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与宗教问题对西藏政局的影响

时间:2019-05-15 07:40: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民族与宗教问题对西藏政局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民族与宗教问题对西藏政局的影响》。

第一篇:浅谈民族与宗教问题对西藏政局的影响

浅谈民族与宗教问题对西藏政局的影响 摘要:民族与宗教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普遍、最突出的重要问题,民族与宗教的作用逐渐从隐性转为显性。西方帝国主义不断对我国西藏进行政治、宗教极端主义渗透,肆意挑拨民族关系,又由于**民族分裂集团的存在,他们长期在西藏民族地区搞西藏独立活动,使西藏民族地区的宗教问题变得更加敏感、更加复杂,使西藏分裂与反分裂斗争更加尖锐,给西藏政局的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关键词:民族与宗教问题;西藏分裂主义;西藏政局

一、西藏地区的民族与宗教问题及其特点

西藏民族地区的民族与宗教问题是极具特殊性的。其一是西藏民族地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西藏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平均海拔在4000 米以上,而且山高沟深,交通阻塞,形成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使得青藏高原基本上没有民族的迁移和流动,形成了单一民族居住区;其二是西藏民族地区民族构成的特殊性,藏族是少数民族最聚集的民族地区,使得藏民族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民族文化特点,而且具有浓厚的民族心理氛围。其三是西藏民族地区宗教信仰的特殊性,藏传佛教经发展已经融入到了藏民族生活的各个角落和血液之中,成为藏民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藏的民族与宗教问题严重影响到西藏的政治格局,在国外敌对势力的推波助澜下,**集团加紧了西藏独立的活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出于“分化”、“西化”中国的战略图谋,把西藏作为“和平演变”社会主义中国战略的一个突破口,利用**分裂主义集团,肆意挑拨我国民族关系,煽动地方民族情绪,制造民族对抗,诋毁我党的宗教政策,煽动宗教狂热;利用佛教在西藏的特殊地位,搞分裂祖国的活动,其用心是险恶的,为了欺骗舆论,获取同情和支持,**被推到反华的前台,并被西方反华势力从头到脚地装扮起来,不断挑拨我国境内民族关系、煽动民族仇恨宣传;敌对势力将披着宗教外衣、从事分裂祖国活动的流亡政客**,打扮成“仁慈的宗教领袖”,还为**搞“涉藏问题国际化”和鼓吹“藏独”提供讲台、场所等,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期间竟还提出了“西藏政策法案”,要求美国政府加强对**组织的支持,促进**喇嘛和北京的对话,拨款帮助西藏流亡人士和组织。西方敌对势力在不断对西藏进行政治、宗教极端主义渗透。

二、**集团影响西藏政治格局的行径

1、公开鼓吹“西藏是独立国家”。**多次妄图称“历史上西藏是个独立国家”,“实现西藏独立的任务落到我们西藏境内外全体西藏人民的身上”。多年来,尽管**多次声称要求与中央政府“谈判”,声称只要求西藏的“高度自治”,但**从没有公开声称放弃“西藏独立”的立场,承认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反继续到处从事分裂祖国的活动。

2、成立“流亡政府”。20世纪60年代初期,**集团在印度召开“西藏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建国大纲”,成立了“西藏流亡政府”,并在国外设立“办事机构”,出版发行宣扬“西藏独立”的刊物和书籍,从事“西藏独立”的政治活动。

3、组建叛乱武装,危害国家安全。拉萨曾多次发生针对解放军的游行,分裂

分子提出“西藏独立”等口号;**集团在境外反华势力的支撑下,组建反动武装,进行军事袭扰活动,给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4、造谣诽谤,策动骚乱。**叛逃国外后,不顾事实编造了大量诋毁中国的谎言,蓄意挑拨民族关系。分裂分子多次策划、煽动了旨在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骚乱事件,并组织非法偷渡、进行间谍活动、制造恐怖事件等分裂活动,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5、与“台独”、“民运”、“法轮功”邪教等敌对势力合流。**多次到台湾地区与台独势力进行勾连活动,策划在台湾地区建立**“流亡政府办事处”,并与“民运”和法轮功邪教分子相勾结,企图将“藏独”思想渗透到境内非藏族地区。

三、**集团分裂势力的新动向

**被国际敌对势力作为实施“西化”、“分化”战略、政治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的重要工具,更是加紧了独立活动。他们的打算:(1)利用西藏人权做文章,提出西藏自决权问题。(2)力图把涉藏问题同巴勒斯坦、南非问题等同起来

(3)扩大同东欧、波罗的海三国民族主义势力的联系,与我国新疆 内蒙古的分裂分子合作,成立所谓东土耳其斯坦 大蒙古 大西藏的独联体。(4)歪曲诋毁我国的国际形象,以争取得到三、四个国家的首先承认。他们提出要以灵活的策略达到“西藏独立”的目的,一方面调整机构,组建政党;另一方面继续游说,通过游说, 通过广泛出访来引起国际社会关注。

四、中央政府在维护西藏政治格局稳定中的立场

西藏的政治格局严重的影响到我国的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西藏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已不是信教不信教、自治不自治的问题,而是维护祖国统一和反对分裂的问题,是敌我性质的斗争。然而在**喇嘛背国而逃后,中央政府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大局出发,采取了耐心等待的态度,坚持西藏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旗帜鲜明,针锋相对;既要做好国内工作,又要有效开展国际斗争,争取更多的朋友;只要**集团承认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彻底放弃“西藏独立”主张,停止分裂祖国的活动,就欢迎早日回归祖国的怀抱;但若直接或变相的搞独立,就要坚决打击,以稳定西藏政治格局的稳定,保障祖国的民族大团结。

综上所诉,不难看出西藏的民族与宗教问题已成为影响其政局稳定的不可轻视的力量,在影响社会稳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了,严重影响到祖国的统一与民族的团结。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我们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宗教观,自觉抵制**的民族分裂活动,维护西藏政治格局的健康发展。

[1]郭宝.民族宗教与公安工作[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75.[2]吴永刚.宗教问题与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6).[3]吴仕民.民族问题概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27.[4]王作安.中国的宗教问题和宗教政策[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63.

