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才捷径理论之我见
成才捷径理论之我见
人力资源管理10-1班3100823218刘应池
一、成才捷径理论简介
当一个人具备了基本的知识和能力后,要快速提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理念、行为模式和工作作风与个人所在的环境相适应,就必须获得一个或几个优秀人才的直接指导和帮助。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个人将获得快速提升,从而获得职业的成功。成才捷径理论的三要素是:识俊杰、质本坚、善学习。
识俊杰
识俊杰即为选择最适合的Mentor。首先得认真分析自己的职业道路,认真选择职业道路:从政、从商、从学。明确自己对职业高度的期望值。其次找到快速提高的方法:学会倾听。倾听导师对人的认识、倾听导师对事的认识、清晰了解自己的不足、靠自己去反思与分析、靠老师、同事、朋友的批评和指点。最后清晰了解自己的不足,一方面需要自己去反思与分析,另一方面要靠老师、同事、朋友的批评和指点。
质本坚
质本坚即质地坚韧可雕琢的石头。优秀人才善于识别有潜力的人才。质本坚的内容:必须具有永远向上的精神、必须具备坚忍不拔的意志、必须能经受所有的委屈和失败、必须有很强的责任心、必须有良好、健康的心态。质本坚能带来的收获:质本坚使你引起优秀人才的关注、质本坚使你获得优秀人才群体的认可、质本坚使你获得优秀人才的主动指导、质本坚使你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善学习
善学习:想学习是善学习的基础,能学习是善学习的必备条件,高情商是善学习的核心和根本。
二、成才捷径的要素
成才是否有捷径
首先,成才的目的,往往是为了成功。因此,成功是成才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大多数人都认为“成功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对于这样的见解,我既没有反对也没有不同意。或者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成功如此,那么成才呢?成才有没有捷径?廖氏理论的开创者认为,成才有捷径。成才捷径的达成需要满足三要素:识俊杰、质本坚、善学习。
识俊杰的过程
识俊杰的过程,即为选择最适合的优秀导师。如何选择一生中最关键、对自身最有影响力的导师,这关系到职业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因素。正所谓,名师出高徒。这是我们所熟知的常理,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多次出现师徒相承延续四五代的“人才链”。获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德国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培养本国的物理化学家瓦尔特•能斯脱(1920年获奖),获奖后的能斯脱有依次协助培训了美国的物理学家罗伯特•密立根(1923年获奖);当密立根进入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后,又接受卡尔•安德森(1936年获奖)为他的学生;然后安德森又大力提携和热心指导了唐纳德•格拉赛(1960年获奖)。这部诺贝尔奖金师徒五代相继的历史延续了半个多世纪。显然,名师能出高徒,能常出高徒,这里的高徒就是快速成才的人。因此,找到合适的优秀导师,这便是成才的捷径。
俊杰不一定使人快速成才
孔子,孔圣人。这也是我们所公认的名师,孔子一生有弟子三千,而其贤者才七十二而已。众多弟子,跟随孔夫子周游列国,得到孔夫子的耳传面授,但终未成为执国家之牛耳的治国栋梁。孔老先生,可谓是圣人,作为教育家,后世有哪一个人比得上呢?他在教导学生中因材施教,各自学生不同的情况,教导的方式也不同。可是如此悉心教导,但许多弟子仍是碌碌无为。据说他的一名弟子叫宰予,懒惰成性,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喜欢睡大觉,整天昏沉沉,孔子也不得不感叹“朽木不可雕也”。由此看来,能否说名师未必能出高徒呢?也就是说成才的捷径与优秀的导师有关系,但并不是全部。在现实生活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中华文化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有点父母成功了,有的却失败了。天下众多父母,他们并非什么名师,然而,他们的子女依然能快速成才。这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听到过这样的论调:优秀是逼出来的。尽管,许多父母不是名师,然而他们却是很好的“严师”,他们的严厉促使许多儿女们走上成才的捷径。因此,名师不一定出高徒,严师也不一定出高徒。所以,可以这么说,名、严师方出高徒。名师、严师是成才捷径的一个重要因素。
质本坚是快速成才的基础
朽木不可雕也,这就有关成才捷径的第二个要素:质本坚。如上文所述,孔子因材施教,如此悉心教导,但许多弟子仍是碌碌无为。对于弟子宰予,孔圣人也不得不感叹“朽木不可雕也”。因此,一个人是否具备快速成才的潜能,决定了这个人能否找到成才的捷径。优秀的导师,能够很容易识别出一个人到底是“不可雕的朽木”还是“质地坚韧的石头”。
是金子总会发光
“金子”质本坚,是优秀导师眼中有潜力的人才。在春秋时代有一个人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他就是伯乐。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当伯乐从齐国返回的途中,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便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楚王将信将疑,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这里的伯乐代表成才捷径理论中的优秀导师,而这匹拉车的瘦马代表成才捷径理论中成才的人。纵然,伯乐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世界很大,“马”有很多,比拉车的瘦“马”条件优越的马也不少。可伯乐偏偏看上了一匹驾车人认为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的再普通不过的马,这正是因为这
