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酒店与社区关系协调方案
昆仑饭店与社区关系的协调方案
我国饭店实施社区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
1.适应旅游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大众旅游的发展给环境和社会等方面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导致社区旅游、生态旅游和负责任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等替代性旅游形式的出现。这类新兴旅游模式可视为现代大众旅游的反对形式,其发展也进一步引起了人们对旅游影响问题的关注。旅游业在可持续发展、生态化等社会主题的影响下,向一个更加开放、多元化的系统转化。旅游产业的扩张和深入发展,使出游者和旅游地居民的社会生活关系日益密切、相互渗透。而当地居民作为相关利益者中的一员,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未来旅游休闲业将从传统的开发商控制导向向社区控制导向转化。社区控制导向的旅游发展模式表现出如下特征: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开发商和包括当地居民在内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合决策、就业机会和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改善、遗产保护等。
2.适应饭店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旅游者消费偏好的演化、环境运动的影响、政府对规划和管理活动的规制等因素的推动,旅游企业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一观点已
得到广泛的认可。1924年美国的谢尔顿首次提出“公司的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即把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认为公司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社区利益作为一项衡量尺度,远远高于公司的赢利。饭店企业作为旅游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战略也不可避免受到上述社会思潮的影响。这也是与它自身的发展趋势和运营特征分不开的。一方面,大众旅游的发展和居民出行频率的提高加速了饭店业服务对象的泛化,传统上围绕外来旅游者形成的相对独立、封闭的饭店系统,也正在悄然向一个与当地社区融合的开放格局转化。社区不仅是构成饭店宜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特殊条件下的主要吸引物,而且社区居民也越来越多地成为饭店的消费者。而饭店业的发展也在影响着社区的人文环境和居民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以饭店为典型代表的旅游企业由于本身的经营、服务特点,消费大量的能源、水和其他一些非耐用产品,给当地社会环境带来较大影响,因此日益受到外界压力而去关注环境影响等社会问题。实际上,世界著名的饭店集团在国际化进程中,基本上都很重视公司的社会责任、公司与饭店社区的关系,并以此来塑造自己的品牌和公司形象,提升企业文化的层次。从美国著名旅游餐饮咨询公司MKG评出的2006年国际饭店集团前10强中前几位饭店集团的企业战略来看,多数企业都以社区参与、社会项目等不同名目作为履行公司社会责任和社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3.构建和谐人居环境的需要
从和谐的角度透视企业运作管理,和谐将深层次地改变企业管理,渗透到企业运作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公司责任上做文章,引得国内企业也纷纷效仿。2005年中国“和谐人居居住大会”相继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举办,反映了人们对构建和谐人居环境的关注。作为出售住宿产品的饭店产业,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引领人居潮流具有前所未有的影响意义。与构建和谐社会、呼唤公司责任的社会思潮相呼应,饭店产业应当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来宣传自己的定位——致力于改善人居环境,改变传统的封闭经营模式,积极融入所在社区。正如国外著名饭店集团雅高、万豪等,把公益项目和社区参与上升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但事实上,构建饭店与社区居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并没有引起国内饭店经营者的足够重视。
综上所述,要适应未来饭店产业的发展趋势,在竞争战略上与国际著名饭店品牌接轨,国内饭店实施社区发展战略将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根据国内饭店社区影响的发展现状,要建立良好的社区互动关系,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转变经营观念,进行可持续发展规划;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扩大企业形象塑造的范畴;将履行公司社会责任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加强与政府、社区管理机构和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完善配套管理制度。
北京昆仑饭店社区影响的个案研究
本文选择昆仑饭店为主要案例研究对象,主要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它处于北京市中央商务区,周边社区的多元性使得针对社区的研究具有推广性;城市商务酒店和典型国有星级饭店的特点相结合,使针对它的案例研究在国内具有代表性和可推广性。我们在昆仑饭店及所在周边社区分别对饭店人员和社区居民进行了简单访谈。调查的内容包括饭店发展对社区的影响和社区对饭店的影响两个方面。
1.社区调查背景
昆仑饭店1000米范围内共有写字楼23处,知名餐厅20家,知名酒店7个,金融银行23个,居民小区11处。饭店所在的新源南路为左家庄街道管辖区域,包括9个社区。其中距离昆仑饭店最近的社区是顺源里、新源里和三源里社区。
2.研究发现
(1)昆仑饭店的发展对当地社区的影响因素分析
