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经济学研究中定性分析与量性分析的关系-毕业论文 (22)

时间:2019-05-12 05:26: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经济学研究中定性分析与量性分析的关系-毕业论文 (2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经济学研究中定性分析与量性分析的关系-毕业论文 (22)》。

第一篇:试论经济学研究中定性分析与量性分析的关系-毕业论文 (22)

【摘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经济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手段。前者是对经济事物本质及其属性的分析;后者是对经济事物进行量的考察。本文试图就定性、定量分析的定义其各自的特点入手,阐述学术研究界关于他们的争论,并分析经济学研究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关键词】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经济学研究

研究是通过各种研究方法对事实或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以获取新的可靠知识的思维活动。研究方法的选择、运用和创新对研究工作至关重要。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学家不断引进别的学科研究方法或开创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为之服务。这些研究方法的引进和创新都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理论及相关科学理论的发展,拓展了经济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然而我们也必须正确的认识和运用经济学方法论中的研究方法,把握正确的尺度和方向才能使我们的研究工作事半功倍。但由于经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关于经济研究中的两种分析方法即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哪一种方法更科学、更合理,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在经济学界,主张定量分析的观点认为,采用数学语言,遵循数学所固有的逻辑程序,有助于清晰地表达思想,使概念精确,论证富有逻辑性,避免曲解和混乱,混乱,如经济学家施蒂格勒认为这种转换不仅值得搞,而且非搞不可。其转换有助于经济学与数理经济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与其对立的观点认为,虽然严格地遵循数学逻辑程序,能使混乱的思想呈清,但数学只是经济认识的辅助手段,不能取代质的分析,滥用数学手段,也会产生许多谬误。着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就认为,这种转换不仅无益,而且涉及到一种陈腐的智力几何学。结合国内经济学研究中所出现的对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争论,本文试图就定性、定量分析的定义其各自的特点入手,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在经济学研究中的相互关系。

一、定性分析的定义及特点

定性分析是认识事物的质、寻找事物的本质联系,是对事物或事件的性质和特点的分析。所谓质,即指事物成为其自身并使之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规定性。世间万物之所以能呈现出多样性,是其自身与他物相区别,具有自身的特定的质。只有正确地认识了事物的质,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别开来。而只有清楚地认识事物本身并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趋势,才能在实践中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而定性分析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根据事物的现象、性质来确定概念,判断其未来的发展程度,对事物进行非数量化的分析。如对方针、政策的反映,某些商品的价格调整引起的生产和市场形势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对市场形势的影响,国际化贸易带动下购买力投向的变化等,这些都难以准确地用数量来表示,只能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做出估计和判断。定性分析是建立在经验和逻辑思维的基础上的,主要依靠个人主观经验和直观材料来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未来事件和趋势的发展性质、发展程度。它对长期远规划、重大问题的发展前景、市场形势的估计和判断,以及制定工作计划和企业经营活动,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经济研究中,定性分析主要通过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抽象方法,将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经济现象的本质上,归纳影响经济运行机制的主要因素,然后通过对主要因素的分析和综合,演绎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回答各主要因素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各主要因素间的抽象关系,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问题,比较适合个案在不同层面进行深入的和多侧面的分析研究。如专家调查法、主观概率法、意见集合法、相互关系分析法、历史经验分析法等等,都是属于定性分析的一些具体方法。

定性分析的特点是简便易行,在缺乏资料的情况下也可以加以引用。它的不足之处是,缺乏量的分析,是粗放性的,不够具体,有一定的主观成份因此容易受分析、判断者的情绪和形势气氛的影响。

二、定量分析的定义和特点

定量分析是指对事物进行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量是指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速度,以及其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它是用数量指标来分析研究

事物的实践结果和发展趋势及其程度的。定量分析是建立在数学、统计学、计量学、概率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和电子学等学科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方程、摸型、图表和计算机等进行分析研究的。主要分析方法包括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两方面。它可以应用于经济活动中的市场预测、经营决策、经营动态分析、商品调运分析、库存分析、成本核算、费用效益、经济效果、劳动效率、市场动态分析等各个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学研究中数理与计量分析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其作用将越来越大。因素量、时间量和比例量的分析都属于定量分析的范畴。定量分析的特点在于它的敏感性,精确性和客观性。定量分析相对于定性分析的主观性而言的,定量分析基于经验事实,可以通过数学或计量模型所具有的抽象性和逻辑结构的严谨性,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及状态趋势给予客观的分析,并立刻做出相应的判断。但由于并非所有的经济现象都能够以数量或数值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必然造成了定量分析的局限性。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综上所述,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引入数学的方法是具有其必要性的。早在“边际革命”时期,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瓦尔拉斯、帕累托、埃奇沃斯等人就大量的运用了数学方法对经济理论和经济现象进行研究分析。李嘉图在其代表作《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中,对等级地租、工资、资本周转和比较成本等问题的论述,就多次运用了数学图表分析。20世纪初,计量经济学鼻祖费里希·丁伯根也将经济理论、统计学和计量数学结合起来,运用数学模型研究经济周期,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数学的抽象性可以使复杂的经济关系变得清晰。数学的精确性可使经济范畴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到精确的研究和描述,也有助于经济范畴得到精确的定义。数学的严密的逻辑性可使经济学理论的推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使理论中的错误得到一定程度的匡正。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数学方法所存在的缺陷,数学方法毕竟只是一种工具,它的好坏全在于人对它的使用。同时作为进行量的分析手段,数学分析的运用必须以质的分析为前提。再者,在现实的经济领域中,有不少经济现象很难简单的运用数学模型加以解释和说明。强性使用数学模型将一些因素量化反会导致与经济想象的偏离、失真或者脱离研究的现实意义的状况。凯恩斯在其《通史》中,也批判了“将经济分析体系形式化了的符号伪数学方法”,认为“在令人自命不凡但却无所助益的符号迷宫里,作者会丧失对于真实世界中的复杂性与相互依赖的洞察力。”

然而,当今的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对于量的认识和处理出现了不少的偏差。国内外许多学者由于在经济学研究上很难迅速出成果,就纷纷在数学形式上大做文章,而忽略了所研究经济现象或事物的本质,缺乏对经济现象的直观判断和价值的认识,只注重数学分析的花哨的表面和模型的复杂性。更有甚者,为了使论文和研究满足数学逻辑一致性,编造经济数据,并拼凑参数范围,从而得到“理想”的实证结果,最终不是使经济研究的内容脱离现实或失去研究的真正意义。定量分析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它本身只是对大量样本的部分特征的精确研究,所以只能对经济现象的比较表层的、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但无法对其深层的原因和具体的细节进行深刻剖析。经济研究的正确取向应建立在对经济学本身的内容和研究对象的本质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两个方面,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是具有一定量的质,量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的量。不同质的事物拥有不同的量和量的界限范围。一方面,质决定着一定的量,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另一方面,质必须以一定的量作为必要条件,它决定于数量的界限。量变超过了数量的界限,事物的质就会改变。所以,质和量是互相结合、互相规定的,并形成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即度”。同样的,在经济研究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实质上是同一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是认识的起点。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深化,是认识的精确性。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理解和解释,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整体意义和价值关系的,它揭示的是教育现象中的价值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提出、理论建构、假设验证、结果评价都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定量研究中的逻辑命题、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都自然应当建立在对基本问题或理论假设的理解和解释基础之上。定量方法研究的是事物的量变过程,并通过研究事物所具有的度,即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限度和范围,来把握事物相对稳定的本质特征。因此,经济学研究中,不应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应把它们统一起来,通过对经济学现象本身的量变以及数量关系的分析,来达到对于经济现象本质规律的认识。

四、结论

总之,经济学实质上是一门研究在既定资源约束下人类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科学。人的行为往往具有盲目性、社会性和主观性等非理性特征,不是所有都可以用理性逻辑来进行量化分析并加以解释的。同时人类社会又是一个多变量、多因素和多层次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研究方法不能单一,而应该容多角度的不同侧面进行求证分析,经济研究需要更加精密的研究理论加以深化。因此,决定了经济学必须兼容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作到定性与定量分析想结合。

参考文献

[美]唐·埃思里奇.朱纲译.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Ml.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廖士祥.经济学方法论[M].上海:上海社会利学院出版社,1991.朱成全.经济学方法论[Ml.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卜卫.方法论的选择:定性还是定量[J].国际新闻界,1997(5).沃野.关于社会科学定量、定性研究的三个相关问题[J].学术研究,2005(4).董瑞华,傅尔基.经济学说方法论[Ml.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曹均伟,李凌.经济学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争论与融合[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7(5).刘其昌.经济学研究工作要自觉地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J].前线,1991.

