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民族中庸思想对语言的影响
汉民族中庸思想对语言的影响
中庸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并随着世代的传承演化为一种文化心理,这种心理对中国人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庸和谐文化心理表现为同异有度心理和均衡对称心理两种。这两种心理对汉语表达的影响表现在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两个层面。同异有度表现为语表形式的求同和求异两类;均衡对称心理表现为语表形式和语表意义的均衡,它制导的修辞现象有对偶、回环、对比、避讳、矛盾等表达形式。中庸和谐文化心理影响下的汉语表达具有与众不同的审美价值,即表现为均衡美、参差美、均衡美、含蓄美、灵动美、音乐美。
一、中庸和谐文化心理对汉语表达的影响
中庸和谐文化心理与汉语表达两个事物之间存在联系,按照逻辑就应该表现为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和后者对前者的影响两个方面。但是,由于语言研究本位的限制,我们这里仅谈一个方面。中庸和谐文化心理的两种表现形式:同异有度心理和均衡对称心理,分析了这两种心理对中国人为人处事的原则、建筑艺术、绘画艺术以及书法艺术等方面的影响。按照逻辑,中庸和谐文化心理对中国人的行为存在深刻影响,也极有可能对汉语表达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而且同样也是深刻的。本章将搜集语料证明中庸和谐文化心理对汉语表达存在深刻影响,并揭示其影响的具体形式。
(一)中庸和谐文化心理对汉语语言观的影响
民族心理是一个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成果,是存在于全体民众心灵深处的一种深层的心理结构,它对语言的影响是内在的、根本的、深远的,正如学者们所指出的那样:心理机制一般是隐蔽的,而选择的结果则是外显的。因此,通过一定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表达特点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民族的自理观念,这些民族的心理观念又对语言表达现象的阐释提供最为有力的依据。汉语表达的特征蕴含了汉民族多种心理因素,对这些心理因素的分析将使我们找到汉语表达特征产生的深层根源。受儒家文化特别是中庸思想的长期的浸染,追求言语表达上的中庸和谐成为汉语表达的一大特色。追求言语和谐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先秦诸子的著述中,我们能读到关于言语和谐的观点,如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庄子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老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和谐观,说明汉民族重视和追求言语的和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而且在言语和谐观上有自己的独到的主张)中庸和谐。客观地讲,实现言语表达和谐的手段有很多种,中庸之道仅是实现语言和谐的一种手段。和谐的效果和辨证的手段是汉语语言观的核心。中庸和谐文化心理影响下的语言观具体涉及到汉语表达的语形、语音、语意和意境等层面"语形上追求整齐和参差的对立统一;语音上追求轻重缓急、高低抑扬的适切;语意表达上讲究显隐适度合题切境;意境传达上追求意与境合、意境相生。
(二)中庸和谐文化心理在汉语表达中的体现
一个民族的语言观直接决定着该民族语言表达特点。中庸和谐文化心理对汉语的语言观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的结果必然在汉语表达上有突出的显现。下面我们就从汉语表达的语料中选取实例,对中庸和谐文化心理的存在和影响进行深入地分析。
(1)同异有度心理在汉语表达中的体现
一个民族内心深处认同的文化心理对该民族的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时刻起着影响作用。同异有度心理作为中庸和谐文化心理的一种,它不仅对中国的建筑、书法、音乐、绘画等艺术产生影响,而且对汉语表达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异有度心理在汉语表达上表现为,说写者为追求和谐的言语状态有意地调动语言因素(形式和意义诸因素)而构建出形式上同异参差的言语作品。
(2)均衡对称心理在汉语表达中的体现
培根说:绝妙的美都显示出奇异的均衡关系。这里所谈的均衡属于形式上的一种对称关系,是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均衡对称心理不仅对汉民族的建筑、音乐、书法、美术产生影响,而且对汉语表达同样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均衡对称的图形与中庸和谐文化心理相吻合,所以,汉民族特别钟情于言语表达形式上的均衡对称。均衡对称的言语表达形式,是指说写者基于均衡对称心理有意调用或字数相等,或语音相对的词或句子,构成形式上整齐相称的言语作品。
总之,中庸和谐文化心理表现为同异有度心理和均衡对称心理,这两种心理分别在汉语表达的语型、语意、意境等层面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古今传承,这一点古今大量的语言事实都可证明。其中,同异有度心理主要语形上有所体现,呈现为显性特征;而均衡对称心理则语形、语意、意境三个方面都有体现,语型方面呈现为显性特征,后两者则表现为隐性特征。也是由于中庸和谐文化心理的存在,让独具特色的汉语表达更加精彩纷呈。
第二篇:圣经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论《圣经》中的英语典故对英语语言表达的影响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基督教文化的支柱。它不仅仅是一部宗教经典,它也是一部内丰富、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它对西方各民族的思想、心理和文化色彩有着全方位的影响。西方传统的思维特色、主题特色、乃至于语言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圣经》。圣经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是没有任何书可以与之相媲美的。美国有位词汇学教授曾经说过,难以想象一个没有读过圣经的人能够学好英语。她不仅对英语的词汇的补充和习惯用语的形成功不可没,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对其的引用更是无处不见。可见《圣经》不仅是英语世界的文化源头之一,也是英语习语的宝库。其中丰富的英语典故对英语的语言表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运用《圣经》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表达
1.Adam and Eve 亚当和夏娃
据《创世记》记载
上帝用泥土捏出人型然后吹入生命的气息制造出第一个人亚当,又因为其觉得孤单上帝从亚当身上取出一根肋骨制造了第一个女人,他的妻子夏娃。后人用其比喻人类的祖先,始祖。
1.1 Adam(亚当)。Adam 源出《旧约》“创世纪”2 章7 节(2:7,Genesis,Old Testament)“上主天主用地上的灰土形成了人,在他鼻孔内吹了一口气,人就成了一个有灵的生物。”(And the Lord God formed the man of dust of the ground and breathed into his nostrils the breath of Life,and man became a living being.)
