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近现代当代宁波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研究
近现代当代宁波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研究
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12月宁波纺织服装业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唐宋时,民间纺织业已盛,城区设纺丝局,产吴绫、大花绫、交梭绫等,皆为贡品,19世纪创立的“宁波红帮裁缝”更是享誉海内外。经过多年发展,宁波凭借其历史优势、港口优势及良好的投资环境,组成了由化纤、印染、织造、家纺、服装等构成的完整产业链,行业优势十分明显。
然而近年来,经济形态开始转型,传统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宁波纺织服装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诸多有识之士,已经就提升“宁波纺织服装业竞争力”开展了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本文从宁波地方文献着手,研究宁波地区该行业的多年发展历程,整理开发出纺织服装业所需信息,以http:///期为宁波地区的纺织服装业指明方向,提供有利的信息资源。所谓“地方文献”,在此主要指与某一特定地区(宁波)有关的文字资料,包括各种正式出版的图书报刊以及非正式出版的印刷物、手稿、报告等。
地方史料揭示的宁波近代纺织服装业地方史料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历史沿革、地区现状等的真实写照。若能充分利用好地方史料,对于全面了解本地区某一行业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首先值得欣喜的是,宁波一直有编修地方典籍的传统,享有“方志之乡”的美誉,修志的历史可以http:///fayulw/追溯到《明州图经》的唐宋时期。历史上,宁波名志迭出:清雍正时期的《宁波府志》,民国时期的《鄞县通志》,当代的《宁波市志》,其中《鄞县通志》被誉为近代最优秀的县级地方志之一。
查阅《鄞县通志》、《宁波市志》,可以收集到诸多关于宁波近代纺织服装的资料。这里所谓“近代”,界定为1840年至1949年这http:///jisuanjilunwen/个时间段。宁波近代纺织服装业概况《鄞县通志·第五·食货志》中提到“甬之有工厂始于清光绪末年”,“以出产数量之价值别之第一纺纱第二棉织与针织”(表1)。成衣、刺绣被列为小工业体系,产量不高。《宁波市志·第十六卷·纺织工业》中记录,至1949年,全市纺织企业212家,其中纺纱6家,织布119家,针织41家,产值1230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2.16%。doi:10.3969/j.issn.1674-2346.2009.04.014近现代、当代宁波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研究
第二篇:纺织服装行业情况
一、当前纺织服装行业情况
2012年以来,在较为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下,纺织行业运行总趋势,表现为生产增速下滑、内销增速回落、出口下行压力大、投资增速放缓、企业效益下降的特点。尽管行业当前面临较大困难,但行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产业进一步向中西部转移,全行业正加大技术进步,品牌提升,市场开拓力度,加速转型升级步伐。
具体表现如下:
生产低速增长,增速较快回落。
出口保持增长,内需增速下降。
投资增速趋缓,中西部地区投资占比继续提高。
利润持续下降,企业亏损面扩大。
二、影响纺织行业运行的主要问题
市场需求不足
国内外棉差价持续扩大
国际市场竞争加剧
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三、近期专业市场运行情况
1、专业市场经营面积增速大于商铺及经营商户增速,投资回报期延长。
专业市场总成交额同比增长12.13%
除面料产品外,各类别产品成交总额增速均明显放缓。
原料类产品成交额增速放缓,企业库存增多
面料类产品中,常规产品竞争激烈,外贸型企业经营压力增大。
服装类产品中,市场普遍反映总体销售不及去年同期。
家纺产品成交总额小幅上涨,床品类交易行情出现下滑。
四、专业市场当前运作特点
1、全国范围的专业市场升级改造加快,总体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硬件设施水平发幅提高
市场管理服务进入新阶段
专业市场步入品牌化发展阶段
2、市场的专业细分化速度加快
3、专业市场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
4、专业市场与产业相互驱动共同发展
5、电子商务的应用是当前专业市场面临的重要课题
五、当前需要认真思考并找到解决方案的几个关键问题
1、切实实现“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
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
2、在内销市场上,关注企业营销渠道建设、营销模式变化需求,大力加强现代流通体
系建设,提升产业流通效率。
3、通过交易信息化和物流信息化提升专业市场的未来竞争力。
4、加速流通体系中的管理型人才和团队建设。
第三篇:纺织服装行业未来发展新动向
正文显示: 在线词典
【行业分类】服装/纺织/展览
【地区分类】中国
【时间分类】20030411
【文献出处】中国纺织报
【标 题】2003年春夏中国两届展会将向业内人士提供纺织服装行来发展新动向(6401字)
【正 文】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纺织服装企业正在越来越多地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直接面对境外客户。如何继续扩大一般贸易比重?进一步提高我国纺织品服装附加值的空间何在?3月中、下旬在北京相继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和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及时向业内人士提供了行业发展的新动向3月17日至19日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第九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首次与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错开时间段与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同期举行,参观者依然达到12783人,与去年持平;而参展商数目则上升58%。而几天后,在农展馆独立亮相的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面料展显然遭到了冷落。尽管相关专业展会究竟该如何衔接仍有待探索,但从今春在北京举办的这两次展会看,国产面料呈现的活跃程度和海外同行参与度的大幅提高,确实为我们提供了在中外面料大碰撞中观察行业发展状况和趋势的难得机会。
