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康高新技术开发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安康高新技术开发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作者:刘宁
安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陕南唯一的省级高新区,标志着安康工业发展进入园区承载、加快推进的新阶段。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是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发展的极其重要的环节,是现代化、市场化、智能化运作的通道,结合安康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实际,现提出几点建议。
一、中介服务是高新区发展的催化剂
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对安康高新区发展“助推”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一是从高新区功能的层面来看,建设中介服务体系是安康高新区“二次创业”的重要内容。安康工业园区自成立以来,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如今,虽已成功转型升级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但中介服务体系,特别是高新技术中介服务始终发展滞后,这种滞后局面势必严重影响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外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历史清楚地表明,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是高新技术园区不同于一般工业园区的本质体现。美国硅谷有3000多家中介机构为2700家电子信息企业服务。日本筑波科技园从1979年10个非官方中介机构迅速壮大到1991年的100个。西安高新区之所以始终走在全国高新区建设前列,缘于其在建设初期就高度重视中介服务体系建设,而中关村早在2002年就建成了集中1000余家中介机构的“中介大道”。因此,如果说工业园区阶段园区工作重点主要是招商引资的话,那么高新园区阶段就应该是筑巢引凤、孵化培育,就应该是基础服务体系建设率先突破,从而使真正符合安康产业发展实际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带动安康整个产业升级,实现突破发展。
二是从政府职能转变层面来看,高新区作为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的实验区,加之新生事物历史包袱少,应抓住园区管理体制新建和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机
遇,减少新政环节和审批事项,加大服务外包力度,将可以由社会组织开展的业务放手交给中介组织,为中介组织提供发展空间,为园区突破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全市政府职能转变改革方面做出表率。
三是从提升安康中心城市功能的角度来看,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对提升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竞争力,扩大城市影响力和辐射力有着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
按照城市经济学理论,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可以实现城市经济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向知识密集型转变,成功地进行产业转型。而且,中介服务业是吸纳高级技术人才的智库,可以加速产业融合,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将使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大大加强。从我国地级市的发展规律看,一个仅以提升行政审批和管理集聚的城市,其竞争力是比较脆弱的,必须全面提升产业功能。按照《安康市城市整体规划》要求,安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主要以工业、商务、产业研发、物流为主,居住以及其他综合功能的综合新区,必将成为城区向月河川道拓展空间的战略要地,成为未来安康城市功能拓展的核心区域。因此,大力构建安康高新区中介服务体系,对于加快提升产业层次,整合聚集各方要素,完善安康城市功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具有安康特色的高起点中介服务体系
高新区中介服务体系主要是为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开展服务,因此,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加之,安康一方面地处内陆山区,经济基础薄弱;另一方面,安康高校科研院所较少,现有的科研单位成果较少,水平较低,所以,如何有效结合安康产业发展需要,发挥高新区中介服务在沟通整合项目源、人才源、企业源和技术创新体系的桥梁作用,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和许多的困难。这就需要政府和管委会在高新区中介体系建设初期高度重视,加大投资,倍加呵护。
相对于国内其他高新区而言,安康高新区虽然基础相对薄弱,但作为安康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却拥有其它园区所缺乏的资源优势,安康地处秦巴核心区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生物多样地区,特色资源优势明显,具备良好的生物产业开发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当前国家正值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时代大环境,安康的资源优势更加凸显。因此,依托安康的特色资源优势,以高新区中介服务体系为纽带,外引内培,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相关资源优势,建立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加大相关资源高新技术产业化成功率,理应是安康经济实现突破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
