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对城市民族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时间:2019-05-12 12:40: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化对城市民族工作的影响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化对城市民族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第一篇:城市化对城市民族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城市化的推进,加强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联系。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转移到城市,在增加了城市少数民族人口的同时,也将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带入城市,使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得到加强,加深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在各个层面上的交往。近年来,在银川等地,由于大批从事工商业、餐饮业等服务业的回族人口的进入,回汉民族在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音乐艺术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强,回汉群众在各个层面上的交往逐渐扩大,汉族对回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在交往中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由城市化而引发的物流和人流的交往,打破了民族间的壁垒,为回汉民族的交往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在更广阔的范围和更深入的层面上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城市民族工作逐步成为民族工作的重点少数民族向城市的流动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有组织的迁移。其中包括扶贫开发性移民、城市化镇化﹚人口转移和劳务输出。二是自发的人口流动。目前,自发的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呈发展态势。有组织的移民,本身具有城市化的性质,一部分农业人口直接转移为城镇人口,城市化建设中移居出来的农民通过集中定居和建立新的产业形成了新的城市性质的居住地。就自发性的少数民族人口流动而言,流入城市的少数民族成员经过一定阶段以后,其中的一部分人会成为城市的正式居民,另外一些人也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在城市居留或来往于城市与乡村之间,成为准市民。

发挥城市社区管理职能。

1、目前,愈来愈多的体制外成长起来的社会各阶层在城市社区生活和工作,其中包括大量的城市外来少数民族人口。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细胞,少数民族生活在各个社区中,社区对本辖区内的少数民族基本情况如固定人口、外来流动人口、行业分布、有无家庭贫困、少数民族宗教活动等了如指掌。要发挥社区社会管理的职能优势,在社区建立民族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以促进民族团结为宗旨,了解社区内少数民族的各方面情况,为他们办好事、办实事,推进少数民族与社会各界的协调发展。

2、动员社团等民间社会组织力量参与管理。当前,民族间的帮助和合作,要么是纯个体的行为,要么是纯政府的行为,在城市的社区和城市经济、文化生活领域还缺少将个人和政府行为结合起来的桥梁。因此,要在少数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通过某些条件,建立一些具有合法地位的民间组织。民间社会组织特别要在现有的流动人口的松散的组织中发展,可通过社区的引导和组织,提高其组织程度。对少数民族民间组织中的主要领导人物,民族工作部门要组织他们进行培训,加强对他们进行政策和法规方面的教育,帮助少数民族成员适应城市生活。选自《城市化对城市民族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第二篇:区域城市化发展对水资源的影响与对策浅析

区域城市化发展对水资源的影响与对策浅析 ————以深圳市为例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造成了城市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水环境的变化。认识城市化发展与水系统演变的内在联系、有助于维护水系统的正常功能和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化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对于城市用水健康循环和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以深圳市为例,就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对水资源产生的影响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关键词:区域城市化;深圳市;水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地区人口密集、建筑林立、空气污染和水环境改变,这些因素都促使城市原有的水循环发生改变,从而使城市供水不足,水污染严重等,导致出现地下水过度开采,水质恶化等一系列水资源问题。1 深圳市城市化及水资源现状

深圳市是著名的对外开放城市,是我国最早开放的一批经济特区之一,深圳市特区面积约327.5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其常住人口从1979年的31.41万人发展到2005年的827.75万人,年均增长13.4%;其中户籍人口从31.26万人增加到181.93万人,年均增长7%;暂住人口从0.15万人增加到645.82万人,年均增长38%;人口密度大,人口增长迅速;持续增长的人口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城市供水带来很大负担。

深圳市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837毫米,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即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5%,而汛期降水又多集中在7、8月份,降水季节变化大;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幅度则更大,如:2001年降水量为2747毫米,而1963年仅为912.5毫米;年最大降水量与年最小降水量相差近3倍。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18.72亿立方米;按实际用水人口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75立方米,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1/10,低于全省人均水平,按照联合国人均降水量少于500立方米属于极端缺水地区的标准,深圳市已经属于极端缺水地区。2 城市化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 2.1 城市化对地表水循环的影响

地表植被覆盖率的变化直接影响城市水循环,进而导致水分在空间分布上发生变化。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大面积的天然植被和表层土壤被其他建筑物所替代,使不透水面积增加,可渗水面积减少,降雨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减少,进而严重影响地下土壤和地下水与外界的交流和自我净化调节。城区下垫面的滞水性、渗透性、热力状况发生变化。降雨后,截流、填洼、下渗、蒸发量减少,产生的地面径流量却增大,地下净流量减少;降在不透水地面上的雨水产流快,汇流时间短,一遇强降水天气,极易形成洪峰,造成严重的城市内涝,给城市的防洪和防涝排水系统带来极大考验。

