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民族冲突中的宗教问题
当代民族冲突中的宗教问题
—读《民族冲突与宗教争端》有感
翻译学院 09级 英语(商务英语)谭佩玲 09323285
杨灏城和朱克柔先生主编的《民族冲突与宗教争端》一书中,从多个角度和案例里深入剖析了世界不同民族问题与宗教争端的关系。
根据了解,目前世界上有2000多个族群,在60亿人口中,大约有48亿人信仰宗教。从民族的宗教性来看,民族以宗教为载体,宗教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从宗教的民族性来看,宗教促进了民族的形成,例如中国回族与伊斯兰教,美利坚民族与基督教等。
宗教与民族不一定会有冲突。宗教与民族冲突的最深刻的根源是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民族主义就是追求民族自觉,民族自主管理国家事务。宗教与民族冲突发生的机制,一是国内各族群资源与权力分配不平衡,令少数族群产生被压迫感以及被剥削感;主体民族在政治主导,少数族群在经济上主导,产生贫富不均。例如,东南亚的华裔人群,华人在政治上没有权,主要从事现代行业领域,比当地人更能积累财富,引起当地人的不满;并且印尼人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华人很难融入当地人中。此后,苏哈托倒台的时候便爆发了1998排华事件。二是政府的同化政策或歧视政策引起少数族群的抗拒。例如,有的少数族群有自己的历史,语言,宗教,生活方式,与主族群有很大的不同,很难同化,引起冲突。三是跨境民族,一国内部的族群冲突引起他国同一族群的关注,进而干预,引起国家冲突。例如,阿以冲突,以巴冲突。四是领土冲突。例如,耶路撒冷。在冲突中,宗教和民族主义都是宣传和动员的旗号,进一步激化了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冲突,而宗教所特有的神圣性,狂热性,决定冲突的持久性,激烈性以及不易妥协性。
书中关于苏丹内战的内容我的印象最深。根据搜索的资料,苏丹北方(以穆斯林为主)同苏丹南方(以基督教徒和原始宗教信徒为主)之间的内战始于1955年,时断时续,至今已有近半个世纪,给苏丹造成了惊人的损失。导致苏丹内战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其中宗教是最关键的。在苏丹,占领土和人口2/3的北方是穆斯林和阿拉伯语区,北方居民的认同是他们属于伊斯兰世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操阿拉伯语;南方则在种族、文化和宗教上更具非洲本土属性,南方居民的认同是他们属于非洲本土,受基督教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西方倾向。独立后,南方受到了阿拉伯化和伊斯兰化政策的威胁。但是,非穆斯林所受的宗教迫害反而导致了基督教影响的抬头。苏丹南方人现把基督教当作对抗伊斯兰压迫的最有效手段,尤其在传统宗教无法抵挡精神和宗教全球化的冲击时更是如此。南方人的宗教认同主要是在长期抵制北方人强迫他们接受阿拉伯和伊斯兰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这影响了作为非洲黑人的苏丹南方人同其他苏丹人的统一,也把苏丹南方人同基督教和英语连接了起来,而这二者是他们抗击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的工具。
尽管如此,苏丹南方人还是倾向于乐意接受基督教,因为他们把基督教同和平及从现代教育和医疗服务中受益联系在一起。基督教还从苏丹南方人的这一意识--欧洲人把他们最终从阿拉伯人的奴役中拯救了出来--中获益。当然,这种理解有点天真,因为事实上19世纪的一些欧洲人也在从事奴隶贸易,只是他们的参与被他们借助于埃及人或苏丹北方中间人进行奴隶贸易的手段所掩盖而已,而苏丹南方人仅把后者当成了惟一的罪犯。(参见第323~325页。)
虽然这本书我还没有完全看完并参透其中的一些结论,但是根据在课堂上做的一些笔记结合书中的一些宗教与民族冲突的案例,这本书能让我对这一方面有更深的了解,是一本很好的读物。
第二篇:当代民族冲突中的宗教问题
宗教问题是民族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是多层面的,其中不可缺 少的一个层面便是思想信仰,它是这个民族社会生活的精神支柱,能够安顿心灵的地方。所 以对于多数民族来说,宗教信仰是神圣、崇高、不可亵渎的,必要时可以拿生命来保卫它。
在虔诚信教的民族那里,宗教信仰是其诸多民族性中最敏感最容易触动的神经感应器,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便会作出最迅速最强烈的反应。同时对于许多民族来说,宗教信仰不仅支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宗教组织和宗教礼俗也支配或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包括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家庭婚姻、人际往来和生老病死。所以民族问题向来是和宗教问题连 在一起的。
一、民族矛盾成为当代世界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当代的国际争端和地区性冲突,基本上是由民族矛盾引起的。这里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西方 强势民族与东方和其他地区后起民族之间的矛盾,这就是霸权主义和 反霸权主义的矛盾,这个矛盾由来已久,今后还会长期存在,解决的办法是强势民族转变霸 主意识,加强平等观念,后起民族增强实力,坚持独立自主和平等对话;一种是地区性的民 族矛盾和冲突,如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冲突,波黑地区的穆、克、塞各族之间的冲突,伊拉 克 和伊朗、科威特的冲突,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冲突,独联体中亚美尼亚与阿 塞 拜疆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等等,其特点是土地相邻、利益相左、宿怨积累、互相排斥,解决的 办法只能是摈弃斗争哲学,实行民族和解,学会和平共处,做到利益共享;一种是某些国家 内部不同民族和种族之间的矛盾,如美国白人与黑人的矛盾,欧美白人与国内其他有色人种 之间的矛盾,解决的办法是消除种族歧视,不仅从法律上而且从事实上做到民族与种族一律平等,和睦相处,亲如兄弟。
二、宗教信仰问题涉入民族矛盾,增加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民族性本来就包含着宗教性,假 如民族矛盾不限于政治经济利益的矛盾,还有宗教信仰上的矛盾掺合其中,原本就复杂多端 的民族矛盾会变得更加复杂多端,增加了合理解决的难度。反之亦然,宗教问题若与民族问 题挂钩,也同样增加了它的复杂性。如斯里兰卡的僧伽罗人(佛教)与泰米尔人(印度教)的矛 盾,塞浦路斯的希族(东正教)与土族(伊斯兰教)之间的矛盾,就是这样的情况。现今东西方 的矛盾,既有国家矛盾、民族矛盾,又有思想信仰上的矛盾(包括宗教和非宗教的价值观)。东亚人强调由传统宗教和传统哲学所形成的“亚洲价值”,其特点是重社会、重和谐、重道 德,以此与“西方价值”(往往以“全球价值”的面貌出现)的重个人、重竞争、重利益相区 别,新加坡的李光耀和马来西亚的马哈蒂尔经常如此强调。而西方有些人始终企图把西方的 价 值观全盘强加给亚洲人。更有甚者,美国政治学权本文来源于文秘知音网站威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认为未来 国际斗争的主题,将由意识形态和经济冲突转变为文明冲突,主要是西方文明与东方儒家和 伊斯 兰两大文明之间的冲突。人们批评亨廷顿的理论是冷战思维的产物,是在苏联解体后企图为 美国寻找新的敌人。毫无疑问,亨廷顿的观点是在给东西方民族矛盾火上浇油,他有意夸大 思想信仰上的差别和文化传统的不同,特别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采取了敌视的态度,这当 然是错误的有害的,它加剧了东方人对西方人的反感,不利于东西方的和解。这是一个典型 的事例,说明包括宗教在内的思想信仰问题,可以被某些人利用来强化民族的对立与冲突,这是需要提高警惕的。
