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课堂效果的教学反思
最近有些迷茫,为了能更好的发挥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每节课都在尝试寻找不同的方法,找一个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摸索了一段时间,慢慢的对于一些环节基本摸索出头目来了。对于学生的训练还要继续坚持,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相信孩子们慢慢的会更好的,我对大家有信心。现在孩子们能很好的完成课前展示,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有的孩子板书还有待改进,相信只要坚持展示孩子们的板书会越来越好的。孩子们最近作业很认真尤其是现在实行小组加分之后交作业的积极性很高而且作业质量比原来有很大的提高,背诵作业也基本能够很好的完成,娃娃们继续!
最近上课过程中有的地方做的还是不够好,上课这个环节,总是对预设不充分,有的时候往往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小组讨论的时候任务的分配不够明确,更多的原因在于自己环节和题目的设计存在问题。在上课的过程中自己总是太心急,往往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理解能力,这样就造成课堂效率不高,在今后上课的过程中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应该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自己总结,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识的巩固和掌握,提高课堂效率。最近发现在备课过程中对课的设计还是不够巧妙有的时候容易忽视知识的前后联系,今后我在备课上还是应该多下功夫,备好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努力做个对学生负责任的老师!
第二篇:《师说》教学设计、效果及反思
《师说》教学设计、效果及反思
一、教学设计
《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文章不长,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讲课进程,利用两个课时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考虑到本文需要背诵,而高一学生课程较多,又面临历史、地理、计算机的会考,课外几乎腾不出时间来背诵。所以,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决定多加一课时,把背诵的任务揉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外不再留任何作业。
为此,我对《师说》的教学过程作了这样的设计。
第一课时:
1、先由本学期接触过的“论”“序”“辞”“赋”“疏”“传”等文体引出“说”并讲述这类文体的特点。
2、再由“说”引出文章标题《师说》,3、解题,留下“本文是解说关于老师的道理的吗”的悬念,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3、让学生阅读注释(1),了解作家生平,要求将重点信息记熟。
4、要求学生合上书本,老师打出关于作者韩愈的幻灯片,指名让平时语文学习最吃力的同学进行信息复位。用以当堂记住作家知识。
5、教师范读课文。
6、让学生回顾开头留下的悬念,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7、提问:整体感知之后,大家发现本文哪一段与解说“师”的道理关系不大?引出第四段。
8、提问:第四段起什么作用?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第四段。
9、提问:作者的写作目的何在?
10、在回答过程中讲清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
11、通过“不拘于时”简述写作背景,破解解题时留下的悬念。
12、理清该段思路,背诵全段。
13、过渡到第一段,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第一段,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
13、利用幻灯片检查实、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14、让学生理清第一段的写作思路。
15、教师根据论点—教师的职责(正面)---教师的重要性(反面)---择师的态度---择师的标准这一思路指导背诵。16连贯背诵全段。
第二课时: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即口头翻译)。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
3、教师利用幻灯片检查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4、完成海淀版练习册104页的第八题,全面了解本段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并体味这种思路和方法的好处。
5、借助此表指导背诵。
6、连贯背诵全段。
7、默写全段。
第三课时: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即口头翻译)。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
3、教师利用幻灯片检查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4、让学生归纳总结论证方法并体味这种方法的好处。
5、指导背诵。
6、理全文思路,背诵全文。
7、处理课后习题和海淀版练习册。
二、教学效果
当初设计的从文本出发,让学生从原文中摘取背景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揣摩文章主旨的目的基本达到。同时也顺利实现了在课上完成背诵、处理完作业的预想。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安排学生活动,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同时,在各个活动过程中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同一个时间段里有不同的收获,解决了“优生吃不饱,潜能生消化不了”的问题。
