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管理的视角看班主任工作论坛
从管理的视角看班主任工作论坛
安庆十六中第六届班主任创新工作论坛,各位与会者会有不同的感受,从中均会有所启迪。本人作为学校管理者,从管理的视角,认为有如下值得学习的地方。
第一,准备充分。管理的第一职能是计划,第一环节也是计划[①],均告诉我们管理工作中“准备”非常重要,“预”是“立”的必要条件。本次论坛在准备工作非常充分,可以从以下两点看出:
从其过程管理来看,由安庆师训中心举办、安庆十六中承办的本次论坛,从今年的年初,大约是三月中旬,安庆十六中即向各有意参加的学校发出了会议通知,确定了会议主题——爱·宽容,同时发放关于班主任工作的两份问卷——班主任卷和学生卷;六月下旬,回收了各校的问卷,进行认真地统计分析,最后以十六中的副校长秦尚纯的两份主题报告(《做最好的班主任》、《让学生徜徉在快乐的海洋》)作为调查的成果在大会上汇报;9月份进入了会议的细节准备阶段,从论文评选到大会材料,从参会学校的确认到会场布置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均已就绪。这种长期的准备,需要管理者一以贯之的坚持精神。
从现场管理来看,有近150人参与的论坛会议,从会议组织、资料发放到参会人员的饮食起居均由该校管理人员操办,诺大的规模、复杂的程序,但仍然能细致准确地安排妥贴,如此精细的工作作风令人钦佩不已,这也说明了十六中人在不折不扣地贯彻其校训——敬事细行。从其中我再一次地感悟到精细化管理的实质:在于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的精细,这种精细确保了工作的顺利推进。
第二,主题突出。从论坛内容管理来看,这是安庆十六中的第六届班主任工作论坛,始于2007年,已成功举办五届。六届论坛都有一个共同主题,那就是“爱”,本次论坛的论文集有一篇文章《“爱”就一个字——安庆十六中班主任论坛综述》作了很好的诠释,这是一个大写的“爱”,是教育爱,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的产物,彰显了倡导者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至深至诚的教育情怀。爱是一个整体情感,在十六中的眼中没有“糊里糊涂”的爱,而是具体、连贯地分化在每一届论坛的中心内容上,从其第一届到第六届,其论坛中心内容分别为:爱与责任、爱与智慧、爱与恒心、爱与希望、爱与沟通、爱与宽容。这些内容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要经得起参与者的讨论与推敲,需要管理者的精心准备。十六中班主任每一届论坛的中心内容都做到了精心选择,有班主任的素质要求、角色内涵、方法与艺术、内容与创新等等,均体现了以爱为精髓,演化为教育工作特别是班级管理工作的万般变化,但万变不离其真,即教育的真谛在于爱教育和爱学生。
第三,善于借势。借势是管理的艺术,是充分利用外围环境来搞好内部管理工作的重要方法。本次论坛的举办,也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首先是借领导之势——形式上的法权。上级领导的参与和支持会增强活动组织严肃程度,并使活动(主要指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合法化,在以后正规场合得到认可。如十六中本次的班主任工作论坛,得到了安庆市开发区教育中心、安庆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及安庆市师资培训中心的支持和认可,其中一个组织是该校的上级(县区级)行政管理部门,另两个是组织是安庆市教育局下属机构,他们的参与使本次活动的层次得以提升,由原本是校级的活动升格成市级的活动。这些单位的领导参与了本项活动的全过程,并作了指导性和评价性的讲话,特别是本次论坛冠以“安庆市师训中心主办、安庆十六中承办”的名称,并以安庆市师训中心正式发文,更提高了本次活动的正式程度。合法性是吸引更多的学校参与的重要原因,因为这不单纯能带来学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本次获奖论文是由合法机构(安庆市师训中心)发文,对参与的班主任有益,也给参与学校的组织工作带来便利。
其次是借专家之势——内容上的专长权。活动的举办如同唱戏,要么好戏连台,要么有压轴戏。因为参与者的水平相差无几,好戏连台往往很难,所以压轴戏往往是看客的期待,在小范围内举办的交流活动通常采用请专家来唱“压轴戏”。好的专家确实能将活动推向高潮,通过主题报告或点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将活动的内涵提升一个档次。另外,“远处的和尚好念经”,往往名人也能满足参与者(尤其是听众)的好奇与虚荣心理。据十六中介绍,从第二届开始每届都有专家报告,以往是安庆市教育局的领导或安庆师范学院的教授,本次班主任工作论坛请来安庆市九中徐晓春校长作了一个《培养健康快乐有责任感的现代人》的主题报告,既有点评,也有对本次活动的主题延伸思考,可以说非常的实惠[②]。徐校长是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代表,当了多年的一线校长并且现在仍在校长岗位上,曾经做过市教研室的教研员,现在又是安徽师范大学的兼职硕士生导师,多次主持安庆市校长论坛的分论坛,可谓功底深厚、思维敏捷、观念新颖、经验丰富。唯一的缺憾我认为是缺少了与现场听众的互动,互动往往是生成的重要手段。
