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姜鸿武剖析材料(小编推荐)
“思想大排查、风险大评估、隐患大清查、纪律大整顿、风气大整肃”专项整治活动个人剖析材料
根据支队安排,从5月5日起,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思想大排查、风险大评估、隐患大清查、纪律大整顿、风气大整肃”专项整治活动,大队对此高度重视,通过召开党委会进行动员部署,成立领导小组,并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通过学习教育以及自我反省,对照活动内容,发现自身在工作和生活存在诸多问题,为警示自身和促进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现结合工作表现,个人查摆剖析如下:
一、自我学习开展不经常。作为中队副队长,平时主抓部队管理和军事训练,存在思想上放松,对政治、条令条例和其它规章制度的学习不经常,或者学习不深入,以致对部队形势和社会动态不能第一时间掌握,导致不能将信息第一时间传达到中队每名官兵。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偏低,并且平时没有加强自我学习,在向官兵授课中不能对学习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授课方式也古板,只会照本宣科,导致战士在对规章和制度的接受中产生厌倦,从而达不到提高战士条令条例意识的预期目标。
二,执行禁令不坚决。由于平时对自我要求的放松,导致自己制度上没有按照要求严格遵守,抱有侥幸心理,没有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在管理上给中队战士带来负面影响。
三、管理方法欠科学。由于自己从事管理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在管理方法上照搬传统的管理模式,在处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者之间的关系上不能适中,既不有失纪律的严肃性又处理好官兵关系,在部队管理中缺少与战士的沟通,执行禁令中缺少对战士的疏导和轻松接受条令条例的教育,或者由于教育方式死板,未能达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某些程度上反而适得其反,加强了部分官兵在思想上对条令条例的抗拒意识,从而给部队管理带来影响。其次,在管理中未能动之以情,坚持人性化管理,在维护好纪律严肃性的同时,用组织和集体的关心和温暖感染官兵。
四、安全防范不到位。自“五防五无”安全竞赛活动开展以来,在思想上虽然敲响了安全警钟,但在实际上对安全防范工作重视还不到位,安全工作时紧时松、措施乏力,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和检查不能随时跟上,重点案例组织学习不深入,另外对车辆管理制度落实不严格以及对驾驶员队伍管理不严,导致在安全防事故工作中存在诸多隐患。
导致以上问题的出现,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一、思想认识不够。对当前开展的“五大”专项整治活动以及“作风纪律教育整顿月”活动的重视力度不够,认为中队当前的部队管理和官兵思想比较稳定,只要自身遵章守纪,用条令条例来约束战士,就不会发生违纪行为,外界环
境和局势影响部队自身和中队的管理,导致对活动的开展重视不够。
二、工作积极性和职责感欠缺。致使部队管理不能坚持持之以恒,同时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意识,照搬照抄,所以对上级和领导交给的任务不能按质按量的完成。
三、安全意识淡薄。认为只要强调制度落实,平时学习教育按要求开展,官兵防范能力就会提高,但实际监督检查得少,并且自身发现和解决安全隐患的能力还存在欠缺,所以在队伍管理和安全工作中还存在各种安全隐患。
以上问题充分反应出自身存在问题突出,查找不到之去请领导批评指正。
剖析人:姜鸿武
二0一一年五月十八日
第二篇:姜传武新闻写作体会
姜传武新闻写作体会:写税务新闻的一点体会
姜传武
税收宣传是提升国税形象、展示国税风采、增强社会税收意识的重要手段,税收新闻写作是税收宣传的重要内容,也是各级税务机关办公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新闻写得好坏,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文秘人员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选材能力、布局谋篇能力、写作能力。
1995年我从基层税务所调到县国税局办公室工作,至今已经有10年,以前主要负责信息简报、总结安排、典型材料、领导讲话的写作。2001年正式接触税收宣传,将《人民日报》、《中国税务报》、《湖北日报》、《湖北国税》等报刊作为主攻方向,苦思冥想,勤于笔耕,取得了一点成绩:2001年和2003年,保康县国税局税收宣传两次居襄樊市国税系统12个县(市、区)第一名,当然,这得益于同行们的配合,更得益于保康国税工作创新,仅2001年,我就在《湖北日报》B1版上了4个头条,3个偏头条。先后获得《湖北日报》头条竞赛三等奖、湖北国税新闻奖、襄樊市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新闻二等奖,先后获得《中国税务报》“亲历税改”征文三等奖,被评为《湖北国税》、《襄樊日报》优秀通讯员,全县对上宣传先进个人,2003年被评为全省国税系统20名“最佳写作能手”。保康作为襄樊市唯一的全山区县,经济规模最小、国税收入最低、国税人员最少,税收宣传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不容易的。我是个半路出家的普通高中生,并没有接受新闻写作专门培训,对取得这点成绩也颇感欣慰。小有收获之余,就国税人员如何写新闻谈点感受,与国税系统的同行交流。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用了八个“家”,是指写税收新闻需要具备的八种素质。绝不是我夜郎自大,蚍蜉撼树,不知天高地厚,自封为“家”,目的只是请写新闻的朋友们站高一点,看远一点,对自己要求更严一点。
