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修改是提升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5000字)

时间:2019-05-13 22:36: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反复修改是提升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5000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反复修改是提升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5000字)》。

第一篇:反复修改是提升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5000字)

反复修改是提升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吴朝华

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作文的教学步骤是:教师布置作文题目,学生按老师要求写作,然后,学生把写好的作文交给老师,老师在学生作文本上评点。负责任的教师在评点作文时一般有点评,有眉批,有总评,大多是在总评中指出作文的优缺点,然后再挑选几篇好的和较差的拿到课堂上讲评。此种作文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教师均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教师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仅此而己。新课改以来,教师们提出了多种改革措施,有的提议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生活感受;有的提出应该科学地指导学生阅读,开扩视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的提出应该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要作文先做人”;有的提出作文就是勤学苦练,多写多练必见成效;还有的教师通过让学生坚持写日记、办手抄报等手段来提高文章写作能力。这些观点和做法都有可取之处,在实践中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笔者认为还有一种作法对于提高中学生的作文能力非常有效,就是把功夫下在作文的修改上。此种作法虽然写进了新课标,作为学生能力和习惯培养的一个要求,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却因为教学时间不足而没有很好落实。因而相当多的学生也没有形成这方面的能力。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这个环节上多下功夫。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转变学生的作文观念,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写作文不是一挥而就,而是一个反复多次琢磨修改的过程。首先,优秀的作文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也不是看其他范文看出来的,好的作文必须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的真实感受,这一点很重要,作文应该是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事物,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事情,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思路,这样才能较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精神和想象力。此外,还要让学生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最优秀的作文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现在,我们有很多学生写出作文后不愿意修改,这个习惯很不好。我们作文考试时,总是限定时间,限定字数,此种应试作文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学生期待速成作文的愿望。但是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反复修改作文,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好的速成作文也缘于平时的作文基础的训练和积累。而反复修改作文是打好写作基础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提高作文质量的重要步骤。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上流传久远的佳作,无不是加工修改才成名篇的。譬如,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的“敲”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都是几经斟酌修改后才定下来的。又如,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他写了7年,改过7次,开头就有10稿之多。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他写了5年,改了12次,而开头就有10种不同的写法。长篇小说《复活》也有6种未定稿。这三部大部头的长篇小说都是世界名著,事实上都不是托尔斯泰一挥而就的作品,恰恰相反,都是他精雕细刻的杰作。而我国的《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也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完成了中国小说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名著。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写作的技巧,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

所以,中学作文教学,不仅仅是要给学生讲授作文的章法、谋篇布局、语言运用、题材选择、生活积累、扩充视野以及加强思想修养等诸多方面的写作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抓好作文修改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实践证明,反复改出一篇好的文章,比匆忙地写出10篇文章的效果还要好。必须让学生感觉到,作文越改越好,让学生在反复修改中感悟作文的真谛。第二,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的第一步是教师要科学安排作文讲评。这里说科学安排,主要是指作文讲评的方式有多种,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而定。在大课堂上统一讲评是一种,跟学

生在小范围内或者单独交流也是一种。不管采用那种方式,讲评作文的关键是教师要独具慧眼,首先在学生的作文中发现亮点,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语文教师面对的是中学生,他们的作文不可能非常完善,一篇千八百字的作文,只要发现有“亮点”,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在“亮点”处下功夫,在有“亮点”的地方研究琢磨,反复充实提高,直到作文达到一定水平为止。那么,什么是文章的亮点?我以为,中学生的作文,其亮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文章的真情实感上,其次是体现在学生面对生活的独特发现上。有可能是作者对生活细节的一些真实感悟,也有可能是作者对大千世界的某一种发现。而教师的任务是发现学生作文的亮点,在给与充分肯定的同时,再委婉而真诚地指出其作文中的不足,这样学生容易接受。一般情况下,我们面对学生作文中的不足,最好是在小范围或者面对个人时详说,在众多同学面前最好是略说,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