(《圣经》原文英文部分引自美国托马斯•纳尔逊出版社1983 年出版的“Holy Bible,the New King James Version”。中文部分引自中国天主教教务委员会1992 年翻译出版的《圣经》。)“创世纪”中提到的亚当,一直用the man(男人)这个词。直到2 章19 节才真正提出亚当的名字。Adam 本为希伯来语,意为男人。
(1)Adam’s ale:亚当的麦牙酒。亚当的时候,还没有酿酒技术,只有水喝,故亚当的酒就是水。苏格兰英语称Adam’s wine。这条习语也转喻为水的意思。如:Waiter!I ordered beer,not Adam’s ale.(服务员!我要的是啤酒,不是水。)
(2)Adam’s apple:亚当的苹果。据说,亚当在偷吃禁果时,听到天主喊他,一惊,喉中卡了一快,成为喉结。这条习语也就比喻为男人的喉结。
(3)Adam’s profession:亚当的职业。亚当在伊甸园中,只有园艺可作。被逐出伊甸园后,他只有农业可作。由此,亚当的职业也就是指的园艺和农业。如:I am tired of Adam’s profession,and I must go to the city to find a job.(我厌恶做农活,我一定要去城市找工作。)
(4)the curse of Adam:亚当的灾难。《旧约》“创世纪”3章17—19 节(3:17—19,Genesis,Old Testament)中写道:“为了你的缘故,地成了可咒骂的;你一生日日劳苦才能得到吃食。地要给你生出荆棘和蒺藜,你要吃田间的蔬菜,你必须汗留满面,才有饭吃,直到你归于土,因为你是由土来的;你既是灰土,你还要归于灰土。”(You shall not eat of it.Cursed is the ground for your sake;in toil you shall eat of it all the days of your life.Both thorns and thistles it shall bring forth for you,and you shall eat the herb of the field.In the sweat of your face you shall eat bread till you return to the ground,for out of it you were taken,for dust you are,and to dust you shall return.)由此,这条习语是指亚当被逐出伊甸园后,因天主的诅咒而受到的灾难。
(5)not to know a man from Adam:从亚当在世时就不认识某人。现转喻为从未见过面,完全陌生。如:It is said that he is a famous writer,but I don’t know him from Adam.(据说他是 位有名的作家,但我对他一无所知。)
(6)since Adam was a boy:亚当还是小孩的时候。现为美国通俗成语,意思是很久很久以前。如:I
knew him since Adam was a boy.(我老早就认识他了。)
(7)Adam’s needle:亚当的针。亚当和夏娃吃了禁果后,耻于裸体,于是就用植物上的刺把无花果的叶连成裙子穿在身上。“亚当的刺”今天也就被用来比喻丝兰或其他有针状刺的植物。
2handwriting on the wall:墙上手书的字。这条习语比喻为“灾祸即将到来的迹象征兆”,源出《旧约》“但以理书”5 章(5,Daniel,Old Testament)。巴比伦王拿步高(Nebuchadnezzar,前604—前562 在位)的儿子贝尔沙匝(Belshazzar)在宫中大宴群臣及自己的妻妾,把他父亲从耶路撒冷圣城掠夺来的金银器皿拿来宴饮,边饮酒还边赞赏自己用金银铜铁木石制成的神像。忽然空中出现一只大手,在王宫灯台顶上的粉墙上写了一行字,却无一人认识所写的是什么。太后向国王推荐了犹太人但以理(Daniel)。但以理解释说上面写的是三行字,“一是天主数了你的国祚,使它完结。
二、运用《圣经》中特指的动物进行表述
1.Sheep that have no shepherd 没有牧人的羊群
出自 《列王记(上)》“我看见所有的以色列人聚集在山上,就象没有牧羊人的羊群。” 后人用此言喻指:“群龙无首,没有领头人的群众”。
2.A little bird told me.一只小鸟告诉我。
出自《传道书》“不要诅咒国王,甚至在你的思想中:不要诅咒富人,甚至在你的房间里,因为空中的小鸟会带走你的声音。飞翔的小鸟会说出一切”后来用A little bird told me.比喻成听到小道消息,有人私下告诉,消息不胫而走。
三、运用特指的建筑物名称、地名、城市名等进行表述。
1、Garden of Eden 伊甸园
出自 《创世纪》
上帝许亚当和夏娃生活在伊甸园,无忧无虑,应有尽有,并命令道:“这儿树上所有的果实你们都可以吃唯有智慧树上的果实不可以,一旦吃了就必死无疑” 从此亚当和夏娃幸幸福福地生活于此。后人用它来比喻人间天堂,乐园。
2.Rebuild the Tower of Babel 重筑巴别塔
出自《旧约.创世记》。
大洪水过后,天下人的语言原本是一样的。他们向东迁徙的时候,在希纳尔(Shinar)遇到一片大平原。于是他们商量着要在此地建造一座塔,塔顶通天,以留名后世。因为天是上帝的居所,上帝对此颇为不悦,他变乱了人们的口音,使人们语言不通,无法交流,从此建造巴别塔的人散居各地。当今社会日益频繁的翻译和跨文化交流活动常常被比喻成“重筑巴别塔”。巴别塔也常常用来比喻成空想、空中楼阁。
3、a land of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 流奶与蜜之地
出自《出埃及记》
上帝指引人们出埃及时许诺道:所以我将指引你们走出这个比方,并将将你们带到一个广阔而富饶,流着奶与蜜的地方。后来把其比喻成富饶之地、鱼米之乡。
四.运用《圣经》中经常出现的水果和食物组成的谚语或成语
1.无花果叶Fig leaf
在伊甸园里亚当和夏娃偷吃智慧树上的禁果后发现自己赤身裸体,感觉羞耻,于是拿无花果的叶子,为自己编成裙子.后来Fig leaf就被引申为“遮羞布”的意思.2.橄榄枝Olive
洪水上涨期间,诺亚带了他的子孙,乘方舟(ark)在大海上漂泊.洪水渐退时,诺亚放飞一只鸽子,看看水从地球上退了没有.但遍地都是水,鸽子找不到落脚的地方又退了回来,诺亚将鸽子放回了方舟.又等了七天, 诺亚再一次将鸽子从方舟中放飞,傍晚鸽子回来了,口里衔了一枝新摘的橄榄叶,由此诺亚知道洪水已经退了.所以英语中橄榄枝象征着“和平”
五.《圣经》中的英语谚语
《圣经》对英语的影响不亚于莎士比亚的著作,对英语谚语的丰富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英语词汇中有很多源于《圣经》的谚语。在《圣经旧约全书》中,有一章《箴言篇》(The book of proverbs),记录的是古以色列国王所罗门所收集的智者格言。把这些具有教育意义的谚语收到《圣经》之中可以规劝世人。
