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博士生
从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博士生,到该院历史上首位中国籍学生会主席,再到首位获哈佛大学“杰出工作奖”的中国学生,直至不久前当选为哈佛大学研究生院首位中国籍学生会总会主席,宁波女孩朱成(北京大学本科1997级)以令人惊羡的一系列成绩,轰动了大洋彼岸的这所世界名校。
现在的朱成无疑当得上“优秀”这个评价。然而,小时候的朱成与中国千千万万普通的孩子并没有多大差别———从普通到不普通的这条路,朱成是怎样走过来的呢?昨天,本报独家采访了朱成的母亲。她向本报记者讲述的自己育女历程中的点滴故事,也许会给众多渴盼儿女成材的父母一些启迪。
孩子开心就是最大的幸福
“如果说孩子的爱好是杂乱无章的„窗棂‟,那么从小培养起的行为习惯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窗框‟,规定了孩子成长的大方向。当„窗棂‟偶尔突破„窗框‟时,父母与孩子间平等的沟通,就是调校孩子成长道路指向的最好方式。”
朱成的母亲是名医生。出于职业的原因,朱成出生后母亲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她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至于孩子成不成材、成什么样的材,朱成母亲说自己从来就没想过,“孩子开心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父母的这种态度,让朱成小时候几乎可以“为所欲为”。只要朱成喜欢上了学什么,父母就满足她去学什么,从不逼着她专心于某一样:“先让她转一圈,她才会知道自己最喜欢做什么、最适合做什么;如果硬逼她专心于某一样,阻止她自己喜欢做的事,孩子反而会很不开心。”
当然,让孩子“为所欲为”并不是放任自流,朱成父母从小就言传身教,不着痕迹地培养她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到吃饭时的规矩,大到待人接物时的礼貌,朱成父母都会以自己的行动来作出表率。而更重要的是,种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均要求朱成一以贯之地坚持,不能因一时环境的变化而放弃。朱成母亲说,有了这些习惯的支撑,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不着边际。
而在孩子的自由发展过程中,不寇免地会有一些突破既有习惯的、无益甚至有害的举动,此时,朱成父母并不高扬自己作为父母的权威,以父母的身份“要求”朱成“应该”如何如何做。他们的方法是,以言语或行动平等地和朱成沟通问题。朱成母亲说,这样就保证了朱成在成长过程中,一旦偏离好的方向,总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
做孩子的第一“粉丝”
“父母要做好孩子的第一„粉丝‟,凡是孩子感兴趣的事,我们都报以烈火般的热情。即便孩子做事„小猫钓鱼‟、„喜新厌旧‟也不必担心。因为我们相信:发展多种兴趣有助于孩子增长见识、丰富知识、快乐生活,这才是目的。”
4岁左右时,朱成有一次被父母带去市青少年宫玩,看到在学电子琴的孩子,觉得电子琴的声音很好听,弹琴的孩子样子很酷,便嚷嚷着也要学。当时电子琴学习班已开课一个月了,母亲打算报下一个学期。但在小朱成坚持不懈的“纠缠”之下,最后母亲只有妥协,给她报了名。
之后的一年里,朱成家每餐晚饭后都是“家庭音乐时间”:父母坐在沙发上,看朱成练琴。会的乐曲多了以后,朱成就开始让父母点歌,每次父母都“劈里啪啦”地鼓掌,而她呢,则学着电视里歌星的样子冲父母鞠躬,还带着当时流行的港台腔说“谢谢”———父母就宛如朱成的忠实“粉丝”,不断参与朱成的活动,分享她的热情。
女儿琴艺进步飞速,父母心里暗暗高兴。不过,一年后,朱成突然提出要学画画。开始,母亲觉得半途而废很可惜,担心如果孩子三心二意,什么都学不好。家里人多次跟朱成谈话、疏通劝导。但看到朱成浓厚的新兴趣,最终,母亲按照朱成的要求,又报了绘画班……
就在这种“不受限制”的家庭氛围中,朱成又学会了唱歌、跳舞,学会了多项球类运动,学会了溜冰、游泳……她还会唱京剧、越剧和豫剧;她扇子舞跳得很有神韵,经常做哈佛学生舞蹈团的义务教练,教欧美学生练中华民族舞;她从初中到大学校运会田径跑步比赛都能跑进年级组前三名……
让孩子当家庭“财政部长”
“我们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财商‟观念,施行„家庭经济民主化‟,逐渐培养她形成勤俭节约、合理消费的良好习惯,增强她的家庭责任感和应变能力,希望她能终生受益。”
小朱成慢慢长大,她在物质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一开始,父母总会想办法满足她。不过逐渐地,他们发现孩子身上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变得不爱惜东西。怎么才能两全其美呢?朱成父母出了个险招: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孩子不懂得珍惜,试试让她来当家吧。
于是,小朱成当上了家庭的“财政部长”,管理一家人整个月的全部收入。上任没几天,小朱成给家里添了不少东西,大部分都是她看中和喜欢的玩具和漫画书。毕竟有点心虚,每次买的时候,她都和父母说一下,看看有什么反应,父母虽然担心很快就会入不敷出,但是为了培养孩子独立的判断能力,总是答复“你当家就你作主”。不出所料,半个月过去了,小朱成发现剩余的钱不多,有点慌了。父母一点也不心慈手软,该买什么东西,还是一样去找女儿领钱。
