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政治复习考试(国情教育部分)答案
26.(1)材料一:①从图中看出两地居民收入自2002年起逐年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以提高。这是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从一个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②从图中还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东西部发展差距较大,说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
(2)材料二:①我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少,技术工人短缺。表明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人口素质还不够高。
②“2005年美国硅谷的产值是5800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说明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③“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带来的是高能耗。”说明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严重。
(3)两则材料共同说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
4)①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东西部发展差距较大的问题,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②针对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人口素质还不够高的问题,我国政府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③针对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我国政府要在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材料一说明了旧校服在我国没有得到合理利用,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2)旧校服、旧书本这些闲置的资源在经过一定的处理后在校园内循环使用,可以节约大量的自然资源;可以为家长节约不少教育开支;可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可以增强学生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3)废纸、碎玻璃的回收;用淘过米的水浇花、冲马桶;废旧金属、报废机电设备及其零部件的回收;废橡胶、塑料、农药包装物、动物杂骨、毛发等回收;用“中水”洗车;等等。
29.(1)坚持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等。
(2)实地调查、走访、座谈、查阅资料、问卷调查、抽样分析等。(3)如:使用纸张时正反两面都用;作业本和笔记本用到最后一页;书包补了再用;一水多用;随手关灯;拔掉没有处于使用状态的电插座;少做汽车,尽量步行等。
(4)向人民代表反映;向新闻媒体反映;直接向有关机关、有关人员反映,或向有关机关、有关人员写信、打电话等。
31题
1、平等、团结、互助。
2、当前,破坏民族团结、企图分裂祖国的分裂势力依然存在,我们应保持高度警惕并坚决斗争,3、如:大力宣传我国民族区域自制制度的优越性;宣传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搜集资料,向周围的群众宣讲西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生的巨大变化等。
4、国际敌对势力的挑动;国内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的破坏;一些地方存在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5、热爱西藏、开发西藏、建设和谐新西藏;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快西藏经济繁荣发展;维护团结稳定,构建和谐西藏。
32、答:(1)①我国广大农村还比较落后(我国城乡之间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等)。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村科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
第二篇:自然辩证法复习考试答案
简答题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答: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人类对生态文明的探索,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表现。生态文明与生态自然观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态文明是生态自然观的应有之义,生态自然观对现今世界生态文明发展及实践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生态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2.科学与技术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 的知识与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事业。该定义包括四层含义:第一.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 识;第二.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第三.科学是一种探求真理推进知识的活动。科学的上述含义表明,科学正 在从一个简单的知识单元和求知活动变成渗透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全人类事业。技术通常被认为是为达到某 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和方法。构成技术的四要素:1.目的性;2.规则性;3.“工具”性;4.“体系”性。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1.科学和技术的差别: 第一,任务和形态不同。第二,研究过程和劳动特点不同。第三,社会功能和价值标准不同。2.科学和技术的联系: 第一,根本目标的一致性。第二,科学和技术互为前提。第三,科学和技术相互渗透。
3.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什么?科学研究中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答:(1)思维与想像的有机统一;(2)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3)常用“灵感”出现;(4)分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相结合;(5)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其基本特征为敏感性、独特性、流畅性、灵活性、精确性、变通性。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探究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
(一)整合思维的培养。整合思维所追求的目标是: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者决策,并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
(二)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性思维包括流畅性思维、变通性思维、独创性思维、精致性思维等。
(三)直觉思维的培养。直觉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判断或抉择,猜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四)想象思维的培养。想象性思维是对已有的表现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科学探究是一种创新活动,是推动创新思维的一种强烈和稳定的动力源泉,也是创新教育的关键环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采用科学探究的内容,学会发现新问题,发现新思路,形成科学的创新思维培养模式。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答:系统自然观 是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系统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既存在着又演化着,既有确定性又有随机性,既是简单的、线性的又是复杂的非线性的。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人工自然观 是在工程技术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工自然观主张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它具有目的性、客观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它在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遵循天然自然规律,有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自然观 是人们面向生态环境问题,依靠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形成的。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的生态系统;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人类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生态自然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基础。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5.如何理解技术的本质?
