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衡传》教学案
课堂教学提纲编号:0404-01
张衡传(教学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达到理解文言文传记作品的能力。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了解张衡在科学、政治、文学等方面的成就。
【教学重难点】
1、人物传记作品中如何快速有效的筛选信息。
2、如何正确评价传记作品中的人物,怎样学习和体会传记主人公的精神内涵。
【课时安排】:一课时
【导学流程】
一、了解感知
1、张衡简介:(多媒体课件展示)
2、作者范晔及作品简介:(多媒体课件展示)
二、阅读课文,自主研究学习:
1、文章的写作顺序是时间顺序,请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借以疏通文意,感知结构: 表示时间的词:永元中安帝顺帝阳嘉元年永和初永和四年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节):介绍张衡品格和文学才能。
第二部分(2-4节):介绍张衡的科学成就。
第三部分(5、6节):介绍张衡的政治才干。
2、张衡的文学才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少善属文”具有先天禀赋;
“ 游三辅、观太学”注重社会实践;
“遂 通五经、贯六艺 ”达到的效果。
3、张衡有哪些可贵的品格?
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有谦虚稳重超尘拔俗的品格;
②面对统治者的招罗,“不行”“不就”“不应”,有不慕荣利的高洁品德。
4、张衡的科学成就杰出的有哪些?
①作浑天仪。
②著《灵宪》《算罔论》。
③铸造地动仪。
5、张衡的政治才干在文中是怎样表现的?
一是《思玄赋》的由来——“政事渐损,上疏陈事,讽议左右,阉竖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表现了张衡忧国忧民、小心谨慎的形象。
二是出任河间相时与奸党作斗争一事。“治威严,整法度”表现其治理严厉,“阴知奸党名姓,1
一时收禽”表现其政治智慧,“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表现其卓然政绩。
三、迁移运用:
通过学习,张衡可以冠以“全才”之称,若用一副对联来评价他,该如何写呢? 参考示例:
上联:徳隆望尊淡泊宁静不慕权贵刘芳百世
下联:才高八斗科学发明政通人和泽被千秋
板书设计
可贵的品格卓越的文学才能
\/
张衡
/\
辉煌的科学成就杰出的政治才干(全面发展)
四、知识积累:
结合课本,积累有关古代官职变迁词语。
(一、)表示征召、举荐官职的1.举:推荐、推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偏:指任副职的人)
2.辟:(bì)招用、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晋书·谢安传》。当初受司徒府的征召,拜官为著作郎。)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3.征:征召,特指君招臣。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二、)表示任命官职的1、拜:授予官职。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除:任命,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除臣洗马。(李密《陈情表》。洗马,官名)
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授:给予官职。
遣使者持黄金印„„朱轮军,即军中拜授。(《汉书·翟方进传》)
4、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5、任:担负、担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史记·蒙恬传》)
(三、)表示提升官职的1、擢:提升官职。超擢:破格提拔。
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梁启超《谭嗣同》)
2、陟:提升,提拔。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3、升:提升。
旋升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
4、提:提拔。
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北史·魏收传》。名行:名望和德行)
(四、)表示降低、罢免官职的1、谪:贬官,降职并外放。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
2、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贬连州刺史。(《旧唐书 刘禹锡传》)
3、黜: :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高启《书博鸡者事》)
4、夺:削去、罢免。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
5、坐:因犯„„罪或错误。
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汉书》)
(五、)表示官职调动的1、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2、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徙齐王信为楚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3、调:调动、调迁。
调为陇西都府。(班固《汉书 袁盎传》)
4、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降职削职。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贾谊传》)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琵琶行》)
5、出、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梁启超《谭嗣同》)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6、补:补充缺职。改:改任官职。
(六、)兼职,代理的词语
1、兼:同时掌管,兼任职务。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2、领:兼任。
又领扬州刺史。(《晋书·谢安传》)
3、判:古时高官兼低职。
《宋史·韩绮传》:“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4、署、守(shòu)、权:代理、暂时担任
(七、)不表职官变动,常与职官结合1、知:执掌、主持。
子产其将知政矣。(《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2、行:代理(官职)。
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武帝纪》)
3、主:掌管;主持。
使之主事而事治。(《孟子·万章》)
此外还有一些短语,也是与官职变迁有关,比如说“以荫补 +(某官名)”,意思是“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某官名)”。
第二篇:张衡传学案
胶州市第二中学教学案
高一语文组
《张衡传》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句,重点掌握有关官职升降调动的词语和宾语前置句。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识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文言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衡淡泊名利,潜心治学的精神品质。
预习案
预习资料
张衡,是一个一直影响我的人,因为他不但是一位天文学家,还是一位科学家。张衡出生在河南省南阳县石桥镇。
他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很喜欢天文。17岁他就告别了家乡,开始了游历生活。
一年,张衡来到了洛阳,求知欲经常促使他去大学参观,拜各家为师,因此通晓五种经书,熟悉六种学问和技能。
114年,汉安帝指名征召张衡,太再次来到京师洛阳,在尚书台衙门里担任郎中。这时,张衡开始钻研西汉杨雄的《太玄经》,从此他有爱好文学改为从事天文学的研究······
经过长期观察,张衡肯定了地球是圆的,提出了宇宙无限的观点,他写了一本叫《灵宪》的书,解释了月相变化和月蚀发生等自然现象。
张衡在木制机械方面创造了指南车和记里鼓车、飞翔木雕,但都没流传下来。
139年,张衡在京师洛阳去世了。1970年,国际上用张衡的名字命名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1977年,太阳系一个编号1802的小行星,也是用张衡的名字命名的。
(一)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属()文
邓骘()
逾侈()
璇()玑 驿()站
河间相()骸()骨
蟾()蜍((二)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 通 形似酒尊 通 傍行八道 通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 通 通 一时收禽,上下肃然 通
(三)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请你从课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
课堂案
(一)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游于三辅()
2、观太学()..
