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编制说明

时间:2019-05-12 22:51: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编制说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编制说明》。

第一篇:关于《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编制说明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4

关于《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编制说明

各位代表、同志们:

根据大会安排,《XX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提交大会审议。我受县政府委托,现就《纲要(草案)》编制工作做如下说明。

一、《纲要(草案)》编制过程

根据省、市的统一安排,县委、县府对我县的《纲要(草案)》编制工作非常重视,从2004年就开始了筹备工作。2004年10月12日,县政府办公室以XX府办发[2004]129号文件下达了《关于印发XX县“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的通知》。县政府有关部门、乡镇成立了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小组,开展了大量工作,县经济局、县农办、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商贸局和部分乡镇等开展了十一五专项规划工作。在赵小轻副县长的亲自领导下,县发改局牵头进行了编制全县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调查分析和专题研究,收集了大量资料,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使《纲要(草案)》编制更为科学、客观,2005年9月28日县政府正式委托四川省国际工程咨询研究院承担《纲要(草案)》编制工作。省国际工程咨询研究院项目组先后组织30余专家到我县,深入现场调研,召开了10余次集中研讨会,形成了《纲要(草案)》六次文稿,编制说明演示稿(ppT),以及全县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软件库。县政府先后组织各部门负责人、行业专家及各界有识之对文稿进行了多次讨论,与会人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提出了大量建设性意见。2006年1月9日,邹平县长主持县政府常务扩大会议,听取了项目组成员对文稿的编制说明,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1月11日,中伯书记主持召开了县委常委扩大会议,充分肯定了文稿,同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修改意见。现在提交的《纲要(草案)》,凝聚着县委、县政府对我县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思路,凝聚着项目组专家和成员的辛勤劳动,凝聚着全县社会各界的聪明才智。

二、《纲要(草案)》特点与内在联系

(一)特点

1、时代特点。十一五时期是我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后,继往开来的五年。按照我县第十次党代会和县十四届人代会第一次会议的布署,我县在2000年的基础上,到2010年末要实现第二步翻两番的目标,并为2020年第三步翻三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宏伟目标打好基础。因此,本《纲要(草案)》突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就是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二步、第三步目标的五年以及十五年确定具体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2、统领特点。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是新一代中央领导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是从增长观到发展观、从单一发展观再到全面发展观的升华,必须统领整个《纲要(草案)》编制工作。本《纲要(草案)》,突出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统领特点,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更多地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3、初步市场经济体制特点。《纲要(草案)》十分注重已建立的县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点,注重政府引导市场,建立经营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企业主体在参与全县经济社会活动中的能动作用。同时,又要体现我县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和不尽完善的特征,提高对进一步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认识,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尽力营造符合我县实际情况的市场经济体制环境。

4、开放特点。国内外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入世过渡期即将结束,生产要素和产业转移加快,各种新区域经济圈形成,地区间的经济合作加强,南充市作为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日趋明显。因此,《纲要(草案)》力图跳出XX看XX,尽量找准XX位置,在全面开放环境下,打开大门,实行对内对外开放,加快三外工作步伐,发展外向型经济,主动与周边地区经济融通,互动发展。

5、发展阶段特点。十一五的五年间,我县将由工业化初期进入中期;2020前,我县将由国内低收入地区进入中下等收入地区,进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显然,这个阶段较为特殊,既是发展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将直接对全县的产业结构、经济布局以及消费结构带来直接冲击。因此,《纲要(草案)》注重加快发展不动摇,同时也更加注意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二)内在联系

1、纵向联系。虽然在国家、省和南充市的十一五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规划的框架和内容变化较大,但我们力求做到《纲要(草案)》力求做到与其衔接,及时吸纳最新规划理念、体系和方法,特别是南充市的十一五规划,认真分析了其主要指标、重点项目和定位,及时修正我县的定位,调整重点项目,尽量做到对接,以利于省市对我县相应项目资金支持。

2、横向联系。《纲要(草案)》在国内众多的经济区中选定泛珠三角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和成南渝准三角经济区,提出在未来五年要强化经济协作,主动融入互动发展。为与南充市规划较好地对接,有别于周边其它区县的不同定位,《纲要(草案)》提出打造四川集水电和核电于一体的电力能源基地、西南地区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川东北休闲旅游度假胜地等。

3、内在联系。我县第十次党代会后的三年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纲要(草案)》主要指标既要体现我县第十次党代会已确定的目标要求,又要具体细化和延伸,避免重复,还要以全县各专项规划为支撑。对于已提交的专项规划,《纲要(草案)》基本上都做过深入研究吸收,主要指标做过反复测算,与部分专项规划还做到了互动。

三、《纲要(草案)》的基本结构

《纲要(草案)》现分为12章36节,约1.2万字。

第一章是“十一五”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简要回顾了前五年我县十五计划实施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肯定“十五”是我县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各项目标任务已全面实现。

第二章是“十一五”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上述五个特点体现在指导思想中,提出了未来五年全县发展的主要目标。发展原则为五个突出,既与现代发展理论吻合,也符合于我县实际情况。

第三章是大力推进工业强县,提出做强三大支柱产业,构建三大制造产业集群,壮大工业开发区,建成省内工业强县。把我县建成省内工业强县,既是一个过程,也有具体量化指标。

第四章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中央、省市的统一要求和 “一路、二水、三产业、四人居环境、五民主和谐”的思路,在十一五期间要建成一批象闻名全国的我县中坝村一样的文明新村。

第五章是培育壮大第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是旅游产业,按照全市统一规划,提出强力打造嘉陵第一桑梓,建成四A级景区。五年间旅游产业要实现新突破,将旅游业培育成我县新的支柱产业。

第六章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我县道路交通薄弱环节,提出采取特殊手段,加快道路交通超常规建设。构造“一小时乡镇,半小时南充,三小时成渝”交通圈,构建全县交通新格局。

第七章是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依据全县区域生态和交通条件构建“一城三线四片”经济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形成特色鲜明、协调互动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

第八章是推进科技、教育和人才开发,提出了推进科技强县,走创新发展道路。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创造“人人争先成才”的社会环境。

第九章是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强调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提出以我县的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和工业开发区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同时,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

