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证券投资学-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三大要素
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三大要素
-三农问题、能源问题、人才问题
【内容摘要】中国经济自改革开发以来,取得了快速迅猛的发展。农业,工业,第三产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我们无法否认,在这几年快速发展之中依然存在着大量问题。特别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在世界中,诸如三农问题,能源问题,人才问题,地区差异,人口问题,贫富分化等等诸多因素已成为限制现代中国持续快速高效发展的瓶颈。本人认为在这林林总总的诸多因素当中,三农问题,能源问题,人才问题又首当其冲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三大因素。因此,本文将就我自己对这三大问题的一些看法和思考做出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三农问题能源人才经济发展
【正文】影响中国发展的三大要素其实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但是由于三者相互夹杂,关系异常繁复,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只好把三大问题分开一一叙述。
一.三农问题
“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从传统的农业国、农村社会变为一个现代化国家,都要有一个
①实现现代化、城市化的过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可避免。近年来,我国在农村进行
了多项改革,推进了许多措施来解决相关问题,有成效,但是还远远不够。先来看看农业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耕地面积确是不多,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由于近年对农业投入比较充足,政策较为得当,加上科技的大力推行,我国的粮食基本上还能做到平时基本自给,丰年还略有盈余。但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建筑用地大量增加,挤占了大量的耕地,造成耕地面积大量减少。近年已经接近我国耕地18亿亩的底线了。保护耕地迫在眉睫。只有耕地充足了,粮食充足了,国家才能真正稳定。
接下来我们来看农民问题。首先,我国农民人口众多,据统计现在我国还有约9亿农民。我国现代化,城市化推进很快,大量农民农转非成为城镇人口。按理来说,我们的的农民应该大量减少,但是事实相反,我国农民却并为减少,有些年份甚至略又增加。其次,我国农民相对贫穷。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有了极大的提高,大多数人都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与我国另一个群体-城镇居民相比,相对于我国经济近年来快速发展而言,农民是十分贫困的。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据资料显示,“城乡差距1995年是2.72:1,2001年扩大为2.92:1,2002
②年又扩大为3.1:1.”另外,农民也在迅速分化。如2001年,当年人均纯收入为2366元,其中在平均数一下的占到了58%之多。最富的上海农民与最贫穷的西藏农民之间收入相差
4.18倍。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农村问题。现在我国农村基层实行村民自治,加上乡镇部门共同管理。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乡镇机构庞大,债务沉重,干群关系较为紧张。现在大多数乡镇,部门繁多,人员冗杂。乡村级债务负担沉重。94年为增加财政收入实行分税制改革之后,很好的解决了中央与省级财务之间的关系。但是,省市同级之间的财务问题却未能涉及解决。很多乡镇连自己政府正常运转的资金都不够,乡镇工作几近瘫痪。另外,由于乡村中部分涉及到农民切身利益的事情没能解决好,干群关系紧张。诸如征集土地中的赔偿问题,地方治安问题。前不久还发生过一起海南某镇上千人冲击镇政府和警察局的时间,好像就是治安等问题没能处理好造成的。
针对上述问题,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改革现有的土地制度,让农民把握土地的使用权。即明确农民拥有除国家土地所有权外的其他权利。这样土地能够进一步流转起来,农民①
②陆学艺《“三农”新论》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0页 陆学艺《“三农”新论》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页的土地权益也能够的到进一步保障。
二、改革现有户籍制度。我认为我们在平等的国度中是不应该有户籍这种限制人口自由流的东西。这样对破除二元经济,实现城乡一体化定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改革现有的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国民收入格局。现有部分中西部的乡镇靠自己的收入等根本无法自给,建议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减小农村负担,加大投入,真正做到工业反哺农业,实现一元经济。
