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庭环境因素与中小学生人格发展(定稿)
家庭环境因素与中小学生人格发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是人格最早的画笔。家长对孩子“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绝不亚于任何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对人格的形成产生着重大影响,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作为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进行社会化的最初环境,是一个人最早接触的,并且终生密切联系的重要环境,而父母则是他们所有接触的人中最主要的人。家庭因素对人格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这已成为社会学界和心理卫生领域的共识。
在心理学中有关于“自我意象”的论述,它认为不管人们认识与否,人都有一幅自我心理蓝图,也就是自我肖像,他把自己想象成心理中那个样子或那种人,并且会不自觉地按想象中的那种样子,那种人行事。因为,环境中的那个人的形象在影响着他,作为他心理中的理想人物在自身的行动中去表现。所以,自我意象既是一个前提,一个根据,也是一个基础,每个人的全部个性、行为,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因为父母往往是孩子第一个感受到的美好形象,因此也往往是孩子自我意象的基础。孩子在对父母的为人和行为上的敏感程度,常常激发孩子去想、去做,其影响远远胜出直接对孩子的管教。家庭中最有影响力和权威性的教育,是以父母的品质、修养、能力、习惯和作风等为要素,形成的家庭环境,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模特儿”和描绘心理蓝图的样本。因此,由父母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品质等形成的环境氛围,对孩子的影响和感染是一种无声教育,是任何一种显性教育所不及的。
在现实中存在多种类型的家庭,比如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失和家庭,干部家庭,个体户家庭等等。在离异家庭的孩子,一方面自卑心理较强,自信心较差,另一方面却又显得非常固执,很容易自暴自弃;而再婚家庭是后父母同子女的关系问题,有的无缘无故责打孩子,有的视孩子为累赘,不管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同样单亲家庭的爸爸或妈妈一个人要承担父母双重责任,为生活而到处奔忙,为孩子而最大限度地干活挣钱。对孩子的照料、教育不够同时还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使孩子孩子内心充满恐惧和凄凉;部分过失家庭的(道德品质低劣,或生活作风败坏,或参予社会犯罪活动的家庭)孩子,耳濡目染,也会形成放荡无羁、恶习成性的不良行为;而一些领导干部家庭的子女则自感各方面条件优越,易产生了一种鄙视他人的心态,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奋斗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个体户家庭(经商)经济宽裕,他们子女的价值观念是学习好坏对自己的前途没有什么关系。因此,他们在校一般比较散漫,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还有一些嫌弃孩子的家庭,失和的家庭,也往往是家庭气氛紧张,使孩子承受着精神上的巨大压力。
各种各样的家庭类型深深的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而在我们的在家庭教育上也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忙于兴建家庭,注重经济,忽视对子女的教育。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进了学校门,一切教育都依赖于老师,自己的责任只是改善孩子的经济条件,让孩子的衣食住行得到保证。二是父母的文化素质偏低,对子女的教育表现出力不从心。
三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迫切,教育没有正确的方法,一些家庭便出现了“棍棒教育”。四是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爱子不当,加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增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优先的特殊地位,父母们又处处以孩子为中心,视子女为“皇帝”“公主”,任孩子养成专横任性的性格,身心得不到健康的成长,形成了许多坏习惯。五是不少父母尚未意识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根本不注意在各种场合中自己的言谈举止将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有的意识到了也是嘴上说孩子,自己不去做,因此也无法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
六、很多父母亲没有意识到孩子的教育是一门艺术,不注意向别人学习向书本学习,学习上的缺失造成以上各种问题。特别是中学生无论从年龄上生理发育上还是从社会经验上,都进入了一个懵懂的时期,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个体,生理成熟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其心理发展相对迟缓,表现的何种问题也就不足为奇。
在一个健康家庭中,父母具有良好的教育态度,耐心和良好的行为风格,善于通过主动的倾听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感受),共同参与解决问题,使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自我控制,自我努力,并和父母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在健康家庭中,孩子反复体验同一情绪状态,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父母和亲人的爱抚、关怀,可使子女对生活充满希望,乐观活泼,尊重老师,热爱父母,有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能适时调节自己的情绪,富有生气和独立精神,生活在这种关系融洽、气氛和谐的家庭中的孩子,易形成良