加强与西安高新区战略合作,构建高起点现代化的中介服务体系。西安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建设中特色鲜明、占据重要地位,在世界有一定的知名度,具有较为成熟的人才、技术、投融资中介服务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安康高新区已经在政府的推动下,与西高新建立了战略联系。因此,我们应抓住机遇,在中介服体系建设方面,重点与西安高新区建立更为密切、更加切实可行的合作关系和工作机制。大力借鉴西高新的成功经验,建立起高起点的中介服务体系。
三、把中介服务体系建设落到实处
中介服务体系从从生产力要素合理配置的层面上有实质性地推进,必须先从组织机构及建设步骤上做起:首先,管委会设管理协调部门。其次,建设高新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最后,要重点建设园区创业服务中心,即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
1、管委会建立中介组织管理协调部门
主要职责:研究园区产业发展战略及产业政策,制定吸引相应中介机构的切实可行优惠政策;制定园区中介机构管理制度,协调规范其行为;为园区中介争取扶持资金等。
部门设置,建议在园区管委会下设中介服务管理中心。办公人员3人,一名管理人员,一名科技人员,一名数据库专业人员。
2、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工作由高新区中介服务管理中心具体负责。
⑴向市政府及省发改委、科技厅、财政厅等部门申请安康市中介服务公共信息平台项目建设,争取资金支持。
⑵采取招投标方式建设公共信息平台硬件设施。
⑶在信息平台内容提供方式上进行创新,采用非营利但维持经营的运营方式。即,一方面充分利用政府部门拥有公共信息资源的优势,与发改委、商业、招商、工商、税务、科技、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以及各行业协会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由管委会应牵头协调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专业技术性强、涉及知识产权领域的数据库建设;加快形成一个功能强大的安康高新区网络平台和一个共享的开放型数据库。将高新区中介服务公共信息平台建成我市中介服务机构对外展示、供求信息发布与交易、信用信息发布、信息交流与通讯、中介服务培训教育等重要平台。
3、建立安康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
总体思路: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高新技术产业,就业创业产业同步发展。秉承“一切以企业需求为中心,为企业提供尽可能多的有效服务”的理念,为企业提供科技、资金、中介、信息、人力资源开发、合作交流等服务平台。
(1)组建安康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建议由管委会主任兼任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具体工作人员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由管委会中介服务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兼任,其余人员采取市场化手段面向社会招聘。
(2)多渠道筹措资金,探索建立创业服务中心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第一,政府从每年财政中拿出100万元作为创业中心引导基金;第二,高新区管委会、市级职能部门每年从收入中提取部分资金投入到服务中心政府引导基金;第三,创业中心从所服务项目中提取有偿服务费用;第四,创业中心管理人员投资入股;第五,加大宣传营销引入金融机构战略投资者、风险投资基金、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以及民间个人投资。
(3)建设创业服务中心创业大厦。建设以标准化厂房为载体的产业孵化器,为进驻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办公、通讯、展示、洽谈、会议等公用服务设施,餐饮、保险、传真、打字、复印等商务服务,构建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高效的创业家园。
结合安康高新区实际,有以下方式,供各方面参考。a、高新区筹资自建自营;b、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集团或商业地产公司建设;c、高新区与高校、科研院所或产业集团共建共营;d、利用园区已有企业大楼,创业中心改造利用。
⑷提升创业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吸引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入园为企业提供综合配套服务,服务领域涉及会计、评估、担保、审计人才、市场策划和管理咨询等方面,形成社会化、市场化、网络化、专业化的中介服务体系,构建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
服务中心要提供优惠条件吸引安康市内外中介机构在创业中心设办事处;要组织对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提高管理人员服务能力;同时,利用好高新区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创业中心与各服务中介的联系网络。
⑸呼吁政府集中资金、技术在园区建立公共研发平台和中试基地,形成科研人才、科研成果的聚集。
根据安康生物资源开发的共性和资金紧缺的现实,呼吁政府集中资金办大事,在园区建立秦巴生物资源研究中心和中试基地,鼓励市、县农科所、蚕种站、茶叶、中药材、水产等科技型事业单位投资入股。与安康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共建秦巴多样化生物博物馆和标本基因库。吸引国内外资金建设具有开发价值的生物先进实验室和相关专业博士后工作站。
第二篇:发展中介服务体系.