第二篇:民族与宗教

民族与宗教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热点,对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有着重大影响。江泽民指出:“民族、宗教无小事”,“没有民族、宗教问题的正确解决,就没有国家的团结、稳定和统一。”

人们应当认识到,任何一个民族要脱离整个人类的共同利益而独立发展是不可能的,在当代和未来尤其如此,这就是说各民族之间的共同利益大于它们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当今 世界的政治、经济、生态的发展都是全球性的,发展得顺利,各国各民族都有利,出现严重危机,各国各族都受损害。

同一地区相近或相邻的各国各族之间,也是共同利益大于它们之间的分歧与矛盾,也 就是说和则两利,斗则两伤。无论是经贸发展还是国家安全,没有民族和解与合作是没有保证的。真正为本民族利益着想的人,必定是主张睦邻友好的人。煽动民族仇恨的人,表面上 是为了本民族的利益,实际上是把本民族时刻置于敌对民族的威胁之下而不得安生,这是间接的自损自害。如果没有民族和解,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都不会过上安宁幸福的日子,冤 家宜解不宜结,历史的纷争只能通过和谈、妥协、谅解来解决,而不能诉诸武力。

各民族必须学会在一个多样化文化的国内外环境中生活,善于在宗教信仰和思想文化上与各种类型的学说、主义、理念进行对话和交流,以平等的身份、宽容的态度去理解其他 民族的信仰和文化,以文明的方式进行文化的交流。许多民族矛盾就是由于价值观不 同引起的,而价值观是由信仰决定的,因此必须相互沟通理解,而相互沟通理解又必须通过对话,像朋友一样交流,承认彼此各有真理,能够设身处地去体会对方的思想感情,这样自 然就会发现对方的特点和长处,也自然能够尊敬对方的信仰与文化,并且取人所长补己之短,相得而益彰。这个世界应该既是多元的又是和谐的,在民族关系上和宗教关系上都应如此,通过对话进行沟通是达到多元和谐的重要途径。

第三篇:民族与宗教论文

一、宗教的本质

(一)神人关系异化——费尔巴哈的宗教本质学说

关于宗教的本质,作为无神论者的德国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曾经给出自己的论断——“人的信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而这种依赖感的对象,亦即人所依靠并且人也自己感觉到依靠的那个东西,本来不是别的东西,就是自然。自然是宗教的最初原始对象。”

费尔巴哈在《宗教的本质》中称,宗教是一种依赖感,是人的感觉或意识——觉得人若没有一个异于人的东西可依赖,就不会存在,并且不可能存在,觉得他的存在不是由于他自己。这一个意义之下的宗教,对于人的关系,很像光对于眼、空气对于肺、食品对于胃那样密切。宗教是对于“我之所以为我”的思量和承认。无论如何,“我”总不是一个离开光、离开空气、离开水、离开大地、离开食料而存在的东西,总是一个依靠自然的东西。这种依赖性在动物和动物阶段的野蛮人中,是个不自觉、不自省的依赖性;将它提升到意识中,表象它、思量它、承认它,就是进入宗教。

在我看来,费尔巴哈的学说至少表明了宗教对人和神的异化。人把他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然后,又使自己成为这个对象化了的、转化成为主体、人格的本质的对象,这就是宗教的秘密。费尔巴哈学说中非常有趣的一个论点是,当人还是单纯的自然人时,他的上帝也是单纯的自然神;人住到房子里去,他也就将他的上帝搬进教堂里去;假如上帝是鸟的对象,那么,它就只能把他看作是一个长着翅膀的存在者。总之,人是怎样思维,怎样主张,他的上帝也就怎样思维和主张,人有多大的价值,他的上帝也就有多大的价值。在费尔巴哈那里,宗教中被颠倒了的神人关系被颠倒回来了,亦即不是神创造了人,相反,是人创造了神,人把自身的本质对象化、异化为神,然后再对这个异化物顶礼膜拜,通过它来统治人自身。费尔巴哈的这个看法对于任何宗教都具有普适性,尽管各种在那种宗教在神与人的关系上有各种不同的具体说法,关于神是如何万能,人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人应该如何崇拜等方面的描述亦各不相同,但是从总体上来说,都无一例外地遵守着人把自身异化为神,又通过神来统治自身这一格式,区别仅仅在于,有些宗教是自觉的,有些宗教是不自觉的。

(二)不同学说下的不同宗教本质

在近代宗教学中,有三种研究方法最有影响,一是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二是宗教心理学,三是宗教社会学。这三种研究方法实际上就是基于不同的宗教本质学说产生的。

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一般强调以宗教信仰的对象(神和神性物)为中心来规定宗教;宗教心理学则着眼于宗教信仰者个人内心世界对神或神性物的内在体验;宗教社会学则往往以社会为中心来看待宗教 ,把宗教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功能视为宗教的核心和基础。因此,在把握和规定宗教的本质问题上,一共有三种中心思想:第一种是以宗教信仰的对象(神或神性物)为中心;第二种是以宗教信仰的主体(人)为中心;第三种则是以宗教信仰的环境(社会)为中心。

这些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宗教本质做出的定义,能够帮我全面地认识宗教的本质,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一般意义的宗教本质。

现今对宗教本质的概括和说明,仍然以恩格斯对宗教的理解为主。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之外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这一界定,把不同的宗教信仰的普遍性都全面概括了出来,说明它的本质在于信仰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从而使宗教这一意识形态有了自己的显明特征。恩格斯的这一表述,为国际学术界所肯定,并被视为界定宗教的经典核心思想。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出,恩格斯的这一界定,只对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予以了揭示,所以我们不能把它简单的当作宗教的定义。事实上,宗教除了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主观反映而外,它还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一种社会组织,还是一种有着诸多社会功能和作用的社会历史现象。所以我们对宗教的认识,应该在恩格斯的这一指导思想指引下,从文化的角度、社会系统的角度以及功能分析的角度对它进行全面的概括和总结。

二、宗教的社会作用

(一)分析其社会作用的重要性

纵观以上对宗教本质问题的分析,不难看出,宗教不管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是作为一种制度和设施,还是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都体现了宗教有着一定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没有功能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这是功能主义的公理。社会功能是指某一社会子系统或社会现象在维持社会秩序、保护社会系统正常运作方面所具有的影响力。宗教作为社会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据1991年大英百科年鉴提供的数字,全球信教群众截止到1990年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四,达42亿人。时至今日,宗教活动与民族问题密切联系,与国际范围内各种政治经济活动相关联,并长期存在。这就促使我们不能不对它的存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总述:宗教社会作用的逐日转变

1.消极功能——慰藉和剥削

从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本质的分析来看,已反映出以往人们需要宗教,正像马克思指出的“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状态的精神一样” 首先是来自自然世界的压迫,而后又是来自社会异己力量的压迫,受苦受难的“生灵”借助宗教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无情世界的哀叹和无能为力,虽说是一种消极的“精神疗法”、一种“止痛麻醉”,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也能够给那些不能支配自己命运的人以精神慰藉,这也正是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作为一种虚幻的反映的慰藉功能。当然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消极作用还包括剥削阶级以其为他们的统治和剥削辩护。

