养的社会精英,感恩党和政府的培养是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底线。从家庭到学校到机关,从令人艳羡的舒适工作环境到稳定的工资收入,这都离不开党和政府的爱护与培养,是党和政府把我们引上了公务员的职业道路,党和政府是我们的引路人和导师,有了感恩党和政府的心,才会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地遵守执行政府的命令,才会做到政令畅通、有令即行、令行禁止。

三要培养感恩社会的美好品德,确立服务社会的自觉意识。公务员要时刻清醒地记得自己的一切都是人民群众提供的,感恩社会的无私供养是公务员的社会道德底线。公务员的工作环境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工资福利是人民群众提供的,没有人民群众就没有公务员的一切,有一句话很通俗,“人民群众是公务员的衣食父母”我们要把这句话真正地记在心上。有了对社会感恩的心,才会对人民群众充满热情,才会对纳税人充满感激,才会对服务对象笑脸相迎。只有如此,我们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才会进一步融洽,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建议。一是加大宣传。宣传公务员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树立典型,表彰模范,让广大人民群众监督公务员的道德修养。二是强化教育。在国家机关及公务员队伍中大力开展感恩教育。教育广大公务员要感恩父母的抚养、感恩党和政府的培养、感恩社会的供养。把感恩教育列为公务员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集中时间强化公务员的道德培训,在单位集中学习和党校、行政院校的培训活动中引入感恩教育。三是完善考核。公务员考核内容的第一项就是“德”,说明党和政府对公务员道德修养的重视。我们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把“德”的考核量化和具体化,引进感恩的内容。在考核一个公务员的“德”时,我们是不是要看看他在家里对父母、对配偶、对子女、对长辈的情况,在单位对规章制度政令的执行情况,在工作中对

服务对象的态度,在社会上与人相处的操守品行等等。最近我欣喜地看到一则对干部道德考核的创造:人民网北京2010年7月20日电,日前,江苏省沭阳县对96名乡科级“一把手”进行年中考核,与以往不同的是,该县首次对领导干部“忠于配偶”等个人品德情况进行考核。(注:在考核总分中占0.625%)

牢固树立感恩父母、感恩党和政府、感恩社会的美好品德,是每一个公务员应具有的伦理道德底线、职业道德底线和社会道德底线,丧失了这些底线,那么我们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公务员,更谈不上忠于党忠于人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培养这三种美好品德,是造就优秀公务员队伍的基础工作,既迫切而又任重道远。

茶林一风先生2011年3月10日

第二篇: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走好人生路,常怀感恩心。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滴水之恩到涌泉相报,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恩文化,也深深地滋养着一代代的人。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道德教育中,对感恩教育重视不够,在教育方式上,以往比较多的是事说服、灌输式的道德教育,忽视利用身边最直接的生活现象进行道德。无论在学校的课堂还是在家里,孩子们接受感恩教育最常见的形式就是通过书本,或者由家长讲个感恩的小故事,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孩子只是了解到看待一件事情可以有另一种方法,却没有切身感受到为什么应该感恩,感恩的心情是怎样的,感恩的人心情怎样。

父母在为孩子艰辛操劳、无私奉献的时候,有的孩子坦然接受关爱而不思回报,享用的心安理得;有的孩子能通过自己的劳动,用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忧愁。

所以感恩教育需要父母有意识一时的去教育孩子。如果我们只知道奉献,而不知道把自己的劳动与付出呈现给孩子,从而教育孩子,孩子也就无从感受到社会和人们对他的关爱,让孩子学会感恩,就是教他们懂得尊重他们,对他人的帮助实施怀有感激之心,而不是忘恩负义。从而让孩子生活的更富有,更美好。

作为父母我们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感恩品德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让孩子知道人人都是平等的

父母在待人接物方面要做到公平公正,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品德的力量,逐渐使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人格,进而道道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祖国。

2、让孩子学会自理

让孩子学会自理能力,杆一些利索能及的活儿,体会到劳动是辛苦的,享受劳动成果是快乐的。

3、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

感恩之心产生于理解,一个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狂妄自大的人事不会有感恩之心的,;一个不能正确理解他人善意的人也是不会有感恩之心的;一个不能够正确理解他人的人也是不会有感恩之心的。

4、不能对孩子百依百顺

一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特别是在物质上不断满足。结果过分的宠爱,无休止的满足,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个性。他们自负的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因此,培养孩子感恩的品质,就不能对孩子百依百顺,要让他们知道自己现有的一切都是父母劳动得来的。