3、不好交接俗人()
4、精思傅会()....
5、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6、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7、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
8、自去史职()
9、施()关发机 ..
10、伺者因此觉知()
11、又多豪右()....
12、一时收禽()..
(二)指出下列词的不同意思: ⑴观
①观太学()
②大王见臣列观()③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④玄都观里桃千树()⑤启窗而观()⑵征
①公车特征拜郎中()
②咸怪其无征()③挟天子以征四方()
④岁征民间()⑶因
①因入京师()
②因以讽谏()
③因其势而利导之()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⑤伺者因此觉知()⑷乃
①十年乃成()②遂乃研核阴阳()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④家祭无忘告乃翁()
(三)解释并积累有关官职升降调动的词语。
1、举()孝廉不行()
2、连辟()公府不就()
3、累召()不应()
4、公车特征拜()郎中
5、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6、再迁()为太史令
7、再转()复为太史令
8、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9、予左迁()为九江郡司马
10、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11、出()为河间相
12、衡下车()
13、视事()三年
14、上书乞骸骨()
(四)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并总结宾语前置句的规律。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2.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3.验之以事。
4.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5.时人莫之许也
6、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患不知人也
7、项王曰:“沛公安在?”
8、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9、微斯人,吾谁与归?
10、夫晋,何厌之有?
1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2、孤臣惟命是听
13、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宾语前置句规律总结:1、2、3、这篇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张衡的?文章记叙的重点是什么?
张衡有哪些可贵的品质?你认为现在的我们最应该学习张衡的哪种品质?
课后案
(一)积累本节课出现的文化常识。游于三辅 视事三年 上书乞骸骨
遂通五经 贯六艺 时国王骄奢
(二)翻译句子
1、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2、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3、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三)选择题。
1、下列画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衡下车 B、举孝廉不行
C、公车特征拜郎中 D、因以讽谏
2、下列文字属于张衡“淡泊名利”的一组是()
⑴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⑵常从容淡静 ⑶举孝廉不行 ⑷连辟公府不就 ⑸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⑹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⑺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A、⑴⑵⑶ B、⑷⑸⑺ C、⑵⑷⑺ D、⑶⑸⑹
3、下列加下划线的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B.因入京师,观太学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C.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专心致志 D.衡少善属文 举酒属客
第三篇:张衡传学案
张衡传学案
整理人:姜晓静 胡慧丽
审核人:于潋滟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知识 2.了解张衡其人
3.掌握人物传记的详略处理
一、解题
“传”:传记.记述的内容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传记要突出传主的特点。镇定。交接:古:结交,交往;今,移交和接替。)
2.举孝廉不行(不行:古:不应荐;今:不可以)
3.公车特征拜郎中(特征:古:特地征召;今:事物的特点。郎中,古:官职名;今:中医)
4.寻其方面(方面:古,方向;今,事情或事物的一面)5.衡下车(下车:古,指官吏初到任;今,走下车子)
(三)、词类活用
1.时天下承平日久()2.衡少善属文()
3.大将军邓骘奇其才()比较“传”的不同含义: 《张衡传》 《左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诗集传》(传记)(传记)
二、张衡与作者范晔
