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铮:劳动力供给减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5篇可选)

时间:2019-05-12 22:44: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曾铮:劳动力供给减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曾铮:劳动力供给减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篇:曾铮:劳动力供给减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随着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我国从事生产的人口下降,消费人群上升,进出口都将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考虑到我国出口的弹性远大于进口的弹性,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将伴随着净出口率的缓慢下降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供给出现了三个主要变化:一是,劳动年龄人口将逐步减少,劳动力增量持续下降;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放缓,劳动力供给的存量趋于有限;三是,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这些变化将导致我国劳动力供给出现趋于减少的长期特征,从而改变我国作为经济发展基础要素劳动力数量的变化,并由此对我国长期经济发展造成深远影响。

第一,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将对我国产业结构产生影响。首先,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意味着抚养比的提高,由此造成的消费人群增加将带动消费服务业发展,从而导致服务业比重上升,相应工业比重下降。日本和韩国的经验数据表明,两国在劳动力供给数量出现长期减少趋势之后(日本为上世纪60中后期之后,韩国为上世纪80年代末之后),三次产业结构中,工业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而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则趋于长期上升。现阶段,我国工业和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都维持在40%左右的水平,这与日韩在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时的阶段特征类似。根据我们的研究,如果仅考虑劳动力供给变化情况,未来40年,我国工业占GDP的比重将降至30%以下的水平,而服务业比重将上升至60%以上的水平,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将出现变化。其次,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直接导致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收缩,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同样根据韩国和日本的经验,在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和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之后,食品饮料、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制造业中比重明显下降,金属、化学、石化等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产业和通用设备、电子设备和精密仪器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比则持续提高。而根据我们的研究,我国劳动力价格上升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率的影响明显大于其对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影响;同时,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占比将逐步下降,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则逐步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的客观要求和总体趋势愈发突显。

第二,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将对我国需求结构产生影响。首先,劳动力数量下降导致从事生产的人口减少,而人口转变带来的老龄人口增多导致储蓄人群减少,从而将造成储蓄率的下降。根据我们的研究,随着劳动力供给能力下降,我国储蓄率将从现在50%左右的水平逐步下降,到2050年将下降至25%左右的水平,与现阶段世界主要国家储蓄率的平均水平接近。其次,劳动力数量下降导致非劳动力人口的增加,导致消费人群增加,从而将造成消费率的提升。根据我们的研究,随着我国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我国消费率将从现在50%以下的水平逐步上升,到2050年将升至70%左右的水平,同样与现阶段世界主要国家消费率的平均水平接近。再次,在劳动力供给放缓的条件下,我国将出现储蓄率下降和消费率提高,并伴随着投资率的下降。根据我们的研究,随着我国劳动力供给数量变化,我国投资率将从现在45%以上的水平逐步下降,到2050年将降至30%左右的水平,基本接近世界主要国家投资率的平均水平。最后,随着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我国从事生产的人口下降,消费人群上升,进出口都将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考虑到我国出口的弹性远大于进口的弹性,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将伴随着净出口率的缓慢下降。我们的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劳动力供给减少,我国长期净出口率将从现在3%以上的水平逐步下降,到2030年前后进口和出口基本保持平衡,而到2040年前后可能出现逆差的情形,中国长期贸易顺差的外部结构特征将逐步出现转变的趋向。

第三,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将对我国长期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现代经济理论认为,如果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引起劳动力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企业将会自动用资本替代劳动,全社会的资本劳动比率将上升,这将导致资本的边际报酬率递减,从而使得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事实上,对于我国而言,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较大带来人口红利的和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过去3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这些有利的人口因素正在发生嬗变,由此对未来我国经济长期增长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首先,人口红利势微将影响我国经济维持前一阶段的高速增长。根据我们的研究,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逐步增加,抚养比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由此产生的人口红利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了7%以上,并在某些阶段高达10%以上,大大超过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但是,近年来,伴随“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人口特征,我国抚养比开始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人口红利正在消失殆尽,由此将对我国长期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刘易斯转折点”到来将影响我国经济维持前一阶段的高速增长。我国具有典型二元经济的特征,因此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重新配置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显著的贡献。我们的研究表明,1994年以后,我国劳动力转移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将近两个百分点,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但是,随着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大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正在放缓,这在长期内将对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造成影响。

鉴于此,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的放缓以及由此带来的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将在未来深刻的影响我国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以及长期经济增长。针对这些带有经济规律特征的变化,我们必须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以应对由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带来的长期经济影响。

曾铮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1)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