匹马“质本坚”。因此,有潜力的人才更容易获得优秀导师的青睐,获得更多的关注,获得主动指导,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善学习是关键
成才捷径理论的第三要素:善学习。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快捷成才的人,他们是没上过学,或者是没有从学校毕业的。如此一来,得到优秀导师指导的机会就少之又少了,想被优秀的导师发现也是极不容易的事情。可他们最终成才了,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说起发明大王爱迪生,我们知道,爱迪生8岁上学,但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从此以后,他的母亲是他的“家庭教师”,决定自己教儿子读书识字,并教育他要诚实、爱祖国、爱人类。由于母亲的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得他对读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诚然母亲的谆谆教诲对爱迪生一生有很大影响,但是这并不能促使爱迪生走上成才的快捷之路。小时候的爱迪生很爱发问,常常问一些奇怪的问题让人觉得很烦,家人也好,路上的行人也好,都是他问问题的对象,如果他对于大人的答复感到不满时就会亲自去实验,例如有一次爱迪生看到了一妈为什么母鸡总是成天坐在那里呢?妈妈就告诉他母鸡在孵蛋,爱迪生便想:如果母鸡可以那我也一定可以,过了几天爸爸妈妈发现爱迪生一直蹲在木料房里,不知道在做什么,当家人发现爱迪生在孵蛋的时候,每个人都捧腹大笑。爱发问,有好奇心,这就是想学习的表现。想学习是善学习的基础,在这一点上,爱迪生毫无疑问是很想学习的。能学习是善学习的必备条件,尽管爱迪生因为患了猩红热,病了很长时间,而造成他耳聋,但这对于爱迪生的学习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至于高情商是善学习的核心和根本,对于这一点,在爱迪生身上也不难证实。高情商的人有很好的人际关系,通过与优秀的人才交往,这就是快速成长的捷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高手下棋输都是赢,与臭篓子下棋赢也是输。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
三、成才捷径理论小结
成才捷径理论提出者小结
成才有无捷径?千百年来人们议论纷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成才捷径理论的提出者认为:与优秀人才交往,有利于吸取营养、接受指导,从他人的成功与失败中学习经验和接受教训,从而使自己快速成长、快速成才。但你必须是
一块可雕琢的玉石,所以质本坚是很重要的一个条件。除此之外,还要善学习。
互联网对快速成才的影响
对于成才捷径理论的正确与否我不敢妄下诳语,这个有待实践不断验证。世界变化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没有一成不变的理论,也没有永恒不变的信条。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事实上,互联网的出现进一步阐明了: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我们获取知识成才的渠道不再仅仅是老师的言传身教。互联网就像一个知识的海洋,每个人都在海洋中冲浪。有的人乘风破浪,走上快速成长的捷径;有的人一不小心就被海浪淹没,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我们应该庆幸互联网的出现,因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识俊杰不难,而要想得到俊杰即优秀导师的指导谈何容易,纵然你的“质”很坚,善学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拼爹、拼权、拼钱、拼关系,依然难以获得优秀导师的指导,如此,我们便失去了成才的捷径。还好,我们活在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让世界变得更加扁平化,这样我们减少了很多层级的阻力。如果我们质本坚、善学习,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通过观看世界顶尖的人讲授有关这个领域的东西,而间接上达到与名师交流的过程。有人曾经说过,读书如同和伟大的智者们促膝谈心;读书如同和作者一起经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尽管没有那么真实、那么深刻,但是通过取群书之精华、集众家之所长、成自家之言语,做到多维度、多角度思考,谋全局、谋长远,如此,亦能走上成才的捷径。
善假于物,用心领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质本坚的基础上,善学习,加上优秀导师的指导,善假于物,不求物为己所有,但求物为己所用,这就足够了,这样就能够快速成才。最后,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领悟。有太多东西不经过实践,很难得到真知。对真知的领悟没有其他人能帮上忙,“悟”得靠自己。
第二篇:青年成才之我见
青年成长成才之我见
汽车工程学院08级