再次是借兄弟学校之势——规模上的人气。本次论坛参与学校来自安庆市各个县区,共有十八个学校派出了代表队参与,共有140余人参加,会议之前收到交流论文123篇,使本次活动蔚然壮观,人气十足。可以说,现在的安庆十六中班主任工作创新论坛,已经不是安庆十六中一校之所有,而是逐渐走向了全市。论坛规模的扩大带来直接的好处:一是更多更新的观点会出现,能提高论坛内容质量;二是对举办者的要求更高,能提高举办大型会议的能力;三是提升举办校的知名度,能结交更多的同行学友;四是对举办学校的隐性影响,能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学校有时要向寺院庙宇学习,开放式的寺庙是佛教人士的聚散地,学校能否成为教育者的聚散地呢?也许访问学者、教师交流也是一种零星的尝试,那么举办有一定主题的盛会,更是教育文化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应该提倡。
以上是从管理的视角来看本次十六中的第六届班主任工作创新论坛。
[①] 管理的职能有:计划(含决策)、组织、领导(或指挥和协调)和控制;管理的环节有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即戴明环。
[②] 徐晓春校长主题报告的实惠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发言人的点评,对听众有直接的启发,如对班主任工作调研报告的评价意见,给想做问卷调查的教研人很有借鉴作用;二是对主题班会课的点评,其间总结了一堂好的班会课应有的七项标准,此对班主任有直接指导意义;再如对安庆十六中举办前五届和本届论坛的点评,让与会的教育管理者(学校管理者和班级管理者)获益菲浅;四是其主题报告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通俗易懂是建立在深入浅出的基础之上。
第二篇:从学校管理视角透析班主任工作
从学校管理视角透析班主任工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元,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与学习的基层组织,能否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形成团结、合作、勤奋、进取的班级精神,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教育是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的,如何更好、更有效地管理班级是每位班主任关心的问题。从学校管理的角度而言,班主任更多的是管理者,而非领导者,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就班主任自身而言,其工作范围涉及到学生、课任教师、学校职能部门,乃至学校校长;就学校内部而言,班主任是学校领导、教辅人员的二者合一;就班级而言,班主任在新型的班级管理体系中不仅仅充当管理者的角色,而更多的是扮演班级发展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就家长而言,班主任是子女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的直接负责人和沟通家校联系的重要纽带。下面,根据学校研究的意见,我从四个方面进行讲解:
一、班主任----调整好心态
班级管理意味着竞争,特别是平行班多的班级,这种竞争更为激烈。纪律卫生、各种活动、班级成绩等等,所有这些有形或无形的评比,都给班主任造成了巨大的思想和心理压力。班级管理争强好胜,力争第一,这是许多班主任共有的想法。这种想法对于一名积极上进,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班主任而言是无可厚非的。但我要说的是,当我们经过努力,成绩仍然不理想或不能令我们满意的时候,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心态?我认为除了寻找差距,继续努力工作以外,且不可使自己处于一种压抑、低沉、萎靡、失衡的状态之中,一定要调整好心态,把荣誉看做是集体努力的结果。李镇西老师说:“做最好的教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这句话讲得非常实在,辩证而又深刻,我非常赞同。其实,细想一下,第一只有一个,有些第一我们永远是拿不到的。例如学校运动会比赛,因为学生自身素质和条件所限,有的班级永远不可能拿到好的名次,更不要说拿第一了。这种情况下无论我们怎样去积极争取,去拼搏努力也是不可能的。这就告诫我们要面对现实,不可盲目自信,不要过于在乎第一,突出自我。其实,我还想说:“班主任工作不是只有运动会名次、考试成绩,你完全可以通过其它工作来证明自己,比如:每周值周工作总结里表扬的:每天按时上交出缺席名单;每个周五都能将走廊的花搬到教室里见光;每天中午,你班的同学都能做到排队、不讲话拿饭,并且餐后的饭盒摆放整齐;每天放学时,你都能做到有组织、有管理,让学生排队放学;每当纪律、卫生检查都达标;每天你班的学生都能高质量做四操:两眼操、两间操;你班的学生没有因随手乱扔,不冲厕,在走廊里、楼梯上违纪被减分;每当大型集会你班级多次因纪律好、队形整齐被表扬等等,只要我们尽心了努力了,就不要感到遗憾,总有一天你的付出会得到回报的,因为还有很多我们都做得很好的工作足以证明你的势力。
工作中只要把我们的状态调整到最佳,和学生一起尽心尽力就行了。我认为班主任工作固然要看结果,但更重要的是要看工作的态度,看工作的过程,要善于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寻找自己的成功和快乐,要明确认识过程有时比结果更重要,更精彩。相信每位老师还记得,上学期学校经历的种种大型活动:“创省级卫生达标先进市区”;“全区各级领导及百余名校长到我校参观学习校园文化建设”;“创省教育强区预检”。为了让这些活动都能顺利进行,全体班主任亲力亲为带领着学生进行卫生清扫工作,你们忙里忙外的身影,学校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当然,还有我们默默无闻、可亲可敬的课任老师,正因有大家的无私奉献,才有那些活动的出色完成。只要我们工作努力了,尽心了,问心无愧了,又何必太去在意结果呢?当然,工作过程到位了,结果还会差吗?