是指一国所拥有的并能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这些经济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如土地、矿产、资本、劳动力、技术、管理和信息等。在新古典经济中,对生产有重要影响的经济资源为土地、劳动和资本。国与国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了产出的差异

要素数量受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历史原因、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一模型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

资料:瑞典学派代表人物 ——赫克歇尔与俄林

 赫克歇尔于1879年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897年起,在乌普萨拉大学学习历史和经济,并于1907年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曾任斯德哥尔摩大学商学院的临时讲师;1909年-1929年任经济学和统计学教授。此后,因他在科研方面的过人天赋,学校任命他为新成立的经济史研究所所长。他成功地使经济史成为瑞典各大学的一门研究生课程。 1919年他发表了《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新古典贸易理论的起源。

 俄林于1899年4月生于瑞典。1917年在隆德大学获得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学位。1919年在赫克歇尔的指导下获得斯德哥尔摩大学经济学学位。1923年获得哈佛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24年获得斯德哥尔摩大学博士学位。1925年任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经济学教授,5年后回瑞典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商学院教学,1937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任客座教授。197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1979年8月于书桌前逝世。

 1933年,俄林在《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中系统地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H-O理论)。

第二篇:浅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河南省为例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虽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但是大量事实却表明,不合理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会限制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影响农村、农民、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河南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现状为例,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经济发展

河南

十六大报告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从长远趋势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今后一段时期仍将是中国工业化的关键因素,所以如何解决农村劳动力在工业化进程中的转移问题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而河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更加深远。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理论研究

(一)概念界定

国内外学者对于农村劳动力存在的形式、工作的范畴、其转移起到的作用等有不同的界定。但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业边际收益等于或接近与零时从农民中脱离出来的富余人口的定义已被大对数学者所接受。

(二)国外理论研究

国外对于该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其中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最广为人知。该理论指出: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标志,并且直到资本积累率等于劳动生产率为止。该研究对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

(三)国内理论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对人口流动限制的放松,以及农业机械化生产,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开来,农村劳动力迅速向城市转移。这期间关于这种经济现象的研究也层出不穷。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增加农民收入

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标志,这种因社会进步而推动劳动力必须转移到具有更高劳动生产率的活动。所以无论是流入城市还是从事农村其它产业,农村劳动力都将取得更高的收入。

但是由于河南省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还没有完全从传统农业经济和农业社会中脱胎换骨出来,第二、三产业和城镇的接纳能力弱小,所以河南省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主要转向东部沿海城市,以增加收入。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

自由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的平均利润率必须提高到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水平,否则就没有人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这种内在的推动力促使着农业快速实现现代化来提高生产率。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土地承包经营后便可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促进了社会劳动力的分工。并且由于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促使政府对劳动力用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务市场法规制度以及户籍管理制度、住房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有利于维护更多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我国后续的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不高,规模不大,所以城镇发展空间还很大。

(四)提高农民素质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首先,只有具有一定能力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够顺利脱离农村进入城市,这就迫使农村劳动力加快提高自身的素质。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之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和学习,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自身素质。虽然河南农村劳动力素质一般较低,转移劳动力中接受过职业和技能培训人员的比例小,但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助于提高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素质。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一)造成农村家庭结构不合理

中国即将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由于大多数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大部分农村出现了“空巢老人”的现象;另外,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平均收入低及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等一系列问题,广大农村地区更是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老人被迫承担教育孙辈的“隔代责任”,孩子得不到父爱母爱,老人得不到关注,农村家庭结构很不合理,由于河南省农村人口众多,所以该现象特别严重,急需解决。

(二)并不是真正的转移

现实情况是,中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不是真正的转移,他们在城市只是简单地打工挣钱,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城市中去,这些剩余劳动力在城市没有住房,也不能享受关于居民的各项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这也是河南省的外出务工人员在东部沿海城市的生活现状。

(三)导致部分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外流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致使农村经济发展失去强大的动力。在某些区域甚至大部分土地荒芜,无人耕种,成了名副其实的“空村”。但是这种情况也为我国加快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所以河南省要在这当面加紧探索,争取为其他地区的在处理类似问题上做好榜样。

(四)是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难以消除的症结所在

中国经济的外延增长很大程度来源于中国的“人口红利”即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在这种结构下,只要付出高于农村收入水平的工资,就可以吸收大量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这种转移是低层次的转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企业采取雇佣更多劳动力的方法完成对技术进步的替代,这样不仅不利于第一产业的发展,反而更加阻碍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是未来河南省在处理劳动力转移问题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四、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的两面影响,河南省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省,应趋利避害,正确处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河南省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源.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8.[2] 贾贵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J].西部开发,2003.[3] 毛隽.中国劳动力转移研究[D].复旦大学,2011.[4]陈江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及对策[J].理论导刊,2002.

