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蒙卦看教育
从《易经》之蒙卦看教育
三岁看老,七岁看大。可想而知,教育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随着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的热播,以及频频发生的青少年犯罪案件,教育又再一次受到了我们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起了我们深深的反思。
蒙卦: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而不告。
那么,蒙卦对于启蒙教育的重要性有着怎样的认识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从蒙卦的卦辞可知,人,生而蒙昧,所以教育就成为当务之急了。
曾仕强教授认为,蒙卦又称为“山水蒙”,分为上下两卦,上卦是山,代表学生,表示了学习者的态度;下卦是水,代表老师,表示了教学者的心态。那么,蒙卦又是如何反映了学习者与教育者的态度与心态呢?在此,我主要选择其中几爻进行分析。
一、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蒙卦称为“山水蒙”,说明前有山,后有水。人生来都是有潜质、有智慧的,只是被“蒙”住了。因此,启蒙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担当着启蒙老师的角色,负责给孩子“发蒙”。父母应该如何扮演好这个角色呢?这就要求父母要“利用型人”。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不应该总是一种说教式的教育,而应该用自己的言行一致来为孩子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好的影响,潜移默化。
李天一,一个出生在明星家庭的孩子,曾经是一位根正苗红的“小全才”,然而,这位曾经备受称赞的“星二代”却屡屡犯下大错。2011年9月6日晚,李天一因在海淀区西山华府小区一对夫妇被拘留;9月15日,因构成寻衅滋事罪被收容所教养一年,次年9月获释。2013年2月,李天一因涉嫌强奸罪被刑拘,9月26日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从此,这位尚未成年的孩子将在监狱里度过十年。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
李天一强奸案件,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教育的反思。李天一的“星爸”李双江曾在访谈中谈到教育孩子的问题“我儿子天赋好,但我们现在不逼他。”李双江在回答记者问题是否会打孩子时,李双江的回答是“不打,舍不得,有时真想打,但不能打,劝说,我们吓唬一下。“可见,李双江对儿子李天一是非常溺爱的。李天一的“星妈”梦鸽在李天一年仅14岁的时候就已经送了一辆宝马车给他,并且任凭他用30万将这辆车改装。而正是由于这一份溺爱与不,李双江夫妇也间接成为了造成李天一如今必须要在监狱度过漫长十年的罪魁祸首之一。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的教育对孩子是至关重要的,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其教育会影响到孩子一生的方向,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判断和选择。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应该建立在一个适度的原则之上,既不是一味地溺爱,也不是一味地严苛要求孩子按照自己替孩子设计好的认识路线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父母应该作为一名指导者,适当地开发孩子的兴趣爱好,适当地灌输主动学习的观念给孩子,同时,在孩子陷入迷途的时候,适当地牵引孩子走出正确的道路。
二、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力军,本应是学者们的榜样。然而,却总是有那么一些让人摇头叹息,甚至愤怒不已的老师。
第二篇:蒙卦学习心得
浅谈《蒙卦与教育》 林碧梅 《易经》这部古老神秘的宝典,包含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综合巨著,是炎黄子孙文化的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先祖。“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易学既是我国儒、道两大学派的渊源,也是诸子百家的发端。受易学浇灌而生根发芽的中国的儒家、道家及诸子百家,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涓涓细流,源远流长的易学体系,如同黄河之流,几千年来,像母亲河一样滋润着中国的神州大地,经久不息。我们何等有幸,能饮到这源头活水。今天,我就斗胆汇报一下: 《向<易经·蒙卦>学习教育之道》的体会。什么是“蒙”? 蒙者,愚也。说蒙就是蒙昧和愚昧,就是幼稚和无知。正因为蒙昧愚昧,幼稚无知,那就必须加强学习,注意修养。所以,蒙卦实质上也就是劝勉人们为学之卦。蒙卦上卦艮,艮是山。下卦坎,坎是水。所以《蒙卦》象辞说:“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山下出泉,也可喻为人的天性,山就是天性所在地,出泉就是智慧初开。蒙者,稚也,物之稚者,必教之以成器。事物刚开始的时候,肯定会有迷蒙,事物在幼稚阶段才会如此。所以,古人把幼儿教育称作蒙学,对刚开始的教育叫启蒙。我们常说启蒙教育,童蒙养正、发蒙即源于此。