湖南省科技中介工作会议交流材料
发展中介服务体系,构建创新创业平台
长沙国家高新区管委会
长沙高新区以实现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为宗旨,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优化环境为手段,依托省会城市优良的发展环境,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综合改革、园区建设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993年、1998年、2001年、2003年四次被科技部评为全国先进高新区。
截至2002年底,全区累计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206亿元,工业总产值1077亿元,实现利润113亿元,上缴国家税收65亿元,出口7亿美元,年均增长都在60%左右。2002年,全区技工贸总收入完成321.9亿元,同比增长30.4%;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277亿元,增长26。6%;实现利税43.3亿元,增长57.3%,分别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量指标的42%、37%、29.3%和32.5%。区内规模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8.8%,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7%,新形成的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使长沙市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的比重由35.9%增加到41.5%,并带动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在全国53个国家高新区的排位中稳中有进,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实现利润继续保持在第14位和第8位,工业增加值由第15位上升到14位,上缴税收由15位上升到13位,出口由第25位上升到24位。
长沙高新区多年来按照“以服务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以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以市场运行机制为动力,以政府推动为支撑,重点引进培育一批功能强劲,特色
湖南省科技中介工作会议交流材料
鲜明的中介服务机构,从而构建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中介服务体系,为高新区实现持续高速发展提供服务支撑”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构筑我区创新创业平台使市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为目标,积极整合各类创新资源,设立技术创新基金,引导企业提升原始性技术创新水平,已有一批企业的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省级技术中心。设立了博士后工作总站和11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全市23所大学和70多个科研院所全部与高新区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了397个联合研发机构。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开发了一大批具有一定特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化成果。十多年来,累计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和项目1246个,其中1130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占总数的90%以上。创新孵化网络进一步拓展,已有省、市、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软件园、留学人员和博士、博士后创业园、岳麓山大学科技园等综合性孵化器和长沙软件园、新材料基地等专业孵化器,民间资本投资的金荣、橡树园等孵化器也已投入使用,长沙高新区创业中心已通过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评审答辩,有望于年内批准为我市第一家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
中介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重视硬件建设,以中介服务大楼建设为契机,引进一批高水平的中介企业及中介服务机构办事处,同时与国内外中介机构建立广泛联系,基本形成了服务方式、方法齐全,信息顺畅的一个中介服务网络。
当前我区现阶段将重点放在引进中介机构入区,共计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经济签证中介服务机构;法律与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证券与风险投资中介服务机构;管理咨询,第三方认证中介服务机构;人才交流中介服务机构;企业行政后 2
湖南省科技中介工作会议交流材料
勤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组织等九大类组织机构42家,此外还与国内外近70多家中介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为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形成一个具有一百多家中介机构的中介服务网络。
管委会投入近4000万元,建立了近4000平方米的中介服务大楼,不久将投入使用,为进一步形成中介市场及聚集效应打下了基础,为中介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2002年中介机构共计收入达8369.8万元。现将我们正在推进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制定了中介体系建设中长期发展目标及发展思路。建立和发展长沙高新区中介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为指导,围绕高新区“二次创业”,以服务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以加入WTO后外资中介机构的进入为发展契机和压力,以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以市场运行机制为动力,以政府推动为支撑,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功能强劲、特色鲜明”的中介服务机构,从而构建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中介服务体系,为高新区实现持续、高速发展提供服务支撑。
