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人格因素的调查与分析.doc(定稿)

时间:2019-05-14 06:03: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师范类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人格因素的调查与分析.doc(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师范类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人格因素的调查与分析.doc(定稿)》。

第一篇:师范类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人格因素的调查与分析.doc(定稿)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师范类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人格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作者:李士萍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12期

[摘要]研究师范类独生大学生的人格问题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和特殊的教育意义。本文对师范类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的人格差异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优化独生大学生人格的策略,以期为独生大学生的成才和高师院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师范 独生大学生 人格特征

[作者简介]李士萍(1967-),女,河北廊坊人,廊坊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河北 廊坊 065000)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8-0184-02

随着中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在同龄群体中逐渐成为强势群体,研究独生子女的人格问题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而研究师范类独生大学生的人格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本身人格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未来数以万计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影响到祖国建设大业的实现。本文对师范类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的人格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尝试提出促进独生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建议,以期为独生大学生的成才和高师院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随机抽取廊坊师范学院师范类大学生120人为被试,独生与非独生各60人,男女生各60人,平均年龄21±1岁。采用陈仲庚修订的85项EPQ,按指导语施测,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人格比较(见表1)

结果表明,独生大学生的内外倾向和精神质分量表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大学生,而掩饰分量表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大学生。

由调查结果分析可知,独生和非独生大学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人格差异:其一,独生大学生的性格相对较外向,具有好交际、热情、冲动等特征,非独生大学生更多地表现为内向、好静、稳重、不善言谈等特征。其二,独生大学生精神质倾向相对较高,在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与别人不友好等特征方面较为突出,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

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人格特征,如喜欢做一些奇特的事情、不顾危险等。其三,独生大学生的掩饰相对较少,比较单纯、朴实,喜怒哀乐溢于言表,有强烈的自我表现、自我完善以及交往愿望。但其交往愿望与交往效果之间常形成强烈反差,在与人相处、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方面逊色于非独生大学生。

(二)不同性别的独生大学生人格比较(见表2)

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师范类独生大学生的人格差异不显著。随独生子女家庭模式和教养方式的普及,独生子女人格因素的性别差异日趋减少。女生不再以阴柔之美为其性格中最突出的特征,男生的阳刚之气又略显不足,尚需加强。

(三)高师独生大学生人格缺陷的影响因素

1.家庭因素。在家庭中,独生子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和支配欲,他们把这种角色认知延伸到学校和社会,表现出自负、清高和自私等特征。由于独生,他们与同龄人交往少,独立锻炼能力的机会少,独立探索新奇事物的经验少,这样的成长环境很容易导致性格内向、孤僻,与人沟通、交往能力差,独立性差。同时,他们自信心较强,竞争和创新意识较强,但又缺少应对挫折的准备,稍遇不如意,情绪就会一落千丈,自我调控能力较差。

2.学校因素。在学校,高师生们也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注重智力、学业的发展,而对于人格健康、人格魅力缺少必要的指导和训练。另外,高师生本身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再加上各种考证、考级、考研和就业的困难,高师生们普遍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竞争感,有的甚至出现厌恶生活、恐惧学习等心理问题。

3.社会因素。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使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就业的艰难给高师生以强大的心理压力,观念的冲突、道德的滑坡、社会的腐败等也使高师生产生种种疑惑和困扰。这对于高师生,尤其是心理素质相对较差的独生高师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对策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推进,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育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凸显。随着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走上讲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他们身上普遍具有的,诸如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不善与人相处、不关心他人、易冲动、喜欢寻衅且不顾危险等与教师职业格格不入的人格缺陷不得不让人担忧。如何将他们塑造成具有人格魅力的师范大学生,不仅是独生大学生成才的需要,也是高师教育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为此,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实施感恩教育,培养爱心

大学生,尤其是独生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近年来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他们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下长大,更多的是接受爱而很少懂得回报,甚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漠然置之。在这种情况下又如何去爱未来的学生呢?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尤为重要。笔者曾在心理辅导课上通过学习“感恩的心”手语歌曲和举行以感恩为主题的手机短语大赛,利用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开展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他们懂得了感恩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和做人的基础,感恩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承担和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也是现代文明的一种体现。