好的性格特点。这样的家长能尊重孩子的个性,宽容地接纳孩子,鼓励孩子去探索,努力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的人格,并且体会孩子的认知倾向,启发兴趣,与他们相互沟通,并能身教言教。作为父母首先是自己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主要作用,摆正家庭教育在社会教育中的位置,加强自己的道德素质修养,培养高尚的家庭道德情操,建立良好的亲自关系给孩子一个和睦的爱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健康成长。
总之,对于孩子来说,家庭作为社会诸因素中最先接触的因素,其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对子女溺爱或放纵,则孩子的性格多为创造性、依赖、娇气,情感脆弱和懒惰。父母对子女采用简单生硬的方法或过于严厉,则孩子往往心胸狭窄,畏缩拘谨,感情淡漠、消沉。同样,家庭气氛融洽、安定和睦,则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反之,家庭经常吵闹、父母关系破裂而离婚分居,从小失去生身父母的孩子,则就容易形成悲观、抑郁、孤僻、狭隘,或者对人冷酷无情,行为精暴等性格特征。因此,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我们作为家长来说,要根据自已家庭环境的变化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才能使孩子朝着正确的人生道路上迈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第二篇: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
研究表明,家庭环境中的家庭经济收入、父母职业类别、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对话的质量和父母教养方式等对子女的学业成就有明显影响,和睦的家庭环境对学业成就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父母对子女多鼓励、亲子沟通顺畅,有利于子女学业成就的提高,而溺爱、粗暴、冷漠的教养方法或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不一致,都会导致子女易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对学习的不适应。此外,家庭中父母离异、家庭纠纷、生活事件和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都会影响子女的学业成就(姚慧、杨斌、霍金芝 1999)。
王东宇(2003)的研究指出,家庭气氛融洽,家庭生活丰富,矛盾冲突少,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取得高的学业成就。谭承红(2007)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
马红彪、王芳芳(2002)的研究发现如果父母的教养方式以感情温暖和理解为主,其子女的学习成绩较好。相反,父母亲过度严厉、经常惩罚、拒绝和否认态度较多,其子女的学习成绩较差。母亲文化程度高的学生学习成绩好。这可能与母亲自身的素质及榜样作用的影响有关。且当子女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文化程度高的母亲有能力辅导他们的学习。
杨安博、王登峰、滕飞、俞宗火(2008)研究亲子关系时发现,我国高中生父亲依恋关系对子女的学业成就影响更大,而与母亲依恋无关。他们认为这可能与中国文化有关,中国文化背景下子女社会性成就如学业成就的获得更多的来源于与父亲的互动。在张明亮、朱晓文(2009)对大学生经济状况的调查中,他们发现平时生活费用高的大学生,学业成就反而比较差。家庭经济状况优越的大学生对毕业后的就业和生存比较乐观,因而花在学业上的时间比较少,学业成就并不是很高。
张新劳(2008)的硕士论文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了家庭结构、父母素质、教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和亲子关系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
第三篇:浅谈环境因素与青少年的人格发展
内容提要] 影响青少年人格发展的环境因素分为共享环境和非共享环境。共享环境是指在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孩子所共同享有的环境,它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较小。非共享环境是指在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孩子并不分享的环境,它是影响青少年人格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以外的同伴、教师与生活事件等非共享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上升。同伴群体对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孩子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都会受到同伴的影响。教师也许是对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的人物之一,其影响可能对青少年的一生都有重要意义。一些独特、具体的生活事件能够引起青少年心理生理反应进而影响青少年的人格与心理健康。上述家庭之外的非共享环境因素只是影响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中的社会环境因素中的一些重要内容,这些因素本身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特别是社会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持续影响着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青少年,环境因素,共享环境,非共享环境,人格发展。