答: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和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6.怎样认识收敛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答:发散性思维的特点1.全方位性。2.流畅性。3.变通性。4.独创性。收敛性思维的特点 1.目的性。2.聚合性。3.客观性。4.选择性。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形式,而收敛性思维是理性思维的一种类型,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以辐射、扩散、求异为特征,后者则以集聚、合围、求同为特点。发散与收敛思维是辩证统一的,发散是收敛的基础,收敛是发散的目的。不能光强调一种而忽视另一种。发散思维中想象和联想力自由驰骋,收敛思维使想象和联想回到现实。没有发散思维,就很难达到新颖、独特,而没有收敛思维,任何新颖独特的设想也难以具有现实性的品格。因此,为了达到一种平衡,创造性解决问题应训练发散与收敛思维并举。论述题
1.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创新型人才,谈谈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答: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的一种模式。我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远不是一个经济强国。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是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在以下六个方面更新教育观念。第一,传统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现在我们谈教育目标主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教育不再是简单知识的传递,而是使当代学生获得发展的能力。第三,现代教育反映的是知识经济对人的需求,教育方式、教育过程强调个体化、个性化。第四,现代教育应该突出问题取向的方式,让学生提高面对现代问题的解决能力。第五,现代教育更加强调机会平等、过程平等,是尊重个人发展性的教育。第六,传统教育过程是传授和读书,现代教育强调实践性的过程和创新。如果我们能够把上述思想渗透到创新教育实践中,创新型人才培养必将取得很好的效果。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是提高自我发展能力。21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不只是在征服自然和物质生产方面的科学发展,而应是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人的潜能的开发,人的自我发展。学习型社会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要给学生第一次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奠定终身教育、自我发展的牢固基础,后一种功能在当代社会显得愈来愈重要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保证是创新人格。塑造学生创新人格,首先要确立社会责任感。对社会有无责任感,是检验人生境界高低的尺度。要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把责任感转化为学习知识、增长本领的实际行动。第二,要培养创新毅力。一个人事业要成功,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需要自强、自立、自信的奋斗精神,甚至还要面对失败的风险。第三,要培养创新激情。创新型人才要有干事业的激情。第四,要培养团队精神。现在重要的创新活动已经很少靠个人单打独斗,更多的是跨学科“集群”式的创新。个人只有融入到集体之中,才会有个人的全面发展。第五,要培养诚信品德。诚信是关系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创造个性。创新未必是全能冠军,往往是单向冠军。我们教育制度的设计,应该为学生创造个性留出足够的空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没有人才。何谓个性,简单说是人的天赋,一般表现为兴趣、爱好、特长。天赋并不是少数人具有,而是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潜能。只要充分发挥这种潜能,人便能成为不平凡的人。但由于教育问题,人们这种潜能大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正是今天天才极少的原因所在。个性发展就使一个人独特天赋的充分发挥,就是独特潜能的发挥。
教育的真谛就是发现学生天赋,加以培养,使其获得成功感。可以讲,你喜欢做的事情,往往正是你的天赋所在,你的事业所在。
塑造学生创造个性的目的在健康成才。成才,需要明确方向定位。第一,要适应社会需要。一个人只有具有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把个人成才追求与社会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其自身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第二,要发挥自身优势。对自己要有客观的把握,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找寻自己的优势和长处,选择最能发挥自己专长和兴趣的方面作为自己的成才定位。第三,要利用现实条件,全面分析现实条件提供了哪些有利因素、哪些不利因素,这些因素哪些可以直接利用、哪些能够改善和转化、哪些需要暂时等待、哪些无法克服,在此基础上明确成才定位。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是导向。现行的评价机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录取学生的标准单一,就是看分数,过分看重考试成绩,分分学生的命根。对学生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健康、道德、兴趣、爱好。养创新型人才,关键就是改变分数这个指挥棒,跳出分数决定一切的怪圈。
2.结合我国当前经济政治领域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谈谈怎样合理应用科学技术做到可持续发展?