一个民族有主体性的信仰,包括信仰宗教和信仰哲学,都是值得庆贺的,因为这意味着民族 的大多数有理想,有安身立命之所,社会生活有精神支柱。当然,这种主体性信仰也要随着 时代的前进而不断革新。反之,失掉了信仰的民族是可悲的,它没有一定的精神方向,必然 人心散乱,道德沦丧。但是一个民族在热爱自己信仰的同时必须尊重其他民族的信仰,不把 自己的信仰强加给其他民族,只有这样,民族关系才能是和谐的正常的。一个人有自由选择 信仰的权利,一个民族也有自由选择信仰的权利,这是维护人权的重要理念。一个虔诚信教 的民族,民族感情往往表现为强烈的宗教感情。在这种情况下,处理宗教问题必然牵动民族 问题,两者纠缠在一起,很难分得清楚。这就要求民族问题的处理者(国家或国际调停组织),既要有民族学的素养,又要有宗教学的学识,并且懂得民族精神生活的微妙和重要,从而 能够谨慎地细心地去解决问题。在中国,汉族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二,其中大多数不是教 徒,容易漠视、看轻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容易体察虔信宗教民族的情感世界,所以社会要用极大的爱心关怀少数民族,要对宗教作同情的理解和认真的研 究。宗教问题处理不好,就要影响民族关系,这是必然的。
三、宗教成为民族利益的重要表现形式
民族是宗教的载体,宗教是民族的意识,两相比较,民族比宗教具有更根本的性质。当民族之间能够和平相处的时候,即使他们的宗教信仰不 同,也大致能够互相宽容,互相协调;当民族之间发生矛盾甚至冲突的时候,各自不同的宗 教信仰之间也容易出现摩擦,即使同一宗教,也会因教派不同、理解不同,而呈现对立。民 族矛盾就其根本方面讲,乃是政治经济利益之间的冲突,如领土主权之争、市场财富之争、控制与被控制之争,其间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往往有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外部势力的 插手及内部掌权阶层的特殊考虑在起作用,有的是非分明,有的各有对错,不是简单可以了 断的。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利益冲突,常常采取宗教的形态;而许多 宗教冲突的发生,其深层原因在于民族实际利益的冲突。例如欧洲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在 宗教的旗帜下,罗马教皇以“圣战”的名义指挥十字军向欧洲东部及西亚北非进军,提出“ 援助东方的兄弟”,“向蛮族(指穆斯林)作战”,“登上赴圣墓(耶路撒冷)的征途”等口号,并且高呼“这是上帝所愿!”实际上,最深刻的动因是西欧封建领主垂涎东部的土地和财 富,以宗教为口号,进行侵略和掠夺。教皇乌尔班二世向法国人说“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土地肥沃,如同天堂,它等待你们去拯救。你们蒙上帝赐给强大的武力,所以要毫不迟疑 地前往,这样不仅罪得赦免,而且将得到天国永不朽坏的荣耀”唐逸主编:《基督 教史》。,他用物质利益和宗教许诺双重手段诱惑臣民参加非正义的宗教战争。十 字军烧杀抢掠的所作所为,也充分证明,他们的东征并不是在为上帝传布福音,而是实行民 族压迫和剥削,以满足其贪欲。战争使数百万人死于非命,然后欧洲人取得了地中海的控制 权,排走了拜占廷和穆斯林的势力,霸占了重要贸易港口。
在当代社会,由于信仰自由和宗教宽容精神的传布,不仅再没有发生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宗教 流血战争,很少发生宗教之间的直接冲突,也很少见到一个民族以本族宗教对抗异族宗教相 号召。比较常见的是,在民族冲突或民族抵抗运动中,一个民族用宗教凝聚本族民众,以对抗 外族力量。例如阿拉伯民族有人提倡泛伊斯兰主义,用以团结穆斯林世界,对抗西方的殖民 主义和霸权主义。在波黑战争中,穆斯林族则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加强内部的团结,其根本 目的在于争取和扩展本族的生存空间。
四、发扬“和为贵”的东方文化精神,清除民族歧视,消解民族仇恨,实现民族和解,加强宗教对话
随着国际经济走向一体化,随着技术的进步、交往的扩大,随着信息手段的发达,世界正在 变成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同时全球性的生态、人口、核扩散危机又威胁着全体 人类,人类不能不风雨同舟、兴衰与共,那种各扫自家门前雪和用战争手段称霸世界的时代 一去不复返了。人类必须学会友好相处、携手合作,方能克服危机,走出困境。但是国家、族群、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仍然不断发生,隔膜、对立乃至仇恨的情绪仍然存在。这个世界 仍然是四分五裂,蕴含着自我毁灭的可能。解决国际争端、民族矛盾和全球危机的物质手段 并不十分缺乏,目前国际社会最为欠缺的乃是一种真正代表全人类利益的人文主义哲学,它 以仁爱和谐为宗旨,能超出国家、地区、民族、宗教、集团的界域而为世界大多数人所接受,从而化解仇恨,消融残忍,促进族群之间的对话、沟通和合作。
我以为,中国儒家的仁学和主和的理念可以成为建立一种当代新人文主义哲学的思想资源和 基础。孔子和儒家讲“仁者爱人”,主张“和为贵”和“和而不同”,认为人类是一个大家 庭,手足相连,痛痒相关,人本有仁爱之性,扩而充之,不仅可以爱家庭爱同族,也可以爱 人类爱万物。人类在互爱中共存,在 互仇中俱损。有了仁爱之心,便会帮助别人,理解和尊重别人,承认多样性的差异,实行“ 和而不同”,这便是恕道。《周易》讲“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也是这种精神。近代 中国思想家谭嗣同提出“仁以通为第一义”,通就是沟通、交往、理解、信任,打破种种偏 见、闭塞和障碍,这样才能推行仁爱之道。有了这种仁爱通和的哲学,就能克服民族歧视,消融民族仇恨,推动民族和解,并且在信仰上承认多元,实行宽容。我觉得国际社会多年来 奉行的主流哲学是斗争哲学,以强凌弱,以邻为壑,迫人从己,以为这是生存竞争的规律,许多人深信不疑。其实这是一种过时的哲学,必须加以改变,必须用仁爱通和的哲学来取代,否则整个人类的前途(包括所有民族的前途)是堪可忧虑的。
首先,人们应当认识到,任何一个民族要脱离整个人类的共同利益而独立发展是不可能的,在当代和未来尤其如此,这就是说各民族之间的共同利益大于它们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当今 世界的政治、经济、生态的发展都是全球性的,发展得顺利,各国各民族都有利,出现严重 危机,各国各族都受损害。不仅发展中的各国各族依赖于全球经济、科技的发展和政治的和平稳定,发达的国家和民族也依赖于发展中各国各族的繁荣和稳定。这就是为什么墨西哥的 货币危机、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与欧洲的经济衰退同样受到全世界人士的关切。再举例说明,假如没有中国参加,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解决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包 括中国在内的国际合作。
其次,同一地区相近或相邻的各国各族之间,也是共同利益大于它们之间的分歧与矛盾,也 就是说和则两利,斗则两伤。无论是经贸发展还是国家安全,没有民族和解与合作是没有保 证的。真正为本民族利益着想的人,必定是主张睦邻友好的人。煽动民族仇恨的人,表面上 是为了本民族的利益,实际上是把本民族时刻置于敌对民族的威胁之下而不得安生,这是间 接的本文来源于文秘知音网站自损自害。如果没有民族和解,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都不会过上安宁幸福的日子,冤 家宜解不宜结,历史的纷争只能通过和谈、妥协、谅解来解决,而不能诉诸武力。正如中国 哲学家冯友兰所指出的,国际争端只能走“仇必和而解”(北宋哲学家张载的话)的路,而不 能仇必仇到底,仇到底是没有出路的。