第三篇: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

调研报告

姓名:1、2、3、4、6、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调研报告

一、调查的背景

近几年,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加大,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经商。近几年统对调查显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70%以上为青壮年劳动力,长期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主要是未成年人和中老年人,农村后备劳动力资源面临严重匮乏的不利境地。

二、调查的目的

1、为什么农村留不住青年劳动力。

2、谁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怎样留住农村青年劳动力,确保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三、调查的地点

淮安市青浦区李小庄,羊庄,黄庄

四、调查的过程

通过走访问卷实地调查

五、调查后的思考

一,为什么农村留不住青年劳动力

这是因为,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自身的务农意识逐渐淡化,已经成为青年农民放弃农业生产,不再困守农村,转而向城市要饭碗的主要动力,也是造成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的主要原因。

市场经济规律促使青年劳动力放弃农业生产。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激励因素已经消失,因为农业生产效益低下,青年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基本丧失,市场经济规律促使素质较高、拥有年龄优势的青年劳动力从农村走向城市寻求发展机会,以获取较高的劳动收入。

国家政策长期向城市倾斜促使青年劳动力走向城市。由于国家和地方基础设施投入长期向城市倾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青年劳动力更愿意选择到城市务工,分享城市较好的教育、医疗、交通、服务等社会资源,提高生活质量。农民作为社会的个体,有这种想法与做法也是正常的,无可厚非的.但由此产生的结果却又是不容忽视的.青年劳动力倾向于将自身角色定位为城市人。受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农村青年劳动力大多进城务工或经商,逐渐由农民向产业工人或城市居民转化,常年生活在城市,逐渐适应城市生活方式,不愿意再学习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毫无疑问,这十年来涌动的农民工潮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减小了城乡差别,起到了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但这种倾巢出动的打工潮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二、谁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已经成为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的重要原因,它给我们带来的严重问题是,照此下去,十数年之后,谁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如何实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然而长期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农业成为弱势产业,效益低下,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村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经商,留守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少,留守农民来源单一,年龄结构不断老化,整体素质不断下滑,难以成为建设新农村和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支柱力量。

农村新增劳动力来源堪忧。由于农业效益低下,农村新增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选择外出务工获取相对较高的报酬,而失业的城市劳动力宁愿享受城市低保也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农村大学生毕业后更愿意留在有较好发展空间的城市,农村优质的人力资源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根据对80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2008年淮安市青浦区李小庄,羊庄,黄庄留守劳动力中,40岁以上的中老年劳动力占65.5%,30岁及以下的青年劳动力比重下降到11.5%;新增青年劳动力几乎全部选择外出务工,新增留守劳动力中40岁以上的占66.4%,主要是外出务工就业困难不得不返回的中老年劳动力。而且,农村留守劳动力整体素质下滑,这部分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缺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留守劳动力大多只具有小学以及以下的文化程度,他们成为最主要的农业生产者.这实际反映了农村较高素质劳动力流失,留守劳动力整体素质下滑的严峻现实。

没有新生农村劳动力,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培养新型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让拥有较高素质的青年劳动力扎根农村,将是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从现实出发,懂农业技术,特别是作业技术的人员大量流失会造成以后农业技术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即使科学家有很多好的创意,但由谁来操作?就象我们这个社会缺乏大量的技工一样。再则土地的长期荒芜将来恢复使用时会付出更大的成本。

三、怎样留住农村青年劳动力,确保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需要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青年劳动力成为新型农民,只有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农村就业渠道,农村才能留住青年劳动力,留住人才。

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更是吸引青年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方法.农村要留住青年劳动力,必须尽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生产效益的大幅度提高。

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要留住青年劳动力,必须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必须增进青年劳动力农村创业的信心和技能,加强青年劳动力农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开辟新农村一、二、三产业就业岗位,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使青年劳动力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外出打工也是非常艰辛的事,对大多数人来说收入也不是很高,努力创造条件就会吸引更多的打工者回家乡创业。

拓宽农村青年在本地的就业渠道。创造农村自主创业机会,吸引“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青年劳动力扎根农村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这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加强本地的经济建设,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让农村青年劳动力留在本地,而不是象现在做的那样,致力与向外地输送人才,输送廉价的劳动力.因为这样做,只收到了眼前利益,但对本地经济的持续发展,却无异于杀鸡取卵.只有将农村青年劳动力留在了本地,才能更好地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够兼顾农村面临的问题.须知,我国本是一个土地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只有切实有效的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不至于浪费,才能确保农业产业化的实现,也才能确保城乡统筹的协调发展.

