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孩子需要怎样的教师
----二十一世纪怎样做老师
爱使孩子感到安全和满足,一个充分享受到成人的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自暴自弃,形成自卑或逆反心理。有些孩子喜欢捣乱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及关注不够,他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老师的关注,获得老师的爱。
“孩子爱什么样的老师”其实我们一些平时不注意的行为,却是孩子心中爱的表示,如“老师会跟我玩玩具”“老师上课常会提问我”“她常表扬我”,这些行为看似平常。但他确确实实地代表着教师对幼儿的爱和关注。因此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应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和表情,而要通过各种形式向每个幼儿表示我们的爱。哪怕是微笑着看幼儿一眼,或关切地说上一句,这种爱的表示,可以让孩子快乐一天,几天,甚至很长一段时间。
然而要做二十一世纪的好教师,不单单要有爱的艺术,还需要有良好的教育艺术。孩子年龄小,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影响着他们。因此教师“为人师表”,首先就要做得最好。不断地学习,就成为了我们人生的前进方向,以求得更多的知识。以往浅易的知识已不够现在的孩子学习。他们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已能自己去感受,去吸收。他们需要更现代化的仪器去教育他们,如:电脑。网络上的知识是样样都有,孩子们需要这些令他们惊奇的作品。
同时作为教师,“教师,教师”逃不出一个“教”字,我们应根据
孩子的兴趣、社会的潮流,去抓住每一堂课教学的机会,精心装扮、精心备课,以教师特有的气质和不凡的口才去吸引孩子,感染孩子。
其实要做好二十一世纪的教师真的很难,需要我们用更多的心血去浇灌这些“盼望着有更多雨水,养份的花朵”。但我们不怕,因为教师这职业是光荣的。
第二篇:孩子和学校教育需要怎样的班主任
孩子和学校教育需要怎样的班主任?(朱小蔓)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很丰富,多年来他一直十分的勤奋努力,不断地趟出和拓宽自己的从教道路,在我国中小学界声名与影响也越来越大。我为他的成就高兴,也希望他成为现今中小学教师可以学习效仿的榜样。
怎样的教师才算教育家?做出怎样的探索、经受怎样的磨砺,具有哪些不可缺少的品质方为教育家?是我自己一直在思考,在观察,并不断自我求问的?籍助这次较系统学习研究李镇西老师,我谈谈感想。
李镇西的教师角色是多重的:学科教师、班主任、学校校长。但我知道他一直喜欢做班主任,从1982年大学毕业做班主任,带出几届“未来班”,到2008年,又一次当起班主任。他把班主任工作当作实现自己教育理想、练就教育“基本功”,不敢、也不愿轻易放弃的阵地。我欣赏和钦佩他有耐心、不嫌弃、不逃避这份平凡、琐细,十分辛苦、磨人的工作。
考察他30年教师工作历程,我深信不疑:正是坚持做班主任,使他了解孩子的需要和状况,并以此为起点,向深入理解教育的真谛、探寻教育的奥秘进发,创造了一个与时代、与共和国改革开放事业一道前进的中小学校班主任工作的丰富而典型的案例。他也正是从贴近教育的真实处敏锐发现现行教育的种种弊端及变革需求,正直批判不良教育,坚守自己的教育立场,从而做到身在小课室,心忧大教育,成为一位被称为“教育家”的教师。
班主任是一份怎样的工作,它为什么可以练就教育家的思想、灵魂和本领呢?
班主任工作有条件对学生进行持续性的观察,与学生交往互动频数大,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在认知学习之外的情绪、情感方面的了解以及给以关怀的时空条件更有主动权;
班主任的职业角色多元,处理与学生成长相关的事务多,就像全科医生、综合医院面对疑难杂症多、病例多,如果有心,必然经历锻炼磨砺大;
还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形式灵活、有张力,考验着人的才华机智; 班主任对班级团体精神氛围及其是否体现教育的道德性质是个灵魂性人物,具有主导性作用,等等;
但所有这些可能性和有利条件并非所有班主任能够适时、充分利用,由此成为行家里手。李镇西成长的奥秘是什么?针对时下的学校教育状况,我仅从两个角度谈点认识:
第一、了解孩子,陪伴孩子成长,这是不变的教育永恒之道。
陪伴孩子成长,这是教育活动的永恒之道。但这样一个朴素的教育真理,常常被我们忘却、丢弃。李镇西老师则坚持与孩子在一起,他把学会与孩子打交道看作教师的天职。他表示自己要永远守住一颗朴素的教育心,这最让我心动,也以为这是他几十年教育生命蓬勃、一直活跃成长的重要源泉和奥秘。
从教育的本源、从教育活动原初的形态来分析,教育是因人的需要产生的,是为学习者的“成人”、成为人格健全的人而创造、设立的。因此,孩子、学生的需要,他们的“成人”、精神成长的需要应是教师工作的第一位优先事项。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需要什么样的班主任?