第三,各民族必须学会在一个多样化文化的国内外环境中生活,善于在宗教信仰和思想文化 上与各种类型的学说、主义、理念进行对话和交流,以平等的身份、宽容的态度去理解其他 民族的信仰和文化,以文明的方式进行文化的交流。西方天主教旧传统是相当封闭和排它的,可是自60年代初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以来,该教提倡“宗教对话”,与其他宗教或非宗 教团体的关系有了很大改善。美籍华裔学者杜维明根据儒家主和的文化精神,倡导“文明的 对话”,以回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这是值得赞赏的。许多民族矛盾就是由于价值观不 同引起的,而价值观是由信仰决定的,因此必须相互沟通理解,而相互沟通理解又必须通过 对话,像朋友一样交流,承认彼此各有真理,能够设身处地去体会对方的思想感情,这样自 然就会发现对方的特点和长处,也自然能够尊敬对方的信仰与文化,并且取人所长补己之短,相得而益彰。宗教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对话,宗教文化与非宗教文化的对话,应当大力提倡,认真进行,它是民族和解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世界应该既是多元的又是和谐的,在民族 关系上和宗教关系上都应如此,通过对话进行沟通是达到多元和谐的重要途径。
第三篇:民族和宗教问题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华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上,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对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废除了这一反动制度,开辟了民族平等团结的新纪元。此外,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还运用行政和法律等手段禁止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行为。
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56个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
学校研练中心已经投入使用,我们将进行一次有关“民族和宗教问题”的研练,请大家准备以下方面的背景知识:
1、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古代民族团结和友好交往的历史知识。并举出几个典型的史实。
2、古人云: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通过查找资料,大致了解
汉族对待少数民族友好怀柔的民族政策,并讲述几个典型的历史故事。
3、民族团结则国家兴盛,民族分裂则国运衰微,请查找这方面的历史左证资料。
4、每当祖国处于危难之时,总会看到少数民族与汉族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共御外侮,尤其是抗战时期,中华民族更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誓死
不屈的壮丽史诗。请查找资料,了解几个这方面的典型历史事实和历史故事。
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定了哪些有利于民族团结和融合的民族政策,请以一两个
政策为例,阐述它的意义、价值与作用。
6、建国以来,民族团结与融合成为主流,但极少数民族分裂势力蠢蠢欲动,从没有放
弃分裂祖国的活动,这些分裂行为历史背景是什么?他们的分裂行经有哪些?他们的行为对祖国的繁荣稳定和经济建设构成怎样的破坏与伤害?
7、09年7月,新疆发生了7.5事件,其实质是什么?背景是什么?真相如何?
8、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反华势力从来没有放弃对我国的敌视行为,他们采取各种行
为支持中国极少数民族分子,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请找出这方面几个历史事
实。
9、民族团结是我们一贯政策与主张,作为一个汉族人在与少数民族交往过程应该注意
些什么?
宗教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神话传说,对人类的文明发展有着深刻的贡献。作为一种世界观,它从另一个角度和侧面反映这个世界,展示着人类特有的智慧和魅力。马克思曾用巨大的精力考察了宗教的起源、本质、价值及其历史演变,请大家查阅相关资料,回答相关问题:宗教是怎么来的?他的本质是什么?世界上三大宗教是哪些?他的前生今世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在经济科技发达的欧美社会会有那么多人信仰宗教?当今世界,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纠缠不清,我们如何“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第四篇:关于处理民族和宗教问题的思考
关于处理民族和宗教问题的思考
学号:
学员:
民族、宗教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两大社会热点,对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有着重大影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民族、宗教方面的问题十分复杂。江泽民指出:“民族、宗教无小事”,“没有民族、宗教问题的正确解决,就没有国家的团结、稳定和统一。”在当前形势下,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和宗教问题,关系到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关系到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关系到我国的对外关系。军队必须从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政治高度,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处理好民族和宗教问题,加强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充分做好反分裂、反恐怖军事斗争的准备。
一、在军事科研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对民族和宗教问题的研究
对民族和宗教问题的研究是我军军事科研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军队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研究力量分散,个别部门虽然涉及此类问题,但研究氛围基本处于封闭状态,研究水平落后于形势的要求,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从世界范围来看,民族和宗教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以及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因素,成为引发国家**和军事冲突的重要导火索。全世界有2000多个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绝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多宗教国家。世界总人口有60多亿,其中有48亿人信仰宗教。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地40多个热点中,因民族和宗教问题引发的占70%以上。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发生的几次局部军事冲突,都可以从民族和宗教问题方面找到原因。我军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必须认识和分析世界局势,认识和分析世界的军事冲突和战争。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关注和重视当今世界的民族和宗教问题。
