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爱”呵护折翼的天使(特殊教育学校 )
坚守这一方净土用“爱”呵护折翼的天使
涪陵区特殊教育学校鲁朝惠
选择特殊教育纯属偶然,那年我16岁,在农田里割谷子时,烈日当空,瘦瘦的我站着没过膝盖的水稻田里,重复地收割田里金黄的水稻,后面不时传来爸爸妈妈打谷子的“嗒嗒”声。我满脸汗水,因为瘦小,繁重的体力和多日的劳作让我非常沮丧,泪水夹着汗水从我嘴角流过,苦苦的,咸咸的,我心中暗暗发誓,这辈子我一定要踏出稻田,走出农村!
假期过后,我发奋读书,每天几乎只休息四五个小时,因为家境贫穷,读完初中,我直接选择了可以就业的师范!通知我去领录取通知书时,我还正在田里收割稻子,我把镰刀向旁一扔,高兴地跳了起来!接到录取通知书时,看见师范前的那“特殊”二字,我兴奋了好久,以为是师范中最好的学校!进入师范后,我渐渐明白了,所谓的“特殊”指的是我们以后教育对象的特殊,因为没有直面特殊学生,充实而愉快的师范生活很快就要结束了!
1999年的春天,万物复苏,怀着无比的期待,我来到涪陵聋哑学校实习。好不容易才问到了地址,从一所较旧的小学里进去,在一排排整齐宽敞的教室的最边上,找到了我要找的学校。走近一看,一间狭小的教室里,几张旧旧的课桌和一块木质黑板孤零零地放在里面。上课铃声响了,四五个聋哑孩子被一个面容慈祥的老师带了进来,后来才知道,他就是这所只有一个班的学校的校长。我不知道校长当时都给孩子们说了什么,我耳朵嗡嗡的,什么都没有听进
1去,简陋的学校瞬间击垮了我,我不知道是怎样走出学校的。
回到住宿的地方,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反复地问自己,这就是我以后工作的地方吗?可是,离我所期待的学校也相差太远了吧!冷静下来后,我告诉自己,不管学校条件如何,我也终于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了,以后的日子还很长,就看自己如何奋斗了!接下来的实习倒也顺利,我用心地和这些聋哑儿童交流,他们很快就接纳了我,也和我熟识起来!临走时,我带着孩子们用白纸办了这所学校的第一“块”黑板报,他们很开心,也舍不得我走,我告诉他们,我一定会回来的!
1999年的初秋,我毕业被分配到了涪陵聋哑学校,当时涪陵李渡区和枳城区两所聋哑学校进行了合并,搬迁到了原来的教师进修学校,孩子们终于有了独立的操场,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虽然住宿条件较差,在负楼,但也算有了居住之所。我也分到了六楼厕所旁的一间宿舍,三角形的,只能容下一张一米五的床,因为是顶楼,下雨时,屋顶总会湿湿的!在那间窄小又潮湿的小屋子里,我度过了很多快乐的时光!
学校的孩子来自主城的很少,绝大多数来自涪陵的各个乡镇,因为离家远,学校实行寄宿制,集中上22天课,再集中休息周末!孩子们远离了父母,学校里的老师就是他们唯一的依靠!我也只有放月假才回家去,平时下课后就和孩子们呆在一起。我教会了孩子们第一套广播体操和第一套眼保健操,在城八校辅导员梁瑾的帮助下成立了少先队组织,给孩子们上了第一节主题班队课,和孩子们第一次去春游包饺子……
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日子是最快乐的。我忘却了自己是老师,把自己当成他们的大姐姐,在课堂上和他们一起成长,在课余和他们用手语聊天、嬉戏,晚自习和他们一起坐在教室里攻读自考书……那时的我,简单而又快乐!