根据历年水文资料统计分析,深圳城区水循环要素在城市化前,蒸发量占40%,地表径流量占13%,地下水补给量占47%;城市化后,蒸发量占28%,地表径流占48%,地下水补给量占24%。由此可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地表不渗水面积的百分比愈大,土壤下渗量愈小,地面径流愈大,城市化对水循环要素的变化影响十分明显。

由于上述影响,使得城市化导致城区发生洪灾、涝灾的危害性大大增加,并因此带来巨大损失。比如,2014年5月11日,深圳突遇强降水天气,24小时内降雨量破300毫米,导致城区河流水量猛涨,多条河流河水上涨漫过河堤,淹没道路并使周边小区受淹,此外还致使大面积航班延误甚至取消,带来巨大损失。

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城区水循环严重失衡。2.2 城市化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区土地利用状况在发生改变,如地面硬化,建造住宅与厂房,以及整治地下排水设施等,直接改变了流域的下垫面条件,使产、汇流特性发生改变,城市地表雨洪径流的形成受到影响。在城区降雨后,由于土壤下渗量减少,使得大量雨水滞留于地表,导致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增大,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减少。根据资料统计,深圳市区地表径流系数达0.72-0.84,与上世纪70年代的0.45相比,地表径流量明显增大。2.3 城市化对蒸发的影响

城市化不断加速,导致绿地迅速减少,可渗水面积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垂直补给量减少,使得地表及树木的水分蒸发和蒸腾作用相应减弱,包气带蒸发量减少,从而影响蒸发总量,使蒸发总量减少。深圳建市以来,大片土地改变为人工路面及建筑群,城市化的发展截断了包气带蒸发,从而使地表蒸发大为减少。2.4 城市化对地表水质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地区的人口增加和工业经济发展,城市生活和工业生产污水的排放量明显增加,据资料统计,深圳市污水排放总量以每年6.6%的速度增加,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更快。污水中的污染物以BOD5、COD、NH3_N为主,而工业污水主要为COD、NH3_N,以及大量化学挥发物、氰化物及汞、镉、铬、铅、砷等重金属物质,由于大量城市污水排入河流,使市区地表水体水质受到严重污染。

根据2009年—2012年资料分析,深圳市城区污水排放总量直线上升,2009年深圳市用户污水排放量为12.22亿吨,其中如何废污水量达9.17亿吨;到了2012年,这两个数字分别增加到近14亿吨和10.28亿吨。从污染源来看,工业污水占很大比例;而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也在直线上升,大有超过工业污水排放量之势,成为城区污水排放的主体。2009、2012年深圳城区水质监测评价成果详见表

1、表2(依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评价),由此可见,大量工业、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对河流水域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表1 2009年深圳城区主要河流水质评价表 河名水质类别主要超标物质及超标倍数 深圳河Ⅴ化学需氧量(0.87)、五日生化需 氧量(0.52)、挥发酚(3.2)观澜河Ⅳ化学需氧量(0.32)、五日生化需 氧量(0.42)、氨氮(0.14)龙岗河Ⅳ化学需氧量(0.12)、五日生化需 氧量(0.33)

表2 2012年深圳城区主要河流水质评价表 河名水质类别主要超标物质及超标倍数 深圳河劣Ⅴ化学需氧量(2.05)、五日生化需 氧量(1.82)、挥发酚(5.2)观澜河Ⅴ化学需氧量(0.86)、五日生化需 氧量(0.95)、氨氮(0.53)龙岗河Ⅴ化学需氧量(0.24)、五日生化需 氧量(0.70)城市化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

由于城市化区域地表硬化率大大增加,使得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从而使城区降雨下渗补给地下水的资源量大为减少,造成地下水补给不足,加之城区工农业生产与居民生活用水量不断增加,导致地下水埋藏深度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大规模无节制的的开采地下水,使得该地地下水资源埋藏量不断减少。据相关资料统计,2012年全市地下水资源总量为4.56亿立方米,同比增加1.52亿立方米,较常年减少1.09亿立方米。图1

城市化对区域水资源影响结构图 4 对策与建议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区规模的扩大,人口增加与水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针对这种局面,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以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或建议:

控制水污染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限制高污染企业的发展;企业要严格执行排污总量控制制度,自觉做到污水达标排放;积极倡导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和能源。同时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水资源保护意识;加强饮用水源水质的监测,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并定期向社会公布。限制开采地下水水位下降造成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每年应该据上年的降水量和地下水水位变化决定当年的地下水开采量,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制定全市地下水资源保护办法,限制开采,减缓地下水位的下降速度。