月终前,账户上几次出现赤字。小朱成先是把家里所有的废品、鲸纸收集在一起,都卖到了废品收购站,靠着这笔“意外之财”坚持了几日,后是垫上自己的“压岁钱”勉强度日,这是她首次体会挣钱不易。
第二个月,小朱成改变了作风,还向妈妈取经。妈妈趁机帮助小朱成找来一个小本,教她工工整整地开始记账,大致安排好每天花费,预算一点机动金。她正好刚学会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掌握开支情况,不仅培养理财观念,还锻炼数学运算,真是一举两得。同时,小朱成还发动全家一起制定了“节约用水用电细则”,精打细算。不过,最大的变化还是她买东西不再随心所欲。逛商店的时候,遇到喜欢的玩具,小朱成跑上去看看、摸摸,拿起来又放下,说能过眼瘾就够了。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小朱成终于学会如何保持当月的收支基本平衡,父母笑称女儿这个“负翁”正式坐稳“财长”交椅。
父母考前反常,孩子考试失常
“孩子考试,我们做家长的首先应调节好自己的心理,考前不要过度关心孩子,否则会造成负面压力。最好成为孩子倾诉的对象,帮助缓解考前焦虑。”
从小到大,和每个学生一样,朱成经历过数不清的考试和测验。不过,朱成父母却特别谈到了初中的一次普通的期中考试。
那时朱成刚上初中,换了一个全新的环境。期中考试要来了,父母想趁此机会检验孩子学习成果。考试前几天他们不断提醒朱成多吃点鱼补脑,多穿点衣服预防感冒,多省些时间看书。虽然他们表面上对朱成说“没事”,但是心里对考试却异常“重视”,对于这一点其实朱成早已察觉出来。
既然女儿不让说,父母只好选择少说多做。首先是给朱成创造一个“无声”的学习环境:他们把孩子的房门关得紧紧的,拉上窗帘;平时喜欢交友的他们也暂时和亲朋好友“断交”了,考试之前暂不会客;电话的声音被调到了最低;甚至电视也变成了“哑巴”……只要朱成在学习,夫妻俩连说话都轻声轻语,也不去做家务,生怕发出什么声响。
那段时间,他们每天要等朱成睡下,才开始准备就寝。而且看表的次数特别多,虽然嘴里劝女儿早点休息,但是心里巴不得她能多学习一会儿。考前几天,妈妈开始加强早餐营养,平时女儿都是吃一个鸡蛋,喝一杯牛奶,考试那天却一定要女儿吃两个鸡蛋。没想到妈妈的努力却弄巧成拙,考试时女儿肚子不舒服,思想集中不起来,根本没有精力考试,发挥得非常不理想。
经过那次事情,朱成父母总结出一个“父母考前反常,孩子考试失常”的结论。从此,朱成考试前的起居习惯也都和平时一样,使她的生物钟与考试时间一致。每天适度地抽出一点时间,比如做体操、慢跑等低强度地锻炼,松弛脑神经;饭后与孩子散步,跟她聊一些感兴趣的话题,帮她减压。至于朱成考前家里的菜谱,朱成妈妈早在考前两个月就开始做调整:“因为肠胃需要一定的适应期,临时去调整反而会影响孩子身体状态,增添紧张情绪。”
朱成父母的育女心得
(在高中前注重):
从小要对孩子进行三项教育:行为习惯的教育,健康常识的教育,道德品德的教育。
从小要培养孩子的三种能力:演讲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
从小要培养孩子的三“心”:孝心,爱心,责任心。
■朱成的不完全简历
26年前生于宁波,1997年考入北京大学。
2001年4月,被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以全额奖学金录取。
2002年6月,以全A成绩获硕士学位,成为哈佛大学351届当届毕业的700余名教育硕士
中最年轻的一位。
2002年9月,被哈佛大学文理研究生院聘为全职教师。
2003年9月,再次获得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同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访问美国时在哈佛大学作演讲,朱成是现场惟一得到机会提问的中国学生。2004年9月,以62.7%的高票当选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学生会主席。
2005年6月,获哈佛大学“杰出工作奖”———这是哈佛教育研究生院对1200余名在院硕士、博士生颁发的最高学生奖项。
2006年5月,当选2006—2007届哈佛研究生院学生会总会主席。
第二篇:哈佛大学研究生教育调查报告
一、学校概况
哈佛大学是公认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1636年创建至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理科教授中产生过三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文科教授中产生过三十多位普利策奖得主。以上获奖者尚不包括从哈佛毕业但已离校工作的人。在美国历史上,哈佛的毕业生中产生过六位总统,还培养出众多成就杰出而举世公认的科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哲学家、诗人等。在权威机构和媒体历年对美国大学教育质量的综合评估中,哈佛大学总是名列前茅。
该校位于欧洲大陆移民群体最先到达的北美新英格兰地区麻萨诸塞州的康桥(Cambridge,又译剑桥)市,典雅的校园沿着清澈秀丽的查尔斯河下游顺流铺开。目前共有10个学院、1个高级研究院、1个继续教育部。其中,文理学院(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是全校的核心,其余9个是专业学院(schools):商学院、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医学院、牙医学院、神学院、建筑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各学院都有自己的研究生院,却没有通管各学院的校级研究生院,只有一个以文理学院研究生院领导成员为核心、由各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组成的全校博士项目学术委员会,负责监督协调各博士项目,提出改进建议,评审新设项目的申请。