国产面料亮点频出
由于国内纺织产业持续进行的重大调整和深刻变革,国产面料的阵容已有了巨大改观。
首先,从参展企业构成看,过去较少在此类展会露面的上游企业明显增加。棉纺企业首当其冲,居然增加了4倍,其次是化纤企业。有业内人士分析,这与棉纺行业、化纤行业的行业状况及市场状况是相一致的。棉制品与化纤制品出口成为2002年纺织行业出口势猛;与此对应,棉纺、化纤企业在今年中国国际面料春博会参展数大增,也自然顺理成章。其实,这种变化应该被认为是一个重要信号:世界范围出现的“多种原料搭配、多种工艺叠加”的纺织品开发趋势,使产品创新越来越重视从上游行业开始;加之对直接与外商做生意的期望愈益具有现实性,必然改变我国上游企业坐等上门的观念,越来越多地主动参与竞争、合作。
其次,国产纺织品质量再度提高,花色品种继续改善;也体现出国内自我配套能力大大提高。在经过了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战略结构调整,大批落后设备被淘汰,大批民营纺织企业应运而生,经营观念受到洗礼和更新;加之外国资本、民间资本的多元投入和国债支持的大规模技术改造,无论是加工装备、生产工艺还是经营管理水平,中国面料企业都已缩短了与世界的差距。
几乎与第九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同时,参展企业无锡天然纺织实业有限公司收到EX-POFIL国际纱线展组织机构总裁的书面通知,同意这家在丝光棉纱线研发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中国公司,作为“中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参展纱线企业,参加今年6月在法国举行的EXPOFIL国际纱线展。由于EXPOFIL作为世界顶级纱线展会,设有极高门槛,中国企业此前还一直未能获准进入。几天后,记者在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上看到,长期在国内毛衫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上海著名品牌“春竹”,今年推出的夏季T恤全部采用了充满时尚概念的“天然”品牌的丝光棉。
与CH IC2003同期举办的面料展,因刚刚举办过第九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又是首次独立设在农展馆而遭受了冷落;但仍有一些强势企业利用服装商相对集中的机会大做文章。山东如意集团既趁麾下高档男装路嘉纳将部分精纺面料打进CH IC2003博览会1号馆黄金地段,同时在农展馆面料展一进门的最佳处,设立了数百平方米的时尚面料展示洽谈区。展区全面呈现了自在、亲肤、空灵、释放、精致、创新6大系列、500多个花色的新产品。该集团由于长期坚持追求国际一流品位,在高科技、多功能新产品研发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并成功实现产业链延伸和企业改制,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每年以多块流行面料“入围”并在国内市场呼风唤雨的阳光集团,累计投资近2亿多元用于新品开发,采用国际最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等高新手段,共开发新品7000多个,在男装品种开发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女装品种和休闲装品种开发与国际同步。仅2002年就成功地自主开发了2340个新品,比上年增长了30%,其中独家开发的印花雅丽呢、双弹可机洗花呢、绢毛麻花呢、蛋白丝薄花呢、丝毛灯芯绒等先进毛纺织产品均填补国际空白。承担的纳米精面料的开发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同时近年阳光集团已有10个项目被列入国家技术创新项目及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8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在国际市场方面,2002年新设阳光意大利分公司、阳光俄罗斯分公司、阳光日本贸易代表处,并使产品成功地打入了世界毛纺强国意大利以及欧美等著名连锁网络,预计外贸销售将比2001年增长50%以上。
到此参观的江苏泛佳亚麻的陈尚良厂长告诉记者,该公司今年从自主开发的2004春夏面料中,选送三块参加“中国流行面料入围”评选活动,全部中标。泛佳亚麻由于长期坚持与国际大牌公司、商场合作,早已由被动接单转为自主开发。去年,该企业自主开发的新品打样数超过5000个;50米至100米落单的达3000个花型;5000米以上订单达500多个。更重要的是,这两年他们在多种原料的混纺、交织上下功夫,开发出的虎木棉亚麻休闲面料、亚麻高支绉布、丝麻色织布、大豆纤维亚麻布等,都取得了满意的经济效益。
在北展湖南益鑫泰麻业公司的展位,每天涌动着选样、签约的境外客人。该企业过去5年间共投资1.86亿元进行技术改造,生产规模却没有扩大;每年还投入1000多万元专款用作产品开发,在原料选择上也超出当初单一搞苎麻的局限,亚麻、大麻和其他原料都融进了益鑫泰的时尚大餐;该企业还与德国联合制造了高档麻类特殊整理生产线,不但使产品含金量大大增加,还提高了社会配套能力。
纺织工业加入WTO的一个重要对策,是提高对国际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加大研发投入,使其对市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明显提高。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面料在创新上的动力越来越多地来自市场的拉动。一些从市场中崛起的小民营企业在提高品位和档次方面进步非凡。
利用CH IC2003提供的客户集中的良机,福建石狮知名的面料商大发布业集团在北京华都饭店举办了独立的新产品展示订货会。这里悬挂四壁的面料流行趋势展板、数百个或强调特殊功能、或有突出后处理外观效果的休闲装、时装面料,令几年前在石狮参观过该集团布行的记者吃惊不小。集团总经理候智江介绍说,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他们在投资实业后很快意识到科技领先、引导潮流的重要性;在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集团高度重视提高企业的技术含量和设计能力。这里展出的样品,多是通过自主开发研制的具有独家特色的新产品,因此吸引了不少新客户。