The love of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贪财是万恶之源。(《提摩太前书》)
The sleep of laboring man is sweet.劳动者的睡眠是香甜的。(《传道书》)
The price if wisdom is above rubies.智慧的价值高于珠宝。(《约伯记》)
It is more blessed to give than to receive.给予比接受更为有福。(《使徒行传》)
All rive run into the sea.所有的河流都流进大海。(《传道书》)
这里所列举的这些例子都是英美国家的人在日常交流中广泛使用的,但对于英语中数以千计的《圣经》习语谚语来说只是沧海一粟。《圣经》对英语书面语和口语的影响之大是任何其他英语著作所不及的。《圣经》中的神话故事、人物、寓言和箴言等产生了大量的英语习语与谚语,已成为广泛使用的英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了解《圣经》中的这些故事典故,就可能会碰到语言理解上的障碍。学习英语的人多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多明白一些习语的出处典故,可以更好地帮助记忆,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英语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发现其中的迷人之处。
现代外语教学中,文化已成为一个影响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 文化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是语言教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教授语言的同时教授文化已经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道理。作为高校英语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文化意识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文化教学的内涵,从中西文化对比入手,全方位领会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并结合英语文化教学的阶段性、交际性原则和特点,可以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突出异域文化和己域文化差异对比,让学生在不同层面上全面认识英语文化现象,推进英语文化教学新理念的确立。
第三篇:希腊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从追求走向幻灭与死亡——谈马丁伊登的美国梦跨文化背景下的广告翻译技巧平行文本比较模式指导下的公司简介翻译浅析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模式和策略浅析《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造成苔丝悲剧的因素从电影片名翻译窥探中美文化差异英语文化中的禁忌语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惠特曼的《草叶集》英文外贸合同中表时间介词的使用和翻译大学英语教学中积极情感的激发论不可译到可译的历史性变化自救或被救: 小说《红字》分析论《亚瑟王之死》中的骑士精神论功能对等原则下的商标翻译《嘉莉妹妹》的自然主义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当代启示《飞屋环游记》的人物设置特色分析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浅析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中的极权统治手段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动物意象研究从女性主义角度探讨《呼啸山庄》女主人公命运的悲剧性A Comparison between Jane Eyre and Elizabeth—Two Female characters in Jane Eyre and Pride and Prejudice汽车广告中的中西文化差异研究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之对比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浅谈礼仪在商务谈判中的重要性及其相关策略试论提高初中英语作业的效果英国贵族精神和绅士教育研究绝望而不言败的抗争——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红楼梦》中文化词的翻译
论《红字》中的象征
A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English Euphemism
英汉“思考”类动词的语义成分与词汇化模式分析
The Influence of The New Policy of Export Tax Rebates
《小妇人》的结局中所包含的清教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与融合36 从茶和咖啡的对比中体现出来的生活方式的不同
从合作原则角度解读《成长的烦恼》中的言语幽默
《好人难寻》中哥特手法运用的分析
哈克贝里·费恩与汤姆·索亚性格的对比分析
“金玉良缘” 与“幸福终点”——浅析中西婚姻差异
肯德基在中国成功的本土化营销策略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
从许渊冲的“三美论”看唐诗中的典故翻译
从《野性的呼唤》看杰克伦敦自然主义观
传统教法与交际法结合的英语教学探讨
非智力因素与英语学习的关系-以xx大学学生为例
从《去吧,摩西》中的“熊”看福克纳对人性的探讨
由《红楼梦》中人名的英译看中西文化差异
《雾都孤儿》中的反犹主义
浅析《到灯塔去》中女性主义思想在两位女主人公身上的体现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从文化角度看英语习语的翻译
论英语奢侈品牌的文化及其翻译
她们的自我选择—解读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的婚恋观
论流行网络词汇的汉英翻译
李白对庞德和他的作品的影响
An Analysis of Symbols in Young Goodman Brown
论翻译的艺术
英语课堂教学—教师主宰还是学生为中心