政治家的敏感。江泽民同志对报界提出了“政治家办报”的要求。搞宣传、写新闻的人,同样要以政治家的敏锐感悟新闻,用政治家的嗅觉辨别新闻,在政治家的高度采写新闻,写一篇新闻之前,写毕新闻之后,都有必要分析一下文章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借鉴性,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更多的人,明白大众最想知道什么,最盼望什么,最想解决什么,这方面的新闻更有价值,作品更具影响力,更能引起编辑的重视,更有可能选用你的稿件,读者更愿意看。要时刻牢记,人民群众时时刻刻都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不仅纳税供养我们,也是依靠他们读报,我们的新闻才能找到“卖点”,读者群的关注程度,是衡量新闻价值的标准之一。除了少数突发事件外,像农民、农业、农村问题,工人、矿业、工厂问题,学生就学、病人就医问题,交通、通信问题,下岗再就业问题,民主法制问题,质量效率问题,都是长盛不衰的新闻话题,谁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了,谁在这方面有创新,谁就创造了新闻价值,就值得我们关注,值得我们调查采访。就税务部门而言,在依法治税的前提下,哪个地方工作方法与绝大多数地方不一样,哪个方面工作成绩特别突出,哪个地方把纳税户管好了,哪个地方做到了应收尽收,哪个地方税收增幅超过了30%以上,哪个地方的税收秩序理顺了并且征纳税关系特别好,哪个地方税收政策法律落实的好,哪个地方税收管理由乱到治,哪个地方为纳税人服务搞好了,哪个地方的队伍管活了,哪个地方廉政建设加强了,哪个地方税收执法规范了,哪个地方思想政治工作到位了,哪个地方就是我们关注的热点,是我们正面宣传的亮点。党和国家制定的重大方针政策,国家发布的新税收政策,如目前的“两个务必”、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党的“两个条例”,在基层如何创造性地落实,都是新闻人应该关注的。2000年开始,襄樊市国税局就改革征管模式,试行邮寄申报纳税,2001年全面铺开,这在湖北应该是个新闻,因为湖北还没有哪个地方国税改革有襄樊这么大的力度,这么大的气派。作为襄樊下辖的保康县,在全省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如果只报道我们保康县,就会因小失大,喧宾夺主,把襄樊全市国税改革成果遮掩了,站在襄樊的立场上,新闻价值就大一些,因为襄樊在湖北省毕竟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但到处都在搞改革,如何找新闻价值呢,我们根据当时的省国税局长刘楚汉2001年3月份在襄樊的讲话材料,得知襄樊市农村国税收入不到整个国税收入的20%,征税人员却占了全员的60%,我县某镇一国税管理人员,工龄30多年,2000年有两个月收的税还没有他拿的工资多。这时我们想,成本和效率问题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我们收税人不能只管收入,不算支出,如果从降低成本这个角度入手,就有了政治意义,写出了《襄樊国税跟高成本收税说:拜拜》,2001年4月1日投给《湖北日报》,3日就在B1版荆楚各地头条刊发。保康县国税局为了给分流人员找出路,解决部分干部家属子女就业问题,由税务师事务有限责任公司筹资组建了南河鱼场,确实解决了困扰干部职工多年的老问题。对这个新生事物,如果只说税务师有限责任公司建了个鱼场,仅就其本身报道,上小报可能没问题,上大报就要看写作技巧了。我们换了个角度,放在为分流人员找出路的立场上想,政治意义就出来了,一是国税机关都在分流人员,国税人员都有“下课”、落聘的危险,别的部门怎么样呢,别的单位在职人员会不会受波及呢?别处应该怎么办呢?二是国税机关自己解决分流人员的出路问题,不把矛盾交给社会,为党和政府分了忧,解了难。我们写出了《保康国税局替分流人员备“后路”》,2001年4月29日投给《湖北日报》,31日发了个B1版偏头条。襄樊市国税局推行邮寄申报纳税,实现城乡一体化后,配套进行了干部人事改革。改革到位之前,我们根据掌握的资料,写好了文章,最后因为对襄樊的情况了解不多,文章的新闻不浓,自己否了。2001年6月15日,保康县国税局召开改革动员会,对中层正职干部实行“海选”。把农村“海选”村干部的做法引入国税机关,这既是新做法,更是民主的进步,本身就很有新闻价值,因为《湖北日报》去年4月6日已经登了荆州五医院“海选”院长,我们又将写好的稿子否了。《保康县国税局改革方案》将干部职数削减一半,免职免级免待遇,考虑到有些地方干部免职中副职过多,免职不免待遇,不免级别,正职难以指挥,群众难以服气,被免职的人也无所适从,保康县国税局的这种做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2001年7月3日保康县国税局干部双向选择到位后,我们就把写好的稿子填了填空投出去,《保康报》报版面很紧,却在头版报眼以《不保留级别