浙江绍兴轻纺城绍兴恒美企业和浙江大和纺织印染服装集团公司为代表的数码纺织面料,不仅为服装面料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为装饰面料拓宽了新领域,而数码印花技术给提高染整水平开辟了新途径。
另外,西樵轻纺城打造面料品牌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以文化理念提升面料销售,是西樵纺织业在创新实践中呈现出的新动向。西樵的棉制品、牛仔面料突破传统棉和化纤的思维模式,以时尚、休闲、环保为切入点,大大改观了原有的市场面貌。
核心竞争拉开空间
在国产面料亮点频出的同时,人们也强烈感受到海外纺织军团咄咄逼人的攻势;从国际同行那里看到自身存在的明显差距。
在春纺会上,海外参展商多达230家,比去年的146家增加了57%。意大利参展团携有80家企业和机构,较去年增加了30家,在海外展团中居首位;日本展团也由去年6家企业增加到今年的18家;韩国,泰国,印度,法国也首次组团参展。国际企业参展数量的急增,表明国际纺织界对中国市场加强了争夺。
在肯定国产面料进步的同时,我们无法否认发达国家纺织品在左右潮流方面依然占踞领导地位;他们在赢得产品附加值上仍有明显优势。
记者看到,我们与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同种纱线、面料的价格差距在1:3至1:10之间;与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价差在1:1.5-2之间;而整个产品面貌在色彩流行感、色彩系列化、工艺多样化、设计时尚化、手感舒适度,尤其是开发自主化方面,更体现出价格差距背后的深刻原因。
在参展的海外军团中,意大利不仅阵容最大,而且代表了世界纺织、染整的最高水平。由于多年组团参展,对“意大利制造”的内涵和这里不少品牌,国内企业已不再陌生;加之精纺呢绒中常规产品的价格,国内品牌服装市场已具有消化能力,成衣进入市场时拿“意大利面料”说事儿,已经成为不少企业的经营策略。尽管整个展区没有任何张扬的布置和招牌,每家只有一个标准展位,这里却总是挤满了真心实意的选购者。
在LANIFICIO BISENTINO小小展位空间的几根挂杆上,密密麻麻的料样竟能一下抓住人的视线。这里一水儿的粗纺纯毛织物,品种却多得令人难以置信。大小提花、圈圈绒、水波绒、特细网眼绒、特粗花式手编感粗纺呢绒、各种绉料和条染、段染、杂染毛料,绉料绣花、双层双色面料,以及用毛仿制出的具有丝、麻效果的纱巾、面料等,让意大利式设计风格和多种工艺技术的叠加运用,在此得到充分体现。与其相比,我国几家参展的粗纺企业尽管也摆出了可观的阵容,但色彩、花型设计仍显老套,面料手感生硬,后整理工艺处理明显欠缺。
FILPUCCI是意大利一家极具名望的纱线公司,他们与上述LANIFICIOBISENTINO都是国际时装大师M AXM ARA(玛斯玛瑞)的材料供应商,然而,记者在纯粹经营纱线的FILPUCCI,看到了一个更加与众不同的色彩世界,听到一种更我行我素的设计理念。该公司称:做艺术,做个性;不做流行。他们决不会拷贝某个权威机构或大牌公司的流行预测,而是根据自己对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和艺术潮流演变趋势的理解,独立设计色彩系列和创意新的纱线风格;正是这种难以从“普遍”中找到答案,并很难被拷贝的“谐调”与“独特”,征服了下游客户。
与意大利相对收敛和封闭式的展区不同,法国人的艺术和浪漫气质,在开放式的展示中尽情彰显。位于法国里昂的SPRINTEX年年参加P.V已有20多年的历史;今年首次到中国参展,带来数百块五光十色的时装面料,还配有一些以实物小样反映流行的展板,招来的客户络绎不绝。与其相比,我国印花面料缺少开发的自主性、花色的时尚性、产品的系列性。
在一个狭长的开放展区,集中了30多家日本实力大公司或特色小公司的面料。记者在这里恰好碰到熟悉的虎门女装知名品牌“狐仙”的老板娘,她正津津有味地挑选着夏季时装面料,很专业地摸清底价。由于设计趋于务实、花型变化微妙、工艺精细耐看,这里不少产品受到中国服装商的欢迎。
其中最大亮点是这里通过几件样衣展示的SUPER FUR高档人造毛皮。这些毛皮手感光滑、轻巧、柔软、富有弹性,据说日本的此项技术填补了世界空白,在去年9月的米兰时装展和法国P.V展上引起轰动。展团负责人阿间和明、小谷律子告诉记者,该产品去年通过GIRM ES集团,经由M AXM ARA(玛斯玛瑞)公司第一个采用,已打入欧洲高档品牌销售渠道。这反映出:日本纤维、纺织技术的开发一方面注意切准时尚脉搏,一方面能够利用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及时将应用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及时赚到时尚设计和新技术带来的附加值。
美国杜邦公司由于最早采用广告传播与技术推广相结合的策略,而使莱卡风靡世界;今年杜邦纺织与室内饰材又重金打造主题为“我有莱卡”的2003广告新形象。“一点点莱卡,能让你随意表现属于你的活力动感;一点点莱卡,能让你演绎自信不羁的率直风范;一点点莱卡,能让你展示性感柔美的曲线;一点点莱卡,让你亲身感受自然的从容洒脱„„”从这些喋喋不休的诉求中,下游企业和消费者同时看到了晃动在上游行业遥远那方的橄榄枝。
调整升级仍为要务
改革开放后,中国面料、家纺产业发展迅速。中国纤维加工量从1980年的340万吨,已达到2002年的1500万吨以上。而在未来10年中国纺织服装业的高速发展时期,预计纤维总量将再增900万吨。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纺织品生产量必将大幅增加,所占国际市场份额也将进一步扩大。
去年我国纺织品服装一般贸易出口总额达386.00亿美元,同比增长27.35%,一般贸易比重升至62.49%,这表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纺织服装企业正在越来越多地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直接面对境外客户。如何继续扩大一般贸易比重?进一步提高我国纺织品服装附加值的空间何在?上月中、下旬在北京相继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和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及时向业内人士提供了行业发展的新动向。