第三,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复修改。这里之所以用“引导”,而没有用“指导”的字样,主要是考虑方法问题,“引导”更便于学生接受。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方法对头,才能事半功倍。同样,指导学生对其作文进行反复修改也有一个方法和技巧问题。方法之一是因人施教,单兵教练。也就是说,此种作文辅导方式不宜在人多时进行,最好是在自习时间单个辅导。教师在作文辅导之前一定要了解你的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情况、周边情况、阅读情况等等。最好是要抓住你的学生最擅长的那种写作题材或者体裁去鼓励他写作。比如,你的学生身处农村,他在写农村题材的作文时,可能就得心应手,那么,你在一个阶段内可以鼓励他多写一点与农村相关的文章,然后,再关注他如何提高整体作文水平,以便跟班级同学同步,完成教学任务。又如,你的学生喜欢写散文,你就鼓励他多写几篇散文;有的学生有可能喜欢写小说,虽然你的作文课上没有写小说体裁的作业,但你也要耐心辅导,鼓励他写小说,他对小说有了兴趣,慢慢地就会培养起写作其它文体的兴趣。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只爱读小说,写小说,教师在课堂上对他讽刺挖苦,这个学生此后便可能与教师抗衡,对作文失去兴趣,甚至什么都不写。实际上,学生喜欢小说,喜欢诗歌,都是爱好写作的一种表现,只要及时鼓励、辅导,都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提高写作水平。方法之二是跟踪辅导,不怕麻烦。学生在修改作文时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教师都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教师要根据学生作文所涉及到的生活内容、知识结构,及时开出近期内的阅读书目和文章,然后,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交流学习的体会,当学生从你指导的阅读参考中得到提示或思想境界有了升华时,你要及时抓住给予鼓励。做到这一点比较难,因为教师不仅需要耐心,而且本身要有丰富的阅读量;如果教师本身阅读视野狭窄,就无法指导学生阅读需要的书籍和参考文章了。现在的作文辅导类图书资料太多、太乱,尤其是网上很容易就能查到学生自己所需要的作文材料,一些懒惰的学生会在作文时投机取巧,大段抄袭他人的文章。所以,科学及时地指导学生的阅读书目、作文材料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杜绝接触那些作文辅导类垃圾图书,才有助于养成学生自己写作、自觉修改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

方法之三是在教师跟踪评改作文之前,让学生自己结对子,相互评改作文,改出后,教师再及时评改,先评后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自己修改”是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方法,这是一种自我反馈的教学形式,而学生之间互批互改则会在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样,学生在写写改改,改改写写的过程中,反复思考原来作文的优点和不足,长此以往,就能真正获得作文能力。同时,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文经过大家反复修改,质量在不断提高时,便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他们作文的兴趣就会增强。

第四,学生的作文在经过几次修改后达到或者接近最好的水平时,教师一定要及时进行宣传。其方法是:把学生改得比较理想的作文拿到班级上去讲评,把作文的每一次改后的提高,让学生看清楚,改后的作文比原来好,好在哪里。实践证明,经常这样做的结果,比让学生单纯模仿名家名篇去练习写作,更为有效。因为学生中改出来的优秀范文更贴近同班学

生的写作水平,贴近他们的生活,学生更易从中领悟和感受作文的方法和语言的艺术。并且,能起到激发其他同学反复修改作文兴趣的作用。大多数学生都会想到自己如再努力些,也会把自己的作文改得更好,继而跃跃欲试,这是一种极好的作文准备的心理。当然,老师应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位同学提供成功的机会,而不要只关注少数优秀学生的作文。教师还可以把学生修改后达到一定水准的作文推荐给相关报刊,争取有发表的机会,或投给相关作文网站,给众多学生评点交流的机会。另外,教师也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学生的作文,以供大家参考、品评、借鉴。以上作法,都会达到鼓励学生作文热情的目的。

第二篇: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读《西游记》,我们能学到孙悟空的嫉恶如仇;读《红楼梦》,我们能体会到封建社会大家庭衰落的必然性;读《水浒传》,我们可以领略到梁山好汉嫉恶如仇的英雄气概;《读骆驼祥子》,我们可以感受到旧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27、苦难生活;读《格列佛游记》,我们了解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罪恶;读《童年》,我们体会到当时俄罗斯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

第三篇: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

学习是一个重要的系统的过程,需要有良好的习惯来贯穿这个过程。

1.认真预习。很多同学只重视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而忽视课前预习,有的同学根本没有预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是因为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课前预习也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果;还能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增强独立性;预习可以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