在上学期有这样一件事情,周一值周工作总结时,在期末期间与一些班级的练习考试相冲突,这时,我就发现班主任毫不犹豫果断下令,停止考试,认真听总结,事情虽小,但说明一个大问题,班主任顾大局,支持学校工作。班主任工作要顾全大局,与学校保持一致。班主任牢固树立全校一盘棋的思想。要严格遵守学校纪律,决不能借口班级的特殊性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些班主任只顾自己不顾大局,只顾团体不顾整体,希望全局利益服从他们的局部利益,因而给全局造成了损害。班主任的宗旨,要求班主任每一个成员,必须成为遵守学校的纪律的模范,同时,要善于把学校精神和班级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做到在维护大局的前提下实现本班级的发展。
二、班主任----保持好理智
现在的学生不大好管,这是事实。有的学生个性独立、叛逆心理比较强烈,顶撞老师,不服从老师管理甚至辱骂老师等恶劣现象时有发生。当发生类似的情况时,我认为班主任切不可莽撞冲动,失去理智,和学生对着干。因为人在非理智的时候,智力水平是最低的,有时甚至出现思维短路、意识空白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处理学生,弄不好会出现一些尴尬难堪的局面,非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还会激化矛盾,给自己留下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影响自己的工作和情绪,这种情况显然也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世界最权威的成功大师卡耐基说过,如果你认为自己只需要争辩或摆出一副强势的态度能使他人折服,进而苟同你的意见,那你实在是大错特错了。
怎么办呢?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管出现什么情况,班主任都要保持住自己冷静、平和、理智的心态。当学生情绪激动甚至言行出现过激时,更要使自己冷静下来,让学生也静下来反思,进行一下“冷”处理,班主任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平静一下,寻找一下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一般来讲,学生只要是真正犯了错误,静下来反思一段时间后,他们最后都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即使一时认识不到位也不要紧,班主任只要认真平静地帮助他分析一下,学生一般都会悦纳老师的批评教育,最后改正错误的。
其实,学生犯错误实属正常。孔子不是也说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话吗,关键是要使他过而能改。在当今浮躁的社会,学生的学习竞争激烈,课业负担繁重、精神紧张,身体有时又得不到很好的调整与休息,压抑烦躁的心情得不到有效释放,他们的思想、心理、身体、言行等出现一些问题确属在所难免,这是成长期与青春期的正常现象,对他们过分的希望和理想化的要求,显然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不知大家还记不记的上学期,我在广播里讲这样一件事情,三楼水房连续两天中午有配餐中心饭盒放在那里。我没有发火,而是周一值周工作总结会上,我非常理智、心平气和讲到:同学们,你在家中吃完饭餐具在厨房、卧室、客厅甚至卫生间随便乱放吗?你在家不是这样做,在学校就更不应该这样做。我们每位同学都拥有一个干净整洁的小家庭生活很舒服。我们大家来到学校组成大家庭,同学们是家庭中的孩子,老师们是家庭中的家长,我们都有义务让这个大家庭干净、整洁、处处有秩序,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才能健康快乐生活和学习。之后几天饭盒再也没有了,三楼扫卫生的阿姨直到学期末再也没有找我说饭盒的事。
因此,作为班主任要学会善于与学生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理解他们,容忍他们,正确地对待他们的缺点错误,保持住自己理智的心态,不急不燥,不愠不恼,心平气和,冷静沉着,用平静的眼光看待班级,看待学生,看待一切,把一切都看作是正常情况下的正常发生,如此一来心境自然也就平和多了,作为班主任,我认为应当加强和进行这种修炼和砥砺。
当然,理智并不排除对学生的严厉批评,甚至有时也不排斥对学生的”狂轰滥炸”,但这要视具体情况和具体学生而定。一句话,发威不在声高,震慑在乎于理。那种对学生动辄大发其火,简单粗暴,河东狮子吼,看似失去理智的做法,既有损个人形象也有损身体健康,有时甚至还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实在不该所为。
三、班主任----处理好惩戒 批评教育学生要不要惩戒?这个问题目前中外教育都还有争议。我认为目前中国的教育还离不开它。因为有些情况下,在有的学生身上,我们的思想教育是空洞乏力的。那种认为爱学生就不能惩戒学生的观点,我认为是不符合我们的教育实际的,是一种伪教育。因为他高估了思想教育的作用,神化了思想教育的功能。为此,我非常欣赏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老师的观点,她认为适当的惩戒有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无批评的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伪教育。不管你是否承认,在我们的班级中什么样的学生都有。屡次不交作业的,不做值日的,上课说话的,等等情况在一些学生身上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是客观事实,除非你看不到或说假话。对于这些情况,有些学生我们对其批评教育后,他是能够改正的。但是,有的学生我们对其批评教育后他就是改不了,还是老样子,怎么办?记得李镇西老师对不做值日的学生的做法是,罚他重做值日。显然,这罚做值日就是一种惩戒,但这种惩戒我认为很好。第一、惩之有理。大家认可,被惩学生也不觉得冤屈,甚至大家认为只有罚他重做才可以求得心理平衡;第二、惩之有度。没有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与体罚有着本质的区别和界定,这是关键也很重要;第三、惩之有法。是一种劳动,方法不过分,学生能够接受大家也赞同。因此,像这样的惩戒我认为是合理而必要的,是正确而健康的,在我们的班级管理中离不开类似的惩戒。例如,上学期,学校对随手乱扔学生的惩戒是:让其义务捡校园内的碎纸和杂物;对不冲厕学生的惩戒是,义务清扫卫生间。这种惩戒就做到:惩之有理。被惩学生也不觉得冤屈。惩之有度。没有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惩之有法。是一种劳动,方法不过分。
实践证明,对于犯了错误的个别学生,不惩戒就不足以平民愤,不惩戒就不足以对其形成震慑促其改正。这正如马卡连柯所言:“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力不惩罚。”因此,惩戒是我们不应舍弃的教育手段,我们也大可不必一谈惩戒就变色就哗然。因为,我说的这种惩戒不同于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更不是打骂学生。打骂或体罚及变相体罚学生是教育法规所不允许的,是我们应该防护的高压线。对此,班主任一定要铭记于心,控制好自己的言行,万不可超越雷池。现实中,极少数的班主任因打骂或体罚学生而触及刑律或受到党纪国法及其他各种处分的情况,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需要我们引以为戒,警钟长鸣。总之,惩戒是我们教育学生的最后底线,我们应当慎之又慎。在管理和教育学生中我认为还是应以思想教育为主,和学生做好思想沟通,尊重和关爱学生。对极少数犯错误的学生视其情况予以适当的惩戒,我认为也未尝不可,因为惩戒毕竟也是一种教育手段,是我们对学生所施的一种特殊真爱。关键是我们要注意运用好它,处理好它,万不可让我们的真心与爱心因惩戒不当而化作伤心与痛心,那样的话受惩戒的有时可能就是我们自己了。
四、班主任---多抢挑重担,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魏书生老师和班主任教师谈心记录:问:“每月给你200元工资不变。面前放着两副工作担子.一副100斤,一副200斤,挑哪一副便宜?”有的班主任教师说:“当然姚100斤占便宜。”问:“为什么?”答案是省了力气。魏书生老师说:“不少班主任能力差,工作平平,原因恰在这个观念上,工作挑轻的,力气是省了,增长力气的机会也放过了”。
