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教育看中美价值观的差异——俞天毅

时间:2019-05-12 03:09: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家庭教育看中美价值观的差异——俞天毅》,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家庭教育看中美价值观的差异——俞天毅》。

第一篇:从家庭教育看中美价值观的差异——俞天毅

从家庭教育看中美价值观的差异

【摘要】

在全球化日益盛行的今天,中西文化的差异一直为许多人所研究的话题,而其中价值观的差异性也是研究的一个重点。本文以中国与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内容、观点、方式、方法以及评价作为背景案例,挖掘蕴藏其中的有关于中美价值观在几个层面上的不同之处,包括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平等与上下等级的差异以及独立自由与保守规矩的差异,并在最后总结所有部分的内容。本文以家庭教育为一个突破口,以一个小的基点审视中美价值观的不同。

【关键字】

家庭教育价值观差异中美

【文献综述】

对于中美价值观观念的差异这一话题,许多学者专家就不同的方面对此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云南财大的杨文华老师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美婚姻家庭价值观比较》一文中表述了在中国男女结婚不仅仅是双方的个人私事,更是家庭集体行为,而离婚是一大失败,而在美国结婚完全是二人的结合,如若不和,他们认为分开是很正常的事情,李才在《中美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价值观差异》中分析了在商务谈判中中美双方在待人接物方面存在差异,中国人注重和谐,美国人则更倾向竞争性。在法律方面,美国人更惯用法律手段,而中国人则喜欢私下解决等各种差异。田苗在《浅析文化价值观对中美师生处理冲突的影响》中也表明了集体主义文化价值取向的中国学生会尽量避免冲突,而个人主义的美国学生则会维护自身权利。在这里,我发现就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而言,其方法、态度以及结果都是大相径庭的,而其不同的面貌与内在也反映了双方在价值观念上的不同,所以,我将以家庭教育为背景案例,浅谈几点中国与美国人民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美国人崇尚的是个人主义,即是认为个人虽然离不开社会集体,但是正是由于个人对自 我利益和幸福的追求才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所以在社会事务中应首先考虑个人,而中国人崇尚的是集体主义,它强调了集体利益应该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的文化价值观念,所以每个人都必须服从于集体,二者不同。

在美国,“个人主义”在家庭教育中的存在非常明显。一般而言,父母抚养孩子到18周岁便已经尽到了父母的义务,不会再给孩子更多的经济支持,而是让孩子进入到社会上谋生,或创业,或半工半读,孩子的身份已经算是正式的美国公民,也就意味着权利与义务的相互统一。而在此之前,由于美国的教育倾向于个人本位原则,在孩子未满18岁前,父母为孩子设定目标时,会十分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父母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孩子的合作者以及支持者,这是因为孩子是家庭的一员,而个人具有最高价值,家庭教育中它则是十分被尊重的。而在中国,“集体主义”是一抹十分浓厚的色彩。相应的,我们也把中国家庭的教育称之为“群体”教育,强调个人与整个家族集体的血缘纽带,孩子属于家庭,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为他们的教育操心,长大后也为他们的婚姻和工作前途着急,当上爷爷奶奶后便甘愿承担照看孙子孙女的义务,而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们也是以家庭或是家族的利益为核心,希望孩子可以留在身边,并最后集成自己家族的事业,这一套“合情合理”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最为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从而达到家庭内部的整体合一。

除此之外,在美国基督教的影响下,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的支撑下,家庭中形成无孝顺思想的价值观,儿女的一切并非来自父母,而是上帝赐予他们个人的财富,为美国的下一代也会逐渐培养起个人意识。而在中国,人们认为自己的生命来自父母,父母也从小就告诉自己的孩子必须做到孝顺,即顺从他们的意思,因为父母是孩子的来源,没有父母也就没有孩

子,这也就进一步维系了中国的集体主义:个人永远属于集体并听从于集体。

二、平等与上下等级

在美国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绝对的平等的,从下级可以直呼上级的名字就可见一斑,而在中国,还是分上下级别的,晚辈必须在长辈面前保持谦虚,下级也必须十分尊重上级。这种种价值观上对于平等与否的差异在孩子自小的家庭教育中也是有迹可循的,在美国家庭中,父母所担当的角色相当于中国的“朋友”,是孩子想法与动机的引导者与指路人而绝非主宰者,他们绝不会包揽孩子的事情,因为父母不仅注重孩子的成长,更加看他们的个性发展。父母与孩子平等,孩子有自己的交际圈,有自己的想法,父母绝不干涉,而且不仅如此,当子女懂事后,在家庭中便有了表决权,换句话说,父母与子女间不需要有什么依赖、无法分割的关系,子女尊重他们的父母,但并不认为父母是不可置喙的权威,也许作为一个中国人无法想象,不过有如朋友一样,双方完全平等。