不享受待遇
不任命虚职(引)
县国税局半数“股官”利利索索摘“乌纱”(主)》刊发,湖北日报B1版3001年7月11日以《保康国税局中层干部减员近半》在头条刊发,标题经过编辑的改动,更直观,政治性更强,说明我们基层国税机关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机构改革、精减人员、提高效率的政策。试想,这3篇新闻如果没有很强的政治性,如果不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结合起来,新闻价值就低得多,被编辑采编为头条或偏头条可能性就小得多。
思想家的谋略。写税务新闻的同志大多数都在办公室工作,办公室是各单位的司令部、参谋部、指挥部,作为一个文秘人员、一个新闻人,要勤奋学习,拓宽视野,了解各方面的信息,为领导当好参谋,提好建议,出好点子,这是办公室参政议政的重要方法之一,也丰富新闻素材的必要手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学会借鉴,把别的执法单位、别的税务机关的一些好做法,写入工作安排,并督导落实,就能够有重点的“制造”出一些有价值的新闻资源。我在保康县人民法院采访时,了解到他们在每一个判决书后都加注“法官后语”,认为这一做法很好,回单位后就向领导建议,在税务文书后面加注“税官后语”,待时机成熟,写出《“税官后语”动人心》的稿件,被2003年05月28日《人民日报》第十五版采用,《楚天金报》6月1日23版头条以《“税官后语”情动纳税人 保康国税局启用“人文税政”》刊发,受到读者的好评。2004年“税收宣传月”期间,我提议在全县中小学生中开展“我身边的税收”征文竞赛,被领导采纳,取得比较好的效果,2.5万学生参与,近10万人受到税收教育,我与市局王成龙同志写的稿件被《中国经济导报》以《湖北保康:小小征文激活山民纳税情》采用,新华网、新浪网、中国税网、商都信息港、钦州日报多家媒体转载。谋略还反映在如何采取巧妙的办法,尽可能地把税务工作宣传出去。税务工作者肯定认为税务工作很重要(事实上确实如此),但放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税务工作只是政府工作的一个部门,这样的部门有几十个,单纯宣传税务工作有一定难度,如果我们把税务工作放在整个执法与服务工作中去宣传,可能就容易一些。这几年,我为宣传保康的民主与法治、宣传保康的行政执法,写了一系列文章,我当然不会忘记自己是一个国税人,宣传税务工作是我的职责所系,几乎我写的所有行政执法新闻,都有保康国税工作的影子。在《保康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胜诉多》(2003年04月10日《人民日报》第十版)中,有“该县国税稽查局实行税务案件“五审制”,大大提高了执法水平。几年来,共检查纳税人423人次,查补税款667万元,罚款131万元,无一引起复议和诉讼。”“该县国税局等单位,在诉讼案件发生后,并不是仅仅以胜败了之、以追究责任了事”;在《正视胜诉与败诉》(2003年4月22日《湖北日报》八版头条)中,有《国税局:法案研习促进法律法规完善》;在《痛定思痛悟出“字字珠玑”道理
保康质监局败诉案引来依法行政清风》,(2001年7月30日《湖北日报》B1版偏头条,7月18日《人民法院报》五版,7月22日《检察日报》头版)中,有“如今,全县各行政执法单位执法程序更加规范,执法文书更加缜密,执法手续更加完备。该县国税局6月份处罚纳税人11起,罚款13万余元,没有一起引起争议”。这种“嵌入式”宣传国税工作,虽然文字不多,国税工作却成了“新闻中的新闻”、“经验中的经验”、“经典中的经典”,比发一条简短消息的宣传效果,也许更好一些,上稿也更容易一些。
摄影家的眼力。“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件物体,站在不同的角度,感觉就不一样,正如达.芬奇能将同样的一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画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有的税务人员写不好税务新闻,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站在税务看税务、站在税务写税务,跳不出税务行业这个圈子,没有把税务工作放在社会大背景下。写税务新闻就要向摄影家学习,磨练自己的眼力,报道人们鲜见的角度,最吸引人的角度,最亮丽的角度,从平凡中找出不一般来,把“最好看的一面”、读者可能最感兴趣的一面,展示给编辑和读者,让编辑注意,使读者爱看。写新闻不宜求同,而应该求异,写出与众不同,北宋黄山谷曾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也说过:“选题首先要看别人没搞什么,而不要看别人搞过什么。”这些话用在选择新闻角度方面也很适用。2001年6月1日,保康县中医院诉质量技术监督局处罚不服案,是保康县首次“一把手”出庭应诉,当天有县委副书记、县人大主任,还有各执法单位的“一把手”和执法者150多人参加旁听,最后质检局败诉。《襄樊晚报》、《保康报》都做了报道,6月6日我看到这条消息,我觉得这种做法很新鲜,但几份报纸所刊登的稿件,选题的角度不够新鲜,我立即找有关人员核实情况,当晚写出新闻稿发给《湖北日报》,6月7日该报B1版头条以《少写两个字,定性不准确