第二篇:毕业论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研究

经济发展与环保

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

业:电子商务一班 学

号:2014122085422 姓

名:李晗 指导教师:刘瑞香 职

称:教

论文提交日期:二О一七年五月

摘要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两个独立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可是在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却不容乐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不能天天陶醉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分析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程度的对比得出结论,要发展经济,更要保护环境。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改革、开放与发展的转型期,人口迅速增长和现代化工业飞速发展,大量的生产、大量的消费和大量的废弃物向环境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大量的增加,环境质量快速恶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的环境也提出了较高的水准。因此,我国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加快对生存环境的治理。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把环境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变成经济发展的“推动器”。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Abstrac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re not two separate issue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but in developing the problems, but not optimistic.Common saying says, “The person does not have foresight, have close concern surely ”.we can't everyday drunk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economy.Analysi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break the degree of comparative arrived at the conclusion that to develop economy, the more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Since 1980s, the Chinese society has entered into the reform, opening and developing the transformation, a fast-growing population and modern industry is developing rapidly, and a lot of production, a lot of consumption and a lot of waste to environmental emissions harmful substances,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greatly increased rapidly worsening.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to living environment has also put forward higher level.Therefore, our country in accelera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accelerate the governance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Correctly handle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construc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onstraints become the “bottleneck” into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promote ware”.Keywords: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目录

引言........................................................................5

1、环境......................................................................6

3、环境经济政策..............................................................6

4、我国环境现状..............................................................6

5、经济......................................................................7

6、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7

7、环境污染对经济的影响......................................................8 7.1能源肆意开发对环境得影响.................................................8 7.2大气及水资源污染对经济的影响.............................................8 7.3环境污染的损失...........................................................8

8、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8 8.1北京发展带来环境问题.....................................................9 8.2中国发展带来环境问题.....................................................9 8.3世界发达国家发展带来环境问题............................错误!未定义书签。

9、保护环境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9

10、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关系............................错误!未定义书签。10.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怎样平衡.............................................10 10.2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10 10.2.1树立正确政绩观,解决好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10 10.2.2高质量高效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0 10.2.3既要狠抓当前,更要立足长远...........................................10 10.2.4多还老账,不欠新账,算好长远账.......................................11 10.3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发展经济.............................................11

11、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11 致谢:.....................................................................13 参考文献:..................................................................14

引言

随着21世纪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必将成为人类关注的重点,众所周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并驾齐驱。然而,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各国都在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去牺牲自然环境,每一天有生物灭绝,每一天都有森林和天然湖泊从地球上消失,各国采取的都是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由于各国片面强调经济效益而无视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使环境问题空前激化。加之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局部地区冲突不断,更使得环境问题雪上加霜。

1、环境

环境(environment)是指周围所在的条件,对不同的对象和科学学科来说,环境的内容也不同。从环境保护的宏观角度来说,就是这个人类的家园地球。在人类发展到畜牧业和农业阶段,人类已经改造了生物圈,创造围绕人类自己的人工生态系统,从而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随着人类不断发展,数量增加,不断地扩大人工生态系统的范围,地球的范围是固定的,因此自然生态系统不断地缩小,许多野生生物不断地灭绝。从人类开始开采矿石,使用化石燃料以来,人类的活动范围开始侵入岩石圈。人类开垦荒地,平整梯田,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大规模地开采矿石,破坏了自然界的元素平衡。自20世纪后半叶,由于人类工农业蓬勃发展,大量开采水资源,过量使用化石燃料,向水体和大气中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造成大气圈和水圈的质量恶化,从而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使得环境保护事业开始出现。现在随着科技能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已经延伸到地球之外的外层空间,甚至私人都有能力发射火箭。造成目前有几千件垃圾废物在外层空间围绕地球的轨道上运转,大至火箭残骸,小至空间站宇航员的排泄物,严重影响对外空的观察和卫星的发射。人类的环境已经超出了地球的范围。

环境(environment)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环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1.1环境价值

环境污染的经济损失研究在中国经过近2O年的发展,初步提出了有关污染损失的计量方法。在持续多年的高增长率的背后,是触目惊心的高能耗、高物耗和对环境的高损害。我国每万元GDP能耗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要高出2.4倍。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要高出10倍以上。因而素称地大物博的中国,已难以满足日益迅速膨胀的资源需求。

1.2环境经济政策

排污收费制度是中国主要的环境经济政策。环境税收政策的研究是目前环境政策领域的一个热点。中国环境规划院与经合组织(OECD)合作研究环境投融资分析工具,并在四川省的14个城市进行试点。目前,环境投融资研究正在转向投融资工具,如利用市政债券、BOT 等加快环境融资。

1.3、我国环境现状

全国环境状况仍面临严峻形势。目前,一些地区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环境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突出表现在: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源头的环境恶化呈加速趋势,沿江沿河的重要湖泊、湿地日趋萎缩,特别是北方地区的江河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危害和植被退化、土地沙化。这些问题导致了北方饮用水资源严重匮乏以及沙尘天气的增多;草原地区的超载放牧、过度开垦和樵采,有林地、多林区的乱砍滥伐,致使林草植被遭到破坏,生态功能衰退,水土流失加剧,使得我国沙漠化日趋严重。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逐渐增大,它正日渐吞没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矿产资源的乱采滥挖,尤其是沿江、沿岸、沿坡的开发不当,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沉降、海水倒灌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地震海啸造成了严重得经济损失,这正是只顾眼前利益,破坏环境,环境报复我们得现象,自然灾害不仅制约了经济发展,更危害到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全国野生动植物物种丰富区的面积不断减少,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恶化,珍贵药用野生植物数量锐减,生物资源总量下降,珍惜物种得灭绝,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是地球资源的巨大损失,因为物种一旦消失,就永不再生。消失的物种不仅会使人类失去一种自然资源,还会通过食物链引起其他物种的消失。人类和所有动植物共处于一个生态系统之内,相互联系的这种密切性,使得每一种物种的损失都会给人类带来损害;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珊瑚礁、红树林遭到破坏,海岸侵蚀问题突出,海岸线得锐减,造成土地得减少,最终造成被海洋吞没得严重后果,大自然对我们破坏环境得惩罚,不是人为力量能抗衡得了的;“废气,废水,废渣”得肆意排放,造成人们生活环境得污染日趋严重,如果不加以制止人类发展得将来地球将不再有人类的可容身之所。环境继续恶化,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环境安全。

2、经济

经济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与政治是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一样,是构建人类社会并维系人类社会运行的必要条件。其具体含义随语言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大到一国的国民经济,小到一家的收入支出,有时候用来表示财政状态,有时候又会用去表示生产状态,是当前非常活跃的词语之一。“经济”就是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就是如何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中,即在各种主观与客观、自然与人际条件的制约下,选取代价最小而收效最大的那种选择。经济或称经济状况,指的是整个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经济活动”即社会物质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的统称。