当今社会,大学生已越来越多。这是时代在进步,人类在发展的结果。但是,在发展的同时却又不得不看得出来一些问题的存在。大学生是多了,可是很多情况下还存在大学生创业难、就业难的问题,甚至还会出现不如不上大学的人生活得好的情况。这些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认为关键还是青年朋友们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没有端正好自己的态度,没有成长成才的目标。因此,以下是我对青年成长成才的看法。
关键词:要求,环境,追求
一、时代对当代青年的新要求
面对人才挤挤的今天,面对金融危机的现在,当代青年如何才能立足于世呢?对于我来说,时代对当代青年的新要求便是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先立志。古训云:“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无不是先立大志而后成大器;又有多少凡夫俗子,碌碌无为,虚度年华。历史的见证告诉我们每一个人:“人无志则不立。”但是,很多情况下,很多的青年朋友的立志只是一种形式而已。他们有些会将它当作口头禅,有些甚至将它贴在寝室里,可到最后还是没有成效,只是将它当作了一种文字效果而已。
如何才能立下志并真真切切去为之付出行动,需要我们去深思,需要我们去探索。常说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是祖国的希望。可大多数我们这群踏入大学的青年们以及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们却不知所措,找不到方向。曾有人说过:“远大的志向犹如一盏指路灯,指引人们前进。”对于立志,口说无凭,关键还是要自身去体验。只有经历了才会懂得某些道理,才会记得更加深刻。个人的成才和立志是成正比的。古往今来,有所作为的人没有一个是没有志向的。就看你的志向的大小和付诸的实践如何了。
二、青年成长成才的环境塑造
俗话说的好“环境影响人。”青年朋友的学习模仿能力很强,成才要有不可动摇的内在因素,就必须在好的外部环境中培养起来!只有他不段受到正确因素的冲击才能塑造一个成才的内在因素。反过来一个不好的外部环境对青少年的内在因素塑造是极之可怕的。从高中到大学,无论生活方式、学习方法,还是人际交往都会有全新的感受。为何有些人在每个阶段都是一个不同的自己,关键还是在于环境的影响。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怎样的影响,多少年来大家都对这个问题有着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需要发展地看待。在古代的时候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为什么?那就是因为孟母非常清楚地知道周围的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那环境的概念具体包括哪些?我想对于环境的概念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个人认为主要包括广义的和狭义的环境。广义的环境主要是个人所处的国家和所处的地区历史、经济和自然环境等等。狭义的环境主要是个人所从事的领域和所生活的家庭环境。与一个人切身利益和成长相关的是其所处的狭义环境。狭义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我们才会有能力把握广义的环境,换句话说就是胸怀理想,脚踏实地。
但是,个人认为,每个人所处的领域环境将是对他们成才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环境。不论我们在什么地方工作学习和生活,我们接触的领域环境,将决定我们成长的方向。我们的成长方向将决定我们对社会的贡献,也就是对社会的价值。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将决定一个人本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所以,领域环境是一个人成才内因环境的外化,是对一个人成才起决定性作用的环境。
最后就是个人的家庭环境。我认为个人的领域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家庭环境。而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最直接的。这将决定一个人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而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将是一个人成才的最先决条件。
不管是哪个环境都将是一个人成才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我们都必须在明确自己的目标之后,有选择地在适应和改造环境中不断成长自己,使自己成长为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
三、对真理和公平正义的追求
科学家们是勇于追求真理的,但对于我们青年朋友们,却对真理和公平正义的追求显得不是那么地强烈。也曾看到过很多的报道,说:很多的大学注重的是学习,因此将求真务实等作为校训。当然,在我看来,大学这样做并非有错,学生的职责本来就是学习。但对真理和公平正义的追求也必不可少。这个也不一定要靠学校来实现。这是一种自我的追求,并不是要求了才能的来的。
真理,公平正义,这两个才看起来都如此地伟大。让人听了不得不认为也只有那些伟人和科学家们才会去追求这些东西。但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新一代成长起来的青年朋友们,真理和公平正义的字眼离我们并非遥远。我们应该要主动地去了解和追求这些东西。
许多的场合都需要公平和正义,公平正义是一个不变的主题。国家需要公平正义,因此说: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我们青年人也要公平正义,这样才能堂堂正正,立足于未来之林!
