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谈政治体制改革:绝不照搬西方模式

时间:2019-05-12 22:56: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民日报谈政治体制改革:绝不照搬西方模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民日报谈政治体制改革:绝不照搬西方模式》。

第一篇:人民日报谈政治体制改革:绝不照搬西方模式

人民日报谈政治体制改革:绝不照搬西方模式 2012年05月14日06:11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人民民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写入我国宪法;2010年3月选举法修改,明确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到2010年底,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进程。2008年12月,中共中央转发《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提出60项改革任务,到今年上半年,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基层群众自治健康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基层民主自治体系日趋完善。2010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确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落到了实处。

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热情高涨。为进一步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我国确立了以政务公开打造“阳光政府”的思路,2008年颁布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各级人大“开门立法”、政府部门召开公共事务听证会成为常态,“三公经费”逐步公开,“网络问政”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以充分保障,人民实现了内容广泛的当家作主。

政府运行快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先后于2003年和2008年集中进行了两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务院经过5次清理,共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2183项。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建设,让“民告官”成为现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让政府逐渐适应在老百姓的监督下工作;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给权力戴上了“紧箍咒”。2006年公务员法实施以来,全国有超过24万人通过竞争上岗走上了领导岗位,目前中央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已由“试水”阶段转入正式实施阶段。(记者黄庆畅)

作者:黄庆畅(来源:人民日报)

第二篇:人民日报整版谈政治体制改革:绝不照搬西方模式

本报北京5月13日电(记者黄庆畅)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人民民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写入我国宪法;2010年3月选举法修改,明确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到2010年底,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进程。2008年12月,中共中央转发《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提出60项改革任务,到今年上半年,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基层群众自治健康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基层民主自治体系日趋完善。2010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确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落到了实处。

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热情高涨。为进一步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我国确立了以政务公开打造“阳光政府”的思路,2008年颁布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各级人大“开门立法”、政府部门召开公共事务听证会成为常态,“三公经费”逐步公开,“网络问政”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以充分保障,人民实现了内容广泛的当家作主。

政府运行快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先后于2003年和2008年集中进行了两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务院经过5次清理,共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2183项。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建设,让“民告官”成为现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让政府逐渐适应在老百姓的监督下工作;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给权力戴上了“紧箍咒”。2006年公务员法实施以来,全国有超过24万人通过竞争上岗走上了领导岗位,目前中央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已由“试水”阶段转入正式实施阶段。

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深化改革攻坚克难)郑志文

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党和国家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化,始终随着人民政治参与热情的提高不断深化,始终随着时代进步的潮流不断深化。

从党的领导体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到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实践;从大刀阔斧地推进机构改革,到建设、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从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到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从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到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从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到建立和完善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激发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保持了党和国家活力,扩大了社会主义民主,健全了社会主义法制,促进了我国人权事业进步,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制度支撑和法治保障。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切实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同时又充分显示出最大限度地集中社会资源办大事的优越性。短短30多年时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国际舞台上有影响力的大国,外界赞叹的“中国速度”、“中国奇迹”,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强大影响力和生命力的生动证明,也是我国政治体制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生动证明。

如果说“权力”和“权利”是民主政治的一体两面,那么近十年来,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前者的被“监督制约”和后者的“充分保障”恰成鲜明对比,勾勒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脉络。“制约权力”与“保障权利”的共同之处,在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

“制约权力”是指对公权力的监督制约。近十年来,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出台,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为公权力的运行提供制度框架、划定运行轨道。同时,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不断贯彻实施,也使“限权”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出发点。

“保障权利”则是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和充实。一方面,人权事业不断推进,公民自身的财产安全和人身权利得到了更加完善的保护;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也得到了提升和保障,并以此为推动力,促进了立法、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成为广大人民依法行使参与管理国家、社会事务权利的重要抓手。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吐故纳新的生命体,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统一,绝不照搬西方政治模式。只有尊重国情、循序渐进,我们才能不断创造新的中国奇迹,不断收获新的民族自信。

基层群众自治:“三委”并行(深化改革攻坚克难)

“以前是群众怕村干部干事,现在是怕村干部不干事”。这是浙江武义县白洋街道后陈村村民的真实感受。

后陈村位于城乡结合部。过去,由于村务管理不透明,重大决策不民主,一度造成村内矛盾重重,干群关系紧张,村民上访不断。2004年6月18日,后陈村在海选村委会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村级民主监督组织,由群众选举产生村务监督委员会,与村党支部、村委会一起称为“三委会”。村务监督特别是村级财务监督由监委会负责。

随着监委会的成立,后陈村开始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不仅村固定收入逐年增加,而且村干部连续8年实现“零违纪”,村民连续8年实现“零上访”。村监委会成立至今,村两委已经顺利完成了3次换届。最近的一次换届,村两委成员一个没动,全部高票当选,一次通过。

目前,浙江省3万多个行政村,村村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实现了村级监督组织“全覆盖”。2010年,村务监督委员会这一制度创新被写进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开始在全国推行。

点评:基层群众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直接体现,是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它通过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和以居民自治为核心的城市基层民主,将人民民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一村一地的摸索试验,到全国范围的推广实施,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代表的基层民主建设已经在我国遍地开花,每年的村(居)委会“海选”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殊风景。而随着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日益成熟和规范。今天,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柱。

全国人大代表选举,实行城乡“同票同权”(深化改革攻坚克难)

康厚明是一位进城务工农民,他和朱雪芹、胡小燕一起,都因为“农民工”的身份当选为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在今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康厚明看到“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规定,高兴地说,这是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重大进步!