说得多好,人的能力强是工作多逼出来的,铁肩膀是担子重压出来的。有的班主任人推卸掉了领导让他担任的班主任的担子,自以为是占了便宜,实质是把机会,把能力推出去了,把自己变得无能力。另一部分班主任抢挑重担,抢着当比较乱的班级的班主任,他便抢到了一个增长能力、锻炼自己、显示自己才干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他开头的表现不会很出色,但随着实践机会的增加和学习的深入,他定能成长为成熟的班主任,一定会具备驾轻就熟管理班级的能力。而推卸了班主任重担,推卸了乱班班主任重担的人,一定不会有当好班主任的能力,一定不会有当好乱班班主任的能力。
同样,一年又一年上班工作,倘若—个人工作量不足,有充分的剩余时间没法消磨,便只好用闲思,或用忧伤,或用牢骚,或用闲话,或用百无聊赖的心绪,或用自责懊恼的感情,或用玩扑克、打麻将来消耗掉剩余的时间,一年又一年重复着自己低水平的工作。
抢工作干的人呢?如同没有时间叹息的蜜蜂,忙于工作,忙于学习,忙于提高,忙于自我更新。几年过后,便是一个能力强的班主任了。
我们的社会正朝着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少劳不少得,多劳不多得,无能的人不少得。能力强的人不多得的可悲现实正在改变。为了适应明天的需要,我们今天就该储备能力,增长能力,而增长能力的有效途径便是:多抢挑重担,即使不是为了明天,仅仅为了使我们今天活得有价值,活得少一点懊悔,多一分自豪,我们也该多抢挑重担。
最后,为各位送上两位专家的话:结束我的谈话。专家韩珍德:
1、校长决定一个学校的文化,学生是名片、班主任是脊梁、中层领导是臂膀。
2、一个好班主任决定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
3、学生时代能遇上一个你喜欢的班主任是你一生的幸福。
4、知识和文化是两个层面,你可以没知识,但你不可以没文化。
5、学校要靠制度去管理,学生要靠尺度去改变。
6、日本地震带给我们的启示:井然有序、没有慌乱、没有哄抬物价。给我的启示:
一个好学校,一定要有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从“德”做起的。德就在你的身边,德在教育中,德在家长中,德在培养中,德在环境中生根、发芽、养成。
专家魏书生:
1、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人是“农民”。农民工在中国最伟大。
2、三个凡是:“凡是普通学生能干的事,就不要让班委干” “凡是普通班委能干的事,就不要让班长干” “凡是班长能干的事,班主任就不要干“
3、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干,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干 给我的启示:
在我们眼中的麻烦事,魏书生都成了培养学生能力的好事。这样做,学生得到了锻炼,班主任的负担也大大地减轻,真是一举两得!我们提倡创造性的劳动。我最喜欢魏书生的另外一句话:“许多事情是没办法选择的,但你可以选择态度。”做班主任不能选择学生,但只要尽心尽力、问心无愧,积极面对学生的实际状况,总有一天,学生会提高、会进步,你也会感到快乐的。希望这句话鞭策你和我。谢谢大家
第三篇:从基层视角看税收管理创新
从基层视角看税收管理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税收事业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这就为我们的税收管理指明了方向。破解税收管理难题,以“创新”促管理,充分发挥税收职能,真正实现“聚财为国,执法为民”宗旨,是当前基层税务机关面前的一道重要命题。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认识和看法。
一、税收管理创新的内涵
“创新”的概念最早是由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
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按照他的定义,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在管理学中,创新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它是指把新的管理要素(如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新的管理模式等)或要素组合引入管理系统以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鉴此观点,我们认为,税收管理创新则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税收管理主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对自身的职能定位、管理方式、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业务流程、工作方法、技术手段等诸多方面所做出的创造性的调整和变革的过程。它涵盖税收征管、涉税服务、税务稽查、信息化建设以及内部管理等各个环节,同时包括税收管理理念创新、税收管理制度创新和税收管理手段创新。它应具以下四个构成要素:
(一)税收管理创新目标。税收管理创新的目标与税收中心工作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以解决税收工作难题为起点,以管理创新提升税收征管、纳税服务、税收执法、行政效能的水平。具体目标体现:一是税收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税收执法机制;二是税收征管质量进一步提高,确保“应收尽收”的忠实;三是征纳税成本进一步降低,税收征管效率提升;四是纳税服务进一步优化,纳税人对税收征管的满意度和对税法的遵从度明显提升。五是内部行政管理进一步强化,行政管理和机关效能建设上新台阶。
(二)税收管理创新主体。税收管理创新主体是创新的具体组织者、承担者和实施者,主要包括税务干部与税务机关。税务干部作为创新个体,是创新的具体参与者与直接体验者,主要承担创新的开发、实施、检验、反馈、调整等职责。税务机关作为创新组织,是创新的组织者与领导者,主要发挥创新的发起、计划、评价、激励、推广等作用。两者的作用缺一不可,互为补充,共同推进管理创新的顺利开展。
(三)税收管理创新的客体。税收管理创新的客体即税收管理,它是创新行为指向的具体对象,是税务机关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对税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以保证税收作用得以发挥的管理活动。具体包括了税源管理、税种管理、税务稽查、纳税服务、税收信息化建设、廉政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内部行政管理等活动。
(四)税收管理创新的内容。税收管理创新是对税收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制度、手段等方面实施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创新。主要包括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管理手段的创新等。其中,理念创新是指导,制度创新是保障,手段创新是条件。三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制度创新与手段创新必须得到创新理念的引领,才不会走弯路,而理念与制度创新必须依赖于创新手段的运用,才能实现与税收实践的契合,但同时理念与手段的创新必须得到制度创新的配合和支持,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税收管理创新的意义