答: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稳步上升,特别是最近几年。在稳步的良好经济 的基础上,当前的经济形势保持较好的势头。然而我国仍然面临着严峻的问题,我国的人口 数目大,资源、能源、环境解决好我国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的重要问题,是实现我国社 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至少应考虑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如 何确保经济合理的持续的能源供应和高效使用能源,同时解决和能源过程有关的环境问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博鳌亚洲论坛中发表讲题为《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主旨演讲,强调高度重视科技,支撑实现创新发展,坚持扩大开放,不断实现和谐发展。
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人类走向新文明的问题。传统的自然科学观,把自然界视为僵化的物质,自然界成了一部任人装拆的机器;传统的工程技术观,把自然界视为资源,自然界只是人类改造、征服和利用的原料;传统的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私有制,自然界成了私人所有的财产;传统的社会主义社会,固有公有制,自然界成了大家所有的公共财富。这种传统的科学技术观和传统的社会政治观,已经暴露出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本质。实质上,自然界并不是一台任人宰割的机器,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无限生机的有机体。特别是地球自然界,是一个人类文化世界与其他非人类生态世界的整体。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最终取决于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要改变传统的科学观、技术观和社会政治观,实现向人与自然协同进化方向的转轨,这就不仅仅要研究可持续的科学技术形态,而且也要研究可持续科技的社会文明形态。
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可以理解为两层含义:一是关于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问题。前者,重在科学技术本身内在规律的探究,而后者则重在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和导向规律。这两大方面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发人深省的问题。
科学技术发展既受制于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自然观和方法论的影响,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也受制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化的影响,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这些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和外在规律,在出现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之前和之后有哪些变化,科学技术是否有一个向生态环境的转向?事实上,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仅存在着科学技术自身内在逻辑和科技哲学观念偏颇的问题,而且也存在着科学技术在应用中缺少生态伦理规范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要研究科学工作者的责任、义务和任务,进而概括出科技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导向。试图回答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定位和科学技术观念的一系列变革问题。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产物,脱离社会和经济的科学技术是不存在的。反之,无论是政治发展,还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本质上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那么,科学技术如何促进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又怎样反作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要求从“益于人类,促进生态平衡”的双标尺度审视科学技术的结构,以及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建构它们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依存的结构。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也是自然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改造的历史。如何在不破坏自然界提供的自然资源能力的前提下利用各种资源,如何在不超过自然生态阈限的基础上改造自然环境,这就需要研究和确证自然资本和生态资本观。只有明确了自然资本和生态资本的意义和价值,懂得地球本质上是一个生态资本的世界,就能够摆正科学技术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明智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要研究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揭示科学技术的生态观,人类生态的文明史观,以及科学技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科学发展观。
3.结合现实谈一谈你理解的“科学技术伦理规范”。
答:技术的应用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造成了一些较为深远的负面影响, 例如克隆技术,克隆技术的诞生将使人类能够操纵基因,打破种属的界限,人类可以改变物种的基因构成和机能,但是从伦理道德角度来看,克隆人将干预人类自然发展,改变人类亲缘关系,打破人类生育概念和传统生育模式。这些冲突比曾经生命技术带来的冲突更加严重和深刻。
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说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伦理道德背道而驰,关键是如何正确理解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人与科技手段的关系,两者的关系中,人是目的,科学技术是手段,科学技术是为人服务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人有能力支配科技手段从自然中不断获得自由,与此同时,他也需要尊重工具系统的规律和性能,服从工具操作要求。任何时候都没有绝对的自由,人从自然中获得自由是基于对必然性的认识和遵循。那么人对科技工具的服从,也是对自然规律的遵循,工具系统是以人工装置的方式体现了自然规律。工具技术对人具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和压抑,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单方面地发展科学技术,并不能使人一定得到幸福和满足。要缓解和减轻科技手段对人的控制和压抑程度,必须需要伦理道德的关怀。伦理道德表征的是人的主体精神世界。作为人的一种自我意识,人文精神力求发现那些使人成为人或规定人之为人的东西,要穷根究底地追溯人何以作为人存在、人何以会具有那些属人的东西。作为一种主体尺度,伦理道德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积淀和集中表现,它是人作为主体的一切活动的内在根据。它内蕴的是一种以人为本位、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维护人的地位和权利、实现人的目的和理想的人本意识,体征了人类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是人的精神的核心和灵魂。科学技术是中性的,所以科学技术是否运用得当,是否合理,这是科学技术本身所无法解决的,因为这不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个伦理道德和价值观问题。所以,为保证科学技术的合理、正当运用,应该用伦理道德来协调其发展,使其发挥对科技的导向与规范作用,让科技发展真正服务于人类。要全面深刻地把握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复杂关系,使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共同促进、协调发展。
第三篇:九年级上册政治寒假作业答案参考2016
九年级上册政治寒假作业答案参考2016
一、单项选择题(20分)1~5:ddada 6~10:bbdbd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14、(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3)①不搞军备竞赛;②共同呵护地球家园;③促进人权事业的发展
15、(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3)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日常行为上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等。(其它符合题意也可给分)上文就是给您带来的九年级上册政治寒假作业答案参考2016,希望大家及时注意并了解相关动态!!