第三篇:农场年轻干部成才路径之我见
农场年轻干部成才路径之我见
2012年6月28日,八五六农场在文化中心召开庆祝建党九十一周年“先优”表彰大会,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机关全体干部、作业站所有管理人员参加会议,农场领导出席会议,农场党委书记郑玉忠对会议作出总结。近年来,农场党委以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构建基层组织建设长效机制,以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带动全机关创先争优,进一步推动了农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自农场开展“三创”活动以来,各级党组织发回来党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要以先进为榜样,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为全力打造百万亩绿色水稻强场和北方一流绿色旅游名镇努力奋斗!
近年来八五六农场创新人才工作体制, 始终把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立足于农场发展实际,以全力引进人才、打造人才,来推进农场小城镇建设和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步伐,为广大学子搭建平台,施展才华。从2006年至今,农场共引进专业人才、社会成熟人才几十人。这些人才已在高效农业、基建工程、文教卫生等各方面发挥作用,其中表现进步、在重大项目中勇挑重担、成绩突出的已走上领导岗位。按照管理局“优农、强工、美城、富民”战略部署,为实现农场各项事业由追赶型向示范型转变,我认为应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一是继续大力引进紧缺专业人才。坚持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针,紧紧围绕农场场城镇化建设、现代农业和强工业的需要,以紧缺专业人才为重点,大力引进各类人才。适时组织用人单位参加招聘活动。发挥各用人单位在引进人才中的积极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不断提高引进人才的针对性。
二是积极开展人才智力柔性引进工作。贯彻“不唯所有、但求所用”的方针,依托省内各大院校及大型企业,采取“假日博士”、“双休日工程师”、项目合作、技术培训、咨询服务等柔性引进形式,吸引哈佳鹤人才智力向我场流动。鼓励企事业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和人才租赁等灵活方式,引进人才和智力。
在黑龙江农垦不断加快改革与发展步伐的关键时期,如何塑造青年的性格魅力?如何培养青年成长成才?如何引导青年实现自我价值,培养起一批工作能力强、修养水平高的青年干部,激发起青年干部在本职岗位上争先进,在日常工作中创优秀的热情,担挑起农垦改革与发展的重任?