作为私立大学,哈佛2002年筹得的办学经费为23.57亿美元,支出22.86亿美元。其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三:
1、政府拨款或国家基金,2、民间基金,3、校友、企业和其他私人的捐款。以2002年为例,所获经费的77%是联邦政府提供的,15%由基金会提供,8%由企业、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提供。其中联邦政府拨给哈佛的经费有77%是国家卫生部所属的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等机构提供的,8%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提供,4%由国防部提供。
与此相应,联邦政府拨到哈佛的经费,41%流到医学院;29%流到公共卫生学院;24%流到文理学院。哈佛的科技项目经费主要是从联邦政府申请而来。社会科学项目的经费大约一半从政府申请,一半从民间基金会或捐款得来。人文学科的项目经费主要靠民间基金和捐款。校长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各方筹款。所以,在每年一度的校友返校庆祝大会前,人们必定可以看到校长站在会场入口同排队入场的校友们逐一握手寒暄,笑容可掬地给每人送去几句亲切问候。这些活动往往就是校友捐款的高峰。
二、研究生教育与管理概况
全校在校研究生约12800人,国外留学生占34%,国际化程度比较高。博士生学制一般为6年(医学院研究生为8年制),但很有弹性,可以提前毕业,更多的情况是推迟毕业。因为学位论文要求很高,学生在此期间的打工负担又比较重,所以往往不能完成研究和写作。有些学生延期太久,以至学校1994年做出新的规定:十年仍未完成学位论文答辩者,取消哈佛研究生的资格。
2001年哈佛大学授予博士学位508人,绝大多数是PH.D(其中生命科学146人,人文科学111人,社会科学86人,物理学71人),其他专业博士学位不足百人。同年全美国授予的博士学位是40744人,从数量上讲,哈佛在各高校中排第12位,加州伯克利大学以751人排第1位。哈佛文理学院的在校博士生约3500人,近年每年招生660人左右。该院一般不专门培养硕士生,只是把硕士作为一个出口,授给完成了前两年的课业而出于各种原因不再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其他的专业学院则大量培养专业硕士生,学制一般为1—2年,几乎没有3年制的硕士生。这主要是因市场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使然,培养3年制的硕士,投资多,就业难。
硕士毕业意味着具备了专业基本知识,包括基本问题上的争议,基本资料,专业学术史背景等等。但是在美国,没有博士学位是进不了高教和科研机构的。而有博士学位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不算好。他们中大约有一半以上没能进入学术界,而是到各种各样的应用型企事业单位谋职。哈佛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不例外,去应用领域做事的比在学术领域搞科研的要多。
顺便指出,哈佛在校本科生约6700人,集中在文理学院。因为美国大学本科的培养目标是通识基础教育,不是专业教育。所以除文理学院外,其余的专业学院一般只培养本专业的研究生,不培养本科生。
研究生教育管理架构以文理学院为例,其研究生院设院长一人,行政副院长一人,负责招生和资助的副院长一人,学生事务院长助理一人,招生、资助、注册、宿舍等工作的主管若干。全院共26人。研究生教育的大方针由文理学院决定,另有一个由资深教授组成并包括研究生院主要领导在内的研究生教育委员会,研究讨论一切重要政策和战略问题,给文理学院和研究生院领导提供咨询。研究生院的主要领导组成以院长为首的行政理事会,由院长主持全面工作并负责在研究生教育委员会等机构指导下制订政策,行政副院长负责实行这些政策。
在招生环节上,研究生院只负责对报名材料进行初审,然后分送各有关院系,最后再对院系确定的录取名单进行复审。中间的考选与录取工作都由院系组织进行。在培养和学位授予环节上,政策由上述研究生教育委员会制订,各院系负责执行,研究生院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培养事宜,研究生们也几乎感受不到自己在学习时同研究生院有什么关系。但是,各院系的培养工作已经形成了非常严格的规范,有整套的质量保障措施。
全校研究生中获得资助者达50%到90%,比例依专业方向的不同而定,但总体说来获资助者的比例是很大的。一般对处于前期学习阶段的博士研究生,哈佛一般会提供每月为1100—1400美元的奖学金(以理工科为主的邻校MIT的研究生奖学金每月为1700—1900美元)。工科博士生的奖学金主要由导师提供,文理科的奖学金多由学校提供。研究经费充足的导师,每年招生就多一些。
硕士研究生的学费,每年约27000美元。近年还略呈上涨的趋势。
三、师资建设与研究生在科研中的作用
文理学院的教师有600多人,其中教授占大多数,各系也往往是教授占多数。如果经费紧张,首先就缩减助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的人数。因为美国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是靠一流的教授队伍来支撑地位的,若靠副教授以下师资为主的队伍来支撑一流研究型大学,显然不行。但是,在这些大学,只要获得了博士学位,即使当助教授,也有资格带博士研究生,在教师队伍中没有“博导”这种特殊阶层。