第四篇:九年级政治第三课测试题及答案
九年级政治第三课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A、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B、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D、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矛盾
2、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A、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B、社会主义本质
C、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D、社会主义优越性
3.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最终战胜旧的社会制度,归根到底取决于()A.哪个阶级占统治地位B.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C.哪个阶级的政党执掌政权 D.是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__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到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历史进程,至少需要___的时间:()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百五十年
B、1956年,三大改造之后一百年 C、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五十年
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八十年5、2001年2月12日,中、美、英、德、日、法等6国科学家联合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初步测定分析结果。这说明我国在某些科技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原因有()① 从总体上,现阶段社会生产力还比较低 ② 科技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③ 社会主义具体制度不完善 ④ 我国已实现了现代化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6、下面关于计划生育的认识正确的是()(1)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是依据基本国情制定的(3)是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所做出的惟一正确的选择(4)对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具有重要意义A(1)(3)B(1)(4)C(1)(3)(4)D(1)(2)(3)(4)
7.下面属于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1)水土流失严重(2)沙漠化迅速扩展(3)草原退化加剧(4)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5)大气污染严重
A.(1)(2)(3)(4)(5)B.(1)(2)(3)(4)C.(1)(2)(3)(5)D.(2)(3)(4)(5)
8.在现代化建设中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都必须以___为依据:()
A.三个有利于B.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
C.三个代表D.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9.改革:()①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③是强国之路 ④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④
10.属于我国的基本国策的有:()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保护环境③实行计划生育④对外开放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④D.①②③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①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②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两极分化的阶段③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历史阶段④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④
1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③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④坚持改革开放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
13.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我们必须:()①实行计划生育②保护环境③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A.①④B.①②③C.②④D.③④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这样几层含义:()①就社会性质而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②就基本政策而言,我国坚持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③就发展程度而言,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④就宏伟目标而言,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①②④
15.20多年来,尽管国际国内发生了这样那样的重大事件,我们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从而使我国的_
___ 上了一个大台阶。()①经济建设②国际关系③人民生活④综合国力
A 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16.四项基本原则是()①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②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
在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④立国之本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③④
17、《走进新时代》歌中唱到: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
来,这表明:()①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本② 社会主义的中国,人民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③
坚持改革开放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④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③④D ①②③④
18.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不
动摇C.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19、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
A、坚持一个中心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坚持两手抓D、坚持改革开放
20、我们必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因为()
①它是我们的立国之本②是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③ 是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 ④ 实现社会主
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④D、①④
21、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B发展是动力,稳定是目的,改革是前C 改革是前提,发展是
目的,稳定是动力 D改革是目的,发展是前提,稳定是保证
22、党的十六大代表总结出13年来百姓生活的十大变迁:鼓起来的“钱袋子”,多起来的私人轿车,靓
起来的衣着服饰,精起来的饮食,大起来的住房,高起来的文化程度,长起来的寿命,热起来的假日旅游,快起来的通信方式。下列属于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有().①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④坚持改革开
放不动摇;⑤社会主义可以和资本主义共同存在;⑥我国跨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①③④⑥B.①②③④C.①③⑤⑥D.②④⑤
23.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不断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下列对“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引进来”就是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②“引进来”就是要吸收、借鉴