5、多用“谢谢”这个词

在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应该是“谢谢”,父母应该让孩子感谢身边值得感谢的一切,即使是递纸条这么简单的事情。“谢谢”这个词,每位家长和孩子都应该学着去多说。

6、学会分享给予 我们常说:“施恩于人共分享”“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人生在世,要学会分享给予,养成互爱互助行为。给予越多,人生就越丰富;奉献越多,生命才更有意义。

让孩子从小学会感恩,不仅要求孩子孝顺父母,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该发自内心的感激,而不是忘恩负义。让孩子知道以友善之心对待任何人,尊重他人的劳动,才更快乐。

感恩是一种交往的哲学。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谢生活,生活就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谢,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

父母要教育孩子感谢生活,感激自己所得到的一切,并且以平常心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尤其是在遇到困难、遭到不幸的时候,仍然要感谢生活,做个生活的主人。

各位家长,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孩子塑造快乐、健康的自我,为了孩子的美好明天一起行动起来吧!

第三篇: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浅谈感恩的道德价值与当代大学的感恩教育

论文关键词:感恩 道德价值 大学

论文摘要:感恩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具有利于修德、为学、敬业、成业以及社会和谐的道德价值。感恩是识恩和行恩的有机统一,过去当统治阶级割裂感恩心理层面而片面强调报恩行为时,传统感恩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结果都表现出相应的局限性,感恩的道德价值也发生了异化。基于此,文章提出当代大学应从道德认知的心理基础、道德教育的方法运用以及道德教育目标的层次要求等方面开展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一、感恩的道德价值

感恩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方便和恩惠由衷认可,并试图加以回报的行为。我们能得到他人的恩惠与帮助是出自他人的仁慈与爱心,“恩者仁也”…。斯宾诺莎说的更具体,“感恩或谢忱是基于爱的欲望或努力,努力以恩德去报答那曾经基于同样的爱的情绪,以恩德施诸我们的人。”可见,“恩”是人类之爱,感恩是对爱心的回报。所以,古人对“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极为推崇。这些格言不仅对人们的感恩行为提出要求,同时给人们的道德修养指明了方向,具有深刻的道德内涵。

首先,感恩益于修德。感恩是对恩惠的敬意与感激。儒家对“恩”的解释是“仁”,“仁”始见于《尚书·金滕》:“予仁若考”,诗经则有“洵美且仁”,意义做“仁爱”“仁慈”解。到了孔子那里,“仁”的意义进一步深化具体,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对象则有不同的意思,形成了一套知仁、行仁的道德体系。如何实现仁呢?儒家指出两条路径:一是由里及外、推己及人的情感类推法。儒家所讲的仁爱是有差等的,仁的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悌”是仁的出发点,人首先要感恩父母、亲敬兄弟。在此基础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把别人看成是同自己一样的人,将心比心,把血缘亲情之爱由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向外推延,从而从爱父兄到爱他人,从爱个体的人到爱群体的人和社会,最终成为道德的圣人。二是自外向内、克己复礼的修德之道。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时说“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克制一己的欲望,用礼(道德)来规范自身的行为从而达到仁。为什么要尊礼克己呢?因为礼是人立身处世的准则,如果内心没有对礼的敬畏与感恩情感,礼的形式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要求人以这种方式和规范来培养内在的道德情感。两条途径殊途同归,其共同点是要求都具有感恩的情感,并不断与负恩心理做斗争,不断克服并超越之,从而实现仁。可见,一个人对父母兄弟、他人社会乃至道德规范心存敬意、心怀感恩,就能成为道德完善的人。

其次,感恩益于为学。一个人知识的获得,离不开老师的教诲,长者的提携,“片言之赐,皆吾师也”。所以,君子当“隆师而亲友” “事师之犹事父也”。为何尊师感恩如此重要,甚至葛洪指出“明师之恩,诚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无非说明尊师感恩益于为学。尊师感恩益于为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益于学问之源的获得,“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荀子说:“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二是能淳朴学风,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相反,“师道之不传”必然导致“欲人之无惑也难”。可贵的是,古人强调尊师感恩是坚持“师道”而非“师人”的标准:只要能增进道德学问的皆可以为师,而不必在意对方年龄的长幼,社会地位的贵贱;相反,不利于道德学问的即使为师我们也应加以批判。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韩愈也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亚里士多德则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再次,感恩益于敬业、成业。只有心怀感恩的人才会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诸葛亮原本“布衣”,只因心感刘备三顾茅庐之恩,才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就一番事业,留下千古佳话。