记得2001年的春天,我们接到区残联的一个通知,学校将组织学生参加重庆市第二届残疾人文艺汇演。学校里没有音乐老师,也没有舞蹈老师,我和另一个年轻的老师负责排练一个舞蹈节目!当时学生很少,全校也就二十来人,我们选了十个较大的学生,五男五女,五音不全的我也不知道该教他们什么舞蹈,后来索性把在师范学过的一个彝族舞蹈《七月火把节》教给了孩子们!训练的过程是异常痛苦的,孩子们从来都没有接触过舞蹈,耳朵也听不清节奏,学校条件异常简陋,没有电视,没有音响,没有镜子,没有风扇,六月的天骄阳似火,十多平方米的教室像一个蒸笼,把我们近乎烤熟了!农村孩子的朴实和韧劲在那恶劣的环境中体现了出来,我手拉着学生的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一遍又一遍地带着他们跳!反复成千上百次地练习!后来我们有幸得到了区歌舞团的夏详文老师的指导,孩子们的动作规范了很多,但还是很难做到整齐划一,孩子们顶着酷热,汗流浃背地坚持着一遍一遍的练习,动作也日趋整齐。在比赛的那天,我穿着从地摊上买来的二十几元的裙子站在重庆绚烂的舞台上,指挥者那群从来没有跳过舞蹈的孩子,赢得了众人多次的掌声!那群从未上过舞台的孩子,通过共同的努力,荣获了舞蹈组一等奖!得知获奖名次的时候,我和孩子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幸福地笑出了眼泪了!那时的孩子们,是那样的自信和阳
光!
学校的物质生活是异常的匮乏,买书和吃饭用去了我全部的工资,我几乎是举债度日!几年后,有些年轻老师的激情慢慢地褪去了!我也开始了有些职业倦怠,送走了一批毕业班,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我开始觉得我的生活缺少了些什么!
我把自己封闭了起来,每天重复着相同的事情!谈不上快乐,也无所谓痛苦!有一个记者曾经这样问过我,在你的工作中,你觉得最困难的是什么?我说,是坚持!特殊教育是需要奉献爱的职业,需要所有从事这个职业的老师每天心怀太阳,去温暖每个孩子柔弱的心灵!可是,每天都心怀奉献精神的我们,有时也会疲惫不堪!在那个暑假里,我又回到了老家,为爸爸妈妈收割依旧金黄的稻谷,曾经是那样的雄心勃勃,意气风发,如今,却开始怀疑自己坚持的理由。老爸老妈依旧乐此不疲地收割着稻子,我的内心也跟着翻江倒海起来!是啊,农民的工作是种好地,我的工作是培养好学生,农民可以年复一年地种植庄稼,而我有什么理由放弃这些孩子呢?如果连我们从事特殊教育的一线老师都放弃了这些孩子,还有谁能担当起教育他们的任务呢?虽然没有鲜花和掌声,但我依旧还有孩子们对我的信任和依恋!一杯开水,一个桔子,一张贺卡,孩子们一次次围绕在我身边听我讲故事的情景再次浮现在了我的眼前!我想,这就是坚持的理由:我不能辜负孩子对我的信任和依恋!
回到了学校,我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尽我所能带给孩子们最多的快乐!我每年给留守的孩子们过集体生日,买水果鼓励他们不断取得的成绩,带领他们外出到养老院去慰问老人……尽量让他们每天都过得充实和快乐!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尤其是这些远离父母的特殊孩子,他们内心单纯而敏感,只要给予他们一缕阳光,就会照亮他们整个心田!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就像他的父母一样关心他的生活点滴。天冷了,时常叮嘱他们注意加衣服;生病了,为他们垫付药费;心里不快乐了,为他们解开心结;……
每个特殊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我愿继续守候特教这方净土,用心去呵护他们,让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第二篇:用“爱”呵护折翼的天使(特殊教育学校 )
坚守这一方净土 用“爱”呵护折翼的天使
涪陵区特殊教育学校 鲁朝惠
选择特殊教育纯属偶然,那年我16岁,在农田里割谷子时,烈日当空,瘦瘦的我站着没过膝盖的水稻田里,重复地收割田里金黄的水稻,后面不时传来爸爸妈妈打谷子的“嗒嗒”声,我满脸汗水,因为瘦小,繁重的体力和多日的劳作让我心灰意冷,泪水夹着汗水从我嘴角流过,苦苦的,咸咸的,我心中暗暗发誓,这辈子我一定要踏出稻田,走出农村!