行为遗传学家一般采用两项基础研究设计,即双生子研究和抚养研究来评估遗传和环境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对遗传影响人格的观点最有力、最一致的证据来自双生子研究。但是,用双生子来研究遗传对人格的影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这类研究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假设,即双生子有相同的成长环境。双生子虽然在看似相同的环境下长大,甚至穿戴相同,但他们可能参加不同的活动,有不同的朋友,对父母的关爱有不同的感受等等。因此,虽然双生子在同一家庭中生活,但因不同的环境因素影响人格仍可能存在着差异。行为遗传学家把影响孩子人格发展的环境因素分为两个部分,即共享环境(sharedenvironment)和非共享环境(nonsharedenvironment)。
一、共享环境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较小
共享环境是指在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孩子所共同享有的环境,如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教养方式、父母的教育程度与社会地位以及周边环境等。这些因素为家庭成员共同分享,对他们在人格特征、行为方式等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较小。我们有时会发现,在同一家庭环境和气氛下长大的孩子,会具有一些相同的人格特征。如同在家庭暴力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自闭、攻击等人格特征;同在体贴、温暖的家庭环境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成熟、独立、友好等人格特征;同在一个离异家庭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内向、孤僻、偏执等人格特征,或存在某些心理障碍。于是,我们可能会认为,孩子之所以具有这些相同的人格特征或行为方式,完全是因为共享环境因素造成的,其实不然。
plomin等人认为,共享环境一般不会造成家庭成员在人格特质、价值观和社会态度等方面的相似性(plomin,R。,& Daniels,D。Whyarechildreninthesamefamilysodifferentfromoneanother? BehavioralandBrainSciences,1987,10,1-16)。共享环境虽然为孩子获得某种体验与人生阅历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但是,这些体验并非都与孩子所处的共享环境相联系。Scarr认为,共享环境在个体人格发展过程中之所以影响不大,是因为共享环境的影响是非线性的(nonlinear)(Scarr,S。Developmentaltheoriesforthe1990s: Developmentandindividualdifferences。ChildDevelopment,1992,63,1-19)。心理学家还发现,有些父母离异或父母死亡较早的孩子,在其成人后容易产生抑郁或焦虑等心理现象。这很容易给人一个错觉:丧失父母似乎是造成兄弟姐妹之间彼此相似的一种特定的共享环境因素。事实上,子女对父母离异或死亡的感受和体验是有所不同的,这就不能归于共享环境因素了。一项名为非共享环境与青少年发展(NonsharedEnvironmentandAdolescentDevelopment,简称NEAD)的研究着重考察了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发现青少年的非共享经历与其反社会行为、抑郁等问题行为有高相关([美]LawrenceA。pervin,Oliverp。John著,黄希庭译:《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9-340页)。
二、非共享环境是影响青少年人格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
非共享环境是指在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孩子并不分享的环境。例如,兄弟姐妹出生的顺序、年龄分布、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受父母的宠爱程度等,这些因素即使对于同一家庭的成员来说总是互不相同的,或者说不为家庭成员所共同享有。关于出生顺序影响孩子人格发展的问题,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
注。一般认为,长子(女)在次子(女)未出生之前,接受了像独生子女那样的待遇;然后次子(女)的出生,又被给予一定的权威和责任,容易形成慎重、自尊、细心、现实、协调等特征。而小子(女)由于受到双亲、哥哥(姐姐)的溺爱、放任、袒护等,容易形成依赖性重、独立性差、幼稚、任性或腼腆、胆小、悲观等特征。
心理学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除遗传因素外,主要是非共享环境的影响造成了人格个体差异的变化。比较极端的例子是同卵双生子在人格自陈量表的得分中,遗传通常可以解释40%的变异,共享环境为0,非共享环境加上测量误差负责解释 60%的变异。这类量表一般至少有80%的一致性,这意味着约20%的变异可归于测量误差。因此,除这些误差外非共享环境造成了40%的变异([美]LawrenceA。pervin,Oliverp。John著,黄希庭译:《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9-340页)。行为遗传学一项引人注意的研究表明:同一个家庭子女们在家庭内外所获得的独特经验,远比在同一家庭所拥有的共同经验对人格的发展更为重要([美]Lawrence。A。pervin著,周榕等译:《人格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5-182页)。正是这些独特的非共享环境,而不是家庭中的共享环境,使同一家庭中的孩子们彼此不同。同一家庭的孩子受父母宠爱程度的不同也会导致人格上的差异。父母往往会说对所有孩子的抚养都是相同的,而孩子们往往认为父母给他们的照料和培养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不同的孩子对父母的关爱有不同的知觉和体验。Daniels用自己修订的人格测量量表,对同一家庭的同胞兄弟和姐妹进行测量,结果发现获得更多母爱的孩子更容易社会化,人格发展得更健康(DanielsD。Differentialexperiencesofsiblingsinthesamefamilyaspredictorsofadolescentsiblingpersonalitydifference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86,51,339-346)。Dunn等人在同胞子女行为问题的差异研究中,发现获得更多母爱的孩子很少表现出焦虑、神经质等不良症状(Dunn,J。,Stocker,C。,& plomin,R。Nonsharedexperienceswithinthefamily: Correlatesofbehavioralproblemsinmiddlechildhood。Developmentandpsychopathology,1990,2,113-126)。“母爱”这个概念并不是新的,这些研究的贡献主要在于,把影响人格发展的母爱作为非共享环境因素来理解,并且把焦点集中在家庭内部的母爱差异上。