第四篇:浅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河南省为例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虽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但是大量事实却表明,不合理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会限制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影响农村、农民、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河南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现状为例,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经济发展河南

十六大报告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

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从长远趋势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今后一段时期仍将是中国工业化的关键因素,所以如何解决农村劳动力在工业化进程中的转移问题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而河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更加深远。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理论研究

(一)概念界定

国内外学者对于农村劳动力存在的形式、工作的范畴、其转移起到的作用等有不同的界定。但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业边际收益等于或接近与零时从农民中脱离出来的富余人口的定义已被大对数学者所接受。

(二)国外理论研究

国外对于该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其中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最广为

人知。该理论指出: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标志,并且直到资本积累率等于劳动生产率为止。该研究对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

(三)国内理论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对人口流动限制的放松,以及农业机械化生产,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开来,农村劳动力迅速向城市转移。这期间关于这种经济现象的研究也层出不穷。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增加农民收入

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本身就是经济发

展的标志,这种因社会进步而推动劳动力必须转移到具有更高劳动生产率的活动。所以无论是流入城市还是从事农村其它产业,农村劳动力都将取得更高的收入。

但是由于河南省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还没有完全从传统农

业经济和农业社会中脱胎换骨出来,第二、三产业和城镇的接纳能力弱小,所以河南省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主要转向东部沿海城市,以增加收入。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

自由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的平均利润率必须提高到全社会的平均

利润率水平,否则就没有人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这种内在的推动力促使着农业快速实现现代化来提高生产率。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土地承包经营后便可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促进了社会劳动力的分工。并且由

于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促使政府对劳动力用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务市场法规制度以及户籍管理制度、住房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有利于维护更多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我国后续的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不高,规模不大,所以城镇发展空间还很大。

(四)提高农民素质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首先,只有

具有一定能力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够顺利脱离农村进入城市,这就迫使农村劳动力加快提高自身的素质。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之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和学习,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自身素质。虽然河南农村劳动力素质一般较低,转移劳动力中接受过职业和技能培训人员的比例小,但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助于提高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素质。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一)造成农村家庭结构不合理

中国即将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由于大多数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大部分农村出现了“空巢老人”的现象;另外,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平均收入低及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等一系列问题,广大农村地区更是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老人被迫承担教育孙辈的“隔代责任”,孩子得不到父爱母爱,老人得不到关注,农村家庭结构很不合理,由于河南省农村人口众多,所以该现象特别严重,急需解决。

(二)并不是真正的转移

现实情况是,中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不是真正的转移,他们在城

市只是简单地打工挣钱,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城市中去,这些剩余劳动力在城市没有住房,也不能享受关于居民的各项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这也是河南省的外出务工人员在东部沿海城市的生活现状。

(三)导致部分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外流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致

使农村经济发展失去强大的动力。在某些区域甚至大部分土地荒芜,无人耕种,成了名副其实的“空村”。但是这种情况也为我国加快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所以河南省要在这当面加紧探索,争取为其他地区的在处理类似问题上做好榜样。

(四)是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难以消除的症结所在中国经济的外延增长很大程度来源于中国的“人口红利”即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在这种结构下,只要付出高于农村收入水平的工资,就可以吸收大量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这种转移是低层次的转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企业采取雇佣更多劳动力的方法完成对技术进步的替代,这样不仅不利于第一产业的发展,反而更加阻碍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是未来河南省在处理劳动力转移问题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四、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的两面影

响,河南省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省,应趋利避害,正确处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河南省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源.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8.[2] 贾贵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J].西部开发,2003.[3] 毛隽.中国劳动力转移研究[D].复旦大学,2011.[4]陈江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及对策[J].理论导刊,2002.