假期过后,我发奋读书,每天几乎只休息四五个小时,因为家境贫穷,读完直接选择了可以就业的师范!通知我去领录取通知书时,我还正在田里收割稻子,我把镰刀向旁一扔,高兴地跳了起来!接到录取通知书时,看见师范前的那“特殊”二字,我兴奋了好久,以为是师范中最好的学校!进入师范后,我渐渐明白了,所谓的“特殊”指的是我们以后教育对象的特殊,因为没有直面特殊学生,充实而愉快的师范生活很快就要结束了!
1999年的春天,万物复苏,怀着无比的期待,我来到涪陵聋哑学校实习。好不容易才问到了地址,从一所较旧的小学里进去,在一排排整齐宽敞的教室的最边上的一间教室,找到了我要找的学校。走近一看,一间狭小的教室里,几张旧旧的课桌和一块木质黑板孤零零地放在里面。上课铃声响了,四五个孩子被一个面容慈祥的老师带了进来,后来才知道,他就是这所只有一个班的学校的校长。我不知道校长都给孩子们说了什么,我耳朵嗡嗡的,什么都没有听 进去,简陋的学校瞬间击垮了我,我不知道是怎样走出“学校”的。回到住宿的地方,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反复地问自己,这就是我以后工作的地方吗?可是,离我所期待的学校也相差太远了吧!冷静下来后,我告诉自己,不管学校条件如何,我也终于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了,以后的日子还很长,就看自己如何奋斗了!接下来的实习倒也顺利,我用心地和这些聋哑儿童交流,他们很快就接纳了我,也和我熟识起来!临走时,我带着孩子们用白纸办了这所学校的第一“块”黑板报,他们很开心,也舍不得我走,我告诉他们,我一定会回来的!
1999年的初秋,我毕业被分配到了涪陵聋哑学校,当时涪陵李渡区和枳城区两所聋哑学校进行了合并,搬迁到了原来的教师进修学校,孩子们终于有了独立的操场,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虽然住宿条件较差,在负楼,但也算有了居住之所,我也分到六楼厕所旁一间宿舍,三角形的,只能容下一张一米五的床,因为是顶楼,下雨时,屋顶总会湿湿的!在那间窄小又潮湿的小屋子里,我度过了很多快乐的时光!
学校的孩子来自主城的很少,绝大多数来自涪陵的各个乡镇,因为离家远,学校实行月假寄宿制,集中上22天课左右,再集中休息周末!孩子们远离了父母,学校里的老师就是他们唯一的依靠!我也只有放月假才回去家,平时下课后就和孩子们呆在一起,我教会了孩子们第一套广播体操和第一套眼保健操,在城八校辅导员梁瑾的帮助下成立了少先队组织,给孩子们上了第一节主题班队课,和孩子们第一次去春游包饺子…… 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日子是最快乐的。我忘却了自己是老师,把自己当成他们的大姐姐,在课堂上和他们一起成长,在课余和他们用手语聊天、嬉戏,晚自习和他们一起坐在教室里攻读自考书……那时的我,简单而又快乐!
