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时间:2019-05-14 01:12: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第一篇: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摘要]通过分析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和原因,说明劳动力要素流动是区域差距形成的动因之一,而区域差距反过来又加速了劳动力在区域间的迁移和流动。本文针对促进劳动力流动、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 经济发展 区域

第二篇: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的经济、社会、市政等系统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

区域经济增长的传递机制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区际间产业扩张;另一种是区际间产业转移。而无论是区际间产业的扩张还是区际间产业的转移,都必须以城市的系统为条件和依托,否则区际间产业扩张和产业转移就会受到阻碍。

(二)城市的集约性和高效性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外部推动力

1、城市的资本、市场、科技、文化推动城市各种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2、城市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等不断优化,通过乘数效应产生规模经济效益,进而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外部推动力。

(三)城市的开放性使区域经济增长成为可能

城市开放性是指城市不断地与国内外其他城市与农村腹地进行的物质、人口、信息的交流。城市的开放性表现为一个吸引和辐射的双向过程。

1、利用城市自身的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人才管理、资金、区位优势,吸引周边农村腹地的原料、燃料、资源、人才、劳动力等向城市集中;

2、通过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的输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四)城镇规模体系的构成状况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

1、区域经济增长中产业的扩张和转移都是以城市为物质载体的,城市是产业建立和发展的依托。

在区域经济增长的产业扩张和转移过程中,新的企业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要么建在城市中心区域,要么建在城市郊区。

2、不同产业在扩张和转移的过程中,新的企业首先选择建立在哪些城市或什么样规模的城市是有条件的。

一般而言,技术含量高的重工业,商贸活动频繁的金融服务业和会展业等首先选择向特大和超大城市扩张:

而技术含量较低的资源粗加工型或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则会选择中小城市,如酿酒、制糖、纺织业、林果业、奶制品业等。

(五)城市自身现有的发展状况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础

就单个城市或城市群而言,其自身现有的工业、贸易、金融、科技、信息、通信、政治和服务等的发展状况会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

产业扩张和转移的主体会对城市的各种条件做综合考察和评估,进而做出选择。

具备条件的城市和城市群就会被移入新的产业,而那些不符合要求或不具备新产业进入的城市就会被排除在外。虽然某一产业在区域间的扩张和转移会产生新的潜在利润,但产业扩张和转移主体更关注这种潜在利润实现的可能程度。

第三篇:农民工流动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农民工流动对婚姻家庭的影响

概要: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户籍制度的放松,我国出现了农民工流动的浪潮。农民工的流动对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层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次论文中,我通过对社会学学者的著作的阅读和理解,对农民工流动对自身家庭婚姻和他人婚姻的影响做一次探讨。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流动婚姻家庭

(一)问题的提出

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10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了24233万人。如果再加上与他们直接相关的亲属的话,这将会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他们中间的很小的问题乘上这个庞大的人口基数就会衍变为一个十分巨大的社会问题。在众多有关于农民工问题中,婚姻家庭问题常常是人们容易忽略但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农村家庭是农村居民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包括收养关系)为纽带而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是农村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农村社会的细胞。1关于农民工流动对婚姻家庭的影响,我想从离婚和结婚(注:这里的结婚的概念只是指初婚)这两个方面来探讨。

农民工的社会流动造成了夫妻双方两地分居,进城务工的与在家留守的社会层次拉大等问题,从而造成了农村离婚率升高;长时间地在外打工以及农民工很难突破户籍制度所制造的藩篱致使新一代的农民工在结合上出现了新的模式;此外,农民工的流动还直接或者间接地造成了“外进婚”的现象。

(二)农民工的流动所导致的婚姻危机

2家庭是被婚姻、血缘或收养的纽带联结起来的人的群体。婚姻行为具有满

足人类社会需要的功能。通过婚姻,能够合法有序地满足人们两项基本的需求——性和繁衍后代。

费孝通先生在《生育制度》中指出人类生活的目的之一就是绵续他们的种族。而人类的婚姻行为恰恰是种族绵续的保障。因为婚姻行为确定了双系抚育模式,这种模式既能保证单个家庭的种族绵续,又能满足社会继替的需要。”婚姻在家庭中的作用可见一斑,在小农思想根深蒂固的农村更是如此。“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自古以来中国农民的理想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虽然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有些农民脱离了土地成为了农民工。但是,在他们的固有的观念里,婚姻在他们的眼里仍是头等的大事。但就是,这样的“头等大事”在农民工流动的洪流中,出现了一些危机。根据近几年来一些社会学学者的调查研究农民工的离婚现象日益突出,离婚人群也日益增多。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几年的农村离婚案占全国离婚案件的一半以上。民政部曾在统计公报中给出了中国总的离婚数,2009年为171.3万对,2010年为196.1万对。(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按照50%的比例,则农村的离婚案件2009年与2010年就有85万对和90余万对。而来自民政部的调查显示,在农村离婚人群中,因为夫妻一方外出打工而导致离婚的,所占比例高达五成以上。面对如此的数据,我不禁要问:“为什么把婚姻看得如此之重的农民,会‘赶时髦’,以致使农村的离婚率直线升高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近几年关于农民工婚姻状况的论文,我发现了有关学者的结论集中在几点上。

首先,分居两地似乎是农民工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对农民工的婚1《农村社会学》 李守经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会学概论》 李芹著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

