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切实推进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
切实推进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以中发[2009]6号文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式启动。意见明确了2009-2011年重点抓好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和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当年,全国的试点单位开始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09年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发[2009]12号)进行运作。我县作为非试点县从2010年4月份开始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此为起点,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
为给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献计献策,2010年4月28日,5月6日至7日,县政协以部份政协常委、委员组成的专题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太平、凤山、东泉、六塘、寨隆等乡镇卫生院,以及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等三家县级医院进行调查。5月12日—14日,又到玉林市的玉州区、北流市、容县和桂平市进行学习调研。经调查研究,参考试点县的做法和经验,提出推进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建议。现将专题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医药卫生发展的现状和新医改进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我县卫生系统现有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疾病控制中心、监督所5个县直医疗单位,东泉、太平等15个乡镇卫生院(含2个华侨农场卫生院,1个撤乡并镇后保留的卫生院),121个村级卫生所(室),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已经达到国家提出的“一乡(镇)一院,一村一所(室)”建设标准。全县县乡医疗卫生机构拥有病床504张,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病床1.24张,低于全市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病床6.1张的标准,也低于全市农村人口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2.15张的标准。
全县县乡医疗卫生机构现有医务人员1148人,其中在编的人员678人,临聘人员470 人。乡村医生250人。
(二)新医改进展情况
1.医疗保障制度推进情况
(1)新农合制度执行情况。从2006
年开始,我县按“规范服务行为,保障资金安全,确保群众利益”的工作要求开展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工作。2009年参合群众298784人,参合率达92.65%。2009年新农合基金共补偿参合农民53250人次,补偿受益面为17.82%,支付新农合基金3212.943万元。
(2)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情况。我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于2002年正式启动,参保范围为城镇所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及职工(包括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退休、退职人员);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城镇灵活就业人员。2009年全县参保人数达
2.38万人。参保人员均平等的享受相关的政策。
(3)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情况,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于2008年正式启动,参保对象为不属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的非从业城镇居民,到2009年参保人员达28998人,实现了城乡医保同步发展。
2.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情况。
2009年编撰了《柳城县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建立了卫生分期建设工程项目库。2009年完成东泉卫生院等10个乡镇卫生院年普通国债项目建设任务。2010年完成大埔卫生院等4个卫生院扩大内需项目。总投资共375万元,其中国债资金311万元,自筹64万元。实际投入项目建设资金约481.5万元,缺口资金106.5万元。2009年完成乡镇卫生院人员培训
99人次,在岗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培训12人次,乡村医生培训565人次,落实政府对乡村医生服务补助360元/人.年。
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情况。
按照柳州市卫生局、财政局《2009年柳州市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方案》安排。我县从2010年1月份开始全面实施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免疫规划和传染病控制、慢性病管理等国家和柳州市确定的共
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10年6月底已经接受柳州市组织的阶段考核验收。
4.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改革2项工作由于我县不是试点地区而尚未开展。
二、影响我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
由于我县不是这次新医改的试点单位,一些主要的工作还没有启动。因此,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前瞻性的提出可能影响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问题供县委、县政府参考。
(一)利益调整不均导致政府主导作用弱化。
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就要进行“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四大体系建设。在建设过程中由于涉及的利益关系复杂,各方面利益集团之间相互博弈,利益受损方无折扣地执行医疗改革的任务比较困难,从而造成新医改实施障碍。我国医改历史经验表明,历次的改革都是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但最终结果是不同程度使群众不满意。例如,国务院1997年下发的《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地将医疗卫生事业定性为“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但是在此后的执行过程中却是“市场化”和“商业化”走向,政府的主导作用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再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三申五令地“限制药价”,但实际情况是流通环节的利益链没有触及,导致药价依然居高不下。所以在新医改中强调“政府主导和公立医院公益性改革”,这就需要大幅度调整各相关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强化政府主导,防止政府作用不到位、缺位或越位。
(二)机制的僵化而导致的医疗卫生机构活力不够。
医改最直接的实施部门是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为了提高能力建设,医改方案中设计了“八根柱子”进行支撑,而且只有“八根柱子”同时建设并建设得一样齐才能支撑医改的发展。在本次医改中最关键的是各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但由于基层机构规模小、实力弱,加之医疗技术和保健知识的飞速发展,靠自身力量实现有效发展的难度很大。因此在体制改革后如何建立一个有活力的运行机制更为重要,特别是政府直接承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如何打破现有的运行模式,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则显得非常重要。目前我县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还是“管办”不分,卫生行政部门参与和干预医疗机构过多,有时过于依赖行政手段来干预医疗机构的管理和运行。因此卫生行政部门有时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缺乏灵活的管理机制。
(三)卫生资源缺乏而导致基础性医疗卫生工作开展不平衡。
我县目前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薄弱,特别是镇村一级的卫生室建设长期滞后,医务人员老化,医疗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主要表现在:(1)农村卫生人力总量不足。目前,我县农村每千人口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数为3.43人,明显低于同期柳州市每千人口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数4.64人。同时,由于工作环境和条件影响,乡镇卫生院大量具有一定经验和资历的卫生人员纷纷调离原工作岗位,到条件较好的上一级医疗机构或沿海发达地区从事医疗工作,而县级医疗机构因医务人员调离、退休,未通过执业医师考试淘汰等原因,迫使这些医疗机构不断从乡镇卫生院抽调人员补充自身需求,造成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队伍数量进一步短缺,乡镇卫生院卫生队伍出现严重的人员不断流出而无人员补充的恶性循环现象,即使提供机会安排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外出进修学习,但由于人手紧缺,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不得
不放弃进修学习的机会。同时,农村卫生人才的匮乏与较多本县籍贯的医学大中专毕业生滞留在城市就业难形成强烈反差。(2)农村卫生人员素质偏低: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中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一是低学历的人员多,而大专以上学历的卫生人员少,大专以上学历的卫生人员仅占乡镇卫生院在职职工总数的41.24%。二是具有初级职称人员多,中高级职称人员少,比例结构失衡,中级以上职称人员仅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5.06%,难以形成卫生人才梯队。三是西医医务人员多,中医医务人员少,乡镇卫生院获得执业资格的医务人员中,西医和中医医疗人员的比例超过21:1,大部分乡镇卫生院没有建设中药房,显示中医等传统医学在乡镇卫生院没有得到重视,对发挥传统民族医药,减轻当地农民医疗费用负担造成不利影响。(3)乡村医生医疗设备落后。乡村医生普遍只有听诊器、血压计和体温计三种医疗设备,没有消毒、出诊等设备,部分乡村医生只能将药品等装在竹篮里出诊,无法为村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村民只能到乡村卫生院或上一级医疗机构就医,无法有效缓解村民“看病难”的突出矛盾。
(四)“以药养医”的机制得不到改变而导致医疗机构公益性的缺失。
长期以来,以药养医是医疗改革中一个难以回避和解决的问题,也是各方争论的主要焦点之
一。本次医改《实施方案》明确了基层医疗机构实行307种药品零差率销售,药品收入不再作为补偿渠道。事实证明,当药品加价政策成为医院收入来源时,药品费用越高,患者的负担就会越来越重,再加上医疗诊断中医生对仪器设备依赖度过高,不仅导致医生基本功不扎实,问诊马虎,责任心不强,出现“技术上升,人文缺失”现象,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过渡服务直接加剧了老百姓医疗费用的升涨。只要医疗机构可以从药品销售中获得利润,则医疗机构与医生的逐利倾向就不可能消失,降低药品和医疗检查费用、合理用药的目标就很难实现。目前,我县有差额拨款的医疗单位16家1148人,其中在编人员678人,聘用人员470人,在编人员工资总额1400万元,财政拨款641万元,财政拨款占工资总额45.76%,其中:县中医院和县人民医院为30%;县妇幼保健院为80%;乡镇卫生院为50%。聘用人员工资455万元及在编人员工资差额部分759万元共计1214万元由医疗单位自行解决。如果在推行医改中,财政无法解决这部份的资金缺口,那么医院只能依靠“以药养医”生存,患者的医疗费用还会继续上涨。
(五)基层卫生管理人才奇缺导致医疗机构内部管理水平低。
我县有些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管理水平偏低,少数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医德医风还难以让群众满意,内部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有些医院是只注重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医院的管理,有些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同时,由于医疗行业的专业性,乡镇卫生院的院长基本上是从医院的业务骨干中选拔任用。这些业务骨干被提拔到领导岗位后,没有很好的完成由业务骨干向管理人才的转变,不懂医院管理的知识,未经过规范的医院管理知识培训,不清楚医院管理的重点,甚至不明白公共卫生的内涵,认为追求经济效益就是医院管理的实质,只想通过新农合创收来增加医院的收入,从而增加了当地参合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医院增加的收入基本上“吃光、分光、花光”,未保留一定的资金用于医院的再发展,管理不善的情况比较突出。