记得2001年的春天,我们接到区残联的一个通知,学校将组织学生参加重庆市第二届残疾人文艺汇演。学校里没有音乐老师,也没有舞蹈老师,我和另一个年轻的老师负责训练学生!当时学生很少,全校也就二十来人,我们选了十个较大的学生,五男五女,五音不全的我也不知道该教他们什么舞蹈,后来索性把在师范学过的一个彝族舞蹈《七月火把节》教给了孩子们!训练的过程是异常痛苦的,孩子们从来都没有接触过舞蹈,耳朵也听不清节奏,学校条件异常简陋,没有镜子,没有风扇,六月的天骄阳似火,十多平方米的教室像一个蒸笼,把我们近乎烤熟了!农村孩子的朴实和韧劲在那恶劣的环境中体现了出来,我手拉着学生的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一遍又一遍地带着他们跳!反复成千上百次地练习!后来我们有幸得到了区歌舞团的夏详文老师的指导,孩子们的动作规范了很多,但还是很难做到整齐划一,孩子们顶着酷热,汗流浃背地坚持着一遍一遍的练习,动作也日趋整齐。在比赛的那天,我穿着从地摊上买来的二十几元的裙子站在重庆绚烂的舞台上,指挥者那群从来没有跳过舞蹈的孩子,赢得了众人多次的掌声!那群从未上过舞台的孩子,通过共同的努力,荣获了舞蹈组一等奖!得知获奖名次的时候,我和孩子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幸福地笑出了眼泪了!那时的孩子们,是那样的自信和阳光!学校的物质生活是异常的匮乏,除了买书和吃饭,我几乎要举债度日了!几年后,有些年轻老师的激情慢慢地褪去了!我也开始了有些职业倦怠,送走了一批毕业班,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我开始觉得我的生活缺少了些什么!
我把自己封闭了起来,每天重复着相同的事情!谈不上快乐,也无所谓痛苦!有一个记者曾经这样问过我,在你的工作中,你觉得最困难的是什么?我说,是坚持!特殊教育是需要奉献爱的职业,需要所有从事这个职业的老师每天心怀太阳,去温暖每个孩子柔弱的心灵!可是,每天都心怀奉献精神的我们,有时也会疲惫不堪!在那个暑假里,我又回到了老家,为爸爸妈妈收割依旧金黄的稻谷,曾经是那样的雄心勃勃,意气风发,如今,却开始怀疑自己坚持的理由。老爸老妈依旧乐此不疲地收割着稻子,我的内心也跟着翻江倒海起来!是啊,农民的工作是种好地,我的工作是培养好学生,农民可以年复一年地种植庄稼,而我有什么理由放弃这些孩子呢?如果连我们从事特殊教育的一线老师都放弃了这些孩子,还有谁能担当起教育他们的任务呢?虽然没有鲜花和掌声,但我依旧还有孩子们对我的信任和依恋!一杯开水,一个桔子,一张贺卡,孩子们一次次围绕在我身边听我讲故事的情景再次浮现在了我的眼前!我想,这就是坚持的理由:我不能辜负孩子对我的信任和依恋!
回到了学校,我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尽我所能带给孩子们最多的快乐!我每年给留守的孩子们过集体生日,买水果鼓励他们不断取得的成绩,带领他们外出到养老院去慰问老人……尽量让他们每天都过得充实和快乐!最好的教育是陪伴,尤其是这些远离父母的特殊孩子,他们内心单纯而敏感,只要给予他们一缕阳光,就会照亮他们整个心田!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就像他的父母一样关心他的生活点滴。天冷了,时常叮嘱他们注意加衣服;生病了,为他们垫付药费;心里不与快乐了,为他们解开心结;……
每个特殊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我愿继续守候特教这方净土,用心去呵护他们,让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第三篇:折翼的天使作文
考试场上一片寂静,因为今天是毕业考试,这次考试关系到大家的一生。我猛地抬起头,发现离我不远的座位是空着的,那是李芳,她妈妈昨晚去世了。
李芳是从大山里出来的孩子,她四岁在高压箱上捡纸飞机时触电了,永远的失去了双臂。她的父母为了照顾她,把李芳从农村接到城里来读书。没有双臂可真不容易啊!什么都只能靠脚,母亲因过度伤心导致重度忧郁。父亲负担不起母子俩,和病重的母亲离了婚。只剩下李芳和母亲相依为命,家里的重担全落在李芳身上,她顾不上学业,读七年级时就辍学了。虽说父亲每个月都按时寄来抚养费200元,母亲的医药费,加上里里外外的开销,200元哪够啊!为了挣钱,李芳到饭馆里当了童工,每月500元,还经常累得半死不活。李芳又要当帮工,又要照顾病重的妈妈,又要做家务,还要抽出时间学习,确实很不容易。善解人意的妈妈觉得自己拖累了女儿,在考试前一天晚上,服安眠药自杀了„„