我们普通人虽无诸葛亮的知遇之恩,但我们也应感谢衣食之恩、机遇之恩。我们不但要

感恩顺境,还要对所遭遇的挫折和失败心存感激。挫折与人如影相随,“逆境是常态,顺利是意外”。感恩挫折就是要明白挫折在人生走向成功时所扮演的角色,激励我们以“失败是成功之母”屡败屡战的精神。孟子亦曾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弗乱其所为。”只有经历过心智之苦、筋骨之劳、体肤之饿,才能认识到生活之不易、事业之艰巨,才会感恩已有之条件并转化为事业之动力。

第四,感恩益于社会和谐。感恩有益于修德,而人类道德的提高则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可见,和谐社会是一个道德化的社会。因为:“民主法制”的基础是道德,道德不但为人们的守法执法提供内在的保障,还可减少社会的控制成本;“公平正义”则取决于对责任意识和行为效果的正确把握;“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则体现了社会交往的和谐,它是人们对交往理念和交往价值的取向的把握及其践行;“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社会意义上来说就是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是人与他人、人与社会良好道德关系的延伸。

和谐社会不一定要求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却必然要求人们的道德水平普遍提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和谐社会要求道德,而道德建设则呼唤我们感恩。

二、传统感恩教育的局限

在中国历史上,感恩作为一种美德,有着悠久的传统,但传统的感恩教育又存在着某些不容忽视的局限。从总体上看,传统感恩教育的局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教育内容来看,传统感恩教育缺乏对“恩”的伦理反省,对“恩”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认识不够。恩德与其他传统道德一样建立在主体身份不平等的基础之上,君臣、父子和夫妇其政治地位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君主对臣民之恩并非都是(有时也可能)出自仁爱,更多的时候是基于一种笼络民心的治国之术。所谓的“皇恩浩荡”、“每饭必思君恩”等“恩惠”就成了子虚乌有的恩德,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不过是“人质爱上绑匪”的幻觉,其道德具有一定的虚伪性。此外,统治者一方面指出恩是“仁慈”、“仁爱”,提出“受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统治者自身奉行的却是“施恩图报”、“受恩不报”的非道德原则。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说:“惠则足以使人”就统治阶级而言,“施恩图报”才是其施恩的真正动机与动力;“受恩不报”反而成了其行为常态,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清官”情结正是对统治阶级受人民供养而“知恩不报”的反证。这里,统治阶级自身对恩惠的理解与践行同他对被统治阶级的说教与要求是不一致的,道德的虚伪性与欺骗性暴露无遗。

其次,从教育方法来看,传统感恩教育重灌输轻讲理,表现出鲜明的道德强制性特征。在三纲五常的道德框架下,既无“君臣、父子、夫妇”的平等,也无“臣、子、妻”的独立人格,这种不平等的地位造就了强者的“主人”道德心理和弱者的“奴仆”道德心理。在强者看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弱势一方则视一切所得为统治者的恩赐,时刻“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与此道德模式对应的感恩教育则是强制性的灌输和绝对的服从。教育者把被教育者视为“道德之洞”(杜威语)或“美德之袋”(柯尔伯格语),道德教育采用的是“讲大道理、靠思想灌输,靠榜样引路等基础性方法,缺少较为具体的操作性程序和启发性机制,它常常是对某种思想观念的笼统式灌输和规导,缺少对受教育者微观心理、情感和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主体因素的科学把握”。灌输的教育方法对一个有正常判断能力的人是不合适的,因为它“妨碍或阻止了任何个人都有权自由地或自主地进行理智思考的过程。”纠表现出鲜明的道德强制性。这种灌输的教育方法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育方法。说它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是因为真正的道德应考虑到处于冲突中的价值审判;说它不是一种道德的方法,是因为合乎道德的教育要考虑到被教育者的推理能力