保康150名执法者体验“今日说法”》刊出,当年获《湖北日报》B1版头条新闻竞赛三等奖,6月11日,有人将此稿增加作者后投给《检察日报》,12日《检察日报》头版基本上原文照转。事后我们了解到,先前数名新闻作者都将此案写成新闻稿,发给了《湖北日报》,为什么会用我的稿子,我们认为选对了角度。在和新闻界朋友探讨时,他们说质监局不败就没有新闻价值,我们不能苟同,行政机关败诉并不是什么新闻,据了解,1998年保康县140余件行政诉讼案,行政机关无一胜诉,2000年全县130件行政诉讼案行政机关仅胜诉1件,当时全国行政机关胜诉率约30%,行政机关败诉比比皆是。我们认为这个新闻的价值在于150余人参加旁听,县里主要领导参加旁听,各执法单位“一把手”和执法人员参加旁听,受到了法制教育,“一把手”应诉,在保康一定是新闻,在湖北不一定是新闻,在全国一定不是新闻。也可能是这个不同新闻视角,使我的稿子能够被编辑选中。学摄影家,还要扩宽视野,要胸怀本土,放眼全省、全国。把本地税收工作放在全省、全国税务系统比较,放在全省、全国执法机关比较,有一天我没有事,细读本年的《襄樊国税简报》,知道了襄樊市国税稽查局实行查案竞标制的详细情况,此前《中国税务报》、《湖北国税》曾以短讯的形式刊登,回忆以前看过的全国税务报刊,我们分析查案竞标制在全国税务系统可能是首创,用百字新闻报道把好的新闻资源浪费了,“点警制”可以上《湖北日报》头条,设“廉政账户”可以上《湖北日报》头条,“竞标制”应该能上版面吧,我们根据《简报》写出大致轮廓,请市局行家们审核,核实了有关数据,了解了最新情况,找到新闻由头,整理后投给《湖北日报》,该报2001年6月15日B1版头条以《襄樊国税推出查案竞标制》刊发。写税务新闻,还要跳出税务看税务,跳出本地看本地,有些我们站在税务机关的角度、站在本地的角度,认为不是新闻的东西,对读者可能仍然有新鲜性,编辑和读者可能仍然感兴趣,2001年《湖北日报》B1版登了《京山地税推行税收免检制》,《孝昌国税征管查三权分离》两篇新闻,这让我汗颜,对保康县国税局而言,免检制不是什么新鲜事,几年前我们就对A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实行免检,“三权分离”并不陌生,保康税务系统早就推开了,但当时我们没有宣传,更不觉得这是新闻。一篇新闻的新闻价值高低,很大方面取决于作者的切入角度,新华通讯社著名记者郭玲春认为,用不同于别人的“视角”,就能写出不同于别人的作品。已故新华社社长、著名记者郭超人曾经说过:“什么样的人当不了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好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当不了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而你也能想到能做到,可以当记者,但不一定是好记者;惟有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能做到,那么你就能当一个好记者。”郭超人这番话可说是将求异思维成功运用于新闻采写实践的最好注解,用在选择新闻角度方面,也比较恰当。
哲学家的思辩。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写新闻的人一定要调查研究,忠于事实。写出来的作品应该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时间的检验,经得起逻辑推敲。不忠于事实的新闻,就是登出来也没有什么意义,有时还可能起反面作用,甚至引起诉讼。写新闻要学习辩证法,否则有些文章写出来,细心的读者一看就发现不真实。某报关于某地32个公务员考核的报道,多少人受处分,多少人免职,用逻辑推理,用加减法核算,横竖算都错1人,这就是作者不细心,编者没有认真逻辑把关的结果。保康县国税事务所建鱼场,尽管鱼场不是由国税机关经营,并无“不正当竞争”或“官商”之嫌,不辩证地思维,写作入点不好,很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也会降低上稿率。读者也许会问,你们税务机关有钱,你们可以建鱼场,别的单位没有钱,让他们怎样向你学习呀,再说你们不好好收税,建鱼场不就是“不务正业”吗。有些场合我们要尽可能到第一现场,采访与新闻事实最相关的人员,采访与新闻事实有不同联系的人,不能听一面之词,有时不可能亲临现场,而发生的事实又确实有报道价值,我们要尽量亲自打电话、找到直接经办人了解情况,同时要做好分析。有次听说县我们单位原扶贫点--寺坪镇教师湾村,以前投资10余万元发展的花椒基地,大部分被毁了,经过与参与扶贫干部座谈,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上级经常将扶贫单位换地方,乡镇政府没有搞好后续管理,村干部走马灯似的换,老百姓脱贫意识跟不上等原因,这不是个别现象,像这样下去,钱扔在水里,百姓最终难以脱贫,写出了《15万株花椒的遭遇--浅谈挂钩扶贫中的问题和对策》,向县里有关领导反映,将稿件投给《襄樊日报.内部参考》、《湖北日报.内参选编》,《襄樊日报》社派出群工部主任等3名记者前来调查,得出与我们基本相同的结论,2001年《湖北日报.内参选编》18期刊发。但2002年8月19日《湖北日报》记者胡成、通讯员英夫,所写的记者调查《15万株“扶贫花椒”的命运》,将县国税局、村民、镇干部、专家的意见放在一起,得出的结论却是,“花椒不香,卖不出去”、“花椒树水土不服”、“不适合保康人的口味”。记者的调查主要是请群众说话,比起我写的稿件,说服力强多了,我所以没有记者那样的视野,主要是没有经过全面调查,只是站在自己单位的角度去看问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可见,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结论,全面看问题与片面看问题,结果就是不一样;新闻中的数据一定要准确,即使是当事人告诉你的数据,也要反复计算、反复推敲,在写一篇关于行政机关诉讼率上升的文章中,有人告诉我,本月办的20件案子,行政机关胜诉率达到42%,比前几个月平均上升一成三,当时我觉得材料很新鲜,被采访者记忆力很强,就写出稿子来。