(一)税收管理创新是完成税收中心工作的迫切需要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传统的税收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确保完成税收中心工作的压力日益加大。从外部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依法行政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税收工作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税收征管形势越来越复杂。从内部环境看,税源管理基础依然薄弱,税收执法不规范现象仍然存在,纳服务内容、手段、方式还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政风行风建设、机关效能建设等尚需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从创新体制机制和具体措施办法入手,推进税收管理创新,提高税收管理应对新形势,把握新特点,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确保税收中心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税收管理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两年来,我们深刻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实体经济冲击的现实。加上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及长期积累的产业层次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价值不高等矛盾逐步的显现,给了我们许多深刻的认识和启示。在危机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努力提高税收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已成为摆在国税机关面前的重要课题。面对新的形势,只有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以科学的态度学习借鉴先进税收管理经验,以改革的精神探索运用税收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以创新的思路建立“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长效机制,才能实现税收管理的精益求精和与时俱进。
(三)税收管理创新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的方向是努力实现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税务机关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必须顺应管理变革与创新的潮流。税收管理创新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契机和原则,在岗位设置、审批方式、服务理念、行政执法等方面作出相应的变革。例如,税务行政审批权改革、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是对法治政府在管理创新活动中的运用;同城通办、一窗通办、“免填单”制度、自动排号系统应用、网上办税服务厅等创新活动的实施是服务政府理念指导下的产物;节能降耗管理,无纸化、信息化等活动则是建立效能政府的创新典型;税收管理员网上述职述廉,“两权”监督、一案双查等制度是对建立责任政府理念的回应。
三、税收管理创新的原则
税收管理创新不同于企业创新、技术创新,科学评价和把握税收管理创新,在开展税收管理创新应该遵守以下基本原则。
(一)突出实践性
创新本身不是目的,它必须来自于实践,也用之于实践。税收管理创新活动的发起、实施及效果评估都必须与各项税收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以解决工作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提升税收工作能力和水平为已任。它既是对税收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归纳,也是对实践经验的运用与演绎。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坚决反对创新的“文字化”“绝对化”倾向。切忌“只要新的就是好的”、“做的好不如说的好”的观点,人为割裂管理创新与工作实践的联系;切忌不顾创新对现实条件的适应性和实效性而盲目地追新求异。大量的创新工作异化为概念的炒作,必将导致创新的“形式化”和低效率。
(二)坚持持续性
管理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推进管理创新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切不可“毕其功于一役”。要把管理创新作为一项长期、持续的重要工作来抓,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持续创新、持续发展之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居安思危,居危思进。坚持创新的持续性就必须反对创新的“功利化”和“短期化”。在评价机制的过度激励下,管理创新目标易被扭曲,管理创新很容易带上功利的色彩。为了追求创新短期效果、树立创新典型,忽视创新的长期规划,脱离工作实际,依靠行政权力的强力推动,虽经包装后形象突出,光鲜照人,但却经不起实践与推敲,会很快被废弃,管理创新则变成“劳民伤财”。
(三)倡导主动性
创新不是被动地适应,而是主动的调整。税收管理创新不应成为工作危机下的被迫反应和上级命令下的被动应付,而是在主观能动性的支配下,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借鉴、主动地创造。创新的主动性包括自发创新与自觉创新。自发创新是税务机关在内外部环境条件变化后,主动实施一系列自发性的调整。自觉创新指税务机关根据税收管理的客观要求和规律,有计划地组织税收管理创新活动,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持创新的主动性就必须克服追求稳定和规避风险的倾向。作为管理创新主体,税务机关出于降低风险和减少创新成本的考虑,不是积极主动推进管理创新,而往往会选择“搭便车”、“坐、等、看”,使得税收管理创新成为被动应付上级考核的临时性、间断性、次要性的工作任务。
(四)强化规范性
创新不是胡乱作为,而是一种规范化的运作。税收管理创新必须在现有制度空间内实施,受一定规范约束,成果也必须以规范性形式固定下来。首先,税收管理创新活动必须以税收管理规范为前提,必须在税收法律法规、税收一般原则和规律的框架之内进行。无论是体制、机制变革,还是制度、手段完善,都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原则性规定,必须合理控制创新活动风险;其次,创新活动应形成一套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运行机制,规范创新程序步骤,明确创新主体的权、责、利,确保创新活动的发起、开发、组织、实施、反馈、评价、激励等环节的落实有力、推进有序;最后,创新的成果必须以规范性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制度性的规定,以巩固创新成果。这样既又有利于成果的推广宣传,又可成为下一次创新的起点。
四、税收管理创新的途径
管理需要创新,创新同样也需要管理。提升基层税务机关的管理创新能力,必须加强和改善对创新活动的管理。
(一)建立奖偿制度,为税收管理创新提供动力支持
上级认同和支持是税收管理创新的主要合法性来源。管理创新活动在资源分配、人事任免、绩效评价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受约于这一认同和支持。因此,必须完善制度建设,增强激励,为税收管理创新提供动力支持。首先应建立创新风险控制制度。通过制度的运行,合理控制创新风险,营造一个允许失败的宽松环境,免除创新的后顾之忧;其次应建立创新成本补偿(资源分配)制度。目前基层机关的人力、物力与事业发展之间矛盾比较突出,而管理创新需耗费人力与物力。因此,需要对管理创新活动给予适当的补偿;最后应建立创新激励制度。建立客观公正的创新评价体系,让确有成效、具有可持续的税收管理创新经验得到肯定,成为创新奖励的依据。完善创新人才评价、配置和激励机制, 使创新型人才的创新得到鼓励、创新才能得以发挥、创新目的得以实现。
(二)拓展创新视野,为税收管理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实现税收管理创新持续发展,仅仅依靠税务系统的内部力量是远不够的。税务机关应构建合作开放的税收管理创新模式,扩大创新活动的参与度,集中民众智慧,吸收不同领域知识和有效的信息,以提升管理创新能力。具体讲,一是要广泛吸收纳税人参与税收管理创新。通过受理纳税咨询、企业走访等多种途径,充分了解纳税人涉税需求和困难,及时发现我们税收工作存在的不足,使税务机关的管理创新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要加强与政府各部门配合。主动寻求政府其他部门对税收管理创新的支持和建议,特别是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其他政府部门管理创新的好的做法。三是要加强与社会中介机构的合作。通过专家咨询培训、企业服务等形式, 充分利用外部人才和技术,借用社会力量为税收管理创新提供新技术和新方法。
三)建立学习型组织,为税收管理创新提供人力支持