值得注意的是,非共享环境并不仅仅限于家庭内部环境。当人们开始步入社会时,家庭之外的环境更有可能成为非共享环境的因素。例如,同伴、教师、邻居,或从更广的意义讲,孩子个人经历的生活事件等都属于非共享环境的范畴,这些因素比家庭内部因素对当今孩子的人格发展具有更大的影响。可以这样说,整个二十世纪,家庭的社会地位与人格发展的相关性在下降。随着人们社会经济地位的不断攀升,共享环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在下降,而家庭以外的非共享环境影响在上升。
三、家庭之外的非共享环境与青少年人格发展
1.同伴与青少年人格发展
随着青少年的成长,他们的社会交往日益扩大,即使是来自同一家庭中的孩子,其交往对象也可能不同。除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之外,与青少年交往最多的可能是同伴,包括学校的同学、邻居的小孩、团体中的成员等。孩子的同伴群体对孩子人格健康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J。R。Harris综述了大量研究资料,提出了“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陈会昌等:《青少年对家庭影响和同伴群体影响的接受性》,《心理科学》1998年第3期,第264-265页)。他认为对孩子人格留下明显而长远影响的环境是他们与同伴的非共享环境。
社会文化的传递也主要是通过群体,而不是由家庭单独完成的。没有亲密的同伴,孩子可能表现出很多的适应不良,同伴是儿童、青少年社会化与人格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伴可以成为青少年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与具有攻击性人格特征的同伴交往,则青少年容易形成反社会性的人格;与具有利己行为的同伴交往,青少年容易形成自私自利的特点;与团结互助的同伴交往,青少年则可能较多地发展合作与助人的特点;与慷慨大方的同伴交往,青少年则会不知不觉之中学习和发展这种大方的特征。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青少年逐渐学会克制与忍让,学会合作与竞争;他们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少,独立性日益增加。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角度看,同伴是孩子行为强化的源泉。孩子的某些行为如受到同伴的鼓励或赞赏,则他倾向于保持这种行为;如遭受反对,则这种行为可能消退。
孩子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也会受到同伴的影响。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生活中某些人对个体的自我概念发展有着尤其重要的影响,这些人被称作“重要他人”(significantothers)(章志光:《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99页)。对于孩子来说,在学龄前阶段,重要他人主要是家长;到小学阶段,教师开始发挥可能超过家长的影响力;从小学高年级阶段开始,同伴的影响力明显增强。青少年从同伴那里接受信息,同伴那里获得同龄人对生活、对社会、对人、对事的看法或态度;从同伴或同伴群体中获得反馈,感受别人和社会对他的看法与期望,从而促进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的发展,这也是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伴关系对孩子人格健康的影响不仅限于青少年阶段,即使是他们到了成年阶段,同事或好友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2.教师与青少年人格发展
来自同一家庭的孩子,可能上不同的学校,或上相同的学校而遇见不同的老师。因此,教师也可被看成是影响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的非共享环境因素。
教师也许是对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的人物之一,其影响可能对青少年的一生都有重要意义。教师往往是青少年崇敬的对象与学习模仿的榜样,他们不仅从教师那里学习知识,而且学习怎样为人。他们观察和模仿教师的举止、言行、态度,教师的思想、信念,对事对人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人生观的形成。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家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论中把尊重的需要作为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当教师尊重青少年、平等对待青少年,满足青少年尊重的需要后,青少年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就会获得真实和坦率,更能表现自己,更自然地与人相处。我国研究人员曾以“好教师应具备什么条件”为题在中学生中进行过调查,排在前十位的条件是:热情、耐心;因材施教;公正、不偏心;学识渊博;方法;态度;关心学生;平易近人;以身作则;关注学生兴趣。在一项以中国、美国、日本三国中学生为对象的调查中人们发现,三国青少年都把教师“理解青少年”、“待人公平”、“和蔼可亲”、“乐于言谈”这四项条件排在了前面(郭亨杰:《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72-473页)。因此,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应具备良好的人格特征。