二、能源问题
能源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没有能源,我们的生活也将停止。同样,能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往往受到能源供给状况的制约。”①因此,处理好能源问题是是关系着国家兴衰的大事。
所谓能源,简单地说就是能够转换为光、热和动力等能量的资源。通常见到的有石油,煤炭,风能,核能,水能,生物能......我国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几乎涵盖了世界上所有种类,数量也还可观。从总量上看,我国既是产能大国,同时也是耗能大国。产量居世界第4,耗能居世界第4。但是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仍然不能适应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
现在,我国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我国能源构成中,煤炭占据着主要地位,在短时间内还很难改变这一情况。同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能源供应以石油、气为主相比,我国以燃烧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仅热能利用率低而且还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其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工业消耗能源占有比重过大。这反映出经济结构与工业结构的不协调,同时体现我们对人民生活用能缺乏应有的重视。这是我国重生产轻生活的一种表现,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工业生产中工艺设备落后,能源管理水平低等问题。另外,我国农村仍以生物质能源为主导致了农业生态的恶性循环。中国广大农村的生活领域大量的直接燃烧作物秸秆和薪材为主,效率低下,同时损失了大量有机质。土地有机质得不到有效补充,土壤和农作物之间的物质循环遭到破坏,无机化肥的大量使用进一步破坏土壤,与此同时我们也损失了大量牲畜饲料和工业原料。山林植被被毁,造成农业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最后,我国能源消耗高,浪费严重,人均消费水平低。1999年,根据计算,平均GDP每一亿元消耗的标准燃料为1.51万吨。“相比之下,中国单位GDP能耗,比日本人高出3.8倍,比德国高出3.3倍,比英国高出1.8倍,比美国高出1倍。”②
针对上述问题,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改进技术,革新工艺,节约能源,提高效率。我国应该加快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改进我国现有的技术,革新旧的工艺,以低能耗,无污染,高效率为目标。
二、水电火电相结合,优先开发水电资源。电能消费的增长速度始终大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优先开发无污染的水电,同时又能节约大量石油煤炭作为工业原料,一举多得。在我国资源有限人口众多的情况下,节约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目前我国能源结构建立在不可再生的石化燃料的基础上。必将逐步导致能源耗竭,不可持续发展。因此,大力开发新能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对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人才问题
有人说过,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谁能培养、吸引更多的人才,谁就能走在世界的前列。所以,人才问题也是关系着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现在,我国的人才市场上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大量的高等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大量企业有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了?很多大学生在校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虽然能力培养的口号喊得响亮,但是大部分大学生出来后都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雇佣这些人,现在社会上对大学生的普遍评价为“眼高手低”。因此才造成了世界上一个比较特别的怪圈。其次,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①
② 鲁传一《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02页张文秀《资源经济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62页
