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进励志家园
走进励志家园 小学教育叙事
澧县一完小李志芳
励志家园自2009年新办以来,已收留了近百名少年儿童,我们班的秦小齐就是其中一名。孩子天真可爱,没有哪位老师不喜欢她,我们根本上很难把她和孤儿一词联系在一起,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走进了励志家园。
开学初,我们教育局开展了千名教师进万家的活动,我决定先到励志家园走走,十月的天气真好,我和秦小齐越好来到少年宫内的励志家园——这个少年儿童的幸福之家,前几日我还在脑海里勾画孩子们的生活来:一名乡村女教师,一群“大眼睛”孩子——但眼前的景象却出乎我的意料:大大小小的孩子陆续回家,在他们脸上找不到忧郁,有的脸上还写满了微笑,看孩子们回来了,他们的监护人也迎了出来,哟!原来这位正是原澧县中心小学的校长,我被校长招呼进了孩子们的寝室,没想到这些没妈的孩子,居然生活的井井有条,整洁的被子,干净的地面,像军人的宿舍一般。由于没有自来水,孩子们轮流提水冲厕所,彭校长告诉我,为大家服务孩子们从无怨言,从洗衣到洗碗,从起床到睡觉,孩子们都很自觉,这真是一群优秀的孩子。
同为人民教师,我们很投机的聊到孩子的学习问题,彭校长告诉我,这些孩子生活中很乖巧,但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就读澧县一完小很吃力,更不上班的现象明显存在,像爷爷但更像父亲的他辅导起来有些力不从心,孩子年级不等,基础不一,他不得不同时砖研几本教材,我很理解彭校长的难处,只是一个劲的表态:“一完小的教师不
会放弃励志家园的孩子们,一个也不会。”谈起我班的秦小齐,彭校长很骄傲,我告诉他,秦小齐在学校很棒,作业一丝不苟,上课爱动脑筋,大有发展前途。一顿聊下来已是暮色苍苍,孩子们也洗嗽完毕,准备休息,我匆匆给彭校长道别,踏上了回家的路,一路上我都在想: 刘清先生给力孩子们一个温暖的家,我们那什么给这些孩子们呢?作为人民教师我们至少可以帮助这些孩子勇敢的走出学困境地„„
从十月的这一天开始,我有了新的想法,至今我不敢忘却当初的冲动,我想它赋予了人民教师新的含义,我们有理由奉献自己,即使我们不能做刘清先生那样的大树,也要做默默奉献的小草,最终大树和小草共同撑起孩子们的美好明天。
第二篇:走进黄金屋励志文章
关于读书的作用,个人有个人的见解和理解,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读书确实是有作用的。
中国古时的科举好像是中国独有的东西,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走向仕途、为国出力、为己出人头地。从秀才、举人、进士再到骑大马、戴红花、中状元,至此便拿到了相当于现在的最高学历了。而于古人来讲,就意味着功成名就,随之而来的就是职位、功名、金钱、地位、还有娇妻美妾、甚至是驸马爷也是说不准的。古时读书的作用较之于现代更直接、更明显、更快捷。
现代读书之作用,则略逊一筹。九年义务教育是为了扫除文盲,增强全民素质,而大、中专高等教育,仅仅是为读书人将来找找工作,打了一个最基本的基础;只是为自己将来能正常地生活,创造了一个最低的条件而已。至于读到了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也并不等同于古时的金榜题名后的高官厚禄,可能是为了科研的各项探索和超越。至此,读书的作用更趋于平民化、普通化、层次化。
以前农民种地,从来不被认为与读书有什么关系。但目前这种观念已经基本消除了。科学种田,现代的农民讲起来也不比专家、教授差多少;农村的孩子上学、读书已经成为自觉的、不需劝导的主动行为。再不像以前那样,爹妈不让孩子去上学,去上基本也就是上个三年、两年,会写自己的名、会算个小九九的,就直接打发到田里干活去了。而那时的农民都认为,读书的目的也就是会写自己的名,好在田地、房契上签个字儿;能跟来村里换鸡蛋的小贩们算个帐之类的,也就行了。
一个民族读书的人数、读书的时间积累,是这个民族是否兴旺发达、是否具备极大的潜力的内在标志。贫穷落后,肯定是这个民族读书的人太少;读书的质量太差所造成的。
值得高兴的是,在我们民族的今天,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且有那么多的人书读得那么持久、那么细致、那么不肯回头、那么不肯放弃,以至于把读书的作用逐渐转化为个人知识的储备,并不见得非要把读书的作用立即的就发挥出来。这对读书人好像是一个危机信号,但对整体的社会的发展,是有着极大地激励和促进。
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口号提出来的近二十年时间里,我们可喜地发现了中国的巨大变化和发展潜力,这些变化很自然的与科技进步是分不开的。当然这和读书、以及读书所引申到读书的作用,也就成为了必然的结果。
读书,每个人都要去热爱的!不读书的人,也就是没用的废人。无论对什么事情,读书都是至关重要的,读书的作用也就是读书的贡献。
既有这么好的作用,还有这么大的贡献,我们还是要去读书的。
第三篇:走进家园写作活动别样精彩
走进家园 写作活动别样精彩
新课程改革以来,面向生活展开写作教学,日益成为当下作文教学坚守的方向。如何关注生活,是教学的切入口,也是影响作文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心系家园的系列活动是展开作文教学的尝试,针对学生厌倦了日常作文教学的情况,为他们设计关注生活的新方式与表达生活的新途径,打开学生写作思维的突破口,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使其更大限度获得写作的愉悦感。
