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 题】传统成本管理体系的历史发展及其局限性

时间:2019-05-12 22:23: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 标 题】传统成本管理体系的历史发展及其局限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 标 题】传统成本管理体系的历史发展及其局限性》。

第一篇:【 标 题】传统成本管理体系的历史发展及其局限性

【原文出处】财贸研究

【原刊地名】蚌埠

【原刊期号】199605

【原刊页号】69-72

【分 类 号】F101

【分 类 名】财务与会计

【 作 者】沈艺峰/贺颖奇

【复印期号】199701

【 标 题】传统成本管理体系的历史发展及其局限性

【 正 文】

所谓传统成本管理从时间上看概指鲁宾·库帕和罗伯特·卡普兰在1984创立ABC(ACTIVITY—BASED COSTING)之前的各种成本管理体系。这些成本管理体系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即以直接人工或类似的标准作为分配费用、确定产品最终成本的基础,以机器利用率、工人劳动效率、期末吸收法、个人操作表现等作衡量企业业绩的方法,以成本控制和成本的降低作为目标。具体来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1)从18世纪下半叶的亚当·斯密和巴比奇到19世纪中叶的“重置成本会计管理时期”;(2)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的“科学或标准成本会计管理时期”;(3)从第二次世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管理成本会计时期”。

一、传统成本管理体系的历史发展

1.重置成本会计管理时期

尽管至今尚无法考证出会计(包括成本会计)产生在何时、何地,但像古巴比伦、中国等这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却都有类似于会计记录的史料流传下来。与当时生产力低下,商品经济不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相联系,古时的会计实行的是单式簿记,而且会计只是作为生产劳动的附属工作,不是一种专门的管理职能。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在他所写的具有会计里程碑意义的《算术、几何和比例概要》一书中,首先从理论上系统地介绍了产生和流行于佛罗伦萨、热那亚和威尼斯等城市的复式记帐法。从此复式记帐法开始在欧洲和世界范围内推广,会计也就从古代会计时期进入近代会计时期。19世纪,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生产力在当时最为发达,因此,英国成为近代会计学的发展中心。1854年,英国爱丁堡会计师协会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会计师协会。在美国,南北战争以前美国纺织厂所使用的复式借贷记帐法是目前止已知的最早的美国传统成本会计体系。当时,主要是用于纺织厂的记帐和库存控制。直到19世纪60年代,这种原始的复式借贷记帐法被诸如联合太平洋等大型的铁路经营公司所采用。铁路公司为了有效地管理其横跨北美大陆的庞大业务机构的需要,对从纺织厂引进的借贷记帐法做了某些改进,包括汇总表的编制、分单位报告等。同时,公司业主也开始注意对单位成本进行比较分析,以加强成本控制。随着19世纪80年代工业化的进程,美国经济进入以工业化大生产、规模经济和无政府主义为特点的自由竞争时期,一些著名的商业巨头如卡内基、洛克菲勒、菲斯克等为了打败竞争对手,纷纷挑起价格战,由于当时企业的销售和管理费用相对较低,使得竞争者可以只按变动成本来定价,所有的修理、维护和更新费用全部被打入生产费用,不再在各种产品或各个期间内分摊这些固定成本,企业的生产报告只注重于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这时期的成本管理体系被称为“重置成本会计管理体系”(REPLACE ACCOUNTING)。值得一提的是,19世纪末,美国逐渐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心,会计学的研究重心也随着移到美国。

2.科学或标准成本会计管理时期

从19世纪末到本世纪30年代,是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阶段,也是传统成本管理大发

展时期,工业革命的成功,资本积累的完成,消费市场的迅速扩大,为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当时的企业仍然处在凭传统经验进行管理的时期,缺乏标准化程序和对资源的有效组织控制和管理,效率低下,浪费严重,如何有效管理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一批工程师和实业家开始致力于研究提高生产效率的种种办法。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管理学说史上所谓的“古典管理理论”。其理论学说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科学管理理论,二是古典组织理论。科学管理理论是以工效研究(包括工时研究和动作研究)为基础的管理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的工程师泰罗。他创立了一套关于车间工作的管理原理,后来被称为“泰罗制”。泰罗的思想在1910年被美国机械工程协会定义为“科学管理”。与泰罗同时代的吉尔布雷思夫妇在动作研究方面、甘特在计划控制方面都对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作了重要补充和发展。在泰罗制下,车间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是根据直接人工效率来衡量的,为了避免因为缺货和停工对直接人工效率的不良影响,管理人员开始注重存货管理问题。1915年,哈里斯和威尔森推导出经济定货量模型,这一模型被认为是存货管理基石,80年后的今天仍然广为流行。古典管理理论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古典组织理论,该理论视企业为整体,对其组织管理进行研究。其代表人物是法国工业家法约尔。

在古典学派管理思想影响下,企业本身也在探索符合其生产管理的各种制度,其中与传统成本管理体系有关系的主要有:杜邦公司在20年代初实行的投资收益率法(ROI),根据这种方法和当时施行的联邦所得税制,企业的折旧被计为标准的生产费用;1925年通用汽车公司发展和实行“标准量”法,修正了投资收益率法。因此,到1927年时,已经完整地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用的传统成本会计概念和方法。