哈佛各院系为了保证师资的多样化和高质量,坚持面向全国乃至世界招聘教师,很少直接从本校毕业生中留人任教。哈佛教师中确实约30%是本校的毕业生,但其中很多人是到校外工作了一段时间,取得出色的学术成就后,又被“挖”回来的。有些在本专业领域出类拔萃的外校教师,被哈佛看中后,便直接聘来任终身教职。其他非终身教职者,一般都实行合同制。到期若校方没有提前表示续聘之意,即等于解聘。
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哈佛能够充分利用自己在学界的优势地位,成熟一个聘一个,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在学者成长初期,前景尚不明朗的情况下盲目聘入。在这种机制下,哈佛大学诸多学科一直保持着举世公认的一流教师队伍。
哈佛大学的优势学科是人文、物理、生物、医学、经济、政治、法律、管理、东亚研究等等。要想在科研方面保持领先,最重要的是保持对学科发展趋势的预见性,至少应预知未来5年的新热点。在这方面,研究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师招博士生的目的,一是靠学生帮助探测学科前沿,在探索中给导师以启发,二是为导师的科研项目出成果,好继续不断地申请新的项目和资助。师生关系也由此而定,导师往往是自觉地从学生那里学习东西。一般导师对学生的最高评价是:“这个学生教给我的知识比我给他的多得多”;而对学生最低的评价是:“这个学生没有给我任何新的知识”。由于理工科博士生的经费、课题往往都是导师给的,学生等于在帮助老师做课题,所以这些学生也往往把自己的导师称为“老板”。尽管如此,最良好的师生关系仍然是一种能平等交换不同意见、互相激发探索的伙伴关系。
四、教学与培养
造就能独立思考、有原创性的人才,是哈佛大学的培养目标。在哈佛流传着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Bishop Mandell Creighton).哈佛大学课程指导书也开宗明义地指出,善于思索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的一个明显标志。
哈佛大学的PH.D学位共分51个专业领域(discipline),其中41个在文理学院,12个分布在专业学院(个别的同文理学院的学位重叠)。在这些专业领域进行学位教育的单位,除院系外,还有一些跨院系跨专业的学位教育委员会,相当于我国大学中的虚体单位。除了PH.D,哈佛还提供其他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各专业研究生的课程一般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研究生入学后要在导师指点下,制订前两年内满足专业综合考试(Qualify,又称博士资格考试)所要求的选课计划。
博士生一般应在前两年的四个学期内修完至少九门课,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有两门课要跨出本专业之外去选修,以拓宽知识面,适应未来的教学科研需要。每门课成绩都要达到“B”等或更好。每年因课程成绩不合格而遭淘汰的学生占同一届学生总数的近30%。美国大学的成绩一般不采取百分制来计算,而采取A、A-、B+、B、B-、C+、C的等级制,以减少小分高低上无谓竞争。
研究生的课很少有制式教材,教授们认为一本教材编成后,书中的知识往往已经是5年前的了,所以更重视写出有自己创新性的研究专著。文科尤其如此。教授们一般是给每门课开列一大堆文献目录,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和阅读原著。也有教授从若干本原著中复印出一些重要部分给学生读,让学生产生兴趣后去细读原著。研究生每选一门课,就意味着每星期要读几百页文献,还要找出问题拿到课上去讨论。如果每学期选三、四门课,每星期阅读和思考的量就到了不堪重负的地步。他们对前沿成果的熟悉和对基本文献的掌握程度,是我国的研究生比不上的。
学校比较注意从各个环节上培养学生遵守学术规范。各类论文甚至课堂讨论均要求学生讲清楚哪些是自己的独到见解,哪些是引用别人的观点,一点也不能含糊。论文的注释必须合乎规范,一般的作业也至少要有资料索引。从本科开始,一切作业和论文都要努力追求原创性,用二手资料东拼西凑是不允许的。
文科博士生必须具备至少两门外文阅读能力,有的专业方向要求更高。如古代和拜占廷史方向的研究生,要会法文、德文、古希腊文和拉丁文。外语(非英语)能力是录取新生的一个重要指标,可能比GRE成绩更重要。第一学期开学后,即要通过第一外语考试。第二学期一开始,又要求通过第二外语考试。这对新生是最大压力。外语考试如果未通过,以后可以再考,但外语课至多只能计为两门学位课。若毕业论文开题前仍未达到专业方向外语要求,则不批准开题。
第四学期末或第五学期要过综合考试的大关。可以是平时在各学科的多次考试中累积成绩,也可以是连续几个半天的笔试,或者是一次性的两三个小时的口试。前两种考试可以有一定的选择科目和题目的自由,但如果B以下的成绩达到一定次数,就要被淘汰。后一种考试由3位教授主考,应试者必须回答相当于我国2—3个二级学科专业领域中的各类问题,还要回答1个相当于我国跨一级学科的问题。考试并不深究百科全书似的细节,但要求熟悉该领域的基本文献和重大问题,注意文献之间的关系。凡此种种,目的皆在使学生有广阔的视野和厚实的基础,成为真正的“博”士。
综合考试失败,一般即意味着失去继续读博士的资格。但如果考试委员会同意,可以再考一次,再失败就被淘汰了。在这个环节上的淘汰率为15—20%。只有通过综合考试,才算博士候选人,才可做学位论文。一般应在考试通过一年内选定论文导师和指导委员会,提交选题报告,六年内应完成论文。