主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意义上运用“经济”概念,但是也不排斥其他的经济因素。经济或称经济状况,指的是整个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经济活动”即社会物质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的统称。

3、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3.1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改革、开放与发展的转型期,人口迅速增长和现代化工业飞速发展,大量的生产、大量的消费和大量的废弃物向环境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大量的增加,环境质量快速恶化。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多数依靠的是高耗能、高污染、粗犷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一些地方现在评价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主要还是以当地的经济发展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并没有把环境保护等发面纳入其中的考核中。造成人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常常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目前我国在经济建设和倡行环保理念上有几个突出的矛盾,也是当前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第一,我国还处于市场逐渐完善的阶段。“底子薄,发展晚”是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最大的差距。因此在国际贸易的分工中,处于产业链的末端,出的劳动力多但是赚的钱非常少。举例:一个苹果手机,卖300美元,其中美国赚200

美元,日本和韩国各赚40到50美元,而我们从中能赚到的,可能只有9元人民币,并且还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力。第二,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还处于重工业化时期,这是国家经济骨架重要的搭建时期,肯定需要大量的碳排放,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但是同时遇上了西方国家普遍倡导低碳理念的时期。未来环保的主要问题,在于节能减排。

第三,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和工业化并举的阶段,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但同时也有很多问题的存在:节奏过快,资源消耗过多;浅度城市化问题严重,把农民拉到城市就叫城市化,然后了事,户籍制度等等一系列的改革都严重滞后。

3.2能源对环境的影响

经济、人口高速增长导致能源消费需求急速增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逐步恶化。总体而言,所有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都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一种资源,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大规模工业化进程的开展,中国薄弱的能源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进入全新发展时代,能源工业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空前的快速进步,中国已进入了世界能源大国的行列。然而在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生命周期过程中,从能源资源的开采、加工和运输,到二次能源的生产(发电),以及电力的传输和分配,直至能源的最终消费,各阶段都会对环境造成压力,引起局部的、区域性的、乃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例如日本福岛核能源对国家环境甚至国际环境带来的污染。我国长期以来对能源的安全供应非常重视,相对来说忽视了能源发展对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导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3.3环境污染对经济的影响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最主要的包括大气与水,大气以及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可贵资源,大气和水环境资源的破坏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恢复良好的大气和水环境质量要比采取措施从根本上防治大气和水污染付出更多的经济代价。但这种观念长期以来并没有被一些部门和一些地区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只考虑近期的、局部的经济发展需要,在制订一些综合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缺乏对保护大气和水环境的考虑,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乱铺摊子、重复建设、技术装备水平低、能源资源浪费大、乡镇企业无序发展等状况。这种发展模式破坏环境的同时反过来作用当地的经济建设,使一些有发展潜质的企业不愿入住,使地区发展缓慢。

3.4环境污染的损失

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有的属于显性的,可以统计出来;有的属于隐性的,在短期内无法统计出来。只有当它转变成显性的、严重的时候才能觉察出来,或者经过深入研究和思考才能追溯到其前因是污染的作用。实际上,这种隐性的、潜在的损失也是很危险的。如污染引起的慢性病。当刚得某种慢性病时,很难肯定就是环境污染造成的,只有当证实以后才能肯定。由于环境污染在生产上或安全方面隐性的、潜在的影响有时也会存在的,这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充分的证据。但在得出确切结论以前这一段的损失也是相当可观的。

4、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

我国社会发展到今天,随着人口急剧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危机等,一些新问题逐步暴露出来,这不仅是我国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全国性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冷静思考:是继续毫无节制的消耗资源、破坏环境,还是重新选择一条理性的道路,实现健康的持续发展。适应经济新常态,必须摒弃片面追求高速度的粗放增长,推动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转换到更多依靠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这是中央深刻认识经济发展规律和“三期叠加”现实、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对包括环境保护在内的各领域工作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尊重自然规律,全面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环保工作再上台阶。

4.1北京发展带来环境问题

北京,我们生活的城市,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高速发展的城市,环境问题自然十分严重,目前,北京市主要大气污染物中,颗粒物浓度一直居高不下,在全年各个季节污染都比较严重,且市区污染明显重于郊区。2001年,市区可吸入颗粒物(PM10)日均值为165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年二级标准65%,超过欧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约2倍。水资源短缺与水体污染问题也十分严重,用水结构不合理,环境用水严重不足。地下水水位也因超量开采而持续下降且局部地区水质呈恶化趋势。改善生态与环境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问题。

北京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严峻,大气污染严重且防治难度大,沙尘暴时有发生;水源污染威胁严重;可再生利用的废弃物资源数量大、综合利用水平低;噪声污染、放射性和电磁辐射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日益凸现;生态环境体系比较脆弱。

4.2中国发展带来环境问题

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自然可喜可贺,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拿出大量钱财去治理环境问题,所以,我们应当做的是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要替未来考虑,不能只顾眼前的发展。再如,那些“用了就扔”的塑料袋,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垃圾量剧增。塑料袋是可回收再利用得,所以现在实施“禁塑令”,使人们也开始注重塑料袋得价值,不再随用随扔。

英美科学家公布的一份有关全球变暖将引发海平面上升的研究报告指出,如果人们不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有效控制的话,到205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2度,“像上海这样的沿海城市有被海水淹没的危险”。由于中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沿海地区发展超过内地,带来内地人口大规模向沿海地区迁移。以1990至2000年为例,沿海低地地区的人口增长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两倍,大部分都是来自内地的外来人口。“除非采取措施,不然就存在这样一个可能性,即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沿海地区的人口安全都会被置于风险之中。”

5、发展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模式 5.1保护好经济发展环境

保护环境能使企业更好的发展。例如:从2005年起,海尔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环境信息公开活动,连续三年发布环境报告书,对集团的物质流、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环境会计等工作进行集中披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公众的认可和相关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好评。近年来,海尔通过实施“设计制造零缺陷、资

源消耗零浪费、废物污物零排放”战略,把节能减排工作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管理过程和经营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物流、绿色消费、绿色回收”的节能减排体系,实现了清洁生产,不断提高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竞争力的提升使海尔在家电这个利润薄如刀片的领域实现了健康发展,并在“创新驱动下”实现了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双赢。

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海尔集团不正是做到了在经济发展得基础上保证了环境得发展,才造就了海尔在今天得辉煌成就。

5.2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持平衡

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世界环保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社会经济问题之一,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人们在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中,无节制地对自然资源大量开发和消耗,甚至乱采滥用,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的破坏。那么,反过来,人类自身就会遭到报复,乃至威胁到生存,必然妨碍经济活动和经济的发展。所以要经常保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平衡,自觉遵守经济与生态之间客观存在的比例关系,不断及时加以调节,妥善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才能从中受益,为人类造福。那么,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年代,我们将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来保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呢?