和他们对教育内容的评价能力。再次,从教育结果来看,自觉自为的感恩演变为强制要求的报恩,感恩的道德价值发生了变异,偏离了感恩教育的德性目的。感恩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导人在生活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感恩道德观,形成一种稳定的德性品质,过一种高尚的德性生活。而强制的感恩扼杀了被教育者的理性认识,使得感恩的心理层面被阉割,感恩成了简单的“报恩”要求。应该说,报恩是对他人施恩的道德回应,体现了应有的道德责任,这也是我们今天依然强调报恩的原因。但中国传统的“报恩”和“报仇”,其本质是基于“情仇”的报文化,这种报文化具有封闭循环的特点,有其自身的道德局限性。中国人早有对“循环仇报”问题的批判,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就是对这种“循环仇报”的质疑,却对“循环报恩”的局限性缺乏清醒认识。在我们看来,循环报恩存在着三方面的道德局限性:一是循环的报恩容易扭曲施恩者的施恩动机,偏离恩惠的真正价值。二是循环报恩容易对报恩者形成巨大的压力,产生各种极端的报恩行为。如“公报私恩”——即以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来偿还私人之恩——就是以道德的之名行不道德(违法)之实。三是循环报恩抑制了主体道德完善的需要,难以形成无私的“慈善”行为¨。正是由于传统感恩教育的失误,感恩的道德价值被遮蔽甚至被扭曲,如何开展感恩教育就成为今天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当代大学感恩教育的路径

传统感恩教育由于忽视了被教育者的主体性,背离了德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被教育者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从而在教育的内容、方法以及教育的结果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因此,当代大学的感恩教育,在吸取传统感恩道德之精华的同时,还应有新的思路。

首先,要从理论上说明恩惠的道德本质,奠定感恩教育的理性基础,避免感恩教育的庸俗化倾向。大学生不同于其他学生群体,他们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初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所以,不能把大学生看成是道德接收的容器来进行灌输,而应引导学生科学地看待恩惠,弄清楚恩惠的本质,为大学生的道德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前文已述恩惠的本质是仁慈与爱,“仁慈”与“爱”是判断和接受“恩惠”的指导原则。开展感恩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知恩”,即要认识和鉴别施惠者是否出自仁慈而施惠,或者说施惠者是否为了道德而行善,符合道德的恩惠加以接受,不合道德的予以抵制。只有做到“知恩”,才可以避免一切以“恩惠”形式表现出来的伪道德和反道德行为,如封建社会的“皇恩”,以及由这种皇恩演化而来的“权恩”,其本质不过是基于权力的交易,是一种虚伪的恩惠。可以说,封建统治阶级要求的感恩多数属于这种庸俗的感恩。只有通过深入地分析和揭示恩惠的本质,才能保障感恩教育不至于陷入庸俗化的传统误区。

其次,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避免感恩教育的形式化和简单化倾向。感恩是一种美德,而美德学习“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学习,其核心或根本是态度学习”。所谓态度学习就是指在教育中形成某种稳定的处事方式或信念。可见,感恩德性的形成需要巨大的耐心与爱心,感恩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学生美德的获取需要相关道德知识的传授,却又不能仅仅依靠道德知识的教授。道德品质是在他人的榜样、表情、言语、劝诫和约束的影响下,通过天长日久的潜移默化,对各种行为规范学习、接受并逐渐沉淀下来而形成的。所以,感恩教育就要采用多种手段、运用多种方法。目前多数论者提出的吸取传统感恩资源,营造感恩氛围,开展感恩实践等办法,正是基于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和长期性而提出的。利用传统感恩资源就在于为我们树立感恩的道德榜样,树立道德学习的标杆;营造感恩氛围则在于创造道德教育的环境,引导并形成道德态度;开展感恩实践是为了强化道德品质,形成稳定的道德德性。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而不拘泥于形式。过度拘泥于形式而缺乏实质性的教育感染力只能让学生感动一时而不能具有深沉的感恩情怀。

再次,开展有层次的感恩教育,对大学生提出不同的感恩要求。这里所说的感恩教育的层次性包含了伦理关系和道德境界两个方面。作为美德的感恩就伦理关系而言,包含了人与

人、人与社会(组织)和人与自然三重维度。处在这三重关系中的恩惠有大有小,他人物质利益或精神的帮助是原始阶段,是小恩;社会的帮助,自然的给予,是大恩。小恩小惠容易识别,大恩大德反而容易被忽视。大学生不仅要做到识“小恩”报“小恩”,更要认识到社会和自然的大恩,只有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这些“大恩大德”,才能识大局,明大义,对自然、社会、生命万物常怀感激之情,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先,才能使感恩教育成为为社会服务的手段。作为道德境界要求的感恩包含了报恩和施恩两个层次。报恩是对他人的帮助给予回报,体现了受惠者的基本道义责任感。《礼记》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以德报德、知恩图报是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感恩的底线伦理。大学生懂得报恩的同时,还要善于报恩,即在接受他人的帮助后要及时地采取适当的方式表示谢意。这种谢意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行动,它可以是一个微笑,也可以是无声的祝福,但求对方能体会到你的感恩之心。“接受恩惠的时候,一个人应该毫不吝啬自己的感激之情”“如果一个人接受馈赠的时候都毫无反应,谁还能指望接受之后心存感恩?”其二是提倡大学生追求施恩道德。