(六)处理机制不健全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看病难、看病贵”是当今老百姓关心的一个沉重话题,随之而生的还有医患之间并不“和谐”的人脉关系和音符。从调查中我们发现,一起激化的医患矛盾,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解决机制, 将对医院日常工作形成很大的干扰,不仅对医院造成巨大的舆论压力与经济损失,医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受损,而且也会增加患者的各种经济负担。医患关系如此恶化下去,将会影响基层医疗水平的发展。本来很多病,乡镇医院、县级医院就可以治,但谁都不敢冒风险,不愿承担责任,攻克医疗技术难关,通
过临床实践来提高业务就更别提了。
三、确保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调整各方利益关系,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机制。
社会公益性和一定福利性是这次改革医疗卫生事业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因此建议:一是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必须依靠政府监管、医保制约与行业自律来保证医改的成功。二是加大政府投入,转换运行机制,强化各公立医院的公共服务职能,维护医院的公益性质,从体制机制上逐步消除医患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对立和冲突。三是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科学发展,调整医疗资源,优化服务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和城镇社区卫生事业,扩大医疗服务有效供给,缓解医患双方的供需矛盾。四是完善医疗保障的各项制度。五是适当提高医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
(二)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有效提高全民医疗保障水平。
一是继续巩固新农合的参合率,确保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二是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确保新农合的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三是按照卫生部和财政部关于开展农村儿童两病(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白血病)保障试点的文件精神,积极争取我县作为自治区试点县;四是加强新农合经办机构建设,尽快落实自治区编办关于新农合经办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成立我县合管中心;五是加强定点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管,按“规范服务行为,保障基金安全,确保群众利益”工作要求,加大对我县定点医疗机构履行服务情况的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其服务行为。
(三)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工作建设,完善人事用工制度
目前,农村卫生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提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有力的保障体制。留住人才不仅要在感情上留人、事业上留人,还要待遇上留人。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以新医改为契机,将乡镇卫生院重新定岗定编,在乡镇卫生院实行收支两条线和绩效考核,每年由财政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奖励乡镇卫生院优秀医务人员和医院发展,不得从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身上谋取利益。这对稳定乡镇卫生院人员队伍,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制定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准入标准。保证新进入乡镇卫生院的临床医疗及预防保健服务人员必须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临床护理及其他卫生技术人员具备中专以上学历。二是解决人才“进口”问题,通过农村卫生体制改革,真正将乡镇卫生院人事权划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由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乡镇卫生院设置标准拟定人才需求计划,卫生和人事部门共同为乡镇卫生院引进高层次卫生技术人员。三是解决卫生院富余人员“出口”问题。严格规定非医学专业人员不得进入医疗卫生行业,对已进入人员必须坚决予以清退。同时,推进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把乡镇卫生院人员从事业单位的“单位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打破“铁饭碗”,公开招聘卫生院院长,择优录用,竞争上岗,赋以乡镇卫生院院长选人、用人权利,对所有卫生院工作人员实行全员合同聘用制,未被聘用人员,不再给予经费补贴,由其自谋出路,由此腾出工作岗位,引进高学历医学专业毕业生。四是建立和完善卫生人才市场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卫生人才配置使用。通过必要的政策调控,引导人才走向基层、走向农村。全面推行聘用制,规范聘用合同,完善聘后管理,研究制定农村卫生事业岗位设置标准,健全完善与岗位管理相配套的人员培训、考核奖惩、竞聘上岗等办法,逐步建立起符合卫生工作特点,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基本内容的新型用人制度。畅通人才进出渠道,动员我县籍贯的医科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去创业,去服务,允许县级医疗卫生单位的卫生人才到乡镇卫生院兼职。对自愿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医学大中专毕业生,可以提前定级,定级工资标准可高于同类人员一档,并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采取灵活的机制,调动卫生人才的积极性,实行院长公开招聘制和任期目标制,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全员聘用制,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
(四)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抢抓国家拉动内需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中央扩大内需项目政策扶持,加强我县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和完善《柳城县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不断充实卫生系统建设工程项目库,并组织做好相关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在争取上级国债项目支持的基础上,落实地方配套资金,解决我县医疗机构,特别是乡镇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设备更新,打造高效便捷的卫生服务体系。
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目的在于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以较少的投入,最大限度地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努力使居民少得病,维护群众健康。而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需要有健全的服务体系和较高的服务水平,这也是保证群众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建议政府要从硬件建设和人才培养两方面入手,着力健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通过统筹资源、优化布局,使得全体居民在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距离可及性和医疗卫生资源可及性上得到保证。
(五)建立医患纠纷第三方协调机制,构建和谐稳定的医患关系。
目前我国医患纠纷解决途径主要包括医院与患者双方协商解决,通过医疗事故鉴定渠道调解解决和法院诉讼解决等。但实际操作中,这些途径仍存在不足。以医患双方协商解决为例,院方为了息事宁人常常赔钱了事,结果形成了“大闹大赔、小闹小赔、不闹不赔”的局面。根据《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为解决医患纠纷解决途径不
一、赔偿标准缺失的现状,探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下的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让人民调解员参与医疗纠纷处理。建议由政府法制办牵头,把卫生局、公安局、司法局、保监会和医疗责任险等“角色”联合起来,逐渐把医疗事故和非医疗事故的调解、鉴定和赔偿标准统一化。
(六)做好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
按照柳州市的统一安排,我县将于2011年在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并在乡镇卫生院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建议政府要抓紧今年下半年的时间,摸清医疗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的配备情况,引导乡镇卫生院有意识地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使用基本药物,向群众宣传基本药物,营造实施前的良好氛围,并加快处理非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同时,在县级医院推进临床路径工作,按照卫生部确定的临床路径开展诊疗活动,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有效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将传统的“以药养医”模式逐步向“以医疗技术发展医院”模式转变,为下一步公立医院改革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新医改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让百姓无病防病,有病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医疗卫生领域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医疗卫生关系到所有人的切身利益,决定了医改的长期性和渐进性,因此,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新医改才能健康有序的推进。
第二篇:关于如何进一步深化我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关于如何进一步深化我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经区卫文体局党委研究决定,局机关组织部分同志赴我区医改基层就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行调研。
根据调研情况,形成了《关于如何进一步深化我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研报告》,供决策者们参考。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调研目的、范围
(一)目的。
调研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情况和人员体制改革情况。
通过调研,实地听取基层对医改的真实的想法、意见和建议。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效果进行跟踪。
(二)范围。
北京市昌平、通州、大兴、崇文、延庆和房山等6区(县),实地学习调研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和1所村卫生室。
二、学习调研准备工作和要求
(一)认真做好准备工作。
为了做好这次学习调研,达到预期目的,学习调研小组进行了集中研究和认真分析,做了充分准备:一是将调研小组改为学习调研小组,重在学习、向基层、向实践学习,向基层同志请教。二是制定《调研方案》,明确调研目的和要求。三是要带题目、带政策、带感情,与基层的一线同志直接见面。四是要根据学习调研内容,提前学习了解相关政策。五是从严要求,自己解决交通和吃饭问题,学习调研中不让人陪同,吃饭不陪同,学习调研活动不宣传、不合影、不干扰基层正常工作和群众正常生活。
(二)要求。
在方式上: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调查、入户走访等方式。在方法上:与基层同志座谈时,先不谈工作,先谈当地情况、当地习俗和家庭生活等,让基层同志不把我们当成是领导而当成是朋友、不把我们的到来是检查工作而是认为来与他们共同研究探讨问题。在做法上:为了拉近与基层同志之间的距离,我们采取请教问题、畅谈想法等方式,多问为什么、多问怎么办,深入地了解到了基层同志心里的真实想法。