2.课堂专心,做到高效听课。如果在每节课前,学生都能自觉要求自己“必须当堂掌握”,那么上课的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实际上,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上课听不懂没有关系,反正有书,课下可以看书。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听课时往往不求甚解,或者稍遇听课障碍,就不想听了,结果浪费了上课的宝贵时间,增加了课下的学习负担。

3.及时复习,巩固掌握。及时复习可以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根据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对刚学过的知识,应及时复习。要“趁热打铁”,学过即习,方为及时。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这样,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就等于重新学习。

4.独立思考,认真完成作业。做作业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的效果,经过以上的学习过程,知识究竟有没有领会,有没有记住,记到什么程度,知识能否应用,应用的能力有多强,这些学习效果问题,单凭自我感受是不准确的。要在做作业时通过对知识的应用才能得到及时的检验。做作业可以为复习积累资料;作业题一般都是经过精选的,有很强的代表性、典型性。因此就是做过的习题也不应一扔了事,而应当定期进行分类整理,作为复习时的参考资料。

5.认真反思,交流总结。在读书和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复习备考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进行过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进行以下几个反思:怎样做出来的?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

6.充满信心,积极应考。首先,对参加考试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不要给自己再施加压力。不夸大考试成败的影响,重视考试的过程而不要过分看重其结果,对自己的期望要实事求是;正确对待外来的压力。其次,考试前要休息好。临考前要保证充分的睡眠,要保证身体键康。再次,在考试过程中,注意答卷顺序,按先易后难的答卷法,审题要认真,想不起来,先放一放,做好后要仔细检查,更正错误。

做到以上这些,你就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你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第四篇:反复修改与作文能力的提高

反复修改与作文能力的提高

——初中写作教学例谈

浙江省台州学院附中应海燕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个神话,它需要教师与学生持之以恒的共同努力。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这一点我始终坚信不疑。曹雪芹苦心孤诣,删改十次,成就一部《红楼梦》,鲁迅巴金等著名作家,写作时同样如此。试问,我们的学生与他们相比,水平孰好孰差?答案是不言自明的。但很可惜,几乎是所有的学生对作文修改非常反感。究其原因,不外有四:一是害怕吃苦,二是修改后见效不大,也就懒得再努力,缺少恒心,三是教师指导不力,导致学生提高不大,自然就影响了学生修改的兴趣,四是教师缺少毅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导致作文修改很难有效地坚持下去。针对这些原因,我作了一些努力,也有了一些成效。现在,我就以一次作文的系列训练为例,谈谈我在这条路上摸索出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希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一、修改的前提条件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也是如此。我们要修改,首先得有可让修改的文章。这文章,不是学生拼凑出来的粗劣之作,而是凝聚写作主体真挚情思的肺腑之作。只有这样,学生在改的时候,才不会感觉是在改别人的作品,修改时的心情与感觉也会不一样。如苏珏的《李清照,我想对你说》(原题《声声愁》)就是她一个星期的冥思苦想之作:

声声愁

她有着如芙蕖般素雅的容貌,有着如清莲般刚毅的性格,也有着如牡丹般横溢的才情„„她是上天的宠儿,是造物主手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她是谁,她是曾在“寻寻觅觅”中“误入藕花深处”,又在“轻解罗裳”时“独上兰舟”的一位“愁”人!

如果说杜甫的诗是一本流传至今史书,那么她的词便是人们心中缠绕千古的惆怅;如果说苏轼的词是豪情壮志尽现其中,那么她的词便是温文尔雅绕于其中;如果说„„ 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便打破了一切的伪装,她的愁夹杂着她的怨,甚至还夹杂着一丝丝的恨,让人不禁怜想起当面的这位泪美人!但是面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她也认了,于是大笔一挥,秀出一幅无奈中夹杂着深情,怨怅中夹杂着哀惋的“愁酒解思愁”。

“花自飘零水自流”又怎能不让人怜想起那位“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孤单人儿?她是多么的希望有人可以寄锦书来,以解她相思之苦。但是无尽的等待只能换来绝望后的伤心。眼看着这人儿成天以泪洗面,那两道缠绵的泪痕已深深地刻在了她的脸上,眼中早已无泪可流,看着这风景,终于舒展了紧皱的愁眉,但另一股愁思又涌上心头,这般愁绪千缠万绕,绕成了一张弥漫着失望,但又洋溢着渴望的“美景解思愁”。

她的愁,她的怨,是她词中一道靓丽的美景,她的曼妙,她的才气,也是天地间一

道靓丽的风景!

