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读《西游记》,我们能学到孙悟空的嫉恶如仇;读《红楼梦》,我们能体会到封建社会大家庭衰落的必然性;读《水浒传》,我们可以领略到梁山好汉嫉恶如仇的英雄气概;《读骆驼祥子》,我们可以感受到旧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27、苦难生活;读《格列佛游记》,我们了解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罪恶;读《童年》,我们体会到当时俄罗斯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
第二篇:阅读和生活实践是提高小学生语文习作的重要途径
阅读和生活实践是提高小学生语文习作的重要途径
内容摘要:阐述一些自己关于引导学生学习写作的教学思路、观点和实践方法:
一、多阅读课外书籍,逐步开拓自己的写作思路和视野,是小学生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必要条件。
二、语文习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三、教育学生学会观察和联想,是丰富学生写作素材、丰富作文内容的重要手段。
四、我总是试图努力着去引导学生,积极用他们幼小的心灵去细腻地体会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并尝试着把它写下来,写进他们的文章里。
五、在小学生学习写作文的初级阶段,仿写、续写一些好文章、好素材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较好方法。
六、评练结合,以积极的鼓励方式,大胆的让学生写出自己所想。
关键词: 阅读;观察;联想;仿写;评练
正文
许多刚刚开始接触写作的学生对作文都有着畏难情绪,他们总是觉得要么无话可写,要么就是写出来的文章如同记“流水账”——平淡无味。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我通过对课堂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发现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学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二是不懂得该怎么去写文章。结合上述,我想在此阐述:阅读和生活实践是提高小学生语文习作的重要途径。运用这样的教学思路、观点和实践方法,期望能够与大家共勉。
一、多阅读课外书籍,逐步开拓自己的写作思路和视野,是小学生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必要条件
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阅读和写作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它们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阅读是学生理解语言文字、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必然途径;另一方面作文也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学生习作水平的高低既反映了他们对社会实践生活的认知度,也是语文阅读学习结果的体现。我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常常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自己喜欢的、有益的文章,而且鼓励他们在阅读时能够背诵一些文章中优美的语句和段落,借以去学习和品味作者的写作手法,逐步树立学生们写作的信心,丰富他们头脑中的词汇和语句,引导学生努力写出好文章来。
在学生开始对读书感兴趣的时候,引导学生积极阅读课外书籍,并要求学生注意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我要求学生有选择的读书,读自己喜欢的好书,内容要健康向上,并利用班队会、语文综合课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读书内容和心得体会。每周评比一次好词佳句积累能手,培养学生的读书爱好。
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方法,指导习作思路。
我在讲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作文:观察一处景物,用笔把秋天的景象写下来,并写出秋景的特点。作文前,正好学生已经学习了《颐和园》、《高大的皂荚树》、《海滨小城》等几篇写景的文章。在分析课文时,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来品味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作顺序,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导他们欣赏作者笔下的绚丽景色。然后,带领学生到离学校最近的丽子园去观察秋天,边观察边让学生发挥想象,把好词佳句与实物实景相联系对照。这样,我既开拓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又丰富了学生写作的词汇量。吕宏康同学在文中写到:“有的树叶变红了,好像被水彩染红了一样。”高路苗同学这样写:“小路旁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菊花,在阳光的照耀下,这些花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微风吹来,一阵清香扑鼻。顿时,使人神情气爽。”通过阅读,学生积累了作文素
材,在写作时就能自觉地联系阅读中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写好作文。