姻造成直接巨大的威胁。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指出这一观点。例如,疏仁华在其《论流动社会下的农民工离婚问题》中指出:“夫妻分居使农民情感世界裂痕不断扩大。”再如,刘铁鹰、赵柯在对成都市服务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随着农民从从农村来到城市,婚姻丧失夫妻交流的平台;家庭功能失衡,亲情缺失。”农民工夫妻两地分居使夫妻从空间甚至时间上产生了距离,空间上的距离使夫妻双方缺少了必要的交流,正常的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这就为第三者的出现埋下了伏笔;时间上的距离即观念、视野上的差距则显得更可怕,在城市里打工的一方长期受到了城市里文化观念、社会价值的影响,夫妻双方的社会层次出现了差距,而这种差距更加不能够调和,即使打工一方回到农村,交流的平台有了,但交流沟通的意愿没了,因此,时间上的差距才是不可逆的、危害更大的。除了分居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就是社会的发展使农村女性独立人格意识不断增3强。随着农村女性特别是年轻女性来到城市里打工挣钱,她们不光经济上独立还能够适当地补贴家用,其家庭地位必然随着经济地位的提高而提高,丈夫束缚必然降低。在过去,农村妇女如果说觉得婚姻不满意的话,她们很可能为了孩子或是惧怕于丈夫的权威而将就着过日子。但是,现在农村女性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孩子的农村女性很可能为了自己的幸福而选择比自己原来配偶社会层次高的男性结婚。有研究显示,女性外出打工者离婚的几率要高于男性,那些没有小孩的妇女的离婚率则更高。或许从上海市政协关于“两地婚姻”的调查报告中我们能找到答案。“在沪女外男的婚姻中,上海姑娘嫁给学有所长事业有成的外来女婿,由于双方文化程度、就业层次高,因而家庭经济情况较好。与这种‘强强联合’的两地婚姻不同,沪男外女的婚姻基本上属于‘弱弱结合’。”(转引自 赵丽丽 《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

总之,农民工离婚率逐年升高的原因有很多。它是改革开放后社会流动进而导致社会结构变化的一个产物。它是家庭的休息、娱乐等功能让位于经济功能的结果。

(二)农民工流动下的结婚问题

作为新一代的农民工视野和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对婚姻质量的期望也明显高于自己的父辈。在新一代的农民工婚姻圈的范围上出现了趋向两端的趋势,即一部分人的婚姻圈仅限于自己的本村,而另一部分人则选择离老家很远的地方结婚。

户籍制度一直是限制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一个主要的障碍,这一点在农民工的婚姻问题上也不例外。所以,农民工想获得一个在城市生活居住“合法”的身份十分不易。加之,农民工参加的工作多以大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高强度的劳动、几乎封闭式的管理和失调的男女比例使他们很难有时间有精力在流入地把自己的婚姻问题给解决掉。狭小的社会网络限制了农民工与当地社会的社会互动。而根据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拟剧论”,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全体成员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的演员。社会生活就是各种各样的人在不同的舞台上表演各自角色的过程。在城市生活中,缺乏必要的社会互动的农民工很难获得适合自己的角色,在城市人的眼里的印象并不好,所以,他们就很难获得城市异性的青睐。

大部分的青年农民工只能选择回到农村借助于农村的社会关系来解决婚姻问题。而繁忙的工作使他们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有机会回到农村。在短短的十几天甚至几天的时间中完成传统的“由相识到相知再到相爱最后到结婚”的婚恋模3 疏仁华《论社会流动下的农民工的离婚问题》

式显然是十分的困难。于是,他们只能接受父母亲朋的介绍尽快完成婚姻,出现了“闪婚”的现象,所以在很多地方出现了趁着春节大办喜事。

农村的“闪婚”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年农民工对婚姻的需求,避免了农民工无法融入流入地的婚姻市场而且又因长时间不在农村致使又很难在老家找到合适对象的“两头空”的尴尬局面。此外,“闪婚”也节省了结婚的费用降低了父母的负担。农民的结婚费用主要包括三大块:一是彩礼聘金,二是请客费用,三是建立新家的费用。4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结婚的费用就以攀升到万元以上,近几年由于物价的飞涨,结婚的费用使农村的父母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而在“闪婚”中,一些仪式可以从简再加上婚后小两口基本上要外出打工,对盖新房的需求也不是非常的迫切。

但是,“闪婚”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于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了解和相处使得“闪婚”的稳定性并不能够得到很大的保证。如何能够在婚后进行必要的沟通来维系婚姻,是“闪婚”者要考虑的问题。

有的农民工则会选择“外进婚”,出现了婚姻的跨省的流动。在选择“外进婚”的群体中,以女性为主,她们的婚姻流动方向也和自己的打工方向大体一致——从农村到城市,从西部到东部,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正如上文中所说,本地男娶外地女大都是“弱弱结合”。娶外来媳妇的男性家庭一般有以下几类:(1)相对贫困的家庭,(2)单亲或者父母双亡的家庭,(3)儿子

5有身体或精神残疾的家庭,(4)在外地赚了钱的富裕家庭。而外来女也抱着获

得相对于以前的更好的生活的心理来到了城市。但是,这种婚姻使得农村地区因男女比例失调而造成的婚恋问题变得更加严峻。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结婚所需的费用本已很高再加上经济发达地区的适龄男性的竞争,经济落后地区特别是家庭困难的男性成为了婚姻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婚姻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地解决,会对农村的和谐社会建设造成很大的影响。