第五篇:湖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

湖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

陈告

内容摘要:湖南省人多地少,劳动力资源丰富,将强大的人口压力变为人力资源是发展湖南农村经济的需要,实行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镇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经济发展;湖南

促进了湖南省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1.1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影响定量分析

湖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也是一个劳务输出大省,省委、省政府将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湖南经济的三大战略措施之一来抓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对湖南的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此,本人用计量经济模型对湖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作用进行定量的实证分析[1]。1.1.1 分析指标和有关数据的选择

选择湖南省各个时期的实际生产总值(不变价)为因变量,反映湖南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选择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自变量(预测变量),反映湖南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业产业转移的水平。数据采用1978-200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即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的经济状况(表1)。表1 1978-2005年湖南省有关统计数据

年份 生产总值GDP(当年价:亿元)实际生产总值

(1978年价: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当年价:元)农民实际纯收入(1987年价:元)农村中农业劳动力比重(%)1978 146.99 146.99 142.56 142.56 78.4 1979 178.01 160.37 177.12 175.91 77.4 1980 191.72 168.76 219.71 210.42 77.0 1981 206.68 177.87 241.71 228.81 77.0 1982 232.52 194.63 284.39 265.87 77.0 1983 257.43 212.56 315.67 292.25 75.8 1984 287.29 232.55 348.20 316.34 73.8 1985 349.95 260.48 395.26 341.29 71.4 1986 397.68 281.80 439.66 364.81 70.1 1987 469.44 307.97 1471.30 366.95 69.3 1988 584.07 333.25 515.35 348.99 68.4 1989 640.80 345.30 558.34 337.15 68.1 1990 744.44 359.12 664.23 327.03 67.9 1991 833.30 387.49 688.91 334.16 65.2 1992 986.98 430.56 739.42 341.72 63.5 1993 1259.55 484.81 851.87 348.48 62.7 1994 1666.54 536.26 1155.00 366.38 61.3 1995 2151.43 591.97 1425.16 385.48 59.8 1996 2584.98 663.56 1792.25 417.42 56.8 1997 2918.83 734.56 2037.06 454.62 56.1 1998 3118.09 797.03 2064.85 465.60 55.6 1999 3326.75 863.18 2147.18 491.26 56.3 2000 3691.88 940.8 2197.16 514.78 59.3 2001 3983.00 1025.47 2299.45 541.17 57.6 2002 4340.94 1117.79 2397.92 568.26 55.8 2003 4638.73 1225.10 2532.87 594.93 53.1 2004 5612.26 1372.10 2837.76 642.56 50.3 2005 6473.61 1403.12 3117.74 688.76 47.8 数据来源:《湖南统计年鉴》(2006)从1991-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看,劳务收入增加额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见表3)

从表中分析可以看到,劳务收入金额逐年增加,农民人平纯收入逐年增长,劳务收入增长幅度与农民人平纯收入增长幅度同样成正相关系。

表3 湖南省劳务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动的贡献

******* 数据来源:历年来《湖南统计年鉴》、《湖南农村经济统计年鉴》 1.2.3 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起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3]。但是,从近几年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地扩大,从湖南情况看,2003-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农民收入为1)位次为:3.22、3.24、3.05。这里有着内在的原因: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是以加速度上升,而农村居民收入速度却趋于递减的上升,两者递增的幅度有很大的差别、导致收入水平差距逐年拉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缩小的作用,本人认为有两个意思,其一,从数额上起到相对缩小的作用。2005年湖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比为3.05:1,这里面没有剔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劳务收入,如果剔除劳务收入,差距之比就会扩大为5.03:1。其二,增加农村劳动力长期稳定转移的数量,通过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社会资源再分配的作用,变农民为市民,增加城镇人口,扩大城镇收入分享面,使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绝对值减小;同时,如果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一部分,必然会为农业生产提供相对更多的资源,农民收入会相对增加,以此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

1.3 农村劳动力外出收入转移对改善农村劳动力状况的影响。1.3.1 改善了家庭的福利水平

传统理论认为,农村劳动力外流,会造成农业减产,农村家庭收入降低,农户整体福利水平下降的现象[4]。但是,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可以替代出更多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外流人员通过银行汇款或带回款,不仅能弥补劳动力流失的损失,而且能够增加家庭收入和家庭非转移人员的收入[5]。表

4、表5可以充分说明转移家庭及家庭成员收入明显高入非转移家庭及家庭成员收入,福利水平得以改善,即实现了帕累托改进[6]。1.3.2 提高了家庭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消费水平或层次常用的标准是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重。本人于2006年6月对湖南省怀化市(系本省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在全市13个县(市、区)、39个乡镇中的3900户农户进行随机调查(见表6)就消费水平问题,得出以下结论:转移家庭年支出比非转移家庭多5200元,生存性消费比例少13.4个百分点,发展性消费多13.4个百分点[91]。因此可见转移性家庭生活质量比非转移性家庭要高。同时,可以说明农户家庭消费水平的提高,经济来源于农户家庭的转移收入或外出收入的支撑和贡献。