教师不同的教育管理方式也会对青少年的人格产生不同的影响。具有民主型教育管理方式的教师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和个别差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容易形成自信、自尊、诚实、情绪稳定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具有权威型教育管理方式的教师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威,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缺乏和学生的交流,对学生斥责和训斥较多。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容易形成暴躁、易怒、攻击他人等不良的人格特征。而具有放任型教育管理方式的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漠不关心,既不鼓励学生,也不反对学生,不参加学生的活动。这种教育管理方式极易使学生形成冷漠、孤僻、不合群、缺乏感情等人格特征。相比而言,在上述三类教育管理方式中,民主型的教育管理方式效果最好。国内外的研究都证明,民主型的教育管理方式对青少年的人格健康发展有良好的影响。当然,其他两种教育管理方式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也不是没有一点积极影响,但总的来说是其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3.生活事件与青少年人格发展
生活事件指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变故或问题。其中,有些事件对于即使来自同一家庭中的孩子来说也是唯一的、独特的,即使是同一生活事件,不同的人也许会有不同的态度和体验,相应地就会有不同性质和不同强度的心理反应。Baltes等人的研究发现,青少年人格的发展更多地受到对于个体来说唯一的、独特的事件即非标准性生活事件(nonnormativelifeevents)的影响(Baltes,p。B。,Reese,H。W。,& Lipsitt,L。p。Life-spandevelopmentalpsychology。AnnualReviewofpsychology,1980,31,65-110)。国内学者的研究也表明,一些独特、具体的生活事件能够引起青少年心理生理反应进而影响青少年的人格与心理健康。丁新华等人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中学生具体生活事件和抑郁状况的关系(丁新华等
:《中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2002年第11期,第788页)。他们发现青少年的生活事件,诸如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被盗或丢失东西、考试失败或不理想、受人歧视与冷遇、受批评或处分、被罚款、恋爱不顺利或失恋等都与中学生的抑郁症呈显著正相关。王凤芝等人认为,随着生活事件负荷的增加,青少年发生心理障碍的危险增加,特别是负性生活事件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王凤芝等:《医学生负性生活事件现况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5年第11期,第1407页)。
生活事件对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的影响大小取决于事件的刺激属性(包括事件的性质、强度和频度等),还受制于青少年所处的社会支持系统的缓冲作用。社会支持又称社会网络,是指青少年来自于社会各方面,包括学校、家庭、同伴、亲属等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具有减轻应激的作用。学校通过各门课程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门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以及班级、团队活动等,不仅为青少年提供了增进心理健康的知识,提高其抗挫能力,同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此外,家庭也应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从家庭来说,除了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外,更应对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个人情感问题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适当降低对他们的期望值,以减轻他们担心无法回报父母而产生太大的心理压力。
生活事件对青少年人格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上升,这一方面可能与成年期这些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整个生命周期内这些事件对人格影响的不断积累有关。
上述所列举的家庭之外的非共享环境因素只是影响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中的社会环境因素中的一些重要内容。这些因素本身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特别是社会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持续影响着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这些因素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复杂的,各因素作用的大小也不尽一致,还有一些别的影响因素,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工会组织为完成自己的任务,要广泛开展各项群众活动,进行工会建设和各项群众事业。这就要求在财务上依法最大限度地筹集工会资金和财产,并对这些资金和财产进行科学管理,实行合理有效的使用。国家历来支持工会组织的,从物质上加以保障,为此法律对工会资产的概念和性质有明确规定。《工会法》第五章36条规定工会经费的来源:1.工会会员缴纳的会费;2.建立工会组织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机关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2向工会拨缴的经费;3.工会所属的企业、事业单位上缴的收入;4.人民政府的补助;5.其他收入。建立工会组织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本企业工会拨缴经费。以上五种经费来源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工会的资产,工会依法对这些资产拥有所有权,由工会统一支配和使用。下面就加强工会资产管理的原因做以下阐述:
首先,加强工会资产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工会的资产不同于工商企业,一般是不会增值的,但是却能提高职工群众的素质和发挥职工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会资金的耗费,既能产生精神效益,又能产生物质效益。因此,工会资产在工会组织的一切经济活动中,应起到物质保障作用。同时也起到监督作用。
工会资产管理的物质保障作用表现在,工会为了开展群众活动、举办群众事业、进行工会建设,都要有物质基础。合理安排支出,妥善管理工会资金和财产,正确核算分析工会资金的增减变动,以便使职工群众的要求和工会建设的需要得到满足。
这就是工会资产的物质保障作用。而现实工会面临的情况是:工会经费收缴难度大,资金来源有限,这就要求我们将有限的资金发挥其最大效能,由此体现了做好工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在管理上要体现量入为出、略有结余、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的原则,做到有计划有重点的保障。
工会资产管理的监督作用表现在,对于职工群众和工会建设合理的、可能的和有效的资金需求应给予保证;而对于不合理的、不可能的、效果不好的资金需求负有监督检查的责任。具体表现在对财务活动的记录、核算和分析中,从中经验,发现问题,揭露矛盾,制止贪污浪费,对的监督做到持之有据,更合理有效地改进。
其次,加强工会资产管理也是非常必要的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给社会各个领域带来了冲击,工会资产管理也不例外。近年来各级工会资产日益壮大,涉及面广,资产形式多种多样,给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加之现今对工会资产管理从思想观念和现时存在的问题上,都将加强工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这种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一些人对于工会资产的认识存在误解,重收入,轻管理;重经营性资本,轻非营业性资本的现象时有发生。收入和支出是预算财务管理的两条主线,工会财务属于预算财务的范畴,因此,从管理上不但要注重经费收入的管理,同时还要注重经费支出的管理,只强调收入,不强化支出管理,就会事倍功半,经费的收入也打了折扣。对于工会所属的事业单位,其资产有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之分,一些单位只看中了为之赢利的经营性资产,而忽略了带来了社会效益的非经营性资产,削弱了为广大职工服务的作用,使工会的形象在广大职工的心目中受到影响,反过来给经费收缴造成了困难,因此也不利于工会收入的提高。
另一方面,在工会资产管理的现状上也存在问题。在实际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单位的工会资产没有明确的产权,其中包括工会的房产、汽车、大型设备。产权不清,职责不明,这是管理好工会资产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一些单位对工会资产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致使这些单位的工会资产流失、损毁严重,出现随意调拨,借债不还,无专人管理等现象。此外工会经费开支无计划,预算不合理,导致工会资产运转不灵。预算外购建屡有发生,投资缺乏论证,贪大求全,建成之日就是淘汰之时,造成场馆、设备闲置,浪费了大量的资金,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以上这些问题都亟待加强管理和规范。
通过对工会资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分析,使我们对工会、资产的性质和现状有了充分的了解,在中能做到有的放矢,为我们制定工会资产管理的措施提供了依据。工会经费的收取、管理和使用是工会财务的一个整体,收好是基础,管好是手段,用好是目的。只有抓好每一个环节,提高整体水平,工会财务才能步入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从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下面对加强工会资产管理的措施,提出几点建议。
明确产权,依法维护。建国之初,从法律上就对工会资产的概念和性质做了明确规定。《工会法》、《民法通则》和有关国家行政法规都是界定工会资产性质的准则。工会资产的所有权如何确定的问题,总工发[1995]2号文件作出了明确规定,具体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凡是由国家、行政部门拨给工会及其事业单位使用的不动产和其他财产,占有、使用和收益权归工会,所属权属于国家;2.凡是由工会经费技资、政府及行政补助、工会企事业收入形成的资产,界定为工会资产;3.社会捐赠、国际合作、国际组织援助给我国工会的财产界定为工会资产,工会拥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4.由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行政与工会共同投资形成的资产,政府和行政方面投资部分为国有资产、工会投资部分为工会资产;5.凡是用工会资金投资,以工会名义借款或用工会企业事业收入兴办的工会企事业和工会三产,其资产所有权属于工会;6.工会及其企事业与有关方面合资、合作兴建的企事业按工会在该企业中出资额的比例拥有资产所有权;7.已实行规范化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造的工会企业,按《公司法》的有关规定界定所有权。了解和掌握了有关规定,我们就能准确界定国有资产和工会资产,明确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处置权,合理有效的安排和使用,同时,也能理直气壮的对自己的资产加以维护。