从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看,学生对文言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比较好。第二天提问的结果也表明,同学们都掌握了本文的文学常识。课程结束以后,百分之八十的同学能够背诵全文并默写。说明大家对本文的逻辑思路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另外,教学处在第一课时结束以后对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同学对本课内容感兴趣并有较大收获。
三、教学反思
面对《师说》这样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老课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较传统,没有深入开掘其蕴含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同时,由于过分强调背诵的当堂落实,把对课文严密结构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思维密度降低。即便有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的讲述,也仅仅是为背诵服务,并没有迁就到文学欣赏的高度,在提升学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讲课时过分依赖事先的设计和讲究各个环节的无缝连接,没有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使他们没有机会对课文内容和观点质疑求异,后来有位同学在写《师说》读后感时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小学而大遗”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的意思,而应该理解为:“小孩让他学习,大人反倒不学习”,这样,上下文的意思就贯通了。姑且不论他的理解正确与否,单就这种深入思考,独抒己见的钻研精神而言,是应该成为大家的榜样的。如果我当时提供给他一个展示的机会,相信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对探索氛围的创设乃至对求索精神的弘扬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篇:一分钟的效果教学反思
小班的综合活动“穿彩衣”正在进行,孩子们拿着彩纸撕着、剪着。活动结束时,大部分孩子已完成作品。一个小男孩拿着完成了大半的作品犹豫着,最后终于大声地说出了自己的要求:“老师,等我一会儿好吗?”年轻的教师略微停顿了一下,马上轻轻地对他说:“好的,我们等你一会儿。”教师边招呼孩子们相互介绍作品,边用眼神鼓励男孩加油。男孩投入地操作着,可能由于着急,他的手有点颤抖。大约过了一分钟,男孩终于完成了作品,他兴奋地高举着自己的作品跑向教师:“老师,我完成了。”年轻的教师回应他一个热烈的拥抱,男孩的笑容灿烂无比。
这一幕让我感触很深。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此类情景屡见不鲜:操作活动中,对动作较慢的孩子,教师最常说的是:“等有时间的时候你再做完它好吗?”一句话使孩子显得十分无助;游戏中,教师一声“活动结束了,赶快把东西收拾好”让孩子的兴趣顿时消失;问答环节中,有的孩子站起来因紧张一时说不出答案,教师的一句“请先坐下,等想好了再回答”让原本忐忑的孩子欲言又止。今天,这位年轻的教师既面向全体,又照顾个别,用了一分钟的时间帮助孩子体验到了善始善终完成任务的快乐。
一分钟,虽然很短暂,但包含了对孩子的理解和宽容。正是因为这一分钟,使教学环境显得和谐、民主、自然,孩子们保持了活动兴趣,满足了探索欲望,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第四篇:课堂气氛与课堂效果
初中历史论文
课堂气氛与课堂效果
阜南一职高 张晓燕
课堂气氛与课堂效果
【摘要】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有:通过塑造良好的教师人格魅力;教师角色的转变;根据学习心理学“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课堂的导入、学生求知欲的激发、教学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对新学知识的大致了解;利用中学历史巧记速记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做法有:“亲其师,而信其道”; 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幽默艺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品质;以自己的热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为学生提供一个舞台;利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精心设计启发性思考题,积极激发学生思维;多鼓励学生,给学生以成就感。
【关键词】课堂效率
历史 教学 高效 策略
学习兴趣
课堂心理气氛是学生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它作为学习心理活动与学习的个性特征之间的中介因素,是通过影响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以及评价效应,进而制约学生课堂学习效益的。何为效率?顾名思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教师面对一堂课有限的时间,要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当堂教学内容,就必须提高一节课的教学效率,最大限度拓展延伸教材,实现学生学力的最优化,必须尽快提高个人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气氛,虽然这种气氛并不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教与学的情绪和效果。不同的课堂,教学氛围也不同,有的安静,有的热闹,有的和谐,有的杂乱。