远远落后。我国也不缺乏真正的高科技人才,为何在一些领域总是望城莫及了?资金投入不足是关键。很多国外很普遍的设备,在国内却极其缺乏。据某高校教授称,他10年前,到外国留学,实验室里很多先进设备,学生老师可以任意使用。现在的中国,偌大一个实验室却只有那么一两台,是有教师演示,学生根本没有接触的机会。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越研究不出成果,投入越少,投入越少,设备器材跟不上,就更加无法研制出成果了!还有一点,每年我国都有大量人才流失。据统计,我国在外留学生有七成留在国外。为什么我们留不住自己的人才?因为我们没有能为他们提供好的科研环境和满意的薪资。
针对以上问题,我也有几点意见。
一、改革现有的高等教育模式,真正的重视实践能力和素质培养。学校加社会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全能培养模式。理论应该通过实践,不断结合实践进行体会,思考与创新,我们才能培养更多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二、增加教育、科研投入。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该有的设备器材一定要具备,该有的药品也不能节约。只有让每一个学生正真动手实践,参与其中,他们才能好的学习与运用。科研方面的资金也应该毫不吝啬,加大投入。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研投入简直是杯水车薪。资金充足,各项科研进程才有进行的可能,只有进行才有可能不断的出新的成果。
三、加大人才吸引的力度。给我们需要的人才好的环境,包括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给我们需要的人才高额的薪资。在这方面我们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这方面做得好的话,不仅我们的人才不会流失,更能够从世界各国吸引人才,促进推动中国科技的发展,进一步服务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鲁传一《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文秀《资源经济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陆学艺《“三农”新论》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湘涛《中国农村改革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第二篇:中国治理模式的三大要素
中国治理模式的三大要素
2015-01-20 02:35:00 环球时报 李世默
21世纪是一个在改革中竞争的时代。能成功改革的国家将是赢家,改革失败的国家将是输家。我想说,在这场改革竞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将在全球大国中脱颖而出。
中国的治理模式有三大核心要素:
一是贤能治理。这是理想状态,贤能治理也会出问题。中国选贤任能的模式,就是中国的官员来自于草根,最有能耐的人通过这个体系,最终进入中国的最高治理阶层。
二是实验治理。中国几十年来推行很多政策,都是从小地方先试起来。成功了就让其他地方学习,然后才是全国推广,失败成本较低。这样的实验治理只能在中央集权的国家才能实现,在美国不可能。
三是回应治理。有没有能力回应人民的需求,回应制度到底健康不健康。据我了解,中共其实有非常复杂和有效及时的反应机制。
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也面临巨大挑战。其中,中国经济模式走到现在创造了巨大财富,但这个模式要改,因为环境变了,经济结构变了。可是在改变过程中增长率就会下降,又会引发其他问题。这个平衡怎么掌握,很难。
而我觉得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了中国几十年来最大胆的政治改革。很多人把政治改革的定义定死了,认为只有往某种方向去改变的政策才叫政治改革,朝其他方向做的改变,再巨大也不叫政治改革。但如果把政治改革作为一个中性词,就是对政治体制“动刀”,对政治体制做质的改变,我想三中全会是一个里程碑。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权力分配发生了巨大变化。三中全会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国家预算,以前中国的国家税收只有一半在中央政府手里,这次把它变成了全国的预算,这是巨大的权力再分配。
二是党纪和国法的权力分配发生了巨大变化。三中全会对中纪委进行了重组,把地方纪委的决策权力从地方党委那里抽出来。
三是党和国家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我认为三中全会把人大、党中央、国务院这传统“三驾马车”的格局打破了。国家成立了很多领导小组和委员会,都是党中央在领导。这是一个巨大的政治改革。中国共产党走到了中国国家治理的前台中央。
四中全会通过依法治国继续并巩固了政治改革的方向和格局。很多人把新中国的60多年分成两个30年,我觉得三中全会启动了第三个30年。第三个30年最重要的两个方向:一是政治治理的完善,一是全方位民族复兴。