今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规定十二届全国人大的代表将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按城乡约每67万人分配1名名额。据介绍,每67万人分配1名,是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和2010年年底公安部公布的户籍人口数加权平均后作出的规定。

从1953年我国第一部选举法公布实施起到1995年之前,我国农村与城镇每一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为8∶1。199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选举法,将这一比例调整为4∶1。至2009年,城镇人口比重已达到46.6%。在这一背景下,“城乡同比”原则被明确下来。从8∶1到4∶1到1∶1,人们常说的“同票同权”在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的选举中得以实现。点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对这一制度加以不断地修改完善,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如果说1953年8∶1的比例规定有助于保证工人阶级在各级人大代表中占相对多数,那么如今城乡“同票同权”,意味着随着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的变化,农村人口在选举及政治权利的实现上向宪法规定的平等原则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这一规定让农民代表的名额得到了制度保障,有助于营造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

开门立法有效体现公正性普惠性(深化改革攻坚克难)

2011年10月26日下午,《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立法听证会在国家质检总局会议室举行。

“很幸运能被选到参与此次听证会,我将要说的每一句话都代表的是民声民意啊。”四川成都消费者代表张义说,“我在网上发帖、走访朋友、同事,和他们一起深入探讨研究《规定》条文,最终搜集归纳了12条建议和意见。”

除张义这样的消费者代表外,还有汽车生产厂商代表、经销商代表等以及质检总局法规司、质量司等部门的领导或工作人员,会议室中座无虚席。

“对于高昂的检测费用,应建立统一的基金,由汽车厂家交纳保证金。”“亟待设立独立的第三方鉴定机构。”在3个多小时里,代表们或从自己的维权经历,或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逐条对《规定》提出疑问和改进建议。

代表纷纷表示,汽车“三包”立法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听证会让多方意见有了交流的平台,必将对汽车“三包”规定的出台产生积极影响。

点评: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行“开门立法”,拓展了百姓参与立法的渠道,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不仅可以弥补或修正法律法规的不足或不当之处,而且改变以往“部门立法”所造成的立法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律化等现象,从而更好地实现法律法规的公正性和普惠性。

同时,“开门立法”也是一次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互动,可以让政府更多更深地了解社情民意,使社情民意成为政府工作的导向;而尊重民意的政府工作也必定会在群众的热情参与中得到顺利的开展,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

信息公开从“三公经费”切入(深化改革攻坚克难)公开信息是政府的义务,申请政府信息公开是公民的权利。本着这样的想法,广东东莞市民梁杰将该市社保局告上了法庭,原因是他索要社保详细账单未果。

梁杰的底气,来自2008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其中明确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国务院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

政府信息公开,是我国政务公开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各级政府的各项工作内容及进程都会及时公开,公民可以通过特定途径,如政务公开栏、政务公开网络等进行查询、监督。

“三公经费”公开,无疑是近年来老百姓最为关切的话题,也是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2011年4月24日,科技部在财政拨款支出说明中率先以文字形式公布“三公经费”预算。此后,中央各部委纷纷效仿。

点评:“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公开范围逐渐扩大,公开载体更加丰富。以信息公开为重点的政务公开,实现了政府更为直接地面对公众,公众更为清晰地了解政府的目标,不但让老百姓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以落实,也使建设“阳光政府”、“廉洁政府”、“高效政府”的步伐大大加快。

转变政府职能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突破(深化改革攻坚克难)

过去,办理项目开工手续一般需要一年以上,现在缩短到100天以内就可以完全办结。海南省设立了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推行行政审批“三集中”(审批事项、审批权力、审批人员)的改革,行政审批的效率明显提高。

姚云亭是海南省杨浦开发区某工程项目的负责人,多年从事工程项目的报批工作。与以往不同的是,如今他在项目报批的过程中,“再也不必拿着一堆报批材料,今天去这个局、明天再去那个厅,需要在省一级审批的,直接把材料交到政务中心的窗口就行了,时间能节省一半。”姚云亭说。

自2008年以来,海南省在各厅局设立专门的行政审批办公室,将原来分散在各分管领导和业务处室的审批权力全部向该办公室集中,行政审批办公室及其工作人员成建制进驻中心,办公室主任就是首席代表。由此,将所有的审批要素集中于政务服务中心,成功解决了以往审批“久拖不决”的现象。通过改革,34个政府部门的1240项行政审批事项先后进驻中心,中心还对每个审批项目编制办事指南,制订示范文本。

点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我国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继续和深入,其根本在于,突破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识;突破部门既得利益的束缚,增强改革大局的意识;突破“官本位”思想的束缚,增强服务为先的意识。

近10年来,国务院部门经过5次清理,共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2183项,占原有总数的60.6%;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本级共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36986项,占原有总数的68.2%。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经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突破口。

公务员管理机制日益规范(深化改革攻坚克难)

今年是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第十九个年头,《公务员法》正式实施也已经6年了。以《公务员法》为基础,我国已制定颁布了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出台了公务员职务与级别、录用、考核、奖励、培训、调任、辞退、申诉等18个配套法规及9部专项处分规章。

在进入机制方面,坚持凡进必考,依法、科学、公平考录。2003年以来,全国共考试录用123万名公务员,2011年录用人数达到17万人。目前,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均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并建立健全从村(居)党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官和工人、农民等基层一线人员中考录公务员制度。

