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协调顶岗实习生与公司间的关系
浅谈如何协调顶岗实习生与公司间的关系
摘要: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教育正在由理论性的教学慢慢地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向发展,顶岗实习是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学校是学生与实习单位的桥梁,学校想要做好顶岗实习就要协调好学生与实习单位的关系。现就结合我院学生在长城汽车公司顶岗实习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浅析学校应如何协调学生与实习单位的关系!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河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此次顶岗实习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锻炼,密切高等院校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用性和实效性,是势在必行,大势所趋,也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一.做好顶岗实习生上岗前的心理辅导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没吃过什么苦,没有离开过老师的关怀,面对突如其来的工作是他们具有了学生和准员工的两种身份,大学生虽然对顶岗实习的工作有过很多的想象和了解,做好了思想准备,但是在具体工作面前总是有些手忙脚乱,尤其在工作遇到困难时不知该如何是好,既不愿问老师,又担心自己处理不好受批评,还有学生刚到实习岗位热情很高,一段时间以后,因身体不适应,或者上岗后发现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或者就工作岗位、工资待遇产生不满意、不平衡,而对顶岗实习失去信心,往往会出现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等心态,甚至厌恶眼前的工作。所以就以上种种问题在学生进入公司前就应对其进行心理辅导,让其对实习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学校可以开展一些讲座请上两届的学生讲一下自己的亲身体会,怎样调节自己的情绪等等,同时学校也要能够及时得发现学生在工作中的情绪和心理变化,使学生能够拥有正常的心态把实习完成的圆满!
二.建设一支优秀指导老师队伍,做好学校与公司间的沟通联系 选拔和培养一支品德高尚、工作能力强的实习指导老师队伍,做好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发挥联络沟通桥梁作用。
学生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例如:生活,学习,思想等,这些都需要老师的一些帮助,学生集中的单位则安排老师长住经常下到各点去看望学生。指导老师要求了解实习学生和实习单位基本情况,在实习期间要依据实习方案和实习大纲内容,制定实习工作计划,按实习工作计划组织学生进行生产实践、参观和现场教学,并做好教师实习日志记载。老师要经常检查学生的实习日记和完成作业情况,指导学生写好实习报告。同时辅导老师要能及时发现问题并与公司进行协商,此次我院学生与长城公司发生的矛盾就是由于老师与学生之间做好沟通,也没把问题与第一时间与长城进行协商,以至于造成了一些误会,我们可以隔一个星期开一次学生问题反应会,将实习中学生与公司间的问题及时的记录下来,然后辅导老师一起将问题逐个商议,最后将商议的结果与公司进行沟通探讨将问题及时的解决!
三.广泛发动学生干部及党员在联系与协商中的作用
现在的大学生都讲究有个性有主见,所以经常都带有一些叛逆的思想,对老师的话很多人都是置若罔闻,这就需要学生干部及学生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同时帮助老师及时解决一些在工作时产生的矛盾,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沟同会比老师与同学间的沟通更自然更具有说服力,党员干部会更具号召力,这就要求学生干部和党员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对问题发生的预见性,发挥好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实习单位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由于学生干部与同学朝夕相处,了解较多,能够有效的向老师提供比较准确详实的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干部与领导、老师接触的机会多,对上级的要求及学校的安排以及各种情况了解的较多,并且能直接将这些情况传递到学生当中,及时使上情下达。其次,在实习的各项管理中,学生干部同样是沟通公司、学校、老师与同学的桥梁和纽带。一方面维护广大同学的利益,反应同学对实习内容、学生管理、生活管理等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促进其不断改进和提高。另一方面,将实习单位的想法、工作的难度和工作情况及时向同学宣传和解释,促进同学对公司、领导及老师和工作的难度的了解,以便理解,化解矛盾。
四、学校与公司要协调建立好顶岗实习的评价体系与相关管理制度 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并进行周密的策划和准备。建立顶岗实习的评价体系,有效地检验顶岗实习的质量。构建科学的顶岗实习评价方法将有助于促进学生顶岗实习规范管理,保证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体系应与管理流程紧密结合,建立合理量化、标准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求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采用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邀请企业专家和岗位指导老师参与考核,针对各考核内容和主要观测点,明确学校和企业的职责和评价比例。评价结果应充分结合过程考核,将过程考核与过程管理紧密结合。学生的顶岗实习手册要求记录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工作情况,包括岗位基本情况、考勤、薪酬、工作周记、业务报告、成果记录等各方面内容,并附相关证明材料。指导教师及企业应对记录内容进行审核,审核后进入答辩阶段,并按指标标准进行评分将辅导员和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相结合、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导师相结合、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相结合、项岗实习和就业相结合等管理模式,采取指导教师定点、系部主任巡查、教务部门抽检、学校领导走访等多种形式,有效保证了实习效果。其中: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相结合是指学生带着课题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习过程又是一个综合学习和进步的过程,实习结束时,要同时完成课题。顶岗实习和就业相结合是指:顶岗实习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实现学习就业的无缝对接。实习结束时,学习已具备了直接就业的能力和素质,而且有大部分同学直接被顶岗实习单位接收就业。
五、协调好顶岗实习的内容,保证顶岗实习的性质
顶岗实习的原意是使学生能够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应用,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解,使其对从事的食物有感性和理性的双重认识,然而很多学校将学生推给企业后就终止培养, 教学计划实施不连续,实际上导致许多学生成为“半成品”,而企业则把顶岗实习生当做了主抓生产的劳动力,来缓解公司用工紧张的压力降低劳动力成本,对顶岗生的要求与一般劳动工一样然而福利待遇、报酬却比不上正式工人,学生的顶岗实习完全充当了廉价的劳动力,鉴于以上问题学校应该与实习单位协商好实习的内容,实习的强度以及实习期间的补助问题,学校和企业在保证双方利益的情况下要最大限度的给予顶岗实习生良好的待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性教学经费投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学校要加大投入建设适度规模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建立良好的产教结合运行机制,用生产带动实训,定位职业岗位,实行“模块教学”,实施学生技能考核合格制,使教育教学更贴近市场。高度重视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要拓宽实习岗位渠道,有计划地加强与学校专业相关的,有一定规模、生产技术较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社会声誉好的企业的联系,将其作为重点合作对象。
通过实践证明顶岗实习对现代大学生来说能够增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性,数理学生的良好责任感与适应力,为学生提供非常广阔的平台,提高了实习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转变了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拓展了就业渠道,因此学校和实习单位就要协调和解决好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所遇到的问题,给实习生以良好的实习环境与机会,保障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并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做到学校与公司间的双赢!