在中共的领导下,中国经历的政治、经济变革,幅度和深度远远超出几乎所有其他国家。为什么?我认为这是中国政治体制的独特性质的结果。在中国,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中共本身就是中国的政治体制。中国是世界上大国中唯一的一个拥有这么一个独立于社会又同时来自于社会的政治力量。这个机制就是中国改革的原动力。▲(作者是上海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欧工商学院校董,本文是作者在清华大学的公开课摘要)
第三篇:三大宗教教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大宗教教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德国宗教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在1904年出版的著作,之后被帕森斯翻译成了英文。对经济影响的因素很多,如自然条件,社会制度等,但是韦伯从宗教信仰的角度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予了一个的解释,这就是新教如何影响教徒的信仰进而影响资本主义的发展。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出版后,引起了大家对此书的关注和争论,也引起了人们对于宗教和经济之间关系的研究。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罗纳德·英格尔哈特等人在世界很多国家进行了世界价值观调查,2000年,他们运用调查结果描绘了一幅“全球文化地图”;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巴罗和麦克拉瑞在2002年以来,连续发表了几篇论文,他们利用大量跨国数据对宗教信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当然,对于宗教信仰与经济发展是成正比例关系还是成反比例关系,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毕竟世界上的宗教如此众多,有些分析数据是成正比例的关系,而有些是成反比例的关系。
大多数人都承认这么一个假设:人们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就愈加相信科学,从而宗教信仰会降低。但是研究的结果有点出乎人们的意料,特别是美国,研究发现经济越是发展,人们参加宗教活动的次数越多。世界上宗教众多,以下我会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对三大宗教教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基督教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基督教演化出来的派系很多,加尔文教和新教隶属于基督教,他们的共同点是信仰耶稣,信仰基督教基本的教义。至于基督教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对新教教义(主要是加尔文教)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已经给予了很有力的证明。在书中,韦伯认为北欧演变的资本主义精神尤其是加尔文教的宗教伦理影响了大量的人进入到现世世界来工作,他们建立自己的企业,进行商业贸易,积累财富。换句话说,新教的伦理是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力量。很多宗教排斥对金钱的贪婪,强调对信仰之神的虔诚,否定现世,憧憬来世。相比之下,加尔文教教义对金钱给了另外的解读,他们认为对金钱的追求并不是人类的贪婪而是来自于上帝的启示,是对上帝进行服务的一种善的行为。这种革命性的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工作观念,甚至对一些最普遍的职业授予了极大的善,并把他作为增加普遍善的途径,同时做最普遍的职业也是来自于上帝的祝福,并且地位和神圣的职业一样重要。例如,一个弯腰驼背的修鞋匠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为他人修鞋,尽最大努力得到上帝的赞扬。
“不可偷盗”(出20章15节)的训令,如同二十个世纪以来每位神学家所宣称的,是对私有财产的一个神圣保障。假如我对此物没有所有权,我就不能从别人那儿偷走。在十诫中,我们更进一步的看到这样的命令:“不可贪恋人的房屋......并他一切所有的”(出20章17节)再一次我们了解到关于私产的清楚教导。另外一个对资本主义的兴起有贡献的圣经基础,是劳动乃是神所赐的责任。工作既不是应当避免的诅咒,也不是只有当需要时才追求的活动。相反地,神在人堕落之前乃是命令人要管理园子,甚至在犯罪之后工作仍在人类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
新教的工作伦理帮助并促进了大繁荣,历史学家理查唐恩(Richard Dunn)写道:“大部份精力充沛的商人都可以在荷兰的基督徒中找到,而大部份有朝气的工业都在英国的基督徒间得到成长,难道这些都只是巧合吗?二者都只刚好强烈带有加尔文主义的意味吗?为什么法国新教徒在天主教的法国商业社会是如此地突出?又为什么在加尔文教徒大诸侯之下的勃兰登堡普鲁士基督徒,在十七世纪时被德国人描述为几乎是唯一展现出加增繁荣的一群?”韦伯也写道:“加尔文主义与虔信派主义比较起来,显得较接近坚硬的律法主义及中产阶级资本主义企业家的活跃商业。”正由于加尔文派实行了韦伯所谓的“世俗的禁欲主义”,于此而拉起了资本主义革命的舞台序幕,普鲁士人及加尔文派的跟随者视财富为“在一个劳动呼召之下的结果”或“神祝福的记号”。韦伯继续说道:“在世俗的召唤下,这种无止息而有系统的宗教评价工作,被视为是达到禁欲主义的最高方法,并同时也是最能确定及最能证明其重生及对信仰真诚的方式;更是扩展那种对生命态度的最强而有力的层次,我们在此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