实际进行学习调研中,对学习调研小组人员提出的要求是:不提职务,不摆架子,放下身子,强调学习,多问怎么想,多问怎么办。对参加座谈的医务人员、管理人员、社区居民群众的做法是:让他们发发牢骚,唠唠家常,多提意见,多说困难。
三、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情况
(一)北京市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总体情况。国家307 省级177
据向北京市了解,2006年12月25日,北京市正式启动实施社区常用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措施启动之初,就覆盖了1847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中的1830所,机构覆盖率达99%;同时,从全国310个药品生产企业集中采购了312个品种、923个品规的药品,这些药品成交价较2006北京市医疗机构药品招标采购价平均下降了21%,并一律取消了药品15%的加价,仅此一项,就较上一为社区群众让利3亿元左右。2008年下半年,北京市对社区卫生服务药品(零差率)集中采购进行调整增补,将《2008年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药品(零差率)集中采购成交品种目录》中的零差率药品扩充为328种1024个品规。
2009年8月,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正式启动实施,同时公布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部分)》。随后,北京市立即组织相关单位专门召开会议,要求按照全面落实、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的原则,在全市所有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并做到四个全部:一是将国家307种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全市社区药品零差率销售目录;二是全部纳入医保报销,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三是全部实行统一招标、全品种网上采购;四是全部实现统一配送,确保基本药物供应充足、及时。
2009年10月,按照差比价规则,北京市对涉及的169种药品的767个剂型规格药品补充公布了暂行零售指导价格,确保国家指导价从10月22日起得到全面执行。同时,北京市开展了价格专项检查,未发现推迟调价的情况,药品市场总体反映比较平稳,价格秩序良好。
2009年12月初,北京市正式启动了2009年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本次集中采购全面实行政府主导、以市为单位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努力实现“三转变(即:由六组各自采购向全市集中采购的转变,由中介机构组织实施向政府主导实施的转变,由使用不同中介机构的营利性平台向政府建立的非营利性平台转变)、四统一(即:统一组织,统一平台,统一价格,统一监管)、五体系(即:药品安全、质量准入评价体系,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购销服务和信用体系,医疗机构用药监控体系,集中采购监督管理体系)”。同时,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结合北京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实际用药需求,在目前社区零差率药品的基础上,补齐国家基本药物品种,并在全市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零差率销售。本次集中采购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由生产企业直接投标,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配送企业集中度,引导建立了现代化医药物流配送体系。预计年采购量达180亿元,通过集中采购,每年可为患者让利26亿元,进一步减轻患者药品费用负担。
经过近3年的实践,北京市社区常用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减轻了群众负担。全市统一的社区零差率药品,共有328种1024个品规,均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低端药品,平均零售价格比大医院低30%左右,占基层全部用药费用的70%以上,次均门(急)诊药品费用从92.12元下降到80.87元;二是缓解了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社区卫生机构日均门(急)诊量由2006年的2万余人次上升到目前的6.5万人次;三是初步形成了城乡统筹的零差率药品购销管理体系和统一配送体系。
(二)学习调研中了解到基层反映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中的问题和有关建议。
1.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零差率药品配备的整体比例不高。从我们学习调研的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配备情况来看(见下表),零差率药品的配备整体比例不高,占药品总量的一半左右(51.5%)。
为了降低患者就医用药费用,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用药需求,建议在配备307种基本药物的同时,增加治疗多发病、常见病的药品,并明确规定实施零差率销售。
2.零差率药品采购和配送平台有待进一步完善。零差率药品采取“通用名+商品名+规格”的采购方式,致使供货厂商单一;采购系统中没有即时反馈缺货信息,容易出现临床急需但零差率药品断档的情况;药品配送企业的服务有待加强。如:大兴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房采购药品时,只能在一周内规定的时间(一般为周一和周四)采购,而且一些零差率药品常常无缘无故断货好几个月,还没有可替代的零差率药品,迫使医院不得不为患者使用价格高、疗效相同的非零差药品,增加了患者就医费用。
建议在药品招标采购中使用药品通用名,在同种通用名的药品中可以选择不同品规的生产厂家。在采购平台上增加“药品库存量”项目,使采购单位能及时了解药品库存情况,根据药品使用的缓急选择采购途径。零差率药品供应企业和配送企业最好能分别选择两家以上(可比照非零差率药品的采购和配送模式),这样有利于展开竞争、提高服务质量,一方面便利了医院,另一方面更是让患者得到实惠。
3.个别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配备的零差率药品包装质量得不到保证。我们了解到,个别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配备的少数零差率药品包装质量较差,有时甚至影响到药品的正常使用。但药监部门将检查重点放在医疗卫生单位,还缺少对零差率药品供货商和配送企业的监督检查,出现问题总是追究医疗卫生单位责任,缺少对问题源头的核查处罚。
建议药监部门从源头入手抓起,进一步加强对零差率药品供货商和配送企业的监管,更好地保证零差率药品的包装质量,真正使零差率药品让医院用得安全,病人用得放心。
4.城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配备零差率药品以来,患者就医费用逐年下降。学习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城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门诊人均处方费用在逐年降低。如:通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人均处方费用2007年为78.38元,2008年为74.25元,2009年1-11月份为66.91元,较2007年下降15%;大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人均处方额2007年为108.72元2008年为102.19元,仅较2007年下降6%(2009年暂无数据)。
5.山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配备零差率药品以来,患者就医费用明显下降,农民看病就医积极性显著提高。延庆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处深山区,该中心配备零差率药品以来,零差率药品价格较以前下降15%,由于该中心配备的零差率药品占全部药品总数的71%,该乡居民对医疗费用的降低有较明显的感觉。而且随着就医费用下降,农民就医积极性显著提高。
6.山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配备零差率药品以来,原有乡村医生收入有所减少。山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配备零差率药品以前,深受农民欢迎的乡村医生收入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政府补助,北京市统一给每位乡村医生每月800元的补助(房山区在此基础上增加700元,达到每月1500元);二是通过药品的差价。但在实施配送零差率药品后,由于村医无法开零差率药品(没有机打发票,新农合不能报销),很多农民都到村里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或乡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拿药了,不仅便宜,还能通过新农合报销,乡村医生收入较以前有所减少,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村医的积极性。
建议进一步增加对乡村医生的补助,更好地调动其为农民服务的积极性。
7.实行“收支两条线”后,大部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存在以收定支现象,限制了发展。为了改革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突出其公益性质,2006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常用药实行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医疗、药品等所有收入全部上缴区(县)财政专户,支出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工作人员待遇由财政予以保障。
学习调研中,部分单位提出,实行“收支两条线”对于稳定机构基本运行和发展,特别是稳定医护人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许多医护人员反映,现在再也不用为如何创收伤脑筋了,现在天天琢磨的是要如何让老百姓花最少的钱看好病,如何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学习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收支两条线”实施也带来一些问题,主要是在核定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支出时实行按定额支出,距离实际支出需要还有一定差距。学习调研小组认为部分地区“收支两条线”有以收定支的做法,即按照机构上缴收入情况核定安排支出,这样做的弊端是让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不得不为了运行和发展,将主要精力放在创收上,不断增加群众医药费用负担,重蹈城市大医院的覆辙,背离了医改的目的。学习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财政状况好的区(县),能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方面给予适当补贴(但不是经常);财政状况差的区(县),安排的支出和标准差距更大,影响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同时也限制了单位自身建设和发展,如:一些单位电话费定额拨付,个别单位救护车汽油费也是定额拨付,导致救护车无法进行正常运驶。
建议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投入,不能局限于机构上缴的收入,要建立稳定财政支出和定额标准支出增长机制,让基层医疗机构不要再去搞创收,要把精力放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上,更好的为患者提供服务。
四、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情况
北京市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以“落实医改任务,提高服务水平,改进医德医风,增进人民健康”为实践载体,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抓手,认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目前,学习调研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分析检查正在有序进行,整个活动行业特色鲜明,成效显著。
(一)高度重视,认真准备,不断加强行业指导。
1.认真做好组织和思想准备。参加北京市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共有12个区县的651个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另6个区县医疗卫生单位已经参加了全市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其中,基层党组织476个(其中:党委17个、党总支27个、党支部432个),党员8782人。按照北京市委和我部的要求,北京市卫生局迅速成立了局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学习实践活动指导小组,由局长担任指导小组组长,并相应组建了办公室和巡回指导组。同时,统一各级党员思想认识,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北京市卫生行业指导意见,编印、下发了具有北京医疗卫生特色的辅导材料4种256份,内容包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材料、“首都十大健康卫士”风采录、北京市卫生局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典型事例选编、北京市卫生局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服务品牌等,深受区县的欢迎和好评。