她是一朵花,一朵开在**中的生命之花!

从初稿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作者正试图将她的理解贯彻到她的文章当中去,也试图通过优美的语言展示她的才情,但结果却适得其反。由于选择的角度以及思考的深度等原因,导致在表述的时候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思路混乱,语言肤浅,立意模糊„„可不管她的问题有多大,她至少在写自己曾思考了无数次的东西,这样也就有了修改提高的基础。

二、修改的步骤与方法

1、修枝剪叶,突出主题

这与以往写作教学中先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写作主题不同。主题先行,必然导致内容失真。如学生一遇到《感激》《帮助》《放大优点》之类的题目,马上就开始编造故事,编帮助人的故事,编自己做了对不住人民对不住父母的事而他们却以宽容的心包容了自己,更有甚者,编同学生病亲人去世的事情以博取他人的同情。只有极少数的同学能真正做到“我以我手写我心”。这些现象说明了一个问题: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写作。要让他们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写作,最好用修改的办法。在修改的过程中,最好当面告诉学生,写作首先要清楚自己为什么而写,只有做到这一点,在写的过程中才不至于随意铺散开去。苏珏四易其稿,从客观地写李清照的愁,到写她的词的意境,到走进她的愁,最后定位在由她的愁引发的现实的思考,随着主题的一步步明晰,作者的写作情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中的收获也是非常丰厚的。正如她自己在结尾所说的那样:“尽管风依旧呼啸,但不要忘记狂风过后总会有宁静;尽管雨依旧滂沱,但不要忘记暴雨过后总会有清新;尽管天依旧浑浊,但不要忘记浑浊过后总会有明净。李清照,不管你寻寻觅觅多少年,都不要忘记阳光总在风雨后,绝望背后总会有希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的人生路上,作者本人也会从写作当中获取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在选材上,也由一开始的散漫随意走向最后的有意而为之,删去了其他一切无用的诗词,只精选了李清照三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在改的过程中,苏珏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删选整合材料的重要,也越来越清楚地感知到材料须为主题即为写作目的服务的重要。而这些,她以前写作时却从未想过,尽管老师已强调了很多遍。

从她的写作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经验:要想突出主题,首先要明确写作目的,其次,围绕这个写作目的对自己的素材加以分析梳理,有重大关联的详写,有所关联的视情况而定,没有关联的就不写。只有通过修改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明白材料与主题的关系。

做到了主题专一突出,只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在这基础上,我们还需要精修细改。2、深思熟虑,优化结构

好的结构可以帮助写作者更好地传达他们的情思。这一点,我班绝大部分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很容易忽略过去,并固执地不去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写作。确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它确实能体现写作者的个性。但我却经常失望地看到,学生的这种思路往往是呓语式的梦幻结构,它让人无法清晰地理出作者的思路,从而导致理解上的偏差,有的甚至让人无法读懂。就如苏珏的初稿。造成此种结

果的原因主要是学生不知道或不清楚什么结构适合自己的文章。所以,我们有必要让他们在修改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文章的结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将作者的个性体现出来。

那么,从哪些地方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结构呢?

最好先由老师定结构,这样做有一个很突出的好处,可以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基本的文章结构,但问题也很突出,容易步调一致,众文一个结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可以在学生掌握之后再让他根据自己文章内容作一些相应的调整,这样一来,学生的个性就不容易丧失掉。除此之外,还可以推荐好文章让他们去看,让他们去模仿其结构并将它运用到自己的文章当中去。学生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结构,就会不断地去看,去思考,去尝试,去整合,在无形之中锻炼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运用能力,也让他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如苏珏,她最终采用了总-分(排比)-总的结构形式,使文章的内容有了一个比较不错的结构载体。