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情感体验、学习注意力是有很大差异的,学习中的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也有较大区别,这些必然会影响学习效率。叶克斯·多德森很好地概括了这一点:情绪太低沉,智力处于压抑状态;情绪太强烈,智力处于混沌状态。心理气氛易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受到抑制,思路狭窄,思维变得呆板拘谨。虽然被迫接受了一定的知识,但难以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情绪太弱或太强都不利于智力的开发,思维的活跃和成绩的提高,情绪强度处于中等时,学习状态处于最佳状态。在这种心理气氛下,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精力旺盛,积极主动。且容易受到“社会助长作用”的影响,能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综合、联想、推理,进行创造性学习。而积极良好和谐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需要教师的引导
一、教师要树立教师的教育威信,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倾心教育事业,充满激情。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内心充满神圣的职业责任感、使命感,才会满怀激情地教书育人,才能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才能严谨治学,以德育人;才会真正地去关心、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教给学生学习的正确方法;也才可能严格要求自己,勤于学习,乐于上进,在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敢于创新,追求质量,提高效率。教师对教学要倾注深厚的情感;充分发挥体态语言的情感传递功能;适度控制自己的情感;运用多种方法,引导课堂教学进入能触及学生审美心理中情感功能的领域。教学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态自然亲切。教学思路灵活创新,教学氛围民主和谐,生动有趣。
二、学会正确鉴定课堂心理气氛的现状
鉴定课堂心理气氛是营造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关注课堂上:学生是否敢于讲话;学生是否产生焦虑及其焦虑程度;学生与他人交往的愿望、交流学习的情况;根据这些观察结果及时的了解课堂心理气氛的现状,做出相应的对策。如:学生的发言不够积极、踊跃时,作为教师所能做的不是大声的呵斥,而是用柔和的言语去引导和鼓励,培养他们的信心,消除恐惧。
三、创设学习情境,改变教学方式,彰显课堂张力
1、巧妙引入课题,吸引学生注意力
巧妙的课堂引入是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重要环节。新课伊始,教师如能巧妙引入,一上课就让学生在认识上和情感上高度集中,就会使学生迅速地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讲述《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美国独立战争》一节时,我事先自行设计一张美国国旗的图案,导入新课时先让学生观察,学生必然会疑问,其图案为何由十三道红白相间的彩条构成,左上角的蓝底和均匀分布的小白星到底代表着什么?这样一来就自然而然的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美国历史的情景,同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这种导入法的优势就在于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最大范围地参与教学互动,同时也不乏导入的指导性。
2、改进课堂提问艺术
叶兰教授说:“高效课堂应该是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高效课堂要求教师教得高效、学生学得高效,主动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高效课堂,必须工夫下在课前,组织落实放在课中。平时我会把历史插图收藏起来,并且提前制作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表格,用思维导图软件制作一些教学板书和课堂小结。把平时收集的历史视频的格式转换好。实现高效课堂首先要从问题设计入手。历史插图、历史视频、投影仪的使用、表格教学法和思维导图的有效运用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有的教师课堂提问太简单,学生可以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样的问题还是少提为妙,既然无需思考,对学生也没有多大的帮助。有的课堂提问,抛出的问题像一捆集束手榴弹,学生连问题问些什么都记不住、理解不了,更别说讨论解决问题,于是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教师设置问题时,要充分和学生的感兴趣点衔接,比如,在讲“西安事变”时,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张学良和杨虎城扣押蒋介石之后,如果你生活在当时,让你裁决的话,你认为该如何处置蒋介石,为什么?”这个问题里,包含了西安事变的背景、过程、结果、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等教学点,而且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在他们花心思展开讨论的过程中,教学目的也就轻松地达到了。此外,教师设置问题时,还要考虑到学生思维运行的特点,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层推进。比如,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认识巴黎公社,以及它的无产阶级政权性质”这一专题内容时,教师可把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子问题。如:
1、3月18日革命,是哪两个阶级面对面地进行生死搏斗?
2、巴黎公社采取了哪些措施?