3.加强城市防涝结合城市发展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城市河道防洪工程,将河道防洪工程、以及城市内部给排水系统与城市规划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城市的发展,尤其是要完善城市地面地下排水系统,防止城市出现严重内涝。同时,进行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建设,使城市具有美化环境、调蓄洪水等多种功能。

4.加强水环境管理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对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确定流域水资源治理的宏观战略,根据流域水系、水文特征,形成宏观的治水思路。严格控制污水排放,实施污水排放控制制度。同时,要完善水环境治理管理机制,成立专门机构进行领导和管理,以打破管理交叉的局面,落实问责制度,改进治水管理模式,实行水环境综合治理。

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变粗犷经济为集约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科学规划布局,以便更有效的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在城市化发展建设中统筹考虑经济建设、污水处理,推行循环用水。发展科技,提高城市雨洪资源的利用程度,在减少内涝的同时,利用雨洪资源缓解水资源紧缺的局面。

6.开展生活节水和工业节水节约用水可减少污水排放量,对水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城市生活节水和工业节水,开发利用城市雨水资源,实现废水污水资源化,既治理了污水,减少了污水排放,处理后的污水又可以回收利用,增加了水环境的承载力。5 结语

合理规划城市水环境是促进城市经济繁荣、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活环境质量、创造城市特色的重要手段。随着深圳市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城市水环境的问题将不断以各种形式出现,对这些新问题 的态度和解决的方法将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未来,对深圳市的可持续发展极具现实意义。参考文献

[1]

曾晓燕, 牟瑞芳, 许顺国.城市化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J].资源环境与工程, 2005, 19(4): 318-32 [2] 钟华平.城市化对水资源的影响[J].世界地质, 1996, 15(4): 49-53.[3] 罗健萍.浅谈深圳市雨洪资源利用潜力[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7, 5: 002.[4] 文奇.深圳市水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09.[5] 《深圳市水资源环境公报》

2011.5

第三篇:对城市民族工作调研分析

我市属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现有少数民族34个,人口2万余人,其中回族占80%,城镇少数民族人口约1万人,主要分布在迎江、大观两区。我市的城市少数民族有以下特点:一是小聚居,大分散,城区主要集中在沿江大南门附近,其它街道也有分布;二是民族成分较多,但其它民族人口较少,回族占绝大多数;三是少数民族干部、知识分子占少数民族人口比例

较大,经济型精英人才较少;四是城市民族街区基础设施较差,特色尚不明显;五是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较强,对涉及本民族的荣辱、利益等方面的问题较敏感。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市民委锐意进取,扎实工作,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城市民族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走在全省前列。

一、主要情况及基本做法

1、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和部门支持,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对民族工作的认识得到加强,对民族工作的关心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几任书记、市长亲自带队深入民族聚居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分管领导深入现场,帮助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如清真宰牛场的迁建、大南门民族文化街区的规划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修缮创建、清真寺消防通道等问题,市领导多次协调、亲自督办,才得以落实。每年开斋节,市几大班子领导都专程到南关清真寺,亲切慰问回族同胞,市财政拨出专款祝贺节日。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各级各部门积极为少数民族办实事,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已形成良好的传统,极大地推动了我市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

2006年,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庆发〔2006〕8号),提出了加快全市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十一条举措,规范了财政、规划、教育、交通、扶贫等部门责任义务。同时,市政府对进一步明确了21个民委兼职委员单位及兼职委员,专门行文制定了兼职委员职责和工作制度,要求每个兼职委员单位每年至少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办1至2件实事。有效地整合了社会资源,凝聚了各方力量,初步形成了党委高度重视,党政齐抓共管,民委综合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共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新格局。