这一时期对传统成本会计体系具有重大影响事件还有1913年美国联邦税法的施行和1929年10月股市的崩溃。前者促使联邦政府开始努力地建立统一、标准的财务报告制度;后者加速国会通过1933年的《证券交易法》,并在1934年成立了证券和交易委员会,以确保在全美范围内实现信息的“充分和公平披露”。证券交易委员会和纽约股票交易所先后设立了公司财务报表的审计制度。这两大事件导致会计工作的重心从以解决企业内部需要为主转变为以满足外部需要为主;与此相适应,会计教育和会计研究的重点也转向公众会计和外部审计方面;成本会计的主要内容也随之从以成本管理为主转变为以成本报告为主。

3.管理成本会计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下简称战后),世界经济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有一系列深刻的变化。首先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政府以“反危机”、“反周期”和“反通胀”为目标,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工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形成市场机制主导下国家人为调节和市场自发调节的结合;其次,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和空间技术的运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在电子(信息)、能源和材料等三个基本领域先后展开,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第三,主要国家在接受“比较利益”原则的基础上出现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明显趋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空前扩大,跨国公司在经营规模、组织结构和经营方式等方面都迅速的发展;第四,上述原因以及战后国际金融市场的繁荣极大地推动了资本国际化进程,在相当程度上促进各国的经济增长。

受战后经济环境变化的深刻影响,美国人把在战争中使用的大规模生产的方法广泛运用于战后消费品的生产,当时通用电气等大公司相信规模经济能给它们带来成本上的竞争优势,为此广泛采用自动化生产。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越发密切,规模越来越大,组织结构更加复杂。为适应这些变化,企业管理更需要具有丰富的系统化知识的职业管理人才。这时,法约尔关于职业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开始在美国得到重视。戴维斯和古里克分别在管理职能和管理过程方面发展了法约尔的理论;通用电气公司总经理穆尼则提出组织的三原则:协调、等级和职能;厄尔威克进一步把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与古典组织理论融合为一体,从而反映出整体古典管理理论的本质。这时期,作为泰罗科学管理对立面的人际关系学派也开始流行,它的主题是注重工作中人的因素。这一学派的起源是同1923年开始的“霍桑实验”直接相联系的,主持实验的哈佛大学教授梅奥认为必须“重视人性”,“把工人当人看待,而不是当机器零件看待”,才能保持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力。战后,许多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继续沿着梅奥的研究方向发展。但是真正与战后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结合最为紧密,为企业决策和管理所倚重,也对传统成本会计管理体系影响最大的是管理科学。管理科学这一名词在美国与作业研究(OPERATION RESERCH)是通用的。其意图是用科学方法来解决能以数量表示的管理问题。在管理科学的发展中最具有影响的是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这位在行政学、政治学、企业管理学、组织理论、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方面都有杰出贡献的奇才,将科学管理学说与行为科学结合起来,应用数学、统计学和电子计算机来解决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这期间,线性规划,包括目标规划、概率论、模拟、博奕论、排队论、库存论、搜索论、决策论、全面质量管理、网络分析、管理信息系统等得到广泛的应用,最终形成了现在所谓的“管理科学学派”。

在实践上,这一时期生产作业技术也在进步,值得一提的是60年代末,奥尼尔·魏夫发明了一套全新的材料采购和库存管理的计算机系统,即现在有名的“材料需求规划”(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简称:MRP),MRP可以在最复杂的生产环境诸如工作车间里,以固定的时间和批量满足工作车间的一般工作特性要求:包括中等生产规模、繁多的产品种类和多样模型,以及产品的弹性组合和临时需求。这套系统在70年代广为流传,推动生产的工作车间化。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向零进军”的口号下,创造了符合日本企业弹性生产特性、低库存的适时制(JUST IN TIME简称:JIT);1961年,范根堡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日本人随之将其导入日本企业的管理体系中,并结合日本企业的情况使之更加完善。这种以用户为主、质量第一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以后扩展到许多行业中。

与战后日新月异的管理思想与管理实践的变化相适应,管理教育在这期间得到迅速发展。一些著名的高等学府,如哈佛大学和沃顿商学院等,开始转向“管理通才”的培养,上述的各种管理理论和实际案例分析以及基本的管理技能都成为商学院必修课的主要内容。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成本管理理论也获得迅速发展,50年代中叶,货币时间价值概念开始流行,随后投资分析中现金流量模型被推导出来。60年代,成本会计学界全神贯注于在成本会计中应用作业研究的成果,大量的成本会计文献都是在介绍线性规划、概率论和回归分析在成本会计上的运用。70年代,成本会计理论又转向代理人说和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但愦憾的是,这一时期的成本会计学家注重的只是经济理论在会计上的应用而非企业具体成本问题的解决。