第二篇:关于加强公司部门间沟通与关系协调的方案
关于加强公司部门间沟通与关系协调的方案
一、公司部门间沟通与关系协调的重要性
公司内各部门间良好的沟通和关系协调,有助于公司各项经营决策的有效执行,能够加强部门间的凝聚力,使管理效能有力的服务于效益的获取,从而促进公司健康长远的发展。
二、公司部门间沟通与协调的现状
目前,公司各部门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比较完善,且在不断地运行中加以调整和改善,但是在具体业务的操作过程中,部门间沟通时的信息不畅导致沟通障碍,造成部门间相互推诿责任、扯皮等现象,阻碍了部门日常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加强部门间沟通与协调的具体方案
针对目前公司部门间沟通所出现的问题,建议开展一个阶段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管理提升活动,活动共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1月 — 日,自查自纠阶段。各部门负责人要广泛发动本部门员工,以恳谈会等形式,组织员工围绕一些影响工作和谐、部门间沟通协调不畅通的典型事例,深入分析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原因。全员对照本岗位找差距、排问题,要从自身职责出发,对照同事之间“谦敬、包容、礼让、关心、通力合作、真诚待人”标准进行自查。以“我能为他人做点什么”、“我如何为我的团队提供助力”“我如何为企业贡献一份力量”为中心进行自我评议,群策群力,深挖症结,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
注:各单位进行自查自纠要形成会议纪要,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人力资源部。
2、第二阶段
月
日—
月
日,分析检查阶段。董事长(副总)组织召开各部门负责人管理提升座谈会,对照各单位自查自纠情况,提出的突出问题,排查不足,管理人员不仅要站在个人角度做批评与自我批评,更要针对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如何为公司内部客户提供服务,感动客户、感化下属等方面做出详细的阐述。部门负责人要加强“自责”意识,要自问:“这件事情(问题)的发生,我应当负什么责任?公司各部门哪些是我的内部客户,我应该向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才能得到他们的满意?”分析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注:此阶段需董事长牵头召开管理人员研讨会,每个人都要针对自己部门遇到的沟通协调不畅等问题发表自我批评及改进措施。
3、第三阶段
月
—
日,收集广泛建议阶段。从公司各部门收集关于如何提升公司管理技能,如何消除协调存在的阻碍、部门间沟通不畅等问题以及针对部门间如何使沟通更顺畅的建议,并行成整改方案,方案要明确主题、明确措施以及时间节点,以部门为单位上传人力资源部,进行汇总整理。
4、第四阶段
月
—
日,整改落实阶段。各部门要对照整改方案狠抓落实,兄弟部门或协作较频繁的部门在日常工作中相互提出合作建议或意见,通过意见箱对工作中遇到的不合作、不畅通、不友好等现象进行举报,也可在意见箱中不记名对某个部门提出表扬。公司定期召开总结会,公示整改情况,全员进行监督落实,公司针对各部门反应的问题或个人进行谈话纠偏,对表现积极的部门或个人给予精神表彰,以达到全员合作,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加强部门间沟通与协调的几点建议
1、外聘培训专家或观看培训视频,就企业部门间沟通与协调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全员培训,从思想上强化良性沟通的重要性。(推荐视频:翟鸿燊--《高品质沟通》、余世维--《有效沟通》系列讲座)。
2、各部门加强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的深入学习,熟悉其他部门的工作领域及工作内容,便于日后沟通畅通及工作开展。
3、各部门管理人员每周例会期间,就一段时期内沟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分析,得出结果,提出改善措施。
4、行政部门可依情况制定部门工作联系单。并建立部门间沟通协调相关制度流程,(遇到问题或需要协作的工作先找谁再找谁,明确上下级关系,在哪个环节遇到障碍等都要有明确的记录)。强调部门沟通的权利与义务。成立部门间沟通障碍投诉受理小组,部门在沟通遇阻协调无果的情况下,可向受理小组投诉。被投诉部门有申诉权利。最后由小组工作人员会同双方领导及直接当事人调查调解,将处理结果形成书面文件通报公司。
5、工作关联度较大的部门之间可以在工作之余通过娱乐活动、部门聚餐等非正式沟通方式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以促进工作中的沟通与协调。(由部门负责人发起,费用部门人员共担)
第三篇: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社会三者间关系(写写帮推荐)
在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必须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协调好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如何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中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吴 晓 江
[内容提要]在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必须在推进经济
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协调好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
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
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三重矛盾关系
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载体和基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面临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如何协调好这三重矛盾关系,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关键之举。
如何协调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 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
21世纪头二十年,我们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且到21世纪中期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面临着两个突出矛盾,这就是****十六大指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过程中,“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从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现状看,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有着很大的限制性条件的压力。
以常规能源而论,我国石油储量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值的17%,天然气储量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值的13%,煤炭储量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值的42%。按现有消费速度,中国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将在14年内耗尽,天然气储量将在32年内耗尽,煤炭储量将在100年左右耗尽。[1](p.6)过去10年内,中国石油消费量的增长至少占世界增长的四分之一。去年中国石油消费量仅次于美国,占世界第二位。未来20年,随着经济增长的需求,中国电力需要将增长200%,相当于整