2.积极功能——为受压迫阶层的反抗辩护

除此而外,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历史上还是有过一定的革命作用的,正如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一文中指出:“路德因为翻译了圣经,于是就给平民运动一个强有力的武器。路德在圣经译本中使得公元最初几世纪的纯朴基督教和当时已经封建化了的基督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得一个不知层次的、人为的封建教阶制度为何物的社会和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形成鲜明的对照,农民利用这个武器来从各个方面反对诸侯、贵俗、僧侣。”路德从翻译圣经和注释圣经的过程中找到了反对教皇专制制度的理论武器,把早期的基督教的革命意识、潜在的批判要素运用到新生的资产阶级和平民运动中,使新生资产阶级和农民对专制制度反抗运动有了充足的依据。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一般的历史运动都带有宗教的色彩”,这一点,中国的陈胜吴广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莫不如此。由此可见,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其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具有二重性,即就是说宗教既可以为剥削阶级统治辩护,又可以为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斗争辩护。

3.时代的变化和状况的变化

至于说宗教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在当代社会似有多大意义,因为在当今社会,除个别宗教色彩别特浓的宗教国家,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宗教已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基本分离,宗教信仰已经成为个人的事情。虽然信教的人越来越多,但凭借宗教来禁锢人的思想已不太可能,就连基督教信仰极为盛行的美国“宗教在美国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相当有限,从总统到公民,人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从来都是现实政治的需要,而不是宗教信仰”。在过去的20世纪一百年里,宗教在美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地位并不重要,正像我国著名学者董小川描述的那样,“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也不论是内政还是外交,当人们需要宗教的时候,或者说当人们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寻找一种精神依托或解释的时候,宗教就成为个人内心世界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成为国家与民族不可忽视的心理支柱和道德标准„„”“911事件”之后,美国信教群连同总统齐聚教堂祈祷正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当人们面对现实并追求现世生活的时候,或者说当人们处理世俗事务的时候,尽管有宗教界的参与,但人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淡化了宗教的意义和作用,现实世界就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天国。”

4.我国的现状

在我国,新中国建立后,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被消灭。宗教赖以存在的阶级根源基本上消灭,宗教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基本分离,宗教信仰也已成为个人的私事,从而使得宗教作为一种上层建筑的那种剥削和压迫功能丧失。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宗教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社会生活现象基本分离,从整体意义上讲,具体表现为宗教剥削和压迫功能的丧失。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宗教非但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与我们社会生活的关系越加紧密。例如,在文化方面,通过西藏僧团赴欧访问,增进西方社会对中国宗教状况、藏族同胞生活的了解,减少西方社会对中国西藏人权发展认识的误解;通过法门寺佛指舍利赴台巡展,以及每年一度的妈祖祭祀活动,可以增进两岸民间交流,促进两岸亲情,为最终实现统一奠定文化基础。在道德方面,可以通过宗教改革,充分发挥宗教的弃恶扬善功能,教化信徒多做善事,造福社会。在经济方面,可以通过宗教寺观大力 发展旅游业,推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济发展。在科技方面,也须借助宗教改革,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融入宗教教义,以提高我国僧侣的文化水平,达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目的,而宗教要发展,也要吸收现代文明成果,这是互动的。在民族问题方面,通过宗教改革,充分发挥宗教的整合功能,将大家团结在政府周围,为民族地区发展努力生产。

(三)宗教积极社会作用的具体阐释

(1)宗教具有社会整合功能

社会整合是指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各要素联系到一起,宗教的社会整合功能主要是通过宗教信仰来发挥。比如长期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最终流散世界115个国家,说着85种不同语言,甚至外貌体形都有了较大差异。作为一个民族来说,它是非常容易分散瓦解、最终被其他民族同化掉的。历史上这样消失的民族不计其数。然而,犹太民族不仅没有被其他民族同化而消亡,相反的是几千年来始终

屹立不倒,创造了人类民族史的一大奇迹。犹太人是靠着什么创造了奇迹呢?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统一的民族信仰——犹太教。犹太教的共同意识、共同信念、共同的宗教生活,使得犹太人虽然流散在世界各地,却始终顽强地维系着民族的存在。当代伊斯兰教也有相似的情形。全世界的13亿伊斯兰教信徒,生活在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国籍,属于不同的民族和种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但伊斯兰教的虔诚信仰却使这13亿本来非常不同的人们结成了一个宗教共同体,因此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穆斯林。现在看来,全世界穆斯林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比较容易形成某种共同的情感、共同的意志,甚至在一定条件下会达成某种共同的行动,从而形成了当今世界举足轻重的特殊群体。这都是宗教在发挥着社会整合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宗教的社会整合功能在不同的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后果。当某一宗教与其存在的社会相适应、相协调时,宗教会强化整个社会的认同,会促进社会的稳定。这时宗教的整合就是积极的、正面的。相反,当某一宗教与其存在的社会相脱节、相背离时,宗教会扩大社会的裂痕,会加速社会的分离,这时宗教的整合将是消极的、负面的。因此,看待宗教的社会整合功能包括其他功能,都必须有一种辩证分析的态度。

(2)宗教具有社会控制功能

社会控制是指以社会秩序的稳定为目标,以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主体的行为予以约束。宗教能运用信仰、情感、仪式等手段,尤其是运用教规戒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与其他类型的社会控制手段相比,宗教在社会控制方面的特殊性在于它对人们的约束往往涂上神圣而神秘的色彩,具有神圣的合法性和神秘的权威性,从而对信徒构成强有力的约束。各种宗教几乎都有一整套的教规与戒律,如佛教的五戒、八戒,基督教的十诫等。在这些教规与戒律中,除了纯宗教内容以外,又都包含着许多社会道德的共性要求,还有一些惩恶扬善、讲利他、讲仁慈等具有积极意义的社会主张。在基督教著名的十诫中,从第五条开始的“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不可贪他人财物”,都以神学的形式反映了某些社会道德的共性要求,在社会伦

理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中国佛教“不杀生”的著名戒条,其背后则潜藏着某种积极的“非暴力”的社会主张。这就使得很多宗教通过教规和戒律对信徒的约束和控制,在客观上对于调整人际关系和稳定社会秩序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

宗教是超世的,因而宗教对世俗生活从根本上是否定的。宗教不会主张用一种社会制度去取代另一种社会制度,在宗教徒眼中任何世俗社会都是有缺陷的,不完美的。宗教想要改变的是人,而不是社会。宗教不是对具体社会不满,而是超越社会生活本身。正是宗教的这种超越性,使宗教采取了与世俗社会相容与合作的态度。当今世界的各大主流宗教基本上都是主张与世俗社会和谐共处的,对信徒的引导都是趋向宽容、趋向温和的,在客观上确实起到了某种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当然,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也有少数信仰狂热、观念偏激、行为极端的宗教和教派,与世俗社会关系紧张,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影响,个别地区的宗教争端以至宗教冲突还有加剧之势,这些现象和问题应予以足够的关注。

