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保工作的问题建议与对接
安保工作议案
一、安保工作
(一)可能出现的问题节点在于;1、2、3、走“红地毯”过程; 厅展区采访互动过程; 清场过程;
(二)走“红地毯”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后果有:
1、问题可能是:个别观众、星迷可能的过激失控行为;
2、后果可能是:干扰走“红地毯”流程及拖延时间;
(三)厅展区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后果有:
1、可能的问题:
(1)观众、星迷的失当行为;
(2)媒体的过于纠缠采访而超时;
(3)领导贵宾室的安保外围配合;
2、可能的后果:
影响到从领导到演员、剧组的情绪,甚至可能产生言语肢体冲突;
(四)建议与对接
1、建议:
(1)走“红地毯”与“厅展区”各部署安保人员五人,一旦出现问
题化解解决于苗头中;
(2)人性化的安保措施;
2、对接
(1)会务安保方提供以上人员名单,指定组长二人,即内、外二个
负责人;
(2)由我方场务调度;
(3)重点是领导贵宾室周边的安保配合;
二、持票观众入场安排问题;
1、人性化安检措施;
2、人性化安检设备;
3、由会务安保部门负责;
4、注意点:避免冲突;
三、其他相关安保措施
(一)由会务安保方提供保安人员20名,并提供方案;
(二)布于各路口由高处长提供预案并协调;
(三)诸环节安保预案由高处长总揽提出;
四、散场后的安保
重点环节;
(一)有序分流观众;
(二)有序保障领导用车离场;
(三)保障剧组、演职人员车辆有序撤离;
项目组
第二篇:加强校园安保工作建议 一
加强校园安保工作建议 一
加强校园安保工作建议()(与校长们谈些想法)各位校长、各位领导: 根据市领导的指示和市教育局的安排,今天我们在一起共同探讨校园安保问题。各位在学校管理方面都是行家,校园治安问题比我更有经验,我无非是更多地占有公安机关机关的信息资源,因此想就整个面上的校园安保工作谈 些想法,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校长、各位领导及时打断,及时指正。下面,我分三个方面来谈谈校园安保工作。是当前校园安保工作面临的形势;二是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要求;三是加强校园安保工作的建议。、当前校园安保工作面临的形势()我国进入了一个非常时期。作为一名警察,我切身体会到,我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非常时期。什么是非常时期呢?不同的人可以根据不同的身份、职业和自身的感受来表述。我只能从社会治安、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说说什么是“ 非常时期”。我所说的非常时期就是:新华社提供的数据,基尼系数已经超过 0.5(基尼系数是国际上常用的种收入差距的测量指标,其数值在0~1 之间。数值越高,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越高。按照国际通常标准,基尼系数在0.3 以下为最佳的平均状态,在0.3~0.4 之间为正常状态,超过0.4 为警戒状态,达到0.6 则属于危险状态。),我国社会“四个期”的特征更加明显--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对敌斗争复杂期,人民内部矛盾凸现期,刑事案件高发期。2008 年全国刑事立案488 万多起,2009 年又上长了10%多,突破500 万起。而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 年,全国刑事案件总量只有63.6 万起。总之,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景象是:发展很快,问题很多。(2008 年瓮安事件)(2009 年石首事件)(二)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需要高成本维护社会稳定,高成本实施安全保卫的时代。这是我国经济社会不科学、不健康发展所需要付出的必要代价。我国 1986 年警察人数是65 万,现在是200 万,国家正在承担越来越重的公共安全成本。但说实在的,这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与西方国家相比,国家投入还很不够。我们现在的万人警察数是12 多点,而西方发达国家是35 这个差距,我们还得正视。但不管怎样,我们已经进入了个高成本维稳和高成本治安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讲,尽管我们的警察比例还不高,但举国动员,且领导人关注而引发的举国动员体制,很难说清楚治安成本是多少。据今年两会上的国务院报告,2009 年我国公共安全方面的财政支出增加了16%,而今年8.9% 的增幅已超过国防开支增幅,总金额亦逼近后者,将高达5140 亿元人民币。这几年,我思考我们的公安工作的发展演变,觉得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矛盾特别容易激化、危机特别容易放大的时代,因此,我们这个社会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加倍的人力、物力来抵抗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长,抵抗社会混乱度(熵)增加的趋势。(三)学校不是真空地带。在这样的个背景下,我们的校园虽然是个象牙塔,但不完全是个封闭系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的。