‘叮咚叮咚’,门铃响了,监考老师打开门。李芳居然来了!她的的脸上挂满了泪痕,不免有些苍白,一身运动服洗得发白,乌黑的秀发扎成了马尾辫,她的眼神十分坚定,手里紧握着一支笔,看样子她是来参加考试的。考场上的同学都站了起来,雷鸣般的掌声送给了李芳,监考老师给了李芳一张试卷,她迎着掌声,坐在位子上开始奋笔疾书起来。大家也顿时安静下来,安静的做自己的试卷。看着李芳的身影,我有些伤感,她这段时间一定很累吧,虽然母亲去世了,这也算是一种解脱吧,至少她不用做帮工。
考试结束以后,我走到李芳的身旁,轻轻地对她说:“李芳你„„”我想说些什么,却又欲言又止。
李芳抬起头,看着我的眼睛,轻轻的回答我:“你是想安慰我吧。”她停顿了一下,声音变得哽咽起来:“我妈的„„遗书里„„说,说‘我是个天使,只是暂时失去了翅膀,她让我飞,她会看着我’。
第四篇:“爱心妈妈”护佑“折翼天使”
“爱心妈妈”护佑“折翼天使”
脑瘫儿童,被称为坠落凡间的“折翼天使”,也是被遗弃儿童中占比最大的群体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淄博社会福利院,收养了213名被遗弃的孩子,逾80%是脑瘫儿童。当其他孩子环绕父母膝下欢度“六一”的时候,这些智力发育迟缓且大多不良于行的孩子,却在努力地学习生活自理能力。幸运的是,他们在这里找到了新的妈妈。27岁的张莎莎就是其中的一位。到福利院工作5年来,她和孩子们相伴成长,在无数次的失败中挑战生命的极限,亦于点滴的进步中见证着奇迹诞生。
满腔热血被现实“秒杀”
虽然已有心理准备,第一次见到福利院的孩子时,张莎莎仍然十分震惊。
“那种心情真的很难形容,几个孩子全部躺在床上,竟然没有一个能坐起来!他们唯一的动作就是呼吸,眨眼。”张莎莎说,大学期间她的职业规划就是做一名特教老师,设想过很多次如何用手语和孩子们沟通,教他们语文、数学。2010年夏,张莎莎自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毕业,适逢家乡淄博的社会福利院儿童院招募特教老师。经过层层筛选,张莎莎9月正式入职。
孩子们的残疾状况却远超她的想象,“这样的孩子还怎么学习知识?就算学了又有什么用?”张莎莎的满腔热血瞬间被现实“秒杀”。
脑瘫病变部位在脑,却累及四肢,常常伴有智力缺陷、癫痫、行为异常、精神障碍及视、听觉、语言障碍等症状。由于坏死的细胞不可再生,很多时候与脑瘫的较量意味着一场持续却注定失败的战斗。
作为一名特教妈妈,除了上课以外,莎莎每天要帮助孩子刷牙,洗脸,换尿布,推轮椅。由于患有多项残疾的孩子体质较弱,许多孩子甚至伴随出现自闭倾向。“有时他们情绪不受自己控制,会发出原始哭闹,着急时会抓破特教妈妈的胳膊和腿。”每次张莎莎都默默承受,然后反思是哪点做的不好引起了孩子的过激行为。或许,正是特教妈妈的爱与坚持让这些不会飞翔的孩子免于坠落谷底。
福利院里收养的脑瘫儿童,大多是刚出生几天便被亲人抛弃,有的甚至还带着脐带。身材瘦小的党福波(波波)就是其中的一个。9年前,他被孤零零地放在福利院门口,家人直到现在仍杳无音讯。张莎莎上班后不久,即在儿童寝室里见到了4岁的波波。彼时,波波受惠于民政部的“明天计划”刚从北京做完手术归来。从未谋面的一大一小双眼对视却心情迥异。
“他坐在儿童摇马上,是一个特别帅气的小男孩。”时至今日,张莎莎仍对两人的第一次见面记忆犹新。当时她高兴地上去打了个招呼,波波却紧张地大哭起来,且因无法掌握平衡连同摇马一起摔倒在地。莎莎去扶时才发现,这个孩子不会说话,且整个下肢都不能动,先前其实是倚靠在摇马上。
看着这个漂亮的小男孩,莎莎的心情十分复杂。同事告诉她,虽然手术很成功,但波波没有任何自理能力,连吃饭都要人喂。为此,莎莎和同事们开始有意识地锻炼波波的手眼协调能力。
“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光是抓着他的手往嘴里送饭这个简单的动作,就教了好几个星期”,张莎莎回忆。在周而复始的辅助训练中,波波终于在几个月后学会了自己吃饭。随后,又用几年的时间学会了扶着助行器走路和说话、拿掉尿不湿,基本实现生活自理。7岁后,妈妈们开始教他识字,目前他已经认识100多个汉字,而且大部分会写。