2.把握工作原则,增强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在指导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开展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北京市卫生局牢牢把握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主要原则和具体目标,增强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并提出了以下工作要求:
一是要振奋精神、抓住机遇,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以“党委领导、系统指导”为原则,在区县委领导下,对于在各个阶段卫生系统重点抓什么给予行业上的指导。二是面对基层医疗单位多,党员分散、数量少的特点,要分层次、有重点地组织学习。三是积极开展内容丰富的专题活动,并以此为载体,让基层党员参与进来,通过参加活动受教育。四是研究确立主题,既要与卫生工作紧密相关,又要通俗易懂、深入人心,并贯穿于每个阶段。五是积极学习卫生系统推出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并努力在临床医生、护士、专家中挖掘、培养、树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典型,引领全市的学习实践活动;六是要加强宣传报道,做好内部学习氛围营造、外部信息报道;七是要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要把第二批和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活动取得实效。
3.深入基层单位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为推进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发展,市卫生局行业指导小组组长、副组长都建立了基层单位联系点。指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通过调研走访区县卫生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民营医疗机构等单位,了解学习实践指导工作开展情况;召开党员座谈会,了解学习实践的工作效果;针对区县提出的问题和困难,进行现场交流和探讨。各区县指导小组也纷纷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截至目前,区县指导小组的负责同志确定联系点100个,带队深入基层单位开展学习情况调研330人次。
(二)结合实际,创新载体,学习实践活动行业特色鲜明。
1.开好“两会”,认真查找突出问题。各区县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在深入学习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开展谈心活动的基础上,集中召开领导班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各党支部的专题组织生活会,查找问题,深入剖析,力求实效。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作为工作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通过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进一步提高了卫生系统各单位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发现了医院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增进了领导班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为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延庆县卫生监督所提出民主生活会要念“全、透、实、动”四字真经。即,全员参与,吃透文件精神,事实求是分析问题不回避,主动、行动,既要主动,也要行动,应改尽改,能改快改。
2.解决难题,推进基层卫生工作有声有色。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学习实践活动与强化“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宗旨意识、推动深化医改各项重点任务在基层的贯彻落实、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设、改善医德医风和提升行业形象有机结合起来。各单位努力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医疗卫生工作结合起来,边学边改,让百姓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的效果。全市18个区(县)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其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政府按人均25元/年的标准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和常用药品15%的差价补偿。社区常用药品实行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药品价格总体下降30%以上,零差率药品占全部销售药品的60%以上,今年又进一步增加了零差率药品品种(达到328品种、1024个品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作为基本服务平台,建立以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预防保健人员组成的服务团队。实行分片包干、主动、上门服务,推行“家庭医生责任制管理”社区卫生工作新模式。服务团队配置社区“健康通”手机,实现了24小时医疗卫生咨询指导服务。儿童保健、计划免疫、慢病管理、无保障老年人体检、妇女“两癌”筛查、甲流防控、免费流感疫苗接种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房山区卫生局针对农村居民提出的看病报销不便问题,已建立60个社区门诊卫生直报点,实现农民看病实时报销。
3.弘扬医德,惠民活动深入民心。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带动党员干部群众下社区、知民情、解家难,“内抓医疗质量、改善医德医风;外树良好形象、打造满意工程”使学习实践活动真正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切实得到实惠。平谷区马坊镇卫生院开展了“优质服务健康送进千万家”活动,针对部分患者不方便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问题,推出零距离服务,成立了由医师、检验师、药师和健康科普讲师组成的“医疗保健便民服务队”,把服务阵地延伸进村,送医、送药、送检、送健康到百姓家中。
(三)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北京市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牢牢把握“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党的建设和自身建设。
1.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北京市各区县卫生局纷纷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努力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同时,各区县卫生局积极帮助民营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健全党组织。在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对符合组建党组织条件的民营医疗卫生机构,主动帮助组建党组织。
2.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强化组织功能,增强组织活动。学习调研中了解到,昌平区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动带领辖区民社办医疗卫生单位党员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一起剖析本地区医疗状况,找出制约发展的共同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共谋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发展,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同时,每月都为在当月过生日的职工集体庆祝生日,并为每位过生日的职工都发一本由中心领导签名寄语的励志书籍,定期交流学习体会。
3.创新党员教育管理理念和活动方式,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和培训,激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各区县卫生局党委结合党员干部的岗位特点,拓宽培训途径,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实效性;结合党员干部的思维特点,创新培训手段,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参训人员的主动性。支部书记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基层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深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科学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各区县把加强支部书记学习培训、开展支部书记上党课活动作为提高支部书记思想理论实践水平的关键环节和首要任务认真抓好落实。延庆县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落在大山深处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共有14名职工、7名党员,党支部多次被县卫生局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他们立足中心实际,创建了“崇德竞技”的医院文化,因势利导开展党员教育:急救站24小时备战,又苦又累,他们教育职工“不抛弃、不放弃、不嫌弃”,出色完成急救任务。针对医护人员不会和病人沟通,他们开展“治病先治心、心无处不在”、“人活一口气、看病调气机”的教育,拉近医患距离。及时、有效的引导、教育,使医务人员扎根山区,保障深山农民的健康。
4.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鼓励和组织党员勇挑重担,做到关键岗位有党员、困难面前有党员、突击攻关有党员,更好地发挥党员在工作中的表率和带动作用。房山区周口店乡卫生院开展党员先锋岗,让党员亮出身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赢得了群众的好评。
五、学习调研中了解到基层医务人员和社区群众的其他一些想法
(一)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反映,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形成(新建、转制等)、规模、设备、人员配备、医疗技术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诊疗项目不要搞一刀切,对于社区群众有需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能力开展的诊疗服务项目应适当放宽限制。
(二)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出,社区居民需要的部分药品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级别低的限制而不能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出,居民不得不到大医院就医。医保药品规定限级使用,哪级医院能开什么药,医保药品目录里都有明确的规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我国实行的医院分级标准中的级别比较低,能够向老百姓提供的药品种类比大医院少,有些治疗常见病的限级药,社区服务中心不能使用,成为老百姓到社区医院就诊的限制。有些非零差率药品只能到大医院拿,又远又不方便。同时,缺少医疗设备和全科医生医疗水平有限等问题也使得很多社区居民经常为小病不得不舍近求远,频繁地往返大医院。
建议不要采取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级别“一刀切”的用药方式,而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诊医生的职业资格水平为标准。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普通医生等不同级别的医生可开不同范围和级别的药品,高水平的医生在大医院出诊能开出的药,在社区医院出诊也同样能开出。一方面在能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老百姓用药有了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能吸引更多高水平的医务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成切实为老百姓服务的医疗机构。另外,要完善和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大医院的的双向转诊机制,明确转诊双方的责任和规范做法。