孩子需要爱的呵护,才有安全、惬意感,这是他们作为自然生命成长的第一需要。
孩子需要公平对待,需要被承认、被认可,无论来自教师的,还是同伴的;无论来自个人还是组织和群体的,才会有尊严、有舒展和自信,这是他们作为社会伦理人、法理人的需要。
孩子需要自由创造的空间、合作学习的空间,才有善意的、愉快的竞争与进取;孩子需要知识和道德学习的引领,需要无限丰富的精神养料,才能成长成才成人,这是他们精神生命的需要。
班主任岗位较有可能和条件满足上述条件,同时也极有可能破坏这些条件,从而对学生成长构成障碍、威胁和危机。我个人觉得,今天的中国教育特别需要认识和维护孩子第一、学生第一的基本教育立场。可贵的是,李镇西全方位满足学生需要,不仅用心思努力去做了,而且三十年坚持在做,无论是具体的岗位、角色有什么变化。支撑他的热情和坚持力的是什么?我以为,首先是童心。李镇西老师认为“童心”是根本,“童心”意味着“理想”、“纯正”、“热情”、“好奇”、“良知”,镇西说,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就是直到最后一次站在课堂上,他依然怀着一颗纯洁的童心。我想,是啊,童心,也正是朴素的心,如璞玉,质朴而无华。有童心才可能与孩子的心灵相通,把住孩子的思想情感脉搏,走进孩子心灵,从而陪伴孩子成长。因此,我觉得,保持童心,才可能守住朴素的教育心。斯霞、霍懋征、于漪、李吉林等令我们尊敬、向往的教育家之路无一不是如此。李镇西的教育热情、理想不仅源于他的童心、爱心,更可贵在于他有自觉的认识,他认为教育学属于人文学科,我对这一看法高度认同。他说,教育实践活动所涉及的对象,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社会,而是人的内心。由于对教育活动这一基本性质的认识,他才能在理性上清醒地持守教育的人文立场,在日趋功利的教育现实中没有迷失方向。
第二、在现实中创造可能,致力于培养走向未来的人,这是教育家永恒的使命和行走之道。
教育永远是追求理想的事业,教育永远是为未来培养人,教育永远是在不满现实、改造现实中前进。因此,一个有作为的教师永远是在突破困境、超越现实,它既包括指向外部世界,也包括指向自己。
班主任工作是由教师直接管理的、微型的教育机构,教育大系统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需要直接面对。班主任的教育理想有希望在一个小环境中部分实现。李镇西带出的几个“未来班”就是他的热望和心血创造。在班级的集体主义教育方面,在学生同辈的平行影响方面,在对学生自我教育潜能的重视和培养方面,他不仅继承我国建国后积累的优秀教育传统,也大量学习借鉴苏霍姆林斯基及其他国外教育家民主、尊重、人道主义的教育思想,比较早地在班级推行教育的人文化、民主化管理。他组织公平的学习竞赛,提供大量的创造机会,创设平等的人际关
系,建立多元交流的友谊班级,他尝试用“法治”代替“人治”,让每一个人成为立法者等。正是在这样的创造性实践中,他已不再是传统德育思维下的模范班主任形象,他对带有浪漫玫瑰色彩的理想化德育,对说教式的、权威式的德育主动反思与摈弃,用更加贴近生活的、更具法治精神的内容、方法、制度使学校德育、班级德育、师生关系都有了更多新的现代形态。他用心建设的班集体生活走向具有公共生活要素的学校生活,走向帮助学生学会过共同生活的学校。集体生活、公共生活、共同生活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生活方式。学校中的班级生活是学生在家庭私人生活之外最密集、最重要的生活时间和居所。陶行知当年早说过,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当代青少年的社会生活环境是纷呈复杂的,但学生在班级里过什么样的生活,其中,集体教育的影响、公共生活的元素、共同生活中的价值观对中学生的型塑作用依然不能小视。李镇西是中小学较早探索班级文化建设的带头人之一。仔细研究他倾情和倾注理想的班级文化中,明显包含上述三种不尽相同的文化要素,明显地体现他对培养未来的人的理想,即:热爱自己的祖国,能够参与建设未来法治国家与社会,有公共精神、能过公共生活,同时开放、包容、尊重,学会过共同生活、有个人美德和负责任的公民。
他从班主任工作锻炼形成的平等、尊重的教育意识和民主精神支持他进一步关注教育公正、关怀平民子弟的受教育机会,从而有了他主动请求创办成都武侯实验中学,办平民教育的决心以及热忱向总理建言的勇气。他提出“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校训词,他修订的教师誓词,他给全校老师那封“敢问路在何方”的公开信无不充分表达了他追随陶行知办“真教育”的信念(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无不洋溢着他带领老师和同学们推行新教育实验、走幸福教育之路的激情,无不充满着誓为未来培养健全人格、合格公民的现代教育家气概。