临近寄稿时,我惊出了一身冷汗:20件案子咋也算不出42%的胜诉率,也难算出一成三的幅度,难道一件案子还能分出几份,还有“三分之一件胜诉”的说法么?把这样的稿子投给编辑部,再让一个工作不够认真的编辑把稿子编出来,编辑以后咋敢用你的稿子呢?有些写新闻的朋友喜欢“拔高”,这是不能提倡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什么样子就写成什么样子最好,即使要“拔高”,也一定要有个度,要用哲学的原理,用普遍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分析,不能因宣传这个,否定了那一个。有位作者为了突出五一“黄金周”国税人员为纳税人着想,开办假日服务窗口,他以“节日不办税,长假不开门是税务部门历来的惯例”为背景,报纸还真的登出来了,结果引起了办税服务厅全体人员的反感。为什么,因为他的“拔高”是错的、是假的,实际上,当地国税工作者为了方便纳税人,除了农历新年3天假无人上班,其他节假日一律安排人值班。这样的新闻登了出去,否定以前的国税工作,否定以前国税工作者的付出,越上的档次高,越上的版面好,刊登的内容越多,负面影响越大。有则关于税务机关防治“非典”的报道说,当地国税机关为了给纳税人创造安心的纳税环境,每半个小时对办税服务厅消一次毒,我们可以算一算,一个县市级税务局的办税服务厅,消一次毒一般需要十分钟左右,如果真是“每半个小时消一次毒”,还有多少时间能工作呀?如果作者能用联系的方法思考,能多一点逻辑推理,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诗辞家的笔法。新闻不是越长越好,越长越有写作水平。特别是现在新闻媒体众多,人们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看长文章,有的可能只看一个标题。所以写作时该长时尽可能写短写精,该短时更不能写长,能用7个字表达的,不要用10个字,每句话的字数最好不要超过15个字,4个字、6个字、7个字的一句话,读起来非常上口,句子长了很别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种提法叫做“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这种方法写出来的新闻,的确能给人以简洁明快的感觉,《保康150名执法者体验“今日说法”》基本上是采用这种方法,一篇不到600字的消息,分了9段,层次感较强,比起“三段论”式的消息,读起来让人感到更愉快。要惜墨如金,直至压缩到再也压缩不下去为止,“为了”、“进行…..”“在……之下”,这种语言尽可能不要用在新闻中,比如“对税务改革进行调研”,写成“调研税务改革”意思是一样的,却少了三个字,更简洁明了。古人形容美女:“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增一分太肥,减一分太瘦”。写新闻也应该这样,诗人辞人写作,多概括、多提炼啦,回想一下元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才28个字,表达了多少内容、多高的意境!新闻也应该学会“语不惊人誓不休”,说读者感兴趣的话。特别是制作标题,要精,要吸引人,要抓住“筋”。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做标题和导语,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写内容,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一报在手,读者头一眼肯定先看标题,标题吸引了“眼球”,才会继续往下读。标题抓不住人,文章再好也起不到该起的作用。就如李渔所言:“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以媚句扫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遂别”。我的一篇《规模效益和纳税作参赛资本
保康设擂台激励经济能人“逞能”》(2002年1月31日《湖北日报》B1版,并被新浪等转载),就是写奖励纳税大户的事,标题却有点与众不同,能够吸引编辑和读者的“眼球”。写新闻要向白居易学习,不要追求词藻华丽,不要过多地用成语,不要过多的引用文言文,看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日报》,极少用文言文、极少用成语,基本上都是“大白话”,目的是让文化程度最低的人都能看懂。《湖北日报》报道竹溪农民种药材致富中有两句话:“罗应生喜疯了!”“能不疯吗,种黄连像种金子一样。”这样的话才是农民的话,才是大实话,才是吸引读者的话,很朴素,但读者爱读。据说白居易写过的文章专门念给没有文化的老太婆听,直到老太婆都听得明白,他的《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现在的初中生甚至小学生都能读懂。写新闻要把事情说清楚、意思全部表达出来,让人一看就懂,胡乔木曾说过:“你把你的读者每一次都当作对你的知识一无所知,准没错”,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只有假以小学文化程度的读者为阅读对象写新闻,读者群才会更加广泛。用最简单的话写出最多的内容,让编辑用最小的版面编出更多的新闻,才可以吸引读者。文章太长了,谁写谁看,写谁谁看,也许10000字的新闻还没出有100字的新闻效果好。一张报纸用一个版面刊登的专刊,宣传效果可能还不如头版几百字的报眼。