二、语文习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伟大的教育学家叶圣陶老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会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这段话形象地写出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如果只让学生凭空想象,去编作文,去“造”作文,这样的作文一定是苍白乏力的。所以,我随时抓住时机,让学生积极地参加实践活动。在片段训练中,鼓励学生写出自己亲眼见到的、亲耳听到的,亲手做过的。例如“运动会拔河场面”、“第一次„„”、“暑假的趣事”、“我的好朋友”等等。生活中的人和事,学校中的各项活动,这都是学生最易感知的内容,无不为学生所熟悉和了解,是作文训练的极好素材。学生的作文内容、观点、情感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写出来的文章内容就具体生动。例如马一帆同学写在《暑假里的一天》中曾这样描写到:“爸爸把刚买来的毛毯铺在地上,让我和妹妹睡在上面,我仰望天空,看着云朵,云彩的形状可真多,有的像飞奔马,有的像展翅飞翔的鹰,有的像怒吼的狮子„„”,由于作文内容来源于她的生活,马一帆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教育学生学会观察和联想,是丰富学生写作素材、丰富作文内容的重要手段
小学生情感丰富,易受感染和激动,而人的情感总是在情境中产生的。我在作文训练中尽量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环境和事物,把观察变成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与思维紧密结合的感知活动。通过这种有意识的指导活动,我深刻地感受到: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知程度越深,往往写出的文章质量越高。
所以,我认为:在指导学生观察的时候,不仅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还要启发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想象,逐步提高认识,并引导学生利用视、听、嗅、味、肤各个感觉器官同时参与观察。去年冬天,我让学生观察了校园中的雪景。我先让学生仔细看雪花是什么样的,只见天空中飞舞着雪花,落到地上又马上融化了。学生们纷纷说道:“白色的花瓣在空中飞舞。”“落到地上又不见了踪影。”紧接着,我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雪花落地的声音,有的学生说:“雪花无声无息地飘落在地上。”“像是在用舞姿展示自己的音符。”然后,我让学生深吸了一口气,问他们有什么感觉,他们异口同声地喊:“很清新、很冷。”学生们自己伸出了稚嫩的小手,扬着脸细细地品味着雪花落在手和脸上的滋味。
最后,我要求学生从天到地,从物到人进行仔细观察,边观察、边想象,他们眼中的事物、人像什么或怎么样。有的同学在一番认真观察后写道:“灰蒙蒙的天上飘下白色的花瓣,花瓣像天使般在空中跳舞。树上、屋顶都像是披上了银装。一阵寒风吹过,雪花在空中舞蹈的更加优美,大地像是在庆祝什么节日似的,被打扮地如此漂亮。”有的学生把路上打伞的行人想象成“好像是一个个参加白雪公主婚礼似的,脚步如此匆忙,每个人都带着大花蘑菇要送给白雪公主。”
四、我总是试图努力着去引导学生,积极用他们幼小的心灵去细腻地体会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并尝试着把它写下来,写进他们的文章里
学生的生活实际上是很简单的,每天就是上学、回家。所以一让学生写自己身边的趣事、有意义的事,学生就会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记录一遍,很乏味。寄予此原因,我处处在留心观察每个孩子,用一件件小事来引导他们体会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也是有无穷味道的。比如,某天有同学的爸爸、妈妈来给学生送衣服或雨伞等,我就会在课堂上,讲道:“今天,天下雨了,我好羡慕咱们班的某某同学,他今天还有妈妈(或爸爸)来给送雨伞(或雨衣),某某同学的妈妈(或爸爸)真好,我们应不应该孝
敬自己父母呢?”这时同学门都会异口同声道:“应该!”碰到这类写人或事的文章时,我就会提醒学生说:“咱们班的某某有个多好的爸爸(或妈妈)雨天还给他送伞(雨衣),难道你们就没有这样感动的事吗?”学生们受到启发,马上打开了思路,把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都想起来了,作文内容就如春潮般涌出来。他们觉得生活有了味道,写出的作文也就具有了真情实感。比如,《我的小伙伴》一文中,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我的朋友就是这样一个人,心地善良,喜欢帮助别人。”有的学生这样写:“别看他平时挺淘气,可是每次他都不放过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堂上总看他在不停的举手„„”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在无时无刻影响着学生,所以老师是在用心灵去浇灌孩子的心田。指导学生作文写作是一件长期的、有时机的教学工作,老师的素质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五、在小学生学习写作文的初级阶段,仿写、续写一些好文章、好素材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较好方法