镇西特别崇拜乌克兰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我俩有幸一起出席苏氏90年诞辰纪念,一起考察帕夫雷什中学。他特别欣赏苏氏的一段话:“如果主要教育者只是教育别人怎样教育而不直接接触孩子,他就不再是一个教育者了。”所以他总提醒自己不要疏远教学而“行政化”起来,过去善于感动的心,变得不那么敏感。他提醒自己不能只想那些诸如“发展模式”、“社会品牌”“打造名校”
等大念头,而忽略了每天在校园里所见到的一个一个具体的孩子。镇西的语文课也教得好,他做班主任、做校长的才华、魅力与他的语文教学水平高、人文素养好有关。他的教育家成长之路完完全全根基于、得益于他的班主任工作,得益于永远和孩子在一起。
三十年,李镇西怀抱理想和激情在他可以有所作为的小环境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通向更好的教育的可能,归结起来,教育者的民主精神、人道主义情怀,直接接触学生与教师,一步一个脚印,扎实行走,不辱使命。它雄辩证明,教师的道德成长、专业成长只能在职场,教师的幸福源泉在学生。这是总结李镇西老师成长经验再一次给我们的重要启发。
第三篇:孩子和学校教育需要怎样的班主任?-班主任培训
孩子和学校教育需要怎样的班主任?
——朱小蔓教授在“李镇西从教三十周年教育思想研讨会”上讲话
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很丰富,多年来他一直十分的勤奋努力,不断地趟出和拓宽自己的从教道路,在我国中小学界声名与影响也越来越大。我为他的成就高兴,也希望他成为现今中小学教师可以学习效仿的榜样。
怎样的教师才算教育家?做出怎样的探索、经受怎样的磨砺,具有哪些不可缺少的品质方为教育家?是我自己一直在思考,在观察,并不断自我求问的?籍助这次较系统学习研究李镇西老师,我谈谈感想。
李镇西的教师角色是多重的:学科教师、班主任、学校校长。但我知道他一直喜欢做班主任,从1982年大学毕业做班主任,带出几届“未来班”,到2008年,又一次当起班主任。他把班主任工作当作实现自己教育理想、练就教育“基本功”,不敢、也不愿轻易放弃的阵地。我欣赏和钦佩他有耐心、不嫌弃、不逃避这份平凡、琐细,十分辛苦、磨人的工作。
考察他30年教师工作历程,我深信不疑:正是坚持做班主任,使他了解孩子的需要和状况,并以此为起点,向深入理解教育的真谛、探寻教育的奥秘进发,创造了一个与时代、与共和国改革开放事业一道前进的中小学校班主任工作的丰富而典型的案例。他也正是从贴近教育的真实处敏锐发现现行教育的种种弊端及变革需求,正直批判不良教育,坚守自己的教育立场,从而做到身在小课室,心忧大教育,成为一位被称为“教育家”的教师。
班主任是一份怎样的工作,它为什么可以练就教育家的思想、灵魂和本领呢?
班主任工作有条件对学生进行持续性的观察,与学生交往互动频数大,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在认知学习之外的情绪、情感方面的了解以及给以关怀的时空条件更有主动权;
班主任的职业角色多元,处理与学生成长相关的事务多,就像全科医生、综合医院面对疑难杂症多、病例多,如果有心,必然经历锻炼磨砺大;
还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形式灵活、有张力,考验着人的才华机智;
班主任对班级团体精神氛围及其是否体现教育的道德性质是个灵魂性人物,具有主导性作用,等等;
但所有这些可能性和有利条件并非所有班主任能够适时、充分利用,由此成为行家里手。李镇西成长的奥秘是什么?针对时下的学校教育状况,我仅从两个角度谈点认识:
第一、了解孩子,陪伴孩子成长,这是不变的教育永恒之道。
陪伴孩子成长,这是教育活动的永恒之道。但这样一个朴素的教育真理,常常被我们忘却、丢弃。李镇西老师则坚持与孩子在一起,他把学会与孩子打交道看作教师的天职。他表示自己要永远守住一颗朴素的教育心,这最让我心动,也以为这是他几十年教育生命蓬勃、一直活跃成长的重要源泉和奥秘。
从教育的本源、从教育活动原初的形态来分析,教育是因人的需要产生的,是为学习者的“成人”、成为人格健全的人而创造、设立的。因此,孩子、学生的需要,他们的“成人”、精神成长的需要应是教师工作的第一位优先事项。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需要什么样的班主任?