“忽然有一天,波波认出了所有福利院妈妈们佩戴着的工牌”张莎莎说,那一刻,她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见证生命奇迹
虽然每一步成长背后都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孩子们点滴的进步却鼓舞着张莎莎和她的同事。
“孩子的世界很单纯,也很敏感。我们经常对来访的人讲,不要对着孩子指指点点,不要模仿他的残疾状态,主要是担心他们留下心理烙印否定自己。”张莎莎感慨地说,“对于孩子而言,从躺着到坐起来是人生重要的第一步。尽管我们已竭尽全力,但还是对有些孩子无能为力。我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能坐起来,更希望他们能有自己的家。”
今年3岁的帅帅,是张莎莎看着长大的,“他刚开始的状态是谁碰都不行,甚至通过伤害自己让别人离他远一些。”张莎莎回忆,帅帅经常害怕地蜷缩在角落里,吃饭时有时还故意将饭菜打翻在地。但就是这样的孩子,在特教妈妈们耐心的教导下,竟然通过康复训练慢慢学会了走路和说话。
“那是一个早上,帅帅开口叫了一声妈妈”张莎莎说,起初,她不敢相信,还以为是窗外的孩子在喊。后来突然意识到是面前的帅帅――“房间里只有这么一个孩子!”短暂的停顿后张莎莎再也控制不住,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在倾注了无数心力和汗水之后,在孩子们不断的进步中,她已深深地爱上这份工作,成为脑瘫儿童的“妈妈”。
随着孩子们自理能力的增强,不断有人被社会人士收养。遗憾的是,或许是观念的原因,国内的家庭大多不愿收养这些身带残疾的儿童,许多孩子被国外家庭收养。“很舍不得,虽然福利院就像一个大家庭,但毕竟不是真正意义的家”张莎莎的眼中带着泪光。
爱心人皆有 恒心更可贵
“张妈妈!张妈妈!”当笔者随张莎莎一起走进孩子们的寝室时,孩子们争先恐后扑向张莎莎的怀中,小脸上显出格外兴奋的表情。见到陌生人,他们并没有害羞扭捏而是大大方方地首先示好:“阿姨你好!”小女孩恋恋对着大家不时伸出“快乐的小脚丫”,张莎莎解释说是在向大家打招呼。
在福利院2楼的墙壁上,画着一颗颗漂亮的海星,让人会忍不住想起那个广泛流传的故事:在广阔的澳洲海滩上,每当退潮时都会有许多海星搁浅。一位老爷爷在散步时看到有个孩子捡起海星往海里扔,便不解的问道:“这里有那么多海星,你扔一个两个有什么用?谁在乎呢?”孩子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捡起一颗海星说“这只海星会在乎”
张莎莎说:“这是院长在提醒我们,我们的付出孩子们会在乎。干我们这一行最需要的是恒心,因为爱心人人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下来。”
张莎莎口中的院长,是淄博市福利院儿童院院长朱喜荣。她自豪地说,作为民政部首批“全国脑瘫儿童术后康复训练示范基地”,多年来特教妈妈们创造了无数生命的奇迹,“让躺着的孩子坐起来,让坐着的孩子站起来,让站着的孩子走起来,让走着的孩子跑起来,甚至有个几年前被医生判了死刑的孩子,仍然活着”
2013年11月,25岁的张莎莎代表山东参加民政部首届孤残儿童护理员专业技能竞赛,斩获一等奖。民政部破格将她的助理职称直接晋升为高级。张莎莎也由此成为山东省最年轻的高级护理员;2014年,她所在的淄博市儿童福利院,被评为全国优秀单位。
工作中的张莎莎盘着头发素面朝天,身着统一的工装,沉稳得并不像80后女孩。生活中则不然,她喜欢旅游,喜欢逛淘宝,也有了同在民政系统工作的意中人。
2014年春节,张莎莎带着先心病患儿蕾蕾回到父母家过年,跟着自己一起吃年夜饭,一起叫“爸爸妈妈”,后来便发现自己“失宠”了。“妈妈经常问我,那个蕾蕾啥时候再来咱家啊,我想她了。”张莎莎笑着说。
不过,身边人的另眼相看也难免让她有些羞涩。“同学聚会听说我在福利院工作,都说,你好伟大!有时打车回到福利院,出租车师傅们还会少收点钱。其实,我做的只是一份普通的工作。”
第五篇:用爱心与耐心扶起折翼的天使
用爱与尊重扶起折翼的天使
今天在办公室几位老师闲聊,一位同事痛苦的抱怨道:“我们班魏佳佳的父母真讨厌,小孩有智障就该送到特殊学校去,干嘛非要在我们学校上学,还进了我的班,真是害死我了。”