(二)实施挫折教育,培养恒心

独生大学生是在非常顺利和备受宠爱的环境中长大的,生活条件优越,心理比较脆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尽管年龄增长并进入大学,他们仍处于独立与依赖、自觉与盲目、幼稚与成熟的多重矛盾之中,处于学习、理想、交往、恋爱、就业、考研等挫折的包围中。所以,高师院校要广泛开展挫折教育,通过辩论、演讲、征文、野营拉练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化挫折为动力,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坚韧的品格。同时,以开设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等形式把挫折教育渗透于日常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一种制度,纳入高校规范化管理中。

(三)加强师范文化建设,培养自律意识和习惯

高师人才的培养不仅依赖于课堂知识的传授,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校园文化的影响。丰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师范特色恰似无声课堂,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良好的风气、秩序,优雅的环境、多彩的活动,不仅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灵性、拓展胸怀,而且能激发为人师的自豪感和职业意识,进而促使大学生严格自律,从心理上顺利“断乳”。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的建立,教师教育机构向综合方向发展,使得体现了鲜明师范特色的校园文化被弱化,甚至被吞噬,那些无声的师范教育资源被冲淡,甚至被删除,这对高师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无疑是一个重大损失。

(四)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目前,高师课程设置中涉及心理学的课程并不少,有的学校还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但对于独生大学生来说仍不尽人意。注重知识讲授,缺乏相应的心理训练,与独生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也有一定距离,实效性不足。笔者曾开设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包括自我认知训练、团队合作训练、挫折训练、人际交往和沟通训练、情绪管理训练、人格魅力训练等,注重方法、技巧的操练,对促进大学生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战胜自我、完善自我、提升人格魅力大有裨益,获得了大学生们的广泛欢迎。

总之,对高师大学生,尤其是独生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是全面、系统的工程,需要各方面长时间的努力,对于高师教育工作者来说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朱新华.大学生人格缺陷及其健全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7).[2]徐仁权,庄国波.独生子女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2).

第二篇:师范类大学生就业素质的现状与调查分析

调查组人员:宣江华、李立娜、郭士睿

师范类大学生就业素质的现状与调查分析

内容摘要:

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师范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职业取向和就业方式发生了变化。通过对师范大学生就业素质现状的调查,了解师范生就业素质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师范大学生就业教育建议的建议。

在高校学生中,师范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和其他类的大学生相比,他们的就业目标相对来说更有针对性,专业对口的可能性也更大。

(一)师范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基本现状

1.自我认识状况。调查发现, 大部分师范大学生都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自己。这些途径包括: 征求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以了解自己, 调查的师范生中有 723 %选择使用这一途径;通过各种心理测验了解自己的有 54 %。这说明师范大学生大都有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愿望, 他们的自主意识增强了。但是, 仍有小部分学生根本不了解自己也不想去了解自己。调查中, 有 277 %的学生根本没有征求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46 %的学生未曾通过心理测验去试图探询自己的能力倾向、气质等。另外, 还有 176 %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试想, 一个连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都不清楚的人, 又怎么可能为将来的职业做好准备呢?

2.就业探索状况。师范大学生要为就业做准备, 就需要首先了解就业, 获取相关的就业信息。调查表明, 656 %的师范大学生通过各种媒体获取就业信息;60 %的师范学生确立就业目标时寻求他人的帮助;52 %的学生试图了解人才市场的状况, 并有据此改变自己的职业定向的打算;723 %的学生的职业定位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712 % 的学生向老师或父母等了解就业特点。但是, 仅有236 %的学生到就业场所实地参观访问。以上数据可见, 师范大学生了解就业信息的途径无外乎是媒体和他人(包括父母、老师等)。学生获取了信息, 自己加以分析, 就形成了引导他们就业选择的路标。若没有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老师的正确引导, 学生就可能形成错误的观念。殊不知, 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 才是求职时最有分量的砝码。