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只懂得识恩和报恩是不够的,还应提倡和鼓励他们积极施恩。施恩是主动地付出,相对于报恩是一种更高境界的道德行为。报恩是基于他人恩惠行为的道德回应,回报的是原施恩人,是对道义责任的承担,本质上是“自爱”,体现的是较低层次的道德价值。施恩是境界提升后的报恩,他回报的不是特定的施恩人,而是爱心,是一种开放式的报恩,本质上是“爱人”。所以,施恩应不求图报,它体现着个体的道德修养境界。“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他,不可不忘也。”1就是从这个角度提出的要求。大学生作为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群体,他们不仅仅是社会文明的传承者,同时还应该是社会文明的创造者。

第四篇:关于感恩意识及感恩意识培养的思考

关于感恩意识及感恩意识培养的思考

陕西省镇安县永乐镇结子初级中学 李瑜芝

在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中,郎铮被救出时的一个军礼,他感激子弟兵给自己获得新生;唐山孤儿的巨额捐款,他感谢政府对自己多年来的养育子恩;无数子弟兵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救援行动,他们感恩社会对自己的培养和教育„„从这些事例中,人们不难理解感恩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构建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感恩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予自己恩惠和方便的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来自心灵,不假外求,近在咫尺,关键只在一念之间,就是感恩意识。

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做人之本。我们的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古代文化中:“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鹿乳奉亲”,它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淳朴民风,在家庭道德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百善孝为先”感恩意识的培养首倡感恩父母。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附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又尽心血哺育我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我们最多的是父母。孝的源泉是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人类最朴素、最自然的情感。因此,我们应该孝敬父母。从爱惜自己的生命,理解服从、努力认同、立身行道、扬名后世到生前侍奉丧葬祭祀、慎终追远都是感恩父母。对父母的感恩是儒家精神的

根本性意识,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境界。《论语》、《礼记》、《孝经》等儒家经典,以自然性血缘关系的原初情感为基础,进而赋予了“孝文化”丰富而具体的内涵和意蕴,无可置疑地将孝推崇到教育理论的范畴而存在。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

感恩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石。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和祖国给了我们和谐安定的良好环境,我们自然要回报社会,感恩社会。古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诸葛亮为报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飞尽忠报国。今又涌现出无数象孔繁森、徐虎、徐洪刚、李向群等的好干部、好工人、好战士及历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承担着对社会的责任。“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辛苦我一个,方便千万家”这样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一切,他们的人生也因此而精彩。还有多少华罗庚、钱学森等科学家,放弃国外的丰厚利禄,而冲破重重险阻,依然承担起建设祖国的责任。古往今来,和谐社会离不开这些有责任心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感恩意识的严重缺失已成为普遍现象。很多中学生,在校生活奢侈,挥霍浪费,对父母的说教“横眉竖眼”,甚至打骂,他们只知索取,不知努力学习去回报。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孝心在自己的心目中已打折扣;也有许多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唯“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享受别人带给自己的

快乐,不知感恩戴德。众所周之,曾以13年的心血,资助过40名贫困学生的老人,当他双眼失明,卧病在床时,却从未收到过受其恩惠而完成学业的大学生们的来信。深圳歌手从飞,耗资300万元,资助了178个贫困学生,当他离开人世之前,又有几个受其恩惠的学子去看望过他?更有诸多学子们,在祖国滋养的过程中成长起来,却总觉得外国的月亮圆。他们对国家、社会给予的关爱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只是接受,不知责任„„感恩意识已经淡化到匮乏的程度。他们为何忘掉恩人?到底是什么使学生们失去了感恩的心呢?

感恩意识的缺失,家庭、学校、社会难辞其咎。

首先,家庭极少数孩子们感恩。在家里,子女是家人们关注的中心,他们享受的权力无限,尽的义务是零。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盯的只是孩子的学习,视上重点、读名牌、成大业为头等重要,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孩子们处在宠溺的家庭环境中,受人恩惠不懂得知恩图报。这种感恩意识确实的深层根源关键是“爱”的泛滥所致。家长们在爱的问题上,只尽“给予”的义务,不讲“索取”的权利,宁可自己千辛万苦,再穷也不穷孩子。久而久之,家庭小环境促成了孩子们以我为中心,目中无人的心态和习惯。