创新归根到底是人的“创造性”行为,税收管理创新需要税务干部拥有丰富税收知识、具有较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目的就在于提升税务干部创新素质,挖掘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是税收管理创新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一方面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增强干部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强调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和团队学习。注重将学习行为有效地转化为创造性行为,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和重复性的工作,使税务干部对税收管理及可能影响税收管理的任何变化保持高度敏感,及时获知相关知识和信息, 并自觉运用于税收管理及其创新工作。另一方面,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管理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工作热情,变创新“独唱”为“合唱”,促进税收管理创新活动主动、全面、持续的开展。
(四)推进信息化建设,为税收管理创新提供技术支持
税收管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应用的过程,信息技术已逐渐成为税收管理的重要工具,成为税收管理领域的重要生产力。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既可以作为一种税收征管手段,提升税收征管效率,也可成为一种纳税服务载体,优化纳税服务水平,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可以有效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提高行政管理效能。税收管理创新只有依托信息技术自动化、程式化的优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纳税人、征管数据日益增多与税收管理力量相对不足的矛盾, 进而实现税收管理创新边际效用最大、成本最小化,实现税收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特有的使现有的管理方法和流程朝着更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向发展的特点,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税收管理服务,另一方面,要以信息技术驱动税收管理创新,引发税收管理变革, 推动建立与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管理理念、方式、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
第四篇:从基层视角看税收管理创新
从基层视角看税收管理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税收事业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这就为我们的税收管理指明了方向。破解税收管理难题,以“创新”促管理,充分发挥税收职能,真正实现“聚财为国,执法为民”宗旨,是当前基层税务机关面前的一道重要命题。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认识和看法。
一、税收管理创新的内涵
“创新”的概念最早是由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 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按照他的定义,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在管理学中,创新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它是指把新的管理要素(如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新的管理模式等)或要素组合引入管理系统以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鉴此观点,我们认为,税收管理创新则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税收管理主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对自身的职能定位、管理方式、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业务流程、工作方法、技术手段等诸多方面所做出的创造性的调整和变革的过程。它涵盖税收征管、涉税服务、税务稽查、信息化建设以及内部管理等各个环节,同时包括税收管理理念创新、税收管理制度创新和税收管理手段创新。它应具以下四个构成要素:
(一)税收管理创新目标。税收管理创新的目标与税收中心工作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以解决税收工作难题为起点,以管理创新提升税收征管、纳税服务、税收执法、行政效能的水平。具体目标体现:一是税收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税收执法机制;二是税收征管质量进一步提高,确保“应收尽收”的忠实;三是征纳税成本进一步降低,税收征管效率提升;四是纳税服务进一步优化,纳税人对税收征管的满意度和对税法的遵从度明显提升。五是内部行政管理进一步强化,行政管理和机关效能建设上新台阶。
(二)税收管理创新主体。税收管理创新主体是创新的具体组织者、承担者和实施者,主要包括税务干部与税务机关。税务干部作为创新个体,是创新的具体参与者与直接体验者,主要承担创新的开发、实施、检验、反馈、调整等职责。税务机关作为创新组织,是创新的组织者与领导者,主要发挥创新的发起、计划、评价、激励、推广等作用。两者的作用缺一不可,互为补充,共同推进管理创新的顺利开展。
(三)税收管理创新的客体。税收管理创新的客体即税收管理,它是创新行为指向的具体对象,是税务机关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对税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以保证税收作用得以发挥的管理活动。具体包括了税源管理、税种管理、税务稽查、纳税服务、税收信息化建设、廉政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内部行政管理等活动。
(四)税收管理创新的内容。税收管理创新是对税收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制度、手段等方面实施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创新。主要包括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管理手段的创新等。其中,理念创新是指导,制度创新是保障,手段创新是条件。三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制度创新与手段创新必须得到创新理念的引领,才不会走弯路,而理念与制度创新必须依赖于创新手段的运用,才能实现与税收实践的契合,但同时理念与手段的创新必须得到制度创新的配合和支持,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税收管理创新的意义