关于初中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
寂静的声音——《送菜升降机》中的沉默
违反合作原则所表达的会话含义—以《越狱》中Theodore Bagwell话语为例
浅谈中西方非言语交际中身势语差异
从对等功能理论看《卡斯特桥市长》中的比喻修辞
美国电影中的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
浅析英文商务信函的写作格式与文体风格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Heroin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nd Injustice to Dou E 68 浅论中文标语英译
论《某人住在一个多美的小城镇》的语言艺术(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论文)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解析
《紫色》主题的表现手法
论价值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初中英语阅读技能教学
浅议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缺乏包容性:浅析简爱中女主人公的性格塑造
如何提高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反叛精神
国外品牌翻译及其接受度研究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Novel to Film
华盛顿•欧文与陶渊明逃遁思想对比研究
母语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探析
英文谚语的文化场景在中译文中的缺失与弥合84 透过七夕和情人节看中西文化差异
《七宗罪》的人性解剖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看哈姆莱特的性格变化
汉语量词“条”“支”“枝”的认知研究及其英文表达
英语报刊新闻标题缩略语探究
从荣格的原型理论看《蝇王》中杰克的形象
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vers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Human Nature and Redemption——Thoughts on Reading The Kite Runner
On C-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Four-Character Expresssions in Touristic Text
从《大卫科波菲尔》中看狄更斯的道德观
“金玉良缘” 与“幸福终点”——浅析中西婚姻差异
论《奥兰多》中双性同体观
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艺术魅力
从冲突到和解—解析《接骨师之女》中的母女关系
浅析《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悲剧
用功能对等原则分析广告标语的英汉互译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
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
Demystification of Model Minority Theory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Writing Class 107 Elements on the Growth of Mary in The Secret Garden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中的隐喻与象征手法研究
论希斯克利夫出走的必然性
Humor and Viol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An Analysis of Language Features of Desperate Housewives
苔丝悲剧的自身原因分析及其启示
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政治演讲辞中常用修辞
浅谈商务英语广告的翻译
滑稽背后的严肃--浅析王尔德喜剧《认真的重要性》中人物话语特征
西丽自我身份的寻求——《紫色》的女性主义解读
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
The Gothic Love in Wuthering Heights
探析英语政治委婉语的应用
探析《最蓝的眼睛》中女主人公的悲剧根源
论小说《苔丝》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悲剧的成因
A Research on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Employed by Non-English Majors in the CALL Environment
海丝特白兰—清教时代的新女性
探析《红字》中齐灵渥斯的恶中之善
愤怒的尊严——浅析《愤怒的葡萄》中失土农民的抗争历程
英语委婉语及其翻译
从《牧师的黑面纱》中看霍桑对清教主义的认可与反对
On the Female Image in The Oval Portrait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自然观
永不凋落的玫瑰—从女性主义分析《红字》中的海斯特
跨文化交际中身势语的研究
The Comparis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India
英语商务演讲的技巧
英汉“去除”类运动事件表达异同的对比研究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
电影《狮子王》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英汉动物习语中隐喻用法的对比分析
The Dilemma of Career Woman in The Millstone
对比研究中西文化中的委婉语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成因分析
海明威的生态意识在《老人与海》中的体现
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差异