而在中国,由于价值观念的不同,情况也远不一样。中国著名学者许良光以家庭成员关系的主线轴把中华传统的家庭模式列为“父子型”,即父亲的权威是至高无尚的,在中国古代也有“父为子纲”的说法,家庭成员必须服从父亲,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家庭而付出。受古代文化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命令子女必须绝对的服从,就算不愿意,在一般的家庭中子女也得按照父母的指令去做,后者意味着绝对的尊严和权威。此外,父母会告诉孩子“长者恒为师”,在家庭里面,年幼者在年长者面前一定得保持谦虚,不可冒犯长者,这实际上也就形成了一种上下等级的差异,但也不可否认在“礼”这一方面做的不错。

值得一提的是,当中国的孩子慢慢长大之后,特别是到了升学阶段,另一种不平等又悄然而至,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得以凸显并成了重点保护,俨然全家的中心人,各种包办与百依百顺,过分满足孩子的要求并且过分在经济上优待孩子,这其实又造就了一种等级差别,但这也正是中国在近年来产生的一种新兴价值取向,但并没有因此而否定了父母的权威,只是在另一种概念上的顺从。

我们还是可以明显地看出,在价值取向方面,中国由于古老的历史影响,更偏于上下等级的区别,而美国则是一个自由平等的国家,讲究人人平等。

三、保守与放任自由

中美之间价值观的差异还体现在保守与自由上,在中国,人们大都思想比较保守,认为 保守低调行事方能细水长流,而美国确实一个崇尚开放与自由的国家,自由才是他们所追求的东西,当然,这一对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同样体现在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方面。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一般采用说教的方法教育子女,他们要求孩子守规矩、听话懂事、不惹父母生气。中古父母很注重社会适应性教化,以一种既定的方式培养孩子。他们不希望孩子取走一些不寻常的道路,只要求他们的孩子可以有一个良好的成绩并在将来可以谋得一份好的职业并在顺境中平平稳稳的过一生,不要有什么波澜。这也正是很典型的一种保守型价值观,求得生活的安稳与一成不变,那就是一种最大的满足与幸福,就算在家庭教育中子女有什么不同寻常的特殊想法,家长也会在考虑到其中存在的风险后拒绝,并坚持一种更加稳定与保守的人生路线。

而美国的家庭教育则不然,美国的家庭教育旨在把孩子培养成一种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的人,父母从孩子小德时候起,即注重对他们的磨练,没有任何的规则。除了最基本的道德共识外,父母不会为孩子描绘任何蓝图,会让他们自由发挥,去在社会的荆棘中摸爬滚打,让他们在受伤与磨砺中成长,并找到自己所认同的人生之路,让孩子最终成为真正的社会人,让他们可以自己承担责任,这是一种自由发展的价值观,美国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展现出自我的特点。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家庭教育中即可看出中美两国人民的价值观是截然相反的,前者的教育更为保守,讲究稳扎稳打,换句话来讲,中国人民更崇尚一种相对安定保守而拥有尽

量少的未知的价值取向,而美国人民更加自由随意,也更敢于冒险,崇尚的是一种开放自由的价值观。

【结语】

综上所述,以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为窗口,我们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出两国在文化价值观上存在着诸多差异且十分明显并值得我们去分析与研究。这其中的差异体现在中国的集体主义思想与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的上下长幼的差别以及美国的崇尚上下级长幼的完全平等,中国人民的保守内敛与美国人民的自由开放。对中美两国价值观的种种差异,是各自国家由于民族及历史原因长期而来所形成的,各有其特点与其优势之处,两国人民也在各自价值观的多重引导下形成了各自民族灿烂而辉煌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中美两国人民需要了解各自及对方的价值取向,并在求同存异的思想引导下进一步加强两国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这也许正是关于这个主题的种种研究的真正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李凌艳 国外父母教育观念研究综述【J】 学前教育研究 1995(6):60.62

【2】 刘爱民 浅析中西方教育差异 《教育论坛》【J】 2007.(8)

【3】 朱永涛 美国价值观——一个中国学者的探讨 北京外国教学研究出版社 2002

【4】 吴琼 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J】 求实.2000

【5】 关于价值观研究现状的调查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2(1)

【6】 孙琼如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教书育人》【J】 2002(7)

【7】 杨志华 文化价值观视野中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 全球教育展望 2007

【8】 黄河清 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J】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3(1)

【9】 邵璇、张晶 中美家庭教育观差异及跨文化交际研究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0(4)

【10】 王玉琼 中美传统家庭价值观的比较——从水患事故谈起 2007(5)

第二篇:从用餐礼仪看中美核心价值观差异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现代英语情歌中的隐语研究

文化负载词的交际翻译论——以《吾国与吾民》为例 《哈姆雷特》中的女性人物分析

Cultural Barriers in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s 《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分析

《简爱》和《藻海无边》的女主人公的对比研究 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广播新闻英语的词汇特点

Comparison of Color Word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 从适应与选择角度看公示语翻译方法 论《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文化传统 高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现状研究综述

A Study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Hero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享乐主义

中美饮食文化实体行为与非实体行为的民族差异 文字之乐——浅析广告中的双关 论《兔子,跑吧》中兔子逃跑的原因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elebr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中西方在养老孝道方面的差异