张衡,作为一个伟大的学者,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突出的。他在政治、文学与自然学诸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他在书法、绘画上也有成就。他尤其注重实验科学的研究和发明创造,其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人第一次制出地震仪要早 1700 多年。他的这一伟大成就,至今为世界所公认。课文节选自《后汉书 张衡传》。
《后汉书》作者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人,历史学家。博涉经史,善属文,能隶书,晓音律。始为尚书吏部郎,后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汉书,成一家之作。累迁太子左卫将军,意志不满,与鲁国孔熙选谋逆,伏诛。初中课文《乐羊子妻》变节选自《后汉书》
三、基础知识整理:
(一)、官职名词
1.举孝廉不行(举,推荐;行:应荐)
2.连辟公府不就(辟,征召以授官;就:就职)3.累召不应(召,召请;应,应职)4.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5.再迁为太史令(迁,调动官职)6.再转复为太史令(转,调动官职)7.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徙,调动官职)8.出为河间相(出,离京去外地为官)9.衡下车(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10.予除右丞相兼枢密史(除,除去旧职任新职)
11.上书乞骸骨(乞骸骨,请求退休。封建社会,大臣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二)、古今异义词
1.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从容:古:言语举止适度得体;今:不慌不忙,沉着
(四)、通假字
.员径八尺(员,同“圆”,圆周).傍行八道(傍,同“旁”,旁边).形似酒尊(尊,同“樽”,酒器)
.一时收禽(禽,同“擒”,擒拿,捉拿)、一词多义
属:衡少善属文()。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举酒属客()
就:连辟公府不就()。
金就砺则利()。瞬息可就()。
发: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机发吐丸()。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发函()
卒:永和四年卒(死亡)。
骑千余,卒数万人(士兵)。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五万兵难卒合()
征:公车特征拜郎中()。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1.以(1)自王侯以下()
(2)以精铜铸成()
(3)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4)验之以事()
(5)因以讽谏()
2.于(1)游于三辅()))
4
(五)(六)、文言虚词
(2)虽才高于世()
3.因(1)因入京师()
(2)因以讽谏()
(3)伺者因此觉知()
4.乃(1)十年乃成()
(2)遂乃研核阴阳()
(3)乃知震之所在()
(4)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5)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七)、文言句式
游于三辅。()虽才高于世()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举孝廉不行()。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因以讽谏()。
(八)、翻译句子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四、《张衡转》是一篇人物传记,传记的一般写法:
先写人名、籍贯、品性综述,然后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
读课文思考:1.张衡是一个什么人?作者选取了他的哪些典型事件来展示人物?最突出的是哪一方面的贡献?
2.细读第四段,说说作者介绍地动仪的顺序,模仿作者的介绍方法请为我校的“笃志楼”北面的雕塑写一段介绍性质的文字。
3.读完课文,我们已了解了张衡其人,请你为张衡写一段推介词,让更多的人知道张衡。
张衡的故事
公元78年(东汉章帝建初3年),张衡诞生在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石桥镇(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县城北五十里的地方)。他少年时期,由于父亲的早逝,家里生活相当清苦。贫困的生活,不仅没有影响他求知欲望,而且,更加激发他刻苦忘我的学习。他十多岁的时候,就读了很多书,写一手好文章,当时很有名望。一天,一个地方官来劝诱张衡:“我看你才学出众,想推荐你去做„孝廉博士子弟‟怎么样?”十七岁的张衡,拒绝了地方官的推荐。他想:我绝不能成天呆在家乡读那些古文经传,更不能去追求做官发财的邪道,我要历尽千辛万苦到实践中去探求科学真理。于是,他收拾好行装,离开家乡,踏上了游览名都大城、访师求学、探索科学真理的征途。
公元94年,他首先来到关中观览西京(长安)名胜,还游览了西汉时最高学府所在地三辅(现在的陕西中部地域,包括今陕西省西安市往东到华阴、兰田一带。加上长安临近的“左冯?和”右扶风“,合称三辅)。他爬山涉水,往来游息于渭河平原上,观览了太华、终南间的风云景色、名山大川。他接触了关隘和城镇,考察关中的民间风俗习惯,土质和物产以及古代的遗迹,当代的事物,尤其是对长安城郊的宫阙规模、市井制度、远近商贾货财的集散、富豪、游侠、王侯的故事等等,都有较深切的认识。他积累了丰富的、新鲜的文学素材。他的不朽名篇《温泉赋》就是在游览的途中,在骊山脚下写出来的,描写了骊山”汤谷“的优美,春水的清新。