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引进资金、技术,为我所用; ③“走出去”就是把中国所有
企业都推向国际市场,到国外设厂开店,参与国际竞争;④“走出去”就是要把视野从国内扩展到国际,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A.①② B.②④ C.①④D.③④
24.据统计,我国除了煤炭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之外,绝大部分矿产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
均水平。目前铜矿只能满足生产需要的一半,铁矿则长期依赖进口。针对上述情况,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
必须()①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依法治理污染,保护环境;② 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③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④坚持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强对资源开发的管理;⑤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推进政治体制改革;⑥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经济、社会和
环境效益。A. ④B ②③④⑥C.②③⑤D.②⑤⑥
()①是在我国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惟一正确的选择;②虽然抑制了人口增长快速发展之势,但却减少了人力资源,不利于综合国力提高;③利国利民;④有利于人口的增长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⑤目标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⑥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一点。
A.①②③ B.①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26、2004年春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到我省张家口市考察工作,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关心群众利益,为群
众办实事,特别是要给那些困难比较大的群众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这充分体现了
25、截止2002年9月1日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制定20年之日,我国少生了3亿人口。实行计划生育
()A、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B、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
C、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D、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7、“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反映了在资源和环境问题上的观念。()
A、物尽其用的观念B、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久利益和整体利益的观念
C、积极的生产的观念D、敢做敢为的观念
28、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A、反腐倡廉B、改革开放
C、以德治国D、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恐怖主义
29.昔日的深圳是一个房屋简陋,街道狭窄,工农业生产十分薄弱,只有两万人口的边境小镇,改革开
放以来,深圳办成特区,经济迅速腾飞,人民生活率先进入小康,现代化的大都市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一
事实说明()①、深圳变化是由于实行了特殊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②、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③、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④、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开放是适合我国
国情的基本国策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②③④
30.面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谋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下列措施能体现我国实施可持续发
展战略的有()①全国42个重点城市发布空气质量日报② 我国颁布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
字法》③“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工程实施④ 我国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③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31、“越穷越垦荒,越垦荒越穷”,这是困扰许多山区农民的一个问题。自国家实施补助粮食、资金,鼓
励农民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以来,许多农民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纷纷退耕种植经济林木,种草养畜。请你
运用所学知识,谈一谈国家为什么要实行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
32、1986年7月我国正式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从恢复关贸总协定的谈判到加入世界贸
易组织的谈判,我国坚持原则,历尽艰辛先后与美国、欧盟等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就中国”入世”达成共识。我国终于在2001年12月11日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
(1)材料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怎样的关系?(2分)
(2)材料表明了我国实行什么基本国策?(2分)
(3)你认为我国“入世”成功有哪些原因?(2分)
三、辨析题(8分)
3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坚持了党的基本路线。
四材料分析题(20分)
34.材料一 邓小平说: “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两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材料二 我国在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国内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6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2位。2001年我国还发生了三件令国人扬眉吐气的大事:成功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足球打入世界杯。
阅读材料后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
一、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两个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
(2)通过对你周围一具体事例的对比分析,说明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变化(4分
34、某中学一兴趣小组围绕淮河流域A市的资源、环境、人口问题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为了收集相关资料,他们打开电脑,点击一个相关网站,获得了如下资料:
材料一:淮河是我国七大水系之一。有句民谣唱得好:“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然而,这条曾养育了全流域两亿人民的“母乳”般的河流,如今干流水质大部分处于重污染状态,191条支流中有一半水质明显下降,造成鱼虾大量死亡,农产品质量下降。
材料二:在该网站上,A市市政府还列举了一些本市存在的问题,其中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低;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尤为突出。
假如你是该兴趣小组的成员,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0分)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请分别从青少年学生和企业经理的角度谈谈应该怎样做?(6分)
(2)结合材料二,就如何解决A市的问题,请你给当地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2分)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分析,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应作出怎样的选择?(2分)