人们通常把《学记》看作是我国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理论文献,其实在《易经·蒙卦》里早已集中而系统地表述其教育思想,比《学记》要早几百年,应该说《蒙卦》所表述的教育思想才是我国教育思想发生的源头,启蒙教育的重要性。《蒙卦》开宗便告知我们:“蒙,亨„„”即治蒙自幼时起,必前景光明,易成“圣功”。《易经》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是,先列乾坤两卦,然后就是屯蒙。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屯为万物初生,好比一个婴儿呱呱落地。但初生的婴儿毕竟蒙昧、懵懂,因此要启蒙、要接受教育了,于是进入了第四卦“蒙”。《易经》启蒙自幼、教育及早的思想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影响,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民间也有“少年易学老难成”之类的俗谚。错过了教育的最佳时机,之后的教育效果便事倍功半。杜甫诗云“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宛如儿童,出世时犹如一泓清泉,至纯至正,若自小不加以教育,使之放任自流,有了坏的习惯,劣性滋长,日后恐将铸成大错,悔之晚矣。同样,若早期被施以不得当的教育,同样可怕:听到这个新的教育理念给孩子试试,看到1 那个教育方法用在孩子身上试试,不同的教育颜料都想滴在这清泉中增色,殊不知,颜色过多,则成杂色,甚至黑色,入世后的孩子岂不是成了已浊的泉水?由此可见,教育,是出生后的头等大事。孩子虽小,但生机勃勃,看似懵懂无知的状态,但内心充满求知的力量,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接受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则能养正,反之,改之难矣。教育如此重要,小学教育到底该教什么? “蒙以养正,圣功也”一语道出教育的至高目标-----养正教育。教育要慎始,开始的方向,是人生最重要的课程,决定了人生的方向。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君子以果行育德”。“育德”不仅仅是蒙卦的重点,更是《易经》的核心词之一。易经讲“道”,天地人之大道,依道而思称为义,按道而行称为德,沿道而修则有礼,守道于心则有仁.可谓举大义可成正气,积小善而修大德。《易经》明确地把德育放在启蒙教育的首位,整部《易经》中以四分之一的篇幅在谈如何“修德”,如:君子“以懿文德”、“反身修德”、“厚德载物”等重视品德修养的表述。它不断提醒我们一个人的德行好比人生的方向盘,决定着一个人生活的质量、一生的走向、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当今父母,扛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大旗,无不费尽心机给孩子创造条件,学知识、学技能,内心却仍是一片茫然,到底怎么做才能给孩子一个成功人生?!孔子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培养孩子,要知道给孩子的立身之本是什么。应从孩童时开始读经典,读圣贤书,给孩子成功的人生打下坚实基础。《蒙卦》辞云:“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严师重教,诚其心意。教育、教学的成败与受教者的学习态度有很大关系。因此教育当从端正学习态度入手,去其可能有的轻慢懈怠之心。《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孔子诲人不倦,主张有教无类,可无论是谁,欲成为其门下弟子都得行以束修,孔子自己说得很清楚:“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子如此大家何斤斤计较于几条干肉呢?就其实质看,这是一种严师重教的手段,以此达到诚其意,正其心的目的。在学生心里师尊则教重,教重则其学必固,孔子深知其道,因此他说:“不重,不威,学则不固。”尊敬老师是学好知识的保证。但社会上很多对老师不敬的言论,严重地伤害了教育。作为老师,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蒙卦写着“童蒙求我”并不是说“我”故作姿态,以显师尊,而是说师者当设法让学生有主动求教问学的欲望。孔子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说的2 是这个道理。“愤”、“悱”都是指积极求通求解的心理状态,也即“求我”之态。就是让学生主动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蒙卦写着 “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在求学者当中,会出现一种乱问不止、或向老师提问是为炫耀自己等现象。再三乱问即是怠慢,怠慢就不回答,因为一个求学者,其求学之心不诚,老师则可以选择“放弃”,从心理学角度说这在给这些不诚之人的思考与反醒的空间。这一种正确的培养方法,也是一种较智慧的方式。相反,如果一味迎合这些不诚之人的态度,就算老师花了大量的心血,也大有可能双方一无所获。一旦为一个不诚之人付出太多无谓的努力与精力,却没有成效,这对于其实诚心向学的求学者,则是一种不公。所以课堂要保持一定的秩序,有疑问举手,对学生的问题,老师要筛选,有针对性的引导。蒙卦写着 “童蒙,吉”,为什么“童蒙”是“吉”呢? 因为儿童天真幼稚、柔顺乖巧,这时的懵懂是可以启发的,可以随着教育改变。像儿童那样虚心柔顺,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所以是很好的。这也告诉我们,一个人不怕愚昧无知,只怕不虚心、抗拒学习。蒙昧无知之所以为吉,因为幼童既柔顺又谦逊。孩子像张白纸,孩子像块璞玉。可塑性很强,前途无量,人生不可预测,所以有时真怕误人子弟,那责任沉甸甸的,易经博大精深,涵义无穷,观天道以察人道,我所学太浅,我会继续努力的。3