二、传统成本管理体系的局限性

从历史进程可以看出,传统成本管理体系的发展是:(1)决定于科学技术等外部因素的发展;(2)由企业组织结构等内部因素的制约;(3)受管理思想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沿着手工技术—工业化—战后科学技术革命—高科技的轨道发展,企业组织结构也顺着小型作坊—大规模生产—工厂—工作车间作业的道路演变,而管理思想相应地经历了经验管理—泰罗的科学管理—以数理模型为主要内容的管理科学—以“三论”为代表的管理科学以及决策理论等阶段,因此可以说传统成本管理体系是一个历史的产物。既然是历史的产物,它就必然具有历史的局限性。早在20年代初,标准成本会计体系的先驱者之一,亚力山大·丘齐就特别警告说,传统成本会计所实行的根据直接人工小时来分配间接费用的作法“可能导致产品成本计算的严重错误”。不幸的是,当时传统成本会计体系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许多公司热衷于采用以直接人工分摊费用的方法,这样既简单又方便,因而完全忽视了丘齐的警告。60年代,美国一些处于商界领袖地位的大公司开始认识到以直接人工来分摊费用无法给他们的决策提供正确的成本信息,这些公司逐渐摒弃直接人工方法,并试图从材料消耗本身寻找真正的产品成本;进入70年代,以资本密集型为主的企业相继实行以机器小时作为间接费用的分配基础。1971年,斯托布恩首次在作业(ACTIVITIES)的基础上设计出一套管理系统,同年,他出版了《作业成本和投入产出会计》一书。不过当时仍然是人们崇高传统成本管理的年代,斯托布恩的著作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大的兴趣,况且,那时用来处理大量作业数据的计算机系统还没有出现。所幸的是,80年代初始,一批企业界和学术界的人物才逐渐认识到了传统成本管理的缺陷及其产生的不良影响。1984年,两位著名会计学家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罗伯特·卡普兰教授和波特兰州立大学的汤·约翰逊教授共同指出我们仍在运用的传统成本管理体系的缺陷。在国内,厦门大学的余绪缨教授及其博士生群一直从理论上在系统、深入地就传统成本管理体系的优劣性进行比较研究。归纳起来为:

第一,传统成本管理是以标准成本为核心,在提倡规模经济、大生产和流水作业的年代,产品比较单一,生命周期长,而且产品规格化程度高,顾客对产品的要求不高。企业管理思想又都深受泰罗的科学管理的影响,因此在企业容易建立和实行标准成本制度。1980年后,消费者的需求多样又多变,且更为注重产品品质;为满足顾客需要,企业产品必须品种齐全,花样多变,产品生命周期短。因此企业生产从大规模工厂生产转向工作车间(JOB SHOP)生产,古典的单一普遍性管理理论让位于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所谓权变理论也称权变法,通俗地讲就是“见机行事”(IT DEPENDS),包括伍德沃德、劳伦斯和洛希的组织设计权变论,费德勒、豪斯、佛洛姆和耶顿的领导方式权变论,这些权变论者认为,由于企业具有不同的技术条件和工作环境,企业管理中并不存在古典学派所说的“普遍性”、“最好方式”,管理和组织同样也没有“最好的形式”,管理者必须“看情况而定”。因此在80年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产品品种复杂多变的不稳定环境中,是否值得处心积虑为每一种生命周期不长的产品制订标准成本?标准成本如果须随着产品的变化而不断修正,又何谓“标准成本”?在工作车间的生产环境中,标准成本如何实行?总之,标准成本对企业的成本控制究竟有什么现实的好处?

第二,传统成本管理是以直接人工或相类似的标准作为分配费用的基础,在劳动密集型的“摩登时代”,产品早先完全依靠工人制造,以后主要由工人操作机器生产,因此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在产品成本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行为科学盛行的时期,根据直接人工分配率,将费用分摊给个别产品,抑或有其拥护者。进入20世纪80年代,战后开始的科学技术革命有更大的突破,“仿真”技术和人工智能的研制,核能的发现和成功利用,“三大合成材料”: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出现,以信息为中心的生物工程、光导纤维、电讯技术的兴起,最终形成以电子工业和大容量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生产自动化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人工劳动。这时期,管理科学已经完成了从“描述科学”向“精密科学”的转变过程,并明确地沿着“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方向发展,原来管理理论上的工厂—工业—生产管理的概念换成了生产—作业管理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产品成本结构已经发生变化,人工成本所占比例降低,间接费用比例大幅度提高,大多数公司仍然以直接人工作为分摊费用的基础,难免造成费用分配的不合理、产品成本的不正确和业绩评价的不真实。以不真实的成本来制定产品价格必然导致价格的不合理和缺乏竞争性。

第三,传统成本管理的两大内容是成本控制和差异分析,其基本点是在企业整个经营策略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协助解决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本质上属于执行会计。在战前注重工时研究的时期,管理者极为看重成本差异的情况下,传统成本会计自然会受到欢迎。这时期虽然管理科学的许多数理方法也已经被运用到成本会计上,但严格来说,这些方法只是被放在通过对生产过程的个别环节、个别地方的标准化制订方面,还没有被用到决策上。80

年代中期,随着跨国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环境变化多端,企业经营日趋复杂,企业的兴衰成败不仅取决于企业的生产和工作效率,而且更主要地是取决于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所谓“管理重心在经营,经营重心在决策”,企业决策被放到了首位,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开始盛行。这位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认为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企业组织是由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决策是在一个既概括又复杂的环境中做出的,传统经济学假定企业决策者是全知的人是不对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信息的掌握、分析和精确的计算,单凭主观的臆断是不行的。而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必须为企业管理部门进行正确的决策提供有用和可靠的信息。但传统成本管理由于我们上述所说的缺陷,从而无法提供真实的成本信息,管理层无从知道产品成本从何而来,因何发生,是否合理,是否真实,也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