第十章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尤其是把城镇低收入和农民收入作为改善人民生活的重点内容。同时大力发展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事业。维护安全稳定,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第十一章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体制和创新机制。强化外引内联,抓好招商引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三外”工作步伐。

最后一章是规划实施措施,强调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项目支撑和严格目标管理。

四、《纲要(草案)》中主要问题说明

(一)关于指导思想及原则

《纲要(草案)》指导思想及原则贯穿一条主线,五个突出。一条主线就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这是我县十一五必须坚持的基本点。

指导思想中强调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为根本目标,结合了县第十次党代会和县第十四届人代会第一次会议确立的奋斗目标,沿着“工业立支柱,农业兴产业,三产上台阶,城市升形象,党建出成果”的思路,构筑“一城三线四片”区域经济布局,打造四川集水电和核电于一体的电力能源基地、西南地区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川东北休闲旅游度假胜地等。与南充市各区县十一五中提出的定位比较而言,我县发展的定位具有鲜明的县域特色,操作性较强。

发展原则就是五个突出,这是参照县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指示确定的,即突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突出以产业和项目促进发展,突出可持续发展,突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突出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既与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也符合我县的实际情况。

(二)关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

正确认识我县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水平,是编制《纲要(草案)》的基础。按国内外的通行标准,划分工业化阶段主要包括人均GDp、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和城镇化率三项指标,如果从人均GDp美元计,分别按600~1200、1200~2400、2400~4500分为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十五末,我县的人均GDp折合640美元,非农就业比重超过25 %,城镇化率25 %,表明我县已进入工业化初期。到十一五末,我县的人均GDp将达到1280美元,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接近35%,城镇化率达到34%。因此,“十一五”期间,我县将从工业化初期进入工业化中期,将成为全县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标志。

从某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之比,划分为低收入、中下等收入,中上等收入和高收入四类地区。2005年,我县的人均GDp为5215元,全国为11900元,两者之比为0.44 :1,因此,我县现在还处于低收入地区。2020年,本县人均GDp与全国人均GDp之比达到0.86,进入中下等收入地区,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又一重要突破。

根据发展阶段和水平来看,十一五前后我县将面临两大突破,必将对我县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产业明显的影响,这也是编制《纲要(草案)》必须关注的重点。

(三)关于发展目标

《纲要(草案)》中总体发展目标,包括具体指标,要符合国家经济体系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省市规划主要指标衔接。在编制过程中,我们按远近结合,远粗近细,在保证指标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人文、社会性指标,突出经济社会结构和效益的指标。

一是增长速度。从全国、全省及南充市看,中央《建议》要求,全国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单位GDp能源消耗五年内要降低百分之二十左右;全省提出十一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全省人均GDp在2000年基础上提前翻一番;南充市提出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长12%,人均GDp达到8438元。

由于我县是后发展地区,现有经济指标基数较小,未来五年的增长速度应该,也能够超过国家、省及市的增长速度。我县第十次党代会已确定了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即以2000年为基数,以人均GDp为量化指标,仍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05年翻一番,(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600美元;第二步到2010年翻两番,1200美元;第三步到2020年翻三番,2400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由于党代会所确定的时段与十一五时期有所交叉,决定了《纲要(草案)》发展指标既要与之对接,但又不能照搬。由于党代会提出的是人均指标,考虑全县人口保持目前低增长速度和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例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如果要满足十一五期间翻一番的要求,我县的年增速下限至少为14.87%。

再结合我县已有的专项规划,如五年间一产业达到4.8%,二产业达到22.5%,三产业达到18.9%,十一五末全县三个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13.07亿元、27.28亿元和19.84亿元,全县GDp达到59.83亿元(均为现值),年增速将达到15.90%的上限。

我们对14.87%~15.90%之间的主要区间模数进行测算和分析,确定十一五期间全县GDp年均增速为15%,相应地将三产业年增速调减至16.57%;按此速度,2010年全县人均GDp在2000年的基础上可以翻两番。《纲要(草案)》确定的增速既积极,又审慎;能保证两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如期实现,为2020年前全县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了较好基础,又使未来工作留有相应余地。

二是关于生态环境。由于我县地处嘉陵江中游,也是长江上游,属于生态环境的敏感地区。《纲要(草案)》提出要继续保持我县相对较好的生态承载条件,巩固加强天然林保护等,十一五末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0%以上,建成嘉陵江中游绿色生态屏障。要求进一步改善环境条件, 进一步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

三是关于人民生活质量指标。《纲要(草案)》提出了全县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控制目前人口低增长速度。十一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可达到11000元和3900元以上。就业水平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四)关于工业强县

将我县建成省内的工业强县,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应该量化的指标。大县不等于强县,强县不一定要求量的扩张,而是更加注重质和效益的内涵式发展。具体地看,2004年,我县工业增加值5.56亿元,仅列省内181个县区中的第100位;2005年,二产业增加值将实现9.89亿元,接近一产业;2006年,仅工业增加值递增26.3%,达到7.5亿元,将超过一产业;2007年,工业增加值达到9.6亿元,将进入全省县级工业排名前50强,成为省内名副其实的工业强县。在我县的工业三大支柱产业中,水电和农副产品加工都具有资源比较优势,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以汽配为主的机械冶金也有较长的生产周期,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即使不考虑核电站一期工程启动的情况下,《纲要(草案)》提出五年内建成全省的工业强县是有相应根据的,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五)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从今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将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运动,三农问题仍然是我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从我县具体情况看,大部分人口分布在农村,即使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0%以上,仍有50多万人生活在农村。因此,在大力推进工业化、促(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进城镇化、有序转移农村人口的同时,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积极发展我县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我县的中坝村走到了新农村建设的前列,国内知名,在省内影响很大,因此《纲要(草案)》提出了要在五年内建成一批中坝村式的文明新村,也与国家,省市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相一致。

(六)关于构建特色经济区域

我县各乡镇自然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不同,要根据不同的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发育程度和潜力进行生产力布局,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主体功能区,逐步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区域开发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样,既可以加快发展,也有利于争取国家、省市在项目上的支持,争取国家加大对我县的财政转移支付支持。