今年两会期间,杜钰洲会长指出一种更重要的变化:近年来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极大地调动了纺织工业在中国的发展活力。但尽管去年我国出口大幅增长,还基本属于数量拉动型。在CH IC2003意大利杰尼亚与中国夏梦合资发布会上,针对国内一些企业不愿承认落后的心态,杜钰洲会长对记者说: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正是我们既有优势又有差距,发达国家同行才有与我们合作的可能。差距,往往恰是合作的前提。向国际一流纺织企业学习,加快结构调整,提高核心竞争力,仍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更有甚者,一些专家认为:应该警惕中外差距的拉大。去年出口数量上升,价格下降,其大致概念是数量增长20%左右,而价格下跌5%左右。其中非设限地区数量增长17%左右,价格下降3%左右,而设限地区数量增长30%左右,价格下降14%左右。这说明随着配额逐步取消,我对设限地区的出口,在数量增长的同时竞相压价严重。
尤其是棉制品及丝绸等价格下降幅度较大。棉纱线出口在数量增长59.16%的同时,创汇额只增加了40.21%,单价下降18.92%;棉机织物出口数量增长34.59%,单价下降6.51%;丝绸出口数量增长17.03%,单价下降21.14%。
纺织产品的出口数量在增长,但利润空间却在缩小的事实说明,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长仍未摆脱“以量取胜,低价竞争”的状况,物美价廉固然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但仅仅一味追求围绕传统市场数量的增长,甚至竟相降价,争强市场过度竞争,损害的是产业利益。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一味建立在量的增长上,已经引起一些国家对我们的特别关注和警惕。我们必须调整战略,不断创新,靠提高竞争力去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目前,国产面料与国外面料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新纤维的应用、加工的精度、产品的品种及开发机制等方面。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纺织工业出现高科技化的局面,面料在功能的开发研究上如防静电、透气、吸汗、阻燃、抗紫外线、抗菌方面以及对环保生态性能的要求方面越来越高。当前,纺织面料出现纺织纤维新颖化、原料多样化、色彩运用流行化等趋势,这要求面料生产企业紧跟时代潮流,加大技术投入,加强产品创新。
业内人士认为:提高国产面料档次和水平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整体开发不够,上下游企业各自为政,缺乏有效衔接,技术分割现象较为严重。国内企业目前还不能做到像美国杜邦那样,从纤维、纺纱、织布、染整到服装加工这个产业链整体角度提高面料产品的水准,由最终产品拉动初级产品的需求和技术开发。二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缺乏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尽管多年来各方面为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始终没能改变技术“跟随”状态,在印染后整理技术、纤维技术等关键技术上没有突破。三是相关政策配套还不够完善。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国家经贸委有关部门明确了促进面料国产化下阶段的工作重点:一方面加强产业整体创新,提高产业整体的竞争能力,组织有关力量对关键技术进行重点攻关,力争在影响整个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公共技术及其配套开发旧有所突破。另一方面在国家实施积极财政的宏观条件下,国债技改项目、“双高一优”项目,以及国家经贸委实施的技术创新重点项目,将继续以纺织面料为重点,给予政策支持。
本正文被点击次数为 10
第四篇:纺织服装:中印纺织服装行业比较分析
纺织服装:中印纺织服装行业比较分析
我们认为,纺织服装行业是中国少数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行业之一,未来十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世界霸主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在此前提下,人民币升值、反倾销、出口退税率下调、劳动力成本提高等不利因素反而有利于促进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结构升级,完成由低附加值产品重复建设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结构的进化。通过与对中国纺织服装业最有威胁的印度纺织服装行业比较研究,我们认为,中国与印度处于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印度正处于规模发展的初期,资源、环境因素与中国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中国已经完成了产业的规模化建设,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我国是世界上纺织原料最丰富的国家,但却是纺织原材料成本最高的国家,从这一悖论中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目前遇到的恶劣的外部环境是产业内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纺织服装行业结构调整将成为中国少数几个通过市场竞争完成的产品结构升级的行业之一。印度纺织服装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纺织原料产出远小于中国,因此将会比中国更快地遇到资源瓶颈。在行业结构调整期间受益的企业无疑是那些具有世界竞争力、技术领先、规模优势、品牌知名度的大型纺织服装公司。我们重点推荐具有色织布垄断优势、技术优势的鲁泰和具有服装品牌优势、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的雅戈尔。纺织服装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目前受设限、反倾销、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以及东南沿海劳动力价格提高等因素的影响,行业竞争力有所下滑,部分欧美订单转移到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及南亚国家,侵蚀了我国原有的部分市场份额。作为世界纺织服装制造中心,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真正的威胁并非来源于人民币升值和反倾销所带来的利润率下滑,而是被竞争对手取代的可能性。印度以其充足的劳动力和原料资源,被国际舆论普遍认为是2005年后中国主要的竞争对手。因此我们将中印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状况进行对比,以找到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方向。与中国一样,印度纺织业的产值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有7%的份额,纺织服装行业是其国内重点扶持的行业之一,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纺织服装出口金额占出口总