3、推敲琢磨,美化语言

不可否认,语言形式对内容的表达至关重要。好的内容,如果没有好的语言形式,也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传达不出真切的感受。但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让学生的语言更富有表现力?比喻也好,拟人也好,排比也好,如果不能结合文章内容,结合作者的写作情感,再怎么用,也只能让读者感觉到生硬且做作。苏在初稿中尝试用比喻,用引用,用排比,但无论她怎么写,读者都没办法真切地感受到她的情思。为什么?她只为修辞而修辞,根本就没想到全文,没想到内容。这种写作,在学生当中是非常多的。而这种写作状态,也令学生们非常苦恼。他们为了写出优美的语句,榨干脑汁不断地想,最终不仅没写出他理想中的好文章来,反而让自己的文章越来越像拼凑起来的拼图,连他自己都丧失了写作的兴趣。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修改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以苏珏为例,她在改主题改结构的同时也在改语言。在改完第二稿的时候,她觉得自己在语言方面已经是黔驴计穷了,她已经到了一个山穷水尽再也没法改下去的地步。刚好那时我看到了刘成章的《扛椽树》,便把这篇文章推荐给了她,并让她熟读其中的三段。三天之后,她改出了第三稿,语言风格有了很大的改变,写作的瓶颈突破了。在稍加润色之后,成了下面的定稿:

李清照,我想对你说

你站在那里,风,无情地咆哮着,夹杂着无情的雨,似一头疯狂的野兽在天地间肆虐地奔驰,它刮走了天边流离的几朵孤云,也刮走了那早已昏暗的几缕残光„„天地间灰蒙蒙的一片,死一般的沉寂,只有风依旧咆哮,偶尔还夹杂着几声绝望的哀愁。“为何你的叹息如此悲凉?”我轻声问道。但是除了那几声孤寂的呜呜声,我什么也没听到。风依旧在嘶吼,你孑然独立的叹息声依旧沉重,悲凉。

李清照,请不要再悲伤了,因为你曾经快乐过。那时的你,清秀的脸庞流露出比芙蕖还要清澈,比牡丹还要灿烂的笑容,不经意地绽放在那优雅的荷花池里,你悠闲地泛舟,沐浴在那幽静的荷塘里,微风爱怜地抚摸着你泛红的脸颊,细雨温柔地呵护着你娇小的身影。你不断争渡,用尽全身气力去争渡,争一抹余晖下俊秀的晚霞,争

一滩洲渚上停栖的鸥鹭,争一股荷花池里淡雅的幽香,争一丝平湖上的波痕„„你的快乐,你的欢笑,难道只能被定格在那片狭小的菏塘中吗?所以,请不要再悲伤了,因为你快乐过,快乐似一股甘甜的清泉,曾在你的心中荡漾过。

李清照,请不要再悲伤了,因为你曾经悲伤过。残月苍颜,无力地挂在死寂的天空中,冷风呼啸,鞭打着仇恨中的你,暴雨侵袭,拧紧了你原已舒展的愁眉。你的深愁融进这凄美的月光,化成那忧愁的残光悲影,愁一声月光下的叹息,愁一种叹息中的无奈,愁一份无奈下的痴狂,愁一曲痴狂下的悲伤„„你那凝重的叹息,那无法消除的深愁,盘旋在这孤寂的黑夜,弥漫在这幽冷的月光中,将你消得比黄花还瘦。所以,不要再悲伤了,因为你悲伤过,悲伤如大漠肆无忌惮的狂沙,曾经将你的一切侵蚀过。

李清照,请不要再悲伤了,因为你曾经绝望过。刺骨的寒风夹杂着冰冷的雨,雨肆虐倾泻,点醒了那孤寂的枯树,点醒了那南飞的哀雁,也点醒了你无尽的绝望。窗户托起无力的你,憔悴的脸上似乎多了些岁月的伤痕,凝滞的目光径直望向那遥远的北方。雨还在疯狂地倾泻着,点起了残秋里萧瑟的一帘西风,点起了枯藤上寂寞的一声哀愁,也点起了绝望中冰冷的一段愁肠„„你惨白的面容,哀怨地眼神被这悲凉的雨深深地点进了那个寒冷的黄昏。所以,请不要再悲伤了,因为你绝望过,绝望似一把锋利的刀刃,曾无情地将你刺痛过。

尽管风依旧呼啸,但不要忘记狂风过后总会有宁静;尽管雨依旧滂沱,但不要

忘记暴雨过后总会有清新;尽管天依旧浑浊,但不要忘记浑浊过后总会有明净。李清照,不管你寻寻觅觅多少年,都不要忘记阳光总在风雨后,绝望背后总会有希望!虽然也不是尽善尽美,但比起第一稿来说,进步是显而易见的。这次的偶然,让我悟出了一个方法:语言的变化,光靠上课讲是没有用的,学生很难将上课的理念、例子融入他的写作中去;靠学生自己琢磨见效也不大;只有在他遇到这个问题,内心极其焦虑,极想突破的时候,再给他一个方向,让他从书中汲取养分,才有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较大的提高。在这其中,时机的把握,好文章的推荐是非常重要的。实践证明,这个法子挺管用。

