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宁陵工商局让文化走进工商让服务彰显文化
让文化走进工商让服务彰显文化
宁陵工商局着力打造工商文化风景线
本报讯宁陵县工商局把打造工商文化作为推动工商工作的主要抓手,持续开展了以“形象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为内容的工商文化建设,整顿了作风纪律,重塑了队伍形象,进一步提升了系统上下的凝聚力和对工商部门的认同感。
打造形象文化,展示红盾风采
形象文化是工商文化最直接的呈现。该局从打造形象、开展文明礼仪培训规范干部的言行开始,聘请专家为全系统人员进行文明礼仪知识专题讲座,对工商机关如何做好行政执法礼仪进行了讲解,重点讲解了注册、消费者申诉举报窗口、一线执法人员在接待和执法办案中应注意的礼仪。从此,“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杯热茶”这“四个一”深深地植入每个工商人的心中,特别是直接面对群众的注册窗口工作人员,更是把这“四个一”体现在个人的言行中,对于办证、咨询或者投诉的群众一个窗口对外,大力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为群众提供了热情周到的服务。
打造形象,该局还不断完善各种软硬件设施建设。对局机关大楼进行了整修和美化。从一个灯管到一个龙头都认真地进行了更换,每个水龙头、电脑、空调、灯管电源处都标
有节约用水、节约用电标识,倡导节约意识。在走廊楼道设置廉政宣传画、格言警句,文化氛围浓厚。一楼为宣传板块,倡导文明用语;二楼为书法绘画板块,展示文化氛围;三楼为廉政板块,倡导廉洁从政;四楼为执法板块,展示队伍良好形象。局机关和基层工商所精神面貌、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监管力度、执法水平和办公环境都有了较大改观,机构设置、职能配备、基础建设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打造行为文化,彰显工作亮点
宁陵县工商局坚持把文化的理念融入到职能工作中,贯穿到履职的全过程,打造工商行为文化。为全面履职尽责,该局把消费维权、市场监管、服务经济发展三大职能打造成12315、红盾卫士、服务先锋三大品牌,并不断创新机制,成功打造工商工作的一个又一个亮点。通过“12315五进”工程,使消费维权活动“进商场、进市场、进社区、进乡村、进景点”,逐步形成了行政执法、企业自律、群众参与、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覆盖城乡、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12315维权监管网络机制。在监管执法方面,围绕食品安全、农资市场整顿、商标行政保护、广告监管、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特别是取缔黑网吧工作,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执法活动。尤其是在食品市场专项整治方面全面推行食品电子备案登记和“一卡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和县邮储支行紧密结合,多措并举,扎实开展了“百亿送贷行动”,全力帮助企业、个体工商户和
农民解决融资难题,经过工商部门和邮储部门的共同努力,目前已有2000多名企业、商户通过邮政银行申请贷款6000多万元,小额贷款发放量位居全省名列前茅。
打造制度文化,规范行为管理
多年来,该局切实加强制度建设,细化工作标准,规范工作程序,为打造工商文化提供了制度保证。相继出台了宁陵县工商局机关工作规则、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十项违规行为处罚令、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规定制度,形成了以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良好风尚。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完善了办公制度、生活制度、学习制度,《宁陵县工商局行为规范和服务规范》、《宁陵县工商局机关文明股室评选制度》、《宁陵县工商局文明个人、文明服务标兵评选制度》、《宁陵县工商局“文明家庭”评选标准及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了广大干部职工言行举止,给全局带来了新的风气和蓬勃生机。建立行政效能投诉举报制度,完善了考评监督机制,加强内外部的监督,在“案、费、证、照”四个重点部位上开展行政效能监察,使廉洁从政,依法行政成为了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打造精神文化,引领队伍发展
全县工商系统以商丘市工商局组织开展的 “两严一树”教育整顿活动为契机,着力研究解决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
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融洽和谐、理解关爱的和谐机关。在全系统广泛开展评选先进股室、所(队)、窗口、家庭和先进个人活动,开展 “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好事”活动,营造了“人人学先进,个个争上游”的良好氛围。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开展 “怎样当好工商所长”演讲比赛、党风廉政建设知识竞赛、书法、绘画、摄影等多种活动,培养了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系统内还经常举行球赛、棋赛、拔河赛,每年还积极参加县里举办的群众运动会,通过有益的文体活动,进一步活跃机关气氛,倡导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增强了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工商文化建设活动开展以来,为工商系统统一思想、激发活力、丰富内涵注入了全新的生机,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进一步增强,系统上下呈现出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和谐局面。