值比重由25%下降到15%。尽管两国比重都有所下降,但纺织服装的出口仍然占据较大份额。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国民经济,还是在对外贸易方面,中国和印度的纺织服装业都是非常重要的。此外,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两个人口大国,都存在较大的就业压力,而纺织服装行业劳动密集型的特点能够缓解这方面的压力。纺织服装行业也都属于两国的传统行业,两国都具有资源方面的优势,因此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上,印度都被认为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最有力的竞争对手。纺织原料比较在纺织原料中,中国比印度具有明显的优势。印度黄麻和天然蚕丝产量居世界第一。而中国在棉花、化纤、蚕丝、苎麻产量都居世界第一,其中化纤、蚕丝、苎麻产量超过全球总产量的半数以上,亚麻居世界产量第二,也明显优于印度。棉花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2006年的棉花产量高达672.91万吨。但由于中国纺织业规模较大,对棉花需求远远超出棉花产量,2002年供需基本相当,2003年开始进口棉花,2006年,中国棉花市场对外依存度达35%。因此国内市场棉花价格高于国际市场棉花价格。印度是继中国和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产棉国,目前印度棉花产量不到中国产量的一半,但由于印度棉纺行业规模相对较小,因此印度自产的棉花基本能够自给自足,国内市场棉花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从对2007年国际棉花市场预测来看,全球2007年棉花产量略低于消费量,基本能够满足需求,棉花价格可能会稳中有升。而印度产量将有所增加,不仅能够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还会出口一部分棉花,因此印度国内棉花价格仍然会低于国际市场价格。而我国的棉花消费量预计有所增加,预计今年棉花缺口达400万吨。而配额只有89万吨,其余进口棉花将缴纳进口增值税,以保护国内棉农的利益。因此预计国内棉花价格将略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由此看来,中国棉花产量虽然较印度具有明显优势,但由于国内需求旺盛导致进口依存度达35%,且棉花产量不稳定导致的价格波动对棉纺企业不利;相反印度虽然产量相对不大,但国内需求量小,棉花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因此对于具有棉花资源的棉纺企业来说具有较强的成本优势。化纤中国化纤产业的生产设备、工艺水平比印度先进,在POY、DTY、FDY领域与印度相比有着相当强的实力,先进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吸收都较好,特别是聚合工艺已经相当成熟,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从2002年以来,中国的化纤工业始终保持着稳定、快速的发展势头。2002年1月,中国合纤产量已达68万吨,而到2006年5月,达到155万吨,增长了127.65%。印度虽然是第五大合成纤维生产国,但其化纤工业发展远不如中国,2002年1月仅有6万吨的产量,到2006年5月达到8.7万吨,增长44%。且从近几年的产量情况来看,产出并不稳定,波动性较大。其它纺织原料此外,中国还有一些特有和稀有的天然纺织资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蚕丝生产国,蚕丝产量占世界的70%以上。中国是亚麻主要生产国,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二位。苎麻纤维虽然仅占我国纤维总量的1%,但却占到世界苎麻纤维产量的99%。除棉花和合纤外,印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麻生产地、第二大生丝生产国,而其天然蚕丝产量居世界第一,原材料供应也较为充足。产成本比较从纺纱成本比较来看,中国的纺纱成本虽然低于平均水平,但仅低于意大利、美国、越南,却高于巴西、韩国、印度,印度是纺纱成本最低的国家,比我国成本低11%。从结构上看,我国纺纱成本高在原材料成本和水费上,尤其是原材料成本高出印度34.4%,比平均水平也高出21%,这是使我国纺纱成本居高不下的最重要的原因。如果我国纺纱的原材料成本降到第二大的意大利的1.42水平,则总消耗就能降到2.5美元,仅次于印度。由此看来,较高的原材料成本表明由于单纯规模扩张带来的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纺织行业最主要的瓶颈。最高的水费同样表明我国纺织行业存在的过度消耗,而我国“十一五”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促使纺织行业清洁生产、降低水资源耗用及环境污染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规范。我们认为,尽管我国是纺织原料最大生产国,但由于规模扩张过快仍然导致资源紧缺,而趋紧的外部环境有利于纺织行业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增长的转变。出口竞争力比较从纺织服装出口总值来看,中国远远超过印度。在2000年到2006年期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金额由480亿美元增长到1198亿美元,增长幅度达到149%。在此期间印度纺织服装出口金额由98亿美元增长到160亿美元,增长幅度为63%。出口能力从增长率来看中国也远高于印度,近四年来,中国纺织服装年出口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而印度只有10%左右。但从上图中可以看到一个趋势,在2006年以后由于反倾销和欧美设限,导致部分订单流向