其二,学校教育又都是“填鸭”式的知识教育,而在德育上往往拿一些“高、大、全”的人物来给学生做榜样,孩子们养成的是茫远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没有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播下对身边的人或事感恩的种子,这样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去关

心他人,也就不具备感恩之心。

其三,当前社会正处在转轨转型时期,社会环境缺乏产生感恩意识的土壤。现代意识强调的是权利义务关系、契约关系。金钱和利益的权衡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助,蚕食了人们的良知。人们普遍太自我关注,不在意与别人的关系,不在意别人的发展。感恩意识在现代发展观中势必被削弱。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自觉做到明礼诚信,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情同手足。“恩情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连接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撑起一个社会”。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感恩意识的培养是构建和谐社会,培养现代公民的关键环节。

培养感恩意识,需要教会学生识恩、知恩。感恩意识培养的前提是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从父母的培养、师长的教导、同学的帮助和付出,到大自然的恩赐,安定的社会氛围及国家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点点滴滴,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获得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教育者可通过课堂教育进行渗透,也应在课外活动中,通过讲故事,唤起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让他们逐渐克服耍性子、挥霍浪费、顶撞师长、自我为中心的习惯,逐步成为懂得感恩的无私奉献的社会人。

培养感恩意识应注重知恩于心。感恩意识的培养需要从情感入手,让学生体会,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

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蓬勃的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是一片荒原。“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别人活着”。这情中之一是恩情。由于恩情的存在,人们不能只为自己考虑。感恩意识的培养是一种情感活动,教育者应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得到的情感,逐步使学生感到他人的恩惠并产生欲求报恩的感念行为。教师应通过开展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等活动,激发学生感恩情感,培养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从而成为和谐社会中应具备一定道德素养的公民。

培养感恩意识应关注感恩于行,培养感恩意识要从空间角度去引导。在素质教育转型的阶段,教育者仍忽略了应试教育所略去的“纪念革命烈士”“走向军营”“为敬老院献一份爱心”“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的实践空间。感恩意识培养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感恩道德意识,而“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教育者应积极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一周节约一元钱”“实现半期的学习目标”“爱绿化标语一则”,将感恩培养落实到日常行动中。教育学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用实际行动来报答、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在社会教育转型期,道德教育、感恩教育的培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随着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实施,局部地区将“学会感恩”列入《中学生守则》,这些做法对公民增强感恩意识,改善社会风气将起

到积极的作用。愿家庭、学校、社会能齐心协力共同营造培养感恩意识的良好环境,让感恩意识走进生活,走进和谐社会。

第五篇:浅谈高职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青春奉献 研讨会

浅谈高职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以台职院XX系“四感恩,四增强”感恩主题教育实践为例

陆成杰王挺金奕杨慧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职学生感恩意识缺失日益严重。加强高职学生感恩教育刻不容缓。本文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XX系为例,对高职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实践角度提出了高职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 高职学生感恩意识感恩教育

Abstract:Gratitude is the traditional virtue of the Chinese nation, but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lack of Thanksgiving awareness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riou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anksgiving education to brook no delay.This paper takes Tai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XX system as an example, 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anksgiving consciousness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from the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put forward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cultivating the sense of gratitude the feasibility countermeasure.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gratitude consciousnessgratitude education

引言

目前,现代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缘故,感恩意识比较淡薄,已经或正在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古人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可是,高职院校发生的一系列感恩意识缺失的事实让我们不能这样的一个现实:“感恩”。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只有对父母、老师、朋友和社会常怀感恩之心、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才能促进我们这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如何让大学生更深的知道感恩的这一问题已经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一、高职学生感恩意识的调查分析

(一)高职学生感恩意识的调查

本小组就 “大学生如何看待感恩”这一话题,在校园内进行了100份问卷调查。调查发现,有半数受调查学生认为大学生中感恩意识较为缺乏,并认为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活动。调查中也发现了以下几种普遍现象:

1、大学生不会用“谢谢”,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其中有62%的同学认为周围的人缺乏感恩意识,不懂得言谢。目前,大学生在与同学交往中因缺乏必要的尊重和沟通,不懂得感恩、自私孤僻而逐渐被同学边缘化,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2、父母“无尽的爱”和孩子“麻木的被爱”形成鲜明对比。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孝心不尽如人意,有27%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有31%的大学生只知道父母其中一人的生日,81%的大学生称没有给父母过生日。当问及平时在家有否做家务活、会干几项家务活时,有11%大学生称自己从来不做家务活。在调查中不少大学生称自己不知道父母的烦恼,有35%的大学生每月平均向父母要1000元以上的生活费,大多数人认为花父母的钱理所当然,仅有少数同学感到乱花父母的钱心存内疚。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无尽的爱”和孩子“麻木的被爱”形成鲜明对比。