5.3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5.3.1树立正确政绩观,解决好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

环境质量下降,并不是发展本身的问题,而是发展方式带来的问题;发展方式又与政绩观密切相关。“GDP至上”的政绩观,带来的必然是粗放的增长方式。我们落实环保优先,必须首先从观念、理念这个源头抓起,紧紧抓住政绩观这个根本,努力增强各级干部抓好环保的责任意识,使环保优先成为各级干部的自觉追求。什么是正确的政绩观?形象地说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现在看来,它的内涵不仅仅是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还要加上美一方环境这一重要内容。这四个方面统一起来、相互作用,才是完整的、正确的政绩观,也是我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5.3.2高质量高效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也是我们工作实践中绕不过去的发展课题。在当前形势下,强调处理好这个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更好地把准发展方向、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理清发展思路,有着很强的针对性。我们一定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环保优先的实质内涵,在实践中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既要努力克服重发展轻环保的问题,也要坚决防止一谈到环保优先就放慢发展、甚至不要发展的倾向,真正做到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举措,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并进。

5.3.3既要狠抓当前,更要立足长远

首先要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上体现“铁腕”,大力推进专项整治,坚决完成减排目标,严惩超标排污和违法偷排,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落实环保治本措施上体现“铁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践说明,抓环保最忌形式主义和虎头蛇尾的“刮风”,每刮一次风,环保问题的“抗药性”就增强一次。如果我们不痛下决心从转变发展方式这个根本环节上解决环保问题,就不能算是真正的“铁腕治污”。

5.3.4多还老账,不欠新账,算好长远账

落实环保优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扎扎实实抓推进。当前最紧迫的是,要按照多还老账,不欠新账,善于算好大账的基本要求,抓紧抓好环保各项措施的落实,切实把环保优先方针贯穿到更好更快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算好长远账,就是要着眼大局、立足长远,坚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环保成效的最高标准。实践说明,拒绝一个污染项目、关停一批污染企业、投资建设环保基础设施,近期确实需要付出代价和成本,但对未来发展大有益处。全市各级都要确立这样的战略意识、全局观念和长远眼光,在推进更好更快发展中,不断提高环保工作水平和环境质量,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

发展经济与治理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问题,处理得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大有益处,我们应当实行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把主要力量放在发展经济上,这一方针,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

5.4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经济发展

要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断增强环保意识,人人都来自觉保护环境,共同创造一个洁净、安宁的生活、生产空间。从具体情况来看,作为政府部门要转变经济发展以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经营模式,实施资源节约型、环境协调型战略,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把环境保护目标纳入社会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和计划,适当增加环保投入,认真对待广大群众提出和反映的各种环境问题。作为企业,在生产和加工对环境有污染或者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有危害的产品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环保问题,边上产品加工设备,边上环保设备技术,环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才能进行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特别是对矿产品开采、销售和深加工过程更应值得对环保问题的重视。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出了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出来了,才想到要去解决环保问题、上环保设备技术呢?归根结底就是环保意识不够强。因此,应增强环保意识,把保护环境化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

5.5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装成一个“资源—生产—产品—消费—废物资源化”的反馈式流程或闭环流动的开放型经济系统,其特征是“两低一高”,即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同时,严重的环境污染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资源的浪费。所以,我们应当积极推行循环经济;深入开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及“绿色”系列的创建活动;同时利用市场经济手段,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行为得到好处和奖励,反之,则受到处罚并付出经济代价,努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步伐。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由传统工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唯一正确的战略选择。它既是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也符合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在城市不断扩张和人口增加的形势下,循环经济对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已具备一定基础,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层面的清洁生产推广不足,工业园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尚未建立健全,废弃资源利用率不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尚待完善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新能源与清洁生产技术的产业发展,建立和健全资源回收体系、节能减排监测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步伐。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还家园一个碧水蓝天。

致谢

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王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

感谢我的室友们,从遥远的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是你们和我共同维系着彼此之间姐妹般的感情,维系着寝室那份家的融洽。三年了,仿佛就在昨天。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我会记一辈子的。

写作毕业论文是一次再系统学习的过程,毕业论文的完成,同样也意味着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

参考文献

[1]王玉庆 .环境经济学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 出版社,2002 [2]胡雁 .青岛市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经济损失评估[J].中国公共

卫生,2003,(8).

[3]胡振华.浅谈企业环境成本内在化的必要性[J].经济理论,2003.(9).

[4]中华环保联合会 2008中国环境保护报告 [5]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及经济分析报告

[6]范金:《可持续发展的最优经济增长》,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第三篇:实验六 盘面与量价关系分析

实验六盘面与量价关系分析

一、实验概述

本实验主要通过证券分析软件,使学生掌握盘面分析方法,掌握大盘指数看盘技法,把握板块联动特征和龙头股操作策略。透过对成交量特征分析,了解量价关系的分析方法,用以指导证券交易。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大盘指数看盘技法、板块联动特征、成交量原理与特征、量价关系分析、成交量的微观数值分析。

二、实验目的1.通过证券软件观察指数分时开盘、盘中和尾盘价格运行特征。观察盘中指标股的表现,板块热点、个股涨跌幅和换手率排名、涨跌家数、盘中高低点等看盘要素,把握大盘的即时走势,提高看盘能力。

2.通过对分类指数与大盘指数的对比观察和分析,把握板块热点和板块联动特征。

3.通过观察个股与指数关系,个股与板块关系,个股走势与均价线关系,个股价格与成交量关系,发现和把握投资机会,提高看盘能力。

4.通过观察指数在牛市和熊市各个阶段的量价关系变化,加深对成交量原理的理解,把握量价分析方法。

5.通过观察个股阶段高点和阶段低点区域量价关系变化,加深对成交量特征的理解,把握个股量价分析方法。

6.观察涨幅前列与下跌前列个股成交量与价格的关系,提高预测个股短期走势成功概率。

三、实验步骤

1.通过证券软件观察指数分时开盘、盘中和尾盘价格运行特征。

2.观察盘中指标股的表现,板块热点,涨跌家数,指数盘中高低点等看盘要素。

2.通过对分类指数与大盘指数的对比观察,把握板块热点和板块联动特征。

3.选择个股涨跌幅和换手率排名前5名的个股,通过观察个股与指数关系,个股走势与均价线关系,个股价格与成交量关系,把握个股运行特征。

4.通过观察指数在牛市和熊市各个阶段的量价关系变化,把握指数量价分析方法。

5.通过观察个股在阶段高点和阶段低点区域量价关系变化,把握个股量价分析方法。

四、实验报告要求

1.在实验报告撰写时,按照实验报告模板格式,完成各项内容的填写。实验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过程、结果分析、实验结论等。实验报告内容也可以根据具体实验特征灵活调整。

2.要求实验报告格式规范、内容详实、结论严谨、数据可靠、具有可验证性。

3.对指数在牛市和熊市各个阶段的量价关系变化进行分析。

4.对个股在阶段高点和阶段低点区域的量价关系变化进行分析。

5.对即日盘中涨幅和换手率排名前5名个选择2个股进行量价关系。

第四篇:毕业论文-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关系研究

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关系研究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变成企业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企业经营的核心。战略问题是现代企业管理者必须研究和思考的首要问题。世界新经济浪潮的到来,使现代企业进入了一个战略制胜的年代,实施企业战略管理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所以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是战略导向的企业管理一方面,企业战略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单元,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反映,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便会产生什么样的企业战略。企业通由战略管理实现使命和达成愿景,企业战略反映着企业宗旨和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企业文化烙印。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会指导形成有效的企业战略,并且是实现企业战略的驱动力与重要支柱。企业文化应该服务于企业的战略,企业要创建有利于企业战略实现的优秀的企业文化。

一、企业战略的类型和特征

在西方经济学术中,“战略”有很多种定义,一些学者认为:战略是设立企业长远目标,制定经营方针及资源分配等的经营决策;另一些学者认为:战略是对企业长远目标、经营方针、所需资源分配的规划;还有的学者认为:战略是针对产品与市场有效组合,实现经营环境、战略方向、管理组织相协调的策略;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认为,战略的本质是抉择、权衡和各适其位。针对“战略”,战略是确定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实现长远目标的策略和途径;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战略是指根据市场现状及远景预测,结合自身资源基础,规划的企业发展轨迹和确立的企业奋斗目标。