On the Unique Narrating Methods and Writing Skills in Brideshead Revisited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分析

英文商业广告中的常用修辞格--以《商业周刊》为例 从功能目的论看化妆品广告的英汉翻译

任务型语言教学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系经贸英语)中国儿童消费市场乱象分析及应对策略 从美学角度评张培基先生所译散文“巷” 交际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研究 从感观的角度看汉语外来词的翻译 不同的音乐折射不同的文化

浅析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数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Idioms Translation 从谈判风格看中美文化差异 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

浅析《红字》中的女性意识

从《爱玛》看简•奥斯丁的爱情观 论标示语汉英翻译中的等效问题

浅析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翻译“忠实”新解——兼评《傲慢与偏见》译本 分析《要说出全部真理,但不能直说》中的标记用法 论《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象征主义 浅析《鲁宾逊漂流记》中的宗教意识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析《小妇人》中的超验主义 浅析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

《到灯塔去》中的两性主义—抵达人类和谐的完美道路 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谈汉语新词的英译 浅谈我国服装行业的网络营销

An Eco-Critical Approach to Moby Dick 从会话合作原则透析英语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幽默的产生

The Cultural Predicament and Transcendence: Methods of Translating the Allusion in News 觉醒的女性意识:《嘉莉妹妹》中女性主义分析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解读

以“三美论”对比《登高》两个英译版本的“意美”与“音美” 英语环境公示语翻译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谈判中的语用功能 《飘》中生态女性意识的研究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永别了,武器》 《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主题分析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Film Titles: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浅谈中西方非言语交际中身势语差异 中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的对比分析

A Survey on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Oral Performance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性别语言差异 艾米丽•狄金森诗歌的心理分析 中西广告语言中的文化差异 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

从归化与异化角度浅析《毛泽东选集》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珀西•雪莱抒情诗意象研究

探究斯蒂芬•克莱恩诗集中的三类意象——以《黑骑者》为例

分析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其侦探小说《阳光下的罪恶》中的写作手法 《愤怒的葡萄》主人公性格分析 从“水”的隐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从文化角度论动物词汇的比喻与翻译

广告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广告翻译策略 戏仿和影射—《洛丽塔》中的互文性 《老人与海》和《热爱生命》的生态比较 从翻译角度浅析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问题 论叶芝的写作风格

从语言角度看中英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美国牛仔形象演变和西部电影发展的研究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论英语文学教学中的影视欣赏 《紫色》主题的表现手法

中美不同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语表达的影响--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角度分析 论《白鲸》的象征主义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An Analysis of Scarlett’s Character

Cooperative Learning: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Junior Students’ Integrative Language Ability 89 从目的论的角度谈商标翻译的原则及技巧 90 《红字》中人性的罪恶与光辉

论《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象征意义 92 微笑着流泪——欧亨利小说赏析

The Reasons Why Robert Cohn is Despised by All in The Sun Also Rises 94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疯狂主妇》

试析《飘》中女主人公斯佳丽的传统意识 96 激励小学生积极说英语的教学法

Color Word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 98 对比研究中西文化中的委婉语 99 从翻译等值理论看文化词的翻译

与身体器官有关的中英文习语对比研究

爱的缺失:班吉康普森的痴人说梦—《喧哗与骚动》班吉叙述视角研究 102 关于高中生英语阅读策略运用情况的调查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Instruction 104 文化对在校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105 高级英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研究 106 浅谈英汉禁忌语的发展

浅析哈代主要小说作品中鸟的意象

Strategy Researche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oral English 109 试析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O.Henry’s Short Stories

On the Influence of Religion on Chinese and British Culture 112 论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的“爱”

解读艾丽斯沃克的《日常用品》中的黑人女性文化 114 Diversification in Translation 115 《愤怒的葡萄》中圣经的象征和隐喻 116 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的翻译策略 117 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高级英语》中某些修辞手法赏析

通过姚木兰和斯嘉丽形象的对比看中西文化的异同

On Misreading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Analysis 121 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Person of the Year, an Editorial in the Time Magazine 122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123 中英禁忌语的异同性分析 124 中美幼儿教育对比研究

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的喻义及其翻译 126 中西方饮料的跨文化差异

《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命运分析

Analysis of Cross 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Failure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共同追求——自然

On the Differ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131 《飘》中斯嘉丽人物性格分析

非言语交际及其在二语教学中的运用 133 《隐形人》(混战)中的象征手法分析

英语演讲语篇中的parallelism及其汉译策略—以奥巴马就职演说稿为例 135 跨文化视角中中英颜色词的对比及翻译 136 《论语》中“仁”的翻译研究 137 英汉关于“愤怒”隐喻的分析 138 浅谈英语委婉语的作用和原则

The Comparison of the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with the Western Christmas Day 140 《七宗罪》的人性解剖

诸神形象折射中西方价值观不同 142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现实元素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145 从归化角度分析英文广告的汉译 146 山寨文化的反思——发展与创新