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社会语言学视角
论《愤怒的葡萄》中的生态批评思想
试析《飘》中女主人公斯佳丽的传统意识
论奥康纳短篇小说的创作特色
从苔丝的悲剧到托马斯•哈代的宿命论
151 从《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
152 商务英语中的冗余现象及语用功能
153 从弗洛伊德理论解析《呼啸山庄》
154 从歧义和语用角度分析幽默
155 《闻香识女人》角色分析
156 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对策
157 《红楼梦》英译中双关语文化成分的翻译策略研究
158 从依恋理论看《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悲剧性格的形成(开题报告+论)159 英语意识流小说汉译现状及对策研究
160 色彩在《隐形人》中的应用及其象征意义
161 《老人与海》和《热爱生命》的生态比较
162 从文化角度探析品牌名称的翻译方法
163 从《教长的黑面纱》看霍桑的象征主义
164 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165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
166 On Sister Carrie’s Broken American Drea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167 关于高中英语课堂内自主学习的思考
168 可口可乐产品推销中的中国元素分析
169 爱伦坡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170 中美电影文化营销的比较研究
171 浅谈非语言交际中的手势语
172 汉语请求策略的分析
173 The Victims of Upper Clas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Heroes of The Great Gatsby and Tender Is the Night
174 初中生英语口语常见错误分析及纠错策略
175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委婉语的英译
176 英文导游词的特点分析
177 英汉超音段音位的对比分析
178 佛罗多与亚拉冈:悲剧虚构型模式中的低模仿英雄与喜剧虚构型模式中的高模仿英雄 179 A Study of Hawthorne’s Notion of Science as Shown in “Rappaccini's Daughter”
180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朱厄特的《白苍鹭》
181 论《野性的呼唤》中对人和自然和谐的呼唤
182 A Tentative Comparison Between British and American Romanticism
183 小王子旅途的象征意义
184 汉英叠词对比研究及其翻译
185 在概念整合理论下探讨英语复合词教学
186 从自然主义视角分析《嘉莉妹妹》
187 中英颜色词的比较
188 美剧网络字幕翻译研究
189 浪漫和现实冲突下的宿命论思想——赏析欧·亨利的《命运之路》
190 英汉色彩词的对比研究
191 浅析电视媒体的品牌战略
192 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
193 Feminine Consciousness in Wives and Daughters and North and South by Elizabeth Gaskell 194 斯嘉丽:独特的新女性
195 A Brief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Philanthropists in Recent Ten Years
196 评析艾米莉狄更生及其诗歌
197 A Withering Rose: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edy
198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
199 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 200 希腊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第四篇:谈谈《楚辞》对汉初文坛的影响
中文123班 向子羿 2012210926
论楚辞对汉初文坛的影响
《楚辞》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它以其所具有的独创的艺术形式,记录下了以屈、宋为代表的诗人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感受与体验,它们成为后世文学艺术模仿的原型,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所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一篇,比较系统充分地论述了《楚辞》之成就与影响。我们截取其中这样一段话:“自《九怀》以下,遽蹑其迹;而屈宋逸步,莫之能追。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是以枚贾追风以入丽,马扬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刘勰注意到屈、宋所抒发的对现实的抑郁之情怨,离居时的悲伤感怀,描写山水的生动形貌,以及时令节侯的变化等等,也得出了肯定性的结论:楚辞将“衣被时人,非一代也”。
文学的影响与接受有其自身的规律,它会自然地接受和选择已有文学成就中适合于自身发展的经验,过去已有的文学创作模式、主旨情调、意象原型、语言风格等等,必然对新的文学创作起到影响作用,《楚辞》对汉代文学的影响即是如此。汉初文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和辞赋的发展上,而辞赋的发展主要继承骚体传统。《楚辞》对汉初文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文人的创作思想和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上。
一、从文人看楚辞的影响:
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地作家的出现,产生了一批把文学创作当作生命寄托以实现人生价值的文人。文坛在经历了秦代的沉寂之后,到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作家群体再度生成,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生不已,人才辈出。
《楚辞》所体现出来的注重自我品格修养,追求内修外美的人格,以及敢爱、敢怒,敢于抒发真情实感的特点,引起了汉初士人们的极大关注,从而在他们身上产生了虽然不同但又异常强烈的反响。以汉初文人贾谊为例,他开始深受汉文帝的重用,后由于绛、灌等人的谗毁而遭贬,流放至楚地长沙,自然会想起屈原这位先哲。《楚辞·怀沙》中屈原曾感叹世界昏暗、是非不分、善恶颠倒:“玄文处幽兮,蒙瞍谓之不章;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皇在笯兮,鸡鹜翔舞。”这令后来同样历经小人馋谤、君王贬斥的贾谊产生强烈的共鸣。贾谊《吊屈原赋》:“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竄兮,鸱枭翱翔。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随、①②①
②《中国文学史·一》人民文学出版社,游国恩等主编,2002年7月北京第2版,2013年8月第19次印刷,第121页。《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袁行霈主编,2005年7月第2版,2012年12月第27次印刷,第131页。夷为溷兮,谓跖、蹻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銛。吁嗟默默,生之无故兮;斡弃周鼎,宝康瓠兮。腾驾罷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虽然贾谊对此产生了巨大的共鸣,对屈原表示了深深的同情,但并不表明他对屈原,对《楚辞》的全盘认同。贾谊在《吊屈原赋》的末尾表达了他的观点:“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他将人生归结为“纵躯委命”,“知命不优”。这虽然是极度悲苦中的愤激之语,但也包含其对屈原立身行事的非议。贾谊是多才而又情感敏锐、脆弱的人,他对屈原的认同明显带有他自身的一些特点;汉初统治者较开明的政治,使得王朝和士人们的关系还比较融洽,是汉初不能全面认识屈原和《楚辞》的重要原因。
《楚辞》中的真情引起了文人的共鸣,而它包含的精神力量也鼓舞了汉初文人。司马迁曾对《离骚》如此评价:“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灌淖污泥之中,蝉脱于浊秽,_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是对《离骚》风格的评价,又何尝不是对《楚辞》精神内涵的评价,司马迁认识到了其中包含的最闪光的品格:不平、追求和高洁;也正是《楚辞》中光彩夺目的精神力量,鼓舞了司马迁等汉代文人在逆境中奋斗不息。
二、从作品看楚辞的影响:
1、汉赋
汉赋“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是《楚辞》对汉代重要影响的具体体现。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将赋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列屈原赋,第二部分以陆贾为首,第三部分以孙卿为首,第四部分为杂赋。从这个分类可以看出“汉赋是直接受《楚辞》的影响发展起来的文体。”
最早把汉赋之源与楚辞联系起来的是西晋的皇甫谧,他在《三都赋序》中说:诗人之作,杂有赋体。王夫之说得更为具体,他在《楚辞通释·九辩》中说宋玉《九辩》“盖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以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这都非常明确地说明了楚辞对汉赋的直接影响。
汉赋有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之分,分别代表了汉赋不同发展阶段的主流形式。汉初以骚体赋为主。骚体赋的主题多言“悲士不遇”,情调以忧怨为主。或仿《离骚》,或仿 ③④
③
④⑤⑥ 《屈原和楚辞对汉代文化的影响》,《文史哲》1993年01期,作者:王洲明
《中国楚辞学·6》中国屈原学会编,2005年1月北京第1版第一次印刷,《楚文学与汉代文学之关系考论》第263页 ⑤《中国文学史·一》人民文学出版社,游国恩等主编,2002年7月北京第2版,2013年8月第19次印刷,第89页。⑥《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袁行霈主编,2005年7月第2版,2012年12月第27次印刷,第155页。《九章》、《九歌》,与楚辞的格调大同小异。梳理其线索,大致是以汉初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为端,“这些作品明为赋,实为楚辞体”。其后有庄忌的《哀时命》,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东方朔的《七谏》等等,有意识地模拟楚辞,可以说汉赋的发展过程就是楚辞的影响过程。
骚体赋在内容和风格上继承了《楚辞》的优点,而为人所称道,它们大都以抒发情感为主,这与屈原的一些作品非常相似。如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体制上颇似《九歌》,只是多了些叙述与铺陈的成分。庄忌的《哀时命》则是赋写屈原的悲剧。王逸说:“忌哀屈原受性忠贞,不遭明君而遇暗世,斐然作辞,叹而述之,故曰《哀时命》。”《哀时命》篇幅短小精悍,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虽知困其不改操兮,终不以邪枉害方;世并举而好朋兮,壹斗斛而相量;众比周以肩迫兮,贤者远而隐藏。为凤凰作鹑笼兮,虽翕翅其不容;皇其不寤知兮,焉陈词而效忠;俗嫉妒而蔽贤兮,孰知余之从容?”仿佛是代屈原诉说人生遭际,看小人蝇营狗苟,却始终不改高尚节操,全赋比喻生动,情词肯切,颇有《离骚》的韵味。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云:“纾迥断续,《骚》之体也;讽喻哀伤,《骚》之用也;深远优柔,《骚》之格也;宏肆典丽,《骚》之词也。”
2、汉诗
相对于汉赋在整个文坛的垄断地位,汉诗处于边缘化状态,汉诗存留虽少,但仔细分析,仍可以看出《楚辞》对它的影响。从诗歌构成形式看,汉诗可分为三类:其一,诗句中夹一“兮”字的作品,如刘邦《大风歌》等。其二,杂言体作品,如唐山夫人《安世房中歌》等。其三,四言句式作品,如刘邦《鸿鹄歌》、司马相如《封禅颂》等。
下面将对这三类汉诗进行分析。