在选任机制方面,大力推行竞争性选拔方式。《公务员法》实施以来全国有超过24万人通过竞争上岗走上了领导岗位,还开展了公开遴选公务员试点。

在激励机制方面,坚持定期奖励和及时奖励相结合。《公务员法》实施以来全国共对255万人次进行了嘉奖、对59万人次记了三等功、对5万人次记了二等功和一等功。

在退出机制方面,进一步规范和畅通了公务员队伍的“出口”,通过调出、退休、辞去公职、辞退、开除等方式,一大批公务员退出了公务员队伍。

点评: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公务员法》正式实施的6年来,中国特色公务员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公务员管理机制日益健全,公务员的素质、能力和作风建设全面加强,公务员制度法制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推进。实践证明:公务员制度从我国国情出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充分体现和反映了我国政治体制的特点和要求,具有十分鲜明的中国特色。党的十六大以来政治体制改革大事记(深化改革攻坚克难)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2004年9月9日,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

2005年4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了公务员的9项基本义务和16项纪律规范。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明确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

2008年3月11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次机构改革方案,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调整至27个。

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和部门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并依公民或法人申请公开信息。

2008年5月13日,中共中央印发《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要求经过5年的扎实工作,建成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

2008年12月,中共中央转发《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从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改革司法保障体制等方面,提出60项改革任务。

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修改后的选举法,明确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一重要原则。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规定了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和改进制度建设、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等7个方面的任务。

2010年10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新设村民监督委员会。

到2010年底,中国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为依法治国提供了制度保障。

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写入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内容,同时完善了询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规定,强化对侦查活动的监督。

2012年4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公布,以进一步满足人民公益服务需求。

第三篇:西方行政学(仅供参考,请勿照搬照抄)

1、“行政管理”是英文“Pubic Administration”一词的汉泽,传统上亦称公共行政或“公共行政管理”,最近一个时期,也有人将基译为公共管理。

2、威尔逊在《行政学研究》一文中,从行政学研究的起点和具体研究的内容两个方面对行政学研究和任务作了明确界定。

3、古德诺是西方行政学初创时期的另一位具有重要理论贡献的行政学家。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行政学家,还是一位享有盛誉的行政法学家和政治学家。

4、韦伯认为,尽管社会组织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质,但权威和控制是各类社会组织都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5、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泰勒主张明确划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改变传统的经验工作方法。

二、单选题

1、行政管理真正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B)A、17世纪末18年代

B、18世纪末19世纪初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末21世纪初

2、从思想渊源来看,威尔逊的行政学说受到来自欧洲大陆行政研究思想的影响,尤其是(D)A、法国

B、英国

C、意大利

D、德国

3、韦伯认为效率较好的组织类型是(B)A、基于超凡魅力权威而形成的组织

B、与合理合法权威相适应的组织C、与传统权威相适应的组织

D、神秘化的组织

4、泰勒的科学理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书中(D)A、《工场管理》

B、《效率的福音》

C、《科学管理》

D、《科学管理原理》、5、被视为世界各国公认的第一大学行政学教科书的是怀特所著(A)A、《行政学导论》

B、《近代公共行政的趋势》C、《联邦主义者》

D、《外国GWY制度》

三、多选择题

1、古德诺把行政功能从内部再作了划分,包括有(A、B、D、E、F)A、执行功能

B、司法功能

C、政法功能D、准司法功能

E、统计功能

F、半科学功能

2、韦伯认为,官僚制具有巨大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A、B、C、D)A、严密性

B、合理性

C、稳定性

D、普适性

E、系统性

F、科学性

3、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有长期、丰富的企业工作实践,先后做过(A、B、C、D、E、F、)A、机械工人

B、车间管理员

C、技师D、工长

E、总工程师

F、总经理

4、法约尔将管理定义为以下诸要素(A、B、D、E、F)A、计划

B、组织

C、决策

D、指挥

E、协调

F、控制

5、怀特认为败坏官纪的因素主要包括(A、B、C、D、E、F)A、缺乏奖励

B、惩罚无度

C、损失创制权D、疏略社交生活

E、调资不及时

F、取消权利

四、简答题

1、真正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的行政学是如何产生的?(答案P2—4)

行政管理真正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背景有四点:1.社会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2.科学管理运动的兴起促成了西方行政学的形成和兴盛。3.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和政府长期的行政管理实践也为行政学的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4.行政管理的实践,为行政学创立提供了经验支持。正是由于以上四个方面的背景因素,所以行政管理学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首先在威尔逊等行政学家倡导下,在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诞生了。

2、威尔逊对行政学最大的贡献是什么?简述其主要内容?

(答案14页开头,P11—18)威尔逊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提出了政治-行政二分法并据此将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其主要内容:威尔逊主要通过将行政管理与政治和宪政制度等概念进行比较而揭示了其本质。他认为,“行政管理是政府工作中极为显著的一部分,它就是行动中的政府; 它就是政府的执行,政府的操作,就是政府工作中最显眼的部分,并且具有与政府本身同样悠久的经历。”就其与政治的关系而言,一方面,行政管理不同于政治,“行政管理是置身于‘政治’所特有的范围之外的。行政管理的问题并不属于政治问题。虽则行政管理的任务是由政治加以确定的,但政治却无需乎自找麻烦地去直接指挥行政管理机构。”“政治是‘在重大而且带普遍性的事项’方面的国家活动,而在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则是‘国家在个别和细微事项方面的活动。因此,政治是政治家的特殊活动范围,而行政管理则是技术性职员的事情。’‘政策如果没有行政管理的帮助就将一事无成,’但行政管理并不因此就是政治。”另一方面,行政管理与政治又密切相关,“行政管理的领域是一种事务性的领域。行政管理作为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仅仅与企业办公室所采用的工作方法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一模一样,仅仅与机器是制造品的一部分一模一样。但是行政管理却同时又大大高出于纯粹技术细节的那种单调内容之上,其事实根据就在于通过行政管理那比较高深的理论,它与政治学智慧所派生的经久不败的原理以及政治进步所具有的永恒真理是直接相关联的。”至于行政管理与宪政制度的关系,他认为,尽管“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着眼,行政学的研究是与宪法中主权之恰当分配的研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但行政管理从本质上不同于宪政制度,“公共行政就是公法的明细而且系统的执行活动。一般法律的每一个具体执行细节都是一种行政行为。„„ 然而指导这些应予进行的工作的一般性法律,却显然是在行政管理之外和之上的。有关政府活动的大规模计划并不属于行政管理范围。因此,宪政制度所要过问的只是政府用以控制一般性法律的那些手段。”为了进一步说明行政管理的本质,他认为,宪法与行政管理职能之间“并不完全是‘意志’与相应‘行动’之间的区别,因为行政官员在为了完成其任务而选择手段时,应该有而且也的确有他自己的意志;他不是而且也不应该是一种纯粹被动的工作。这是一般决策和特殊手段之间的区别。”这里,威尔逊厘清了政治与行政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行政管理的运行方式和适用范围,从而为行政学研究后来的发展从研究对象上勾画出了一个初步的框架。