《实施意见》出台和市民委兼职委员工作制度建立以后,市民委注重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与合作,社会各界对民族工作的关注支持力度明显增强。市财政设立了民族工作专项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市规划局出资编制完成大南门民族文化街区规划;市交通局帮助开通了清真寺消防通道、修建新回民公墓水泥路;市农委积极帮助民族村场开发新农村建设发展项目;市公安局及时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苗头性事件;市教育局将少数民族学生初中升高中由原先加3分改为加5分录取;市体育局配合市民委,积极开展少数民族群众体育运动。由于各部门通力协作,进一步拓展了城市民族工作的空间,为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2、注重发挥社区和基层群众组织的作用,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城市民族工作的基础在社区、在基层。社区和基层群众组织在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化解民族矛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难以替代的作用。市民委加大指导帮扶力度,积极支持民族社居委发展民族经济,创办社会公益事业,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一是以民族团结工作为抓手,努力创建文明和谐的新社区。南水回族社区所在地大南门是我市传统的回族聚居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城市改造后,许多汉族居民相继迁入,回汉之间因生活习惯不同而引发的矛盾纠纷日益增多。街道办事处和社居委充分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努力排除一些不安定因素。专门在大南门街设立了民族一条街的标志牌,严禁在此区域内经营销售回族禁忌的生熟食品。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这项规定得到了广大经营户的充分理解和自觉遵守。社居委不断加大对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开展民族团结宣传周活动,召开汉族和少数民族群众联谊会等形式,增进了相互间的理解和尊重,密切了邻里关系,增强民族间的凝聚力,营造和谐的社区生活氛围。二是以扶贫帮困为重点,真诚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南水社区内共有少数民族312户,其中生活特别困难的有30户,主要是五保户和夫妻双双下岗户。社居委逐一登记在册,将他们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优先考虑最低生活保障,定期开展慰问。社居委还积极帮他们谋求重新上岗的机会,解决再就业中遇到的困难。社居委还创立了“妇女维权岗”,组织社居委的工作人员、辖区内的公安干警、居住在社区内的司法界专业人士,主动上门处理侵犯少数民族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的情况。三是以发展经济、弘扬民族文化为突破口,不断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质量。社居委积极寻求支持,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因地制宜,兴办和协办少数民族传统行业和便民商业网点数十家,网点遍布辖区内的大街小巷,既发展了少数民族

经济,又方便了群众生活,还帮助一些少数民族群众解决了就业问题。在积极发展经济的同时,社居委组建了南水民族艺术团,定期开展自娱自乐的社区文化活动,丰富社区群众生活,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设立了“星光老年之家”,使老人们老有所乐。开展了“美在家庭”活动,宣传家庭伦理道德,倡导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社区内少数民族群众和汉族群众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民族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南水回族社区先后多次受到省市表彰,被命名为“全省和谐社区”。

根据伊斯兰教的民族特点,市民委注重发挥伊斯兰教协会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方面的独特作用。在深入调查摸底,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指导市伊协及时换届。现任领导班子年龄结构更加合理,文化水平、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真正成为政府联系广大信教群众和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纽带,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3、加大《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的贯彻力度,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提供根本保证。《城市民族工作条例》颁布十多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严格按照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一是加大《条例》的宣传力度。市民委多次编发《条例》宣传小册,指导社区开设宣传栏,组织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扩大了干部群众的知晓面,为开展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二是积极维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支持伊斯兰教协会筹资130万元对南关清真寺进行大修,全寺面貌焕然一新,不仅为广大穆斯林群众开展宗教活动提供了一个优美的场所,也为我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尊重少数民族特殊的丧葬习俗,全市城乡兴建回民公墓达十处。市政府重点解决了城区回民公墓用地问题,帮助兴建了回民公墓。公墓的规模和管理水平在省内均属一流。2007年,市民委、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发文,为伊斯兰教教职人员全部办理养老、医疗保险,解除了与广大少数民族群众联系最为紧密的人员的后顾之忧。三是大力弘扬和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2006年,市政府协调市文化局将回族古建筑探花第交给市伊斯兰教协会,开辟为**回族历史文化陈列馆,两年来共接待省内外参观人员近万人,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成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展示**良好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2007年,经国家民委领导实地指导和严格把关,陈列馆顺利通过了审批,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省民委领导来我市隆重举行授牌仪式。为加强传统回族聚居区建设,挖掘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内涵,突显民族特色,市民委、市规划局和迎江区、建设路街道办事处组成联合考察组,赴西安等地考察,学习外地成功经验,市、区两级财政拨款30万元对大南门民族文化街区进行规划。四是做好清真食品的服务和监管工作。2006年,市、区两级政府投资119万元在城郊新建了清真宰牛场,实行生牛集中定点屠宰,彻底解决大南门环境污染问题;2008年,市财政又拨款8万元对宰牛场进行维修,消除安全隐患。市政府还协调工商、税务、卫生等部门,五年内免收一切费用目前,清真宰牛场运行正常,确保了市内清真牛肉的供应;,支持清真网点建设,加强清真饮食服务,在确保清真饮食经营方向不变的前提下,民族、商务等部门妥善解决了百年老店马永兴清真饭店的问题,现该饭店已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发包,修葺一新,重新开张营业;近年来,我市清真饮食业有了较大发展。截止2008年底,全市经营清真饮食的少数民族个体工商户约有120余家,其中市区接待能力超过百人的规模较大的清真饭店3家,基本满足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需要。五是扶持重点民族企业发展。在省民委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中国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市财政局、市民委的共同努力,2007年,柏兆记清真食品厂、清怡针纺织品公司被国家民委批准为“十一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定点生产企业,2008年两家企业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加强设备改造,进行技术更新,扩大生产规模。柏兆记实现了年销售额3000万元,再创历史新高,清怡针纺新建了26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购置了新设备,实现工业总产值1亿3千万元。