博士论文的基本要求是要有原创性。这其实才是从学生走向学者的起点,是最具挑战性的任务,达到要求,实属不易。然而研究生们在通过综合考试后,都会有“熬过来了”的感觉。这时,往往课程压力也没了,奖学金也没了,当助教、助研的机会却多了。于是又要谋生计,又要“轻松潇洒走一回”,一不抓紧,七八年写不完论文的“老候选”大有人在。以至哈佛大学1994年不得不规定:十年未完成学业者,不再予以注册。
学位论文写作的每一进展都应向导师报告。负责任的导师往往在学生每写出一章时,就及时审查并提出修改意见。完稿后由导师请两三个评阅人,同时也是答辩委员。答辩会的程序与我国没有重大不同,也是由答辩人公开演讲、接受听众提问,然后听众退场,答辩委员提问、评议、表决。美国的教授当然也不是完全不讲人情关系,据统计,哈佛每年博士学位论文在答辩中未获通过者占10%。
五、教学内容与方法
哈佛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与本科教学相比,研究生教学的内容更强调前沿性和创新性,要求教师本人即置身于学科前沿,密切追踪学术发展的新动向,及时给教学内容注入新资料、新观点、新方法。其课程不太追求体系上的平衡,只求能引导学生在一个专业方向的前沿上有所突破。所以,教师各展所长,开出一些新颖而又有前沿性的专题课。有利于揭示学问的多样性,也有利于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通过对
一、两个课题的深入学习,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本学科有更深刻的理解。但是,这也可能造成学生对学科基本知识缺乏全面的了解。
另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其教学重点不在于传授自己的道统,而在于介绍各家不同的流派和学说,让学生在不同学说中寻找新前沿新知识。在这方面起重要作用的是书评的制度,学生不仅要会读书,更重要的是能够批评名家的高论。这方面,中国学生往往只会很好地总结别人论点,不善于挑战别人的论点。
教学方法基本上有两种。一种由教师主讲,然后学生看文献、做实验,每周或每两周进行一次讨论交流。另一种干脆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轮流做报告,大家讨论,教师只是加以指导。这些方法都是着眼于研究和表达能力的训练,要培养能进行独创性研究,又能同别人交流并影响别人的Leaders。相对说来,虽然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一般比美国学生好,但美国学生更善于摸前沿,能说擅写。
无论哪一种教学方式,都注意培养讨论的风气。学生每学期都要在不同的课上不同的范围做各种级别的报告,引起讨论。学生们通过讨论学到的知识比读书得到的知识更细化,理解更深刻。
至于研讨课,主要由学生在阅读指定的资料后,进行评论。教师只做引导性的发言和提问,并在讨论中对学生的意见发表看法。这种课在一学期内往往要求学生写3-5篇不同题材和体裁的作业或论文,对学生阅读、思辩、表达和写作的能力是很好的锻炼。有的研讨课,每星期都有一批书目给学生,其中至少指定一本必读。一学期要写8篇短论文,每篇5页,要比较相关论著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优劣短长。考核评分的办法,是根据到课率、历次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几方面的情况而定,不会只凭期末一纸考卷定优劣。这种评分办法,使学生平时的课业压力相当大,但考试的压力较小,作弊的动力随之也小。
研讨课一般没有考试,成绩主要由到课率、阶段作业和课程论文来决定。例如某门课的考核成绩,可以是到课率占30%,两篇短文各占15%,一篇达到发表水平的书评文章(对2-3本书的比较评论)占40%。
在这种方法下学习,对知识不求甚解的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一般说来,美国的研究生比较能独立思考,善于辩论和写作。
为了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具备最重要的基本学术素质,学校一般都设有专门机构负责教学生怎么读文献,怎么迅速掌握要点并会批判,还可以教你怎么写论文和各种各样的申请。
(作者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三篇:申请审核制博士生选拔工作实施细则-安徽大学研究生院
哲学系2018年硕博连读、申请审核制博士生选拔工作实施细则(试行)
为提高博士研究生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激发我系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增强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积极性,根据教育部有关精神和学校文件(《安徽大学2018年硕博连读与申请审核制博士研究生选拔工作实施办法》),经研究决定,从2015级、2016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其他已经获得硕士学位的申请人中遴选硕博连读、申请审核制博士生。为做好选拔工作,特制定《哲学系2018年硕博连读、申请审核制博士生选拔工作实施细则(试行)》。
一、基本条件
1、政治表现和思想品德优良,学风严谨,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身心健康。
2、硕士在读期间没有受到任何处分。