一、设计背景
我校是区内八所高中里最偏僻的,学生大部分家住农村,与城区学生相比,他们的成长环境与生活阅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写作的障碍更多。每次习作,假、大、空现象普遍,词句单薄,语意贫乏,文笔枯涩。如果不对此状况加以改善,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空间极为有限,作文教学也难有较大作为。
学生主要生活是鄞州内的乡镇,其中以大嵩地区和东钱湖旅游度假区为主。这一带风光旖旎,文化积淀厚重,学生几乎都是在文化的怀抱里出生、成长,这些文化都会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留下烙印,是生活所赐予的宝贵资源。
为此,我们设计出“心系故土”的写作教学尝试,从作文的内容、呈现形式上都有所改变。希望学生真切地体会自己生活里的动人风景、乡土文化,从而展开对自我、家乡、历史的思考。学生成长的故土景观,可以成为作文选材与立意的依托,如果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好它,不仅可以走出无米下炊的作文窘境,解决“写什么”的难题,还能进一步帮助他们形成富有地域色彩与文化特色的真性情作文。
二、设计创意
1.在写作心理上,“心系故土”拉近了作文与生活的距离,较自然嫁接了思想与自我,作文便不再是很多学生惯常认识下的“纯文字组合”的烦恼事。
2.在写作要求上,突破了日常作文的定题材、定主题、定思路等多重约束,采用自选素材、自定主次、自定结构的灵活形式,使作文要求打破了单一的局面。
3.在写作活动设计上,告别了课堂作文的历史沿袭,更突出了自主性与人性化。
(1)写作的场地,由课堂走向了家乡;
(2)写作的对象由固定的学校生活转向丰富的家乡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3)写作过程不再是静态的思维活动,而是转变成与绘画、参观、采访、摄影、调查、查阅文献等多样活动的综合,融共同交流与自主探究为一体。
4.在作文呈现样式上,不仅有单纯的文本形式,而且增加了导游词撰写、导游解说竞赛、图文并茂的旅游宣传单设计、音像一体旅游推荐的视频制作等形式。
三、设计目标
本项活动,突出新课程下开发课程资源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等要求,以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活动基于以下目标而设计:
1.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亲身感受家乡之美,体会文化之丰厚。通过观察、调查、采访等活动,赞美自然风光,感受生存者的情操品质,品读博大的故土文化,感叹社会进步、时代前进,展示自己的生活情趣和人生追求,从而培养学生心向真、善、美的良好品德,塑造学生对故土亲人感恩的情怀。
2.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能通过导游解说竞赛和家乡旅游推荐视频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言辞表达能力;通过导游词撰写、旅游宣传单设计、征文比赛等活动,增强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3.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视频制作、导游词撰写、宣传单设计活动上,学生通过个性化的形式,以自主探究为途径,实现语言创新、形式创新。
4.合作能力的培养:诸如参观、采访、视频制作、宣传单设计等活动,都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要求小组群策群力,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各尽所能。
四、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
(1)知识准备:邀请深谙地方文化的专家学者开设讲座,介绍地方的地理形成、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名人轶事,让学生了解整体的文化概念和具体表现,细致体会所处地域的独特景观和深远影响;下发资料,以详实的内容介绍当地的自然历史、风俗民情,启发学生展开对家乡的过去、现在,自然、社会的深入了解。
(2)能力准备:在日常的作文教学、语言运用题训练中,有机注入相关的写作训练,对导游词、宣传单、旅游视频等时下常见的语言形式展开系统介绍,充分展示,适度讲解,必要训练。
(3)行动准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点,确定具体参与的对象及活动形式;在校园教学一楼大厅大面积公告“赏家乡景致·展学子才情”校园文化活动周的具体活动和上交作品类型的各种范本,再由语文组组织承办,分年级启动校园文化活动周。