三、修改时应注意的要点

光知道修改还不够,在修改时还有几点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1、必须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整个修改过程中肯定都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碰到问题的时候肯定都会想到放弃。在这个时候,老师必须要坚持下去。学生是看老师的。老师能坚持,学生大多也能坚持。

2、必须要给以一定的精神鼓励。修改是一件非常费神的事,学生在改的过程当中会非常痛苦,他要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去改正,精神磨砺的痛苦如果没有鼓励与肯定,很难有信心继续写下去。这种鼓励必须是切合实际的,只有让他看到自己一点一滴进步的脚印,他才会充满希望继续奋斗下去。在每个学生改出成果时我就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某某同学的满分作文即将新鲜出炉!”“我们班又出了一篇满分作文,某某的!”每当这个时候,说到名

字的同学便会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去,但我能看到其他同学羡慕的眼光,奋进的眼光,也能看到这位同学骄傲自豪的表情及不断的努力的行为。适时的鼓励会产生我们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3、要在班级当中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很大,可以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使同学们在较劲中不断提高。但在树立榜样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点:不能树立最好的,否则其他同学很难有动力跟进;也不能树立最差的,那样费时也费劲,而且效果也不会很好;最好是中等偏上的,效果最好。

4、要平等对待所有同学。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学生们喜欢的是公平,在公平的对待下才会产生良性的竞争,才会有动力前进。我们给了他们公平,他们回报给我们的是信任,以及为了这份信任而作的不懈的努力。

5、搞好第一轮的修改。第一轮的修改,最好是面批,做不到面批,必须要做到面谈。只有这样,才能将修改的精神传达到实处。写在作文上让学生自己看的意见,很快便会被学生抛之脑后,批改也就成了无用之弓。搞好了第一轮的修改,第二轮,第三轮„„就会越来越简单,越来越轻松,可谓是一劳永逸。

第五篇:城市化水平提升是世界经济发展

城市化水平提升是世界经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农业国向工业国跨越的必由之路。由于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发展的原因,我国目前的城镇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由1978年的18.6%提升到2008年的45%左右。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农民工进城,将近有1.5亿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大部分的农民工已转化为城镇的暂住人口。这是我国城镇化成长发展的主流形式。本文将从农村劳力推动我国特色的城镇化、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以及城乡统筹与中国城镇化的关键性策略等方面探索农民工进城与我国城镇化的相互关系;并总结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若干规律及其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1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新特点与新问题

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份额大幅度的下降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城市是以工业产品、市场和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的聚集地,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非农产业的发展与集聚、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大、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地区集中是城镇化的基本特征。因此,城镇化与人口增长、产业转移、用地扩展、城乡交流等要素密切相关。依据我国的国情状况,近30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较为迅速,农业劳动力转化的规模也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特征:

1.1我国的城镇化出现了向心集聚到郊区城市化提长的跨越式发展阶段

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进入初始的现代城镇化阶段,加之国内各地区发展条件有着明显差异,因此我国城镇化表现出多个演化阶段相互交叉的态势,而并非像发达国家受市场规律的支配那样,各个阶段依次地完成。我国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北美西欧)城镇化平均水平已达到57.6%,而当时我国城镇化水平仅有16.5%(1957)。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水平较低、商品化程度不高的农业大国,不仅在沿海许多城市区域,而且在内地那些省会城市,大部分地区城镇化仍然是向心集聚(人口与产业的集聚)、工业基础差、市场不发育、基础设施很薄弱的状况。一般工业化国家、城镇化开始起动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致达到200~250美元左右,而我国在50年代初期人均GDP仅有50~60美元,城镇化起动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只有到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沿海一些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城市群地区才出现郊区城市化的阶段。我国各地的城镇化发展阶段相互叠加,内地与沿海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差异以及开始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和土地开发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城镇化的实践内容,也使得我国城镇化道路出现多种模式与问题,农业和农村发展有利于扩大城市工业及服务业发展必需的市场需要,而且建立在农村发展基础上的小城镇发展,也是我国城镇化道路的一个重要特征,促进了大中城市与乡村小城镇相互协调发展的新道路的形式。