西欧和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地区,考察这些地区的宗教信仰,大部分是基督教信徒及由基督教教演化而来的一些宗教信徒,但是他们基本的宗教教义并没有改变。在西欧和美国的经济发展中,基督教的信仰对其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推动力。
2、伊斯兰教教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世界上有超过十亿的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主要在西亚、北非、中亚盛行。在亚非57多个伊斯兰国家中,穆斯林占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在30多个国家中,伊斯兰教被定为国教。尽管穆斯林们分布于世界各地,国籍、民族、肤色和语言各不相同,却共同恪守着那古老而纯洁的教义,即宇宙间只有一个主宰“安拉”,遵循着《古兰经》的教义。伊斯兰教的信仰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包括信仰(伊玛尼),即: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先知、信后世、信前定(简称“六大信仰”)。实践部分包括伊斯兰教徒必须遵行的善功和五项宗教功课(简称“五功”)。所谓的五功即念“清真言”、礼拜、斋戒、天课、朝觐,简称“念、礼、斋、课、朝”。
我们可以引用伊斯兰教教义“信后世”来看此教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伊斯兰教认为:“整个宇宙及一切生命,终将有一天全部毁灭。然后安位使一切生命复活,即复活日来临。”《古兰经》第五十五章第二十六节:“大地上所有的一切将终朽坏。只有你的具有庄严和尊贵的主的本然长存。”又说:“的确,你们在复生日将被复活”。复生日到来的时候,一切生命的灵魂都将复返于原始的肉体,奉安拉的命令而复活,并接受安拉最终的判决:行善的人将进入天堂,永享欢乐;作恶的人将被驱入地狱,永食恶果。从中可以看出,伊斯兰教教义更让人相信来世的幸福,他们认为此生要侍奉唯一的真神“安拉”。我们可以看到信奉伊斯兰教的民众做宗教仪式的次数要多于基督教的教徒,有学者也从中研究得出,频繁的做礼拜无疑减少了人们的工作时间从而 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伊斯兰教的教义并没有给予对金钱的追求和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些因素给予合理的解释,同时教义还告诫信徒,可以为了自身的尊严而给予外来侵害有力的抗争和回击。这也是一个解释为什么中东国家局势一直不稳和地区恐怖主义严重原因。
处于此种宗教信仰影响之下的信徒内心对于的宗教信仰有着强烈的虔诚,如严苛的礼拜日、斋戒日等,认为真主会给予信徒想要的一切,并且为了本教的纯洁可以进行所谓的“圣战”。中东是目前世界上局势一直不稳定的一个地区,此地区的宗教信仰是促成地区不稳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局势不稳势必会阻碍经济发展
3、佛教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认为一切未解脱的有情众生都在天道、人道、阿修罗、畜生、饿鬼和地狱这六道里生死流转,无有止境。同时,在六道之外,已经解脱的众生在四圣界,这里的众生已经不再有生死流转、处于不生不灭的状态。而处于六道的众生、通过修行,可以进入到四圣界(如西方极乐世界)、摆脱生死轮回之苦。集谛是讲苦产生的原因。佛教认为世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有情众生之所以会受苦,皆是由于在无尽的轮回过程中,在贪、嗔、痴这三毒的驱使下做下很多的业,这些积累起来成为未来的苦因。
从佛教的教义我们可以看到,佛教认为人生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要节欲,要修行。佛教不重视物质方面的追求,对于只喝水念经的生活也很满足,认为这样是潜心向佛的表现,要忍受现世的苦难换得来世的幸福。佛教教义没有对于金钱和经济发展给出一个解释,甚至排斥经济行为。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在佛教影响下的印度曾经是印度的殖民地,独立之后的印度在社会生活及经济发展方面仍然受着此宗教教义的影响,而此地区的经济也不见得有多么的发达。除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之外,很多人认为中国也存着在儒教,并且认为儒教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中国的儒教我在这里暂不做讨论。
4、结论