(一)企业战略的类型

1、从市场类型角度分析企业战略类型

为研究产量及价格决定,基于市场及资源特征的区别,经济学家将市场划分四种类型,分别是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企业及行业相应归入此四种类别市场中,行业中企业的数量、竞争关系、价格决定方式等成为辨别四种市场类型的依据。完全竞争市场与完全垄断市场是用于理论分析的两种极端,在实际经济生活中通常存在的是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在不同的市场类别中,企业组织资源和控制市场的能力和愿望是不同的,并且有时市场类型还能转化。两种常见市场类型即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因行业的不同,有的是由垄断竞争演化为寡头,垄断性在加强,有的是由寡头演化为垄断竞争,垄断性在减弱。前者如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许多行业,经过竞争和市场淘汰,企业数量由数百家减为几十家,再到十余家,如彩电行业。后者如中国邮递行业,以前的邮局系统一家垄断,而目前全国各地已产生了大量邮递快递业务服务的公司。

分析市场类型及其演变,有利于更清楚的认识与此相关的战略类型。垄断程度的变化,有的是被动的结果型的,有的则是主动的目的型的。战略是主动的决策和行动,因而此处所研究的是主动的目的型的。横向一体化战略,在此处就是提高垄断程度的战略,是为获得竞争者的所有权或对其加强控制,控股、合资等可视为横向一体化的衍生战略。其他还有市场渗透战略、产品开发战略,是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地位。与横向一体化相反,降低垄断程度的战略,往往是企业非情愿基于政府压力的,或不得已为之的战略,如拆分战略、收缩战略、剥离战略、清算战略等。实际相关案例非常多,拆分战略如中国电信业的拆分,饲料行业新希望集团的拆分;收缩战略如2004年底西门子通讯和信息技术部门经营不佳采取大幅裁员,IBM最近大幅度裁员,收缩业务,压缩开支等;剥离战略如IBM卖掉PC业务,奥克斯退出汽车行业等;清算战略如曾辉煌一时的新疆德隆集团崩溃时破产清算。

2、一般竞争战略及相关战略类型

上世纪80年代,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先后出版,并得到广泛传播。波特认为,企业可通过以下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低成本、差异化和专一化,波特将其统称为一般竞争战略。低成本战略强调以很低的单位成本和价格为价格敏感的用户生产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差异化战略强调为价格相对不敏感的用户提供某行业中独特 2 的产品与服务。专一化战略强调提供满足小用户群体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分析可见,可得到更多资源的大公司一般可采取成本领先战略或差异化战略进行竞争,而小公司则往往以专一化战略进行竞争。

3、一体化战略及其适用准则

企业在经营中,除产品开发与市场开发等战略外,有时为加强对行业上游或行业下游资源的控制,如对供应商的控制或经销商的控制。以面向用户为前向,获得对经销商的所有权或对其加强控制,称为前向一体化。获得对供应商的所有权或对其加强控制,称为后向一体化。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总称为纵向一体化。而横向一体化则指获得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所有权或对其加强控制。

4、多元化战略及其经验教训

一体化战略(横向一体化战略、纵向一体化战略)均是同一行业链条内部的相关行动。跳出同一行业圈子,进入其他行业,就有了多元化战略。在原有行业基础上,进入新的但与原业务相关的行业,称作相关多元化,也称作集中多元化。

多元化战略通常也有一些适用准则,比如当前行业吸引力不大,企业为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实现多元化战略,可归为产业突围型。也有的是现有行业有较大赢利,企业资金、人才充足,并有其他重要资源未充分发挥,寻求其他投资机会以获得新的增长点,可归为产业投资型。

多元化失败的例子非常多,原因往往也是多方面的,一些企业以投机的心理搞多元化,结果惨败而归。多元化需要企业很强的资金实力,需要强有力的管理团队。“用资本力量凝聚产业的力量”,是豪气冲天,但有资本却是前提,否则神话终究要终结。

(二)企业战略的特征

企业战略是设立远景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轨迹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谋划,属宏观管理范畴,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系统性、风险性六大主要特征。

1、指导性

企业战略界定了企业的经营方向、远景目标,明确了企业的经营方针 3 和行动指南,并筹划了实现目标的发展轨迹及指导性的措施、对策,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起着导向的作用。

2、全局性

企业战略立足于未来,通过对国际、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行业等经营环境的深入分析,结合自身资源,站在系统管理高度,对企业的远景发展轨迹进行了全面的规划。

3、长远性

“今天的努力是为明天的收获”、“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兼顾短期利益,企业战略着眼于长期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思考,确立了远景目标,并谋划了实现远景目标的发展轨迹及宏观管理的措施、对策。其次,围绕远景目标,企业战略必须经历一个持续、长远的奋斗过程,除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外,制定的战略通常不能朝夕令改,具有长效的稳定性。

4、竞争性

竞争是市场经济不可回避的现实,也正是因为有了竞争才确立了“战略”在经营管理中的主导地位。面对竞争,企业战略需要进行内外环境分析,明确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设计适体的经营模式,形成特色经营,增强企业的对抗性和战斗力,推动企业长远、健康的发展。

5、系统性

立足长远发展,企业战略确立了远景目标,并需围绕远景目标设立阶段目标及各阶段目标实现的经营策略,以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战略目标体系。同时,根据组织关系,企业战略需由决策层战略、事业单位战略、职能部门战略三个层级构成一体。决策层战略是企业总体的指导性战略,决定企业经营方针、投资规模、经营方向和远景目标等战略要素,是战略的核心。

6、风险性

企业做出任何一项决策都存在风险,战略决策也不例外。市场研究深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准确,设立的远景目标客观,各战略阶段人、财、物等资源调配得当,战略形态选择科学,制定的战略就能引导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反之,仅凭个人主观判断市场,设立目标过于理想或对行业 4 的发展趋势预测偏差,制定的战略就会产生管理误导,甚至给企业带来破产的风险。

二、企业文化建设

“战略”之前是“文化”。企业文化即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思想核心理论基点,与人类行为的理念是哲学一样,企业的文化理念亦即企业的经营哲学思想,企业活动从事什么,禁止什么,什么时候做,什么时候不做,走这个方向而不走那个方向,都是有个想法的,有大想法,有小想法,一时之念长期之思,而企业一贯性活动必定是在一个长期形成的较深层的想法支配下进行的,不可能是盲目从事,即使是盲目行事也有一种文化理念支配。根据国外理论研究,西方企业强调企业文化目的,在于的把企业的价值观念变成企业成员共有的价值观念,通过共有的价值观念进行内化控制,使用权企业成员以这种共有的价值观念为准则,自觉监督和调整自己的日常行为,借以增强企业的内聚力、向心力和能动力,齐心协力去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一)、企业内外环境分析

任何企业都不是处于真空之中的,而是面对着既定的内外环境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与生产关系。要构建完善的企业文化,就必须对这些因素作出科学的实证性的分析和研究,针对性地为企业文化设定基本框架和努力方向,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方案,为下步的文化形成提供基础。

企业处在一个动态的,较复杂的、变化的环境中,内部的结构与机制与外部环境如果不能非常完美的结合,就会导致企业的大量优质资源无法发挥作用,所以,需要对组织结构与主要工作流程做全面的安排,对不同的职能、流程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环节

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步骤,一般而言,企业文化的制定包括以下几个相互衔接的环节:

1、树立正确的企业文化思想

优秀的企业文化应该具备两个基因:一是以人为本,二是以绩效为导向。这两个特征必须贯穿企业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企业文化才能从“虚 无”的价值观层面落实到员工的职业行为当中去。

(1)以人为本,其中的“人”应该是和企业理念一致、能够支持企业未来发展的员工,而不是照单全收的所有员工,以人为本应该是建立在对员工的差别化管理的基础之上。企业应该以提升员工的职业发展为人力资源的核心目标来建设管理体系。因此,企业应该重视员工的招聘、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体系的建立。