3.目标设置状况。众所周知, 成功要靠目标来领航, 强烈的成功欲和信心能极大地激发一个人的能量与热情, 使其精神抖擞地为目标的实现做出努力。就业目标既可以是方向, 也可以是十分具体的职业。前者的特点是大范围, 为个人职业理想确定了奋斗方向, 今后调整的可能性比较小;后者的特点是十分具体, 瞄准的目标很实际, 大学生多半喜欢这样的目标, 激励作用强。目标的依据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客观上看, 是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和个人所处的就业环境, 以及从微观上看的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另一方面是 “现在的我”和 “明天的我”的状况, 忽略了任何一个, 都会影响目标的正确选择。据调查, 有 606 %的师范大学生的职业定向是教师, 36 %的学生确立了就业目标具体实施步骤, 225 %的学生对将来自己如何晋升、发展有明确的设计;612 %的学生有改变目前职业定向的准备;634 %的学生有明确选择职业的标准。

4.现实准备状况。师范大学生在了解就业信息、确定就业目标后, 下一步就是

充分利用在学校学习期间的条件, 在各方面特别是就业目标所需要的方面提高自己, 使自己具备就业所需的素质, 以便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调查显示, 仅有 367 %的师范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就业实践;663 %的学生广泛与人交往以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831 %的学生学习与他人的竞争合作;844 %的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扩大自己的知识面;903 %的学生课外学习外语、计算机等通用技能;875 %的学生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782 %的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以提高实践能力;487 %的学生掌握了求职方面的技巧;403 %的学生接触并了解就业准备一词;613 %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已为工作培养了必要、充分的能力;835 %的学生有报考研究生的意向。

(二)师范大学生就业素质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上述师范大学生就业素质现状的了解, 我们可进一步对他们的就业素质存在加以认识和分析

1.一部分师范大学生不了解自己, 并且也没有了解自己的意愿, 对自己未

来的生活没有目标。职业理想应该是务实的而不是虚幻的, 脱离自身条件的目标是没有激励价值的目标, 是空想而不是理想。自身条件是确定目标的重要依据, 根据自身条件来确定奋斗目标, 要做到!知己∀ 和!知彼∀。只有了解了自己、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想要从事何种职业, 才能在大学期间为这一职业目标而做好准备。调查中发现, 有一部分师范大学生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 不清楚自己的职业理想, 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所谓的为职业做的准备都是无目的和无意义的。

2.师范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存在问题, 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不畅通。

每个高等师范院校基本上都成立了学生就业部门, 但积极主动地与社会用人单位、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联系, 及时进行信息交流, 科学合理地分析、预测社会人才需求趋势仍不到位。据统计, 572 %的大学生将宣传媒介作为他们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家庭成员的影响、学校的就业指导分别列为获取就业信息渠道的第二、三位。这说明, 当前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没有完全到位, 学校教育在帮助学生获取就业信息、形成正确择业观方面的作用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尽管师范大学毕业生自己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各种就业信息, 但是, 就个人来说, 对各个用人单位的信息仍然是缺乏了解的, 而且, 如果每个学生都完全凭自己去获得这样的信息, 很难从各种不同的就业信息之间进行比较, 也不容易做出反馈。可以这样认为, 师范大学毕业生对于各种就业信息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因此, 在自主性的双向选择中, 就业指导部门为他们提供各种就业信息是非常必要的。师范大学生在就业准备过程中偏离了专业知识, 过分热衷于英语、计算机等实用知识的学习。调查表明, 师范大学生们往往忽视专业知识的学习, 而过多地用力于 “实用” 知识的学习。一些人把合格师范生的标准概括为所谓 “四语精通”(文字语言、外语、计算机语言、攻关语言), 三头过硬(笔头、口头、手头)。实际上, 在现代社会里, 一个人不经过学习, 不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就很难谋生。因此, 在学校期间, 搞好专业学习, 积极完成学业, 对师范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 学好专业是顺利就业的必备条件。因为在工作岗位上, 没有一定的专业知