第三篇:从蒙台梭利教学法看教师角色
从蒙台梭利教育法看教师角色
080409127周小钧
摘要:在蒙台梭利的教育法中,论述了教师在幼儿发展中所要具备的多种角色:幼儿活动环境的创设者、幼儿自由活动观察者、蒙台梭利教具的示范者与改造者。在蒙台梭利看来,教师的工作就是观察儿童的内心需要,为他们创设有“准备的环境”,示范教具操作,根据儿童的特点在必要时给予启发、引导和帮助。蒙台梭利关于幼儿教师角色的论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
关键词:蒙台梭利教育法;幼儿发展;教师角色;职业道德和行为
幼儿时期所受的教育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幼儿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并且深深影响着幼儿基本行为的发展以及人格的形成。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行为举止,包括健全的人格都直接感染影响着幼儿。1907年,蒙台梭利在意大利创办了“儿童之家”,在“儿童之家”的实践活动中,她创建了一整套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在蒙台梭利的教育法里,非常重要且缺一不可的三大要素是:有准备的环境、谦逊的教师、干净整齐的教具,这三大要素环环相扣,彼此相关联,蒙台梭利系统而详尽的论述了幼儿教师在儿童发展中所应扮演的角色的问题。深入研究蒙台梭利教育法,有助于我们科学的掌握对于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更好地扮演好这一重要的社会角色。
幼儿活动环境的创设者
蒙台梭利指出,成人经常为了自身的便利在诸多方面限制儿童的自由发展。在蒙台梭利看来,幼儿同成人一样需要属于自己的环境,正如一个肉体的胚胎需要母亲的子宫并在那里得到发育一样。蒙台梭利坚持这种有准备的环境必须由了解儿童内在需要的教师来准备,而这种有准备的环境既要包括适宜的物质环境,还要包括精神环境(《童年的秘密》精神的胚胎)。物质环境方面,蒙台梭利认为教室的陈设是学校环境的重要部分,所以她摒弃教室里原有固定的桌子椅子,而是制作了八边形、八条腿的桌子,这些桌子既稳定又轻便,两名4岁的儿童就可以轻易的搬动。教室还放置了一些盥洗架,3岁儿童就可以独立使用。其中还为儿童专门设计了一个衣饰柜,衣饰柜由12个小方格组成,每个小方格的开合门都是不同的设计,有的是拉链式的,有的是纽扣式的.有的是鞋带式的,这不仅可以训练儿童的学生在享受情趣和获取知识上兼得,除此之外,对活动室的墙饰布置(教室文化的建设)也予以高度的重视。教师可以鼓励幼儿独立自主的进行探索与学习活动,使儿童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培养儿童的生活技能以及提高儿童的社会性行为。在这一过程 1 中,教师所要扮演的的角色是构建并维护好这个环境,要保障幼儿在这一环境中活动的自由和自主的权利,教师还需要在幼儿有所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回应,营造一种积极地精神环境。时代发展到当今,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幼儿活动环境的创设者这一角色。作为一名21世纪的幼儿教师,在活动环境的创设上除了要考虑教具玩具的提供、环境的布置等物质因素外,还更应注重心理卫生环境的营造,要在精神上为幼儿营造一个舒适、安全、温馨、宽松的环境,以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幼儿自由活动的观察者
观察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这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尤甚。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将自己定位于一位“被动”的观察者,耐心地等待而不是粗暴地去干涉儿童的自由活动,使儿童能够自动地将其内在需求显示出来。幼儿教师需要在观察中发现幼儿发展中表现出的各项问题,从而制定各项活动计划。教师的观察力除了更好地协助教学活动的开展外,对于孩子人格的发展也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师可以从幼儿的外部行为看出他的内在需求,只有通过观察儿童在自由活动中的各种行为表现,包括儿童的具体行为、感兴趣的对象、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甚至是儿童的一个小动作一个面部的表情,才能真正地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及时的给予引导和帮助。我们不难发现问题儿童现在越来越多,有的幼儿过于自闭,有的则是被宠的过于自大,有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很多人觉得这只是每个孩子个性上的差异,但是很多情况下我们忽视了孩子的内在需求,导致这些问题的恶化。一个幼儿教师细致的观察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拯救一个孩子的一生。《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的“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的这一理念明确告诉我们:每一位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都要努力扮演好观察者这一角色。因为只有通过观察,才能真正摸清楚每位幼儿的真正需求,真正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