综上所述,传统成本管理体系的历史发展是与社会经济、企业组织和管理思想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因此每当经济环境变化、科学技术进步、企业组织发展和管理思想演化的时候,传统成本管理体系都要经历一次变革;同时,当传统的管理体系的发展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时候,局限性的存在也有其必然性。令人欣慰的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为适应当今新技术革命和适时制的要求,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界和实务界已经开始研究和推行一种新的成本管理会计制度,即作业会计。这种成本管理制度是1984年哈佛商学院的鲁宾·库帕博士首次在作业基础上提出的一套分配成本费用的成本管理体系,即现在所谓的“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不久,卡普兰教授在库帕的基础上继续予以发展。这种新的成本管理体系旨在克服传统成本管理体系的缺陷(局限性),以提供及时、准确、相关的成本信息;同时,它也是传统管理会计与现代管理会计的“分水岭”,从而说明从传统的“数量基础”到现代的“作业基础”是成本管理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责任编辑 彭江*

第二篇: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职位职责 .总经理

(1)在公司内传达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

(2)制定公司全面管理体系方针,批准公司管理目标、指标的实施.

(3)任命管理者代表,并领导全面管理委员会监督全面管理理体系的运行,定期召开管理评审会议。

(4)确保提供全面管理体系的实施与保持所需的资源。2 .全面管理委员会

(l)以总经理为首,各部门经理组成,领导全体员工贯彻执行公司的管理方针,实现公司的管理目标、指标。

(2)对公司的管理目标、指标的制定及完成情况进行评审。

(3)监督全面管理体系运行,定期进行管理评审。.管理者代表

(l)负责结合相关体系标准建立公司的全面管理体系。

(2)负责全面管理体系在所有职能部门的实施和保持

(3)负责组织各部门制定管理目标和指标,并提交全面管理委员会。

(4)负责组织进行全面管理体系审核,并监督纠正措施的完成。

(5)向全面管理委员会汇报全面青理体系的绩效以供评审。

(6)确保在公司内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

(7)组织协调公司内外的全面管理体系相关事宜。.安委会

(1)协助管理层组织、推动公司的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宣传和贯彻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

(2)建立、健全各级安全生产机构,协助部门、车间搞好安全文明生产。

(3)配合相关部门经常、有计划地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4)组织日常的安全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督促和协助解决。发现重大隐患时,有权责令停止生产,并立即上报公司管理层。

(5)参与重大事故的调查处理,负责事故的登记、统计、分析和报告。协助有关部门采取预防措施,并督促其按时完成。

(6)组织总结和推广安全生产的先进经验。.部门经理和主管职责

(l)协助制定管理目标和指标,并向员工传达管理方针、目标和指标。(2)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井确保共有效实施。

(3)开展本部门质量要求、环境因素和职业安全卫生风险的识别与控制

(4)组织本部门有关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卫生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意识

(5)协助全面管理体系审核,对本部门发生的不符合规定的行为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6)向全面管理委员会汇报本部门的管理绩效以供评审.基层人员职责

(l)理解并执行公司的管理方针,积极参加有关教育和培训,以提高质量(2)环境保护和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意识。

(3)认真学习有关文件,了解本岗位的质量要求、环境因素和职业安全卫生风险,按文件规定进行作业活动。

(4)报告工作中发现的实际或潜在的不符合.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主动提出工作改进的建议。

职能职责.

1、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主要由质星管理部负责

(l)负责全面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监督和审核,确保全面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符合性(2)组织各部门进行质量要求、环境因素和安全卫生风险的识别、评价

〔 3)确定适用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方要求,建立获取渠道并评审其符合性

(4)推动管理方针的贯彻及管理目标、指标的达成。

(5)主导管理体系文件、记录及有关资料的建立、健全和控制

(6)汇总,统计分析客户 信息.负责客户满意度的测量和评价

(7)协助对供应商的质最、环境及职业安全卫生等方面进行调查,评估,对其实施控制或施加影响

(8)必要时组织编制质量计划。、进货检验

进货检验主要由质量管理部负责,业务市场部和供应管理部辅助实施(1)负责生产材料的入库检验,防止不合格品的流人:

(2)负责供应商质量管理,协助对供应商施加环境、安卫方而的影响

(3)负责进货质量问题的分析、反馈、跟踪和确认

(4)协助国产化工作,负责供应商样品的检验。.产品的检验和试验

产品检验和试验由质址管理部、生产部、客户服务部负责

(l)编制产品验收标准.进行产品的检验和试验,保证交付产品的质量。

(2)对生产过程进行监侧,协助车间提高工序能力。

(3)对实际生产质量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改进建议。

(4)协助处理客户投诉的质最问题,协调、监督质量改进活动及所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计量设备的控制