(3)宗教具有心理调节功能

社会是由具体的社会成员组成的,多数社会成员心理的稳定与平衡是社会系统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之一。在历史上已经有过的任何一个社会中,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压迫一直都在威胁着人们的安全感,使人们生活在对那些强大的异己力量的恐惧中。宗教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社会个体和群体进行心理调节,借助于超人间的力量,为社会成员提供心理上的慰藉和安全感,尽管这种慰藉和安全感可能是短暂而虚幻的。原始人有原始人的烦恼,古代人有古代人的忧虑,现代人有现代人的精神压力,宗教作为一种心理调适机制,在从原始社会至现代社会的若干种社会形态中,始终执行着它的心理调节功能。

关于宗教,马克思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过去我们理解马克思这段论述的含义时,只注重了其批判性,并用以确定宗教的本质,而这种理解是存在一定偏颇的。这种偏颇在主观上与“左”的错误思潮有关,在客观上则与文化背景和文本翻译有关。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人类对鸦片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当时的欧洲主要是从镇咳剂、镇定剂的角度来理解鸦片。而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的中国,深受鸦片之害,对鸦片深恶痛绝。在这种中外不同的语境下,马克思这段论述翻译成中文时,“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就只剩下批判和否定的含义了。事实上,在这段经典论述中,马克思不仅揭示了宗教虚幻而颠倒的本质,而且指出了甚至是首先指出了宗教的心理调节功能,指出了人们在宗教中获得的寄托于空想的自我安慰。

宗教能够通过特定的信念和神秘主义的方式,通过对世俗价值的贬抑和对神圣价值的推崇,缓解甚至摆脱人们对世俗功名利禄的执著,把人们的心态从不平衡调节到相对平衡。当然,依靠宗教进行的心理调节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弊端,容易导致信徒安于现状,逃避现实,退缩保守,这就潜藏着不利于人们心理健康发展的负面因素。

(4)宗教具有社会交往功能

交往在任何时代都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融入社会并获得社会认同的必经之途。宗教则是社会交往的途径之一。宗教信徒参加礼拜,进行集体祷告,过宗教节日,都是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在西方基督教社会,教堂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而且还是重要的社会交往场所。一个教堂往往会形成周围社区的交往中心和社会活动中心。宗教交往功能的特殊性在于,宗教的凝聚力极强,它用信仰的纽带把教徒紧紧联系在一起,使他们彼此认同,感觉彼此属于同一群体,因而产生出许多亲近感。共同的宗教信念、宗教情感和宗教生活促进了教徒间的交往,使他们亲密相处并有着不易衰竭的交往内容。

宗教还能促进国际间人民交往的增加。国与国之间本有着许多正式的外交途径,但那只是官方的。宗教却可因为信仰的凝聚力使居住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彼此往来,并把各自的文化带给对方。中国文化能够延续几千年,中间没有任何中断,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文化有着开放的品格,始终有外来文化的活水注入。而中国历史上的两次大规模的外来文化传入,又都是随着宗教而来的。第一次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第二次是基督教文化传入中国。这两次外来文化随宗教传入中国,都是光照文化史册的大事。今天,宗教作为一种民间交往途径,已成为增加各国人民的友谊与了解、促进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支社会力量。在国际政局中,当某些国家或地区处于紧张状态中,有时通过宗教交往与对话,推进彼此疏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冲矛盾,淡化敌意。

三、社会对宗教的道德评价以及社会对宗教的支持

上述对于宗教本质和宗教社会作用的叙述,都是对宗教社会影响的客观

描述,尚未真正涉及到对宗教社会作用的价值评判。宗教的这些功能发挥出来对社会的影响是好还是坏?社会是鼓励它发挥功能还是抑制它发挥功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究竟应该怎样对待宗教这支人多势众的社会力量呢?在此,我们只截取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的中国作为范围,重新审视宗教,考虑社会对宗教的支持。关键是思考和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宗教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现象?

宗教从远古一路走到今天,它的未来将向何处去?它的寿命还有多长?这是宗教领域中一个长期争议的话题。过去受“左”的思想影响,我们曾经乐观地认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宗教这种旧社会遗留的消极落后的现象会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科学无神论将迅速占领人们的头脑。“文革”时期还出现了砸烂佛像、强迫和尚尼姑还俗的人为终止宗教的极端做法。东南欧国家阿尔巴尼亚曾经关闭全国所有宗教

场所,并向全世界郑重宣告“阿尔巴尼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消灭宗教的国家”。结果可想而知,轰轰烈烈的运动过后,宗教势力又得到恢复。直到今天,阿尔巴尼亚仍然是一个有宗教的国家,而且是欧洲唯一一个主要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事实证明,用行政命令和强制手段禁止宗教,甚至希望用人为方法加速宗教的消亡,都是行不通的。

随着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我们开始正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宗教的前途将是自行消亡,而这种自行消亡将要经历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这需要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发展史的自然产物。”2001年中央召开了全国宗教工作会议,这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第一个专门研究宗教工作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江泽民代表全党作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宗教走向最终消亡可能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这就是说,将来到了阶级和国家都消亡的时候,宗教可能仍然存在着,人们可能仍然有宗教信仰的需求。而在现阶段,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将长期存在下去。

(2)宗教是消极力量还是积极力量?

2001年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由于宗教的这种群众性,宗教往往构成一种非常强大的社会力量,处理得好,可以对社会发展和稳定产生积极作用;处理得不好,就会产生消极作用,甚至产生很大破坏作用。关键是是否有效地管理和引导宗教,减少宗教中的消极因素,发挥宗教中的积极因素。”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宗教社会作用的二重性——既有积极因素,又有消极因素;并指明了宗教工作的重要原则———减少消极因素,发挥积极因素。

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在具体工作中减少宗教的消极因素,发挥宗教的积极因素。陕西省扶风县的法门寺珍藏着一件极其珍贵的佛教圣物———释迦牟尼佛指真身舍利。2002年2 —3月间,在海峡两岸宗教界的共同努力下,这枚佛指舍利曾经冲破民进党当局的重重阻挠,成功地到宝岛台湾供奉了37天,引起全台湾空前的轰动。台湾人口约2 300万人,直接参加佛指供奉的就有400万人。护送佛指的车队进入台北市区时,十多万信众在道路两旁恭迎,有的人甚至跟在车队后面三跪九叩,一度造成交通拥堵。在5万人参加的佛指安奉仪式上,台湾星云法师这样致辞:“两岸相隔几十年,佛指现在来台,让两岸的心融在了一起。”第二天,台湾的各大媒体非常少见地出现了几乎清一色的肯定性报道,有的媒体打出了“三通未通,佛祖先通”的大标题,有的媒体评价“佛指来台是两岸最亲切、最自然、最和气的交流”。连战访问大陆期间,中央电视台制作了专题片梳理两岸关系的重大事件,其中2002年佛指赴台供奉活动,与汪辜会谈、江泽民关于祖国统一八项主张发表、春节包机、《反分裂国家法》出台等一起并列为两岸关系的重大事件。这就是通过具体工作减少宗教消极因素、发挥宗教积极因素的一个实例。