我们校园的围墙是无法完全隔离这个社会与学校的物理空间的,更不能隔离心理空间。校园治安形势的严峻性是整个社会治安形势的严峻性的一个特殊表现,或者说个特殊的方面。学生安全牵动全社会最敏感的神经,针对学生的伤害案件令人难以接受。***说:“社会安全最重要的是人身安全,最让人牵挂揪心的是孩子安全。”这句话特别能引起共鸣。说实在的,校园悲剧不是我国所特有的。譬如美国就是一个校园枪击案多发的国家。2007 年4 月16 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枪击事件,造成32 人死亡,29 人受伤。还有德国,去年3 月11 日,德国南部温嫩登所中学发生了起令人震惊的枪击案,一名身穿黑色军装的枪手在学校内肆意开枪,造成 15 人死亡,其中包括 9 名学生,3 名教师和 3 名路人。而作案凶手随后也丧生。但象我们今年发生的“个人恐怖主义行为”“丛生现象”,针对毫无还手之力的低龄幼小孩子大开杀戒的,的确令人发指无论怎么说都是遭天谴的行为。这种残暴行径丧尽天良,让全社会为之心痛,它要毁灭的不仅是孩子的生命,而且是想毁灭我们的希望和信心。(2004 年至2006 年来校园惨案分布图,本图网上搜来)浙江省5 月份以来,已经连续发生7 起校园行凶案苗头(均被及时制止,略)。这充分说明,针对校园个人极端行为和恶性案件离我们并不遥远。(四)校园安全问题概述。
校园安全学校安全工作是全社会安全工作的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学生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目前我们大家高度关注的是种极端个人行为给校园安全带来的挑战。除了这类个人极端行为之外,给校园安全带来挑战的还有许多情形。概括地说,校园安全问题大致可以分为: 1.刑事案件。包括个人极端行为导致的恶性案件。2001 年3 月6 日,正值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期间,江西省万载县潭埠镇芳林村小学发生起校园爆炸案,一栋教学楼被拦腰炸断,42 人遇难,其中37 人是刚刚领到新学期课本的三四年级学生。犯罪嫌疑人李垂才已在爆炸中身亡。2008 年11 月5 日,珠海市斗门区城东中学附近发生起驾驶机动车故意撞人事件。时间是下午大约 4: 30-5:30 左右,正是学生放学、上下班高峰期,名犯罪嫌疑人驾驶辆泥头车,在城东中学故意撞向路边放学的学生和过往群众,当场造成24 人伤亡。其中2 人当场死亡,2 人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受伤的20 人中,重伤3 人,其余伤员正在接受检查治疗。犯罪嫌疑人在继续实施犯罪的过程中,经警告无效,被迅速赶到的公安民警果断开枪击毙,避免了更大的人员伤亡。2.交通、火灾等事故。2009 年2 月10 日凌晨,西安长安区108 国道5 名骑自行车上学的初中生遭遇飞来横祸,辆肇事卡车撞死其中 4 人,撞伤人,随即逃逸。2003 年11 月24 日凌晨,俄罗斯莫斯科人民友谊大学六号楼学生宿舍发生火灾。200 名学生被烧伤,41 名学生被烧死。其中有中国留学生46 人烧伤,11 人死亡。3.意外伤害、意外死亡。不当活动事故,挤压、践踏事故,溺水,体育活动事故,劳动或社会实践事故,学生身体特殊事故。如2000 年11 月13 日,山东省平邑县武台镇中学初年级学生下晚自习时,因楼梯电灯不亮,个别学生跌倒,导致后面大量学生挤压,造成5 人死亡,32 人受伤。4.食物中毒事件。2001 年9 月3 日,吉化公司中小学总校所属的12 所学校学生开始喝校方统订购的万方牌豆奶。2001 年9 月4 日,学生反映当日豆奶发酸,学校通知停止饮用。但学生已陆续出现不良反应,大批住院治疗。吉林市万方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在未办理吉林省学生豆奶产品准入证的情况下,超出国家工商部门的经营许可范围,擅自生产、销售万方牌学生豆奶,致使 6362 人在饮用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食源性疾患。经法医鉴定,中毒学生中已构成轻微伤的近600 人;经鉴定,该公司9 月4 日生产、销售的万方牌学生豆奶,其细菌总数、大肠杆菌总数分别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3600 倍和800 倍。其它还有--5.治安案件。6.走失。7.自杀、自残。8.流行病。9.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事故。我国平均每年有16000 名中小学生死于安全事故,这意味着平均每天就有 一个40 多人的班级消失!造成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主要有六大问题,死亡人数依次是:溺水、交通事故、建筑物倒塌、食物中毒、打架斗殴和其他情况。安全事故已经成为16 岁以下青少年儿童的第一死因。校园安全涉及到青少年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安全隐患有 20 多种:食物中毒、体育运动损伤、网络交友安全、交通事故、火灾火险、溺水、毒品危害、性侵犯、艾滋病等。有专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80%的意外伤害将可以避免。以上这些都属于校园安全范畴,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待续)