在今天,无论从国家政府还是到民间,对农民工的工资保障、生产环境以及社会保障的问题,都给予了较大的关注。但是,却忽略了农民工的婚恋问题,即使出现,也是以茶余饭后的谈资的形式出现,没有把它提升到社会问题的角度。我想,关注农民工的婚恋问题无论是对农民工的个人幸福还是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①贾志科 许荣漫《青年农民工的‘闪婚’现象研究——以豫西M村的个案为例》 ②李芹《社会学概论》山东大学出版社

③李守经 《农村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④疏仁华 《论流动社会下的农民工离婚问题》

⑤童素娟 《一种‘外进婚’:黔赣女外嫁浙江》

⑥赵丽丽 《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以上海市外来媳妇为例》 4《农村社会学》 李守经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双重外来者”的生活——女性婚姻移民的生活经历分析》 谭琳

第四篇:农村劳动力流动

第四节 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迫切需要,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发挥安徽省比较优势,实现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举措。

过去二十多年中,农村劳动力流动由少到多,成为安徽经济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农民跨地域的流动促进了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给城乡分割的体制带来了巨大冲击,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1986年以来,安徽省对待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从仅着眼于流动向以“流动、公平和融合”多目标综合管理转变。总体来看,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还停留在城乡分割的思维定势上,仅仅关注农民流动、进城就业的政策。21世纪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农民工问题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的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政策在注重合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同时,更加重视转移过程中的公平、融合问题,注重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

一、第一阶段(1986-1988):“允许流动”的阶段

1986年起,我国的改革开放由农村发展到城市改革重心向城市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方向转移。为了保证城市改革的顺利推进,财政资金和各种资源配置逐步向城市倾斜。

这一阶段,安徽省对农村劳动力的跨城乡、跨区域转移采取的是“允许流动”的政策。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1985年开始,安徽省贯彻中央文件精神,放宽了农民迁移进镇的标准,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迁移进镇创造了一定的条件。1986年,安徽省颁布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实施细则》,允许国营企业招收农村劳动力。1986-1988年,由于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大量增加。

二、第二阶段(1989-1991):“控制盲目流动”下的就地转移主导阶段

1989-1991年,随着经济发展变缓,前一时期实行的允许与鼓励政策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其负面效应通过交通运输、社会治安、劳动力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不适应凸显出来;另一方面,由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造成了城市与乡镇企业新增就业机会的减少,使得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空间缩小。1989年4月,国家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控制民工盲目外流的通知》和《关于严格控制“农转非”过快增长的通知》,1990年4月,国务院再次下发《关于做好劳动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对农民工进城务工实行有效控制、严格管理,并建立临时务工许可证和就业登记制度,防止大量农村劳动力盲目进入城市。从1989年开始,安徽省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进入一个相对停滞的时期。1989-1991年,农业劳动力转移总量比1986-1988年间的任何一年的转移量都要少。特别是1989年,农业劳动力出现了唯一的逆向流动。

三、第三阶段(1992-2000):“规范引导”下的外出务工主导阶段

1992年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开发及经济建设高潮的兴起,以及外企、外资的大举进入,创造了丰富的劳动就业机会。特别是在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相对薄弱的城市建筑业、饮食服务业等部门开始得到迅速的增长,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城市经济部门。

这一阶段,安徽省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已从控制盲目流动过渡到力求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将农民流动纳入行政规范管理阶段。1994年开始,安徽贯彻落实中央政策,为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决定实行统一的流动人口就业证和暂住证制度。

20世纪90年代后期,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速回落,就业容量下降。一方面城市人口就业问题逐渐突出,下岗人员再就业矛盾尖锐;另一方面乡镇企业吸纳就业增幅下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面临新的挑战。这一时期,国有企业开始出现大量下岗人员;农产品进入供求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各种农产品价格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持续下降,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农民负担不断加重。所有这些新情况、新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种种原因导致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总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出现速度逐步放慢的趋势。

总的看来,自1992年开始,安徽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政府部门颁布各项法令、法规,鼓励、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宏观调控下有序流动,政府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的政策指导方向是积极鼓励、规范流动,并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外出务工”取代乡镇企业的就地转移,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第二,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呈现缓慢下降趋势。

四、第四阶段(2001-2008):保障权益、鼓励转移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限制变为鼓励,政策着力点是保障合法权益,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良好环境,公共政策进入统筹城乡发展、以人为本、公平对待的轨道。2001年安徽省清理整顿对农民工的收费,除证书工本费外,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取消。2002年安徽省提出要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2003年安徽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劳务输出工作的通知》(皖办发[2003]18号),对简化农民进城务工手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等做出了明确规定。2003年安徽省出台的《关于切实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通知》(皖政办明电„2003‟104号)和2004年安徽省出台的《关于建立长效机制防止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通知》(皖政[2004]51号),明确要求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切实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2004年出台《安徽省劳动合同条例》对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等作了明确规定。2005年2月安徽省政府又以皖政办[2005]8 号转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工作的通知》,并结合我省实际,从进一步做好促进农民就业环境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切实维护农民进城就业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健全完善劳动力市场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明确要求。各市县也结合当地情况出台了一批政策和文件。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实施,有力地推进了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2005年6月份又出台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皖政[2005]63号),要求全省17个市都要指定学校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2006年,安徽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的通知》(皖政[2006]52号),提出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努力做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培训工作、依法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解决好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努力改善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切实为农民工提供相关服务、完善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

这段时期,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演变路径大体呈现以下特征:20世纪80年代后期只是有条件地允许流动。直到20世纪90年代,各级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开始走向了规范管理的积极应对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逐步实施暂住证管理制度、取消不合理的收费、保障农民工权益等解决措施。