印度,致使印度出口增长幅度在2006年达到18%,已经很接近中国。尤其是印度基数较低,因此预计在未来几年其增速将超过中国。我们可以做个情景分析,按2006年中国出口金额1198.6亿美元,印度出口金额160.4亿美元计算,如果中国出口额年增长率分别为5%、10%、15%,而印度出口金额增长率在20%、25%、30%,则按最悲观的情景计算,印度纺织服装出口额超过中国也要10年的时间。出口结构从出口结构来看,中国主要出口国家是日本、美国和欧盟,印度主要出口国家是欧盟和美国。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各占纺织服装总出口金额的14%,而印度对欧盟和美国的出口占比则达到25%和27%,二者之和已经超过总出口额的一半以上,可见,印度对欧盟和美国的依赖性更强。此外,对纺织服装需求较大的日本市场,中国则具有绝对的优势。从两国主要出口国家占比发展情况来看,中国对日本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欧盟和美国则呈上升趋势,从2005年开始由于纺织品配额的取消,对欧美出口猛增形成了对日、欧、美三个主要国家的出口结构。而印度从上世纪末到2005年期间对欧盟的出口比重略有下降,在2006年才有所回升。尽管印度对欧美出口额所占比较较大,但从出口金额上相比,仍远低于中国对欧美的出口。中国对欧盟出口额为163亿美元,印度为44亿美元。中国对美国出口额为165亿美元,印度为47亿美元。因此在印度最重要的欧盟和美国市场,中国市场份额比印度高出近3倍。从2000年到2006年期间,印度纺织品出口额由46.6亿美元增长到68.4亿美元,增长幅度为61%,服装出口额由45亿美元增长到110亿美元,增长幅度为94%。在纺织品增长的26亿美元中,美国和欧盟纺织品增长仅为
4.66亿,占18%。而在服装增长的53亿美元中,有40亿美元是对欧盟和美国的增长,占75%。可见,印度在近6年的增长中,服装增长幅度更大,且主要是由于欧美对服装需求的拉动,而纺织品增长则主要对欧美之外的国家。在2000至2006年期间,中国纺织品出口由136亿增加到374亿美元,增长率为174%,服装出口由357亿增加到1007亿美元,增长幅度为182%。其中服装增加的649亿美元中有228亿是对欧盟和美国的增加,占35%,日本服装出口增加很少。而纺织品增加的237亿美元中,对欧盟增加189亿,美国44亿,日本40亿,这三个国家之和占到总增加额的80%。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服装还是纺织品中国在出口金额和增长率两方面都远远超出印度。相对来说,印度的服装竞争力要强于纺织品。中国纺织品在欧盟还是具有相当大的竞争力的。行业地位及发展方向比较印度纺织部长JN Singh11月16日称,印度政府提出两项扶持纺织工业的重大计划,吸引纺织行业的私企经营者。政府对进入综合纺织园计划的织布、加工和服装企业提供40%的扶持。2005年印度政府对纺织业的投资大约1500亿卢比,今年的目标是将投资提高一倍。我国纺织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则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重点在于加快技术结构调整,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加大原料结构调整,实现原料的多元化;加快重点行业调整,推进结构优化;提高纺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大力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优化行业区域布局。2004年11月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发布,提出了以下科技进步目标:到2010年我国将重点突破28项关键技术及10项新型成套关键装备,大大提高纺织行业的科技水平,到2020年实现产业升级,建成现代化纺织强国。中印两国政府对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都非常重视,对产业未来发展也都进行扶持和规划,从两国纺织业政策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最大的区别在于:印度政府对纺织业的态度是扶持以促进其发展;中国政府对纺织业的态度是调整以优化结构。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其优势在于劳动力廉价,原料多样化,有传统设计技术,庞大的国内市场。但其投资不足而且分散,原料加工成本较高,设备更新跟不上,且一直以来企业规模偏小。可以认为,中国和印度纺织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印度处于规模增长的初级阶段,如果其纺织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将比中国更快地面临资源瓶颈。行业内重点跟踪公司推介我们的观点是:中国纺织业已经完成初级的规模化发展,在近十年内不会遇到威胁的前提下,外部环境的恶化有助于纺织服装行业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市场竞争进行的行业内整合,使纺织服装行业更健康地发展。在这期间,没有竞争力和规模优势的企业将被淘汰,有竞争力的企业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看好纺织领域内具有全球竞争优势、规模优势和技术领先的公司,看好服装领域内具有品牌优势和良好的营销渠道的公司。鲁泰A:色织布龙头企业,主业专一,多年的色织布经营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在2008年新建色织布项目达产后,其产能达到1.23亿米,居世界首位;其色织布全球市场份额居世界第一,目前已达到15%,具有稳定的客户渠道;色织布技术始终居国际先进水平,注重技术创新,不断进行新产品及新工艺研发。维持推荐评级。雅戈尔(9.84,-0.11,-1.11%):服装主业中以专卖店为主的营销网络的建设使公司始终把握市场环境,这保证其男装品牌在国内的领先地位房地产及股权投资的地域性保证其战略多样化的成功,这反过来又为主业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了资金保障,这有助于其在未来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维
持推荐评级。
第五篇:宁波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研究
宁波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研究
发布时间:2011-11-11信息来源:中国国情国力 作者:农晓丹
海洋高技术产业主要是指那些具有高技术含量、高资金投入与高收益的现代高端海洋产业,主要包括:海洋生物产业、海水增养殖产业、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海洋装备产业、海洋能源产业、海洋信息服务业等。