识、专业技能, 不具备职业所必需的本领, 就无法履行岗位职责, 无法完成工作任务。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 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 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有优势, 为顺利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其次, 学好专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只有学好专业, 完成学业, 才能找到职业。而在职业舞台上, 只有灵活运用专业知识, 充分发挥专业特长, 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出色完成工作任务, 使付出的劳动得到社会承认, 聪明才智得以发挥, 个性得以展示, 人生价值得以实现。

3.师范大学生在求职技巧的掌握方面存在不足, 对职业生涯缺乏科学的规

划。许多高等师范院校虽然成立了就业指导、就业咨询、职业介绍等机构, 但由于缺乏系统的、一体化的就业知识教育和正确的指导, 不少师范大学生缺乏关于社会分工及社会就业方面的知识, 就业意识仍很淡薄, 就业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调查发现, 高等师范学校中的学生多数并没有学习过就业指导课程, 也没有系统地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 学校在就业素质指导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学生自身也没有明确意识到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三)思考与建议

综合上述统计数据与简要分析, 针对师范大学生就业素质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提出对其进行就业素质指导的如下建议。

1.加快高等师范院校专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从工业发达国家的就

业指导实践来看, 从事就业指导与培训工作的人员, 大都接受过广泛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知识的培训, 并且是在比较成熟的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的, 如特性与因素匹配理论、人格与生涯匹配理论、发展理论、计算机系统指导理论、行为理论等。在这些理论影响下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就业指导模式, 对于我们正在启步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0世纪 90年代中期, 国家教育、劳动部门分别制定了 “就业指导纲要”、’就业指导办法”, 确认就业指导在学校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就业指导课程应该是一门实践性和指导性很强的课程, 而教师在这方面缺乏社会参与性,本身的素质不能满足教学任务的需要。这就需要增加教育投入, 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化就业指导人员来充实我国就业指导队伍。因此, 要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 必须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2.从实际出发, 以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开展就业指导活动。学校教育作为一

种专门的社会机构,有明确的目的, 能够按照社会整体发展的要求, 有选择地传递价值观念和就业知识, 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就业意识和就业行为教育的重要场所。在现阶段, 高等师范院校的管理者应当将就业指导工作纳入系统的教育计划中, 在现有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强化学校教育的就业指导功能。如开展就业咨询活动, 为学生提供个别化、具体化的指导与帮助。根据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其职责包括: 提供就业信息, 指导自我评价, 开展择业咨询, 指导心理调适, 进行就业教育, 组织就业招聘, 安排社会实践, 收集反馈信息。此外, 学校要引导师范大学生在大学期间, 积极为就业 “热身”。爱因斯坦曾经讲过, 对一个人来说, 所期望的不是别的, 而仅仅是他能全力以赴和献身一种美好的事业。高等师范学生的人生目标的确立, 与其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内容和参与活动的范围密切相关, 他们在校期间的所学所做都

应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即就业前先 “热身”。

3.帮助师范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 人力资源

配置己由原来政府完全决定的计划模式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模式。每一位即将毕业的师范大学生, 都必然要面临从学校踏入社会、选择一个适合自己职业的人生大转折。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毕业生来讲, 越早接受就业指导, 就越能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各高等师范院校应把就业指导列入必修课程,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具体实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教育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各高等师范院校可在学生入学后按就业指导的内容分学期进行指导。宣传就业形势、社会对各种职业的需求、未来的就业趋势等, 这应是就业指导的首要任务。(2)教育师范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选择职业都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择业动机是就业观念的核心问题, 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持续性。(3)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求职方法。毕业生在有了充分的心理素质、正确的择业观后, 还必须掌握正确的求职方法。因此,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应特别注意教授求职知、方法和技巧。(4)加强学生就业道德教育,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学生加强道德教育, 提高综合素质, 是就业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