理想之梦的破灭——探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美国梦 148 试析英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去性别化改革

现代爱情的另类表述—解读《暮光之城》主人公爱德华和贝拉的爱情 150 阶级矛盾导致的爱情悲剧―<<呼啸山庄>>解读

151 从《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看维多利亚时期的新女性主义观 152 A Study of the Causes of Tess's Tragedy 153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中的生与死 154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自主学习模式研究

155 美国品牌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156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 157 谈品牌广告文体特点及其翻译 158 浅析商务谈判中的恭维语应用

159 论双性同体理论下的《达洛卫夫人》 160 《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161 《小镇畸人》中的空间形式分析

162 分析文化差异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影响

163 An Analysis of the Initiation Theme in The Child in Time 164 An Analysis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 165 中西方新闻报道看道德观差异

166 《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性化”研究

167 A Glimpse of Intercultural Marriag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168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老友记》字幕中的幽默翻译 169 商务英语谈判的语言技巧

170 论“成长的烦恼”中的美国家庭文化

171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172 论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73 The Joy Luck Club :Chinese Mothers’American Dreams Lost and Regained

174 A Lost New Woman in Patriarchal Society–Esther Greenwood’s Madness in Sylvia Plath’s The Bell Jar 175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

176 从西方讽刺剧看品特的威胁喜剧

177 The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on Emily Bront and “Wuthering Heights” 178 输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79 现代英语演讲中的范式分析

180 浅析《红字》中女性主义的具体体现 181 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现代性意识 182 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

183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Online Subtitle Translation Group 184 论人性自私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 185 合作学习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186 从荣格的原型理论看《蝇王》中杰克的形象 187 浅析英语委婉语的应用领域

188 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中委婉语的翻译策略研究 189 浅析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语用功能 190 英国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的研究 191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幽默的比较 192 从功能对等角度翻译委婉语

193 从《实习医生格蕾》浅析美剧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和趋势 194 英国足球对中国足球发展的启示 195 从用餐礼仪看中美核心价值观差异

196 在异化社会里身份的迷失与精神上的顿悟--对索尔贝娄《晃来晃去的人》中主人公的剖析

197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之对比研究 198 英汉词汇及文化差异研究

199 从鹿鼎记和唐吉诃德的主要人物的较对比来比中西方侠文化 200 性别差异在日常英语词汇和句法中的体现

第三篇:从中美节假日看文化的差异

从中美节假日看文化的差异

[摘 要] 节日承载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积淀下来的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中长期孕育的结果和重要载体。透过中美两国节日表征,从时序规律、信仰及价值重心取向、道德趋向和精神追求等方面分析差异,以求畅通交流,取长补短。

[关键词] 中国;美国;传统节日;文化差异

节日风俗以旖旎的风情和独特的风貌展现在人们面前,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着民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它包涵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积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上长期孕养的结果和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节日习俗浅显易见,易于表现,而民族精神则深嵌于各种表象之下。因此,对比研究中美传统节日异同,可以透过其表征,揭示两个民族的性格、心理、文化价值取向和民族精神。

1.中国传统节日时序构成规律体现了中国历史发展中农耕文明的主导地位,较清晰地记录了历史轨迹;而美国节日时序反映了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在生活中的地位以及文艺复兴之后对人性的回归。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这些节日按照时令顺序相继排列。腊八节、春节、元宵节在冬季,清明节在春季,端午节、七夕节在夏季,而中秋节、重阳节在秋季。这一构成规律恰好体现了中国历史发展中农耕文明的主导地位。历史上的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传统上重视气候变换对农业的影响。我国最古老的节日是农事节日,而农事节日又源自节气,都是岁时节令,即受天候、物候、气候的周期性转换所影响,节日活动的目的都与世俗的农事生产直接相关。如中国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腊祭,由一年农事后的报答神的恩赐而来。再如清明节,“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正是春耕播种的大好时节。美国的节日主要有情人节、愚人节、复活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感恩节等。一方面主要为纪念基督教中的神,另一方面为纪念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至尊人物,反映了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在生活中的地位以及文艺复兴之后对人性的回归。美国工业、畜牧业发达,喜好迁移的生活使他们追寻内心的安宁,注重宗教活动,尤其是基督教。基督教的节日几乎贯穿一年的始终,基督教文化将美国节庆连为一体。

2.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及泛神性;而美国统节日具有极强的一元神论宗教文化特征。

中国早期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以自然崇拜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习惯势力的基础之上, 其基本都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不可避免的打着封建的烙印:等级制、封闭式、家族式,有异于西方古代的神本主义及近代的人本主义,其基本的哲学理念与理想的希望值是主张神灵与人二者之间相互的协调与平衡,即所谓“天人合一”。如七夕节观星,人在宇宙中,企盼天上人间共美好;中秋节观天赏月,天上人间共享团圆;重阳登高望远,天高地厚,秋高气爽,天人和谐。中国人心目中的神灵是为我所用的神灵,虽然许多时候是以求得神灵庇佑的形式出现的,这一文化特征在传统祭祀性节日中展现无余。如“灶君”在民间俗传中是受玉皇大帝派遣来监视人们行为善恶、掌管万家祸福的神,到年底时就上天汇报人们的罪状。因此,到了祭祀之日,人们都要为他准备丰盛祭品,还常常用糯米做成的糍粑等粘性极强的甘甜