《纲要(草案)》根据全县自然、交通、地理状况,以及不同的区域环境容量,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发育程度,划分为三类主体功能区,按一城三线四片,一城即优先开发区,重点发展第二、三产业,扶持房地产行业、现代服务业,形成川东北中等城市框架;三线即重点开发区,重点发展水电、物流、旅游产业,以及小集镇建设;四片即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我县特色的以优质生猪为主的畜禽养殖、葛薯种植、蚕桑种养和优质水果种植的四大特色农业产业。

(七)关于基础设施建设

为改变我县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瓶颈”局面,《纲要(草案)》提出采取特殊手段,加快全县道路交通超常规建设。这即是我县的实际情况,也是全县社会各界的要求和呼声。《纲要(草案)》提出要集中力量高质量建设一批重点骨干工程,突出建成营高一级公路XX段,乡镇通油路,村村通公路,打通衔接县境内外干线公路,配合旅游开发建设县内环线公路,构造“半小时乡镇,一小时南充,三小时成渝”道路交通圈,构建全县交通新格局。

(八)关于旅游产业

《纲要(草案)》提出响亮的口号,就是按全市旅游的统一规划,开发嘉陵第一桑梓,将其建成国家四A级旅游景区。发挥我县深厚的相如历史文化和优美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着力发展旅游这一朝阳产业,五年间全县旅游产业实现新突破,将旅游业培育成我县新的支柱产业,建成川东北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力争成为南充市继廊中后的第二颗旅游明珠。

上述未尽内容请大家详见《纲要(草案)》。

各位代表、同志们:我县十一五规划纲要编制过程是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发挥群众和集体智慧,利用专家力量,对未来五年全县发展思路的各抒已见、统一认识的过程,是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敬请大家对《纲要(草案)》讨论审查。

谢谢大家!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4

第二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州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八届十次全会通过的《中共xx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xx实际,制定《xx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时期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十

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五”时期,我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州委、州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积极抢抓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中央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力度、州委、州政府“创优升位”四大机遇,围绕建设经济强镇的发展目标,结合xx实际,抢抓机遇,自我加压,克难奋进,开拓创新,突出抓好“创优升位”,着力夯实基础、调整结构、增强后劲,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向上势头,综合经济实力和财政收入跃上新的台阶。全镇生产总值2005年完成32301万元,年均增长10以上;2005年财政收入达到592.39万元,基本实现了翻番目标,年均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43元,年均增长10以上,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3.17亿元,比“九五”期末翻1.86番,年均增长25.89。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集镇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建设成效明显,改革开放取得重要进展。新阶段扶贫开发扎实推进,“两基”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科技普及与创新能力逐步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实施西部大开发“五年打好基础”的目标基本实现,全面和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奠定的良好基础。

第二节“十一五”发展环境和条件

“十一五”期间是我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我镇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出台优惠政策的机遇,积极争取小城镇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资金、技术、物质扶持,借助外部力量加快自身的发展。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中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工业项目在本镇实施的机会,拉动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中央加大对民族地区扶持力度的政策机遇,积极向上申报民族发展项目和资金,推动全镇社会经济的发展。“十五”期间,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烤烟、茶叶种植已具备相当规模。烤烟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05年共种植烤烟4578.9亩,收购烤烟126.8公斤,完成产值685.87万元,税收132万元,烟农直接增加收入685.87万元(含补助),烤烟户人均现金收入8164元。我镇茶叶具备良好的内在品质和xx毛尖的品牌优势,未来几年将培育发展成为全镇农民增收的另一个主导产业,畜牧养殖已逐步形成规模,形成气候,市场前景看好,发展潜力巨大。小城镇的发展已拥有一定的规模,对周边县乡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聚集效应进一步凸现。广大干部群众盼发展、谋发展、促发展、争跨越的愿望强烈,是进一步改变经济社会面貌的强大动力。“十一五”期间,我镇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基础更加扎实,我们已经站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新的起跑线上。

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镇经济总量偏低,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乡镇企业发展后劲乏力,培育经济增长点和后续产业任务仍然艰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群众思想观念尚待进一步更新,农民增收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镇级财政收入不够雄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城镇人口规模较小,集聚功能不强,缺乏按功能和空间布局的内在合理性,缺乏相关配套的政策支持,发展水平与潜能不相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部分党员和干部自身素质与形势还不够适应,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知识、业务水平、工作方式方法等还需更进一步提高和改进,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

第三节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经济强镇为重点,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和改革的思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抢抓争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技兴镇战略,突出抓好乡镇企业、畜牧业、烤烟、茶叶、文化旅游等五大产业的发展,抓好“创优升位”、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xx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努力把我镇建设成为黔南经济强镇、xx市明星乡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节奋斗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平均增长15以上,比2005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达

到1114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00元以上。用两年时间,使全镇五个省级一类贫困村全部脱贫,达到中等村发展水平;用5年时间力争5个村达到小康村;用5年时间建成城镇人口达1万人以上,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用5年时间把烤烟、旅游业、茶产业、畜牧业培养成为农民增收支柱产业。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新发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

第二章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强化基本农田保护,大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和“沃土工程”,提高耕地质量,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增加粮食种植科技含量,继续全面推行良种化、规范化种植,不断推广应用科学、高效的新种植模式和适用技术,尽力缩短新技术应用的推广周期,不断推进粮食种植由粗放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认真贯彻落实免除农业税的有关政策,进一步降低种粮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第二节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效益

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一是立足优势,围绕特色抓调整。在现有基础上,实施北烟南移战略,巩固老烟区,发展新烟区,到2010年,力争烤烟种植面积达万亩以上,重点抓好田烟生产,提高中上等烟比例,促进农民增收。用好用活退耕还林(茶)政策,依托xx毛尖品牌优势和建设“西部茶都”机遇,在现有茶园的基础上,继续发动鼓励农民发展茶叶种植,扶持各村茶叶协会,到2010年,力争建成优质高产茶园10000亩,把我镇建设成为“西部茶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二是立足市场,按照供需抓调整,发展订单农业。在坡脚、样畦、坪洋等公路沿线发展订单蔬菜生产,通过企业的介入,实现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直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力争在2010前,将xx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全镇订单蔬菜种植突破3000亩,西瓜、红枣、辣椒、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规模化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明显实效。利用本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促进农产品的就地增值,拓宽销售市场,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第三节培育壮大畜牧产业,建设畜牧大镇