第三篇:安保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我院安全保卫工作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我院安全保卫工作在院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全员参与,办公室和法警队具体落实,由于领导重视,制度健全,措施得当,多年来没有发生任何不安全事故。但是仍然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为了及时消除存在的安全隐患,查缺补漏、防患于未然。
存在问题:
1、安全防范意识不强,思想上不重视。主要表现在:
(1)案件承办人就案办案,“判后答疑”不够,忽视对当事人心理的疏导。(2)案件承办人对可能引起矛盾激化的案件,重视不够,未及时向党组汇报和立案信访沟通,争取进一步化解。(3)执行案件承办人外出执行时,只分析案情,对当事人心理分析不够,缺少计划和处置预案。(4)送达、调查和执行人员外出时警觉不强,有时单独进出当事人住处履行职务。(例)(5)部分担任安保任务的人员认识不到位,还有部分由于以前发生的事故思想上存在阴影,积极性不强。(6)部分干警对全院安全工作“一盘棋”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影响了互相理解、协作和配合。
2、硬件设施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主要表现在:(1)没有专用的刑事审判法庭,审判区和旁听区没有隔离。(2)虽有专门的羁押室,但缺乏合理性,无法使用,不利于对人犯的看管和羁押。(3)部分审判法庭缺少必要的门窗和
通道的防护。(4)监控设施设计不够合理,存在死角,需要增加或填补。(5)办公楼通道过多,无法有效的控制当事人进入办公区。(6)安保人员必配的装备不够。
3、制度制定和落实上不够。(1)各部门落实院里关于安保制度不够。(2)各部门在周一部门例会上忽视对各自手中案件安全形式的分析。(3)还有个别法官违反规定,在办公室开庭审理案件。(4)安保人员有缺岗现象,对来诉来访人员登记、盘查、检查不够。(5)对来诉来访人员的接待和处理的职责不够明确。(6)对安保负有检查、指导的部门,检查力度不够。
4、激励考核机制不够。(1)办案安全防范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与岗位目标责任书联系不够。(2)对参加安保活动的人员给予补助不够。
第四篇:法院安保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法院安全保卫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正存在社会转型期,是一个动荡与发展并存的时期,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法院连续发生多起恶性事件,人民法院的安全保卫工作不断经受考验并日渐受到重视。人民法院安全保卫工作是审判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人民法院审判秩序是否良好,法院环境是否安全,不仅影响法院的形象和声誉,更影响法律的权威。然而当前,审判任务日趋繁重,面对的矛盾纠纷日益复杂,执法风险不断加大,突发事件和危险隐患难免发生。在此情况下,必须构建规范完善的法院安保体系。
法院安保体系,必须是一套规范完善、行之有效的体系,应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整合各方力量共同构建。如何构建人民法院的安全保卫体系,笔者认为存在以下问题:
一、法院干警认识不到位。一些法院干警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认清新形势下司法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没有意识到自己工作在矛盾纠纷的前沿阵地,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识。对即使已经发生的不安全事故,部分干警也总是心存侥幸心理,认为这些事故很遥远,与自己无关,不能引以为戒;还有一些干警对安保工作认识片面,认为安全保卫是法警、保安的工作,事不关己,不闻不问。在长年累月的实际工作中,大家对这些现象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思想上麻痹大意,警惕性不高,对一些不安全苗头、征兆不能及时发现。
二、警力严重不足。安保队伍普遍存在量少质弱的问题,作为安保主体力量的司法警察队伍普遍编制不足,整体呈老化趋势。特别是在基层法院,一直存在警力不足的问题,随着近几年诉讼案件的增多,警力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法警同时要承担押解、值庭、协助执行、处理突发事件等任务,实际安检岗位警力配备不足,没有多余的警力维护安检秩序和做好处置突发事件的准备。
三、安全保卫硬件设施保障不到位。安保体系的构建,需要物质基础来保证,宁可备而暂时无用,但绝对不能不备。然而当前各地法院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经费短缺的问题,导致硬件建设、装备配备等设施难以配齐。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法院,缺乏必要的安检程序,来访人员可以随意进出,为法官的人身安全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四、安全保卫措施落实不到位及制度的不完善。由于认识层面上的不深入和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在安全保卫措施的落实上存在懈怠心理,在敏感性、矛盾激化性、群体性等突发事件面前,往往束手无策;对于有不满情绪的当事人,排查摸底不够,没有做足事先的防备措施。部分法院没有形成规范的安全保卫工作制度,出入登记、来访接待缺乏相应规定,值班和巡逻制度没有建立,办公区域和审判区域隔离管理的要求尚未实现,办公、审判场所没有任何防护设施。此外,还存在配备的安保设施设置布局不合理,无法真正发挥作用;安全检查不严格,没有实行全员、全面安检等,导致整个法院系统的安保工作处于严峻的形势中。