孩子需要爱的呵护,才有安全、惬意感,这是他们作为自然生命成长的第一需要。
孩子需要公平对待,需要被承认、被认可,无论来自教师的,还是同伴的;无论来自个人还是组织和群体的,才会有尊严、有舒展和自信,这是他们作为社会伦理人、法理人的需要。
孩子需要自由创造的空间、合作学习的空间,才有善意的、愉快的竞争与进取;孩子需要知识和道德学习的引领,需要无限丰富的精神养料,才能成长成才成人,这是他们精神生命的需要。
班主任岗位较有可能和条件满足上述条件,同时也极有可能破坏这些条件,从而对学生成长构成障碍、威胁和危机。我个人觉得,今天的中国教育特别需要认识和维护孩子第一、学生第一的基本教育立场。可贵的是,李镇西全方位满足学生需要,不仅用心思努力去做了,而且三十年坚持在做,无论是具体的岗位、角色有什么变化。支撑他的热情和坚持力的是什么?我以为,首先是童心。李镇西老师认为“童心”是根本,“童心”意味着“理想”、“纯正”、“热情”、“好奇”、“良知”,镇西说,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就是直到最后一次站在课堂上,他依然怀着一颗纯洁的童心。我想,是啊,童心,也正是朴素的心,如璞玉,质朴而无华。有童心才可能与孩子的心灵相通,把住孩子的思想情感脉搏,走进孩子心灵,从而陪伴孩子成长因此,我觉得,保持童心,才可能守住朴素的教育心。斯霞、霍懋征、于漪、李吉林等令我们尊敬、向往的教育家之路无一不是如此。李镇西的教育热情、理想不仅源于他的童心、爱心,更可贵在于他有自觉的认识,他认为教育学属于人文学科,我对这一看法高度认同。他说,教育实践活动所涉及的对象,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社会,而是人的内心。由于对教育活动这一基本性质的认识,他才能在理性上清醒地持守教育的人文立场,在日趋功利的教育现实中没有迷失方向。
第二、在现实中创造可能,致力于培养走向未来的人,这是教育家永恒的使命和行走之道。
教育永远是追求理想的事业,教育永远是为未来培养人,教育永远是在不满现实、改造现实中前进。因此,一个有作为的教师永远是在突破困境、超越现实,它既包括指向外部世界,也包括指向自己。
班主任工作是由教师直接管理的、微型的教育机构,教育大系统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需要直接面对。班主任的教育理想有希望在一个小环境中部分实现。李镇西带出的几个“未来班”就是他的热望和心血创造。在班级的集体主义教育方面,在学生同辈的平行影响方面,在对学生自我教育潜能的重视和培养方面,他不仅继承我国建国后积累的优秀教育传统,也大量学习借鉴苏霍姆林斯基及其他国外教育家民主、尊重、人道主义的教育思想,比较早地在班级推行教育的人文化、民主化管理。他组织公平的学习竞赛,提供大量的创造机会,创设平等的人际关系,建立多元交流的友谊班级,他尝试用“法治”代替“人治”,让每一个人成为立法者等。正是在这样的创造性实践中,他已不再是传统德育思维下的模范班主任形象,他对带有浪漫玫瑰色彩的理想化德育,对说教式的、权威式的德育主动反思与摈弃,用更加贴近生活的、更具法治精神的内容、方法、制度使学校德育、班级德育、师生关系都有了更多新的现代形态。他用心建设的班集体生活走向具有公共生活要素的学校生活,走向帮助学生学会过共同生活的学校。集体生活、公共生活、共同生活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生活方式。学校中的班级生活是学生在家庭私人生活之外最密集、最重要的生活时间和居所。陶行知当年早说过,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当代青少年的社会生活环境是纷呈复杂的,但学生在班级里过什么样的生活,其中,集体教育的影响、公共生活的元素、共同生活中的价值观对中学生的型塑作用依然不能小视。李镇西是中小学较早探索班级文化建设的带头人之一。仔细研究他倾情和倾注理想的班级文化中,明显包含上述三种不尽相同的文化要素,明显地体现他对培养未来的人的理想,即:热爱自己的祖国,能够参与建设未来法治国家与社会,有公共精神、能过公共生活,同时开放、包容、尊重,学会过共同生活、有个人美德和负责任的公民。
他从班主任工作锻炼形成的平等、尊重的教育意识和民主精神支持他进一步关注教育公正、关怀平民子弟的受教育机会,从而有了他主动请求创办成都武侯实验中学,办平民教育的决心以及热忱向总理建言的勇气。他提出“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校训词,他修订的教师誓词,他给全校老师那封“敢问路在何方”的公开信无不充分表达了他追随陶行知办“真教育”的信念(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无不洋溢着他带领老师和同学们推行新教育实验、走幸福教育之路的激情,无不充满着誓为未来培养健全人格、合格公民的现代教育家气概。