(一)税收管理创新是完成税收中心工作的迫切需要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传统的税收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确保完成税收中心工作的压力日益加大。从外部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依法行政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税收工作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税收征管形势越来越复杂。从内部环境看,税源管理基础依然薄弱,税收执法不规范现象仍然存在,纳服务内容、手段、方式还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政风行风建设、机关效能建设等尚需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从创新体制机制和具体措施办法入手,推进税收管理创新,提高税收管理应对新形势,把握新特点,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确保税收中心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税收管理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两年来,我们深刻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实体经济冲击的现实。加上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及长期积累的产业层次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价值不高等矛盾逐步的显现,给了我们许多深刻的认识和启示。在危机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努力提高税收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已成为摆在国税机关面前的重要课题。面对新的形势,只有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以科学的态度学习借鉴先进税收管理经验,以改革的精神探索运用税收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以创新的思路建立“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长效机制,才能实现税收管理的精益求精和与时俱进。
(三)税收管理创新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的方向是努力实现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税务机关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必须顺应管理变革与创新的潮流。税收管理创新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契机和原则,在岗位设置、审批方式、服务理念、行政执法等方面作出相应的变革。例如,税务行政审批权改革、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是对法治政府在管理创新活动中的运用;同城通办、一窗通办、“免填单”制度、自动排号系统应用、网上办税服务厅等创新活动的实施是服务政府理念指导下的产物;节能降耗管理,无纸化、信息化等活动则是建立效能政府的创新典型;税收管理员网上述职述廉,“两权”监督、一案双查等制度是对建立责任政府理念的回应。
第五篇:从管理经济学的视角看企业核心竞争力
从管理经济学的视角看企业核心竞争力
摘要:目前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研究颇多,但大多研究都是从管理学、战略管理、企业文化、生产和营销等领域来研究核心竞争力。进入21世纪,企业竞争的加剧,不但面对国内企业的冲击,还要迎接国际企业的挑战。企业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只有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促使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克敌制胜、不断壮大。文章从管理经济学的视角来研究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来保障企业生存和发展,保持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动机相容性;企业文化
一、核心竞争力内涵及其特征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首次亮相是在1990年6月,由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于是核心竞争力一词风靡全球。国内许多刊物上也出现了对核心竞争力的不同解释,但总体是“形不同而质同”。核心竞争力其实质就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具备一定规模、拥有一定实力后才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它是研发系统、营销系统、组织管理系统的有机融合。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所具有的明显优势并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能够满足消费者价值取向需要 的独特的能力、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组织能力。企业文化力、学习力、创新力等三个层面上的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内涵,企业应从这三个层面加大提升企业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正是这三个能力有机结合构成的企业竞争优势的能量源,文化力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学习力是核心竞争力的保障;创新力是核心竞争力的动力。经过企业领导层的长期倡导和全体员工的积极认同与实践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构成企业文化。企业通过对信息和知识的及时认知、全面把握、迅速传递、达成共识,并做出正确、快速的调整,以利组织更好地发展的能力,是企业的学习力。企业将知识再组合、再创造、再输出,以不断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来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的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特有的、在长期的竞争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特征体系,这种特征体系已经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模式,它促使企业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使得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五个根本特征:差异性、价值性、独特性、整体性和不可模仿性。企业核心竞争力还有五个连带特征:知识性、不可交易性、动态性、辐射性、难以替代性。
二、对核心竞争力管理经济学的思考
从管理经济学角度看,核心竞争力的最终目标是创造更 多的消费者剩余,为企业所有者带来更多的收益,实现企业社会价值的最大化。消费者剩余是由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首先提出的,消费者剩余衡量的是消费者从某一物品的购买中所得到的超过他们所为之支付的那部分额外效用。传统的消费者行为理论认为,消费者剩余根源于递减的边际效用,现代管理经济学理论从企业的角度来分析,消费者剩余根源在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无论从成本的角度还是从收益的角度看影响消费者剩余的消费时间价值,消费时间对消费者都能产生质的收益。作为自由时间的消费时间,是能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随着消费时间的积累,消费者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科学文化水平,随着消费者素质的提高,对消费者的消费和生产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从消费来看,能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能使商品的使用价值得到更充分的更合理的利用,在相同条件下使消费者获得更多的效用。从生产上看,个人的充分发展能提高个体的劳动生产率,使个体生产力得以提高,这种个体本身生产力的提高又必然反作用企业,促使企业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产品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因此,从企业的角度看影响消费者剩余的主要因素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另外,从管理经济学角度看,企业的动机相容性不一致也会造成其核心竞争力不强,保持动机相容性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保障。动机相容性是要求企业所有者与广大员工要保持一致的理念,由于存在二者之间的文化的差异、世界观的不同,各异的价值取向等因素,形成一个经济利益的变量问题,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加之信息不对称性就会产生动机不相容性。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动机不相容性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就是企业内部低效率运行、都试图转嫁各自的“成本”,无法达到企业追求的最佳利润水平;动机不相容性会产生企业所有者和员工之间不诚实的诱因,产生二者博弈,其结果就是不诚实是一种优势策略,对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形成一个非常难以逾越的障碍。