2.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自由亲近的散点式创作活动。
本着自由亲近的原则,活动的起始阶段采用开放式、撒网式,立足于学生家乡所在,动员他们展开民俗调查、文化采访、景点参观等活动,选择调查报告、采访录、游记、日记、活动感想等形式,不限定文体、字数,上交书面材料交流。学生可以个人为活动单位,也可以组合完成。活动中的疑惑与困难,可以随时与自己的语文教师联系,寻求帮助,可以在活动中调整活动方式和作品形式。
(2)第二阶段:多元合作的集体式创作活动。
以年级为单位,分别在高
一、高二展开校园文化周活动。高一与高二展开旅游资源推荐视频制作竞赛,加之高一导游词征文竞赛,高二旅游宣传单设计竞赛。本次活动学生之间都可以自由组合,构成自己乐于接受的创作团体,其中旅游资源推荐视频制作竞赛难度较大,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可以跨班级、跨年级,也可以与家长、与教师合作完成。学生初次上交作品时,如果有意愿,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映作进一步的指导,引导学生多次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五、实施效果
1.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让许多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创作愉悦。活动开展中,许多学生都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写作热情,一大批学生对写家乡的作品十分重视,不厌其烦地请教自己的语文教师,甚而有学生向外校的教师请求帮助;主动自觉地多次修改作品,而上交的宣传单设计作品,更是有学生个人创作、与同学共创、家庭共创、师生共创的形式,作品精彩呈现,雅俗共赏,不少学生自创的作品不亚于旅游区的宣传单。
2.学生广泛参与作品评价,得到一次互相交流学习机会。活动中,学生自愿上交的作品累计达723份,作品上交率为82.6%;作品上交后,由班级为单位,通过学生自荐和班级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每班上交优秀作品10份,在公示窗公示;一方面由同学投票定优胜作品,学生参与踊跃,另一方面由教师组成评审团,确定优胜作品,两者结合,评出占公示作品数40%的一、二、三等奖作品,再对所有出彩作品结集刊印。在评价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评审意见,而大面积的获奖、展示则让更多学生享受创作后的成就感。还有学生在对展示的作品观摩交流后,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再润色、修改。
3.活动中学生合作参与,融洽了人际关系,增强了倾听、交流、尊重、欣赏意识,学会了理解与关爱。从活动策划、活动参与、作品创作与再创作到作品的评价,学生接触同学、家长、教师等组合成的很大的人际圈,各个活动中,都带着对对方的理解、肯定,自身也就多了几分成熟的品质。
4.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反思平台。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付出的劳动并不多,活动过程都是学生在自我创作与交流合作中进行,但学生的作品却达到了令教师惊叹的程度,从活动组织中,围绕作文的写作要求、作品样式、评价方式、交流形式等方面,教师深刻体会到作文教学活动需要与时俱进。
六、活动感想
1.生活是人成长的土壤,更是教学活动的源泉。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是新课标对写作教学的要求。当我们还在苦叹学生不会、不愿写作文时,是否真正考虑到我们有没有搭好学生面向生活写作的桥梁?如果能引导学生贴着大地行走,那么他们的学习就不再是无源之水了。
2.教学不能是教师的独舞,应当放手让学生走向舞台中心。
我们习惯于做评判的权威,习惯将自己的思想当作无可辩驳的定理。因为目中无人,所以教学只剩下单调的解说与无聊的肢解。本次活动中学生自由选择创作对象、合作对象、成果形式,学生的灵感才有极大的激发,才有学生主动向教师征询作品修改意见的现象,才有成色不凡的佳作涌现。值得一提,在活动中,我们不再是仅对极少数的上上作品肯定、奖励,而是让相当多的作品得到关注、交流、展示,这无疑使活动的参与度与有效性得到尽可能的保障。
3.要改善教学现状,教学活动的设计至关重要。
作文教学不同于科学理论,它不需要结论,而需要学习体验。需要通过参与活动而获得情感熏陶、能力提升。有了学生喜欢的活动,有了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方式,他们就自然拥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亢奋的学习心理,才会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鄞州区咸祥中学)
第四篇:走进高三的励志文章
走进高三的励志文章
遥望苍苍海,苦苦难企及。峥峥男儿骨,誓将沧海渡。
——题记
年华似水,转眼我已踏进了高三的大门,开始了我盼望已久的沧海之旅。品味酸甜苦辣,挑战人生极限,高三,我来了!