从我国情况看,民族和宗教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一个有着深厚宗教信仰传统的国家。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有一亿多,全国信教群众也有一亿多,虽然他们占我国总人口的比例不大,但绝对数不小。这“两个一亿”的状况如何,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在特殊时期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当前,在我国局部地区民族、宗教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在国际敌对势力以民族、宗教问题为借口,加紧对我进行“西化”、“分化”的情况下,我们的民族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围绕民族问题进行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十分尖锐。近年来,境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和宗教问题对我进行渗透和破坏的力度加大。境内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三股恶势力在一些地区比较猖獗,爆炸、暗杀、纵火、投毒等暴力恐怖活动接连不断,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我国陆地边境线2.2万公里,其中有1.9万公里在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与15个国家接壤,有30多个少数民族与国外相同民族毗邻而居,许多民族地区几乎全部信仰同一宗教,并与境外有着广泛的宗教联系。无论是从政治斗争还是从军事斗争的角度看,少数民族地区都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我军作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坚强柱石,必须严密关注和深入研究我国的民族和宗教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我军御外稳内的职责。
从我军自身建设看,民族和宗教问题已经成为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军进行渗透、破坏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各种传媒和社会关系、民族关系,对我军进行宗教、邪教和封建迷信渗透,散布分裂思想,对我军的纯洁和稳定形成了潜在的影响。军队只有加强对民族和宗教问题的研究,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和措施,才能有效地抵御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保持我军本色。
从我军所处的环境来看,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和宗教问题,是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地域上看,各民族自治地区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3.8%。我军有许多部队驻扎在民族地区,这就决定了军队处理好与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的关系非常重要。长期以来,由于我军正确贯彻了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军队与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的关系是好的。然而,近年来,一些地区的民族和宗教问题有了新的发展。许多部队在处理民族关系和军民关系上遇到了许多新情况。因此,军队也应与时俱进,研究新形势下民族和宗教的新特点,加强和改进我军的群众工作,进一步密切民族关系和军民关系。这既是我军自身建设的需要,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要求。
军队研究民族和宗教问题,尤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把保证“打得赢”、“不变质”作为我军研究民族和宗教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军队研究民族和宗教问题,必须立足于时代,立足于我军面临的重大形势和任务,立足于为军事斗争准备服务,力求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上有所突破。第二,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创新精神研究民族和宗教问题。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是我们解决民族、宗教问题的理论依据。但是,新的时代变化必然带来相应的意识形态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宗教观也必须相应发展。我们面临的民族、宗教问题与过去相比已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用新的视角、新的观念观察和认识民族和宗教领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第三,军队研究民族和宗教问题必须拓展视角。既要关注世界范围的民族和宗教问题,又要重视国际上处理民族、宗教问题的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和教训;既要关注我国当前的民族和宗教问题,又要重视我国历史上处理民族和宗教问题的经验教训。要从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实际出发,运用多学科知识,研究、认识当今的民族和宗教问题。
二、重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民族和宗教问题
(一)要在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重视民族和宗教问题。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对于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军队要把参与西部大开发作为在少数民族地区树立党和政府形象的时机和有效途径。特别是许多部队处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各族群众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十分强烈,对驻军寄予厚望,而部队在观念、信息、人力、智力等许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完全能够为少数民族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因此,各部队要主动地与驻地乡、村联系,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措施,为驻地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只有这样,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才能更加巩固,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