第五篇:西藏发展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一、旅行社设立程序

一、申请人向所在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提交申

报资料,内容包括:

1、旅行社设立申请书。

2、工商部门出具“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3企业章程。

4、依法设立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

5、交纳质量保证金承诺书。

6、经营场所证明及租房协议。

7、经营设备证明及购物发票。

8、法人代表、总经理、投资人的履历表及身份证明。

9、旅行社总经理及法人的任职文件。

10、旅行社申请登记表。

二、监督管理科按有关规定进行审核。

三、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提出设立申请。

四、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批复审批结果。

二、旅行社职责与义务:

(一)、旅行社的职责:

1、提供真实可靠的消息

旅行社向旅游者提供的旅游服务信息必须真实可靠,不得做虚假宣传。旅行社所做的广告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进行虚假的广告宣传。严禁旅行社进行超出核定经营范围的广告宣传。

1、按约定提供服务

旅行社应当为旅游者提供约定的各项服务,所提供的服务不得低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旅行社对旅游者就其服务项目和服务质量提出的询问,应作出真实、明确的答复。

2、提供的服务符合人身、财产安全需要 旅行社组织旅游,应当为旅游者办理旅游意外保险,并保证所提供的服务保障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的需要;对可能危及旅游者安全的事宜,应当向旅游者做出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并采取防止发生的措施;对旅游地可能引起旅游者误解或产生冲突的法律规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应当事先给旅游者以明确的说明和忠告。

3、按规定收取旅游费用

旅行社提供的服务应明码标价,质价相符,不得有价格欺诈行为。旅行社对旅游者提供的旅游服务项目,按照国家规定收费;旅行中增加服务项目需要加收费用的,应当事先征得旅游者同意;旅行社提供有偿服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旅游者出具服务单据。

4、旅行社应与旅游者签订合同 旅行社组织旅游者旅游,应当与旅游者签订合同。所签合同应就下列内容做出明确约定;旅游行程(包括乘坐交通工具、游览景点、住宿标准、住宿标注、餐饮标准、娱乐标准、购物次数等)安排;旅游价格:违约责任。旅行社因不能成团,将已签约的旅游者转让给其他旅行社出团时,须征得老板有着书面同意。未经旅游者书面同意,擅自将旅游者转让给其他旅行社的,转让旅行社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5、聘用合格的导游和领队

旅行社为接待旅游者聘用的导游和为组织旅游者出境聘用的领队,应当持有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们政府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

(二)、旅行社义务:

一、旅行社最基本的义务是保障旅游者人身、财产的安全。旅行社所提供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必须符合相应的国家安全标准,有责任和义务在旅游活动期间保护旅游者的人身、财产不受侵害。

二、旅行社有义务按旅游合同的约定旅游者提供的相应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所提供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必须价值符合。

三、旅行社有义务对由于自身的过失造成旅游者合法权益受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四、旅行社有义务在旅游活动期间尊重旅游者的民族习惯。

三、导游领队的指责和义务

(一)、领队的职责与义务:

领队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组织旅游的旅行社的代表,是旅游团的领导者和代言人。因此,领队在团结旅游团全体成员、组织游客完成旅游计划方面起着全陪、地陪往往难以起到作用。其主要职责:

1、介绍情况、全程陪同

出发前向旅游团介绍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概况及注意事项;陪同旅游团的全程参观游览活动。

2、落实旅游合同

监督和配合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全陪、地陪全面落实合同,安排好旅游计划,组织好旅游活动。

3、组织和团结工作

关心游客,做好旅游团龄组织工作,维护旅游团内部的团结,调动游客的积极性,保证旅游活动顺利进行。

4、联络工作

负责旅游团与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接待旅行社的联络与沟通,传达游客的意见,要求与建议乃至投诉,维护游客的权益,必要时出面帮助解决。

领队服务程序:

一、服务准备

(一)、研究旅行团情况

了解旅游团成员的职业、姓名、性别、年龄及旅游团中的重点旅游者、需特殊照顾的对象和旅游团的特殊要求。

(二)、核对各种票据、表格和旅游证件

1、核对旅游者护照和团队名单以及护照内签证

2、核对机票及行程

3、检查全团的预防注射情况

4、准备多份住店分配名单

(三)、物质准备

1、准备好领队证、已核对好的票据、证件和各种表格

2、准备好机场税及团队费用

3、准备好社旗、社牌、胸牌、行李标签等

4、准备好重要联系单位的电话号码、名片等

四、旅游相关法律法规:

第一条 为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组织到境外的游览、度假、休闲等形式的旅游活动以及为旅游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经营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 国家发展旅游事业,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依法保护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权利。

第四条 旅游业发展应当遵循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国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在有效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依法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游览场所应当体现公益性质。

第五条 国家倡导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方式,支持和鼓励各类社会机构开展旅游公益宣传,对促进旅游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六条 国家建立健全旅游服务标准和市场规则,禁止行业垄断[5]和地区垄断。旅游经营者应当诚信经营,公平竞争,承担社会责任,为旅游者提供安全、健康、卫生、方便的旅游服务。

第七条 国务院建立健全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对旅游业发展进行综合协调。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旅游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明确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对本行政区域的旅游业发展和监督管理进行统筹协调。第八条 依法成立的旅游行业组织,实行自律管理。第九条 旅游者有权自主选择旅游产品和服务,有权拒绝旅游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旅游者有权知悉其购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真实情况。旅游者有权要求旅游经营者按照约定提供产品和服务。