3、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须在本科高校学报及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至少一篇学术论文。
4、须为全脱产学习的学术学位硕士生。
5、硕博连读生的选拔对象为2016级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申请审核制博士生的选拔对象为2015级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其他已经获得硕士学位者。
6、硕博连读及申请审核制博士生实行全脱产学习。
二、名额分配:
学校规定各培养单位在2018年博士生招生预分计划内,选拔招收硕博连读生和申请审核制博士生。我系预分计划为3人,拟招收硕博连读生和申请审核制博士生2人。
三、组织领导
1、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次硕博连读生和申请审核制博士生的选拔工作。
2、哲学系成立推荐、选拔小组,由哲学系分管研究生工作的党政负责人、导师代表等组成,成员不少于5人,全面负责本单位硕博连读和申请审核制博士生的推荐、选拔工作;选拔小组成员名单报研究生院备案。
四、选拔程序
1、个人申请:自愿参加选拔的硕士研究生和其他已经获得硕士学位者,填写硕博连读、申请审核制博士生申请表(申请表从研究生院网站下载),以及相关报名材料,于11月19日前交至研究生院招生办。
2、考核选拔:本单位选拔小组组织听取申请人的学业报告,对申请人的品行表现、业务能力、科研潜能与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并按成绩由高到低取第一名。具体考核办法如下:
(1)考核分为科研能力、课程成绩以及品行综合素质三项。每项满分100分,各自占总成绩的比重分别为50%、20%和30%。三项合成后总分为100分。
(2)科研能力考核按科研成果积分计算,最高100分。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每篇100分。在本科大学学报发表学术论文每篇40分,在学院学报(含专科学报)发表学术论文每篇30分,在正式出版物上收录的学术论文每篇30分,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有CN刊号)发表学术论文每篇5分。以上各类学术论文字数应在3000字以上。
(3)课程成绩考核主要计算考试课程(公共外语课、公共政治课和公共基础课)的总平均分,最高100分。计算公式如下:
课程1成绩×课程1学分+课程2成绩×课程2学分+课程3成绩×课程3学分……
各门课程学分之和
(4)综合素质考核包括品行表现、学业报告汇报以及代表作审查。所提交的代表作不得低于3000字。本项成绩在选拔小组组织听取申请人本人的学业报告和审查代表作后,由小组成员打分,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计算平均分。
3、在必要的环节,系2018年硕博连读、申请审核制博士生选拔工作小组可以征求申请人的硕士导师的意见。
4、单位公示:本单位确定拟录取硕博连读、申请审核制博士生名单,并公示5个工作日。
5、学校审核:各培养单位将确定的拟录取硕博连读、申请审核制博士生材料报送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材料包括:硕博连读、申请审核制博士生申请表、本科毕业证书复印件、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硕博连读、申请审核制博士生拟录取名单,并在全校范围内公示5个工作日。
五、其他事项
1、从本单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中选拔硕博连读、申请审核制博士生,选拔过程中,允许更换专业、导师。
2、每位博士生导师每年只能招收1名博士研究生,已录取硕博连读、申请审核制博士生的博士生导师不再参加博士生公开招考。
3、招收硕博连读和申请审核制博士生的导师,每年提供1万元博士助研资助(共3年)。师生互选结束后,申请人须签订2018年硕博连读、申请审核制博士生承诺书,该生博士生导师须签订承担博士助研资助承诺书。
4、哲学系2018年硕博连读、申请审核制博士生选拔考核工作的相关事项由哲学系负责解释。
安徽大学哲学系 2017年11月8日
第四篇:博士生教育急需整顿
博士生教育急需整顿
同博士生教育的成本与荣誉相适应的是,它的质量不仅关涉国家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与之相关的学术声誉与民族形象,非同小可。在西方,博士生的质量属于高等教育的金字招牌,层层把关,在我国却越来越随便,每况愈下。就基础学科特别是人文学科的博士生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6个
方面:
1、片面追求“研究型大学”的卡耐基指数,拼命扩招,因而滥招,只图数量,不讲质量,搞博士生教育的“大跃进”。
2、学生的入学动机不纯,为求真求创新而来的博士生只占少数,以拿学位当谋职跳板者居多,争相兼课、打工甚至编书,拼命挣钱,来去匆匆,还不乏官员与富翁的“镀金”,专心向学的博士生反而屈指可数。
3、不知道怎样写论文,文句不通,词不达意,通篇错字、造字也不少,显得很不干净,尤其是人文学科的博士生,有的国文基础还不如一个像样的中学毕业生,匪夷所思。文章的结构也残缺不全,既没有导论,也没有结论。
4、从选题到资料,再到论证过程,都缺乏创新的价值与学术贡献,常见炒剩饭的多,无病呻吟,无的放矢,不是站在当代学术论坛的平台上参与学术对话,问题意识普遍欠缺,既不重视也不敢对与本专题有关的学术史作出认真的清理与交代,往往三言两语打发了事。如果一篇博士论文的选题、资料,论证过程这三大要素都了无新意,撰写的必要性就应当受到置疑。