五、司法警察执法的法律依据不健全。明确警察服务的领域,在司法过程中的职权,是职权法定原则的体现。目前,司法警察服务的领域在不断地拓展,过去主要是服务于刑事审判,现阶段在参与民事执行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但司法警察在执行过程中所应具有的职权,法律的规定尚显不足。
针对目前法院安保工作存在的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当采取如下措施,切实加强安全保卫工作,确保审执工作的顺利进行与有效展开,注重对法院自身及其干警人身安全的保护。
第一、加强思想建设,强化广大干警的安全防范意识。以法院领导为核心,从院领导到法院全体干警,层层强化思想教育。
1、要提升法院领导的安保意识,明确法院院长为安保工作第一责任人,各分管领导、各部门以及安保工作部门负责人负相应领导责任,切实加大法院安保工作力度。
2、要经常性通过广泛而又深入的思想教育和安全警示教育,解决广大法官干警思想上的麻痹和侥幸,纠正错误认识,树立人人重视安全,人人保障安全的良好氛围。做到人人防范、事事防范、处处防范,把抓安全防事故工作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并进一步强化各级法院特别是基层法院、人民法庭的安全意识,增强全体法院干警的自我保护意识。第二、要增强警力,配备高素质的法警人员。法院安全保卫,法警是关键。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法警的培训工作,使之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通过训练,以提高法警人员体能为基础,以擒敌拳、警棍术、擒拿格斗为重点,以训练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为突破口,切实增强法警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安全防控能力,在提高保障审判工作,依法履行职能的的时,提高了应对暴力抗法、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针对目前社会形势,矛盾激化,不稳定因素突出,法警在做好安全保卫工作的同时一定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确保自身安全,也只有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工作任务。
第三、加强安保硬件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关心与支持,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健全人民法院安全保卫工作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安保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在审判、信访、办公场所配齐安检设备,重要区域安装监控设备,为安保人员添置必要的警用装备,切实提高安全保卫能力。抓装备设施建设,配备各项安全保卫设施、安全检查设备及办案用具,以提高自身防范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提高安全检查的能力和效率。
第四、建立健全和严格落实各项安全制度,狠抓安全防范工作。要与本院办公室协作配合,建立严格的门卫、登记及安全检查制度,严格安全检查程序,规范安全检查行为,加强防范。要严格依据规定,在值庭、押解、看管和采取强制措施、参与民事执行时,认真履行司法警察的职责,严格落实警力、武器和警械具等配备规定,履行好相关职能;维护法庭秩序,确保审判活动正常进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确保使用武器、警械具等执法行为符合法律规范。严格规范对进入法院外来人员的分流管理,具备条件的法院应严格落实办公区和审判区相对隔离的要求,在审判区和办公区分别设立接待室,到统一指定的区域按规定接待当事人、代理人等。搞好每一环节的安全防范,为保障人民法院及干警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第五、从立法的上拓展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执法范围。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行使的执法权是有限的警察权,是以“法规”的形式加以规定的,但最高人民法院本身无权颁布“法规”,而且仅仅涉及与审判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因此,很有必要对10余年未作调整修改的《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进行修改,既要提高立法的层次,以人大立法的形式加以规定,又要调整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执法的范围,增加执法的内容,使其客观存在的司法警察直接进行民事执行工作“合法化”,以进一步增强执行的力度,真正实现案结事了。