食品糊在他的嘴上,并烧纸钱等供奉他,对其进行贿赂,使他上天之后不能开口讲主家的坏话,而只能甜嘴蜜舌地讲好话;台湾民间还传说灶君是好色之神,故旧时常有妇女于节日在灶边洗澡的风俗,对灶君进行“性贿赂”,使其在“满足了声色之欲”后可以为自家美言几句。这种不是力图约束自己的行为、净化自己的灵魂,而是试图通过事后的食色贿赂来阻止灶君讲真话的行为,如果发生在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和民族,将是一种严重亵渎神灵的行为。但在中国相传至今,约定俗成,从来没有人质疑它的正当性,谁能不说这是一种现实生活行为及民族心理与观念的反映呢?从这个角度讲,中华民族其实是一个世俗化、没有宗教信仰、或者说是没有纯粹意义上的宗教信仰的民族。中国传统的神灵,大多为人们进行世俗利益诉求时的自然崇拜神灵,而不是一种求得心灵净化、精神升华、灵魂归宿和终极人文关怀的精神理性。

基督教的上帝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创造者,他既不允许人们崇拜其他的神灵和偶像,人们也不必要去崇拜其他的神灵和偶像;人类的现世生命仅仅是一个过程,其福祸、寿夭、贫富都是上帝先天注定赐予的而非后天可以求得的。基督教主要节日---圣诞节、受难节、复活节、升天节等都是围绕着耶稣的宗教庆典活动。

3.中国节日文化尊重人,但将个体融入群体,强调集体主义价值取向;而美国节日文化挖掘个体的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即个性主义。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及其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内向型经济模式,决定了个人与群体的和谐统一。个体一般被纳入整体当中,个人的价值因群体而存在并借以体现。受到儒家文化的支撑,家族或宗族制度占有重要地位, 个人是处于家族或宗族关系之中的,人们之间首要的关系是血缘关系,血缘关系则是“孝道”存在的基础。儒家学说把这套宗亲关系的社会制度纳入到传统节日中,使其具有鲜明的“以父性

制为中心、以血缘为基础”的节日文化特征。如“清明节”所寄予的利益诉求与精神寄托就是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即血缘子孙的继承绵延。这种绵延寄托,体现在对祖先的敬仰,对生命的崇尚,也体现在物质(金钱、财产、官爵、职业)与精神(理想、抱负、事业)上,把不能继承并张扬祖先事业功绩、精神遗训或物质遗产的人视之为不肖子孙,因此,将祖先的精神与物质遗产发扬光大是每一个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初始使命。

与中国拥有悠久封建制的传统不同,美国的历史是书写在干净利落的一张白纸上的。独立战争之前,在没有任何封建思想残余的美洲大陆上,欧洲资本主义所崇尚的自由、平等观念,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使美国人相信每个虔诚的基督徒与上帝之间都有一种精神上的联系。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财富多少,在上帝面前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个人只对上帝负责,或者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负责从而求得上帝的宽恕或青睐,在死后进入天堂;在上帝“最后的审判”面前,无论亲疏尊卑贫富,人人都是平等的。个人追求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得物质财富与社会地位——作为上帝选民的“标志”,最终得以升入天堂。同时,富有的美国人认为财富虽然是个人成就的象征,但把过多的财富带入棺材是一种罪过。于是,商业大亨们将挥金如土作为自我完善与提高的重要途径。美国的文化与其标志性动物---秃鹰一致:独立、自由、刚强,追求个体的成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4.中国传统节庆传承厚重的伦理道德,但发展演化到现代功利色彩浓厚;而美国节日则凸显感恩情节,追求精神愉悦。

以父家长为中心的家族制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依托的社会结构,它包含了“敬祖”、“祭祖”、“寻根”、“报本”,“孝道”、“团圆”、“奉献”、“责任”和“继往开来”等“孝亲”元素。重阳敬老,端午敬贤无不透视中华民族所崇尚的美德。然而,节日的表现形式则渐显功利。以“压岁钱”为例:除夕夜由尊长向晚辈分赠钱币,以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于小儿胸前,谓能压邪驱鬼,借以祝福,故名“压祟钱”。但在现实社会中,已经几乎完全异化成为了一种纯粹的金钱交往,人们往往以给予量的多少相攀比。此外,在节日祝词上,传统的雅文化失去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遭遇到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急骤转变,因此日渐淡隐,甚至完全消失。例如,上巳节是古人春季踏青郊游、团聚野餐的节日,因形成了丰富的“雅”文化而倍受古代文人的推崇。如出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之手,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庭序》就是记载文人“曲水流筋饮宴游乐”的上巳节盛况;杜甫“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族旗”的鲜活诗句;刘长卿更是用轻快之笔勾勒出江南文人雅士郊游饮宴的浪漫节日场面:“江南风景复如何,闻道新亭更欲过。”古代节日乃“文人的盛节”,有极强的文化交流的社会功能。但时至今日,已由“恭喜发财”、“大吉大利”、“步步高升”、“财源滚滚”等吉利祝语所简化代之。