[2]个西欧2020年发电总量。
再看水资源,我国已被列入世界最贫水国之一,人均拥有淡水资源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接近国际公认的严重缺水线。我国660座城市中有400座缺水,严重缺水达110座。[3]
土地资源形势严峻。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2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其中,沙漠和沙化土地面积达174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4]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37%。其中水蚀面积165万平方公
[5] 里,风蚀面积191万平方公里。我国人均草地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三分之一,目前退化、沙化和碱化的草地约占草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在增加。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二分之一,近7年来全国耕地净减少1亿亩,[6] 仅去年全国净减少耕地近254万公顷。[5]
我国矿产资源也非常有限,矿产资源潜在的人均值只有世界人均的二分之[4]一。现有的45种矿产中可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仅有24种。我国现需主要金属原料中,铜进口量占60%,铁、铝进口量占50%。[7]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虽然国内经济发展可以通过进口国外自然资源实现增长,但当今全球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严重枯竭和衰退的危机。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将在今后40年内耗尽,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将在今后60年内耗尽。[8] 按我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对外能源的依存度将加大。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将从现在1亿吨左右增长到4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从现在的30%达到60%以上。[9] 这种需求显然与世界石油紧缺的趋势相冲突。此外,全球土壤流失量已增加到每年200亿吨,超过新土的形成量。全球平均每年有600万公顷土地沙漠化,已有30%的陆地沙漠化。世界森林面积正以每年2000万公顷的速度在消失。生物物种灭绝速度已上升到平均每6小时就有一个物种灭绝,生物资源严重减退。地球上的矿物、能源、土壤、森林、草原、淡水、物种是自然界经历38亿年的漫长演化而积累起来的。在过去二百多年工业化运动中,这些自然资源被迅速开发。国外专家预言,按照各国生产和消费增长的需求,地球经历38亿年储备起来的自然财
[10](p.4)富,到21世纪末将被消耗得所剩无几。
在自然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的条件下,我们有否可能实现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七方面对这个矛盾加以分析。
应科学理解“需要”概念的含义。日益增长的“需要”,有合理的需要、适度的需要,也有不合理的、过度的需要。合理、适度的需要,是以人的心身健康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需求,是不超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限度的需求,而非滥用自然资源、糟蹋生态环境的奢华需求,或由商界为赢利而煽动起来的不必要的、虚假的消费需求。对于超过自然资源再生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限度的需求和欲望,应加以遏制。
应科学理解“落后的社会生产”概念的含义。我国现有社会生产的“落后”,不能只从生产的规模和产品的数量不足方面去理解,更多地应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外延式生产方式方面去理解。从我国十几亿人口的物质文化需要来看,保持一定的生产规模和产品数量是必要的。去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钢铁、水泥、家电、电话、服装生产的第一大国。但由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重复生产、过剩生产现象严重,造成自然资源严重浪费。同时,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尚未普遍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并进与融合,尚未普遍实现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生产设备、工艺和管理落后,使本来就非常有限的自然资源被大量浪费,限制了经济可持续的增长。我国能源利用率仅为3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十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两倍多,是发达国家的3至4倍,其中,火力发电煤耗高于国际水平27.4%,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21%,水泥综合能耗高45%。我国单位产值水消耗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木材综合利用率只相当发达国家八分之一。发达国家的投入产出比为1:1,我国去年为5:1。[11][12] 应科学理解“日益增长”与“内涵式增长”的关系。在资源环境有限的条件下,“日益增长”应是“内涵式增长”,即在总体自然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通过资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从内涵发展方面实现经济增长。据报道,今年我国电量短缺达600亿千瓦。但另一方面,由于用电技术设备落后,每年用电浪费大约近2000亿千瓦,相当于两个建成后的三峡电站发电量。若少浪费30%
[11]电能,即可解决电量短缺问题,使经济增长获得更多的能源支持。日本是一个国土狭小、资源短缺的国家,却保持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其原因之一是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日本每年废弃1800万台电视机、冰箱、空调、洗衣机,重量达60万吨。日本循环利用法规定家电生产企业、销售商和消费者有回收和循环利用废旧家电资源的责任,这四大件家电回收率必须
[13]在50%至60%。三洋公司家电回收率达到61%至81%。中国一些先进企业也开始走向循环经济,企业不只是生产、销售产品的单位,而且是对产品废弃后进行回收和再利用的单位。海尔电器公司通过销售网点,年回收废旧电器60万台,回收其中金属、塑料八千多吨,可利用零部件折合整机2千套,60%至80%电子废物变为再生资源。[14]
应科学理解“日益增长”的可能性与限制性关系。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但人类可以不断发现这些资源有越来越多样的新用途,可以不断使经济获得增长的机会。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尚未发现许多不可再生资源的新用途,由此产生增长的极限。而一旦科学技术进步,发现新的不可再生资源或已有的不可再生资源的新用途,就有了突破极限、获得增长的机会。在石油、天然气资源日趋枯竭的形势下,我国和国外科学家发现海底蕴藏着大量以固体冰块形态存在的甲烷,这种被称之为“可燃冰”的天然气水合物,每1立方米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164立方米的天然气。据估计,地球上“可燃水”总能量是所有煤、天然气、石油的总和的2至3倍。[15](p.84)从核能利用看,目前核能发电所采用的热中子反应堆,只能利用铀资源的1%至2%,已探明的铀矿在今后50年内可能会用尽。但科学家进行的快中子增殖反应堆的实验,却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铀资源的利用率可提高50至60倍,可使核裂变能发电延续500年左右。目前“可燃冰”有很大技术难度,快中子增殖反应堆尚在研发阶段。在开发利用尚未变成现实以前,人们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受到很大限制。这就需要十分节约地利用现有常规能源,以便我们能够平稳地过渡到新能源技术开发成功的未来时代。