第六、认真排查化解涉法涉诉矛盾纠纷,防患于未然。与政府信访部门、公安机关加强协调配合,深入开展涉法涉诉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工作,特别是对不满人民法院裁判、有可能铤而走险和行凶报复的重点来信来访人员,要摸清底数、查明情况;对排查出的有安全隐患的案件,应主动向领导汇报,并积极主动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紧密联系单位、社区、家庭和基层组织,灵活有效的做好稳控工作;认真做好当事人的安抚工作,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抓紧进行司法救助,及时化解当事人的不满情绪和怨气,防止矛盾激化。通过法院各部门的内部配合及法院与政府信访部门、公安机关的外部配合,共同构建沟通交流的平台,及时了解重点监控人员动态,变被动于主动,变被动挨打为主动出击,及时扼制突发事件,形成全面的安保体系。
司法环境的新变化对人民法院带来的新挑战,准确把握形势发展和变化,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妥善予以应对,确保参诉群众和广大干警安全,确保审判办公场所安全,共同维护和谐安全的诉讼环境。(新建县人民法院 姜蕾)
第五篇:浅析“访调对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浅析“访调对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浅析“访调对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高淳区司法局 张跃勇 赵菲
一、高淳区“访调对接”工作的现状
为进一步发挥信访与人民调解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方面的职能作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信访与人民调解的对接工作机制,更好地钝化社会矛盾,及时有效地解决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中反映的问题,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构建和谐社会。2014年,南京市高淳区社会矛盾化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司法局、信访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信访与人民调解对接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信访与人民调解工作对接工作机制,区大调解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区信访局设“访调对接”工作室,负责信访案件中涉及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的受理、登记、转办、督办等工作,为加强访调对接工作,区成立“访调对接”工作协调小组,由区司法局、信访局分管领导任组长,指导区、镇两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和信访机构“访调对接”工作。
二、“访调对接”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访调对接是引导当事人选择纠纷解决途径、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一个好的举措,是解决矛盾纠纷新机制。但是,目前访调对接工作还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
一是案件对接数量少,类型单一。据统计,我国信访案件总量逐年上升,从信访案件的内容来看,目前三类问题突出:
1、民生问题,涉及征地拆迁、环境污染、救济、涉法涉诉等;
2、生产领域问题,涉及山林纠纷、劳资纠纷、矿农纠纷等;
3、历史遗留问题,涉及企业改制历史遗留问题和政策落实等。人民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人民调解工作的局限性决定了访调对接案件数量较少,类型单一。
二是信访案件成因复杂,调解难度大。一方面,如前所述,信访案件涉及方方面面,成因复杂,部分案件已是历史遗留问题;另一方面,引发上访事件的矛盾纠纷大多已发生激化,群众往往对矛盾纠纷的处理存在抵触情绪,不配合调解,导致调解难度加大。
三是群众对访调工作认识不足,缺乏法律依据。访调工作的开展在我国较之“诉调对接”和“检调对接”工作,尚属新生事物,正处于起步阶段。群众对访调工作认识不足,认为信访机关和相关单位相互不作为,互为推诿,访调工作又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为保障,缺乏公信力,造成了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被动性。
二、造成“访调对接”工作困境的原因
一是信访制度有缺陷,制约“访调对接”工作的开展。现行信访制度注重程序,流于应付,不能有效地将“访”和“调”衔接起来。基层群众到区一级信访局提出的诉求,一般都是村(居)和乡镇无力解决的疑难杂症。而区信访办的职责是“转交办和督办”信访案件,在具体工作中虽然涉及民事纠纷的部分可介入人民调解,但比例较小。这就造成群众反映的问题还得发往原来的地方等待解决,往复折腾,耽误了化解矛盾的最佳时间,以至于“轻、小、易”事件也拖成了“老、大、难”问题。
二是机关之间欠配合,影响“访调对接”工作的配合。从工作实践来看,访调对接工作多半呈现对接工作室独力支撑、协作单位被动参与薄弱的局面,一般来说,到区信访机构诉求解决的问题,大都属于行政调解范畴,所涉及的往往是土地流转、环境污染、企业改制等政策性较强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办理。但有的承办单位重视不够,特别是遇到复杂疑难“信访件”时,一旦职能范围内不能解决,就应付了事。协办单位则事不关己,缺乏相互沟通,导致信访结案难。相互推脱加重了来访者的抵触情绪,引发矛盾激化,增加化解难度。