3、韦伯对不同类型的组织进行何种区分?(答案P29—30页头段)

权威------组织正常运行的基础。

韦伯认为有三种合法的权威,由此出现三种不同的组织形式,即:“神秘化组织”、“传统组织”和“合理化-合法化组织”。其中每一种组织形态都意味着其独特的管理机构或管理体制。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任何组织都可以是三种组织形态的结合。“神秘化组织”行使权威的方式是基于领导者个人的人格,它以对个人的崇拜、迷信为基础。这种组织内在的基础并不稳固,常常会出现“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现象。“传统组织”行使命令和权威的基础是先例和惯例。存在着两种组织形式:“世袭制” 和“封建制”。这种组织类型的权威明显具有世袭性、封建性和绝对性的特点。“合理化-合法化组织”行使权威的基础是组织内部的各种规则,人们对权威的服从是由于有了依法建立的等级体系。韦伯把它看作是现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权威制度。称之为合理化的制度,是因为它被专门用来作为实现某些既定目标的手段;同时,称之为合法化的制度,是因为在此类组织中有着一系列规则和程序,一定的时候在组织中担负一定职务的组织成员则必须依据相应的规则和程序去行使其权威。韦伯用“官僚制”一词来称呼这种组织,认为只有这种与合理合法权威相适应的组织形式才是“理想的官僚制”。

4、简述泰勒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的主要内容?(P43页)

五、论述题古德诺如何论证政治与行政的协调?(答案P22—26页)

六、讨论题结合我国的实际谈谈你对怀特关于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的论述的看法。说明:言之有物,要求500字以上(答案P66—68页)

行政环境是指围绕着行政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行政管理,行政行为以及行政效果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怀特指出,现代国家政府行政的任务,深受这一时代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的影响。他认为,环境首先影响着国家的行政制度及组织。其次,国家经济上的发展变化也直接影响着国家行政职能,任务范围的变化发展。对此,怀特指出:“后工业革命影响到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改革,促进了国家行政管理的新概念,放任主义观念已被抛。”因此现代国家的工作,正向各方面发展之中,同时因国家新政纲的各个方面均反映未行政工作的增加,于是行政范围亦正向各方面发展。我国当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在传统计划集权体制下,我国占主流的行政总体价值观是管制型行政价值观,即认为政府的基本价值就在于对社会进行全方位的管制。相应地,行政系统的存在价值主要在于按少数精英领导的个人理想及经验思维所构建起来的蓝图去改造社会、自然和人本身。这种类型的行政体系往往需要靠行政强制与命令来加以维持;行政管制成为系统的核心功能与主要特征。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启动,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目标的逐渐确立,服务导向型行政文化已经开始萌芽、成长。这种价值观要求行政组织以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改善人民经济文化生活为基本功能与价值取向。它的兴起,将对在管制型行政文化观念下建立起来的现行行政体制产生巨大冲击,要求行政系统在功能、结构、运行程序与规则等各个方面做出相适应的变革。

电大西方行政学说作业2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综观古利克的整个行政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它明显具有 一体化 和 实践性

的特征。

2、厄威克认为,管理过程由三个职能组成:计划、组织和控制。

3、巴纳德认为,组织成员对组织共同目标的理解可以分为协作理解性和人性个理解。

4、在学术研究上严格区分事实与价值因素是现代行为主义社会科学家在研究方法上的基本主张。

5、西蒙的有限理解决策模式和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都是从实证角度对理性决策模式作了分析和批评。

二、单选题

1、人们认为,如果说在美国只有一个人是行政管理的化身,那么那个人就是(C)

A、杰佛逊

B、威尔逊

C、古利克

D、潘恩

2、厄威克在管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B)

A、、提出了一般管理理论

B、把古典管理理论进行系统化C、建立了普遍性管理理论

D、对领导问题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

3、西方管理思想史上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是(C)A、威尔逊

B、韦伯

C、巴纳德

D、西蒙

4、被视为20世纪最后25年内最有影并荣获美国政治学会的最高荣誉奖------威尔逊政治学术奖的林德布洛姆的政治学名著是(D)A、《政策分析》

B、《渐进调适》

C、《决策过程》

D、《政治与市场》

5、在沃尔多所处的年代,当代行政学的最后一个重要发展成果就是(C)A、X理论的产生

B、Y理论的产生C、新公共行政运动的产生

D、渐进决策模式的产生

三、多选题

1、古利克认为,可以将一个组织的单元任务分组归类的根据有(A、B、D、F)A、目标

B、作用

C、程序

D、服务对象

E、时间

F、地点

2、厄威克认为,作为一名领导者,应该时时记住自己扮演的角色所具有的功能(A、C、D、F、)A、代表他所服务的组织

B、具有相当的权威

C、制定组织战略并付诸行动

D、管理日常工作

E、监督各项工作实施

F、给下属解释所要进行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3、在巴纳德看来,作为一个系统,不论哪一级别的组织,全都包含着以下层次(A、C、D、E、F、)A、共同的目标