(2)开拓多样化的沟通渠道,改善内部沟通。近年来,在一些跨国企业中普遍推行的“无壁垒办公”(高级管理人员没有独立的办公室)和“走动办公”等理念都是为了增加公司各层级之间的沟通机会。但是,改善沟通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式,其根本还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尊重、平等、透明的沟通氛围。同时,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都应该避免“沟通恐惧症”,把沟通视为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3)以绩效为导向,优秀企业文化的第二个特征是以绩效为导向。但是,企业的高速发展下却隐藏着种种危机。建立和落实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①.高层管理人员应该以身作则并且深度参与。企业的经营业绩不好,高层管理人员应该首当其冲地承担责任,只有这样,绩效文化才能旗帜鲜明地树立下去。

②.任务分配对于员工发展和公司的业绩表现至关重要。这说明了人岗匹配的重要性。企业管理的重要工作便是识别人才、培养人才并且人尽其才,管理学上经常说“不要试图让火鸡上树,而是让松鼠上树”便是这个道理。

③.建立有洞察力和观察细微的全面评估体系。这是实现绩效文化的技术保证。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不应仅将注意力放在具体的数字结果上,还应该关注员工在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和职业行为。此外,在制定具体的业绩目标时,也应该更多的关注竞争环境,而不是将焦点集中在具体的数字大小上。

④.奖惩结果根据表现拉开差距。根据优胜劣汰原则做出果断的管理决策。对于绩效表现达不到期望的员工,企业应有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6 或是转岗,或是再培训,或是淘汰等其它处理手段。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员工的个别情况采用个性化的措施,但是应该保持管理决策的一致性和对员工的尊重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员工的理解和认同。

总的来说,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任重道远。但是,对于每一个具有雄心壮志、力图创建百年基业的企业,都应该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塑造,遵循优秀企业文化的基因,打造具备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2、确定企业文化的模式

确定企业文化的模式应当同时关注内外两个方面。一是内部的建设,主要是指企业要将其所倡导和鼓励的内容及时让员工知道,并潜移默化到他们日常的工作行为当中去,久而久之,这些被倡导与鼓励的内容就成为了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比如像EPSON公司一直十分强调环保及社会关怀,这一精神深深渗入到公司每一部分。例如在生产喷墨打印机时,他们就十分关心所用的材质是否能够循环使用;同时,公司也十分鼓励其员工参与探访敬老院等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二是外部的建设,主要是指企业如何将内部倡导的文化精髓通过有效的渠道传达到市场上去,比如领导人接受媒体访问、参与与赞助有关各种公众活动等等,以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公民”的形象。

从另一角度来看,这其实还牵扯到企业的人才策略问题,“志同道合”往往是企业能够吸引人才的主要原因,这里的“志”其实指的就是人才对企业的文化及长期目标的认可。华信惠悦常常鼓励客户树立自己的雇主品牌,因为毕竟只有挽留及吸引优秀人才,与公司共同努力,才能为企业带来持续发展的动力。

3、划分企业文化的层次

企事业文化地第一个层次是与特定企事业为追求目地而建立地企事业制度联系着地。每一种制度,每一种制度地每一条规范,都必须经过某种意义地阐释才可能被群体接受行动地规治原则。那些长期“没有意义”规范会因为监督成本太高而渐渐消记或演变成其他规范国。换句话说,企事业文化在这一层次上为企事业制度提供意义。这一文化层次地人格代表就是企事业制度地操作者—企事业经理人员,因为经理人员往往同时也是 7 制度地阐释进,在功能上,他们是制度地代理人,尽管作为个人,他们可以有不同地个性。

企事业文化地第二个层次是与参与企事业活动地每一个人地“个性”联系着地。“个性”总在努力与上述地企事业层次上文化地“共性”保持适当地距离,因为每个人都力图保护自己地私人领域,在那里人性获得基本地自由权利。

最后企事业地第三个层次,也是最难以改变地最深厚地文化层次,是与每个参于企事业活动地个人所在社会文化传统联系着地。这是企事业文化地“环境”,只不过文化环境因其渗透在每个人地生活中而不再被叫做“环境”。每一层次地文化通过深层心理积淀而对每个置身其中地人产生影响,这种深层影响地力量之大常常可以完全颠覆了企事业制度本身,使其完全失效。惟其如此,企事业才必须适应本土文化,跨国公司才必须实行“本地化”战略,文化传统也才被公认为投资环境地重要因之一。只有最强大地企事业才有可能影响和改变整个社会地文化传统,企事业文化之为一个整体,通常只是社会文化传统地一个“亚文化”。

企事业文化地三个层次,最关键地还是“个性层次”。因为个性是自由地,个性在与其他个性相博弈地过程中创造了弈在更大范围内也创造了社会制度及相应地制度阐释。当然,博弈地范围越大,个性之间地相互作用便越复杂,其均衡格局所呈现地时间尺度也越长远.4、制定企业文化的方案

伟大的原则产生伟大的公司。原则是审慎思考的结果,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但凡伟大的公司,文化必定是单一的,平庸的公司都有各色各样的“上司文化”、“部门文化”。所以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一个强势领导人,一定要学会从思想上管理,要统一思想。而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原则和信仰,是企业思想的规范,所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企业文化创新要遵循系统性、个性化、适应性、开放性、竞合性和人本的原则,在充分做好企业文化创新准备的前提下,从员工和企业战略角度评估企业文化创新的需求,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制定文化创新的初步方案,然后在企业内部广泛征求意见,对初步方案进行修订,在此基础上,8 企业文化创新领导小组最终确定企业文化创新方案,并组织实施。文化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文化创新的效果进行评价,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措施,达到强化和巩固文化创新成果的目的。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是决定一个企业能否长期生存下来的最重要的因素,企业文化如果不能适应社会所注重的价值观倾向,如果能够顺应发展着的社会道德规范,最终将导致企业的衰退或破产。然而,通向长期成功的企业文化模式却不只一种。

企业文化建设者和人力资源工作者可以通过对企业文化模式和现状的比较,了解公司企业文化态势、制定培训计划的方向性指导,使高层管理人员更加清晰的了解自己公司的文化现状和对预期文化的期望,从而有助于制定合适的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规划。

5、明确企业文化的重点

(1)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把人视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企业最重要资源。企业文化模式必须以人为中心,充分反映人的思想文化意识,通过企业全体人员的 积极参与,发挥首创精神,企业才能有生命力,企业文化才能健康发展。一方面,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它需要强调对人的管理,并把 强调“人”的重要性有机地融合到追求公司的目标中去。另一方面,企业员工不仅是企业的主体,而且还是企业的主人,企业要通过尊重人、理解人来凝聚人心,企业文化要通过激发人的热情,开发人的潜能,来极大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的管理更加科学,更有凝聚力。

(2)讲求实效,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要切合企业实际,符合企业定位,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方案,借助必要的 载体和抓手,建立规范的内部管控体系和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企业文化体系。要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进行企业文化 的塑造,在实施中起点要高,要力求同国际接轨、同市场接轨,要求精求好,搞精品工程,做到重点突出,稳步推进。要使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大要素协调发展、务求实效,真正使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为企业的科学管理和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服务。

9(3)、重在领导,要树立“管理者首位”思想,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企业家(群体)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家 理念的升华,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缔造者、推行者,不仅个人的理念要领先于他人,更重要的是能把领先的理念转化为企业的理念、企业的体制、企业的规则。各级领导干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先学一步,学深一些,带头思考,带头实践,时时事事给员工做出榜样,要在 企业文化建设中有创新、有建树。各级管理领导者,都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承担起应负的责任,并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调动起全体员工 的积极性、创造性,依靠全员的力量投身企业文化建设。