(二)要在军民共建活动中重视民族和宗教问题。军民共建活动,是20世纪80年代初军民共同创建的旨在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单位的活动。20多年来,各部队积极地在驻地开展这一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对于促进军政军民团结,推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军民共建活动更有殊意义,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两个文明建设、凝聚军心、民心,反对民族分裂,加强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新形势下,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应把握以下两个问题:首先,在西部民族地区,军民共建活动的重点对象必须放在广大的农牧区。这是因为,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属于农牧区,政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是民族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和各种邪教、封建迷信等反动、腐朽势力容易滋生蔓延的地区。这些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急需加强。另一方面,相对于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部队在广大农牧区开展军民共建,更能发挥自身的优势。从实际情况看,我军许多部队驻扎在县以下的乡镇,完全可以在广大农牧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次,军民共建活动必须把帮助乡、村一级抓好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内容。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是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基础。通过军民共建加强广大农牧区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使之成为反分裂、反渗透的坚强堡垒,是少数民族地区驻军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
(三)要在部队思想政治建设中重视民族和宗教问题。长期以来,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一直十分激烈。西方敌对势力为“西化”、“分化”我国,加大了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进行渗透的力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境内外敌对势力已经把渗透、分裂、破坏的触角伸向了部队。他们向部队邮寄反动宣传品,利用旅游、探亲、经商等各种时机,接近、拉拢部队官兵,甚至潜入部队拉老乡、叙友情,煽动军人信仰宗教,乃至直接策反军队人员进行非法宗教活动和民族分裂活动。有的利用民族、宗教矛盾离间我军政、军民关系及部队内部的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而有些官兵反渗透、反分裂意识淡漠,缺乏应有的警惕性。这一问题直接影响了部队的政治纯洁和稳定,也给我军思想政治建设提出了挑战。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加强部队特别是驻少数民族地区部队反渗透、反分裂教育,是我军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要在政治上强化反渗透、反分裂的意识。要教育官兵充分认识这些问题的严重危害,使广大官兵从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持我军的性质、维护我军的稳定和纯洁、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高度,充分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严肃性和紧迫性,克服轻敌、麻痹和各种糊涂认识,提高政治警觉性。必须要在思想上筑牢反渗透、反分裂的坚强防线。一是要对部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提高官兵在民族和宗教问题上辨别是非的能力。要正确认识和批判分裂势力散布的所谓“民族主义”、“民族国家”、“民族自决”、“泛突厥主义”,以及宗教极端势力散布的所谓“原教旨主义”、“泛伊斯兰主义”、“宗教圣战”等反动谬论;批判他们散布的所谓“民族压迫”、“人权歧视”、“文化毁灭”、“种族灭绝”、“资源掠夺”等反动谬论,打牢官兵反分裂、反渗透的思想基础。二是要对部队进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和科学精神教育,提高官兵自觉抵制宗教渗透及各种迷信、伪科学等唯心主义思想侵蚀的能力。要切实按照江主席“两个武装”的要求,进一步加大部队科学文化教育的力度,提高广大官兵的科学文化素质。在抓好现代科技特别是高科技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普及科学常识。要在官兵中弘扬和培育追求真理、实事求是、批判创新、协作共进的科学精神,培养他们用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揭穿、批判各种唯心主义及封建迷信、伪科学的能力。三是要对部队进行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教育,切实提高官兵的政策水平,切实提高官兵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的自觉性,坚决抵制各种违反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的思想和行为。四是要在组织上建立反渗透、反分裂的有效机制。建立起抵制渗透的预警机制、工作机制和工作网络、信息网络,主动加强同地方各级统战、民族、宗教、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的联系和沟通,牢牢掌握抵制渗透的主动权。严格执行军委总部的有关规定,加强对军人社会交往的监督与管理。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更要加强管理,严防宗教组织及其分裂势力和各种邪教对我军的渗透。加强网络管理和监控,屏蔽不良网站,堵住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传媒对我进行渗透的渠道。严格把好军人入口关。在新兵入伍、军校招生、从地方选调大学生干部时,都要严格政审,防止敌对势力利用这些途径在部队安插骨干。特别是要警惕敌对势力对少数民族官兵进行渗透和策反。