(三)学习调研中,许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遍反映存在人员编制短缺、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于工作发展受限、待遇不高和部分单位地处偏远等原因,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医务人员;而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没有随服务人口的增加而同步增加,大部分中心的人员编制仍停留在90年代的水平,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仅1个人,很难有休息的时间,医务人员压力巨大。现在的乡村医生基本上还是五、六十年代培训的那一批,年龄偏大,基本上在60岁以上,由于农村条件艰苦和村医待遇偏低等不利因素,始终无法补充进“新鲜血液”,这一支深受老百姓信赖的乡村医疗服务队伍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
建议加大对单位现有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可尝试与当地大型公立医院达成人才联合培养的协议,以强带弱;增加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人员编制;进一步探索吸引医学人才服务社区的长效机制,提高医务人员待遇,使居民享受到更好、更便捷的医疗服务。同时,重视对乡村医生的培养,特别是对当地愿意从事医疗服务人员的培训,可适当降低门槛,大幅度提高待遇,使乡村医生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服务。
(四)不断加大卫生系统正面宣传力度。学习调研中,医务人员反映,社会舆论对卫生工作的正面宣传弱于负面报道,普遍感到压力大。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在服务区域内知名度不高,不少居民“大病小病都跑大医院、拿药打针才进社区”。究其原因,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水平相对大医院偏低,缺乏患者的充分信任;但更重要的是宣传不到位,患者脑中社区只能打针输液的观念根深蒂固。
建议加大对卫生工作的正面宣传报道,增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宣传力度,突出宣传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拳头科室、知名大夫。以“能治病、花费少”为突破口,把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看病治病的医疗作用放在首位。可采取悬挂宣传广告、发送宣传单、播放公益广告等形式,使社会更好的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五)上门诊疗规范亟待建立。上门诊疗是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开展的一项便民活动,也是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突出特色和优势,主要服务于年老体弱或因身体不适而不便出门就医的居民。学习调研中了解到,医务人员对上门诊疗的形式有些顾虑。家庭环境不是符合规定的诊疗环境,诊疗过程中出现了病情加剧甚至危急的情况,不能及时对病人施救;而且,上门诊疗缺乏有效的规范,在出现诊疗意外时,医务人员没有免责的依据。
建议尽快制定上门诊疗的规章制度,更好的维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权益。
(六)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手写的“健康档案”达不到指导诊疗的作用,容易变成“死档”。按照相关规定,居民健康档案应统一存放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时,调取并查阅居民健康档案,及时记录、补充和完善健康档案。这一措施可实时监测辖区内居民健康的动态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对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医疗和康复等服务。学习调研中,部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反映在开展诊疗时,特别是在患者较多的情况下,很难及时调取并查阅居民健康档案,更没有时间补充和完善健康档案,只能利用下班后或休息时间来完成,增加了医务人员很大的工作量。此外,患者到上一级或者其他医疗机构就医时,健康档案也不能及时或无法更新。
建议逐步推行标准化电子健康档案,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应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信息系统以及传染病报告、免疫接种、妇幼保健和医院电子病例等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起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七)关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座谈中一些单位和人员提出,改革要多考虑地方的实际情况,既要规范,也要给地方一定的空间。关于社区建设,建设标准有了,但社区内部的科室设置、人员配置、设备配置等标准没有,新建设的有,但以前转制过来的怎么办(有的是以前县、区医院转制过来的,明显高于规定的标准)。
(八)关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座谈中有的通知提出,社区要发展,增加投入很重要,但关键还是要靠人才,社区好的医生大有人在,但人员老化是主要问题。社区坚持在这里干,是热爱这个工作,有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有的常年工作在社区的老医生说,能留在这里还是群众信任,这么多年对医院和患者都有了很深的感情。社区卫生发展到现在很不容易,社区就是解决老百姓眼前的困难和问题,让老百姓得实惠。目前,当务之急是要提高社区卫生机构人员的整体素质,不仅是医疗技术水平,还有医德医风,让更多的群众信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靠医疗服务技术、也要靠热心、爱心。有的同志提出,培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人才要实现本地化。
(九)社区居民的一些想法和看法。学习调研中,社区居民谈到,社区有好医生是社区群众的福,也是社区服务中心的福气,愿意到社区卫生机构看病,一是小方能看大病,二是等待时间短,三是便宜,四是态度好,五是还能给健康教育。一些居民说,现在已经进入老年社会,社区很多都是老年人,发展社区卫生是党和政府关心老年人的具体举措。
(十)其他。在座谈中,一些社区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还提出,希望解决目前社区医务人员不同区、县待遇差别大的问题,解决执业资格的问题。同时,许多社区卫生机构更希望上级部门多到基层了解情况,多交流、多沟通,多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几点思考
(一)经过基层学习调研,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磨练了意志,亲身感受到了基层同志的艰辛,深刻领会了部党组要求机关年轻干部到基层学习调研的良苦用心。经过学习调研,有了四点明白:一是明白了年轻同志思想作风还需进一步锤炼,要时刻清醒地认识到,不管形势和任务发生怎样的变化,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不能丢;要时刻把自己摆到公仆、学生的位置上,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真心诚意为群众服务。二是明白了深入基层是年轻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和“必修课”。年轻干部一定要扑下身子、沉下心去,经常深入基层,到群众中去,在思想上尊重群众,从感情上贴近群众,充分倾听群众呼声,竭力关心群众疾苦,把服务工作做实、做细。三是明白了年轻干部要重视人生观、世界观的改造,把完善人格和加强党性锻炼结合在一起。四是明白了年轻干部加强学习的重要性,要不断充实自己,学好业务知识,更要重视提高理论水平。
(二)在与基层同志和社区居民的交往中,学习调研小组一致认为,增进了理解,建立了友谊,并从他们身上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强不息的发展意识和进取精神,经历了一次难得的锻炼,进一步增强了自身为卫生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心和决心。同时,通过学习调研,小组同志认为,地方在解决困难和问题也有很多的好主意、好经验、好办法、好思路,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靠地方,要相信地方的能力、水平,同时要加强指导和帮助,对于其中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要给予充分肯定和支持,及时总结完善,形成理论和政策,有些还可以完善后进行推广。
(三)通过学习调研,学习调研小组认为,做好今后工作要更加注重政治理论学习,校正人生追求,激发工作动力,明确奋斗目标,形成正确思维方式,提升认识问题的高度。要加强业务学习,熟悉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从处里、司里、部里的情况,到全国情况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政策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就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进行政策的宣传和帮助基层同志答疑释惑。研究考虑问题,要有大局意识和长远意识,要从维护群众利益、让群众得实惠分析、考虑和解决问题。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卫生行业自身特点、优势和不足,激发地方的潜力,发挥地方积极性、创造性,帮助地方切实解决实际困难。
(四)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以北京为例,山区的医疗就诊环境、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医疗装备水平与城区相差较大,在全国范围内,差别可能就更大,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区域发展不平衡,对相对落后的地区给予更多的支持。
(五)在今后的学习调研中,要更注重方式、方法。学习调研小组认为,在实地调研中,不但要看文字材料,还要运用“眼、耳、心”去分析、解决问题:从内因入手分析问题,在调查研究中解决问题。同时,更主要的是学会如何尽快与基层同志打成一片,这样才能听到真话、看到实情、交到真心。
(六)建议多组织机关同志去基层学习调研、了解情况。
(以上情况,仅代表学习调研中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个人观点和学习调研小组人员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第三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卫生系统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得到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农牧民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全市卫生系统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得到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农牧民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截止XX年12月31日,全市共有医疗机构1657家,其中有医院5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6个、乡镇卫生院68个、门诊部38个、妇幼保健所10家、卫生所42家、个体诊所815家。全市共有乡镇卫生院68个,一体化村卫生室441家。全市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86个,其中:中心47个、站139个。全市卫生机构有工作人员2440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9450人,占总人数的79.7%。全市实有床位共13590张,全市平均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拥有病床4.8张。全市有大型医用设备CT24台,核磁10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14台,电子直线加速器7台。
二、调研中发现的亮点工作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构筑健康屏障,保障群众能够“防得了病”。
全面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着力改变“重医轻防”的 局面,突出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努力使群众“少得病、不得病”。积极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市城乡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人数199万人,建档率73%。实施了农村牧区孕产妇住院分娩、“两癌”检查、免费服用叶酸项目和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改造农村牧区户厕5.6万座。加大传染病防控力度,完善全市三级传染病直报网络,强化传染病预警预测,切实抓好传染病防控工作。强化卫生监督,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能。市财政投入800万元购置水质全分析仪器,使我市水质检测项目达到国家标准。强化妇幼机构和产科管理,全市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98%,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完善自愿无偿献血网络,实现临床用血100%来自自愿无偿献血。加强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预案体系、应急队伍、应急演练等基础性工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显著提升。落实创卫长效机制,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今年6月1日自治区人大批准《xx市爱国卫生工作条例》正式颁布实施,爱国卫生工作迈上法制化轨道。