写作文是各种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他需要学生不断学习写作方法,写作思路,掌握作文的基本规律。学生在读课文时,学到的知识,知识停留在理性认识上。如何使学生做到学用一致?我根据小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结合教材的训练要求,对学生进行仿写或续写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范文的段基础上,抓住重点段落,仿写或续写片段,学用一致,加深体会,形成写作技能。例如,我在理解第七册第一课《卢沟桥的狮子》后,重点让学生再读第二自然,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卢沟桥的石狮子姿态各异,每一只狮子的姿态有哪些不同的写法。然后,我让学生模仿第二自然段的写法,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事物或景象,进行片段练习。有的同学在文中这样写道:“春天,万物复苏,小草抽出嫩芽。春雨滋润着大地,一朵朵的花骨朵都竞相开放,有的像被淘气的小雨点弄醒了似的,好不情愿的开放了;有的像是挣着要在雨中洗澡似的;有的像害羞的小姑娘似的,不肯抬起头„„”第七册的第11课《高大的皂荚树》,对皂荚树在春夏秋冬中生长特点,以及为“我们”所提供的方便写得生动具体,我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皂荚树在春夏秋冬中样子。然后要求学生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吸取课文中的词句同时,练习仿写和续写。通过仿写(或续写)练习,引导学生早日入门,有利于读写结合,使读写相互促进,这对于中年级的作文片段训练起了积极的作用。
六、评练结合,以积极的鼓励方式,大胆的让学生写出自己所想。
学生作文草稿写出后,我根据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争对性的进行面批、详批、略批等形式相结合,给学生多启发引导,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让他们对自己的作文充满信心,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这样做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例如:在学习写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习作《假如我是„„》中,我是问学生看过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吗?学生的兴趣高涨,异口同声地答道:“看过!”,“好看吗?”我接着问,学生答道:“好看!”,“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它为什么好看呢?”学生处于沉默,都用期待的目光望着我,这时我讲道:“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想象作文——它所具有的魅力!”并板书:假如我是„„学生主动打开书都开始津津有味地读此次写作要求,他们急于想知道答案。在这个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打算写什么,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说法也很多,这时候我会鼓励学生说:“想象的很好,那么你打所从几方面来写?”学生你一言我一句的说开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总是用鼓励和激励的语言让学生充分打开思路,学生有了可写的,也就没有可愁的了,内容自然会丰富起来,并且对写作文产生了兴趣。
在师生共评的活动中,他们已经权衡到自己习作中的得失长短,因此在评后练中,通过斟酌推敲,会大有进步的。教师在设计这些小练笔时,要力避要求过高,操之过急。要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可练写文章开头、结尾。或写人物外貌,或写一处
景物等等。总之,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学生写作,实现信息的多次传递与反馈,有助于提高作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结 束 语
总之,指导小学生写好作文,关键是内容。有了丰富的生活内容,才能使学生文章显得充实;通过鼓励小学生写出自己想写的事和物,积极参加投稿、作文比赛活动,才能使学生去主动地练笔。因此,教师要善于从观察中、从大量的阅读中、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中,充实学生的阅历和知识,为他们写出好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为今后写好篇章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正文大概4000字左右)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中注重和生活实践相结合》
2、《注重生活体验社会实践 提高品生课堂教学效果》作者:骆驼坳镇赵家湾中心小学 程艳桃 胡梅先
【作者简介】
本人于1998年7月毕业于苏州铁道示范学院计算机专业,同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小教高级职称,任小学二年级班主任兼语文、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在工作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计算机与应用本科的函授学习,并顺利地拿到毕业证书。本人有多篇论文及课件在自治区、银川市、吴忠市级比赛中获奖。
西夏区第四小学教导处审批 时间:2011年11月2日
杨馨凤导师审批 时间:2011年11月2日
第三篇: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朗读是内心感受的表达,应在理解的基础上把书面文字变成大脑中的生动形象。朗读可以让学生巩固字词,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和语言表达规律,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能陶冶情操,提高阅读能力。可见,朗读训练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有不少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呼吁阅读教学要返璞归真,练好“读”功。那么,如何过好读书关呢?