(四)要在军事斗争准备中重视民族和宗教问题。维护国家稳定与安全,是现实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外敌对势力一直把利用民族和宗教问题制造社会**,“分化”我国,作为其干扰和阻挠我国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手段。现实军事斗争与维护西部的安全稳定,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必须在积极做好现实军事斗争准备的同时,做好维护西部安全稳定的军事斗争的准备。一是要加强情报搜集和分析工作,密切关注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各种渗透行为。严密关注境内“三股势力”的活动情况,掌握反分裂、反恐怖斗争的主动权。二是要加强对反分裂军事斗争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和演练,提高我军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特别是驻扎在民族地区的部队,应从反分裂斗争的实际需要出发,加强戒严、追剿、巷战和反爆炸、反劫持、反自杀性恐怖袭击以及边境封锁和破袭战的研究演练。坚持军事打击和政治瓦解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心理战的研究和演练,做好反分裂军事斗争的准备。三是要切实加强对重点政治、军事和经济目标的保卫和防护,防止敌人利用突袭、自杀性爆炸等各种方式进行破坏。四是要建立由军队、武警、公安、安全、兵团、民兵和预备役参加的协调机制,形成整体打击威力。
(五)驻少数民族地区的部队尤其要重视民族和宗教问题。驻扎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部队,向社会充分展示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形象更加重要。它对于有效地震慑敌对势力,鼓舞各族人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驻少数民族地区的部队应增强开放意识。不能因为强调保密而把部队封闭起来,封闭的结果是导致军地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和理解,既疏远了军民之间的感情,又弱化了部队对社会的教育和威慑功能。一些发达国家的军队早已把向社会开放军营作为展示军威、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重要途径。美国每年都要举行空军公众日,向群众展示其强大的空中力量。英国每年都要组织公民参观军事基地和观摩军事表演。我军虽然也组织了一些参观和观摩活动,但开放程度远远不够。因此,我们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把开放军营作为向社会宣传自己的重要途径。具体的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地方有关部门的配合下,有组织、有计划地邀请地方领导、群众代表和各界人士到部队参观。二是部队进行重大的军事行动,例如军事演习、外出驻训、阅兵式等,应邀请地方干部和群众观摩。三是各部队要有意识地经常为驻地群众搞一些展示我军形象的军事表演活动。要把展示形象与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活动结合起来。也可以参考国外的做法,由各地驻军与政府协商,利用全民国防教育日,组织盛大的展示活动。当然要处理好部队开放与军事保密的关系。对一些涉及军事机密的设施和禁区,不能随意开放参观。该保密的地方一定要保密。同时,要加强对参观者的组织和管理,严防敌特分子趁机搜集我军情报。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就一定能在开放中搞好保密。
第五篇:民族和宗教工作汇报
按照市委在全市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方式、科学发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结合我局的实际工作,全局上下认真讨论,努力在思维方式上实现跨越,实现“三个转变”:从无所作为向积极进取、创新举措转变,从满足于不出事向统筹协调、多干事干成事转变,从自我封闭向借力造势、活跃局面转变;树立“
五种理念”:以理论创新推动工作创新的理念,以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为本的理念,发展与稳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理念,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理念,抓住大事、建设亮点的理念。按照新的理念确定新的思路,民族工作“抓发展、创特色、育亮点、促团结”;宗教工作“抓管理、搞服务、促适应、保稳定”,全市民族宗教工作不断创新发展。下面我向市委的各位领导汇报我市的民族和宗教工作情况,并对今后工作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供市委领导参考。
一、民族工作
我市是一个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全市有2个民族乡,9个民族村。全市有蒙古族、满族、回族、朝鲜族等18个少数民族,全市少数民族人口为29150人,占总人口的6.6%,其中蒙古族人口为13712人。
几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和《**省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始终把加速推进民族乡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为全
市工作重点。我们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不断加大对民族乡的扶持力度,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加快民族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
1、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呼和**和**两个民族乡都是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的乡,多年来经济结构单一,种植结构单一,一直以粮食作物为主,农业生产与市场脱钩,经济效益低,发展缓慢。近年来我们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首先是种植业生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种植结构。利用举办培训班,组织科技人员下乡讲座,开展市场咨询服务等活动,引导和提高农民的农业科技水平,使农民尽快了解和进入市场,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进一步优化了两个乡的种植结构,得到了很大的改变。杂粮杂豆、花生、辣椒、油葵、玉米制种等经济作物已逐步形成主导作物,占两个乡种植面积的60—80%。
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发展订单农业。在充分的市场调查基础上,组织农民与相关部门和公司签订购销合同,农民按照合同签订要求种植,公司提供种子、技术指导等项目服务,产后包收。比如辣椒、制种玉米的种植,所有的种植户都与相关公司签订了购销合同。
2、发展牧业经济,培育主导产业。
几年来,我市在抓好传统牧业改良、科学饲养的基础上,重点抓了奶牛的开发,培育新的牧业经济增长点。发展奶牛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两个民族乡,蒙古族人口较多,有传统的养牛习惯,特别是**乡距乌市较近,依靠乌市蒙牛乳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看准了这一优势,把发展奶牛做为两个民族乡产业结构的重点来抓,加大扶持力度、狠抓落实。从2002年开始用于两个乡奶牛业投资达2500万元,其中贷款1500万元,现在两个乡的奶牛业已成为两个乡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加快发展民族乡基础建设的主要做法。