4、努力维护民族团结,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营造优良环境。一是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活动。每年九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期间,市政府分管领导发表电视讲话,进行宣传动员;几大班子分管领导亲自走上街头,宣讲民族政策;市民委精心组织,细致安排,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如举办民族政策知识竞赛,组织广场文艺演出,召开民族工作座谈会,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等。目前,市文广局、市民委正在积极创作一台以**回族历史人物为主线、以民族团结融合为主题的黄梅戏《民族英雄马大用》。通过不懈努力,党的民族政策更加深入人心,遵守民族政策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在全市上下形成了维护民族团结、关注民族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及时妥善处理民族问题突发事件。制定了《**市处理涉及民族方面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了应急工作机制,为及时妥善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注重对涉及民族方面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民族部门及时介入,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积极发挥作用,确保将矛盾纠纷全部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三年来,我市先后妥善处理大大小小涉及民族方面纠纷近20起,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一方稳定。

二、存在问题

我市的城市民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清真食品的监督管理无章可循。长期以来,我市清真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经营只接受工商和卫生等部门的管理和监督,民族工作部门基本没有参与进来。个体清真食品工商户均未通过市、县(区)级民族工作部门认定,国营清真食品企业也没有经过市、县级民族事务部门审批。清真食品生产,尤其是个体经营,完全处于一种自发状态,监督管理无章可循,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着“清真不真”的现象,一些个体工商户乱打“清真”招牌的现象非常普遍,回族群众对此反映比较强烈。

2、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难度加大。由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加上一些人员主动接受管理的意识不强,使得户籍管理等有关部门对其情况难以掌握,在管理和服务上的难度加大。外来少数民族人员来宜经商等逐年增多,其风俗习惯有时得不到当地汉族群众的尊重和理解,一些侵害少数民族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导致突发性事件增多。

3、城乡民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清真食品行业仍是城市民族经济的主导产业,虽在近年有了一些发展,但规模小,竞争力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各民族村(场)基础条件差、生产形式单

一、增收渠道狭窄的问题仍是制约民族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4、城市民族工作开展不够充分。由于城市少数民族居住比较分散,人数少,容易被忽视,加上人员职业构成复杂,各行各业都有,工作开展的难度很大。基层部门对民族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民族工作的性质、内容理解片面,对民族工作存在着畏难情绪。

三、对策及建议

1、通过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大民族政策宣传力度,尽力普及民族知识,增进汉族对少数民族饮食习惯的了解和尊重,增强相关部门为少数民族服务的意识。各级政府应按照《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的要求,加大对民族村(场)、民族企业的扶持力度。

2、建议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少数民族社团组织,广泛调动少数民族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热情。

3、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力度,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巩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4、制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办法,建立健全解决民族问题突发事件的协调机制。

5、将清真食品的监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探索清真食品监管途径。一是联合工商、商务等部门对全市的清真饮食网点和清真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加强清真食品生产加工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支持市伊斯兰教协会参与清真食品监制工作,适时推行清真标志监制挂牌工作,遏制乱打“清真”牌的现象;二是继续加大对重点清真食品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培养少数民族优秀管理人才和骨干力量,落实好对全国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定点生产企业的优惠政策;三是支持民族村场建立肉牛养殖基地。充分发挥民族村场肉牛养殖传统优势,将肉牛养殖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制定优惠政策,争取资金扶持,支持联户经营,扩大养殖规模,形成产业效应。在增加民族村场群众收入的同时,缓解牛肉市场供需矛盾,从根本上解决市场牛肉价格过高的问题。

第四篇:城市民族工作材料2

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为改革开放和首府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南宁市人民政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先进事迹

南宁市是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首府城市,有壮、汉、瑶、侗、回等51个民族成份。全市总人口685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58%,居全国省会首府城市之首。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牢牢把握城市民族工作的特点和主题,紧紧围绕在全区富民兴桂新跨越中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南宁的发展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有力措施,创新民族工作机制,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弘扬民族特色文化,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维护民族团结,实现了民族工作的创新和突破,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认真贯彻落实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不断提高民族工作水平