按照州市关于畜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畜牧产业调大,品种品质调优,经济效益调高,饲养方式调良”的原则,抓住xx市作为肉牛、奶牛、猪、禽基地县的机遇,大力发展畜牧养殖。积极争取项目经费的投入,结合州市畜牧行动计划,引导农民用好用足养殖信贷贴息政策,以贴息政策和政府支持增强农户养殖信心,激活部分群众手中资金,壮大畜牧产业,同时抓好项目带动,能人带动。大力支持和培育养殖专业户、养殖场,形成养殖规模,带动地方养殖业发展。大力推广坪洋“支部 协会”模式,全力打造养猪、养牛、养禽专业村,为养殖户提供必要的资金、物资和技术支持,使其进一步发展壮大。加强畜禽品种改良,提高畜禽品质,强化畜禽疫病防治,推广种草养畜,全面推进科学饲养,提高养殖效益。创新服务机制,以优质的服务和过硬的技术推动畜牧业发展。力争到2010年把xx建成xx市畜牧大镇乃至强镇。

根据各村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养殖习惯,合理规划布局,充分发挥各村不同的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专业规模养殖。一是着力培育村为主的肉牛养殖专业村寨,重点发展存栏5头以上的养牛大户100户,以大量能繁母牛为基础,全面普及牛改冻配,提高养牛效益,各养殖专业村力争实现专业户均饲养2头牛的目标,辐射带动周边村组养牛业的发展;二是以龙场、甲沙等村寨为主发展二元母猪养殖。重点发展养猪10头以上的养殖户100户,把龙场、甲沙建成优质仔猪生产基地;三是在河东发展家禽养殖。重点发展养禽100只以上的养殖户100户,力争2010年全镇大牲畜存栏达7000头,猪年末存栏22000头,出栏35000头,家禽存栏50000只,出栏50000只,肉蛋产量45吨,畜牧产值2000万元。

第四节进一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和国有林业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依法合理流

第五节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大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及试点。合理布局,适度聚居,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沼气以及改水、改厕、改灶,多方面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整洁村镇环境,改变陋习,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田园村寨和民族文化村寨。加大文明生态小康村建设力度,为实现总体小康目标打下良好基础。“十一五”期间力争规划建设20个以上的文明生态小康村寨。

第三章加大招商引企力度,打造工业强镇

大力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树立亲商、护商、合同招商的思想意识,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引进来,利用展销会、招商会、媒体、信息网络等多种方式发布招商引企项目,运用一切人力资源,扩大招商引企渠道。力争“十一五”期间,在继续抓好铅锌矿采选业的同时,引进一批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工业企业入驻xx,增加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全镇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第一节村级道路交通建设

“十一五”期间,交通建设方面主要抓好各村村级道路的改造和维护、维修,提高公路等级和通车能力;加强村级公路网络建设,争取用五年时间实现100村民小组通路通车;完善鸡坡公路,实现xx至鸡贾中巴线路恢复营运;积极申报或引资修建河东公路,解决制约河东片区经济发展的障碍,促进农民增收;力争建成至宣威泥青公路,xx至甲登公路的水泥路面硬化,建成甲登大桥,修通甲鸟公路,建成羊亚铁索桥,新建新桥至明英公路;结合文明生态小康村的建设,实施“村村寨寨水泥路面硬化”工程,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村寨路面硬化达90以上。

第二节村级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继续加大对各村的水利沟渠、小水窖建设,以及山塘、水库的维修维护,全面提高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完成早楼水库、高寨水库、白岩水库的险坝改造工程,提高蓄水、灌溉及防洪能力,新建甲双水坝,解决农业缺水问题;力争向上对接项目,加大希望工程的投入,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大力发展生态能源沼气池建设,努力在2010年前建成2500口沼气池及配套的农村改厩改厕;依托国家扶贫政策,争取项目引进,使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实现重点突破,建成甲登电站、团渔浪电站,形成梯级电站发电网络。整村推进,确保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全面完成新村办公用房建设。

第五章加快城镇化发展,繁荣农村经济

第一节科学规划城镇布局

按照2010年镇区人口达到1万人以上,建成xx东部中心城镇的总体发展思路,在充分考虑到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前提下,完善镇域总体规划和镇区详细建设规划,依托大项目的支撑,抓住桃花电站、明英电站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构建人流、物流、资金流中心。城镇建设重点突出“一高”和“四个相适应”。一高是就要高起点规划城镇布局,立足长远,超前考虑,对总规、详规、点规严格把关,指导城镇建设科学规范发展。“四个相适应”,一是小城镇的作用要与“连接城市,辐射农村”的宗旨相适应;二是小城镇的功能要与市东部中心集镇及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相适应;三是小城镇的发展速度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四是小城镇的规划定位要与辖区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和未来5-10年小城镇发展目标相适应。为此,城镇规划范围为:东起坡脚,南至坪洋,西至党垛,北起把朵,面积10平方公里,到2010年城镇人口目标为1万人以上。

第二节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实施小城镇建设,是促进城镇经济发展的重点,要跳出抓小城镇建设就是抓基础设施建设的思维定势,利用小城镇建设构建经济发展平台,繁荣农村经济。一是继续做好项目库汇编,积极向上申请项目经费,同时采取盘活、置换等方式多渠道融资,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力争完成xx镇汽车场建设和民族广场的扩建,规划建设xx风情一条街。扩建改造镇自来水厂和管网供水系统,满足城镇居民用水和二、三产业发展用水需求;城镇道路硬化率100,完成镇行政办公大楼的改造扩建工作;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构建区域中心。要依托小城镇建设的带动作用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培育和建立商品交易市场或批发市场,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广聚人源,凝聚人气,努力把xx镇构建成为xx东部区域的中心。三是积极探索和研究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集体土地内部流转制度,国有土地储备,多元化投资机制等,确保城镇建设快速发展,最终实现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促进一、二、三产业的互动发展,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以及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

第六章做大做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大镇

我镇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人文自然景观,民族风情浓郁,民间文化繁荣。我们要因势利导,充分引用这些优势开发并壮大我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科学制定我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规划,加速我镇旅游业与市场化接轨;二是加大投入,对我镇民族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三是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现有的民族文化和人文景观,建成“xx苗族文化展览馆”和象征xx苗族的大型雕塑;四是以芦笙会为载体,举办好每年一届的芦笙艺术节,并以此扩大我镇民族文化和民族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五是研发我镇民族旅游商品;六是规范我镇旅游市场。力争将我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我镇经济发展后续产业之一。