杂学家的博闻。《新闻采访学》、《报纸编辑学》等新闻写作教程中,不少地方用了“厚积薄发”这个词,要求我们写新闻、做文秘的人要多学习,掌握更多的技能,才能“举重若轻”。文秘人员也好,新闻人员也好,做要做“万事通”、“万金油”,“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历史、物理、化学、生物,诸子百家,各行各业,行政、综合、业务工作,方方面面都要知道一些,写起东西来才可能得心应手,“信手拈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人为我用。如果不懂不能装懂,采访中没有搞清楚的问题,要尽量搞明白,不能似是而非。为了学习写新闻,我们办公室文秘人员将几年来的《湖北日报》中自己认为有学习价值的新闻,一一剪了下来,装了厚厚一大本,没事就拿剪贴本看,学别人的写作手法,学别人的新闻视点,学别人的新闻语言,正是这种积累,才提高了写作水平。中国记协评选“中国新闻奖”,湖北省有“湖北新闻奖”,几乎每年的获奖作品,我都会找出来学一学,复制到自己的计算机中。我建议每一个对新闻写作有兴趣、有写作责任的同事们,经常到互联网上找找这方面的情况,把获奖新闻查找出来,细细品味品味,看作者所表现的内容,表现技法,读一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研究员彭朝丞等专家《获奖消息赏析》、《消息范文评析》,如《富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佳作———评获奖消息,<台州三千“党代表”活跃在股份制企业>》、《新闻应求意无穷———评获奖消息〈七年上诉冤屈未伸张〉》、《动态易得 深度难求———评获奖消息〈法警背起生病被告〉》、《多写善识“第一次”——评获奖消息〈14名下岗工竞得道路保洁权〉》等等。看看获奖作品为什么能获奖,专家对获奖新闻的成败分析,通过这种磨练,可以掌握更多的新闻理论,新闻技巧。如果知识太贫乏,学识太肤浅,目光太短视,平时没有积累,胸无点墨,到准备动笔的时候,才知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里查资料,那里找人问,这行也不懂,那行也不知,等新闻写出来时,早已经变成了旧闻,没有了时效性,哪个还愿意看,谁人还愿意登?写新闻还要学会“养新闻”,有些资料可能当时不会用,但以后会用,比如一个地区的GDP、财政收入、国税收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各占GDP的比例、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农民人均纯收入等资料,写新闻的人都要准确记载下来;有些新闻可能当时不是新闻,但今后可能是重大新闻,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写新闻的人就要准备有关资料,做到“胸有成竹”,静观其变,事件发展到一定程度,具有新闻价值时,就可以水到渠成,写文章就能一气呵成。还有一些新闻,新闻的“骨架”已经形成,但没有新闻由头,我们可以先把新闻的主干部分写好,等待好的新闻由头,比如《保康国税局试行调帐稽查制》(2001年8月11日《湖北日报》B1版偏头条),我先前已经把新闻主干写好了放在那里,等到“7日,保康县马桥聚源矿粉有限责任公司经理陈大志到县国税稽查局,代财务人员领回了5天前稽查人员调取的公司帐簿和凭证”时,马上加上新闻由头,把稿件发出去,保证了新闻时效。
实干家的勤奋。“欲学生本事,须下死功夫”。写新闻是一件很辛苦的差事,要甘于清苦,承受辛苦,耐得艰苦。对这项工作没有兴趣,没有事业心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写作需要安静的环境,文秘人员白天上班,不是有人找,就是要接电话,这事还没有办完,那件事又来了,作为县级国税局的办公室,没有哪个文秘人员能专职写新闻。有时你在写,别人在旁边看,像脱了衣服在大街上睡觉,非常难为情。为了构思新闻稿,我有时通宵达旦,从天黑写到天明,有时早上5点多就来到办公室,或者中午扒口饭又去写,图的就是清静。我的相当一部分稿子都是8小时以外写的。有些稿子,事情还没有发生,就得先做好准备,要不,到时候再写,时效性就差了,像《襄樊国税跟高成本收税说:拜拜》,早在3月中旬我们已经构思得差不多了。2004年8月17日《中国税务报》头版“亲历税改”征文,刊登了我写的《作别“贷款缴税”》,仅仅这一篇文章,我至少修改了3次,为了上稿,我一共写了5篇类似征文投给《中国税务报》。记得前些年宜昌市国税局的朱国骏、曹蓉在介绍写作经验中说,他们刊登在《中国税务报》、《湖北日报》上的那篇“费改税”稿件,采访时“低三下四”地找港监局,找船老大,那种辛苦,那种执著,正是一个新闻写作人员不可或缺的素质。写新闻的文秘人员欲享受发稿后的乐趣、领取稿费领取奖励的兴奋,就必须付出与之匹配的勤奋,与之匹配辛苦,与之匹配的淡泊。有的同志把信息简报当新闻发,“原文照转”给媒体,媒体虽然有给作者改稿的责任,要记住,编辑不是你的打工仔,每天收到成百上千的稿件,都这样改,会把编辑累死,有的把写给报纸的稿件直接发给电台、电视台,甚至出现“本报讯”、“本报通讯员”这样的文字,编辑一看就知道是一稿多投,知道你不尊重他们,哪还有心思看你的稿子?需要知道的是,报纸的稿件与广播、电视稿件的语言是不相同的,一种是看,一种是听,听则需要口语化,需要简炼易懂,这样的稿子发出去,费纸费时费资源,想发稿,那就看你的“造化”了。也有些作者,写出作品不经过检查推敲,就匆匆投出去,后来才发现,新闻要素不全,现在写新闻,尽管不要求新闻“六要素”完全具备,但几个必备的要素还是得有,因此,投稿之前,最好要对着新闻“六要素”来一次“扫描”,尽可能保证要素齐全,然后再投出去。新闻写作人员写新闻,还要有与新闻工作者相配套的“派头”,经常都要拿着纸拿着笔,想到好点子、好思路要马上记下来,以防灵感稍纵即逝,这样才会有好的文采,好的词汇,好的意境。