3、通过这些措施可以看出:这个政权是为哪个阶段服务的?等等。这种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地设计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很容易让学生理解巴黎公社的性质。
3利用中学历史巧记速记法激发学生兴趣 我总结了几种方法,如果学会用活,做到举一反三,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字头法。抽出核心字(多为首字),串在一起,押韵更好,然后多念几遍即可。
例1.清朝最后的九个皇帝依次为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记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例2.1842年签定的中英《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中国第一批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由南向北),记为“广厦福宁上”。
(2)、谐音法。基本方法同“字头法”,只不过要精选核心字及其谐音,使其既押韵,又有一定生动的意义。
例: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共八人一-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丁日昌,编为“新(訢)翻(藩)译(李)坐(左)洞审(沈)日昌”。
(3)、奇特联想法。联想越奇特,记忆越深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例:军阀割据时,冯国璋、曹锟、段祺瑞控制的地盘及其支持者可联想为“曹锟靠在一棵日本梨树(直隶、江苏)上饿(湖北)得快干(赣)了,段祺瑞端着一大碗(皖)卤(鲁)面(闽),这(浙江)应(英)该很美呀。”
(4)、歌谣法,即以“核心字”为基础,通过反复挑选排列,使之成为形式对仗,合则押韵的顺口溜,最适于记年代。
例:中共早期有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一大;1922年7月,二大;1923年6月,三大;同期国民党有一次,1924年1月,一大,可编为“一大21、7,二大22、7,三大23、6,国民党一大24、1”。
(5)、排比法。即认真分析历史事物,从中归纳提炼出或连续或对仗的“核心词”,作为记忆的载体,有事半功倍之效,此法适用范围很广。
四、要重视对课堂教学时间的管理 一堂课40-45分钟,宜分为三大段来分配。根据学习心理学“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课堂的导入、学生求知欲的激发、教学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对新学知识的大致了解,这些前期准备非常重要,这一阶段时间大约10分钟左右为佳。对文本的深入挖掘、由生到熟、由苦到甜为第二阶段,在这阶段中,可以设计各种符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的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课堂气氛,在热烈而积极的求知氛围中,让学生掌握新知识,获得新体验,这是关键的阶段,估计用时20-25分钟左右为佳。第三阶段为提高、升华、回味阶段,教师在执教之前必须对45 分钟时间的安排成竹在胸,对时间的管理,就是对课堂高效的直接把握。
五、教师要改变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重结论轻过程”一直都在课堂教学中占据十分突出的地位,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们都开始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主体性教学模式:即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如何淡化教学过程中的“教”,而突出“学”,把教学过程变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与才能,这些都需要教师的精心策划与组织。比如,在学习《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你知道多少岳飞的故事?你知道岳飞的《满江红》吗?这时,学生们会情绪激昂,都急于想把自己知道的有关岳飞的历史知识与同学分享,有的同学还会说出岳飞“还我河山”的名言。这样,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情况将会得到很大的改观,学生会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了这么一句话“学习的最好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得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去发现和总结自己感兴趣且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在讲“九一八事变”时,我引导学生用了五个“W”(即why原因、who何人、where何地、when何时、what about怎么做)和一个“H”(how怎么样)来叙述,整个历史事件就比较清楚,操作也很简单,学生大都容易掌握。在用这种方法学习了“九一八事变”以后,接下来让学生举一反三,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七七事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历史事件,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先自己归纳,再和同桌讨论,最后到前面展示自己的成果,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样的课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充分表现了学生丰富的创造力和个性,从而有效地达成了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六、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交往,建立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 孔子曰:“吾一日三醒,不亦乐乎!”做人如此,做教师更应如此。教师一定要养成勤于反思的习惯,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学生尊重、敬仰教师,可以导致积极、健康、愉快、活跃的课堂心理气氛;不和谐、僵化、紧张的师生关系则容易酿成消极、沉闷甚至一触即发的紧张课堂心理气氛。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容易使课堂上形成互相尊重、体谅、友好的学习风气;如果同学之间不和睦,矛盾重重,勾心斗角,课堂上就容易出现嘲讽、攻击、紧张、压抑等不健康气氛。教师心中有对学生的爱、有对教育工作的爱,就会用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精心设计教学、尽心呵护学生,就能营造出生动有趣、和谐有序的课堂氛围。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教师,课堂应该是他的立足点,讲台是不是站得住,站住了能不能立起来,很关键的一点,要看他的教学是否有效、是否高效。积极良好和谐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而消极压抑的课堂教学氛围会对课堂教学氛围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就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都要有应对的决心和行之有效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新来.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J].考试周刊,2011(39)[2]戚雪琴.例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J].教育与管理,2011(6).