公元95年,十八岁的张衡,来到了喧闹的洛阳城。张衡在游学长安、洛阳期间,为了增长科学文化知识,他不辞辛苦,求师访友,结识了许多著名学者和优秀青年,有擅长辞赋文学、弹琴吹笛的音乐家马融;有谦虚勤朴名闻当世的贤士窦章;有学识渊博、潜研时务、有三十多篇政论名著的王符;有学习过天文、数学、历数等学问豪侠英俊的青年崔瑗。这些有为的青年,对张衡都有很好的影响和帮助。特别是他和崔瑗友情较深,经常在一起研究问题,交换心得。后来张衡也进一步研究天文、物理等科学,是受了崔瑗的影响。五年来的游学生活使张衡找到了科学的大门
如川之逝 不舍昼夜
张衡摸到了科学的大门,更用功了。他读书认真刻苦,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力求甚解,善于从古籍里吸取精华。从公元108年到111年,张衡一直在自己的家里夜以继日地专心进修学业。一天夜晚,已经是五更天了,月落星稀,即将破晓,张衡还在聚精会神、不知疲倦地钻研着杨雄的《太玄经》,他看到书里面涉及好多有关天文、历法、数学的知识。他读着读着,发现这样一段话,第九篇称:阈无谓之宇,辟宇谓之宙”“日月往来,一寒一暑。律则成物,历则编时。律历交替,圣人以谋。张衡顿觉心里豁然开朗。茫茫无际的宇宙在吸引着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开始对天文、数学、历法等科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他不知疲倦,一边忘我的读书,一边刻苦实践,制造科学仪器,对天文现象进行详细的观察和长期的测量。当时了解张衡的人,对他刻苦好学,坚韧不拔的毅力,很是赞佩。他的朋友崔瑗曾称赞他的学习态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这对张衡是多么恰如其分的称赞啊!《二京赋》的写作,更是感人。他用的苦功夫几十年如一日,象滔滔的江河,昼夜不息。公元97年,二十岁的张衡,根据长安洛阳游学时,从各方面搜集来的资料,开始了他的名著《二京赋》的写作。一天天,一月月,《二京赋》的写作,一晃三年了,远离家乡的游学生活,使他十分窘困,不谋求一个职业,他已经无法生存,但他仍然坚持写作,一时也没有间断。恰巧,这个时候,有位黄门侍郎鲍德到南阳郡去做太守,邀请张衡去助理郡政,为了维持生活,为了学习和写作,张衡于公元100年应邀做了南阳的主簿官,这时他已经二十三岁了。他充分利用日、年复一年,度过了一个个严寒酷暑,经过十年艰苦创作,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不断补充,写成了洋洋万言、内容丰富、辞藻瑰丽、含有浓?恤民”气息的《二京赋》,终于在公元107年完成。这是他“迅发以宏富”“精思博会”,十年乃成的杰作。《二京赋》文词里,表现了他横溢的才华和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它斥责了大城市里统治阶级荒淫奢侈的生活,震动了当时的文坛。
卓越的发明
公元119年(汉安帝元初六年)2月的一天,京师洛阳突然高温酷热,雷雨骤烈,不大一会儿,上空出现了一道道灼亮的闪光,随之又有隆隆的响声,接着大地摇晃,天旋地转,山崩地裂,有的地方地坼涌出洪水,有的地方城郭房屋倒塌,压死了无数黎民百姓。这是当时发生的一次大地震,京师洛阳和其他四十二个郡国地区,都或轻或重地遭到了地震的袭击和灾害。这年冬天,又发生了第二次大地震,地震范围波及八个郡国的地方。东汉时候,中国发生地震次数比较多,从公元92年以后,我国当时几乎连年发生地震。根据《后汉书》的记载,从公元96年到125年的30年中,就有23年发生过较大的地震。张衡一生遇到过好多次地震,据统计,从公元92年到139年间,京师洛阳和陇西共发生地震二十次,其中大约有六次是破坏性地震。当时人民群众对这些地震现象,由于缺少知识,怀着非常神秘和恐惧心理。张衡亲眼见到了地震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决心研究地震。他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测可以认识的自然现象。于是苦心琢磨,下决心制造出一种能够用来观测地震的仪器,预防地震,解除人民的痛苦。
张衡当时在洛阳工作,对地震有不少亲身的感受和体验,积累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另外,公元115年(东汉安帝元初2年),他作了太史令(掌管天象学、历数学和传习学问的官职)后,这促成了他天文学上的成就和地动仪的发明。使他更有条件进一步开展地震科研活动,地震发生后,上报都由他记录。为了掌握各地震情,他也更感到需要仪器来观测。这促使张衡常年累月孜孜不倦地研究这个问题。他特别注重从实践中学习提高,一面不断地翻阅前人留下的资料,一面又注意总结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他破除迷信,一连苦苦钻研了六年,这位五十五岁的科学家,终于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仪器。这是我国地震学系统研究的开端。地动仪是用青铜铸成的,圆柱有八尺,形状象个酒坛子,其表面装饰着各样篆文、山、龟、鸟兽等纹饰。顶上有凸起的盖子,周围铸有八个龙头,按照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面排列着。每一个龙嘴里都衔着一粒小铜球,地上对准龙嘴,蹲着八个铜蛤蟆,昂着头,张着大嘴巴。仪器内部中间设有都柱(即中枢机械),柱的外边通着八条道,每条道上都有发动机关。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传来了地震的震波,哪个方向的龙嘴就张开吐出钢球,“当啷”一声落在铜蛤蟆的嘴里,看守的人听到响声,跑去一看,便立刻就知道地震发生的日期和地震的方向。