1、抓道路交通建设,改善交通条件。**两个民族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严重地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两个民族乡的交通问题,2001年以来先后投资1000万元,修通了**到**的35公理柏油路,**到东升的20公理柏油路。从2004年以来两个乡又实施了村村通工程建设,民族乡虽小,但幅员面积大,村屯之间距离较远,当地群众又十分困难,投资难度很大,但我们克服种种困难,积极投入到两个民族乡的村村通工程建设当中,到今年年底,村村通工程全部完工。目前,两个民族乡的交通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抓群众饮水工程,解决民族乡群众饮水困难问题。由于自然地貌因素,**和**两个乡在人畜饮水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乡水含氟量高,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两个民族乡的饮水问题,把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重点给予扶
持。几年来为**打深水井57眼,上自来水8处,总投资达200余万元,大大缓解了该乡多年来饮水困难。07年市里又把**乡确定为防病改水重点乡,实施了防病改水项目工程。新上自来水14处,总投资达200余万元,全乡19个自然屯全部安装了自来水,目前,全乡已实现了安全用水。
3、抓民族教育,促稳定发展。由于我们多年来的努力,我市两个民族乡教育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民族教育稳定发展。两个乡的中小学校不仅上了一机一幕,音体美各种教学器材齐全,而且建有电教室,有专门的蒙文班。两个乡中心小学、中学都建成了微机室和试验室。为了办好民族教育,两个乡均配有蒙文教师。蒙古族学生报名中考也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一是凡是到蒙初中就读学生免交学杂费、住宿费、管理费;二是蒙古族学生报考重点高中,市教育局将根据报考人数单独确定指标生;三是蒙语文成绩按20%权重计入中考总分。这些优惠措施,保证了我市民族教育的稳定发展。
(三)认真落实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确实保障少数民族权益。
1、认真宣传贯彻《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和《**省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两个《条例》颁布实施后,我们认真组织宣传贯彻,利用会议学习、广播电视、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广泛进行宣传,使最广泛的人群特别是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了解和知道《条例》精神,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2、认真落实两个《条例》,对两个民族乡进行重点扶持。虽然我市财政困难,拿不出更多的资金进行扶持,但是我们在发放各类贷款,确定项目资金的投向时对民族乡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比如生态建设工程,水源工程建设,奶牛产业等方面,对两个民族乡都给予了重点扶持。
3、积极为民族乡争取项目资金,靠项目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今年7月,**乡中心小学申请筹建微机室项目,我们帮助其向省民委争取项目资金15万元。同时,也是在7月份,我们又为**乡申请的《蛋鸡养殖小区建设》项目,向省民委争取项目资金50万元。目前,两个项目正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我们相信项目的建设和完成,一定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问题与建议。
1、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比较贫困。我市两个民族乡自然条件都比较差,**乡地处半山区,生态条件非常恶劣,水源不足,干旱严重,完全靠天吃饭,大旱年份连人畜饮水都出现困难,**乡80%土地都是沙丘地带,土质瘠薄,风沙干旱严重。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民族乡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较慢,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比较贫困。
2、民族政策落实难以到位。由于我市经济欠发达,财政收入紧张,有些民族政策没能落实到位,由其是有些政策弹性较大,更难以落实。我市的9个民族村,多年来就没有享受到民族政策的优惠。
3、国家及上级政府对民族乡村的扶持力度不够。目前,国家对民族地区扶持力度很大,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民族部门开展的“兴边富民行动”等都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制定了扶持政策,但对像我市这样的散居地区少数民族的扶持却非常少,建议上级政府加大对民族乡村的扶持力度。
二、宗教工作
我市现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四种宗教,信教群众约18500人,其中佛教信徒约6500人,伊斯兰教信徒约780人,基督教信徒约11120人,天主教信徒约100人。全市各类宗教活动场所22处,其中城内5处,农村乡镇17处。全市有宗教教职人员8人,其中佛教2人,基督教4人,伊斯兰教2人。我市宗教活动场所及教职人员状况,基本能够满足信教群众的需要。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宗教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局认真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以实施《宗教事务条例》为主线,创新管理宗教事务的方式方法,加强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努力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大局服务,全市宗教领域呈现出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切实保护信教群众根本利益。几年来,我局始终坚持“把握政策、尊重信仰、加强管理、引导适应”的理念,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切实保障了宗教的稳定局面。
1、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大力宣传党的宗教方针政策。通过举办培训班,对全市宗教干部进行专门培训,大大提高了宗教干部的理论政策和业务水平。同时,我们还召开相关部门会议、印发宣传材料、举办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宣传党的宗教政策、法律法规。目前,我市已形成了宗教政策法规宣传广泛,宗教干部运用政策灵活自如,信教群众宗教生活合法有序的良好局面。
2、配备宗教职能部门干部,促进宗教工作正常开展。2005年,我市为我局增设了一名领导指数,2007年又增加了2个行政编制,充实了我宗教部门力量,推动了宗教工作的全面开展。