而在美国众多节日贯穿着感激、咏恩和对个体贡献的认可。这一精神与美国主流文化即白人文化密不可分。美国主流文化根基于基督教,普遍接受传统的“原罪说”。按照这种信念,所有的人都是因原罪落入现世受苦受难的。虽然耶酥自身无罪,但他为了达成人与上帝的和解,不惜以自身钉死在十字架上,以此带走人类的罪恶,使人得以永生。刻骨铭心的罪孽深重感与上帝之子的大慈大悲,使居主流文化的基督教徒对“博爱”有独特的理解,对上帝及其儿子心存无限感激。基于“原罪说”对人类本性的认识,主流文化更看重人间的美德和善行,并将之视为对耶酥的回报,产生了“感恩”文化。而圣诞贺卡、母亲节鲜花和情人节玫瑰等传统社会交往,则更体现情感友谊,交换的礼物多注重其情感价值而非物质价值,倒真像中国俗语所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礼轻仁义重”。正如世界上其他种类一样,人类也有着不

同的形态和性了重要的角色,有个性才有魅力和存在的价值,“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和美国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源流和文化传统,这就注定了他们的背向和发展的异途。但是透过中美节日文化差异,我们能洞察这两个民族的文化和由此衍生的制度、伦理、审美价值等观念的内在灵魂,通过比较与分析可以加深双方的了解,在今天这个开放、竞争、合作的世界里更好地加强沟通和交流。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的今天,我们不能闭关锁国,在发扬光大咱们自己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也要汲取西方节日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我所用。目前,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开始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中国老百姓也开始了解西方节日文化的迷人之处。中西方的节日文化互相渗透,相互融合,这是两种文化紧跟时代潮流、永葆生命活力的一大福音。

【参考文献】

1、李晓霞;;[J];理论界;2006年S2期

2、杨敏;词典─文化的一面镜子──《朗文英语与文化词典》评介[J];外语教学;1997年03期

3、甘世安;魏水利;;中美节庆文化的表征与内涵分析及其启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刘竹;节日文化与精神补偿论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5、廖冬梅;节日的教育功能探析[D];西南大学;2006年

6、杨江涛;中国传统节日的美学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7、周惠英;中元节民俗仪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张文诺;[D];兰州大学;2006年

第四篇:从电影《喜宴》看中美婚姻观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试析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热与好莱坞电影 3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母爱力量 An Analysis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Nature and Civiliza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 5 浅析美国慈善捐赠的文化动因 6 论《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8 商标翻译的本土化研究 英汉习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转换 10 论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有效沟通 试分析两种婚姻的差异——以薛宝钗和夏洛特为例 12 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特点及策略研究 凯特•肖邦小说《觉醒》中的超验主义思想分析 14 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的比较 15 《红字》中对自由的求索 On the Female Initiation Theme in Little Women 17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 18 浅谈英汉禁忌语的发展 浅析《格列佛游记》讽刺手法的运用 从文化无意识的角度分析《喜福会》中的边缘人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的三中译本----各译作对原作忠实度的对比评析 群体隐私和个体隐私——中美家庭中隐私观念的对比研究 23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中国商品说明书的英译 从杨必翻译的《名利场》看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爵士时代”的女性--对比分析《伟大的盖茨比》和《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女性角色 26 从儒学与基督教的角度探析中西文化差异 27 《欢乐之家》中丽莉追求婚姻时的自我矛盾 28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奥兰多》 《达洛卫夫人》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 30 浅谈外贸英语的翻译标准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词汇策略的研究

悖论式的唯美主义--论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 33 Feminism in Eileen Chang's works 34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元素 35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化妆品品牌翻译 36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对策

不可缺少的书信——《傲慢与偏见》中书信功能的研究 38 从语境角度谈文学作品翻译中人物描写的语用对等问题

托马斯哈代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对比研究——以苔丝和顾曼桢为例 40 浅析跟单信用证软条款及其防范措施

The Comparison of the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with the Western Christmas Day 英汉灾难性新闻导语写作手法初探 对《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心理分析 消除不良商标翻译的策略

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分析威利洛曼的悲剧

蕾秋•乔伊斯《一个人的朝圣》成长小说的分析 从《简爱》和《达洛维夫人》浅谈女权主义的发展 从目的论角度看外宣翻译研究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企业简介汉英翻译 《永别了,武器》的意象分析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汉语数字成语英译策略研究 解析《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必然性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自卑情结分析 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消除语言歧视的策略 《蝇王》的现代性启示:人性的自赎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Silence in Conversations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s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论《儿子与情人》中 “花”的象征意义 论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 萨拉的性格魅力