镇西特别崇拜乌克兰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我俩有幸一起出席苏氏90年诞辰纪念,一起考察帕夫雷什中学。他特别欣赏苏氏的一段话:“如果主要教育者只是教育别人怎样教育而不直接接触孩子,他就不再是一个教育者了。”所以他总提醒自己不要疏远教学而“行政化”起来,过去善于感动的心,变得不那么敏感。他提醒自己不能只想那些诸如“发展模式”、“社会品牌”“打造名校”等大念头,而忽略了每天在校园里所见到的一个一个具体的孩子。镇西的语文课也教得好,他做班主任、做校长的才华、魅力与他的语文教学水平高、人文素养好有关。他的教育家成长之路完完全全根基于、得益于他的班主任工作,得益于永远和孩子在一起。
三十年,李镇西怀抱理想和激情在他可以有所作为的小环境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通向更好的教育的可能,归结起来,教育者的民主精神、人道主义情怀,直接接触学生与教师,一步一个脚印,扎实行走,不辱使命。它雄辩证明,教师的道德成长、专业成长只能在职场,教师的幸福源泉在学生。这是总结李镇西老师成长经验再一次给我们的重要启发。
第四篇:夏令营教师体会:孩子需要什么
夏令营教师体会:孩子需要什么
文∕王琳
来夏令营之前我先带领我们学院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到安丘柘山小学支教,当地人称柘山为“潍坊的西藏”,意思是这里地处偏远。那里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有很多的不同,首先是生活条件和物质条件的差异,有不少孩子需要每天走十几里路来上学,因为假期安排的活动,需要额外每天支付一块钱的交通费用,家长都没有钱给他们,是我们的支教老师帮孩子们垫付的。孩子在学校的午饭就是一个馒头或者一个饼和一包咸菜。这里的孩子75%都是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外打工,孩子都是和家里的老人生活在一起。他们看到我们这些新老师都非常腼腆,偷偷地看我们一眼,然后飞快地跑掉。
我们的支教活动以团体心理辅导为主,起初的团辅活动让孩子们自我介绍,许多孩子太羞涩了,好像他们从来没有当众讲过话,连自己的名字都不敢讲出来。还有的孩子你问他十句,他才可能点点头或者小声用家乡话回答一句,似乎和别人的正常沟通都有问题。在孩子中活泼开朗爱表现的孩子占的比例非常小。我们的支教活动虽然只有短短8天,可是孩子们就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参加过我们活动的一个小女孩,小学三年级,非常内向,学习成绩也不怎么好。今年她变得非常开朗自信,而且学习成绩上升到了年级前十名。
支教结束后我来到了夏令营,夏令营孩子的生活条件优越了太多,可是起初许多孩子们还在抱怨伙食差,吃不惯。我不禁感叹,富裕的物质生活让孩子们多了些挑剔与不满,降低了幸福感;如果是柘山的孩子来到这里,那还不是进入了人间天堂?夏令营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军训、拓展训练、学科辅导或学能培训、团体辅导、大型团辅、大运动、大运动比赛、夜行军、旅游、文艺汇演等等,每天的活动都让孩子充满了期待。孩子们从一开始对夏令营生活的不适应、抗拒到喜欢上了夏令营、留恋夏令营、甚至是期盼下一次的夏令营的生活,孩子们内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问过许多的孩子,你在夏令营里有了哪些变化?有的孩子说:我更加积极了;有的孩子说:我以前很小气,不愿意借给别人东西,现在不这样了;有的孩子说:我以前不喜欢帮助别人,现在特别喜欢照顾其他人;有的孩子说:我找到了我奋斗的目标;有的孩子说:我更加自信了;有的孩子说:我更加自立了……我又问:“你觉得是哪些事情让你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孩子们说,说不清楚是哪件事情或是哪节课起到了作用,但变化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无论是柘山支教还是夏令营的21天生活,孩子们都发生了许多变化,[莲山课~件 ]有的甚至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不禁在想,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的孩子,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是什么会让他们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答案就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是无论孩子长的丑俊、聪明与否、成绩如何、有哪些优点缺点,我们的家长都要爱孩子、鼓励孩子、接纳孩子。当孩子获得无条件积极关注时,他自己就会逐渐发生某种变化。家长会说:难道我对孩子还不够关注吗?