3、合理安排宗教活动场所,维护信教群众根本利益。依据《宗教事务条例》等有关行政法规和政策规定,我们在实地考察研究和了解信教群众需求的基础上,在大通乡、**乡、那金镇、**镇新增批了四个活动场所(均为基督教),大大方便了信教群众,基本满足了他们宗教生活的需要。
4、谨慎稳妥地处理多年来的市佛教界的不稳定状况。一方面是根据德安禅寺住持久病不能理法的实际情况,应广大信徒的要求,征求原住持悲君师父推选一名住持人(释妙法)。经我局考核、审查后向**市宗教局和省佛协做举荐、协调工作,最终得以平稳过渡。现寺院佛事正常有序开展。另一方面,我们考虑到寺庙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当年明仁老住持的信徒,为确保他们不在为住持一事再起**,我局经多方协调为其不爱去寺庙的居士争取了报批念佛堂一处,现已初具规模。
5、加强对宗教教职人员的学习培训,推动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我们积极组织宗教教职人员到省培训中心参加培训,几年来先后选派8名素质较好的教职人员参加省宗教政策理论培训班。同时,我局每年开办一次宗教教职人员及信徒骨干培训班,对他们进行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宗教知识等内容的培训。通过学习培训,提高了我市宗教界对宗教政策的理解和认识,使他们既能依法活动又能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抓住关键,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几年来,我们坚持“依法行政、合理行政、制止非法、抵御渗透”的原则,将宗教工作纳入到依法管理的轨道上来。
1、依法抓好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按照国务院《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的规定,我们自2003年以来,依法对全市宗教活动场所进行了登记,定期进行执法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我们还多次对宗教活动场所的负责人、会计、出纳等管理人员,进行了管理方面的专题培训,并帮助其建立了内部管理制度,使自我管理有章可循、有序运作。
2、加强宗教活动场所的安全工作。按照**市宗教局下发的《加强宗教活动场所安全管理工作意见》的要求,我局每年都与城建、安监、消防等相关部门,对各个宗教活动场所进行一次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确保了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切实做好基督教私设聚会点治理工作。结合省、**市开展整顿基督教私设聚会点专项工作,我市集中力量对基督教私设聚会点进行了整治,先后制定了方案,召开了全市专项会议,进行了全面部署,取缔聚会点3处、自封传道人1人。
4、对宗教教职人员实行“三定”管理(定人、定片、定点)。通过“三定”管理,在教职人员中实行优胜劣汰,促进了传教人员水平的提高,有效地抵制外来的非法传教活动,保证了各个活动点信教群众的相对稳定和正常宗教活动的开展。
5、协同作战,深入开展打“邪”治“非”和抵制宗教渗透活动。近年来,我们与统战、公安等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协同作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打邪治非、抵制渗透的专项斗争。通过严厉打击和综合治理,将渗入到我市的“门徒会”等2个邪教组织彻底摧毁,2名首要分子被依法劳教,11人受到治安处罚,143人具结悔过。经过坚持不懈地深入打“邪”治“非”和抵制渗透活动,在社会上形成了强大的震慑力,净化了社会环境。
6、依法做好信教群众工作,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一是做好来信来访工作。今年5月,市清真寺原院落(文革期间)土地纠纷一事上访发生后,我局经过深入调查,认识到问题十分严重,立即向市领导汇报,市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协调解决。目前,此事双方当事人已经达成一致。一场40多年的土地纠纷在我局的努力和市领导的重视下,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二是认真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市基督教堂在迁建过程中,在我局的积极协调下,市政府在黄金地段解决土地约1万平方米,并协调城建、消防等部门给予减免教堂建设的相关费用,使一个全省居首的高标准基督教堂在我市如期建成。
(三)积极引导,鼓励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近年来,我们通过一些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提高了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充分发挥了宗教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是结合荣辱观教育活动,指导宗教界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活动,引导各宗教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各自的教规教义相结合,不断净化灵魂,提高道德修养。
二是充分利用宗教缓和情绪的特点,定期召开座谈会、举办培训班等活动,引导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以及不同宗教信教群众之间和睦相处,并与宗教教职人员搞好密切联系,在他们的积极配合下,把矛盾和纠纷解决在基层,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三是引导宗教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作用。推荐宗教教职人员分别担任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积极带动广大信教群众建言献策。
四是引导宗教在公益事业中发挥作用。几年来,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各宗教为社会公益事业做贡献。一是近几年来,宗教界为受灾地区和受灾群众共捐物捐款约41万元,其中佛教界妙藏法师一人捐款达15万元;二是我们号召各宗教活动场所积极参与到我市的五城建设中来,为我市的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各宗教活动场所都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活动,其中红旗基督教活动点义务植树700多棵。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宗教部门的机构设置、干部配置、办公环境、工作经费与所承担的任务要求差距很大,无法适应当前宗教形式和任务的需要,亟待充实和加强。特别是随着私设聚合点的逐渐增多,我局没有交通工具,又无专项工作经费,执法检查工作难以正常进行。
二是宗教工作网络虽以建立,但按要求开展工作还有较大差距。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楷模,品德上能服众的爱国宗教人士比较少,也影响了宗教政策法规的落实。
三是由于市财政宗教团体预算不能到位,我市宗教团体还没有建立,按上级要求伊斯兰教和佛教都应当建立协会,现在有的虽已建立,但活动开展的较少。
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困难重重,但是我们会从大局出发,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争取确保我市宗教界的基本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