射击家的精准。就是提高中稿率的问题,发稿多了,不少朋友问我与报社是什么关系,走的是什么路子,其实我什么路子也没有,我与报社的关系,也就是普通的投稿者与报社的关系,编者与作者的关系。一般而言,在媒体有些路子,发稿肯定会容易一些,内容相同的稿件,有关系的容易发稿,有的编辑可能还给你改稿,但必须以你的原稿为基础,稿件中确实有闪光的地方,否则,关系再铁,编辑们也不能把你的垃圾稿放到重要位置、重要版面。主流的媒体都有自己的一张“脸”,必须注重自己的形象,注重稿件的质量,正直的编辑,你有好稿件,他有好版面。写税务新闻的目的,就是想让媒体编辑采用,以宣传推动税务工作,宣传税务形象,有些稿件可能写得非常好,由于投稿方向不对,结果石沉大海,我采写了一篇简短的税务代理的文章,投给《中国税务报.纳税人周刊》,版面编辑打电话让我采写更深入一些,我用近一周时间走访纳税人,写出了一篇约2000字的文章,纳税人周刊编辑说“还行”,结果过了一个多月没有被采用,于是投给“筹划周刊”,结果“筹划周刊”以《保康税务代理找到感觉》在头条刊登。另一篇文章《失控发票没溜过稽核关》投给“纳税人周刊”没有采用,却被“法治周刊”采用。写新闻的人,不但要会写,还要会看,要看不同媒体的编辑风格,看别人的文章,想自己的文章,不能一看了之,要想想编辑为什么会用那篇稿件,如果那篇稿件让你写,你会写出什么样子?甚至还可以修改报纸已经发的新闻(不是每一篇报纸刊登的新闻稿都是完美无缺的),锻炼自己的写作概括能力。看看自己的文章适合哪些媒体、哪些版面、哪个编辑,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特别是用电子信箱投稿,你不要指望编辑会因为你的稿件好,这个版面不适合,会帮你找到适合的版面,你自己要用心去找。你自己拿不准,可以用纸质材料寄给“总编室”、“编辑部”,让他们给你分,这个过程,会降低新闻的时效性。新闻稿可以一稿多投,在拿不准的情况下,你可以多发几家媒体,说不定“东边日头西边雨”,这家不用,那一家会采用呢?在2004年在湖北大学学习期间,我写过《武汉,你不该有这样的行为》这样一篇2000多字的文章,这篇文章如果投给《武汉晚报》、《武汉晨报》、《楚天都市都》、《楚天金报》肯定“没戏”,因为受版面限制,我分别投给了《湖北日报》和《长江日报》,最终被2004年10月19日《长江日报》十版头条采用,为什么《湖北日报》没有采用,却被《长江日报》采用?因为《湖北日报》是省委机关报,《长江日报》是武汉市委机关报,反映武汉的文章,武汉的媒体采用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有些媒体的工作流程,和我们想象的并不相同,以前给《湖北日报》B1版投稿就是投到该版邮箱jcgd@cnhubei.com(当然,有的稿件通过这个邮箱发送也被采用了),该报经济部主任熊家余讲课时告诉我们,各个版面的稿件,由各部(如经济部、科教文部、群工部等)选择分送,建议我们把稿件投到经济部的财富周刊fortune@cnhubei.com信箱,因为经济部对经济更有发言权,对经济新闻的鉴别更准确些,或许投到这个信箱更好一些。(见本人作品集《流金税月》)
作者:姜传武 作者单位:湖北省保康县国税局
第三篇:鸿武武术协会参加武林大会活动总结
鸿武武术协会参加武林大会活动总结 通过参加武林大会这些活动,我们不仅丰能富活动经验而且扩大了社团以及学校的影响,为学院赢得了荣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武协会员的武术水平而且为同学们提供了锻炼的机会。这些宝贵的经验为我们以后举办各项活动提供了借鉴。
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将依旧秉着“继承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激发爱国热情,丰富课余生活,锻炼强健体魄,磨练坚强意志”的宗旨,采取“普及促进提高,提高带动普及”的发展机制,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机制,继续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1年5月26日
沈阳大学鸿武武术协会
第四篇:姜传武新闻写作体会之十四:“制造新闻”——江苏国税网
姜传武新闻写作体会之十四:“制造新闻”——江苏国税网.txt36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澄净。
姜传武新闻写作体会之十四:“制造新闻”
在公共关系活动中,策划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叫“制造新闻”或“策划新闻”,是组织争取新闻宣传机会的一种技巧。组织通过策划,举办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或活动,吸引新闻界和公众的注意力,制造新闻热点,争取被报道的机会,以达到提高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的目的。《败诉案引来依法行政清风》这条新闻,可以说是“制造”出来的。