张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达到了当时最高的成就。他亲自不断观察天象,摸索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用了七、八年苦功。经过无数次的研究、观察、测验,到公元117年,制造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架自动的天文仪器--浑天仪。张衡担任太史令工作,先后两次,共计14年,他把研究的成果写成一本书,叫做《灵宪》,对天体星象、日月星辰的观测都有详细的分析和说明,并且画出了我国最早的星图。他的《灵宪》和浑天仪都是我国古代天文学方面极其重要的科学成就。尤其是浑天仪提供了极其优秀的观测天象的方法,对以后天文学的研究发生了很大的启发作用,为地动仪的发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公元92年以后,连年发生大地震,经常发生大风灾。有一次,狂风大作,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大风拔树三万多棵,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很大威胁。张衡针对风灾,在发明地动仪的同时,还感到需要观测气象,创造一种风向计,防止风暴袭击,起到科学预报作用。他在五丈高的竿上,立起一只衔花的铜鸟,随风而转,可以看出风向,这就是候风仪,一般和地动仪混称为候风地动仪,又叫相风铜鸟。这和
西方装置在屋顶上的候风鸡相似,不过,西方在12世纪时才有候风鸡的记载,比张衡的创造晚1000多年。候风地动仪的制造成功,是张衡的卓越成就。
毫不退缩
张衡的发明创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突破重重的阻力才得以实现的。地动仪研制成功的消息传开,洛阳城里的居民百姓都兴高采烈,奔走相告,可是无视科学的统治阶级,那些高官厚禄、养尊处优、不关心群众生命财产的封建官僚们,为了麻痹人民,加强对农民的统治和剥削,却把自然灾害说成天意,极力炮制一种谶纬神学(谶纬是汉朝统治阶级向人民施行欺骗的一种极端荒诞迷信的东西,它在东汉时已成为皇帝崇信的重要国典之一),宣传迷信,由于张衡反对谶纬神学,因而朝廷对张衡恨之入骨。一次,几个谶纬神学的信奉者,恶毒攻击张衡,说:“你发明地动仪是„屠龙之术‟、„雕虫小技‟。”张衡愤怒地斥责他们:“你们这些虚伪之徒,歪曲历史。附和谶纬,献媚权贵,逢迎求荣,借以窃取个人利禄。”他们听了张衡切中要害的揭露,老羞成怒,猖狂攻击:“你的候风地动仪算不了什么发明,没有大用,做水运浑象,徒劳无益!”张衡听了这些谬论,哈哈大笑,反击道:“你们这些不学无术的笨蛋,靠谶纬吃饭,是一伙守株待兔的歹徒!”张衡连夜奋笔疾书一篇《应间赋》,批驳这些流言蜚语,他毫不退缩,追求科学真理的信心反而增强了,决心在斗争中前进。
公元138年3月1日,张衡正在喝酒,地动仪上头朝西那条龙嘴里的铜球,突然“当啷”一声,落了下来,但洛阳城却十分平静,没有地震感觉,连酒杯里的酒都纹丝没动。于是,封建官僚们议论纷纷,认为攻击张衡的时机已到,他们狂吠张衡是吹牛,造谣说候风地动仪不准。可是,张衡却坚信说:“咱们等事实说话吧。”过了几天骑马送信的驿官,果然从千里以外的陇西,带来了甘肃兰州、临洮地区发生地震的消息,正是候风地动仪指示的方向,在铁的事实面前,那些封建官僚等反对的人,哑口无言?皆服其妙了!但在封建社会里,科学总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架仪器早已失传了,直到我国解放后,才把它复原出来。
不管反科学的封建统治阶级如何反对张衡的卓越发明,但这一伟大发明的价值,却永远不能泯灭。1800多年以前,张衡的地动仪,已能测出千里以外的地震,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呀!地动仪里面摆的构造设计,可能在隋唐时期传到了波斯(今伊朗)和日本。
公元139年,这位年纪六十二岁的老科学家,怀着晚年政治生活中不满当朝统治的悲愤,在洛阳与世长辞。
河南石桥西南的鄂城寺,相传就是东汉时西鄂县城旧址,鄂城寺东侧的夏村寨,就是张衡旧宅所在地,现在叫作平子读书台,这一古迹说明了祖国人民对张衡的敬仰与纪念。
张衡的一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认真实践,孜孜不倦,毫不自满,不耻下问,精益求精地前进。知识造诣广博而精深。文学艺术上有他杰出的代表作《二京赋》;天文历算上,有他的综合研究和空前卓越的发明,对圆周率的研究,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机械制造上,有他独特技巧的指南车和计里鼓车;在学术思想上,坚持着反谶纬神学的斗争;在政治实践上,也曾有积极而进步的活动。这些丰富而珍贵的功劳业绩,在我们祖国和全世界科学史上都占着崇高的地位,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正如郭沫若题张衡墓前碑记写的“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
第四篇:张衡传导学案
《张衡传》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2、学习有层次有重点的人物传记写法。
3、了解张衡其人及其在科学、文学、政治等多方面的成就,学习张衡高尚的品德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二、知识链接: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召县南)人,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生于公元78 年,卒于139 年。其祖父官至太守,至张衡家境败落,时需亲友接济度日。张衡少年时就富有求知欲望,十六、七岁就曾游历长安、洛阳一带,观赏山川之险,考察物产风俗、世态人情,游览名胜古迹。在京都洛阳,他结识了东汉儒学大师,文学家马融和书法家崔瑗。公元100 年,张衡由洛阳返回家乡,做南阳主簿,掌管文书工作。108年辞职在家,直到111 年才入京做尚书台衙门里的郎中,负责起草文书。115 年任太史令,掌管天时、星、历。121 年调任公车司马令,负责保卫皇宫,通达内外奏章等。126 年任太史令,136 年被排挤出京,任河间相。