我离开孩子一天都很难受,我辛苦工作,就是想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难道我对孩子还会讲条件吗?<课件>无条件积极关注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来的,他认为无条件积极关注是心理咨询的前提。后来发现无条件积极关注用在教育上同样适用。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学校的老师对孩子都是有条件积极性关注,当孩子满足了成人的要求和期望时,就能收获关爱和支持;当孩子们不能满足成人的要求和期望时,就无法获得关爱和支持,可能收获的是指责、训斥或者更严厉的体罚。失去了积极性关注,孩子获得尊重和爱的需要就很难得到满足,相应的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随之而来的就是减弱了学习的欲望,降低了学习的兴趣。
一直记得孔老师讲过的一个案例,一个孩子成绩一直不是很好,高考没有考上正规大学,只能去山大读自考。有一次妈妈领着孩子在路上遇到了熟人,人家问:“孩子高考怎么样啊?”妈妈回答说:“孩子在山大读自考。”过后孩子埋怨妈妈说:“你不嫌丢人啊?你只说上山大不就行了吗?”妈妈说:“无论我儿子怎么样,我都觉得你很棒。”儿子听到妈妈这样说,奋发图强,3年拿下了本科文凭,考上了硕士,出国留学了。儿子接受到了妈妈无条件的爱。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也许这条道路是平坦的、一帆风顺的,也许这条道路是坎坷的、有着许许多多的沟沟坎坎,但无论如何,无条件的爱是陪伴孩子成长的最强劲动力。
第五篇:孩子需要欣赏
孩子需要欣赏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家长懂得拿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相比,不是明智之举,会导致亲子关系紧张,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不说,还会给孩子造成很深的伤害。
2、指导家长反思造成这种心态的原因及对策。
3、建议家长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对待孩子,信任孩子、赏识孩子,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永远做孩子的后盾,让孩子健康成长。
【教学重点、难点】
怎样引导家长把赏识孩子、信任孩子落实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中。【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各位家长朋友,大家好!
首先感谢大家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今天的家长学校课程,希望各位家长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是第六册第八讲——孩子需要欣赏中的《别拿我和别人比》(板书课题)
二、利用案例和家长现身说法,比较分析比的后果
1、听孩子的心灵独白
师:首先请大家听我读一段文字,这是在一次习作课中我班的一名学生写给妈妈的心里话,她在里面这样写到:妈妈我想对您说,请您以后不要老把我的成绩和别人相比,不要总说什么“你看你,别人考得那么好,再看看你,怎么考得这么少?你要向他学习”之类的话。因为那样我会很伤心,您有没有站在我的立场考虑考虑我的感受,您这样说的时候我心里很难过,我已经尽力了,再说我不是不想学好,我也在努力,可为什么我的进步您都看不到呢?妈妈,您不知道,您说这些话的时候对我的打击有多大!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处处都不如别的同学,在别人面前我总觉得抬不起头来,一点自信心都没有了,更不用说什么成功感了„„
2、调查家长拿自己孩子和别人比的情况
师:刚才的文字道出了孩子的心里话,实际上,这种现象在我们班还是存在的,(向家长出示调查结果。)
我在我们班的学生中做了一次调查,有(27%)的学生说家长经常拿他和别人比较,有(63%)的学生说家长有时拿自己和别人做比较。只有(10%)的学生说家长没有拿他和别人比较。
那么各位家长,在你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们又是怎么做的呢?下面,请大家完成这张表格。
(向家长发放调查表,家长完成5分钟)
表格-----(1)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您有没有拿着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比?
(2)您的孩子喜欢您拿着他和别人的孩子比吗?您有没有改变自己的做法?
(3)在您的比较下,孩子进步了吗?您和孩子的关系怎样?