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又是学习的直接动力。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二、要重视范读课文
要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会例外。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这一规律,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示范法、描述法、回忆法、音像法、看图法、创设情境法等。其中最常用、最实用的是示范法。所谓“示范法”,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用朗读磁带代替教师范读,还可以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以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或场景,使学生虽在教室之中,却有身临其境之感,与教师、与作者、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这样,孩子们受到的教育会十分深刻。教师如果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不断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曾听过一节公开课《丑小鸭》,当教者声情并茂地读到丑小鸭一系列凄慘遭遇时,学生们都为之动容,有的紧皱眉头,有的屏住呼吸,有些感情丰富的,则为之落泪。直到老师把课文读完了。学生们这才长长地吸了一口气,对着老师微笑。学生的这种感受是对老师范读的最好肯定。当教师问及谁想向老师挑战时,学生们都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急切心情,读书的兴趣大大提高了。
三、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带着问题读”,指阅读课上学生阅读课文时,老师先布置几个思考题,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这些问题。对中年级和阅读能力较差的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阅读能力还比较差,阅读方法尚未掌握,学习习惯还未养成,上课时很有必要给他们指点、诱导。当然,教师过于“耐心细致”的诱导,设计过多、过碎、无需深入思考的问题是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精神的。怎样克服“带着问题读”的不足之处,关键要解决“问什么”“怎么问”的问题。“问什么”。问题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抓住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要揭示教学活动中的实际矛盾,其次,要“少”而“精”,不设计附加的问题,直接引导学生根据“预习”和“思考,练习”中的要求展开阅读。“怎么问”。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诱导式”、“激发式”、“探索式”、“反问式”等方法外,还可以采用间接提问的方法。
四、指导学生读到位准确发音,注意变音。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能生动地再现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是朗读教学中的基本要求。朗读流利,感受节奏。流利地读,是要把句子读完整,不读断句;要读出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间歇;要读得连贯流畅,速度适中。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朗读时经常出现顿读、中断朗读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朗读时不是以词或短语为单位停顿,而是把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都割裂开来,一字一顿地读;而且,由于心理紧张,往往用手指指着课文中的字读,这也是造成学生顿读的一个原因。学生为了把课文读得连贯流畅,还没有把每个字辨识清楚就急于朗读出来。这样,就会出现读错字、丟字、加字等现象。当他们意识到读错了想要加以改正时,又造成了朗读的中断。
各种标点都有它们停顿的时间和语调的差异变化。不同的标点的读法在情感的表达中截然不同。掌握标点符号的朗读技巧,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听者会受到美的熏陶。引发共鸣,增强语感。阅读时,随着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人的内心就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爱作者之爱,恨作者之恨,入境又入情。这种情感共鸣,是阅读能力达到较高层次的体现。在语感训练中,要努力寻找文章对学生思想感情的触发点,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五、及时进行朗读评价
为了让朗读训练卓有成效,教师要针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反馈评析。