张衡任南阳主簿时,曾一度潜心于文学创作。他感于统治阶级的奢侈堕落,作《二京赋》描述洛阳和长安两座都城的繁华,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抨击了那些过着荒淫奢侈生活的官僚贵族。张衡担任太史令的时间前后达14 年之久。在这期间,他精心研究天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创造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还第一次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后代的天文学家就根据张衡造的水运浑天仪的原理,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张衡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大地上地震频繁的岁月。自张衡12 岁时起,到他62 岁逝世后的一年,在这半个世纪中发生了53 次地震。人们在频繁的天灾面前束手无策。社会上迷信流行,皇帝和臣民都在祈祷、叹息。55 岁的张衡经长期研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探测地震的仪器——地动仪。张衡不仅精通天象,穷究大地,他还制作了“相风铜鸟”、“记里鼓车” 等仪器。相风铜鸟与12 世纪欧洲创造的候风鸡相仿,是世界上最早的候风仪。记里鼓车的原理则开了现代汽车里程表构造原理的先河。
张衡将他对天文学的研究成果写成一部书叫《灵宪》。灵指神灵,这里指天象。宪是法则,即天象法则的意思。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自己的宇宙观:浑天说和宇宙无限的思想。张衡作为一个科学家,一生勤学不倦,他的好友崔瑗称赞他:“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他具有多方面的研究兴趣和顽强钻研的精神,“约己博艺,无坚不钻”;谦虚谨慎、虚怀若谷,“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张衡一生傲骨凛然,是一个有高风亮节的科学家。他不慕虚荣、淡于名利、洁身自好,不肯与那些过着骄奢淫逸生活的达官贵人同流合污。有人请他出来做官,他也不去。与当时的“谶纬”之徒相对应,他认为“图谶虚妄,非圣人之法”。分析批判了“谶纬”的虚伪,指出其中牵强附会的解说自相矛盾,要求皇帝“收藏图谶,一禁绝之。”鲜明地表示了自己反对“谶纬” 邪说的坚定态度。由于张衡的不合作态度,虽然他对科学事业有重大贡献,但不被重用,而且时常受贵戚和宦官的忌恨、陷害。晚年倍受“天下流弊” 压抑之苦,他有改变黑暗现实的愿望,然而却无法实现,心情抑郁,于永和四年(139 年)与世长辞。张衡的贡献为世人所肯定,他在天文学上的成就尤著,月球上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环形山,宇宙间也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星。为了纪念他,1956 年河南省南阳县重修了他的坟暮和读书台,暮前立起一块石碑。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碑上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敬仰”。
三、课文阅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a.游于三辅()b.虽才高于世()c.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②a.因入京师,观太学()b.作《二京赋》,因以讽谏()c.伺者因此觉知()③a.公车特征拜郎中()b.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④a.精思傅会,十年乃成()b.以精铜铸成()2.解释并识记下列句中与官职变动有关的词:(1)举孝廉不行 举: 行:(2)连辟公府不就 辟: 就:(3)累召不应 召: 应:
(4)拜为上卿 拜:(5)再迁为太史令 迁:(6)再转复为太史令 转:(7)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徙:(8)出为河间相 出:(9)衡下车,治威严 下车:(10)视事三年 视事:(11)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除:(12)上书乞骸骨 乞骸骨:
3.解释下面多义词在句中的含义。
辟 连辟公府不就 征 公车特征拜郎中
唇吻翕辟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辟邪说 挟天子以征四方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岁征民间,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疆土之新辟者
4.阅读“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至“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一段,回答问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中有都柱 都:大
B.施关发机 关:枢纽、关键 C.牙机巧制 牙:发动机件的枢纽 D.京师学者,怪其无征 征:征讨
(2)选出各项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A.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C.自此以后
D.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3)从上文中找出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句。
A、例句: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答: B、例句:古之人不余欺也。答:(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候风地动仪的?