保康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宦忠山,是《保康150名执法者体验“今日说法”》中的主人公之一,也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在金斗乡税务所工作时的乡长。《保康150名执法者体验“今日说法”》是我凭着对新闻的激情和感悟写出来的,本来是一篇比较中性的新闻报道,在有些人眼中,却认为让质量技术监督局“出了丑”,可能是受此影响,质监局领导曾打电话批评我,甚至让我给《湖北日报》写信,说是报道失实。
一个爱好新闻写作的人,我知道什么可以报道什么不可以报道,什么叫新闻失实,对可能出现的批评,也预先做好了心理准备。好在我是个国税人,不是大干部,没有地方干部和领导干部那么多的顾虑,实行“四垂直”之后,只要不违法乱纪,外界也不能把我怎么样,这种特殊身份,着实给我写新闻带来不少方便。
事后我了解到,在我写那条新闻的同时,县里曾有好几名新闻工作者都在写那条新闻,从发表在不同报纸上的新闻看,我所写的更中性一些,在用词更恰当一些,基本没有批评的语句。写新闻的目的是反映工作、促进工作,谁说那篇报道失实我不会承认。但扭转这种局面,我还是有办法的。
我给质监局领导写了一封长信,提了错案追究,处理责任人,将有关媒体报道剪裁下来让执法者学习,开展执法大讨论,集中进行法制培训等7条建议(其实不提建议他们也会这样做的),如果7条建议做好了3条,一个月后就可以重新采访,写出新闻。
一个月过后,我到保康县质量技术监督局重新采访,得知他们整改措施比我的建议还要扎实,结合全县执法情况,写出了《败诉案引来依法行政清风》这条新闻。此后又写出了《质监局:“败诉警示录”刻在执法者心中》等新闻,将保康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塑造成为一个从执法质量较差向提高执法质量转变的典型。2004年6月在保康召开的全省改善行政审判司法环境现场会上,保康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还做了典型经验发言,我与质监局的关系也越来越好。
“制造新闻”是改善公共关系的一种手段,对提高单位形象,扭转对单位不利的舆论局势,是有一定用处的,只是不能为了新闻目的而刻意“制造新闻”,更不能制造虚假新闻。
作者:姜传武 作者单位:湖北省保康县国税局
第五篇:姜殿臣、武祥东在集团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姜殿臣、武祥东在集团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西安科技大学与中煤陕西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中煤西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战略合作协议暨科研项目合同签约仪式隆重举行。中国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杨列克,中煤陕西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姜殿臣,中煤陕西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武祥东,中煤西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朱杰利,副总经理孙书亮等一行人员;西安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刘德安,校长苏三庆,党委副书记张立杰,副校长韩江水、马宏伟、张金锁等出席了签约仪式。
杨列克在致辞中对此次签约仪式的成功表示祝贺,并简要介绍了中煤集团“十二五”发展规划和2011年经营的基本情况,他希望中煤陕西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姜殿臣、中煤陕西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武祥东、中煤西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朱杰利在中煤集团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希望通过此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发挥校企各自优势,强强联合,积极推动务实合作。最后,姜殿臣武祥东与苏三庆共同签署了《中煤陕西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西安科技大学战略合作协议书》;朱杰利与苏三庆共同签署了《中煤西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西安科技大学战略合作协议书》;孙书亮与张金锁共同签署了科研合同。
姜殿臣武祥东表示,深度的产学研合作加强了教育与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实现了学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姜殿臣武祥东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姜殿臣武祥东使学校在快速发展中更好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和煤炭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