总之,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全面系统的社会化工程。各师范院校除了在校内开发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活动领域以外, 还应当加强与社会、企业界、人事管理部门的联系, 及时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各种职业门类和专业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 从实际出发, 运用科学的、现代化的手段收集、处理社会信息。提高就业信息的可靠性和针对性, 使就业指导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第三篇:河南生二孩需退独生费与国家规定冲突(推荐)

河南生二孩需退独生费与国家规定冲突

郑州市民陈女士遇到的一桩“新鲜事”引爆网络。她向社区申请二孩准生证时,却被告知:想生二孩,必须如数退还此前享受的独生子女费。这令很多人十分不解。

经了解,这种情况并非个案,而是河南全省须统一执行的规定。34岁的宋燕这两天正忙着办准生证,但在此之前需要先行退费。她说:“我们是退给单位,然后财务出一个证明,拿着证明和独生子女证到社区去办准生证。我女儿今年4岁,需要退4年,大概1000多块钱。”

独生子女费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国家对独生子女实行的一种奖励。一般来说,凡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从领证之月起到子女14周岁止,每年领取独生子女保障费60元,单方领证的对象领取30元。根据地区不同,费用发放标准略有差异。

记者来到郑州市文化路街道办、淮河路街道办等处了解情况时,工作人员均告知,“生二孩要先退独生子女费”是规定,从今年6月《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订后一直都是这么执行的。

在新修订的《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二十条中,有如下规定:“批准生育的签订计划生育合同书,退回《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和已领取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和其他奖励,发给生育证。”

然而对比国家的相关规定,河南的“退费”规定明显“打架”。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意见〉的通知》第四条,可以找到明确要求:“单独夫妇申请再生育的,应当注销其《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停止继续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优惠待遇,此前已经享受的不再退还。”

据报,河南省卫计委相关人员回应媒体称,国家卫计委的通知,是面向全国、全局的指导性意见,而每个省份情况不同。本报联系了河南省卫计委,但其目前尚未给出明确答复。

“二孩先退独生子女费”的规定,并非河南独有。按照山东省卫计委的相关政策,符合二孩政策的夫妻,在办理生育证时,此前已经享受的独生子女费不再收回,但要求退还自2014年7月政策落地至发放生育证期间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记者 王汉超)

第四篇: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

在路上

大学,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在这里我们能畅游知识的海洋,为以后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里我们可以参加各种各类的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大学是我们走向社会的过渡期,大学的好妙不可言。考上大学是每一个寒门子弟的一大目标,因为这是跳出农门的最佳办法,然而上大学的高花费也是现在许多农村家庭几乎不能承受的重担,幸运的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现在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加大,贫困子弟可以通过无偿助学贷款、助学金等许多政策优惠来解决求学路上的经济困扰。

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一名沐浴在党的光辉下的正在路上的追梦人。回望去年七月,当收到通知书的那一刻,我是既喜又忧,喜的是十八年的努力终于有了收获,我又离成功近了一步;忧的是身为农民的父母不能担负我和已经大三的姐姐的上学花费。整个假期父母都在东拼西凑,为了我和姐姐下一年的学费做准备,母亲乘有空的时候到砖厂做苦力希望能给我凑点路费,父亲一年到头都在外打工。一切该做的都做了,可是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笔巨额的学费依然没有凑够,我想到了借贷款,在姐姐的帮助下,我积极准备,并把自己准备的材料上交到了县教育局,经过几天的煎熬等待,我终于等到了获得贷款资格的消息,学费的解决让我松了一口气。

到川大已经快有一年半了,在这段时间里,我多次感受到国家对贫困学生的关爱,助学金、勤工助学、各种爱心活动等等。面对如此这般优待,我已没有后顾之忧,我积极面对生活,努力学习,积极参

加各类活动,特别是志愿者活动。因为从小到大得到了很多社会、国家对农村学生的帮助,如今的我只能做点力所能及的是来回报社会。我在感恩的同时也时刻反省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充实和完善所学知识结构,以争做榜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争取在大学里被党组织接收成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