可见,对于宗教到底是消极力量还是积极力量的问题,我们在明确了宗教社会作用的二重性之后,关键是对宗教进行管理和引导,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减少其消极因素,发挥其积极因素,从而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实际工作中要十分注意两点:一是“宗教中的积极因素可以肯定,但不能夸大”,要把握好工作的分寸;二是“肯定宗教中的积极因素,目的不是为了发展宗教,而是要努力使已经存在的宗教多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祖国统一服务”,尽量使现有的宗教多起好的作用,少起坏的作用。

(3)宗教是冲突因素还是和谐因素?

对于这个问题,从中国的情况来看,尽管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但宗教主要是一个和谐因素,我们所做的全部工作也是努力使宗教成为并继续成为一个和谐因素。而从整个世界的情况来看,问题就有些复杂,甚至有些麻烦。2000年联合国召开了一个“世界宗教与精神领袖千年和平大会”,简称世界宗教大会。我国派代表团参加了会议,并在会议宣言上郑重签字,其中有这样一个共识:我们的世界被暴力、灾难、战争和各种毁灭行为所破坏,而这些行为常常被说成以宗教的名义。事实上,当今世界许多国际或地区热点问题的台前幕后都与宗教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有的是直接因宗教矛盾引发冲突和战争,有的是因宗教因素的加入而变得扩大化复杂化。从旷日持久的巴以冲突到震惊世界的9·11事件,从北爱尔兰问题到波黑内战,从科索沃危机到车臣问题,从印巴矛盾到阿富汗战争..几乎都能发现宗教因素的复杂作用。正如江泽民指出的那样:“现在世界上发生的冲突和局部战争..绝大多数都有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的背景。”宗教在当今世界的很多地方更多地充当了一个不和谐的因素,甚至是冲突因素。

与宗教有关的矛盾和问题到底怎样去解决?像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这样的民族今后该何去何从?很多人都在思考这些问题,也在努力改善现状。现在看来,有一种似乎很“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修建各式各样的隔离墙。在耶路撒冷,犹太人修建了隔离墙,把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人分隔开来。在巴格达市内,仍然可以看到高大的水泥墙,作用是把逊尼派与什叶派分隔开来

;在南亚的克什米尔,印度也修建了长达 550公里的隔离墙。这些都是有形的墙,而有些则是无形的墙。美国纽约有一所以黎巴嫩诗人的名字命名的公立学校“纪伯伦国际学院”,在刚刚成立的几个月时间里,被迫反复搬迁并更换校长,原因是每到一地都会出现抗议的声音,甚至有人指责学校是训练危险分子的地方。而这所学校与其他公立学校的唯一区别只是采用阿 拉伯语授课。这就是人们头脑中存在的无形的墙。而无论多么坚固的墙都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办法,化解宗教矛盾最终还要靠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

一切问题的解决思路无非两种:一种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强调矛盾双方的对立与冲突,强调只有通过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斗争,一方消灭另一方,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优先选择,这种思维的底蕴是斗争哲学;另一种是多元统一的思维方式,强调矛盾双方的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强调通过沟通协调的方式,达到双方的共存与双赢,这种思维的底蕴是和谐哲学。一个心胸狭窄的灵魂总是习惯于把不同视为对立,把差异变成仇敌,而对于一个襟怀博大的灵魂来说,不同与差异恰恰意味着多姿多彩、生机无限。宗教是冲突因素还是和谐因素,关键在于人,在于人们的思维方式要实现由二元对立向多元统一的转变,实现由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的转变。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有一句名言“什么是最美的?”“和谐。”我们中国人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东西方文明中都不缺乏这种和谐的智慧。我们主张,种宗教文明应该兼容而不歧视,对话而不对抗,交流而不排斥,共处而不冲突。在这种宽容的思路的指导下,按中国可以和谐,世界也可以和谐。

第四篇:宗教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宗教学》结业论文

摘要:宗教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它曾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为重要而广泛的影响,渗透进人类的各个方面,而且在今天的文化活动、国际事务、和日常生活中仍有一定影响。自古以来,人类就对传说中的仙佛有着各种各样的描述,人类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对长生、天堂、飞升等的追求。人类对神明的崇拜,是宗教文化产生的原因,“宗教”一词也因此披上了神秘的面纱。但宗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宗教对我们的社会文化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现在我就从宗教的定义、宗教的产生与发展的必然性、宗教文化存在的重要性、宗教对人类的社会文化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浅谈一下宗教文化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字:宗教;文化;文化传承与交流;宗教与文化的关系;宗教的重要性

一、宗教的含义

(一)定义: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这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在人类早期一些社会中,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现代社会中,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有些宗教分离出来,但是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宗教所构成的信仰体系和社会群组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包含元素:一个宗教之所以成为宗教,是因为它包括三个层面,其一为宗教的思想观念及感情体验(教义),二为宗教的创始人以及膜拜对象(教主),三为宗教的教职制度及社会组织(教团)。

(三)本质: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其本质就是用主观的、虚假的形式来反映客观的、真实的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用唯心的外壳来包装唯物的内核。例如,“生死轮回”理论反映了社会发展连续性的客观要求;“因果报应”理论反映了人际交往的等价性规律。

二、宗教的产生与发展的必然性

1、古代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敬畏——神明的产生

2、人类对征服自然的渴望——大禹治水、嫦娥奔月等

3、后人对古代贤者的神话——黄帝、老子等

4、人类对长生、逍遥的追求——修道、修仙等

5、在暴政下人民的精神寄托——基督教等

只要人类存在,人们就需要有精神依托;人们只要有精神依托,具有信仰意义的宗教就会存在。

三、宗教文化存在的重要性

1、对个人:对于个人来讲,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是一个人的个人信仰、对个人的道

德培养有积极地导向作用,另外,宗教大都劝人向善,有利于个人行为品德的规范与引导

2、对集体:宗教强调以和为贵、体现教徒间的团结互助,有利于统一社会意志,对增强社会凝聚力,协调社会关系,降低社会内耗及稳定社会秩序等产生积极地作用。

3、对民族:作为一种文化信仰,宗教对于增强一个民族的向心力和凝结力、产生丰富的民族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世界上的宗教