表4 转移劳动力与其他家庭成员收入的比较

Table 4 Transfer of labour and other members of the family income comparisons

收入 转移劳动力 其他家庭成员

外出收入转移前的人均收入(元/人)2907 602 人均收入(元)-980 465 外出收入转移后的人均收入(元/人)1927 1067 资料来源:蔡昉等,《劳动流动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24-125。表5 转移与非转移家庭收入的比较

Table 5 Transfer and non-transfer of the family income comparison

收入 转移家庭 非转移家庭

家庭人均收入(元)(不包括转移劳动力)1068 698 ①农业收入(元)482 494 ②本地非农业收入(元)121 204 ③外出收入转移(元)465 - 资料来源:同表4 表6 怀化市农户家庭生存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情况调查表

Table 6 The questionnaire of survival of family farme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nsumer spending in Huaihua City ******** 1.4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于传统农业来说,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第一要素,劳动力缺少会造成农业减产、减收。但是,对于人多地少的湖南省来说,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尽管他们的边际劳动力生产率可能不为零,但是由于他们的存在使得其他人处于不充分就业状态,因而这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实际上不会增加农业产出。再加上,随着国家工业反哺农业、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改善,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农业机械的使用,减少了劳动程度,节约了劳动力,会使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农业行业转移出来,留下来的部分劳动力能够充分就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对农业生产不会造成损失。在图1中转移说明,湖南省2000年至2005年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从2065.92万人减少1951.9万人,年均减少率达到1.1%,而第一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由1251.89万元增加2056.24万元,年均增长12.85%。

图1 2000-2005年湖南省第一产业产值、从业人员数据

Fig.1 Hunan value of the primary industry and employing data between 2000 and 2005 ********* 数据来源:《湖南统计年鉴》(2006)1.5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5.1 对输入地经济发展的贡献。

湖南省900多万务工人员中有近500万在外省常年打工,如此庞大的劳动力队伍为输入地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促进了输入地的经济发展。有资料反映,外来劳动力创造的GDP分别相当于北京GDP总量的32.13%、上海的31.48%、广东的30.07%、江苏的10.56%、浙江的16.81%、福建的17.4%。也就是说,这些省、市社会财富的1/3-1/

6、最少的也在10%上是由外来民工创造的[8]。1.5.2 对输出地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湖南人口大省来说,也是解决剩余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劳务经济为湖南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是充分肯定的[9]。

加快了湖南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2.1 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和前提是要素结构调整。土地和劳动力作为农村两种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如果不能实现有效的流动、配置,要素结构长期凝固化,将使要素结构不能适应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大量劳动力外出转移逐步改变人多地少的要素结构,(湖南农村人口人均耕地只有1.09亩,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二),必须促进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能够使一部分土地流转到种养能手中形成规模化集约经营。同时,由于劳动力要素的减少,必然导致资本、技术等要素更多地进入农业,替代劳动力要素,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强农业竞争力,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

2.2 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资金和人才支撑

外出劳动力带回的资金对农户家庭的经营生产有很大帮助,转移使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内部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去,发展多种经营,有足够的资金购买优良品种,农业机械及农药、化肥等生产物资,提高农业生产率,据调查,外出务工带回、寄回的资金有1/3用于生产发展。有1/3的资金投入到本地二、三产业中,用于扩大再生产。利用外出务工人员带回的资金、技术、信息从事农业开发,推动农业的现代化。不少人自己投资办企业当老板,成为当地脱贫致富带头人,出现了由外出务工的“民工潮”到“创业潮”巨大跨越。

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城镇化的城乡要素融合最重要的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自由就业,核心是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可以说,没有农业劳动力的自由转移,就没有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和二、三产业向城镇的聚集过程。3.1 农民外出劳务集聚人口,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是各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共同规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7.92%,2005年达到43%,湖南省由1978年的11.5%提高到2006年的38.7%(见表7);城市人口增加除城市人口本身的自然增长外,主要来源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表7 湖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人口关系表