走进高三,怀抱激情与理想。前方有彩虹,前方有鲜花。尽管路途遥远,尽管海浪汹涌,我仍带着青春的激情与美好的理想,扬帆启航。“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孤舟之于沧海的确显得渺小,但只要有拼搏的斗志,掌舵扬帆时谨慎小心,从不对目标怀有丝毫的懈怠,必能够让“欲将光阴寸寸情,不忍年华白白逝”的心志,树立成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帜。
走进高三,坦然接受人生的挑战。人生并非是一条平坦的道路,鲜花总是和荆棘相伴的,沧海自有沧海的壮观,沧海也自有沧海的凶险。还记得老人与海的故事吗?或许有人会说,是的,还记得。圣地亚哥老人在凶险的大海中险些丧命,最终还是没能把那条大马哈鱼给带回家。故事的结局是这样的,的确令人感慨。这是一个带有悲壮色彩的故事,但也是一部挑战命运追求卓越的壮丽史诗。既然有挑战,就必然要面对未知的凶险与困难,人活着,就应该像老人那句豪情盖天的话所说的那样——“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走进高三,我将带着老人这句铁骨峥峥的话启程,坦然接受人生的挑战,坦然面对失败的哭泣。
走进高三,我将迎来自己灿烂的笑容。挫折和失败并不可畏,那只会让一个真正的男儿越挫越勇。风雨肆虐,并不能代表阳光从此就不再明媚;风雨肆虐,只会让勇敢的弄潮儿更添几分豪气!我不知道哥伦布在到达美洲大陆之前,是如何面对那些阴风怒号、恶浪肆虐、危机四伏的日子的。但是我相信,他一定是一个敢于傲立潮头高声放歌的真汉子,一个以挑战和成功证明自己的好男儿。那个历程,那片海域,那个大陆,永远记住了他的名字。走进高三,在几多悲痛几多欢喜中,我将把自己灿烂的笑容,涂抹成一个亮丽的青春。历经风雨,那片水平如镜、波光磷磷的海域,将会对我成功的微笑作出最好的诠释!
青春,就应该胸怀壮志,青春,就应该把豪情写在脸上,让挑战与成功诠释生命的内涵!沧海横渡,高三,我来了!
第五篇:六家园情怀--走进中国传统节日总结
走进中国传统节日总结
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传统节日都是历史文化精髓的积淀。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而它在今天正受到日益严峻的挑战。面对诱惑与挑战,从优秀传统文化节日中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及其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义不容辞的责任。
通过学校开展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探究活动,学生不光从学校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还了解了我国的最传统的一些节日,让他们懂得了流传下来的一些书本上没有的文化知识。如:重阳节为敬老节,教师节辛勤园丁的节日,中秋节为团圆节,国庆节,劳动节广大劳动人民的节日,还有春节等等。这都能教育现在的孩子,让他们从小懂得敬老爱幼,团结互助,尊师重道。但我想:在保留我国的一些基本节日时也可引进西方的一些有教育意义的节日如:父亲节和母亲节,让孩子懂得父母之恩重于泰山的道理。它能更好的引导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孩子。同时他们也了解了一些传统节日的由来——中秋节、端午节等,并且懂得了一些相关的诗歌、民俗,并且老师教他们制作了小报、贺卡等,中秋节还教他们用橡皮泥制作了月饼,阅读、制作,动脑、动手,兴趣盎然。
通过活动发现许多需要注意的方面:
一如何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整理得较好,整理成了三大类别,但这三大类别,或者说三个问题都是比较大的,其实,下面还可以有一些小问题,老师应该把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归纳到大问题之下,而不应该把这些小问题删掉,学生可以从大问题中选择感兴趣的小问题进行研究,因为,往往问题越小,越容易操作。
二如何进行小组合作。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学习与协同学习。为了提高本堂课的学习效率,老师可以分成几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可以分成几个小组,分别研究不同的问题。相同的问题可以在一起研究,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这样效果更好。
三如何更有效地交流。应该说,这堂课,教师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很重视,但学生的交流方式比较单一,特别是研究之后的结果,因为时间关系,很多学生没来得及上传,集体交流基本没有。整合以后,交流形式应该更丰富:生生交流、生机交流、师生交流等等,应该是一种立体化的交流模式,这一点,老师做得不够。四如何进行评价。评价不应该是形式,不应该简单为:你收获了什么?还应该对学习过程中自己的各方面表现进行反思,不仅仅对个人进行反思,对小组、集体的活动进行反思。这一点,在本堂课上是做得不够的。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不仅了解了很多与节日有关的风俗习惯,而且在动手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节日的快乐,更使他们在尊重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受到爱祖国、爱生活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