第七章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

“十一五”期间,继续巩固“两基”成果,认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推进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和远程教育,进一步提高学龄儿童入学率,力争达到100,在校学生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合理进行布局调整,整合教育资源,提高xx的整个教育教学水平。

第二节狠抓计生工作,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继续围绕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目标,深入开展村民自治,巩固“村为主”,建立以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为重点的利益导向机制,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开展优质服务,实现少生、晚生、优生。

第三节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健全社会治安长效防范机制,完善三级防范网络,着力抓好“文明xx”、“平安xx”的建设,巩固群防群治活动,健全周边联防机制,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提高群众法制意识,积极推进依法治镇、以德治镇进程,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各项安全设施建设,预防和减少事故,尤其是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强自然灾害、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工作和防灾减灾工作,完善救灾应急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加强消防安全基础设施和消防队伍建设,改善镇乡消防安全环境。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及时消除治安隐患和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目标。

第四节积极推进文化、体育和卫生事业的向前发展

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的思想阵地,以“三个代表”重点思想为指导,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倡导时代文明;加强卫生管理,提高从业人员医技水平,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在镇村两级医技工作人员中的比例,完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增强疾病防治能力和应对突发性卫生事件的能力。创建条件到2010年,全面建立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使广大农民享有基本的医疗保障。

第五节抓好民政救济,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

进一步完善规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严格低保金和救济款物发放,切实做好农村五保户的供养和扶贫济困,“十一五”五保供养标准力争达到全镇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贫困群众全部脱贫,继续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定期开展非农技能培训,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十一五”期间,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面达100,加强农村社会福利事业。

第八章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十一五”规划宏伟目标的实现

第一节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

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以州委、州政府在全州实施的“四线百乡千村万名党员示范工程”创建为拉动载体,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高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党委要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明确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措施、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科学谋划和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重点,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发展事务的综合协调,不断完善、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统筹兼顾、注重协调,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找准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切实加强薄弱环节,努力解决突出问题,又快又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

第二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和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文明创建活动,抓好集镇“卫生与秩序”及农村“文明生态小康村”创建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形成有利于诚信建设法制环境、服务环境、社会环境。

第三节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镇有机统一起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健全村务、政务公开,严格民主监督。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严格依法治镇。严格执法,公正执法,维护法制尊严。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严格按照法律界定,有所为有所不为,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权力制约法三章机制和对权力进行的监督,把勤政廉政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制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良好法制氛围,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切实推进依法治镇,以德治镇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四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改革和制度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廉政建设。完善权力监督制约制度、反腐倡廉法律法规规范国家工作人员行政作为、进一步健全违纪违法案件行为惩处制度和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财政资金运行等环节行使监督;充分发挥党政、司法、社会的合力作用,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深入开展,为完成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第九章做好规划管理、实施及调整

xx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镇“十一五”期间指导全镇社会经济发展的纲领性中期规划。要使目标顺利实现,必须完善规划体系,加强宏观调控,提高产业竞争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态势。加强政府对全社会资金的引导和调控,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放宽投资领域,简化审批程序。通过计划任务的分解落实,以及分的实施,使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在制定和执行计划和财政预算时,分以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在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领域,政府要直接组织推动或直接配置资源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各村、各部门要把本规划作为制定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认真落实目标任务。

当遇到内外环境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它重点原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计划目标时,镇政府要提出调整方案议案,报请镇人大主席团会议审议批准实施。

第三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州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八届十次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xx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xx实际,制定《xx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时期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五”时期,我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州委、州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积极抢抓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中央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力度、州委、州政府“创优升位”四大机遇,围绕建设经济强镇的发展目标,结合xx实际,抢抓机遇,自我加压,克难奋进,开拓创新,突出抓好“创优升位”,着力夯实基础、调整结构、增强后劲,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向上势头,综合经济实力和财政收入跃上新的台阶。全镇生产总值2005年完成32301万元,年均增长10%以上;2005年财政收入达到592.39万元,基本实现了翻番目标,年均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43元,年均增长10%以上,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3.17亿元,比“九五”期末翻1.86番,年均增长25.89%。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集镇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建设成效明显,改革开放取得重要进展。新阶段扶贫开发扎实推进,“两基”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科技普及与创新能力逐步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实施西部大开发“五年打好基础”的目标基本实现,全面和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奠定的良好基础。

第二节 “十一五”发展环境和条件

“十一五”期间是我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我镇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出台优惠政策的机遇,积极争取小城镇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资金、技术、物质扶持,借助外部力量加快自身的发展。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中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工业项目在本镇实施的机会,拉动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中央加大对民族地区扶持力度的政策机遇,积极向上申报民族发展项目和资金,推动全镇社会经济的发展。“十五”期间,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烤烟、茶叶种植已具备相当规模。烤烟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05年共种植烤烟4578.9亩,收购烤烟126.8公斤,完成产值685.87万元,税收132万元,烟农直接增加收入685.87万元(含补助),烤烟户人均现金收入8164元。我镇茶叶具备良好的内在品质和xx毛尖的品牌优势,未来几年将培育发展成为全镇农民增收的另一个主导产业,畜牧养殖已逐步形成规模,形成气候,市场前景看好,发展潜力巨大。小城镇的发展已拥有一定的规模,对周边县乡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聚集效应进一步凸现。广大干部群众盼发展、谋发展、促发展、争跨越的愿望强烈,是进一步改变经济社会面貌的强大动力。“十一五”期间,我镇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基础更加扎实,我们已经站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新的起跑线上。

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镇经济总量偏低,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乡镇企业发展后劲乏力,培育经济增长点和后续产业任务仍然艰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群众思想观念尚待进一步更新,农民增收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镇级财政收入不够雄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城镇人口规模较小,集聚功能不强,缺乏按功能和空间布局的内在合理性,缺乏相关配套的政策支持,发展水平与潜能不相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部分党员和干部自身素质与形势还不够适应,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知识、业务水平、工作方式方法等还需更进一步提高和改进,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

第三节 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经济强镇为重点,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和改革的思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抢抓争快,实施可持续