第十条 旅游者的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应当得到尊重。

第十一条 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享受便利和优惠。

第十二条 旅游者在人身、财产安全遇有危险时,有请求救助和保护的权利。旅游者人身、财产受到侵害的,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第十三条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

第十四条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或者在解决纠纷时,不得损害当地居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干扰他人的旅游活动,不得损害旅游经营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第十五条 旅游者购买、接受旅游服务时,应当向旅游经营者如实告知与旅游活动相关的个人健康信息,遵守旅游活动中的安全警示规定。

旅游者对国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暂时限制旅游活动的措施以及有关部门、机构或者旅游经营者采取的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应当予以配合。旅游者违反安全警示规定,或者对国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暂时限制旅游活动的措施、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不予配合的,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六条 出境旅游者不得在境外非法滞留,随团出境的旅游者不得擅自分团、脱团。

入境旅游者不得在境内非法滞留,随团入境的旅游者不得擅自分团、脱团。第十七条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旅游资源丰富的设区的市和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对跨行政区域且适宜进行整体利用的旅游资源进行利用时,应当由上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或者由相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编制统一的旅游发展规划。

第十八条 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包括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要求和措施,以及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文化建设、旅游形象推广、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要求和促进措施等内容。根据旅游发展规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编制重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项规划,对特定区域内的旅游项目、设施和服务功能配套提出专门要求。

第十九条 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文物等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划相衔接。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应当充分考虑相关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要求。规划和建设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应当兼顾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第二十一条 对自然资源和文物等人文资源进行旅游利用,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资源、生态保护和文物安全的要求,尊重和维护当地传统文化和习俗,维护资源的区域整体性、文化代表性和地域特殊性,并考虑军事设施保护的需要。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资源保护和旅游利用状况的监督检查。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对本级政府编制的旅游发展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三条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并组织实施有利于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推进旅游休闲体系建设,采取措施推动区域旅游合作,鼓励跨区域旅游线路和产品开发,促进旅游与工业、农业、商业、文化、卫生、体育、科教等领域的融合,扶持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

第二十四条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资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公共服务和旅游形象推广。

第二十五条 国家制定并实施旅游形象推广战略。国务院旅游主管部门统筹组织国家旅游形象的境外推广工作,建立旅游形象推广机构和网络,开展旅游国际合作与交流。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筹组织本地的旅游形象推广工作。

第二十六条 国务院旅游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建立旅游公共信息和咨询平台,无偿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景区、线路、交通、气象、住宿、安全、医疗急救等必要信息和咨询服务。设区的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需要在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和旅游者集中场所设置旅游咨询中心,在景区和通往主要景区的道路设置旅游指示标识。

旅游资源丰富的设区的市和县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建立旅游客运专线或者游客中转站,为旅游者在城市及周边旅游提供服务。第二十七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第四章 旅游经营

第二十八条 设立旅行社,招徕、组织、接待旅游者,为其提供旅游服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取得旅游主管部门的许可,依法办理工商登记:

(一)有固定的经营场所;

(二)有必要的营业设施;

(三)有符合规定的注册资本;

(四)有必要的经营管理人员和导游;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第二十九条 旅行社可以经营下列业务:

(一)境内旅游;

(二)出境旅游;

(三)边境旅游;

(四)入境旅游;

(五)其他旅游业务。

旅行社经营前款第二项和第三项业务,应当取得相应的业务经营许可,具体条件由国务院规定。

第三十条 旅行社不得出租、出借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

第三十一条 旅行社应当按照规定交纳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用于旅游者权益损害赔偿和垫付旅游者人身安全遇有危险时紧急救助的费用。

第三十二条 旅行社为招徕、组织旅游者发布信息,必须真实、准确,不得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旅游者。

第三十三条 旅行社及其从业人员组织、接待旅游者,不得安排参观或者参与违反我国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项目或者活动。

第三十四条 旅行社组织旅游活动应当向合格的供应商订购产品和服务。

第三十五条 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旅行社组织、接待旅游者,不得指定具体购物场所,不得安排另行付费旅游项目。但是,经双方协商一致或者旅游者要求,且不影响其他旅游者行程安排的除外。发生违反前两款规定情形的,旅游者有权在旅游行程结束后三十日内,要求旅行社为其办理退货并先行垫付退货货款,或者退还另行付费旅游项目的费用。第三十六条 旅行社组织团队出境旅游或者组织、接待团队入境旅游,应当按照规定安排领队或者导游全程陪同。

第三十七条 参加导游资格考试成绩合格,与旅行社订立劳动合同或者在相关旅游行业组织注册的人员,可以申请取得导游证。

第三十八条 旅行社应当与其聘用的导游依法订立劳动合同、支付劳动报酬、缴纳社会保险费用。

旅行社临时聘用导游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应当全额向导游支付本法第六十条第三款规定的导游服务费用。

旅行社安排导游为团队旅游提供服务的,不得要求导游垫付或者向导游收取任何费用。

第三十九条 取得导游证,具有相应的学历、语言能力和旅游从业经历,并与旅行社订立劳动合同的人员,可以申请取得领队证。

第四十条 导游和领队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必须接受旅行社委派,不得私自承揽导游和领队业务。