B、共同的需求

C、协作的意愿D、严格的管理

E、信息交流

F、激励机制

4、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人的基本需要一般被划分为以下层次(A、C、D、E、F、)

A、生理的需要

B、生活的需要

C、安全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E、感情和归属上的需要

F、自我实现的需要

5、新分共行政学的基本主题是(A、B、C、)A、参与

B、分权

C、代议官僚制

D、案例研究

E、公共政策

F、行政组织

四、简答题

1、西蒙如何看待政策问题与行政问题的区别?(P129页)

2、简述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及其基本原则。(P152页)

3、巴纳德组织理论的依据是什么?(P122页)

4、麦格雷戈的理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P160页)

五、论述题古利克对政府行政问题的探讨有哪些基本内容?(P96页最后一段----97页)

六、讨论题沃尔多如何论述官僚制与民主之间的关系?联系到我国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说明:言之有物,要求500字以上)(答案P168—169页)

电大西方行政学说作业3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20世纪六、七十年代,行政学摆脱了长期以来对政治科学的过分依赖,由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2、里格斯基于对不同社会形态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及文化、历史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比较研究而创立了行政生态学这个重要的行政分支学科的。

3、新公共行政学强调,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在于社会公平,在于促进公民社会所拥有的、以社会公平为核心的基本价值。

4、目标管理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一书中作为一种新管理方法提出来的。

5、所谓公共选择是指非市场的集体选择,实际上就是政府选择。

二、单选题

1、里格斯将根植于美国人心中的主权在民、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神圣不可侵犯等观念叫作(C)A、政治准则

B、政治形态

C、政治神话

D、政治法典

2、新公共行政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A、弗雷德里克森

B、奎德

C、法约克

D、布坎南

3、最早提出目标管理这一概念的是(D)A、泰勒 B、西蒙 C、厄威克 D、德鲁克

4、奎德把决策的行动按照审定的先后顺序排列起来,然后再对各个行动方案作进一步展开和调整的过程称为“执行分析”,主要考虑的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D)A、政治 B、组织 C、环境 D、人

5、以布坎南的“政府失败说”为主要代表的理论是(D)A、公共关系理论 B、政策分析理论 C、公共政策理论 D、公共选择理论

三、多选择题

1、里格斯提出的著名行政模式是(A、B、C)A、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

B、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

C、过渡社会的行政模式

D、棱柱型行政模式

E、衍射型行政模式

F、溶合型行政模式

2、行政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B、C、E)A、行政目标

B、行政现象

C、行政行为D、行政过程

E、行政环境

F、行政关系

3、新公共行政学认为,组织中存在着以下几种运作过程(A、B、C、D)A、分配

B、整合 C、边际交换

D、社会情感

E、社会责任

F、社会结构

4、德鲁克认为 目标管理包括以下几个阶段(A、D、E)A、制定目标

B、制定方案

C、管理过程D、实现目标、E、对成果进行检查和评价

F、形成模式

5、在奎德看来,政策分析般包括的要素有(A、B、D、E、F)A、目标

B、备选方案

C、分析过程

D、效果

E、标准

F、模型

四、简答题

1、新公共行政学怎样对传统行政学所谓“效率至上”原则进行反思和批判?(P204页)

2、新公共行政学对当代公共行政的发展作出了哪些重要贡献?(P212页)

3、运用目标管理方法应注意哪些关键问题?(p220页)

4、简述奎德所说的政策分析的过程。(p229---230页)

五、论述题

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有哪些基本内容?(P215---217页)

六、讨论题

布坎南所说的“政府失败“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看他对这种”失败“的根源的分析及政策建议?说明:联系我国实际,言之有物,要求500字以上(P237-242页)

西方行政学说作业4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西方行政学理论无论是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并且最终出现了由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行政向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理管转型的发展趋势。

2、霍哲强调,最高管理层应在对组织文化的就评估和变革中扮演关键性的角色,必须把官缭组织文化成为创造性和支持性文化。

3、20世纪90年始,伴随着西方经济危机的加深和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展,出现了一种对美国政府改革产生很大影响的行政理论,即企业家政府理论。

4、作为一种现代形态的行政学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是管理主义运用于公共部门的结晶,它表明了传统行政学理论正在普遍化为一般管理哲学的理论倾向。

5、公共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主张通过合作、协商、关系,确定共同的目标等途径,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二、单选题

1、法默尔认为,所谓公共行政理论,从某种重要意义上说,说是一种(B)A、文字

B、语言

C、行为

D、思想

2、霍哲认为,对政府绩效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要素是(B)A、领导角色扮演的恰当与否

B、对人的无形资源的开发C、公共雇员的承诺

D、雇员与组织的关系

3、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批评声中,真正常能够作为新公共管理理论尤其是企业家政府理论的替代性新理论模式而被提出的是(B)A、公共环境理论