“蒙台梭利教具”的示范者
蒙台梭利设计了16套感知觉教具,每套教具突出一个具体的概念或感觉。例如,视觉练习的教具有各种几何图形板、几何体、颜色板、圆柱体组、粉红塔、长棒等,儿童可以进行识别物体量度、形状和颜色的练习;听觉练习的教具有发音盒、音感铃等,儿童可以进行辨别音高、音响和音色的练习;触觉练习的教具有立体几何体、触觉板、温度筒、重量板、布盒等,儿童可以进行辨别物体光滑程度、辨别物体冷热程度、辨别物体轻重程度以及辨别物体大小、长短、厚薄和形体的练习等;味觉练习的教具有味觉瓶,主要是进行识别不同的味道的练习;嗅觉练习的教具有嗅觉筒,主要是提高嗅觉灵敏度的练习。这些练习都遵循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的经验到相对抽象的意识的发展顺序。在算术教学方面,除了运用感知 觉教育的教具外,蒙台梭利还设计了一套算术教学的教具,用于儿童的算术练习。例如,儿童可以通过操作数棒、砂数字板、纺锤棒理解0~10的数字和数量;可以运用金色串珠、数字卡片等来认识十进位的基本结构。
这就要求教师的工作除了要作观察,还应进行指导、引导和示范。在儿童开始接触教学用具但还不会使用时,教师在鼓励儿童使用的前提下,可以作一次示范性操作。或者是儿童对某些较复杂的教学用具材料虽已作过试用,但使用起来产生困难,教师可作适当解释,但必须做到简单、明了、准确。当下我们对于蒙台梭利教具的使用则不该仅仅局限于这种机械的操作中。我们可以秉承蒙台梭利对于幼儿感知觉练习的重视,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感知觉的训练。比如,比较桌子和椅子的高低,感受苹果和橘子的光滑程度,观察周围物体的颜色„„许多的幼儿园打着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旗号,认为有了一整套的蒙台梭利教具就是蒙氏教学,但最基本的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真正内涵却没有深入理解。蒙氏教具只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载体,身为幼儿教师,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能够训练幼儿感知觉以及日常生活技能的媒介,这便是对蒙台梭利教具的灵活运用。
除了以上的三种角色,教师还应承担其他的社会责任。首先,教师的人格作用不容忽视,幼儿阶段的孩子,他们正处在个性形成时期,可塑性最大、模仿性最强,而且教师在他们心目中具有相当高的威信,幼儿教师的人格对幼儿的作用尤为重要、尤其明显,幼儿教师还要成为幼儿人格的正向引导者。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合作也至关重要,幼儿教师需要与家长密切联系,为孩子的发展构建一个最和谐的环境。
蒙台梭利把教师列为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三大要素之一,凸显了教师在蒙台梭利教育法中的地位。蒙台梭利把“儿童之家”的教师称为“导师”(Direcetress),她认为儿童的发展是教不来的,教育不是教师“给于什么”,而是教师要“跟随幼儿”。进入21世纪,幼儿教师的角色已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幼儿教师角色的特殊性与多重性的特点,决定着幼儿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善于转换角色,以准确有效地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如何有效地引导与支持儿童的学习,这是教师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蒙台梭利关于教师角色的论述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新视角,值得教师们深入学习。参考文献:
【1】(意)玛利亚·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教育法 霍力岩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意)玛利亚·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 任代文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第四篇:从种姓制度看印度教育
从种姓制度看印度教育
摘要:种姓制度是印度独有的历史产物,印度独立以来,种姓制度的残余继续在社会中顽固存在。在印度的教育体系中,高种性人对低种姓人的歧视之类的不公平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印度国民教育的发展。本文将通过简析种姓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对印度教育的发展作一探讨。
关键词:印度、种姓制度、教育
一、引文:
伴随20世纪90年代末印度经济的崛起,其高等教育问题日趋引起许多国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们注意到,在过去近两个世纪,尤其自1947年印度独立以来的60多年里,印度高等教育体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长为“高等院校数量世界第一(约2万多所)和在校生人数世界第三(1120多万人)”的庞大的高等教育系统。【1】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不论在艺术还是科学方面都曾闪粗过灿烂的光辉.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官僚体制、殖民统治和种姓制度的影响,印度又有着屈辱的历史和愚昧的传统。所有这些,特别是种姓制度,都深深地影响着印度今天的教育发展。