1、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2、其他宗教:道教、天主教、印度教、犹太教

五、宗教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影响

宗教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直占有重要的社会地位。这种地位的重要性不在政治权力下,有时甚至超过政治权利,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像布兰顿在《比较宗教学辞典》中对宗教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作用的评价“人们已经认识到,要在今天对我们共同的人性及其问题得到明智的理解,就必须了解人类的宗教,正如了解它的政治和经济事务,了解它的科学与文化成就一样,因为不论人们对宗教的形而上学方面评价如何,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重要意义总是最基本的”①日本当代宗教学家铃木范久提出:“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说,只是基于对处于各自国家文化核心地位的宗教的理解,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文化交流。”②

宗教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此,笔者主要从宗教与文化传承、文化交流,宗教与社会变革等方面作简要分析。

(一)宗教与文化传承

宗教在人类文化传承上具有特殊的作用,现代宗教学家道森曾指出:“世界各大宗教好像是神圣传统的大河,它流过各个时代,流过他们浇灌和哺育的变化着的历史场景。”③

1、宗教不仅借助其神圣的光环保护了许多文化遗产,而且在其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吸收了其他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如:哲学、逻辑学、文学艺术乃至医学、数学、天文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所以,历史上的宗教对于保护、传播、发扬渗透和融合在宗教之中的其他文化成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比如,我国宗教对我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作用就是十分重要的,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及大量与佛教有关的建筑、文化艺术等,多得益于宗教而幸存至今,成为我国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西方的许多文化得以传承至今更是受益于宗教的存在。

2、宗教以其特有的组织方式向信徒和其他社会成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机会。历史上,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宗教组织曾垄断宗教及其他文化教育。如西方中世纪修道院的教学内容不但包括宗教教义,也包括书法、绘画、音乐和拉丁文的读写,以及历史及立法知识等内容;文化成果以修道院为核心,并通过教育和宗教影响渗透到广大信徒的生活中。

(二)宗教与文化交流

宗教对于文化的交流的作用同样非常明显。从历史上看,有许多地区、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史通过宗教的形式或以宗教交流为契机的。最为突出的是中印、中日之间的佛教交往,以及西方的四次十字军东征,客观上都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具有积极地作用。④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印之间关于宗教的交流便日益频繁起来,这也促进了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为中国的佛教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佛教中所蕴含的积极地向善思想,宽恕思想及哲学道理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国五千年的文虎更加的博大精深。而中日间的文化交流更是受益于佛教文化的交流,隋唐以后,日本知识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于是派遣了大批学生到中国留学,其中很大部分是为求佛法而来的学问僧。这些学问僧在学习佛法的同时,也学习了其他文化,回国时常常带回大量的经典、碑帖和诗文集。与此同时,中国僧人、禅师和造像工等也东渡日本,不仅带去了大量的汉文佛经、经论,还带去了佛像、壁画等艺术及医学、建筑等技术。

六、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孕育生活,宗教关照文化。属于精神生活层面的宗教,长期来统治者人们的思想,一旦渗入到多样化的文化形态。受其影响的而文化形态就更具顽强的生命力和持续的观照力。历经千年不衰的《圣经》,《古兰经》、《大藏经》、《道藏》等宗教经典,始终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宗教经典中脍炙人口的譬喻、故事、格言、传记、游记等,观照了后世的创作,如但丁的长诗《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歌德的《浮士德》以及唐宋时期我国著名诗人陶渊明、王维、白居易、王安石、苏轼等的诗歌作品等。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在主题思想、情节构思、表现手法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宗教经典的影响。

2、文化反映生活,宗教辉映生活。宗教的神学之光与文化创作的审美旨趣有机结合,是的文化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想象力。在绘画雕塑方面,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大卫》,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中国的敦煌石窟、龙门云冈石窟的石刻,伊斯兰风格的图案画等,都是世界上精美绝困得文化精品。在建筑方面,基督教的拜占庭式、罗马式和哥德式建筑,佛教的柬埔寨吴哥石窟、缅甸的大金塔,印度的泰姬陵,中国的木塔、是他、琉璃塔等等,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辉煌。在音乐方面,西方许多音乐作品四化都和基督教有关,如贝多芬的《感恩圣歌》、《橄榄山上的基督》,门德尔松的《圣保罗》以及至今在教堂中所广为流传的《平安夜》等,都是从基督文化中汲取了营养,激发了创作激情。

3、文化体现生活,宗教启迪文化。社会伦理道德是文化内核。宗教的伦理道德虽脱胎于社会的伦理道德,但实际上是被神学伦理升华的伦理道德,它将世俗伦理道德进行神化和宗教化,并纳入了宗教理论道德的范畴,既真善美的社会伦理道德的特征,又具有宗教的人生终极关怀的补偿属性,不仅坚定了信徒的信仰操守和自我约束,又启迪了人类的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⑤如,天主教倡导的“天主的诫命”基督教倡导的“荣神益人”佛教倡导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道教倡导的“慈爱合同、济世度人”伊斯兰教倡导的“两世吉庆”等,蕴含了宗教教义中的积极因素,所提倡提倡的“慈善喜拾、宽容理解、明礼诚信、3

守法自律、爱心奉献”的精神,对当代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理想追求仍然具有积极地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宗教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宗教与文化史人尅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历史发展的标志。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人类宗教的发展与人类文化的发展交织、连接在一起的。宗教不可能离开人类的文化和历史,因为宗教本来就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保留着丰富的人类思想文化内容。宗教又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着其他形态的文化,与哲学、道德、法律、科学、文学、艺术、民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互相包容,互相渗透。

宗教文化与精神文化现象之一与人类世界史紧密相联的。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从哲学到文化艺术,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教育,从伦理道德到律例习俗,从科学理论到音乐美术、无论是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还是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都同宗教有着起初是浑然一体,而后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宗教教义教理中的积极因素,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厚重了文化的积淀,是人类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财富,促进了世界闻名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引自夏普《比较宗教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页。②铃木范久:《宗教与日本社会·致中国读者》,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页。③里斯托弗·道森:《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④陈浩:《宗教文化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⑤吕大吉:《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第五篇:电大民族与宗教答案

第 1 大题:(得 28 分)单项选择题 1.(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福建畲族人民擅长于二声部重唱的唱法,人们称它为“双音”。这是1958年我国著名音乐家()在闽东畲族区发现的,并称这种唱法为我国民歌中一颗“稀有的明珠”。

A.郑小瑛

施光南

雷振邦

朱践耳 B.C.D.正确答案: A.2.(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总体上看,北方汉人迁入福建大致有三条路线:一是沿今陇海铁路一线往东经今京沪铁路,从浙江沿海(温州等)入福建东北部(如福鼎县);二是由河南固始光州往东经安徽省到江西省九江等地,再入福建西部;三是沿今京广铁路方向南下到广东东部滨海丘陵入福建西南部龙岩、漳州地区。这三条路线以()为主。