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在负面影响上,“交通拥挤”、“人流过多”两个因素被认为是饭店发展所带来的最突出的问题。这实际上也是社区乃至北京市居民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作为接待服务业的饭店被社区居民认为,在这些方面有负面影响某种程度上可能是一种投射反映。昆仑饭店地处东三环,紧邻燕莎桥西的十字路口,饭店前面是公交车站,从出入饭店停车场的车辆以及路面过往的车辆和行人造成一定的交通拥堵问题。同时昆仑饭店地处北京市的商务中心地带,有大量的流动人口在此居住或工作,因此当地居民对饭店这种对外服务接待企业产生人流过多的印象也是符合常理的。饭店破坏“环境的安静”和引起“物价上涨”是次重要的负面影响。
饭店对社区的积极影响的因素中被提及最多的是“增加当地财政税收”、“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对外交流”、“提升地产价值”等。作为一家外国客源占六成的五星级酒店,其促进对外交流、增加地方财政税收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对饭店人员的询问,我们了解到,昆仑饭店管理层中80%左右为本地人;询问到附近居民时,有部分人表示有熟人在昆仑饭店就业。饭店对周边地产价值的提升作用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北京华远房地产开发的昆仑公寓,它依托昆仑饭店共同的物业管理,实行星级酒店式的定置式管家服务,该项目售价高出普通高档公寓售价数倍。
我们针对社区居民对昆仑饭店的消费行为进行了询问。有居民回答曾经入住过昆仑饭店,也有居民表示使用过饭店的餐饮服务,还有的居民表示参与过饭店举行的商务、宴请活动。而多数的人表示使用过饭店的大堂或者停车场等公共区域。访谈表明,年轻白领阶层更多地尝试过饭店的相关服务。总而言之,从上述结果来看,饭店的存在对社区居民休闲与社交生活的丰富意义不可忽视。(2)社区对昆仑饭店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访谈中很多居民认为,昆仑饭店是一个很多外国人出入的地方,他们也很乐于推荐以公务为目的来京亲友到昆仑饭店入住。由此可见,居民对饭店的星级水准比较认可。另外,访谈表明很多居民觉得推荐熟人到社区附近外国人入住较多的高星级饭店,能够彰显所在社区的国际化程度,从而获得一种社区自豪感。总而言之,社区居民的口碑效应对于饭店的营销宣传不容忽视。实际上,毗邻使馆区和中央商务区的地理位置优势也是饭店商务客源较多的主要原因。而根据实际访谈来看,饭店对周边社区普通居民区的营销宣传并不太重视。而随着饭店周边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增强,将有更多的居民到饭店进行餐饮、商务社交、娱乐健身等活动。饭店加强在周边的营销宣传不仅有口碑效应,还有利于培养周边潜在的消费群。
昆仑饭店与社区关系建立的战略方案
1:在知名社区做慈善事业与公益活动,赞助社区活动,并利用媒体将这一系列事件进行宣传,在社区居民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2:多增加一些就业机会,可以吸纳社区居民中的下岗职工。3:在酒店周围交通不拥挤的地方建立顾客休息中心,派专车分批次集体接送客人,减少了客人自驾车的数量,一定程度减少了交通拥挤。
小结
社区关系直接影响着本酒店的生存环境,搞好社区关系是生存的需要。社区关系直接影响着本酒店的公众形象,搞好社区关系能够
直接获得良好口碑。所以,酒店在发展过程中要重视与社区关系的建立,从多方面给社区带来福利,为自己迎来更好的口碑。
第二篇:人本管理与酒店制度化管理之间的关系协调
人本管理与酒店制度化管理之间的关系协调
人本管理与酒店制度化管理之间的关系协调研究
摘 要:人本管理主张采用有效的制度设计与资源配置来实现人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现代酒店人性化管理已逐步上升为主流的管理理念,但单纯只用人本管理,无限地宽容,就会导致惰性的滋生、心理需求的膨胀和责任心的减弱,所以酒店应该坚持人本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用人本管理留住酒店优秀人才,用制度化管理规范酒店各项工作,只有这样,酒店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获取最大的利益。
关键词:人本管理 制度化管理 员工满意 顾客满意
一、人本管理理论
(一)人本管理的内涵
所谓人本管理,即“以人为本”,人是最基本的核心,这不同于把人作为工具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是在深
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用的基础上提出的,突出了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本管理将人视为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中心、根本,充分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本管理首先强调满足人性发展的需要,重视人的本质和潜力的挖掘,主张采用有效的制度设计与资源配置来实现人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重视管理过程。从以往的将人视为“手段人”,且只关注管理结果转移到关注管理过程上来,强调人在过程中的互动,通过管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平等交流来实现管理目标的和谐统一。
(二)人本管理理论的形成及发展
按照一般管理学的论述,当代西方管理理论与管理学派的形成,已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本世纪初所形成的以泰罗等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泰罗等人倡导的科学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在操作规程、工作定额、差别工资制度、职能分工、管理原则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新时代。但对人的认识是有缺陷的,一是把人看成经济人,过分强调物质刺激;二是把人看成和机器一样的工具。
第二阶段,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侧重研究人的需求、行为的动机、人际关系、激励理论等,主张通过多种方式激励人的积极性。但当时仍把对人的激励看成是管理手段,而不是目的。
第三阶段,是战后出现的以广泛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为特征的管理科学学派。这一阶段,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技术,推进了管理手段现代化与管理方法现代化,提高了管理工作精确化、科学化的水平。但实践表明,尽管现代管理技术是有效的,却不能代替管理思想现代化和人员的现代化。
