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长请尊重小不点的隐私
近日,本报参与协办的家庭教育论坛之“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孩子隐私”分论坛上,应昌期围棋学校八(1)班的谢彦代表同学们说出自己的心声:“我和同学们都觉得,和父母的沟通往往是最困难的。我们明白父母的用心良苦,也了解他们对孩子的爱护,但是侵犯我们的隐私只会让我们越来越不相信父母,恶性循环使我们之间产生更严重的隔阂。”家教热点谁动了我的抽
屉五年级女生朱佳婷在妈妈眼里一直都是乖囡囡,但一个偶然的机会,妈妈惊讶地发现,女儿竟藏着许多秘密。那天,休息在家的朱妈妈像往常一样帮女儿整理房间,无意间发现了佳婷遗忘在书桌上的抽屉钥匙,平时这把钥匙总是被女儿像宝贝似的带出带进,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朱妈妈犹豫着打开了抽屉。抽屉里“曝光”的宝贝把她吓了一跳———全是歌星、影星的大头像,同学送的生日卡片,崭新的CD……朱妈妈一边看一边火冒三丈。在她看来,一个十二岁的女孩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学习,但女儿的喜好却让她痛心不已。女儿回来后,朱妈妈便不问青红皂白地给了她“一顿生活”。学校把朱佳婷和朱妈妈都请到研讨会现场,文静的朱佳婷面对妈妈和众位家长,鼓起勇气说:“如果说孩子没有隐私,那就大错特错了!每个孩子都有一片天空,请大人尊重孩子的隐私,请妈妈还我一片自己的天空。”听了女儿的倾诉,朱妈妈也当着所有人的面不好意思地自我检讨:“我当时真的是气坏了,从不轻易打骂孩子的我,居然把她痛打了一顿。当女儿哭喊着对我说‘你侵犯了我的隐私’时,我才意识到事情远非这么简单。”热烈的掌声让现场的气氛从凝重转为舒展,来自全市各区的家长们显然同意朱妈妈的看法,也为这对母女能拆除隔阂而高兴。朱妈妈表示,不管你是否愿意,孩子真的在慢慢长大,她有自己的生活空间,也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在她的意识中早已种下了“个性、自我、平等”的种子。想想当时自己真是太心急了,没有经得她的同意,私翻她的抽屉无疑触动了她这根敏感的神经。关心,也要恰到好处“我的孩子上高二了,有了自己的空间,可是作为家长,我总希望能了解孩子的想法,我完全是处于关心,不知道这样的想法合理吗?”松江区小卉妈妈一说出自己的困惑就得到了许多家长共鸣。来自嘉定区的懿寒说,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有属其的隐私权。成人即使发现他们的秘密,也不能虚张声势抖露孩子的隐私。否则一方面,孩子会觉得自己没有了自尊;另一方面,他(她)会由此失去对人的信任。所以,即使发现孩子的隐私,替他(她)隐瞒未尝不可。如果有不良因素,可以通过举例、故事、游戏等途径加以引导。与应昌期围棋学校论坛同时进行的网络论坛上,一个网名叫“小学三年级”的网友直截了当地说:“不是知道孩子的一切的家长才是好家长。因为随着孩子的长大,他(她)也要保留一片自己的天空。学会与孩子聊天,谈心,不留痕迹地获取信息才是高明的教育方法。”家长们聊得不亦乐乎,七嘴八舌想了不少“体贴”孩子的办法,保护他们的隐私。例如不要随意拆孩子的信件,或者翻孩子的抽屉。还有的家长准备回家送孩子一本带锁的日记本,不强求孩子做她不愿意的事。相关链接《未成年人条例》《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和其他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或者受侵害的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单位、照片、图像以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对未成年人的信件、电子邮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记者肖波实习生刘佳)
第二篇:尊重他人隐私就是尊重自己
尊重他人隐私就是尊重自己
我们之中,可能有许多家长会查看孩子的手机短信、电脑聊天记录、抽屉、书包等,也许这样做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这样孩子们就不会撒谎或隐瞒在学校、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了吗?这样的话,那就错了。记得有一次,我在报纸上看见一条消息:一个女孩,因为她妈妈在检查她的抽屉时看见了一封一位男同学给她写的信,一封异性同学写的信在家长眼里就是所谓的“情书”,就是这样,那个女孩把她的妈妈告上了法院。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我们孩子也是有隐私的。大的方面来讲,孩子的隐私也是隐私,侵犯他人隐私就是犯法;小的方面来讲,孩子得不到尊重,她又怎么能学会去尊重别人。
除了家长,我们也因该尊重同学的隐私,不因该没有经过同学的同意就去翻同学的书包和文具盒,这样也是侵犯他人隐私。就是在前不久,在我们学校就发生了这样一件是:在六年级的某个班,一个男生没经过他人的同意就去打开了一位女生的文具盒,看见里面有一张纸条,便打开来看。这张纸条是那位女生写给一位男生的一封充满爱慕的信,那位男生就拿着纸条在班上大声地读起来,那位女生进来,恰巧听见了,把那位男生告上了法院,赔偿了8千多元。特别是女同学,所以,大家以后说话、做事都要考虑后果,不要莽撞行事。
只要大家记住,尊重别人的隐私就是尊重自己。!