第二篇:让廉洁文化走进大学校园
让廉洁文化走进大学校园
中青法律一班
大学校园是一个供较高一级的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地方,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的重任,在这里汇集了全社会各方面的人才、专业知识和其它丰富的教育资源,各种文化在这里汇集,蓬勃发展,青年学生在此学习专业知识,健全各方面的品质,放飞梦想,步入社会。大学生是国家未来主要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因而大学生所崇尚的价值观、所追求的价值理念直接关系着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所以为了让大学校园更好的为学术研究、人才培养而服务,有必要让廉洁文化进入大学校园。
文化从大的角度讲,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物质生产和政治经济活动在观念形态中的存在方式。廉洁文化是以廉洁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是廉洁的特殊性与文化的普遍性的有机统一,是廉洁内容与文化形式的巧妙结合。廉洁建设需要以文化为载体,文化建设应当包括廉洁内容,廉洁与文化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其内涵可分三个方面:一是精神层,包括廉洁的思想内涵、文化背景、生活观念、价值取向和对廉洁的认知程度等;二是制度层,包括廉洁的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等;三是物质层,包括廉洁教育场所、廉洁文化遗产、廉洁主题景观等。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保留了大量宝贵的廉洁文化,自古就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说法,这充分体现了先民们的崇高品质。关于廉洁从政,中国历史上也出了不少清官,如魏征、杜甫、包拯、岳飞、于谦、海瑞等,这些人千百年来至今仍为人传诵,他们因品德高尚而成为社会的楷模,这种廉洁的品质也成为民族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值得我们一代代后世子孙将其薪火相传。新时期,在不同战线上也涌现出了不少清正廉洁的官员,如孔繁森、焦裕禄、牛玉儒、任长霞、郑培民等,他们是真正的人民公仆,是优秀的共产党员,严格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当然中国也不乏贪官,各级机关都出现过腐败分子,由于监管体制不健全,无法从根本上杜绝腐败现象的产生,所以腐败问题成为困扰党和政府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成为百姓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如今在大学生眼中,腐败问题已不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这无疑是非常危险的。当一个人对一种不好的现象不再强烈反对时,这就会降低对不好现象的警惕性,从而增加了接受坏的现象并误入歧途的可能性。当代大学生所接触的信息量非常大,思想也非常活跃,所以大学生的价值理念也呈现多样化,那么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建设廉洁文化,让廉洁文化走进大学校园,用廉洁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洗礼和教育,提高大学生素质,培养大学生品德,引导大学生追求积极高尚的价值取向,树立崇高远大的人生理想。
为了引导大学生追求清正廉洁的人生理念,促使社会形成讲廉洁的风气,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一项举措,以校园为平台,以文化为内容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教育,更能够取得成效。
让廉洁文化走进大学校园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首先国家应进一步建立健全针对国家公务员的有效监督机制,完善预防腐败、惩治腐败的体系,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形成一种清正廉洁的政治空气。其次全社会不管是团体组织如公司,还是个人都应自觉抵制腐败行为,营造出一种崇尚廉洁的社会风气。至于学校,因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抓住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开展各种活动,利用各种形式的宣传途径营造出一种崇尚廉洁的校园风气:一要健全组织机构。在自觉发挥党组织和共青团的政治优势的同时,应建立学生自律组织,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二要加强制度建设。要把廉洁文化纳入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教学工作一起考核。三要创新工作方法。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促进校园文化向纵深发展,引导青年学生关注时政,自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前途命运相结合。最重要的是大学生自己应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崇高的价值观念,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在学习中兢兢业业,在作风上清正廉洁,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堂堂正正的人。