计量设备的控制由质量管理部负责。

(l)负责计量设备的校准、维护及管理

(2)编制计量设备的使用及安全操作规程,保证其可靠性、安全性.项目管理和工程

项日管理和工程主要由生产部负责

(l)与相关职能那门确定项日的执行计划。

(2)项目跟踪、协调和控制.确保项目的执行符合公司规定和公司要求。(3)为市场销售提供正确的技术信息(包括技术文件和资料)。

(4)参与评审客户对产品的要求,并按要求进行工程设计,将其转化为技术规范,为采购、生产、检验、安装、运输及服务等提供依据

(5)在分包情况下,向业务市场部提供合格分包方名单.并为分包方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确认。

(6)项目总结评价

6.生产计划

生产计划由生产部。

(1)生产部根据合同通知单制定生产计划,安排采购、生产、检验、包装和交付等。(2)根据定单或市场预侧安排生产计划。.生产车间

生产车间由各生产部和质量管理部负责。

(l)根据生产计划安排生产,保证产品质最、提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2)策划产品生产过程所需的工序及顺序,并编制相关工艺文件。

(3)设置质量控制点,对过程参数进行监控,开展质量改进活动。

(4)及时反馈生产中的不合格品,对不合格品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5)负责生产设备及辅助工几的管理

(6)协助开展质量要求、环境因素及职业安全卫生风险的识别、评价工作,并对其加以控制。

(7)对员工进行质量、环境及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意识。

(8)及时将安全事故报送安委会,协助调查分析、提出处理意见,执行改进措施..仓库

仓库由各生产部负责。

(l)验收生产材料,防止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原材料和物品人库。

(2)对物料的收、存、领、发、退、搬运作业进行控制。

(3)进行年终盘点、分析和总结。

(4)做好仓库的防火安全工作。

(5)对仓库作业造成的环境影响按相关作业指导书加以控制

9.客户服务

客户服务由客户服务部负责

(I)负责系列产品的安装、调试及维修。

(2)负责系列产品的交接,以利于销售及财务部门的工作。(3)负责客户投诉的处理。

(4)收集客户对产品等的抱怨和服务要求,汇总分析后传达给相关部门以利改进,协助开展客户满意度调查。

(5)向保修期外的客户或新客户提供工程改造、维修维护、零配件供应等有偿服务。

(6)对现有及潜在的客户进行产品、技术、维护保养等方面的培训,满足客户要求.采购采购 由供应管理部负责

(I)根据需求进行物资和服务的采购

(2)负责采购订单的跟踪、收货,办理付款手续等。

(3)负责就采购物质的质量问题与供应商展开交涉。11 .供应商管理

供应商管理由供应管理部负责

(l)负责调查供应商的质量、环境及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管理绩效,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对其管理绩效进行监督、施加影响。

(2)与供应商积极沟通,及时向供应商反馈我方的意见,确保供应商能及时作出响应。12 .包装、运翰、交付

包装、运输、交付由供应管理部和业务市场部负责。

(1)负责产品的包装及运输,确保产品按合同要求交付给用户

(2)控制包装、运愉过程,减少对产品质最、环境和人身安全的负面影响

(3)负责对包装、运输供应商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管理绩效施加影响

(4)负责装卸、运愉设备和工具的使用、维护和保养 13 .标准化

标准化山技术开发部负责。

(l)收集国内外标准化信息资料,确保公司产品符合该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行业要求。

(2)组织制定、修订企业标准,建立并维持企业标准体系。

(3)参与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的标准化工作,提出标准化要求,负责标准化审查。,培训

培训由人力资源部负责。

(l)组织制定公司培训计划。

(2)组织开展培训工作,提高全体员工的质最、环境、安全卫生意识,确保员工具有相应的能力,并建立培训档案。.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由信息系统部负责。

(I)负责汁算机网络系统的安装、维护和管理,确保所有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及准确性:(2)对网络用户进行技术支持和咨询答疑,并开展必要的培训。

(3)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进行应用软件的开发。.财务

财务由财务部负责

(l)进行财务管理,并促进全面管理体系绩效的提高(2)为全面管理体系提供财力资源。

有关质量成本管理的部门职责

1、质量管理部

(l)牵头组织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开展相关培训;

(2)编写质量成本管理指导文件;

(3)确定质量费用科目;

(4)收集、统计、核算和分析质量成本数据,定期提交质量成本的报告;

(5)根据质量成本的综合分析结果,协助责任部门制定适当的质量改进计划.并协调、监督实施;

(6)组织落实、监督、考核质量成本计划;

(7)对有争议的质量成本责任作出仲裁。.财务部

(1)提供与质景成本相关的原始凭证、数据;

(2)审核质量成本报告并进行质量成本经济分析:.生产部

(l)负贵本部门的质量成本管理,提供质量成本数据(主要是内部损失成本),提出改进措施;

(2)对质量成本报告分析的有关质量问题,从工艺、技术角度,提出改进措施并实施;

(3)开展必要的培训,提高基层人员质量意识。4 .客户服务部

(l)负责本部门的质量成本管理,提供外部损失成本数据;

(2)及时反馈客户现场服务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协助提出改进措施.降低外部损失成本。5 .人力资源部

(l)与质量管理部配合.组织质量成本方面的培训,并将质量培训信息(如参与人员、培训所耗时间及费用等)提供质量管理部;(2)负责提供与质量成本有关的数据;