公共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大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及试点。合理布局,适度聚居,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沼气以及改水、改厕、改灶,多方面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整洁村镇环境,改变陋习,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田园村寨和民族文化村寨。加大文明生态小康村建设力度,为实现总体小康目标打下良好基础。“十一五”期间力争规划建设20个以上的文明生态小康村寨。

第三章 加大招商引企力度,打造工业强镇

大力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树立亲商、护商、合同招商的思想意识,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引进来,利用展销会、招商会、媒体、信息网络等多种方式发布招商引企项目,运用一切人力资源,扩大招商引企渠道。力争“十一五”期间,在继续抓好铅锌矿采选业的同时,引进一批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工业企业入驻xx,增加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全镇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第一节 村级道路交通建设

“十一五”期间,交通建设方面主要抓好各村村级道路的改造和维护、维修,提高公路等级和通车能力;加强村级公路网络建设,争取用五年时间实现100%村民小组通路通车;完善鸡坡公路,实现xx至鸡贾中巴线路恢复营运;积极申报或引资修建河东公路,解决制约河东片区经济发展的障碍,促进农民增收;力争建成至宣威泥青公路,xx至甲登公路的水泥路面硬化,建成甲登大桥,修通甲鸟公路,建成羊亚铁索桥,新建新桥至明英公路;结合文明生态小康村的建设,实施“村村寨寨水泥路面硬化”工程,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村寨路面硬化达90%以上。

第二节 村级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继续加大对各村的水利沟渠、小水窖建设,以及山塘、水库的维修维护,全面提高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完成早楼水库、高寨水库、白岩水库的险坝改造工程,提高蓄水、灌溉及防洪能力,新建甲双水坝,解决农业缺水问题;力争向上对接项目,加大希望工程的投入,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大力发展生态能源沼气池建设,努力在2010年前建成2500口沼气池及配套的农村改厩改厕;依托国家扶贫政策,争取项目引进,使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实现重点突破,建成甲登电站、团渔浪电站,形成梯级电站发电网络。整村推进,确保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全面完成新村办公用房建设。

第五章 加快城镇化发展,繁荣农村经济

第一节 科学规划城镇布局

按照2010年镇区人口达到1万人以上,建成xx东部中心城镇的总体发展思路,在充分考虑到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前提下,完善镇域总体规划和镇区详细建设规划,依托大项目的支撑,抓住桃花电站、明英电站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构建人流、物流、资金流中心。城镇建设重点突出“一高”和“四个相适应”。一高是就要高起点规划城镇布局,立足长远,超前考虑,对总规、详规、点规严格把关,指导城镇建设科学规范发展。“四个相适应”,一是小城镇的作用要与“连接城市,辐射农村”的宗旨相适应;二是小城镇的功能要与市东部中心集镇及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相适应;三是小城镇的发展速度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四是小城镇的规划定位要与辖区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和未来5-10年小城镇发展目标相适应。为此,城镇规划范围为:东起坡脚,南至坪洋,西至党垛,北起把朵,面积10平方公里,到2010年城镇人口目标为1万人以上。

第二节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实施小城镇建设,是促进城镇经济发展的重点,要跳出抓小城镇建设就是抓基础设施建设的思维定势,利用小城镇建设构建经济发展平台,繁荣农村经济。一是继续做好项目库汇编,积极向上申请项目经费,同时采取盘活、置换等方式多渠道融资,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力争完成xx镇汽车场建设和民族广场的扩建,规划建设xx风情一条街。扩建改造镇自来水厂和管网供水系统,满足城镇居民用水和二、三产业发展用水需求;城镇道路硬化率100%,完成镇行政办公大楼的改造扩建工作;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构建区域中心。要依托小城镇建设的带动作用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培育和建立商品交易市场或批发市场,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广聚人源,凝聚人气,努力把xx镇构建成为xx东部区域的中心。三是积极探索和研究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集体土地内部流转制度,国有土地储备,多元化投资机制等,确保城镇建设快速发展,最终实现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促进一、二、三产业的互动发展,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以及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

第六章 做大做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大镇

我镇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人文自然景观,民族风情浓郁,民间文化繁荣。我们要因势利导,充分引用这些优势开发并壮大我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科学制定我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规划,加速我镇旅游业与市场化接轨;二是加大投入,对我镇民族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三是

nbsp;第四节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改革和制度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廉政建设。完善权力监督制约制度、反腐倡廉法律法规规范国家工作人员行政作为、进一步健全违纪违法案件行为惩处制度和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财政资金运行等环节行使监督;充分发挥党政、司法、社会的合力作用,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深入开展,为完成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第九章 做好规划管理、实施及调整

xx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镇“十一五”期间指导全镇社会经济发展的纲领性中期规划。要使目标顺利实现,必须完善规划体系,加强宏观调控,提高产业竞争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态势。加强政府对全社会资金的引导和调控,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放宽投资领域,简化审批程序。通过计划任务的分解落实,以及分的实施,使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在制定和执行计划和财政预算时,分以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在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领域,政府要直接组织推动或直接配置资源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各村、各部门要把本规划作为制定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认真落实目标任务。

当遇到内外环境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它重点原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计划目标时,镇政府要提出调整方案议案,报请镇人大主席团会议审议批准实施。

第四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 录

第一篇 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第二章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三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第二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四章 发展现代农业

第五章 增加农民收入

第六章 改善农村面貌

第七章 培养新型农民

第八章 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

第九章 深化农村改革

第三篇 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十章 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

第十一章 振兴装备制造业

第十二章 优化发展能源工业

第十三章 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

第十四章 提升轻纺工业水平

第十五章 积极推进信息化

第四篇 加快发展服务业

第十六章 拓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 丰富消费性服务业

第十八章 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

第五篇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九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二十章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第二十一章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六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二章 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三章 保护修复自然生态

第二十四章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二十五章 强化资源管理

第二十六章 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

第七篇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二十七章 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

第二十八章 优先发展教育

第二十九章 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第八篇 深化体制改革

第三十章 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三十一章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十二章 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第三十三章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第三十四章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第九篇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第三十五章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第三十六章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第三十七章 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

第十篇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三十八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三十九章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四十章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建设

第四十二章 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第十一篇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四十三章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十二篇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四十四章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十三篇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四十五章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十四篇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第四十六章 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