当前农场正处于大发展、快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大批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执行能力强、善学习会学习的优秀人才投入到这个发展的大环境中,广大青年干部要把学习当做人生前进的基础、提高自身能力的途径,同时学习也是农场发展的需要,是农场干部考核的需要,因此广大青年干部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珍惜学习的机会,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素质,更好的服务百姓、服务农场。
以引进和培养人才为载体,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工程。采取加强教育引导凝聚人才、稳定待遇政策留住人才、培养举荐用好人才等措施,为农场发展储备人才资源。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对科技、创新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加,人才成为发展的关键。产学研结合为培养未来发展综合性人才提供了很好的路子,与大学实行产学研合作,可以更直接地充分利用学校和科研单位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对接企业发展人才需求,为企业培养大批急需人才。产学研实践相结合是一种大胆尝试,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一次新的有益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形式充分利用了学校教学和科研机构研究成果提供极好的培养人才机会,同时也是将学校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的有效途径,有力地支持了农场发展大局。
我认为农场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做法,坚持两条腿走路,积极引进高端人才,不断培养本地人才,举办各种培训班,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取得较好成效。一是农场与大学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等领域长期开展多元化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此举旨在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资源,加快农场转型发展,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实力,为高校服务社会和培养新型实用人才创造条件。通过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储备,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内部活力和动力,也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力基础。
二是校企联合办学,培养经济适用人才。同时,建立长效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为农场实施“科教兴场”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三是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为提高农场职工的高效农业知识水平,解决职工就业和增加职工收入。我相信通过技术培训,职工的管理水平会有很大提高,经济效益将逐渐显露,职工收入也会明显增加。
四是组织干部职工到省内外参观学习取经,开阔视野,转变观念。长期以来,农场的一些人思想落后,观念陈旧,“小农”经济思想严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这种满足于现状的思想远远不适应农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为此,为转变干部职工思想观念,应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外出参观学习,立足本省,组织干部到本省各市县及垦区兄弟单位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同时,根据需要,也应组织部分干部到省外参观学习。每次参观学习回来都会有收获,大家看到差距,增强发展的紧迫感,积极主动支持农场的改革、项目开发建设,有力促进农场的经济发展。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中之才,即人才,有谋事之才、谋略之才、将帅之才、栋梁之才。人之成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有内外因同时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价值被逐步发掘和体现,最终被别人被社会判定为“才”。也就是说,人才资格的评判必须通过工作岗位这个载体来实现,能胜任岗位要求的人,即为人才。正如前面所说,人才是一种资源,不能合理的使用人才,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而如何合理的使用人才,是古代帝王将相终其一生探索的文章,更是当今企业家在争夺市场、争创效益过程中最经常思考的问题。人才一词,越来越时髦,几乎每个企业都在提“以人为本”,都在宣扬“重视人才”,“吸引人才”。于是乎,伯乐们越来越多,人才越来越稀缺,人才越来越难寻求,人才的自我感觉越来越好,人才的价格一路飙升。对于时髦的东西,就有探研的必要。因为在中国企业管理领域,任何受大家普遍追捧的理念,都会走向极致,进而走向反动。因为时髦中缺乏理智,时髦中迷失自我。从另一个角度讲,我国并不缺乏优秀的人才,缺乏的是优秀人才成长的土壤与舞台,缺少的是优质的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缺少的是良好的人力资源经营和模式。引凤需要先筑巢,企业是否能够吸引、留住和有效使用人才,并不决定于企业是否出手大方,而在于能否构建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在于是否具有人才发挥其作用的舞台。正确的选择是,企业从外部劳动力市场上,引进的是人,然后依靠自己的机制与制度,使他们成材。
人才“引得进、用得上、干得好、呆得住”关键在培养,为此探索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并积极实施才能让农场人才辈出。
一、思想引导教育工作。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们素质高、热情高、但经验少、阅历少,将学校的有所学转化为有所为是大学生最重的问题,为此,应经常组织大学生们召开座谈会、学习会、事迹报告会,开展大学生军训、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学习北大荒精神、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史,老大学生讲成长经验、新大学生谈工作感言,相互交流思想,让大学生尽快的给自己定好位,尽快的从思想上、感情上、行动上融入农场的生产发展实践当中,成为建设农场的中坚力量。