(3)配合执行相应的质量成本控制、考核措施。

分析有关质量问题 质量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

公司质量成科目设置表

质量成本核算内容明细表

质量成本核算的总分类帐和明细分类帐的设置:

公司质量原始凭证及传递设计: 返工单

废品报告单

退换货报告单

返工单传递程序

废品报告单传递程序

退货报告单传递程序

公司质量成本核算体系运作程序

(l)依据公司质最成本三级科目设置表和公司质量成本核算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建立质量成本核算账簿

(2)依据公司质量成本核算原始凭证及其传递程序设计,建立公司质量成本相关科口核算体系;

(3)依据公司财务会计明细科目对应设置表,调整公司财务会计明细科目;

(4)财务会计核算期,利用原始凭证返工单、废品报告单、退换货报告单核算返工损失、废品损失、退换货损失等质星成本二级科目,并记录于相关账户;

(5)财务会计核算期术,依据公司财务会计明细科目对应设置表,利用相关财务会计明细分类帐记录.启用质量成本会计核其账薄,建立相关质量成本明细分类账记录;

(6)进行最终汇总。

质量成本分析 质量成本报告 质量成本预测 质量成本计划 质量成本控制

第三篇:历史标题 时间

中国古代史

U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礼乐制度

L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的发展 君主专制的演进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宰相制度的废除 内阁的出现 军机处的设立

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 夏 约BC2070-约BC1600 商 约BC1600-BC1046 西周 BC1046-BC771 春秋 BC770-BC476 战国 BC475-BC221 秦BC221-BC207

西汉BC202-9东汉25-220 魏220-266蜀221-263吴222-280

西晋266-316 东晋 317-420 南朝420-589 北朝 439-581 隋 581-618 唐 618-907

五代十国 907-960

北宋960-1127南宋 1127-1276辽907-1125 西夏 1038-1227 金 1115-1234 元 1271-1368 明 1368-1644

清前期 1636-1840(鸦片战争前)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第二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第三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第四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土地制度的演变 “重农抑商”

“海禁”与“闭关锁国”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孔子和早起儒学 道家和法家

第二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无为”到“有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儒学成为正统 第三课 宋明理学 三教合一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第四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李贽的离经叛道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八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四大发明

《九章算术》和珠算 《石氏星表》和浑仪 《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第九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从《诗经》到唐诗 宋词和元曲 明清小说

第十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汉字与书法艺术 笔墨丹青中国画 京剧的出现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十课 鸦片战争 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 战火再燃

第十一课 太平天国运动 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 天国悲剧

第十二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的签订 第十三课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成立

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第十四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风雷

中国共产党诞生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第十五课 国共十年对峙 南昌起义 土地革命 红军长征

第十六课 抗日战争 全民族的抗战 日军的滔天罪行 抗战的胜利

第十七课 解放战争 内战的爆发

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九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洋务运动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第十课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短暂的春天 曲折的发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十四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鸦战前-民国)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 1978)

第十五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铁路与公路 水运和航空 通讯工具的变迁

第十六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报刊业走向繁荣 影视事业的发展 互联网的兴起 解放潮流

第十四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开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维新变法思想(王滔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第十五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青年》的诞生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十六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三民主义的提出 三民主义的实践

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第十七课 毛泽东思想 革命道路的探索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二十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第二十一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第二十二课 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香港澳门的回归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二十三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第二十四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十一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探索与失误 国民经济的劫难

第十二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伟大的历史转折 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十三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的创办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十四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鸦战前-民国)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 1978)

第十五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铁路与公路 水运和航空 通讯工具的变迁

第十六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报刊业走向繁荣 影视事业的发展 互联网的兴起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十七课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第十八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伟大的转折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十九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第二十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双百”方针的提出

曲折的年代(文化大革命)文艺的春天(1978)

第二十一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人民教育的奠基 **中的教育 教育的复兴

世界古代史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 政治制度

第五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希腊文明的摇篮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第六课 罗马法的起源和发 展

从习惯发到成文法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维系统治 影响后世

补充:课本补充文章《黑暗 的中世纪》,考试补考,不 过作为一个学生应该知道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五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人是万物的尺度”(智者学派)

“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主张特点?代表作?)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七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光荣革命

议会权力的确立 责任制内阁的形成第八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1787年宪法的颁布 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第九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十八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醒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巴黎公社

第十九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革命前的沙皇俄国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伟大的开端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五课 新航路开辟 东方的诱惑 新航路的开辟 走向会合的世界

第六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海上马车夫” “日不落帝国” 世界市场的拓展

第七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从珍妮机到蒸汽机 从工场到工厂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八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垄断组织的出现 世界市场的拓展起源及其发展

第六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第七课 启蒙运动 理性时代的到来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启蒙运动的扩展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十一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经典力学 相对论的创立

量子论的诞生和发展

第十二课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教会的禁锢

拉马科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达尔文与进化论

第十三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蒸气时代”的到来 电器革命的出现 信息技术的发展

U8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L22 文学的繁荣 浪漫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的世界文学 L23 美术的辉煌

新古典主义美术、浪漫主义美术

现实主义美术和印象画派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L24音乐与影视艺术

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二十五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从盟友到对手 美苏“冷战”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第二十六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走向联合的欧洲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第二十七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和平与动荡并存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U6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L17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虚假“繁荣”的幻灭 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L18罗斯福新政 临危受命 实施“新政” 摆脱危机困境