建设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的意义
1.顺应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的需要
目前,海洋经济发展正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加快转变,海洋高技术产业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形成一批具有市场前景的海洋高技术产业群,海洋经济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80%左右,海洋高技术产业产值已居海洋产业产值首位。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是顺应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的需要。
2.实施“科技兴海”和“海上浙江”战略的需要
我国在“九五”后期组织开展了“科技兴海”计划,《全国科技兴海规划纲要(2008-2015)》要求沿海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推进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同时,2009年5月浙江省政府在《关于我省保护海洋环境、发展海洋经济情况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海上浙江”的战略目标。宁波市目前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还不高,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促进海洋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是实施国家“科技兴海”战略和浙江“海上浙江”战略的需要。
3.实现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
科技创新是提升海洋产业层次、促进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和重要途径。目前宁波市整个海洋产业中仍以港口海运、渔业、滨海旅游等传统海洋产业为主,对海洋高技术领域研究渠道不宽、深度不够,海洋新兴产业规模小,占海洋经济的比重低。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能为海洋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是优化海洋经济结构、提升海洋经济质量的重要途径。
4.保护海洋生态、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的海洋开发方式忽视了资源的永续利用,海洋污染面的扩大和渔业资源的衰竭已经一次次地敲响了警钟。以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为契机,转变传统粗放的海洋经济生产方式,可以减轻海洋经济发展对海洋生态的压力,还可以利用高技术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开展海洋生态恢复,最终实现海洋经济与海洋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宁波市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的基础和优势
1.产业规模
宁波市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有着坚实的基础,全市海洋经济处于稳定、高速发展的态势。2002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为294.5亿元,至2008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约3964.05亿元,年均递增15%以上。海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的总产值也是逐年提高,至2008年,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结构之间的比例转变为4.2:55.4:40.4.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临港工业等得到了充分的扩张式发展,海洋生物、海洋能源、海水淡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始起步。
2.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宁波市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体。在海水增养殖领域,以天邦股份有限公司、徐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为代表,在海水饵料、科技养殖等方面拥有优势。水产品精深加工领域以南方水产、飞日水产等企业为代表,在低值鱼深加工方面成果突出。在海洋生物领域,以超星海洋生物、海浦生物科技为代表,这两家企业生产的海洋调味料和各种海洋功能型添加剂达到了同类企业的领先水平。在高技术船舶领域,以浙江造船有限公司、新乐造船厂为代表,前者实现了海洋工程船生产的突破,后者成功开发了IT类化学品船。
3.研发实力
宁波市具备雄厚的海洋研发实力。目前建有宁波大学生命学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宁波海洋开发院等一批海洋科技方面的科研机构,拥有海洋与渔业领域重点实验室9家,有市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家,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2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5家,从事海洋科技工作人员已达20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占总人数的15%以上。近几年在海洋科技领域取得一批关键技术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奖15项,市科技进步奖35项,专利授权30余项。
宁波市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的重点领域
1.海水增养殖