人们曾经预想,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大量应用,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将可能下降。但竞争的现实使人逐渐认识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人以及使用产品和享用服务的人。恰恰相反,在新的阶段,或者也可以称之为管理思想发展的第四阶段,对人的认识有了升华。在这一阶段,提出了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提出了个性需求和精神健康的理论,提出了更多依靠员工的自我指导、自我控制以及顺应人性的管理等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在实践中积极推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说,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新阶段的重要特征之一。总之,管理理论的第四阶段,是第二、三阶段管理理论的延伸与升华,可以归纳为两大趋势或两大特征:一是由行为科学升华的人本管理;二是在管理科学众多流派基础上,把系统管理提到新的高度。
(三)人本管理理念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人本管理是以促进人的自身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理念与模式,而人身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在于个体心理目标结构的发展与个性的自我完善。人本管理的本质不仅在于把人看作组织发展的资源,还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管理目的,纳入管理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中。其特点在于:① 从原来片面的追求产值最大化、利润第一的理念转变为重视真正创造产值、创造财富的人,并以人为中心。② 站在员工的角度,激发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投入到事业中去。③ 尊重个人,使人的权利得到有效的保护。④ 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并赋予员工广泛的拓展空间,让其发挥自己的潜能。⑤ 为应对周围环境的变化,酒店对凝聚力与向心力进行研究,把组织中各种人的力量整合为强大力量,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优秀团队。
其局限性在于:人本管理的对象是人,这是一种既特殊而又重要的资源。虽然与传统的物本管理理念相比,人本管理对人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但人本管理理念在实际应用中,并非完全独立地摆脱物本管理,其表面上是以追求人的发展为目标,但实质还是要求服从于管理的物质目标。追求人的发展这一价值取向,仅仅是追求物质财富目标的手段或者途径,这种把物质财富作为管理的最终目标的理念,更容易导致人类只追求表面的物质财富,而不重人的局面,这与人本管理理念的初衷及其本质内涵是相悖的。
二、酒店制度化管理
(一)制度化管理的定义
制度化管理是指酒店在管理的过程中强调依法治企,建立健全各项规则制度,在管理中事事处处都有规章制度约束。酒店管理者相当于执法人员,不时地以制度来监督和丈量你的行为,当你违反了酒店的制度后,酒店将按照制度的约定对你进行处罚。
(二)酒店实施制度化管理的作用 1.促进酒店与国际接轨
“一切按制度办事”是酒店制度化的根本宗旨。制度化管理是酒店从“低文本文化”向“高文本文化”过渡的具体体现。一项好的制度,在规范员工行为的同时,能让酒店的工作得以有序地进行。制度是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完善的,实习期间的世纪金源大饭店,开业有十年之久,但与开业仅有四年的香格里拉大饭店相比,制度上我们还是稚嫩的,并不能达到欧美发达国家那样的规范化。在我国加入WTO后,人们对酒店要求的标准变得越来越高,面对国际酒店强大的竞争力,制度完善的国有酒店,能更顺利地融入国际市场,应对市场竞争。2.提高酒店工作效率
制度化管理其实就意味着程序化、标准化。因此,完善的制度管理不仅有利于酒店员工迅速地掌握本岗位的工作技能,而且有利于部门与部门、员工与员工、上级与下级之间的沟通,使员工最大程度地减少工作失误。同时,实施制度化管理更有利于酒店对员工工作的监督和考核,从而促进员工不断改善,提高工作效率。3.吸引优秀人才加盟
规范的制度最大程度上体现了上海浦东福朋喜来登由由酒店 www.xiexiebang.com管理的公正、公平性,人们普遍愿意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工作。此外,制度化管理使酒店各项工作都有序进行,不会出现新员工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的现象,让新进员工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大大缩短了初期的适应性。4.减少酒店决策失误
制度化管理使酒店的决策更有科学依据,更程序化、透明化。决策的结果必须要经得起实践和市场的考验,决策人必须对决策结果承担相应的责任,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5.增强酒店的竞争力
酒店管理工作包括市场调研、市场预测、供应商及客户的管理和沟通等,制度化管理使这些工作都得以程序化,便于酒店能及时掌握市场变化的情况并及时做出调整,以使整个供应链的市场应变能力增强,从而提高供应链和酒店本身的竞争力。
(三)制度化管理对酒店的消极影响 1.增加酒店的经营风险
完善的制度,相当于酒店的灵魂,贯穿每一个角落,规范每一次行为。它的存在,使得整个酒店运转规律化,但是制度化管理的本质除了文件化、程序化以外,还包含信息透明化,这就使酒店的决策和客户档案等重要的内部资料及商业机密不再成为秘密,这样就很容易泄露或被恶意利用,使酒店蒙受不必要的损失。2.增加酒店的经营成本
制度化管理初期会增加酒店的经营成本,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 酒店制度的制定必须经历计划、组织、执行、反馈等多个环节,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资源;② 为了让制度便于推行与实施,上海新锦江大酒店www.xiexiebang.com必须让每位员工参与讨论并对全体员工进行宣传和培训;③ 制度化管理试行初期,员工在对制度的理解与执行上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冲突,加上制度本身并不够完善,导致操作性较差等都对酒店有效推行制度化管理形成了障碍。