高新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是高新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方面,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思路是从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向政府支持、市场主导发展,在发展壮大中介服务机构的同时,进一步规范市场环境,提升服务职能,使中介机构从初级阶段进入高级发展阶段。按照这种思路,构建高新区中介服务体系的发展阶段和战略目标如下:
第一阶段(2003-2005年):以发展为主线,完善服务体 3
湖南省科技中介工作会议交流材料
系内各类机构,培育骨干力量。全面发展科技中介、经济鉴证、法律与知识产权、证券与风险投资、管理咨询、人才交流、企业行政后勤社会化、行业协会等八大类中介行业。在具有基础的中介服务领域培育骨干力量,针对产业发展需要的薄弱领域,完善相关机构。同时,建立机构孵化园,选择30家左右中介机构进入高新区管委会中介机构大楼,构建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的平台。
第二阶段(2006-2007年):集成整合,整体提升,形成中介服务链。继续增加机构数量的同进,着力培养20家左右高水准、实力强、有知名度的品牌机构。加强对中介机构发展和业务发展的引导,促进中介机构间形成紧密的合作与联系,形成中介服务链,提高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同时,建立中介机构的定期评估制度,制订鼓励高新区中介机构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促进中介机构规模与实力上台阶。
第三阶段(2008-2010年):培育龙头,形成品牌,实现功能社会化、组织网络化、服务产业化的目标。在科技中介、法律与知识产权、风险投资、管理咨询四大类中介行业,形成一批在国内具有品牌知名度的龙头企业,并带动相关机构的发展壮大。争取到2010年,基本建成功能健全、结构合理、信誉良好、运作规范,中介机构与高新技术产业良性互动,服务水平和手段初步与国际接轨的中介服务体系。建立起有利于各类中介机构健康发展的组织制度、运行机制和政策法规环境,为中介机构发展提供支撑平台。
二、采取以市场为导向,政府积极引导的方式,促进中介市场的快速发展。中介企业跟其它产业一样,也有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发展初期,政府的扶持及引导十分重要,4
湖南省科技中介工作会议交流材料
我们通过提供中介市场平台(投资建中介大楼及出台扶持引导政策等)方式,引导中介企业向高新区聚集,同时通过让中介参与调研、预测、决策、评估等方式,为中介机构发展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
三、在中介体系建设中,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同时对中介市场的构建制定了基本原则,逐步加大市场监督的力度,鼓励符合市场经济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自由竞争。
对进入园区的中介服务机构动态管理机制,建立考核评价制度,统一市场游戏规则,防止不正当竞争和有损中介形象的行为。同时,管委会也应为中介机构执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入区中介企业执行国家、省、市优惠政策:
1、场地租赁优惠。综合租赁费(房屋、电力能源、物业)每天每平方米不高于1元,第一年减半。
2、对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条件的中介机构,实行国家、省、市以及麓谷的有关扶持政策。
3、以成本价或者低于成本价向中介机构收取公共设施(会议室、公共设备等)的使用费,中介服务大楼配套小型会议室免费使用。
五、完善管理体制:
管委会为中介机构提供优良的服务,实现管委会与中介机构以及中介机构之间的互知、互动,促进中介服务事业健康发展。
1、高新区明确了一个职能部门管理中介机构,帮助中介机构解决入区和运营过程式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2、成立中介机构协会,加强中介机构的交流,配合高新区管理中介服务机构的工作。
湖南省科技中介工作会议交流材料
3、建立和完善高新区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制度,规范经营行为和市场游戏规则,实行优胜劣汰等。
长沙高新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刚刚起步,有很多工作还需我们进一步深化。下一步将在整合资源,扶持重点骨干企业等方面下功夫,使中介企业在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促进以中介业、服务业为主的三产业发展。预计到2010年,力争使三产业占到全区技工贸总收入100亿元,提高高新区综合实力和整体竟争力。
二00三年十一月
第三篇:关于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及相关建议
巴林右旗关于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提纲汇报
一、基层劳动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基本情况:我旗现有劳动力市场一处,总面积200平米,市场内设政策咨询、职业介绍、求职登记、失业保险、职业指导、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农牧民工就业服务、培训与创业服务8个服务窗口和一个民营企业招聘服务区,每个窗口配有一名专职人员负责;全旗8个苏木镇建立健全劳动保障事务所和劳动力市场,每个劳动保障事务所配备了1名专职工作人员和2名劳动保障协调员;大板镇10个社区都建立劳动保障工作站,社区书记兼管工作站工作,同时配备了1名专职工作人员。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站)主要负责辖区内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职业介绍、求职登记、职业指导、信息发布、就业政策法规咨询及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就业服务工作。近几年,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不断加强基层劳动保障软硬件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明确工作职能职责,规范工作流程、服务标准,加强队伍建设,努力实现了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六到位”、“五统一”。
二、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建议
(一)按照以促进就业政策、培训、就业援助项目服务为基础,以加强和扩大人才高端公共服务为重点,以整合信息资源、扩大公共信息服务为中心的整合建设思路要求,应在继续强化政策支持、开辟政策申请绿色通道的基础上,将 1