构建和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提高群众就医的可及性,确保群众“看得上病”。
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是我市医疗卫生的客观现状。据统计,我市医疗资源83%集中在城市,城市中又有80%集中在大医院,造成农村牧区和城市社区医疗资源缺乏,成为 “看病难”的原因之一。为此,着力发展农村牧区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1.在农村牧区卫生方面。抓住国家以项目资金的形式对农村牧区卫生基础设施和设备配置给予支持的有利时机,近年来,实施了15所县级医疗卫生机构、53所苏木乡镇卫生院、138所嘎查村卫生室新建改扩建项目。XX年,积极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标准化嘎查村卫生室建设项目,目前104个嘎查村卫生室建设项目中,完工并投入使用13个,主体完工正在装修中22个,正在进行主体建设40个,未开工29个。三年投入252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城市医院对口支援苏木乡镇卫生院。农村牧区三级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牧民群众在乡村的就诊率明显提高,逐步引导形成“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就医观念。
2.在城市社区卫生方面。社区医疗服务具有方便、价廉等优势,既有利于分流病人、缓解大医院的就诊压力,又有利于降低卫生服务成本、减轻城市居民的医疗费用负担,是缓解城镇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出路。我市合理调整卫生资源,鼓励和引导医院延伸服务开展社区卫生工作,将一级医院、部分二级企业医院、区属医院、门诊部、分院、街道卫生院转型或改造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推动、医院举办的发展模式。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基本覆盖全体居民,并形成“十五分钟服务圈”,极大地 方便了居民群众就医,逐步形成“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与此同时,不断加快大型医院建设,先后建成市中心医院、包医一附院、包医二附院、包钢医院、北重医院、市肿瘤医院、包钢三医院、市传染病医院等医院新大楼。XX年启动新都市区医院筹建工作,开工建设了精神卫生中心病房大楼。
完善机制,健全医疗保障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看得起病”。
立足卫生行业实际,多途径构建医疗保障体系,着力推进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和基本药物制度,强化医疗机构内部运行管理机制,改进医疗服务,努力缓解群众就医负担。
1.不断完善新农合工作机制。XX年全市参合农牧民69.63万人,参合率99.07%,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425元,基金达到2.96亿元。实行重大疾病医疗保险,病种扩大到29种,其中将14种大病以及无责任意外伤害纳入大病商业保险范围。今年住院报销最高封顶线提高到13万元。
2.积极推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市69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自治区增补药物,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实现基层全覆盖的目标,有效降低群众用药负担。
3.加快医疗机构运行管理机制改革。
一是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九原区医院、达茂旗医院、固阳县医院和土右旗医院分别列为自治区和国家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医院,重点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绩效考核、优质护理、医药价格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二是强化医疗服务管理。同时全市二级以上医院不断改善诊疗环境和服务流程,积极开展临床路径管理、优质护理示范工程、预约诊疗服务。强化医疗机构对口帮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启动市中心医院与土右旗医院协作办医。积极推动包钢三医院股份制改革。与市公安部门联合开展医院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启动市综治委、卫生、公安、司法等部门联合建立的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积极推行医师多点执业工作。大力发展医疗服务,鼓励不同形式的社会办医,形成多元化的办医格局。
三是积极开展医疗机构公益性建设。推行济困门诊、济困病房建设和对口支援农村牧区工作,大力推行单病种最高限价。深入推进“健康xx行动”。
四是加强行风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医疗服务环境。大力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和医德医风教育活动,在12家三级医院安装了反统方软件。积极推行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制度和诊疗费用一日清单“五统一”制度,实现诊疗收费电子监督,努力提升卫生行业形象和医院公信力。
加强设备配置和队伍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 平,确保群众“看得好病”。
提高医疗机构诊疗水平和医疗卫生工作人员技术水平,是保障人民群众就医效果的根本所在。在抓好各大医院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高、精、专医疗技术队伍,更新陈旧医疗设备的同时,着力抓好农村牧区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备配置、卫生队伍建设,促进全市整体医疗水平的提升。
加强医疗设备装备。为406个嘎查村卫生室、4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价值317万元和260万元的基本医疗设备。投入276万元为3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了双向转诊车。投入253万元实施农村牧区基本卫生服务全覆盖工程,配备了17台流动卫生服务车及车载设备,发放3314个家庭健康保障小药箱,为全市173个没有卫生室的行政嘎查村农牧民提供基本卫生服务。
加快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投入750万元在固阳县医院、达茂旗医院、土右旗医院实施旗县医院能力建设,配备PACS系统,用于日常监测信息采集和远程会诊。投入700万元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完成全市一体化嘎查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管理系统。
加强第三方医疗服务。XX年,我市首次引进医疗服务第三方评价组织机构,对我市12家医院进行了全面的医院服务管理暗访调查,对每个被调查医院形成完整的调查报告。并就存在的问题与医院领导班子面对面、一对
一、全方位、逐条逐项进行反馈,对改进医院管理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培训制度和规划,加强培训基地建设,确定包钢医院、市中心医院、包医一附院为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
加强名医培养和学科建设。全市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5个,自治区级领先、重点学科14个,重点实验室3个,自治区临床医学研究所5个,xx市领先、重点学科71个。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3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引进和培养医学博士、硕士210名。XX年启动实施名医人才培养工程,五年投入1000万元。首批5名名医培养对象、10名名医后备培养对象陆续赴国内外进修深造。对未进入名医培养工程的蒙中医、儿外、传染病、精神科等学科进行专项资助培养。今年确定培养对象22名,其中名医培养对象5名,名医后备人才培养对象10名,名医后备中蒙医7名。
三、主要问题与困难
虽然我市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滞后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医疗卫生保障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以及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医改面临不少困难,一些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全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还不健全,公共卫生财政投入不 足,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任务仍十分艰巨。疾控、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机构基础设施等比较陈旧、滞后,妇幼保健机构作为差额拨款单位,财政投入总量仍然不足,运行存在一定压力。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防治经费不足。慢性病防控一是经费投入不足,部门间协调沟通、各负其责、有效监督的工作机制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院、专病防治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分工负责和分级管理机制尚未建立。县级以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传染病监测和报告能力低下,全市90%以上传染病是由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现并报告。地方病防治专业队伍建设滞后,目前全市地方病防治专业人员40余人,工作任务繁重,人员年龄普遍较大,学历水平普遍较低。全市9家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中,目前仍有3家妇幼保健机构还未纳入政府全额事业拨款单位,与《全国县级妇幼卫生工作绩效考核标准》中要求的“明确妇幼保健机构为全额预算事业单位”的目标还存在差距。全市9家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均为单独建制,名称规范,科室功能设置基本能与其开展业务相匹配。现达茂旗妇幼保健所、青山区妇幼保健院开展产科、住院临床业务,其他机构受条件限制仅能开展门诊诊疗和妇女、儿童保健服务。除昆区、达茂旗、固阳县妇幼保健所以外,其余机构业务用房均未达到《考核标准》的要求,其中白云区、东河区、石拐区妇幼保健所等机构甚至未达到要求的50%。妇幼保健机构人 员配备中,专业人员所占比例平均占75%以上,本科学历所占比例达50%以上,按照《考核标准》中保健人员与当地人口比例1:10000的最低编制要求,昆区、青山区、东河区妇幼保健机构人员配置均不达标,白云区、石拐矿区由于服务人口较少,存在开展业务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现状,而其他达标旗县也存在人员老化,专业人员断档的问题。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医疗卫生资源差距较大,一些地区医疗卫生机构重复设置,布局不合理。优势医疗资源多集中在市三区,特别是青山、昆区,三级医疗机构重复设置,职能交叉,资源“过剩”,新都市区、九原区和其他旗县区医疗资源匮乏,难以形成区域内资源的合力优势。特别是农村牧区卫生工作基础薄弱,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卫生资源总量、质量、卫生基础设施、服务条件及人口健康状况等方面都落后于市区,绝大多数大型先进医疗设备都集中在了城区大型医院,农牧区医疗设备短缺、落后,且旗县区之间、乡镇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卫生专业人才总量不足,供需矛盾仍然突出。8家直属医疗单位1997年核定编制人数3970人,床位数2590张,已不适应各单位目前业务增加、服务需求增多的实际需要。目前8家医院实际开放床位4341张,按照床位和专业人员1:1.5的比例,应核定人数为6652人,总体人员短缺。同时,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机构专业人员不足,疾控机构具备 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的人员比例不足30%~40%;卫生监督员总体数量不足,平均监管数量大,监督频次低。基于此种情况,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编制,畅通进人渠道,有效缓解部分单位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立足目前我市医疗单位发展实际规模,在充分调研和测算的基础上,分批分步有序增加部分医疗单位编制,从长远角度解决人员不足问题,以形成专业人员梯队建设。
“无主病人”救治机制亟待完善。我市几乎所有医院都存在“无主病人”欠费情况,XX至XX年各医院累计接诊无主病人1995人次,累计投入救治费用515.3万元。巨额的医疗欠费,医护人员长时间辛苦付出得不到回报,影响医疗机构正常运转秩序和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国家卫计委要求地方设立大病救助基金,我市目前还没有开展此项工作。