这位老师的话让我想起了我曾经的一个学生。闵志文是我教过的一个智障生,他的外表看上去和正常学生无异,可是说话总是颠三倒四,没有重点,作业本永远交不齐而且每一本作业本都是封面和本子分家,前后颠倒,破破烂烂。该生不仅得不到老师的喜欢而且和同学也相处不好。我想,既然他是个智障生那就不用在他身上多费心思了,只要他初中三年不在学校出什么意外就行了。有一次我在数学生作业本的时候发现闵志文的本子已经彻底散了架了,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用胶水把他的本子一张一张的粘起来再用打印纸给本子做了个封面写上班级和姓名。第二天他的奶奶和妈妈一起到学校来找我,他的妈妈一见到我就留下了眼泪。他妈妈对我说:“尹老师,我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您,您是除了我们自家人以外唯一关心我儿子的人。老师,您不知道,文文念小学那些年来我不敢去学校,因为我一去就要挨老师的训,我无地自容啊!尹老师,您是个好人。”在闵志文母亲的讲述中我了解到,闵志文并非天生脑残,他来自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爷爷、爸爸和妈妈都是高级工程师。小的时候有一次发烧他的妈妈因为忘记了而多给他吃了一次药使得他药物中毒,等送去医院的时候孩子的大脑已经坏了,之后变成为了智障儿童,全家人为了这个孩子流干了眼泪。看着身边泪眼婆娑的婆媳俩我的心里阵阵酸楚。哪一个孩子不是父母的心头肉,即使是智障的孩子也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没想到我的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却给了这个不幸的家庭如此大的安慰。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把闵志文当成是我们班上可有可无的人,而是真正把他当成班级的一分子,我意识到作为一个教师,我没有任何理由放弃任何一个学生,面对这种特殊的学生我们应该给与更多的爱心与耐心。
后来,闵志文的母亲和奶奶常常来学校询问他的学习以及在班上的表现,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进步我们都会大大的表扬闵志文一番,久而久之闵志文不再主动惹事了,而且还会主动承担班级的一些打扫工作,学生看到老师重视他了也不再嘲笑他了,也有的同学开始和他交谈并且帮助他了,虽然他的成绩笑容渐渐在闵志文的脸上绽放了。
很多教师在教学生涯中都会遇到一些智障生,虽然我们的社会有智障儿童的专门学校,但是很多智障生的父母为了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坚持要将他们送进普通义务教育的中小学校来接受教育。这些学生智商先天不足,智力发育比较迟缓,不能和正常的学生一样生活、学习和交往。他们常常呆呆的坐在教室后边,每天不交作业也不用考试,有的时候也会给学校和老师的管理带来很多麻烦,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们往往觉得很无奈。那么作为教师是不是就应该放弃这些学生了吗?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样的儿童,应当比教育正常的儿童万倍地细致、耐心和富于同情心。”作为教师不要有一句话,一个手势使得他们感到我们已经对他们的前途失掉信心。也就是说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爱心与耐心,将爱与尊重融汇于对这些孩子教育的全过程。
(一)一位名人曾经这样讲过,人类最伟大的力量莫过于爱。只有对弱智生充满了爱心,教师才会自觉地用对待普通孩子的目光去关注他们,关爱他们,而非将他们视为“另类”。“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待弱智生的态度,不仅影响自己对弱智生的心态,也会影响到普通学生对智障生的态度,从而对智障生产生极大的心理作用力,因此,教师如果以友善、关爱的态度对待智障生,其他学生就会仿效老师,正常地而又平等地对待智障生,这样,智障生才会被正常充分地接纳,他们才会被真正融合到班集体中,成为集体中的一员,而不游离于班集体之外。