如果学生朗读时出现错误,教师可以及时纠正。读得流利与否,也很容易辨别出来。但读得是否有感情,却难有明确的标准。一则感情本身有一定直觉性、模糊性;二则不同的人对文章的情感基调的把握也有不同的方式。因而许多教师在学生朗读后,只能凭直觉判断“不错”或“真好”。这样泛泛评价,学生茫然,难以提高他们对语言的直觉敏感度。教师评价语言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朗读情况的认识。教师主要用口头语言对学生的朗读水平于以评价。情景语。不采用直接的评价词句,而是结合课文语境对学生朗读作出反馈。如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教读《第一场雪》,学生第一次读完后,他这样询问:“雪大不大?”学生都说:“不大。”那学生再读,果然读出大雪纷飞的感觉。这样的评价语生动形象,使学生始终处于课文传达的氛围中。修辞语。在《闪动的红星》中有句比喻句:“那甜甜的声音仿佛是沁人心脾的春风。”教师在学生读完后评价:“你读得也是甜甜的,真好。”这一评价看似随手拈来。用通感这样的修辞手法来评价,巧妙地暗示学生读得柔和,读出了欢快的情绪。幽默语。它是调节课堂气氛的手段,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如《全神贯注》中有这样一句话:……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一位学生读得过于响亮,教师听后说:“你这么读,好像在跟谁争吵,哪在说悄悄话呀!”学生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领悟到朗读此段的处理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只有从教师滔滔讲说、条分缕析的樊篱中解放出来,返璞归真,把一部分费时费力、劳而无功的分析时间用于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才是语文阅读的真谛和终极目标。反思:小学生阅读能力的 形成性评价是在阅读活动中进行的,与学生的阅读学习紧密联系。它主要评定学生学习任务哪些掌握了,掌握的程度,哪些没掌握。帮助学生通过评价,分析自己在阅读方面应该达到哪些要求,所取得的进步、存在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自我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从而学会学习。
小学生天真无邪,活泼好动,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接受新鲜事物能力优点,但也有自我约束能力差,逆反心理强的缺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语文科目开始出现阅读理解的题型,这让不少教师在小学阅读理解方面犯了难。怎么让好动的孩子全身心投入到听课中,保证他们在这一难点上不掉队呢?通过视频学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阅读教学。
一、激发兴趣,引导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主动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
二、把握课堂主体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浓厚的兴趣如磁铁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驱使他们积极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因此,阅读教学充分挖掘这一有利因素,把认知与炼能有机融入到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在兴趣中强化,学习效果就会在兴趣中显现,学习能力就会在学习中形成。学生在这种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激活了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真正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课堂教学的主题策略落实到实处。
三、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阅读教学的主体是读。因此,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吸引学生融入情景,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心不到,则情无共鸣。在不断的练习中熏陶情感,发展智力,增强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智慧的生长。
四、把乐趣带给学生 学生主动发展的火把,需要教师点燃。课上要激发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感知,主动质疑,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主动的核心是创造,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创设语言文字训练的创造情境,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提倡学生发表异见,独见,创见,品尝创造的乐趣。
设计: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感动——小语九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人教版修订教材小语第九册第三组课文从不同角度赞颂了人间高尚,美好的情感.《秋天的怀念》是其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教学本课,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秋天的怀念》一课语言通俗,但蕴涵于字里行间的感情深沉而挚烈.根据本单元教材特点及本课特点,针对学生的阅读水平,设计“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自己的有情感朗读中,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教学步骤】
激情导入,情感铺垫
检查预习,初步解题.⑴课文讲谁怀念谁?
⑵预习了课文你知道作者是怎样的人?
简介作者,激情导入.本文作者15岁时不幸因病瘫痪.风华正茂的他不得不终身以轮椅为伴,永远离开了正常人的生活.这是一分多么沉重的苦难呀!瘫痪的双腿,残缺的天空,不完美的人生,曾一度使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终日沉浸在自己的苦难中难以自拔,以至于忽视了慈爱的母亲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尤其是母亲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当他发现母亲病情的严重时,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他!