清正廉洁,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人品质的问题,它能对整个社会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当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都能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那么这个社会才能健康的发展。政府廉洁,则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企业廉洁,则效益提高、税收增加;个人廉洁,则奉公守法、品德高尚。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文化教育,就是为了使大学生具备崇高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其在将来的工作中不管是从政还是从事其他行业,都能克己奉公、廉洁自律、勤于公务,做一个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人。
岳飞说:“文臣不爱财,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可大治矣。”当前我们正在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代呼唤廉洁文化走进大学校园。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不能一般地看廉洁文化,不能以老眼光看廉洁文化,不能以个人好恶看廉洁文化。要站在新的制高点,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来认识,从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和新形势下文化发展的逻辑联系上来思考,以新的视角、新的理念、新的力度看待和推进廉洁文化进入大学校园。
第三篇:让“亲”“清”文化走进跨越
让“亲”“清”文化走进跨越
——读《陈敏尔书记在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讲话精神》有感
在阅读完《陈敏尔书记在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讲话精神》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它给予我很大的震撼。
大会精神的重点是着力规范政商关系,其主要目的是创造一个良好的经商环境。关于新型的政商关系,总书记已经进行了很好的阐述,归结起来就是“亲”“清”二字。这种新型的政商关系既有时代意义,又有中国的传统文化;既有关心教育又不失告诫警示。它对我们的党员干部与民营企业家同时提出了共同的要求,为我们正确地处理政商关系立了标尺也定了准绳。“亲”是感情,“清”是原则,当能够同时做到这两点,就是既讲了感情又讲了原则。
古往今来,政商关系一直是剪不断理更乱的复杂关系,其中针对政商关系的讨论,绝大部分的观点含有贬斥的成分,这和我国古代的社会结构息息相关。我国古代属于典型的小农家庭经济社会,同样统治阶级执行的也是重农抑商的政策,所以古代的商人的地位普遍偏低,而与拥有统治权力的官僚阶级连系在一起,成为古代商人心照不宣的生存手段。在《大清盐商》这部电视剧中,张嘉译可以说将封建社会的政商关系演绎得淋漓尽致。扬州四大盐商背靠朝廷,他们可以迅速壮大,枝繁叶茂,使扬州这座城市成为极尽繁华的大都市。而乾隆也因此收获了当时朝廷四分之一的赋税,达到了一个双赢的局面。可是在这巨大的利益交换当中,难免会产生腐败,每一任盐官都会如蚂蟥般吸饱喝足后才会离开。长此以往,腐败的漏洞演变成了洪水猛兽,冲垮了安民立世的扬州盐业,给朝廷和广大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这古代典型的政商关系无疑给予了后人极大的警醒与教育。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现在,我国社会经济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国社会主义进入了新阶段,现在对政商关系的规范也迫在眉睫。总书记站在历史新高度,以长远的目光,用“亲”“清”对当今新型政商关系做出了总结。新的政商关系,就是要求政府领导干部与民营企业家之间保持君子之交。要保持良好的政商关系,不仅需要领导干部干净做人,清白做事,同样需要民营企业家正确做事,合理追求利益。
当下,有部分领导对新型的政商关系有着些极端的理解,以前是亲而不清,现在是清而不亲,干脆“你做你的,我做我的,互不来往,不闻不问”。这种极端处理政商关系非常不利于相关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我们的领导干部要亲商、安商、富商,真心实意、坦荡真诚与民营企业家交朋友,了解企业的需求,真正为民营企业解决难题,规划道路,成为民营企业的守护卫士。我们的民营企业家,要主动与政府部分沟通,讲真话,道实情,献良策,为当地经济建设贡献力量。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双方应该划清心里的底线,不应该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总之,亲而有界,亲而有度,清而有责,清而有为,不能“亲”得失去了底线,“清”也失去了本分。
作为一名长安跨越总装车间的一名工段长,我深知“亲”“清”这种新型政商关系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一个企业的发展应该是走在阳光下,用自己的能力和创新为企业在竞争极其激烈的市场赢得一席之地。产品为先,用户为是,客户的体验永远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如果只是一味靠关系谋求资源,靠关系掩盖缺陷,损害广大客户的利益,这种企业永远不能做大做强。长安跨越要精耕“亲”“清”文化,一面主动与相应政府部分多沟通,配合其经济政策,谋求社会与企业的共同效益。另一方面,企业洁身自好,不投机倒把,把工作重心放在企业的创新能力与产品质量的提升上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与利润率。同时企业的员工之间也需要“亲”“清”这种文化精神。员工之间互相帮助,打造和谐温馨的家文化,让长安跨越成为所有跨越人共同的家,这是“亲”的体现。员工之间不拉帮结派、不损害公司利益,为公司保守所有商业秘密,为长安跨越的长远发展贡献力量,这是“清”的体现。扩大一步说,如果整个中国社会完全被这股“亲”“清”文化洗涤,那么整个中国迸发出来的力量全所未有,那么离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会远吗?