坚持把民族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民族工作作为事关全局,事关发展,事关稳定的大事来抓。坚持把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定期或不定期地听取民族工作情况汇报,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2004年5月,针对行政区划调整,横县、宾阳、马山、上林、隆安等五县划归南宁市管辖后,民族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市委作出了市、县区两级财政按1:1的比例拨出经费,落实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和少数民族地区补助费的配套资金;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修路、供电、人畜饮水等方面的问题;给予三个瑶族乡成立20周年各补助35万元等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问题的一系列重要决策。2005年,将“民族团结”列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内容,同步部署,同步落实,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工作的深入开展。

创新民族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注重健全民族工作网络,加强城市民族领导。市、县区两级都成立了由民委、公安、城管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市民族关系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坚持召开1-2次协调会,研究解决民族关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健全市、县区、乡镇(街道)民族工作机构,在2001年机构改革中不仅保留了市、县民族工作机构,还首次设立了城区民族事务局,各乡镇、街道办事处也首次明确了分管民族工作的专(兼)职人员,从而健全了市、县(区)、乡镇(街道办事处)三级民族工作网络。同时,在人、财、物上给予民族工作部门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市民委机关人员由2002年的12人增加到现在的15人;从2004年起,每年递增市级民族工作专项经费10万元,即由原来的30万元提高到2006年的50万元;2004、2005年市政府共拨款39万元,更换和增添了工作用车和电脑等现代化办公设备,改善民族工作部门工作条件,强化了工作手段。积极探索基层民族工作新途径,2003年在全区率先推动民族工作进社区,举办民族工作业务培训班,培养城区、街道、社区干部500多人次,把民族工作融入到社区工作中,从而形成了市委、市政府领导下部门主动、社会联动、各方互动、齐抓共管的民族工作新机制,进一步促进民族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城市民族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将民族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近几年来,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强我市壮文进校实验工作的意见》、《南宁市民族教育条例》、《关于加强南宁市寄宿制民族班管理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和地方性法规。今年,又将制定《南宁市清真饮食条例》列入2006年立法计划,为民族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大力发展民族经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统筹兼顾,采取重点倾斜扶持的政策和措施,加快我市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2001年、2002年累计投入资金3050万元,解决了22万少数民族群众饮水难问题。2004年,在实施城市建设“136”项目工程的同时,开展乡村公路、农田水利和生态文明村建设“三大会战”,着力改善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状况。两年来,共投入6.09亿元,解决了少数民族地区216万人出行难和饮水难问题。以三个瑶族乡筹备乡庆为契机,市财政投入3547.83万元建设连接三个瑶族乡的“民族团结友谊路”和农田水利、生态文明村等基础设施工程;在安排少数民族地区补助费、发展资金等专项补助项目资金时,加大对民族乡倾斜力度,安排给民族乡资金额是一般乡镇的2-3倍以上;在实施扶贫、产业改造、农村公路改造项目时,优先照顾民族乡;积极帮助民族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金银花、黑山羊、瑶山香鸡生产,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切实抓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2003年区划调整后,增加了马山、隆安两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和上林自治区扶贫重点县,全市共有贫困村 317个,贫困人口47.4万人,大部分是壮族。南宁市委、市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实行挂村帮扶,安排1004个市县区直机关开展定点帮扶贫困村活动,扶贫攻坚成效显著,贫困人口从“九五”期末的83.01万人下降到“十五”期末的32.68万人。2005年3月,出台了 《南宁市分批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意见》,分三批实施“整村推进”工作,优先将少数民族贫困村列入首批“整村推进”实施计划,重点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到2010年每个贫困村90%以上村民稳定解决温饱问题。

大力支持民族用品生产的改革和发展。全面贯彻落实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优惠政策,做好民族用品生产企业的重新核定工作。目前共有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21家,生产经营状况良好。“十五”期间,共为民族用品定点企业落实贷款贴息1001.75万元,发放技改贷款700万元,返还贷款贴息40万元。通过大力扶持,为企业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满足了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的特殊需要,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帮扶兄弟民族地区动真情,求实效

积极支援兄弟民族地区发展。顾全大局,充分发挥首府人才、智力和物质等优势,积极支援老少边区建设和发展。2003年撤销原南宁地区设立崇左市调整南宁市行政区划时,南宁市接收了原南宁地区移交的五个县和部分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并从2004年起,南宁市在5年时间内每年专项上解自治区财政2000万元资金专项补助崇左市,减轻新建崇左市的压力;在崇左市成立庆典和今年2月,先后共捐赠了500万元支援新建设崇左市建设。在开展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时,南宁市划拨480万元支持河池市和东巴凤三县建设党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部教育、师资培训、旅游、招商、文化教育方面的合作和帮扶。2005年2月,南宁市四大班子领导结合到百色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捐赠百色市100万元发展教育。通过加强支援和合作,唱响了民族团结进步的主旋律。