三是缺乏法律制度支撑,不利于“访调对接”工作的保障。目前来看,访调对接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虽然我们根据本地区实际下发相关信访与人民调解对接工作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但大多内容笼统,对于如何开展、具体操作、访调对接过程的具体程序,以及对接机制的组织架构,各部门之间权责问题等都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现行法律也没有对人民调解作出强制性规定,只要当事人拒绝,访调对接工作就无法应用于对接机制。从整体上来看,访调对接工作缺乏法律支撑,从而使得“访调对接”机制缺乏公信力。没有群众的充分认可,不利于访调对接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打破访调对接工作瓶颈的办法
一是强化信访职能作用,拓宽调处案件范围。强化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实体化运作,承担访调对接工作的牵头召集、组织协调等职责;建立健全例会制度,坚持领导接访、听证对话制度。区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听取“访调对接”工作汇报,提出具体指导意见,每周确保一名区级领导主持群众接访,根据不同时期排查反映的信访重点问题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领导与群众对话交流;强化责任主体,确保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一岗双责”的责任体系。使信访部门实现由“运动型”向“实战型”角色转变。现有访调对接工作重点集中于劳动争议、交通事故、家事纠纷、债务纠纷等传统民商事纠纷领域,并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其范围可以再进一步拓宽。如涉及国土、环保、教育办学等性质的行政争议案件、普通商事仲裁案件以至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只要当事人有调解意愿和可能,都应在甄别事实的基础上,积极联合相关部门努力进行调解,使得信访事项可以快速分流调处,实现各部门职责的回归。由信访部门根据分流调处时限等制度规定,主要负责跟踪指导、督查督办和检查考核,确保和促进基层信访工作的良性健康开展。
二是健全访调工作机制,实现访调无缝对接。充分发挥大调解中心网格化作用,利用调解组织现有网络,强化信访问题排查调处机制。努力把排查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变“事后被动处置”为“事前主动预防”。做到“四先四早”,即预警在先,苗头问题早消化;教育在先,重点对象早转化;控制在先,敏感时期早预防;调解在先,矛盾纠纷早处理。坚持访调对接工作例会制度。对带有普遍性、苗头性的问题,互相交流、共同剖析;对可能引发信访的社会矛盾,早介入、早预防、早解决;对重点信访人员和重点信访事项分析研判,制定处理方案,实现访调信息的互通和共享。落实访调对接工作无缝对接。对来访人员先行登记,并征求来访人意见,对需调解处理的信访事项实行分流或直接受理,重大矛盾纠纷列入信访会办的重大信访事项,由信访部门和调处中心派员督办,对重大的信访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在进行调处时,信访局应派员参与,以达到信息互通、提前预警的目的。与此同时,双方共同做好违规上访人员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促使其思想转化。
三是集中行政合力,强化息访息诉协作。“访调对接”机制的重要内容是调动行政力量参与其中,运用其行政职能促进纠纷的圆满解决,因此应将访调对接工作纳入化解社会矛盾的一项全局性工作开展。对疑难重大信访事件,可根据工作需求,具体个案具体分析,成立临时息访息诉组,由协作单位派相关负责人参与接访,配合访调对接工作人员共同做好当事人的思想疏导和息诉罢访工作;对综合性信访问题,协调各相关单位参与案件处理,找准问题症结,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结方案,为息诉罢访奠定基础;重视解决上访人的民生诉求,加强与工会、民政等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争取相关部门指定专人员负责信访与调解工作对接,承担“访调对接专员”的角色,帮助当事人解决“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问题,切实维护信访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四是健全法律法规,强化制度保障。现有立法支持不足,是当前制约访调对接机制建设全面深入发展的一大“瓶颈”。完善人民调解与信访制度的相关立法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支撑,是完善访调对接工作,建立多无化纠纷解决机制,实现信访工作与人民调解有序无缝衔接和良性互动的重要途径。国家应尽快制定关于访调对接方面的法律法规,对访调对接工作作出具体可操作性规定,进一步促进访调对接工作规范化、专业化,彰显以法省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访调工作理念,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