新风气,新气象,“亲”“清”盛行之日,必是海晏河清之时!
第四篇:让孝爱文化走进校园
让孝爱文化走进校园
王坛镇中心小学 喻菊萍
在传统中国社会和文化中,孝具有根源性的重要作用。因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为孝文化;传统的中国社会,更是奠定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孝文化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是整个中国文化的首要精神。“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儒家经典非常推崇孝。可以说,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社会就是以孝道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孝文化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将其精华内化为当代青少年的自觉意识,使当代青少年形成“孝”的观念,对于加强与改进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巨大的作用,是我国提高青少年人文素质的迫切需要。现在的青少年成长于社会转型的矛盾多发期,他们虽然接受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知之甚少,由此而造成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以孝爱文化为核心,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将孝爱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全校师生中持续深入地弘扬孝爱文化,由此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进而形成良好的学风等方面
一、了解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核
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孝道文化,其中有值得继承和弘扬的东西,也有必须加以抛弃的糟粕部分。本文从“孝”的最基本的意义上来吸收传统孝道文化中的精华,并加以继承和弘扬。总的讲,其主要方面有:
(1)要保全身体
《孝经•开宗明义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保全身体以至发肤,是孝行的起码要求,是最初步的践行孝道。敬养父母以保全身体为前提,孟子对此点有如下论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这里的意思是若是毁伤身体,自身残疾,就不能尽到敬奉父母的责任;即使身体健全,但品行不端,名声有损,也是尽不敬养父母的职责的。因此,全身是事亲的前提,而全身又是为了更好的敬养父母,实现孝道。保全自己的身体还有更深层的意思,那就是不要便自己生病,更不能陷自己于不义而使父母担惊受怕,也就是说保全身体、保全名望是为了不要给父母增加精神负担。朱熹注:“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岂不可以为不孝乎?”孔子曾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2)要敬养父母
敬养父母即是“敬爱”、“奉养”父母。儒家倡导对父母首先要“敬”。古之人有言曰:衣与!缪与!不女聊。今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无此三者,则何为而无孝也?’如果对父母的行为不恭敬,言语不和逊,面色不柔顺,即使早起晚睡,耕耘栽种,十分辛苦劳累来奉养父母,也不会成为孝子的。孔子还在回答子夏问孝时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里是说,如果只养活父母,对父母不尊敬,即是每一顿都给他们酒肉吃,也不能算做到“孝”。孝顺不但要奉养,更要尊敬。这种援“敬”入“孝”的思想,拓宽了孝道的内涵,使一般的亲缘血亲关系规定上升为规范化的道德情操。
(3)要“承志”、“立身”
“承志”是指子承父志。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是儒家提倡的孝的内容之一。孔子认为,继承父志是“孝”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逝世之后要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对父亲志向和优点长期坚持下去,就可说是做到“孝”了。一个尽孝道的人应该继承,弘扬父辈们的美德。陆游的《示儿诗》说明,陆游希望他的后人一定要实现国家的统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这种充满高度爱国热情的父志,是完全应该继承的。当然,社会生活是多样的,不一定每个人的父母都留遗志要求儿女们去完成,但是,有的父母确实有未完成的事业,需要儿女们去完成,这是儿女们不能推卸的责任。一般说来,这样的“父志”往往都是大事情。有大志留给儿女们去继承的人,他一般是大有利于国家的人。
所谓“立身”,就是要成就一番事业。《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孝之终也。”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立志,要有自己的理想,要为理想而不断地、勤奋地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要磨练自己的意志,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要爱护好自己的身体,使之保持健康,这是造就一番事业的基本条件。儿女有了事业上的成就,父母会感到高兴、光荣与自豪。凡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人,给父母带来了荣耀,这也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相反,走入邪途,身陷囹圄,不顾父母之养,也给父母精神带来沉重的负担、耻辱,使父母感到痛心疾首,这就是大大的不孝了。古人说的人生“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也应该是我们当代人的价值追求,也是对父母应该奉行的孝道。