三、酒店制度化管理与人本管理
(一)酒店制度化管理与人本管理的关系 1.制度化管理与人本管理各有侧重
制度化管理强调的是刚性的制度层面。在酒店管理过程中,硬性制度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各种规范的制度一旦制订出来,就是硬梆梆的条条框框。所谓“管理促规范,规范促质量”的口号,就是强调硬性的制度化管理。人本管理是一种软性的管理,它主要致力于满足人的情感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在酒店运营期间,人员是主要的核心,一切酒店服务都是通过人来进行的。人本管理主要是重视对人的管理,人是最能动、最积极、最具创造力的因素,人本管理强调对人的管理不能简单、机械,要给予人更多的关注和关爱,是依托在制度化管理上的一种升华。作为酒店中的“人”,其道德和良心是尤为重要的,这就是人性化管理的层面。以制度管人,人不犯规矩;以人文管人,人不害羞耻。这就是所谓的“道之以德,齐之以乱,有耻且格”①。因此,制度化与人性化尤如法律与道德,是刚性与柔性的关系,刚柔相济才是酒店管理不可或缺的。
2.制度化管理与人本管理相辅相成
制度化管理与人本管理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规范制度的落实和实施,需要每位员工的参与。不仅需要每位员工遵守上海世纪皇冠假日酒店www.xiexiebang.com管理制度,更需要每位员工能自发地工作,始终维护酒店的利益。这就要求酒店管理者在建立法治化管理的同时融入人性化,在制订制度的过程时充分考虑员工的合理需求,使酒店的发展需要与员工的发展需要相结合,从而使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制度化管理和人本管理正像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一样——“本是同根生”,在实践中可以共生互动、互补互通。制度是用来指导和约束个人和组织的社会行为,是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社会关系的规则。人性化管理讲感情、重“亲情”,酒店的人性化管理可以凝聚人心。但是只讲感情并且无限地宽容,就会导致惰性的滋生、心理需求的膨胀和责任心的减弱,这就与人性化管理的本意相悖。因此,当人们为人本管理叫好时,不应该淡化制度化的管理,尤其是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若丢弃制度化管理,一切管理将会成为无根之树,工作就无法正常运转了。因此,制度化管理和人本管理不是孰优孰劣的问题,而是如何相互结合的问题。
人本管理和制度化管理,就像一座天平上的两个托盘,在酒店管理中,管理者应把它们放在一个平稳的尺度与水平上衡量,而不要厚此薄彼。管理者应在健全管理制度的前提下,提倡人性化管理,这两个管理方式并不矛盾。只有刚柔相济地管理酒店,管理者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真正地提高管理效能,实现酒店的奋斗目标。
(二)我国酒店制度化管理与人本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酒店在制度化管理与人本管理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就制度化管理而言,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制度僵化扼杀员工的创造性
现代酒店竞争比的就是个性化,因为在一些硬件设施设备上,其它的酒店都可以模仿.一家好的高档次酒店,必然要有优于其它酒店的优势,而且那是他们独有的,无法被模仿的。酒店制度会使酒店整体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但是制度是呆板的、僵硬的,酒店过于强调制度化,就会抑制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打击员工的工作热情。久而久之,酒店的整体运行就会陷入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恶性怪圈。2.制度泛滥使其成为一纸空文
许多国有酒店,并不缺少文件化的制度,相反却是因为制度太多太泛滥,令人无所适从以及制度内容滞后等等。有些酒店制度制定完成后缺乏宣传和培训,增加了制度实施的难度。有些酒店没有考虑制度的连贯性,使员工实施时无所适从,并且矛盾重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酒店长期受“人情文化”影响等原因,酒店对违反制度的行为缺乏相应的制裁措施,这就间接地鼓励违反制度的行为,并使违反制度的成本和风险大大降低,于是制度无法有效推行和实施,便成为一纸空文,束之高阁。
而就人性化管理来说,虽然比制度化更加富有人情味,更重视对人的管理,但在平时管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酒店管理人员缺乏人本管理理念 在酒店管理中,传统的管理思想就是缺乏人本管理的理念,运用物质的激励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但仅靠物质激励只能换来一时的劳动热情,缺乏长期性和持久性。特别是在现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很容易在员工思想上产生拜金主义等倾向。因此,只有树立科学的人本管理理念,真正地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酒店才能在市场经济中保持旺盛的竞争力。
2.我国酒店缺乏人本管理人才 在20世纪80年代,“人本管理”风靡西方世界,是目前正兴盛于东方国家的一种管理文化。我国酒店虽然大范围的吸收了外来文化,采用“人本管理”的方式,开始重视员工的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但是在实际管理中,却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只重形式,轻实际,没有根据酒店自身特色进行修改,而是盲目的效仿,没有认识人本管理的内涵是什么,这主要是因为酒店缺乏人本管理的人才。
3.人本管理人才的培训开发体系不完善 现代酒店多注重的是效益,都希望用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收益,管理层人才的培养成本高于直接招聘的成本,员工的素质越高,流动率就越大,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酒店不愿意也不重视管理人才的培养,酒店往往采取“现用现招”的短期选人与用人的恶性循环措施,酒店内部缺乏一套成熟的“人本管理”人才培养机制。4.对经济效益的过分追求阻碍了人本管理在酒店业的发展 现代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对于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它不再将人视为毫无情感的工具,而是把人看作酒店中最为宝贵的资源。但是,目前大多数酒店都是从自身的经营管理去考虑,如何增加酒店效益,如何发掘更多的潜在顾客,并没有考虑到员工物质生活、精神等需要,员工的服务也仅仅只停留在技术层面。