答: 5.阅读“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至“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一段,回答问题。(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衡因上疏陈事 陈:陈奏 B.帝引在帷幄 引:牵拉 C.衡乃诡对而出 诡:虚假 D.一时收禽 禽:通“擒”(2)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张衡曾经询问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省略主语“张衡”应为“张衡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B.阉竖恐终为其患。这些宦官害怕(张衡)终究会成为他们的祸患。省略动词宾语“衡”,应为“阉竖恐衡终为其患”。
C.因以讽谏。于是用(它)来讽喻规劝。省略介词宾语“之”,应为“因以之讽谏”。D.果地震陇西。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了地震。省略介词“于”,应为“果地震于陇西”。(3)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不趋附当时的权贵,因而他所担任的官职往往多年得不到提升。本句话充分表明张衡不攀附权贵,洁身自好,不以权谋私。语言凝练平实,从中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对张衡品德的由衷景仰之情。
B.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本文以张衡“善属文”“善机巧”和“善理政”为纲组织全文,显示了张衡作为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的才干与成就。
C.本文介绍了张衡在文学、科学、政治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详写了其才能和成就。在介绍其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时,则较简略。这种详略得当的安排,使文章重点突出。
D.全篇以记叙为主。记叙以时间为经,以张衡的事迹为纬,第4段写候风地动仪以说明为主,以记叙为辅。本文以客观记叙为主,但字里行间也渗入了作者的评论。
四、课堂练习: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属文(zhǔ)
左冯(píng)翊
征辟(bì)B.逾侈(yú)
邓骘(zhì)
不徙(xǐ)C.都柱(dōu)
合契(q ì)
陇西(lǒng)D.骸骨(hái)
肃然(sù)
收禽(qín)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A.不好交接俗人 交接:与„„交往 B.连辟公府不就 辟:征召
C.辄积年不徙 徙:调动官职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看、视察 3.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B.吾得兄事之 C.且庸人尚羞之 D.宁许以负秦曲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遂通五经”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B.“贯六艺” 中“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旧唐史》被称为“四史”。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举孝廉不行
B.言甚详明 C.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D.覆盖周密无际 6.从句式结构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A.(衡)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力算 B.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未之有也 D.果地震陇西 7.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一项是()
A.三辅:汉朝称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所管辖的长安附近的三个地区。
B.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之人称为孝廉。
C.班固《两都赋》中“两都”指长安和洛阳,而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则不然。D.乞骸骨: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虽才高于世 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B.以精铜铸成 验之以事
C.公车特征拜郎中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D.因入京师,观太学 伺者因此觉知
五、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授郏城尉。天圣中,移渑池尉。岁余,改授永安县巡检。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怿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筒,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余固喜传人事,尤爱司马迁善传,而其所书皆伟烈奇节士,喜读之,欲学其作,而怪今人如迁所书者何少也!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桑怿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岁凶,汝旁诸县多盗。凶:不吉利。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白:禀告。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诺:答应。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箧:小箱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B.因召里中少年,戒曰:„„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C.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D.遂弃其粟,以舟载之。以此知之,故欲往。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桑怿仗义助人的一组是()①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②探其箧,不使之知觉。③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④用赂得官,非我所欲,况贫无银!⑤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⑥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桑怿有武力有谋略,为保护乡里安全,他主动要求监察奸民。里父之子被盗尸,他十分同情,在探明情况之后,次日即奋力抓获案犯。
B.桑怿两次举进士未中,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枢密使以“致阁职”向他索贿,他义正辞严地表示,即便有钱也决不靠贿赂得官。
C.桑怿是一名义勇之士,好仗义助人,但外表柔弱却与内心的刚强形成鲜明对比,他耻于见人,不够自信,又拙于言辞,令人难以置信。
D.欧阳修高度评价了桑怿,认为他是少数懂得应当将勇力用于何处的人之一,值得广为传颂,并把他视同于司马迁笔下的伟烈节士。
第五篇:张衡传导学案
《张衡传》学案
主备人:潘晓亮 审核:赵金玲 6月27日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2、学习有层次有重点的人物传记写法。
3、了解张衡其人及其在科学、文学、政治等多方面的成就,学习张衡高尚的品德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二.知识梳理 1.通假字(1)员径八尺
(2)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3﹚傍行八道(4)形似酒尊 2.古今异义
(1)常从容淡静。
古: 今: 不慌不忙,沉着镇定。(2)举孝廉不行。
古: 今: 不可以。
(3)公车特征拜郎中。古:
今: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4)覆盖周密无际。
古:
今:周到细致
(5)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古: 今:相对的或并列的几个人或事物中的一部分。
(6)衡下车,治威严。古:
今:从车上下来。3.词类活用
(1)时天下承平日久。.(2)衡少善属文。.(3)妙尽璇玑之正。..(4)大将军邓骘奇其才。.(5)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4.句式特点
(1)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3)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4)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5)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6)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三、课文阅读 1.解释并识记下列句中与官职变动有关的词:(1)举孝廉不行
举:
行:(2)连辟公府不就
辟:
就:(3)累召不应
召:
应:
(4)拜为上卿
拜:
(5)再迁为太史令
迁:(6)再转复为太史令
转:
(7)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徙:(8)出为河间相
出:
(9)衡下车,治威严
下车:(10)视事三年
视事:
(11)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除:(12)上书乞骸骨
乞骸骨:
2.阅读“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至“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一段,回答问题。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中有都柱
都:大
.B.施关发机
关:枢纽、关键 .C.牙机巧制
牙:发动机件的枢纽 .D.京师学者,怪其无征
征:征讨 .(2)选出各项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A.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C.自此以后
D.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
(3)从上文中找出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句。
A、例句: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答: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候风地动仪的?