加强民族关系协调工作,增进民族团结

切实加强民族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开展以“三个离不开”思想为主题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将民族理论纳入党校教育内容。南宁市坚持把每年9月作为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月,利用新闻媒体和政府网站广泛宣传民族政策法规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积极推进《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宣传教育进社区,市、区两级都成立宣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把责任层层落实到街道、社区,并采取市里给各城区补助5000元、各城区配套专项经费的办法落实宣传教育经费,做到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使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取得实效。坚持每5年开展一次全市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到2003年已先后召开了四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各行各业涌现的民族团结模范集体274个、先进个人754人,使评选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过程成为检验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团结进步成果的过程,成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不断发展的过程,营造了民族平等团结的良好氛围。

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大力支持壮、瑶、侗、回等少数民族举行“三月三”、“盘王节”、“冬节”、“开斋节”等传统节庆活动,使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既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服务“南博会”,突出抓好清真饮食专供工作。由于东盟十国中有三个是穆斯林国家,其他七国也有部分穆斯林信徒,为保证“南博会”穆斯林来宾的特殊需要,通过市财政补助和向上级争取资金等方式,投入380多万元修缮了清真寺和清真饭店,加强联系协调,从区外引进优质菜牛、羊品种,丰富品种花色,分别在各城区设立清真肉食专供点。尊重回民丧葬习俗,市财政拨款140万元修建回民公墓殡礼厅及其他附属设施,妥善解决回民公墓用地纠纷问题。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针对来邕经商旅游少数民族日益增多,涉及民族关系的问题时有发生的情况,发挥市民族关系领导小组作用,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积极帮助来邕经商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解决经营场所等问题,教育他们自觉遵纪守法、服从管理。按照“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的原则,依法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关系方面的矛盾和纠纷。如:2001年,妥善处理新疆维吾尔族“库尔班伤亡案”及上访事件;2004年,妥善处理外来少数民族群体销售管制刀具和假药案;2005年,妥善处理新疆籍派系械斗事件等。五年多来共处理涉及民族关系的矛盾和纠纷共50多起,及时消除影响民族关系的不安定因素,没有发生一起因民族问题引发、影响全局的重大矛盾纠纷,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营造了和谐的社会环境。

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大力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注重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开拓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成功举办了7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推出了以《妈勒访天边》、《大地飞歌》、《美丽的壮锦》、《风情东南亚》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文化精品,获全国和自治区奖励,在国际、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挖掘和整理了壮族八音、马山三声部、舞春牛、扁担舞、板鞋舞等民族艺术瑰宝。把投绣球、毽球、珍珠球、三人板鞋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入了中小学生体育必修课;每四年举办一次的全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促进了少数民族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编纂了《南宁百科全书·民族分编·壮族分编》、《南宁市民族志》等书籍。

注重抓好壮语言文字的使用。抓好壮汉双语教学,全市共有21所小学开设了壮汉双语实验教学,还在7所民族中学开设壮文初中班教学实验,实施“双语”教师津贴补助制度,壮文进校实验工作进展顺利;全市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法定名称牌匾一律使用壮、汉两种文字,全市道路标志牌均冠上壮文,重新制发国家行政机关印章,冠上壮文;根据东盟许多国家的民族与广西的壮族同源异流的情况,在公共场所设置的挂牌、标志牌冠上壮文,显示了南宁市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的民族特色。

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近年来,先后兴建了16所希望小学和4所民族团结小学。出台了《关于加强南宁市寄宿制民族班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启动资金每县15万元由市财政拨付,学生的学习生活补助费用由县财政解决,目前在7所中学设立了寄宿制高中民族班,在校生800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偏远山区的读书难问题。原南地五县划归后,给每个县划拨100万元加强和改善中学教育和办学条件。2004年,我市出台了《南宁市民族教育条例》,明确规定市、县(区)人民政府要设立民族教育专项资金,对各类民族学校、民族班的少数民族学生给予适当补贴,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行“四免一补”(即减免学费、杂费、课本费、寄宿费,补贴生活费)。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也从工资、技术职称指标等方面明确了照顾办法,推动了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筹集资金,实施“爱心助学”工程。2003年以来,市财政投入600万元,资助9000名特困生入学;争取自治区民委优秀少数民族特困生入学补助16万多元,帮扶31名大学生、45名高中生入学;2004年以来,争取社会力量在南宁市一中开设民族教育助学班,招收学生97名,每生每年补助2000元,为少数民族贫困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夯实民族工作基础