四、协调酒店人本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人性化管理理念
酒店中的员工,实际上就是酒店的形象代言人,他们代表酒店去接待每一位宾客,如何使员工轻松、愉快地扮演好这个角色,并提供发自内心的微笑服务和尽善尽美的个性化服务以及物超所值的高标准服务,这就取决于管理者对“人性化管理”的意识。在“人本管理”中,酒店要从以“管理者”为中心转向以“员工”为中心,酒店的计划、决策、指挥、控制、协调、激励等管理职能都要以酒店员工出发。具体地说,酒店可以设立总经理接待日或者总经理信箱,为员工提供抒发意见的渠道;设立“员工建议奖”,鼓励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并且重视员工所提出的建议;管理者可以深入基层,切实地体会员工的意愿和需要,关心并尊重每一位员工,利用一切资源,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建立忠诚员工,只有这样,酒店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规范酒店的各项制度
任何管理都离不开规范化的制度,“人性化管理”也必须以规范化的制度为基础。没有制度的管理,就会出现只讲求人情或者裙带关系的情况,就难以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就会挫伤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同时,缺乏规范化制度,人的弱点和非理性行为就得不到约束,这必然会导致管理的混乱和工作的无序化。但制度本身是一种理性化的规范,而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一种对人有激励作用的管理艺术,将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相融合,才能使员工为客人提供高质量的规范服务。
(三)重视员工培训
“培训”是一种增强酒店竞争力极有效的途径。专家们一致认为,员工的素质培训是酒店成功的必由之路,高质量的培训是一种高回报的投资。因此,成功的酒店都将员工素质培训视为酒店管理的重点工作。培训员工,不仅能为酒店带来更高水平的服务绩效,还可帮助酒店吸引和留住最好的员工。一些有志于酒店业发展的优秀员工,他们会选择能给予各种培训的酒店,从而促进他们的事业发展。对于一些制度僵化的酒店,培训可以使员工更快更好地掌握本岗位的工作技巧,培训期间还可以促进各部门上级与下级、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使工作氛围更加融洽。酒店可以采用多种培训方式,为员工选择最适合他的工作岗位,让员工感觉到酒店的关怀。同时,员工心理问题已被提升至当今各大企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酒店应重视员工培训,为员工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改善员工因为工作疲倦而带来的心理疲倦感。酒店在培训过程中应做到: 1.坚持方法多样化
酒店可采取服务质量分析、有计划选送培训、举办培训班、组织现场观摩、技能比赛、管理及服务知识测试、工作讲评、经验交流、岗位交叉培训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酒店理念、职业道德、服务技能、综合能力等内容的培训。
酒店通过实施员工素质培训,使各级管理人员成为富有远见卓识,敢于创新,积极进取,善于综合、组织与沟通等特点的优秀管理者,使酒店服务人员成为热情、细心、周到地为顾客服务的优秀服务者。成功酒店的员工们往往将员工素质培训称之为酒店给予员工的最大“福利”和关心。
2.采用“岗位交叉培训法” “岗位交叉培训”不失为一种既经济又适用的好方法,它是一种让员工通过接受额外服务技能的培训来满足员工适应多个工作岗位需要的培训方式。在旅游旺季业务量突增,或员工生病、休假以及顾客额外需求导致酒店内部出现工作缺位时,能够及时弥补;减少了员工长期重复同样工作而产生的厌烦情绪,增加了对工作的新鲜感,提高了工作的热情。
马里奥特酒店集团采用交叉培训管理模式后,进行了大规模减位政策,压缩30%的管理职位,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大大减少,每年的净收益增加10亿多美元,并使员工岗位配备达到最优化。威斯汀酒店实施交叉培训后,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和优质的服务已经从顾客的信息反馈中得到证实:82%的顾客有再度下榻威斯汀的打算,87%的顾客准备把威斯汀推荐给他人,这无疑验证了交叉培训的可行性与高效性。
(四)改变传统的薪酬设计理念
传统的薪酬体系未能体现“兼顾公平、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因而难以充分发挥薪酬体系应有的激励作用。因此,薪酬体系必须与员工的能力和岗位业绩直接挂钩,从而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通过以能力、业绩为核心的价值薪酬体系引入员工的认识环境,使员工意识到个人利益与酒店利益的一致性,明确酒店对员工所寄予的期望。如威斯汀酒店成功地使人力资源战略与公司战略、与核心价值薪酬体系保持一致,4年来利润一直保持增长,顾客满意度很高,忠诚顾客也不断增加,同时员工流失率相对较低。
五、小结
管理是企业获取效益的手段,企业要走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仅靠增加物质投入是不够的,必须全面加强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的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现在,人本管理已成为众多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提出的管理理念。因为在整个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是人,被管理者主要还是人,尤其在酒店服务业中,连产品的提供和被提供者都是人,企业如果不能做好人的工作,就不能实现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管理目标,从而也就不能实现企业整体的战略目标。而单纯只用人本管理,无限地宽容,就会导致惰性的滋生、心理需求的膨胀和责任心的减弱,所以酒店应该坚持人本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用人本管理留住酒店优秀人才,用制度化管理规范酒店各项工作,只有这样,酒店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获取最大的利益。致谢:
本篇论文从选题到定稿,都是在谢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此我要特别感谢谢老师,是她在我毕业的最后关头给了我巨大的帮助,使我能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感谢她耐心的辅导。
注文: ①孔丘,《论语》,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7,126-383。参考文献:
[1]付钢业,现代酒店服务质量管理,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7,197-206。[2]郭强,酒店管理原理与实务,北京,中国旅行出版社,2007、6,259-262。
[3]武恩太,人本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关键,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2、6,58-59。[4]杨晓明,我国企业人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商场现代化,2007、21,104-107。[5]孙淑芳,企业人本管理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理论学习,2008、4,58-59。
第三篇: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加快建设生态城市
——学院资源学院专业 资源勘查学号 411111010205姓名黄紫硕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分秒也离不开它。他们相互之间构成了一个统一又相互矛盾的整体,相互影响、依存和发展。由此构成我们人类丰富多彩的社会。萧灼基在《人民日报》中指出,自然界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不管我们人类的明天多么的发达,我们的科学技术有多么先进,我们人类永远也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基础,即使现在我们人类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在加速发展,但是我们现在依然不能忽视我们和大自然的关系,如果大自然被彻底摧毁了,那么我们今天所追求和强调的都是空的,所以今天我要论述的是:在全面发展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协调好与大自然的关系,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
一、一起从实际出发。一起玩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说道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正如邓小平说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 实事求是 四个大字。”
二、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改造自然,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就当今世界发展形势来看,很不乐观,摩天大楼,城市开发,道路建设,城市化建设,各种工业化建设等都不符合大自然发展需求,造成生态不平衡,环境恶化给我们自己也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威胁。如果我们不能协调好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人类就会和几亿年前的恐龙一样,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美丽的乡村在一点一点消失,一片片森林都倒在人类的斧头下,现在不少农村人一窝蜂的加入到城市的舞台中来,使城市不断的膨胀,所以城市在不切实际的扩大。占领着原来美丽富饶的大自然。邓小平说过:“实事求是。”可是,我感觉现在不能从实际出发,才导致大自然在一点点被破坏。另一方面,现在人们盲目的 开采资源,比如地面塌陷,这都是盲目区开采资源带来的恶果。更值得注意的是:总有一天这次经过上万年的资源会被我们剥夺完的。不要说到时候人们会找到东西取代它们,万一技术还不够成熟,实现不了取代,我们的社会会受到多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和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跨世纪重大关系,而且是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基本关系。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 “要在调整人和自然关系的若干重大领域,特别是对人口控制、环境保护、资源能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扎实的成果.”感悟:即使当代社会飞速发展,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不断的发展、完善。我们也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不能以牺牲自然为前提而去谋求人类自身的发展。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有一个就是在城市化发展的今天,应该加强环境的建设,不要让原始的环境被一点一点破坏,如果城市化的环境跟不上去,工业污染日益加重,这不仅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而且会导致自然从根本上被毁灭。试想,如果地球上不再有绿地、森林。我们人类何以生存在这个星球上?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和大自然具有一体性,我们应该去认识、改造和合理运用大自然,让它更好的为人类服务,把握自然规律,不要过分陶醉与我们对大自然的胜利,因为那只是短暂的,它必会报复我们人类,只有我们和睦相处才能营造出一个温馨的环境,自然给了我们很多,人类就应该回馈给它,尽力去保护它,而不是孼待它,对于这位人类的慈母——地球。我们应该孝敬她,可是我们还是和孩子一样叛逆,肆无忌惮的破坏她,自然用各种的自然灾害为我们敲响警钟。而我们却不加理会,甚至有的人还愚蠢的认为我们有宰割地球的权利。
愿我们的地球越来越年轻!明天越来越美好!