公立医院改革滞后,有待于加快探索推进的步伐。目前,我市公立医院改革仍然停留在表层的服务管理方式的改进,深层次的“四个分开”仍然没有推开。
村医的养老问题亟待解决。我市共有乡村医生921人,50岁以上占40%。乡村医生面临人口老化,而绝大多数又没有养老保险的现状。为保障村医老有所养,调动和发挥村医积极性,需要积极探索实行村医养老保险机制。
健康服务业发展滞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突出,健康服务中所需供应出现短板,导致现行健康消费保障机制不完善。服务链上的关键环节缺损,使得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无法与消费需求和新兴业态发展趋势相匹配。第三方医疗服务需求逐年增加,现有的第三方医疗服务能力不能满足群众需求。
120急救能力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于维持患者的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提高抢救成功率,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市政府投入不足、急救资源不足,急救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我市院前急救一直处于供需不平衡的状态下。政府投入不足,各急救分站业务收入只能维护一般运转,基本建设、更新车辆、增添设备困难重重,120急救车辆配备严重不足,且车辆更新不及时,车辆状况差,存在“带病”出车现象。按每5万人配置一辆救护车,我市至少应配60辆救护车用于院前急救,现有的27辆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各急救分站实行24小时两班倒,有4个分站由于人员不足,实行每班24小时制,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国家对急救服务辐射半径规定为3-5公里,而我市由于急救网络医院不足,服务半径远远超过五公里,服务距离大,急救时间也在延长。在我市的报警求救电话中有30%的是骚扰电话。
四、下一步卫生工作发展建议和对策
以将改革开放和创新作为核心驱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和管理能力。
1.应进一步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尽快拿出区域性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以卫生业务为主线,以实用共享为目标,参照xx市卫生信息化“12446”工程,加大政府卫生信息化建设投入,建立全市统一的卫生信息化平台。
2.加强机制体制创新,强化卫生人才科技支撑。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建立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将人才战略与体制创新相结合,深化“将才、团队、平台”的科研人才发展模式,以人才培养带动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机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逐步建立基层医疗服务监管制度,推动基层医疗服务监管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医疗服务监管工作。建议市政府保障名医人才培养工程持续推进,加大名医人才培养工程影响力,更好建设与管理重点学科,完成科研成果、适宜技术推广、应用。
3.加快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针对健康服务中所需产品供应短板,大力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评价等服务,引导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中心和影像中心。建议市政府整合全市医疗卫生资源,支持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 理服务评价,以及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等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建立我市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
4.院前医疗急救带有社会公益性和政府行为的特征,是社会抵御重大灾难、集体突发事故不可缺乏和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完善的院前急救体系和快速的现场急救能力,是社会安全保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市院前急救与经济社会发展,建议市政府加大投入,整合120急救指挥中心和各医院急救分站医疗急救资源,参照XX模式建立符合实际的综合型120急救体系。
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
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水平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有所提升。新农合成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服务体系基本构建。居民健康档案真实性和规范性核查进一步加强,《xx市爱国卫生管理条例》基本落实,并实行城市卫生长效管理。在实施城乡医院对口支援项目的基础上,以城带乡,积极探索推广上下联动的医疗联合体机制,促使大医院的人才向基层流动,并积极探索村医养老保险机制。建议市政府出台有关政策制度以便加快支付制度改革深化进程,并通过提高筹资标准、增加财政补助等方式,增强制度保障能力,提高参合患者医药费用补偿比例,并进一步规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强管理标 准化,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一体化管理。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好提升医疗卫生安全保障能力。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指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机构向全体居民提供,是公益性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主要起疾病预防控制作用。近几年,我市在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和医疗卫生安全保障方面有了全面发展,下一步建议市政府通过进一步完善政策,将健康管理融入社会管理的各个环节,呼吁并引导城乡居民提高健康意识、改善健康行为,实施健康自我管理,全面提高群众健康素质。
调整和优化卫生发展布局,促进城乡卫生统筹协调发展。
应本着“科学布局、优化结构、适度规模、多元办医”的原则,对部分综合医院和当前短缺的专科医院进行规模和结构调整,统一规划布局,合理定位各医疗机构的性质与管理归属。加强专科体系建设,以现有的重点专科为基础,有计划地加强蒙中医、骨科、康复、老年病以及妇女、儿童医疗服务等专科医院建设,形成基本覆盖居民主要健康问题的专科体系,并确定各家医院的重点学科和发展方向,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要加大市级医院对口支援旗县医院的力度,提升县医院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控制医疗资源总量,逐 步建立公立医院与民营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与任务,按社会需求控制和调整机构规模,规定服务内容。放宽市场准入,建立公开、透明、平等的健康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民营资本进行医疗市场。
第四篇:关于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上级工作安排,我科对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实地察看了多个卫生院的公共卫生服务开展和药品零差率销售等情况,听取了相关单位和科室关于我市医药体制改革工作情况的汇报,并就有关我市医药体制改革的具体工作进行了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千家万户幸福,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系全市人民健康。为加强对医改工作的领导,我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医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医改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并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为医改工作的推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
我市结合医药卫生工作实际,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健全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大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深入开展卫技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着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切实惠利群众、改善民生,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三、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具体做法
(一)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使群众看病有保障。
1、三大医保扩面工作进一步推进。根据医改有关要求完成了社会保险征缴工作,为扩大覆盖面打下了良好基础。截止2011年,全市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参保率?%。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参保率?%,其中成年人参保?人,参保率?%,学生儿童参保?人,参保率?%。201年新农合参保?人,参保率为?%,基金筹资总额?元。
2、基本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不断完善提高最高支付限额、降低乙类药品和医疗服务项目自理比例、调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等待期、取消特殊病种门诊起付标准、建立门诊统筹等5个方面的内容。职工医保报销比例稳定在80%以上。对特殊病种实行全年计算一次起报线、多次费用连续计算,累加报销的政策。
(二)大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使群众平时少生病。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一是领导重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在省卫生厅确定我市为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试点市县后,卫生局召开专门会议,明确局长亲自抓,分管局长具体抓,基妇科具体负责,建立分级负责的管理机制,明确责任人。分工协作,有机结合,共同做好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和管理工作。自工作开展以来,局领导班子成员分包到乡镇,定期督查工作情况,及时解决村所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各乡镇定期汇报工作进展。二是组织有序,方法灵活,要求统一,保障到位。
1、统一标准,集思广益。开好动员会,进一步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工作的认识,统一了思想;召开了六期建档培训会,培训人员1400余人次,提高了乡镇卫生院建档医生护士的操作技能,统一了标准;召集有关人员到建档工作速度快、质量好的单位进行了学习观摩,熟悉建档工作的程序、方式方法、管理措施等。
2、结合实际,灵活操作,提高质量。建档工作涉及面广,既取得镇村干部的支持和群众的信任,又合理安排配置卫生资源。组织各乡镇卫生院多措并举,采用先易后难,整村推进,总结经验,全面推广,高质量完成建档工作任务。如有的单位人手少,乡医基础好,就采取分片包干,明确乡医建纸质档案,再由卫生院人员审核录入档案的方法;有的卫生院组织工作人员包片包村完成建档;有的卫生院发挥职工群众基础好的优势开展建档工作;
3、统一安排,统一要求,保障到位。统一印制了居民健康纸质档案、设置了档案室,配备了电脑和档案柜、档案盒。统一制定管理制度、确定建档对象、建档流程等。各乡镇卫生院安排一名专职人员负责档案管理,按照面积15平方米以上、符合十防(即防盗、防光、防高温、防火、防水、防潮、防尘、防鼠、防虫、防泄密)要求的房间存放档案。预拨工作经费,加快软件系统建设,提高工作积极性。三是加强考核督导,严格奖惩。建立了与完成工作任务相结合的项目实施绩效考核制度,坚持定期深入基层督导检查,按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补助标准》,根据各单位实际完成的工作量核拨资金,有力促进了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