Table 7 The relations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and the urban population in Hunan ********** 数据来源:2000-2007年《湖南统计年鉴》、《湖南农村统计年鉴》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增加,城市化率上升,城镇人口的增加,除城镇人口自然增长外,主要来源于农村劳动力进城定居,因为城镇人口的自然增加的幅度在现有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下,增加的幅度不可能很大,2005年湖南省人口出生率为11.9‰,死亡率为6.75‰,自然增长率为5.15‰。2000-2005年湖南城镇人口年均增长为4.6%。外出劳务者中,外出务工时间较长、技术素质好,有一定资金积累的那一部分,有了稳定的职业和收入来源,会在城市沉淀下来,购置房产,成为城市新居民;外出时间短,务工收入低的那一部分人,会考虑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在小城镇安家立业。他们改变了以前那种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传统做法,不仅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且实现了人口空间转移,身份的转换,促进了城市化发展。3.2 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城镇建设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与传统理论不完全相符合,并不是穷转移,――越贫穷,转移速度越快[10]。因为,现阶段我国劳动力要素市场不完善,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的直接成本太高,只有那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才能实现劳动力转移,因此农民进城务工就随身携带了一定的资金,在城市消费,搞活了城市的消费市场,实际上将十分有限的农村资金转移到城市去了。同时,由于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同样存在着“二元结构”,农民进城的交通风险、医疗、养老等风险与成本几乎是由农民自己承担,因此,农村为城市提供了廉价、优质的劳动力,而把风险和养老成本留给了农村,这也是社会公共资本注入城镇的一种方式。

3.3 农民转移是扩大城镇内需的主导来源

湖南外出劳务及经商的劳动力构成城镇200多亿元的消费市场[11]。城镇转移获得比农村更高的工资收入,良好的居住环境、医疗水平较好和教学质量较高的条件,长期的城乡隔离是农民梦寐以求向往的地方,先期进城务工的农民在城里挖到了第一桶金,大部人计划用它作为在城里购房定居的打算。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农村人口进城免不了吃、住、穿、用及就医、小孩就学等开支,带动了城镇的消费市场。

农村劳动力通过转移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 4.1 提高了文化素质

对农民工不同文化程度的比较显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平均每月寄回带回现金越高,一年中平均在外时间会更长。以小学文化程度者为指标,初中文化程度的外出者寄回带回现金高9%,当年在外时间务工多2.3%;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的外出者寄回带回现金高25%-42%,当年在外时间多9%-17%。计划外出务工者,为了获得日后的高收入回报,在校学生期间就会往高学历发展,近年来,高校招生连年火爆,这是主要原因之一。农民工在进厂、进店务工期间也会注重自身的文化素质提高,随着先进技术的应用、国际化管理模式的推广,为了获得一个好的工作岗位及巩固现有工作的稳定性,劳动者有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农民工通过自学、函授等方式接受更高一层次的学历教育。湖南省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由1990年的6.74年提高到2005年的8.6年。可以说,争取高收入的就业动机成为他们学习提高的动力。4.2 提高了技能素质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经历了“民工潮”到“民工荒”的过程,据有关资料统计,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2-1.4亿人,湖南省还有14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现“民工荒”并不是缺乏劳动力,而是随着产业的升级、企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国家为了实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将改革开放初期的粗放型企业、能耗高、环境污染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实行了关、停、转等措施,对体能型的产业工人数量减少,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实际上是劳动力市场供需方面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的结果。2003年国家采取培训农民技工的措施,国务院出台了“2003-2010年农民工培训方案”,国家各部委组织实施了“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等专项性的培训,其目的就是提高农民工的技能素质。4.3 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

农村劳动力实行产业转移,转移到城市、转移到社会大生产的企业,使他们融入到整个社会,由于受环境的影响,思想发生了变化、行为举止有了规范。在现代化管理的企业中劳动,通过生产流程的互相配合、生活环境的改变,严格的管理制度,会使农村的陋习殆尽;通过参加社会活动、组织学习、增强了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据调查,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较多的乡村,早婚、早育、多生、多育及违反社会治安现象明显减少;通过参与企业管理,增强了经济意识;随着身份的改变,由农村人变为城市人,通过参加社会活动,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参与社会、管理社会、参政议政的能力会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5.1 劳务收入为农村基础建设注入了资金

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是内需、外贸和投资,现在是投资和外贸的带动力越来越大,而内需严重不足,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市场的不断萎缩,农村市场萎缩的原因很简单,主要是农民收入上不去,另一个原因就是农村基础设施跟不上。启动农村市场,核心还是增加农民收入[13];2006年湖南省城乡收入比是3.05:1,收入决定消费,这是普遍的道理,据资料反映,2006年全省农村市场县以下商品零售额占30%多一点,70%的农民仅仅占有30%份额的市场,显然是不合理的。怎样启动消费,我看只有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有两条道路,第一是从农业内部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发展优质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增加农业效益;第二是发展非农产业,向二、三产业发展,也就是实行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增加非农产业收入[102]。这两条道路都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跟不上去,增加农民收入是一句空话,只有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以后,农民才有条件消费,可以说,农民收入增加是启动农村市场的前提,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则是启动农村市场的条件。