应科学理解“日益增长”对于可再生资源永续利用的依赖关系。现在普遍采用的不可再生能源,诸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都是远古地质时期古生物体积淀下来的太阳能。21世纪经济增长和持续发展愈来愈依赖于可再生能源,依赖于对太阳能的直接利用,依赖于对太阳能的转化形式如风能(大气受太阳辐射加热不均匀而流动产生的动能)、生物质能(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贮存于生物界和有机质中的能量)的利用,以及潮汐能、波浪能等的利用。据估计,每年照到地球
[16] 表面的太阳能相当于全世界每年总能耗的1万倍。我国陆地表面每年接收太
[17]阳能相当于1700亿吨标准煤。风能提供的能量是全球每年能耗总量的15倍。[18] 虽然现在太阳能、风能在世界能源总量中的比例不到2%,但在过去4年内,太阳能、风能连续以40%的速度增长。[8]本土矿物能源匮乏的日本,在2001年实现太阳能发电容量达45万千瓦,居世界第一。[19]欧盟风能发电量将在2006年达到4000万千瓦。生物质能开发前景广阔。科学家估计,普通植物对阳光的利用率不到4%,如果通过研究使其提高到5%,那么只要世界农田面积的十分之
[20](p.107)一,就可以提供相当于目前人类使用的化石燃料的能源。世界上富含油脂的能源植物达万种以上,我国有近千种。目前,一些国家科学家正在培育、推广能源植物,其中包括可提取“生物柴油”的富含类似于石油成分烃类的植物、[15](p.81)富油植物等。现已发现四十多种能源植物。美国现在种植能源作物已达数十万公顷,产量超过500万吨,生物质能利用约为总能耗的3.6%。[21] 德国去年生物柴油产量达65万吨,现有1300多家加油站提供生物柴油。欧洲目标是在2010年生物燃料占能耗的8.3%。目前许多国家开发氢能源、构建“氢经济”。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可以使水电解产生氢,氢用于燃料电池与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电能,其燃料生成物是清洁的水。氢能是无污染、可循环利用的新能源,效率比石油高一倍,是今后交通工具主要动力源。
应科学理解“日益增长”概念的相对性、有条件性、非线性和适度性的含义。经济增长、需求增长,必须同自然资源再生能力、生态环境自净能力相同步,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开发自然、发展经济,必须让大自然的土地、草原、森林、生物有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保持开发周期与自然资源再生和修复周期的协同关系。因此,“日益增长”不是直线性增长,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周期性的、起伏性或非线性的增长,一句话是适度增长,是可持续发展意义上的增长。
应科学理解“日益增长”的可能性与控制人口规模、调节地区贫富差异的关系。占世界人口约20%的发达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消耗了世界70%以上的能源和资源。从国内和世界自然资源的现状来看,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不可能模仿西方高生产、高消费的“现代化”模式。从中国国情看,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首先要控制住人口增长,使“人口分母”变小,使群体的需求量递减下来,从而在同样有限的自然资源条件下,有可能使个体需求得到相对增长。国内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增长,应是“有机增长”,即在自然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发达地区物质消费需求的增长达到浪费的程度应予遏制,而应更多地扶持贫困地区实现生产和消费的增长。
如何协调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
按照通行的价值观,价值是由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需要而引起的,价值是客体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范畴。通常人们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作为客体的自然界,其自身无所谓价值,自然界只有与人的需要和人的利益发生关系时,才有价值,因此,自然界的价值是人赋予的。长期以来,在这种以人类利益和需求为中心的价值观的影响下,自然界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经济活动,只有被利用的工具价值。近代西方哲学史上曾出现过“自然向人生成”、“人是自然的最终目的”的人本主义思潮。这种思潮肯定具有文化—道德理想品格的人的价值与尊严,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在今天,那种无视包括生物界在内的整个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唯有人才是价值的评判者、选择者和创造者的观点,已遭到了国际环境伦理学界的批判,被称之为“唯我论”的价值观,或唯人类利益至上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当代全球性自然资源耗竭、生态环境恶化的深层根源,就在于这种唯我论价值观或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盛行。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完全不同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要纠正多年来以片面追求GDP的增长作为政绩和社会进步之主要标志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不顾资源耗竭、环境恶化的代价,不顾生产劳动者的生命安全,无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以生态透支和环境安全的丧失换取暂时的财富增长,结果是普遍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形成了没有健康、全面发展的畸形增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则是以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权利相统一的和谐关系为前提的。
事实上,自然界有着不依赖于人而存在的自身价值,尤其是具有自发调节生态平衡的“智慧”、“能力”。比如,森林不只是人类功利目光中的木材库,它还是自发调节水资源的天然绿色水库,保存生物多样性的巨大基因库,自发调节大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比率的天然制氧库,自发调节气温和湿度的巨大空调器。如果人类不尊重森林这些丰富的内在价值,只看到它可提供人类使用木材的价值,就会造成过度砍伐、水土流失、洪水泛滥、生物物种大量灭绝、气候干旱化、土地荒漠化的恶果。
从当代生态科学和环境伦理学的观点看,价值论中的“主体”概念不应限于人类,而应扩展到整体生物界中去。自然环境的价值不应只是根据人的需要和利益加以评判而产生,而且应根据所有生命的物种的生存权利来判定。比如,长期以来,人们将海滩、湖滨、河滩、沼泽等湿地视为无价值的荒地、废地,唯有根据人的需要,围垦成农田才有价值。其实,湿地绝非是无价值的荒废之地,而是有着丰富生态价值的宝地。湿地首先对生物界有着特殊的生态价值,是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湿地中,浮游生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湿生植物等多种生物构成了具有共生关系的生物群落。湿地是鸟类的天堂,是鸟类栖息、繁殖、迁徙、越冬的集聚地。全世界鹤类15种,我国湿地就有9种。全世界雁鸭类有