艾米莉•狄金森雏菊诗中的死亡观

浅析哥特意象在爱伦坡小说《丽姬娅》中的体现 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及策略 从女性主义解读《芒果街上的小屋》 中美饮食文化差异及其相互影响 英语委婉语及其翻译

基于语料库的中英色彩词文化差异研究 文学翻译中译者风格的彰显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 归化和异化在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关于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影响的研究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 对《绝望主妇》中加布丽尔的解读与阐明

无法规避的体制——权力视阈下的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从成长小说角度比较研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麦田里的守望者》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 法律英语词汇特点及其翻译

浅析中美电影中英雄主义的异同--以《功夫熊猫》和《霍元甲》为例 Comparaison entre l’Histoire d’A Q et l’Etranger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小妇人》中的女性话语 英汉饮食习语对比研究

从《雾都孤儿》看查尔斯•狄更斯的善恶观

《奥兰多——一部传记》中译者女性主义干预方式研究 爱伦坡《泄密的心》的恐怖效果

《海的女儿》中安徒生的悲剧情结分析 86 从《印度之行》看福斯特的人文主义思想观 87 爱恨共辉煌——浅析《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

An Analysis of Imprisonment and Liberation in Great Expectations 89 浅析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91 《红字》中的圣经典故与象征意义 92 从关联理论看美剧典故的翻译

不伦,还是不朽?--从柏拉图的哲学理论视角解读《洛丽塔》(开题报告+论)94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中的生与死

The Influence of the Current American Marital Status on the Christian Views of Marriage 96 《园会》中男性人物性格作用分析 97 浅议中国菜名的英译

Women’s Roles in the Family Based on the Bible 99 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Based on the different Chinese versions of Bacon’s essay Of Studies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02 E-C Translation of Adverbial Clauses in Business Contra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103 浅析王尔德《莎乐美》的唯美主义和成因

An Archetypal Study of J.D.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05 欧美电影对英语学习者英语口语的影响

A Cultur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 107 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碰撞与融合 108 文化图式理论视角下汉英动植物联想意义比较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浅析语法情景教学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设计与运用 110 浅析中西方颜色词所隐含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 111 跨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渗透 112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 113 Olympic Economy 114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English Business Letters 115 Tragic Elements——An analysis of the protagonist Holden’s growth experience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16 如何运用情景教学法进行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探讨 117 论《他们眼望上苍》中黑人女性身份的建立 118 中西酒文化比较

A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between Works by Byron and Shelley 120 超验主义思想在惠特曼诗歌中的体现

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122 许渊冲的“三美”原则在国外化妆品品牌名汉译中的应用 123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 124 浅析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 125 跨文化交际在英文电影赏析的应用

《看管人》下的“品特式” 127 英语与汉语中的称谓研究

残酷的现实与审美愉悦——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崇高美 129 埃德娜的觉醒——对《觉醒》的心理女性主义分析 130 Love and Death in The Awakening 131 《人鼠之间》中两主人公乔治和雷尼的对比分析 132 中西公益广告隐喻对比研究

菲茨杰拉德《返老还童》中的美国梦幻灭 134 浅析马拉默德小说《店员》中的“犹太性” 135 论《阿甘正传》中的美国梦 136 论《小妇人》中的超验主义思想 137 英汉习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xx中学为例 139 《哈利波特》的圣经原型解读

《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话语的言语行为理论分析

A Probe into Three Phases for Effective Business Negotiations 142 追求女性自我意识的孤独灵魂——评《觉醒》中的爱德娜 143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的分析 144 浅析英语俚语的特征及其功能 145 论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 146 巧克力包装的研究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 148 亲属称谓:英汉社会文化差异 149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委婉语翻译探讨 150 从功能对等的观点看京剧术语的英译 151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之对比研究 15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53 浅析《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根源 154 麦当劳法则及其在美国社会的影响

155 论《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昌盖茨“美国梦”的转变 156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惠特曼的《草叶集》 157 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研究 158 产品说明书的翻译技巧

159 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元素 160 增译法在《水晶宫》英译汉翻译中的应用 161 紫色中女人意识的觉醒

162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Main Characters in Daniel Defoe’s Roxana and Emily Zola’s Nana 163 浅析英语广播新闻的语言特色

164 英汉死亡委婉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分类对比

165 从《男孩们女孩们》看身份问题对艾丽斯•门罗文学创作的影响 166 小说《嘉莉妹妹》中女性成长的分析 167 浅论国产小米手机的营销策略 168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与翻译

169 论《奥兰多》中双性同体观

170 用隐喻理论分析英汉商标的语言特色 171 二战后美国摇滚乐的发展及影响

172 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白

173 从违反合作原则的角度看英国情景喜剧中的言语幽默——以《IT狂人》为例 174 从“死亡”委婉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75 从新闻用语特点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

176 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宗教影响

177 剖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复杂个性 178 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作用及教学启示 179 探究《蝇王》中的人性