A.第一条路线

第二条路线

第三条路线

第二条和第三条路线 B.C.D.正确答案: D.3.(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明代,通晓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大利耶稣会士()到福建传教,因善于将其教义与中国传统习惯相结合,因此传教顺利。

A.艾儒略

白多禄 杜嘉德 B.C.D.波罗滿

正确答案: A.4.(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1848年,厦门建立第一座教堂(),解放前被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称为“中华第一堂”。基督教由此始从厦门、福州向全省各地辐射。

A.新街礼拜堂

鼓浪屿三一堂

竹树堂

东坂后堂 B.C.D.正确答案: A.5.(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佛教各派在福建影响最大、最为流行的是()。

A.净土宗

天台宗

律宗

禅宗 B.C.D.正确答案: D.6.(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唐代()创立了《禅院规式》,制定了一整套不同于大小乘戒律的丛林制度,特别是要寺院众僧懂得报恩、报本,尊敬祖师与祖先,把儒家的忠孝观念引进禅门,进一步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

A.福清人希运

福清人大安

闽县人师备

长乐人怀海 B.C.D.正确答案: D.7.(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福建境内的七大方言区是指()。

A.闽东方言区、莆仙方言区、闽南方言区、闽北方言区、闽赣方言区、闽中方言区、闽西客家方言区

B.闽东方言区、莆仙方言区、闽南方言区、闽北方言区、闽赣方言区、闽西方言区、闽西客家方言区

C.闽东方言区、莆仙方言区、闽南方言区、闽北方言区、闽赣方言区、闽东南方言区、闽西客家方言区

D.闽东方言区、莆仙方言区、闽南方言区、闽北方言区、闽赣方言区、闽台方言区、闽西客家方言区

正确答案: A.8.(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闽东畲服中最具特色的是()。

A.凤凰装

对领衣

黑上衣

黑绑腿 B.C.D.正确答案: A.9.(应得 2 分,实得 0 分)

()是明代晋江(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回民,其主要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A.俞大猷

王慎中

李贽

黄道周 B.C.D.正确答案: C.泉州满族散布在晋江粘厝埔、深沪、山柄,南安的梧坑,泉州的西街等地,以()姓为主。10.(应得 2 分,实得 2 分)A.佟

索 B.C.D.正确答案: C.11.(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竹编中堪称畲族一绝的是(),是畲族妇女最喜爱的一件装饰品。

A.屏风

挂联

席子

斗笠 B.C.D.正确答案: D.12.(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古代福建()的回族婚礼中有“撒(金)豆”的习俗,两位有情人在结婚典礼上,“一把一把地掏出金豆子,当喜钱赏给那些穷人,致使他们一个个都有了钱”。

A.泉州

福州

厦门

邵武 B.C.D.正确答案: A.13.(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道教在东汉时传入福建,宋代有()。

A.炼养派和符箓派

天心派和神霄派 B.C.上清派和灵宝派 东华派和清微派 D.正确答案: A.14.(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是高山族最为流行、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人们通常将其称为高山族舞蹈,它是以大家共同携手且歌且舞为主要特点的。

A.杵歌

B.甩发舞

C.拉手舞

D.圆圈舞

正确答案: C.15.(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入闽任职后,在福州定居下来,便是雁门萨氏入闽始祖。

A.萨都剌

B.萨天

C.萨仲礼

D.萨琅

正确答案: C.第 2 大题:(得 27 分)多项选择题 1.(应得 3 分,实得 3 分)

唐代传入福建的佛教有多种渠道,如仅三明地区就有()等,因此既有整体性,又有独立性。

A.远方僧人到此隐居修行而进行传播 B.从江西各寺庙传入 C.由广东经汀洲传入 D.由闽中传入

正确答案 A.B.C.D.2.(应得 3 分,实得 3 分)

福建穆斯林来源主要有()。

A.宋元时代从海上丝绸之路直接定居 由北方南下经商的 外省来福建任职

B.C.D.当受聘为阿訇、投亲、居官等种种原因从全国各地来的

正确答案 A.B.C.D.3.(应得 3 分,实得 0 分)

龙海市隆教畲族乡利用本乡1920年前喷发的古火山口、素有“闽山第一峰”之称的南太武山、保留完好的明代镇海卫古城等,投资150万元开发()景区。

A.“天下第一滩度假村” “古火山口乐园”

“镇海卫古城风景区” “南太武山风景区” B.C.D.正确答案 A.B.C.D.4.(应得 3 分,实得 3 分)

福建省委、省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扶持高山族发展。为了提高工作的有效性,根据福建省高山族人口不多、居住分散的实际状况,提出“按户建档,一户一策,扶持到户”的做法,切实帮助高山族同胞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具体措施如()。

A.扶持高山族农户因地制宜发展周期短、见效快的生态茶 B.对于因企业改制而下岗的高山族同胞实现多渠道就业

确保社会保障和城乡救助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高山族同胞身上 切实解决高山族同胞子女的教育问题 采取措施解决高山族同胞住房问题 C.D.E.正确答案 A.B.C.D.E.闽东畲族总结出一套富有民族特色的治病方法,如擅长用()和针刺疗法治痧症,用草药秘方治不孕症,以及正骨疗伤和食物疗法等,近几年整筛选出畲族单验方300多帖,积极推进了当地畲汉人民的医疗保健。5.(应得 3 分,实得 3 分)A.“捏” “抓” “排” “刮” B.C.D.正确答案 A.B.C.D.6.(应得 3 分,实得 3 分)

长乐琴江满族村人可以说()不同的话。

A.旗下话 普通话 福州方言 闽南方言 B.C.D.正确答案 A.B.C.7.(应得 3 分,实得 3 分)

福建回族来源广泛,居住相对集中的社区有()。

A.闽南泉州社区 闽南厦门社区 B.C.闽北邵武社区 福州社区 D.正确答案 A.B.C.D.8.(应得 3 分,实得 3 分)

为了压制地方士族豪强势力,隋朝对福建进行整顿,对原有州、县进行裁并,闽中仅设()县。

A.闽县 建安 南安 龙溪 B.C.D.正确答案 A.B.C.D.9.(应得 3 分,实得 3 分)

圆瑛法师对福建佛教事业的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A.住持福建多所名刹,为福建各大丛林的修复和发展禅精竭虑 在福建进行了大量的弘法讲经活动,受到广大僧人和居士的欢迎 注意培养僧材,支持创办佛学院 创办慈儿院,热慈善事业 B.C.D.正确答案 A.B.C.D.10.(应得 3 分,实得 3 分)