摸清家底,胸中有数。只有充分掌握自己拥有的资产,才能合理有效的加以利用;如果对自己的资金、财产不了解、不摸底,管理和使用就无从谈起。其大量的是对现有资产的盘点,主要是固定资产的清理。要确定工会资产到底有多少、分布情况、结构配置如何等等,建立资产备查账簿,对全部资产进行清理登记,摸清底数。定期进行资产盘点,及时报批盘盈盘亏。对于有些产权发生变动的要进行合理的评估,及时入账,防止工会资产流失。
加强管理,健全制度。工会资产管理的原则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各级工会应切实做好本级的资产管理。资产的管理实质是对人的管理,以人为本,建立健全财产管理、财务管理等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目标责任制等规范化管理,层层负责,落实到人。同时建立监督机制,设立一账三卡制度:一账是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三卡是部室固定资产保管使用卡、总务固定资产管理卡、财务固定资产监督卡。低值易耗和库存材料由管理员建立出入库明细账和财务核销备查明细账,通过清查账目、盘点物资,做到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确保工会资产不受侵害。适当建立激励和制约机制,调动广大职工的理财意识。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该收回的收回、该赔偿的赔偿、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保值增值,发挥效能。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工会事业单位资产而言。工会的事业单位有服务企业、服务职工的任务,同时也要想方设法,扩大经营,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在服务经营的过程中,如何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各工会事业单位面临的主要课题,在当前工会事业单位普遍滑坡的严峻形式下,保值有望,增值很难。于是许多单位转变经营,变非经营性资产为经营性资产,在这其间必须明确资产占有使用的行政事业单位与资产经营者的关系,建立投资者、经营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以法律的形式书面确立,规范经营,防止资产流失。工会事业单位必须分设非经营性和经营性资产的账目,对非经营性资产,加强财务部门的监督检查,做到账账、账实相符;对经营性资产,要计提折旧,计入成本,确保投资足额回收。全总资产管理局对经营性资产的收益有明确规定:大部分收益留在工会事业单位,平衡预算收支,以减少工会或行政拨款,减轻工会负担;将少部分收益以收取工会资产管理费的形式,集中到工会,专项解决工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更新改造。
工会资产管理的诸项措施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明确产权是前提,摸实家底是基础,加强管理是手段,保值增值是目的。当然,加强工会资产管理的方法不仅限于此,随着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还会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中不断探索,加以解决,找出更多适合工会资产管理的有效途径来。
第四篇:中小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特点
中小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特点:初中阶段又可称为少年期、青春期或学龄中期。青少年期生理发生迅猛的变化,正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尤其是少年期。初中生的身体外部形态变化非常显著。初中生从依赖成人制订规范来生活的孩子变成一个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具有一定的成人权利、义务的少年,处于一种半成熟、半幼稚,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不自觉性并存交错的时期。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阶段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在这一时期,初中生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改变、内脏机能的成熟及性的成熟三个方面,这是青春期生理发育的三大巨变。
人格教育是最基础的素质教育 ,小学生人格教育就是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人格形成的规律 ,利用非直接教育方式 ,即通过生活、学习、活动中经常化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人格品质的过程。中小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特点:初中阶段又可称为少年期、青春期或学龄中期。青少年期生理发生迅猛的变化,正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尤其是少年期。初中生的身体外部形态变化非常显著。初中生从依赖成人制订规范来生活的孩子变成一个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具有一定的成人权利、义务的少年,处于一种半成熟、半幼稚,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不自觉性并存交错的时期。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阶段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在这一时期,初中生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改变、内脏机能的成熟及性的成熟三个方面,这是青春期生理发育的三大巨变。
人格教育是最基础的素质教育 ,小学生人格教育就是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人格形成的规律 ,利用非直接教育方式 ,即通过生活、学习、活动中经常化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人格品质的过程。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塑造和品格养成的教育。根据中小学生具体特点那么应该如何教学呢?