3.阅读“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至“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一段,回答问题。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衡因上疏陈事 陈:陈奏
B.帝引在帷幄
引:牵拉 C.衡乃诡对而出
诡:虚假
D.一时收禽
禽:通“擒”(2)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张衡曾经询问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省略主语“张衡”应为“张衡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B.阉竖恐终为其患。这些宦官害怕(张衡)终究会成为他们的祸患。省略动词宾语“衡”,应为“阉竖恐衡终为其患”。B、例句:古之人不余欺也。
答:
答:
C.因以讽谏。于是用(它)来讽喻规劝。省略介词宾语“之”,应为“因以之讽谏”。D.果地震陇西。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了地震。省略介词“于”,应为“果地震于陇西”。
(3)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不趋附当时的权贵,因而他所担任的官职往往多年得不到提升。本句话充分表明张衡不攀附权贵,洁身自好,不以权谋私。语言凝练平实,从中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对张衡品德的由衷景仰之情。B.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本文以张衡“善属文”“善机巧”和“善理政”为纲组织全文,显示了张衡作为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的才干与成就。C.本文介绍了张衡在文学、科学、政治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详写了其才能和成就。在介绍其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时,则较简略。这种详略得当的安排,使文章重点突出。
D.全篇以记叙为主。记叙以时间为经,以张衡的事迹为纬,第4段写候风地动仪以说明为主,以记叙为辅。本文以客观记叙为主,但字里行间也渗入了作者的评论。
四、句子翻译
(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3)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4)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张衡传》学案答案
二、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员”通“圆”(2)(“禽”通“擒”)﹙3﹚“傍”通“旁”(4)(“尊”通“樽”)2.古今异义
(1)言行举止适度得体。(2)不去赴任。(3)特地征召。(4)四周严密。(5)方向。(6)官吏初到任。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当时(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擅长,善于
(3)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研究透了;正,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正确的道理(4)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与众不同(5)名词活用作动词,以目示意 4.句式特点
(1)状语后置(2)宾语前置(3)省略句(4)被动句(5)状语后置(6)状语后置
三、课文阅读
1、(1)举:推荐。(被)举荐任官。行:去应荐。
(2)辟:征召,召来授官。(被)召。征召;就:就职,任职。(3)召:召请来授官。应:应职,接受官职。(4)拜:任命,授给官职。(5)迁:升任、调动官职。(6)转:调动官职。(7)徙:调动官职。(8)出:离京去外地为官。(9)下车:指官吏初到任。(10)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11))除:拜官。除去旧职任新职。(12)乞骸骨:请求辞职,告老还乡。
2.(1)D(D项中征:验证。)(2)C(C为以后,之后。其他三项均为“用”。(3)例句A为省略句,果地震陇西。例句B为宾语前置句,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3.(1)B(引:请)(2)A(应为省略主语“顺帝”,省略宾语“张衡”)(3)C(详写科学成就,略写政治成就)
四、(1)译文: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他)却不去应荐,多次被公府征召,(他)也没有去就任。
--“举”、“辟”为被动用法,“不行”、“不就”省略主语“他”,即张衡。“连辟公府”是“连辟于公府”,省略“于”。
(2)译文: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才能奇特,累次召请(他),(他)没有应召。--“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省略“召”的宾语和“不应”的主语(即兼语)“其”。
(3)译文:用篆字山、龟、鸟、兽等图案雕饰。--状语后置。(4)译文: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所记”,“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未之有”即“未有之”,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