第四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目前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本文从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方面,论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关键字: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两者相互制约,经济的发展要受到环境、资源的约束,同时环境也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如果是掠夺资源式的经济发展,必然要遭到自然的报复。另一方面,两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经济发展都是以一定的自然资源为基础的,自然禀赋的高低直接影响地域经济发展的快慢;同时如果在经济发展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运用经济成果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物质支持,又可以促进生态平衡。因此,应当在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和谐统一中寻求可持续的发展。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环境保护的本质特征。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归根到底是从生态自然环境系统中获取各种资源,加工成人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为人类创造各种文明。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最大生态系统即生物圈中进行的。生物圈一旦被破坏,自然物质如果出现严重短缺乃至枯竭,就会给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甚至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威胁。由此可见,人类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自然基础。人们只有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才有可能很好地借助自然界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自然力才会最大限度地、持久地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经济才能持续稳定发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原因之所在。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中心是经济发展。因为只有发展经济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无论其人口密度大小、资源赋存贫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好坏,其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比发展中国家都要轻得多。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经济发达。而人口膨胀、资源短缺、滥伐森林、自然生态退化等几乎全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贫穷和经济不发达则是产生这一系列问题的最重要的原因。显然,发展中国家要使其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和有效保护与利用,离开经济的发展是完全不可能的。
二、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的原因分析
1.认识上的缺陷
无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新古典政治经济学还是新增长理论,都将生产看作要素投入的函数,而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性问题则被忽视了。主流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生产要素之间具有很强的替代性,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要素在生产函数中都近乎于非必需。这些理论都严重忽视了环境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不可替代性和环境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巨大影响有些学者认为经济发展必然会导致环境污染,要发展经济就必须付出污染环境的代价。西方国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国也不例外,忽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政绩考核中主要看GDP指标,忽视环境保护。
2.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环境造成伤害
我国经济长期以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为主。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以高资源投入、高污染排放特征,不仅加剧了原来就存在的资源短缺状况,而且使我国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612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三级标准以上的只有477个。第二次全国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土地沙漠化面积以每年240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我国的环境污染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6%左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左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当期“经济增长”,而且对后续的“经济增长”也有难以估量的潜在阻滞作用。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潜在经济损失远远大于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将大大加重经济社会后续发展的成本。比如,工业废水不经过处理或只是简单处理后就排进江河中,不但使得在日后要花费更多的投入来治理,而且污染会造成损害健康、缩短生命等恶 3.我国加快经济发展与提高环境保护效率面临困境
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不清晰、不协调,管理部门之间职权不清,法律原则性过强而可操作性差。我国GDP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情没有改变。各方发展所需的资金总的来说是不足的。有限的资金绝大部分都用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不足。环境保护投资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收益低、见效慢的特点,在市场经济逐利目标的驱使下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投资者,都很难对环保产业产生投资欲望。环保产业无法完全依赖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的自发调节作用而发展。环保事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技术进步。在我国,科研成果转化难等问题也是影响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解决措施
1、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的理念,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和宣传力度
人类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伴随着经济发展中环境资源问题的日益严重而逐渐深化,并认识到必须转变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这一转变的结果。胡锦涛指出:“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科学发展观赋予发展更加丰富的内涵,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的发展观、协调的发展观,它反对的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当前的环境问题,根源在于人的思维、决策和行为的失误,因此,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改变原有的发展方式。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这一国策还远不够深入人心,原因就在于这方面的教育和宣传的力度不够。我们应通过各种宣传手段使广大人民群众意识到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对未来发展的重大影响,在全社会倡导生态文明行为、节俭的风尚和绿色消费,以合理的消费理念取代浪费、奢侈的消费。
2、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经济发展目标应由单一目标型向综合目标型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是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扩大再生产方式来看,应由处延型扩大再生产向内涵型扩大再生产转变;从速度和效益来看,应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从投入产出来看,应实现“低投入、低产出→高投入、高产出→低投入、高产出”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在实现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传统的发展战略,是以追求国民总产值的增长为其目标的。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忽视环境保护,加剧生态条件恶化与环境质量下降,其结果只能是使环境遭到破坏,经济发展也难以为继。因此,经济发展目标应该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即经济发展既要有经济目标,又要有环境目标、生活质量目标等综合目标。只有把环境质量纳入经济发展目标,才能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同步发展。
3、从对自然资源的单纯消耗向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相统一的资源发展战略转变。
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榨取性利用和浪费性使用的基础上的。这种只讲利用,不讲保护,忽视其增殖的盲目开发利用,必然导致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浪费,使人与资源的矛盾日趋尖锐化。因此,中国的资源发展战略,应是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各种自然资源的最优利用和有效保护。应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合理利用中更新增殖,保护开发利用与更新增殖相平衡,实现生态经济平衡,使自然资源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都能顺利地进行,把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自然资源的稳定持续供给能力的基础上,协调好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协调好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为此,要改革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树立环境资源有价值的观念,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4、增加一定比例的环保投资,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国环保投资占同期GNP的比例问题,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欠账严重,如果不及时提高环保投资的比例,不仅旧账难清,新账又欠,而且势必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为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适当增加并保持一定比例的环保投资。除提高环保投资水平外,还要进一步提高环保投资效益,使投资资金更好地发挥效用。
5、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法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保障。近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但也存在环境法律条文缺乏配套性、对环境违法行为惩处力度不够等不足。因此,我们要加大环境立法步伐,健全环境法规和标准体系,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企业依法严格追究其法律责任,并在经济上提高处罚标准,在法律和制度上促进企业提高治污的积极性。
6、完善政府绩效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和对政府部门失职的惩处机制
政府管理在我国环境保护中起着引导、促进作用。必须改变原有的政绩观念和评价机制,把环境保护和建设任务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实施生态环境保护问责制,增强政府贯彻环境保护国策的积极性。政府政绩考核如果没有监督机制作保证,难以真实体现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的尽职程度和渎职程度,所以,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不仅各级人大有效地监督各级政府,还要建立群众对政绩考核的监督制度、社会舆论监督等。政绩考核内容公开透明,监督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实效。对政府部门失职造成的环境污染责任,也必须有健全的法律和制度政策的惩处机制。政府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环境保护事业发展。
四、小结
经济发展带来了环境问题,却又增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环境问题的解决,又增强了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经济手段来调控社会的生产行为和生活行为,可以限制对环境和资源的使用和浪费,达到既能发展经济,又能使环境质量逐步改善,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总体来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之间既存在矛盾,又可以协调。
参考文献:
1.戴星翼.环境与发展经济学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2.郑小兰.谈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商业时代, 2007(11)7 3.熊盛文.论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一).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3(5):7.4.蔡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4):42.