(4)要“谏诤”
古人主张子女要顺从父母,但不是绝对的服从,父母有过错时还得要谏诤。《孝经》专列《谏诤章》,可见,《孝经》是坚决反对盲目地顺从父令,在父母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反而应该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而合于义。父母与子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父母有不对之处或错误之处,要子女提出来。服从的只能是道德、法律与真理,如果父母做了不道德的事情,犯法的事情或者与常理相悖谬的事情,一定要进行劝谏,劝其改正;否则,无原则地顺从使父母陷于不义或违法的境地,就是不孝。社会生活的准则是道德与法律,不论是作父母,还是作儿女,都应该遵守。
(5)要慎终追远
敬养父母与谏诤都是事生的内容,孝的完成还有送死的内容,曾子将其归结为慎终追远。慎终是父母死亡的丧葬作为,追远是父母死后的祭祀仪礼。《孝经》专列《丧亲章》,置于全经文末。孔子认为“事死”有两个方面:一个葬之以礼,一个祭之以礼。孔子主张“三年之丧”,主为其是“天下之通丧也”。他把“祭祀”作为治理国家的大事之一,认为祭祀的核心是要“敬”,要“祭思敬”,做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慎终”是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即装殓、埋葬必须以诚信的态度对待,不要有后悔;“追远”,要以恭敬的态度进行祭祀。这样,民众的德行就自然归于忠厚了。孟子认为,在安葬自己的父母的用度上,要与自己的财力相当。他说:“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心”,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儒家的“慎终追远”里的那些繁琐的祭祀仪式及带迷信色彩的祭祀活动,今天已经不宜提倡了,但是采取适当的文明方式追念先辈,对那些对国家、民族有重大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军事家、发明家以及民族英雄,在他们的诞辰时,召开纪念大会,表示对他们的追念仍是有意义的。对于父母和亲人的追念,也是应该的、必要的。
二、结合乡土实际,让孝爱文化走入校园
王坛有舜皇庙,舜又是一个大孝子。根据这一实际有利情况,开展多种活动,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了解舜的孝顺事件,舜皇庙的建造历史以及舜皇庙里的建筑等,多方位的引领学生感受孝,体验孝,学习孝。
三、营造孝爱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孝爱教育
2008始,学校抓住新校园配套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校园廊文化、庭院文化、书香文化,并着力结合孝文化建设,传承中华民族的孝心美德。教学楼的各层走廊上有序地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我国古代二十四孝图”,张贴着古今中外名人的孝爱故事、名人论孝、孝与经济、孝与教育和校园孝爱之星等内容。校园绿化带里的校徽图案,各班班级特色中队角等,无不渗透着浓郁的孝爱文化气息。优美的校园不仅给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而且让孝爱传统和美德时时处处净化着学生的心灵。
三、广泛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深入领会孝爱文化的内涵
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立足于体现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立足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立足于中华民族和乡土优秀文化的土壤,立足于学生接受教育的兴趣点;将乡土孝爱文化教育纳入到教学与研究之中。学校结合各学科的性质先后多次举办过以宣传弘扬“孝爱文化”为主题的“书画展览”、“文艺汇演”等活动,让课堂知识与课外实践有机融入。这样,孝爱教育的内涵,即孝敬长辈、尊师亲贤、互助友爱、知义明礼等,不知不觉地植入到每一名学生心中。
四、开展孝爱主题教育,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学校利用各种机会,大力开展孝爱主题教育,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在言行中体现孝爱美德。每学期,学校都要利用校广播、校报和班会进行宣传,举办以孝爱文化为主题的宣传栏、黑板报、书画等评比活动,同时结合升旗仪式、节日庆典、时政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孝爱教育。此外,学校还抓住各种机会,开展各种类型的孝爱教育实践活动。学校以地域文化为依托,放大教育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如在每年的九月二十七去祭奠舜皇,追思先人孝贤情思,此外,学校还要求学生每星期天多为家长做些家务活,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教育、自我能力提高的广阔平台,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教育中强化了道德意识,增强了自身的行为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和爱心。