L19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建立“福利国家”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

济”的出现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 建设

第二十课 从“战时共产主 义”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第二十一课 二战后苏联的 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 化趋势

第二十二课 战后资本主义 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会议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 系的形成第二十三课 世界经济的区 域集团化

欧洲联盟(1951

1967 1992 1993 1999)

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

界文学艺术

第二十二课 文学的繁荣 20世纪的世界文学(20c初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第二十三课 美术的辉煌 现代主义美术

第二十四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

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篇:市管县体制的历史作用及历史局限性

建国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市管县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普遍实行的市管县体制一定程度上也束缚了城乡协调发展的步伐,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体制性障碍,具体表现为:缺乏法律依据,处于尴尬境地;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降低;供养人员增加,财政负担加重;协调发展不足,市县争利严重。

建国初期,为了便于治安管理,我国曾在个别城市短期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沿革(1949—1983)》记载,杭州市于1949年至1951年间管辖过杭县;兰州市于1949年至1950年间管辖过皋兰县;昆明市曾于1951年至1953年间管辖过昆明县;重庆市于1951年至1952年间管辖过巴县;贵阳市于1952年至1955年曾管辖过贵筑县。此外,1949年无锡市曾管辖过无锡县;徐州市管辖过铜山县。此后,北京、天津、旅大、本溪等市先后实行过市领导县体制。当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主要是为了保证城市的蔬菜和副食品供应。所以,能够领导县的市仅限于部分直辖市、省会城市和个别大城市,一般一个市只领导一个县。实际上,市领导县体制在1957年以前还不能称为“体制”,只是地方政府管理架构的一种特例,实行该体制的市数量较少,只占当时市建制比例的3%左右。从时间上看,一般经过一到两年时间就又重新划归专区领导或改制为市领导下的区。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是尽量避免由市领导县。

截至2005年底,中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不同,暂不包括)对县或县级市的管理有4种模式:(1)由省、直辖市、自治区直接领导管理县或县级市,这样的县级政区为56个(包括37个县、18个县级市、1个林区),占全国2010个县或县级市总数的2.79%。(2)地级市领导和管理县或者县级市,共有1546个,占总县级政区数的76.91%。(3)省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地区行政公署或盟代管县,这样的县或者县级市共有148个,占县或者县级市总数的7.36%。(4)民族自治的地方由自治州领导和管理县或者县级市,共有246个,占县或者县级市总数的12.24%。在辖县的四种模式中,以市管县体制为主。市领导县体制已经成为地级管理层中占主体地位的体制,是覆盖面广的地方行政体制。

市管县体制的历史作用

一是促进了中心城市作用的发挥。面对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分割,商品供给严重不足的局面,中央提出通过市领导县体制,把中心城市变成商品交换中心,发挥中心城市优势,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实行市管县,实质上就是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核心,带动周围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大中城市为依托的城市经济区。城市是社会经济活动即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比较集中的场所,是区域经济的中心,它负有组织协调生产活动,组织物资集散和商品流通,提供综合服务,促进辐射区内实现现代化的功能。实行市管县,是发挥中心城市作用的重要措施。

二是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城乡优势互补。市管县有利于城乡经济的统一规划。以往地、市分割,互相掣肘,城乡各自的优势无法发挥互补作用,常常出现重复建设和盲目布点。实行市管县后,市可总揽城乡全局,统筹和规划“大市区”的经济建设。地方政府可以用经济、法规、行政等手段,对辖区的工业和农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行统筹兼顾,打破城乡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优化组合,促使城乡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形成工业生产、商品流通、科技信息、交通邮电、金融信贷网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城市对农村的产品扩散、技术扩散、信息扩散、资金扩散,缩小城乡在经济上的差距。城市以其经济、科技、教育、人才、信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扶持农村,城市工业带动农村农副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村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为城市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原材料、水资源、粮食、蔬菜、副食品、城市建设用地等,解决了城市发展的后顾之忧,也拓展了城市工业产品市场。

三是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隔离状态严重,城市

化发展缓慢,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基本上处于停滞阶段。1978年底,全国城市化水平为17.9%,与建国初期相比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后,国务院和民政部提出了新的设市标准和市领导县条件,这大大加快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到2008年底,我国城市化率已达45.7%,全国共形成建制市655个,含4个直辖市、283个地级市、368个县级市。

市管县体制的历史局限性

一是缺乏法律依据,处于尴尬境地。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地方行政架构实行省、县、乡三级,然而实际上却形成了省—市—县—乡的四级行政架构模式,对于市这一级行政组织的法律地位一直没有做出明确说明。因为缺乏法律依据,因此对市管县的具体操作方式也就有了较强的随意性。法律规定的缺位,导致了对地级市进行定位的困难,省级政府基本以宏观管理为主,多为制定政策;县级政府以微观管理为主,多为执行政策。市级政府处于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毫无疑问应该发挥管理层的作用。目前,市对县的管理还是指导建议多,具体支持少。