我认为做为中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及其它原因,注意力不集中、爱走神,听课质量不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意义凸显。
一:小学低段的体育教学,应以游戏为主。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取乐’,达到娱乐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要作好体育游戏的教学,首先应懂得如何创编游戏。娱乐性是检验体育游戏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体育游戏只有具备了娱乐性、趣味性,才得以使其存在与发展,更具有诱人的魅力。如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游戏(母鸡爱小鸡、丢手绢、猫抓老鼠),源远流长。所以体育游戏的创编,应从提高其娱乐性、趣味性出发。
二、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整合教学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当中去思考,去学习,去训练。每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学生很容易出现感官疲劳,注意力分散,这就要求我们精心组织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面向全体学生,着眼整体素质,切实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
三、教师要学会从多角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对教学有极大的益处,教师要从课前预习、学习态度、思维模式、学习方法、解题后反思等多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班学生有一半学习态度不端正,自己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老师督促,该表扬的表扬该批评的要严肃批评。
总之,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们应努力优化教学手段,改进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着眼整体素质,切实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才能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的创新人才。根据中小学生具体特点那么应该如何教学呢?
我认为做为中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及其它原因,注意力不集中、爱走神,听课质量不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意义凸显。
一:小学低段的体育教学,应以游戏为主。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取乐’,达到娱乐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要作好体育游戏的教学,首先应懂得如何创编游戏。娱乐性是检验体育游戏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体育游戏只有具备了娱乐性、趣味性,才得以使其存在与发展,更具有诱人的魅力。如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游戏(母鸡爱小鸡、丢手绢、猫抓老鼠),源远流长。所以体育游戏的创编,应从提高其娱乐性、趣味性出发。
二、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整合教学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当中去思考,去学习,去训练。每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学生很容易出现感官疲劳,注意力分散,这就要求我们精心组织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面向全体学生,着眼整体素质,切实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
三、教师要学会从多角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对教学有极大的益处,教师要从课前预习、学习态度、思维模式、学习方法、解题后反思等多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班学生有一半学习态度不端正,自己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老师督促,该表扬的表扬该批评的要严肃批评。
总之,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们应努力优化教学手段,改进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着眼整体素质,切实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才能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的创新人才。
第五篇:如何遵循中小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
浅谈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规律
在这次学习中,听了北京教育学院高明书教授的讲课,通过对专题的学习,我更加认识到了中小学生的认知和人格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敏锐地意识到目前学生人格培养的必要性,根据中小学阶段青少年理心理特点、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人格的发展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应该说,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中小学生的人格状况总体看是健康的,但是,改革开放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活力机制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一切必然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灵,某些影视、歌舞厅及电子游戏机也无不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发展,独生子女家庭教养的误区和离异家庭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都误导着青少年人格的发展。下面分别描述下我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发展是持续一生的,而不是在成年早期就结束了。他提出了著名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认为在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个体都会面临着一个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该问题引起个体心理发展的矛盾与危机。如果个体能顺利解决每一阶段所面临的矛盾与危机,就会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相反,则会产生消极影响。如果个体发展的阶段性危机没有得到较好解决,就会影响个体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而适当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发展危机的能力,促进个体的发展,不适当的教育则会阻碍个体的发展,因而,教育就是要了解学生人格发展不同阶段的独特性。特别是中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最为重要的第四、第五,更需要教师在了解这三个阶段的主要矛盾与危机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大量的问题情景,在活动和交往中,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解决好每个阶段的问题,顺利渡过危机,以免儿童的人格发展出现障碍或者迟滞,以至于导致以后的发展,甚至影响一生。
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制约学习内容的深浅,制约学习方法的选择,对个体的学习效率产生影响,在学校教学中,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该研究如何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阶段,并提出适当的目标。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只要教学方法和内容恰当,系统的学校教学就能够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人格教育是最基础的素质教育 ,中小学生人格教育就是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人格形成的规律 ,利用非直接教育方式 ,即通过生活、学习、活动中经常化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人格品质的过程。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塑造和品格养成的教育。
总之,通过这次国培视频的学习我认为:在我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研究,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以提高全体学生语文学科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从心理特点出发,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教学策略研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着眼整体素质,切实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