3、对如何表达感恩普遍存误区。这次问卷调查显示,有12%的同学从来不给家里打电话,46%的同学平均每月仅给家里打一次电话。一位同学说,只要心里想着父母,打不打电话都一样。还有同学称,父亲节打电话才是最好的表达感恩的时机,平时父亲也根本不需要。此外,当问及你觉得作为子女怎样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敬时?大多数同学选择“读好书就是对父母最大孝敬”,少数人才选择“生活上关心父母才是最大孝敬”。因此,大学生对如何表达感恩普遍存误区。

(二)高职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的偏失。由于家长过度溺爱,父母对

孩子的关爱更多的停留在物质层面上很少涉及精神领域,尤其是缺少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让学生成了不懂感恩、不愿感恩、更不知道报答的“冷漠一代。

2、高校教育的片面性。多年来,学校教育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科研能力、就业情况,却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还存在不足之处,尤其是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3、社会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 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的培养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而大学生对新事物、新观念最敏感、最易

接受的群体,面对社会多元的价值观取向,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出现责任感缺失、合作意识很差等问题。

二、高职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四个维度

(一)感恩父母养育我,增强孝亲敬老意识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大公无私的爱。俗话说,“鸦有反哺之情,羊有跪乳之恩”,而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青年学生恪守的人生准则。让高职学生知道父母的养育之恩,增强学生孝亲敬老意识,培养大学生感恩父母,孝亲敬老的能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

(二)感恩老师教育我,增强尊师重教意识

老师传授给了我们学生知识,教给了我们学生做人的道理,老师是我们人生路上的领路人。我们学生要增强尊师重教意识,做为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尊重、感激自己的老师,学会尊重老师的人格、尊重老师的劳动及尊重老师的创造。

(三)感恩朋友帮助我,增强关爱互助意识

“饮水思源,知恩图报”,个人再强也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对他人施给的恩惠即使再小也要铭记于心,大学生应该懂得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恩,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感谢他人的帮助,增强学生关爱互助意识,促进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增强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形成一个和谐而令人愉悦的心境。

(四)感恩社会温暖我,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和祖国给予我们和谐安定的良好环境,我们自然要回报于社会,感恩于祖国。一个对国家、社会有责任心的人,才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一切,他的人生也因此而精彩。感恩社会温暖我,树立起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让这个世界充满友爱,以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大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加强感恩教育,进而升华大学生的人格魅力,辉煌民族精神。

三、高职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具体实践--台职院XX系为例

(一)营造氛围,领悟感恩

感恩教育的主阵地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是感恩教育的素材。XX系首先通过主题团日活动、海报设计大赛、感恩晚会、研讨会等形式在全系范围内形成感恩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同时,通过网络、微博、标语、宣传栏、海报等平台,把感恩教育融入到德育体系中,及时报道活动开展情况,努力做好前期和后期宣传工作,广泛宣传感恩的意义,树立感恩的典型,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浓烈的感恩氛围中,从感恩环境中受到感染、启发和教育。

(二)创设载体,践行感恩

感恩教育的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起他们生活、学习的动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报关爱自己的亲人,回报社会,报效国家,全面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为此,XX系根据感恩意识培养的四个维度,精心设计载体,分四个篇章进行感恩教育。一是感恩父母篇。通过感恩母亲节大型文艺晚会、家书传万里、祝福语传递等形式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明白父母的恩情,架起学生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二是感恩老师篇。通过毕业生献礼、教学座谈会等形式让学生懂得尊师重教。三是感恩朋友篇。通过朋辈沙龙、毕业生爱心接力活动、党员帮扶活动、寝室趣味运动会等形式让学生懂得懂得感恩朋友,增强学生关爱互助意识。四是感恩社会篇。通过关爱空巢老人行动、城市保卫战、清洁公交活动等活动,让学生用并以实际行动来报答他人和社会的恩情,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三)三位一体,共话感恩

构建了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网络。通过家长座谈会、致学生家长书,家校共建,共话感恩。同时,积极建设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社会实践服务基地,为学生搭建平台。通过这一网络平台的构建,加强了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对同学们的感恩意识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XX系感恩主题教育的实效性