(二)对待智障生教师切不可当他们可有可无,并对它们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不提任何要求。要知道这些孩子也是有自尊的。
智障生因为经常得不到公平公正的对待,因此很多这样的孩子会表现的对很多事情不在乎。其实他们不是不在乎还是他们不愿意面对伤害。很多教师在面对这样的学生时往往采取不管不顾的态度,这样教师是轻松了,可是智障生会觉得自己被抛弃了。他们感受不到被关心,后果便是自我放逐。因此,教师在对待这样的学生时应该遵循智障生的发展规律对他们提出相应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备课,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制定不同程次的教学计划。
第一,要认真钻研教材,要备教材、备学生,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的、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接受能力来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要把有些问题处
理到接近智障生的“最近发展区”才合适。特别是在教学内容的要求上,要把正常学生和智障学生学习的内容分开。并考虑教学中弱智生的学习活动,充分研究练习题的设计和个别辅导的方式。
第二,在研究教学方法时,设计能激发弱智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只有充分考虑到了智障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才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使他们不至于感到孤立,心理上不至于产生很大的压力。
第三,要充分预料到课堂上学生的复杂心理变化,并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并考虑好如何处理课堂上随时发生问题的对策。一旦出现智障学生表现出来的异常,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患有神经性抽搐症,每当他兴奋或是紧张的时候就会单手不受控制地拍打桌子而嘴巴却发不出声音。有一次我提出的问题该生知道如何回答,他兴奋的举起双手要回答。我不忍心让他失望于是便叫他回答问题。果然不出所料,他站起来以后就不停地拍打桌子,小嘴努阿努的就是发不出声音,急得他满脸通红。于是我便帮他回答,并且一边说一边询问他老师说的对不对。他激动的双眼放光很是高兴,看着他满足地笑容,我的心情无比欣慰。
(三)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允许反复,要有耐心。
要善于处理、对待智障学生,要耐心地倾听他们的想法,并给予一定的理解,在处理问题过程中,切不可操之过急,一味批评,或一棍子打死。允许这类学生在转变过程中的反复,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对他们的关注是天天的、时时的,这需要教师们极大的耐心。
(四)教师要注重与家长的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使家庭和学校形成教育培养的合力。建议智障生的父母尽量多看关于如何教育少年儿童尤其是对残疾和弱智孩子的特殊教育的报刊杂志,向心理医生请教特殊教育的方法,为孩子在家庭创设良好的环境,进一步培养与强化孩子的 社会交往能力。
我们国家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享受义务教育,这其中就包含着一些智障学生。这些学生智商先天不足,智力发育比较迟缓,不能和正常的学生一样生活、学习和交往。我们深知,他们是不幸的,他们的家庭和个人都很痛苦。但是他们一样享有享受教育感受快乐的权利。在学校里就让我们师生
多给他们一点爱心与耐心吧。只要教师对这些特殊的学生给予更多的爱心与耐心,这些折翼的天使们就能快乐、健康地成长起来。这不是作为教师最大的幸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