二、目标责任制培养工作。首先把每位大学生和所在单位、部门的主管领导定为“一带一”责任人,结成“一带一”对子,确立了明确的培养、使用目标责任,并列入其工作目标考核之中。其次,在大学生培养上应坚持理论和实践、机关和基层相结合的培养理念,采取轮岗任职的方式,让人才尽快成长。
三、继续教育培养工作。农场积极为引进人才创造良好的继续教育条件,积极选送毕业生进行各类实践技能培训或短期进修,积极鼓励人才参加提高学历教育学习。
四、典型培养工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典型的树立就能够带动一批人。
五、梯队建设工作。建立和完善农场人才培养机制,农场对每位大学生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确定工作目标,制定严格的考评、考核方案。考核以召开民意测评大会的方式对包括工作态度及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在内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
新世纪的高级人才观,不再把那些“一旦拥有、享用终身”的学历、职称当作主要衡量标准,而是更加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有的人今天是人才,明天可能就不是人才;在甲地不是人才,在乙地可能就是人才。“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宗旨。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尊重人、培养人,为人之成才铺平道路,发掘人的潜力,最大限度地调动最大多数人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远的积极性。当一个人认为自己为之奋斗、为之努力的目标是值得的,他便会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工作,那么他的创造力和工作效果是难以估量的。
第四篇:一万小时成才理论读书笔记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 精深
1、不管哪种人,“永远不会太迟”的说法总是成立的。
2、10000小时——10年,每天3小时,无论你是谁,都能成才。
3、如果我们想最大化自己的潜能,只需要精深练习,无论你想构建什么类型的才能,都要遵循这条路径。要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就必须走这条路。
4、如果想变得更聪明,请犯错。
5、那些不敢冒险的人,永远无法发展他们的才能。
6、髓鞘质神经绝缘体在我们做练习的时候,就会给神经回路包裹上绝缘体,髓鞘质越厚,绝缘性就越强,我们动作和思维就更加精确和敏捷。
7、10000小时成才理论的三大要素:精深练习、激情、伯乐。
8、精深练习:朝着既定的目标挣扎着前进,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不断犯错,让自己更聪明。做那些不得不放慢节奏的事情,犯错并加以改正。
9、精深练习怎样提高时间利用效率:设定一个稍稍超过自己现有能力的目标,设定努力的靶心,反复练习。
10、盲目受挫毫无帮助,实现目标才能突破原有水平。
11、目标明确的练习能够将学习的速度提高10倍。
12、关注错误,渴望成功,不知疲倦地挑战极限的激情,一切尽在清晰易懂的神经机理中,好似迷雾中点起了一盏明灯。
13、犯错误绝对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的,想要使技能回路达到最佳状态,就必须找到次佳位置,通过犯错误,重视错误,来慢慢教育自己的回路。你必须持续地开启那个回路,持续地练习,以保持髓鞘质的运作正常。
14、髓鞘质化就像在铺路,只朝着一个方向前进,一但技能回路包裹上了绝缘体,你就无法去除这层绝缘体。这就是为什么习惯很难打破。
15、改变旧习惯的唯一办法就是重复新的动作,以养成新的习惯。
16、人才温床的成功不是因为那里的人更努力,而是因为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练习的更深入,生成了更多的髓鞘质。
17、在任何领域,要想获得世界级的专业能力,大概需要10多年时间的专心致志的练习。
18、天才的真正特长在于能够静下心来进行精深练习,甚至表面上看不出来他们在练习。
19、精深练习X一万小时=世界级技能
20、构建自己的才能:每个人把大部分的青春岁月投入在精深练习上,锤炼和优化技能回路,纠错,竞争,然后进步。
21、精深练习有点像在一间不熟悉的黑屋子里摸索。起步很慢,常常会撞到家具;停下思考,再重新开始。动作缓慢,还伴随着疼痛。你在这个房间里摸索了一遍又一遍,犯了很多错误,每次都会更深入一点,在大脑中画出房间的地图,直到能在里面无障碍地快速走动。
22、第一步,技能学习者整体上了解一项任务——一个大组块,巨大的回路。
23、第二步,尽可能地把它分解为最基础的组块。
24、第三步,花时间用慢动作练习,再加速,以了解其内在的结构。
25、整体吸收——分拆组块——放慢练习
26、放慢练习:首先放慢练习节奏能让你更加关注错误,让每一次都能提高精确度,其次放慢练习能给你技能的形状和节奏。
27、练习必须站在最佳位置,一旦离开了精深练习区域,可能还不如停止练习。
28、精深练习不是简单的挣扎,而是有目的的奋斗:选定目标,努力争取,评估差距,回到初始步骤。
第二部分 激情
1、精深练习不是一叠小菜,它需要精力、激情和投入,激情是成才的动力燃料。
2、简单而且直接,启动内置的激情开关,集中精力,关注一个目标。
3、才能需要精深练习;精深练习需要充分的能量;某些信号会触发巨大能量的迸发。
4、培养技能的关键是,树立信心。首先找到信心,信心一旦点燃,就会一直燃烧。
第三部分 伯乐
1、好的老师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摸索到能让自己持续进步的方法,可以理解为启发式的教学。
第五篇:理论之光照耀我们成才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至今已有83年历史了,这83年是不平常的83年。在这83年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的伟大运动,并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接着中国共产党又对中国的经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使中国的经济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所有这一切都是中国共产党在这83年中取得的辉煌成就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关键在于她有正确的理论加以指导,马列主义使对中国的前途充满希望的爱国者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中国共产党也用实践证明了马列主义强大的生命力;毛泽东思想使人民战争更成熟,它是中国革命战争能最终取胜的保证;邓小平理论使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可磨灭;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全党的思想教育作用巨大,它明确指出了什么样的共产党员才算是真正的共产党员。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我们今天有如此幸福的生活,邓小平同志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贡献巨大。