(调查结束后家长交流5分钟)
家长一:我有时拿孩子和别人比,孩子也不太听,学习也不长进,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家长二:我不是经常拿孩子和别人比较,有时考试不是很理想的时候,会说几句比较重的话,但是从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
家长三:我和孩子经常聊天,多沟通,孩子遇到困难我们能一起解决,有时也难免会说他几句,孩子也能改正,但我有时不太注意方式,有时说话语气比较重。
师:明明知道比是比不出好孩子的,可有的家长还是拿着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家长讨论交流)
3、分析出现这种心态的原因
(1)对子女期望值过高
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是现代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心态,使家长对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
(2)投资太高要求孩子有回报
在平常的教育中,有的家长花费了钱给孩子请老师辅导功课或者学习特长,感觉投资了孩子就应该有回报,如果孩子的回报不理想,就容易有急躁情绪。(3)虚荣心代替了责任心
有的家长看到别人的孩子做的好,也想让自己的孩子一样的优秀,没有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只是一味的攀比,才出现了这样的心态。
总结:家长朋友们,刚才我们交流了在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应该说,我们大多数家长都能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教育,但是,在实际中,也有部分家长容易犯急躁情绪,这样,对培养孩子是不利的,请看下面的案例。
4、案例描述拿自己孩子和别人比造成的危害(出示案例,请大家看以下两个案例)
(1、)案例
一、“我经常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好像从记事起,我的爸爸妈妈就不断地拿别人和我比,尤其在每次开完家长会后。他们既然认为别人好,就让别人做他们的儿子好了。再说我不是不想学好,我也在努力,可为什么我的成绩他们都看不到呢?我甚至都不想再呆在家里了,我讨厌任何人。为什么他们都不能了解我呢„„”这是一名学生说的一段话。
你看,家长的比较在孩子的心里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啊!
(2、)案例
二、作为父母的,我们大多会亲身经历,或看到或听到这样的话语和场景:街头、角落里,大人正对着孩子,大声呵斥:“瞧你这个孩子,一点也不乖,你看谁谁,又听话,又聪明,你怎么就如此不争气呢。”心理素质好的孩子也许扮个鬼脸,或赌气不理会,可心理素质差点的孩子,心里就会有一种排斥或逆反心理,即使口中不说,可心里却十分痛恨。
有一天,我看到某报纸上有这样的报道:一个孩子因为忍受不了妈妈一直拿他跟隔壁的年纪相仿的孩子相比较,而心理失去了平衡,认为是隔壁的孩子衬托了他的缺点,由此产生妒忌和憎恨的心理,而失手将其误伤的非常严重,而他的理由就是:他让我变成了妈妈眼里的坏孩子。看了以后,我感觉非常震惊,因为一个花季的孩子,有着多少梦想还未实现,人生的道路,才刚刚开始,但却是因为仇恨,而走向了错误的歧途。我们的父母是否应该为此,承担大部分的责任和过错呢?
(3、)明确比的危害
师:家长朋友们。案例看完了,下面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您认为我们的比较有什么危害呢?(讨论交流3分钟)师:下面谁能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家长一:拿孩子和别人比较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家长二:和别人比较后孩子心里容易受到伤害,有些话不愿意和家长说,造成了家长和孩子之间产生了隔膜。
总结:
父母经常把孩子与别人作比较,对孩子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首先是导致了孩子的自卑,有的家长习惯于拿自己孩子的缺点跟别人的优点比,习惯于拿自己孩子的弱项跟别人的强项比,这样比来比去,把孩子比的一无是处,孩子感觉自己无论多么努力都赶不上别人,感觉自己无论怎么做都难以达到父母的要求,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在心里产生自我否定,认为自己干什么事都干不好,觉得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自信心也受到严重的打击。
其次是导致孩子的逆反,孩子对父母经常拿自己与别的孩子比较是很反感的,也是最不能接受的,他们在心里往往会很不服气,最终导致对父母的消极抵抗。
第三、过多的指责,带来评价的冲突
作为父母,如果一味地对孩子表示不满,评头论足、求全责备,那么你会痛心地发现,你给孩子带来的会是负面的信息。如果你一直告诉孩子某一方面不行,那么久而久之他就真的会认为自己不行。有些父母不能正确评价孩子,关键是评价标准有问题。他们常常觉得别人的孩子是天才,自己的孩子是蠢才;别人的孩子是金子,自己的孩子是沙子。他们总认为提醒孩子看到别人的成绩,能激发孩子的上进心,结果却事与愿违。
过渡:刚才我们分析了案例,那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家长思考并发言5分钟
师:在座的各位家长,有许多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好的效果,谁能就以上问题谈一谈,你在平日的教育中是怎样做的? 家长一:我和孩子平常经常沟通,他的缺点我比较委婉的说出来,孩子也能接受并改正,感觉还不错。家长二:我觉得要抓好孩子的教育是件很难的事情,家长要用心和孩子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变化。也要注意孩子和孩子是不一样的,不能总是比来比去,我感觉那样做不好,会给孩子造成负担。
三、指导家长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
师:刚才几位家长谈的都很好,明确了教育孩子的时候应注意的问题,就像赵紫荆的妈妈说的孩子和孩子间是有差异的,不能互相比较的,要看到孩子的长处等等。正确的教育方法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正视孩子间的差异