5、小偷小摸比较盛行,转引他人论著中的历史资料、论证过程、论证方法与论点都不注明出处,或注得不准确、不全面;大段小段地抄录他人论著的资料、数据、乃至论证过程与论点时,不作任何说明,旁若无人。更为常见的是尽量不看甚至完全不看原始资料,从别人的论著中把资料抄来,把转引当作直引。还有的将他人提交学术研讨会公开交流却未曾在报刊发表的论文据为己有,鹊巢鸠占,顶多在标题与段落上做点文章。
6、为了应付论文发表的数量竞赛,或刊物“级别”过关,博士生一边拼命炮制,一边不惜代价到处求人发表;有的不仅一稿两发,还一稿三发甚至更多,闹得乌烟瘴气。
可以说,凡是在我国学术界存在的违规现象,无论是低级错误,还是“高级”错误,在我国的博士生教育中都存在,而且师生“互动”。学风之浮躁固然自古皆有,而今日浮躁之广度与深度,堪称中华历史之最,实在应该好好管管了。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的基于生源的缺陷(如人文学科)与拼命扩招之后的雪上加霜,有的属于党风、政风的不正,有的源自不懂学术规矩,有的来自导师的德、能不足;有的则与管理的不良与体制压力的“逼良"密切相关。总之,单方面的整顿不能解决问题,需要综合治理。
一个好的导师可以带出一个或几个好的学生,一个好的体制却能造就一批或若干批好的学生。我建议:
1、控制招生数量,坚持录取标准,把好招生质量关,清除歪风邪气,不要让权力因素与金钱因素染指招生环节;
2、整顿与优化导师队伍,强化为师为学的职业道德教育,明确导师责任,确定每个导师授徒的最高限额,指导在校博士生一般不要超过10人,杜绝批发式与放羊式。大学毕竟是求真的职业练场,学术乃社会的良心。吾等既为人师,自当拘谨行事,面对学术,谁都无权去豪放、潇洒,让学术陪着高等学府去蒙污。
3、倡导学术规范,培育对学术的敬畏之心,参照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Turnitin网站的做法,建立类似的中文网站,从技术上加大打击剽窃的力度。
4、把好开题报告关、匿名评审关与答辩关,既不允许因“窝里斗”而刁难优秀的博士生获取相关学位之类现象存在,也不因人际关系复杂而放松导师组的质量把关。尽管我们还无法像欧美国家的许多高校(不仅仅是名校)那样对博士生的录取、课程门类的数量与质量、综合考试与论文要求的层层把关,但为了中华人才培养质量与学术的昌盛,应当逐步从严。
5、改善管理,明确责权,放宽博士生修课与准备论文的年限,取消对博士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的苛刻要求,把培养经费下足到每个博士生,减少层层提成,让他们有一定的经费外出查阅资料,参与学术交流。
6、尽管笔者并不赞成量化管理模式与“高校排行榜”之类竞争工具,但为了加强学术批评的力度与成效,建议高校排行榜的评价体系针对高校中的剽窃等学术丑闻现象,在研究生教育与学术成果的权重中增设负分,以为警示和约束。(好范文整理)
第五篇:从街头小贩到复旦大学博士生
从街头小贩到复旦大学博士生
2008年3月20日 《漯河日报》郝河庆
身高不足1.5米、双腿畸形的漯河青年魏宏远多年奋斗靠知识改变命运
乐观、自尊、自强的魏宏远
“生活如同一面镜子,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笑。我这一路上经历的重重障碍,对日后的成长而言,不啻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一魏宏远
近日,在复旦大学进行的最高级别奖学金“篮川良一奖学金”的评选现场,一位身材矮小的博士以其扎实的学术根基和勤勉的态度,赢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他以总分第三名的成绩获得了一万元奖学金。
然而,有谁能相信,这位博士生十几年前还曾为生活所迫,在舞阳县街头摆摊卖过早点。由街头小贩到复旦大学博士生,魏宏远走出了一条自强不息的道路。本月中旬,魏宏远接受 了记者的专访。
少年多磨难不辍凌云志
魏宏远,原籍河南省舞阳县。他1975年出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一个荒凉的小村庄。当地气候条件恶劣,最低气温接近零下40度。很多当地人患有一种叫做大骨节的地方病。5岁那年,魏宏远的母亲不幸去世。为给母亲治病,家中欠下巨额外债。用了十多年的时间,父亲才还清了这笔外债。
由于子女太多,父亲照顾不过来,魏宏远被寄养在了舞阳一个远房亲戚家。亲戚家已经有了3个孩子,家境也不好。魏宏远经常挨饿,每天最多吃两顿饭。另外,他还要拣柴、割草、放羊、喂兔子,天不亮就要到集市上拾菜叶。
“我的童年就像契诃夫笔下的凡卡。”回忆自己的童年,魏宏远说。
那时他蓬头垢面,身上生满虱子,冬天手脚冻得流脓,至今他手上还留有儿时冻伤的疤痕。童年时魏宏远最大的愿望就是吃一顿饱饭。由于营养不良,他的发育受到严重影响,成年时身高还不足1.5米,而且膝关节外翻,两腿畸形。这为他日后的人生埋下痛苦的伏笔。
“第一次我感到自己与别人不同是在那年中考后。虽然我的分数高出所报考中专的录取线数十分,却被拒之门外,我为此陷入无限尴尬。因为当初自恃成绩好,在填报志愿时,我没有报普通高中。”魏宏远说: “在成长的道路中,对我伤害最大的不是歧视和嘲笑,而是来自内心的绝望;对我影响最深的不是家庭的贫困和身体的缺陷,而是无路可走的恐惧。”
不懈去求学、向命运挑战
面临失学,魏宏远感到孤独无助。在好心人指点下,魏宏远叩开县教育局局长办公室的门。魏宏远告诉记者,当时他虽然因紧张而语无伦次,因委屈而泛着点点泪光,但在他讲清 2 楚了没被录取、想上学的愿望后,这位局长还是为他写了一张推荐条。