二是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降低。市管县后,地级层次由虚变实,行政层次变为由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县(市)—乡(镇)五级组成。秦汉以来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实际上,我国有史以来的多级制年限仅有350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后,对县的管辖由地区行政公署以省的名义管理(虚管)变为由市全权管理(实管),行政区划的层级由省县乡三级变为省市县乡四级。凡是县与省之间需要上情下达或下情上达的问题,无论是政策性的还是业务性的,本来能直接沟通的,现在也要经由市一级中间层次,信息传递增加了一套程序,影响了信息传递速度,降低了行政效率,这在信息网络高度发达和交通十分便利的今天已越来越不合时宜。

三是供养人员增加,财政负担加重。市管县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这种体制带有明显的倾向性,主要是为中心城市服务,县成了地级市的附属行政单位,市依靠行政权力,将财政收支的压力分解到县,增加了县域供养负担。地级市成为一级行政管理层,随之要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增加财政供养人口,增加纳税人的供养负担。以一个中等地级市为例,按地厅级干部30人、县处级干部200人、科级干部1000人计算,财政供养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一般在1万人以上,每年仅工资一项就需要财政支出2亿元左右,再加上后勤、办公经费等,一年一个市本级的财政支出要在5亿元左右。2009年初,全国共有283个地级市,匡算下来,每年全国仅仅地级市本级的财政支出就要在1400亿元以上。

四是协调发展不足,市县争利严重。市管县的主要目的是以城市的优势地位拉动所辖县乡的经济发展,事实上除传统的省会城市和一些中等发达城市带动能力较强外,一些工业基础薄弱甚至是由县级升格为地级的市就很难有力量来帮助其他县和乡村发展。目前,平均每个地级市带6个县左右,撇开其管理幅度因素,这些城市也是拉不动周边县区发展的,中西部地区的小马拉大车问题就更为严重。长期以来,经济基础薄弱,本级财力很小的一些地级市,存在着盘剥和过度依赖县(市)的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截留分配物资、项目、资金等问题,同时税费上要有一定的分成比例,在城乡资源配置上向城市倾斜度过大,出现了所谓“市刮县”现象反而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这就出现了市领导县而不再是市帮县、市带县形成了所谓“市压县”、“市卡县”、“市挤县”、“市吃县”或“市刮县”的局面。即便是在经济发达的苏南诸市由于产业结构趋同竞争十分激烈地级市往往利用中心城市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在财税征管和经济管理权上钳制着县级市的发展使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市管县体制不利于解决地级市与县(市)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利益矛盾不利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

第五篇:关于建立成本管理体系的目的

王小姐:你好!

昨天我把自上次雷总所布置“关于建立成本管理体系”事宜,打印给了你,请你阅后,烦转给雷总,我认为公司各项成本费用的高低,主要受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制约,反过来说,公司各项成本费用居高不下,又会影响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生存发展,如果公司确定了降低成本的目标,公司内部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部门都将受到该目标的约束,这种约束会使技术部门努力寻求产品设计的成本最低方案和工艺标准,求得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统一;使生产部门尽可能优化生产的组织和方法,求得效率与费用的最佳统一;使质量部门根据成本、价格与质量的相互关系来确定最合适的质量标准,求得质量与效益的最佳统一;使采购部门在保证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节约储备资金,求得资金与生产的最佳统一。

实事预算管理,可以说是将储备责任制落到实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把降低各项储备任务或目标的责任落实到各个部门、层次和执行人,使这些部门既要有承担降低成本目标之“责”,执行降低成本目标之“权”,又有获得完成降低成本目标之“利”。

如您们认为可以推行的话,敬请您们多给予关注和支持!!

王定勇

2007年7月21日

下载【 标 题】传统成本管理体系的历史发展及其局限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 标 题】传统成本管理体系的历史发展及其局限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成本管理体系建设阶段性小结

    中化国际成本管理体系建设 适应产业转型、完善成本管理体系 ——中化国际成本管理交流会小结 随着产业化转型的不断深入,公司产业资产比例稳步上升,提升整体成本管理水平日益......

    工程成本管理体系(共五则)

    工程成本控制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提高工程造价控制水平,降低工程成本,使公司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我公司三种经营模式,特制定本办法......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ISO 9000 族质量管理体 系国际标准,经过认证机构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审核,并以颁布认证......

    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

    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 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1)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批判,是启发工人觉悟和科学的研究资本主义的宝贵材......

    标题: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业发展历史和现状(5篇材料)

    标题: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资料来源:机械工业信息中心 出版日期:2002-5-29 资料类型:免费资料 销售价格:0 资料信息: 加入WTO是一个关系到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入方......

    建立供应商管理体系,降低采购成本

    建立供应商管理体系,降低采购成本 供应商认证应该从技术、质量、服务、价格、商业等各个方面考核供应商,因此,在认证考核供应商之前,企业各部门必须沟通。而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管......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体系实务浅谈(五篇范例)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体系实务浅谈作者:吉林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王威内容摘要: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在人们管理概念中愈加突显出来。在工程项目的进展中,怎样......

    东莞人才租赁体制发展的局限性(本站推荐)

    东莞人才租赁体制发展的局限性:从制度的发展历程来看,东莞人才租赁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其用工形式肇始于1979年11月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向一家日本公司的驻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