(4)、系统运作,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长期性的工作,它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决不能凭空想像一蹴而就,要树立“打持久战”的理念。企业文化是企业的“铸基”和“铸魂”工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它的建设是一个渐进过程,必须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搞好整体设计,分步 推进,分层次落实。必须明确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管理层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实践层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只有上下戮力同心,协调运 作,才能把企业文化建设的任务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5)、突出特色,企业文化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管理文化。工作中必须运用创新的方法去思考,去实践。搞好企业文 化建设关键在于突出企业的鲜明个性,追求与众不同的特色、优势和差别性,培育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能够促进企业整体素质提高、健康发展,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企业历史、现状、未来的实际情况,重视挖掘提炼和 整理出具有企业鲜明特色的文化内涵来,走出一条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之路。

(6)、追求卓越,建塑企业文化,要表现出21世纪一流的水平,使企业员工都欣赏这一模式,并在这种体现卓越的企业文化模式中与企业产生共鸣。在卓越的企 业文化模式里,人人都追求卓越,个个都表现出卓越的绩效。但是,企业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企业往往容易满足现状,失去新的追求,变得 保守起来,使企业文化的“文化力”减弱,也使企业 10 丧失对卓越的追求。因此,塑造企业文化,必须坚持卓越的原则,使企业和员工始终感到 总有一股追求卓越的激情在激励着他们,激动人心的目标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即使是在其他企业都感到满足的时候,企业仍能保持创新上的不 满足,崇尚革新,与时俱进,不懈地追求完美和第一,从而促进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企业文化通过企业经营理论决定着企业战略的制定和经营模式的选择,而企业战略的实施过程又会促进和影响企业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两者之间是相互约束,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相互作用

1、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制订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1933年,松下幸之助用文字把自己的经营理念表述出来。这在日本是最先明确表述一家企业经营思想的做法。到了1937年,松下的经营理念被概括成七条企业精神,即:“产业报国、光明正大、和亲一致、不断进取、礼貌谦让、适应形势、感恩报德”。它们至今仍然是指导松下电器公司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根本价值体系。也就是说,优秀的文化能够突出企业的特色,形成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而且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有利于企业制定处与众不同的、克敌制胜的战略。

2、企业文化是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

企业战略制订以后,需要全体成员积极有效的贯测实施。不然就会像王府井百货公司一样,只把企业战略落在纸上,没有落到实处,最后没有最终贯彻下去。导致了说与做的背离,使得王府井集团失去了在市场上重塑第一店的机会。所以说,企业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及辐射等作用。它激发燎员工的热情,统一了企业成员的意志及欲望,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3、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必须相互适应和相互协调

严格的讲,当战略制订之后,企业文化应该随着新战略的制订而有所变化。但是,一个企业的文化一旦形成以后,要对企业文化进行变革难度很大,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具有较大的刚性,而且它还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又逐渐强化的趋势。因此从战略实施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要为实施企业战略服务,又会制约企业战略的实施。当企业制定了新的战略要求企业文化与之相配合时,企业的原有文化变革速度非常慢,很难马上对新战略做出反应,者使企业原有的文化就有可能成为实施新战略的阻力,因此在战略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内部新旧文化的更替和协调是战略实施获得成功的保证。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相适应的关系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相适应的关系有四种形式,如图1:

图1 企业文化的变化

1、图1第一象限是指企业实施一个新战略,企业组织要素变化不大,而且这种变化与企业原有文化一致。在这种情况下,高层管理者主要考虑两个问题:

(1)利用目前的有利条件,巩固和加强企业自己的企业文化。(2)利用企业文化相对稳定及持续性的特点,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实施的促进作用。

2、图1第二象限是指企业实施一个新战略,企业的组织要素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这些变化与企业的原有文化有潜在的一致性。这种情况大多是以往企业的效益就比较好,他们根据自己的实力,寻找可以利用的机会,以求得更大的发展,或者他们总是试图扩大自己的主要产品和市场,以求 12 得发展。总之,这种企业处于一种非常有前途的地位,他们可以在企业原有文化的大力支持下,实施新的战略。

在上述情况下,企业处理战略与企业文化关系的重点是:

(1)企业进行重大的变革时,必须考虑与企业的基本性质与地位的关系问题,即企业的基本性质与地位是确定企业文化的基础。高层管理人员在处理战略与企业文化关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企业的任务可以发生变化,但这一战略的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基本性质和地位,因而仍然与企业原有文化保持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要发挥企业现有人员的作用,由于这些人员保持着企业原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这样可以保证企业在原有文化一致的条件下实施变革。

(3)在必须调整企业奖惩制度的时候,要注意与目前企业的奖励措施相连接。

(4)企业高层管理者要着重考虑与企业原有文化相适应的变革,不要破坏企业已经形成的行为准则。

3、图1象限三是指企业实施一个新的战略,企业的组织要素变化不太大,但这些要素的变化却与企业原有的文化不太协调。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往往在生产经营中,在不影响企业总体文化一致的前提下,对某种经营业务实施不同的文化管理,但同时要注意加强全局性协调。因此,企业要对于企业文化密切相关的因素进行变革时,根据文化的不同要求进行分别管理是一个重要手段。

4、图1第四象限是指企业实施一个新的战略,企业的组织要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与企业原有的文化很不一致。

企业高层管理这应该认识到改变企业文化的难度是相当大的。原有企业文化持续时间越久,则企业文化变革就越困难;企业规模越大、越复杂,则企业文化的变革就越困难;原有企业文化越深入人心,则企业文化变革就越困难。但不管改变企业文化的难度如何,如果实施的战略与原有的文化不相匹配,就要必须考虑对策,企业高层管理这应该认识到,急剧的、全面的改变企业文化在多数情况下难以办到,但逐步的调整也不是不可能 13 的,当然,这是一个费时费力的过程。因此有人主张,对企业职工要加强教育和培训,抓住每一个机会不断使职工理解实施新战略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最终使新战略与职工的价值观念达成一致,从而实现企业文化的变革。

(三)企业战略的不同形式可以带来企业文化的不同特质

1、一般战略的文化特质(1)稳定型战略与企业文化

稳定型战略的执行是以包括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在内的外部环境的基本稳定为前提的。稳定型战略也容易使企业的风险意识减弱,甚至形成惧怕风险、回避风险,因而大大降低企业对风险的敏感性、适应性和冒风险的勇气。如我国大多数早期国有企业,他们就像温室中的花经不起太大的波动,要改变这种惯性,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面临着倒闭的危险。

(2)增长型战略与企业文化

如果一个企业的文化氛围是以稳定为主旋律的话,那么增长型战略的实施就要克服相应的“文化阻力”(以高新技术行业企业为代表),这无疑增加了战略的实施成本。使企业不断获得新的机会,避免组织的老化,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实行增长型战略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但增长型战略在获得初期的效果之后,很可能导致盲目的发展和为发展而发展,从而破坏企业的资源平衡。如福特汽车公司的T型车,曾经的市场占有率从1908年的9%到1921年的60%,但后来却被通用汽车公司以全新战略打败。过快地发展很可能降低企业的综合素质,使企业的应变能力虽然表面上不错,而实质上却出现内部危机与混乱。增长型战略使管理者更多地注重投资结构、收益率、市场占有率与企业组织结构等问题,而忽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重视宏观的发展而忽视微观的问题,因而不能使企业达到最佳状态。