普遍培训与重点扶持有机结合,贯通就业政策,拓展就业渠道,通过实施就业援助服务,重点扶持和帮助更多的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采取强化目标管理、严格执行公共就业服务各项制度,全面推进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城乡对开”的就业信息平台,不断完善基层就业服务机构功能建设,发挥其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为城乡劳动者及时、准确的提供服务,促进劳动者合理流动,有序交流,进一步推动就业服务向行政村、社区延伸,实现就业服务终端化。
(二)根据人社部发(2009)116号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整合现有的综合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合理确定人员编制,规范机构名称、服务场所和服务标准,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职能职责,逐步建立统一的综合性服务机构,优化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环境。要进一步加强街道、苏木镇、社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平台建设,在服务场所、办公设施、服务功能、信息网络、人员配备和内部管理等方面做到全面、系统地加强,切实发挥其职能作用,做好稳定就业和扩大就业工作。
(三)对公共服务机构的职能、业务规定方面的建议。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明确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职能职责、规范业务范围和流程,完善各项就业服务制度,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广大劳动者提供就业政策
咨询、供求职信息发布、供求职登记、《就业失业登记证》办理、招聘服务、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与创业服务登记、失业保险经办、就业援助、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劳动保障事业代理等公共就业服务,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使其切实承担为各类服务对象提供公益性综合服务的职能。
(四)其他加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建设的建议
1、全面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管理,为公共就业服务提供技术支撑。全面推进劳动就业保障网络全覆盖,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硬件建设。
2、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服务质量和效率,完善服务功能
3、全面建立和完善基本服务功能、延伸服务功能和拓展服务功能所需求的各项服务功能,进一步优化和明确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职责分工,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四个中心”建设,即把综合性服务场所建成能够提供优质、高效、满足多元化、多样化需求的服务中心;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平面交谈、网络交流、立体交流的交流中心;通过设立专门区域展示职业、企业资料,为求职者展示求职方法、职业信息、服务承诺等服务的展示中心;成为集散和辐射所有就业相关信息,带动街道、苏木镇、社区、嘎查村提供公共就业服务的辐射中心。
4、加大资金投入和实行奖惩机制,强化对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的领导,把公共就业服务作为政府转变职能、强化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政府就业工作的统筹规划,狠抓工作落实,切实满足各类人员对公共就业服务的迫切需求。
2011
巴林右旗就业局 年7月15日
第四篇: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议
关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其基础设施、组织网络、政策落实、服务标准、运行机制等建设任务十分艰巨。为此,我们经过调查研究,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办养老机构带头示范作用。
当前公办社会福利机构承担着政策基本养老服务兜底的职责。在现有福利养老机构基础上,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着力建设以收养城乡“三无”老人、孤老优抚对象、失能老年人为主的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要继续通过改扩建等方式,建立健全集中供养“三无”老人兼顾为残疾人、孤儿、弃婴和其他社会老人提供服务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要充分利用国家级、省级模范福利院自身资源优势开门办院,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提供服务指导,充分发挥出公办养老机构带头示范作用。
二、坚持社会参与,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投资养老服务业。民办养老机构是养老服务的生力军,发展前景广阔。民政部门一定要组织落实好民办养老机构按规定享受优惠扶持政策。在鼓励举办者尽可能利用现有闲置资产的同时,协调有关职能部门落实好土地供应、税费减免以及用水、用电、用气等优惠政策。二是建立补贴制度。建立民办养老机构一次性建设补贴和床位运营补贴制度,对接收供养“三无”对象的,按规定标准由当地财政拨付相关生活、医疗、照料等费用。主要推进公建民营。公办养老机构可以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以承包委托经营、合资合作等方式,通过公开招投标、转给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经营,为社会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三、坚持体制创新,实现多层面提供社会养老服务。体制创新是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所不能缺少的一环。应加快建立养老服务机构市场化运行机制,通过改革内部管理,用工和分配制度、全面对社会开放,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在城市层面,以县光荣院、社会福利院(社会服务中心),模范福利院等专业化养老护理机构为骨干,通过扩建、改建、增加设施供给等,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平台,起到辐射社区、带动社会、示范民间的作用,在社区层面,结合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卫生服务设施建设,督促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完善配套设施,增加服务能力。