为什么美国——就多方面而言,这个国家可以享受如此物质上的丰富?为什么一些亚洲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也可以在他们认领了从西方来的经济观念后便繁荣昌盛?看看印度,一个数千年来停滞在贫穷的国家,为什么?因为人们所相信的,正如它的教义所教导的,世上没有任何真实的事物是重要的,那些外在的、看得见的世界是不真实的。因此,你不用试着改正一个不真实的世界,而要试着从中逃脱,结果就是导致进步的死亡。这种相信轮回转世的信仰便是造成这个国家贫穷的最大原因。想想北非,几世纪以来人一直在贫穷、迷信与无知之中,为什么?因为在其中的人们所相信的宿命论,是使得这些回教徒无法进步之因,他们认为反正人类的主动性绝对无法成就任何事,多作何益?所有的答案都是——阿拉已经注定了一切,因此,他们就被停留在永久的呆滞当中。再想想东方的许多国家(在西方的影响之前),他们的宗教是佛教,佛教教导信者以为生命是一种不能挽救的邪恶,同时也无法被改变,人类唯一的希望就是除去他所有想要在此生有所改善的欲望,目地不是为着过一个更丰盛的生活,而是一种灭绝——没入到灵界里——如此,社会进展的基本根源就被隔绝了。
三大宗教教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姓名:马越
专业:伦理学
学号:20091302007
第四篇: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10133367李妍英语132
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在中国经济发展飞速的今天,仍然有许多因素在阻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正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巨大挑战,能否实现产业的转型以及经济的进一步持续稳定地发展,是决定中国能否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槛,顺利跻身成为世界高收入国家之列的重要保证。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在3月19日刊登的一篇《中国的下一个挑战》文章就暗示了中国已陷入“中等国家收入陷阱”。
文章称,中国依靠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旧战略已经过时。据近期商务部网站发布的《国别贸易报告》显示,2013年美国主要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化工产品位列出口前三位,共占总出口产品的50.6%,而诸如纺织品,家具,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仅占1%左右,德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与美国也相似,而反观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出口比重居然高达50%以上,中国的劳动性密集产业是占据了中国劳动力人口多这个优势,也反映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中国在科技方面没有掌握核心技术,难以与其他国家媲美。所以中国当下目标应是解决这个难题,研发出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促进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
文章同时也指出,突然显现的住房泡沫给中国经济造成了最大的威胁。这个住房泡沫,大家都应该深有感触。开发商疯狂购买土地大量建房囤房,同时把房价哄抬,房价曾经一度不受控制。人民手头没有能足够买房的钱,于是人们纷纷向银行借款,房贷收益也成为了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若国家进行市场干预控制房价增长,则会给银行和国家财政带来损失,可是若不控制,形式也将越演越烈,终将带来后患。期待中国政府能想出一条妙计化解这个危机。
从我的观点看来,国民收入贫富差距明显也成为了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中国的基尼指数居然达到了0.5左右,成为了贫富差异很大的国家,相较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来说,我们在这方面还有欠缺。日本贫富差距很小,首相和普通民众的工资居然差不多。中国不应效仿日本这种制度,与我们的国情不符。但中国也是时候适当的调整一下了。
第五篇:小学阶段培养三大核心习惯最重要
小学阶段培养三大核心习惯最重要
小学是基础教育时期,在打好孩子基本功的同时,培养他们3个核心习惯是关键。这三大核心习惯是:阅读习惯、问题意识和合理安排时间,其中阅读习惯甚为重要。
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看,阅读习惯跟随并影响人的一生。阅读不仅仅指教材,更多地是指课外读物,如童话、寓言、科普书籍等。以一名低年级学生为例,如果他能坚持阅读20分钟,而不去吃东西或喝水,就鼓励孩子每天这样阅读下去,以后肯定受益匪浅。
如果孩子不喜欢看书怎么办?专家认为,这需要家长们的耐心。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家长可以先把故事中的部分情节念给孩子听,然后让孩子自己去读,并鼓励孩子把读后的感受说出来。无论孩子最后说的如何,都对他表扬和肯定。长此以往,阅读终将变成孩子的日常习惯。
此外,问题意识和合理安排时间也非常重要。孩子爱问“为什么”是好事,说明孩子在思考,在主动地动脑筋。对爱提问的孩子,家长应鼓励并积极帮其解答疑问。如果孩子不爱提问,家长就要多问孩子,由此,慢慢地转为孩子自己主动开口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