180 《天黑前的夏天》中女主人公凯特的自我救赎之路

181 A Study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American TV Series 182 论《简爱》中话语的人际意义 183 观音与圣母之比较

184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185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荒诞性解读

186 《喜福会》体现的中美家庭观念冲突解析

187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Nonverbal Privacy 188 浅谈英语教学中课堂活动的应用

189 从精神分析法解读《追风筝的人》的主题 190 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中的人文主义 191 激励小学生积极说英语的教学法

192 基于弗洛伊德心理学分析《飘》中斯嘉丽的行为 193 论营销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履行

194 关键词法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效果研究

195 传统美德与反传统个性的结合——《小妇人》中乔的形象分析 196 《喜福会》中的象征主义

197 A Study of Corporate Crisis Management through Sanlu Tainted Milk Powder Incident 198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景区公示语误译的研究 199 语境理论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200 《飘》的成长主题解读

第五篇: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开题报告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姓名:闫姗姗

班级:1003班

学号:20103952 专业:英语

一、课题研究目的

1.正确认识中美两国家庭教育差异及其原因

中美两国由于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分析两国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是我们正确借鉴美国的先进育人理念的前提。

2.寻找,借鉴美国一种更加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

中美在家庭教育方式中存在很多差异,在这个差异中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借鉴美国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助于使中国的家庭教育趋于完善。3.完善中国整个教育体系

家庭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取代的,作为教育中一个重要细胞,对中美家庭教育方式差异的对比研究能够有效的完善整个教育体系。4.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提高未来人才的素质。

家庭教育在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主要场所,对其日后的良好习性的养成和智力的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课题意义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家长应当对社会负责,对后代负责,研究教育方法,培养子女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这包含了家庭教育在内的教育,也可以说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终身教育中是出于起点位置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现今父母教育子女,就是缔造我国未来的历史,因而也是缔造世界的历史。”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全世界面临的课题,家庭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美两国家庭教育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念,而这种观念导致中美在教育方式上产生巨大差异。正确认识两国之间存在的这种差异对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家庭教育的定义和特征,接着,对中美家庭教育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者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最后,总结出从中美家庭教育对比分析中得到的启示。通过中美家庭教育的对比分析,使人们对家庭教育的理解更加透彻,从而促进中国家庭教育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内容 A.家庭教育的定义和特征

B.对中美家庭教育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C.找出造成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 D.从中美家庭教育差异中得到的启示

四、参考文献

[1]赵洪程:家庭教育是人生成长的摇篮[J];山西教育(教学);2011年05期

[2]张威:中美家庭教育方式比较[J];《科技信息》;2008年31期 [3]张晓亮:浅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大众文艺》;2013年23期

[4]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19558年

[5]素·金,珍妮·金:《亚裔学生为何出色-家庭教育的17个诀窍》;2006年

[6]彭立荣:《家庭教育学》;1993年

[7]杨宝忠:《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2003 I.Introduction A.The Motivation of the thesis B.The Objective of the thesis II.Brief introduc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A.The Defini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B.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mily Education III.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 A.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 1.Moral Education with the Core of Love 2.Habit Education of Thrift 3.Words and Deeds B.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 1.Different Methods of Management 2.Different Ways of Family Education 3.Different Ways of criticism 4.Different Ways of Showing love IV.Causes of the Differences in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1.Diff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 2.Different Values 3.Different Economic systems 4.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V.Enlightenment of the Comparative study on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1.On the Aspects of Family Education Objects 2.On the Aspects of Family Education Contents 3.On the Aspects of Family Education Methods VI.Conclusion

下载从家庭教育看中美价值观的差异——俞天毅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家庭教育看中美价值观的差异——俞天毅.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礼看中美教育差异

    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礼看中美教育差异 2011-05-06 东方网-文汇报 又到5月,遥想两年前,女儿从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参加女儿毕业典礼的一幕幕还在眼前。 早期,我们在美剧《成长......

    从《喜福会》母女冲突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共5篇)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纯真年代》中社会与个人的碰撞 2 汉英颜色词的文化内......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及其启示(五篇材料)

    中美家庭教育的主要差异及其启示 蔡伟伟,张红 (1. 合肥工业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合肥230009; 2. 炮兵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合肥230031) 12【内容摘要】 日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

    中美家庭教育方式差异开题报告

    中美家庭教育方式差异开题报告题目(中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目(英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院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分析-论文提纲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 目录 前言……………………………………………………………………………………1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从中美两国老师讲授《灰姑娘》看教育差异(合集)

    从中美两国老师讲授《灰姑娘》看教育差异 美 国老师是如何讲灰姑娘的故事的: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

    从中美两国老师讲授《灰姑娘》看教育差异

    从中美两国老师讲授《灰姑娘》看教育差异作者:靖 美国老师是如何讲灰姑娘的故事的: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

    从两个版本的《灰姑娘》————看中美教育差异

    从两个版本的《灰姑娘》————看中美教育差异 美国版: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很快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