一、诗句中夹一“兮”字的作品。如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类诗歌的形式与《楚辞》相近,以六字句、八字句为主,应属于典型的骚体,其受《楚辞》影响明显。
二、杂言体作品,如唐山夫人《安世房中歌》等。“《安世房中歌》、《郊祀歌》为祭祀歌,其主旨和形式都与屈原《九歌》非常接近,故《汉书·礼乐志》称:高祖乐楚声。房中乐,楚声也。”⑧这些杂言体尽管句式不一,但错落有致,有一定的规律性,与《楚辞》的形式构成相似。
三、四言句式作品。如刘邦《鸿鹄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这首四言诗是高祖劝慰戚夫人时所唱,《史记·留侯世家》记载: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刘邦说《鸿鹄歌》为楚歌。可以说,刘 ⑦⑧
⑦《论楚辞对汉赋的影响》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社会科学版),作者:孟修祥、梁惠敏。《楚风北袭与北学南渐——简论两汉文风的消长轨迹》,《文学评论》2006年第5期,作者:叶志衡。邦《鸿鹄歌》、司马相如《封禅颂》等四言之作在形式上也受了江、汉一带楚歌的影响。⑨
三、结论
王逸《楚辞章句》指出:“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这是比较全面而且是最早论述《楚辞》对后世影响的话语。他对《楚辞》业已产生的影响作了足够充分的说明,并且独具只眼地作出了《楚辞》“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的预言。
经过上文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肯定《楚辞》对汉初文坛有着极大的影响,这影响主要体现在文人的创作思想,和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上。从文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与《楚辞》的情感的共鸣,以及受《楚辞》所包含的精神力量的鼓舞。从文学作品上,我们可以看到“汉赋的发展过程就是楚辞的影响过程”,以及汉诗在形式内容上明显地受了《楚辞》的影响。事实上,《楚辞》对汉初文坛的影响不仅仅如此,其更深远的作用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发掘。
⑨《楚风北袭与北学南渐——简论两汉文风的消长轨迹》,《文学评论》2006年第5期,作者:叶志衡。
第五篇: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简论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10汉语言文学2班学号:1005019119姓名:张亮
摘要:
民族共同语指 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它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的方言就叫基础方言。什麼方言能成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取决於那个方言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至人口等各方面条件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方言经过经济集中和政治集中而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语言”。1956年2月国务院像全国发出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给汉民族的共同语从语音、词汇到语法规范都作了科学的说明,即“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这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科学定义。
关键词:汉民族共同语北方方言官话普通话口语书面语
汉族早在先秦时期就存在着古代汉语共同语。春秋时期,这种共同语称为“雅言”(《论语/述而》),汉代称为“通语”(杨雄《方言》),明代改称“官话”,辛亥革命后称为“国语”,新中国成立后称为“普通话”。
相传黄帝部落的史官仓颉创制了汉字。这套汉字与西方文字的最大区别,是依据东方「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不是单纯的「记录语言的符号」,而是「脱离了语言羁绊的、能够控制语言的文字系统」。(饶宗颐:《符号‧初文与字母 —— 汉字树》)随着汉字的产生,汉语便形成了与口语相辅相成的书面语。当口语交际发生障碍时,操不同方言的人便不约而同地借助於书面语。而书面语的作用一旦得到公认,人们便会想方设法为其汉字「正音」,即确定一种公认的标准读音。这种标准读音一经推广,书面语便成为部落的共同语。
汉语最早的书面语和共同语称为「雅言」。它形成於西周,以其国都王畿一带的方言即「夏语」为基础。春秋战国,诸侯割据,雅言成为各诸侯国之间往来的官方语言,如果官员不会说或者说不好雅言,出使时就必须带会讲标准雅言的「象胥」(翻译)。不仅官方交往如此,当时文人讲学也都使用雅言。孔子就对学生说:「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他日常使用鲁语,而诵诗书和参加祭祀时则用雅言。教育的发展促进了雅言的推广,使它逐步成为社会各界交际的共同语。
汉朝,扬雄著《方言》,将非地区性的普通词语称为「通语」。有的语言学者以为「通语」就是当时的民族共同语,其实它只是就词汇方面而言,跟音系没有关系;同时,扬雄将几个地区内都使用的词语也称为「通语」。可见「通语」并非当时民族共同语的名称,当时的民族共同语仍然是雅言。到了东汉时期,政治经济中心由长安转移到洛阳,朝廷和文人都以河洛雅言为标准音。为了跟长安音区别,人们称之为「洛生咏」。