五代闽国王审知热衷建寺的主要原因有()。

A.为迎高僧而建 为圆梦而建 为藏经而建 为守冢而建 为奉佛而建 B.C.D.E.F.为表庆祝而建

正确答案

A.B.C.D.E.F.第 3 大题:(得 36 分)判断题 1.(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福建高山族人主要分布在漳州市,截止2009年12月,漳州全市有高山族99户325人,是大陆高山族人口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区。()

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回族在福建有10多万人,目前有惠安百崎回族乡。()

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各地畲族都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其民族发祥地,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就葬在这里。畲族以蓝、雷、钟为主要姓氏以及妇女的头饰扮成凤凰形式等,就是为了纪念盘瓠。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因为帮助高辛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为妻,婚后迁居深山,生了三子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女儿嫁给了姓钟的女婿。他们的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畲族是福建一个古老民族,迄令已有千余年历史。畲族宗族活动是以血统关系和族缘关系为基础,正如畲谚所说:“山哈,山哈,不是同宗就是叔伯。”“山哈”是畲族人的自称。畲族村寨乡以血缘相近的同姓聚族而居,一般同姓不婚,都在本民族内部盘、蓝、雷、钟四姓中自相婚配。()

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在福建满族中流行着台阁这一文艺形式,这是满族先人从东北带来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为长乐琴江满族所独有,演员被固定于隐形的“铁机”上,有人抬着,到处进行演出,所以又称为“抬阁”。()

正确答案 否.(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目前,在福建省19个少数民族乡中,有l8个是畲族乡,分布在四大社区,其中闽东北社区,是目前福建主要的畲族居住地,他们完整地保留了畲族文化习俗,这里的畲族人口有18万人,分别占全省畲族人口的1/

2、全国的1/4。()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明代,福建佛教再次兴旺。由于寺院占有大片良田,又拥有免除各种赋役的特权,所以不少民田被施与僧人。()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福建省蒙古族人口6114人,占福建总人口的0.18%。分布在全省9地(市)54个县(市、区)的广大城乡。其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居住在城镇的约三分之一,以福州市居多;居住在乡村的,约三分之二强,以惠安县居多。()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福清人隐元(1592—1673),曾住持黄檗七载,后应日本长崎兴福寺住持之请,率弟子二十余人东渡传法,并于日本大和山(今京都宇治)建寺,名黄檗山万福寺,并以此寺为基地传禅,形成黄檗宗。()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弘一法师对佛教的最大贡献,是振兴湮没七百余年的“南山律宗”,因之被后人推崇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祖。弘一法师振兴律宗的实践,大部分是在福建实施的。弘一法师所以决定在福建弘律,闽南“法缘殊甚”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天主教早在元代就传入泉州,是全国天主教传播最早省份之一。公元1313年,泉州成立了刺桐教区,为当时全国仅有的两个教区之一,负责包括杭州、扬州等通商口岸在内的东南教务。()

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0 分)

全国解放以后,人民政府规定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为信仰伊斯兰教各少数民族共同的民族节日,并规定节日放假1至3天。回族一年过的节日也主要是这三大节日。节期是按伊斯兰太阴历计算出来的,节日在一年的哪一天,按日历计算,年年都有变化。()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福建省有满族先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末年,一支女真贵族后裔从北方徙居泉州,经过发展繁衍,成为今天福建满族的一个组成部分。清朝在福州固定设置八旗驻防,以旗营为中心满族聚居区域逐渐形成,其后裔构成了福建满族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道教在福建的产生与名山有关,闽南的清源山被称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中的第十六洞天,闽东太姥山被称为道教三十六洞天第一洞天。()

是 否

正确答案 否.(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闽南惠东妇女在婚后三天就要回娘家长住,必须在娘家住到怀孕生孩子时,才能回到夫家安定住下。住娘家多的两三年以至于十几二十年。当地人称长住娘家的媳妇为“欠债的”,称住夫家的为“不欠债的”。()是 否

正确答案 否.(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在一些讲客家话的地方,男方来相亲时,女方如果煮米粉、红蛋相待,炒“米香”相赠,即暗示不中意;如果煮了米粉不加蛋,不炒“米香”,表示答应婚事。()是 否

正确答案 否.(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汉代以后,中原汉族不断南迁,带来了汉族先进的文化和斑斓多彩的民俗,并逐渐成为福建文化与习俗的主体。古书中用“备五方之俗”来形容福建文化习俗的多姿多彩。()

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高山族人死后家属要粗食素服居丧哀悼,服丧期时间长短不等,视与死者的亲疏和尊卑关系而异。配偶中如一方去世,另一方必须等到服丧期满之后才可另行嫁娶。()是 否

正确答案 是.(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在福建回族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手工业生产主要是制香业。制香业是和回族传统的香料贸易业相联系的,福建泉州丁家,自元以来就一直从事制香行业。()是 否

正确答案 否.(应得 2 分,实得 0 分)

为了增加经济发展的后劲,民族地区各级部门都倾注了大量资金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使民族地区在水、电、路等方面有了很大改观。民族乡所辖行政村大部分实现通邮、通电、通电话。()

是 否

正确答案 否

下载浅谈民族与宗教问题对西藏政局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民族与宗教问题对西藏政局的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务员考试宗教与民族

    综合基础知识:宗教与民族 宗教与民族 一、我国宗教信仰 我国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宗教和地区性的民间......

    民族和宗教问题[精选合集]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

    论宗教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论宗教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在原始社会,宗教维系着氏族社会的秩序,孕育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对最初社会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在阶级社会,宗教一方......

    宗教对美国教育的影响

    宗教对美国教育的影响以及对我国的若干启示姓名:李旭学号:1070400074专业:教育学班级:07级2班摘要美国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家,在发达国家中宗教色彩最浓,而重视教育的思想也始终在......

    当代民族冲突中的宗教问题

    宗教问题是民族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是多层面的,其中不可缺 少的一个层面便是思想信仰,它是这个民族社会生活的精神支柱,能够安顿心灵的地方。所 以对于多......

    宗教问题对开展国际商务的影响(范文模版)

    宗教问题对开展国际商务的影响 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或多或少的宗教信仰,比如在中国,我们会有很多种的宗教信仰,尤其是伊斯兰教在中国有些省市是有伊斯兰教信仰者的聚居,而世......

    宗教因素对民族关系的影响问题研究(最终定稿)

    宗教因素对民族关系的影响问题研究 宗教与民族的关系问题,无论是对宗教,还是对民族,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一个民族的特定的社会生活孕育、产生了该民族的宗教信仰。宗教产生以......

    2013《民族与宗教》第二次作业

    《民族与宗教》第二次作业总共得 97 分 第 1 大题: ( 得 30 分 ) 单项选择题 1 . 是闽南的一种舞蹈,传入台湾以来,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曾在台湾盛行一时,成为台湾闽南人舞蹈中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