二、种族制度和印度教育的概况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特有的一种等级制度,它是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产物。按照这种制度,每个人一出生就属于一个特定的等级,职业也是世袭的,各等级间界限严格,不能通婚,不能交往,甚至不能同井而饮、同席而坐。即种姓是指职业世袭、内部通婚、不准外人参预的社会等级(身份)集团。种姓在古梵语中称“瓦尔纳”,意为“肤色”、“品质”;印地语叫“阇提”,意为“种”、“出生”;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意译为“种姓”;葡萄牙人称为“卡斯特”,意为“族姓”、“出身”。早在奴隶制时期,印度社会即已分四大等级:“婆罗门”(僧侣)掌握神权,主持祭祀,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刹帝利”(贵族、武士),掌握政治、军事实权,是古印度国家的世俗统治者;“吠舍”(农牧民、工商业者),多属被剥削的小生产者;“首陀罗”(奴隶、杂工、仆役),是没有任何权利的被压迫、被剥削者。这种制度主要盛行于印度教教徒中。被印度教奉为圣书的《摩奴法典》,把这四个等级的起源归于梵天(造物者)身体的四个部分,即婆罗门出自他的口中,刹帝利出自他的双臂,吠舍出自他的双腿,首陀罗出自他的双脚。印度教的经典还认定前三种等级的人是可以获得“再生”的,而首陀罗则没有这种权利。
随着阶级分化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后来在恒河流域的一些王国里,原来的四个等级又被细分为许多等级(亚种姓)。结果种姓日益增多,制度日趋复杂。在原来的种姓之外,又出现大批“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他们绝大多数人没有土地,没有权利,只能在农村当佃、雇农,或在城市从事“不洁”行业,如洗衣、制革、屠宰、清扫等,他们的人身和用过的东西都被认为是“龌龊”的,他们不能同其他种姓的人接触,不能进入寺庙、学校等公共场所。现代的种姓制度共分三大等级,即大体由原来的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所组成的高级种姓,由原首陀罗组成的低等种姓以及被称为“贱民”或“不可接触者”的第三等级。【2】
印度教育制度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古印度时期、殖民统治时期、印度独立后直至20世纪60年代、60年代后。
印度教育制度阶段一:古印度时期
要完全用今天我们的教育系统来解说古代印度的教育当然是很困难的,不过占代印度教育的分期还是很明确的,就是,7岁以前在家庭里受教育,8到16岁在学校,以后便在高深的学府。在吠陀时期还没有初等教育之可言,但在奥义书时期之末似乎已经有了。但它是否给印度所有儿童受,没有明显的证据。可以认为只给三个上层种姓的儿童。这时种姓制度已经巩固地建立起来了。
印度教育制度阶段二:殖民统治时期
印度有悠久的历史,是个古老的文明国家。17世纪起逐渐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直至1947年8月14日才宣告独立。在殖民统治时期,形成了一套官办教育制度。学校面向社会中、上层家庭的子女,目的是培养买办。在整个教育结构上重视印度高等教育而忽视初等教育。印度教育制度阶段三:印度独立后直至20世纪60年代
独立后,印度于1950年1月通过宪法,规定向14岁以下儿童提供8年的义务教育。但到1981年,印度的文盲人数却有4.37亿人,高于独立时的文盲人数(3亿人)。【3】一类学校只是为最贫穷、最落后的社会阶层开放,与原来的小学并存,形成初等教育上的双轨制。印度教育制度阶段四:60年代后。
60年代,印度酝酿一场新的改革,终于在1968年议会通过了《国家教育政策》,要求各邦均统一执行颁布的十二三制。这个学制要求创办10年制普通学校,以便向所有儿童提供一色的普通那个教育。【4】
三、种姓制度对印度教育的影响
印度的种性制度导致的结果,至今仍然严重影响着这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婆罗门和刹帝利贵族阶层的影响力虽然大不如前了,但是仍控制着主部门,吠舍阶层地位有所改善,但首陀罗和贱民“不可接触者”的状况并未有明显改观。等级森严类似南非的种族隔离。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尤其严重。在大中城市略好一些,但歧视现象仍然很严重。底层的人若想染指较高级的职业或职位比登天还难。在同阶层尚可谈公平,不同阶层公平或机会有天壤之别。印度影视作品《流浪者》里有这样一句台词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贼的儿子永远是贼。高种姓、享有特权的人经常歧视低种姓人,他们认为作为印度等级最低、他人最不愿接触的“贱民”,永远也不应该享有什么东西,更不用说接受高等教育。
印度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等级森严的社会,通常按种姓、宗教、阶级、地区和性别把人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其中种姓是印度最普遍的划分尺度。在印度教内,种姓制对“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进行残酷压迫。1980年,印度中央政府的“落后阶级委员会”发表的统计数字显示,印度落后阶级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2.4%。据印度一些著名经济学家的调查,到90年代初期,生活在贫困线之下的印度人口仍占总人口的40%以上【5】。种姓制不但压迫低级种姓,而且歧视妇女,它通过传统习俗、观念压迫低级种姓、印度教以外的宗教群体和广大妇女,导致这些处于社会弱势的群体受到极不公平的待遇,受教育程度很低。