东晋至南北朝,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这一带的汉语受游牧民族语言的冲击而发生变化。尤其是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鼓励鲜卑人学习汉语,中原汉语融入了不少鲜卑语的成分。与此同时,大批士人南迁,东晋和宋、齐、梁、陈的京师金陵(南京)成为他们的活动中心,其语言沿袭河洛雅言,称为「士音」;当地原居民的语言称为「庶音」或「吴音」。隋朝,南北统一,但两地士音差异不小。开皇初年,刘臻、颜之推等八位学者有感於此,经过讨论确定审音原则,由陆法言执笔,编写出我国第一本音韵学著作 ——《切韵》。编著者宣称「酌古沿今」,「兼包南北」,实际上以南方士音为主,酌取北方士音,因而所记述的是隋朝以前的雅言音系。与现代汉语音系对比,这一音系主要特点是:有一整套全浊塞音和全浊塞擦音;「见」组声母均发为牙音(舌根音);「知」组声母发为舌上音,与「端」组接近;「影」母发为喉音;有舌叶音;没有翘舌音;有一整套鼻音韵母和塞音韵母;有平、上、去、入声调。纵观今天汉语七大方言,最接近《切韵》音系的是粤语,上述大多数特点,包括「见 」组声母均发牙音,没有翘舌音,有一整套鼻音韵母和塞音韵母,有舌叶音,有平、上、去、入声调等,在普通话和北方各大方言中已经找不到,而在今天粤语中却完整保存。今天广东封开一带的粤语,保存着全浊塞音及全浊塞擦音声母;还有个别地区的粤语次方言保存着《切韵》「知」组声母及「影」母的发音特点。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粤语与雅言的传承关系。
隋唐时期,政治文化中心重返长安一带,同时以洛阳为东都。朝廷通行秦音,而河洛音也占有重要地位。不过此时的河洛音已经不是当年的「洛生咏」而融入了不少鲜卑等游牧民族语言成分,以「洛生咏」为基础的《切韵》反而被指「多吴音」,进行多次删改。北宋建都汴京(开封),河洛音成为标准音,陈彭年、丘雍奉旨编著《大宋重修广韵》,作为「官韵」颁行,为了跟雅言音系区别,称为「中原雅音」,又称「中原正音」。与雅言对照,中原正音有以下主要变化:全浊塞音和全浊塞擦音消失;
舌叶音消失;舌上音「知」组声母与「精」组合流,发为齿音(平舌音)。在汉语七大方言中,比较接近这个音系的是客家话。客家人自称「不忘祖宗言」,其「祖宗言」便是中原正音。
但到了隋唐时期,言文不一的状况更加严重,人们已经很难读懂古人的作品,严重削弱了语言的交际作用。于是一种接近口语的书面语形式就开始在民间产生了,这就是早期的白话文。宋元以后一直到五四,虽然文言文一直占据着书面语的统治地位,但较能反映口语的“白话文”一直在民间流传发展着,并最终走向成熟取代文言文的正统地位。
唐宋时代,产生了接近口语的文学语言——白话。白话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宋元以来,由于印刷术的发展,用白话写的文学作品大大增加,话本、戏曲、小说等讲唱文学形式传播到各地,这样就推广了北方话。
金、元、明、清四代,除明初一个短时期建都金陵(南京)以外,其他时期都建都北京。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前后历时八百多年。由于经济政治的集中,北京话的影响逐逐渐增大,地位日益重要。一方面,北京话作为官方的通用语言传播到全国各地,成为“官话”,“官话”也就逐渐成了各方言区之间共同使用的“共同语”;另一方面,以北方话为基础的白话文学作品,特别是元明以来的戏曲,也更多地接受了北京话的影响。元明清小说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都是用北方话写的;其中红楼梦还是用北京话写的。这些作品不但流行于北方话地区,而且往往在非北方话地区刊印。这样,北京话就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清朝末年,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汉民族共同语实际上已经形成。
五四运动的文学革命,对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也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五四”运动以后,出现了“废文言,兴白话”的响亮口号,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使作为书面语的文言文逐渐被白话文取代,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国语”获得了更广阔的使用空间。
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高度统一,各民族空前大团结,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都要求无论在书面形式还是口头形式都具有明确规范的民族共同语。1955年,中国科学院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确定把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称为普通话。1956年2月6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正式确定了“普通话”这一名称,并且明确规定了它的三大要素特色,那就是:语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词汇,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语法,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规范。可以说,这种规定既是对我国800年来汉民族共同语的历史继承,又是对汉民族共同语的科学规范和发展。
结束语: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在北方方言基础上形成的。从古代汉语演变而来,北京话占有特殊的地位。近千年来,北京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此,北京话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它作为官府通用语言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发展成为“官话”。另一方面,白话文学作品更多地接受了北京话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乃至典范性的书面语。在“白话文运动”和“国文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逐步形成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言,及普通话。
参考文献:
[1]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工作百题》[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2] 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3月第2版.[3]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6月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