1.2农业劳动力大批转移,缓解了城镇化滞后的状况

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大大地提高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提升了我国的经济实力与工业化水平。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我国工业化率达到47.9%,但全国的城镇化率仅有17.9%,城镇化率落后于工业化率24.8个百分点,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随着我国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农民工大批进城务工,到2008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45%左右,滞后工业化率只有4.3个百分点,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状况已经得到有效的扭转,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在总体上已经基本适应。我国目前的城镇化水平已接近中等发展国家的平均水平,在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建设方面积累了较多的创新经验和城镇化发展模式。

我国城镇化实现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大量转移(见表1),农村劳动力人均资源的占有量低的局面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缓解了人地矛盾,促进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2007年全国有

1.5亿人进城务工,农业劳动力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已从1984年的4.5亩上升到2007年的6.5亩,提高了农业规模经营和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有利于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表1我国农业动力转移的几个阶段资料来源:①农业部发展研究中心统计(范小建),2005

②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年鉴北京:(1985~2006年)

1.3改革开放后城镇化持续快速增长

建国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期间,由于经济恢复,解放了生产力,并实现大批重点工业项目,工业化推动了城镇化,这一阶段城镇化发展比较正常。但自1958年后的“大跃进”以及非正常发展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经济经历了上下起伏波动,城镇化出现低落时期。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得以调整,城镇化发展由此获得新的动力。一个主要的推动力来自于农业及农村的发展。在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先导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效应的激发下,我国农业生产获得空前发展,大批农业劳力转移到城镇,发展工业生产;另一个城镇化的动力来自于沿海特区,以及14个港口城市开放政策,外商投入、港台资本又推动了城镇工业开发区的迅速发展,农民进城打工,推动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提高了我国城镇化水平。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以及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强了全国各大城市和小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同时又赋予城市以新的发展活力,激活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辐射和带动作用,大大地推动了城镇化的迅速发展,1980~2006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达到0.8个百分点,一改前30年显著低于世界平均速度的记录,为同期世界城镇化速度的2.3倍。

1.4城镇化始终存在着相对的发展不平衡现象

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资源贫乏、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像青藏高寒地区和西北干旱地区等广大地区均属于人类难于生存与城镇发展极困难之地,城镇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地区差异。因此,城镇化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现象。

表2我国三大类型区城镇分布比较表

资料来源:中国自然地理概论,2005

中国城市年鉴,2006年(北京)

我国东部地区有456.9万 km2,集中分布了608个城市,约占全国的92%,也是我国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布局在沿海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和辽宁山东等地区。这里农耕历史悠久、工农业与商品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吸收国外资本以及港台资本占全国的76%左右。而我国的西北与青藏高寒区,大部分均属于自然条件恶劣、雨量稀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和人口稀少的不毛之地,国土面积占全国54%,但在全国661个城市中仅有53个城市分布在这一地区,城镇人口不到2500万人,仅占全国城镇人口的4.3%,我们再从各省区城镇化率作一个分类,大体情况如下(表3)表3年全国各省区城镇化率的地域差异分析(2006年)

注:本表我们应用2000年全国分省区(市)城镇人口、非农业人口以及计算出的城镇化率进行分类、分析比较所得(作者)。城乡统筹推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新道路

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实施城乡统筹的新战略,也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创新历程,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具有重大国际意义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过程具有两个基本涵义:一方面,要从城镇化一般规律出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相对均衡发展的思路,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另一方面,从现阶段发展城镇化问题的特殊性出发,重点要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提高与发展农业综合生产力问题,国务院多次减免农业税收,鼓励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扩大粮食生产支援城市,从长远发展过程去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温家宝,2005)。

实施城乡统筹法则,推进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其基本战略思想是,依循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必须把城乡统筹作为推动城镇化、工业化的一项战略任务,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发展的道路(十七届三中全会文件,2008)。具体表现在:

①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符合国情国力,多元化选择城镇化发展模式,例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晋江模式等等。

②将人口流动与城镇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综合性加工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生产力布局形成一定规模的经

济增长点(城镇)。

③将生产力要素流动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发展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商品率,发展农村工业化的贸易经济。

④将加快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和推进农村城镇化结合起来,发展县域经济,重点培植小城镇成为地区经济的“节点”。