第四十一条 导游和领队从事业务活动,应当佩戴导游证、领队证,遵守职业道德,尊重旅游者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应当向旅游者告知和解释旅游文明行为规范,引导旅游者健康、文明旅游,劝阻旅游者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导游和领队应当严格执行旅游行程安排,不得擅自变更旅游行程或者中止服务活动,不得向旅游者索取小费,不得诱导、欺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旅游者购物或者参加另行付费旅游项目。

第四十二条 景区开放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并听取旅游主管部门的意见:

(一)有必要的旅游配套服务和辅助设施;

(二)有必要的安全设施及制度,经过安全风险评估,满足安全条件;

(三)有必要的环境保护设施和生态保护措施;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四十三条 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的门票以及景区内的游览场所、交通工具等另行收费项目,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严格控制价格上涨。拟收费或者提高价格的,应当举行听证会,征求旅游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

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不得通过增加另行收费项目等方式变相涨价;另行收费项目已收回投资成本的,应当相应降低价格或者取消收费。

公益性的城市公园、博物馆、纪念馆等,除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珍贵文物收藏单位外,应当逐步免费开放。

第四十四条 景区应当在醒目位置公示门票价格、另行收费项目的价格及团体收费价格。景区提高门票价格应当提前六个月公布。

将不同景区的门票或者同一景区内不同游览场所的门票合并出售的,合并后的价格不得高于各单项门票的价格之和,且旅游者有权选择购买其中的单项票。景区内的核心游览项目因故暂停向旅游者开放或者停止提供服务的,应当公示并相应减少收费。

第四十五条 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景区应当公布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制定和实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并可以采取门票预约等方式,对景区接待旅游者的数量进行控制。旅游者数量可能达到最大承载量时,景区应当提前公告并同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景区和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疏导、分流等措施。

第四十六条 城镇和乡村居民利用自有住宅或者其他条件依法从事旅游经营,其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第四十七条 经营高空、高速、水上、潜水、探险等高风险旅游项目,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经营许可。

第四十八条 通过网络经营旅行社业务的,应当依法取得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并在其网站主页的显著位置标明其业务经营许可证信息。发布旅游经营信息的网站,应当保证其信息真实、准确。

第四十九条 为旅游者提供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服务的经营者,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

第五十条 旅游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旅游经营者取得相关质量标准等级的,其设施和服务不得低于相应标准;未取得质量标准等级的,不得使用相关质量等级的称谓和标识。

第五十一条 旅游经营者销售、购买商品或者服务,不得给予或者收受贿赂。第五十二条 旅游经营者对其在经营活动中知悉的旅游者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第五十三条 从事道路旅游客运的经营者应当遵守道路客运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并在车辆显著位置明示道路旅游客运专用标识,在车厢内显著位置公示经营者和驾驶人信息、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监督电话等事项。

第五十四条 景区、住宿经营者将其部分经营项目或者场地交由他人从事住宿、餐饮、购物、游览、娱乐、旅游交通等经营的,应当对实际经营者的经营行为给旅游者造成的损害承担连带责任。

第五十五条 旅游经营者组织、接待出入境旅游,发现旅游者从事违法活动或者有违反本法第十六条规定情形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旅游主管部门或者我国驻外机构报告。

第五十六条 国家根据旅游活动的风险程度,对旅行社、住宿、旅游交通以及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高风险旅游项目等经营者实施责任保险制度。[3] 第五章 旅游服务合同

第五十七条 旅行社组织和安排旅游活动,应当与旅游者订立合同。第五十八条 包价旅游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包括下列内容:

(一)旅行社、旅游者的基本信息;

(二)旅游行程安排;

(三)旅游团成团的最低人数;

(四)交通、住宿、餐饮等旅游服务安排和标准;

(五)游览、娱乐等项目的具体内容和时间;

(六)自由活动时间安排;

(七)旅游费用及其交纳的期限和方式;

(八)违约责任和解决纠纷的方式;

(九)法律、法规规定和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订立包价旅游合同时,旅行社应当向旅游者详细说明前款第二项至第八项所载内容。

第五十九条 旅行社应当在旅游行程开始前向旅游者提供旅游行程单。旅游行程单是包价旅游合同的组成部分。

第六十条 旅行社委托其他旅行社代理销售包价旅游产品并与旅游者订立包价旅游合同的,应当在包价旅游合同中载明委托社和代理社的基本信息。旅行社依照本法规定将包价旅游合同中的接待业务委托给地接社履行的,应当在包价旅游合同中载明地接社的基本信息。

安排导游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应当在包价旅游合同中载明导游服务费用。第六十一条 旅行社应当提示参加团队旅游的旅游者按照规定投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第六十二条 订立包价旅游合同时,旅行社应当向旅游者告知下列事项:

(一)旅游者不适合参加旅游活动的情形;

(二)旅游活动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三)旅行社依法可以减免责任的信息;

(四)旅游者应当注意的旅游目的地相关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宗教禁忌,依照中国法律不宜参加的活动等;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应当告知的事项。

在包价旅游合同履行中,遇有前款规定事项的,旅行社也应当告知旅游者。第六十三条 旅行社招徕旅游者组团旅游,因未达到约定人数不能出团的,组团社可以解除合同。但是,境内旅游应当至少提前七日通知旅游者,出境旅游应当至少提前三十日通知旅游者。因未达到约定人数不能出团的,组团社经征得旅游者书面同意,可以委托其他旅行社履行合同。组团社对旅游者承担责任,受委托的旅行社对组团社承担责任。旅游者不同意的,可以解除合同。因未达到约定的成团人数解除合同的,组团社应当向旅游者退还已收取的全部费用。