[23]166种,我国湿地有46种。据最近考察,仅长江口九段沙湿地就有天鹅等鸟类一百多种,鱼类167种。我国沼泽植物有101科。近40年来由于开垦湿地,我国已有半数滨海滩涂不复存在,约30%湖泊消失。黑龙江三江平原78%沼泽消失。洪湖湿地萎缩,水生植物减少24种,鱼类减少约50种。神农架地区大九湖沼泽曾是水禽栖息和鹿、獐出没之地,围湖造田后变成干旱荒芜之地。
尊重自然的价值,尊重生物生存的价值和权利,保护原生态系统,保留大自然中一定比例的原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的发展空间,限制人类任意开发和支配自然的范围和权利,是否必然与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权利相冲突?笔者认为,尊重自然的价值和生物界的权利,与人类非份的发展欲望是相冲突的,但是,与人类理性的、和谐的发展愿望是可以协调的。尊重自然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是可以双赢的。
生态学表明,保留和保护天然生态系统的存在,就是保留和增强自然界自净环境的能力,保留和保护人类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以湿地而论,它是由多种多样动植物、微生物构成的生物链系统,它具有自发净化水质的能力,被科学家称为“天然的污水处理厂”。长江口区八大湿地每年净化污水18.8亿吨,恰好与上海一年的污水排放量相等。湿生植物有着改善土壤的功能。比如一种盐地碱蓬可使盐土脱盐,被誉为改造盐碱地的“先锋植物”。湿地还有调蓄洪水、净化空气、降温散湿的功能,能控制土壤侵蚀,防风护堤。湿生植物具有供人类药用、食用、观赏等价值。据估计,每万顷湿地可创造出生态效益1.5万美元。自然界许多事物和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合理性。著名环境科学家巴里·康芒纳提出的生态三定律之一,就是“自然懂得最好的”或“自然最有智慧”(Nature know best)。[24](p.38)人类往往自以为是“万物之灵”,比自然界更高明,于是其支配自然的欲望和权利无限膨胀,造成了人与自然的紧张冲突,人工物对自然物的过度侵犯。比如,我们常立足于一种狭隘功利主义价值观,把洪水视为一种灾害,而看不到洪水在天然条件下塑造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功能:洪水是冲积平原的造就者,洪水能补给江河两岸和湖泊、湿地的水源及两岸地下水,维持两岸和湖泊、湿地的生态系统。洪水变成洪灾是人类无节制地与洪水争地,限制洪水合理的活动空间,违反自然运行之道所造成的恶果。[25]
那么,当人类收敛自己支配自然、侵犯自然的权利,让过度发展的人工物和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退出,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空间,诸如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是否会必定造成经济的停滞或衰退呢?否。如果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顺其自然地调整生产结构,是可以获得经济增长的。饱受洪灾之苦的洞庭湖一些乡村,改变农业生产结构,退田还湖,农民迁出泄洪区,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即使遇上洪水也不遭灾,经济收入比种粮为主的时期有所提高。[26] 黑龙江省退耕还林,虽然耕地少了,但近3年来全省粮食总产量并未减少,一直稳定在250亿公斤。因为退的主要是不宜耕种的低产田,还林后有利于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农村小气候,使保留下来的优质农田精耕细作获高产。[27] 河南省栾川县5年来植树造林,种植百余种经济树种,面积15万亩,发展林果业和生态旅游业,9余万农民由此脱贫。[28]
协调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关系,其中重要的一条,是要尊重自然休养生息的权利,人类要对自然履行修复、保养、维护的义务和责任,人的经济活动必须基于人对自然的投入与索取、保养与利用的平衡点上。以盛产羊绒羊毛著名的鄂尔多斯地区,为了治理因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沙化的环境,近三年来开展了大面积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禁牧草场占全地区草原三分之一,休牧草场占全地区草原四分之一,使草场植被覆盖率由原来30%上升到50%至70%。牧民种植优质牧草,舍饲圈养,牧业生产由粗放型变成精细型,牧民收入提高了。[29]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实施贺兰山退牧还林牧民转移工程,农牧民迁居人工绿州,90%以上移民户生活改善。该旗一个镇年人均收入从移民前的1500元上升到2600元。[30]
协调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关系,还在于要树立“生态储蓄”的价值观念。我国近十多年来经济高速增长,是世界上国内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退化,国内储蓄率的相当大的部分是通过生态赤字和自然资本的损失换来的。为此,生态经济学家称之为“名义”的国内储[31]蓄率。要提高真实的国内储蓄率即真实的财富积累和增殖,应实施“生态储蓄”,即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补偿性、养护性投入,使自然资本得以保存和增殖。近6年来国家对内蒙古草原投入120亿元“生态储蓄”,按国际通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价方法,现计算出生态保护投入所形成的草原生态系统新增资本价值量达到每年25.5亿元,取得了明显的“生态储蓄”效益。[32]
如何协调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工业化时代,人类运用科学技术空前放大了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力量,同时也空前放大了人类耗用自然资源、毁坏生态环境的力量。于是在国际上出现了反科技思潮,把科技迅猛发展的浪潮视为摧毁人类生活根基、毁灭人类家园的洪水猛兽。
其实,反科技思潮将科学与技术混为一谈,将当代环境灾难、生态悲剧归罪于科学的发展,是十分荒谬的。科学的主要职能是认识世界。科学的主要价值目标是求“真”,不抱有明显的功利欲望和实用态度。科学不直接地、大规模地干预和改变自然界。现代科学与古典科学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探索自然界的因果关系,也考察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人用技术干预和改造自然所引起的正负效应和远近效应,由回答客观世界“是什么”的求真要求,引申出“应当怎样做”的伦理要求,为人类摆脱一味征服自然的欲望,维护自然环境、保护人类家园带来了理性之光。
技术的主要职能是改造自然。技术的主要价值目标是求“用”。因此,技术抱有明显的功利欲望和实用态度。技术直接地、大规模地干预和改变自然。由于近现代技术是自觉应用科学的产物,人们通常称之为“科技”,以区别于传统的以经验为基础的技艺性技术。技术的发明和开发固然遵循科学原理,应用科学原理,但人们在从事技术发明和开发时,对科学原理的应用是有选择的。如果技术开发完全立足于满足人类自身需要或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目的,去选择和应用科学的某些原理,而无视科学揭示的生态保护原理,无视技术开发的生态效益,无视生物界生存的价值与意义,那么技术开发就会走向最终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安全和永续发展的歧途上去。
现代反技术思潮认为,技术是人造的产物,不是大自然的创造物,技术从根本上就是与天然生态系统不相容的、相冲突的,技术本质上是反自然的、反生态的。这种反技术思潮的根源之一,在于近现代技术的特征主要是根据人类的需要,限定性地选择自然事物的某种属性、某种价值,逼促自然,强求自然交出对人类有用的东西,而不见自然事物还有其他丰富多样的属性和价值,这就扭曲了自然事物的本来面貌和固有属性,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比如,在近现代技术的这种“限定”、“强求”的视野中,河流只是水压的提供者,只有水力发电的价值,不见河流还有保存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持流域的水文环境和动植物生存环境等价值。于是在河流上盲目兴建梯级水电站,造成河流形态的剧烈变化,鱼类洄游、繁殖的天然环境的丧失,下游河道干涸,湖泊湿地面积缩小,地下水位下降,流域气候变干燥,陆生动植物消退,河流美丽的自然风光被毁。