宁波渔业资源丰富,目前已形成浅海、滩涂等各个集中连片的专业化、特色化的养殖基地,而且在育苗、饵料、防治病害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应大力发展海水增养殖业。要进一步研究养殖品种改良、健康养殖、病害生物防治、优质饵料等关键技术,促进传统养殖向现代化养殖转变;加大养殖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推广鱼藻工厂化养殖、封闭式内循环
养殖等高效养殖方式,改造水产苗种培育与养殖装备;利用岛屿资源推进海岛生物技术养殖,积极开拓海珍品养殖。
2.水产品精深加工
目前宁波市拥有水产品加工企业361个,加工能力达到21.1万吨/年,水产品精深加工潜力巨大。在水产品加工形成规模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食品加工技术和包装技术改造提升海产品加工业,不断提高精深加工比率;积极发展有经济效益的海洋食品和海洋食品添加剂等,尤其要加快打通藻类资源的产业通道;积极打造“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平台”,为水产品精深加工提供安全保障。
3.海洋生物医药
海洋生物资源成为医药界关注的新热点,目前已经从各种海洋生物体内分离和鉴定了数千种新型化合物。宁波沿海已记录的物种有1255种,为研究开发海洋药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要继续对海洋生物中含量极微、活性极强的物质进行探索;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在产品中试、临床试验等各方面进行扶持,促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成果的转化:要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技术实力的海洋生物高科技企业,增强其与科研机构的联手,促进海洋生物医药技术与下游产业的衔接。
4.海洋高技术船舶和海洋装备
目前,我国90%以上大型海洋装备依赖进口,这已成为制约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瓶颈”,从国家战略和前瞻角度出发,宁波市应大力发展海洋装备业。宁波市在高技术船舶生产方面已有突破,海洋高技术船舶在加工设备、制造场地、工艺流程等方面与海洋装备有着极强的关联性,可以为海洋装备的发展提供基础和有利条件;要引导宁波造船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集中优势资源生产化学品船、工程船等高技术船舶;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能力,开发水上承载装置、海洋勘测与海底布缆船舶、海底管线电缆检测及维修装置等;积极开展海洋装备领域的国际合作和技术交流,形成内外结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机制。
宁波市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的对策
1.要强化组织领导,齐抓共管,合力推进
推进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科技创新、研究开发、产业联动、人才培养、环境保护等方面,需要政府加强组织领导。要明确海洋高技术产业主管部门,由其组织和协调海洋高技术产业重大项目的实施,协调涉海各部门各行业的关系及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活动:市政府要从把握全局的角度构造宽松的政策平台,研究制定鼓励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扶持政
策;统计部门要建立海洋高技术产业专门的统计制度和体系,以实现对海洋高技术发展的动态监测和预测。
2.要逐步建立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多元化投入体系
首先,结合宁波海洋高技术产业刚刚起步的现状,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资金扶持,设立“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海洋高技术产业培植中需要做大、做强的发展项目的贴息和补助。其次,放开领域,降低门槛,鼓励和吸引各类社会投资主体,以直接投资、承包、合资、股份合作等方式进入海洋开发领域,减轻政府投资压力。再次,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作用,争取更多的信贷资金进入海洋经济领域。最后,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探索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海洋高科技产业风险投资基金,拓宽海洋高技术项目资金来源渠道。
3.为海洋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稳固的技术支撑
应从人才的储备、科研攻关力量的增强、海洋高技术创新平台的搭建、创新体系的完善这4个方面来保证。一要加紧制定引进海洋高技术人才的政策,使宁波市成为海洋科技人才的聚集地。二要充分发挥宁波海洋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作用,突破一批重点领域的产业化关键技术。
三要整合海洋科技资源优势,积极搭建各种海洋高技术创新平台,例如海洋高技术重点实验室、海洋科技园区等,使之成为海洋高技术创新的载体、成果的转化基地和产业的辐射源。
4.增强宏观调控,改善要素供给
首先,宁波市作为沿海城市,陆域土地资源相对比较稀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土地资源更是日益紧缺,这对宁波海洋经济尤其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屏障。因此,要科学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率,有效缓解用地紧张矛盾。其次,要重视建设海水淡化、潮汐发电、风力发电等工程,提高水、电的要素供给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炳水.打造海洋经济强市一宁波的实践与探索[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2]刘洪滨,刘康.青岛市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3]陆立军.加快宁波“海洋经济强市”建设[J].宁波党校学报,2005(4).[4]陈飞龙,金戈,吴霞.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与产业布局[J].宁波党校学报,200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