同时继续探索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群众满意度评估机制,促进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化;在农村层面,以乡镇敬老院、福利院为基础,实现向区域性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转变。在确保五保老人等集中供养的基础上,优先保障特殊群体老人的服务需要,在加快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起到示范和主力作用;在行政村层面,应加大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推进力度,强化亲情服务,贴心服务,注重规范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运作和管理,努力提升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水平。
第五篇: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议
加快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人口老龄化巳经悄然向我们走来,昔日自然条件下已沿袭了千百年赡养老人的传统模式,在商品经济社会残酷竞争的冲击下,变成了一大难题。为此,我们就XX县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对策进行了初步调研,认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是提升养老福利服务水平,加快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XX县总人口112122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7411人,占总人口的15.5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73%。目前XX县有一家中心敬老院(法人事业单位),设置床位320张,两家小规模民办非营利养老机构,共设置床位50张。2000年以前各乡镇设置的敬老院,因基础设施普遍简陋,管理服务水平低下,基本上已经名存实亡。近年来,XX县积极探索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2004年,XX县根据省政府提出的利用三年时间基本实现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的工作目标,积极推进集中供养事业的发展,满足了农村五保老人和城镇“三无”人员的养老需求。2009年5月在云和镇新华社区进行了居家养老为模式的试点工作,2009年底覆盖到其它5个社区,这为老年人提供了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2008—2010年全面启动农村老年福利“星光计划”,目前已完成51个“星光老年之家” 创建工作。通过创建,为老年人提供了健身场所、图书阅览、棋牌等休闲娱乐设施。
二、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老年人口高龄化和老年家庭“空巢”引发的养老服务需求与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社会养老机构欠缺之间形成的矛盾,迫切需要通过加快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来解决和落实老有所养的问题。目前,XX县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上主要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一)对形势认识不清,养老服务意识淡薄。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情况下,人们对悄然而至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缺乏足够的认识。在此背景下,养老服务事业缺乏合理性规划、投入不足、宣传不够到位。老龄工作机构人员不足,经费欠缺。从目前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已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养老服务机构少,覆盖面狭窄。长期以来,XX县养老福利机构主要是针对农村五保老人和城镇“三无”人员,养老服务覆盖面较为狭窄。再过一二十年,50年代、60年代高峰期出生的人口将陆续进入老年阶段。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这种被称为“421”的家庭模式越来越多,让人们焦虑的是,多数子女有“全方位”奉养老人之心,但无日日伴其左右之力。独居、空巢、高龄、无人照料的老人将成为主流,养老形势非常严峻。另外,XX县目前还没有一家针对高龄、残疾老年人的康复护理专业服务机构,也没有设立专门的老年病医疗机构。高龄、病残老年人看病难,护理照料难问题依然突出。
(三)服务队伍薄弱,专业化水平欠缺。专业的、职业的、上档次的养老护理人员十分缺乏。除县中心敬老院由民政部门直接管理有为数不多的经过培训养老护理人员外,其它的养老机构都缺乏
专业护理人员。在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部分来源于外地民工,部分是由社会各界组织的志愿者、义工等临时性护理人员。这些人员没有老年服务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大多也只是向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等一些基本服务而已,很难提供有针对性的全方位的高质量服务。
三、主要对策及建议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经济社会新格局、时代新要求、人民新期待,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机遇、破解难题,逐步建立健全与我县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一)广泛动员,切实抓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是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项事关人民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要根据《XX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具体内容,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工作,认真部署,落实目标责任,力争将符合参保人员都纳入保险,实现“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目标。