这种以逼促自然、强求自然为特征的技术,在全球性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告急的当代,已走进了穷途末路。当代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发生了新的转向,这就是不能只着眼于满足人类的利益和欲望,仅仅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而是要更多地遵循和应用科学揭示的生态原理,顾及自然生态的维护,顾及生物界生存的权利,师法自然,修复自然,使技术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由冲突关系转变为友好关系,使技术对自然的破坏性开发利用转变为保护性开发利用。
21世纪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面向建立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全面渗入生产和管理过程,粗放型生产转变为精细型、节约型生产。由此改变高物耗、高能耗的生产方式,并使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各要素的配置管理更为优化。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的普遍应用,能极大地改变传统经济交往、社会交往的方式,降低物流、人流过程中交通的能耗、物耗和环境污染。
在加紧推进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开发的同时,大力开发节能新技术。比如,我国近年来电力紧张的主因之一,就是空调器的普及。夏季空调用电量占总用电量的40%,全国每年新增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都被空调消耗。开发节能空调,节电约25%,一年全国就可节电243亿千瓦,相当于三峡水电站现有发电量。[33] 又如,继半导体技术引发了微电子革命后,现又孕育着一场照明革命,即大幅度降低电能消耗的半导体灯将替代白炽灯和荧光灯,在同样亮度下,半导体灯耗电
[34]仅为白炽灯的十分之一,寿命却延长100倍。正在开发的各种节能建筑材料,隔热保温性能逐步提高,可使建筑能源消耗减少20%以上。
开发循环利用资源和清洁生产、无公害产品制造的绿色技术。循环利用资源的技术,可提高有限的自然资源重复利用率和再利用率,缓解经济发展与有限资源的紧张关系。比如,宝钢每年要排放近270万吨高炉废渣。现通过废渣资源二次开发,加工成矿渣细粉,可替代混凝土中的水泥。又如,上海每年改造城市所产生的废弃混凝土达2000多吨。我国为制造混凝土骨料,每年开采石子相当于铲平500米高的山体840公顷。现在,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于筑路工程已试验成功,若加以推广,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相当可观的。再如,上海每年丢弃的复合纸牛奶盒、果汁盒7300吨,若回收制成再生板材,用以制作课桌椅等,每年可节省木材2000吨。清洁生产和无公害产品(如无毒性物质的电脑,电池等)的制造技术,可以在生产源头或生产过程中消除有害物质对环境和人的危害。
开发新材料技术,减少天然材料、能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开发人工新材料,降低了经济发展对有限的天然材料的依赖程度。如新兴的工程塑料强度高、耐磨损、耐腐蚀、重量轻、易加工,在许多工业产品中成为金属材料、木材的替代品,而其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远低于钢材。国外汽车制造业用新型复合材料取代钢,汽车重量减轻65%-75%,从而使汽车能耗节省80%。国外科学家还研制出以杂交植物为原料制成的可自然降解而无污染的塑料。
师法自然,开发仿生态新技术,治理污染,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比如,发达国家近十年来纷纷模仿天然湿地自净机制,营造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美国建了1万多座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丹麦有800多座。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大大降低能耗物耗。我国有些地方近年开始启动人工湿地处污工程。云南抚仙湖建一片30亩人工湿地,生长10多种水生植物,日处理污水1.45万吨,出水质达到地表水二类标准。污水处理费用仅为污水处理厂的二十分之一。而且湿地除去污水中氮、磷的能力比污水处理厂强。[35] 国内外一些城市还开发雨水收集和循环利用技术,营建节水型城市。北京有两个社区新建的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每年共可收集1.14万立方米雨水。
最近在上海隆重举行的以“工程师塑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为主题的2004年世界工程师大会表明,当代全世界工程师的重要社会责任是,用先进的科技和工程设计,使自然资源得以恢复和再利用,减少现有能源的消耗和广泛开发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修复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帮助占全球人口80%的欠发达或发展中国家人民满足改善生活的需要。为此,我们可以充满信心地展望,21世纪技术革命浪潮将朝着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方向,浩浩荡荡奔涌前进,为人类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第四篇:高校教学和社会服务间的关系及协调分析
高校教学和社会服务间的关系及协调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高校教学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究其原因在于高校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知识层面和综合素养,还能为社会培养杰出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人才保障,因此,高校教学与社会服务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本文对高校教学和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浅析,在如何让高校教学与社会服务处于协调的状态,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上做了论述。
[]高校教学;社会服务协调
[]G640
[]A
[]1671-5918(2018)06-0026-02
一、高校教学与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
为保证高校教学与社会服务之间协调关系得以彰显,应对高校教学与社会服务之问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在保证高校教学顺利实施的过程中,全面提升高校教学与社会服务之间的协调性。