值此新风兴起之时,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适逢其时,引导广大青少年孝于家而忠于国,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我国《中小学生守则》第7条要求学生“孝敬父母”。《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27-30条,具体要求学生与父母沟通,“尊重父母的意见和教导”;接受父母的监护;“体贴帮助父母长辈,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关心照顾兄弟姐妹”;“对家长有意见要有礼貌地提出,讲道理,不任性,不耍脾气,不顶撞”。这些规定有“孝”也有“悌”,还有行为方式的提示,隐含着学生长大成人,要恪守孝道、为父母养老送终的思想导向。为此,应指导和组织学生:
1、积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优良资源,联系《守则》和《规范》,懂得孝思、孝情和孝行的意义,反思自己对父母、长辈的期望和关爱,自己为父母分劳分忧情况,提升精神境界,主动行孝,做父母的好孩子;回顾求学以来的精神状态、发展状况,反思是否珍重父 母之教、师长之诲、同学之谊,敬业乐群之得或者疏怠嬉戏、扰人自扰之失,从而正身
养德、励精广才,做学校的好学生;理解国家、社会的要求与关爱,检阅自己的社会行为,思考自身价值,从而立大志、养大气,规划人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优良的行为习惯,做振兴中华的好公民。
2、认识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增进智慧,持恒历练。当代社会是民主法制社会,公民 的人身、人格权利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尊重、宽容与合作。从家庭到社 会,人的自由,人际间的责任和利益关系,国家都有一系列的法律规定,法律具有强制性,而道德则要靠自觉。人的一生,家庭、社会角色虽然在不断地变化,可是人们在行使权 利的时候都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在相互交往中既要遵从社会规范,又要发挥个性优势。发扬古道,学习他人,可以获得良好的启示,又要与时俱进,善于继承和创新。如看了 公益公告“洗脚”内心震动,想到要在生活细微处慰悦父母,而父母未病未老,需要儿 女天天去洗脚吗?如果知道父母艰辛,自己该做些什么呢?学会行孝,重在闻一知十,乐为不辍,而不是一曝十寒,应当持之以恒,养成道德,以担当重任。
3、躬行实践,从自己身边做起。坐着谈不如起来行,道德养成必须经过真诚的道德实践。知荣辱,养正气,树新风,尽责任,要从日常生活学习中一点一滴做起,集善成德,集跬步以成千里。写一偏文章,呼几遭口号,信誓旦旦,知而不行,不是真知;做正事,做好事,原属本分而夸夸其谈,故意以善示人,乃非真善。行孝并推而广之,应当是发自内心的需要,成为自觉的责任和义务。要通过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组织引导学生少而学,壮而行,终生以之,这样才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才叫素质。
虽然校园孝文化建设时间不长,但是学校的孝爱文化教育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孝爱文化已在全校学生中入口、入耳、入脑、入心,孝爱美德已自觉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此间不少学生自觉把这种孝爱精神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实际动力,在孝爱教育实施阶段,不仅校内刻苦学习的氛围更浓,而且讲文明、讲礼貌、团结互助、尊敬师长等现象蔚然成风,在家庭中,学生孝敬长辈、体谅父母的行径也逐渐多了起来,不少家长对于学校的孝爱教育大加赞扬。《孝经》中所讲的五等人之孝,从其宽泛的意义上讲,也就是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职业的人只有尽本分,努力工作,做出成绩,这都是孝了。这和我们今天所讲的爱国主义要落实到每个人的实际工作中去,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而尽心竭力的含义是一致的。故而,孝文化有助于当代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短短的孝爱教育实践,让我们深深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要与学校德育工作结合起来,我们要加强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帮助他们从小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良好品质,把青少年培养成有孝、有仁、有义、有忠、有信、有文化的一代新人。我们还应该把孝爱教育作为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熏陶,持之以恒,使年轻一代成为孝敬父母、热爱国家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第五篇:让客家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让客家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语文学习,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客家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在我们语文教学过程中,若能引进客家文化作为知识引擎,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同时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还能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那么,怎样才能更好把客家传统文化渗入语文课堂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阅读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教学中应把握学生探奇寻胜的审美情趣和诱发他们的审美积极性。