初三政治第三课测验参考答案1C2A3B4B5C6D7C8B 9D10B11C 12D13B14C15C16D 17B 18D19D20A21A22B23B24B25B26A27B28B29D30C
31、(1)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发展生产,繁荣经济。(3)增加农民收人,引导农民脱贫致富,走向共同富裕。(每点2分)
32、答:(1)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将长期共存和斗争。(2)对外开放。(2分)(3)考生能从综合国力的增强,党的正确领导,党的主本路线的指引,人民群众的努力、友好国家的支持等方面回答,符合题意的有一点给1分,但不得超过2分。(1)这种观点是片面的。(1分)(2)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它们是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但决不能说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坚持了党的基本路线。(4分)(3)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要把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3分)
33.(1)材料一中邓小平同志告诫我们:从中国历史的发展上看,闭关自守给中国带来的是愚昧落后。材料二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的增强。表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个材料共同说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每点2分)
(2)能举出一具体事例,对比分析,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符合题意即可。
34、答:(1)材料一说明了淮河的严重污染影响了淮河流域的经济发展。(2分)青少年学生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提高环保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保护水资源环境。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分)作为企业经理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加强对环境的保护。要使用环保设施,加强对工业废水的治理。(2分)(2)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坚持保护资源的国策;提高公民保护资源的意识,合理开发资源。(2分)(3)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分)
初三政治第三课测验参考答案1C2A3B4B5C6D7C8B 9D10B11C 12D13B14C15C16D 17B 18D19D20A21A22B23B24B25B26A27B28B29D30C
31、(1)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发展生产,繁荣经济。(3)增加农民收人,引导农民脱贫致富,走向共同富裕。(每点2分)
32、答:(1)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将长期共存和斗争。(2)对外开放。(2分)(3)考生能从综合国力的增强,党的正确领导,党的主本路线的指引,人民群众的努力、友好国家的支持等方面回答,符合题意的有一点给1分,但不得超过2分。(1)这种观点是片面的。(1分)(2)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它们是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但决不能说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坚持了党的基本路线。(4分)(3)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要把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3分)
33.(1)材料一中邓小平同志告诫我们:从中国历史的发展上看,闭关自守给中国带来的是愚昧落后。材料二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的增强。表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个材料共同说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每点2分)
(2)能举出一具体事例,对比分析,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符合题意即可。
34、答:(1)材料一说明了淮河的严重污染影响了淮河流域的经济发展。(2分)青少年学生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提高环保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保护水资源环境。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分)作为企业经理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加强对环境的保护。要使用环保设施,加强对工业废水的治理。(2分)(2)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坚持保护资源的国策;提高公民保护资源的意识,合理开发资源。(2分)(3)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分)
第五篇:人教版九年级政治答案
便益中学2011~2012学
便益中学2011~2012学第一学期
九年级思想品德期中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 案
C D D C A B A C D B C D
二、非选择题 13.(1)诚实守信、不言代价与回报、热心公益、服务社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等。
(2)在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更加温暖,更加充满希望。(3)符合题意即可酌情给分。14.(1)说明民主改革后西藏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和显著提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初步显示。
(2)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3)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15.(1)材料一说明: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问题,形势严峻。(2)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a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总量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b提倡低碳生活符合我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c有利于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制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言之有理即可)
(4)a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节能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自觉履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义务:如:随手关灯,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回收废弃物等。b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注重环保购物,倡导绿色消费。c积极参与各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d积极同各种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行为做斗争。(言之有理即可)
16、(1)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2)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 战略主动地位。
(3)a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要迅速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c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实现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进步的必然要求。
(4)a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b要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17.(1)可以向灾区捐款或给灾区写慰问信等。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3)在学习上,要树立目标,努力学习,立志成材、报效祖国,发扬敢于创新、勇于拼搏的精神:在生活中培养节约意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