魏宏远把局长的推荐条呈给一所普通高中的校长。校长同意接受他,但他的名份是“高价插班生”。尽管如此,魏宏远已满怀感激了——在失学近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一种看不到希望的恐惧缠绕着他,使他艰于呼吸。而现在有了上学机会,他在绝望中获得了一份希望。
再次受挫折到街头摆摊
魏宏远说:“生活如同一面镜子,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笑。”苦难的环境魏宏远形成了坚毅、乐观、豁达、随和的性格。在高中就读时,魏宏远一直发奋图强,但是中考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却在魏宏远,心中留下了难以消除的阴影。
高考结束后,3年前的“历史”再次重演:尽管他的分数远远超过了所报考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但他却再次因为体检而失去升学机会。
“这次落选使我知道了生活的残酷,不敢再对求学产生幻想。”魏宏远回忆说。他为此整天以泪洗面。可是眼泪不能维持生活。“虽然人不仅仅靠吃饭活着,可是,没有饭吃人根本无法活着,需要付出的可能不仅是劳动和时间,甚至还有人 格和尊严。”魏宏远说。
于是,在当时的舞阳县城一条小街道上,人们经常看到一个文弱少年的身影。他推着一小推车蔬菜来卖,隔段时间,他又改行在路边卖起了早点。
“在街头做小生意的艰辛我并不害怕,可心中那份受到歧视的屈辱以及人格尊严的缺失,却使我难以忍受。每天收工后,我的内心都在痛苦地挣扎。这是一种暗夜中看不到光明和希望的痛。”
魏宏远说,自己生性好强,在街上摆摊时看到别人异样的目光就很自卑。于是,在过了一年早出晚归的街头小贩的生活后,他又把目光盯在了书本上。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继续求学!因为只有求学才能有未来。
遇上好老师重燃求学梦
“跟我学一年吧,我一定想办法把你送进大学。”这是临颖一高老师谌素娥见到魏宏远时说的一句话。如今,10多年过去了,这句话魏宏远仍记忆犹新。
“没有完好的躯体和富有的家庭,我是不幸的。可是遇到了临颍一高的谌素娥、巩海生、文俊峰、王贺基、汤伟欣等老师,以及兰州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一些待我如母、慈父、兄长般的恩师们,我又是幸运的。老师用爱心为我铺就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魏宏远来到临颍一高复读后,在老师的鼓励下,他重新树立了对人生的信心。
如今已退休的全国特级教师谌素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起魏宏远来仍深感骄傲:这孩子学习成绩太好了‘而且非常乐观、自尊、自强。尽管他身体有缺陷,但只要是集体活动他都主动参加。”谌老师告诉记者,魏宏远考那年读书真像是在拼命,晚上回到宿舍后在打着手电看书。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当年河南省报考兰州大学的考生中,他以总分第2的优异成绩经过面试后被破格录取。这件事舞阳和临颍两县引起了很大轰动。
勤工俭学苦 立志勇攀登
采访中,魏宏远告诉记者,当初选择兰大,是因为当年它的学费最低,但这笔学费然让他家卖掉了一头大猪、六头小猪和一只牛犊,还借了一些债。在交完第一年的费后,他的口袋里只剩下了几十元钱。于是,大学时他一周做两天兼职,做家教、发传单、卖彩票、发放调查问卷、做新闻通讯员.....在上大学之前,魏宏远已经有了谋生力。他4年大学只花掉家里几十元钱。在大学的日子里,他学费靠贷款,生活费自赚,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锻炼了适应社会的能力。
魏宏远大学毕业后回到了临颖一高,他的学生都比他高;可是他知识渊博,他的特殊经历本身就是一本教材,学生能够从他身上感受到一种力量。魏宏远说:“只有能够照亮自己 4 的人,才能够照亮别人。”
魏宏远讲课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学生评价,他的得分很高。他所教的班语文成绩一直遥遥领先。
有了固定收入、家庭和孩子之后他的生活质量和状态有了根本改观,然而他并未安于现状,毅然选择了考研。2002年魏宏远考入上海大学文学院,2005年又成为复旦大学中国古代研究中心博士生。在入学面试时,他的导师陈广宏教授问他为何考博,魏宏远回答:“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知识使我获得尊严,知识也给我带来无限的快乐。”
目前,魏宏远正在写博士论文。魏宏远告诉记者,2007年教师节,他在兰州大学时的老师——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赵小刚教授就盛情邀请他毕业后回母校任教。如果他愿意回去,将会得到10万元的住房补贴、3万元的安家费、1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目。‘前,魏宏远还在忙着写他的博士论文,未做出最后决定。
魏宏远的勤奋好学亦赢得了复旦大学导师的好评。“宏远献身学术的志向坚定,而且无浮躁之气,知识结构的自我完善能力与研究能力皆相当突出,故必将成为一名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学者。”复旦大学的陈广宏教授是这样评价他的。
记者问魏宏远,从地摊小贩到复旦大学博,士生有何感触,他用了苏轼的一句词回答:“也无风雨也无晴。”他说自己曾是一个没有出路的人,可是他不怨天尤人,最终成了一个在知识和精神上都很富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