2006年湖南省在新农村建设中,完成了1250公里通乡公路硬化、3400公里通村公路、1000公里通村公路硬化;解决了40万人农村安全饮水问题,196个省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农网改造率由2005年的65%提高到90%以上;新建沼气池15万口,同时带动了农村“

三、五改”活动[14]。这些项目的实施资金多以“以奖代补,缺额配套”形式开展,可以说除国家、地方财政下拨项目资金外,一部分资金由农民自己承担,比如在乡村道路硬化工程中,农民需配套资金6-8万元/km,人均500-1000元不等,再加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最多的可达到农民人平3000元[15]。据调查,农民承担这些配套经费的来源主要来自农民外出务工收入。

5.2 农村工业化促进了农村城市化发展

建设新农村实际上是农村“就地城市化”。就湖南而言,实行农村劳动转移的最终落脚点还是以本地(包括本省内)转移为主,湖南自然资源丰富、矿藏、水能资源、林木贮积量等资源量在全国处在前列,发展本地工业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而这些资源广泛分布在农村,为发展农村工业创造了条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为兴办企业减少了投资成本,乡镇企业迎来了第二次创业的机遇。乡镇企业可以利用当地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根据“增长极”理论,中小企业的适当集中比分散办厂的扩张就业能力高出50%,乡镇企业的集中形成了农村工业小区,农村工业小区的建设推进了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同样也推进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5.3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建设的影响分析

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1、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一部分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推行的,基础性建设均由政府包揽、或者坐等不动,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农民自身的主动性没有激发出来。

2、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新农村建设缺乏劳动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些项目国家只承担部分原材料供应,而投工投劳要靠农民自己,现农村缺工少劳已成一大问题。

3、保障措施滞后,引发新的社会矛盾。社会公益性的保障政策同样存在着“二元”体制,在农村留守老人的瞻养、小孩抚养等问题,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因素。

基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应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一是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尊重农民意愿,将政策宣传到位,调动农民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对现有农村制度进行改革,调整产业结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推行适度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外出务工人员的替代作用,吸引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投入到农村产业开发上来;同时,鼓励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发展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城镇化。三是进行制度创新,逐步推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和谐社会。

主要参考文献:

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80-94.2.邱运斌.湖南农村经济研究[M].长沙,湖南农调队调研文集,2003.5,9-18.3.吴鹏.劳务经济发展状况分析[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3(6):20-21.4.赵莉红,罗学刚.农村社会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3,72-100.5.蔡昉.劳动力流动对市场发育、经济增长的影响[J].人口世界,2000(6):17-20.6.马捷,刘赪,五成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户职能分工[J].贵州社会科学,2006(2):33-35.7.陈告.怀化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农业工学学报,2005(1):33-36.8.孙自铎.农民跨省务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4(3): 28-33.9.张文.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作用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放,2005(2):56-60.10.阳俊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缓慢[J].中国国情国力,2004(5):18-19.11.王柯敏.农民增收问题研究[M].湖南科学出版社.2004.12.张文君.新农村建设的新视角:发展“农民工经济”[J].中国农学通报.2006(9): 536-538.13.李明贤.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M].湖南省新农村建设论文集.2006.14.陈叔红:2006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M].长沙:湖地人民出版社,2006.5,333-346.15.湖南统计年鉴[M].2006.

下载曾铮:劳动力供给减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5篇可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曾铮:劳动力供给减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5篇可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两岸关系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纵深影响

    两岸关系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纵深影响 摘要:自2008年以来,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由过去60年的紧张对抗转而走上和平发展的新道路。两岸直接“三通”更是大大加强了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

    养老金制度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由养老金制度引发的对第三辆马车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我国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中, 养老保险体系的构建是其中必不可少的......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赵惠东 目录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 3......

    中国的人口生育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的人口生育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生育政策是指由国家制定或在国家指导下制定的规范育龄夫妇生育行为(包括生育数量和质量)的准则。 中国现行生育政策主要是,国家鼓励......

    浅析“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析“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摘要:如今,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稳定,但增长速度逐渐放缓,世界其他的主要国家经济发展及消费需求渐露疲态,而中东亚等地区却有着极大的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提要]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近年来对国民经济转型和提升提出的重要战略。本文从一带一路战略的构建入手,详细分析一带一路对我国经......

    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摘要]通过分析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和原因,说明劳动力要素流动是区域差距形成的动因之一,而区域差距反过来又加速了劳动力在区域间的迁移和流动。本......

    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摘要:在现代社会,科技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乃至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经济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