第三篇:尊重学生的隐私
尊重学生的隐私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在办公室、教室或者其他的公共场合当众批评、教育学生的场景,有的教师甚至还声嘶力竭、滔滔不绝,动辄就声张学生的错误和缺点。当然,我丝毫不怀疑这些教师的良苦用心,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此刻的他们可能正在伤害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同时损害着学生作为公民所应享有的隐私权。在这里我无意怪罪这些对教育亊业充满激情并具有高度责仸心的教师,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自觉尊重并维护他人“隐私”原本就没有成为一项大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但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知道尊重学生的隐私,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0条规定:“仸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我国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同样受到我国法律的保护。也就是说,中小学教师在行使《教师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赋予教师的教育管理权时,不得损害学生的隐私权。
什么是学生的隐私权呢?学生的隐私权分为主体和客体两部分。学生隐私权的主体是在校的一般未成年学生,在校的学生如果成为公众人物,其在校的一些个人私亊已经不是一般意义的私亊,而属于公共领域的一部分,不受隐私权的保护,即不能像普通学生那样享有完全的隐私权。学生隐私权的客体是学生在校的私人领域的亊务,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私人信息秘密权。根据学生的实际,一般包括:(1)身高、体重、健康状冴、身体缺陷、电话、住址、爱好、信仰;(2)信件、日记、谈话内容;(3)学生的社:会关系及其亊件;(4)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校奖惩。另一方面是私生活权,即个人的活动和生活空间免受干扰和侵犯的权利,包括在校公共场所:活动不受非法监视、窥视、彔像等和个人的座位、书包及宿舍不受非法侵入、窥视、摄像或骚扰。学生隐私权的内容为控制权,控制权是指对于私人领域亊务的自我决定的资格和能力,不论是对私人信息披露的限制,还是对他人接近私人空间的限制,都表现为在这些亊务上的决定权。学生可以将私人亊务开放,使学校、教师、家长、同学和其他人知晓,也可以封闭其私人领域,排除他人或公共权力的介入或支配,这种选择的权利是学生对于其自身亊务处理的权利。教师因工作关系,或多或少都会掌握到学生的个人信息,如班主仸对学生档案的管理,教师在教学中接触到学生的考试分数,教师家访了解到学生家庭情冴,等等。可以说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以了解学生为基本前提的。为此,教师的教育教学权很可能与学生的隐私权发生冲突,这种冲突的表现是教师教育权的实现与学生隐私权的保护的对立,实质是学生受教育权的实现与学生隐私权的保护的对立,是学生两种利益的冲突。如果教师行使了教育权,学生受教育权得到了很好的实现,则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反乊亦然。同时事者都有明确的法律保护,那么,教师又应怎样协调呢?一是教师获取学生个人信息的手段应合法;事是教师对隐私信息的使用合法。
大家都知道国外一些国家在对隐私权的保护上做的很好,尤其是美国。在美国学校里,学生的家庭情冴、学习成绩、考试情冴、身体健康状冴等都属于隐私,老师无权向其他家长、老师和学生等透露,学生的成绩单上都盖有“保密”章,只供学生和其家长参考了解。所以,在美国学校里,将所有家长召集起来开家长会、老师按分数排名次、张贴考试成绩等都是犯法的,需要讨论交流学习情冴的家长会都是愉悦的一对一迚行的,老师在公众场合不能谈论学生的相关信息,更不能将学生相互乊间迚行比较。
尊重和保护学生的隐私,能为学生创造宽松、有安全归属感的学习环境,不过多地承受学业竞争的心理压力,健健康康、快快乐乐成长。
[1] 丛洲,《老师,请尊重学生的隐私权》,上海市虹口区中小学法制教育研究中心
[2]王文,《零距离美国课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陈大伟,《师德修养与教育法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张俊,《未成年学生隐私权与教师知情权和教育权的冲突及其对策》,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2(1)
第四篇:保护学生隐私 尊重学生人格
保护学生隐私 尊重学生人格
公民隐私权是指 “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学生作为我国公民,同样具有隐私权。尤其初三学生,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懂得一些道理,若偶尔犯有一点小错误,老师提出批评教育时要注意场合,切不可批评过分,要掌握一定尺度,否则,会使他们失去信心,丢掉面子,也会影响学习和做人。
那么,我们老师应该如何行使教育权,做到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又不侵犯学生的隐私权呢?这就需要老师正确处理隐私权和教育权的关系。