通过感恩主题教育,让学生知恩,知恩之后懂得报恩,不但知恩图报,而且学会施恩,从而形成了“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感恩文化,在全系上下形成互帮互助、“比、赶、超”的氛围,促进了系风、班风、学风的建设。很多同学将感恩之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有的同学开始勤工俭学以减轻父母压力。同时,也构建了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升华的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网络。感恩意识教育活动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很明显的事例就是,通过家书传万里活动,同学们纷纷投递书信,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活动后,收到了多封家长回信,家长们在信中表示。系里开展的这次活动让自己的子女突然变得孝顺和懂事起来,心里都非常高兴。此外也拉进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心灵的距离。

五、高职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普遍性意义

感恩作为基本的道德取向,是道德价值的源泉,是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在当今部分大学生情感淡漠、不思回报的现实情况下,感恩教育的普及已迫在眉睫。加强对高职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以台职院XX系为例的感恩主题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引导高职学生践行感恩等方面已初具成效。这样的一种教育模式对其他院系也具有推广的可行性,具有普遍性意义。当然,这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总结。

参考文献:

[1]路葵.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与感恩教育对策[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闫娟娟.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李雪菁.谈现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大学生感恩意识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为了全面了解我院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特此进行本次调查,您的回答将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宝贵的依据。本次调查不记名,答案无所谓对错,请表达您的真实想法。衷心感谢您的合作!

1.您是否是独生子女?()A、是B、不是

2.您觉得自己最需要感恩的对象是()

A、父母B、老师C、社会D、国家E、亲朋好友

3、你发现周边同学受到帮助时,会说声“谢谢”的多不多?

A很多会说B大半人会说C偶尔听到D几乎很少人会说

3.您记得父母的生日吗?()

A、只记得父亲B、只记得母亲

C、都记得D、都不记得

4.您经常与家人联系吗?()

A、几乎每天都会联系B、偶尔会联系,每周两次左右

C、很少联系,一个月才联系一两次D、基本不联系 5.您给家里打电话时,主要是为了()

A、问候家人B、跟家里要钱

C、谈心、聊天D、其他

6.面对家里的家务活,您一般是怎么对待?()

A、经常主动帮忙B、偶尔空闲才去帮忙

C、父母催促下才帮个手D、工作学习忙,家务与我无关

7、时你向父母每月要生活费时,心理感受如何?

A我现在是学生,这个理所当然要给的B这么大了还用父母的钱,有点不好意思

C 很内疚,尽量节约花费

8、你觉得作为子女怎样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敬?

A读好书就是对父母最大孝敬B生活上关心父母才是最大孝敬

C 经常陪着父母聊天最大孝敬

D其他

9.您会在教师节向教师表达祝福吗?()

A、每年都会,平时也表达问候B、偶尔会

C、联系不到老师,但觉得应该表达祝福及感激D、从来不会

10.当您周围的人有困难时,您是怎么对待的?()

A、竭尽全力帮忙B、不太费事的才帮忙

C、能帮的就帮,不能的就算了D、不帮忙

11.在别人帮助您的时候,您是抱着一种怎样的心态?()

A、我要好好学习,以后也要帮助别人

B、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

C、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比较多的D、下次有困难的时候再找他帮忙

12.对于给贫困灾区捐款,你是如何看待的?()

A、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希望他们能生活得更好

B、多少捐一点,尽尽心意吧

C、大家都捐了,我不捐显得太小气了

D、不捐了,反正他们也不知道他们收不收得到

13.您是否想过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义工回报社会?()

A、想,能够成为义工是我一生的愿望

B、想,可惜没机会

C、想过,只要不是很累的,我会去做

D、一点也不想,那可是很累的14.您希望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获得相关的感恩知识?(可多选)

A、参加学校或政府机构开展的一系列讲座

B、收听广播或阅读报刊杂志报道的那些好人好事,为我们树立榜样

C、观看座谈会式的或访谈类的电视节目

D、学校开展的课程教育

E、网上论坛,分享各自内心真实的想法

F、书籍,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类感恩感人事迹

G、社会企业所参与的各种公益事业

15.您是否认为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

A、是B、否

16.对于国家对我们的栽培,您是如何看待祖国的这份恩情的?()

A、我会积极参与义务服兵役等各种活动,以响应国家的号召,为祖国出力

B、我一定认真努力学习,力图为祖国尽自己的力量

C、做好自己的本分事,不违法犯罪就行了

D、为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我愿意奉献我的一生

E、作为中国人,国家就有义务培养我F、其他

20.关于感恩教育,您你意见是什么?

下载培养感恩的美好品德,确立三种自觉意识[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培养感恩的美好品德,确立三种自觉意识[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