第五篇: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果几点做法
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果几点做法
一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怎样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把课上好,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成了我们所有从事教育工作者的一致思考,当然,语文教学也不例外。
怎样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果,我想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备好每一节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充分说明了备好课和上好课的关系,可以说,不认真下功夫备好课,要想把课上好是绝不可能的。
怎样才能备好每一节课呢? 首先,要认真钻研和分析教材。
通过分析,找出教材中所备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进一步确定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课堂教学设想,如:怎样设计导语引入新课,怎样安排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怎样设置疑问,突破重难点以及怎样进行练习设计和板书书写等。
其次,要分析、认识和了解学生。
因为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和了解学生,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会缺乏针对性,就不可能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作行之有效的教学,那样我们不但不能提高教学效果,反而会使我们教学陷入盲目尴检的境地。因此,为了搞好我们的教学,在备好教材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备好学生。备学生,那就是首先要通过接触学生来了解学生,即通过和学生 1 谈心交朋友,来了解其志向,兴趣、爱好等等,并进一步了解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然后在备课的时候,依据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情趣爱好等方面来设置问题,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再次,还要备好教法。
教法是我们从事课堂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好的教学方法能使我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们在备好教材和学生的同时,还必须备好教法,备教法必须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考虑,采取那些最能为学生接受而又能切实解决教材中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综上所述,要备好课,必须既备好教材也备好学生,同时还要备好教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上好课,功夫确实是在课外。
二、上好每一节课
前面已经提到,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但是,反过来说,即使课备得再好,也并不是就一定能把课上好。要上好每一节课,真正提高课堂效率,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还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要激发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位美国教育家曾这样说过:“每一个干练的教师就是一个艺术家。他所从事的教学活动,犹如琴师从事操琴一样。他和缓地触动人类思想和感情上的心弦刺激之,兴奋之,鼓励之。”因此,我们上课之初,尤其在引入新课的导语设计上就可以下一些功夫。比如,我在教《听潮》一文时就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你见过大海吗? 你见过大海涨潮时那惊心动魄的景象吗? 2 如果没有,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雄奇壮丽的景象。听一听那雄伟澎湃的声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彦的《听潮》,它会把你带到海边领略大海的无限风光,倾听大海的潮声”,“当然,如果你见过,你又会做怎样的描述呢?”这样,不仅学生对大海的向往之情被调动了起来,而且激发了他们急切想看一看课文,了解作者究竟怎样描述大海的求知欲望。接下来,我们还可以灵活运用谈话法、讨论法、问答法等各种不同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来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利于学生更多更快地接受和掌握教学信息,提高教学效果。
其二,要精讲多练。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要提高单位时间内的课堂效果,必须精讲多练。怎样才能达到精讲多练呢? 首先要紧扣教学目标,针对教学目标作必要的讲析质疑。其次,要针对重难点来设置问题,通过讨论、交流和归纳来掌握重点,点破难点。再次,就是教师能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必要的讲析、启发和点拨,使学生真正能多动手、动口、动脑,达到少讲精讲,多练精练的目的。最后,就是要我们在讲课的过程中,切忌那种不顾教学目标是否能够完成和重难点是否能够突破掌握而游离于主题的做法。
其三,要授之以法。
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法的指导也非常重要。比如,听课的方法,我们可以这样告知学生:要把课听好,首先要在上课之前作充分的预习,通过预习明确本文要掌握的内容并找出自己的疑虑。以便上课时来解决。其次要在听课的时候作必要的记录,尤其要记下那些自己认为重 3 要而又一时难以掌握的东西,以便课后及时复习巩固。再如,课堂学习方法,应告诫他们,首先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在此基础上做到眼、脑、口、手并用,使自己的思路紧跟老师的思路。其次,要积极参加教师指导下的质疑、讨论、交流活动,以此活跃自己的思维,扩大自己信息的接受量,再次就是要做到“学、问”结合,“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只学不问,不能成为学问。课堂上是解决疑难的最佳时机,如果自己在预习时留下的疑问还没有解决或临时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应抓住机会及时发问。只有这样,才能在攻克疑难的基础上取得不断的进步,当然,可以告之学生的行之有效学习方法还有许多,如:课堂总结学习法,自我检测学习法等,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当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定然还有很多,在这里,姑且就谈这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