(二)突出重点,加快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党的十七大把“基本养老”作为加速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这是对养老事业提出的重大目标和工作要求。因此,在大力推进以社区为依托,居家养老为模式和创建“星光老年之家”的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养老服务工作的财政投入和政策的扶持力度。一是提升敬老院的服务功能,推进敬老院向区域性社会养老服务中心的功能转
型,满足部分自费寄养型老人的需求。二是加快老年社会福利中心建设速度,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以满足家庭条件好(较好),但子女无时间照顾的自费寄养老人的需求。三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兴办养老机构,作为政府重点扶持的项目之一。
(三)健全机制,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保障。把加快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切实增强做好老龄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是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能,负责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规划、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等。二是乡(镇)建立相应的组织,由各乡(镇)党委副书记负责,落实工作责任,制定实施方案。三是县、乡(镇)、村三级联动,明确职责,把该项工作的组织情况、实际绩效等列入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工作落实。
(四)创新载体,大力推进居家养老工作进程。居家养老服务是以社区为依托,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是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延伸与更新,是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社区的养老功能,支持和帮助集中精力开展为老服务,切实解决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巩固家庭在养老中的基础地位。通过组织实施创建敬老爱老模范村居(社区)、敬老爱老模范家庭等多种形式,为实施居家养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社区已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上,建立起多形式、广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设施不断完善,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
(五)政府主导,搭建发展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平台。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浙政发
[2008]72号)精神,制订出台县级《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细化地方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优先供地等扶持政府,全面提升我县养老服务水平。一要加大政府补贴力度,对已有和今后符合建设标准且运营规范、合法登记的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政府应根据有关政策,给予相应的床位数和运营补贴。二要落实国家和省优惠扶持政策,对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免征企业所得税和自用房产、土地、车船的使用税。政府主办和特许经营的供水、供电、通信、有线电视等经营单位,应为养老机构提供优质服务和优惠收费。
(六)建好队伍,规范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养老护理行业发展,是老龄化社会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需求的内在要求。要建立一支职业道德好、业务水平高、服务质量优的专业服务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养老护理队伍。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对养老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开展各类养老机构护理员、居家养老工作人员培训工作,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切实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
(七)保障权益,不断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一是有效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坚持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浙江省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普法教育内容。由县人大组织开展执法检查,检查老龄工作的落实情况;司法部门应定期组织法律服务工作者下基层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二是有力落实老年人优待措施。按规定及时核发《老年优待证》,落实城市公交、公园等公共场所优惠政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服
务窗口设置“老年人优先”标志,优先给予老年人挂号、就诊、划价、缴费、化验、检查、取药、住院等服务。三是发展老年文化教育事业。切实加强老年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举办“老年文体艺术周”等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八)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积极作用,加强正面宣传力度,宣传尊老、爱老、助老等方面的先进典型,鞭策漠不关心、不尊重老人的不道德行为。利用每年的老年节,开展为老宣传月活动,引导老年人树立健康的养老观念和消费理念,引导成年子女自觉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弘扬我国爱老敬老的优良传统,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积极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