B、新公共服务理论

C、公共行政理论

D、公共治理理论 4、1994年克林顿政府所论据的理论主要是(C)A、后现代行政理论

B、组织行为理论C、企业家政府理论

D、政府绩效理论

5、所谓“新公共管理”(NPM),最初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D)A、欧洲现象

B、美国现象

C、日本现象

D、西方现象

三、多选题

1、法默尔提出的可以引导我们对公共行政理论进行后现代重建的值得关注的方面有(A、B、C、D、)A、想象

B、解构

C、去领地化

D、变样

E、反思

F、创新

2、霍哲认为恰当的领导角色需要做到(A、C、D、F)A、转化性领导

B、加强沟通

C、正确识别雇员动机D、建立信任

E、实施激励

F、传播清晰的愿景并扫除障碍

3、在以下列项中,属于奥斯本列举的政府在建立市场过程中所要责任的是(A、B、C、D、E、F)A、建立市场规则

B、为消费者提供信息

C、利用政策平衡供求关系D、鼓励新的市场因素产生

E、调整公共投资政策

F、沟通买方卖方关系

4、登哈特认为,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思想来源和概念基础中,更具当代性的理论先驱主要包括(B、C、D、E、F)A、企业家政府理论

B、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

C、民主公民理论D、民主与公民社会的理论

E、组织人本主义

F、新公共行政学

5、公共治理理论认为,公共管理过程是一种互动的过程。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政府与其它社会公共机构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合作伙伴关系,主要有(C、D、E、F、)A、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 B、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C、主导者与职能单位之间的关系 D、组织之间的谈判协商关系E、政府与执政党的关系 F、系统的协作关系

四、简答题

1、法默尔是如何建立其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框架的?(P241页最后一段——P260页一段)

2、霍哲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假定包括哪些内容?(P276页)

3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P316―――319页)

4、公共治理理论有哪些主要内容?(P324——326页)

五、论述题

霍桑(应是霍哲)认为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对于消除政府公共部门的回应性障碍具有什么作用?(P277——279页)

六、讨论题

结合我国实际谈谈你对奥斯本与古德塞尔提出的不同的政府改革的原则的看法。说明;言之有物,要求500字以上。(P298——301页)

第四篇:为什么中国不能照搬西方的民主制度

为什么中国不能照搬西方的民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我们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长期团结奋斗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伟大的独创性和巨大的优越性。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把这一基本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而绝不能照搬西方的民主制度。其理由如下:

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要认识今日中国,就必须了解昔日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互相勾结,阻碍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中华民族危难深重,中国人民无法享有民主权利。为了改变国家、民族的悲惨命运,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起抗争。20世纪初,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发动和领导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随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全盘照搬西方议会政治,允许人们结社结党。一时间,各类政治团体蜂拥而起,政党多达300多个,围绕国会选举,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国民党最终赢得胜利。但随着袁世凯刺杀宋教仁、解散国民党、取消国会、恢复帝制,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热切向往的议会制和多党制彻底破产,中国走向军阀混战、四分五裂的局面。民国初年的议会制和多党制,是当时仁人志士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相对于封建专制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这不仅为中外反动势力所不容,而且根本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无法成为解救中国的济世良方。孙中山先生也曾指出:“中国几千年以来社会上的民情风土习惯,和欧美的大不相同”,“所以管理社会的政治自然也是和欧美不同,不能完全仿效欧美”。

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决定了一党专制在中国同样行不通,注定要被时代和人民所抛弃。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建立的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独揽国家一切权力,推行“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实行一党专制。抗战爆发,迫于国内外压力,国民党政府表面上允许中共和其他党派合法存在,但始终不忘“溶共”、“防共”、“限共”和“反共”,打击和迫害民主进步力量。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拒绝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公然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最终导致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崩溃和军事上的溃败。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不论是对于过去历史上说,对于当前任务上说,对于中国社会性质上说,所谓一党主义都是没有根据的,都是做不到的,行不通的。”

1921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团结全国各革命阶级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主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成立的各民主党派,其社会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分子,有着反帝、爱国、民主的政治要求,是中国社会的进步力量。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伟大斗争中,确立了在中国各种革命力量中的领导核心地位。1948年4月,中国共产党提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热烈响应。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的正式确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共同参加新中国国家政权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不断推进多党合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们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明确共产党存在多久,民主党派就存在多久。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由于共产党居于领导、执政地位,主要是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文化大革命”期间,多党合作制度遭受严重挫折,中国也陷于某种程度内乱,从反面说明这一基本制度的宝贵。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1989年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1993年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宪法,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后,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我们党先后制定了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和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使多党合作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和程序化。

中国近现代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说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盲目照搬别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意志,也必然归于失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总结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以其独特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充分行使,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拓展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度和广度。经过充分的政治协商,既尊重了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了少数人的合理要求,保障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民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民主价值和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政治参与。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特征。这一基本制度为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开辟了制度化渠道,把各种社会力量纳入政治体制,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基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广集民智,广求良策,推动执政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利益表达。人民内部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存在着具体利益的差别和矛盾。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能够有效反映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愿望和诉求,畅通和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协调利益关系,照顾相关者利益。

——社会整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求政治制度具备高度的社会整合功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前提,又有各民 主党派的广泛合作,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整合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目标下,中国共产党紧密团结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促进政治资源的优化配置,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民主监督。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有利于强化体制内的监督功能,避免由于缺乏监督而导致的种种弊端。各民主党派反映和代表着各自所联系群众的具体利益和要求,能够反映社会上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能够提供一种中国共产党自身监督之外更多方面的监督,有利于执政党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克服官僚主义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