全面加强干部培训工作。从战略的高度出发,把加强教育培训作为培养干部、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来抓。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把此项工作纳入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特别是从2002年起,共投入1400万元,连续四年开展了“干部教育年”活动,全面实施干部教育“十二大工程”,全面轮训全市的在职干部,提高整个干部队伍的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素质随之得到了提高。突出抓好党校建设,为充分发挥党校培训干部的主阵地作用,2003年,投资2亿多元,将市委党校从望州南路迁到相思湖新区建设,新校园占地360亩,整个项目总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已完成总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并投入使用。原南宁地区五县划归南宁后,专门拨给每个县100万元用于改善党校办学条件;加强干部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100多万元开通了中央党校远程A级教学网站,并建立了覆盖全市190个乡的远程教育网,提高了干部教育工作的整体档次和水平。

不断壮大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干部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坚持每年举办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十五”期间,共培训292人(次)。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已占全市干部总数的52%,其中地厅级32.2%,县处级36.7%,一大批优秀年轻的少数民族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成为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加强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不断调整和充实少数民族干部库,为做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提供良好的人才保证。

第五篇: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的经济、社会、市政等系统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

区域经济增长的传递机制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区际间产业扩张;另一种是区际间产业转移。而无论是区际间产业的扩张还是区际间产业的转移,都必须以城市的系统为条件和依托,否则区际间产业扩张和产业转移就会受到阻碍。

(二)城市的集约性和高效性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外部推动力

1、城市的资本、市场、科技、文化推动城市各种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2、城市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等不断优化,通过乘数效应产生规模经济效益,进而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外部推动力。

(三)城市的开放性使区域经济增长成为可能

城市开放性是指城市不断地与国内外其他城市与农村腹地进行的物质、人口、信息的交流。城市的开放性表现为一个吸引和辐射的双向过程。

1、利用城市自身的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人才管理、资金、区位优势,吸引周边农村腹地的原料、燃料、资源、人才、劳动力等向城市集中;

2、通过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的输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四)城镇规模体系的构成状况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

1、区域经济增长中产业的扩张和转移都是以城市为物质载体的,城市是产业建立和发展的依托。

在区域经济增长的产业扩张和转移过程中,新的企业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要么建在城市中心区域,要么建在城市郊区。

2、不同产业在扩张和转移的过程中,新的企业首先选择建立在哪些城市或什么样规模的城市是有条件的。

一般而言,技术含量高的重工业,商贸活动频繁的金融服务业和会展业等首先选择向特大和超大城市扩张:

而技术含量较低的资源粗加工型或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则会选择中小城市,如酿酒、制糖、纺织业、林果业、奶制品业等。

(五)城市自身现有的发展状况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础

就单个城市或城市群而言,其自身现有的工业、贸易、金融、科技、信息、通信、政治和服务等的发展状况会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

产业扩张和转移的主体会对城市的各种条件做综合考察和评估,进而做出选择。

具备条件的城市和城市群就会被移入新的产业,而那些不符合要求或不具备新产业进入的城市就会被排除在外。虽然某一产业在区域间的扩张和转移会产生新的潜在利润,但产业扩张和转移主体更关注这种潜在利润实现的可能程度。

下载城市化对城市民族工作的影响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化对城市民族工作的影响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气候变化对农业潜在影响与对策

    气候变化对农业潜在影响与对策 气候是发展农业最重要的环境条件之一。农业是以土地、水、气候能源和生物等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产业,这些资源环境的质量状况对农业发展和粮食安......

    刑诉法修改对公诉工作影响及对策范文

    刑诉法修改对公诉工作影响及对策 作者:黄鸿远时间:2012-05-08正义网此次刑诉法修改,对公诉而言,新刑诉法恢复了卷宗移送制度,确立了刑事和解制度,增设了庭前预备会议,设立了关键证......

    浅谈民族与宗教问题对西藏政局的影响

    浅谈民族与宗教问题对西藏政局的影响 摘要:民族与宗教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普遍、最突出的重要问题,民族与宗教的作用逐渐从隐性转为显性。西方帝国主义不断对我国西藏进行......

    对做好珠三角城市民族工作的思考 2

    充分发挥社区和少数民族社团的作用,做好城市民族工作促“双向适应”,做好城市民族工作,除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之外,还必须有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重要的是要充......

    浅谈农民进城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学号:姓名: 浅谈农民进城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推动着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城乡结构的变化。农民工成为中国社会分......

    浅谈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对农村的影响(5篇模版)

    浅谈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发展的动力 摘要:实现中国的国家富强和人民福祉,实现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几代仁人志士的崇高理想。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2)能够理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及......

    制度因素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制度因素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徐群、陈天明、张琦 (武汉工程大学 法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摘要:城市的发展实践表明,在多种因素交织、协调的影响下,城市化已经成为目前最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