首先,应该了解,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人的性格大多都分为很多种,无外乎内向、外向,或活泼开朗或少言寡语,或胆大或胆小。其实无论我们的孩子属于哪种性格,都没关系,只要自己的孩子能快乐健康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每个性格不同的孩子,我们应该用不同的方法去指导和帮助他们,如果孩子很调皮,那就多培养他的耐心,如练习绘画、毛笔字等,非常能锻炼孩子的,能发掘或培养更为广泛的兴趣,让他的聪明才智发挥的淋漓尽致。如果孩子胆小,我们就应该多带他参加活动,给孩子创造更多的社交机会,让他明白,其实这个社会并不可怕,而自己也不差,他们有个优点,是懂事文静,做事情谨慎不容易出错,其实他们都是有优点的。这是性格方面的,能力方面也要注意孩子的差异,在教学中我很明显的感觉到了孩子之间的差异,比如同样的一堂课,同样是一个老师讲课,有的学生学起来很轻松,知识当堂就能掌握了。可有的学生学的就很吃力,领会的慢,需要课下多练习才能学会。这也是孩子的差异造成的。作为家长就要静下心来,帮孩子共同度过学习的难关。
2、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
父母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要学会多想想孩子的好处,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要发自内心地去赏识自己的孩子,而不要总是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不要老想着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行。有这样一个事例:一次几十个中国孩子与外国的孩子一起进行某项测验,测验后的分数让孩子分别拿回家给各自的父母看,结果中国的父母看了孩子的成绩后,有
80%表示不满意,而外国的父母则有80%表示满意。而实际成绩又是怎样的呢?实际上,外国孩子的成绩还不如中国孩子、这件事情说明中国的父母习惯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看待别人和世界。而外国父母则习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孩子和世界。所以,我建议父母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并教会孩子去发现别人的长处,真诚赞赏他人。
3、多些鼓励少些责备
孩子是需要不断鼓励的,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承认与表扬,父母不能常常对孩子说:“你怎么成绩考得比别人差”“你看看人家隔壁的画,画得多好”“真笨,怎么就是不如别人。”在责备中打发日子的孩子,心里必然灰溜溜的,会感到自己的存在很渺小,看不到自己的力量,认为自己很无能没有出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负面的心理定势,不仅学习搞不好,甚至还会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从此沉沦下去。父母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即使孩子暂时还不能让你满意,也要学会等待与忍耐,积极的多鼓励,自然可以激发起孩子的上进心,假以时日他自然会给你一个惊喜。有一句话请记住:孩子你真棒!这是开启孩子宝藏的钥匙,因为孩子相信自己棒,就会把棒的方面表现出来。
4、比较应当全面和恰当
做父母的不是说不能让孩子比较和竞争,适当而合理的比较和竞争对孩子是有好处的,它可以激发孩子的斗志和潜能,毕竟没有竞争就不会有提高,没有比较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但是在比较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方式和方法,家长不能片面地只拿孩子的薄弱点跟别人的优点比,适当的时候也可以拿孩子的强项与别人的强项比,甚至可以拿孩子的优势与别人的弱势比,在比较的时候还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切忌用一些痛心疾首的指责;另外,应当更多地拿孩子与他自己本身比,要教育孩子经常反问自己:“我现在各方面表现如何?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跟上个星期比较哪些方面进步了,哪些方面退步了?我该怎么办?我有决心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吗?”鼓励孩子不断地去超越自己,以达到更高的境地。
四、课堂总结
家长朋友们,今天我们主要就“别拿我和别人比”这个话题进行了探讨,我真诚的希望我们做的好的家长能够一如既往地对待我们的孩子,如果在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您曾经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那么请您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请您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待您的孩子,相信,孩子会在您的欣赏中找到自信,快乐健康的成长。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我们要学会欣赏孩子,立足孩子的现实,让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获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即使孩子不会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有信心努力帮助他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家长朋友们,最后我再次真诚的对大家说一句,请相信我们的孩子吧!他们都是可爱的!都是最棒的!
谢谢!请各位家长完成今天的课堂作业
五、课堂作业
请您写下对孩子要说的一句鼓励的话。
六、家长谈谈听了这堂课的感受(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