第四十七章 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

第四十八章 健全规划管理体制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国家规划四类主体功能区 打破传统行政界限

人民网北京8月2日电 中国国家建设部网站7月1日公布了《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意见》要求,全国主体功能区编制规划将于9月完成初稿,并开始征求意见。《意见》认为,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绩效考评体系。

“全国主体功能区”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所确定的全国国土空间最新布局办法。根据这一布局,全国国土空间将被统一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类主体功能区。《意见》称,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等的基本依据。

根据《意见》,四大类功能主体区中的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

而按照这一规划标准,全国传统行政区划界限将被打破,包括各类政策以及考核模式等都将以功能区为单位。

《意见》全文如下:

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

国发[2007]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主体功能区的范围、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区域政策的任务,按照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分层次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的要求,现就做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11 11:13

一、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意义

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的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绩效考评体系,加强和改善区域调控。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人口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生态建设规划、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规划、粮食生产规划、交通规划、防灾减灾规划等在空间开发和布局的基本依据。同时,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以上述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为支撑,并在政策、法规和实施管理等方面做好衔接工作。

二、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在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基础上,前瞻性、全局性地谋划好未来全国人口和经济的基本格局,引导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11 11:13(二)确定主体功能区。

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根据人口居住、交通和产业发展等对空间需求的预测以及对未来国土空间变动趋势的分析,在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确定各类主体功能区的数量、位置和范围。

确定主体功能区的数量、位置和范围后,要根据各个主体功能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明确各个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发展方向、开发时序、管制原则等。

国家层面的四类主体功能区不覆盖全部国土,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原则上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禁止开发区域按照法定范围或自然边界确定;要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总体要求,阐明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开发战略等,明确确定省级主体功能区的主要原则,以及市、县级行政区在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中的主要职责。

编制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将行政区国家层面的主体功能区确定为相同类型的区域,保证数量、位置和范围的一致性。对行政区国家主体功能区以外的国土空间,要根据国家确定的原则,结合本地区实际确定省级主体功能区,原则上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原则上要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位于省级行政区边界、均质性较强的区域应确定为同一类型的主体功能区;沿海省区陆地主体功能区与海洋主体功能区要相互衔接,主体功能定位要相互协调;对重点开发区域要区分近期、中期和远期的开发时序;矿产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区域,可以适度开发矿产资源,但原则上应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依法设立的省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域要确定为禁止开发区域。

(三)完善区域政策。

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现主体功能区定位,关键要调整完善相关政策,主要有: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11 11:14 5.人口管理政策。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控人口总量,引导人口有序流动,逐步形成人口与资金等生产要素同向流动的机制。鼓励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吸纳外来人口定居落户;引导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逐步自愿平稳有序转移,缓解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状况。

6.环境保护政策。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环境承载能力,提出分类管理的环境保护政策。优化开发区域要实行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和环保标准,大幅度减少污染排放;重点开发区域要保持环境承载能力,做到增产减污;限制开发区域要坚持保护优先,确保生态功能的恢复和保育;禁止开发区域要依法严格保护。

7.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针对主体功能区不同定位,实行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和政绩考核办法。优化开发区域要强化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自主创新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的评价;重点开发区域要对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以及相关领域的自主创新等实行综合评价;限制开发区域要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评价;禁止开发区域主要评价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11 11:14

四、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工作要求

(一)确保工作进度。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2007年9月形成初稿,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地区、各部门及社会各界意见,经“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评估论证并做修改完善后,于12月报国务院审议。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2007年全面开展基础研究工作,对国土空间进行专题研究和综合评价;2008年6月,形成规划初稿,报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相邻省(区、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进行衔接;2008年9月,根据衔接意见修改形成的规划,再次报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衔接;2008年11月,根据衔接意见形成规划送审稿,与专家论证报告一起报省(区、市)人民政府审议。

(二)加强组织领导。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一项开创性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任务重。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全局出发,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全力支持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要按照国务院赋予的职责,积极指导并协调解决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抓紧组建本地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做好规划编制工作中的组织协调。

(三)改进工作方式。要广泛动员多学科力量,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深化对主体功能区理论和技术路线的研究,科学确定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细化完善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要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方针,科学系统地安排规划编制各项工作。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成立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承担规划的咨询、论证和评估等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扩大公众参与,增强规划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四)落实人员和经费保障。要选配知识结构好、业务能力强的骨干人员,组建得力的规划编制队伍,加强培训,提高规划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为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为规划编制安排必要的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综上所述,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据国家法律和运用国家法定的权力,为实现国家的社会目标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对国家和社会事务所进行的一系列组织和管理

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国家发改委6日召开新闻通气会,规划司司长李守信介绍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工作的有关考虑。

李守信主要从三方面作了介绍。

第一,开展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在即。目前,我们需要充分和扎实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搞好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因此,“十二五”规划将是我国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五年规划,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民主参与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对重大问题形成共识,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对“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进行公开选聘研究单位。

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

第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为了做好“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公开选聘研究单位工作,发展改革委在课题内容安排上作了改进。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总体部署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充分讨论和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含8个领域39个题目的《“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选题指南》,供大家申请课题时参考。《指南》选取的这些题目,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发展目标研究等;另一方面是关于需要推动解决的制约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等,研究重点是寻找破解这些问题路径、方向,提出具体可行的政策举措。项目单位在申报课题时,可以依据自己的研究优势,直接用《研究指南》列出题目,也可以围绕《研究指南》确定的领域,自行确定研究题目,但是一定要围绕规划编制工作需要,突出关系全局发展的问题,突出战略发展的问题,突出宏观性、政策性方面的问题。要能直接为提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思路、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服务,从国家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把问题分析透彻,把解决思路梳理清楚,并提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政策措施。

规划为何迟迟没有出台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内容。早在2006年,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概念就被提出。此后,该规划一直处于编制和完善过程中。

“十一五”已经进入“收官”之年,规划为何迟迟没有出台?