从高校教学的角度来说,高等教育与其他教育机构相比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其主要工作职能便是传道授业解惑。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凭借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教学经验,可以让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相应知识传授给学生,使教材上的知识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还能有效解决学生在平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在扩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为学生以后人生的成长发展之路提供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文化积淀。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不仅是因为高校教学可以培养高端的研究型人才,同时还能培养出专业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以此更好地适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国家、社会、企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开展高校教学时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按照学生心理需求和其他方面的因素,综合运用合理的教学计划,必要时还可以开展探究式教学,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相应知识点,培养更多的人才,有效彰显教师价值。
从社会服务的角度来说,高校教学所引发的知识价值革命,这一目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定社会经济的核心地位,也就是说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加真切深刻的体悟到所学的知识,通常都会带领或是鼓励他们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一过程,更加突显了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工作,这对于改善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师在开展社会服务教学时,应加强对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并重,而不是顾此失彼,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制定合理措施改善解决大学教学和社会服务模式演练过程中经费不足的问题,从而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上述论述中明确了高校教学与社会服务之间存在辩证统一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在开展高校教学之前,教师应对高校学生心理需求和社会服务层面等因素综合分析,并按照分析结果制定合理的高校教学方案,降低高校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可能,只有这样才能在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同时,加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实时调整教学方案,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避免学生陷入高校教学和社会服务的误区,在提升我国教育行业发展水平的同时,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有利的智力支持。
二、高校教学与社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高校教学工作不够重视。高校学生数量较多,在开展高校教学T作时需要在其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高校教学质量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干扰,也就是说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与教学成果之间关系并没有达到相互平衡的状态。
高校教学仅仅属于人们人生教育的一小部分,并不能直接反映出“学生后期发展动态。这就需要在开展高校教学时对教学目标实施有效评估,同时考察相应高校整体教学质量。但是大多数高校教师对于教学评估的重视程度不高,仅仅采取翻阅教学文件和检查教案的方式进行高校教学模式评估,直接影响高校教学评估水平和教学质量,这对高校教学顺利实施有一定的影响。
(二)社会服务意识两极分化。所谓的社会服务意识两极化主要是指对社会服务意识“过热”和“过冷”两个极端。社会服务意识“过热”表现在开展高校教学时,教师对于社会经济效益有很高的重视,以至于教师对高校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而社会服务意识“过冷”则表现在高校教师对社会服务工作不够重视,在开展教学-作时没有向学生列举社会实践中的案例和参加到社会实践中,导致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直接影响教师与学生对我国社会现状的了解,对高校教学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高校教学与社会服务间的协调方法
对我国各地区高校教育来说,保证各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将高校教学与社会服务进行有效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在学习相应理论知识的同时,对于社会实践等方面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一般来说,在开展高校教学之前,教师应当按照专业课程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需求引入适当的社会实践案例,更有甚者会带领或是鼓励学生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提高学生学习相应理论知识和兴趣的同时,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前我国各地区高校中教学与社会服务相互协调的方法有很多种,这就需要对两者协调方法实施有效分析,加深广大师生对高校教学与社会服务协调方法的了解,借以为提升高校教学与社会服务之间的协调性奠定坚实基础。
(一)高校管理者应遵循教育行业的发展规律和其他方面的因素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协调好高校教学与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要想保证高校教学和社会服务项目有关的因素处于相互平衡的状态,就要确保教师在高校教学和社会服务中获取的收益相互平衡协调,降低高校教学和实施社会服务工作时出现薄此厚彼的现象。不断调整高校教学与社会服务精力时间分配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杜绝工作重心偏移的现象,有效提升高校整体教学的质量。
(二)将科研工作与高校教学进行有效结合。科研T作本身就属于高校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因为做科研就必须对所教授领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一定个高度,才能在研究的道路上不断精进和提高,反过来正是因为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也说明了对教授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科研T作质量与高校教学水平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关系。为保证高校科研一工作符合高校教学的全部要求,在这种条件下需要对高校教师曾经参与过的科研工作实施有效评估,并采用专业的方法进行高校科研评估,抽选正确的科研结果,向学生讲述相应科研工作的实施要点和最终得到的结论,使得高校学生在科研研究时对于相应理论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将科研与高校教学进行有效结合还能够改善原有模糊教学的弊端,全面提升教师对相应知识点的评判尺度,让高校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应知识点,广州工商学院与花都区灰塑研究院合作的灰塑装饰艺术方面的研究正是在此基础上逐步深化的。此外,在开展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时,还应引入一系列社会实践,将原有死板的高校教学科研工作转化成客观具体的高校教学工作,并保证高校教学与社会服务处于相互平衡的状态。必要时还可以按照学生需求将高校教学与社会服务有效结合起来,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高校教学的主体地位,保证高校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三)引进社会科研工作者。通过对我国教育行业进行深入的分析,得到的结论是我国还有大量教学研究型高校,这种类型的高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齐头并进,全面提升高校教学的社会层次。为满足高校科研教学要求,该种类型高校允许社会上科研工作者进入高校充当教师的角色,有效避免高校教学偏向科研工作的现象发生。为保证社会科研人员在高校教学中发挥自身最大的价值,需要高校对于社会科研人员予以生活上的照顾,确保社会科研人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高校教学环境当中。