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愧疚这样描述了自己的心情:(教师配乐诵读课文的4-6自然段)
在《思乡曲》低回哀婉,如泣如诉乐曲声中,教师饱含深情的诵读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弦,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阅读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为后文的学习做了铺垫.速读梳理,整体感知
1,整体式默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你觉得课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2,寻读式速读.想一想:课文写了母亲关心我的哪几件事?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以上问题学生在独立阅读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品读感悟,沟通感情
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抓住母亲关心我的四件事,找出重点词句品读,说说自己最感动的地方,并说说感动的原因.讨论后学生汇报所得.教师相机指导朗读.1,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⑴感悟:哪些语句最让你感动?说说为什么.抓住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悄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体会母亲抚慰我的细致和体贴;抓住作者对母亲语言的描写“咱娘儿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⑵朗读:指导读我“暴怒无常”的句子时要读出“暴怒”,“绝望”的语气,读描写母亲的句子时应读出母亲对儿子的心疼和无奈.2,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着重引导学生重读“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等词,体会母亲的坚强与无私.3,母亲央求“我”看花.学习时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词:“央求,喜出望外,高兴,絮絮叨叨,敏感”来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从而体会母亲深沉而无私的爱.朗读时随母亲心情的变化语速时而缓慢,读出央求的语气,时而欢快读出如释重负,充满希望的语气,结尾时欢快的语调要戛然而止,在朗读中幻化出母亲因失言而重陷痛苦的现实与无奈中的画面.4,母亲的临终嘱托.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想象母亲生命垂危时对两个孩子的无尽的牵挂.朗读时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勾画出一个形容憔悴,为儿子付出全部自己却病得大口大口吐血,临终前却依然挂牵着自己的孩子的普通却伟大的母亲形象.此时,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品读,作者对母亲的热爱,思念,愧疚之情学生已有深刻的体会.配乐朗诵,情感升华.“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文章结尾段作者寓浓浓的思母之情于泼泼洒洒,烂漫开放的菊花之中,菊花依旧,慈母却不在,睹物思亲,怎不伤怀?想起母亲的鼓励与期望,仿佛看见作者手捧鲜花与母亲的亡灵对话,怎不令人泪下?学生自读自悟,汇报自己独特的感受,有感激,有愧疚,有慰籍,有思念,在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之时,马思聪的《思乡曲》旋律响起,学生和着乐曲朗读4-7自然段,那字字真情,句句思念在情真意切,魂牵梦绕的乐曲的烘托下,学生在自己的朗读中感受到作者汩汩涌出的热流,从而在自己的朗读中热泪盈眶,潸然泪下,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熏陶情感的教学目的.此时,让学生抒发情感: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在音乐与文字的感染下思潮起伏,感情已升华到一个新阶段.此时学生的发言定会发自肺腑,感人泪下.
第四篇: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
如何进行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来说,做好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许多作家、学者成功的经验表明,语文素养的提高,大都得益于大量且广泛阅读。新课标第一次规定了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并提出阅读速度的要求。这是对语文教育改革的一次突破,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较好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我想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怎样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
一、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披文而入情,读书重在激情。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利用一切适当的机会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学《福尔摩斯的推断》时,我发现学生对福尔摩斯特别佩服,就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去收集、阅读有关福尔摩斯的文章。学习了《嫦娥奔月》后,让学生收集如《开天辟地》、《女蜗补天》等许多中国古代有名的神话故事。这样有目的的进行课外阅读,既能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课外阅读的质量。
班级读书会也是小学生在学习伙伴间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重要形式,主要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用一段课外时间读一本教师或同学推荐的书,然后用一个集中的时间由同学和教师共同对该读物自由讨论,也可以交流一些同学的读后感等。可以让阅读成为游戏一样的童年生活。
此外,开展读书笔记评展、精彩诗篇朗诵会,以及利用影视作品开展影视主题活动都是营造阅读氛围的好办法,都可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性、有渴求欲的自我行为。