——维护稳定。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合作、协商代替对立、争斗,不仅能够避免政党互相倾轧造成政局不稳,而且能够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内耗,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四、中国的民主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纵观新中国60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深深根植于中国的政治土壤之中,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一基本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能够促进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任何政党制度的好坏优劣,最终都体现在能否促进生产力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上。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保证了国家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统一规划和部署。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始终围绕国家发展要务,认真考察调研,积极献计献策。如2008年,各民主党派通过深入调研,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多个建议和意见。民革中央《关于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的几点建议》,民建中央《关于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建议》,台盟中央《关于构建“海峡经济区”的几点建议》等,都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并采纳。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民主党派中央先后就三峡工程、西部大开发、抗击非典、宏观调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实验区、发展职业教育等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有关方面提出重大建议200多项,各民主党派地方组织提出各项建议9万多项,其中许多意见和建议被采纳,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能够更好地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通过的各项决定,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宪法修改、政府工作报告等,中共中央、国务院事先都以召开民主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的形式,广泛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执行决策过程之中,并已基本形成一项制度。各地党委、政府也就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广泛征求党外人士的意见建议。这些都有力地推动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对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能够保持国家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的安宁与和谐是每个公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然而,与西方多党制相衔接的是政治选举中的竞争、对抗和抹黑。在不少实行多党制的国家和地区,各政党为上台执政进行残酷争斗,为选票甚至不惜挑起族群矛盾、制造社会对立,给社会发展带来沉重灾难。西方国家竭力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多党竞争的“民主制度”,带给发展中国家的却是长期的社会纷争,甚而内战频发、民不聊生。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强调民主协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方面,形 成了高度政治认同和强大社会凝聚力。在当今中国,试问有哪种政治力量,能够像中国共产党那样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强大的向心力、号召力、凝聚力和组织力?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30多年来,我国保持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安居乐业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如果舍此而搞“西方的民主”,无疑是自取其祸、自乱其国。

能够推进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建设,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进入人大、政府、政协和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同中共干部建立良好的合作共事关系,是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的基本要求。目前,全国各级政府和司法部门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党外干部有3.2万人,31个省区市政府基本上都有民主党派或无党派人士担任副省长、副主席、副市长或助理。这些做法调动了党外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地聚集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还聘请党外人士担任特约监察员、检察员、审计员和党风监督员。他们积极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帮助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我国正处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处于发展的“黄金期”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根本利益是抓住机遇、实现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经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其间也经历过各种风风雨雨。实践证明,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经得起历史考验,具有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巨大智慧。我们当代人有责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和完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决不能动摇、不能懈怠,更不能折腾,绝不能照搬西方的民主制度。

第五篇: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模式

邮箱:fengrong2012@126.com作者:张一云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模式探析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虽经济体制、行政体制等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仍步伐缓慢,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诸多弊端,优胜劣汰竞争机制尚未在权力机构引入和构建。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继续保持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困难重重,官员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等问题亟待解决,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面临严峻考验。如何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深层次民主日益被提上日程。本文试图在总结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现实困境的基础上,借鉴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相关经验,提出对未来政治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模式的展望。

一、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转折

建国六十年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两种政治思维的重大转折。1978年,邓小平提出“用经济政策来解决政治问题”、“发展经济是最大的政治”(《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 196页),实现了对建国初毛泽东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思维的根本超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我国政治制度发展战略的重大历史转折,党的中心工作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把政治发展寓于经济建设之中,这不仅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也是适时推进政治发展的最为妥当的战略决策。

二、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的现实困境

1、经济建设出现增长瓶颈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至2008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8%,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速度6.8个百分点。但在经历30年高速增长之后,我国经济出现增长瓶颈,即经济学所说的刘易斯拐点。同时,2010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与日本、亚洲四小龙、东南亚四小虎以及拉美国家一样,我国同样面临如何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摆脱经济快速发展之后进入了长期经济衰退怪圈的考验。

用经济政策解决政治问题只能是历史性的、阶段性的。邓小平寓政治改革于经济发展中并不意味着把政治发展湮没于经济改革中。他明确指出“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①。

2、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稳定之间度的把握具有风险性。只要有改革就会引发新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必然会遭到固有秩序的抵制,弄不好会因时机把握不准而失败,因此“改革有风险”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一旦把握不好度,很容易产生社会动荡,甚至亡党亡国。20世纪八十年代末,苏联尝试的思想先行的民主政治体制改革以失败告终,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壮大蒙上了阴影,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也曾因此一度放缓了脚步。如何突破改革与稳定的悖论,寻求一个合适的度,成为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深入的重大挑战。

3、执政合法性面临现实挑战。建国60年后,随着当年浴血奋战的共产党人相继离世,建国初我们党作为革命党所具有的政治伦理上的合法性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同时,通过经济绩效来巩固党的执政法理性基础,也是不稳固、不可靠的。经济发展的波动性、全球性,以及经济发展自身规律,都决定其不可能永远保持高速发展。特别是在经济危机背景下,党的执政地位必然会由于经济低迷引发种种社会问题而产生政治合法性危机,而党内腐败的蔓延则严重损耗了执政党的政治权威和① 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6页、第164页。

政府公信力。如何突破经济发展瓶颈并实现社会的稳定,如何寻求执政合法性的新的理论支点,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其方向只能是实现现代意义上的执政合法性的法理基础,即宪政民主政治始终强调的“主权在民”,执政党的权力只能源自人民的授予。

三、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的伟大启示

1、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

首先,“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科学论断的启示。这是邓小平1992年第二次南巡后做出的伟大论断,同时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宪政民主也不等于资本主义,在历经自古代希腊和罗马至今两千多年的发展和创新,其早已成为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并无东西方之分。

其次,先试点、再在全国推进改革模式的启示。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改革也并不像现在那样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直到1992年,在经历了14年的试点、反思和总结,才得出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的结论,并在全国加以推广。通过试点总结、再在全国推进的成功模式,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已得到了部分应用,例如村民自治、党员干部任前公示等制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微调远远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改革的领域需要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2、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