(四)统一协调社会服务与高校教学。在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时,还应保证教师所实施的社会服务工作与自身所从事的教学科目处于相互统一的状态,确保教师在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时,能够将社会服务与自身所具备知识技能相互结合,有效避免社会服务两极分化现象,在保证正常教学的条件下,确保社会服务工作的顺利实施。
(五)重视和构建完备的师德评价建设体系。对于高校教学和社会服务来说,保证两者处于相互协调的状态仅仅通过制定良好的机制和完善组织是根本不够的,还应保证高校教师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有效改善教书育人是软尺度的定论。也就是说教师们只有忠于自己的职业道德,忠于教师的天职,忠于自己的良心,才能正确处理好高校教学和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并把它落到实处。因此,只有正确认识高校教师的高校教学和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及时走出误区,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潜力、科研潜力和社会服务潜力。
综上所述,高校教学和社会服务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关系。处理好高校教学和社会服务这两者之问的关系,是一种艺术和智慧。相信我们会按照相应问题,因地制宜的、制定合理的,不断探索和提炼出使之有效完美协调统一的解决方法,不断提升高校教学与社会服务的协调性,扎实推进我国教育行业向着社会化方向的快速?l展。
[1]周雄.高校社会服务与教学协同培养人才的实践探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7)22164.[3]姚延祷,姚月俊.强化高校教师社会服务,拓宽提高教学质量途径[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Sl)65-66.
第五篇: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加快建设生态城市
——学院资源学院专业 资源勘查学号 411111010205姓名黄紫硕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分秒也离不开它。他们相互之间构成了一个统一又相互矛盾的整体,相互影响、依存和发展。由此构成我们人类丰富多彩的社会。萧灼基在《人民日报》中指出,自然界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不管我们人类的明天多么的发达,我们的科学技术有多么先进,我们人类永远也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基础,即使现在我们人类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在加速发展,但是我们现在依然不能忽视我们和大自然的关系,如果大自然被彻底摧毁了,那么我们今天所追求和强调的都是空的,所以今天我要论述的是:在全面发展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协调好与大自然的关系,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
一、一起从实际出发。一起玩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说道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正如邓小平说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 实事求是 四个大字。”
二、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改造自然,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就当今世界发展形势来看,很不乐观,摩天大楼,城市开发,道路建设,城市化建设,各种工业化建设等都不符合大自然发展需求,造成生态不平衡,环境恶化给我们自己也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威胁。如果我们不能协调好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人类就会和几亿年前的恐龙一样,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美丽的乡村在一点一点消失,一片片森林都倒在人类的斧头下,现在不少农村人一窝蜂的加入到城市的舞台中来,使城市不断的膨胀,所以城市在不切实际的扩大。占领着原来美丽富饶的大自然。邓小平说过:“实事求是。”可是,我感觉现在不能从实际出发,才导致大自然在一点点被破坏。另一方面,现在人们盲目的 开采资源,比如地面塌陷,这都是盲目区开采资源带来的恶果。更值得注意的是:总有一天这次经过上万年的资源会被我们剥夺完的。不要说到时候人们会找到东西取代它们,万一技术还不够成熟,实现不了取代,我们的社会会受到多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和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跨世纪重大关系,而且是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基本关系。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 “要在调整人和自然关系的若干重大领域,特别是对人口控制、环境保护、资源能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扎实的成果.”感悟:即使当代社会飞速发展,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不断的发展、完善。我们也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不能以牺牲自然为前提而去谋求人类自身的发展。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有一个就是在城市化发展的今天,应该加强环境的建设,不要让原始的环境被一点一点破坏,如果城市化的环境跟不上去,工业污染日益加重,这不仅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而且会导致自然从根本上被毁灭。试想,如果地球上不再有绿地、森林。我们人类何以生存在这个星球上?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和大自然具有一体性,我们应该去认识、改造和合理运用大自然,让它更好的为人类服务,把握自然规律,不要过分陶醉与我们对大自然的胜利,因为那只是短暂的,它必会报复我们人类,只有我们和睦相处才能营造出一个温馨的环境,自然给了我们很多,人类就应该回馈给它,尽力去保护它,而不是孼待它,对于这位人类的慈母——地球。我们应该孝敬她,可是我们还是和孩子一样叛逆,肆无忌惮的破坏她,自然用各种的自然灾害为我们敲响警钟。而我们却不加理会,甚至有的人还愚蠢的认为我们有宰割地球的权利。
愿我们的地球越来越年轻!明天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