(3)紧缩型战略与企业文化

紧缩型战略是企业对目前的战略经营领域和基础水平收缩和撤退,且偏离战略起点较大的一种经营战略。与稳定型战略和增长型战略相比,紧缩型战略是一种消极的发展的战略。在计算机行业的微型机时代,苹果公 14 司的奇迹曾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而当苹果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面临困境的时候,它不得不采取紧缩型战略,以求保住自己仅有的那一方有限的领域能够发展下去。实行紧缩型战略会引起企业内部人员情绪的低落,因为紧缩战略常常引起不同程度的裁员和减薪,而且实行紧缩战略在某些管理人员看来意味着工作的失败和不力。

这三种战略在实践中相互转化,从一种战略转化为另一种战略都有一个适应与调整的过程,都需要付出成本上的代价。

2、基本竞争战略与企业文化

迈克尔·波特的基本竞争战略意味着取得成功需要不同的技能和要求,基本战略的思想对竞争制胜的文化发生作用,是成功企业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不同的基本战略意味着不同的企业文化。

(1)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文化 ― 鼓励和实施降低成本的文化准则 成本领先战略要求积极的建立起达到有效规模的生产设施.在经验基础上全力以赴将成本领先.抓紧成本与管理费用的控制以及最大限度的减小研究开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成本费用。

鼓励和实施降低成本的文化准则主要包括促进降低成本的准则和促进实施两个方面,促进降低成本准则是指在全体员工中,培养成本管理的意识和降低成本的主动性,在企业内部苦练内功.塑造一种注重细节.精打细算,讲究节俭,以成本为中心的企业文化。

促进实施的准则主要包括:共同目标和严格管理共同目标,即降低成本使企业每一个职工都知道:成本是可以控制的,成本管理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并在工作中时刻注意节约成本;严格管理,是指明确目标成本的各项指标是刚性的,执行起来不迁就、不照顾、不讲客观原因。

(2)差异化战略的企业文化—鼓励和实施创新的文化准则

差异化战略是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形成一些在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为了差异化战略的实施,与之相应的文化就应该鼓励创新、发挥个性及承担风险。

鼓励和实施创新的文化准则,也包括两个方面促进创造性的准则和促进实施的准则。在企业内部有尝试及失败的自由,可以接受错误,鼓励企 15 业员工勇于挑战现状,对变革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员工提出的建议进行鼓励并得到实施.员工的观点得到重视,公开交流并分享信息.希望出现并接受冲突,鼓励横向思考.接受批评不要过于敏感。

在促进实施准则中,员工需要拥有自主权。有行动的自由,在较低层次有决策责任,并将官僚主义降至最低,采用迅速、灵活的决策方式员工在行动中的信念不要过于追求精确性强调结果注重完成任务强调质量渴望完成任务。

(3)目标集聚战略的企业文化

目标集聚战略是指围绕某个特定的顾客群、某产品系列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个地区市场而采用成本领先或者差异化战略,或者二者兼得。所以目标集聚战略的企业文化,可以针对具体战略目标由上述两项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的文化准则要求组合而成。如果在其特定细分市场采用差异化战略则在其特定细分市场内建立鼓励和实施创新的文化准则如采用成本领先战略则建立鼓励和实施降低成本的文化准则。

研究表明,企业的战略调整必将引起企业文化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又是基于企业文化基础上的变革。企业文化的各个方面渗透到公司的各职能领域。如果企业的战略可以利用本企业在文化的优势,那么管理者往往可以迅速和容易地实施战略。若企业的文化不能提供支持,战略的转变则可能无效而达不到目的。企业战略只有与企业文化相互协调才能促使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所以在企业制定发展战略要充分考虑其现有的文化以及文化的发展趋势,使此二者相互包容、相互协调,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需要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制定合适的企业战略。在企业的发展中一旦二者有冲突,就要对文化槿者战略进行变革。重视和保存现有企业文化中那些优秀的、利于企业长久发展的部分,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使企业最终取得更高效益。

四、结 论

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是人的行为与观念的关系,人先有了观念,对事物有了或初步或成熟的看法与认识,然后才产生在观念支撑下的行为,而行为又影响了人的观念。所以,我们认为: 一方面,企业战略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单元,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反映,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便会产生什么样的企业战略。企业通由战略管理实现使命和达成愿景,企业战略反映着企业宗旨和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企业文化烙印。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会指导形成有效的企业战略,并且是实现企业战略的驱动力与重要支柱。

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应该服务于企业的战略,企业要创建有利于企业战略实现的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指导企业制定战略的同时,又是调动企业全体员工实施战略的保证,是“软”管理的核心。企业要实现战略目标,必须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来导航和支撑,用文化打造企业品牌,用文化树立企业信誉,用文化传播企业形象,用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

制定优秀的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能够促进一个机构或企业在规划未来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体现超前性更重于现实性,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和发展方向,使其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这决非是可有可无的事情。目前研究结果表明,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大型企业的首席执行官、总裁和许多盈利或非盈利机构中的管理者,已经认识到企业战略和文化对于他们的机构或企业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利益。历史的经验表明,企业文化和战略最根本的利益是帮助机构通过采用更系统的逻辑的和数理的方法选择战略而制定出自己机构的更佳战略。同时研究认为,战略选择的过程比决策和最后的文件更为重要,也是战略管理中更为重要的贡献。

战略管理的方法能否有效的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制定过程的主要目标是让来自所有各层的管理者和雇员取得理解和承担应尽的职责和义务。理解可能是战略管理最重要的内容。其次是承担义务,当经理们能够理解一个机构的目标和为什么这样做,他们经常感到自己是企业或机构的一份子,并逐步承担义务去实施,管理者和雇员开始有惊人的潜力去改革和创造。

总之,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的选择是一种动态平衡相互影响的过程。企业选择战略态势是不可避免地考虑企业文化自身的影响。企业文化只有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将会使企业前景辉煌,风光无限。

参考文献

[1]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2] 王方华,吕魏.企业战略管理[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3] 段从清.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 赵建平. 企业文化:管理的灵魂[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3年.[5] 魏国辰. 企业管理提升[M]. 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04年5月.[6] 崔顺贤.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实现.科技与管理,2005,14(5).[7] 张莉.论企业风险管理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经济师,2006,(10).[8] 周元成,李相银.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管理.工业经济,2003,5(2).[9] 黎群.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的关系.中国企业文化,2004,8(5).[10]王辉.试析我国报业集团的多元化战略.企业经济,2006,(4).[11]姚俊,蓝海林.我国企业集团的演进及组建模式研究.经济经纬,2006,(1).[12]许亚胡.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6).[13]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企业集团研究课题组.企业集团:模式构想与道路选择.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1.[14] 万君宝、刘明顺.企业文化竞争力.世界经理人,2006(4).[15] 黎永泰.企业文化管理初探.管理世界,2001(2).18

第五篇:英语课程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英语课程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作为一个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好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是很重要的。我个人的理解是,这两者不要走极端,不能只强调工具性,虽然这是英语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而这在课堂上只注重了学生对基础知识被动的、机械的掌握。我认为,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智力、潜力的培养。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这就是说人文性也同等重要,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当然,如果片面的强调人文性,就会忽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只有作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才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

如 七年级下册,Module 3PlansUnit 1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at the weekend? 学习这单元时,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听:能听懂关于计划的对话,判断对方的计划。说:能用be going to表达自己的计划、安排,能询问对方的计划、安排。读:能读懂包含计划、安排的短文,并且判断文中人物的计划、安排。写:能用be going to 表达自己的计划、安排。演示与表达:描述自己或他人周末安排。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他们了解不同民族、不同人群的休闲安排。升华他们的情感态度:养成良好的有计划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保持乐观的态度。这样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提高。

下载试论经济学研究中定性分析与量性分析的关系-毕业论文 (22)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经济学研究中定性分析与量性分析的关系-毕业论文 (2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