种姓制度在印度有几百年的历史,根据这种制度,更高种姓的人可以享有质量好的学校和工作,低种姓的人大都贫穷,而且不识字。然而,对印度低种姓阶层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改变的步伐还是不快,取得的成功也是有限的。不过,改变的要求从未像现在这样迫切过。根据最近一项由印度政府资助的调查,印度低种姓学生每天面临教师和高种姓学生的虐待。教师无视他们在班上的存在,高种姓学生则拒绝和他们说话,甚至和他们发生身体接触。印度政府官员承认,在印度还存在着广泛的不平等,尤其是对“贱民”的孩子,学校教室里确实存在种姓歧视的问题。【6】印度教育体制“深陷在阶级模式的泥潭中”。
四、种姓制度改善后的印度教育
现代教育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工作在殖民时代曾为上层种姓所垄断,从而也曾是权力和特权的象征。但是,随着教育的民主化、世俗化、公平化。因此,印度教育要走向现代化,就
必须废除种姓制,实现教育的世俗化,民主化和公平化,提高“落后阶级”和妇女、女童的受教育人数和文化水平。认识到种姓制度对印度教育事业发展的阻碍性,1950年颁布的印度宪法对种姓问题作了特别规定,其中第17条禁止一切形式的“不可接触”行为,并规定惩罚办法;第15条规定任何公民“都不得仅以宗教、种族、种性、性别、出生地点等等为理由”,而被排斥于公共场地、设施等的使用之外,其中包括商店、饭店、旅馆、娱乐场所,以及水井、水池、浴室、道路等等。宪法中还专列条文,责成政府对所谓的“落后阶级”给予文化、教育、经济方面的优惠,并在联邦议会和邦议会中为其保留席位。1955年,政府又颁布“不可接触犯罪法”,进一步禁止对“不可接触者”的歧视。【7】由此可见,印度政府在法律上以及一切政府行为中,都严格反对种姓不平等,并尽力提升低种姓的社会地位。
随着种姓制度问题得到改善后,印度教育获得长足发展,建立了比较灵活、完善的教育体制。近期印度制定了“十一五”教育发展战略,提出“全纳性增长”的发展理念,即推进均衡发展,缩小区域、群体和性别间的差距,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因此拟铲除教育种姓化,促进印度教育得到优质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科技、经技术人才,也保证国家实现全面快速发展,确保印度可以在当前世界上的先进科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五、结语
种姓制度一直贯穿于印度的各方各面,在教育这方面有着难以消除的影响。在这经济全球化,科技迅速发展这一时代下,种姓制度的迫害也来也受到重视,在印度政府领导人及其重视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下,种姓制度给教育发展带来的问题也得到改善,其高等教育的发展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参考文献】
[1]林承节.印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2][印度]萨拉夫.印度社会.商务印书馆.1977年12月北京第1版
[3]葛孙士 海维均.列国志印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4] 吴春燕.印度教育的发展与印度的现代化[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5] 崔金宁.印度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演变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6.6
[6] 吴式颖 褚宏启.外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7] 林承节.印度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第五篇:从生本教育看美术课
从生本教育看美术课
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老师是策划者,是引导者。老师只是给学生指个方向,剩下的时间都交给学生,老师再也不用一遍遍的重复了。而学生在课下的准备工作也有趣而生动了。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量,学生在通过准备语文资料的同时,也增加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实现自身的整体素质的提高。生本理念(又称生本教育理念),是指“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现如今生本教育在中国教育的大地上轰轰烈烈的展开着,如今的生本教育模式与理念实际上在美术课中早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接下来我先带大家一起来看一看美术课中的主要环节: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一般美术课的设计环节为:
—、创设情境。著名教育家波莉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体验是美术活动的最基本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学一开始,要通过聆听音乐或是挂作品等形式把学生带入本课的环境中,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述与语文课相结合,表达自己所感受到的,这不仅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有了很好的感受本课的机会,为讲好课做好了铺垫。教学活动中,以此调动学生勇于表现、释放个性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二、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因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特别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他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所以在这环节可以先用激励的语言表扬学生的学习精神,正当学生情绪高涨,产生积极的探究动机的时刻,给学生时间,引导学生到书中寻找答案,鼓励相互交流,积极互动,讲解创作意图。通过这种安排,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在小组中合作、在小组中探讨,使重、难点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中得到了解决,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大胆创作。创作的过程是自我发挥到极致的过程,这一段时间需要给学生放松的环境,让孩子们自己合作解决问题,聆听音乐,在优美放松的音乐中去完成作品,这段时间教师尽量参与度要少,体现孩子的创作特点。
四、展示欣赏。美术课程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作为评价的环节,要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最后补充。这样就做到了问题由学生提,方法由学生想,思路由学生讲,从而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从而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扩展延伸与课堂小结。拓展延伸,调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巧妙地渗透德育教育,使美术与思想品德、人文学科综合在一起。既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又最大限度地获得综合的、跨学科的知识。小结能够让教师总结本堂课的重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咱们再从生本教育的一面来看:生本教育主张为: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生本教育的儿童观为,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生本教育的教师观为,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与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生本教育的教学观为,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是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是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
生本教育认为,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劳动产生自然素朴的美德,产生素朴的德行。当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主人,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进入学生本体,从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由此,课堂教学成为最自在、朴素的无形的德育过程。
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个性的生命体,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如果老师单方面的向他们灌输知识的话,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他的学习的热情,造成了好多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厌学的情况。
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控制着课堂,通过亲自全身心的去查阅与课文有关的知识,扩充了自己的知识。同时这种学习是自愿的,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比之下,美术的课堂其实早就运用着生本教育的理念与模式,这正是学生们为什么喜欢美术课,而有些厌烦语文、数学等科目。相信在生本教育倡导的今天,美术的课堂将会更加的活跃、更加的灿烂无比。
从生本教育看美术课
淄川开发区中心小学
曹红爱 201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