⑤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加快城镇现代化和生态化的建设,关注民生,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出现了多种劳动力转移模式,这些模式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发挥了历史性的重要作用。沿海地区经过试点,分类引导人口城镇化,鼓励进城务工人员,城乡间合理流动,有条件的农民可以在城镇买房,变为城镇人口,享受城镇生活待遇,给予与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会福利保险等。其基本经验是以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为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性作用,逐步放宽农民自由择业的选择权力,探索与城镇化相结合的就业途径等,进一步开放城市,实现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提高农民工文化素质,调整就业政策,创新管理体制,促进农村工业、小城镇乡镇企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以及关健性的创新历程,取得了骄人的成就,特别是全国各地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为世人所瞩目。中国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浪潮,城外有数以亿计的农业劳动大军走进城市改变着农民的命运。世界上全球化推动了中国,中国以大规模的城镇化回应了世界。中国的城镇化被美国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斯蒂克里茨经济学家称之为与美国的信息化革命一起,在21世纪之初影响世界的两件大事。

人类为了生活得更美好,工作得更舒心,集中聚居在大大小小的城镇里,提高生产力,建设现代化城市,弘扬科学文化,21世纪的大都市像纽约、东京、上海、巴黎、北京、香港等等更加光彩璀璨夺目,繁荣昌盛。然而,许多长期关注城镇发展的著名学者(如吴良镛、吴传钧、周干峙、陆大道院士等)一再告诫我们:过去的30年,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虽然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人口过速增长、土地失控、水和空气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正威胁着人类安全。

今后半世纪内,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应考虑如下几个重大问题:一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不宜过快,应按照我国的国情条件,走一条资源节约型的健康城镇化道路;二是注重城镇产业尽快转型,在那些城镇密集区域应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走集约化、专业化、内部挖潜、产业转换,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道路;三是增加城镇人口,吸纳农村剩余劳力,适当扩大城镇、人口与用地规模。完善市政设施与城镇的服务设施,使之在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四是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严格保护的长远发展观念,要强化各个城市区域的资源合理利用与优化开发区管理政策的手段,优化城市各个功能分区,建设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

总之,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思路与政策,应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各地城镇的资源环境状况与总体环境容量,水、土、生物与各种物质要素合理配置,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大力发展城乡经济,建设城镇现代化,走一条资源节约型的城乡一体化道路。即按照科学发展观,依据我国的国情国力走一条大中小城市与重点小城镇协调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城镇化的道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探索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明确了我国城镇化的重要发展方针。2003年中央又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城镇化进程”,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推进城镇化的同时面对着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解决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环境脆弱、地区差异大等许多问题和矛盾(胡锦涛,2005)。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一是要坚持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城镇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合理、集约利用土地、水等资源,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集约式的城镇化道路。二是要全面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条件和社会可承受程

度,发挥市场对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作用,通过市场实现城镇化过程中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吸收各类必需的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同时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和改善政府对城镇化的管理、引导、规范。三是要坚持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推进各类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各级各类城市和小城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职能作用。四是要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环境基础,合理确定各地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镇化战略及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分工协作,实现城市以及地区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要通过深入改革,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营造城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再一次强调了城镇化对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意义,提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在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上,再次明确了按照“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用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今后半个世纪内,中国城市化进程应考虑如下因素:一是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在沿海地区应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走集约经营、内涵挖潜、产业转换,提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道路,为数众多的富余人员将从企业分离,全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将减缓,产业结构转向以现代第三产业为主,城市社会走向信息化、现代化、智能化,这将影响大批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数量和速度。二是增加城镇人口,扩大用地规模必须投入巨额资金,特别是城市规模扩大了,建成区范围内的各种市政设施,管线工程、交通道路以及房地产业都需要很多资金投入。三是城镇人口增加对土地、水资源、能源和环境质量等方面产生巨大需要。因此,根据上述种种因素与制约条件,我国城市化道路应当有序、健康、科学合理地实现城市化进程,分类引导各地区的人口城镇化问题。

总之,使我国城镇化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我国的资源状况与总体环境容量,走一条资源节约型的城乡一体化城市化道路,即按照科学发展观,依据我国的国情走一条“高密度、高效率、集约化、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责任编辑朱靖

下载反复修改是提升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5000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反复修改是提升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5000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