第五篇:关于加强公司部门间沟通与关系协调的方案
关于加强公司部门间沟通与关系协调的方案
一、公司部门间沟通与关系协调的重要性
公司内各部门间良好的沟通和关系协调,有助于公司各项经营决策的有效执行,能够加强部门间的凝聚力,使管理效能有力的服务于效益的获取,从而促进公司健康长远的发展。
二、公司部门间沟通与协调的现状
目前,公司各部门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比较完善,且在不断地运行中加以调整和改善,但是在具体业务的操作过程中,部门间沟通时的信息不畅导致沟通障碍,造成部门间相互推诿责任、扯皮等现象,阻碍了部门日常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加强部门间沟通与协调的具体方案
针对目前公司部门间沟通所出现的问题,建议开展一个阶段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管理提升活动,活动共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1月 — 日,自查自纠阶段。各部门负责人要广泛发动本部门员工,以恳谈会等形式,组织员工围绕一些影响工作和谐、部门间沟通协调不畅通的典型事例,深入分析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原因。全员对照本岗位找差距、排问题,要从自身职责出发,对照同事之间“谦敬、包容、礼让、关心、通力合作、真诚待人”标准进行自查。以“我能为他人做点什么”、“我如何为我的团队提供助力”“我如何为企业贡献一份力量”为中心进行自我评议,群策群力,深挖症结,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
注:各单位进行自查自纠要形成会议纪要,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人力资源部。
2、第二阶段
月
日—
月
日,分析检查阶段。董事长(副总)组织召开各部门负责人管理提升座谈会,对照各单位自查自纠情况,提出的突出问题,排查不足,管理人员不仅要站在个人角度做批评与自我批评,更要针对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如何为公司内部客户提供服务,感动客户、感化下属等方面做出详细的阐述。部门负责人要加强“自责”意识,要自问:“这件事情(问题)的发生,我应当负什么责任?公司各部门哪些是我的内部客户,我应该向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才能得到他们的满意?”分析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注:此阶段需董事长牵头召开管理人员研讨会,每个人都要针对自己部门遇到的沟通协调不畅等问题发表自我批评及改进措施。
3、第三阶段
月
—
日,收集广泛建议阶段。从公司各部门收集关于如何提升公司管理技能,如何消除协调存在的阻碍、部门间沟通不畅等问题以及针对部门间如何使沟通更顺畅的建议,并行成整改方案,方案要明确主题、明确措施以及时间节点,以部门为单位上传人力资源部,进行汇总整理。
4、第四阶段
月
—
日,整改落实阶段。各部门要对照整改方案狠抓落实,兄弟部门或协作较频繁的部门在日常工作中相互提出合作建议或意见,通过意见箱对工作中遇到的不合作、不畅通、不友好等现象进行举报,也可在意见箱中不记名对某个部门提出表扬。公司定期召开总结会,公示整改情况,全员进行监督落实,公司针对各部门反应的问题或个人进行谈话纠偏,对表现积极的部门或个人给予精神表彰,以达到全员合作,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加强部门间沟通与协调的几点建议
1、外聘培训专家或观看培训视频,就企业部门间沟通与协调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全员培训,从思想上强化良性沟通的重要性。(推荐视频:翟鸿燊--《高品质沟通》、余世维--《有效沟通》系列讲座)。
2、各部门加强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的深入学习,熟悉其他部门的工作领域及工作内容,便于日后沟通畅通及工作开展。
3、各部门管理人员每周例会期间,就一段时期内沟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分析,得出结果,提出改善措施。
4、行政部门可依情况制定部门工作联系单。并建立部门间沟通协调相关制度流程,(遇到问题或需要协作的工作先找谁再找谁,明确上下级关系,在哪个环节遇到障碍等都要有明确的记录)。强调部门沟通的权利与义务。成立部门间沟通障碍投诉受理小组,部门在沟通遇阻协调无果的情况下,可向受理小组投诉。被投诉部门有申诉权利。最后由小组工作人员会同双方领导及直接当事人调查调解,将处理结果形成书面文件通报公司。
5、工作关联度较大的部门之间可以在工作之余通过娱乐活动、部门聚餐等非正式沟通方式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以促进工作中的沟通与协调。(由部门负责人发起,费用部门人员共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