首先,我们在获取信息是要合法。在教育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种种违纪行为、交往行为。这些行为教师在获得信息过程中,要采用合法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谈心的方式,让学生主动说出相关的信息,让老师找出帮助的办法。
早恋是中学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在我所带的班级中也时有发生。那是去年下半期,我班有一位女生,白天上课总是无精打采,或者心不在焉,并且手机短信不断,常常埋着头在课桌下看短信,一下课就发短信,月考中她的成绩大幅度下降了,凭我的直觉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我决定找她谈谈,下午休息时我把她叫到我办公室。我指出上述现象,这可不是从前的你,问她是什么原因。一开始,他没有正面回答我,闪烁其词,遮遮掩掩。通过耐心疏导,并向她保证老师绝不泄露她的隐私,她终于讲了实话。她说“老师,我早恋了,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因此,我一到晚上想起这事就睡不着,所以,上课没精神,你能帮我出主意吗?” “我不正在帮你想办法吗?”我说:“如果你相信老师的话,就按老师教你的办法做好吗?第一,马上把手机给老师,你可以把卡和电池抽出去,如有什么事,用老师的手机;第二,丢掉包袱,轻松上阵,全心全意投入学习。”她教我办法做了,当即把手机交给了我,只拿走了卡。第二周她好多了,她的事 我也从未在班上提起。她学习成绩又上来了。
其次,对学生处理过程中要尊重学生隐私权。在对一些问题学生的处理中,要尊重学生隐私权,尊重学生人格特性,尊重学生人格,要以师生平等方式进行批评或者教育,不能涉及到学生隐私,如果涉及一些需要公布的信息,在必要的范围内公布,使隐私权与知情权达到一定程度的协调。如满足家长的知情权,可以向家长披露:满足教学群体的知情权,可以向相关任课教师披露。比如考试分数,不应在班级张榜公布,但可以向家长公布,可以向相关任课教师公布。
第五篇:学会尊重他人隐私 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学会尊重他人隐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尊重他人隐私权的意识;
(2)提高依法保护公民隐私权的法律意识。
2、知识目标:
(1)尊重他人隐私的重要性;(2)尊重他人隐私的表现;
(3)尊重他人隐私,不等于隐瞒和包庇犯罪。
3、能力目标:
(1)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尊重他人的隐私;(2)理解尊重他人隐私权的重要性;
(3)理解隐私权是相对的,不等于隐瞒和包庇犯罪。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尊重他人隐私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教学难点:如何把握未成年人的隐私与成年人的教育之间的矛盾。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案例分析、讨论合作探究为主
四、课前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导入:大家来帮忙——老师的难题。
难题一:这个QQ密码到底是“给”还是“不给”? 展示课题《学会尊重他人隐私》。
新授:中国乃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充分反映了礼与中国历史文化的相生相长,也体现了对他人隐私的尊重。在现代文明社会人们理应对隐私和隐私权更加尊重。请同学们阅读书本第83页,了解尊重他人隐私权的重要性。
过渡:社会越文明,人们对隐私权越尊重。可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就有这样一种现象,我就遇到了。难题二:隔三差五的骚扰电话。
讨论:请你谈谈对售卖个人信息的看法。
投影:尊重他人隐私的表现:首先表现在不蓄意打听和刺探别人的秘密。
帮老师出主意:如何帮助毛毛,既不会伤害母女感情,又可以保护好自己的QQ的密码?
难题三:悄悄话信箱的一封来信。
大家齐讨论:
1、是什么原因导致写信的同学如此痛苦?
2、究竟是谁的错?
3、投影:尊重他人隐私,还表现在当无意中听到或看到他人的隐私,应当为他人保守秘密。不经本人允许,不得散布他人的隐私。过渡:朋友之间应当如此,那在一些公共场合呢?
4、难题四:展示体检表
讨论:幼儿园的做法侵权了吗?为什么? 投影:法律条文,保护隐私权的方式。
过渡: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要学会尊重他人隐私,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那是不是任何不想被别人知道事情都不能说呢?(复习第一框隐私权的含义)
投影:案例——开往悲伤的地铁
过渡:隐私的相对性。当一个人的隐私涉及到危害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时,我们应该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投影:保护隐私权的法律方式。
小结:
1、不蓄意打听和刺探别人的秘密。
2、应当为他人保守秘密。不经本人允许,不得散布他人的隐私。
3、父母和老师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隐私
4、隐私权是相对的,世上没有绝对的隐私。
本课总结:每个人都有隐私,或许是一件事,或许是一个人,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隐私是我们的义务,我们也只有尊重别人的隐私才能保护自己的隐私,才能推动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