接受国家资助的我更懂得珍惜。当拿到资助金发时,我的内里充满了无限的感激。国家的资助对于我们这样的贫困子弟而言,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让我们感受到了国家和学校对我们经济困难学生的关爱,使我们变得更加自信、自立、自强。作为受助贫困生的我真的非常感谢国家的助学政策,是它让我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和希望,它就像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让我的生命充满希望与活力。除了感恩与感谢,我想不出来更好的言辞来表达我内心的感受。

金钱有价,党情无价。我已无法用语言形容我心中的那份对国家,对党,对老师,对父母,对同学、对朋友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感激之情,现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感激伟大祖国的美好和谐的政策,感激国家资助政策为我们带来的帮助,感谢那些给予别人帮助却不图回报的人们。你们将引领我们成长,开创辉煌。

高材一班 罗本升

2013-10-20

第五篇:家庭环境因素与中小学生人格发展(定稿)

家庭环境因素与中小学生人格发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是人格最早的画笔。家长对孩子“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绝不亚于任何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对人格的形成产生着重大影响,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作为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进行社会化的最初环境,是一个人最早接触的,并且终生密切联系的重要环境,而父母则是他们所有接触的人中最主要的人。家庭因素对人格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这已成为社会学界和心理卫生领域的共识。

在心理学中有关于“自我意象”的论述,它认为不管人们认识与否,人都有一幅自我心理蓝图,也就是自我肖像,他把自己想象成心理中那个样子或那种人,并且会不自觉地按想象中的那种样子,那种人行事。因为,环境中的那个人的形象在影响着他,作为他心理中的理想人物在自身的行动中去表现。所以,自我意象既是一个前提,一个根据,也是一个基础,每个人的全部个性、行为,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因为父母往往是孩子第一个感受到的美好形象,因此也往往是孩子自我意象的基础。孩子在对父母的为人和行为上的敏感程度,常常激发孩子去想、去做,其影响远远胜出直接对孩子的管教。家庭中最有影响力和权威性的教育,是以父母的品质、修养、能力、习惯和作风等为要素,形成的家庭环境,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模特儿”和描绘心理蓝图的样本。因此,由父母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品质等形成的环境氛围,对孩子的影响和感染是一种无声教育,是任何一种显性教育所不及的。

在现实中存在多种类型的家庭,比如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失和家庭,干部家庭,个体户家庭等等。在离异家庭的孩子,一方面自卑心理较强,自信心较差,另一方面却又显得非常固执,很容易自暴自弃;而再婚家庭是后父母同子女的关系问题,有的无缘无故责打孩子,有的视孩子为累赘,不管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同样单亲家庭的爸爸或妈妈一个人要承担父母双重责任,为生活而到处奔忙,为孩子而最大限度地干活挣钱。对孩子的照料、教育不够同时还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使孩子孩子内心充满恐惧和凄凉;部分过失家庭的(道德品质低劣,或生活作风败坏,或参予社会犯罪活动的家庭)孩子,耳濡目染,也会形成放荡无羁、恶习成性的不良行为;而一些领导干部家庭的子女则自感各方面条件优越,易产生了一种鄙视他人的心态,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奋斗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个体户家庭(经商)经济宽裕,他们子女的价值观念是学习好坏对自己的前途没有什么关系。因此,他们在校一般比较散漫,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还有一些嫌弃孩子的家庭,失和的家庭,也往往是家庭气氛紧张,使孩子承受着精神上的巨大压力。

各种各样的家庭类型深深的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而在我们的在家庭教育上也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忙于兴建家庭,注重经济,忽视对子女的教育。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进了学校门,一切教育都依赖于老师,自己的责任只是改善孩子的经济条件,让孩子的衣食住行得到保证。二是父母的文化素质偏低,对子女的教育表现出力不从心。

三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迫切,教育没有正确的方法,一些家庭便出现了“棍棒教育”。四是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爱子不当,加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增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优先的特殊地位,父母们又处处以孩子为中心,视子女为“皇帝”“公主”,任孩子养成专横任性的性格,身心得不到健康的成长,形成了许多坏习惯。五是不少父母尚未意识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根本不注意在各种场合中自己的言谈举止将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有的意识到了也是嘴上说孩子,自己不去做,因此也无法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