首先,对行政权力实施控制的启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在于对行政权力的控制。一是《行政诉讼法》、《行政审批法》、《行政许可法》,以及2012年1月刚施行的《行政强制法》等立法,使行政权力的行使得到进一步规范。二是干部人事制度的规范,颁布了《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将司法、人大、政协等部门工作人员纳入公务员体系,实行逢进必考、领导干部公选等制度。同样,政治体制改革也应当把对领导干部权力的控制作为核心,在实现党政分开基础上逐步推进。

其次,政企分开对党政分开的启示。政企不分会排斥市场机制自我运行,导致政企职能错位,使政府陷入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的境地,每个企业又像是一级政府和小社会,牵制了政府对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的行使,作为所有者和调控者的双重职能使政府部门难于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实行政企分开。同样,党政不分也会排斥行政机制自我运行,牵制其监督职能的行使,党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无法实现自我监督,各级党政一把手权力过大,极易产生腐败,使党陷入对政府过错承担无限责任的境地,民众会把所有政府行为导致的社会问题都归于党委领导,也会因此成为西方民主攻击的对象。要真正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就必须实行党政分开。

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原则

原创型的政治制度多是在自生秩序的基础上自然生长的结果,如代议制民主制度就是最早在英国自然演进成熟的。而模仿型或移植型的政治制度则是制度移植、制度创新与本土自生秩序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应是结合本国的传统进行具体的制度创新,使宪政民主具备自身生长所需要的土壤,将外生的宪政民主制度转换成本国的、本民族的制度。

一是保证政治稳定。如果一个国家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首先破坏了政治稳定,动摇了制度创新赖以进行的制度结构的合法性,无法维持国家基本的运行能力,也就不可能完成改革所必需的各种任务。二是自上而下宪政民主制度与自下而上基层民主制度相结合,充分发挥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自发性制度变迁在制度变革中的作

用。三是移植先进民主制度。例如,对选举制度、权力制衡制度、任期制度等方面加以借鉴,对协商民主、行政三分、党内三分等制度形式进行论证与引进。四是渐进式改革与试点相结合,实行“试错型的制度创新”模式,即“通过不断地试错反弹来修正决策,并在试错中进行制度创设,以解决面对的各种问题,逐渐自然地演化出一种新的体制。”①

五、建设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制度选择

第一,实行党政分开。合理界定执政党与政府、执政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保障民主政治的有序推进,不断探寻执政党新的政治发展空间,努力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与现代民主政治的法理性权威相契合。

第二,实行党内竞争性选举和基层民主普选。将党内民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试点引入竞争性选举模式。基层民主则借鉴普选模式规范直选程序。

第三,完善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实施控权的立法,把对行政权力的控制,从对基层执法人员和行政干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上升到对领导权力的法律界定和制度控制。

第四,进一步加大对先进宪政民主制度的研究和借鉴,创新适合我国国情的相关民主政治制度。

第五,不断增强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的决策监督职能。在人大和政府关系上,实现“弱政府、强人大”。

第六,制定统一的《反腐败法》、《预防腐败法》,成立专门的反腐败机构,将检察院反贪局与纪检监察部门合并,直接隶属党中央,垂直管理,在党政分开体制下,独立行使党对政府的监督,实现对滥用公权力的控制。

参考书目:

1、[俄]罗伊·麦德维杰夫:《苏联的最后一年(增订再版)》,王晓玉、姚强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月版。

2、叶长茂:《制度转轨的政治艺术——当代中国渐进式政治发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武汉,2009年6月第1版。

3、马树颜:《宪政民主与基层民主:中国特色的双向民主发展路径》,大连干部学刊,2 0 1 1年9月第27卷第9期。① 参见萧功秦:《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转型体制》,《浙江学刊》,2005年第5期,第100~107页。

4、周天勇:《建设一个民主和法治的现代化国家——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总论》,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31期。

下载人民日报谈政治体制改革:绝不照搬西方模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民日报谈政治体制改革:绝不照搬西方模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中西部发展不能照搬沿海模式

    中新社成都7月6日电 “城镇化发展很好,但是也不要忘掉农村,忘掉美好的风景线,要注意统筹、平衡的进行发展。”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6日在成都出席中国(四川)—德......

    20谈责任人民日报

    20谈责任人民日报 谈责任(红船观澜·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修养系列谈(20))王 尧 《 人民日报 》( 2011年09月13日 17 版)责任是什么?责任是分内应做的事。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成为......

    照搬西方法制是一种 懒人的思维方式

    照搬西方法制是一种懒人的思维方式 朱永嘉 2015-04-26 10:16 共识网于4月23日刊载了本人著作《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第五讲“司法制度”的导言,原书标题为“立法、变法......

    西方保险监管模式

    一、西方保险监管制度的比较(一) 英国保险监管制度。英国的保险监管制度采用“公开性自由”原则,实行由议会立法、贸工部全面监督管理和保险同业公会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人民日报头版谈从政道德

    人民日报头版谈从政道德:领导干部要有历史担当 2012年02月06日 03:37 来源:人民日报 老百姓中流传一段话:“有德有才,大胆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坚决不用”。群众为何如......

    人民日报发文谈文化强国的

    人民日报发文谈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 2011年10月15日 03:13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任仲平(一)2011年10月1日,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幅户外显示屏上,水墨动画形象的中国先哲孔子,与......

    人民日报西方那套理论不反映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人民日报:西方那套理论不反映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坚定“三个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国梦需要脚踏实地去实现,必须以中国特......

    业内人士:P2P风控模式要有个性 照搬银行必死

    业内人士:P2P风控模式要有个性 照搬银行必死  在中国P2P平台风生水起之时询问行业的春天,这看起来非常不协调。但事实上,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出问题的平台数也在加速增加。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