因此生活在幸福中的我们应该好好想一想老一辈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无产阶级政党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继承,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观和方法论,追求目标和价值取向,在精神实质以及根本原理方面,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具有前后一致和相继性。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考探索中,继承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一贯肯定的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等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邓小平理论更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创新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国两制”论等,全面发展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在生活中,邓小平是一个很普通、很平凡的人。但正是这个平凡的人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正所谓“平凡中孕育着伟大”。邓小平的伟大,首先源自他的朴实和谦逊。邓小平从不夸耀自己的功绩,无论是本国人民,或是对外国政要,他总是谦逊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不过是把这些新东西概括起来,加以提倡。”这是邓小平的谦逊,更是他高超的说服艺术的体现。在这里,他实际上是劝说人们不要过分强调个人的作用,而要看到人民的巨大力量。邓小平的伟大,其次在于他具有高超的说服艺术。在和平年代,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邓小平被称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作为总设计师,不但要设计宏伟蓝图,而且要说服大家接受自己的设计,进而变为现实。如他设计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党政分开,政企分开”,“经济特区”,“让部分人先富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搁置争议,共同发展”等等,都是通过他艰苦的说服工作后才达到目的的。毛泽东曾对邓小平说:“我送你两句话:一句是,柔中有刚,绵里藏针:一句是,外面和气一点,内部是钢铁公司。”毛泽东这句话既是褒扬、称赞,又带有善意批评的话,是对邓小平说服艺术最生动的概括。邓小平说服艺术体现得最深刻的要数他和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判了。这个素有“铁娘子”之称的女首相,本想在与邓小平谈香港的前途问题时说服邓小平,结果在中国这位伟人面前,“铁娘子”失去了昔日的威风,不仅没有说服邓小平陷入英国已经做好的圈套,反而被邓小平说服了。邓小平的伟大,最重要在于他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邓小平经历了当代中国政坛上最震撼人心的大起大落。在每一次受挫折后,他不像一些同志那样悲观、失望、消沉、自暴自弃,甚至走极端,他只是隐忍、卧薪尝胆,仍保持一颗坚强而火热的心。他知道真理是一定会战胜邪恶的。他一直在等待机会,以实现他的雄才伟略,最终他胜利了。有人在讨论“中国为什么能够坚持社会主义,而苏联为什么却不能”的问题时,曾经说了这么一句话“中国出了个邓小平,而苏联出了个戈尔巴乔夫”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的伟大。
以上感悟是我在生活和理论学习中认识到。这些感悟伴随着我的成长的逐渐加深,我的成长不光是在生活上和工作上的,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的成长。首先,我明白了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实到实际,就是要在工作中不谋私利,处处替他人着想,为他人谋福利。其次,我明白了,要永
葆先进性,必须要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对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百益无害。再次,我明白了,实事求是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事求是看似简单,实际内涵却博大精深。中国的革命战争史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史就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原则。
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我们才能客观正确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我明白了,在工作中要勇于创新,创新是进步的源泉,没有创新,最终将会遭到淘汰。从马列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再到邓小平理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理论创新,这个力量创新过程永葆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它使中国共产党焕发出了永不衰竭的生命力。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通过实践提炼出的实际可行的,具有生命力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措施。创新不光是知识上的创新,而且是思想上的创新,一个人一旦接受了新思想,就会放弃旧思想,而这个新思想对他成长的贡献一定会是无比巨大的。一个人的成长,特别是思想的成长,一定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支持。实践证明的确是这样的,我工作和思想上的成长是伴随着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党的先进理论的认识的加深而逐渐完善的。所以说我的成长要感谢党的先进理论,要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如今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时代赋予我们的只有一个使命:就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而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青春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