六、很多父母亲没有意识到孩子的教育是一门艺术,不注意向别人学习向书本学习,学习上的缺失造成以上各种问题。特别是中学生无论从年龄上生理发育上还是从社会经验上,都进入了一个懵懂的时期,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个体,生理成熟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其心理发展相对迟缓,表现的何种问题也就不足为奇。

在一个健康家庭中,父母具有良好的教育态度,耐心和良好的行为风格,善于通过主动的倾听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感受),共同参与解决问题,使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自我控制,自我努力,并和父母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在健康家庭中,孩子反复体验同一情绪状态,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父母和亲人的爱抚、关怀,可使子女对生活充满希望,乐观活泼,尊重老师,热爱父母,有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能适时调节自己的情绪,富有生气和独立精神,生活在这种关系融洽、气氛和谐的家庭中的孩子,易形成良

好的性格特点。这样的家长能尊重孩子的个性,宽容地接纳孩子,鼓励孩子去探索,努力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的人格,并且体会孩子的认知倾向,启发兴趣,与他们相互沟通,并能身教言教。作为父母首先是自己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主要作用,摆正家庭教育在社会教育中的位置,加强自己的道德素质修养,培养高尚的家庭道德情操,建立良好的亲自关系给孩子一个和睦的爱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健康成长。

总之,对于孩子来说,家庭作为社会诸因素中最先接触的因素,其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对子女溺爱或放纵,则孩子的性格多为创造性、依赖、娇气,情感脆弱和懒惰。父母对子女采用简单生硬的方法或过于严厉,则孩子往往心胸狭窄,畏缩拘谨,感情淡漠、消沉。同样,家庭气氛融洽、安定和睦,则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反之,家庭经常吵闹、父母关系破裂而离婚分居,从小失去生身父母的孩子,则就容易形成悲观、抑郁、孤僻、狭隘,或者对人冷酷无情,行为精暴等性格特征。因此,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我们作为家长来说,要根据自已家庭环境的变化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才能使孩子朝着正确的人生道路上迈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下载师范类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人格因素的调查与分析.doc(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师范类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人格因素的调查与分析.doc(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消费结构调查与分析

    首先,在学习方面,尽量考取一些资格认证,以备毕业后容易寻求工作。其次,积极参与学生会工作、社团活动,以及校外兼职工作,欲积累一定经验,因此这就保证了商家利用学生会大搞校内宣传......

    大学生消费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消费调查与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我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我们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我们产生重......

    浅谈环境因素与青少年的人格发展

    内容提要] 影响青少年人格发展的环境因素分为共享环境和非共享环境。共享环境是指在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孩子所共同享有的环境,它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较小。非共享环境是指在......

    大学生演讲心理与人格

    大学生演讲心理与人格 演讲技巧的收获 演讲技巧,是演讲的道中之术。中国著名青年演讲家、政商界领导者私人演讲教练柏君老师曾经评论过演讲技巧。思想的崇高、使命感、高度、......

    物资工作中不和谐因素调查分析与对策(最终定稿)

    物资工作中不和谐因素调查分析与对策我公司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构建和谐企业,促进社会和谐的政治责任感。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对待本次研讨活动,通过对......

    物资工作中不和谐因素调查分析与对策

    物资中不和谐因素调查分析与对策我公司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构建和谐企业,促进社会和谐的政治责任感。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对待本次研讨活动,通过对本企......

    救护车时效性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救护车时效性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摘 要:目的:了解救护车时效性的影响因素,对医疗急救快速有效的影响指标提供依据。方法:以山东省中医院2015年下半年的前100次救护车出车时效......

    调查与分析

    消费者行为学 第一章 绪论 1.消费者行为 2.消费者 3.经济人理论 4.信息的搜寻 5.购买 险 25.物理风险1. 2. 简述感觉义和意义。 简述决定知觉选择性的机制。 1.消费者需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