以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为载体,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开展。截止2011年5月完成纸质健康档案332681份,建立电子健康档案328190份,建档率达82.5%,完成焦作市下达的建档任务。同时将27463名老年人、20850名高血压、6366名糖尿病、301名重症精神病人纳入规范化管理。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得到较好保障。2009年拨入中央和省市级资金452.55万元;2010年拨入资金658.6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409.2万元,省补助资金136.4万元,市级补助资金46万元,县级补助资金67万元。两年合计拨入资金1111.15万元。2010年共拨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555.47万元,余额555.68万元。2011年上级拨入资金508.47万元,已拨付605.68万元。累计账面余额为458.47万元。
(四)加紧进行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准备工作,使群众看病少花钱。
**市由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有12家乡镇卫生院。按照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要求,以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为切入点,全面启动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积极探索“三定三建立”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新模式。“三定”即定编制、定岗位、定人员;“三建立”即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新机制,财政保障新机制,管理与绩效考核新机制。
(一)坚持合理、公开、公平,做好“三定”工作 一是实事求是,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按照省里规定,我市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设编制进行初步核定上报,省里核准编制370名,原有编制435个,实际超编65名。根据省市有关文件规定对超编人员进行合理分流。目前,在编在岗330人,在编不在岗90人,在岗人员需补充40人,需分流50人,现已分流13人,另外的37人已计划分流到乡村一体化管理机构及村卫生室。二是科学统筹,设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岗位。按照“因事设岗、按需设岗”的原则,科学设置工作岗位370个,其中专业技术岗位占总数的80%以上;工勤和管理岗位占总数的20%以下。目前,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岗位设置工作已经完成。三是人尽其才,做好人员竞聘定岗与工作。采取民主评议与推荐、竞聘演讲、组织考核等方式,公开选聘12家卫生院院长;严格按照制定的岗位,坚持“人尽其才、择优选用”原则,公开竞聘岗位所需人员。目前,12家卫生院人员竞聘上岗工作已全面开展,7月份完成。
(二)坚持公益性,积极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新的药品管理机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从去年3月1日起,在12家乡镇卫生院开始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一年多来,基本药物配送与供应渠道健全畅通,运行规范平稳,效果明显,卫生院呈现出“两降”即药品价格下降、门诊均次费用下降,“两增”即门诊量增加、医务人员工作量增加两大特点,在降低药品费用、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方面,受到群众好评。截止2011年5月底,我市共采购基本药物1583万元。另外,从今年3月份开始,我市扩大基本药物覆盖范围,在6家市级公立医院和5家民营医院推行了基本药物制度。通过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品购销秩序更加规范,药品使用更加合理,群众受益更加明显。我市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荣获全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共拨入基本药物补助资金463万元,下拨107万元;2011年共拨入基本药物补助资金107万元,下拨264万元,累计账面余额199万元。
四、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市级财政压力巨大。深化医改的工作任务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医改资金的投入。市级医院整合、搬迁、重建等需要资金投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软硬件建设需要资金投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药物零差价需要财政补贴,卫生负债化解也需要资金,特别是绩效工资的实施将是更大的投入。医改是硬性任务,势在必行,必须做好,因此财政在投入上必须做到三个确保:确保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顺利进行,确保基层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确保医务人员的队伍稳定。
2、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单位招人难、留人难。医疗卫生单位在城区的布局和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发展不平衡,医疗卫生资源过于集中在城区,农村卫生发展相对滞后,技术力量薄弱。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的门诊业务量将大大增加,医院医疗和药品二大支柱之一的药品收入将无从谈起,如果财政的补偿难以保障医务人员在实施医改前的工资福利待遇,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将受到挫伤,同时将会不同程度地导致有一定技术专长的人员流向民营医院。
3、公共卫生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增多,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公共卫生责任主体没有真正到位,乡镇和村级组织在公共卫生方面应起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五、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建议意见
(一)加强领导,全面推进我区医改工作。有关部门要根据国家、省、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总体目标和整体部署,继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造福一方百姓。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我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创新工作方法,健全工作机制,加大对基层卫生医疗部门落实医改方案的指导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医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协调配合,确保我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积极、平稳、有序进行。
(二)强化宣传,营造医改良好社会氛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惠及全民的重大民生工程。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我市医改工作的宣传引导,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了解我市在医疗卫生、药品生产流通、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特别是要广泛宣传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各项改革措施,以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就医观念,从而在全市营造支持落实医药体制改革的良好舆论环境。
(三)突出重点,提高医疗卫生保障整体水平。政府要切实履行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的保障职责,对医改工作所需经费进行科学测算和评估,完善政府投入补偿机制,确保财政补助资金按时足额落实到位。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设施和队伍建设,提高公共卫生经费,强化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和医德教育,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要制订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医疗服务机构;积极探索科学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新途径、新举措;要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优化整合、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和规划布局,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权益。
(四)深化改革,确保我市医改工作取得实效。要按照国家、省、市政府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市医改进程,出台相关措施,完善配套政策,切实抓好医改方案的组织实施,既要坚持不懈,加强政策衔接,不断巩固医改成效;又要小心谨慎,在政策的执行和操作上思虑周全,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改革。要探索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理稳定的补偿机制;要强化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要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要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切实把医改这一重大民生工程办实办好。
第五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以下简称《意见》),2009—2011年重点抓好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推进五项重点改革,旨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较多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将全体城乡居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切实减轻群众个人支付的医药费用负担。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便群众就医,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降低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使全体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大限度地预防疾病。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提高公立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努力解决群众“看好病”问题。
推进五项重点改革,旨在落实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具有改革阶段性的鲜明特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改革初期首先着力解决公平问题,保障广大群众看病就医的基本需求,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保障水平。逐步解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间的衔接问题。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统筹利用全社会的医疗卫生资源,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推进五项重点改革,旨在增强改革的可操作性,突出重点,带动医药卫生体制全面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医药卫生体制全面改革的关键环节。五项重点改革涉及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药品供应保障、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医疗卫生投入机制、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医药卫生管理体制等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抓好这五项改革,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部分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障和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长期薄弱的状况,扭转公立医疗机构趋利行为,使其真正回归公益性,有效解决当前医药卫生领域的突出问题,为全面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指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改革目标,在2009-2011年需要重点抓好的五项改革。主要包括: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