心理实验表明,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因此,教师如果一味地沿着教学思路讲授下去,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而走神,如果根据教学内容适当渗透相关的内容,就能使课堂教学节奏疏密有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穿插客家历史文化
由于历史地理环境所致,客家人的乡土情结很深,对于客家的优秀人物深怀敬仰之情。根据这个特点,在讲授课文时要适当渗透这方面的内容。如讲授《藤野先生》一文时,除了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为唤醒民众改变旧中国落后状况而弃医从文的思想内涵外,还可以联系到客家人中大批像鲁迅先生一样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优秀人物。如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推翻帝制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功勋卓著、力挽狂澜的革命家叶剑英等。这样,使学生大开眼界,自豪感油然而生,阅读兴趣大增,从而形成兴奋和谐的课堂气氛。
2.以客家文化知识作比,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
客家文化源于中原文化,中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代表,所以课本上的不少知识点在客家文化中都有体现。以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去印证阐释未知的知识,就能使比较抽象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如讲到《诗经》中诗歌的比兴手法时,列举客家山歌的比兴手法让学生理解:“木棉花开艳艳红,柿子结果挂灯笼,种瓜得瓜需流汗,勤劳致富是光荣。”这首民歌的前两句通过比兴手法,赞颂劳动致富的光荣。而第三句则是通过比兴的手法说明要致富就必须勤劳的道理。然后再让学生明确:“兴”是“以此物比彼物”的修辞手法(有时二者兼用)。这样,由于所兴事物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他们会感到通俗易懂,容易接受。运用这种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押韵和双关等修辞时均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
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视野狭小,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常常无病呻吟,因此害怕作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结合客家文化在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方面作一些尝试。
1.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客家文化的氛围
例如,带领学生参观具有客家特色的凤山古庙,了解凤山古庙的美丽传说(三兄弟“护国庇民、国泰民安”的精神被历代民众所尊崇,因而庙祀千年不衰、香火鼎盛。而客家人在迁徙的过程中也把这种信仰带到了樟木头)。同时让学生谈论凤山古庙的诞辰,信徒为什么来上香。在观看过程中对有关知识作补充和介绍,因此,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因势利导,进一步激发写作兴趣
利用学生对客家文化表现出的浓厚兴趣,让每位学生搜集2到3个有关客家风俗或人物的传说。于是,有的学生请老人讲述,有的学生翻阅客家文化的资料,然后写成作文。再把作文张贴在班上让学生互相观摩学习,从而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通过以上训练,一方面使学生对客家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即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积累教材的习惯,懂得作文之“道”,从而爱上了作文,写作水平亦不断得到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坚持把这些做法渗透到教学中,定能让学生多了解客家文化,使他们的知识更加丰富,也使他们更有兴趣去了解一些乡土特色,涉猎的知识面也会越来越广。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特别是客家文化中刻苦耐劳、尊师重教、团结互助的美德、启示后人的客家名人等方面众多的材料呈现了德育教材多方面的联结点,它对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挖掘客家文化的精华作为教育教学资源,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找到教材与客家文化教育的最佳切合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学生深受教育,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