除了空间规划的编制本身需要一定时间外,樊杰认为,新规划已经打破过去的行政区规划体制,以及以行业、产品、计划为形态的规划,相应社会体制的转型、配套体制的改革等都需要一定时间。

“新规划有很多先进理念。比如如何认识发展问题,从过去追求GDP的增长,到现在要进行强调生态的、社会的和经济发展的综合协调,这个转变也需要很多时间。”樊杰说。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分析,作为国土空间管制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要有充分的思想和理论准备,才能对社会上的各种质疑作出有说服力的诠释。

陈耀认为,限制和禁止开发区中的人口需要实施生态移民,如果不能给移民以满意的安置,或者移民规模很大,而转移支付标准很低,那么规划受抵触的可能性就很大。

“规划内容不仅涉及各地区的发展利益,同时也涉及各部门的政策调整,尤其需要测算该规划可能带来的一些不平衡问题,如对禁止和限制开发区的转移支付,财政部门需要估计可能的规模和能力的平衡。”陈耀建议,规划编制要广泛征求当地老百姓的意见,不能只是规划专家和领导定案。

第五篇: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8-10-20 09:20文章来源:寿县商务局

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其它

《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商务经济部分中期同评估报告

寿 县 商 务 局

二00八年十月十四日

按照《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精神,现就商务经济执行“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如下:

一、任务及指标完成情况。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定增长。

2006年实现23.03亿元,增长13.2%;

2007年实现26.32亿元,增长14.3%;

2008年元至九月份实现22.89亿元,增长22%;

2008年预计实现30亿元,增长14%。

2、进出口呈现增长趋势。

2006年进出口累计237万美元;

2007年进出口累计408万美元;

2008年元至九月份出口累计483.1万美元;

2008年预计出口680万美元,年均增长达到15%。

3、利用外资走出低谷。

2006年利用外资43万美元;

2007年利用外资137万美元;

2008年元至九月份利用外资97.1万美元;

2008年预计利用外资200万美元。

4、商贸流通业逐步繁荣。

①国有商业企业改革任务基本完成,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国有商业企业改革面达90%以上。全县共有各类商贸流通业经营网点15000多户,从业人员3.7万人,营业面积40多万平方米。各类市场82个,营业面积3.2万平方米,投资总额1010万元。民营企业经营网点及从业人员分别占95%以上。全县商贸流通业出现了独资、合资和股份合作等多种经济成份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民营企业已成为商贸流通业的主体。

②现代流通方式不断涌现,经营业态呈现多样化。由过去封闭式、一对一的传统型柜台销售为主要特征的百货店单一业态,转变为多种业态并存的新格局。城乡涌现了一批连锁店、专卖店、购物中心、购物广场等新型经营业态。

③商贸流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县、乡、村商品流通初步形成网络化。年销售额100万元以上的企业61家。日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3家。接待能力达200人以上的宾馆、饭店6家。2007年底已完成农业生产资料,乡、村连锁经营201家。初步形成了以城区商贸流通企业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商品流通网络。

④社会贡献增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商贸流通服务业产值占三产总值60%以上,提供税收年均

6000多万元,占工商税收50%以上。

⑤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消费类型逐步转化。城区逐步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农村逐步由“贫困型”、“温饱型”消费,向“小康型”消费过渡。

⑥商贸流通管理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行业管理日趋规范化、法制化。2005年10月,在原商贸流通协会的基础上,组建了商务局,集内外贸为一体。商务局组建以来,从组织机构、职能配置、管理方式等方面加快内外贸一体化的整合进程,积极适应由被动管理向主动介入,由管理点到管理面的转型。紧紧围绕全县经济中心工作,加强对市场的宏观指导,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再生资源、成品油、酒类及生猪定点屠宰管理,促进了商贸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5、努力扩大对外开放,成效显著。截止2008年9月底寿县具有自营进出口企业20家,其中有进出口实绩的3家,出口产品由过去单一的水产品加工出口,开发出果菜、服装、柳编等多个出口商品。有进出口实绩企业由原来1家发展为3家,出口额由2001年的170万元美元,发展为2008年600万美元以上。我县现有注册登记的外资企业有5家。主要来源香港(3家)、台湾(2家)。利用外资由2001年8万美元发展为2008年有可能突破200万美元以上。

6、重点项目提前超额完成任务。

截止2007年底,我县共建设农家店201个,其中:乡级店59个,村级店142个;日用品店74个,农资店127个。乡镇覆盖率100%,行政村覆盖率31%。建设日用品和农资配送中心3个,总投资已超过1500万元。提前超额完成重点项目建设任务。

二、加大工作力度,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商务经济各项指标和任务。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在16%左右,“十一五”末可能突破40亿元。从国家政策看,中央已把“扩大消费”作为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扩大消费需求显得更加迫切、更加突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农民增收步伐加快,扩大消费将成为可能。

2、进出口出现增长势头,“十一五”末可以得到1000万美元。目前,我县外贸进出口虽然增辐较大,居六安市首位,但总量依然居末位。2007年比倒数第二位的县(区)少1.6倍,比进出口总额最高的霍邱少16倍。经济外向度不到0.5%,比全市低4.3个百分点,比全省低16个百分点。主要存在问题是出口企业个数偏少,缺乏拳头产品,生产规模不大,产品档次不高。但今年远华柳编开始出口,且势头强劲,今年我县实现进出口总额680万美元左右,创历史新高,2009年可达到900万美元,“十一五”末可以实现1000万美元。

3、开拓利用外资新领域,力争完成年均增长15%的目标任务。除积极引进外企,鼓励原外企增加投入的基础上,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尽快把我县建设成为劳务输出基地县,以扩大外资利用总量。

4、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商务经济各项任务,紧紧围绕保市场供应和扩大消费需求做好内贸工作。尽快制定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建成以县城为中心商业区、主要集镇为骨干商业区、乡村连锁店为基础的商品流通网络。抓好重点流通企业的培育工作,抓住原百货大楼改造、官亭街改造、新城区建设和六安市“双百”市场建设工程的机遇,新建、改建、扩建一批规模较大、功能齐全、带动力较强的商贸流通企业,使其成为履行社会责任的典范和政府稳定市场运行、保证市场供应的重要支持。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为抓手,抓好农村市场建设工作,在加强现有农家连锁店管理,实现“一网多用”的基础上,加大农村连锁店建设力度,到“十一五”末,力争村级覆盖率达到40%以上。加大生猪、成品油、酒类、再生资源等市场管理力度,严格把好市场准入关,促进企业规范经营和行业健康发展。

寿 县 商 务 局

二00八年十月十六日

下载关于《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编制说明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编制说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