第六十四条 旅游行程开始前,旅游者可以将包价旅游合同中自身的权利义务转让给第三人,旅行社没有正当理由的不得拒绝,因此增加的费用由旅游者和第三人承担。

第六十五条 旅游行程结束前,旅游者解除合同的,组团社应当在扣除必要的费用后,将余款退还旅游者。

第六十六条 旅游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旅行社可以解除合同:

(一)患有传染病等疾病,可能危害其他旅游者健康和安全的;

(二)携带危害公共安全的物品且不同意交有关部门处理的;

(三)从事违法或者违反社会公德的活动的;

(四)从事严重影响其他旅游者权益的活动,且不听劝阻、不能制止的;

(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因前款规定情形解除合同的,组团社应当在扣除必要的费用后,将余款退还旅游者;给旅行社造成损失的,旅游者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十七条 因不可抗力或者旅行社、履行辅助人已尽合理注意义务仍不能避免的事件,影响旅游行程的,按照下列情形处理:

(一)合同不能继续履行的,旅行社和旅游者均可以解除合同。合同不能完全履行的,旅行社经向旅游者作出说明,可以在合理范围内变更合同;旅游者不同意变更的,可以解除合同。

(二)合同解除的,组团社应当在扣除已向地接社或者履行辅助人支付且不可退还的费用后,将余款退还旅游者;合同变更的,因此增加的费用由旅游者承担,减少的费用退还旅游者。

(三)危及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的,旅行社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因此支出的费用,由旅行社与旅游者分担。

(四)造成旅游者滞留的,旅行社应当采取相应的安置措施。因此增加的食宿费用,由旅游者承担;增加的返程费用,由旅行社与旅游者分担。

第六十八条 旅游行程中解除合同的,旅行社应当协助旅游者返回出发地或者旅游者指定的合理地点。由于旅行社或者履行辅助人的原因导致合同解除的,返程费用由旅行社承担。

第六十九条 旅行社应当按照包价旅游合同的约定履行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旅游行程安排。经旅游者同意,旅行社将包价旅游合同中的接待业务委托给其他具有相应资质的地接社履行的,应当与地接社订立书面委托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向地接社提供与旅游者订立的包价旅游合同的副本,并向地接社支付不低于接待和服务成本的费用。地接社应当按照包价旅游合同和委托合同提供服务。

第七十条 旅行社不履行包价旅游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依法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造成旅游者人身损害、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旅行社具备履行条件,经旅游者要求仍拒绝履行合同,造成旅游者人身损害、滞留等严重后果的,旅游者还可以要求旅行社支付旅游费用1倍以上3倍以下的赔偿金。

由于旅游者自身原因导致包价旅游合同不能履行或者不能按照约定履行,或者造成旅游者人身损害、财产损失的,旅行社不承担责任。

在旅游者自行安排活动期间,旅行社未尽到安全提示、救助义务的,应当对旅游者的人身损害、财产损失承担相应责任。

第七十一条 由于地接社、履行辅助人的原因导致违约的,由组团社承担责任;组团社承担责任后可以向地接社、履行辅助人追偿。

由于地接社、履行辅助人的原因造成旅游者人身损害、财产损失的,旅游者可以要求地接社、履行辅助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要求组团社承担赔偿责任;组团社承担责任后可以向地接社、履行辅助人追偿。但是,由于公共交通经营者的原因造成旅游者人身损害、财产损失的,由公共交通经营者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旅行社应当协助旅游者向公共交通经营者索赔。

第七十二条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或者在解决纠纷时,损害旅行社、履行辅助人、旅游从业人员或者其他旅游者的合法权益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七十三条 旅行社根据旅游者的具体要求安排旅游行程,与旅游者订立包价旅游合同的,旅游者请求变更旅游行程安排,因此增加的费用由旅游者承担,减少的费用退还旅游者。

第七十四条 旅行社接受旅游者的委托,为其代订交通、住宿、餐饮、游览、娱乐等旅游服务,收取代办费用的,应当亲自处理委托事务。因旅行社的过错给旅游者造成损失的,旅行社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旅行社接受旅游者的委托,为其提供旅游行程设计、旅游信息咨询等服务的,应当保证设计合理、可行,信息及时、准确。

第七十五条 住宿经营者应当按照旅游服务合同的约定为团队旅游者提供住宿服务。住宿经营者未能按照旅游服务合同提供服务的,应当为旅游者提供不低于原定标准的住宿服务,因此增加的费用由住宿经营者承担;但由于不可抗力、政府因公共利益需要采取措施造成不能提供服务的,住宿经营者应当协助安排旅游者住宿。

第六章 旅游安全

第七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负责旅游安全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履行旅游安全监管职责。

第七十七条 国家建立旅游目的地安全风险提示制度。旅游目的地安全风险提示的级别划分和实施程序,由国务院旅游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将旅游安全作为突发事件监测和评估的重要内容。

第七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将旅游应急管理纳入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制定应急预案,建立旅游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后,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采取措施开展救援,并协助旅游者返回出发地或者旅游者指定的合理地点。

第七十九条 旅游经营者应当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和消防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条件,制定旅游者安全保护制度和应急预案。

旅游经营者应当对直接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从业人员开展经常性应急救助技能培训,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安全检验、监测和评估,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危害发生。

旅游经营者组织、接待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旅游者,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

第八十条 旅游经营者应当就旅游活动中的下列事项,以明示的方式事先向旅游者作出说明或者警示:

(一)正确使用相关设施、设备的方法;

(二)必要的安全防范和应急措施;

(三)未向旅游者开放的经营、服务场所和设施、设备;

(四)不适宜参加相关活动的群体;

(五)可能危及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的其他情形。

第八十一条 突发事件或者旅游安全事故发生后,旅游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必要的救助和处置措施,依法履行报告义务,并对旅游者作出妥善安排。

第八十二条 旅游者在人身、财产安全遇有危险时,有权请求旅游经营者、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进行及时救助。中国出境旅游者在境外陷于困境时,有权请求我国驻当地机构在其职责范围内给予协助和保护。

旅游者接受相关组织或者机构的救助后,应当支付应由个人承担的费用。

旅游政策与法规案例分析

案例一:1999年5月,某旅行社组织了一个旅游团赴某地旅游。该团导游人员李某在讲解时有这样一句“蒋介石也是一个伟人,他对结束军阀混战,统一中国有历史功绩”。旅游团客人对此说法十分反感,认为导游这种说法有损民族尊严,歪曲了历史真相。故与之发生争辩,旅游结束后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投诉。经核查,情况属实。据此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其进行了处罚,并对其所在的旅行社也给予了处罚。

请你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对该导游人员的处罚有无依据? 是何依据?请你简述依据。答:有依据。《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对此有明确规定,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时.有损害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言行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给予处罚。

2、对旅行社进行处罚有无依据?有何依据?请你简述依据。

答:有依据。即《导游人员管理条例》规定,导游人员有上述言行的.对导游人员所在的旅行社,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给予处罚。

案例二:1999年6月,导游人员徐某受某国际旅行社委派,为法国某来华旅游团担任导游。在旅行游览过程中,徐某见某游客随身携带的照相机小巧玲珑,而且功能齐全,经询问,该相机在法国售价比在中国便宜.遂与游客商量,购买了该相机。后因此事受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处罚。

请你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导游人员徐某能否购买外国旅游者的物品?为什么?

答:导游人员徐某不能购买外国旅游者的物品。因为《导游人员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导游人员在进行导游活动中.不得购买旅游者的物品。

2、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根据什么法规对徐某进行处罚,具体规定是什么? 答: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对徐某进行处罚。该条例规定,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不得向旅游者兜售物品或购买旅游者的物品,有上述行为的,可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人民币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吊销导游证并给予公告;对委派该导游人员的旅行社给予警告直至停业整顿的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案例三:1997年某国际旅行社导游人员王某因过失伤害他人被人民法院审理,因其行为情节轻微,被判处免予刑事处罚。1998年因该导游人且在带团过程中胁迫旅游者消费,情节严重.被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吊销导游证。1999年,王某又参加导游人员贽格考试并合格,取得 导游人员资格证书。但当其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申请领取导游证时,被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拒绝。王某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这一具体行政行为不服,依法向上一级旅游行政机关申请复议。

请你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王某是否可以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拒绝对其颁发导游证的行为向上一级旅游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答:王某有权向上级旅游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因为公民对行政行为不服时,依法享有申请复议权.其法律依据是《行政复议法》。

2.旅游行政机关拒绝对王某颁发导游证的行为是否正确?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答: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拒绝向王某颁发导游证的行为是正确的。因为王某在1998年因违反导游管理法规,被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吊销导游证。其法规依据是《导游人员管理条例》

案例四:2000年5月1日,旅游者孙某等人乘坐旅游车前往某郊区景点游览。逢中旅游车发生交通事故,使孙某等人不同程度受伤。经交警调解.旅游车所属单位对孙某等人作了赔偿。事后.孙某等人向质检所投诉,所乘车上担任导游的是一位佩戴某社导游证的导游员.此班旅游应视为某社组织,该社也应承担赔偿责任。经查,该旅游团的组织者为非击经营者,导游员为非法经营者临时雇用,其所属旅行社并不知情。请依据所学法律、法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质检所是否应当处罚导游员?其依据是什么?如何处罚?答:应处罚。根据《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对导游人员未经旅行社委派,私自承接业务进行导游活动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并处没收违法所得。2.质检所是否应当处罚非法经营者?其依据是什么?如何处罚? 答:应处罚。根据《旅行社管理条例》,对未经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经营旅游业务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非法经营,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

下载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带一路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

    一带一路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摘要: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性影响了各地区的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规划。“一带一路”的提出,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国内外人民的高度重......

    浅议劳动力资源对物业管理行业的影响

    浅谈劳动力资源对物业管理行业的影响随着我国内地大中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物业管理行业所需劳动力资源越来越欠缺。据统计,全国物业管理的覆盖面仅占物业总量的15%,经济发达城......

    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业的影响

    暑 假 社 会 实 践 论 文 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业的影响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必将进入......

    浅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河南省为例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虽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经济发......

    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调研报告 姓名:1、2、3、4、6、 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调研报告 一、调查的背景近几年,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乡收入差......

    浅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河南省为例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虽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劳动力流动与就业问题研究

    劳动力流动与就业问题研究 金星彤 2012-9-27 21:19:56 来源:《经济论坛》2012年第5期 摘要: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的差异性特征显著,导致劳动力流动性较大、人力资源分布不平衡......

    国际劳动力流动现状及发展趋势(定稿)

    国际劳动力流动现状及发展趋势 按照WTO的界定,世贸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属于服务贸易的范畴,是服务贸易的四种交付方式之一,受《服务贸易总协定》(以下简称GATS)及其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