三、对核心竞争力理解的几种误区
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有不同的形式,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核心竞争力,也不是规模越大,核心竞争力就越强。在竞争领域出现,且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中。有些企业属于自然垄断状态,虽然规模很大,但决不能说其核心竞争力就大。主要有几下几种误区:
第一,不能给顾客带来“消费者剩余”或者忽视顾客价值的能力的企业,没有考虑消费者的利益,也没有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研究和开发,即使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其产品也不会被消费者所接受,是不具备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低成本不是核心竞争力,低成本并不能为顾客创造新的价值,人们的消费偏好是动态的,很多时候越是降价越是持币观望,关键的是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要增加产品的价 值,只有依靠企业内在能力找到价值增长点,才能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由于各种原因,企业暂时拥有一定数量的稀缺资源,获得了比别的企业多得多的超额利润,但所有的稀缺资源并非都是核心竞争力,只有当这些资源转化为人的技能并以特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发挥作用时,才会对企业的成功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拥有稀缺资源不一定拥有核心竞争力。
第四,投机是近年来我国企业界出现比较多,投机行为的最大特点是企业在短期内经营绩效大幅度提升,但是企业没有内在文化力、学习力、创新力等三个层面上的能力,不能长期持久下去,成功得快、消失得也快,投机不是核心竞争力。
第五,企业具有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单纯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是在某一特定方面相对于竞争对手来说的,所以企业很难保证可以长期拥有这一优势,它不是核心竞争力。
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第一,改善企业的动机相容性。改善企业的动机相容性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条件。企业要不断改善全体成员的动机相容性,只有动机相容性一致化,企业才能意识到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达到一致的投入,才能在认准市场需求和产品技术变化 趋势的基础上,准确定位核心竞争力,也才能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否则,它会成为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的阻挠因素。
第二,打造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许多企业也都在努力塑造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最基本的两个方面是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价值理念包括:企业愿景、企业宗旨、企业价值观、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道德、经营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人才理念、学习理念等;行为规范则包括:企业整体行为规范、企业组织行为规范和部门行为规范、员工个体行为规范等。打造自己的企业文化过程中,使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战略目标实施相融合,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相融合;注重企业文化自有性、原创性、独特性的特点;注重企业文化好识、好记、好用、好传播;切记企业文化不能繁琐化、不能雷同化、不能模式化、不能故弄玄虚,如成功的CIS设计、品牌定位、注重产品质量、取得国际标准认证、保持独特的名牌个性魅力、成功的品牌宣传等。这样的企业文化会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着竞争优势。
第三,企业不断创新。创新是现代企业获得持续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之一,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从知识经济的要求出 发,从市场环境的变化出发,不断进行技术、管理、制度、市场、战略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其中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掌握了核心技术、开发了核心产品的企业,就会驰骋市场、无往而不胜。那么企业要想掌握核心技术,就要在建立企业产品、技术矩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企业才能提高顾客价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通过各种创新活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来共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企业大量资源的长期投入,更需要企业强大的学习力、创新力、文化力的支撑。企业只有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客观地分析和评价自己,才能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企业核心竞争力也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它会随着技术、需求和市场的变化而衰减,要保持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地位和生机活力,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准确把握顾客需求,动态看待竞争对手,才能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澳)杰弗里•贝尔著;康志华译.竞争力[M].中信出版社,XX.2、(美)戴维•贝赞克等.公司战略经济学[M].XX大学出版社,1999.3、普罗克特.管理创新[M].中信出版社,XX.4、包昌火等.竞争情报与企业竞争力[M].华夏出版社,XX.5、范法明.企业竞争论[M].人民出版社,XX.6、胡大立.企业竞争力论[M].经济管理出版社,XX.7、周海炜.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战略与实践[M].东南大学出版社,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