二、引导小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小学生在阅读中,面对身边各种各样的书,常常不知如何取舍,不知读哪一本好,也不知如何去读,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如果不重视,学生很容易对阅读失去兴趣,引导小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要注意以下几点。
小学生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同时,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都有限。根据这些特点,我精心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儿童读物,如《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的作品甚至迪尼斯的故事等。这些经典儿童文学书籍既是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又能促进他们完美地发展,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敞亮孩子的心扉,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其次,可以适当推荐给小学生的一些有时代特色的畅销课外读物。比如,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等系列童话故事,成为众多小学生童话梦中的主人公;近两年,《哈利•波特》、《魔法学校》这样的儿童畅销书风靡校园,这种具有时代特色的课外读物也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宝贵契机和资源,可教师往往忽略甚至粗暴地扼杀。很多图书有充分的流行因素,其中包括正义的感召、美好的幻想、过人的机智及天真的童趣等。对这种课外阅读,教师要引导小学生积极亲身体验,使其能真正产生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趣。
三、指导小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张之洞曾经说过:“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受控因素小。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加强课内外沟通,拓宽阅读渠道
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阅读方法,拓宽阅读渠道。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以课本为出发点,有计划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教学《新型玻璃》前,布置学生翻阅与课文相关,相近的文章、资料等。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习兴趣大增,课堂上竞相发言。如有的同学说:“我想做一套这样的房子,它可以飞、可以潜水、还能冲出宇宙,寻找更新的世界。”有的同学说:“我想让每户人家都装上一扇智能门锁。把家庭每个成员的相貌、声音、指纹等信息输入电脑,它就能轻而易举地识别出来,只要主人触摸门锁,它便自动打开,对其他人则不理不睬。”各种有创意的构想如汩汩泉水涌出。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再读读原汁原味的作品或类似的书,使知识纵横沟通。
2.根据不同文体,进行分类指导
各种课外读物的阅读方法是不同的,应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怎样阅读连环画、童话、寓言、故事、小说、科普读物、优秀作文和少儿报刊进行分类指导。如指导学生读少儿报刊,运用浏览和细读两种方法。指导学生拿到报纸先统览全貌,大致了解有哪些消息和文章,然后选择重要的、新鲜的和自己感兴趣的细读。还教给学生根据专题收集资料剪贴、写摘要、做卡片的方法。
3.重视技能训练,培养阅读方法
我们重视加强阅读步骤与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粗读,要求能了解主要内容,并能简要复述。第二步细读,理解主要内容,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法。第三步熟读,要求写读书笔记。
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小学生乐意阅读、有效阅读、享受阅读。在指导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1.训练读书用眼的习惯。减少眼动次数,逐步扩大阅读视野,缩短注视字词时间,减少回视,这样既提高阅读的准确性,又能提高读速,形成默读习惯。
2.训练阅读时用脑的习惯。文章大体分三种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而这三种文章各有不同的阅读步骤,如:记叙文的阅读步骤为:文章题目—文章体裁—主要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中心思想。每次,拿到记叙文的阅读材料时,边读、边思、边记这些要点,达到理解记忆。
3.训练定时阅读和限时阅读的习惯。定时阅读指每天某一时间内阅读,限时阅读指每天限定一定的读书时间。为了保证阅读时间,我们开设大阅读课。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让全班同学在一起进行阅读,阅读时有老师及时的点拨、引导,提高阅读的效率。
4.训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指导阅读上要求学生圈、点、画、找、记。圈出不懂的地方,点出关键词句,画出好词佳句,找出优美的片段进行熟读、背诵,养成“摘记”的习惯。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情节,丰富自己的词汇,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提高阅读的综合效益。
课外阅读是小学生丰富生活经验,积淀人生智慧,提高自身素养的过程。教师要放弃急功近利的思想,端正对课外阅读的认识,正确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
读。开卷有益,只要学生读,就一定会有收获。
第五篇:名著阅读———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名著阅读———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福州六中
陈德重
现在中考语文命题已从知识技能的考查转向了语文综合素养的考查,而提高语文素养,名著阅读是重要的途径。通过阅读,使人视野开阔、思想深刻、知识丰富、语感形成、思维活跃„„正如朱熹在《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将书比作“半亩方塘”,把书中的知识营养比作“天光云影”,指出了许多优秀的读物,由于有“源头活水”,因而清澈可爱,使人受益。当然读书离不开做笔记,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针对不同水平的同学,阅读笔记的形式也有多种:字词摘抄、内容概括、佳句点评、读后感、书评等。同学们可根据自身实际,有选择、有目的地做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